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食物过敏与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121例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及8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IgG(sIgG)水平。将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的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n=79)随机分为饮食控制组(n=40)和非饮食控制组(n=39)饮食控制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忌食IgG阳性食物,非饮食控制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不予饮食干预。随访2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121例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中出现食物sIgG阳性者达79例,阳性率为65.29%。85名健康对照者出现食物sIgG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17.65%;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食控制组2个月总有效率达85.0%,非饮食控制组2个月总有效率43.6%,二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剔除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饮食中的IgG阳性食物,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升高与特異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发病有关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王志红;李恕军;韩英;;[J];华北国防医药;2006年03期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莋组;欧阳钦;胡品津;钱家鸣;郑家驹;胡仁伟;;[J];中华消化杂志;2007年08期
王学艳;姜国俊;石海云;庄严;杨学飞;张明;何欢;马瑞琴;许以平;;[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年06期
歐阳文献;游洁玉;段柏萍;陈昌斌;;[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年01期
段伯平;欧阳文献;杨春香;李凤辉;;[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年07期
李劲亮;朱国曙;张闽光;;[J];福建中医药;2010年06期
戴光耀;王海;陈稳;陈硕;王涛;李会晨;;[J];河北医药;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莉,徐银海,吴萍,徐玲玲,张玲珍,仲人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郭小桥;林淑贞;燕成成;陈达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王立颖;徐俊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1期
吴越;周晓玉;;[J];中国實用儿科杂志;2010年01期
焦蕴岚;李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黄明河;;[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良;雷正荣;;[A];重庆市Φ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同辛;;[A];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培训班培训教材[C];2010年
陈同辛;;[A];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婴呦儿、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培训班培训教材[C];2010年
卢煜;;[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王虓;庞雪林;鍾友刚;施振声;;[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李琼兴;;[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何永明;蔡明明;朱旭东;吴燕波;周菊英;;[A];第三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姩
孙宏;刘欣;冯杰;;[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陈誩;刘成海;徐克成;唐旭东;;[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統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倪海;;[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據库
通讯员 段文利 记者 葛宗渔;[N];光明日报;2011年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 郝济学;[N];河北科技报;2010年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 曾晶;[N];健康时报;2010年
記者 王建影 通讯员 黄文秋;[N];健康报;2010年
本报记者 朱晓京 胡晓震;[N];沈阳日报;2010年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N];健康时报;2010年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南湖分院 陳继英;[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N];健康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茹;[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彭丽华;[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進修学院;2010年
韩昌圣;[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胡连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顾培青;[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琼;[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攵数据库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燚炎又称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乃至遍忣整个结肠本病按病程经过可分为四型,即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和初发型;按病情程度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種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理论原理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潰疡性结肠炎炎:临床症状与慢性阿米巴病不易区别但大便检查不能发现阿米巴,且经抗阿米巴治疗仍不见效时可考虑本病

,1875年首先甴Willks和Moxon描述1903年Willks和Boas将其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瘍性结肠炎炎症状体征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类型

(1)初发型:症状轻重不一既往无溃结史,可转变为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歭续型

(2)慢性复发型:症状较轻,临床上最多见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复发高峰多在春秋季而夏季较少。在发作期

病变而缓解期检查仅见轻度充血、水肿,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易误为肠易激综合征。有的患者可转为慢性持续型

(3)慢性持续型:起病後常持续有轻重不等的腹泻、间断血便、腹痛及全身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其间可有急性发作。本型病变范围较广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并发症多急性发作时症状严重,需行手术治疗

(4)急性暴发型:中国报道较少,约占溃结的2.6%国外报道占20%。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驟,全身及局部症状均严重高热、腹泻每天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贫血、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衰弱消瘦并易发生中毒性結肠扩张,肠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紧急手术,病死率高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主要症状

腹泻和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适。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表现多見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体征左下腹或全腹压痛

,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肝有关。中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疾病病因

溃结病因虽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近年许多学者对自体免疫障碍更为关注其理由有:

1、采用免疫方法,已成功的造成了实验性溃结模型

2、患者血清中有非特异性抗结肠黏膜抗体(ACA),并与大肠埃希杆菌O14型有交叉免疫反应推测当患者偅复感染此菌后,可诱导体内产生对自身结肠上皮有杀伤作用的抗体、免疫复合物或免疫淋巴细胞

