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丁甲类传染病???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会通过短信的方式反馈您的问题答案,请注意查收!确定
咨询问题:请选择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
回访时间:
中文学名:吉丁甲
中文别名:爆皮虫、串皮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亚目:有翅亚纲
科:吉丁甲科
体征:17-20毫米
前言“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古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淑女似的吉丁虫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总认为蝴蝶是最美丽的昆虫,但是当你认识了吉丁虫之后,可能会觉得吉丁虫也独树一帜,别有韵味。令人遗憾的是它们的幼虫长得奇丑无比,真可谓“虫大十八变”,这就是昆虫变态的奇妙之处!尤其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幼虫专门蛀食树心,使之枯萎死亡,是果树、林木的重要害虫。尽管如此,幼虫却是一味中药材,能治疗疾病,将功补过。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吉丁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吉丁虫的鞘翅确实漂亮至极,在灯光或阳光下,能闪烁出灿烂的金属光泽,如同晶莹的珠宝。吉丁甲吉丁虫成虫喜欢阳光,白天活动,在树干的向阳部分容易发现,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且飞得远,所以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是捕捉的好时机。下面介绍几种吉丁虫。
关注百科官方微信:hudong_baike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百科资讯
保存二维码
分享词条给好朋友昆虫种类大全 【范文十篇】
昆虫种类大全
摘 要:通过对学校不同环境下的昆虫的调查和分类来了解学校的昆虫有哪些目
和科,从而来了解这些昆虫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调查了解这些昆虫的生活
关键词:学校:昆虫;调查;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
我校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经纬:114.9728° 27.1075°)一个红土
地的革命之地。在此空气污染较少,湖水还较干净,这里是个多丘陵的地带,植被也较多,也有较多的昆虫分布。
1、材料与方法
1.1.1采集工具主要有:捕虫网、吸虫管、毒瓶、采集袋、标本盒、三角纸、
剪刀、镊子、放大镜、记录本。
1.1.2昆虫标本制作工具:还软器、昆虫针、三级台、展翅台、三角台、粘虫
胶和滤纸条等。
1.2.1昆虫的捕捉方法
昆虫标本是昆虫分类的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就成为昆虫
研究的基本技术。
本实验依据昆虫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习性,运用采集昆虫标本,观察昆虫
的基本形态进行昆虫的基本分类。
根据各类昆虫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一般的昆虫,如蝗虫、
蜻蜓、蝴蝶等,多采用捕虫网进行捕捉,而像叶蝉、飞虱等体态较小的多用吸虫管捕捉。同时,捕捉的昆虫立即用毒瓶杀死,以免因为昆虫挣扎而造成肢体残缺。对于鳞翅目的昆虫,在毒死后必须包在三角纸内,避免损伤鳞翅,使标本不完整。
1.2.1标本的制作
采集回来的昆虫标本,必须经加工、整理,制作成标本,才能长期保存,供
研究使用。
采集回来的昆虫标本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都比较干燥,不仅容易损毁,而且无
法整理,在制作标本前必须还软。在干燥器的底部放入干净的湿沙,加清水,再滴入几滴碳酸或甲醛溶液(以防标本霉变),将昆虫放在瓷隔板上,数日后即可软化。标本还软后,即可依次针插、整姿或展翅。
制作标本后还需要制作标本的标签,注标本的采集人姓名,采集时间、地点、昆虫的种名、昆虫所属的目,编号。贴好标签的昆虫标本存放在标本盒,然后放入专门的标本橱内保存,以免发虫或霉变。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和讨论
关于昆虫的分类系统,目前主要有进化分类和支序分类学(系统分类学)。本实验多是根据昆虫的外形进行分类,运用了支序分类法和表征分类法相结合的方式,属于进化分类法。对于正在学习昆虫纲的同学来说,进化分类法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系统分类法。建立自然分类系统,也系统而科学的了解昆虫的特征。初步了解了我校内昆虫所具有的一部分种内和所具有的目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特征。如蜻蜓目的大多数喜欢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膜翅目的较多在有花的地方生存。
参考文献:
[1] 张瑞清.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培养、与玻片制作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 张闰生、任淑仙、徐利生.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 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 吴宝华等.中国动物志 单殖吸虫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
[8] 陈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9] 杨庆爽,胡成兰.昆虫形态分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0]隋敬子,孙洪国.中国习见蜻蜓.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1]袁峰,昆虫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2]堵南山,赖伟,邓雪华等.无脊椎动物教学参考图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范文二:昆虫的分类
昆虫分类的意义: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
方法。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的依据:(1)生物界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元。昆虫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昆虫纲。
(2)昆虫翅的质地、形状和对数,口器、触角、足及腹部附肢和变态类型的变化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3)昆虫的种是昆虫分类的基本单位。
