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长评定儿童气质问卷调查报告(PTQ)和教师评定儿童气质问卷调查报告(TTQ)

中华儿科杂志990303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font color="#99年 第3期 No.3 1999
运用Thomas和Chess家长和教师问卷
对我国儿童气质结构的因素分析
张 雨 青
  【摘要】 目的 探索我国儿童气质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运用Thomas和Chess的家长评定儿童气质问卷(PTQ)和教师评定儿童气质问卷(TTQ)分别对北京,郑州,石家庄和福州的1
377名3至7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从父母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对测查结果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
父母和教师评定儿童气质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分别获得了六个因素的简单结构,其中的一些因素与Thomas和Chess九维度气质结构中的某些维度有些类似性;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气质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对我国儿童的这两个测查结果均未能证实Thomas和Chess的九个维度的气质结构。结论 我国儿童的气质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国研究工作者对翻译和直接运用国外的气质测量工具应该持谨慎态度。另外,考虑到我国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对我国儿童的气质和人格特点进行深入的、本土性的研究,以形成我国自己的儿童气质测查工具、更好地揭示我国儿童的气质和人格结构。
  【关键词】 儿童行为  气质  问卷  个性量表
Factor analysis for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ildren′s
temperament based on Thomas and Chess parent and teacher′s questionnaires  ZHANG
Yuqi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mperament structur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Chinese children.Methods Thomas and Chess
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PTQ) and teacher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TTQ) were
rated by 1 377 3-to-7-year old children′s parents and teachers in Beijing, Zhengzhou,
Shijiazhuang and Fuzhou cities. A facto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Results Two simple structures with 6 factors were found
separately via factor analysis of PTQ and TTQ. Some of the factors somewhat resembled some
dimensions of the Thomas and Chess temperament structure of nine dimension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 dimensions over boys and girls. However, results of
the two investigations failed to verifty the nine temperament structure of Thomas and
Chess. Conclusion Chinese children′s temperament structure has its
peculiarities. We should be careful in translating and employing imported measuring tools
directly on Chinese children.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me more deep and indigenous research
on Chinese children′s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and to explore the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Chinese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 behavior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s  Personality
