什么中国历史人物物做衣服省材料

我想知道内衣的历史,和制做材料?_百度知道
我想知道内衣的历史,和制做材料?
内衣历史与文化内衣,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时代。近百年来,随着内衣的逐渐改变,她已成为女人最赏心悦目的另类投资! 内衣,诠释出女人骨子里的新唯美主义--性感是超越潮流,不受时间限制的享受。是内衣发展整整一百年后,永远铭记于人们心中的爱恋。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去追寻内衣一百年的经典风情…… 1889年 内衣裁缝Heminiecadolle在巴黎向公众公开西方第一件内衣。 1901年大西洋两岸多年的产业兴旺,确保了具有稳定、高雅和优美特色的社会气候,这一点至少对富有阶层是这样的。 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大众和上流社会女士的外衣仍是流行的S型弯曲款式一统天下。它的独特造型是:由S型弯曲紧身内衣造成大胸、细腰、圆臀。但这种内衣也严重地使脊椎扭曲并压挤腰部和腹部。虽然这种款式看起来有些威严,但当时另一十分著名的款式是“吉卜森女服”,是由美国艺术家查尔斯•达纳•吉卜森(Charles Dana Gibson)创作的。在19世纪90年代到1914年期间,这个富有青春气息的、 独立的活跃女性角色出现在当时的许多杂志上,她穿着无所不在的S状弯曲紧身内衣,但外衣都是分开的,有剪裁考究的长裙和合身上衣。在紧紧的花边胸衣下面——从肩部到大腿——是一件无袖衬衣和一没有封口的、开口从裆部直到膝盖的衬裤,并有多达六层的衬裙。吊带和长筒袜系在胸衣上,有时用宝石镶针扣上。 1900年 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当允许有良好教养的女性身体有较多的自由时,她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有了相应改变。各种运动越来越流行,特别是骑自行车和打网球。宽松的灯笼裤——以它的创始人玛丽•布鲁姆的名字命名——也称为“理性服装”,将它们穿在薄的上衣下面,很适合骑单车,但当时人们认为这显得很泼辣。 1903年 是一种将两个原本单独的内衣结合在一起的组合件。例如:一件无袖宽内衣和一件短裤连成一件,它在20世纪早期变得越来越流行。它由优质丝绸构成,以适合当时崇尚的苗条外形,很多还带有裤腿褶边。当时卓加博士引入了一精美毛质款式,以作为冬天有益健康的备用选择。 1906年 在“吉布卜女服”的推动下,流行起来的、剪裁合宜的长裙和短上衣出现后,随之出 现的优雅情调的背心——一块用上等细麻布、缎带或丝绸制成的小方巾,用别针扣住在颈线下面,也被广泛穿用。但有些女性习惯于以前服装的高领,觉得敞领式的衬衫显得太暴露,更不用提不利健康了。 1907年 法国女装设计师保罗•普瓦雷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设计出符合自然体形的女装,从紧身内衣中将女性解放出来。巴黎商会怕这个发展将对紧身内衣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便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去普瓦雷处,请求他改变想法,但被普瓦雷拒绝了。 1909年 晚装与日装一样多种多样,除冬夜工作日穿法兰绒夜长袍外,还有适用于夜间浪漫约会的上等细麻布做成并饰有花边的长袍,甚至还有宽大的睡衣。睡衣最早是在17世纪由英国男子穿的,其设计格局与印度和波斯服装相似。在古代波斯语中,“派”(Pae)的意思是脚或腿,而“加麻”(Jamah)的意思是服装。女士们穿用它是在20世纪早期,同时也穿女式长睡衣(Neglig es)。 1910~新时代、新姿态 1910年,大西洋两岸都呈现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当女性们在1915年拒绝了约束她们的紧身内衣时,她们不仅得到了象征性的自由,同时也获得了身体上的解放。由妇女领导的、为争取独立承认和通过有组织的抗议,以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 1909年,俄罗斯芭蕾舞团对巴黎的访问对整个欧洲是一个在视觉上、文化上和审美观上的国际性大冲击,并且随后其影响还扩展到其他方面。莱芙•巴克斯特(Lev Bakst)为芭蕾舞团的演员们设计的服装,采用奢华的织物和奇异的颜色,佩戴绚丽多彩的缠巾式头饰。所有颜色,从金黄、红宝石、猩红、翠兰、紫、绿玉石和黑色等,都很快地出现在欧洲女士们的流行服衣柜中。 在地服装里面,今天的内衣先驱在那时第一次出现。虽然究竟是谁发明的乳罩还是有争议,但乳罩在1913年前后开始使用。到了1916年英国“女士”杂志评论说:“法国和美国女士们都戴它们,所以我们也应这样”。乳罩常与组合式内衣同穿,许多是用丝绸和上等棉织物精美制成,并精心地配有装饰和绣花。 使紧身内衣衰落的主要因素是当时横扫欧美的探戈舞热。因为有鲸骨架和镶边的紧身衣的束缚,所以实际上不可能伴着拉格泰姆音乐跳舞。因此著名的美国舞蹈家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用她的自由和运动式的舞蹈作出了充分的证明,发明了“舞蹈内衣” 。 但是老式紧身内衣的死亡钟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敲响的。妇女们积极参战,第一次作为司机、公共汽车售票员、工厂工人等参加劳动,并且认为紧身内衣和繁多的其它内部衣着完全不合实用而予以抛弃。到了这个十年的后期,女士们都穿上了较短的和腰部宽松的衣服,并且只穿较少层的内衣。1918年战争结束后,她们再也不愿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高雅、风流年代去继续经历充满矛 盾的紧身内衣和多层衬裙的束缚,尽管曾有过这样的机会。 1911年 用明亮颜色的丝绸和缎子做成的、奢华的、宽大的睡衣出现在卧室中,同时也戴上了用同样高档的织物制成的缠头巾。