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内上髁后下方的浅沟浅卡其色是什么颜色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最新主治医师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考试题无忧 资料全整下载(包过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题无忧』专注于中国行业从业人员的领先的...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102页免费3页免费41页免费73页1下载券57页免费 28页4下载券73页2下载券99页免费99页免费7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3页1下载券6页免费102页免费11页1下载券57页免费
最新主治医师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考试题无忧 资料全整下载(包过关)|最​新​主​治​医​师​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考​试​题​无​忧​ ​资​料​全​整​下​载​(​包​过​关​)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一、骨的概述. 骨 BONE 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三章运动系统概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实验指导-实验二
&&&&&&&&&&&
实验二&&& 颅骨(Ⅰ)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颅骨的组成,脑颅、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
二、了解颞骨、蝶骨和筛骨的位置、分部和结构。掌握下颌骨的分部,形态和结构,舌骨的形态和分部。
三、熟悉颅的顶面观、侧面观的基本结构。了解翼腭窝的界域与连通。
[实验材料]
一、完整颅(包括上色和不上色的整颅)、颅的水平切(包括上色和不上色的散装和瓶装)、颅盖骨、颅的矢状切标本。
二、分离颅骨:脑颅(瓶装的颞骨、蝶骨、和筛骨)、面颅(上颌骨和瓶装的舌骨)。
三、模型:整颅、颞骨、蝶骨和筛骨。
四、挂图:1~8颅的前面及囟门、1~9颅及囟门的侧面观、1~12鼻腔外侧壁。
[注意事项]
一、整颅和瓶装标本(由有机玻璃包装,很滑)的搬运用双手,不能将手指伸入眶或骨性鼻腔托颅。
二、颅的孔裂等部位骨质薄,必须小心,探查孔裂时,在老师指导下用小铜丝(或其它类似大小替代品)。
[实验内容]
一、颅的组成
在整颅标本上观察,从前面看,可见3个呈倒“品”字形排列的大孔。上方两个呈方形,名眶口。眶口向后内延伸的椎体形腔隙名眶。两眶口内下方的一个孔呈梨形,名梨状孔。此孔向后延伸的腔隙名为骨性鼻腔,骨性鼻腔下壁构成口腔的顶。
从颅顶上面看,前上方有一近于冠状位的骨缝,名冠状缝。颅顶正中线上有一呈矢状位的缝,名矢状缝。可将水平切的颅除去颅盖,可以看见颅内有一大空腔,名颅腔,内容纳脑。凡参与围成颅腔的各骨合称为脑颅骨;其余参与围成眶、鼻性鼻腔、骨性口腔、构成颜面部支架的骨,统称为面颅骨。
颅骨有23块(6块听小骨,不统计在内)它们是:
脑颅骨(8块):顶骨2块、颞骨2块、额骨1块、枕骨1块、蝶骨1块、筛骨1块。
面颅骨(15块):鼻骨2块、泪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下鼻甲骨2块、腭
骨2块、下颌骨1块、舌骨1块、犁骨1块。
(一)脑颅骨
位于额前部,眶上方的一大块骨叫额骨,位于矢状缝两侧,冠状缝后方。人字缝前方,左、右各一的是顶骨。顶骨最隆凸处,称顶结节。人字缝后下方的一大块骨,是枕骨。上述4骨合称颅盖骨,属扁骨。
在颅的侧面,顶骨的下方可见一鳞状的扁平骨片,称鳞部。该骨片的后下方有一孔,称外耳门,通向内为骨性外耳道,上述均为颞骨上的结构,颞骨左、右各一。
在去除颅顶(颅的水平切)的标本上观察,从上往下看,颅底的内面高低不平,颅底的后部的中央有一大孔,名枕骨大孔,属枕骨上的结构。大孔的前外侧有高隆起呈三棱锥形结构为颞骨的部分,称岩部。岩部的尖端伸向前内侧,底端偏向后外侧,颞骨与枕骨前方有一呈蝴蝶形的骨名蝶骨。
在蝶骨中部的前方,正中向上的突起,名鸡冠,于鸡冠两侧各有一许多小孔的长方形骨板,名筛板。鸡冠和筛板都属筛骨上面的结构,筛骨位于颅前窝下部、两眶之间,构成鼻腔上部和外侧壁。
(二)面颅骨
仍然在整颅上观察,从前面看,眶前部的前外侧,即面部最宽的部位是颧骨,颧骨的内下方是较大的上颌骨,左、右各一,位于梨状孔上方正中线两旁的长条形小骨是鼻骨。鼻骨外侧是上颌骨的额突,该突的后方是泪骨,参与眶内侧壁前下部的构成。从下面观察上颌骨,可见上颌骨参与骨性口腔顶壁的构成。
骨性口腔的顶壁称骨腭:前2/3是上颌骨的一部分,名腭突;后1/3属腭骨的一部分,名腭骨的水平部;另一部分参与骨性鼻腔外侧壁后份的构成,名腭骨垂直部。
从前方和后方观察骨性鼻腔侧壁,其中一块最长最下的伸入鼻腔的骨片,称下鼻甲骨。
