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才11,他犯了错,我说他几句,他竟然要打我,我该怎么忍心让你犯了错办,说服教育还不行

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家庭教育专家卢勤30年思想精华(11)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第十一章 孩子成长需要什么--五个需求
&第十一章 孩子成长需要什么--五个需求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写在前面 &有一年春天,一连几场罕见的沙尘暴,使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的恶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能做些什么?  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一些孩子的心灵,威胁着他们家庭的幸福。几年前,在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5年。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同几名记者一起,来到金华市。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名身材高挑、脸庞白净、表情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了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面对面坐着,离得很近。徐力开始有点儿紧张,低着头。  “小时候,你读过《中国少年报》吗?”我轻声问他,想唤醒他童年的美好记忆。  “读过。”  “你知道‘知心姐姐’吗?”金华市少工委副主任施彩华问徐力。“知道。”“和你讲话的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徐力忽然抬起了头,望了我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友好。刹那间,我看到的仍是一双大大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我平和地对徐力说。  “好。”  徐力用平静的口气开始了他的叙述。我们交谈了100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母亲的艰难的生命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起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谁应该对谁负责?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冷静地想一想,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又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父母?  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说,这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今天的教育,既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要适应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应该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徐力事件的发生,使我们听到了孩子心灵的呼唤,了解了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五个需求.1.成长需要空间(1)创立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  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  “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两居室,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抽屉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会把不愿讲的事情记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你和妈妈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尖锐化的?”我问。  “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如果没有仇恨,孩子应该是不会打死自己的母亲的。于是我问:“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妈妈?”  徐力说:“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会儿,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听。”  我问徐力:“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学们知道吗?”  “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宣扬。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喊几声,排除内心的苦闷。”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妈妈不满的?” & & & & & & &  “上高中以后。母亲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到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你和母亲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呢?”问题越来越接近事件的发生,我的提问便越来越小心。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母亲开着电视机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到鞋柜上有一把铁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这时,徐力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没有继续往下问,不忍心再让他想起那残忍的一幕。  “事情发生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很想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打死母亲以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我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头也很昏。跑着跑着,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妈,我得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妈已失血过多,生命不可挽回了……”  屋子里一片沉寂,空气仿佛也凝固了。  “看到母亲的样子,我害怕极了。”他继续说,“这时,我看到一个放衣服的箱子,就把衣服掏出来,塞到床底下,把母亲的尸体放进箱子……然后我去了录像厅,那天晚上,我没敢回家,去了一家旅馆,住了一个晚上。星期五,爸爸回来了,他每周只回来两天。我没有勇气告诉爸爸发生的事情。我说,妈妈出差了。我想,拖一天算一天吧。星期五、星期六我睡在家里,妈妈的尸体就在我房间的隔壁,我直觉得心惊肉跳。爸爸一走,我锁上门也走了,住到同学家里。1月26日,爸爸又要回来了,我再也不敢回家,就去了义乌。其实,我在义乌没有任何亲人和熟人。我刚在旅馆住下就被抓了。”  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  “你知道你是怎样长大的吗?”我问。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记得有一个晚上,我突然发高烧,要马上送医院。妈妈背起我,一步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婴儿不利,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把我生下来。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听说辣东西对胎儿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对我花的心思太多了。” 1.