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我想收养孩子子

世界观策划 No.181
  从2000年开始,美国家庭收养外国儿童的人数呈爆炸性增长。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家庭领养了近20万名其它国家的儿童。作为收养孩子的大户,家庭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有余力抚养孩子(甚至有残疾的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养老体系健全等原因,后顾之忧比较少,为将来打算的目的性也相对小一些。[]
美国人去其它国家收养孩子由来已久
二战后,美国人收养了大批战争遗孤,自此这种收养成为一种传统。到今天,有各种肤色、各种出生地的孩子在美国的家庭中生活。
收养目的性少,不嫌弃有残疾的孩子
相比其它情况来说,美国的领养者往往目的性较少(例如并非没有生育力而领养),甚至对于一般该国当地领养者不愿领养的残疾孩子也不嫌弃。
养老体系健全,收养出于爱心负累少
养老体系的健全也是领养案例多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一点,所以没有“养儿防老”的压力,可能相对来说心理上的负累更少。
&美国人去其它国家收养孩子由来已久
  二战后,美国人收养了大批战争遗孤,自此这种收养成为一种传统。到今天,有各种肤色、各种出生地的孩子在美国的家庭中生活。美国人继续在世界各地领养儿童的原因各有不同,正如领养家庭形形色色一样,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例如有一些人受到特定国家的吸引。[]
  自然灾害、复杂的收养程序使人寻求国际收养 
  例如,许多美国人在看到海啸或地震的画面时很难做到无动于衷。以海地为例,在最近发生毁灭性的地震之后,从美国来领养的人数激增。有些美国人可能会选择有家庭联系或他们去过的国家。另外一些人或许会选择朋友或亲戚曾去领养过并有过良好体验的国家。还有一些家庭可能选择让他们领养种族背景与之相似的儿童的国家。此外,有些家庭会把重点放在其它一些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家庭可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或者对领养程序的认知作出领养决定。例如,有些家庭可能担心美国国内的领养程序耗时太久,或者对领养父母的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领养。 
  担心在国内遇到“生母问题”,所以转向国际 
  一些家庭可能会担心他们领养子女的美国生母会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从而给孩子带来困扰。有些家庭认为他们可以在国际领养程序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避免某些美国私人领养程序中所允许的让美国生母来“挑选”。在此之前的十年间,美国家庭领养的儿童人数不足10万5千名。不过,领养人数上升的趋势在最近几年有所减缓。2009年,美国家庭从其他国家领养了12753名儿童,与2004年高峰期的22990名相比降幅很大。领养儿童人数逐渐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其他国家的领养规定更加严格,此外还有全球经济衰退等因素。
  对海外领养关注增加,但国内领养仍是主流 
  有一点必须指出,虽然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人从世界各国领养的儿童不断增加,但是从美国国内领养的儿童人数超过了从其他国家领养的人数。在2007年,生活在美国的所有儿童中约有2%为领养儿童,其中仅有25%来自国外;其余的领养儿童中有37%来自美国的寄养系统,38%是通过私人领养的。虽然美国人最近对海外领养的关注日益增加,但是美国的多数领养儿童其实是来自美国国内的。美国人选择从国外还是国内领养儿童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总体来说,美国家庭相信敞开大门领养儿童能为他们提供美好的新生活。[]  根据统计,美国家庭来自韩国的被收养者最多  目前美国人收养比较多的有韩国、中国、俄罗斯、东欧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孩子。韩国儿童收养开始得早,所以,虽然目前每年韩国儿童收养的数量已经大大低于中国,但在美国被收养的所有外籍儿童中,人数最多的还是韩国孩子。目前,18岁以下来自韩国的收养儿童约有4.8万人,占外籍收养儿童总数的1/4。当记者询问一些美国家长为什么不收养本国儿童时,其中一位母亲说,国内收养孩子的手续复杂、费用高、时间长,一般要花近10万美元,等5年时间才能把孩子抱回家。一些被收养孩子的亲生父母后来常常反悔,想再要回孩子,结果闹出官司。
&收养目的性少,不嫌弃有残疾的孩子