以上是成对的面颅骨,即是颧骨、上颌骨、鼻骨、泪骨、腭骨和下鼻甲骨6对,12块。此外还有3种不成对的面颅骨,即是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再从后方观察骨性鼻腔,可见其正中面上有一三角形骨片,名犁骨,许多标本上已损坏。下颌骨在整颅上可看到,位面颅的下部呈马蹄铁形,参与构成骨性口腔的前外侧壁。舌骨也呈马蹄铁形,但比下颌骨小得多。在活体上位于下颌骨的后下方,喉的上方。
为加强记忆,每个人在自己的面部触摸、指点一次,用手摸到鼻梁上部,深面为鼻骨,然后将手分开触到眼内侧角的部位,此处深面是泪骨,两手指继续分开摸到眼的外下方,触到的骨突起,为颧骨,再把两手指收拢,触到鼻的两侧深面为上颌骨,以上4骨均成对。还有两种成对的骨不能触摸到,下鼻甲骨和腭骨。
就用两手指指着鼻腔内,表示鼻腔内有成对的面颅骨,称下鼻甲骨。然后把口张开,两手指朝向口腔顶壁的后上方,同样表示此处有1对面颅骨,名腭骨(水平部)。至此构成成对的面颅骨6对,共12块,均已数到。
不成对的还有3块,用1个手指指着鼻中隔,表示有1块面颅骨,参与构成骨性鼻中隔,名犁骨。用1个手指指着颏部其深面为下颌骨。下颌骨后下,喉的上方,可扪及舌骨体和舌骨的大角。这样反复触摸,加强记忆。
二、分离颅骨
分离颅骨有23块(除6块听小骨)这里我们只观察颞骨、蝶骨、筛骨、下颌骨和舌骨。观察时,先要把观察的分离颅骨和整颅上的同名骨的方位按解剖方位摆好,这样观察方便、易于理解。
1.颞骨:找到分离颞骨标本或模型(涂色与没涂色均可),颞骨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为鳞部、鼓部和岩部3部:外耳门前上方呈鳞片状部分是鳞部。鳞部外面下份向前平伸出的一个突起,名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共同构成颧弓。颞骨颧突的根部下面的深窝是下颌窝;下颌窝后方的弯曲骨片为鼓部,它从前、下、后3面围绕外耳道;余部为岩部,三棱锥体形骨突,尖伸向前内侧对着蝶骨体,与蝶骨大翼和枕骨的斜坡相邻。岩部的后下部在外耳门后方有一肥厚的突起,称乳突。
2.蝶骨:对照去顶颅(颅的水平切),找到蝶骨标本或模型观察,它可分为体、小翼、大翼和翼突4部:蝶骨中间呈立方形的部分叫体,内有空腔叫蝶窦,于半边颅找到蝶窦;从蝶骨体的前上份向两侧平伸的狭长骨片,叫小翼;从体的中部向两侧延伸,续而扩展并翘向上的骨片,叫大翼;从体与大翼相连处向下伸出的一对突起,叫翼突。
3.筛骨:先找到筛骨标本或模型,前面观形似“巾”字,在模型上分清筛骨的3部,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筛板为一对多孔的狭长水平骨板(前面已观察),位颅前窝中份,构成鼻腔的顶,左、右筛板之间的前部,向上突起的骨板名鸡冠;
从颅的前面观骨性鼻腔,见鼻腔正中矢状面上有呈垂直的骨板(必须是鼻腔内结构没有损伤的标本),后下份是犁骨(前面已述),前上大部就是筛骨垂直板;垂直板的两侧是筛骨迷路,由蜂窝状骨质构成,内有许多小腔,称筛小房(筛窦)。筛骨迷路又分为内侧面和外侧面,外侧面参与眶的内侧壁的构成,内侧面参与骨性鼻腔的外侧壁的构成。内侧壁上有两个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在分离的筛骨上认清它的各个结构,鸡冠、筛板、垂直板、筛骨迷路,体会各结构在整颅上的位置。
4.舌骨:找到有机玻璃合装的舌骨,位置前面已述及,舌骨呈马蹄铁形,分一体和大、小两角,体和大角均可于颈部触及,位于舌骨体和大角交界处的小角一般损坏。因此瓶装标本只能看到舌骨的体与大角。
5.下颌骨:前面已观察过,呈马蹄铁形,为面颅骨中最大者,可分为一体和左、右两支。先观察下颌支,其上端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两突之间的凹陷,名下颌切迹,髁突上端膨大,有关节面,名下颌头。下颌头下方较细的部分是下颌颈。下颌支内侧面中部有一孔,叫下颌孔。从此孔通至下颌体内的骨管,名下颌管。
下颌体呈弓形,凸向前,其上缘构成牙槽弓,上有牙槽,容纳下颌牙牙根。下缘肥厚,名下颌底。下颌底与下颌支后缘的交界处,名下颌角。体的前外侧,离正中线约2.5cm处的孔,名颏孔,颏孔向深面延续的骨管,与下颌管以锐角相交。因此两管虽然相通,但探针不能从下颌孔经下颌管浅出颏孔。体前面正中突向前,称颏隆凸。内侧面正中有两对小棘,称颏棘。其下外方有一椭圆形浅窝,称二腹肌窝。于此窝的下方向后上方至下颌支附近,有一条隆线,称为下颌舌骨肌线。此线前端的上方,有光滑的浅凹,称为舌下腺凹,同名腺相接,此凹的后下侧,也有一浅凹,称为颌下腺凹,与同名腺相接。
二、颅的整体观
(一)颅的顶面观
1.外面观:从整体颅上进行观察,从上至下可见颅顶面呈卵圆形,前窄后宽,光滑隆凸。自前向后为额骨、顶骨和枕骨。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接为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成人字缝。矢状缝后份两侧常有一小孔,名顶孔。顶骨中央最隆凸处,名顶结节。
2.内面观:将锯下的颅盖骨翻转过来见颅顶内面凹陷,中央有自前向后的纵沟,名矢状窦沟。于沟的两侧有树支状的骨槽,名动脉沟;于沟旁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凹,名颗粒小凹,是蛛网膜粒存在的部位。
