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weepcraft驱动应该装在哪个盘,怎么用【谢谢】

查看: 147|回复: 22
【转】谈谈自行车运动中的非车装备
东方红的老帖 很不错的样纸 我就当回搬运工了!大家伙慢XXX!
所谓运动,自然以车为主,这个俺无意质疑,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忽略除了车之外的其他装备——考虑到正是这些非车装备,才是真正直接与车手接触的,或者是保证车辆正常运行的——我想,他们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这次去参观Eurobike,俺感触很多,索性谈谈这些非车装备。比起那些绚丽的车子和配件,想必更加平易近人。
那么,我就一个一个说开去,谈谈我对这些装备的理解。之所以发在BBS上,主要是考虑到BBS上面还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性格多少都有点骄傲而自以为是,经济上面又比较窘迫,所以更容易走弯路。我当年自己也走了很多弯路,正好最近休假,有了一点空闲,现在多废话一点,多少有点好处吧。另外,我也会谈一点高端的东西——毕竟所谓的学生只是我心中的学生,和实际可能相差甚远,另外还有稳拿校友们。。。——俺惭愧也在奢侈品圈子里混过一段时间,如何砸钱会令人尊敬而不被鄙视,其实也是门学问。
当然,我说的都是个人偏颇(这个倒不是自谦,我的立场偏激,俺从不否认)的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和指正。
为什么把放在第一个,我想不用解释。不是万能的,也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化险为夷,可是,面对一个可能的没人能够承受的损害(头部损伤),哪怕是增加一点点安全的概率,都是不容错过的。
那么,什么是一个好的?
关于那些大家公认的标准,如正规厂商,安全认证等,我不必多言。我想说的是,不一定多贵,但一定要合适。
合适,这其实是很多事情的准则,比如你买西服,一套合体的大众牌子,一定比一套价格高昂但不合身的Armani更对得起观众,再比如你要每天通勤,那么一辆可靠的带筐挡泥板前后灯的也一定比一辆搭配了CampySuper Record/ Bora 2 的 C59更令你感到舒适一样。
那么所谓合适,之于,我以为,大体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适合你的头型和大小,二是适合你所要从事的运动。
先说大小。买小了,自然戴不进去不提(还听说过自己用刀削火烫的,这个实在不想评论,反正我要是做的,那一定是会盼着所有的顾客都这么搞;另外还看见过戴不进去也要戴的,像顶了一个蘑菇一样,所谓自欺欺人,即是如此),那么要是大了呢?
我的意见是直接出掉。如果你十分非常不想这么干的话,另一个稍微可以接受的选择是作冬天的用,如果你里面带了盔帽变得合适(如果还是不合适,那么请出掉。。。)的话。
无论是哪国的安全测试标准,都是以妥帖的佩戴在骑行者头上为前提进行的,大了,不能贴合头部,在发生意外时会移位,导致设计的保护部位不能发挥效果,甚至会造成意外伤害。
与大小相关的,是头型。同样是58cm的头围,为什么有的牌子合适,有的牌子就是不行?
这一般就是头型的问题。关于头型,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牌子的头型不适合你,那么——与其在在被夹和过大之间抉择,还是趁早放弃吧。。。
再来说说所谓的类型。
Downhill的全盔,和的骷髅帽,TT的全盔,个性鲜明,基本不会和别的混淆,不提也罢。那么就只单独说说公路盔和盔。
这个多少是有点矫情,没有什么太重大的关系——毕竟安全是这类设计的根本。
公路运动,车手身体更倾向于水平,头部需要努力上抬才能获得更好地视线,所以一般盔是没有帽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车手脖子的负担,不用抬得太高就能看见路(如果你用山地盔骑公路,尽量把帽沿摘掉)。另外,更加水平的身体姿势和较快的速度,也是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起源,高速下在通风和减小阻力之间寻找平衡,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而盔,就不太用考虑视线和空气动力学的问题。所以有了遮挡性的帽沿设计。此外,盔应该特别的会对低速下的通风进行优化,以及采用了针对环境的防虫网。
所以关于类型,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请尽量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运动对应的,而如果要公路山地双修,也有一些双修可供选择,比如知名的BellSweep R/,区别只是一个可拆卸的帽沿。
所以买,还是要自己多家尝试。运动,是有其固有危险性的,有些东西千万不能凑合,正是这当中排名第一的一个。关于,我就不谈及品牌了,正因为头型的差异,所谓吾之蜜糖,彼之毒药也。
最后,如果你的很合适,带起来舒服自然,那你会自然不自然的尽量带着它;如果你的带起来很难受,你也会显意识或/和潜意识里面避免带它。我想,这也算是一个选择合适的理由吧。
关于,除了合适与否之外,我还想说两点,一是带子的调整,二是寿命。
我常常见到,很多人为了舒服,只是把带子松松垮垮的系上,或者干脆不系带子。这都是很危险的习惯,可能一个本来合适的,因为不注意这些细节而丧失应有的保护性。带子的松紧程度,应该以贴紧下颚皮肤而不勒为原则,而的松紧调节,也要做到牢固稳妥为是.
