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抗体产妇分娩的时候,医生失误手术刀碰破婴儿头皮,婴儿会被传染上丙肝吗?

肝炎病毒----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
  1.什么肝炎?  肝炎就是指肝脏发炎 。根据引起肝脏发炎的起因不同,可以分为: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代谢性肝炎。
  2.肝炎病毒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是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现今已确定的有五种不同的病毒,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型。甲型和戊型肝炎是经由肠道传染,而乙、丙、丁型肝炎则是由血液途径传染。
  3.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和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发热、上腹不适、肝肿大和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有黄疸及小便呈茶色。
 &&4.病毒性肝炎有何特点?
潜伏期(日)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Y(HBV疫苗)
  5.甲型肝炎及预防  甲型肝炎可说是最流行的一种肝炎,主要是由肠道传染,例如吃了受病毒沾染而未经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蚬、蚝等贝壳类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和奶等。
  5.1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起病前2周到血清转氨酶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
  5.2 传播途径:  病人的唾液及粪便污染手、水、食物及餐具。
  5.3 预后  患者基本都能完全康复,但亦有极少数的病例会发展成肝脏衰竭,甚至死亡。甲型肝炎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无慢性带毒的情况。
  5.4 预防方法& &接种甲肝炎疫苗? 分餐、避免共用餐具? 避免生食、餐具要洗净?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乙型肝炎与预防  中国属于乙型肝炎高流行地区,有9300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有3000万是慢性乙型肝炎,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每年因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而死亡者约有34万人,其中80%~90%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多数人死于劳动力最强的年龄。
&  6.1 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6.2 传播途径   &经血传播:输入被HBV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   医源性传播:手术、拔牙、针灸、血透、内窥镜检查时使用没有严格消毒的器械;?   母婴传播:母亲是HBV感染者,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产后密切接触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性接触传播: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HBV的传播;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共用牙刷/刮胡刀/理发/修脚/打耳丁/纹(眉)身工具等。
  6.3 预后  乙肝病人,如能在急性期及时发现,积极进行综合性合理治疗,大部分是能顺利恢复健康的,但部分体内乙肝病毒的有关免疫成分却很难清除,故常常变为慢性,迁延数年,反复肝功能受损(肝病活动),终至变为肝炎肝硬化甚或转为肝癌。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年人感染:90%以上可痊愈,5%-10%左右转为慢性
  6.4 乙肝两队半检查及临床意义
  & 解      读
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强
感染消除,抗-HBs尚未出现
曾接种乙肝疫苗/暴露未感
染/感染已恢复,已有保护性
需注射疫苗
  6.5 预防方法  了解乙肝知识,正确认识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确认机体是否具有免疫保护力或是否是HBV感染者;  预防接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程序: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  避免母婴传播: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的女性在HBeAg转阴前最好不要怀孕; 阳性者孕妇应告知医生采取预防措施:新生儿出生24 小时内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旦白,阳性母亲应在怀孕7,8,9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可阻断母婴传播(98%);杜绝不洁血液感染: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要求医院提供合格的血液);不与他人,特别是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避免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牙钻、指甲钳、剃须刀、修脚刀、纹身针、穿耳针等;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 夫妻一方是感染者, 另一方在体内未获得保护性抗体前应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患有性病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咨询和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避免传染他人:不要献血;家庭成员及性伴侣都应接受HBV筛查;勿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 针筒等物品;避免让他人接触到自己的血液;就医时应告知医护人员自己是感染者。
  6.6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重点人群: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  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6.7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即表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过大多数的病毒携带者都是健康的,无临床症状,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只是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体内。大部分肝组织会有病理变化。  健康病毒携带者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根源,可在不知不觉间,通过血液或体液接触,将病毒传给他人。  病毒携带者虽然大多数没有病征,且病毒对身体亦无明显的破坏,但部分携带病毒者会进入慢性肝炎阶段,大约1/4 乙肝病毒携带者会因慢性肝炎而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6.8 我国制定了哪些法规制止乙肝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16条 (日起实施)&  《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 (劳社部发[2007]1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30条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19,68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
 &&7 丙型肝炎与预防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毒性肝炎。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的病因,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我国现有丙肝感染者四千万,目前的统计结果提示,丙肝在全世界死亡率中排第十位,乙肝排第七位。西部地区的丙肝发生率比较高,东部地区相对低一些。丙肝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跟血液曝露、手术等有关。
  7.1传染源     &丙肝病人和 HCV无症状携带者
  7.2 传播途径  类似乙肝传播途径,丙肝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  经血传播:输入被HBV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  医源性传播:手术、拔牙、针灸、血透、美容、内窥镜检查时使用没有严格消毒的器械;医务人员被注射针头或手术刀剪意外刺破;器官移植(供者为HCV感染者);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率较低,不超过6%;  性接触传播: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可能导致HCV的传播(相对乙肝,丙肝通过性接触传播几率较低);&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共用牙刷/刮胡刀/理发/修脚/打耳丁/纹(眉)身工具等。
  7.3 预后  丙型肝炎急性感染80%容易发展成慢性。感染以后20年肝硬化的发病率跟感染的年龄有关,年轻时候感染发生率为30%—40%,中年的时候发生率为20%—30%,一般年龄发生率为10%—15%,之后有2%-5%可能发展为肝癌。
  7.4 预防方法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  丙肝预防重点在于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取缔职业献血员,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要求医院提供合格的血液);不与他人,特别是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避免共用有可能  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牙钻、指甲钳、剃须刀、修脚刀、纹身针、穿耳针等;夫妻一方是感染者,最好使用安全套;患有性病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咨询和治疗。  丙肝病毒感染者应避免传染他人:不要献血;家庭成员及性伴侣都应接受HCV筛查;勿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 针筒等物品;避免让他人接触到自己的血液;就医时应告知医护人员自己是感染者。