它们是受到在1909年到欧洲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团员所穿着的、由设计师莱芙•巴克斯特设计的演出服的启示而设计出来的。 1912年 长筒袜由早期形式的人造丝制作,最初由美国维斯脱斯公司制造。这是真正的第一次各个阶层的女性都能享受到的、合适的豪华丝袜。这种长筒袜在1915年左右,在裙子底摆上提后成了生活必需品。 1913年 在美国出现一种新式的带弹性的机织物,并用于制造美国女性穿的套头装上。在1910年~1920年期间疯狂的探戈舞狂热中,她们已抛弃了鲸骨式的紧身内衣。 1914年 在参加一个舞会之前,初次参加社交的美国年轻姑娘玛丽•菲尔普与她的侍女发明了用两片手绢和一条丝带制成的、无鲸骨的和无腰线的、革命性的平胸乳罩。第一次世界大战敲响了紧身女式胸衣的丧钟,因为女性需要更多的身体自由去完成她们战时的工作。在兵工厂中不允许穿有金属骨撑的紧身胸衣。 1916年 尼龙的发明标志了女性内衣从此分为长身胸罩与腰箍。尼龙比较坚硬、轻身,并且无须熨平。 1919年 晚装与日装一样多种多样,除冬夜工作日穿法兰绒夜长袍外,还有适用于夜间浪漫约会的上等细麻布做成并饰有花边的长袍,甚至还有宽大的睡衣。睡衣最早是在17世纪由英国男子穿的,其设计格局与印度和波斯服装相似。在古代波斯语中,“派”(Pae)的意思是脚或腿,而“加麻”(Jamah)的意思是服装。女士们穿用它是在20世纪早期,同时也穿女式长睡衣(Neglig es)。 1925年在巴黎开幕的现代装饰文艺和装饰产业展览会上,充满了各种魅力的产品,并由新富起来的人们随意购买。由于小腿已在服装历史中第一次暴露于众,所以几何型装饰图案可在长筒袜和摩天大楼内等处随处可见。 当时人们认为平胸和瘦长是理想身形,且在巴黎出现了一种早熟的外表,被称为“男孩”(Garconne)的打扮,所以女士们束缚她们的乳房,并为此过度地节食。虽然摩登女郎们如此倾向于男孩形象,但女性 们仍然在流线形、中性的外衣下面穿着纵容的和完全体现女性的内衣。 性方面更是经历了一场革命,好莱坞艳星们则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鲁道夫•瓦伦蒂诺是位大众情人,他在1921年《夏克王》电影中的表演引起了轰动。许多女影迷极度兴奋,在寄给他的影迷信的同时,还附寄了她们自己的内衣。但即使好莱坞也不能控制现实的变化,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突然崩溃,将美国拖入经济危机和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之中,金融冲击波影响了整个世界。 1920年 流行“平板型”的身材,女性都喜欢以布带紧箍自己的身体,以营造出“平坦如板”的身型。箍带式的内衣再次变身为由一条像筋带连接起左右两个杯型的内衣。 1921年 法国网球冠军苏珊•兰玲代表了20年代的新女性。她全身上下都穿法国时装设计师让•帕图设计的服装。她的中性外观是当时的时代信号,其重点是小腿和长筒袜——更不用说长筒袜以上到短外衣之间的一段暴露出的大腿了。(见下图路易丝•布鲁克的中性外形) 1922年 在20年代,科科•夏奈尔首先展示了用普通平针棉织物做成的系列服装。她的尝试招来了嘲笑。但是在上市之后不久,夏奈尔设计的优雅、舒适的服装甚至使原来最持怀疑态度的人都得到信服,她们以前都穿各种连裤内衣和宽大的法国式短衬裤。 1924年 女性内衣一词第一次出现,替代原来平庸的名称。这的确反映了穿在流线形外衣下面的、纵容女性的内衣风度。中国丝绸、打褶的丝质雪纺绸紧身衣和厚的绉缎等都被用作奢华内衣材料。 1925年 虽然最早的乳罩只是按当时的时尚简单地将胸部压平,但科斯托斯乳罩是第一个在商业上成功的造型乳罩。其弹性背带,胸部用省缝和钮扣式的扣结,不久就使它成为女性在寻求一种支撑性内衣的首选。 1926年 这时男性化或平胸型的女性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下摆已第一次提高到膝盖以上,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的小腿部分暴露在外面,长筒丝袜常带有许多图案,在穿到膝以上后用扣袜带扣住。早年的长筒人造丝袜是供给尚不富裕的人穿用的,只有真丝袜四分之一的价格,不过它们很容易抽丝,使用寿命较短。 1927年 当下摆线上升后,已被采用了40年的、华贵的公主式衬裙就变成了多余。它也缩短了并称为公主式套裙,而后又改为了简单的衬裙。 1909年 晚装与日装一样多种多样,除冬夜工作日穿法兰绒夜长袍外,还有适用于夜间浪漫约会的上等细麻布做成并饰有花边的长袍,甚至还有宽大的睡衣。睡衣最早是在17世纪由英国男子穿的,其设计格局与印度和波斯服装相似。在古代波斯语中,“派”(Pae)的意思是脚或腿,而“加麻”(Jamah)的意思是服装。女士们穿用它是在20世纪早期,同时也穿女式长睡衣(Neglig es)。 1930~严肃的年代 美国和法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应用能贴着身体的、显示性感线条的、柔软而优美的缎子和双绉面料,为好莱坞明星们、也为富裕的、高级社会的顾客设计和提供她们所渴望的服装。 法国设计师玛代赖•维奥奈特(Madeleine Vionnet)推出的“斜裁”(交叉穿过自然纹理剪裁面料)特别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它创造了细长外形,滑过臀部和腰部,隔开双乳,使胸部线条成为时髦的重点。 为了衬托身材苗条的美感,一种新型的内衣成为了必需品。这种新型内衣大多采用了新的人造纤维,从人造丝到弹性网状材料。虽然它们都很实用,但又常过于单调,因为,为了保持线条的流畅,装饰就需限制到最少量。英国“时尚”杂志刊载到“大多数”的实用性内衣,使女性显得没有生气。一些随意的装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意这种观点的人们倾向于使用世纪初的罗曼蒂克式的内衣 1931年 巴黎时装由阿德里安和格雷夫人和维奥奈特夫人所统领,格雷夫人的设计署名为阿丽克丝。用斜裁法和时髦的柔薄质衣料得到的长而苗条的性感线条,将强调胸部设计带回到时尚之中。因此,乳罩常做成杯型以取得“上举”的效用。“上举”是当时的一个流行术语。由于许多巴黎的服装是光背的,所以这导致了1934年出现了无带乳罩。 