昆虫的命名采用双名法,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三化螟(中文名称)的学名为:
incertulas
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林奈(Linne,1758)将昆虫分列7个目;布鲁斯(Brues,1954)分27个目;伊姆斯(Immus,1957)分29个目;蔡邦华(1955)分34目。
昆虫分类的依据,主要采用的是其形态特征。分亚纲和分目的主要标志是根据翅的有无、形状、对数和质地,口器的类型,触角、足、腹部附肢的有无及其形态等。
昆虫纲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4目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8.襀翅目Plecoptera
1.原尾目Protura
19.蜉蝣目Ephemerida
2.弹尾目Cinura
20.蜻蜓目Odonata
3.双尾目Diplura
21.缨翅目Thysamoptera
石蛃目Microcoryphia
22.半翅目Hemiptera
5.缨尾目Thysanura
23.同翅目Homoptera 有翅亚纲PTERYGOTA
24.蛇岭目Raphidodea
6.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25.广翅目Megaloptera
7.蜚蠊目Blattodea
26.脉翅目Neuroptera
8.等翅目Isoptera
27.长翅目Mecoptera
9.螳螂目Mantodea
28.毛翅目Trichoptera
10.竹节虫目Phasmida
29.鳞翅目Lepidoptera
11.直翅目Orthoptera
30.鞘翅目Coleoptera
12.纺足目Embiodea
31.拈翅目Strepsiptera
13.革翅目Derma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14.缺翅目Zoraptera
33.双翅目Diptera
15.啮虫目Corrodentia
34.蚤目Siphonaptera
16.食毛目Mallophaga
17.虱目Anoplura
一、直翅目
Orthoptera
(1)体中型至大型。(2)口器咀嚼式。(3)触角丝状。(4)翅2对,前翅狭长、
革质,起保护作用,称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常作扇状折叠,常有
触角短于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前足开掘足,前翅短,不达身体的末端,后翅长于腹末。尾须长、产卵器不外露。 蟋蟀科 Gryllidae
触角长于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后足跳跃足,雄虫发音器位于前翅基部。雌虫产卵器呈剑状,尾须长。 螽斯科 Tettigonuridae
触角长于体,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翅发达,也有短或无翅类型。产卵器发达,呈刀状或剑状,尾须短小。
二、半翅目 Hemiptera
通称蝽象或蝽等。体小至大型,多呈椭圆形或盾形,略为扁平。头部前端较窄。口器刺吸式,由头端生出;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包藏上、下颚变成的4根口针。触角丝状,4-5节。前胸背板宽大,中胸小盾片发达。翅2对,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栖息时平覆体背。足有时特化,跗节1-3节,某些种类具臭腺。
蝽科 Pentatomidae
体小至中型,触角多为5节,中胸小盾片发达,三角形,前翅膜区有纵脉,且多出自一条基横脉上。
盲蝽科 Miridae
体小型纤细,触角4节,无单眼,前翅背板前缘被横沟分出狭长的领片,前翅膜片有2~4个封闭的翅
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触角4节;中胸小盾片小,三角形,不超过爪区长度;前翅膜区有多数分叉纵脉,从横脉上分出 。
三、同翅目
叶蝉科 Cicadeuidae
头部宽圆,触角刚毛状于两复眼间,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胫节密生两列刺。
飞虱科 Delpcidae
头部窄于胸,触角锥状,生于两复眼之下,前翅膜质,后足胫节末端有一个能活动的距。 蚜
科 Aphididae
体小而柔软,触角丝状,翅膜质,前翅有翅痣。腹部第6或第7节背面两侧有一对腹管,腹末突出呈尾片。
同翅目昆虫
四、缨翅目 Thysanoptera
体微小型,口器锉吸式,前后翅均为缨翅。足短小而末端有泡。一般两性生殖,有的孤雌生殖。不完全变态,多为植食性,少数肉食性。
蓟马科Thripidae,体微小,略扁。触角6~8节,第3、4节上有感觉器。翅狭而端部尖锐。雌虫腹末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
五、脉翅目 Neuroptera
体小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后翅均膜质,脉多如网。完全变态,肉食性。
草蛉科 Chrysopidae,体细长,复眼有金色闪光。触角丝状,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和脉序相似,前缘区横脉不分叉。
六、鳞翅目
Lepidoptera
通称蛾和蝶。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大目。体小至大型。复眼发达,单眼有或无。触角细长,有线状、羽状、球杆伏等。口器虹吸式,能卷伸自如,有些种类的口器则退化。
一般有翅2对,膜质,翅面、身体以及附肢等密被鳞片,故有此目名。休止时,翅作屋脊状覆叠(蛾类)或竖立体背两侧(蝶类)。跗节5节,有的前足退化或节数减少。幼虫蠋型,3对胸足,2-5对腹足,趾钩。
Rhopalocera
触角端部膨大成锤形或球杆状;静息时双翅竖立于体背;昼出夜伏。卵散产,蛹外一般无茧。
弄蝶科 Hesperidae
体粗壮,黑褐色。触角端部呈钩状。幼虫体纺锤形,头大胸细呈颈状。 眼蝶科 Satyidae
体中型,色暗而不艳。翅上有眼状斑纹。前足退化。幼虫体似弄蝶,但头部有2个显著角状突起。
粉蝶科 Pieridae
体中型,白色、黄色、橙色,翅面有黑色或红色斑点。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
锤角亚目昆虫常见科
Heteroceva
触角多样,主要有丝状、羽毛状、栉齿状等;静息时双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昼伏夜出。卵散产或块产,蛹外常有茧。
螟蛾科 Pyralidae
体细长光滑,触角丝状,下唇须发达,前伸或上弯。 夜蛾科 Noctuidae
体中至大型,色深暗,体粗壮多毛。触角丝状或栉齿状。前翅狭,后翅宽,斑纹明显。
麦蛾科 Gelechiidae
体小型,色深暗。下唇须向上弯曲,伸过头顶。前翅呈柳叶形,后翅菜刀形
异角亚目昆虫常见科
七、鞘翅目
Coleoptera
通称甲虫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占昆虫总数的1/4多。 大小和形态变化大,体壁坚硬。头部发达,有的延伸成喙状,复眼显著,一般无单眼.触角多为11节,但形状不一。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小盾片呈三角形外露。前翅硬化成角质,称鞘翅,后缘平直,平时两翅的后缘于体背中部并合成一直线,盖住中、后胸及腹部和后翅。跗节4或5节。
肉食亚目 Adephaga
后足基节着生在后胸腹板上,不能自由活动;基节窝将腹部第一腹板分割成2片。
步甲科 Carabidae
体小至大型,黑色或褐色,有金属光泽,少数颜色鲜艳。头部较前胸狭,触角丝状。鞘翅多刻点或颗粒,后翅常退化。
虎甲科 Cicindelidae