  7.5 治疗  丙肝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乙型肝炎,干扰素和病毒唑(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是治疗丙肝的最佳标准方案。通过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急性丙肝和70%左右的慢性丙肝患者可以被治愈。
关键是: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8.丁型肝炎与预防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很特别的病毒,无法独立生存,需要依附在乙型肝炎病毒才可以在人体细胞内生存及繁殖。
  8.1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HDV及HBV携带者
  8.2传播途径  类似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8.3 预防方法  主要防制措施与乙肝相同:接种乙肝疫苗;杜绝血源和医源性传染;防止HBV携带者和HDV携带者密切接触。
  9.戊型肝炎与预防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一样,同是肠道传染病,是透过污染的环境和食物由口而传染,主要流行于发展中的国家。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一样,感染后都不会变成带病毒者或引致慢性肝病。
  9.1传染源  戊肝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9.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病人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及餐具等经由肠道传感。
  9.3 预防方法  目前尚无戊肝疫苗;  主要预防措施与甲肝相同:分餐、避免共用餐具;避免生食、餐具要洗净;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信息来源:
2007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生命科学实验楼(近肇嘉浜路)
邮编:200031 电话:86-21- 传真:86-21-(修订版本间差异)
{{头部模板-炎症}} {{头部模板-炎症}}
-[[肝炎]]([[学名]]: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五月十九日是世界肝炎日。+[[肝炎]](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五月十九日是世界肝炎日。
-==肝炎的[[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态为无囊膜的20面体呈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百科小图片|bkh4v.jpg|HBV[[基因组]]结构}}粒,直径25~29nm,内含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沉降系数]]33~35S,分子量2.25×106~2.8×106,[[病毒基因组]]已被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体系统。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及pH3的酸性环境,但在100℃5分钟、氯1mg/L3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1∶小时均可灭活。HAV在体外培养已获得成功,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猴胚肾细胞、人[[肝癌]][[细胞]]、人胚二培体或[[纤维细胞]]、[[羊膜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细胞培养]]的HAV一般无细胞致病作用,但在人肝癌细胞中培养所得的HAV,可能有致癌[[基因作用]],不能作为[[甲肝抗]]原[[疫苗]]的制备。HAV经体外[[传代培养]]后,其[[核苷酸序列]]可能有少量[[变异]],但各株间[[衣壳蛋白]](VP)[[氨基酸]]的一致性仍达98%~100%。&
-由于HAV只有单一的抗原特异性,病毒交叉[[中和试验]]未发现HAV株间有差异,故早期与[[甲肝]]病人接触者,使用[[免疫球蛋白]]能预防HAV[[感染]]有其理论基础。此外,根据HAV仅有单一的中和[[位点]],则可采用中和位点相应的合成[[肽]]或[[重组]]DNA媒介体生产病毒抗原,制备甲肝[[基因工程]]疫苗,在某些国家已获得成功。  &
==引肝炎的早期[[症状]]== ==引肝炎的早期[[症状]]==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  
==肝炎种类== ==肝炎种类==
-{{百科小图片|bkh4w.jpg|}}[[病毒性肝炎]] 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百科小图片|bkh4w.jpg|}}
&+[[病毒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
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 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 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 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 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乙肝的预防与治疗==&
-乙肝难以根治,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乙肝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治疗:1、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意志,“怒则伤肝”,要保持愉快心情;2、病毒活动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稳定,转氨酶不升高时才能适当活动;3、乙肝用药如用兵,多则有害,少则无效,针对自己的病情,在专家指导下选择服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4、保持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 &
-乙肝难治,但是不难防。如果我们大家把好预防这一关,乙肝就并不可怕,乙肝的预防包括:1、广泛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2、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3、了解和掌握乙肝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养成并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规律;4、合理调配营养与食疗,忌烟酒,少食油腻之物,避免[[便秘]];5、注意起居和个人卫生,根据气温增减衣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6、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 &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
-==如何正确认识乙肝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许多患者认为只有“大小[[三阳]]全部转阴”才是乙肝治疗的唯一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目前乙肝治疗的实际情况。比较客观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 &
-(1) 临床治愈[[血清学]]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不论其[[病毒学]]标志如何,均可视为临床治愈。 &
-(2)降低[[传染性]]在临床治愈的基础上,经治疗e抗原和[[血清]]HBV DNA (乙肝病毒[[基因]])阴转或[[病毒复制]]呈明显下降,此类患者血中无完整的病毒颗粒,故传染性极低。[[肝脏损伤]]相对较轻,对于招工、升学及[[妊娠]]应无明显影响,可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但应坚持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下述情况之二,则应积极治疗:血清HBV DNA转为阳性;[[肝功能异常]],有明显临床症状;e抗原阳转有明显肝脏纤维化倾向或早期肝硬化迹象。 &
-(3)病毒清除表现为血清中表面抗原阴转,血中及肝脏组织的HBVDNA检查均为阴性。且追踪观察一年以上无复发;但乙肝病毒的彻底清除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国前尚不能以此作为乙肝治愈的唯一标准。 &
-(4)[[抗体]]的转阴。抗体的出现反映机体对病毒的反应性,一般而言,抗体的产生与治疗有关,而抗体的消失与治疗无关,随着抗原的消失,其相关的抗体会自然阴转。抗体阴转的速度因人而异,也与抗体种类有关。如e抗体自然阴转时间较短,而[[核心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可长达十数年。因此,只要血清学检测表面抗原、e抗原为阴性,血清HBV DNA阴性,不论其一种抗体或几种抗体阳性,一般无治疗指征,可定期观察。当然,若[[表面抗体]]阴性,可接种乙肝疫苗,但[[接种剂量]]及程序与正常人有别,最好同时使用[[佐剂]]。  &
==谷丙转氨酶增高说明什么== ==谷丙转氨酶增高说明什么==
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酸[[丙氨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GPT均可增高,但升高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不成正比,绝不能以GPT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得。 & 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酸[[丙氨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GPT)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GPT均可增高,但升高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不成正比,绝不能以GPT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得。 &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与预防措施:==&