  相比其它情况来说,美国的领养者往往目的性较少(例如很多领养者并非因为没有生育力而领养,而是在家庭中已有几个孩子的情况下领养),甚至对于一般该国当地领养者不愿领养的残疾孩子也不嫌弃。一般情况下,这些有残疾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
  生活不宽裕,还领养了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 
  美国人Greg,他太太生了3个孩子,又先后从俄罗斯领养了3个小孩,其中两个兔唇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性格孤僻。我去过Greg家,知道他生活并不宽裕,太太在家全职带5个小孩(最大的儿子已经搬出去住了),他一个人在外打三份工,每周还要抽出一个晚上来教会教我们口语。我问他,为什么自己有孩子还要领养小孩,而且是先天不足的孩子?他说,我们喜欢孩子,那些不够健康的孩子更需要爱。[]  在美国收养一个孩子需要走的各种手续   在美国,收养前调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家庭调查涵盖以下内容:对收养人及其家庭成人成员采访;对收养人及其家庭成人成员的身体、精神、情感能力进行事实评估 ;对收养人财政状况进行细节描述,包括收入、债务、消费等;对收养人住房条件进行细致描述;了解收养人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犯罪史等。美国相关的移民法律明文规定:如果孤儿是国外儿童,申请收养者必须证明申请人及配偶在收养手续办理时亲身见到过孤儿。已结婚的收养人与配偶必须共同收养,未结婚的申请人在办理收养手续时必须年满25岁。在彼此有直观认识的前提下收养,申请人的心理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从而确保申请人今后兑现自己的收养承诺。  以严格的规定避免各种收养的问题出现  申请人并未亲眼见到过孤儿的,仍有机会收养,但条件是申请人须提交一份声明,必须同意孤儿可被二次收养。监管机构如发现收养人违反了自己的收养承诺,被收养的孤儿受了委屈,监管机构将强制收养人放弃收养权。“二次收养”的规定在于提醒收养人履行好责任。美国收养机构会推出“如何做好养父母”的培训,集中讲授如何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帮助他们与生身家庭联系以及理解收养的影响等。这样的培训为收养人打下了必要的心理基础,为即将被收养的孤儿提前创造一个安全环境。有以上这些严格的措施,就大大减少了收养不规范与被收养者再次遭到遗弃等问题。虽然也有各种负面案例的存在(例如靠收养儿童骗取政府补助),但是总体来说情况较好。
&养老体系健全,收养出于爱心负累少
  养老体系的健全也是领养案例多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一点,所以没有“养儿防老”的压力,可能相对来说心理上的负累更少。此外,上面说过的很多家庭并非因为不能生育而领养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可以让家庭少了许多复杂的想法,而专心于孩子的培养。[]
  “老有所养”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美国也不例外。与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同,美国的养老责任由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承担。在养老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养老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上世纪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目的是使就业者退休后能够“老有所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在职人员把工资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税”(社保税)上交给政府,用于发放给已退休者、残疾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在职者退休之后便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中享有相应的福利。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美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社会养老机制。  据美国社会保障署提供的资料,美国目前约有1.63亿在职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障体系,占全国所有在职人员的96%。有单位的在职者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社保税和医疗保障税(医保税)上交国库,单位另为其缴纳相应比例的社保税和医保税。自谋职业者(或称个体户)应缴纳的社保税和医保税占其收入的比例是有单位者的两倍。 