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习病毒与甲类传染病病之间的关系,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2013年滨州市事业编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 2013年应急演练计划 2013年药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滨州市继续医学教育药学专业项目学习突发传染病应急与护理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专业科目:陈焕永-传染病防治知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来自子话题:
这个,我想方舟子的一篇博客应该有些说服力。现在得票最高的(已经被折叠)有些极端化了。&br&———————————以下转载自方舟子的和讯博客——————————&br&&a href=&http://fangzhouzi./_d.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angzhouzi.&/span&&span class=&invisible&&/_d.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我从小就怕狗,当然不是怕那种温顺得和猫一样的小宠物狗,而是那种看上去和狼差不多的凶狠的看门狗。在我小时候,这种流浪狗在城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对路人,尤其是小孩是一大威胁。因此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如何保护自己,比如遇到狗朝你叫的时候,千万不要逃跑,而要慢慢蹲下去做捡石头砸它状,把它吓跑(这其实是更危险的做法,如果狗朝你发动攻击的话更可能被咬到要害)。又比如,被狗咬了以后不能碰水,进而头发也不能剪了,所以我们那里形容某人头发太长就说长得跟被狗咬了似的。我不知道这条禁忌是怎么来的。想必是古人看到有人被狗咬得很重活下来了,有人被狗咬得很轻却发疯死了,发疯的时候怕水,所以反向推导出是因为碰了水才发了疯。&br&&br&  我们现在知道有人被狗咬了发疯不是因为碰了水,而是因为被疯狗传染了狂犬病毒。被疯狗咬了以后,狂犬病毒随着狗的唾液进入人体内。狂犬病毒有个特性,会被神经吸引,有的病毒直接找到、进入神经末梢,也有的先在肌肉细胞里扩增,然后找到、进入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里有轴浆在流动,有的流向中枢神经,狂犬病毒就利用这一点,以每天1.5~10厘米的速度向中枢神经流去。抵达脊髓后,狂犬病毒入侵神经元,开始复制自己,复制出来的病毒进入大脑,在脑细胞中大量地复制,病毒后代再流向全身各处,特别是流到唾液腺,刺激唾液分泌,唾液里含有大量的病毒。这时候病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狂犬病症状,变得富有攻击性,甚至会像疯狗一样咬人——这是狂犬病毒在操纵他的行为,通过咬其他动物再把狂犬病毒传播开去。通常再过几天,病人就死了。&br&&br&  在发病之前,被狂犬病毒感染的病人看上去很健康,这段潜伏期有长有短,平均1~3个月,但也有短到几天,长到一年以上的(可证实的最长记录是6年)。潜伏期的长短与伤口的位置、受伤的严重程度、入侵人体的病毒数量、病毒的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狂犬病毒是一种很好的抗原,人体很容易对它产生抗体来消灭它,那么为什么在漫长的潜伏期内,狂犬病毒不会被抗体消灭?这是因为狂犬病毒特别善于“潜伏”,在它的表面有一种蛋白质能够对抗体内的干扰素,降低人体的免疫反应,而且,一旦病毒进入了神经纤维里面,就多了一层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很难发现它。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知道已被狂犬病毒入侵,不产生抗体,即使知道了,也没能产生足够多的抗体把隐藏的狂犬病毒全都扫清——理论上,只要有一个病毒颗粒漏网抵达中枢神经,就能引发狂犬病。狂犬病一旦发作,死亡就几乎不可避免,迄今为止,狂犬病发作后被救活的不到10例,每一例都是医学奇迹。&br&&br&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注射狂犬疫苗(灭活的狂犬病毒)来刺激人体产生对抗狂犬病毒的抗体。通常疫苗都是在被病毒感染之前注射,但是狂犬疫苗比较贵,注射也比较麻烦,要注射好几针,难以推行,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高危人群。幸运的是,在被狂犬病毒感染后(即被患有狂犬病的狗、猫等咬伤、抓伤之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还来得及。在狂犬病毒抵达中枢神经之前,注射疫苗都还有机会。但是越早注射疫苗,留给抗体消灭病毒的时间越多,效果就越好。所以在被感染后,应尽快仔细清洗、消毒伤口,并注射第一针疫苗,然后按时补打后面的几针。&br&&br&  但是有时候即使在被咬的当天就打了疫苗,以后的疫苗也都按时补打完毕,病人还是狂犬病发作死了。这是因为并不是一注射疫苗人体就马上有免疫应答的,通常要在注射疫苗的7~10天后身体才会产生抗体,有了抗体后多数人也要再过7天才能达到足够的抗体浓度起到保护作用,少数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有的人体内还来不及产生足够多的抗体,就已经狂犬病发作了,这时候再多的抗体也无济于事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人工生产对抗狂犬疫苗的抗体来暂时保护人体。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如果受伤比较严重(所谓严重仅仅意味着被咬破、抓破了皮肤,以及眼睛等粘膜组织和伤口被狂犬动物的唾液污染),在打第一针疫苗的同时,就要在伤口处和周围注射人造抗体(抗狂犬免疫球蛋白)。这样,在人体自己产生足够的抗体之前,人造抗体能暂时起到保护作用。人造抗体与疫苗合用,免疫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不过,由于人造抗体非常贵,而且很缺,所以在多数该使用人造抗体的场合都没有用上。另外,如果以前注射过狂犬疫苗,再被狂犬病毒感染时就不需要注射人造抗体了,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对狂犬病毒已经有了记忆,能够迅速产生足够量的抗体,这时候只要补打疫苗增强免疫就可以了。&br&&br&  疯狗会咬人,但是不疯的狗有时也咬人。被看上去健康的狗(或猫)咬伤、抓伤,该怎么办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还是,立即注射疫苗(以及抗体),然后可能的话把咬人的狗(或猫)关起来观察10天。这是因为有少数的狗在狂犬病发作的时候,在开始几天表现得很健康,但是唾液里已含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如果观察10天后,狗还表现得很健康,那么意味着在它咬人时还没有发作狂犬病,可以终止后续的疫苗注射。你可能担心,万一咬人的狗处于潜伏期呢?这个可以放心,患狂犬病的动物在潜伏期其唾液里是不会有狂犬病毒的,不会感染人。即使是被此前打过狂犬疫苗的狗、猫咬伤、抓伤也要如此处理,因为它们的免疫有可能失败。&br&&br&  有在美国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会注意到,美国的做法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不同,如果被貌似健康的狗、猫咬伤、抓伤,疾控人员会先把它们关起来观察10天,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和抗体。有的人因此也要在中国倡导这种做法。这无视了中美的巨大差异。在美国,狗、猫实际上已不是狂犬病的宿主。2010年,全美国只发现有69条狗患了狂犬病,狂犬病猫较多,也只有303只。美国一年只有两、三例狂犬病人,都是因为接触蝙蝠等野生动物导致的。20年来美国没有发生过一例因本土的狗、猫而导致的狂犬病人。所以,在美国被狗咬到很常见,但是咬人的狗刚好有狂犬病就极为罕见,这条狗刚好属于发病时没有症状的就更为罕见,刚好被没有症状的狂犬病狗咬到、又因推迟10天注射疫苗和抗体导致免疫失败的可能性,可以说是零。&br&&br&  但是中国则不然。在中国,狗仍然是狂犬病的主要宿主。每年有几千名中国人患狂犬病,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被疯狗咬伤。因此推迟注射疫苗而导致免疫失败的风险是不能轻视的。如果中国采取美国的做法,虽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疫苗注射,但也会制造不必要的死亡。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的,是如何让狗、猫不再成为狂犬病毒的宿主,既不必浪费大量的疫苗,也不必生活在狂犬病恐怖之中,而这,只有通过严格的动物疫苗接种和动物控制(捕杀流浪狗、流浪猫)才能做到。&br&&br&&br&&br&(删节版登于《新华每日电讯》)
这个,我想方舟子的一篇博客应该有些说服力。现在得票最高的(已经被折叠)有些极端化了。———————————以下转载自方舟子的和讯博客——————————我从小就怕狗,当然不是怕那种温顺得和猫一样的小宠物狗,而是那种看上…
来自子话题:
以下是推理。&br&&br&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对象是神经元细胞,因为神经元细胞通过神经系统连结,所以病毒可以沿着伤口的感觉神经元细胞,一直地感染至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非常密集,所以一旦感染至中枢神经系统,1~3日便可使大脑全体被感染。狂犬病的发病也是在这三天时间。&br&&br&这段时间内,三种临床表现的解释:&br&&br&1,幻觉&br&&br&因为病毒感染神经系统,所以幻觉最容易解释。因为神经系统被感染,记忆和知觉,包括视觉,听觉的神经元细胞被感染,坏死或连结不顺畅,因此出现幻觉。&br&&br&2,恐水&br&&br&病毒感染了迷走神经核(调节内脏、血管、腺体)、舌咽神经核(咽头肌肉运动、唾腺分泌和味觉)及舌下神经核(舌肌的运动),这些神经细胞控制呼吸,吞咽的反射,因此一旦被感染,会使得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呼吸肌痉挛会导致窒息,同时伴随唾液分泌的紊乱。&br&&br&&img data-rawheight=&194& data-rawwidth=&250& src=&/2e604abb5c14bfae87cf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i&感染狂犬病的狗,可见唾液从嘴流出。&/i&(来源,&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B%82%E7%8A%AC%E7%97%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狂犬病&i class=&icon-external&&&/i&&/a&条目)&br&&br&而吞咽肌,在人有吞咽动作后,便产生痉挛的反应。一般人听到水,或者想到水,会有吞咽的反射,有一个吞咽的动作。该动作导致吞咽肌痉挛(严重时可致死)。所以恐水,实际上是反射的结果。&br&&br&所以准确的说不是「恐水」,而是「怕喉咙痉挛」。&br&&br&3,易怒&br&&br&感染神经系统和各种症状,会带来相当大的痛苦。一般人痛苦的时候会产生怒气,会产生攻击性。(攻击到别人,使他人产生痛苦,而他人继而又去攻击其他人,这会有一个连锁反应。参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wiki/%E8%B8%A2%E7%8C%AB%E6%95%88%E5%BA%94&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踢猫效应&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之所以我们不攻击别人,是因为我们「按耐」了自己的怒气,「按耐」是理性所控制的,而理性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的反应。一旦病毒感染了神经元细胞,人丧失了理性,痛苦便直接导致发怒。&br&&br&(比如幼儿最容易发怒,只要稍有不注意伤害到,就会撕扯东西,咬人,哭闹,因为幼儿还没有培养出理性。)&br&&br&完毕。
以下是推理。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对象是神经元细胞,因为神经元细胞通过神经系统连结,所以病毒可以沿着伤口的感觉神经元细胞,一直地感染至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非常密集,所以一旦感染至中枢神经系统,1~3日便可使大脑全体被感染…
来自子话题:
日我出生,仅在七天后。中国新闻社宣布新的政府网路管制措施,尤其针对网咖。
日我出生,仅在七天后。中国新闻社宣布新的政府网路管制措施,尤其针对网咖。
来自子话题:
谢邀,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3fed1b7cfbc84438f7cadcef9a46db42& href=&/people/3fed1b7cfbc84438f7cadcef9a46db42& data-tip=&p$b$3fed1b7cfbc84438f7cadcef9a46db42&&@佘炤灼&/a&分析的已经非常清楚了。&br&我最近也收到很多留言或者是私信,各种各样的状况,问我会不会感染HIV。在这里我浅显的总结一下如何判断会不会感染HIV,有失偏颇的地方请指正和补充。&br&&br&HIV的感染我简单总结为两个要素,病毒载量和宿主--CD4 T细胞&br&是否感染?&br&1 是否有伤口,有没有CD4 T细胞的存在。把HIV喝进去,暂时假定你喝进去的HIV是活的,那么你的口腔中有没有溃疡,有没有牙龈出血,有无食道或者胃溃疡?没有伤口,病毒无法侵袭你的免疫细胞。同理,你碰到了HIV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等一系列的情况,是否会感染HIV,那请您检查一下,所接触的部位是否有暴露的伤口。所以,像拥抱,和HIV携带者正常接触,也是不会感染的。&br&2 病毒载量。喝HIV,病毒有多少?就算假定您不仅有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还有胃溃疡,那么喝进去是不是一定就感染了?不是的,这是机会感染的,得看通过伤口进入您体内的病毒有多少,能不能达到感染的病毒载量。同理,手指有伤口接触了女性的体液,被带有HIV病毒的刀划破皮肤了,带避孕套和HIV携带者进行性行为了,会不会感染HIV?我真的不能给您答案,我只能告诉您的是,您有一定的风险感染HIV,如需确定,请尽快到相关的部门咨询。&br&HIV是很可怕,但是也不是胡乱传播的,并且它们在普通环境中是非常脆弱的。所以当您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既然您来到了知乎,相信不会盲目跟风和相信谣言,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简单的思考和判断。如果确实几率很大的时候,还是交给正规途径为您证实。
谢邀, 分析的已经非常清楚了。我最近也收到很多留言或者是私信,各种各样的状况,问我会不会感染HIV。在这里我浅显的总结一下如何判断会不会感染HIV,有失偏颇的地方请指正和补充。HIV的感染我简单总结为两个要素,病毒载量和宿主--CD4 T细胞是否感…
来自子话题:
谢妖,刚开完组会,BOSS表示沉痛哀悼,基本都是欧洲的精英,没有其他地区的。&br&100多人影响肯定不小,但相信后来人应该能马上顶上的。&br&我认为不会有太大蝴蝶效应。&br&----------------------------------------------&br&科学网关于专家人数修正的文章:&br&&blockquote&7月19日,&a href=&/news/hiv-community-reels-from-losses-in-mh17-plane-tragedy-1.15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然》网站报道&i class=&icon-external&&&/i&&/a&称,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坠毁的遇难人员中包括&b&一位艾滋病病毒(HIV)研究领军人物&/b&以及&b&其他至少5位艾滋病大会代表&/b&。&br&负责组织该会议的国际艾滋病协会(IAS)最初认为有数十位代表不幸遇难,但目前它将数字修改为“&b&至少6位&/b&”。&/blockquote&&a href=&/htmlnews/320.s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航悲剧重创艾滋病学界&i class=&icon-external&&&/i&&/a&
谢妖,刚开完组会,BOSS表示沉痛哀悼,基本都是欧洲的精英,没有其他地区的。100多人影响肯定不小,但相信后来人应该能马上顶上的。我认为不会有太大蝴蝶效应。----------------------------------------------科学网关于专家人数修正的文章:7月19日,
来自子话题:
出生到现在一直带着病毒,高中发作过一次,后来打半年多干扰素转成小三阳了。后来再没有发病过,期间没有吃处方药,没有进行治疗,只需要跟踪体检,注意休息。我相信,只要好好对待自己,一定能等到治疗性疫苗的出现。&br&&br&根据本人实践,只要作息规律,好好吃饭,身体就一点问题没有。因为专业问题,我常常两三点睡觉,甚至熬夜,渐渐长大后,开始重视,身体越来越好,指标也一直很好。&br&&br&只不过风风雨雨好多年的恋人还是离我而去。&br&&br&我很少见过比她更坚强更勇敢的姑娘。&br&&br&压垮我们的,不是病毒,是社会的偏见给最亲爱的人带来的不安全感。
出生到现在一直带着病毒,高中发作过一次,后来打半年多干扰素转成小三阳了。后来再没有发病过,期间没有吃处方药,没有进行治疗,只需要跟踪体检,注意休息。我相信,只要好好对待自己,一定能等到治疗性疫苗的出现。根据本人实践,只要作息规律,好好吃饭…
来自子话题:
首先,应当追究泄密者的责任,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以及患者的信息应该高度保密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公开或者宣传携带者的身份信息。&br&&br&其次,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的救助,目前政府部门有给予600元/月的生活补助,但查证和领取这笔钱的过程是绝对保密的,患儿信息泄露的最大嫌疑人应该在政府工作人员内。&br&&br&最后,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治疗,而是其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无论是在哪个地方,患者信息泄露都会对其和家庭带来不良后果,这不是处于善心的呼吁和宣传可以解决的。&br&&br&鉴于目前的情况,患儿已经无法在该社区正常生活和学习,将其转移并且更换身份信息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首先,应当追究泄密者的责任,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以及患者的信息应该高度保密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公开或者宣传携带者的身份信息。其次,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的救助,目前政府部门有给予600元/月的生活补助,但查证和领取这笔钱的过程是绝对保密的,患儿…
来自子话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同性恋者不能献血」这一规定的出处和历史渊源。&br&艾滋病最早于1981年在美国被报道,当时由于艾滋患者主要是男同性恋者,因此又成为「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综合征」。事实上,即使是现在,美国每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仍有超过半数是男同性恋者。&br&禁止男同性恋者献血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83年。83年前后,在美国,许多血友病患者陆续出现了类似艾滋病的免疫缺陷症状。血友病患者由于体内凝血机制缺陷,需要定期输血或血制品来规避出血风险,比如其中一种叫8因子的凝血因子,一针的剂量需要从约22,000个供者血浆中提取(那时候这些凝血因子还没法人工合成),而这些患者几乎每月都要接受凝血因子的注射治疗。如果提供血液的人当中有HIV感染者,那使用了这些被HIV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的患者,感染艾滋的风险就很大。更糟糕的是,检测HIV感染的办法直到1985年才出现,在此之前,要知道哪些供血者感染了HIV,在这些感染者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感染HIV到发病,有大概2-10年的时间,人体可以没有任何特殊表现)。&br&即使在有效检测手段出来以后,还有一个「窗口期」的概念阻止高HIV感染风险人群献血。病患从感染病毒到产生足够多的,检测手段可以发现的HIV抗体的时间叫「窗口期」。很多人担心,因为窗口期的存在,许多感染者献出的血液可能漏检。