1932年 为了保持流畅的臀部曲线,白天女性常在拖曳的外衣里穿着瘦狭的带束缚的短裤,较胖的女性常在短裤外面穿轻薄的内衣,以加强控制。到了1935年,它们都用拉链来开合了 1934年 如前十年一样,好莱坞明星对女性时装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星服装的仿制品,可以在许多大服装店的“电影部”购买。在由克拉克•盖博主演的电影《一夜风流》中,由于有法国出生的女演员克劳黛特•考贝特脱去外衣只剩下内衣的镜头,就引起了当时疯狂购买其仿制时装的情景。 1935年 “在你身上不能有任何凸起之处”,英国《时尚》杂志这样宣布。这引起成群的女性去购买新型的、带有弹性的紧身内衣。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种叫做丝里克丝的合为一体的内衣,其中包括乳罩和吊袜带。 1935年 华纳公司首次引入了合体罩杯,认识到胸围的测量、尺寸和乳房的大小是两码事 1937年 这十年的后期,美国杜邦公司注册了第一个尼龙专利。尼龙纤维质轻、强度高、柔软,并能织出不同重量的纱线,其织物不需熨烫,挂起来可以很快的晾干,它是制作乳罩的理想材料,而且不久后发现,在所有内衣中都有尼龙的痕迹(尽管在此期间爆发了二次大战)。 1939年 1939年巴黎春季博览会上,显示了一种全新的内衣:新的漏沙瓶式的身形,收小腰部,突出胸部和臀部。但是世界形势的发展压制了时装的发展,就在这一年,随着二次大战的爆发,世界又陷入了危机之中。几乎是在十年之后,这样的时装才再次浮出水面。 1941年 由于欧洲受配给制的影响,使美国内衣制造商超过了欧洲的竞争对手。美国开发的新织物中有带弹性的依拉斯坦克斯(Elastex)。 美国大兵用尼龙长筒袜作为礼物,来换取欧洲妇女们的好感,因为当时在欧洲,丝袜和人造丝袜都只能在黑市上买到。 1942年 英国商业部实施了“实用方案”。 这个方案禁止在任何衣着上应用刺绣和花边等装饰。内衣只准用黑、白色,而不是以前的粉红色。大多数内衣是成批生产的,上面通常盖有CC41标签。许多内衣厂转向生产降落伞及其它物品。 194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龙被视为奢侈品而列入了禁用范围,内衣制造商被迫利用天然材料,如棉和方格条纹布。虽然尼龙的承托力较好,但棉质可轻易缝制出不同形状而且较贴身的内衣。那时侯的尺码每每偏细,后来更统一为一种D杯制。 战时紧束皮带的军装将注意力吸引到人的腰部。穿全套内衣的女性少了,但是女士们宁愿在裙子里加穿较新式的胸衣,或在裤子里穿有开衩的短裤,为了控制体形,有些扎口短装有弹性松紧。 1945年 马赛尔•罗夏第一个生产出“蜂腰”新内衣,类似美国的 肚带和法国的胸衣。它的尺寸很小,它装有鲸骨的腰带宽13~20厘米,在后面钩住,使最瘦的女性也能呈现轮廓。 1947年 克里斯汀•迪奥的“迪奥新风格”展示开幕了。他设计的微小的、束紧腰和穿在垫厚的臀部和短裤外面的宽下摆裙子,因战争受限制后显示出特殊的魅力,然而并不是全场欢呼。英国的《图片时报》评论说:“毋庸置疑,这些新时装,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时代来讲,是完全 不合时宜的……”。 1948年 著名内衣制造商、好莱坞的菲雷德瑞克公司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向上推的乳罩——“上升之星”。这是多年来强调腰部之后又回过来重视胸部的信号。 1950~驾上富裕之浪 1950年,大西洋两岸开始出现乐观情绪。这是一个调和时期,它将在二次大战中研制出来的先进技术充分整合,以达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时期来建设未来的世界。 “迪奥新风格”的紧腰,是靠穿从腰下上延到乳罩线的腰褡,或者穿连胸紧身衣来控制腹部的凸起。从50年代早期,有几家时装店就推出自己的“基础服装”系列——紧身衣系列,被认为是庸俗的内衣制造商与广大消费者的一个协调动作,其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雇主,开始推出的自己的名牌。 1950年 新科技的发展,造成“中心圆形缝制法”的出现,这种制法可缝出“导弹型”胸杯,同时,丰满的女性身材再度成为潮流,加垫的内衣也因此越来越普遍。 具有明显性感和煽动性的“迪奥新风格”很快被女士们所赞美,她们看上了它所产生的明星般乳房、纤细躯干、倾斜臀部和修长双腿的效果。虽然腰部纤细,但不像40年代那样极端,当时常常是用连胸紧身衣控制的。 1954年 美国“轮廓”公司最早将双向弹性织物应用到“小X”内衣中。这种以弹性纤维为基础的内衣,可将体形控制成各种性感的形状。 1955年 像迪奥这样的设计师着手推出带有自己品牌的内衣及其系列,准备穿在他创作的时装里面。这种内、外衣相混淆的衣着,可见于一种奢华型无背无袖的内衣,以及经过装饰有刺绣和珠子,穿在外面的晚礼服裙。 1956年 好莱坞继续对日常时尚和款式施加影响。激情的女明星如卡洛尔•贝克在“玩具娃娃”影片中,身着多层带饰边的、用新织物(包括滴水即干的尼龙)制成的小睡衣,出现在银幕上。 1957年 这十年中最声名狼藉的乳罩为“悬臂式乳罩”,航天工程师哈沃德•修吉斯设计。女明星让•罗素在影片《叛逃者》中穿过。它根据悬臂式桥梁的原理来设计,它给人的深刻印象引起了假胸的热潮,使每位女性都可以有同样丰满的形象。 1959年 当K纤维,即莱卡纤维投入市场后,内衣业很快看出其潜力,并将其用于整个内衣系列产品。它时常与新的印染技术相结合,使最廉价的衣服都能有强烈的色彩或印花。 1960年 那些追随时装的年轻人抛弃了50年代的曲线,转向象征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条身材。当时尚观念和用新弹性纤维制成的织物,如莱卡出现后,有支撑的紧身内衣完全是多余。 1963年 避孕药丸得到了推广,女性们第一次最大限度地从怀孕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几乎同时,时装成了性感的基地,女式内衣的形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末,牛仔裤成为年轻女子的日常服,穿在“比基尼”紧身三角裤的外面。 