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急诊急救中心 治疗小儿急诊症状烧伤 怎么样?

关注丁香人才微信找工作
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2013年医务人员招聘信息
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2013年医务人员招聘信息发布时间: 工作地点:北京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北京博和润达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北京市朝阳区创伤医学研究所申办的一家非营利性二级综合医院。
一、基本情况
日,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同意北京市朝阳区创伤医学研究所在北京朝阳十八里店乡设置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定名为&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中心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注册资金3000万元,预计展开床位500-550张,2013年3月开始运营。
二、发展优势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扩大和丰富社会医疗资源,逐步放宽社会资本申办医疗机构的标准,医疗执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两级政府对朝阳区东南部的医疗机构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对中心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中心地处东南三环、四环之间,毗邻京哈、京沪两条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周边大型居民社区林立,医疗服务需求巨大。目前,这一地区尚无较大型的综合医疗机构,在此开办医院可极大缓解北京东南部地区医疗资源缺乏的矛盾,更好的为周边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三、发展思路
中心运营后,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司在管理上的优势和研究所的学科优势,全面拓展以急诊抢救、创伤救治、颅脑、心血管疾病治疗为特色的各种诊疗项目,来满足不同层面患者的医疗需求。目前,医院聘请了贾卫斗主任担任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贾卫斗主任系北京军区第251医院原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国家二级学会)常务委员;全军创伤骨科分会委员;全军脊柱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医学科学》杂志编委。河北省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神经外科专业将和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建立&国际神经外科创伤中心&。另一方面,注重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加强品牌优势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3年内成为北京东南部地区较大型的综合医疗机构,5年内具备三级综合医院规模实力。
四、招聘信息
(一)招聘岗位:
根据工作需要,拟招聘临床医学专业15人、药学专业5人、医学影像专业5人、医学检验5人。工作地点在北京朝阳区。
(二)应聘条件: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主课成绩无补考;身心健康,。
(三)基本待遇:
1、试用期3个月,工资1500元起,不参与奖金分配;
2、试用期满,签正式劳动合同,参加北京市基本保险(五险),参与所在科室奖金分配(总收入不少于3000元);
3、提供住宿,实行统一管理。
联系电话:& 邮箱:&& 网址: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作者:医学生 && 编辑:jobservice]
北京更多医院招聘资讯
如果你有合适的发布信息,欢迎发布
招聘单位推荐
12个职位正在招聘
5个职位正在招聘
4个职位正在招聘
4个职位正在招聘
202个职位正在招聘
54个职位正在招聘
按地区查看职位
按分类查看职位现在位置是:&>>& >
关键字:----行业快讯----学术动态----学会通知----文章推荐----专家课堂--------教学视频--------影像教室--------马里兰医学院急诊必知------------气道管理------------心脏病------------危重病------------皮肤病------------内分泌病------------耳鼻喉病------------胃肠病------------老年病------------血液和肿瘤病------------感染性疾病------------国际区域性疾病------------医疗法规------------医学教育------------神经疾病------------妇产科疾病------------眼科疾病------------骨科急诊------------儿科急诊------------药物与治疗------------急诊操作------------精神病------------呼吸系统急诊------------药物中毒------------外伤------------泌尿系急诊------------血管系统急诊------------典型病例------------灾难医学--------每日一题------------创伤篇------------中毒篇------------危重病篇------------气道管理篇------------心血管篇------------灾难医学----复苏--------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创伤--------学科动态--------推荐文章----中毒--------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危重病--------学科动态--------推荐文章----院前急救--------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儿科急诊--------学科动态--------推荐文章----灾难医学--------学科动态--------推荐文章----急诊质控--------学科动态--------推荐文章----急诊护理--------学科动态--------推荐文章----急诊流行病学--------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公共卫生--------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医学会议----培训信息----急诊质控----急诊流行病学----急诊杂志编委会----学会组织----药物手册--------毒物库----医学名词--------英汉词典----医学图库----自救互救----灾难自救----中毒自救----咬螫伤急救----急症急救----医学电子书----讲座课件----标准与指南----教学课件
&&&&字体: |
【急诊医学科巡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原作者: 李春盛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发布日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简介