的寿命,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一方坚信每3年一换的指南,而一方认为这只是厂商出于市场考虑作出的宣传而已,不屑一顾。
基本上,是有寿命的,时间对于的影响,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日光中的紫外线,以及日常使用/储存中的温度对材料造成的影响。
2.现在的技术,都是崩溃型设计的,通过自己的形变吸收撞击能量,而吸能材料,几乎都是E.P.S.(Expanded Polystyrene)。EPS 在制造过程中,里面会产生大量微小的气泡,能量吸收靠的正是这些气泡。而这些气体,制造完毕之后,是一直不断地随时间在挥发损失的,导致气泡结构产生变化。这个过程不能阻止,只能延缓。
3.日常使用所带来的对于紧固材料(松紧调节,带子),保证贴合的材料(垫子)的磨损。
所以,的性能确实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损失,而这个损失速度,却大大的因盔而异,因人而异。所以一个放之而皆准的标准是不存在的,而厂子的更换说明,也有一个大大的“推荐”字样。
我个人觉得,定期更换一次还是有必要的,至于这个时限,每个人都不同,我自己是3年一次。
现在的,尤其是高端的公路盔,极端强调重量(轻),通风(多打洞),空气动力学(形状受限制),所以虽然都能满足安全标准,但是已经很极限而不会有过多的安全冗余。所以,针对这类,我想,定期更换就更有意义。
好了,现在来说说我最在意的。如果说是因为安全不得不戴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身体上的愉悦的话(当然,精神上的愉悦还是可能的,比如安全感,再比如可能感到拉风),那么毫无疑问,一定是所有的贴身装备中最应该带来身体愉悦(至少是防止痛苦)的。
常看到的一种说法是“锻炼”出所谓的铁屁股,就无论什么什么裤子都无视了。俺并不怀疑人体的潜力和适应能力,这所谓的铁屁股应该也是存在的,只是一来适应了并不代表不造成潜在的伤害(你可能感觉不到,但是伤害确实存在并且可能在一直的积累),另一方面这个适应的过程恐怕也是很痛苦(俺以前就感到很痛苦,但是可惜,痛苦并没有令我适应,这传说中的铁屁股也终没有炼成。。。)和漫长的,而其实这种痛苦是很无谓的。
所以还是很必要的装备。作为运动的专有装备,是有一定特点和技术含量的,我下面就分别从垫子,布料,设计和剪裁分别说说。
首先说垫子。
用东西垫在屁股和之间,这是个很自然的想法。目的大概有三,一是防止屁股和之间的摩擦,二是提供支撑,三是排出汗液,防止皮肤发炎和起疹子。的垫子的历史是很悠久了,早期的产品基本都是用的麂皮(chamoisleather),而现在几乎都是合成材料了。只有在坚持传统的意大利老厂Nalini那里,还能看到一些麂皮的产品(关于Nalini的垫子,下面详谈)。
现代的垫子(也包括),有一个理解的误区,就是越厚/越软就越舒服。其实,屁股的痛苦,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和坐骨不合适造成的“硬碰硬”的痛苦,二是由于长时间的压迫生理结构造成的血脉不通(多会导致麻木,以及更进一步的潜在身体伤害)以及由于皮肤和垫子之间产生摩擦而导致皮肤受损,三则是皮肤与垫子之间汗液排出不畅造成的皮肤损伤。针对第一点,选择一个合适的才是解决之道,这里不多谈。第二点既是所谓支撑和包裹,是现在垫子设计(乃至裤子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第三点则由垫子所用的材料来保证。
一个只是厚而软的垫子(或者),很难提供足够的支撑(因为软),会发生过大的形变而导致包裹出现问题而造成摩擦,也会导致汗液排出不畅(因为厚)而造成皮肤受损。
说清楚了垫子的功能和设计目的,什么是一个好的垫子就很明了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垫子的品牌。
首先一定要说的就是E.I.T. EIT 是意大利的老牌厂商CyTech在2000年左右推出的一个牌子,是当今毫无质疑的品牌王者。EIT 本身并不算出名,因为它并不直接针对终端消费者市场。如果你发现你的垫子上面有EIT的Logo,那么恭喜,因为EIT 并不生产中低端的产品。
E.I.T: Elastic Interface, /index.html
0.jpg (87.21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看看采用EIT的垫子的品牌,Assos,Gore Bike Wear,, Scott, ...你就知道,这个牌子的地位。
EIT 的产品线很齐全,针对长途,竞赛,强震动等都有一系列的产品,另外每个系列都有数个专门针对女性的设计。这个俺就不多介绍了,具体官网说得很清楚。这次Eurobike俺也特地去了EIT 的展台,仔细的观察和触摸了它的多个产品,同时作为一个用户(俺当天是骑过去的,穿的是Campy的,垫子正是Campy基于EIT 再设计的Tri-proPad)和那管事女士聊了两句。EIT 的全系列产品都是在意大利原厂制造的。
其次说说Nalini的垫子。正如上面所说,Nalini 是目前仅有的还坚持使用麂皮的牌子,但也不是全部产品都是真皮的,关于Nalini的全线垫子
真皮的垫子,要注意,每次洗完后要涂一层reliefcreme 在上面,以防止皮子变硬。至于选择什么样的creme, 不讲究的话医用凡士林即可,讲究的话,Assos有专门的Chamois Creme,大概10 欧元一瓶,不仅可以用在真皮上面,也可以用在合成纤维垫子上面,多少可以提高垫子的性能,清凉舒适抑菌。这个俺自夏天也在用,还是物有所值的
1.jpg (40.3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至于说到真皮的性能,那是一定不如EIT的合成材料的,不过这个就和衣服类似,皮衣的性能也是肯定不如好的合成材料,不过却代表了一种风格和传统。