-&b&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血液传播]]多发生在80年代由于我国的卫生条件差,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献血]]没有检查hbsag造成的。我国1.2亿乙肝携带者中大概有三分是在80年代由于[[输血]]导致的乙肝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所以HBV并不可怕。《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与七月号国务院通过温总理签字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只有甲肝和戊肝不得从事食品生产乙肝可以从事  &
-==乙肝的检测==&
-乙肝的检测指标“[[两对半]]”,其检测方法技术成熟,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又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能说明很多临床问题,因此在各级医院都广泛开展了“两对半”的化验。人们约定俗成地给这“两对半”5项指标排了个队,依次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然后老百姓又将第一、三、五项阳性(即HBsAg、HBeAg和抗-HBc)称为[[大三阳]],将第一、四、五项阳性(HBsAg、抗-HBe、抗—HBc)称为[[小三阳]]。 &
-“大三阳”的意义如何呢?我们就从这三项阳性指标来进行分析。首先是HBsAg阳性。一般提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存在,现在正被感染;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提示乙肝病毒正在体内活跃复制,病毒含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抗抗—HBc的阳性意义不大,只提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现在体内也许有病毒,也许没有。所以综合起来讲,“大三阳”的含意是有肯定的乙肝病毒现症感染,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 &
-应当指出的是, “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人误以为“大三阳”就是肝损害很重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只能通过化验肝功能,作B超等检查来确定,而与病毒指标的某一项或几项阳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
-==什么是乙肝?简要发病机理是什么?==&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HBV本身对肝脏无明显损伤,主要通过人体的[[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HBV感染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可以清除感染的病毒而痊愈;免疫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可持续存在,成为慢性乙肝。 &
-所谓乙肝“小三阳”是指在乙肝的“两对半”检查的五项指标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凡出现“小三阳”,均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小三阳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小三阳患者的情况并不比大三阳简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乙肝小三阳应检查HBV-DNA及肝功能,如果HBV-DNA(+)且肝功能异常,说明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应该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果HBV-DNA(应采用PCR及斑点法同时检测;最好经肝活检证实)为(-)且肝功能、B超及AFP等均长期正常,则说明病毒已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很低,所以已无需[[隔离]]与治疗;因为目前尚无可在此类小三阳基础上进一步治疗乙肝的公认的而有效的药物;一味追求转阴而服用大量治疗性中西药物,只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如果肝脏持续炎症活动,发生肝硬化的几率就大;[[枸杞]]泡酒不能喝。 我国乙肝“小三阳”患者非常多,约占乙肝总人数的30%左右,过去认为:“大三阳”转成“小三阳”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小,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认识是片面和有缺陷的。对于“小三阳”的患者一定要区别对待,该不该治疗视具体情况而定。  &
-==乙肝传播途径==&
-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完全没必要谈肝色变。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10、[[新生儿]]免疫是我国乙肝预防的重点 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绝大多数始于幼龄期,特别是母婴传播。婴幼儿因缺乏自我保护、皮肤娇嫩易破更容易感染乙肝,同时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更容易转为慢性。据统计,幼龄感染者中90%发展为慢性,而成人感染者中仅5-10%转为慢性,所以抓好新生儿免疫是目前解决乙肝的根本办法。 我国政府自2002年12月起,已经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每年用上亿人民币为新生儿免费提供乙型肝炎疫苗。目标是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约50年),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由1992年的10%下降至1%以下。乙肝免疫的重点在农村,从[[卫生部]]现有资料估计,我国城市乙肝[[接种率]]已达90%,农村约40%,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4、如何预防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女性孕前检查HBV-DNA,最好在DNA阴性时考虑[[怀孕]]。HBV-DNA阳性母亲的孩子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并程序注射乙肝疫苗,成功率约95%左右,应及时检查是否产生抗体;DNA阴性母亲的孩子可以只注射乙肝疫苗,保险起见也可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目前对母亲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尚有争议,不作常规推荐。 父亲为大三阳或小三阳但DNA阳性者,孩子出生时也建议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避免出生后密切接触传播。 5、慢性乙肝患者是否可以结婚、生育?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对方应该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女性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母婴传播。对于症状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的慢性患者,暂不宜结婚,应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结婚。 6、乙肝的常规检查及意义? 乙肝五项:是诊断乙肝感染的基本依据,HBsAg(+)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提示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抗HBs(+)表示有保护性抗体,对乙肝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及自然感染痊愈后都可产生抗HBs;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提示有传染性;抗HBe(+),一般情况下提示乙肝病毒低复制或不复制,少数情况下结合DNA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病毒变异;抗HBc提示感染过乙肝;抗HBc-IgM(+)提示病毒复制。 HBVDNA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有传染性。目前DNA应该采用PCR定量检测,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也高,DNA一定要到大型、正规医院检测以避免误差。 肝功能:转氨酶尤其是ALT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标志;血清[[总蛋白]]分[[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A/G比例倒置。 B超:肝脏[[影像学]]检查,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腹水、肝癌都有一定的提示和诊断作用。 以上结果应该由专业医生综合分析,不要盲目猜测。 7、饮食、生活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主要是戒酒、避免辛辣刺激食品,一些如“不能吃[[鸡肉]]、[[羊肉]]、海鲜”的说法多无科学依据;避免过度劳累,远离化学毒素,慎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肝功异常、病情活动时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营养均衡。 8、慢性乙肝的治疗: 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疗尚是世界性难题,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所以市场上一切宣传“治愈乙肝”、“大小三阳转阴”的药品、[[疗法]]都是彻头彻尾的骗子,要注意鉴别,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你的上当会助长欺骗的社会风气。 到正规的医院寻求专科医生诊治,制定适合你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起居、乐观的心理状态是治疗的有利因素。 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关于规范医疗广告活动,加强医疗广告监管的通知》,包括乙肝在内的11种疾病的医疗广告暂不准发布,所以凡是涉及到乙肝的广告均属违法! 乙肝如何治疗才能避免失败 目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抗乙肝病毒药只有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国内近年又推出了[[苦参素]]。其他几种抗乙肝病毒药如[[单磷酸阿糖腺苷]]、[[膦甲酸钠]]等,虽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但因[[副作用]]多等原因,临床应用不多,有的在国外已被淘汰。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的标准首先是有效(抑制和杀灭乙肝病毒),其次是副作用小,病人可以长期应用。