(二)颅的侧面观
参阅教材或挂图(颅骨侧面观图),从侧面观察整颅可见到颧弓、外耳门,外耳门的后方有一向下的乳头状突起,叫乳突。颅的侧面可见上、下2条弧形线起于额骨,经顶骨止于乳突根部,名上、下颞线。颧弓水平线以上,上颞线以下的颅骨的范围称颞窝。在颞窝底(内侧壁),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会合处,名翼点(翼区),此处常构成“H”形的骨缝,深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在颧弓水平以下叫颞下窝,颞下窝较小而不规则,内侧壁为蝶骨翼突,前壁为上颌体与颧骨,外侧壁为下颌支,下壁与后壁空缺。颞下窝内侧可借翼上颌裂通翼腭窝。翼腭窝是上颌骨、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之间的一个窄间隙,该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后外侧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后内侧经翼管达颅底,向下借腭大管通口腔,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外经翼上腭裂通颞下窝。观察翼腭窝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探测这些通翼腭窝的孔裂。
[复习思考题]
1.按颅骨所在位置,颅骨可分哪两部分?它们各由哪些骨参与组成?
2.于整颅上指出23块(6块听小骨在外)颅骨的位置,并于自己面部摸出或指出,面颅各骨的位置。
3.描述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4.叙述“翼点”和“翼腭窝”的位置与意义。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颅底内、外面的重要结构,包括重要的孔、裂。
二、熟悉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
三、掌握骨性鼻腔的界域及鼻腔外侧壁上的重要结构。
四、熟悉骨性口腔的构成。
五、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
六、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
一、整颅、(包括上色和不上色整颅)、颅的水平切(包括瓶装和散装)。
二、整颅的矢状切、新生儿颅(瓶装)、下颌骨。
三、模型:示鼻旁窦模型、颅的模型。
四、挂图:1~8颅的前面及囟门、1~9颅及囟门的侧面观、1~10颅底外面观、1~11颅底内面观、1~12鼻腔外侧壁。
[注意事项]
同颅的第1次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
一、颅底内面观
在颅的水平切标本上观察颅底的内面。颅底内面高低不平,从前往后呈现3级阶梯状的窝,分别叫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1.颅前窝:在颅的前部,位置最高,窝最浅,由额骨、筛骨和蝶骨参与构成。以蝶骨小翼的后缘与颅中窝分界。颅前窝前部正中有向上突的鸡冠,鸡冠两侧狭长的筛板。
2.颅中窝:位置比颅前窝低,比颅后窝高,前以蝶骨小翼的后缘与颅前窝分界,后方以颞骨岩部上缘与颅后窝分界。由蝶骨体、蝶骨大翼和颞骨岩部的前面等构成。
颅中窝的中部是蝶骨体,其上面呈现为前、后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名蝶鞍。蝶鞍中部的凹陷,名垂体窝。垂体窝的前方有横置的隆起,叫鞍结节。鞍结节前方的横形浅沟,名交叉前沟,其左、右端接视神经管。蝶鞍两侧有呈矢状位的浅而宽的沟,名颈动脉沟。
现观察颅中窝的外侧部,颅中窝外侧部比中部低凹,由蝶骨大翼、颞鳞和颞骨岩部的前面参与构成。
蝶骨大翼与小翼之间的裂隙名眶上裂。在蝶骨大翼内侧,蝶骨体的外侧,自前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用细铜丝探查这些孔,进入圆孔的探针于颅的侧面翼腭窝内可以看到,而进入卵圆孔和棘孔的探针于颅底均可以看到。从棘孔走向颅腔侧壁的沟,名脑膜中动脉沟。
颞骨岩部的尖端与蝶骨及枕骨会合处,围成的不规则的孔,名破裂孔。该孔的后外侧,颞骨岩部尖端的前面,有一微凹压迹(用手指触摸体会一下),名三叉神经压迹。岩部前面中间有向上的隆起,名弓状隆起(为岩部前面中央最高的部位),弓状隆起的前外侧较平坦,名鼓室盖。
沿岩部的上缘有一条浅沟,名岩上窦沟,此沟在某些标本上并不明显。
3.颅后窝:颅后窝的位置最低,是3个颅窝最深最大的一个,窝的中央最低,此处有枕骨大孔,孔前方是斜坡。孔后方,枕骨中央的一个隆起名枕内隆凸,由此向两侧有横行的浅沟,名横窦沟,该沟向前外至颞骨岩部后方移行为乙状窦沟,乙状窦沟转折向下行,其下端接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下内侧,枕骨大孔前外侧缘上方处有一短骨管,名舌下神经管。颞骨岩部后面中部内侧有一孔,名内耳门,由此通入岩部的管道叫内耳道。