  本研究应用Thomas和Chess的两个主要问卷,即儿童气质的家长和教师问卷(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 PTQ; teacher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 TTQ),从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家长和教师两个角度描述儿童的气质特点,并通过对结果的因素分析探索我国儿童气质的结构维度。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家长问卷的测查对象为北京,福州,郑州和石家庄四个城市的20
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的966名儿童,年龄为3至7岁,男孩504人,女孩462人。教师问卷的对象来源于福州的10所幼儿园,年龄为3至6岁,共411人,男孩223人,女孩188人。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翻译的Thomas和Chess的3~7岁PTQ,TTQ两份问卷,要求家长和教师分别就被试儿童的行为特点根据这两份量表进行评价。在此之前,这两份问卷均对小样本进行过试测,并请双语专家对中文译文做了回译,以确定与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施测方法是由主试分别将这两份量表发放给被试的家长和教师,填好后收回。对结果的因素分析,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6.1)中的高级统计软件部分。
  本研究对父母和教师两份量表的测查结果分别进行了因素分析,以确定用这两份量表测得的我国儿童气质的结构维度。
  一、父母评价儿童气质量表的因素分析
  将966份父母评价儿童气质量表的72个项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进行Varimax旋转后,根据Scree
test的结果获得了一个理想的由六个因素组成的结构,详见表1~6。这个结构包括42个项目,共解释28.3%的方差。为了检验结构的可靠性,再次用Oblique旋转和Promax旋转分析结果,得到了与Varimax
旋转相同的因素结构,这证明了该结构是稳定可靠的。这个结构的因素命名分别为(1)集中注意力;(2)灵活性和自控能力;(3)负面情绪性;(4)羞怯或社会性退缩;(5)活动水平和反应阈限;(6)节律性。然而,这个结果没能证实Thomas和Chess的九维度的气质结构。
  表1 PTQ中注意力集中的因素负荷(n=966)(特征值=6.55,
解释9.1%的总方差)
他喜欢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做手工、看书或看电视等
当他做一件事时(如画画、搭积木、解题等),
能不停地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完成为止
能很快注意到各种不同的颜色,如:能很快说出颜色好看还是不好看
会安静地坐着听大人讲故事、读书或唱歌
能长时间安静地坐着看完一个完整的儿童电视节目
嗅觉灵敏,能很快闻到不好闻的气味
如果父母答应了他什么事,他就时常提醒父母履行诺言
他会兴高采烈地谈论一些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
他能花很长时间学习一种新的体育技能(如跳绳、骑车、滑冰等)
在户外的游戏场所里,他能安静地自己玩耍
表2 PTQ中灵活性和自控能力的因素负荷(n=966)(特征值=4.5;解释6.2%的总方差)
如果有别的事可做,就能使他忘记烦恼
当他正在生气或烦恼时,如果周围发生什么吸引他注意的事,
就能使他很快忘记烦恼之事
一般的日常活动有所变化时,如:偶然不能去幼儿园或学校,
他能很容易地适应新的活动安排
心情不好时,在别人的逗引下,能很快地高兴起来
如果妈妈不同意他穿某件衣服,虽然不太情愿,最后还是会听从妈妈的决定的
他能平静地接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和父母去商店时,虽然很想要玩具或糖果,但也能接受大人买的东西
当妈妈很忙,没有时间照看他时,他会自己玩耍,而不是缠着妈妈不放
表3 PTQ中负面情绪性的因素负荷(n=966)(特征值=3.3;解释4.5%的总方差)
和妈妈去商店买东西时,如果妈妈不买他想要的糖果、
玩具或衣服,他就会生气和哭闹不止
如果他的心情很烦躁,别人很难使他平静下来
如果他不愿意穿某件衣服,就会大声哭闹、喊叫,坚决不穿
当他正在生气时,很难用别的事转移他的注意
做事不顺利时,会把东西摔在地上,大哭大闹
当他正在玩儿玩具或做游戏时,别人很难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让他停下来
如果他不愿意做某事,如:洗脸、理发、梳头等,几个月以后,他仍然不愿意
表4 PTQ中羞怯或社会性退缩的因素负荷(n=966)(特征值=2.1;解释2.9%的总方差)
第一次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时,会害羞
在陌生成年人面前害羞
到公园或别人家时,他总能和陌生的小朋友玩到一起
和到家里来访的陌生客人能很快地熟悉起来
在没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
第一次到新的环境(如幼儿园或学校等)时,会很不安
去别人家时,对于和自己家不同的生活习惯会很不适应
表5 PTQ中活动水平和反应阈限的因素负荷(n=966)(特征值=2.1;解释2.9%的总方差)
当天气不好时,不能到室外去玩时,
他在房间里也是蹦、跳不停,总也安静不下来