体中型,具鲜艳色斑及金属光泽,头下口式,比胸部略宽。唇基宽达触角基部,复眼突出。
肉食亚目昆虫常见科
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可自由活动;基节窝不将后胸腹板分开。
鳃金龟科 Melolonthidae
体中至大型,触角鳃叶状,前足开掘足,腹末常外露。
Chrysomelidae
体小至中型,具金属光泽。触角多为丝状。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
Coccinelloidea
体小至中型,半球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头缩于前胸背板下,触角棒状短小。肉食性成虫体表光滑,无毛,有光泽。植食性成虫体背有毛,无光泽。
Curculionidae
体小至大型,头部前端延长成象鼻状。末端着生口器,触角多为膝状。
多食亚目昆虫常见科
3.瓢甲科 4.鳃金龟科
八、膜翅目 Hymenoptera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等已知种数仅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而居第3位。体微小至中型,有些姬蜂产卵器甚长,加其体长可达115mm以上。膜翅目的许多种类在地下、地上筑造各种巢室而居。本目中有不少种类营群居生活或社会性生活,除去一部分种类危害农林业外,大部分是有益的,其中包括许多寄生性益虫,以及授粉酿蜜的蜜蜂等。膜翅目通常分为广腰亚目及细腰亚目,分别包括一些具有经
济价值的科。
广腰亚目 Symphta
胸腹部连接处不缢缩。产卵器锯状或管状,常不外露。
叶蜂科 Tenthredinidae
成虫体粗短,胸腹广接。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缘深凹。前翅有粗短翅痣。产卵器扁锯状,不外露
茎蜂科 Cephoidae
体中型,细长,触角丝状,前胸腹板后缘平直,前翅翅痣狭长。腹部两侧扁,产卵器短,能收缩。
广腰亚目昆虫常见科
细腰亚目 Apocrita
胸腹部连接处明显缢缩,产卵器外露于腹部末端。
Ichneumonidae
体小至大型。触角丝状,前翅翅痣明显有小室和第二回脉。产卵器从末节前伸出。
Braconidae
体小型,与姬蜂相似。前翅小室缺或不明显,无第二回脉,翅面常有斑纹。
赤眼蜂科 Trichogrammatidae
体微小型,黑褐或黄色,复眼赤色。细腰亚目昆虫常见科触角膝状,前翅宽,翅面有纵行排列的微毛,后翅狭,呈刀状。
小蜂科 Chalcididae
体微小,有黑、褐、黄、白、红等颜色,头横阔,复眼大,触角膝状,前翅脉仅1条,后足腿节膨大。
细腰亚目昆虫常见科
4.赤眼蜂科
九、双翅目 Diptera
蚊、虻、蝇等,为昆虫纲第4大目。小至中型,有些大蚊翅展可达100mm。体短粗或其它形状。多黑褐色,或具金属光泽。 习性复杂,多喜湿润。成虫多食花蜜或腐烂的有机
长角亚目 Nematocera
触角长度超过头胸,节数在6节以上,多的可达40节左右,无触角芒。瘿蚊科Cecidomyiidae体小纤细。触角念珠状,复眼发达或左右愈合,足细长。
Brachycera 通称虻类。
触角较短,通常3节,无触角芒。食虫虻科Aasilidae
体小至大型,头大有细颈,和胸部相连,头顶在复眼间向下凹陷。触角3节,腹部细长而略呈锥形。
芒角亚目 Aristocera
通称为蝇类。
触角常为3节,第3节背面具触角芒。
Agromyzidae
体小或微小,淡黑或淡黄色。翅宽大,前缘近基部1/3处折断。
食蚜蝇科 Syrphidae
体中型,似蜜蜂。头大,有的额突出,翅外缘有与边缘平行的横脉,脉中央有1条两端游离的伪脉。
双翅目昆虫常见科
范文三:昆虫分类 (Brues)
主条目:昆虫分类表 (Brues)
这里依据布鲁斯和梅兰德的分类,将昆虫分为无翅、有翅两个亚纲,共27个目。
昆虫纲 Insecta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增节变态类 Anametabola
原尾目 Protura:蚖 (原尾虫)
表变态类 Epimetabola
缨尾目 Thysanura:石蛃、衣鱼
双尾目 Entotrophi (=Diplura):双尾虫、铗尾虫
弹尾目 Collembola:跳虫
节腹亚目 Arthropleona
愈腹亚目 Symphypleona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原变态类 Prometabola
蜉蝣目 Plectoptera (=Ephemeroptera)
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蜻蜓目 Odonata
均翅亚目 Zygoptera:蟌
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蜓蟌
差翅亚目 Anisoptera:蜻蜓
襀翅目 Plecoptera:石蝇
蜚蠊目 Blattaria:蜚蠊
直翅目 Orthoptera
螳螂亚目 Manteodea:螳螂
蛩蠊亚目 Grylloblattodea:蛩蠊
跳跃亚目 Saltatoria:蝗虫、螽蟖、蟋蟀、蝼蛄
[虫脩]亚目 (=竹节虫亚目) Phasmatodea:竹节虫
革翅目 Dermaptera:蠼螋
蠼螋亚目 Forficulina
蝠螋亚目 Arixenina
重舌亚目 (=鼠螋亚目) Diploglossata
纺足目 Embiodea:足丝蚁
等翅目 Isoptera:白蚁
啮虫目 Corrodentia
Parapsocida
缺翅目 Zoraptera:缺翅虫
食毛目 Mallophaga:咬虱类
钝角亚目 Amblycera
丝角亚目 Ischnocera
缨翅目 Thysanoptera:蓟马
锥尾亚目 Terebrantia
管尾亚目 Tubulifera
半翅目 Hemiptera
同翅亚目 Homoptera:蝉、蚜、蚧
异翅亚目 Heteroptera:蝽
全变态类 Holometabola
虱目 Anoplura:吸虱类
脉翅目 Neuroptera
泥蛉亚目 Sialodea
蛇蛉亚目 Raphidiodea
蛟蛉亚目 Planipennia
长翅目 Mecoptera:蝎蛉
原长翅亚目 Protomecoptera
真长翅亚目 Eumecoptera
毛翅目 Trichoptera:石蛾
?quipalpia
In?quipalpia
鳞翅目 Lepidoptera:蝶、蛾
同脉亚目 Homoneura
异脉亚目 Heteroneura
双翅目 Diptera
长角亚目 Nematocera:蚊、蜢、蚋
短角亚目 Brachycera:蝇、虻
蚤目 Siphonaptera
鞘翅目 Coleoptera:甲虫
肉食亚目 Adephaga
多食亚目 Polyphaga
捻翅目 Strepsipter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腰亚目 Chalastogastra:叶蜂、树蜂
细腰亚目 Clistogastra:蜜蜂、黄蜂、蚂蚁
[编辑] 昆虫分类 (Wheeler)
主要参考Wheeler 等的分类,借由比对形态学、18S rDNA、28S rDNA序列的不同所得的分类系统。
六足总纲 Hexapoda
内颚类 Entognatha
双尾纲 Diplura:双尾虫
原尾纲 Protura:蚖(原尾虫)
弹尾纲 Collembola:跳虫
外颚类 Ectognatha
昆虫纲(狭义) Insecta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石蛃目 Archaeognatha:石蛃
缨尾目 Zygentoma (=Thysanura):衣鱼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古翅次纲 Paleoptera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Ephemerida):蜉蝣
蜻蜓目 Odonata:
均翅亚目 Zygoptera:豆娘