在职人员退休后获得社会保障福利(社保福利)的多少视其工作时间长短、缴纳社保税数额以及退休年龄而定。按照规定,任何人只要累计工作满10年、缴纳了总共40个“季点”(每工作3个月算一个“季点”)的社保税,退休时就有资格享受社保福利,但提前退休者的福利额将适当扣减。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覆盖了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也为促进美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一制度也面临着美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问题。瑕不掩瑜,整体来说这一保障制度是成功的,使得“养儿防老”变成了多方面各个环节的责任。这也就为美国收养了国外孩子的家庭减少了后顾之忧。[] 
我来说两句网络平台发布领养孩子信息 发帖人明码标价想要辆车
09:31&&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南京10月27日消息(江苏台记者袁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养不起你,你走吧!"这不是《小爸爸》里的煽情台词,而是一个家庭的现实窘境。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近日,一对上海小夫妻,在意外怀孕并生下孩子之后,却因为家庭琐事,一气之下将孩子通过网络"送"给QQ群里认识的网民,并获得两万元的"辛苦费",引发舆论哗然。有了孩子各种烦恼,失去后又追悔莫及,待这对小夫妻清醒后,急忙想找回孩子。经过多番周折,孩子终于又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虽然这起闹剧总算是画上了句号,但人们不禁质问:为什么会有网络平台提供给他们私自送养和认领孩子的环境?江苏台的记者对此也进行了一番调查,她发现,在不少打着公益旗号的收养网站中,线下咨询却是"明码标价"。
  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收养""领养",不出0.01秒,就能跳出来三万多的搜索结果,其中排名靠前的都是发布送养、收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网站或论坛。在一家号称"中国地区最大的民间收养机构"的论坛上,一则"徐州诚送11个多月健康聪明漂亮龙女宝宝"的帖子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发帖人称这是他们的第三个女儿,希望找一个真正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收养。于是,记者以帮同学咨询的名义拨通了网上提供的电话。在询问了职业、年收入后,对方称,自己一直想要个男孩,本来B超做出来以为是个男孩,没想到还是女孩,家庭负担过重,只能送养。不过,他对收养家庭要求很高。
  孩子父亲:我考虑的是有实力的家庭,但像公务员这样的不考虑。
  记者:为什么不考虑?
  孩子父亲:要求条件比较高,最好是能够促使我个人发展的。
  当记者问及,如果真的想要这个孩子,需要给什么"好处"时,对方一开始显得很警惕,只说是"绿色收养"不要钱,但大约五分钟后,口风有些松动。
  孩子父亲:我想就是给我一部车,让我养家糊口就可以了,平时跑跑出租啊,我现在照顾宝宝照顾一年多了,很辛苦的,我们付出了很多。
  记者:这个合不合法啊?
  孩子父亲:按说这个东西,属于灰色地带。
  对方称,目前已经有约15个人跟他联系,他不愁孩子"送"不出去,并且已经有人跟他把价码开到了宝马7系。
  孩子父亲:新车是70万以上,二手的也得几十万吧。
  记者:就是你想要这个车是吧?
  孩子父亲:我想要用这个车搞婚庆出租。
  记者:我们同学要这个孩子的话,要给你这辆车,是这个意思吧?
  孩子父亲:五年以后,我挣了钱以后可以把车再给宝宝。他要有钱的话也可以直接给钱。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姜萍  【编者按】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孤儿,构成一种新的特殊移民形态,目前人数大约有3万多人,而且以每周100多名、每年5000多名的速度快速递增。来自中国的被领养儿童增长最快,但历年总数不算多,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美国有中国养女约22880人,远远低于来自韩国的儿童。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孩子,这些年过得可好?[]
·  对于被领养的中国孩子来说,虽然获得了亲人般的关爱,却丢失了本土文化,这让他们内心感到迷茫。而对于收养孩子的国外家庭来说,让孩子能够把与基因里面带有传统、血统,和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的西方文化达到平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研究人员阿特伍德说:“被领养孩子得到了很好发展,这些孩子不会觉得孤单的。”领养父母不辞劳苦,带中国孩子参加各种学习与活动,如周末的汉语班,让她们与同肤色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并希望她们长大后能掌握汉语…[]