在游戏场所,他总是不停地跑、跳、爬等等,安定不下来
他很敏感,有时抱怨衣服太紧、身上发痒,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觉
当他在室内或室外运动时,常常是跑或跳,而不是慢慢地走
他对光线的明暗变化非常敏感
洗澡时在澡盆里很活跃,并四处溅水玩儿
表6 PTQ中节律性的因素负荷(n=966)(特征值=1.7;解释2.7%的总方差)
每天肚子饿的时间常不一定
每天不定量吃饭,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
晚上睡眠的多少不定,时多时少
每天都能定时吃饭
每天都能定时大便
  此外,因素1是父母认为自己孩子最重要的气质特点,其中主要描述了许多有关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非常关注。因素2的项目内容,即:“灵活性和自控能力”,表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容易管教。因素3的“负面情绪性”包括易受挫折、易激惹、不合作等项目。因素4的“羞怯或社会性退缩”由退缩和适应能力的项目组成的,表达儿童在遇到生人或新环境时的恐惧或退缩反应。因素5的“活动水平和反应阈限”主要包含了PTQ问卷中“活动水平”和“反应阈限”两个分量表的项目。因素6主要描述了一些“节律性”的项目,但方向是负面的,即日常生理活动缺乏规律是我国儿童的典型行为特点。这表明了:由于本研究样本大多为独生子女(90%以上),而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倍受重视,他们的任何生理性需求(饿、渴、排泄、睡眠等等)都能获得即时满足,因此,他们的生理规律性比较缺乏。这只是根据本样本获得的一般性推论,要获得更精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以非独生子女作为对照进行深入分析。
  此外,在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不同地区儿童的气质维度差异时,也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其中,当男孩在遇到害羞或不能适应的新环境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高活动水平、冲动性或负面情绪特点;而女孩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则表现出安静、集中注意、高活动水平或负面情绪性,这种应付方式的差别可能取决于刺激的强弱,当新异刺激比较弱时,女孩可能表现出安静的行为,但当刺激较强时,他们会表现出高活动水平和负面情绪以克服受伤害的感觉。而对男孩来说,他们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总是高活动水平和负情绪,不管这些刺激的强弱程度如何。此外,相对来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为集中注意,更具灵活性和自控能力。
  二、教师评价儿童气质量表的因素分析
  对411份64个项目的教师评定儿童气质量表进行了主成分因素分析,并进行了Varimax旋转,根据scree
test确定了六个主要因素,详见表7~12。为了检验这一结构的稳定性,又使用Oblimin旋转重新进行了统计,结果只是少数几个项目在因素中的前后位置有了轻微改变,证明六个因素最为理想。又分别选择了四、五、七个因素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均不如六个因素的结构理想。最后确定六个因素的结构为最简单的因素结构。这个结构共解释了45.4%的总方差,选择了54个项目。这六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注意力不集中”,“适应性”,“反应阈限”,“社会性能力”,“负面情绪性”和“坚持性”。与父母评定量表的结果相同,教师量表的结果也没能证实Thomas及Chess的气质维度。表7 TTQ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负荷(n=411)(特征值=10.773,解释16.8%的总方差)
他很容易分心
他似乎难以安静坐着,总要扭动身体或离开座位
他能安静地坐相当长的时间
老师讲课时,即使别的孩子说话或弄出声响,他仍然能很专心地听老师讲
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时常和他们吵架
他做事时容易被喧闹声、窗外的东西以及别的孩子的谈话声所吸引而分散注意
自由活动时,他从事任何活动都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
他在做事时不会分心(似乎在喧闹中也能集中注意)
开始某一种活动后不能坚持到底
听故事或看书时,他可以一直静静地坐着
平常走路时,他宁愿跑而不愿走
对他不能掌握的任务会很快没有耐心,而转做其他的事情
在户外玩时,他比别的孩子更活跃、精力更充沛、动作粗野和喜欢打闹
自由活动时,他喜欢安静的活动(如阅读、绘画),
而不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如打球、跳绳和捉迷藏等)
如果课间不休息,不能象往常那样进行身体活动,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起来
能持续同一活动达一小时之久
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学校(幼儿园)常规、守则、课程安排或时间的变化
如果他不喜欢某事,他会喊叫或吵闹着告诉别人
他能很快学会遵守老师制定的安全规则(例如着火时的行动步骤等)