避孕药的推广彻底改变了女性对性的态度。服装底摆作为性感区的一部分——还包括公开暴露的大腿和腹部——成为设计的焦点。在紧身的牛仔裤下面只需穿最少量的内衣。 1964年 当有衬垫的成型乳罩被抛弃后,女士们正试图重新定义“女性特点”时,鲁地•根雷推出了他的“无胸罩式胸罩”作为回答。他的目标是设计一种只要舒适地穿在胸部,而并不一定非要形成某种形状。 1965年 RodiGernreich设计出一种名为“没有胸罩的胸罩”(NoBarbar).它利用了有承托力而不变形的莱卡来缝制内衣,这种质料非常纤薄,穿在身上也仿如不觉。然而那时侯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义的势力正盛国际女性组织的女权分子甚至焚烧和屏弃内衣。 1966年 虽然较年轻的女性穿的内衣越来越少,但年过三十女性仍眷恋着长筒袜、吊袜带和腹带。然而作为与时代的妥协,她们中的许多人采用比过去更大胆的色彩和花型,例如卡叟•邦德所生产的。 1967年 新的尼龙织物和明亮色彩被用于短的、镶褶边的女睡衣和连衫衬裤中,颜色有粉蓝、浅红、印花等。同样莱卡织物被广泛用以制造各式泳衣,由于这些泳衣与内衣极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轻女性将它们既当泳衣又当内衣穿。 1968年 当60年代即将结束时,科学影片《芭芭泰拉》中的女主角扮演者简•方达以禁锢的拜物教式胸衣着装出现,这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标志。 1971年 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出了斯潘德克斯纤维经缎组织。1976年改名为伊拉斯泰,其光滑度使它成为在控制和塑形上的理想织物。它被广泛用于制做紧身腰褡 1972年 出现了三角背心式乳罩,它是用当时流行的面料,展现众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种 1973年 内衣配件引起一场轰动:由设计师设计的带有丝缎的带花边的乳罩、内裤和吊袜带,传递着亲密、兴奋和性感的信息。这些内衣配件表达了对罗曼蒂克的渴望,而这正是70年代的事实。 1974年 随着无政府主义的朋克运动在英国的展开,流行音乐人麦考•麦克拉林签约了一个著名的“性手枪”(the Sex Pistols)朋克乐队。他的合作者设计师维维恩•韦斯特伍德设计了这个乐队的形象:梯形鱼网长筒袜,乳罩作为外衣戴,并明显地参照了奴役习惯。 1977年 在崇尚健康的潮流下,内衣的设计着重承托力,而第一个运动型内衣的设计,是把两个男运动员用的下体弹力护罩缝在一起的。 1979年 NoBarbar回归,再度成为潮流,换句话说,形状自然、色调清新的内衣再次流行起来。 影片《油脂》的放映使主角约翰•托拉伏尔太(John Tra-volta)和奥莱温•牛顿•约翰孕育出舞蹈和健美热潮。这个热潮一直延续到了下个年代。柔滑的用“莱卡”制作的女式紧身连衣裤和舞蹈紧身服真是漂亮极了,并很快成为舞厅内外穿着的常服。 1980~ 设计师品牌 作为一个钱能讲话的年代,80年代以看重形象著称。凯瑟琳•哈玛尼特(Katherine Hamnett)、乔治奥•阿玛尼(Georgio Armani)等用带他们商标的服装,美化了身材健美的女性,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开着保时捷或宝马等名牌汽车,正常形状的内衣也再度成为时尚。 1982年 以伦敦为基地,获得巨大成 功的菠萝舞蹈和健身工作室的黛比•摩尔将公司的股票上市。她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一整套弹性莱卡做的菠萝牌的运动式贴身时装。 1983年 一些设计师参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包括让•保罗•戈尔捷、捷利•缪格雷和约翰• 詹莱尼奥。他们围绕着乳罩、紧身衣和巴斯克胸衣创造出成套的衣着。1984年 不分男女的内衣,例如印花的拳击短裤,内裙和缝脚在外的短裤出现了。在颜色、形状和衣料上与某些正在销售的运动衣着一样。当女装店扩展到更多的紧身裤、长筒袜和内衣系列时,其中大多数商品都带有著名设计师的名字,如卡尔文•克莱因。 1985年 当女士们渴望少数清教徒式内衣时,女式连衫衬裤有了一次返古,代替了背心内衣和灯笼裤。长筒袜、褶边、镶边等装饰又开始重现。 1987年 韦斯特伍德设计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时装评论家们大跌眼镜。这种内衣压缩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随后在她所有的设计中,这种胸衣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而且对街头服装和时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0~回归的未来 90年代,内衣世界的中心是胸部。时尚出现两极化,平胸和夸张的胸部并存是当时的特色。 1990年 麦当娜穿着让•保罗•戈尔捷设计的带锥形胸罩的、雕像般的紧身衣,开始她的“金发女郎的雄心”世界巡回演出。锥体上的缝线是50年代的胸罩风格。 1991年 内衣变成外衣,新品种质料(皮或蛇皮)用作缝制内衣的材料。设计师Jean-PaulGaultier和Chanel,令这种变相内衣的时尚成为新潮流。麦当娜也应记一功,因为她在登台演唱的时候穿上Gaultier设计的金色“雪糕筒型”胸罩,令内衣时装大瞩目。闪光的丝缎胸罩与自行车短裤是去俱乐部或狂欢时的应时穿着。内衣出现在整个光谱的强烈色彩之中,包括褐红、棕黄、紫、深绿色等。紧身上衣是从运动服和舞蹈服变化而来的,它的设计有刺目的露出肚脐和身体的其它部分。 1992年 KateMoss那种骨感颓废的形象成为潮流,很多骨瘦如柴的女性都不穿戴内衣。戈萨德设计的超级乳罩,重新体现乳沟,托起乳房使之涨出了罩杯。不久泼莱德克斯用它设计出变形的“奇异乳罩”,开始了对内衣最有力的竞争,这也许是最流行的广告战,被称为胸罩之战。 1994年 约瑟夫•高里与其合伙人吉考•麦克拉林在伦敦开了女服内衣专卖店,名为“密探”。