早期检测条件下,窗口期的时间约为3个月,也就是说一个发生高危行为的人,需要等待3个月以上的时间再去检查,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如果这3个月内他去献血,血液中有病毒但是没有检测需要的足够多的抗体,就有漏检导致输血者感染的风险。&br&显然禁止献血和输血是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的,而越来越多输血患者感染HIV的事实又提示血库已被HIV污染,迫于压力,美国FDA只能下达禁令:感染HIV风险较高的性活跃男同性恋者不得献血。自那以后,每一个男性美国公民献血前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从1977年至今,你是否和其他男性有过性接触,哪怕一次?』如果同性性行为者如实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其终生不得献血了。&br&这一禁令马上得到各个国家的效仿,除了美国,法国、德国、瑞士、丹麦、挪威等国陆续颁布类似的法律法规禁止男同性恋者献血。时至今日,一些国家已经陆续解除了这一禁令,比如西班牙、意大利。一些国家调整了禁止同性恋者献血的时间,比如英国、澳洲、日本等,将禁令调整为「在上一次同性性行为后一年内不得献血」。&br&至于我国,我查到的禁止同性恋者献血的规定来源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2001年有一版,12年更新了,与之前的相比,新修订的《献血要求》将「同性恋者禁止献血」改为「男男性行为者禁止献血」,女同性恋者得以解禁。&br&&br&以下引用自百度百科&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view/3311131.htm?fr=aladdi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i class=&icon-external&&&/i&&/a&:&br&&i&5.2.1献血动机&/i&&br&&i&无偿献血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目的是帮助需要输血的患者。请不要为化验而献血。国家提供艾滋病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如有需要,请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联系电话可查询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热线12320)。&/i&&br&&i&5.2.2安全献血者的重要性&/i&&br&&i&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献血,如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具有经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风险的。&/i&&br&&i&5.2.3具有高危行为者故意献血的责任&/i&&br&&i&献血者捐献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会给受血者带来危险,应承担对受血者的道德责任。&/i&&br&&i&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77条、《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8条和第62条规定,高危献血者故意献血,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i&&br&&br&关于这一修改的类似报道很多,可以参考:&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a/078.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国禁止男同献血被指难操作 无具体处罚规定&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政策制定者禁止男男同性恋者献血的基本考量,通过前面的内容和其他答案,应该不难理解——就是因为男男同性恋者患艾滋,乙肝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些疾病同时也容易通过血液传播。男同作为罹患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献血容易对输血者造成一定风险,因此被禁止。&br&&br&这一禁令在HIV刚开始施虐的一段时间内有其历史意义,但现如今还强调这样一条规定,很难说没有歧视的成分存在。&br&首先,这一政策的施行很大程度上依靠献血者个人自觉,现在还没有什么检测手段或者仪器能够判断坐在你对面准备输血的那个人是不是同性恋,又不是每个同性恋者都是「小红帽」如此明显,血站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说,「诶,我觉得你长得像同性恋,所以你不能献血……」,除非脑子被驴踢了。而且,这一规定实施以来还没有听说过哪个男同因为献血遭到了处罚的。&br&其次,随着HIV的流行,任何有高危行为(静脉吸毒、共用针具、无保护性行为等)的个人或群体都有感染风险。我国现存HIV感染者里,异性性行为导致的传播仍占大多数。一个既往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和性病史的gay,和一个既往感染了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的直人,你觉得谁的血更安全一点?&br&最后,目前的检测手段已经可以将HIV窗口期缩短至2周左右。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因为在正规医疗机构输血导致感染HIV、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染病的案例已十分罕见。事实上,就算你的经历比处女的肌肤还纯洁无暇,血站的工作人员也要常规对你的血液进行HIV、乙肝、丙肝、梅毒等疾病在内的一系列检查。你还在担心2周的窗口期?但在这两周之内去献血的感染者是男同多还是直人多都还不一定呢。而且就算考虑了窗口期的风险,那终生禁止男男同性恋者献血又有多大必要呢?可以允许2周以后明确自己没有感染的gay献血么?&br&&br&希望仅仅依靠道德责任来约束行为,在老人摔倒都没几个人敢去扶的社会,就像是没有工作人员和监控的超市,简直就是在诱惑人去犯罪。从根源上杜绝输血导致疾病传播的办法,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改进检测手段,加强检测力度上面。只是一味强调哪类人不能献血,除了表明政策制定者的立场以外,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类似的条例还有,「艾滋病毒感染者不能去公共浴室」等等。&br&&br&当然明知自己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还要献血的情况就另当别论了。&br&&br&以上。&br&&br&PS:一些内容参考自:&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ealth/mens-health/banned-life-why-gay-men-still-cant-donate-blood-f6C&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anned for life: Why gay men still can't donate blood&i class=&icon-external&&&/i&&/a&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同性恋者不能献血」这一规定的出处和历史渊源。艾滋病最早于1981年在美国被报道,当时由于艾滋患者主要是男同性恋者,因此又成为「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综合征」。事实上,即使是现在,美国每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仍有超过…
作为丙肝病毒研究的博士生,我可以100%确定的说,除非你接受他的输血或共用注射器,否则基本不可能传染。&br&&br&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输血或器官移植、共用注射器(吸毒、医护)、母婴。WHO链接在此 &a href=&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64/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O | Hepatitis C&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另外性交可能会传播,但几率很小,目前并没有被学术界公认;同性恋性行为没有传播丙肝病毒的直接证据。&br&&br&日常的饮水饮食交谈拥抱甚至接吻都不会传播丙肝。&b&&u&但是你们是室友,要注意可能被血液污染的个人用品,比如牙刷、剃须刀,不可共用。&/u&&/b&&br&&br&我个人的课题是丙肝病毒相关的,天天做实验被各种大量丙肝病毒包围,甚至我还有一次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扎破过手指.......真是用生命在做实验啊。因此每半年实验室要去组织查一次丙肝RNA确保没被感染。&br&&br&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千万不要歧视丙肝病人,相反,你的室友此时更需要你们的关爱。
作为丙肝病毒研究的博士生,我可以100%确定的说,除非你接受他的输血或共用注射器,否则基本不可能传染。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有:输血或器官移植、共用注射器(吸毒、医护)、母婴。WHO链接在此 另外性交可能会传播,但几率很小,目前并…