==============================================
其实本来还应该说说布料,不过材料科技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而如何选择布料实际上是厂家的责任和烦恼,非消费者能左右的,所以这部分也一并放在品牌评论之中吧。那么现在说说设计和剪裁。
,除了一些Downhill的裤子和通勤用的设计外,基本都是紧身的,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减少空气阻力,二是防止皮肤与衣料之间反复摩擦损伤皮肤,三是起到一些压缩的作用,可以防止肌肉痉挛。
关于为什么裤多用背带(bib),说法有很多,包括不压迫腰腹(啤酒肚车友的最爱),可以裁剪成前短后长以适应骑行的姿势,腰部更好的保暖(特别是下坡),男人的比基尼等等。个人觉得,这些都没错,不过最大的好处是,背带通过材料的限制,最大可能的保证了裤子/垫子位置的稳定,从而使垫子的包裹和支撑努力没有白费。
当然,背带裤也是有缺点的,最大的问题是不方便脱下,当然这个男生小解无妨,把前面往下拉即可。
现在各个主流派子都在宣传立体剪裁,立体剪裁的优点是很明显的,所谓量体裁衣,归根结底还要落在合适上面。判断是否立体裁剪,其实很简单,用个衣架把背带挂起来,如果裤腿微微向前面伸出,那么大概就没错了。另外,考虑到需要的紧固性(为了垫子不移位),以及压缩性(防止肌肉痉挛),大多会偏小/紧一点,而这个幅度却因厂家而异,这个提到品牌的时候单说。
下面,单独说说女士的裤子。
可能相对于男性,对于女性的压力和潜在危害会小一点,但是,由于都是贴身穿着的,而女性的生理结构会更复杂一点,虽然对支撑的要求会小一点,但是对于防止摩擦/保持皮肤表面干爽要求要高得多。而且现在,国内针对女性的专门设计的垫子/并不算太多,这种情况下,请大家多花费一点精力,一定不要凑合,选择一款专门针对女性设计的,以及专门针对女性的。这个对于女性来说,俺个人觉得是仅次于的第二个不能凑合的贴身装备。
如果预算稍微宽裕(我一直的观点是,非车装备的预算应该和车子/零件差不多,甚至更多才合理,这个最后会具体谈),了解尺寸,海外购买也是很好的选择。女性的装通常都有更大的折扣,CRC什么的都不错。
另外,那个Assos的神油,也是保持清洁/抑菌的非常好的选择,对于女性更有意义。
下面终于到品牌点评啦哈哈。服装的牌子,顶级的只有Assos,一线的牌子,大体有,Gore Bike Wear,Pearl Izumi, 等等,二线的牌子,有Northwave,Craft,Castelli, Giordana 等等,Santini 和Nalini产品线比较广,低端的不如这些二线品牌,高端的接近一线品牌
最后说说我接触过的一些个牌子。
Assos 在量产的服装的领域,可以说是傲视群雄,独孤求败。没看过Assos官网的同学,一定要去看一下,能把女式服做得如此性感的,Assos 可以说是独步天下。当然,这个A同学的价格也是独步天下,200欧元一条的短裤,500欧元一件的夹克。。。汗
卖得这么贵,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衣服本身,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不过也并不比其他一线牌子明显胜出(实在也没有什么胜出的余地了。。。),那么,凭什么呢?
作为唯一的能称得上奢侈品的服,Assos的服务也是奢侈品级的:
1.渠道管理严格。有自己的品牌直营店(AssosPro Shop),只在授权店出售。
2.提供完美的售前咨询和购物体验。保值,基本不打折(圣诞节前一般还是会打折的,8~9折)。
3.超一流的售后服务,基本上,什么东西坏了,只要去找,几乎都会二话不说直接换新的,哪怕很多时候并不是产品缺陷而是人为损坏。即使是明显的人为损坏,也会提供成本价格的修补。
如果要购买Assos,俺强烈推荐去其品牌直营店,而不是网购,毕竟钱花到这个份上了,一定要享受到应该有的服务。所以,在国内买Assos并不是太好的选择,因为目前大陆只有北京新开了两个最低级别的授权店,价格高昂,产品线匮乏,服务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准,至于售后,也是麻烦(即便给你换,肯定也是没有现货,而修补因为要回原厂,更是不能奢望)。
虽然是瑞士牌子,Assos基本都是在东欧国家如保加利亚生产的。Assos 尺寸属于“正常”,它的官网上面有尺寸列表,授权店都应该可以试衣
2.Sportswear
哈哈,下面是我最爱的CampySportswear(CSW)。不同于那些简单的授权贴牌产品,如Armani的手表,奔驰的等等,Campy自己做衣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品牌创立之时。如今,作为Campy 全资子公司的CSW,总部就在维琴察Campy 大楼的隔壁。CSW 自己也是技术导向的,不仅拥有设计的能力,而且也有自己的一系列专利材料,如Textran等,。
之前CSW的级别,从高到底,是从11 Speed,Racing,Raytech,Heritage, Factory Team 排列下来的。不过从今年开始,CSW 重新设计了它的产品系列,简化了产品分级,割舍掉了相对低端的FactoryTeam,分成了面向竞赛和极限环境的Challenge,&&面向休闲和舒适的Tech Motion,以及复古的Heritage。具体产品请参见官网。
除了保留了一条Assos的背带短裤,和一件Gore的马甲外,俺自己已经全面换装CSW了——包括4条 CSW 的裤子,两件夹克和两件上衣,以及护膝小帽等小玩意。旧衣服就不照了,拍一下前两天新买的旧款Racing系列的背带短裤。
一堆的Certificates
2.jpg (98.83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垫子,是CSW基于EIT 再设计的Tri-pro Pad.