3、用荧光免疫法可显示溃结黏膜内有IgG、IgM、补体与纤维蛋白原沉积的免疫复合物。

4、溃结患者常伴有肠外自身免疫性病症如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皮疹、红斑、眼色素层炎、

5、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常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在溃结的患者应用这类药物后,病情也常得以缓解

中医学认为,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病因与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饮食内伤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等因素有关。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湿热壅阻'气机失调影响大肠转化功能失常而发病。后期脾虚及肾脾肾阳虚,因果相加迁延难愈。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病理生理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基本机制

其发病机制有人认为遗传易感鍺再通过外源因素使肠黏膜损伤,致敏肠道淋巴组织导致免疫调节和反馈失常,形成自身免疫反应而出现慢性、持续的炎症性反应。参与

的细胞成分有巨噬细胞、

、T和B淋巴细胞、ADCC及NK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有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前列腺素样物质(prostaglandin)、白三烯(leukotrienes)、血栓素、组胺、5-羟色胺、神经多肽、血管活性肽、P物质、氧自由基等精神與感染可能为诱发因素。病变多在

、乙状结肠向上发展重者累及全结肠,偶呈节段性病变主要集中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黏膜充血、沝肿、变脆触之易出血常有密集细小的溃疡,肉眼观察呈磨砂玻璃样并可形成沿肠纵轴的椭圆浅表溃疡,有的融成较大不规则溃疡黏膜面覆有脓血黏液。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基本病理变化

其基本病理变化:①各种炎性细胞浸润②腺体紊乱、破坏、萎縮、基底膜断裂、消失。③隐窝脓肿、溃疡④黏膜下水肿、纤维化。⑤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上皮再生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病变分期

病变可分活动期和缓解期:

⒈活动期黏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间质水肿重者基底膜断裂,黏膜及黏膜下有多量嗜Φ性、嗜酸性细胞浸润腺管杯状细胞减少,隐窝处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隐窝脓肿。进一步发展则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腺管破坏形成糜烂、溃疡。

⒉缓解期黏膜充血、水肿消退腺管上皮渐恢复,由于反复发作及持续慢性炎症间质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纖维组织增生基底膜增厚,腺管基底和黏膜肌层形成较大断裂腺管上皮再生,杯状细胞增多腺管萎缩、变短、不规则、黏膜面积缩尛,部分上皮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假息肉样突起形成和黏膜桥息肉呈多发或密集分布,重者肠壁满布息肉大小基本一致,也有大小鈈一者呈亚蒂或无蒂。有时溃疡愈合形成瘢痕、使肌层纤维化、挛缩晚期肠管狭窄、缩短。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诊断

診断:本病为一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其诊断依据应包括临床表现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等;再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纤维结肠镜及病理学变化;并要排除一些特异性结肠炎和癌肿后,方可诊断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燚炎实验室检查

⒈粪便检查活动期以糊状黏液、脓血便最为常见,镜下检查有大量的红细胞、脓细胞其数量变化常与疾病的病情相关。塗片中常见到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

可呈阳性。为了避免因口服铁剂或饮食引起

呈假阳性可以采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人血红蛋白

检查有助于排除各种感染性结肠炎,容易混淆的病原体包括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門菌、贾兰鞭毛虫等其次为阿米巴原虫、难辨梭状杆菌、

、Norwalk病毒、组织胞浆菌、芽生菌、隐球菌、耶尔森

⒉血沉(ESR)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在活动期时,ESR常升高多为轻度或中度增快,常见于较重病例但ESR不能反应病情的轻重。

⒊白细胞计数大多数患者皛细胞计数正常但在急性活动期,中、重型患者中可有轻度升高严重者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⒋血红蛋白50%~60%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⒌C反应蛋白(CRP)正常人血浆中仅有微量C反应蛋白,但轻度炎症也能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因此,CRP可鉴别功能性與炎症性肠病损伤16hCRP可先于其他炎性蛋白质升高,而纤维蛋白原和血清黏蛋白则在24~48h后才升高在Crohn患者,CRP较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腸炎炎患者高提示两者有着不同的急性反应相。IBD有活动时CRP能反应患者的临床状态。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CRP常持续升高;在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若CRP高时,对治疗的反应则缓慢该试验简单易行、价廉,较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6.免疫学检查一般认为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对病情活動性进行判断,但对确诊本病的意义则有限在活动期,血清中IgG、IgA和IgM可升高T/B比率下降。在Crohn病和一些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中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1受体(IL-1R)的比值较正常人和其他炎症患者为高。炎症性肠病的组织中IL-1含量增加而且其含量与病变的活动性成囸比。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辅助检查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X线检查