原来写过一篇科普文章,转贴过来。&br&&br&“我会不会得艾滋病?!”&br&&br&如果要根据提问次数把关于HIV/AIDS的问题排一个序,关于“会不会得艾滋病”这类问题无疑能够荣登“冠军”宝座。从开始研究HIV到在一些公益机构从事HIV相关咨询工作,笔者已记不清楚回答过多少次类似的问题——“接吻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口交会不会得艾滋”“万一安全套破了怎么办”……提问者往往是和他人发生了亲密行为后出现了“恐艾”情绪,虽然大多人都知道HIV主要通过性、母婴、血液三种方式传播,但“性”传播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人关心的。&br&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和他人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他得艾滋病的几率到底有多大?&br&研究HIV性传播的确切概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者们需要招募一群正常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踪随访他们进行性行为的方式、次数、安全套使用情况以及他们性伴侣的HIV感染情况等。可想而知,无论是因为时间太久记不清还是故意隐瞒,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准确,而且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差别很大。除此之外,普通人很难清楚其性伴侣到底是不是HIV感染者,特别是性伴数比较多的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需要招募一批有固定阴性伴侣的HIV感染者,一段时间后检查阴性性伴的感染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手段把各个研究结果进行合并,以此来估计出性传播HIV的大致概率。&br&如果把性传播HIV的风险根据无保护性行为方式进行排序,大致结果是这样的:1肛交(被插入方,“受”),2肛交(插入方,“攻”),3 阴道交(被插入方),4阴道交(插入方),5 其他性行为方式(口交、手淫等)。但即使是感染风险最高的 “小受”,其单次传播概率也仅为1.4%左右(每71次暴露行为1次传播),男、女结果相近[1]。而阴道交的插入者感染概率只有0.04%。&br&你可能会奇怪了,不是有很多病例“一次就中标”么?如果HIV的传播风险真的那么低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感染HIV的人越来越多了呢?&br& 在评估某种行为是否会传播HIV的时候,除了一般的概率,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一起进行考量。传播风险是对群体而言的,对个人来说那就是1或0的关系。确实有人一次不小心就感染了,同时也有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概率就像是上帝在掷骰子,丢到你头上了,也是无奈的事情。另外,还有很多因素并没有包括在这些“平均”数字里头,比如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体内病毒含量很高,男方没有割包皮,女方处在月经期,性交过度激烈,性交时间过长,肛交之前灌肠,口交前后刷牙或者口腔有溃疡破损等,都会明显增加HIV传播的风险。比如细菌性阴道炎会导致女性感染HIV的风险提高8倍,而感染者体内病毒含量每高10倍,传播风险会增加2~3倍。&br&虽然单次性行为传播风险看起来不高,但多次暴露无疑会使传播风险上升。换句话说,你和HIV走得越近,接触越频繁,HIV黏上你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如果一个女性和HIV感染者进行了100次无保护阴道交,其累积感染概率可高达10%,这还不考虑其他“加分”因素。&br&有“加分”因素,自然也有“减分”因素:治疗其他性传播疾病,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包皮环切,充分润滑,进行有效的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具体参看其他资料)等,这些措施都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br&在实际情景下讨论艾滋的感染风险,需要综合以上因素进行考量。对艾滋而言,造成传播必须有一定的病毒量进入体内,虽然科学家们可以在唾液、泪液等体液中检测到HIV病毒,但含量是很少的,接触这些体液并不会导致感染。如果接吻要传播艾滋,除非你满嘴溃疡,还吃了别人一杯左右的口水估计才有可能。再不然就是两个人亲的太猛以致鲜血淋漓。这也是为什么说唾液是“安全体液”的原因。至于“安全套破了怎么办”,其实这是关于安全套为什么不能百分百阻挡艾滋的问题。套套质量不可靠,不正确佩戴套套,错误使用油性润滑剂,带两个(或者多个)安全套,性交过程中安全套则更可能破损、滑脱,这样就有可能感染HIV。&br&&br&总结一下:&br&1、 要明确性行为传播HIV的确切概率并不容易,研究给出的平均结果显示单次暴露感染风险并不高,最高的行为方式是肛交(接受方);&br&2、 一次暴露也有可能感染,多次暴露风险增加,还有包括其他性病等因素会加大传播风险;&br&3、 没有一种方式能够保证把HIV性传播风险降到0,所以如果你不了解那个即将和你“亲密接触”的朋友,请把他(她)当做潜在的感染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比如正确使用安全套,明确对方感染状态等)来降低传播风险;&br&4、 艾滋传播需要一定的病毒量进入人体,唾液含病毒量极小,是安全体液,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br&&br&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唯一的确认办法是到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检查,不要根据任何症状瞎猜瞎想。艾滋病只是万千疾病当中的一种,可防可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请记住,只有“小心”爱,才能“放心”爱。&br&&br&&br&参考文献&br&1、Baggaley RF, White RG, Boily M-C. HIV transmission risk through anal intercourse: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HIV prev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48-63.
原来写过一篇科普文章,转贴过来。“我会不会得艾滋病?!”如果要根据提问次数把关于HIV/AIDS的问题排一个序,关于“会不会得艾滋病”这类问题无疑能够荣登“冠军”宝座。从开始研究HIV到在一些公益机构从事HIV相关咨询工作,笔者已记不清楚回答过多少次类…
来自子话题:
直接输血的感染几率显然是最高的,可以达到95%。&br&&br&其次是母婴传播。一般几率是25%,经过控制可以达到2%以下。但是要说明一下,并不是说母亲患有艾滋病就会必然让胎儿出问题。实际上母婴之间的血液并没有直接接触(母子血型可以不同),两者之间有胎盘作为中间环节隔断过滤血液中的部分成分。很多的母婴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出血造成的体液污染。&br&&br&最低是性行为,数字和性别有关。男传女是0.2%,女传男是0.1%,男传男的几率比前两个要高很多。理论上说,感染艾滋病的本质是要让病毒进入血液通过体循环破坏免疫。女传男概率较低,因为相对来说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女性体液不容易进入男性身体;反过来,男性体液虽然可以进入女性器官,但性器官并不直接参与体循环,如果内部没有造成出血点或是划痕,概率也不高。男性同性恋之间的高概率往往是其方式决定的大量体液的交换和伤口的造成,与同性恋本身无关。
直接输血的感染几率显然是最高的,可以达到95%。其次是母婴传播。一般几率是25%,经过控制可以达到2%以下。但是要说明一下,并不是说母亲患有艾滋病就会必然让胎儿出问题。实际上母婴之间的血液并没有直接接触(母子血型可以不同),两者之间有胎盘作为中间…
来自子话题:
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br&&br&题主提问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辟谣(个人猜测),其实这个原理主要就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9e5eea1995eff3& href=&/people/9e5eea1995eff3& data-tip=&p$b$9e5eea1995eff3&&@杜鑫&/a&讲的“基因A如果接上基因B,则可以产生具有A+B效果的产物”,理论上来讲,这是成立的,但是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基因A与基因B之间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他们表达的产物又是如何连接起来的,按照课本上的构想构建的这种新型的病毒是否稳定,能否存活等。例举几个问题,新构建病毒的基因组以何种形式存在(因为流感病毒的的基因组是是有7或8个负义RNA单链组成的,HIV基因组是由2个正义RNA单链组成的,如何连接?)?这种新构建病毒的形态又是如何(流感病毒蛋白和HIV病毒蛋白如何构成病毒的蛋白组分)?如这种新构建的病毒如何进行感染,是利用流感病毒的受体还是HIV病毒的受体?总之,这种新病毒能否获得,存活,甚至能否稳定的增殖,这才是重点。&br&&br&我是做流感病毒的,主要是做禽流感病毒的。&br&简单介绍下业内利用&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9e5eea1995eff3& href=&/people/9e5eea1995eff3& data-tip=&p$b$9e5eea1995eff3&&@杜鑫&/a&归纳的原理进行的一些研究。&br&现在对流感病毒的研究很多会在病毒的某个基因片段(如NA)后,加上一个报告基因(如GFP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以实现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实时监控,并且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目前有的研究会以NA+2A+GFP的形式连接,这种方式对病毒蛋白的表达不产生干扰,对子代病毒的的包装影响不大,基因组的稳定性尚佳。【1】&img src=&/d474b62b1fc7294aadd93b_b.jpg& data-rawwidth=&446& data-rawheight=&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6& data-original=&/d474b62b1fc7294aadd93b_r.jpg&&Figure 1 NA+2A+GFP的连接形式&img src=&/0bec98544b_b.jpg& data-rawwidth=&335& data-rawheight=&2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5&&Figure 2 NA+2A+GFP基因的表达&br&上述就是基因NA与基因GFP连接形式的图示,2A肽是一种自剪切的多肽,它可以保证两种基因同时发生转录和表达,但是表达的蛋白最终是分离的。&br&&img src=&/f26da0c6ada83_b.jpg& data-rawwidth=&170& data-rawheight=&1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0&&Figure 3 报告病毒感染细胞后GFP蛋白的表达&img src=&/aaaeb61b037e_b.jp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1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aaaeb61b037e_r.jpg&&&br&Figure 4 报告病毒感染细胞后的共聚焦&br&Figure 3和4就显示了报告病毒是具有感染性的。&br&&br&总结一下,就是基因A+B的研究方法是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例如融合蛋白的表达等。但是希望用这种方法创造一种新的生命,有很多研究工作要继续。&br&&br&【1】Feng Li,JV,2010