3.jpg (81.83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细节,包括裤脚的防滑条,写名字的牌子,以及产地
4.jpg (86.1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外面的logo和反光条
5.jpg (56.79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CSW价格/折扣也比较稳定,基本上折扣后(按6折算),一条旧款高级别的bib短裤100欧元左右,夹克可能还要贵一点。Campy的店面在大陆好像是没有,国内的话,CRC是个不错的选择。
Campy的衣服,就和它的组件/一样,技术领先,注重美学,风格独特,质量可靠,而且由于目前更换款式,现在旧款折扣比较大,是很好的入手机会,个人强烈推荐,哪怕是低级别的,垫子/材料也毫不含糊,只是剪裁/细节可能稍差(8片立体裁剪vs 6片,反光的logo等),但是5/60欧元的价格绝对是物超所值。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CSW 号码严重偏小,一定要买比自己平常穿的衣服大一码的(俺180/69kg,短裤要M,长裤和上衣都要L号的)。
CSW的衣服,也是在东欧制造的,主要的工厂在克罗地亚。
3. Gore Bike Wear
Gore Bike Wear(GBW) 是Gore公司面向推出的子品牌,由于后面有Gore 这个牛爹,垫子又是从EIT买的,材料/技术上面自然没有问题 (不过现在衣服的高级材料技术已经普及,不比当年Gore刚刚搞出Gore-tex的年代了,Gore的材料优势,如果还有的话,也很微弱了)。GBW 的衣服,产品线非常齐全,偏重山地骑行,材料主要都是Windstopper,当然也有面向暴雨极限环境的GTX,俺有一件Windstopper的马甲,技术上很好,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关于GBW,俺只想说,您。。。敢不这么丑么?!。。。
GBW的价格,官网上面都有,折扣不太稳定。俺这里推广得很好,体育用品店里面产品很齐全,国内倒是好像没有什么合适的渠道。
Gore的产地比较多,也看到过中国,美国的牌子,一般衣服都是稍偏大的。
不像和裤子,鞋较真起来,应该算个奢侈品——一方面你不用专门的车鞋也可以很好地参加运动,所以车鞋不算必须;另一方面,车鞋(其实所有鞋子都是)的技术含量相当高,所以一双好鞋是很昂贵的。
车鞋的设计理念和我们平常穿着的鞋子,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个不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时脚面是不用弯折的,所以相应的,如果纯粹考虑骑行(比如鞋),鞋底(sole)是完全不考虑弯折的。事实上,sole 受力的时候形变越小,踩踏效率就越高,踩踏体验就越好(这只是笼统地说,事实上有一些研究表明适度的弹性对于踩踏体验是必要的,这个稍后说道的时候单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高端的鞋sole都用碳纤的原因(当然,碳纤的另一个重大优点是轻)。
此外,车鞋的另一个特点是包裹性,这是为了配合。正因为有了(或者传统的狗嘴),使得上提动作也可以输出能量,而一双包裹紧密的鞋子,会使你在上提的时候能量损失的最小。
所以,如果你不用专门的车鞋的话,也要尽量考虑鞋底较硬的替代品。包裹性倒是不用太在乎,相信你不会在这些鞋下面打洞装锁片配合。滑板鞋(事实上很多er就是用的滑板鞋),户外鞋(别选太重的。。。),网球鞋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跑步鞋就是不合适的典型。
自然的,慢慢你可能会不满足于普通鞋子带来的踩踏体验,或者是开始寻求踩踏效率,又或者是希望纠正踩踏姿势,如此等等,就会涉及到车鞋。
车鞋比较特殊,俺其实也不能说得太多。原因有很多,一是车鞋和不同的运动种类息息相关,俺自己正经只是骑公路,所以最多也只能说说公路鞋;二是鞋子这东西有点像,除了尺寸之外,有个“形状”(头型/脚型)的问题,而我自己的脚型相当消瘦,并不是典型的亚洲脚型,所以我觉得好的,一定是不能适合大多数人的;三是其实俺自己的体验也并不多,正经的车鞋只有两双,对应的也只用过一种,而且由于车鞋的坚固耐用,至少近几年内,俺是不会再买第三双了。。。
所以,俺只能尽所能,说一点买鞋经验、主要品牌的介绍以及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谨供大家参考。
如我所说,车鞋不是必须品,所以你预算不足的时候大可直接略过——而如果你决定要买的话,就不要选择太廉价的。一般来说,无论什么东西,最低端的产品几乎都是浪费而非省钱(关于一些消费观念,俺最后会在非车装备的预算一节详细讨论,这里不多说),而鞋这个东东,损耗是很小的,即使经常穿着,穿个五年绝对没有问题,10年也不是没有可能。
和一样,车鞋最重要的也是合适二字。合适之于车鞋,最重要的就是sole要和你的脚型相配。
脚型,一般包括双脚的分别三个参数,长度,宽度以及足弓。脚的长短就不提了,至于鞋子的尺寸偏好,这个说到品牌的时候单独说。
脚的胖瘦,具体测量和判断很简单,&&据我观察国内的讨论,说亚洲人胖脚较多(这个恕我实在不能亲身观察,一来俺家都是瘦脚,二来俺也实在没有盯着别人——特别是男人——脚看的兴趣和机会。。。),所以买鞋的时候,可能考虑亚洲牌子会更合适一点。据说的鞋比较宽,俺从来没接触过的鞋子,无从评论。另外还有足弓高矮的问题,足弓的测量比较复杂,简易的湿脚测试(wetfoot test)并不准确,所以如果觉得自己足弓可能有问题,简易咨询医生,听从专业建议。
买车鞋,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就是是否要买小一号。赞同的人主要是出于效率的考虑,认为鞋子比较紧会减少输出损失,而反对的人大多都是出于舒适的考虑——所谓穿小鞋,你懂的了。。。
俺个人偏向于后者,觉得车鞋合适即可,没必要过于追求包裹。原因是一方面过紧的鞋子必然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效率更高,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其实效率更多的和鞋子的垂直松紧程度有关(可以通过带子调节),和长短实在关系不大