一、 急诊科概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建立于1986年,2004年京西院区并入,一科两地,是集医、教、研一体的现代急诊救治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是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卫生局急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科室总面积约5780m2,包括医疗区、辅助诊疗支持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区及医务人员生活区四个区。医疗区由分诊、诊区、抢救室、重症监护室、观察室、输液室、急诊手术室、中毒救治及隔离室构成;除急诊通科诊室外,妇产、耳鼻喉、眼、口腔、精神及传染病均有独立诊室,并24小时有医生值班;挂号、收费、药房、检验、放射、CT、MRI、超声、安保、消防等辅助支持区均在同一平面,均为急诊独立使用,提供7*24小时服务,患者救治半径小于30米;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区配有专门诊室和设备并可容纳30余名伤员的救治区域。
急诊有独立分诊区,配有多功能监测仪用于分诊,有明确的分诊标准和流程。急诊入口处有急救车通道及停靠位,有普通与危重患者分流通道,地标线及各区标识醒目。急诊入口设洗消设施,以应对化学及放射污染的病人及车辆洗消。
急诊抢救区可容纳30-40名危重患者,配有齐全的急救监护设备,另设有精神病室和遗体告别室;重症监护病房设置14张(东区10+西区4)监护床,配有重症救治的所需全部仪器设备;观察室45张固定观察床;急诊手术室配有层流、手术床、无影灯、吊塔,满足急诊救命手术需要。急诊输液室36张输液椅;另有68张推床。
全科配有有线及无线通信设施,可覆盖急诊各个功能区域并与院各职能部门相通,以保证快速、安全有效的急诊医疗服务。
急诊科由一支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配备合理,具有宝塔形的、年富力强的急诊医疗护理队伍组成。共有医疗护理人员179人,其中医师52名,护理人员127名。固定医师占医院应配备医师88%,轮转医师12%,中青年医师30-50岁者占73%,本科学历100%,硕士以上学历42%,高级职称25%,主治医师50%。护理队伍:固定护士占医院配备100%,护士长为副主任护师;大专以上学历占72%,护师以上人员占61%。
10余名副高以上职称为学科骨干,并且在相关学会或专业组任职。除急危重病通科治疗工作外,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业特长有亚专科如心肺复苏、急性中毒、脓毒症早期识别及目标治疗。主治医师群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别在各个亚专科方向发展。全科医护人员均实行急诊流水、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留观病区四个主要病区轮转工作。使其全面掌握危重病的救治以及急救操作技术。做到急诊理论全面,技术操作熟练,独立诊治、抢救急危重病。既有急诊危重病通科救治能力,又有亚专科专业特长,形成独特的医院临床专科特种兵。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具备对危重病展开救治的能力。
急诊科年急诊量25万余人,涵盖病谱400余种,抢救2万人次,成功率超过94%,年应对突发事件30余起,在国内重大灾难救治中均有我科人员参与,是国内第一个实行生命绿色通道的急诊科。全科医师均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心电除颤、血液净化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亚低温治疗等先进急救技术,是全国最大的急诊科之一。
2001年率先在国内对急诊病人实行A、B、C分诊分层分区救治理念。A 类:随时有生命危险者; B 类: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监测和干预者;C 类:一般急诊病人。A区抢救区,B区危重病区,C区普通急诊病人就诊区。ABC三区根据病情相互联动。医护人员值班查房ABC制,A级高级,B级中级,C级初级。救治原则A、B、C :对A类病人要实行先抢救后诊断的原则,对B类病人坚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与明确诊断并重的原则,对C类病人,首先要辨明有否潜在危险因素存在。实施 A、B、C模式的优点:有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有利于急诊就诊秩序的条理化,有利于医护人员责权分明和治疗技术提高,有利于减少误诊误治或延误抢救,减少医疗纠纷,有利于管理。
急诊科组织管理构架由主任、副主任、书记和科护士长构成核心管理小组,负责科室业务和质量管理,并详细制定了科室发展规划,以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救治、脓毒症早期识别治疗为研究和临床发展方向并制定人才培养策略。为确保落实,科内制定了一系列考核目标。
为确保急危重病在急诊科安全、有效、连续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制订了一系列质量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如岗位职责制20项,急诊工作制度及规范52项,急诊安全管理制度13项,EICU管理制度及规范52项,急诊科应对重大、紧急、意外事件处理预案29项,急诊工作流程35项,急诊护理工作规范及流程51项。制定了急诊诊疗常规、急诊危重症抢救流程、急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抢救护理常规、重症监护护理常规、急诊各种仪器操作程序等,每周定期召开质量安全分析会议,对工作中风险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改进,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急诊科质量持续改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医疗情况:
急诊科对急诊病人实行分诊、分区、分层就诊,内科、外科通科急诊的诊疗模式,妇产、眼、耳鼻喉、口腔均有急诊独立诊室,由专科医生接诊。全年接诊急诊病人25万余,除发热与肠道疾病外,涉及神经、心脏、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风湿免疫、职业病、等涵盖34个临床专业400余种急诊病谱,抢救病人2万人次以上,成功率94%以上。建立了急性心梗、急性脑卒中、急性中毒、创伤的绿色通道。近三年急诊ICU成功救治了溶血尿毒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缺血性肠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甲亢危象、狼疮危象、重度有机磷中毒、药物中毒性肝功能衰竭、溺水合并真菌感染等疾病。34个临床科室为急诊病人救治提供技术保障,医院组织外科高级职称的医师作为急诊创伤三线轮班负责严重创伤、多发伤的抢救,如重型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肾与输尿管损伤、多发性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外伤性疾病。在急诊可完成如宫外孕、产后出血、眼外伤、气道异物、急性会厌炎、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颌面外伤等疾病的抢救与治疗。对危重疑难病例,组织多专科的会诊抢救,以保证病人得到及时、安全的治疗。每年救治前10位的病种为心力衰竭2900余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500余例、急腹症2100例、急性脑卒中1700余例、急性中毒1500余例、呼吸衰竭1400余例、消化道出血900余例、肾衰竭600余例、肺栓塞150余例、多发伤100余例。