差翅亚目 Anisoptera:蜻蜓
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蜓蟌
新翅次纲 Neoptera
外生翅群 Exopterygota
多新翅总目 Polyneoptera
襀翅目 Plecoptera:石蝇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蛩蠊
网翅目 Dictyoptera
蜚蠊亚目 Blattodea (=Blattaria):蟑螂
螳螂亚目 Mantodea:螳螂
等翅亚目 Isoptera:白蚁
螳[虫脩]目 Mantophasmatodea:螳[虫脩]
革翅目 Dermaptera:蠼螋
蝠螋亚目 Arixeniina
鼠螋亚目 Hemimerina
蠼螋亚目 Forficulina
纺足目 Embiidina:足丝蚁
[虫脩]目 (=竹节虫目) Phasmatodea:竹节虫
直翅目 Orthoptera
长角亚目 Ensifera:螽蟖、蟋蟀、蝼蛄
短角亚目 Caelifera:蝗虫
缺翅目 Zoraptera:缺翅虫
副新翅总目 Paraneoptera
啮虫目 Psocoptera:书虱、树虱
虱毛目 Phthiraptera:虱
钝角亚目 Amblycera:鸟虱、羽虱
丝角亚目 Ischnocera
象虱亚目 Rhyncophthirina
虱亚目 Anoplura:吸虱类
缨翅目 Thysanoptera:蓟马
锥尾亚目 Terebrantia
管尾亚目 Tubilifera
半翅目 Hemiptera
胸喙亚目 Sternorrhyncha:蚜虫、介壳虫
颈喙亚目 Auchenorrhyncha:蝉
鞘喙亚目 Coleorrhyncha:鞘喙椿象
异翅亚目 Heteroptera:椿象
内生翅群 Endopterygota
脉翅总目 Neuropterodea
广翅目 Megaloptera:鱼蛉、泥蛉
蛇蛉目 Raphidioptera:蛇蛉
脉翅目 Neuroptera:草蛉
鞘翅目 Coleoptera:甲虫
原鞘亚目 Archostemmata
粘食亚目 Myxophaga
肉食亚目 Adephaga
多食亚目 Polyphaga
撚翅目 Strepsiptera:撚翅虫
蝎蛉总目 Panorpida
吸吻类 Antliophora
长翅目 Mecoptera:蝎蛉
双翅目 Diptera
长角亚目 Nematocera:蚊、蚋
短角亚目 Brachycera:蝇、虻
流虻亚目? Athericera
蚤目 Siphonaptera:蚤
类脉类 Amphiesmenoptera
毛翅目 Trichoptera:石蚕蛾
鳞翅目 Lepidoptera:蝴蝶、蛾
轭翅亚目 Zeugloptera
无旋喙亚目 Aglossata
异石蛾亚目 Heterobathmiina
毛顶蛾亚目 Eriocraniina
肌旋喙亚目 Myoglossata
外孔亚目 Exoporia
单孔亚目 Monotrysia
双孔亚目 Ditrysia
膜翅总目 Hymenopterid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腰亚目 Symphyta:叶蜂、树蜂
细腰亚目 Apocrita:蜜蜂、黄蜂、蚂蚁
范文四:昆虫分类
昆虫纲 Insecta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增节变态类 Anametabola
原尾目 Protura:蚖 (原尾虫)
表变态类 Epimetabola
缨尾目 Thysanura:石蛃、衣鱼
双尾目 Entotrophi (=Diplura):双尾虫、铗尾虫
弹尾目 Collembola:跳虫
节腹亚目 Arthropleona
愈腹亚目 Symphypleona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原变态类 Prometabola
蜉蝣目 Plectoptera (=Ephemeroptera)
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蜻蜓目 Odonata
均翅亚目 Zygoptera:蟌
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蜓蟌
差翅亚目 Anisoptera:蜻蜓
襀翅目 Plecoptera:石蝇
蜚蠊目 Blattaria:蜚蠊
直翅目 Orthoptera
螳螂亚目 Manteodea:螳螂
蛩蠊亚目 Grylloblattodea:蛩蠊
跳跃亚目 Saltatoria:蝗虫、螽蟖、蟋蟀、蝼蛄
[虫脩]亚目 (=竹节虫亚目) Phasmatodea:竹节虫
革翅目 Dermaptera:蠼螋
蠼螋亚目 Forficulina
蝠螋亚目 Arixenina
重舌亚目 (=鼠螋亚目) Diploglossata
纺足目 Embiodea:足丝蚁
等翅目 Isoptera:白蚁
啮虫目 Corrodentia
Parapsocida
缺翅目 Zoraptera:缺翅虫
食毛目 Mallophaga:咬虱类
钝角亚目 Amblycera
丝角亚目 Ischnocera
缨翅目 Thysanoptera:蓟马
锥尾亚目 Terebrantia
管尾亚目 Tubulifera
半翅目 Hemiptera
同翅亚目 Homoptera:蝉、蚜、蚧
(Brues).txt
异翅亚目 Heteroptera:蝽
全变态类 Holometabola
虱目 Anoplura:吸虱类
脉翅目 Neuroptera
泥蛉亚目 Sialodea
蛇蛉亚目 Raphidiodea
蛟蛉亚目 Planipennia
长翅目 Mecoptera:蝎蛉
原长翅亚目 Protomecoptera
真长翅亚目 Eumecoptera
毛翅目 Trichoptera:石蛾
?quipalpia
In?quipalpia
鳞翅目 Lepidoptera:蝶、蛾
同脉亚目 Homoneura
异脉亚目 Heteroneura
双翅目 Diptera
长角亚目 Nematocera:蚊、蜢、蚋
短角亚目 Brachycera:蝇、虻
蚤目 Siphonaptera
鞘翅目 Coleoptera:甲虫
肉食亚目 Adephaga
多食亚目 Polyphaga
捻翅目 Strepsipter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腰亚目 Chalastogastra:叶蜂、树蜂
细腰亚目 Clistogastra:蜜蜂、黄蜂、蚂蚁
[编辑] 昆虫分类 (Wheeler)
主要参考Wheeler 等的分类,借由比对形态学、18S rDNA、28S rDNA序列的不同所得的分类系统。
六足总纲 Hexapoda
内颚类 Entognatha
双尾纲 Diplura:双尾虫
原尾纲 Protura:蚖(原尾虫)
弹尾纲 Collembola:跳虫
外颚类 Ectognatha
昆虫纲(狭义) Insecta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石蛃目 Archaeognatha:石蛃
缨尾目 Zygentoma (=Thysanura):衣鱼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古翅次纲 Paleoptera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Ephemerida):蜉蝣
蜻蜓目 Odonata:
均翅亚目 Zygoptera:豆娘
差翅亚目 Anisoptera:蜻蜓
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蜓蟌
新翅次纲 Neoptera
外生翅群 Exopterygota
多新翅总目 Polyneoptera
襀翅目 Plecoptera:石蝇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蛩蠊
网翅目 Dictyoptera
蜚蠊亚目 Blattodea (=Blattaria):蟑螂
螳螂亚目 Mantodea:螳螂
等翅亚目 Isoptera:白蚁