二、颅底外面观
将颅翻转,观察颅的下面(颅底外面)见颅底高低不平,可分为两部,前部低,后部高。先观察颅后部,找到枕骨大孔,在大孔的后方有一条骨嵴,从大孔后缘中点向后上延伸。(有些标本此骨嵴不明显)。其后上端呈局部隆起,名枕外隆凸。与枕内隆凸的位置相对应。靠近大孔的前外侧,每侧有一个椭圆形的隆起,名枕髁。其下表面有关节面,与寰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枕髁后方有不恒定的髁管开口。枕髁前外侧梢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外口,其外口的外后方是颈静脉孔和颈静脉窝。颈静脉窝位于颈静脉孔的外侧,颈静脉窝前方呈圆形的孔是颈动脉管的外口。用细铜丝从颈动脉管外口伸入,存在于颞骨岩部内的骨管,为颈动脉管,其内口在岩部的尖端通破裂孔。因此于破裂孔处可见探入的铜丝。在颈静脉窝的外侧有一垂直向下的细长突起,名茎突(有些标本上的茎突可有不同程度的折断或全断)。茎突根部后方有一孔,名茎乳孔。再向后外侧是乳突。紧靠茎突根部的前外侧是颞骨的鼓部,鼓部前方的深窝是下颌窝,下颌窝前缘的隆起,名关节结节。下颌窝、关节结节与下颌头共同构成颞下颌关节。下颌窝的内侧、颈动脉管外口的前外方,是棘孔。棘孔的前内侧是卵圆孔。颞骨岩部的尖端与枕骨、蝶骨之间有一不规则的孔,名破裂孔。
在鼻后孔的外侧可看到蝶骨的翼突向后敞开为两个骨板,内侧较窄名翼突内侧板,外侧较宽的名翼突外侧板,内、外侧板之间的窝,名翼窝。在内侧板的基部有一孔,用细铜丝可伸入至翼腭窝,细铜丝所经之骨管名翼管。
最后观察颅的前部,前部低,位于左、右上颌骨的牙槽突之间的骨板,名骨腭。微凹而不平,是分隔鼻腔和口腔的骨板,由在前的上颌骨腭突和在后的腭骨水平部构成,其正中线前端可见一较大的孔,名切牙孔。由切牙孔通至鼻腔的管道,名切牙管。在腭骨水平部的外侧端,可以看到每侧有1大2小3个孔,其中最大位置居前的,名腭大孔,该孔用探针向上可伸入翼腭窝,而探针经过的骨管,名腭大管。位置居后的小孔名腭小孔,与腭大管相通。
三、颅的前面观
颅的前面由额骨和面颅骨构成,可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额区:眶以上的部分,由额鳞所组成。两侧的隆起,名额结节,结节下方有与眶上缘平行的弓形隆起,名眉弓。眉弓深面,额骨的内部有空腔,名额窦。左右眉弓之间的水平面称眉间。
2.眶:为一个锥形的腔,尖朝向后内侧,底即眶口朝向前外侧。底的上、下缘分别叫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的内侧份有一缺或一孔,分别称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有眶下孔。在眶的最后端有一圆形孔,名视神经管,此管的外侧,眶顶壁与外侧壁交界处的后半有一较宽的裂隙,名眶上裂。眶外侧壁与下壁交界处的后2/3为一较狭长的裂隙,名眶下裂。两裂的后端彼此相连。眶下裂中部有前行的一条沟,名眶下沟。此沟继续往前为一骨管,名眶下管。该管的前端就是眶下孔。可以用细铜丝从眶下孔通入眶下管至眶下沟。眶内侧壁的前下部,有一个长圆形窝,名泪囊窝。用细铜丝从泪囊窝通向下,可通到骨性鼻腔(下鼻甲的前下方)。铜丝经过的管道,名鼻泪管。眶顶壁的前外侧部有一大而浅的窝,名泪腺窝。用手指触摸感觉一下。注意泪腺窝与泪囊窝只一字之差。但却是不同的结构。
3.骨性鼻腔:上壁主要由筛骨的筛板构成;底由骨腭构成;内侧壁为骨性鼻中隔;前开口是梨状孔;后开口是鼻后孔,左、右各一,位于梨骨后缘的两旁;外侧壁较复杂,经梨状孔和鼻后孔可看到下鼻甲骨,在下鼻甲骨的上方的骨片,名中鼻甲。从鼻后孔看清下鼻甲骨和中鼻甲,在中鼻甲上方还能看到一个很小的骨片,名上鼻甲(可请老师帮助指点)。中鼻甲和上鼻甲前面已述,均属筛骨内侧板上的小骨片。每个鼻甲下方的空隙,称鼻道,名称与各鼻甲的名称相应,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在中鼻甲的后方可见一圆形的孔,名蝶腭孔。
在矢状切半边颅上复习一遍鼻腔,鼻腔外侧壁可见3个向下弯曲的小骨片和相应的鼻道;上壁隔筛板与颅前窝相邻,下壁以骨腭与口腔相隔;内侧壁为骨性鼻中隔。前借梨状孔通外界,后经鼻后孔连咽。
再在矢状切半边颅上观察与鼻腔相通的4对鼻旁窦,额窦存在于额骨内,上颌窦存在于上颌骨体内,蝶窦存在蝶骨内。筛窦为筛骨迷路内的不规则之小空腔。4对鼻旁窦的开口可在特殊标本上观察,有的标本用不同颜色的胶管表示各鼻旁窦在鼻腔内的开口;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前、中群(或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的后群(或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甲的后上方)。下鼻道的前份有鼻泪管的开口,鼻泪管是眶与鼻腔的通道(前面已作从泪囊窝、经鼻泪管至下鼻道的探试)。
四、观察婴儿头颅瓶装标本