他们范围极广的内衣作品证明了不管其尺码与形状如何,女士们有权为其身体感到骄傲。他们将产品销售给“掌握自己生活”的女性。 1996年 当时的紧身裤如由“漂亮的波雷”公司所提供的,称为“秘密苗条者”,它将时髦腰带似的长条缝线融进紧身裤上,创造了完美的身形,形成新的臀部、大腿和缩细了的腰身。另一奥鹿勃鲁公司则引入了紧身裤,同时长筒袜又回归,与最新式的紧身内衣配套穿着。 1997年 “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是一个专业于放纵式和罗曼蒂克内衣的邮购公司,因全世界女性挑选其奢华的胸罩、短内裤、胸衣、睡衣和其它配饰,故使其年销售量在30亿美元以上。 1992年 KateMoss那种骨感颓废的形象成为潮流,很多骨瘦如柴的女性都不穿戴内衣。戈萨德设计的超级乳罩,重新体现乳沟,托起乳房使之涨出了罩杯。不久泼莱德克斯用它设计出变形的“奇异乳罩”,开始了对内衣最有力的竞争,这也许是最流行的广告战,被称为胸罩之战。 1994年 约瑟夫•高里与其合伙人吉考•麦克拉林在伦敦开了女服内衣专卖店,名为“密探”。他们范围极广的内衣作品证明了不管其尺码与形状如何,女士们有权为其身体感到骄傲。他们将产品销售给“掌握自己生活”的女性。 1996年 当时的紧身裤如由“漂亮的波雷”公司所提供的,称为“秘密苗条者”,它将时髦腰带似的长条缝线融进紧身裤上,创造了完美的身形,形成新的臀部、大腿和缩细了的腰身。另一奥鹿勃鲁公司则引入了紧身裤,同时长筒袜又回归,与最新式的紧身内衣配套穿着。 1997年 “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是一个专业于放纵式和罗曼蒂克内衣的邮购公司,因全世界女性挑选其奢华的胸罩、短内裤、胸衣、睡衣和其它配饰,故使其年销售量在30亿美元以上。
其他类似问题
内衣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韩寒,男,上海金山区人,作家,职业赛车手,杂志主编。初中开始写作和投稿,曾获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一名。
版权所有:广东学而优图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粤ICP备号中国历史服饰
中国历史服饰
我们学校元旦晚会想要举办一个主题为“中国历史文化服装”的男女服装的时装走秀,麻烦各位比较懂中国历史的高手帮我找找,种类越多越好,一定要有真实的图片的,不要那种画的图片,最好还能附上旁白,好的一定追加分
汉服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刘邦本人对服装的上层建筑作用,开始也认识不足,曾将儒生的高冠用来当溲器,后来经孙叔通的说服,才叫孙叔通去制定礼仪。
采用秦朝的黑衣大冠为祭服,对一般服装,除刘邦当亭长时用竹皮自制的刘氏冠不许一般人戴之外,没有什么禁例。此后,经过70年左右的经济恢复,到汉文帝时,国力已经充裕起来,但汉文帝只穿“弋绨、革舄、赤带。”
王后的裙裾长不及地,提倡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由于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上的服饰文化也逐渐由俭转奢,当时纺织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由丝绸出口交换进来的珠玉犀象、琥珀玳瑁等高贵的装饰品,刺激着衣着生活水平的上升。
京师贵戚的穿着打扮,逐渐超过了王制、高贵的服装面料。如锦、绣、绮、縠、冰纨等,原来属于后妃们专用,此时,富商大贾也都穿以为常,在他们嘉会宾客的时候,还拿这些高贵的丝织品裱被墙壁。贵族之家,僮婢亦穿绣衣丝履,这在儒家看来,是一种尊卑混乱的现象。
所以儒家学者贾谊就给汉文帝上书,建议按照儒学传统思想建立服饰制度,但汉文帝未能实行。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决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用五,但也没有规定详细的章服制度。
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下诏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永平二年正月祀光武帝明堂位时,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
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
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蔡邕在《独断》中讲:帻是古代卑贱执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馆陶公主家见到董偃穿着无袖青襟单衣,戴着绿帻,乃赐之衣冠,汉元帝额上有壮发,以帻遮掩,群臣仿效,然而无巾。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汉代未成年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
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东汉后期出现前低后高,即颜题低,耳高的式样,称为平巾帻。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美术遗作中去探寻。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浮雕蝉纹。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高山冠,又称侧注冠,直竖无山述,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原为齐王冠,秦灭齐,以之赐近臣谒者。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梁即冠上的竖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一梁。为文儒之冠。