螳[虫脩]目 Mantophasmatodea:螳[虫脩]
革翅目 Dermaptera:蠼螋
蝠螋亚目 Arixeniina
鼠螋亚目 Hemimerina
蠼螋亚目 Forficulina
纺足目 Embiidina:足丝蚁
[虫脩]目 (=竹节虫目) Phasmatodea:竹节虫
直翅目 Orthoptera
长角亚目 Ensifera:螽蟖、蟋蟀、蝼蛄
短角亚目 Caelifera:蝗虫
缺翅目 Zoraptera:缺翅虫
副新翅总目 Paraneoptera
啮虫目 Psocoptera:书虱、树虱
虱毛目 Phthiraptera:虱
钝角亚目 Amblycera:鸟虱、羽虱
丝角亚目 Ischnocera
象虱亚目 Rhyncophthirina
虱亚目 Anoplura:吸虱类
缨翅目 Thysanoptera:蓟马
锥尾亚目 Terebrantia
管尾亚目 Tubilifera
半翅目 Hemiptera
胸喙亚目 Sternorrhyncha:蚜虫、介壳虫
颈喙亚目 Auchenorrhyncha:蝉
鞘喙亚目 Coleorrhyncha:鞘喙椿象
异翅亚目 Heteroptera:椿象
内生翅群 Endopterygota
脉翅总目 Neuropterodea
广翅目 Megaloptera:鱼蛉、泥蛉
蛇蛉目 Raphidioptera:蛇蛉
脉翅目 Neuroptera:草蛉
鞘翅目 Coleoptera:甲虫
原鞘亚目 Archostemmata
粘食亚目 Myxophaga
肉食亚目 Adephaga
多食亚目 Polyphaga
撚翅目 Strepsiptera:撚翅虫
蝎蛉总目 Panorpida
吸吻类 Antliophora
长翅目 Mecoptera:蝎蛉
双翅目 Diptera
长角亚目 Nematocera:蚊、蚋
短角亚目 Brachycera:蝇、虻
流虻亚目? Athericera
蚤目 Siphonaptera:蚤
类脉类 Amphiesmenoptera
毛翅目 Trichoptera:石蚕蛾
鳞翅目 Lepidoptera:蝴蝶、蛾
轭翅亚目 Zeugloptera
无旋喙亚目 Aglossata
异石蛾亚目 Heterobathmiina
毛顶蛾亚目 Eriocraniina
肌旋喙亚目 Myoglossata
外孔亚目 Exoporia
单孔亚目 Monotrysia
双孔亚目 Ditrysia
膜翅总目 Hymenopterid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腰亚目 Symphyta:叶蜂、树蜂
细腰亚目 Apocrita:蜜蜂、黄蜂、蚂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范文五:浅谈昆虫资源的利用
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地球上已知的昆虫约有100多万种,占整个动物界的60%左右,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生物类群。随着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理学的高度发展,其中可用来提高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的昆虫类群很多,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并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现阶段开发昆虫资源的用途来看,昆虫资源的利用研究大致有食用昆虫、饲用昆虫、药用昆虫、工业原料昆虫、天敌昆虫、观赏娱乐昆虫、传粉昆虫、环保昆虫、昆虫生物反应器和昆虫仿生等。本论文将对昆虫在食用、药用以及饲用方面的利用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一、食用昆虫资源
昆虫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及其氨基酸、脂肪、糖类、热值、矿物元素、维生素等,其中蛋白质是人体的结构物质,而脂肪和糖类主要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昆虫一股含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并具有很高的热值。全世界可食用昆虫为3650余种,全球范围内已初步开发利用的昆虫约有370种,我国约有100多种。地理分布范围较广,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后四个国家种类极少)到非洲、美洲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以及亚洲、大洋洲的多数国家均有分布,可以看出热带和亚热带的人口消费的食用昆虫数量较多。通常食用最多的昆虫种类是全变态昆虫(如甲虫、蝴蝶、蛾、蜜蜂、蚂蚁和胡蜂)和渐变态昆虫(如蝗虫和甲虫),这也许是因为可以在比较确定的地方大量采集到它们的个体。自古以来世界各国许多民族很早就有吃昆虫的习惯。在中国人类食用昆虫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有采集蚂蚁、加工蚁卵酱供皇帝祭祀和宴享之用,但世界上最著名的食虫古国是墨西哥。墨西哥将弄蝶幼虫制成罐头,日本将蝗虫,螟虫幼虫,蛴螬等进行煎炸而吃,非洲人与欧洲人常把蝗虫硒干磨粉与米混合而成粥或制饼干,美国人爱吃红烧蝗虫,澳洲人爱吃地老虎。南美人嗜好红蚂蚁,泰国人嗜食蝗虫至今还为观光者提供膳食。当前国内食用昆虫的开发可归纳为三类:尚不能进行人工养殖,完全靠来自天然资源的食用昆虫。如蝉、中华稻蝗、豆天蛾、晴蜒稚虫、玉米螟、金龟子幼虫、螳螂、竹虫等;可进行部分人工养殖,但不能完全养殖的种类.如蚁蛉、白蚁、蚂蚁、菜青虫等;可进行人工大量养殖的种类。如蜜蜂、蝇蛆、家
蚕、黄粉虫、蝙蝠蛾、蟑螂、蝼蛄等。
二、药用昆虫资源
药用保健昆虫是指具有滋补、治疗等功效的昆虫。现已知的药用昆虫约有300余种,昆虫作为天然药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们研究开发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昆虫类及保健品有蜘蛛、蚂蚁、蜜蜂、蝎子、冬虫夏草、蜂产品、土鳖虫、蝉衣、蝼蛄、红娘子、蚕蛹、蜈蚣、蟋蟀、斑蝥、地鳖虫、蟑螂、胡蜂等等,利用它们可治疗冠心病、关节炎、肿瘤等疾病。斑蝥、蟑螂、蜣螂等的抗癌活性、僵蚕的镇静作用、土鳖虫活血化瘀作用,昆虫激素的保肝及提高血球作用,蚂蚁治疗乙肝、类风湿,以及冬虫夏草的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的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及化学成份等研究较多,取得较大成果。药用昆虫资源是我国昆虫资源利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中药中使用不少昆虫作为一种配方而直接入药,或用提取物开发了许多新药剂。据文献记载, 迄今为止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昆虫在治疗癌症、前列腺增生、乙肝、类风湿关节炎等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冬虫夏草、蚂蚁、蚕蛾等品种则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已研制出一大批的治疗药物及保健品。由于昆虫种类繁多, 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根据昆虫的亲缘关系,从药用昆虫的近缘挖掘新药源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法。
三、饲用昆虫资源