表8 TTQ中适应性的因素负荷(n=411)(特征值=9.729;解释15.2%的总方差)  
他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新的活动和环境
他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如不同的教室、新座位等)
他的动作迟缓
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显得很快乐
他能很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游戏时,如果别的孩子想换一种新玩法,他能很快适应
刚接受一件新的学习任务时,会马上表现出兴趣
在新的环境中,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变得轻松起来
刚开始进行新的游戏和活动时,他会躲在一旁,宁愿坐着看也不参与
缺席一段时间或假期过后,他需要时间重新适应学校的常规
他喜欢熟悉的玩具和游戏,而不喜欢新的玩具和游戏
他的面部表情很少有变化,
以至别人很难看出他的感情如何(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
如果开始时他和别的孩子的关系不好,他能很快就和他们改善了关系
当他的心情不好时,能很容易被别人逗乐
他喜欢听故事
  表9 TTQ中反应阈限的因素负荷(n=411)(特征值=2.750;解释4.3%的总方差)
他会注意老师或同伴的新衣服
他对气味很敏感,会自己说出好闻或难闻的气味
他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常会注意到教室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许下诺言(如要去旅行、聚会等),
他会不停地提醒老师兑现
对光线的明暗变化非常敏感
表10 TTQ中社会性能力的因素负荷(n=411)(特征值=2.301;解释3.6%的总方差)
在陌生的成人面前会害羞
第一次见到新伙伴时会害羞
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他会有过度反应(变得极度不安)
即使是第一次,他也会毫不迟疑地起立并走到班级前面表演(唱歌、朗诵等)
表11 TTQ中负面情绪性的因素负荷(n=411)(特征值=1.775;解释2.8%的总方差)  
当别的孩子拿走他的玩具或其他东西时,他的反应很小,甚至毫无反应
游戏输了,他不会太在意
如果别的孩子偶然碰了他或轻轻蹭了他一下,他会毫无反应
他能很容易接受其他玩具,取代他想要的玩具
只有在受到严重的伤害(割伤或碰伤)后,他才会注意到或哭起来
如果老师正忙碌时,他想问问题但无法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就会放弃尝试而不是继续缠着老师
他对一些事情(如有人来班级参观,外出旅行或其他特别的事情)
看得很平常,并不很激动
  表12 TTQ中坚持性的因素负荷(n=411)(特征值=1.730;解释2.7%的总方差)
他宁愿自己做一件事而不愿接受帮助
如果他的活动被打断,他会试图重新将活动继续下去
如果他正忙于自己的活动,会对别的孩子的打搅置之不理
当他专心做某事时,老师必须重复几次才能使他听见或做出反应
  在这六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与父母的评定量表类似,同样为“注意力”问题,说明对于我国儿童的父母和教师来说,对于孩子是否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特别是当儿童正在学习时)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父母更多地偏向正面的描述,而教师则较多地倾向负面的抱怨,从中也可以反映出父母和教师对于儿童行为的认识偏差。此外,因素6为“坚持性”,因素2是“适应性”,说明学校或幼儿园教师认为儿童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或新的同学很重要。此外,因素4“社会性能力”表示儿童处于社交场合的表现。因素3“反应阈限”表示对刺激的敏感性,因素5“负面情绪性”表示儿童的在一些情景下的情绪反应呈负面特点。另外,由于儿童在学校或幼儿园期间的生理节律基本相同,故在教师评定量表中没有“节律性”这个因素。讨 论
  迄今为止,有关儿童气质的研究结果大致可以归为四条主要的研究途径:第一条是临床取向途径,以Thomas和Chess[1,2]开创,并以Carey[3],Lerners[4],Bates[5],Keogh[6]和Martin[7]等人随同。其代表者Thomas和Chess[2]及Carey根据临床经验和生活常识确定了九个概念的气质结构: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和持久性。在这九个维度的分量表上进行的因素分析又可综合为三个主要因素,称之为:容易型(easy),困难型(difficult),和发动缓慢型(slow-to-warm-up)。Thomas和Chess的九维度气质模式开创了儿童气质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先河,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的测量工具,其中,尤以Thomas和Chess的父母评定问卷(PTQ)和教师评定问卷(TTQ)最有代表性。这条途径的主要测查问卷涉及了从婴儿到成人的气质测量。
  第二条途径是由Buss[8]等倡导的四维度气质特点(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和冲动性)的理论性途径。但是,冲动性维度在他们的近期研究中被取消掉了。第三条途径是以Escalona,