然而,符合上述条件的药物还不多,所以,从医生到病人都要珍惜现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慢性乙肝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即使应用了抗乙肝病毒药,治疗也可能失败,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适应症]]不妥 不管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都有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的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能应用。这两种药共同的适应症是慢性乙肝病人,[[转氨酶升高]]达正常值上限的2~10倍,肝脏[[炎症反应]]明显者。这时病人正处于“[[免疫清除]]期”,即体内的免疫功能启动,对乙肝病毒发起围剿和清除,此时应用抗病毒药助一臂之力,效果显著。在“[[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正常或少许超过正常值,肝脏炎症轻或无,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免疫功能对乙肝病毒“熟视无睹”,这时应用任何抗病毒药也是枉然,对此,干扰素、拉米夫定的效果极为有限。 如果适应症选择准确,疗效会明显提高,选择不当,滥“干扰”、“滥抗毒”,不但不能收到满意疗效,还会[[挫伤]]病人的治疗信心,或对抗病毒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并制造“抗病毒无效论”,影响乙肝病人正常用药。 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局限性 慢性乙肝并非用上干扰素或拉米夫定就万事大吉了,更不是用药后一定会[[康复]]。其实,抗乙肝病毒药都有其局限性,目前所有抗病毒药都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cccDNA)无效,一旦停药,乙肝病毒就很快以cccDNA为模板继续复制,结果大量新生乙肝病毒又猖獗起来,造成肝病复发。医学家们指出,如坚持长期用药,最大限度地压制体内病毒的复制,再加上自身的免疫功能参与,方可最终将病毒清除,患者才有可能康复。 慢性乙肝病人的用药,必需消除速战速决、一蹴而就的观念,要有长期用药的准备。“速效论”是假话,不能相信。 抗乙肝病毒药的另一个局限性为病人对其“应答率”不是100%(应答指病人用药后HBeAg转阴,抗-HBe转阳,HBVDNA转阴,转氨酶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应答率”在40%左右,而远期应答率仅为30%左右。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时,用药1年,HBeAg转阴率不到20%,发生抗-HBe转阳者仅15%左右,尽管HBVDNA转阴率高达96%~100%,但HBeAg不转阴或抗-HBe不转阳,就易于复发。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抗病毒药的有效性,也要了解其局限性,正确认识这些药物,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弃之不用,也不能因其“有效”而盲目乐观。 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抗乙肝病毒药也有毒副作用,这又往往因人而异。应用干扰素除可引起[[流感]]样症候群之外,还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有[[脱发]]、[[抑郁]]等情况发生,有时因为毒副作用使治疗受挫。拉米夫定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乙肝病毒变异 慢性乙肝是个复杂多变的疾病,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和人体免疫压力下,病毒常常发生变异,这可导致治疗失败。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也经常波动,出现反复,这不一定归咎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另外,慢性乙肝病人的免疫功能失调,在治疗中可发生“[[混合感染]]”,如乙肝+丙肝,乙肝+[[丁肝]],乙肝+甲肝等,或乙肝合并脂肪肝,有时又因滥用药、饮酒等,使病情复杂,治疗更困难,这都不是抗病毒药的过错。分析和找到失败原因再采取措施,仍然会取得疗效。 在应用抗乙肝病毒药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多方分析,抗乙肝病毒药不是“万能灵药”,其他药物如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辅助用药也是非常必要的。治疗乙肝失败,不能否定抗病毒药物,大家也不可苛求抗病毒药。乙肝治疗学发展至今,最大的进步是确立了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战略,如果不去抗病毒,就要走回头路,千百万乙肝病人将无所适从。当然,对抗病毒药的不足,科学家早已察觉,现在正深入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应当说前景是乐观的。  &
-==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家中有乙肝患者注意:乙肝病毒感染在社会上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家庭内的传播危险性与接触时间、密切程度、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甚至文化教养程度有关。 &
-由于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污染周围环境,传染健康人,因此在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并阻断上述传播途径,注意对上述分泌物进行适当消毒和隔离。其实最积极主动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家庭成员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对乙肝的抵抗力,这时即便接触到乙肝病毒也不会被传染了。 &
-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型&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这个才是可以通过唾液、食物、水源等传播的,容易引起[[流行病]],如1988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
-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通过体液交换传播,主要是母婴、血液、性传播,新生儿因为抵抗力弱也可以通过乳汁感染&
-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家中只要注意如剃须刀,梳子之类可使皮肤不损的物品就好。&
-肝大小三阳是否代表病情严重,在这里根据肝病专家做了一些诊断治疗的汇总,其中也体现了他们的一些诊疗经验和原则,希望能对广大的乙肝患者以参考,了解预防乙肝有哪些有效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中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集体生活的学生和从事饮食服务、幼儿保育、医务等重点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血源]]传播: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拨牙、[[耳垂]][[穿孔]]、[[纹身]]等。医生、护士打针要一人管一消毒。&
-3、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4、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等。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一般接触不会感染乙肝==&
-乙肝是一种传染病,但它到底如何传染,怎样预防,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人们惧怕乙肝,甚至不敢接触乙肝感染者绘出的图纸、用过的工具。其实,这种恐惧都是不必要的。&
-在我国,乙肝主要是通过母婴(或父婴)[[垂直传播]],以及经血([[共用注射器]]、输血、补牙、拔牙等)传播。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12亿人口中,有1亿多人是慢性乙肝感染者。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是乙肝感染者。在公共汽车上,在游泳池中,在饭店里,尤其是在医院,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在接触着他们。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在公共场所,许多东西都不是专人使用的,不可能避免被乙肝感染者接触,尤其是钱币,谁也不会因为怕传染疾病而把它丢弃,但并没有人因为这种接触而感染乙肝。这说明,一般接触是不会被乙肝病毒传染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医学工作者对乙肝感染者配偶所作的调查。夫妻间的接触算是最密切的吧!但经调查,夫妻都患乙肝者不到10%,绝大多数乙肝感染者的配偶不但没有患乙肝,还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这足以证明,只要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是不会通过一般接触进入人体的。&
-&b&肝炎患者应多吃五种食物&/b& &
-疼痛,[[肤色]],[[性功能]]发生变化都有可能是肝病早期症状,大家在生活中须特别注意。医生提醒说,人体皮肤颜色的一些微妙变化也是肝病的早期信号,尤其需要注意。皮肤和眼睛泛黄,是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表现;面色晦暗是肝炎信号之一,与太阳晒黑的皮肤不同,肝病病人会面部暗淡而无[[光泽度]];严重的黑眼圈也是慢性肝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其中大多数为慢性乙肝;肝病病人与常人的[[手掌]]颜色也大不相同,普通人的手掌颜色红润,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无血色,大小[[鱼际]]却泛红;躯干皮肤上出现蜘蛛痣(中间有一红点,周围有血丝状)也是信号之一。 &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不幸患上了肝炎,我们应该积极治疗、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这样也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那么,肝炎患者应该吃什么食物,才能很好地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呢?以下是专家提倡患者应该多吃的五种食物,这些食物对他们的健康都十分有益: &
-★牛奶:含优质蛋白质、人体易吸收的[[乳糖]]与乳脂、多种维生素、丰富的钙与磷及多种微量元素,是肝炎患者理想的天然美食。 &
-★鱼类:其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相似,易于消化和吸收。 &
-★[[蜂蜜]]和[[蜂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 &