目前饲料资源缺乏日趋严重,而繁殖世代短、繁殖指数高、饲养成本低、有机物转化率高、容易饲养的昆虫,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许多研究结果证明,昆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很高,多在5O ~70%之间,且含纤维少,微量元素丰富,铜、铁、锌、硒含量较高,氨基酸比较平衡,所含脂类多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消化性能良好,易于吸收,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据资料报道,目前世界上可用作家禽饲料的昆虫约有500多种。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昆虫饲料主要有黄粉虫、蝇蛆、蚯蚓、蚕蛹、丰年虫、白蚂蚁等。
昆虫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 有着自身的许多优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昆虫的认识和利用程度的加深,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昆虫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方面要保护昆虫资源, 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农林昆虫和有开发利用潜力的昆虫种类, 既要保护其种类的多样化, 也要保护其数量。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昆虫资源, 引入食品学、药学、医学等学科的技术手段, 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从而实现昆虫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丁建云,王进忠.昆虫的食用与营养价值[J].生物学杂志,~32
陆剑锋,何剑中.可食用昆虫资源的利用历史、现状及展望[J].食品科学,0~837
朴美花,方志刚.我国昆虫资源开发利用概况[J].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0300~03
许亚儿. 养禽生产中昆虫饲料的开发与利用[J]. 浙江畜牧兽医, ): 28
昆虫基本分类
分为蝶和蛾两大类。
口器:咀嚼式(幼虫,绝大多数都危害农作物)
虹吸式(成虫,吸收花蜜或者口器退化不取食)
常见害虫:麦蛾、卷蛾、玉米螟、尺蠖(属尺蛾科)、菜粉蝶、地老虎、棉铃虫、桃小食心虫、舞毒蛾、美国白蛾、葡萄天蛾、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这个类群的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 ,因此而得名。
口器:咀嚼式
常见害虫:天牛、瓢虫、金龟子(幼虫为蛴螬)、屎壳郎、斑蝥、独角仙、吉丁虫、芫菁、锹形虫、叩头虫、米象。
3同翅目(以归于半翅目)
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口器:刺吸式
常见: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
第一对翅为革质,第二对翅为膜翅,且第一对翅不能全部覆盖第二对翅。不完全变态。体内大多有臭腺。
口器:刺吸式
常见:蝽、缘蝽、猎蝽、瘤蝽等各种蝽科
昆虫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形
口器:锉吸式,蓟马以其挫吸式口器刮破植物表皮,口针插入组织内吸取汁液,喜取食植物的幼嫩部位,如芽、心叶、嫩梢、花器、幼果等。
本目动物多为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善跳。 常见: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
7双翅目:蝇、蚊等
范文七:二、昆虫的部分用途举例
昆虫医药、滋补保健品:
蝥素制品:这类产品是利用斑蝥虫体的有毒提取物斑蝥素生产,可用于肝癌等的治疗 ;
蟑螂油及提取物AF2,系从蟑螂虫体中提取,可用于肝癌等的治疗;
蜣螂提取物W-256以及凝集素、免疫蛋白、免疫肽、酚氧化酶、抗菌肽等,可用于广谱性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细胞的药品开发,国际上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研究,并能人工合成。这些物质可以从天蚕、柞蚕、家蚕、家蝇、蛾等许多种昆虫体内诱导产生的免疫血、淋巴中提取;
蝉的活性物质,如半乳甘聚糖,可用于抗肿瘤制剂的生产;ASP-I免疫性物质在人体器官移值时,对抑制拒绝反应有良好的效果;
蜂毒类,即应用静电蜂毒自动采集器从蜜蜂、胡蜂虫体中采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治疗药的生产。
滋补保健品方面有:
蛆蛋白滋补保健品,国内进行了系列产品的研制; 蛾公酒,系从蜣螂虫体中提取,可用于抗肿瘤制剂的生产;
蚁精片、蚁精粉等,是利用拟黑多刺提取物生产,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昆虫几丁质系列产品,例如人造皮肤、人造骨骼、缓释药管、抗胃溃疡制剂、药用敷料、辅料等,是利用家蚕壳提取物生产的;
乙形肝炎基因工程疫苗,该品系通过将乙形肝炎病毒抗原基因插入蓖麻蚕、家蚕、粉纹夜蛾等昆虫蛹中,使之表达每克蛹重可产生病毒抗原1.6μg,解决了活体生产乙形肝炎疫苗的难关;
萤光素,利用萤火虫体提取的生物发光物质,作为导弹形生物药剂的标记物,国际上已将萤火虫体内控制萤光素表达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并得到表达,我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昆虫免疫性物质,如抗菌蛋白我国以家蛋、柞蛋未交配雄蛾开发出补肾壮阳酒制品;
黄粉虫、地鳖虫等昆虫蛋白保健品正在开发中。
范文八:昆虫的分类
一、分类概述
物种既是一个分类学概念,又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物种定义是分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的定义很多,有关判别的标准争议很大。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生物学物种的概念,即“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例如,棉铃虫就是一个物种。
目前已经命名的昆虫有100多万种,如此众多的种,如果没有分类阶元体系,分类就不能有效地进行。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昆虫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这样,就必然有些种类之间亲缘关系比较接近,而有些昆仲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远。亲缘关系很近的种,其外形、习性很相似,我们称它们为姊妹种(sibling species)。许多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属(genus,复数genera)。同理,特征相近的属组成一个科(family),科具有一目了然的特征。相近的科组成目(order),目的特征更明显。目上又归为纲(class)。这些属、科、目、纲等就是分类阶元,合在一起就是分类体系。
例如,棉铃虫的分类地位是:
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class)昆虫纲Insecta
目(order)鳞翅目Lepidoptera
科(family)夜蛾科Noctuidae
属(genus)实夜蛾属Helicoverpa
种(species)棉铃虫Helicoverpa aemigera (Hǔbner)
这是分类的7个主要阶元,但是由于昆虫种类繁多,进化级别和程度不同,以上7个阶元在实践中常感到不够用,因此经常在这7个阶元下加亚(sub-)、次(infra-)等,如亚目、亚科、亚种等;在其上加上总(super-),如夜蛾总科,叶蝉总科等;在科和属时间有时还加上族(tribe),如犀猎蝽族等。
有了分类体系,使得分类学的预测功能成为可能,分类学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去预测研究不完善的生物。例如,昆虫几乎总是先根据外部形态进行分类。然而,一旦用形态标准把一种昆虫归于某一具体的单元,就可以根据单元内其他研究较好的成员预测其习性(包括生活史),内部构造和生理等。
物种内并非均匀一致,而是由一系列种群所组成。不同种群间种群由于遗传变异可能有所差异,所以种下分类曾使用过许多仲夏单元,常见的有:
1、变种(variety) 以前,有些人人为凡是不符合模式的标本都称为一个变种。分类学早期应用较多,1961年以后已经废弃不用
2、生态型(ecotype)是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表现型,形态上有明显差异,但其后代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飞蝗的群居型和散居型,密度高时产生群居型,翅长、前胸背板平直、可迁飞;密度低时为散居型,翅稍短、前胸背板隆起、不迁飞。蚜虫有有翅型和无翅型,营养条件好时为无翅胎生蚜,营养恶化时产生有翅型,迁移到其他植株上去。
分类学上现已不用生态型这一概念。
3、亚种(subspecies)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交流降低,各自向不同方向演化,有相当大的差异,但相互间仍能杂交,未达到种的级别,就定为亚种。这一概念目前仅承认地理亚种。
二、分类特征
特征是昆虫个体可能具有的任何性状。它可以从一个特殊骨片的性状(形态特征),到
血淋巴中某种氨基酸或表皮碳水化合物组成(生化特征)、特殊的分泌机制(生理特征)、对光周期变化反应的具体方式(行为特征)或一段DNA的核苷酸序列(遗传特征)。然而,在描述时,并不是一种昆虫的所有特征在描述时都要用到。实际上,绝大多数物种描述都是根据选择的形态特征,而且虽然现代的趋势肯定是向着包括其他类型的特征前进(尤其是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性、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特征),但形态学特征可能还会继续成为大多数描述的中心,至少在昆虫中是这样。
分类中可以选择的特征很多,主要包括:
1、形态学特征
是分类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特征,除体长、体宽、颜色等一般的外部形态外,还用到一些特殊构造(如外生殖器、各种腺体等)、内部形态(如消化道、神经系统等)、胚胎学特征以及胚后发育特种等。
2、生理学特征
包括代谢因子、血清、蛋白质和其他生化差异、身体分泌、基因性不育因子等。
3、生态学特征
包括栖息和寄主、食物、季节变异、寄生物、寄主反应、行为学特征、求偶和其他行为隔离机制及其他行为类型。
4、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一般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种群的同域-异域关系等。
物种形成的基本方式
从原有的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称为物种形成。对于新的物种形成的机制有不同的假说,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两个基本的过程。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成种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异域型、同域型和邻域型三种。 异域型的物种形成
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绝使这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出现障碍,导致特定的种群积累着不同的遗传变异并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基因库,最终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同域型的物种形成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由于资源的限制和种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生态位出现
分化。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群体出现基因交流的障碍,通过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的物种。
生态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
境因子的关系。
邻域型的物种形成
有些物种的分布区很广但扩散能力较差,在其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的一些种群,由于栖
息地环境的差别而形成基因交流的阻碍,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基因库,并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
5、遗传学特征
细胞核学(以及其他细胞学区别)、同工酶、核酸序列、基因表达和调控等。
同工酶:来源于同一种系、机体或细胞的同一种酶具有不同的形式。催化同一化学反应
而化学组成不同的一组酶。
三、命名法
最初的命名法规是在林奈(1758)《自然系统》(第10版)中对生物命名原则的基础上
制定的,在过去的200多年中逐渐发展和完善,每隔若干年就可能要修订一次。生物命名法规包括植物命名法规和动物命名法规两类,两者相互独立,内容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使用的动物命名法规是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从2000
年元月1日开始实行。
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名称,如小地老虎在河南叫土蚕、地狗子,在陕西叫土狗子,江南称地蚕。不同的国家和名族,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不同,对同一种昆虫更是有不同的名称,这些都是俗名。一种昆虫可能有许多俗名,同时一个俗名可能用于不同的昆虫。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则,很容易造成误会,不便于国内和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因此成立了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规定科学中动物命名只能使用一种语言——拉丁语。按照动物命名法规给动物命名的拉丁语就是学名(scientific names)。
学名由拉丁语单词或拉丁化的单词所构成,大多数名称源于拉丁语或希腊语,通常表示命名的动物或类群的某个特征,也可以用人名、地名等命名。