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题主提问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辟谣(个人猜测),其实这个原理主要就是讲的“基因A如果接上基因B,则可以产生具有A+B效果的产物”,理论上来讲,这是成立的,但是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基因A与基因B之间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他…
来自子话题:
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br&&br&我初中的时候体检就查出有乙肝,当时班主任把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叫过去,很神秘的拿出我们的体检单说“你们体检结果有乙肝,回家让爸妈带你们去复查一下。”那时候我12岁,根本不理解“乙肝”这两个字代表什么,但是透过班主任我感觉这是一件极度不好的事情,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回到家哭着告诉了妈妈。小小的我,以为天都塌下来了。复查,结果还是大三阳,听了医生的建议在防疫站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并服用抗病毒药物,但是一直没有好转。家在农村,家人也比较欠缺这方面的知识,甚至以为一起吃饭也会传染,也不知道目前并没有能够根治乙肝的方法,吃饭的时候就用特定的碗单独给我盛饭菜,每天还要喝一大碗中药。那段时间全家人的情绪都是很低落的,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难过。&br&&br&后来年纪大一点,我才开始在网上学了一些关于乙肝的知识并且讲给家人听。从抵触和愤懑变成慢慢接受。家人大概也是如此。但是心底始终有个结,从来没有对谁说过这件事,即使是少女时代彼此认为无话不说的好姐妹。&br&&br&高三那年,在家人的建议下我报考了医学院,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加了解这种与我永久共存的病毒。高考前几天和我男朋友在一起的,他随我报考了这所学校,我们的关系理所当然进展得很好,但是我也没有考虑过要把自己有乙肝的事情告诉他。直到在我们发生了无套性行为。反应过来以后,我非常的纠结和痛苦,我觉得自己必须告诉他真相对他的健康负责,但是又那么害怕他歧视我离开我。最后我选择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的情况和担心。出乎意料的是他非常宽容地接纳了我,赶到我面前紧紧地抱着我说“我打过疫苗的,傻瓜”。如此庆幸。后来我们商量,决定先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母。&br&&br&在医学院学的知识越多,我就越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现在的生活一切安好。但是我心底的那面墙却始终没有消除,依然做不到告诉身边的其他人,哪怕是一起生活的室友。这个回答要不要匿名也很纠结。现在这个社会,歧视肯定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也在努力,一方面是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和科研技能,希望能为攻克乙肝贡献一己之力;另一方面是让自己变得强大,愿有朝一日能够站出来为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说话。&br&&br&第一次讲自己的秘密所以一不小心扯得有点远,无非就是想告诉题主,这件事还是有必要告诉你的重要他人的,也就是你的父母和男友。因为你感染了乙肝传染给他们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对他们的健康负责,你应该说。并且最好让他们做两对半检查,看是否有抵抗力,没有的话要接种疫苗。接种过疫苗以后也要定期复查,半年或者一年一次。父母知道的少,你只要耐心给他们解释就好。&br&乙肝最糟糕的发展路线是“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中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并且不是绝对发生,有的人一辈子带着乙肝依然生活的很好。所以题主呢一定要随访,最好半年复查一次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乐观面对,没有什么大不了。&br&&br&如果有没有感染乙肝的喷油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想提醒说自觉一点去查查自己有没有抗体,及早打疫苗给自己降低风险吧。因为这么多年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当初到底是怎么感染的。&br&&br&(=??`)人(??`=)抱抱。
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我初中的时候体检就查出有乙肝,当时班主任把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叫过去,很神秘的拿出我们的体检单说“你们体检结果有乙肝,回家让爸妈带你们去复查一下。”那时候我12岁,根本不理解“乙肝”这两个字代表什么,但是透过…
不匿了,神经科学在读博士一只&br&-----更新-----&br&首先向&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佳& data-hash=&eb833f75282a1fcf7ade& href=&/people/eb833f75282a1fcf7ade& data-tip=&p$b$eb833f75282a1fcf7ade&&@赵佳&/a&道歉,没有在搞明白他的引文来源的情况下就开始发言;同时原来的回答里面有很多带有攻击性的语句;不管是科普还是学术的讨论;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b&现删去。并在此道歉。&/b&&br&&br&&br&但是也如&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佳& data-hash=&dc1f5f9daafe4& href=&/people/dc1f5f9daafe4& data-tip=&p$b$dc1f5f9daafe4&&@赵一灯&/a&自己所说的;答案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b&表述&/b&……还是那句&b&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的最终结局是,肝硬化,肝癌;&/b&&b&如果爱惜自己的身体,生活有规律,可以延长到达最终结局的时间。&/b&我可以接受你后来的补充的解释;但原话不是一个用来告诉患者或者用来科普的好句子。翻译的问题也应不该成为表述不当的借口。一方面描述本身应当科学无误,另一方面要看它是不是能够简单无误的把意思传达给其他人,而不产生其他的误解。毕竟如果是医生同行或是我们搞科研的童鞋;我怀疑你说的不对,我就翻书找文献。但是&b&对大多数一般患者&/b&来说;医生说的就是&b&真理&/b&,不得不去相信&b&。&/b&另外关于提到的自愈的问题;以及DNA检测和窗口期的关系(没有否定你对窗口期的解释和描述,我觉得只是做了一些补充;这些讨论不属于这个题主问题的“解答”部分;我就不再展开了。&br&也祝这位认真的童鞋学业顺利;造福更多患者。&br&&br&最后再唠叨一句;&b&这一点也非常赞同&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3d991a9d3ebacc4a6fa885d& href=&/people/53d991a9d3ebacc4a6fa885d& data-tip=&p$b$53d991a9d3ebacc4a6fa885d&&@赵佳&/a&说的
&/b&&b&不要在网上求诊&/b&;即使给您回答的是真正的医生而且非常负责和专业;但作为患者能够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还是非常有限;有问题应该去医院挂号;同时选择一家值得信任的医院,并相信给你提供治疗的医生。&br&-------------------------------&br&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衔& data-hash=&6cd2ed485d& href=&/people/6cd2ed485d& data-tip=&p$b$6cd2ed485d&&@黄衔&/a&的专业答案;当然我还是会坚持把这个答案写完,这是一个从&b&患者&/b&和现在正在从事和科研有关工作的童鞋的角度出发的(会结合一些比较新的文献);&b&有很多是医生没有告诉我;或者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我的。&/b&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科普;但是也算是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治疗的一个&b&交代&/b&&br&&br&&br&这十四年来,不停的查阅各种书籍(显示器下面还压着西粽呢);到了现在也会读很多有关的文献。好吧不牢骚了开始说一下题主的问题,以下仅针对&b&乙肝&/b&,&b&不含医疗建议&/b&,如果需要医疗&b&建议请咨询医生&/b&。&br&&br&&b&1.如何发现并确诊乙肝&br&&/b&乙肝的症状很不明显;携带者更是可以认为是没有症状的。所以大部分人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的。当然按照书上写的是有乏力、厌油、食欲下降、肝区疼痛什么的。但是导致这些情况的病太多了;光是靠症状是很难发现的。我自己当时的症状就是呕吐不止;然后去住院做检查的时候发现的。