·    这名年仅7岁的中国女婴遭美国养父强暴长达四年之久,直到其向学校辅导员揭发养父恶行,才将养父送进监狱。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今后的生活一样需要政府的关心,保护。而对于政府来说,把好收养程序第一关尤为重要。[]
在美国,你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感人的画面:多可爱的小宝宝!是父女?还是爷孙?这都不重要,关键是这些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孩子,是美国家庭的天使,许多美国家庭收养了中国儿童,这些孩子们得到了两种文化的滋养和两种文化的关爱…[]【】
·  目前大部分的普通中国人所表现的善行,都还只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比如,扶老人过马路,给穷亲戚送几件旧衣服,资助一个孩子读书等等。这还远没有上升到“非自我需求的善行”的地步。[]
·   爱心人士填认养表格时,很多人这样写:希望要小一点的,最好没有残疾的孩子…如果在中国的家庭里面,要是领养一个孩子,最大的忌讳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是我领养,但是西方人好像正好相反…[]
·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一脉相承、传宗接代,中国人在收养子女时往往心存疑虑,担心不是亲生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和自己“不贴心”,甚至担心养了“白眼狼”等等,文化观念的制约让中国人在收养子女时慎之又慎…
分析:中国行走在慈善的路上
·既然我们愿意做慈善事业,那么,为什么我们又“不会做”,做不好慈善事业呢?我看,不外乎是缺乏法律支持、制度保障以及对慈善资金的监督管理,让慈善事业难以进入慈善的正轨。由于缺少法律支持、政策鼓励及必要的监督管理,影响了整个慈善事业的做大。[]
·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做慈善的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社会应尽所能的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这样行善者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反之,如果社会上多了麻木的看客,甚至嘲笑者,那么将给行善者莫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改变行善者前行的方向。[]
 海外收养的中国孩子
·美国驻华大使收养扬州女孩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1999年从中国扬州收养了一名被遗弃的女婴,名叫杨乐意,他对这名养女非常宠爱…[]
·美国夫妇三亚收养18名脑瘫儿女  留学海南的美国夫妇,因收养脑瘫儿定居三亚,并拿出退休金建建康复中心救助更多患儿,他们总共收养18名孩子…[]
·美夫妇变卖豪宅领养中国残障孩子   “这对美国夫妇愿意舍弃豪宅靓车,来到中国收养这些残疾儿童,首先是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可宝贵的,其价值超过豪宅靓车,然后看到这些中国孩子们的需要,再加上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一位读者在网络上发表这样的感言。[]
·海外孤儿的“中国式寻亲”
  克瑞斯汀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寻回个人隐秘身世的幸运儿,然而,他那曲折的寻亲过程让人反思,有多少孩子有着跟他一样的遭遇,在有可能寻找到他们亲人的情况下,就被收养?[]多数收养人希望领养健康孩子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多数收养人希望领养健康孩子
  “都是失去过孩子的人,我现在太能理解他们了,他们肯定不愿再放弃孩子。”
  9月9日,张澜夫妇来川第5天,逾8万人登记收养孤儿第15天。一直在路上奔波的两口子看到报纸时,奇迹已经过去了三四天,但显然不属于他们,9月5日、8日,绵竹、北川各有一名10岁、13岁的男孩被成功收养,据说,孩子都健康、聪明、讨人喜欢,更关键的是,两个孩子都不是在当地民政局寻找到的。
  夫妇俩终于停下到各重灾区民政局盲目踩点的计划,他们慢慢看出门道,成功收养孤儿的家庭,都是在四川省民政厅新闻发布会之前,已经开始与孤儿及亲属沟通与磨合了。像他们等开完发布会后才赶来的,基本没戏。