成长需要空间(2)我以为徐力不知道这些,没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对徐力说:“你想过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每天侍候他们,洗脸、做饭、干家务,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徐力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是个畜生,竟然用自己的双手把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  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会的讲台,我讲的题目是《为了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里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徐力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您像徐力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徐力那样把您打死,可您的确很像徐力他妈!’”  这个女孩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到了许多类似的说法。徐力的同班同学说,他妈妈也像徐力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徐力的家庭,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自由的天空。他们同情徐力,是因为他们同徐力一样,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觉。的确,徐力从小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应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快乐--这种环境的制造者正是徐母。强烈的占有欲和过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对儿子的爱扭曲了。她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为生下了他就拥有了他,他的一切行动都要听从自己的指挥,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认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徐母把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同学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遵守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无存,促使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事实上,徐力的良知已经在他杀死母亲之前就丧失了。失去了尊严,正是那些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徐力事件发人深省。因为,徐力家庭发生的事件虽是个案,但相似的家庭也蕴藏着危机,有的家庭里甚至隐藏着悲剧的隐患!今天,有徐母这种心态的父母不止一个,有徐力这种心态的孩子也不能说没有。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遏制家庭关系的“沙尘暴”,治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的生长空间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过:“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做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从尊重孩子的秘密开始。 2.成长需要理想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名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一名自杀未遂的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够解脱,您说是不是?”我说:“道理是这样,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得有意义,死了还被人民纪念。你才13岁,正是大好的年华,又那么聪明、善良,以后会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你现在死了,该多么可惜呀!”女孩说:“您说得也对。可我活着,我妈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这个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的女孩,是那样地善良,又是那样地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使我想起另一个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  “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有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诱发了这个少年的死亡念头。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服毒自杀了。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理想。  今天,面对学历至上的社会,父母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高分数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吗?  父母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欢笑,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随之十分紧张。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有个孩子考完试,老师让把卷子拿回家签字。第二天老师问家长是什么态度,这个孩子站起来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了一场‘男女混合双打’!过去是‘单打’,现在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分数像一座山,重重地压在孩子和家长头上,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成了挣分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理想的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的种子要想发芽,难--太难了!  其实,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孩子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孩子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一个家庭快乐不快乐,不看这个家庭有没有钱,孩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大学,而是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让孩子快乐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自然会体味到“活着真好”。3.成长需要体验(1)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权利。  今天,许多孩子的心理世界所以由荒原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我问徐力:“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吗?”徐力说:“我曾经是班上的班委,但妈妈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学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困难,我和几个同学轮流帮她做饭。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可妈妈听说后,不让我去了,说这样会影响我考大学。”  “你觉得,你妈妈有没有很需要你的时候?”我问他。