&br&因此,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去做二对半(免疫学检查)和HBV-DNA了前者的好处是可以反应感染的进程和自身免疫应答的状态;后者则非常敏感,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判断体内病毒复制的情况。所以一般医生会会把二对半、DNA和肝功能一次全开给你。一共大概400大元。&br&但是和HIV病毒感染一样;是有窗口期的。但不是说&b&感染一段时间检测不出&/b&窗口期是说这段时间没有可以作为特异性标志的抗体出现;不是是说这段时间的感染无法检测,这个时候可以用HBV-DNA来辅助。这也是为什么怀疑你乙肝;医生一定要要给你开HBV-DNA一样。&br&早期的DNA增长趋势研究的很多;这里贴一篇&br&&img src=&/110e7a861be3bbef58a114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110e7a861be3bbef58a114_r.jpg&&&br&Hepatitis B NAT virus-positive blood donors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HBV infection: analyses of the window period and kinetics of HBV DNA&br&(Yoshikawa et al., 2005)&br&是可以覆盖窗口期的;所以国内也有很多有关DNA窗口期的研究&br&所以综上,你做完这两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是不是乙肝就基本没得跑了(免疫不应答的DNA又不可检出的只能通过biopsy发现的感染者……这个嘛……)&br&&b&因此,关于第一个问题,安全的做法是把DNA和二对半都查了;如果只查一个的确有可能出现漏跑的情况。&/b&&br&&br&&b&2.乙肝的治疗&/b&&br&乙肝的治疗方案也是在不断的演进的(会发布新的乙肝治疗指南;例如2012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针对医生的治疗意见;尤其是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的使用经验(核苷类药物更新速度非常的快)。&br&&b&说到治疗,现在已经达成共识:一线治疗使用抗逆转录病毒的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b&,因为我们知道,HBV是一个DNA病毒(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寒山客& data-hash=&adbaed8b05d1& href=&/people/adbaed8b05d1& data-tip=&p$b$adbaed8b05d1&&@寒山客&/a& 指出错误),但是在病毒要想复制,是需要逆转录酶的。但是这个逆转录酶对动物来说毫无用处;因此这类核苷类药物就偷梁换柱,抢先和逆转录酶结合,让病毒无法复制,阻碍病毒的合成。由于HIV也是逆转录病毒,所以HBV的治疗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受益于HIV的治疗;很多抗病毒神药例如拉米夫定;最早就是作为HIV的药物的(当然现在也是)。使用核苷类药物抑制复制病毒明显,同时相对于干扰素的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大部分是口服药;例如拉米夫定一天一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br&但是遗憾的是,抗病毒不是谁都可以抗的,对于肝功能和拷贝数量有一定要求。只有自身免疫应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肝功能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进行抗病毒治疗。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乙肝不仅仅是一个病毒感染的疾病;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b&免疫性疾病&/b&。乙肝病毒本身对肝细胞的危害很小;但是为什么还会有炎症还会有肝细胞的大量破坏(急性感染)。是因为免疫系统在尝试着清除乙肝病毒。也就是说你的免疫系统反应越强,肝病反而越重。但是如果免疫系统毫无反应;那就是所说的&b&免疫耐受&/b&了,HBV你住在肝细胞里,我JC叔叔不管你,大家相安无事。所以大部分慢性感染者和携带者肝功能无变化,就是这个缘故。但是这个对于抗病毒治疗是不利的,此时投入抗病毒药物是没有效果的。以上也是很多人的教训换来的;在到达治疗终点(包括长期DNA阴性,肝功能恢复等等),&b&药是不能停的!&/b&所以不得不说&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常斌& data-hash=&472fe82ccf6cec9b015c0a90fdfb2d81& href=&/people/472fe82ccf6cec9b015c0a90fdfb2d81& data-tip=&p$b$472fe82ccf6cec9b015c0a90fdfb2d81&&@常斌&/a&可惜了……之前还有擅自停药导致的死亡事件,因此我那个时候用的拉米夫定的说明书从2页A4变成了一张接近A2幅面双面打印的纸! 另外核苷类药物有一定几率&b&会导致病毒变异而耐药&/b&(尤其是LAM,且概率随着使用时间的长度而增加),当然医生会根据情况换药;或者直接使用不太容易变异的恩替卡韦(ETV)。同时变异后的毒株毒性也小于野毒株&b&。&/b&&br&然后我们继续说&b&干扰素&/b&,干扰素的劣势上面已经说了,优势就是有一定几率完美转阴(HBsAg阴性),这个对于任何一个患者或者携带者都是梦寐以求的结果,也就是“搏一把”,为了这个搏一把很多患者甚至不惜在明知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还要打(记得在肝胆相照论坛有一个病友接受完核苷治疗不具备上干扰素的条件,但是还是执意让医生给开了派罗欣,然后医生居然同意了)。但是也如&a href=&/people/huang-xian-18& class=&internal&&黄衔&/a&所说概率不高,同时要忍受副作用。所以关于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谁优谁劣,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能我是使用核苷药物的所以对它有一定偏袒)。根据APASL2012的意见,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同等的疗效;在&b&年轻人中更建议使用干扰素以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在高ALT患者中且有肝硬化倾向则建议使用核酸类药物(&5xULN);&/b&但是同时还要考虑病人的各种情况(是否要怀孕等等)所以&b&是否、何时和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是需要由医生来决定&/b&的。&br&&br&&br&&b&3.关于乙肝的”治愈“和预后&/b&&br&慢性乙肝患者除了少数非常幸运的人(不管是打INF还是自然的)会出现HBsAg转阴外,大部分人都会携带病毒一生。目前医学界还没有任何一种靠谱的可以清除细胞内cccDNA的方法(也许未来可以吧)。所以现阶段的治疗原则不外乎控制病情,包括压制病毒复制,维持ALT水平在正常状态,减轻肝纤维化程度,还有&b&防癌&/b&。对于达到治疗终点的患者,也就只能定期复查、复查、复查……&br&然后关于预后:&br&我猜测这也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佳& data-hash=&eb833f75282a1fcf7ade& href=&/people/eb833f75282a1fcf7ade& data-tip=&p$b$eb833f75282a1fcf7ade&&@赵佳&/a&&b&激起众病友不满的原因&/b&&br&&b&“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的最终结局是,肝硬化,肝癌。如果爱惜自己的身体,生活有规律,可以延长到达最终结局的时间。”&br&&/b&这句话的意思从什么方面解读就是慢性乙肝患者一定会死于肝癌,可是是这样的么?&br&这里分享一点经历,我也无数次的问我的医生,我什么时候会得上肝癌,我的预后会怎么样。&br&所有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不好说……得上这个,也很难说啊”;但是如果在网上问的话,大部分的咨询医生都说safe……你现在DNA阴性+小三阳,没有多大问题……&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衔& data-hash=&6cd2ed485d& href=&/people/6cd2ed485d& data-tip=&p$b$6cd2ed485d&&@黄衔&/a&医生应该有体会;为啥?&b&医生说话是要担责任的。&/b&如果在知乎上说你没啥问题,那也没啥,但是你作为治疗医生,告诉患者你不太可能得上;然后病人真的中了彩票,还把话录下来,你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挨刀子都不是不可能的。&br&所以,众病友&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鹏& data-hash=&796ded131fcc436bc026b& href=&/people/796ded131fcc436bc026b& data-tip=&p$b$796ded131fcc436bc026b&&@李鹏&/a& 包括我自己一直都非常关心自己的预后,然后直到我找到了这一篇文献:&br&&img src=&/5aa039964dfd763b87bbb4_b.jp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5aa039964dfd763b87bbb4_r.jpg&&&br&Nomograms for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br&Hwai-I Yang, Morris Sherman, Jun Su, Pei-Jer Chen, Yun-Fan Liaw, Uchenna H. Iloeje, and Chien-Jen Chen&br&慢性乙肝病人中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这是一个台湾人做的有2435人感染者的分析,最终有103人得上了肝癌;然后建立了三个模型来分别预测哪一些是高危因素以及5年和10年的发病危险。