全科普及掌握急救核心医疗技术:气管插管、间接喉镜插管术、呼吸机有创、无创通气术、心电除颤术、床旁血液净化术(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经皮气切术、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PiCCO、经桡动脉血流动力学监测、Swan-Ganz漂浮导管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技术。并在201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无创亚低温治疗技术,到目前已做4例。近三年完成:动静脉置管术800余例、胸腔闭式引流术380余例、急诊清创缝合术(包括石膏固定术)28000余例、洗胃术1500余例、气管插管术1600余例、心电除颤术500余例、呼吸机应用(包括有无创呼吸机)4000余例、三腔两囊管术100余例、监护仪使用(人次)25000余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swan-ganz导管、PiCCO)90余例、经皮气管切开术25例、CRRT技术460余例、亚低温治疗技术4例、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术30余例。科内副高级职称医生均能独立主持指挥抢救危重病人,独立完成床旁血液净化、气切、呼吸机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急救技术。部分副主任医师还能掌握亚低温及纤支镜肺泡灌洗技术,成为急救的多面手。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能掌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和胸腹腔穿刺、心电复律、溶栓及部分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床旁血液净化技术。
急诊科是国内率先实行急诊绿色通道的科室,已有10多年运行经验。近三年来经急诊绿色通道收入相应科室如CCU、RICU、NICU的病人比例:创伤通道>95%,ACS通道>89%,脑卒中通道>80%,中毒通道>90%,呼吸衰竭通道>75%,居国内领先水平,真正体现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及时、安全、便捷有效的服务理念。
急诊科有完备的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涵盖了化学物品中毒、食物中毒、外伤(车祸、公共场所挤压伤、爆炸伤、烧伤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等预案。器械科、药事部有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药品储备,急诊科有明确的检伤分类标准及流程,有红、黄、绿、黑四种不同颜色的分类卡,有专门的应急救治区域,与正常急诊分开,能快速、准确、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中成批伤员。三人以上群发事件起,2010年52起,2011年32起,总治愈率超过98%。
三、科研与教学
(一)、科学研究方面:
1、研究方向:急诊科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凝练了富有急诊专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如心肺复苏、急性中毒救治和脓毒症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三个研究方向。
(1)、心肺复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本科室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牵头单位并且为国内较大的急诊科,曾在心肺复苏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与全国120急救中心站和5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CPR网络联系,为今后实施多中心合作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应用程控刺激制作心室颤动动物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首发基金&规范化心肺复苏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传统心肺复苏与单纯持续胸外按压对肺通气、血流比值、氧代谢和自主循环建立影响的实验研究&的资助,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收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经验。现已完成了依据UTSTEIN国际标准CPR建立的3000余例病例的数据库,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CPR数据库。基于以上研究该系列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Crit Care Med. Plose One.Resuscitation. Shock. Am J Emerg Med、 J Emerg Med 、J Trauma、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著20篇总影响因子50多分,中文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
⑵ 、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和药物干预降低病死率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炎症和抗炎过程、体液和细胞免疫、凝血和纤溶系统以及各器官功能改变进行研究,阐述了多种生物标记物如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C反应蛋白、血乳酸、肌钙蛋白、脑钠肽、甲状腺素、皮质醇、凝血及抗凝物质等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的意义,并且在脓毒症的药物干预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发表SCI论著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30余篇。
⑶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我科为职业病与中毒救治科(国家化学品中毒救治基地、北京市中毒救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毒性疾病的临床救治对策、群发性突发公共中毒的应急救援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急性中毒救治场所,也形成了我科的研究方向,即急性中毒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中毒机制、预防和治疗等。在毒物的检测方面,包括定性、定量分析、毒物代谢检测等,依托我院职业病与中毒救治中心,该中心配有先进的毒物化学分析实验室,配有国际先进的电感偶合等离子质谱分析仪(ICP-MS),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高压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器等高端仪器,能够进行包括血液、尿样、原材料中各种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及其无机元素的检测筛查、检测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达国内先进水平,满足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在群发性突发公共中毒的应急救援方面,近年来,我科先后参与了北京市怀柔区群发性急性可乐定中毒、朝阳区急性群发硫化氢中毒、群发急性有机磷中毒、群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对急性中毒第一现场检伤、救援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方面,技术优势突出。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在Crit Care Med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Eur Respir J. Am J Emerg Med.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著8篇,中文核心期刊13篇。