-★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包括[[中性脂肪]]、[[卵磷脂]]和胆固醇。肝炎患者可以合理地摄食蛋类,以每天不超过2个为宜。 &
-★蘑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还具有[[抗菌]]、抗癌的作用和健脾[[开胃]]的功能。  &
-==胆红素化验结果的意义==&
-一般血清胆红素参考值1.71-17.10单位为微摩尔/升、增高见于各种黄疸、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因[[癌]]或[[肾炎]]所致的贫血。[[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标本]]为[[静脉血]]的血清、参考值为0.51-3.42微摩尔/升、增高可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化验标本为静脉血的血清、参考值为1.71-13.68微摩尔/升、增高可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应在肝脏之前寻找原因,一般多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如有必要可以去[[血液科]]就诊。患者转氨酶无异常。 &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在治疗乙肝的过程中,就需要了解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里面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核心抗体IgM等各项检查的指标,认识到乙肝小三阳、乙肝大三阳等不同乙肝称谓的意义。结合乙肝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HBV DNA)检查、乙肝肝穿活检、乙肝症状等情况,详细了解乙肝治疗常识、乙肝预防、乙肝饮食、乙肝婚育、乙肝护理、最新的乙肝治疗发展方向以及乙肝抗病毒药物类的研究发展情况基础上,选择好乙肝抗病毒治疗或是乙肝免疫调控以及[[中药]]治疗乙肝的具体方案。&
-12.乙肝患者恢复后,有少数人可向慢性肝炎发展.如果发展后为肝炎后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可谓肝炎[[后遗症]].&
-&b&大三阳、小三阳是哪些体检项目,有无传染性?&/b&&
-大三阳是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表示病毒在人体内不断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伴有肝功能异常,应积极到专科医院抗病毒治疗。&
-小三阳是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表示病毒复制活动及传染性较弱。但少数病毒变异病人虽为“小三阳”,病毒仍进行复制,所以应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多聚酶]]定性或定量检查,才能决定是否有传染性和如何治疗  &
-==我国丙型肝炎感染现状==&
-我们大部分人多听说过乙肝,可是知道“丙肝”的少之又少,甚至还有人仅仅听发音以为是美味的“饼干”。常规的体检也不包括丙肝这一项,疫苗也只有乙肝疫苗目前还没有研制出丙肝疫苗。其实尤其对于92年以前有过输血史或者有母亲或者配偶是丙肝患者的人而言患病的概率是很高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纵览世界和中国丙型肝炎感染现状、我国丙型肝炎公众认知调查结果和中国医务人员丙肝认知调查报告结果,用8个字总结[[丙肝病毒]]感染的现状,那就是——兵临城下, 任重道远。我用两组数字进行说明:一组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和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的比较,另一组是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演变过程。&
-1992年至1995年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HBsAg流行率为9.75%,而丙型肝炎抗体的流行率是3.2%(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丙肝病毒感染情况)。这些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因此HBsAg的流行率不断下降。但是,[[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需较长时间的努力。&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主要负责的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演变过程的研究表明,感染 10年、20年时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3%和17.81%,高于国外的相关数据。感染时年龄为&21岁、21~30岁、31~40岁和&40岁的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63%、8.6%、13.7%和19.64%。  &
-==乙肝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太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为与Ⅱ型糖尿病鉴别,可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b&[[甲肝病毒]]的定义&/b&:&
-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的核糖核酸病毒,为[[肠道病毒]]72型,呈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系对称的20面体,直径约27-32纳米,含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基因组,长度为9487个[[核苷酸]],仅有1个血清型。甲肝病毒含有3个主要的结构性[[多肽]],分子量从3原子质量单位,后来证实尚有第四个肽,约24800原子质量单位。这些多肽形成紧密的[[蛋白质衣壳]],并含有甲肝病毒的核糖核酸,此核糖核酸具有传染性。甲肝病毒在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必两种颗粒,在[[免疫学]]上二者无区别。[[氯化铯]]中主峰密度1.33克/毫升,沉降系数为156-160S。&
-由于甲肝病毒的体外培养不产生细胞病变而且人体感染甲肝病毒,肝细胞的[[病理损害]]与[[病毒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并伴有排毒量减少,因此认为肝脏损害主要由于免疫病理作用,而不是甲肝病毒直接的细胞病理作用。&
-甲肝病毒可感染狨猴和猩猩,恒河猴和红面猴也可受染。福尔马林、氯、紫外线及加热煮沸,均可使其灭活。&
-&b&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处理&/b&&
-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处理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对多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热力消毒98°C2分钟即可使乙型肝炎病毒灭活而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制剂如0.5%的[[次氯酸钠]],1分钟即使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聚合酶]]灭活;而过氧[[乙酸]]、环氯乙烷、碘制剂及[[戊二醛]]等,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作用既肯定又确切,都极大地充实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
-[[高压]]蒸汽可以说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既简便易行又完全彻底的方法。但因许多物品、器材经不起高压蒸汽消毒,故又推荐采用对金属无腐蚀作用的戊二醛消毒被污染的器械(如电镜、内镜等),效果相当满意,但价格昂贵。对不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像疫苗与[[抗生素]]等,目前则采用r射线、X线和电子[[辐射]]消毒。这些射线能穿透塑料制品的包装,可达到完全杀灭病毒的止的,但常使人造纤维失去张力,使一些药品色泽改变,故也难在国内推广。&
-目前对纺织品、皮毛、塑料制品、文物、小型精密仪器、内镜、监护装置、[[人工眼]]球器材等都采用[[环氧乙烷]]蒸气消毒。而其他常用市售化学[[消毒剂]]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常用于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几种:&
-(1)氯制剂:如3%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0*106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及氯化磷酸三钠等,室温下15分钟,用于清洗器皿和餐具,消毒效果满意。&
-(2)氧化剂:0.2%-0.5%[[过氧乙酸]]及15%[[过氧化氢]],在室温下作用10-30分钟,可作[[外科]][[移植]]物的消毒剂。用于患者餐具的浸泡,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
-(3)[[烷化剂]]:2%戊二醛,用于手术器械、电镜的擦拭消毒,10%甲醛可用于[[血液制品]]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
-(4)碘化剂:1%[[碘酊]]25°C作用15分钟以上可用于消毒[[体温计]]、各种医用[[导管]]及牙科器械等。但应注意密闭,以免碘升华。消毒后应消除表面沾有的碘液。有条件时可选用[[碘伏]](含有效碘200*10-6)则效果更好。而与肝炎患者更[[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及医护人员,则主张选用肥皂和流水冲洗至少2遍以上,以尽量减少手上皮肤沾染的乙型肝炎病毒,然后再用0.1%-0.5%过氧乙酸或含200*10-6有效碘的碘伏浸泡双手1-2分钟。  &
==肝炎的中医[[论治]]== ==肝炎的中医[[论治]]==
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饮食不节]]、失节,损伤了脾胃而不能化湿,[[湿热]]内生,困脾伤肝,造成肝胆[[脾胃不和]],从而加遽了对正气的损伤,导致了肝炎 的发生。另外,由于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疫毒]],所以,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是说,国家不能完全顺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对百姓日常 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饮食不节]]、失节,损伤了脾胃而不能化湿,[[湿热]]内生,困脾伤肝,造成肝胆[[脾胃不和]],从而加遽了对正气的损伤,导致了肝炎 的发生。另外,由于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疫毒]],所以,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是说,国家不能完全顺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对百姓日常 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治疗慢性肝炎可以用[[张仲景]]的[[附子汤]]为主方,辅以[[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方剂]],疗效是很显著的。 治疗慢性肝炎可以用[[张仲景]]的[[附子汤]]为主方,辅以[[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方剂]],疗效是很显著的。