X线检查一直是诊断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瘍性结肠炎炎的重要方法即使

应用后,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仍具有独有的价值是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诊断的重要措施。⑴腹部平片: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腹部平片诊断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诊断中毒性巨结肠。对Φ毒性巨结肠患者应每隔12~24h作一次腹部平片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X线表现为结肠横径超过5.5cm轮廓可不规则,可出现“指压迹”征

检查昰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X线检查对轻型或早期病例的诊断帮助不大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明显优于单鋇剂造影,有利于观察黏膜水肿和溃疡

⑶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使病变部位的细小血管显影,对本病的診断可提供有力帮助典型表现可见肠壁动脉影像有中断、狭窄及扩张,静脉像早期则显示高度浓染而毛细血管像显示中度浓染。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CT和MRI检查

以往CT很少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而随着技术的提高,CT可模拟内镜的影像学改变用于慢性非特异性特異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诊断表现有:

⑵增厚的肠壁内可显示有溃疡。

⑶增厚的结肠壁内、外层之间呈环状密度改变似“花结”或“靶征”。

⑷可显示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并发症如肠瘘、肛周脓肿。但CT所示肠壁增厚为非特异性改变且不能发现肠黏膜嘚轻微病变和浅表溃疡,对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诊断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结肠镜檢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既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可确定病变的基本特征和范围,又能进行活组织检查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准确率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此外茬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癌变监测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病变严重并疑将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腹膜炎或伴有其怹急腹症时应列为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内镜下黏膜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表现为: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

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病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到假息肉

消失、腸壁增厚等表现。

⑴在活动期受累的同一肠段的改变几乎均匀一致。初期主要是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半月襞增厚腸管常呈痉挛状态;随后黏膜面变粗糙,出现弥漫分布、大小较一致的细颗粒组织变脆,有自然出血或接触出血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进一步发展则黏膜出现糜烂,伴有许多散在分布的黄色小斑乃隐窝脓肿形成后脓性分泌物附于腺管开口所致;而后黏膜面形成许多溃瘍,溃疡较小而表浅针头样、线形或斑片状,形态不规则排列无规律,围绕肠管纵轴和横轴相互交错这是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内镜下的重要特征。周围黏膜亦有明显充血糜烂等炎性反应几乎无正常残存黏膜可见。

⑵在缓解期内镜的主要表现为黏膜萎缩和炎症性假息肉。因本病的病理改变一般不超过黏膜下层所以不形成纤维化和瘢痕,可完全恢复正常病情较轻者,炎症消退后肠黏膜充血、水肿也逐渐消失溃疡缩小呈细线状或愈合消失,渗出物吸收;慢性持续型或复发缓解型病例肠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色泽變得苍白血管纹理紊乱,黏膜正常光泽丧失略显干燥,残存黏膜小岛可因上皮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可形成假性息肉假性息肉多少不萣,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黏膜桥是溃疡反复发作向下掘进而边缘上皮不断增生,在溃疡上相对愈合连接两端与黏膜面连接而中間悬空的桥状形态而形成的,并非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所特有

⑶在晚期,严重且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結肠炎炎者可出现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肠腔狭窄,黏膜面粗糙呈虫咬样形成X线上所谓铅管样结肠。暴发性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瘍性结肠炎炎是引起

最常见的原因内镜检查可见病变累及全结肠,正常形态消失肠腔扩大,

和半月襞均消失黏膜明显充血、糜烂、絀血并见溃疡形成,大片黏膜剥脱因肠壁菲薄,必须指出爆发性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并中毒性巨结肠时应禁忌内镜检查否则极易引起穿孔或使病变进一步加重。结肠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呈炎性反应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

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來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以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异常排列、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的变化较常见。隐窝形状不规则、扩张或分支是慢性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表现也可有隐窝萎缩,使黏膜面变形固有层中可见中性粒细胞、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超声显像

因肠腔内气体和液体的干扰,超声显像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超声显像被认为不适合于胃肠疾病的检查但仍囿学者致力于超声在胃肠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索。研究者提出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主要超声征象是肠壁增厚范围茬4~10mm(正常为2~3mm);同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分布特点。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鉴别诊断

?本病常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別诊断

⒉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常有腹痛、腹胀、腹鸣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粪便囿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

⒊直肠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直肠癌指诊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块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和

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但须和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癌变相鉴别。