&br&其中的核心部分如下:&br&&img src=&/4e42e184b3a68d18fcc17ad0e2f3a0bc_b.jpg& data-rawwidth=&885& data-rawheight=&7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5& data-original=&/4e42e184b3a68d18fcc17ad0e2f3a0bc_r.jpg&&这个表是计算&b&危险分;分数越高,得肝癌的概率就越大。&/b&&br&包括以下的项目(我们以第二个模型为例,也就是考虑了DNA载荷但是没有分型):&br&1.性别:男2分,女0分&br&2.年龄:每5年增长1分&br&3.肝癌家族史:没有0分,有2分&br&4.饮酒:没有0分,有1分&br&5.ALT U/L: 小于14:0分,15-44:1分;&45:2分&br&6.DNA:&br&&300,0&br&300-9999,1&br&,3&br&999,4&br&&&br&positive,6&br&&img src=&/be383abdd0d1fc00487ca3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be383abdd0d1fc00487ca3_r.jpg&&然后这个图就可以看到不同得分的得HCC的概率了。如果是最高的20分,很不幸5年几乎是100%的。但是大部分人来说,其实中标率很低;比如我只有2分,那么即使10年来看,概率&b&也会小于千分之一。&/b&&br&&b&所以至少在这个研究中是否得癌症的因素最重要的是&/b&&br&&b&DNA and 年龄 ,然后下面就是性别、饮酒、家族史和ALT。&/b&&br&&b&因此控制HBV-DNA真不是说说的!我也查了好多文献,长期DNA保持在可检出以下(500或1000)的患者得肝癌的概率是很低的!&/b&&br&所以这也是我反对&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佳& data-hash=&eb833f75282a1fcf7ade& href=&/people/eb833f75282a1fcf7ade& data-tip=&p$b$eb833f75282a1fcf7ade&&@赵佳&/a&的答案的原因,&b&只要合理治疗;不饮酒,保持ALT和DNA稳定,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终老的&br&&/b&&br&&b&4.关于定期复查&/b&&br&我现在是每半年一次 肝功、HBV-DNA,AFP,腹部B超;肝功其实可以查的更勤快一点。全套一次也不过500块钱,1年1000块。如果能够极早发现某些疾病;基本上就是5年能活不能活,以及治疗费用是否要多花1000后面加两个00甚至更多的问题。对&b&患者自己来讲,抽个血不算什么多么侵入性的检查,没有过度使用之说,但是也如&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衔& data-hash=&6cd2ed485d& href=&/people/6cd2ed485d& data-tip=&p$b$6cd2ed485d&&@黄衔&/a& 医生所说,站在医生的角度,他不一定会劝你,更不会执意要你做这些检查。 所以对患者自己来说;一定不能舍的这些小钱,定期检查一定不能马虎。&/b&&br&&br&完
不匿了,神经科学在读博士一只-----更新-----首先向道歉,没有在搞明白他的引文来源的情况下就开始发言;同时原来的回答里面有很多带有攻击性的语句;不管是科普还是学术的讨论;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现删去。并在此道歉。但是也如自己…
来自子话题:
这个只能匿了。说实话,我自己虽然从小学5年纪就检查出了乙肝,但我依然对乙肝很恐惧,所以别人的此种态度,我通常不会怪罪。毕竟是一种没有有效治愈方法且又会传播的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br&&br&好在,我的女友是个天使。&br&&br&接吻之后的几个月,我一直很担心她被感染(我很自私,在担心的情况依然跟她接吻),把担心告诉她以后,她第一时间是抱着吻我,说就是要感染乙肝,让我放心!天真烂漫的人啊,如果你真的感染了,我恐怕要愧疚一辈子!&br&&br&好在,我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不强。后来检查的结果是,她感染了病毒,但是又自愈了,并且因此得到了抗体。(生活中长期小剂量的病毒感染确实能产生抗体)。&br&&br&&br&这只能说是我的幸运,碰到了那个真的爱我的人。&br&&br&乙肝患者容易疲劳,不能太累,不能饮酒抽烟,任何可能需要调动肝脏解毒功能超负荷运作的东西,都不能沾,腊肉香肠都要少吃,尽量吃新鲜的蔬菜瓜果。&br&&br&女友因为我喝酒喝到第二天肝疼的缘故,心疼的抱着我流眼泪。然后每次出去饭局都打电话叮嘱。不行就跟我妈打小报告,呵呵。&br&&br&此外,这件事完全没有给她心理留下任何阴影。有时候感觉她就好像不曾知道一样。&br&&br&对于未来,总有隐隐的担心。我们都认为先死的那个最幸福,不用孤孤单单的在世界上。可现在,我很怕把她一个人留在世界上。&br&&br&扯远了,反正我觉得吧,属于你的那个人也最终会出现的。
这个只能匿了。说实话,我自己虽然从小学5年纪就检查出了乙肝,但我依然对乙肝很恐惧,所以别人的此种态度,我通常不会怪罪。毕竟是一种没有有效治愈方法且又会传播的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好在,我的女友是个天使。接吻之后的几个月,我一直很担…
第一,太专业太具体的问题,比如“现在有情况,要怎么用药”这种,需要医生面对面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制定个人化方案。第二,太宽泛的问题,由于自己经验不足难以驾驭。&br&&b&但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去医院问题主这种问题难以获得满意的回答。&/b&所以我过来&b&抛个砖&/b&&br&&br&&br&&b&========================更新==================================&/b&&br&&b&今天上知乎才发现自己的答案引起了众多人的讨论。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感谢方宇星师兄查阅文献后写的详细答案!&/b&&br&&br&&b&我的参考资料完全来源于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以及medscape网站&/b&&br&&br&&br&&b&首先请病友们看这里!在你得了乙肝以后,你们居然更宁愿相信网络上的回答,而不是找专业医师咨询。当然有些病友在门诊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对医生失去了信心转向网络。但是我想说,网络上的个人知识毕竟不够专业,如果大家想了解医学知识,可以不用查文献,找英语比较好的朋友去这些网站&/b&&br&&b&1.丁香园&/b&&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国内最好的医生交流平台&br&&b&2.medscape &/b&&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是医学生与医生最爱用的检索网站之一,里面的reference都是经过专业医师查阅文献之后写出来的,可靠而且权威,每月都会更新&br&3.epocrates &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查看药物各方面信息,包括用药指征,不良反应&br&4.&a href=&/hom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om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要付费才能看,大家自动忽略&br&&br&比较好的app,丁香园的&b&用药助手&/b&,家庭用药,上面这些网站都有自己的app&br&&br&&b&在网上看到的信息一定要找专业医生求证,临床问题关乎自己健康!请挂号!&/b&&br&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国内的,不会专业的看反而更害人&br&&br&&br&&br&&b&第一点.&/b&&b&关于基础医学部分的答案,我没有错&/b&。&b&临床知识这一部分不准确,所以我在后面写了“求修改”!&/b&两张图片来源于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step 1
first aid这本书上,是2013年最新版,2014的还没出。我在第一条参考资料里写了,对应的是我的第一点。窗口期本身指的是病毒抗原和抗体滴度太低检测不出,In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ibod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tibody&i class=&icon-external&&&/i&&/a&&b&-based&/b& testing, the window period is dependent on the time taken for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Seroconvers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eroconversion&i class=&icon-external&&&/i&&/a&”. HBV-DNA一般不是窗口期指的对象。请认真看我的第二幅图。&br&&br&第二点.我在答案里说“&b&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的最终结局是,肝硬化,肝癌。如果爱惜自己的身体,生活有规律,可以延长到达最终结局的时间。&/b&”指的是,从医学理论上讲,这两个病的病理发展&b&最终结果。&/b&延长到达最终结局的时间&b&可以超过预计的寿命啊!可以因为其他原因去世,我说的不严谨,但请不要自行脑补。&/b&&br&&br&&br&我在第二点说“&b&临床症状千变万化,不好区分&/b&”,医生一看就知道是“高度概括”掩盖“&b&不是特别懂&/b&”,感谢黄老师&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衔& href=&/people/6cd2ed485d& data-hash=&6cd2ed485d& data-tip=&p$b$6cd2ed485d&&@黄衔&/a&详细的解说。&br&&br&&b&======================================================================&/b&&br&&b&1.乙肝和丙肝分别是由于病毒HBV, HCV引起的&/b&&br&&b&&img src=&/11ae492f4a5dd90c72a674_b.jpg& data-rawwidth=&1016& data-rawheight=&2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6& data-original=&/11ae492f4a5dd90c72a674_r.jpg&&乙肝主要靠母婴传播(妈妈感染,传给出生的小孩),性传播,血液传播&/b&&br&&b&丙肝主要靠血液传播。