-&b&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
-甲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能与秋冬大量上市的水产品有关。毛蚶、醉蟹等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都发生于冬春;早春甲肝增多,可能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频繁有关。甲型肝炎的流行每7年一个循环,并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调查表明,甲型肝炎病毒在哪个季节流行与它在环境中存活能力有关。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分钟、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水即使用常规氯浓度亦不能杀灭病毒;水源清洁但[[水管]]通过的地区被污染,仍可发生传播。[[潜伏期]]内的 饮食 、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的人,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的重要条件。  &
===肝炎的中药治疗=== ===肝炎的中药治疗===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传播途径复杂,发病机理深奥,治疗难度大。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之一,1988年春在上海及其相邻省市暴发急性甲型肝炎,百余天内竟有41万人患病,这在全世界甲肝流行史上也是空前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占全国人口数的9.7%,占全世界该项人口的1/3,慢性肝炎约3O00万人,每年更以20万-3O万患者累加,因而,我国今后防治病毒性肝炎任重而道远。 &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传播途径复杂,发病机理深奥,治疗难度大。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之一,1988年春在上海及其相邻省市暴发急性甲型肝炎,百余天内竟有41万人患病,这在全世界甲肝流行史上也是空前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占全国人口数的9.7%,占全世界该项人口的1/3,慢性肝炎约3O00万人,每年更以20万-3O万患者累加,因而,我国今后防治病毒性肝炎任重而道远。 &
病毒性肝炎与中医的&黄疸&、&[[胁痛]]&、&[[肝郁]]&、&积聚&等证候的描述类似。 它是一个古老的病种,两千余年前的我国经典医著《内经》就有 &湿热相交,民当病胆&,&肝病者,两胁下痛&的论述,关于肝炎在国内的流行史在众多的中医医籍中极少记述,而在一些县志中却有记载,在15-18世纪,即 清嘉庆到咸丰年间,北方的玉田、蓝山、青苑、南皮、任邱各县相继有&麦疸&流行,即在麦收季节流行的黄疸,且有“孕妇得之多不救”的描述,这与当今黄疸性肝炎的流行及孕妇患甲肝、戊肝后的[[病死率]]高极为吻合。对病毒性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自二战后始,当时,由于战伤输血及血制品,常出现暴发肝炎的报道。50年代曾把肝炎分为病毒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1964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澳抗),70年代用电镜找到了乙肝病毒完整颗粒和甲肝病毒,故把肝炎分为甲、乙两型,分别相当于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1974年以后,在印度次大陆多次流行一种肝炎,与甲肝和乙肝不同,由于当时医学科研水平的限制,暂定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意外发现了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的缺陷病毒——丁肝病毒。80年代后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在1989年东京的一次肝炎学术会议上,将非甲非乙型肝炎一分为二,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199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等数家科研单位先后报道了[[庚型肝炎病毒]]。上述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在我国均有流行。 病毒性肝炎与中医的&黄疸&、&[[胁痛]]&、&[[肝郁]]&、&积聚&等证候的描述类似。 它是一个古老的病种,两千余年前的我国经典医著《内经》就有 &湿热相交,民当病胆&,&肝病者,两胁下痛&的论述,关于肝炎在国内的流行史在众多的中医医籍中极少记述,而在一些县志中却有记载,在15-18世纪,即 清嘉庆到咸丰年间,北方的玉田、蓝山、青苑、南皮、任邱各县相继有&麦疸&流行,即在麦收季节流行的黄疸,且有“孕妇得之多不救”的描述,这与当今黄疸性肝炎的流行及孕妇患甲肝、戊肝后的[[病死率]]高极为吻合。对病毒性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自二战后始,当时,由于战伤输血及血制品,常出现暴发肝炎的报道。50年代曾把肝炎分为病毒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1964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澳抗),70年代用电镜找到了乙肝病毒完整颗粒和甲肝病毒,故把肝炎分为甲、乙两型,分别相当于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1974年以后,在印度次大陆多次流行一种肝炎,与甲肝和乙肝不同,由于当时医学科研水平的限制,暂定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意外发现了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的缺陷病毒——丁肝病毒。80年代后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在1989年东京的一次肝炎学术会议上,将非甲非乙型肝炎一分为二,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199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等数家科研单位先后报道了[[庚型肝炎病毒]]。上述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在我国均有流行。
-&b&乙肝饮食&/b&&
-饮食安排是否恰当,对乙肝的恢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营养也是一项积极的治疗措施,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那么,乙肝病人宜选择什么样的饮食呢? &
-1. 饮食宜清淡:宜多进食新鲜[[蔬菜]],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等;多吃水果,如[[苹果]]、生梨、香蕉、[[葡萄]]、柑橘等。 &
-2. 食物要富含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乙肝病人一旦病情好转,即应逐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并选用优质蛋白质和[[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这类食物有牛奶、鸡蛋、鱼、精瘦肉、豆制品等。一般而言,成人以每天摄入蛋白质1-1.5克/千克体重为宜。 &
-3. 补充微量元素:乙肝病人体内往往缺乏锌、锰、硒等微量元素,部分病人还缺乏钙、磷、铁等矿物质。因此宜补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海藻]]、[[牡蛎]]、香菇、[[芝麻]]、[[大枣]]、[[杞子]]等。 &
肝病患者不宜多吃的食品有哪些? & 肝病患者不宜多吃的食品有哪些? &
各种腌制食物盐分太高,肝病患者吃多了易影响水、钠代谢,对肝硬化患者则应禁忌。 & 各种腌制食物盐分太高,肝病患者吃多了易影响水、钠代谢,对肝硬化患者则应禁忌。 &
-乙肝病人饮茶应注意哪些问题? &
-[[茶叶]]含有[[咖啡碱]]、[[茶碱]]、[[单宁酸]]、[[鞣酸]]、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清热]][[降火]]、消食利尿的作用。乙肝病人饮茶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应注意适时、适量,在饭前1小时宜暂停饮茶,以免冲淡胃酸;不要在睡前和空腹时饮茶;茶水不宜太浓;一天茶水总量不要超过毫升;幼儿患者不宜饮茶;服用补品、滋补药期间应避免饮茶,也不宜用茶水服药。 &
-乙肝病人吃水果要注意什么? &
-乙肝病人每天适当吃点水果有益于健康,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要适量:吃得太多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吸收,甚至诱发疾病。 &
-2. 要新鲜:新鲜水果含大量[[维生素C]],可增加营养,保护肝脏。腐坏水果会产生有害物质,加重肝脏负担。 &
-3. 要选择:一般乙肝病人可选择苹果、柑橘、葡萄、梨、[[椰子]]等,[[脾胃虚寒]][[泄泻]]者宜吃[[龙眼]]、[[荔枝]]、[[山楂]]、大枣,不宜吃[[柿子]]、香蕉、[[甘蔗]]、[[柚]]、[[桑椹]];肝硬化腹水需利尿者,宜吃柑橘、[[李子]]、梅子、椰子等;[[肝气郁结]]者宜吃[[金橘]]、桔饼等。 &
-4. 要清洗:由于水果皮上常有残遗农药、催化剂,故吃前一定要洗净;冬天吃水果最好去皮后用开水温一下。 &
-乙肝病人怎样饮用牛奶? &
-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新鲜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钙、镁和维生素B1、B2、C。营养专家建议肝病患者应每日喝2杯牛奶,它可补充每日所需蛋白质的1/10、每天所需[[维生素B2]]的¼和维生素A的1/8。乙肝病人饮用牛奶应注意: &
-1. 乙肝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活动期,有恶心、呕吐、厌油和腹胀者,不宜饮用牛奶。在消化道症状缓解及康复期饮用为好。肝硬化伴有[[肝昏迷]]或有肝昏迷倾向者,不宜喝牛奶,否则会诱发肝昏迷。 &
-2. 不宜大量或大口饮用:牛奶中含有5%乳糖,当体内乳糖酶不足时,过多过快地饮用牛奶,乳糖不能消化吸收,易引起腹胀、腹泻。所以,喝牛奶时宜小口喝,待唾液与牛奶混匀后再咽下。不宜加糖饮用:因为[[蔗糖]]在胃肠道内的分解产物会与牛奶中的钙质中和,不但不利于钙的吸收,反而会促使[[细菌]]发酵产气,导致腹胀。 &
-3. 不宜空腹饮用:若空腹喝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只能代替碳水化合物转变为热量而被消耗,起不到蛋白质构造新组织、修复旧组织的作用。 &