法冠,又称獬(xiè音械)豸(Zhì音质)冠,獬豸一角,能别曲直,故以其形为冠,执法者所戴。楚王曾获此兽,制成此冠,秦灭楚后赐执法近臣,汉沿用为御史常服。
武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纹,后饰貂尾,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之赐近臣,金取刚强,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貂内到悍而外柔缛,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续汉书·舆服志》武官在外及近卫武官戴鹖冠,在冠上加双鹖尾竖左右,“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鹖是一种黑色的小型猛禽。亚细亚北方“斯克泰人”帽以及“高句丽人”的折风冠,形状像弁,均插羽为饰。
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好像汉代盛丝的缕簏。又名鹬冠,可能以鹬羽为饰。祀天地五郊,明堂乐乐舞人所戴。
方山冠,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仪仗)中用之。概为御用舞乐人所戴。
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与《三礼图》所载相合。是司天官所戴,但东汉已不施用。
却非冠,制如长冠而下促,俗称鹊尾冠。宫殿门吏、仆射所冠。
却敌冠,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卫所戴。此冠取义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欲杀刘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于头上,闯入军门立于刘邦身旁以保护刘邦,后创制此种冠式以名之,赐殿门卫士所戴。
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帝皇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同。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四、三、二百
代华夏地区舞蹈服装则流行长袖和飞带(纤),并在衣上加燕尾形的飞髾(袿)为饰,以助长舞者的动势。其他地区则各有地方特色。
豪绅门阀所养的乐师,也可穿长袍戴平巾帻或进贤冠,女梳花钗大髻。杂戏艺人已有束鞢〓带的。
汉代农夫服装朴质单纯,穿短衫短襦,裤子,束劳作裙,跣足或穿平头麻鞋,头上裹巾或戴笠帽等,此种服装一直流传到后代
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倭堕髻,有盘髻如旋螺的,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称。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皇后首饰还有金步摇、笄、珈等。
这是汉代的! 还有还有
其他回答 (9)
百度就有很多衣服的图片 可以根据需要搜相关朝代 以下是历代的服装特点 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可以追问 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商西周  商与西周时的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春秋战国  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江陵马山 1号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曾侯乙编钟之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这种服制据《史记·赵世家》说,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则靴,裤则上褶下裤。...... 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王(国维)氏《胡服考》言之最详,不赘。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来无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见,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杂居内地,为数众多;(2)贵族阶级,废古之席坐,而为胡人倚坐;(3)朝臣侍从,弃车而尚骑马。  胡服之中,有所谓半臂者。古称半臂,今言马褂。《说文》无褂字,《玉篇》亦无之,恐即卦字,褂卦皆从圭得声,俗作褂,但不能作“挂”或“挂”。无袖或半臂之衣,皆为胡服,《罪唯录·冠服志》云:“历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无袖而衣中断,下有横摺,又下有竖摺。若袖长,则为曳撒,或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谓之程子衣,无线道,谓之道袍。”  似此裤褶,又变为胡服总名。凡无袖、短袖、长袖之衣,与腰中间有线道横截或无线道横截之袍,皆可称为裤褶,因而今所论之半臂,其为胡服,决无问题。