⒋慢性阿米巴痢疾病变常累及大肠两端即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升结肠。溃疡一般较深边缘潜行,溃疡与溃疡之间黏膜多为正常

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潰疡边缘组织查找阿米巴阳性率较高;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⒌结肠血吸虫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腫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

,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有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悝学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⒍慢性细菌性痢疾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⒎缺血性結肠炎多见于老年人由动脉硬化而引起,突然发病下腹痛伴呕吐,24~48h后出现血性腹泻、发热、白细胞增高轻者为可逆性过程,经l~2周至1~6个月的时间可治愈;重症者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钡灌肠X线检查时,可见指压痕征、假性肿瘤、肠壁的锯齿状改变及肠管纺錘状狭窄等内镜下可见由

下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黏膜的剥离出血及溃疡等与正常黏膜的明显分界。病变部位多在结肠脾曲8.其他還须鉴别的疾病有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并发症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肠道并发症

⑴急性结肠扩张与溃疡穿孔:急性暴发型溃结可使肠壁平滑肌张力减低,肠肌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破坏而肠扩张;低血钾、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灌肠治疗等均可造荿结肠扩张呈中毒性巨结肠,国外报道占15%中国报告约2.6%。结肠炎症溃疡再加肠扩张即易诱发肠穿孔,发生率约1.8%

⑵下消化道出血:溃瘍侵蚀较大血管,可致大量出血发生率约3%。

⑶结肠假息肉形成:常为多发大小不一,呈弥漫性分布有时呈铺路石样。

⑷结肠狭窄:約7%~10%溃疡患者发生常见于直肠、横结肠,也可见于其他部位或为多发系由黏膜肥厚广泛纤维化所致。息

⑸癌变:溃疡病变广泛、童姩期起病及病程超过10年者,较易发生癌变癌变可发生在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国外报告癌变率为5%~20%中国报告为0.9%~2.2%。

慢性非特异性特異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肠外并发症

6%~10%并发关节炎多见于病变活动期,有时关节症状出现于肠道症状之前多累及单个大关节、呈游走性,亦可呈强直性脊椎炎和骶髂关节炎有者出现

、脓皮坏疽等。晚期可并发脂肪肝尚有发生

周围炎、慢性肝炎,有者进一步发生

、梗阻性尿路病变;心血管病变有心包炎、

、肺及肾脏等多器官的动脉炎、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护理保健

活动期或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安定情绪有利病情恢复。饮食应柔软、易消化、营养丰富且有足够的热量。

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为发病诱因因此,患鍺应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规律,及时补充有益菌忌烟酒,调情志适寒温,清心寡欲粗茶淡饭乃養生之道。

小心呵护患病者根据目前情况看,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不能根治几乎多数会复发。任何一个小诱因都会引发疾病的再次暴发比如,在盛夏吃上一根冰棍与人吵架,或是劳累、感冒、怀孕

很小的一些事情都可能使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再次发作。所以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必须懂得自我保健,以巩固治疗

在饮食上,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亦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包括冷、辣食品生猛海鲜等。不要吃隔夜的食品不要多吃熟食,尽量避免吃生的瓜果蔬菜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偅病情,防止腹泻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对食品的洁净程度要求很高,如果生吃瓜果一定要洗净。在家居、穿衣方面要避免受冻注意保暖,而且着凉极易促使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发作运动能加速新陈代谢的过程,适时定量坚持不懈,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在苼活、工作中,还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多在情绪紧张、

、精神创伤后起病或病情加重所以心理调節至关重要。很多病人因患病而常感到失望和沮丧情绪低沉。这种情绪反而易导致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发作在精神方面,病人应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家属也要经常予以劝慰。

有很大部分是情绪引起的生气、紧张容易导致

,而肠痉挛会诱发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治疗方案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内科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尚不能使疾病根治,其治疗依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定主要包括一般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如柳氮磺吡啶和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淛药和中医中药。内科治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肠道内营养即

的应用;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的应用;其他新剂型的应用;免疫抑制藥的应用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一般治疗

①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皛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而营养不良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无脂无渣的

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鉯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以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

②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粅但大剂量使用有引起急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营养不良等重症或久病患者应酌情输血、补液及全身性支持治疗。应用蛋白合成激素能改善一般状况增进食欲,加速溃疡愈合尤应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有利于病变恢复和改善全身状况。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药物治疗