-4. 老年乙肝病人不宜常饮牛奶:由于牛奶中的乳糖在乳糖酶作用下分解为[[半乳糖]],过多的半乳糖可沉积在眼睛的[[晶状体]]内,引发[[白内障]]。&
-肝炎传染吗?&
-许多患有肝炎病的朋友们都想知道肝炎传染吗?并且有什么有效的预防手段? &
-肝炎传染吗?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
-①母婴垂直传播&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③[[医源性传播]]&
-④家庭内密切接触&
-⑤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
-有关“肝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咨询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在线医生,您会得到满意的治疗指导,在线预约就诊送优惠。您的健康,我们的责任,健康体魄,幸福生活!  &
-==肝炎疫苗预防==&
-乙肝病毒带有[[抗原性]],乙肝疫苗是通过现将乙肝病毒杀死但是却包括其抗原性而形成的。这种无病毒而具有抗原性的乙肝疫苗一经进入人体,仍然会因其抗原性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中先于乙肝病毒出现,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将其消灭,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  &
==5月19日:世界肝炎日== ==5月19日:世界肝炎日==
早在2004年,欧洲2个肝炎患者联合会发起了世界性宣传肝炎防治知识的活动,即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WorldHepatitisAwarenessDay)。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宣传活动定于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与你同行(YouHaveCompany)”,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医务界、政府人员宣传有关丙型肝炎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知识。 早在2004年,欧洲2个肝炎患者联合会发起了世界性宣传肝炎防治知识的活动,即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WorldHepatitisAwarenessDay)。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宣传活动定于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与你同行(YouHaveCompany)”,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医务界、政府人员宣传有关丙型肝炎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知识。
在连续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之后,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的防治。日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肝炎日”,世界肝炎联盟(WHA)将联手世界卫生组织、其他联合国组织、[[红十字会]]、开放性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等机构,于日在全球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世界肝炎日”运动。这是世界肝炎联盟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世界范围内活动,届时,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00多份个组织将同步行动,唤起世界人民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世界肝炎联盟(WHA)将携手中国肝炎基金会开展推广相关活动,让全国人民慎重意识到乙肝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最终协助全人类共同控制肝炎疾病的感染与蔓延。   在连续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之后,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的防治。日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肝炎日”,世界肝炎联盟(WHA)将联手世界卫生组织、其他联合国组织、[[红十字会]]、开放性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等机构,于日在全球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世界肝炎日”运动。这是世界肝炎联盟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世界范围内活动,届时,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00多份个组织将同步行动,唤起世界人民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世界肝炎联盟(WHA)将携手中国肝炎基金会开展推广相关活动,让全国人民慎重意识到乙肝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最终协助全人类共同控制肝炎疾病的感染与蔓延。  
-==传播途径==&
-肝炎的传播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
-==易患肝炎的人群==&
-&b&[[肥胖]]者。&/b&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脂肪分解]],造成[[脂肪沉积]]在肝脏中。&b&嗜酒者。&/b&酒精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肝内脂[[肪酸]]越容易堆积,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b&年长者。&/b&老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运动量也随之减少,脂肪沉着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b&喜荤者。&/b&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会使肝脏负担加重,会导致肝内脂肪堆积。&b&少动者。&/b&长期不运动会导致体内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积存于肝脏,则表现为脂肪肝。&b&饥饿者。&/b&经常饥饿,血糖降低,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调动进入血液,可致肝脏脂肪堆积。&b&[[营养不良]]者。&/b&由于[[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使脂肪在肝内堆积。&b&肝炎者。&/b&由于摄食过多、运动减少,加之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极易造成脂肪在肝内存积。&
[[分类:疾病]][[分类:传染病]][[分类:肝炎]] [[分类:疾病]][[分类:传染病]][[分类:肝炎]]
在日 (六) 17:16所做的修订版本
肝炎(Hepatitis)是的。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造成的,此外还有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之一。五月十九日是世界肝炎日。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活动后易感疲倦。  
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之一。
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i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Hepatitis A, HA);(serum hepatitis)称为(Hepatitis B, 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
此外,病毒性肝炎还有、、戊型肝炎和。过去被定为己型的病毒现在被确定为的一个属型,因此己型肝炎不存在。
在病毒肝炎的疫苗,A型、B型、D型的疫苗已研发成功;C型、E型、F型的目前无疫苗。  
酒精性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已有改变,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有明显,,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及,及精神症状。有,肝肿大和,同时有,面色发灰,浮肿及,。从看,有和中性,容积测定(MCV)大于95FL,增高,可达17.1μmoL/L或以上,中度升高,常大于2.0,测定AST(mAST)及其与总AST(tAST)的比值,其升高可达12.5+5.2%。并有γ-GT,和活力增高,延长。  
自身免疫性肝炎比较少见,多与其它相伴,是近年来新确定的之一该。病在欧美国家有较高的,如美国该病占的10%~15%,我国目前对于该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有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的治疗迥然不同。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和体重下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后,可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疾病,最常见为、等。实验室检查以γ升高最为显著,以igg为主,一般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
检测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酯降低,反映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为主的特征。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治疗。经使用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和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分别为89%和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的病毒性肝炎也可以感染动物。
短尾猴、、鹰猴
、 草原土拨鼠、地面、黑猩猩、鸭、猪、兔、牛、鸡
血液、性接触
血液、性接触
猪、鸡、马、黑鼠
许多药物可以导致肝炎。比如2000年国因为治疗药曲格列酮会导致肝炎而撤销了它的许可。其它与肝炎相关的药物有:
有些草药和食物附加品
不同的药物以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可以使得药物性肝炎的发展非常不同。比如三氟溴氯乙烷和异烟肼造成的肝炎可以非常缓和,但也可以致命。口服避孕药可以导致肝脏变化。由于胺碘酮在体内可以存在很长时间,对它导致的肝炎无法治疗。羟甲戊二酰可以导致肝功能值上升,但并不造成肝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事实上任何药物均可能在某些人导致肝炎。