Rothbart, Goldsmith等主张的结构理论倾向,这条途径主要涉及婴儿期儿童气质的研究。第四条途径是以Strelau[9]代表的欧洲气质研究学派。
  有关我国儿童气质的研究,徐澄清等人曾于80年代初对台湾婴幼儿的气质特点进行了测查,他们使用Thomas及Chess的PTQ调查了2
000多个3至7岁台湾儿童的气质特点,并用Carey的婴儿气质问卷修订版(R-ITQ)测查了349个4至8个月的台湾儿童[10],并与美国儿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但是,他们没有使用因素分析方法或类似的统计方法进一步检验中国儿童气质的基本维度是否和Thomas及Chess的九维度结构完全一致,这使他们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儿童气质的结构问题,Martin等[11]综述了不同国家的12个运用源于Thomas和Chess九维度气质结构的测量工具进行的大样本儿童气质研究的因素分析,结果均未能证实Thomas和Chess九个维度的气质结构。
  本研究在本取样范围内获得的结果,取得了下述结论。
  1.对父母和教师评价儿童气质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分别获得了六个因素的简单结构,其中的因素和Thomas及Chess九维度气质结构中的某些维度有些类似性,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气质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2.本组结果没能证实Thomas和Chess的九个维度的气质结构,表明我国儿童的气质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国在运用翻译和运用国外测量工具应该持谨慎态度。考虑到我国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对我国儿童的气质和人格特点进行深入的、本土性的研究工作,以揭示我国儿童的气质和人格结构。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作者单位:100101 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 Thomas A, Chess S, Birch H G, et al. Behavioural Individ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3. 1.
 2 Thomas A, Chess S. 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
 3 Carey W B.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measuring infant temperament. J Pediatri, 1970,
77: 188-194.
 4 Lerners E M, Lerner J V. Temperament as a moderator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89. 1.
 5 Bates J E, Freeland C A B, Lounsbury M L. Measurement of infant difficultness,
Child Development, 4-803.
 6 Keogh B K, Pullis M E, Cadwell J. A short form of the teacher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J Educ Measurement, 3-329.
 7 Martin R P, Wisenbaker J, Matthews-Morgan J, et al. Stability of teacher
temperament ratings over 6 and 12 month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79.
 8 Buss D M, Plomin R. A temperament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1975.1.
 9 Strelau J.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ctivity. London: Academic, 1983. 1.
 10 Hsu. Cross-culture studies. In: Porter R, Collins GM (eds.) Parental differenc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London: Pitman,1982.89.
 11 Martin R P, Wisenbaker J, Huttunen M. Review of factor analytic studies of
temperament measures based on the Thomas-Chess structural model: implications for the Big
Five. In: Halverson C F, Kohnstamm G A, Martin R P. The developing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Hillsdale: Erlbaum, 2.