整体上看婴儿的脑颅比面颅明显大,约为8∶1,而成人为4∶1。此标本上颅顶表面的软组织均已剥除。找到额骨,额骨左、右各一,这是因为额骨是由左、右两个骨化中心发育而来的,这时两部分均未发育完全,尚未愈合为一。两侧顶骨易于辨认。在额骨与顶骨之间,相当于矢状缝与冠状缝交汇处,为一菱形区域,此区是膜性的,没有骨质,名前囟。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也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囟,名后囟。对照标本,在活体上摸清下列骨性标志:枕外隆突、乳突、颧弓、眶上缘、眶下缘、下颌角、下颌骨髁突、舌骨大角及舌骨体。
[复习思考题]
1.颅底内、外面观有哪些结构及重要裂、孔?
2.颅底内、外面互通、互不通的孔、裂有哪些?
3.眶内有哪些裂、孔,各通何处?
4.描述:鼻腔的界域,及鼻腔外侧上的重要结构?
5.婴儿颅有哪些特点?
6.在自己头部可扪及哪些骨性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上肢骨的名称、位置。
二、掌握上肢带骨与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结构。
三、了解手骨(腕骨、掌骨、指骨)的名称、位置排列。
四、掌握上肢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实验材料]
一、完整骨架,全套离体上肢骨(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串连好的手骨)。
二、模型:手骨模型。
三、挂图:1~13锁骨及肩胛骨、1~14肱骨及前臂骨、1~15手骨。
[注意事项]
一、观察时,首先要按实验指导内容中的描述,弄清所描述骨的解剖位置。注意不要搞错左右、上下和前后的方位,经常参照完整骨架进行学习。
二、串连手骨的金属丝较细,不要将手骨随意扭曲,以免折断金属丝,导致手骨散落。如有不慎折断,请速告之带教老师修复。
三、不要用长骨作木棒使用,相互敲击、敲打桌面等。
[实验内容]
一、上肢骨的组成:
每侧上肢带骨(肩带骨):锁骨、肩胛骨各1块。
每侧自由上肢骨:肱骨、尺骨、桡骨各1块,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
二、上肢带骨
1.锁骨:横架于胸廓的前上方,胸骨柄上缘的两侧,近水平位于颈根部。对照骨架,找到离体的锁骨,形态略呈‘S’形弯曲,锁骨可分为两端一体。
先观察锁骨的两端。较粗大的一端,名胸骨端,朝向内侧,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切迹构成胸锁关节。较扁平的一端,朝向外侧,名肩峰端,并有一和肩峰相接的关节面。
然后观察锁骨的体,可分为内侧、外侧、上、下两面。锁骨体的内侧2/3凸向前,呈三菱柱状;外侧1/3凸向后,较扁平,锁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处;锁骨的上面比较光滑;下面则比较粗糙。按上述特点,分辨你所观察的锁骨是左侧的?还是右侧的?(记住:要判断一个游离的骨是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必须分清它的上下、前后和内外侧,此3个条件缺1不可)。
2.肩胛骨:为尖端向下的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第2~7肋之间。可分为二面、三缘和三角。对照骨架找到离体的肩胛骨,摆好方位进行观察。
两面是前面和后面,前面为一大的浅窝,名肩胛下窝。后面的上部有一斜向外上方的骨嵴,名肩胛冈,它把肩胛骨的后面分为上小、下大的两部分,分别叫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侧伸展,名肩峰。与锁骨的外侧端相接。
三缘为上缘,内侧缘和外侧缘。上缘最短,其外侧有一缺口,名肩胛切迹。切迹的外侧有一向前的指状弯突,称喙突。内侧缘较薄,对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而邻近腋窝,又称腋缘。
三角是指外侧角、内侧角和下角。肩胛骨外侧角最肥厚,有朝向外侧的梨形浅窝,名关节盂。在关节盂的下方,外侧缘上端的骨面不光滑,稍隆起,名盂下结节,关节盂的上方也有不明显的盂上结节。外侧缘与内侧缘会合处是下角,它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内侧缘与上缘会合处是上角,平对第2肋。在骨架上验证。
三、自由上肢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和手骨。
1.肱骨:是位于臂部的长骨,对照骨架,找到肱骨进行观察。上端有半球形的关节面,名肱骨头。肱骨头朝向后内上方,肱骨下端有深窝的一面是后面,此深窝叫鹰嘴窝。根据上述各点(肱骨头于上,鹰咀窝在下于后,肱骨头朝向后内上方)。应能分辨你观察的肱骨是右侧的,还是左侧的。