其它毒药导致的肝炎
毒药也可能引起肝炎:
过量可以导致肝炎,及时服用可以减轻对肝脏的破坏
、、乙炔化三氯和其它所有有机氯可以造成脂肪性肝炎
新陈代谢疾病
一些新陈代谢疾病也可以导致不同形式的肝炎。和威尔森氏症可以导致肝脏发炎和细胞。
是由于胆道受阻(比如由于胆结石或者)而造成的黄疸。长时间梗阻性黄疸可以导致肝组织发炎。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在内质网堆积造成的一种疾病。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肝脏发炎和被破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脏解剖形象与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脂肪滴、发炎的细胞),但是这些病人肯定没有酗酒的历史。由于或新陈代谢病妇女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性比男士高。一种比较缓和的、胆识类似的疾病是脂肪性(steatosis hepatis)。患肥胖症的病人中有80%的人也患脂肪性肝病。这些病人的肝脏解剖可以看到肝脏里到处都有脂肪滴,但是没有发炎的迹象。
诊断方法有病史、监察、验血、透视,偶尔肝脏生检。第一步诊断的手段一般是透视,比如使用、X或。不过这些手段无法确定肝脏是否发炎。因此要区分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最终只有通过肝脏生检。假如病人过去曾经酗酒的话区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验血酒精、肝值,以及进行肝脏生检。
继丙型肝炎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硬化的第二大成因。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乳汁、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酸,简称谷丙转氨酶(GPT)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各型急、患者,GPT均可增高,但升高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不成正比,绝不能以GPT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得。
多种药物和制剂,如、异烟肼、等都可引起GPT升高,停药以后,GPT很快恢复正常。
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GPT常常高于正常水平。但有的患者GPT指标变化不明显,此时,可以加测血液中其他酶类和,同时B超或CT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性肝病 许多研究表明,酒精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患者GPT水平增高,但脂肪肝患者同时伴有胆固醇、水平的增高。
胆道疾病 、等急性发作时,患者GPT指标也可升高,但都同时伴有发热、腹痛、黄疸、胆红素升高等症状,在炎症控制后,GPT可降至正常。
疾患 、、时GPT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如GOT(谷草转氨酶)明显。
其他某些 如、等也可出现GPT的升高,但这些疾病都各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借助于一些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不足。由于、失节,损伤了脾胃而不能化湿,内生,困脾伤肝,造成肝胆,从而加遽了对正气的损伤,导致了肝炎 的发生。另外,由于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所以,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是说,国家不能完全顺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对百姓日常 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治疗急性黄胆型肝炎,用高汤加减,治愈率达90%以上。药方茵陈高15g(先煎),生10g,5g,3g,5g,30g,药10g,泥6g,10g,6g。
治疗慢性肝炎可以用的为主方,辅以、、等,疗效是很显著的。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发病率高,大,传播途径复杂,发病机理深奥,治疗难度大。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之一,1988年春在上海及其相邻省市暴发急性甲型肝炎,百余天内竟有41万人患病,这在全世界甲肝流行史上也是空前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占全国人口数的9.7%,占全世界该项人口的1/3,慢性肝炎约3O00万人,每年更以20万-3O万患者累加,因而,我国今后防治病毒性肝炎任重而道远。
病毒性肝炎与中医的"黄疸"、""、""、"积聚"等证候的描述类似。 它是一个古老的病种,两千余年前的我国经典医著《内经》就有 "湿热相交,民当病胆","肝病者,两胁下痛"的论述,关于肝炎在国内的流行史在众多的中医医籍中极少记述,而在一些县志中却有记载,在15-18世纪,即 清嘉庆到咸丰年间,北方的玉田、蓝山、青苑、南皮、任邱各县相继有"麦疸"流行,即在麦收季节流行的黄疸,且有“孕妇得之多不救”的描述,这与当今黄疸性肝炎的流行及孕妇患甲肝、戊肝后的高极为吻合。对病毒性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自二战后始,当时,由于战伤输血及血制品,常出现暴发肝炎的报道。50年代曾把肝炎分为病毒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1964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澳抗),70年代用电镜找到了乙肝病毒完整颗粒和甲肝病毒,故把肝炎分为甲、乙两型,分别相当于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1974年以后,在印度次大陆多次流行一种肝炎,与甲肝和乙肝不同,由于当时医学科研水平的限制,暂定名为。1977年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意外发现了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的缺陷病毒——丁肝病毒。80年代后期,由于的进展,在1989年东京的一次肝炎学术会议上,将非甲非乙型肝炎一分为二,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1995年,美国中心等数家科研单位先后报道了。上述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在我国均有流行。
肝病患者不宜多吃的食品有哪些?
肝炎患者不宜多食用的是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方便面和香肠。罐头食物中的、食物色素等会加重肝脏及功能的负担。油炸、油煎属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吸收不良性脂肪写。反复煎炸的食物油中会有致癌物质,对防止肝炎发展为肝癌是不利的。
是调味品,肝病患者一次用量较多或经常超量服用,可出现短暂、心慌恶心等症状。
各种甜食不宜多吃。糖容易发酵,加重,易转化为脂肪,加速肝脏对脂肪的贮存,促进脂肪肝的发生。
少食用葵花籽。葵花籽中含有,多吃会消耗体内大量的,可使脂肪较易积聚肝脏,影响肝细胞的功能。
松花蛋含有一定的铅,铅在人体内能取代钙质,经常食用松花蛋会使钙质缺乏和。
各种腌制食物盐分太高,肝病患者吃多了易影响水、钠代谢,对肝硬化患者则应禁忌。
早在2004年,欧洲2个肝炎患者联合会发起了世界性宣传肝炎防治知识的活动,即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WorldHepatitisAwarenessDay)。第一届世界肝炎认知日宣传活动定于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与你同行(YouHaveCompany)”,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医务界、政府人员宣传有关丙型肝炎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知识。
第二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由奥地利、孟加拉国、比利时、克罗地亚、希腊、埃及、波兰、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西班牙、瑞典和泰国等肝病患者联合会发起,于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其主题是“丙型肝炎:今日焦点(HepatitisC:APriorityToday)”,主要是让政府人员认识到丙型肝炎严重性并采取全国性卫生保健计划。
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欧洲肝病患者联合会、欧盟和欧洲肝病学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召开了第三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现在就检查(GetTested)”。
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办事处、欧洲肝病患者联合会、欧盟和欧洲肝病学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联合召开了第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新闻发布会,其主题是“肝炎?现在就检查(Hepatitis?GetTested!)!”。
在连续四届“世界肝炎认知日”活动之后,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的防治。日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肝炎日”,世界肝炎联盟(WHA)将联手世界卫生组织、其他联合国组织、、开放性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等机构,于日在全球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世界肝炎日”运动。这是世界肝炎联盟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世界范围内活动,届时,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00多份个组织将同步行动,唤起世界人民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世界肝炎联盟(WHA)将携手中国肝炎基金会开展推广相关活动,让全国人民慎重意识到乙肝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最终协助全人类共同控制肝炎疾病的感染与蔓延。  
出自A+医学百科 “肝炎”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肝炎”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丙型肝炎抗体测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