(收稿:  修回:)
(本文编辑:钱越)   第四节 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当前位置:
一、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考察研究对象,并收集、记录幼儿相关资料的方法。由于幼儿的口头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常用的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不足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也不能确诊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观察法是常用于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诊断的方法。
一般常用的观察法有自然观察、时间取样观察、事件取样观察、量表式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观察对象心理与行为的选择、记录和描述,常用于研究儿童早期的发展。代表性的有达尔文(C.Darwin)对其儿子反射活动、恐惧和愤怒及行为发展的观察日记,普莱尔(W.T.Preyer)对自己孩子出生至3岁的系统观察,陈鹤琴的观察日记等。时间取样观察是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表现及持续时间的选择记录。一般需要制订以时间和行为为维度的表格,以便于选择、观察和记录。时间取样观察关注的是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时间分布上的特性。事件取样观察是从被试的多种行为中,选择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其重点是该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条件。量表式观察是对时间取样观察和事件取样观察的综合化、细化和具体化,它把每一个行为划分为若干等级,制订量表,并对照量表观察被试心理与行为表现的程度。
(二)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借助量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系统心理测量。一般由一组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题目构成,这些题目对应的是被试典型行为,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反应,能够间接获得被试的心理特征和规律。通过测验,不仅可以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人格特征、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有利于制订相应的矫正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
用于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诊断的测验量表一般包括发展量表、智力量表、人格测验量表、心理行为评定量表,以及其他相关的量表。
发展量表也称心理发展量表,内容主要侧重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常用的量表有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 简称GDDS)和丹佛发展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简称DDST)。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医师格塞尔(A.Gesell)及其同事于1940年共同编制出版,1947年和1974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国内有北京智能发育协作组1992年的修订版。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适用于4~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诊断,诊断内容主要包括粗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适应性行为、语言活动和个人―社会五个方面。量表的项目评分可由诊断者观察评分,也可由家长报告。根据上述五个方面内容的得分与实际生理年龄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各方面的发展商数。丹佛发展筛查测验适用于2个月至6岁幼儿的发展迟滞或发育异常的筛查。丹佛发展筛查测验包括105个项目,涉及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项目的总得分,可以划分发展正常、可疑及异常的幼儿。弗兰肯贝格(W.K. Frank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该测验筛查发展异常幼儿的正确率为85%~100%,而且,在测验中被诊断为发展异常的幼儿有89%在学校里表现出学习困难。
智力量表主要测量幼儿现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迟滞的程度。常用的智力量表有比内量表、韦氏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比内量表是1905年由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为了筛选智力落后儿童而编制的量表。后来经过几次修订,内容确定在语言、记忆、思维、推理、数的推理、视觉运动和社会智力等范围,年龄范围也扩展到成人。国内常用的比内量表是1981年北京大学的吴天敏教授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该测验有51个题目,包括语言文字、数字、解图和机巧四类,主要考察儿童的言语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适用于2~18岁的儿童。韦氏智力量表是继比内量表之后由韦克斯勒(D.Wechsler)于1939年发表的另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张厚粲等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进行了翻译和修订,于1981年正式确定了中文版内容。该量表由言语量表测验和操作量表测验组成。言语部分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操作部分包括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案、图片排列和物体拼凑等内容。该量表也有适合于幼儿用的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简称SPM),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 Raven)设计的一种非语言型智力测验。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是198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团体智力测验,其内容由60个题图组成,排列由易到难,方便易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测量出被试的推理能力。由于采用非文字的形式,可克服文化背景和知识的影响,因此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
因为人格从幼儿阶段开始形成,所以幼儿阶段的人格测量主要侧重于幼儿的气质方面。幼儿人格测验量表主要有3~7岁儿童气质问卷(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简称PTQ)和凯里(Carey)的儿童气质量表。前者是1977年纽约纵向研究小组(NYLS)设计的家长评定3~7岁幼儿气质的问卷,包括72个条目和9个维度,即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用7分法评定。目前,国内有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翻译版本。后者是凯里等根据儿童气质理论发展出来的系列问卷,包括1~4个月、4~11个月、1~3岁、3~7岁和8~12岁儿童气质问卷。3~7岁幼儿气质问卷包括100个条目,与前者一样,也分为9个维度。该问卷也有张劲松等人于1999年修订的国内版本。
心理与行为评定量表是诊断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常用工具,主要有CBCL、拉特(Rutter)的儿童行为问卷和康纳斯(Conners)的儿童行为问卷。其中,使用较多、内容较全的是CBCL。适合于3~7岁幼儿的有国内修订的CBCL家长用量表,可用于诊断心理与行为问题在不成熟、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方面的表现,也可以把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分为8~9个因子。据我们的研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92,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
(一)家庭中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
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除了生物性原因和自身心理因素之外,主要是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家庭中,影响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等。如果幼儿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独断或过于疏忽,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幼儿产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上升,甚至成为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教养方式而言,家庭成员中不同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同时,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父母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如父母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倾向。
在家庭中预防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除了努力营造和谐、宽容、融洽的家庭氛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外,家长也应该关注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反思家庭中潜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是否有问题,努力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幼儿园中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