肱骨可分为上、下两端和一体,上端肱骨头的周缘稍细的部分,名解剖颈。肱骨的上端,近解剖颈处有两处隆起:外侧一个较大,名肱骨大结节;前面的较小,名肱骨小结节。大、小结节之间的纵沟,名结节间沟。大、小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分别叫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大、小结节下方,即肱骨上端与体的交界处,开始变细的部分,名外科颈。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上段呈圆柱形,下段呈三菱形。在肱骨体的中部外侧面上,可以看到呈‘V’形的粗糙面,名三角肌粗隆。紧靠三角肌粗隆的后下方,有一条从内上方斜向外下方的宽而浅的沟,名桡神经沟。桡神经沟在粗大的肱骨标本上较明显。在纤细的肱骨标本上则不太明显。所以要多看几个标本,内侧缘近中部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前后方较扁平,微向前方弯曲。向两侧突出部,构成内、外上髁,前者比后者显著。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条浅沟,名尺神经沟。内、外上髁之间有关节面,位于外侧份前面的半球形关节面,名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位于内侧份的呈滑轮状的关节面,名肱骨滑车,与尺骨相接。
2.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对着完整骨架,找到离体的桡骨标本。上端小而下端大,呈三菱柱形。桡骨分一体二端,上端(近侧端)有呈圆盘状的桡骨头,其顶端微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周围有光滑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的下方缩小,名桡骨颈。颈下方内侧有突起的卵圆形隆起,名桡骨粗隆。桡骨的体呈三菱形,内侧缘为锐利的骨间缘,与尺骨相对。桡骨下端(远侧端)较大,前面微凹,光滑,后面凸,高低不平。它的外侧部有向下突起的桡骨茎突。内侧有一弧形的凹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桡骨下端的下面有腕关节面。
3.尺骨:位于前臂的内侧,对着完整骨架,找到离体的尺骨标本。尺骨由一体两端组成,上端较大,下端较小。
上端(近侧端)有两个突起:后上方的一个较大,名鹰嘴;前下方的一个较小,名冠突。鹰嘴与冠突之间的大凹陷,名滑车切迹,其凹面朝前,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在冠突的外侧面,可见到一凹陷的关节面,名桡切迹,与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冠突下方有一粗糙隆起,名尺骨粗隆。尺骨的体呈三菱柱形,外侧缘薄锐为骨间缘,与桡骨骨间缘相对。尺骨下端(远侧端)有球形的尺骨头。头的前、外、后面有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面内侧有向下突出的尺骨茎突。
桡、尺两骨都略弯曲,两骨并列时仅其两端相关节,在中部两骨以锐缘相对,称骨间缘,为前臂骨间膜附着处。
对照骨架,找到串连的手骨标本,先分清它的上下、前后和内外侧。然后观察手部的掌骨和指骨,掌骨和指骨略弯,其凸面向后,凹面向前。现在应能确定你观察的手骨标本是哪一侧的?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4.腕骨:共8块,排成两列,每列4块,由外侧向内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为加强记忆,通常将8块腕骨,按近侧至远侧,从外侧向内侧连读:(手)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近侧列于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共同形成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等相关节。
&&& 8块腕骨并不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其内侧缘和外侧缘向前突出,中间凹陷形成腕骨沟。
&&& 5.掌骨:共有5块,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5掌骨。均是长骨,有一体两端。近侧端为掌骨底,远侧端为掌骨头,中间为掌骨体。第1掌骨最短最粗,其底有呈鞍状的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相关节。
6.指骨:共14个,均为长骨,除拇指为两节外,其余各指都是3节,各指的指骨由近至远依次叫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拇指无中节指骨。近节指骨与中节指骨的远侧呈滑轮状,为指骨滑车,远节指骨远侧端的掌面膨大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上肢观察完毕后对照标本,在活体上寻找触摸下列骨性标志,锁骨全长、肩峰、喙突、肩胛冈、肩胛下角、肩胛上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鹰咀、尺骨头、尺骨茎突、桡骨头、桡骨茎突、豌豆骨。
[复习思考题]
1.上肢骨由哪几部分构成?每部分包括哪些骨?