有人说就是车鞋界的Assos,俺不大同意。固然 的第一车鞋量产品牌地位无可动摇,但是毕竟它还不是走奢侈品路线的,价格并不离谱,加之鞋子归根到底,定做才是王道,量产的鞋子无论如何只能算是成本妥协的产物。
但是无论如何,的鞋子都是一流的,虽然那个环法中做菜的广告,不得不说真是糟糕。我前面提到过,做鞋的理念和别家有所不同,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坚硬的鞋底,而是在脚趾部位特意提供了一些弹性的空间,据其所说,可以在保证力量传输效率的同时,不妥协舒适感/血液循环/脚部健康。
俺自己实际体验下来,脚趾部位确实活动空间较大,穿着舒适度好像比我另一双Diadora好一点点,当然,这个不排除200欧元vs 80欧元的心理激励。。
鞋子偏瘦,但是针对胖脚有特别的Mega系列可供选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专利的后跟缩紧技术,HCS(Heel Cup System)。HCS 通过脚后跟一个旋钮调节鞋的后跟,使其贴近脚部,提供更好的包裹性。
的鞋号比较正常,俺一般穿44号的Adidas,43号的Timberland,以及43.5号的
Diadora 大家都不陌生,不过Diadora车鞋,国内是比较少见的。其实Diadora是一家传统的车鞋大厂,产品线非常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环法冠军Evens穿的就是Diadora。
其实本来按照必要程度,应该排在车鞋之前。不过写起来有点难度,俺有些畏难情绪,就往后囤了囤。。。本来还想继续往后囤,不过终究还是躲不过,索性直面吧。
骑行的作用很多,总体来说可以用保护二字来概括。我具体一一罗列如下:
1.保护眼睛免受超量光线的侵害。
说道光线,索性先复习一点物理。光波之所以能带来伤害,主要是因为其所携带的能量超过了某个可以承受的范围,而光波所携带的能量,是和光波波长成反比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即所谓的可见光。这个范围是很小的,大概在380nm-740nm之间。可见光范围内,不同的光波波长,在我们的中,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波长越长,颜色就越接近色谱红端,而波长越短,就越接近色谱蓝端。短过可见光短波端的380nm这一波长的电磁波,就是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了。
由于骑行活动大部分在白天户外开阔地带进行,接触日光就不可避免。所以对眼睛的防护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各个国家的太阳镜片标准和指南,都要求对UVA/UVB提供基本完全的防护。欧盟目前的标准是提供380nm以下波长的光线95%的防护,而通常专家会建议比这一标准略高的推荐,即所谓的UV400——对400nm以下的光线提供99%-100% 的过滤或遮挡。
此外,可见光中,高能的蓝光部分,也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但是这部分光线是不应该被完全的遮挡的——正因为这是可见部分,完全的遮挡会造成视觉偏差,特别是影响对交通信号灯的判断。瑞士目前的研究表明,95%左右的遮挡是合适的。
由于骑行活动大部分在白天户外开阔地带进行,接触日光就不可避免。所以对眼睛的防护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各个国家的太阳镜片标准和指南,都要求对UVA/UVB提供基本完全的防护。欧盟目前的标准是提供380nm以下波长的光线95%的防护,而通常专家会建议比这一标准略高的推荐,即所谓的UV400——对400nm以下的光线提供99%-100% 的过滤或遮挡。
此外,可见光中,高能的蓝光部分,也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但是这部分光线是不应该被完全的遮挡的——正因为这是可见部分,完全的遮挡会造成视觉偏差,特别是影响对交通信号灯的判断。瑞士目前的研究表明,95%左右的遮挡是合适的。
2.防风/雨/杂物。
骑行环境都是暴露的,所以除了太阳之外,对眼睛产生影响的还有风/雨/树枝等杂物等等。长时间的被风吹会造成眼睛充血,干涩,流泪,乃至引发炎症。
3.意外时的保护。
其实在出现意外的时候,一般来说,并不能给你提供太多的防护,不过至少它不应该给你带来潜在的危险,比如摔车后破损,产生的碎片对眼睛的威胁。
说清楚了的作用,骑行的必要性和设计特点就很明了了——要注意的是光线和风的防护不仅仅要求正面的阻挡,而且侧面也要尽量和脸部线条贴合,防止漏风/漏光。
下面重点说说大家都关心的的选购。
1.视力正常的情况。
如果你视力正常(羡慕嫉妒恨!)的话,那么选择骑行眼睛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注意事项,选择大厂/正品/贴合自己脸型的产品即可,切勿图便宜,选择不正规的产品/假货,否则很有可能造成视力问题,终身之憾。关于主要品牌,在专业运动领域,是两家大厂垄断的,分别是美国的,以及意大利的Rudy Project. 关于这两个牌子,我在下面配方一节中一并介绍了。
2. 需要配方(RX/Prescription)骑行的情况。
咳咳,好吧,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样,平常需要带配方的话,那么骑行可是个麻烦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漏光和漏风,骑行需要有一定的弯曲(opticalbase),而这个弯曲,会导致光学配方镜片的焦点出现偏移,弯曲越大,偏移越明显,而且,即使进行重新校准(难度很大),也会缩小有效纠正视力范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thread--1.html
我买我那两条csw的骑行裤,就是参考了这个帖子
5. 骑行上装——骑行衫,夹克和马甲
骑行衫(Jersey)对于一个骑手来说,一般只能提供微弱的保护,以及相当有限的性能提升,所以并不是必须品。就设计来说,骑行上衣和通常的运动上衣的区别,大体在这四点:
1. 后面比前面长,以适应前弓的骑行姿势。
2. 有兜,兜设计在腰背部,以防止有坠物感。