徐力说:“在家里,妈妈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儿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在徐力17年的记忆中,只有这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他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有点儿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人的价值。  追求体现个人价值,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当我们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记忆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身不忘?熏这就是体验。  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加重要。因为,你不跑起来,怎么知道走是多么缓慢;你不飞起来,又怎么体会到爬行是多么辛苦!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的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而不是让他在“我不行”的心态中长大。成功的基础是自信,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能力肯定要远远超过背着“我不行”包袱长大的孩子。  我们在帮助孩子去体验“我能行”时,有三个问题特别要引起重视。  一、是重做“官”,还是重做事  有一次,河南安阳市一个学生家长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当上班干部,没有评上三好生,就带人对班主任大打出手。这样个别的例子,却也反映了今日父母的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当干部看成是成功的标志。这是大错特错的!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还有一次,我去了湖北宜昌市得胜街小学,发现他们在素质教育中做得很出色。学校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自己来”,实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办法,把班级所有事情分给每一个学生。比如,有的同学是“玻璃保管员”,有的同学是“黑板管理员”……有个孩子自豪地对我说:“我被选为‘吸尘器’了!其实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员’。”  小岗位,让孩子们有了大责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主体意识,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有的父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单一:“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学,我一切都可以给你!”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自己的工作和幸福。殊不知,这种“过度保护”无法使孩子正常成长,成长需要过程。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权利;正是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成功,他们的心灵世界才由荒原变成了沙漠。  三、是替孩子干,还是让孩子自己干  有个初中女孩和当记者的妈妈一起去参加夏令营,下火车时,她把重重的行李交给妈妈提,妈妈欣然接受;到营地,妈妈出去采访,女孩到处找妈妈,说自己的药放在妈妈那里了。妈妈回来受到女儿的责怪,却一个劲儿检讨,说是自己的过错。我问这个女孩:“行李为什么不自己拿着?”女孩坦然地说:“这些事从来都是妈妈干的。”  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干这干那,而孩子却不“领情”,天天喊着“我很烦”,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的过错。今天做父母的累就累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有个男孩要去山区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临行前,妈妈问儿子是否需要帮助。儿子骄傲地说:“我会自己照顾自己。”晚上,妈妈悄悄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又发现他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很需要的东西。  第二天,儿子要出发了,妈妈问:“东西都带齐了吗?”  “都带齐了,您就放心吧!”儿子自信地出了家门。  妈妈目送儿子上路,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儿子回来了。  妈妈问:“怎么样?很开心吧?”  儿子说:“很开心,就是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要向别人借才能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狼狈。”3.成长需要体验(2)“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一样呢,没想到山里会比这儿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手电筒又是怎么回事?”妈妈又问。“我想到了,老师也告诉我们带手电筒,可是忙来忙去就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准备东西一样,这样就不会忘了。”  失误也是一种经历。这位妈妈懂得让孩子在失误中学习,她没有包办代替,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让孩子去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带来的麻烦。于是孩子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成长。4.成长需要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与成人沟通,是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但父母往往不理解孩子的心,他们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关闭了,有的甚至永远也打不开了。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在一次刚刚结束的讲座上,我还没走下台,就被家长和孩子们团团围住。一位50多岁的男士拨开人群来到我面前,流着泪对我说:“给我一点儿时间,我要带我儿子来见您。”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为儿子半夜回家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扫帚都打断了,但儿子宁可忍受疼痛,始终不肯说出自己去了什么地方。  望着这位年龄与我相仿、面容憔悴、泪流满面的汉子,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满足他的要求,尽管我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我们约好下午5点半到6点与他儿子见面。  5点半,他一家人都来了,每个人都是眼泪汪汪的。夫妇二人把儿子领到我的房间就出去了。  这是一个胖胖的男孩,正上初二。他一脸稚气,用手托着脸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那神态很像我的儿子。  “昨晚到哪里去了,让你爸爸那么着急?”我直截了当地小声问。  “去网吧了。”男孩向我道出真情,“昨天是周六,我和一个男同学约好5点半在路口见面,一起去玩,可他失约了,没有来,我一个人呆着没劲,就去网吧了。”  “网吧的环境不太适合中学生,那里有些东西对你们影响不好……”我担心地说。  “我对别的不感兴趣。我主要是玩游戏攻关,攻下关来好跟同学去吹牛。”男孩的坦白让我对他很同情。是啊,哪个男孩不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己很行呢!  “可是,我玩着玩着忘了时间,一共玩了五个小时,一看表已经是深夜1点了。”男孩讲述着头天晚上的事情,我静静地听。“我很害怕,硬着头皮往家走,走到家门口,我不敢进去,跑到河边站了很久,最后还是回去了。”  “回家以后怎么样呢?”  “我爸在外面找我找了好几个小时,也是刚刚回到家。他又急又气,问我干什么去了。我说去同学家了。我爸就拿起扫帚狠狠地打了我……”  “那是爸爸第一次打你吗?”“是的。”“听你爸说,扫帚都打断了,一定很疼吧?打什么地方了?”我关切地问,好像挨打的是我自己的儿子。  “打大腿和屁股中间。