2.锁骨、肩胛骨、肱、桡、尺骨上有哪些重要结构?
3.手骨包括哪些骨,你可以说出其名称和描述其位置吗?
4.在自己的上肢上可触及哪些骨性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下肢骨的名称和位置。
二、掌握髋骨、股骨、胫腓骨的主要结构。
三、了解足骨的种类、名称和排列。
四、掌握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实验材料]
一、完整骨架、全套离体下肢骨(髋骨、股骨、胫腓骨、足骨及骨盆)
二、模型:足骨模型。
三、挂图:1~19髋骨、1~20股骨及小腿骨、1~22骨盆。
[注意事项]
一、在观察各下肢骨时、注意方位,分清左右、上下和内外,尤其是髋骨的方位。经常对照完整骨架学习。
二、观察足骨时,分清左右、上下和内外侧,在串连好的足骨上进行观察。观察时,不要随意扭曲足骨的金属丝连接处,以免造成标本损坏。余同手骨“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
一、下肢骨的组成
每侧下肢带骨:髋骨1块(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
每侧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各1块,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
二、下肢带骨:只有髋骨
髋骨为一块不规则骨,幼年时,下肢带骨由髂骨、耻骨、坐骨组成,3骨借软骨连结在一
起。约16岁时,3骨之间的软骨骨化,融合成一个骨,即髋骨。
对照骨架及教材中的髋骨图,找到离体的髋骨进行观察,髋骨上部呈扇形的骨板,名髂骨翼。下部有一个大孔,名闭孔,外侧面于闭孔的上方有一圆形深窝,名髋臼。髂骨翼内面的后部有一呈耳形的关节面,名耳状面,其表面凹凸不平。根据上述各特点(上宽而薄名髂骨翼;下有一孔,名闭孔;外有一深窝,名髋臼;上部后方有一耳形的关节面,名耳状面),判断你观察的髋骨是哪一侧的,然后对照骨架上的髋骨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
现在按解剖方位准确地摆好离体髋骨(注意: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于同一冠状面上),分清
它的上下、内外、前后。这是顺利地观察髋骨的重要基础,不能马虎。在幼年髋骨
或涂色的成人髋骨标本上观察,可见髋臼是由3个骨构成。其上部属于髂骨,前下部属于耻骨,后下部属于坐骨。3骨参与构成髋臼的部分是它们的体部。
1.髂骨:最大,形成髋骨的后上部,主要由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构成。
体:位于髂骨的下部,肥厚而不规则,参与组成髋臼的上2/5,已如前述。
翼:由体向上延伸,宽阔而扁薄,其上缘较长,略增厚,名髂嵴,髂嵴的前端叫髂前上棘,
后端叫髂后上棘。髂前上棘的下方有一伸向前的突起,名髂前下棘。髂后上棘的下方有髂后下棘。从髂前上棘沿髂嵴向后约5~7cm处,髂嵴外侧缘肥厚突出,名髂结节。髂骨翼内面为浅凹的髂窝,窝的下界为弓状线,髂窝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耳状面下方的深凹,名坐骨大切迹,后上方的骨面凹凸不平,名髂粗隆。
2.坐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
体:较肥厚,其上部参与构成髋臼的后下2/5,下部后面有粗糙的坐骨结节。在坐骨结节的后上方有呈三角形突出的坐骨棘,坐骨棘上方的大凹陷,名坐骨大切迹,下方的小凹陷,名坐骨小切迹。坐骨体下端折向前内上方,续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
3.耻骨:为一体和上、下两支。
体:参与构成髋臼的前下1/5。由耻骨体向前,向内、下方延伸的部分是耻骨上支,其上缘为一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为弓状线,与弓状线交结处有一粗糙隆起,名髂耻隆起。耻骨梳的前下内侧端,终于离正中线约2cm的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向内侧是一条横行骨嵴,名耻骨嵴。耻骨上支其末端折转伸向后下外侧的部分是耻骨下支,耻骨下支与坐骨支连接,并参与围成闭孔。闭孔与髋臼之间的髋臼边缘的缺损处,名髋臼切迹。耻骨上、下支连接处的内侧面,是呈矢状位的椭圆形粗糙面,名耻骨联合面。同侧的耻骨下支与坐骨支连接形成耻骨弓,双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是耻骨下角。
三、自由下肢骨
1.股骨:位于股部,为人体最长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1/4。对照骨架,找到离体股骨,