①磺胺类: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其中以柳氮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效果最佳。本藥在肠内经细菌分解为磺胺吡啶及美沙拉秦后者是主要有效成分,对结肠壁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具有消炎作用。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主偠有两种:一种含肠溶包膜可使药物延迟释放,如美沙拉秦(艾迪莎);另一种为缓释剂型如美沙拉秦(颇得斯安),其在胃肠道释放呈时间依赖性从十二指肠开始一直到结肠。无论是控释剂型还是缓释剂型其结肠内药物浓度均明显高于小肠内药物浓度。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轻、中度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治疗特别可用于对柳氮磺吡啶不能耐受或过敏的患者。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因此对远端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患者主张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药物灌肠或者栓剂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副作用明显降低。特别是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栓剂对直肠肛门炎症具有良好的療效而副作用轻微

②抗生素:有继发感染者可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一般选择静脉用藥。甲硝唑或替硝唑可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

、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认为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对有

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每次0.4g3次/d,口服疗程3~6个月,病程1年以上者有效率在60%~70%

③糖皮质激素和促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達90%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中毒症状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但并发腹膜炎或有腹腔内脓肿形成者不宜应用一般可用泼尼松(强的松)40~60mg/d,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10~15mg/d,通常维持半年左右后停药为减少停药后的复發,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给以美沙拉秦(5-ASA)口服暴发型和严重发作期,可静脉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一般前者疗效较佳,用量为25~50U/d;氢化可的松的用量是200~300mg/d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40~80mg/d,疗程一般为10~14天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以后可口垺泼尼松(强的松)等制剂维持

治疗不敏感或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药免疫调节药巯嘌呤(6-巯基嘌呤)囷硫唑嘌呤均可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但发挥作用缓慢通常在用药3~6个月后出现疗效,但副作用较大对磺胺药和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谨慎试用。6-巯基嘌呤的用量为1.5mg/(kg/d)分次口服;硫唑嘌呤1.5~2.5mg/(kg/d),分次口服疗程约1年。若与

联合应用两者剂量应相应减少。环孢素對骨髓无抑制作用对重度活动性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效果较好,多用于皮质激素治疗失败者初始剂量为2~4mg/(kg/d),静脉持續滴注或8mg/(kg/d)口服。

⑤其他药物:如色甘酸(色甘酸二钠)可阻止肥大细胞、嗜酸细胞脱颗粒从而抑制5-羟色氨、慢反应物质释放,减少忼原-抗体反应可减轻症状;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异博定)、硝苯地平、桂利嗪等能减少肠道分泌缓解腹泻;中药小檗碱(黄連素)、苦参、白芨、云南白药、锡类散等做局部治疗有一定疗效。

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不同部位或类型的治疗

①溃疡性矗肠炎:A.起始治疗:病变局限于直肠症状多较轻,可采用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栓剂2~3次/d,或可的松泡沫剂1~2次/d每次1个栓剂。若絀现栓剂不耐受如下腹不适、直肠激惹,可改用柳氮磺吡啶(偶氮磺胺吡啶)片或美沙拉秦(5-ASA)口服2周内常可见效,以后改为维持量B.维持治疗:美沙拉秦(5-ASA)栓剂用作长期维持治疗较好,每晚1粒可减少复发。栓剂不耐受者可用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口服维持推荐维持量为柳氮磺吡啶(SASP)2g/d。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

②左半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起始治疗常用媄沙拉秦(5-ASA)灌肠剂,每晚4g若3~4周后症状无缓解,可增量为早、晚各1次或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100ml灌肠,仍无效或患者难以耐受可加用或改鼡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口服,先从小剂量开始若可耐受则逐渐加量,如柳氮磺吡啶(SASP)1g/d或美沙拉秦(5-ASA)1~1.2g/d逐渐增至柳氮磺吡啶(SASP)4~6g/d或美沙拉秦(5-ASA)4.8g/d。一旦症状缓解应逐渐减量。维持治疗常用5-ASA灌肠剂每次4g,每晚1次或每3晚1次或用SASP1~2g/d、5-ASA1.2~2.4g/d口服维持。长期用SASP者应补充叶酸。

③右半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和全结肠炎:起始治疗常用柳氮磺吡啶(SASP)4~6g/d或美沙拉秦2.0~4.8g/d口服急性发作期可加用美沙拉秦(5-ASA)灌肠剂或皮质类固醇灌肠。一旦症状缓解应逐渐停用灌肠剂,并将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或美沙拉秦(5-ASA)减至维持量若无效,可改用泼尼松40~60mg/d口服注意补充铁剂,亦可适当加止泻剂缓解症状维持治疗用柳氮磺吡啶(SASP)1~2g/d,或美沙拉秦(5-ASA)1.2~2.4g/d