在幼儿园中预防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除了设置各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硬件设施之外,构建良好的软环境应是其重点。俞国良、董妍等《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电视片的态度调查》,《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第40~42页
首先,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影响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研究表明,教师不健全的人格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带领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最多。因此,教师健康的心理是预防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基础,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是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而现代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现代教育观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预防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内容。
最后,幼儿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的同伴关系。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接触的集体环境,也是幼儿日后升学、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大家庭的“练兵场”。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通过与同伴交往、合作、分享,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也可能因为不良的同伴关系,如同伴拒斥、恶意竞争而出现孤独、攻击性等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
(一)游戏疗法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外界事物并逐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游戏疗法正是通过游戏的形式矫正和治疗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因此也是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幼儿相对缺乏使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因此用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心智反应和情绪表现,同时,通过与专业人员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游戏,幼儿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压力,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疗法中,游戏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治疗者与幼儿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关系。首先,治疗者对幼儿要有信心,这不仅是对治疗者,对幼儿也非常重要。其次,治疗者要始终接纳幼儿的想法和行为习惯。有时,治疗者关注的眼神或积极的期待都会使幼儿产生被接纳的感觉。再次,要尊重幼儿的感受、态度和行为习惯,而不是强求幼儿立刻改变他的想法、态度或行为习惯。有了这种态度,治疗者和幼儿才能建立起友善的、互相接纳、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
根据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幼儿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常用的游戏疗法有多种,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沙盘疗法、心理剧等。也可根据干预的目的而分为发展性游戏疗法和矫正性游戏疗法。发展性游戏疗法主要侧重于促进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发展,而矫正性游戏疗法则针对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幼儿通过游戏与治疗者建立特殊的人际关系,探索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获得积极的体验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进而解除紧张的情绪,获得心灵的安宁,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表达能力、自尊水平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感觉统合训练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幼儿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制订训练计划,并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干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尔斯(J.Ayres)发现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紧张、胆小、学习困难、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症状,并发现这既不是智能发育有问题,也不是教育上的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与大脑整合功能不健全有关。因为,幼儿因大脑皮层各部分区域兴奋程度不一样,部分区域或细胞核团功能相对活跃,这就造成了大脑皮层的协调性变差,整合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幼儿的大脑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幼儿感觉和身体发展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活动训练,会对幼儿感觉信息的输入和整合加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整个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一般来说,经过1~3个月的平衡训练、视觉训练、动作训练等各项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幼儿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等方面都会有所提高和改善。
(三)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而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常用方法。主要的理论根据有条件反射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常用的方法有消退法、隔离法、惩罚法、榜样法、系统脱敏法、合同法、代币法等。
行为矫正通常被用于幼儿自控能力差、学校恐惧症、抑郁与焦虑、攻击性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与其他干预的方法相比,行为矫正更注重干预目标的明确化与具体化。干预过程通常包括界定问题、调查背景、确定目标及相应的手段与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事后的评价等。
行为矫正应事先制订周密的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及相应的手段,在面对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时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在解决某一问题行为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此外,要信守最少干预原则。行为矫正必须以当事人正式求助为前提,应严格地限制在幼儿当事人或其监护人请求和同意的范围之内。
(四)家庭辅导
家庭辅导是以家庭为对象而进行的干预手段,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家庭辅导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安排,改善亲子关系,树立榜样,消除紧张的情绪,培养兴趣和意志,以对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施加干预的过程。
家庭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不良习惯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家庭辅导既可以是发展性干预,也可以是矫正性干预。发展性干预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心、责任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独立性等;矫正性干预则重在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等。
有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个性特征、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幼儿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而且还要时刻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榜样示范,改善亲子关系,以及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消除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残等级评定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