至其形制,宋曾三异《同话录》“貉袖”条述之最详:  “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裹,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日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缘边用紫皂布,有夹衣,亦有绵衣,显然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后襟,坐鞍上不妨脱,故亦可称为马褂,马褂即对襟衣。明清之制犹然。《日知录》卷二十八《对襟衣》所谓:“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唯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是也。”(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为秦汉武士的服装提供了较充分的例证。他们穿的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 但仍为深衣之属, 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冠制的确立是在汉代实现的。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曾出土了纱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所以汉代又用绶作为官阶的标志,不同等级的官员之绶的颜色、织法、密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这时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但它和西周时佩玉之组实一脉相通。   汉代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成下垂的圆髻,名椎髻。常着深衣,女式深衣之华丽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缠绕好些层,且在其斜幅上缀以三角形物及长飘带,即文献中所称之与。其状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见到。
魏晋南北朝  魏、 西晋时的服装, 大体沿袭汉制。唯流行褶装,且多戴当时称之为小冠的平巾帻。南北朝时,由于北朝处在鲜卑或已鲜卑化的当政者统治之下,故流行鲜卑装,少数鲜卑族男子多穿圆领或交领的褊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各民族长期杂处之后,这种装束也在汉族平民中普及开来。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提倡汉化,于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现了峨冠博带的汉魏“威仪”。这在响堂山石窟的《帝后礼佛图》浮雕或《历代帝王图卷》的北周武帝像上可以看到。
唐代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缺袍即开衩的长袍。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带上起初装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条,故此种带名带。上面并固着若干方形饰牌,名。依官阶之不同,分别用玉、金、犀、银、瑜石、蓝铁等材料制作,从而使革带也成为区别官阶的标志。另外,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这时常将衫掩于裙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帔又名帔帛,像一条长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亚佛教的影响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装中还流行卷檐虚帽、翻领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乱后,此风渐歇。
宋代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这时,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
元代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圆形的名钹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俗称均为鞑帽。前者在甘肃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中有实物出土,后者则见于河南焦作元墓所出陶俑。元人之袍常在腰间施辫线,下身有褶,名辫线袄子,高官贵胄多以纳石失(织金锦)制作。冬季常穿翻毛皮衣,名答忽。贵妇戴顾姑冠,以木为骨,高三尺许,外包红绢,上缀珠玉,顶插木枝、翎毛,式样极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装束,大德以后则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汉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汉族即所谓“南人”的服饰大体与宋代无别。
明清  明代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飞鱼、斗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清代改着满装。官员在袍外所着之朝褂多为石青色,故不用品色之服。清代官服区别等级时,除继续用补子外,还特别重视缨帽的顶子。一品官装红宝石帽顶,二品装珊瑚顶,三品蓝宝石顶,四品青金石顶,以下各有等差。武官中之亲贵及有军功者,还赏戴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因此清代官服遂以“顶戴花翎”为最显赫的标志。   明、清两代汉族女装变化不大,仍着衫、裙,清代后期始以裤代裙。清中期以后女装层层镶边,称为“滚镶”。清代满族妇女着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满族女装中出现高底的“花盆底”鞋。咸丰以后,又出现高大的“两把头”、“大拉翅”等发型,成为满族女装之突出的特征。