认清它的上端和下端,其上端(近侧端)呈球形膨大的结构,名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的中央稍偏下有股骨头凹,股骨头外下的狭细部分,名股骨颈。借此可以区分股骨的内外侧,股骨颈与股骨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其中外上方者较大,名股骨大转子,内下方者较小,名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的骨面上,前方为一条粗糙线,叫转子间线;后面为一明显的骨嵴,名转子间嵴。
股骨体呈圆柱形,略向前凸。表面光滑,后面有一条纵行的粗糙的骨嵴,名粗线,沿粗线向上追索,粗线上端向上外移行为臀肌粗隆;下端向下分为两条线,两线间为较光滑的N面。于粗线中点附近,有口朝下的滋养孔。
股骨下端向两侧膨大并向后方突出,分别叫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后面之间为一深窝,叫髁间窝。两髁前面之间稍凹有关节面,称为髌面。与髌骨相关节。内侧髁的内侧和外侧髁的外侧面上最突起的部分,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前者比后者大而明显。于内上髁上方的一小突起,名收肌结节。
2.髌骨:略似三角形,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对照骨架找到离体的髌骨。观察它的周围形态。
前面粗糙,后面呈光滑的关节面,该面被一纵行的隆起,分内外侧两部,外侧部大,内侧部小,与股骨髌面相接。髌骨上宽下尖。
3.胫骨;在骨架上观察,小腿有两个骨,内侧较粗大的是胫骨,外侧较细小的是腓骨。找
到离体的胫骨标本观察。胫骨的上端比下端大,下端的内侧向下伸出一个突起,名内踝。胫骨体呈三菱形,最突出的缘是前缘,根据以上3点(上大下小,前缘突出、内踝),辩明你观察的胫骨标本是哪一侧的。
胫骨的上端(近侧端)向内、外侧膨大较多,向前后方膨大较少。上端向内侧的膨大,名内侧髁,向外侧的膨大,名外侧髁。两髁之间关节面有粗糙的小隆起,名髁间隆起。外侧髁后面稍下方有一小的关节面,名腓关节面,其与腓骨头相关节。胫骨前缘的上端有一粗糙的隆起,名胫骨粗隆。
胫骨体的外侧缘,名骨间缘。后面的上份有一由外上斜向内下的粗糙线,名比目鱼肌线。
胫骨下端(远侧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都是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下端的外侧有略凹的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4.腓骨:细长,位于胫骨对侧偏后方,对照骨架找到离体的腓骨,腓骨两端虽均膨大,但上端膨大较宽短,名腓骨头,其内上方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为缩细的腓骨颈。腓骨的下端名外踝,呈锥形,比内踝长而显著。其内侧面有一个关节面,名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关节面的后方有一略深的窝,名外踝窝,朝向后内。试分辨你观察的腓骨是哪一侧的。
5.跗骨:是位于足骨标本后份7块骨的总称,均属于短骨。包括有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中、外楔骨及骰骨。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胫、腓骨下端相关节。它的前方是足舟骨,足舟骨前方是3块并列的楔骨。跟骨于距骨的后下方,其后端的粗糙隆起,名跟骨结节。骰骨位于跟骨的前方,足舟骨和楔骨的外侧。
为了便于记忆足骨的跗骨,总结如下:
“距”在上,“跟”在下,“跟”前“骰”,“距”前“舟”;
1、2、3“楔”外伴“骰”,“楔骨”又在舟前头。牢记跗骨永不愁。
6.跖骨:共5块,位于跗骨的前方,从外向内依次为第1~5跖骨。跖骨近侧端为底,中间
为体,远侧端为头。第5跖骨底向后外侧突出的部分,名第5跖骨粗隆。
7.趾骨:共14个,除 * 趾外,其它各趾都有近节趾节,中节趾节和远节趾节, * 趾没有
中节趾节。
&&& 以上跗骨、跖骨和趾骨合称足骨。
对照骨标本,在活体上摸清下列骨性标志:髂嵴、耻骨结节、髂前上棘、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髌骨、胫骨粗隆、胫骨前缘及内侧面、腓骨头、内踝、外踝、跟骨结节。
[复习思考题]
1.下肢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包括哪些骨?
2.描述幼年时髋骨由哪些骨组成,各骨有哪些主要的结构?
3.下肢于本人体表能摸到哪些骨性标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肱骨外上髁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