以前很多是因为输血感染,&/b&&b&现在血液检查规范了。&/b&&br&&b&具体可以看&/b&&a href=&/topic/& class=&internal&&乙肝 - 热门问答&/a&关于&b&黄衔&/b&的答案&br&2.临床症状千变万化,不好区分。传染病做个检查就很好诊断了。感染一段时间检测不出,这个叫&b&窗口期(window period)&/b&&br&&img src=&/15ba7ab022bbf7f0c5e3ac9bd8c78ad9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15ba7ab022bbf7f0c5e3ac9bd8c78ad9_r.jpg&&&br&&br&&b&窗口期(window period)指的是,感染一段时间,病毒本身即将被消灭,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又不够多。所以检测指标是阴性的。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有窗口期,比如艾滋&/b&&br&&b&3.&/b&很遗憾,病毒并不能完全清除,看第一幅图最后一项,乙肝病毒的基因和你的基因融合在一起了,潜在&b&致癌。&/b&慢性乙肝的目标是监测病毒活动,保护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实&b&大多数&/b&感染乙肝的人都自愈了,只有一部分人才变成慢性。而丙肝有&b&70%以上变成慢性,难以治愈,而且丙肝感染年龄越早,越危险&/b&&br&&b&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的最终结局是,肝硬化,肝癌。如果爱惜自己的身体,生活有规律,可以延长到达最终结局的时间。(加注:这里指的是理论上,实际慢性乙肝丙肝发展足够慢不影响寿命)&/b&&br&&b&4.现在乙肝有疫苗了,没有感染的一定要去打。好像进口的更贵但是效果可能更好。丙肝目前没有疫苗!&/b&&br&&br&&br&&b&生活建议:不喝酒,不吸烟,不熬夜。sex要戴套。定期检查&/b&&br&&b&ps:关于第三点,求大牛修改&/b&&br&&b&参考资料:&/b&&br&&b&1.step1 first aid &/b&&br&&b&2.&/b&&a href=&/article/177792-overvie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patitis C&i class=&icon-external&&&/i&&/a&&br&3.&a href=&/article/177632-overvie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patitis B&i class=&icon-external&&&/i&&/a&&br&4.窗口期&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Window_perio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ndow period&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更新,&a data-hash=&4e541fab26fadfbde88aada3& href=&/people/4e541fab26fadfbde88aada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钟明晓& data-tip=&p$b$4e541fab26fadfbde88aada3&&@钟明晓&/a&。资料来源:2010慢性乙肝防治指南&br&&b&携带者分两种&/b&&br&&p&1.慢性HBV携带者
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bb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p&&p&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p&
第一,太专业太具体的问题,比如“现在有情况,要怎么用药”这种,需要医生面对面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制定个人化方案。第二,太宽泛的问题,由于自己经验不足难以驾驭。但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去医院问题主这种问题难以获得满意的回答。…
来自子话题:
数落题主的人真的认真查过资料吗?随便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的。&br&&br&题主我来告诉你:没有错,一些科学家们相信消灭天花、更准确地说是天花逐渐消灭带来的天花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停止,和艾滋开始泛滥有着关系。&br&&br&“研究者曾做过一组实验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联系。他们将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及未接种过天花疫苗也未感染过天花的对照组的白细胞同时暴露于HIV病毒下,观察它们对HIV的反应。结果发现:HIV在接种组中的复制率远低于对照组达五倍。&br&&br&研究者认为,天花疫苗很有可能为免疫系统创造了一种突变,有可能是一种位于白细胞表面名叫CCR5的受体。这种受体同时作用于HIV和天花病毒。”&br&&br&(以上文字摘译自BBC网站:&a href=&http://news.bbc.co.uk/2/hi/health/8686750.s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ews.bbc.co.uk/2/hi/hea&/span&&span class=&invisible&&lth/8686750.s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有兴趣的可以去读原文,是一篇2010年的文章。)&br&&br&虽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但BBC的文章至少也算是权威了。&br&&br&所以,虽然现在下结论说艾滋的泛滥和天花的灭绝是否存在直接关系为时尚早,但这可以是一种非常可能的解释。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留天花病毒样本的原因之一。
数落题主的人真的认真查过资料吗?随便Google一下就可以看到的。题主我来告诉你:没有错,一些科学家们相信消灭天花、更准确地说是天花逐渐消灭带来的天花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停止,和艾滋开始泛滥有着关系。“研究者曾做过一组实验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
来自子话题:
蚊子的吸血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其润滑剂以便吸血),然后由食管吸入血液,而血液的吸入是单向的,吸入后不会再吐出。另外,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因其仅有0.00004毫升,不足以导致感染,要反复叮咬2800次后,才能引起HIV感染。而且,即使蚊子吸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它叮咬时分泌的防凝血物质有杀灭艾滋病毒的作用,艾滋病病毒在2~3天内即可被蚊子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根据蚊子的生理特点,蚊子一旦吸饱血后,要待完全消化后才会再叮人吸血。
蚊子的吸血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其润滑剂以便吸血),然后由食管吸入血液,而血液的吸入是单向的,吸入后不会再吐出。另外,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因其仅有0.00004毫升,不足以导致感染,要反复叮咬2800次后,才能引起HIV感染。而且,即使…
来自子话题:
1.全面推行歧视艾滋病的国家政策的话,题主真的不怕他们人手一根针管上街到处扎人吗,真的不怕吗?&br&2.讲一个笑话: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该消灭.....&br&3.再讲一个笑话:老人光吃饭不干活,我们把他们赶到荒山里饿死吧蛤蛤蛤!&br&---------------------------------------------------------------------&br&认真地回答一下:从纯功利的角度上看,与HIV携带者全面为敌或者放着不管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带来的损失比定时发药打发他们的成本高多了,&b&傻X才会去干赔本的买卖呐....&/b&
1.全面推行歧视艾滋病的国家政策的话,题主真的不怕他们人手一根针管上街到处扎人吗,真的不怕吗?2.讲一个笑话: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该消灭.....3.再讲一个笑话:老人光吃饭不干活,我们把他们赶到荒山里饿死吧蛤蛤蛤!---------------------------------…
来自子话题:
狂犬病的传染源以狗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蝙蝠、浣熊、狼、狐狸等也可传播此病。由狗引起的狂犬病病例约占90%,由猫及其他动物引起的占10%左右。&br&&br&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毒性较弱的狂犬病毒毒株SAD19,曾经被用作动物疫苗,用来降低自然界中狂犬病毒的密度。直到一位美国妇女被使用过该毒株免疫的家猫咬伤后患狂犬病死亡,才让人们发现该毒株作为动物疫苗的潜在风险。&br&&br&一般情况下,被动物咬伤后,如果不能确定该动物安全无毒,都要注射狂犬疫苗。如果伤口较严重,还应该注射抗毒血清。具体情况应该交由疾控中心的医生判断。&br&&br&睡前一答,希望能解楼主之忧。
狂犬病的传染源以狗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蝙蝠、浣熊、狼、狐狸等也可传播此病。由狗引起的狂犬病病例约占90%,由猫及其他动物引起的占10%左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毒性较弱的狂犬病毒毒株SAD19,曾经被用作动物疫苗,用来降低自然界中狂犬病毒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类传染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