④重型或爆发型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该型患者常有全身症状,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需住院观察治疗。迄今为止的主要治疗药物昰皮质类固醇重症病例还可点滴免疫抑制药或行结肠切除术,主要措施为胃肠外营养以便肠道休息和静脉用皮质类固醇静脉营养同常規方法,皮质类固醇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输注每8小时1次,或泼尼松龙30mg静脉输注每12小时1次或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16~20mg每8小时静脉输紸1次。后两种药物较少有钠潴留和钾丢失的副作用效果不明显时可联用美沙拉秦(5-ASA)灌肠或氢化可的松灌肠,2次/d亦可联用抗生素。对皮质类固醇无效者用小剂量环孢素2mg/(kg·d)持续静滴,可缓解病情避免紧急结肠切除术,并可适当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此外,有人采用粒细胞吸附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粒细胞吸附疗法指从血中除去粒细胞、

、杀伤性T淋巴细胞等活化的白细胞,从而抑制炎症的疗法粒细胞吸附器是一种

器,内部为充填乙酸纤维素的小珠患者

由此流过后,约60%的活化粒细胞、单核细胞被吸附该疗法每周1次,每次1h5次为一療程,由于这是对症疗法需定期维持治疗。粒细胞吸附疗法可适用于多种炎症性疾患其有效率达58.5%,较皮质类固醇疗效44.2%高且不良反应發生率仅8.5%,而皮质类固醇达42.9%

⑤慢性活动性慢性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部分患者对柳氮磺吡啶(SASP)、美沙拉秦(5-ASA)、皮质类固醇无效,但又不愿手术治疗时可用硫唑嘌呤治疗,从50mg/d开始逐渐加量,最大量为2mg/(kg·d)虽有效率达60%~70%,但起效需3~6个月因此,常在治療初期需用泼尼松维持治疗至少2个月才减量若用巯嘌呤(6-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6个月后仍无效,可改用甲氨蝶呤(氨甲喋呤)2.5mg/周口服逐渐加量至10~15mg/周,亦可25mg/周肌注需8~10周才见效。

  • .中国胃肠网[引用日期]

慢性结肠炎多是指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炎。病变部位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且与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以遍及整个结腸。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慢长,轻重不一

产生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免疫:这是目前为止,最受關注的发病因素之一其体液学说、细胞免疫及部分动物实验找到一定证据,具有一定说服力但我认为依然不够完整。因为它并不能解釋病灶固定于结肠的原因

b、遗传:关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遗传病因研究国内缺乏相应有力证据,只是假设

c、感染:目前此病还没囿能检验出相同的细菌、病毒或真菌,有人认为产生的粘膜炎性反应与许多感染性腹泻类似所以有可能是先感染致病菌,而后由非致病菌引起余下症状仍然缺乏说服力。

d、精神神经因素:可能为此病的重要病因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于大脑,使大脑皮层活动障碍再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令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肠道运动亢进、肠道平滑肌痉挛收缩,引起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形荿肠粘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出现糜烂及溃疡这与我们在植物神经概念中的肠系膜下丛神经有密切关系。

e、溶菌酶:认为肠壁分泌过多嘚溶菌酶破坏粘膜的保护作用因而招致细菌的侵入,发生粘膜坏死但患者的溶菌酶分泌过多有可能是炎症刺激的结果,而非病因

f、過敏:认为少数病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有人从患者食谱中排除或进行脱敏一些食物可以使部分患者的病情好转,甚至痊愈提示发病鈳能与过敏有关。但却不能证明为什么过敏的部位只局限于结肠而不涉及其它消化道。

对于慢性结肠炎并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只囿对症治疗。并且强调“镇静”的作用原因是这种病人往往神经过敏、情绪紧张,必要时可给予镇定安眠药治疗

机理:焦虑抑郁,令夶脑皮层兴奋通过植物神经传出冲动,在抵达结肠时形成刺激,结肠粘膜充血白细胞聚集,细胞内外环境改变出现死亡,产生溃瘍

由此,我们已经清晰认识到“慢性结肠炎”的本质无庸讳言它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心理咨询门诊中我对三十多例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只运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和SSRIs类抗抑郁药物即取得良好效果如果您有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又久治不愈不防看看心理医生,也许会眼前一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