疼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这么着急,我很难过……”男孩说着,用手捂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递给他一条毛巾,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泪水也跟着流了出来--自己挨了打没在乎,在乎的是让爸爸着急了。多么善良的孩子!  “你能体会爸爸的心就好。你爸爸都50多岁了,你才上初中,你爸爸快40岁了才有你,能不爱你吗!你跟他讲实话了吗?”  “没有。”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待会儿马上把实情告诉爸爸妈妈,请求他们的原谅。你要爱他们,就不要让他们再为你操心呀!你家里有钱买电脑吗?”为了让他不再哭,我转了个话题。  “二手电脑3000元一台,我家才攒了1000多元。”男孩回答。  “慢慢攒,攒够了钱买一台,自己在家里玩会安全得多。”我很同情这个爱玩电脑的孩子。  “我会节省钱的。我以后不会让父母操心了。知心姐姐您相信我吗?”男孩用渴望的眼光望着我。  “你是个善良诚实的孩子,知心姐姐当然相信你。我想,你爸爸妈妈也会相信你的。一会儿就把实情告诉他们,好吗?”我拍拍他的肩,给他鼓励。  “好。”男孩点着头。这时,时针已经指向6点,他的爸爸妈妈走了进来。  “你有一个好儿子。”我对男孩的父亲说。  这位父亲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如果今天没有见到你,真不知道这件事怎么收场,不知道应该怎样再跟儿子相处。”  “没什么。以后家庭中不管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孩子都坐下来谈一谈,做父母的要用心听孩子说,而孩子呢,也要实话实说。”  当父亲听了我买电脑的建议,便说马上去买。我制止了他:“事到如今,只能等攒够了钱再买,教育也要有个过程。”  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事后我想,假如我没有与他们一家人相遇,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孩子死活不肯说出实情,爸爸又非要问清楚不可,僵持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学会沟通,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5.成长需要肯定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肯定。  责骂,在父母看来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责骂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严格要求就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B两个组,分别让他们考同样的问题。过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学校,告诉A组同学:  “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写吧!”  又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受到责怪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有的父母虽然明白了“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夸奖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是一位事业上十分成功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母亲。一次我去宁波参观她办的学校,她对我谈起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令我大受启发。  徐亚芬的儿子上小学时,语文成绩很好,但不爱学数学,所以成绩较差。一次,儿子从学校回来,对妈妈说:“学校给我们测智商了。老师说我右脑比左脑发达,形象思维能力强,数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数学好。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上不去了。”  徐亚芬惊讶地说:“是这样吗?有空我去问问老师。”  她真的去了学校,找了班主任,并暗地里与班主任达成了一项协议。几天后,徐亚芬十分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告诉你一件大事,我去学校问过老师了,老师说他搞错了,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学数学会比语文强多了!”  “是真的?老师真是这么说的?”儿子睁大眼睛,兴奋极了。  “是呀,老师说,他看错结果了,他说的是另一个同学而不是你,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  儿子信以为真,真的认为“我的数学一定能够学好,我很行”。这使他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在学数学的时候,恢复了自信,提起了精神。  所以,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只要能充分发挥这一力量,孩子就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  夸孩子也要会夸,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记得有个男孩曾对我说,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听这个,他就烦了,马上扫兴地说了一句:“真没劲!”而另一位妈妈不是这样,她六岁的女儿常常爱在家里没人时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总是惊讶地说:“哎呀!这么干净啊!这是谁干的?”于是,女儿从门后跑了出来。妈妈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你真了不起!”女儿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很行,下次妈妈出门,她还继续这样做。  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儿童期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你真了不起!”但如果他们长成青年了,你再这么说,他们八成会认为你要叫他们做事而不理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做的事情带着夸奖的口气说给别人听,但又要让他们听到,让他们感觉到“骄傲”。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师肯定,被社会肯定。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奖他、肯定他,他就会变得更好。  我经常听到父母们为了孩子大伤脑筋而发出的叹息声。这是因为你想着他很差劲,所以他才真的很差劲。如果你能换一种想法,确信“孩子哪有差劲的道理”,并用这样的心情去指导孩子,我想他一定会变得更好。因为孩子不可能由父母或老师来“改造”他,必须让他自己来“改善”自己。不管你心里对孩子有多少的企盼,想如何去改造他,并且用各种办法改造他,仍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想改造他这个想法本身就错了,即使你多方为他设想,他也好不了。因此必须相信这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面对我们身边那些脑子慢或爱捣蛋的孩子,绝对不可以打骂,他们更需要肯定。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使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要让今天的孩子成功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迫切需要调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 &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jiajiaocn
家庭教育经典理念:1)教育应从0岁开始.2)父母是最好的老师.3)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4)家庭教育不是培养&神童&,而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成年人! 与你分享一些经典的家教文章(方法,经验,故事),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一丝帮助..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中小学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犯了错误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