很不错的 去吧
都在这个网址上可以自己去查查
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圖片太多,我給幾個網址你吧
希望能幫到你吧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到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 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 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 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唐代服装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开始有了文字,那时的文字绝大多数是象形字,甚至是图画。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见到衣、履、黄裳、带、袂等反映服饰着装的字样。从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环、耳坠、项饰、笄、梳,以及丝绸、麻布和铜饰,分辨出精美的饰物和考究的衣物,但这些均为贵族所有。说明服装与服饰体系正进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袜等服饰形制的不断出现,表明人们对服装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向装饰点缀方向发展,从而使古代服饰趋向完整和统一。
春秋战国服装
春秋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 、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宽为一尺二寸; 衫无袖; 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 (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南北朝服装
南北朝服装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以 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铠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 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唐代服饰的特点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唐朝服饰流行趋势
—唐代女性装演变迅速,表现性强,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女装的种类较多,最流行的有“糯裙服”、“胡服”、“女着男装”三种配套服装。 —
“糯裙服”包括:上着短襦或衫,下着裙,佩披帛,有时外套半臂。《燕京王日歌》写道:“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唐代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饰要数胡服与女着男装,这是封建社会兴盛服饰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的开放,女性着装自由度很大;二是受西北民族及外来服装的影响;三是妇女猎骑和求异的着装心理的内在作用。胡服、女着男装这两种服装的流行主要在初唐至盛唐时期,穿着者不分尊卑,有时还互为影响,或混穿于一身。
— 唐代服饰还极为雍容华贵,使人穿起来得体大方,就现当代服饰而言有很多服饰仍可以看到唐朝的影子,例如女性的晚装。 —
服饰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文化,它能评说色调搭配,评说审美艺术及布艺选择等等。 —
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大大显示其性格和风格以及各种习惯。所以研究服饰也是一门很有学问的学科,从中可以受到很多启发,甚至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境界,使个人的生活拥有情调,一定程度的服饰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穿着宽松使人感到舒适自在,心情舒畅,如果穿的过于紧身,那可能会使人感到拘谨、烦躁。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占据很大的空间,我们应该有辩证的否定,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承传统的精华,去传统的糟粕,将我国的服饰文化向更高更优的方向发展,将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以下是历代的服装图片 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可以追问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的衣服叫唐装。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