3. 比较紧身,以减少空气阻力。
4. 前面有较长(乃至全长的)的拉链,更有利于散热。
尽管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大可选择别的替代品,俺个人依然建议选择专门的骑行衫,主要原因一是背兜的设计极大的提升了便利性,二是其实一件大厂正品的上衣也并不会太贵。当然,如果预算紧张的话,一件紧身的跑步上衣或是网球上衣都是很好的替代品,而棉质的日常T恤通常不是太好的选择。
选择骑行上衣/替代品,除了俺一直强调的合适原则之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俺一一罗列如下:
1.尽量避免棉质材料。棉质材料对于日常穿着,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原因就是因为其纤维柔软吸汗。不过,对于各项运动来说,吸汗而不宜干,一旦吸水之后保温性能急剧下降却是棉材料的致命缺点。
2.考虑一定的防紫外线能力。由于骑行衫一般都是在较热天气下面单穿的,而材料通常都比较薄,所以紫外线还是有很大可能通过没有防护能力的材料而影响皮肤的(这里顺便多说一句,请大家,特别是男同学们一定不要忽视皮肤的紫外线防护,过量的紫外线暴露极大的增加患皮肤癌的几率!关于防晒和防晒霜,我后面一些小玩意一节中会单独提到)。一般有紫外线防护的材料价格会比较高,如果预算有限,可以选择黑色的衣服,或者稍厚的面料(缺点是会比较热)。
材料科技是骑行服的核心技术,一般用在夏季衣服的都是合成纤维,有广为人知的CoolMax,Lycra等等,这方面介绍的文章很多,俺不赘言。
其实在合成纤维不成熟的年代,骑行上衣(裤子也是)的主料都是羊毛。因为羊毛来源广泛,工艺成熟,透气,轻薄,保暖,一方面有良好的排汗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在被汗湿之后仍有不错的保温能力。直到现在,还有一线的牌子Rapha一直在坚持这一传统路线,提供全系列的运动羊毛(Sportwool)产品。此外,各大品牌的复古款式,一般也都是包含羊毛材质的。
下面说说夹克。相对于Jersey,夹克其实设计理念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无非就是帮助车手控制体温,排出汗液,尽可能不增加风阻——不过,由于穿着的气候不同,做好一件夹克是远远难过做好一件Jersey的,最大的难度还是在于材料。
一件合格的冬季骑行夹克,应该能在公路环境中(更大的相对风速),配合一件贴身的保暖内衣(BaseLayer),保证0度舒适,基本完全的防风,高标准的透气,以及基本的防水(小雨/雪),而优秀的产品,甚至可以将舒适温度扩大到-10度,此外还可以足够的轻薄和柔软,并有一定的延展能力。
为了能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用到不同的高科技材料。其中,防风层一般常见的是Gore的Windstopper,Polartex 的 Powershield,Schoeller Textiles 的Dynamic,以及各一线厂商自己的类似功能专利材料,而保暖层,一般都是各种抓绒质材料,整合于防风材料之下。这些材料虽然性能突出,但是价格都很昂贵,所以即使是二三线的小厂,如果采用了这些材料的骑行夹克价格也是很高昂的。事实上,骑行夹克正是所有骑行衣物中价格最高昂的,一件Assos的冬季夹克甚至可以卖到500欧元
由于要求很高(主要是防风和透气),骑行夹克是很难寻找替代品的,即使能找到,也都是一些户外Softshell,价格一样高昂,意义不大。而如果你不想在冬天放弃骑行的话,一件夹克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虽然原则上我是反对衣着类装备买二手的,但是骑行夹克,勉强算是个例外——毕竟一方面一年穿不了几次,二手的夹克一般品相都很好,另一方面夹克毕竟不是贴身穿着,心理影响应该不太大。
上装的品牌,基本和我之前在裤子一节介绍的品牌相同,就不再重复一遍了。只是说说我冬天的骑行穿着,供大家参考。
德国冬天还是比较冷的,白天的时候温度也在零度以下,早晨更会低至-15度左右。俺上身BaseLayer 是Odlo 的Evolution X-Warm,配合Campy 的Racing Full Thermo TxnJacket,下面是Campy Racing Full Thermo Txn Bib Tight,这个就足以应付-8度左右了,如果再冷的话,裤子外面还可以套腿套(LegWarmer), 衣服外面可以套马甲,-15度是没有问题的
补充说一下马甲(Vest/Shell)。
骑行马甲,其实从设计上来说,完全就是没袖的夹克,所以有很多品牌,比如Gore Bike Wear,会生产可拆卸袖子的夹克——袖子拆下来就是马甲了
具体地说,骑行马甲也是紧身设计的,与别的马甲不同除了兜部的设计之外,腋下一般会严格收紧,防止风灌进去,一方面丧失保温功能,另一方面增加空气阻力。
春秋季(interseason)的夹克和马甲,一般正面依然采用防风材料,但是只会有比较薄/或者干脆没有绒质保温层,而背后会采用网眼类材料,增进透气性能并且降低成本。而冬季的夹克(冬季的马甲比较少见),除了前面的防风层外,前后都会采用较厚的绒质保温材料,即所谓的Full Thermo。比较高端的马甲,防风层依然会选择我前面介绍过的那些高科技材料,在防风的同时尽可能的透气,防止水汽积累造成皮肤的不适和身体的失温,而受成本限制的一些产品,则防风和透气不能兼顾,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比如,在相对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如山地骑行,休闲腐败骑行等,马甲主要的目的是用来保温的,那么就要选择偏重透气性的产品;而如果主要是为了防风,比如长距离下山,那么显然防风性能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情况下面甚至可以考虑采用紧身的雨衣。
马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便携性能。因为这是一件不一定在整个骑行过程中都需要穿着的衣物——上山的时候,你一定希望少穿一点,并且尽量少带一些东西。一件合格的马甲,重量最好不要超过200克,折叠后应该能容易的塞进Jersey 的一个背兜之中。
一般来说,采用科技材料的一线马甲,价格应该在100欧元之内,而如果不求兼顾防风与透气,那么价格会大大下降,相信一两百块人民币就能买到很好的产品