2、科研课题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①、传统心肺复苏与单纯持续心外按压对肺通气/血流比值、氧代谢和自主循环建立的影响。②、聚丙烯酸甲酯/非晶体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大鼠肺脏/胸膜的急性与亚急性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3、卫生行业基金1项子课题:中国老年人综合评估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及推广。4、发明专利1项
3、著作:主编专著15部、副主编3部主译5部:主编专著15部:《常见急症的家庭救治 》中国科技文献出版1995年;《老年急症救治手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年;《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急诊分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心血管检验》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医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医学分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年;《急诊医学高级教程》(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家庭急救图解手册 》科学出版社 2008年;《知名专家进社区丛书:急病与急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家庭急救》科学出版社 2010年;《新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的解读和示范》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 2007年;《急诊医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急诊医疗护理常规》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急诊科室管理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副主编3部:《急诊医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年;《急诊医学(高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急诊医学(高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主译5部:《急诊气道管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心肺复苏》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急诊临床问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急危重症临床问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年;《急诊常应避免的错误》 科学出版社 2012。参编16部。
4、学术论文: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际著名急危重症期刊如Crit Care Med. Plose One.Resuscitation. Shock. Am J Emerg Med、 J Emerg Med 、J Trauma、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Eur Respir J等SCI论著25篇总影响因子近80分。并参与英文专著《CARDIAC DEFIBRILLATION &MECHANISM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第5章编写。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
⑴、学科发展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最为重要的,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合理匹配的人才梯队是构建重要学科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急诊医学风险大、强度高,需要具有肯吃苦、敬业、技术操作熟练、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团队。
在临床技术、技能、管理方面:过去三年科内一直实行对高年资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实行责任副主任医师、责任主治医师轮转制度,分别在抢救区负责A班、B班工作。负责急诊监护室的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的工作,每人轮转6个月&1年。在抢救区培养独立抢救、对危重病救治的反应能力、判断疾病决策能力、紧急救治能力和急救技术操作能力。在ICU培养其对危重病细致入微观察、精雕细刻治疗的能力。在流水培养其对危重病、多发病、急诊症状能够识别具有潜在风险能力。全面提高理论、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对优秀者送国外进修及到卫生部工作。过去三年科内有一名医师在卫生部学习管理一年并顺利走到院中层管理岗位任门办主任。
通过系统培训,全科副高级医生均能独当一面,全面负责抢救、ICU工作。对重大、危重病人抢救能够熟练的应用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有创和无创呼吸机、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纤支镜等通常由专科医师完成的高精复杂技术操作,我科副主任医师均熟练掌握。他们经常应邀到兄弟医院会诊指导重症抢救等工作。
为了扩大视野,受国外同行邀请一位副主任医师到美国学习中毒咨询及相关基础研究,使其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成功申请到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另有1名主治医师自费公派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将会对急诊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产生更大作用。
总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向院内专业科室学习专项技术为我所用,又通过短期出国学习专项技术,回来即开展工作。短期学习基础知识和更新理念,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又从长远观点出发自费公派出去读学位,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交流,使急诊科在急救理念,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为病人服务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效益。
⑵ 、医学本科学生教育:每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授课及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人数160人,;2011年还为国际学院100多名国际医学生英文授课总课时140&&200小时。