  张澜来川后第一次着急了。在哈尔滨,他们好歹有个民政系统的朋友,答应他们“一有孤儿,就先给他们介绍”,但等了两年多也没结果,朋友也无奈,“太多人想要孩子了,关系比你们硬的多得是”。如今可好,在四川人生地不熟,“当地人说话快了,基本听不懂,哪去认识孤儿家庭?”田刚安慰老伴,别急别急,急了也白急。
  在成都,夫妇俩偶然认识了在媒体做管理的李燕,证实了他们的猜测。汶川地震后,这个热心肠的中年女子一口答应下同龄好友的求助,为她找一个“7岁左右,小点更好”的女孩。李燕立即动用所有高端人脉,从省级某厅厅长,到市某局局长,再到某重灾区中学校长。两个多月后,各方的回馈均是,托关系想收养孤儿的人太多,身体健康且愿意送养的孤儿基本没有。“别说一个7岁左右的女孩,就是一个健全的孤儿,只能遇,不可求。”
  李燕建议张澜夫妇,找一些孤儿亲属,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直接聊聊,“不定双方特别投缘,或许有戏”。
  绵竹民政局工作人员拒绝了两口子的请求,“我们不能提供孤儿的任何信息。”负责接待的李柏汕介绍,当地一个11岁女孩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家里只剩一个六十多岁吃低保的老奶奶。很多家庭想收养她,一对成都夫妇甚至提出不会让她改姓,且接奶奶到成都一起生活,也都被女孩坚决拒绝。“你们不要再去打扰他们,”李说,“这阵子还有人找上门,跟她奶奶谈判,老人烦得很,刚平静下来的生活都被打乱了。”
  两口子不甘心。他们甚至跑去绵竹武都板房小学打听,得知学校近十名孤儿,有的被对口支援省山东接到日照复课,有的被亲属送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了。在平武县响岩镇镇政府门口,夫妇俩打听到当地最有名的孤儿――温总理为她让路的三岁女孩宋馨懿,女孩左腿已高位截肢,今后得靠假肢行走。得知本报记者要回访女孩家庭,张澜和田刚提出前往,“去看看也好”。
  馨懿不在家。地震后,54岁的宋开荣更多时候,是通过电视上看到孙女。如今,宋馨懿一百多万的假肢安装与更换,以及成年以前的全部开销,分别由南京一家医院和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承担。
  宋开荣清楚,地震残疾孤儿“多了去了”,但没人像自己孙女得到如此宠爱。“很多人想认养馨懿,北京、武汉、上海,还有香港的。”他都一口回绝,“要是孙女让别人引走(收养),乡亲怎么看我,全国人民怎么看我,走了的儿子儿媳怎么看我?!”
  老人边陪客人说话,边来回摩挲过世的儿子和儿媳的身份证,眼泪不停地流,同样失去女儿的张澜也跟着掉泪。两个年龄相仿且同病相怜的家庭开始相互抚慰。“你们最好还是引一个健康的娃娃。”宋开荣叹口气,告诉夫妇俩,北川有个10岁的女娃,父母也在地震中走了,家庭条件很撇(差),他先帮打听打听。
  临别前,田刚往宋开荣手上硬塞了100块钱。下山的车上,老两口第一次出现分歧,重新看到希望的田刚提议回成都等两天,张澜却想回家了,“都是失去过孩子的人,我现在太能理解他们了,他们肯定不愿再放弃孩子。”
  “只是我们这次运气不好,不定哪天就撞上了。”
  9月12日,成都。夫妇俩在宾馆里坐了一天,仍然没等到消息。田刚提议,回家前转道云南昆明散散心。
  出发去昆明前,夫妇俩终于吃了一回四川火锅,此前,他们甚至没时间来好好打望这座天府之国。尽管上的是微辣鸳鸯锅,这对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还是被呛出一脸的眼泪。田刚趁机开导,“如果还真收养了一个四川妹子,我们这辈子都得跟着她吃火锅,那就完了。”张澜笑了,脸上表情又有些像哭。
  这几天,她一闲下来就掏出手机看看,还叮嘱家里人,留心电话,有消息马上通知她。“收养小孩得讲缘分,”她跟老伴说,也是安慰自己,“不定哪天就撞上了。收养成功的那两个家庭,不也是有缘撞上的么?只是我们这次运气不好。”
  两口子计划,到了昆明,顺便去当地儿童福利院看看。
  张澜夫妇离川当天,一个来自河南的中年男子到四川省民政厅问“还有没有孤儿可以领养,最好是健康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没那么好的事情”。
  那天是中秋小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一些地方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盼着放假。尽管始终没向前来问讯的人透露孤儿的信息,他们仍然不断接到孤儿亲属的抱怨电话。许多人还是想到法子找上门来,看过孩子,摇摇头,或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太伤孩子自尊”。
  在四川省厅,相关工作人员在忙着整理各地报上来的最新数据,结果显示,88名孤儿中,已有六十多个取消了送养意愿。
  (樊真海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张澜、田刚为化名)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实习生 李家宇 发自成都、德阳、绵阳)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收养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