6. 杂七杂八
其实主要的东西都说的差不多了,那么就说一点零零散散的吧——这些东西因为零散而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忽视。
防紫外线的问题,之前眼镜和上装都提到过,不过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是应该单独拿出来说。关于紫外线的危害,大家其实也都知道,俺只重复三句:紫外线是皮肤癌的最大的诱因,过量的紫外线暴露极大的提高患皮肤癌的几率,皮肤癌是恶性癌症。
所以,请大家特别是男同学们注意防晒,而防晒,在炎热天气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晒霜。防晒霜其实并不贵,一个大厂的牌子,没有什么特殊效果的几十块钱(应该不超过50块钱。。。)可以买一大瓶,足以应付一个夏季了。
关于防晒霜,有几点要注意,一是一般来说防晒霜是不太防止被晒黑的(当然有针对防晒黑的美白型,以及针对想晒黑的上色型);二是防晒霜的用法,一定要事前15分钟左右涂好,涂厚一点,每4个小时左右补一次。
另外,瑞士最近有个研究,说带太阳镜会欺骗人的自我防护系统,导致皮肤黑色素分泌不够而降低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结论是如果带了太阳镜,就更要涂防晒霜。。。。
2.能量补充剂
能量补充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专业的话题,也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俺自己也不敢说懂,不过好在我们一般能接触到的骑行活动,不太会强度和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能量补给要求也不高。
我这里就简单的提一下这个问题,骑车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准备一块能量补充剂,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时候发生危险(可能非常危险,而且很难受)。至于选择什么能量补充剂,看个人喜好,专业一点的可以选择各种能量棒/Gel,平常的一块巧克力,一根香蕉也很好。
俺自己经常吃的,也是最普通最通行的PowerBarGel,一块五一袋,各大超市有售
气筒的作用,我不用多说,只说一点点购买建议。
对于随身/车的,如果预算有限,那么之前迪卡农19块钱的便携气筒就很好,注意如果公路车的话配一个软管很有必要,一是可以打到更高的胎压(同一个气筒,输出的管子越细,能打到的胎压越高),二是防止用力过猛损坏内胎汽嘴,三是也提供接口转换。如果预算宽裕的话,对于公路车(山地车好像没太多讲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胎压的区别),Lezyne的Road Drive 系列是首选,并且有多种精巧附件配合,不多介绍了。
这次在Eurobike拍到的一些Lezyne 的气筒
0.jpg (60.12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1.jpg (72.97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关于一些便携工具/翘胎棒等等,大体也可同便携气筒的选择。Lezyne很好,此外最近买了一套 Crank Brothers 的简洁版工具,该有的都有了,质量很好,也很轻便,价格也算实惠
2.jpg (28.41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另外,如果是要选择落地气筒的话,公路车/管胎,个人的推荐是SKS Rennkompressor,这个是很多很多职业车队/车店的选择,50欧元左右,200psi 毫无压力
再多说一句公路车的内胎,如果要是内侧破了的话(一般是胎压不足导致的蛇咬,“Snake-bite”),补一下再用无妨,如果要是外侧破了,如果你用的外胎价格不菲的话,真的没必要补,否则会导致外胎磨损不均/损失路感,得不偿失。
4.一点点保养经验
保养是个大话题,俺不想展开,主要是因为俺觉得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东西,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干,省下不少时间精力,多骑骑车也好。
不过还是有些基本的东西,俺还是说两句。这里要说明的是,俺下面说得并不一定是重要的,没说的也不一定是不重要的,说的也可能有很大争议,欢迎讨论。
4.1 黄油(Grease)
经常见到有人说悲剧了,座管拔不下来了,悲剧了,脚踏拧不下来了,悲剧了,中轴拆不开了。。。这些基本都是没用黄油惹的祸。
黄油是个通俗的叫法,指的是那些黏度比较高的润滑油,一般都是固体形态的,不一定都是黄的(Campy是白的,Shimano 好像是绿的)。这些润滑油除了润滑本身的作用之外(一般都是用在轴承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用途就是隔离。拧大扭矩螺钉,或者是涉及到大面积的金属接触的时候,请记得涂油。
链条的保养,是个争议非常大的话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考据的结果是从台湾那边传过来的),说链条出厂的时候会用黏度比较高的油脂进行润滑,这些油脂对于链条内部润滑很关键,所以不能轻易洗掉,所以只能用中性清洗剂,不能用煤油等等清洗。关于这个论断,以及一些观点,我在论坛的一个帖子里面说过一次,再贴一次吧,略有修改
这个问题本身就争议很大,我这边还有半职业队的技师,一直坚持链条只清洗不上油呢(因为只要上油,不管是什么油,一定会比不上沾灰,而灰尘,主要成分是硅氧化物,是链条磨损得最主要的杀手)。。。
就说那些中性清洗剂吧,parktool 的链条清洗剂 Chainbrite,功能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迅速去处最顽固的黄油和形成的油泥,但是并不会对合金塑料和橡胶造成伤害。
其实这个自己想想也明白,自行车链条并不是密封结构,就算是洗涤灵,就能保证只洗掉黏度低的链条油,而洗不掉中间的所谓润滑油脂?