⑶ 、研究生教育:截止目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5人均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9名均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有位博士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并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⑷ 急诊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于2001年率先与美国霍普金斯医院急诊科共同在国内进行一年急诊科住院医师培养学习班3期共有100人参加;同时举办3期教师和管理学习班共有80余人,取得了良好效果,也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办的最早的急诊专科培训班;2002年最早获得卫生局评审合格的北京地区急诊医学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共培训住院医师40名均合格。
⑸ 急诊医学专修学习班、急危重病护理学习班、急救技术学习班:每半年一次;共培养来自全国进修医生及护士800余人,其中有50%来自三甲医院。有10%已成为急诊医学和护理学科带头人,30-50%已成为学科骨干。
⑹ 以师带徒形式为基层医院急诊科培养学科带头人6名均发挥了作用。
⑺ 近3年承办省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情况:第1&&5届首都急诊高峰论坛参会共有1万人左右;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12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医生护士800余人参加。
四、 学科带头人:
李春盛,1984年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急诊科工作23年,具有丰富的急危重病救治和组织管理、教学、科研以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95年晋升急诊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急诊医学硕士导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获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工程&十层面&奖励,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奖、2008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共培养硕士35名,博士9名。其中一名博士获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1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以师带徒形式为基层培养学科带头人6名。从事急诊医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23年,尤其在心肺复苏领域及急危重病包括脓毒症救治、急性中毒救治有较深造诣,并取得了在国内领先的地位。每年指导抢救急危重病救治8000余例,成功率均在94%以上。CRRT技术450余例,纤支镜32例,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90余例,经皮气切20余例。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开展急诊病人分诊分层分区ABC救治理念,优化急诊病人服务流程,推广急诊A、B、C服务救治模式及一站式服务,极大的方便了急诊病人在急诊便捷、迅速、高效、安全的救治,并将救治理念推广到全国各地医院,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将急诊科打造成一支人才结构梯队合理、对急危重病抢救理论扎实、抢救技术熟练的国内一流的急诊急救队伍。通过举办急救技术学习班将这些急救技术推广应用到部分省市,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周组织一次科内针对疑难危重病例的大查房,急诊监护病房每周2次大查房,逢急危重病和突发公卫事件、群体伤及中毒均随叫随到组织抢救,例如2009年央视大火等。诊断抢救了众多疑难重症患者如狼疮危象、甲亢危象、严重脓毒症休克、肌萎缩侧索硬化、垂体瘤、全身混合真菌细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肺炎、溶血尿毒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导致脾破裂和脑型疟疾等。每年到全国各地三级医院抢救急危重病、疑难病会诊20余次。
在全国率先开通&生命绿色通道&,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外,2002年开通了急性中毒、多发伤、肺动脉栓塞、急性脑卒中的绿色通道,这一模式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稳定生命体征,安全及早行PCI、肺栓塞溶栓治疗,此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于2010年到美国学习引进亚低温治疗技术用于心脏骤停复苏患者的救治,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应用CRRT技术、血浆置换术成功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药物所致肝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均极大地提高了急诊救治成功率,并居国内领先地位。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首发基金重大项目&心肺复苏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内各项科研课题6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60余篇;SCI 25篇,总影响因子78分。发明专利1项:在报刊发表科普文章80余篇;主编专著14部:其中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急诊医学& ;副主编3部:主编科普读物4部:主译专著5部:参编16部。
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急诊医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复苏组组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急诊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危重病急救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编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诊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编委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编委 、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编委 、临床急诊杂志编委等。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编号:(浙)-非经营性-
此网站上的信息仅供参考,您不能仅凭此信息就诊断疾病或开处方。它也不能代替您的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您怀疑您有健康问题请尽快与您的医生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急诊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