自行车配件商的清洗指南,要求非油性中性清洗剂,其实主要是考虑了环境因素(针对油性清洗剂,如煤油)和酸/碱性清洗剂可能造成的金属损伤。
一条公路车链条,无论你怎么保养,或者是完全不保养,非极端情况下,寿命其实相差并不大。相对于一条链条的价格(Record,也不过40欧元),过于重视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武断点说,公路车的链条保养,其实就是个面子活。
喜欢干净明晃晃的,那就用各种强效中性(这很重要,要是天天用酸洗,干净是干净了,金属也完蛋了)清洗剂洗吧,洗完加不加油个人觉得都不是关键(当然,加油后听起来感觉好些,不加油金属间会互相磨损,但是这个磨损要远远小于金属与硅氧化物间的磨损),油性洗涤剂一般也都是中性的,如果您能保证不沾染塑料和橡胶部件,不乱丢其破坏环境,那但用无妨。
如果觉得没太大关系的,偶尔用干布擦擦,或者洗链器转几圈,也就可以了。
真得要追求最好润滑效果和最长寿命,那么就一定要彻底清洗,彻底润滑,经常进行。(这样虽然链条损耗小,但代价是时间,精力和洗涤剂/润滑剂费用,怎么平衡,自己看着办吧)
以上说的都只适用于正常使用的公路车,山地车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没有一定之规,就不说了。
4.3 线/线管
线和线管看上去挺不起眼的,但是对于变速系统却是至关重要和影响最大的因素。关于线及线管的牌子评论,可以参考此贴,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线管选择/ 长度的保留/ 接头的裁剪,都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还会用到专用的工具,所以,如我所说,术业有专攻,交给专业人士完成是个不错的主意。另外,线和线管一定要定期更换,我用的是campy原厂的线组(这个真是很好,用Campy组件的同学就别用Shimano的了吧。。。,注意campy的线组分为Ultra-shift版本和NonUltra-shift 版本,后者用在08年之前的Ergopower上面,而前者是现行的版本,也可以用在11速上面),每两年春天换一次,有些讲究的,一年就会换一次
.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444&extra=page%3D2%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26digest%3D1
原帖地址!
还有点说预算的 就不搬了&&自己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嘛 这个得自个做主!下面可以狂X了!
——来自魅族MXⅡ ,如玉凝成,纯简随心,梦想尽在掌握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0.jpg (13.86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我可以过来水水吗⊙﹏⊙
这个帖子真可以有,土豪的贡献!
0.jpg (4.71 KB, 下载次数: 0)
22:23 上传
好贴要顶!!!等我哪一天成为了土豪一定会再来看一遍的...
楼主辛苦了
哈哈,谢谢
------------------------------------         千万别看我头像,千万别看我id,好了眼熟了,我走了。
以前在DFH看过了,,
马克,回头慢慢看
[TEACUP WITHOUT HANDLE]
以至于第一反应是坟帖
但必须指出这东西有些内容过时了,
比如骑行裤垫裆,
不少品牌都已经只用自产的了,
比如ASSOS早都已经用自家的S5垫了,
事实上现在各大品牌的顶级垫裆你很难说谁家的好谁家的不好,
另外对于服装品牌的分级我个人并不太赞同,
我个人使用过的有ASSOS,美版PEARL IZUMI,GORE BIKE WEAR,CASTELLI和NALINI,
现在主要在用的三个品牌ASSOS,IZUMI和CASTELLI刚好包含了原帖所提的顶级,一线和二线,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它们之间无论做工还是材料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ASSOS唯一明显强过别人的地方是它的价格,
像CASTELLI的主要服装类也几乎都产自东欧,
而且具有比另两家相对更完整的产品线,
而这里面产品线最不丰富的反而是ASSOS,它的产品甚至是不分等级的,
于少我个人在ASSOS,PEARL IZUMI的PRO系列以及CASTELLI的ROSSO CORSA系列中没有感觉到什么差距,
一定要说的话,我的一双ASSOS短指手套仅仅戴了三至四个月就磨穿了手掌部分,原因在于它在手掌心部分使用了不耐磨的材料
我觉得无论便携还是立式,
只要用过一次雷音,
就不会再想用其它的牌子了
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
一千多拿下一套顶级短袖骑行服倒不算啥,
初秋的时候还可以用短袖+臂套腿套至多再加个马甲应付一下,
从深秋到寒冬的阶段,
如果置办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一整套不错的服装及配件,
那费用也是相当不少的,
比买个台子在家撸要贵得多
今日推荐 /1
骑行之家《骑币转盘大抽奖!》活动全面上线,每日可以免费抽奖一次。小伙伴们速来围观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9应该装什么配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