1、双名法(binomen)
双名法即昆虫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为种本名。如菜粉蝶Pieris rapae L.,棉蚜Aphis gossypii Glver等。分类学著作中,学名后还常常加上命名人的姓。但命名人的姓氏不包括在双名法内。
2、三名法(trinomen)
亚种的学名由3个词组成,属名、种名和亚种名。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就构成了三名法。
学名印刷时常用斜体,以便识别。属名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种名和亚种名全部小写;定名人用正体,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如果一个种只鉴定到属而尚不知道种名,则用sp.来表示,如Aphis sp,表示蚜属一个种,多于一个种是用spp.,表示蚜属的两个或多个种。
种名在同一篇文章中再次出现时,属名可以缩写。
有时,定名人前后加括号,表示种的属级组合发生了变动。如中华稻蝗的学名最初为Gryllus chinensis Thunberg,1815年,后来该种被移入Oxya属,学名成为 Oxya chinensis (Thunberg)。所以,定名人的括号不可随意添加或去掉。
属级以上的名称是单名,由一个拉丁词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排版时属名用斜体,属级以上的阶元用正体。
命名者的姓不是学名的组成部分,在用到某一学名时,命名者的姓可以引用也可以忽略,属级以上学名的作者一般不引用,但属和种的作者常需写出,尤其是在分类专著或论文中。命名者姓氏的缩写也不能随便,如:“L.”只表示林奈的姓氏Linnaeus的缩写,其他以字母“L”开头的分类学家的姓氏不能再缩略成L.。
动物命名法规的核心是优先律,即一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命名法规定,把1758年元月1日林奈《自然系统》(第10版)的出版,作为分类学和学名有效的起始日期。
在分类学上,经常发生一个种被两个或多个作者分别多次作为新种来记载发表的情况,因此一个种可能有好几个名称,这时就要用到优先律。即只有1758年元月1日以后所用的第一个学名才是有效的学名,之后所定的任何其他学名都称为异名。一个学名一经发表,若无特殊理由,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就保证了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
有时记载新种时所用的名称以前已经用于其他的种,也就是两种动物共用同一个名称,这就造成同名。优先律规定,只有使用该学名的最早的种有效,后面的必须另起新名,这就保证了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动物。
范文九:昆虫种类这么多,因此,它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所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些昆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现很有研究价值。可以说,从天涯到海角,从高山到深渊,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从草地到森林,从野外到室内,从天空到土壤,到处都有昆虫的身影。不过,要按主要虫态的最适宜的活动场所来区分,大致可分为五类。
(1)在空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大多是白天活动,成虫期具有发达的翅膀,通常有发达的口器,成虫寿命比较长。如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虫在空中活动阶段主要是进行迁移扩散,寻捕食物,婚飞求偶和选择产卵场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虫:这类昆虫无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飞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跃。有些善飞的昆虫,其幼虫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虫和专以腐败动植物为食的昆虫(包括与人类共同在室内生活的昆虫),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动。在地表活动的昆虫占所有昆虫种类的绝大多数,因为地面是昆虫食物的所在地和栖息处。这类昆虫常见的有步行虫(放屁虫)、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料。由于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和对植物根的啃食而成为农业、果树和苗木的一大害。这些昆虫最害怕光线,大多数种类的活动与迁移能力都比较差,白天很少钻到地面活动,晚上和阴雨天是它们最适宜的活动时间。这类昆虫常见的有蝼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虫)、蝉的幼虫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虫:有的昆虫终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负子蝽、田鳖、龟蝽、划蝽等,鞘翅目的龙虱、水龟虫等。有些昆虫只是幼虫(特称它们为稚虫)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虫的共同特点是:体侧的气门退化,而位于身体两端的气门发达或以特殊的气管鳃代替气门进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种类有扁平而多毛的游泳足,起划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虫:这类昆虫的体型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种类的幼虫都没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视力也减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虫终生寄生在哺乳动物的体表,依靠吸血为生,如跳蚤、虱子等。有的则寄生在动物体内,如马胃蝇。另一些昆虫寄生在其它昆虫体内,对人类有益,可利用它们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这些昆虫主要有小蜂、姬蜂、茧蜂、寄蝇等。在寄生性昆虫中,还有一种叫做重寄生的现象。就是当一种寄生蜂或寄生蝇寄生在植食性昆虫身上后,又有另一种寄生性昆虫再寄生于前一种寄生昆虫身上。有些种类还可以进行二重,或三重寄生。这些现象对昆虫来说,只是为了生存竞争的一种本能。
苍蝇落在垂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以前人们认为是因为苍蝇有六只脚,且每只脚上有两个趾甲。其实用显微镜观察苍蝇的脚可以发现,除了趾甲外,在两个趾甲根部中间还有一个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间盘。是爪间盘分泌出的脂质液体起了关键作用。检查苍蝇留下的足迹,可证实分泌物存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昆虫都是聋子,其实它们都有“敏感和特化的听觉器官”,能感受到像食虫蝙蝠的超声波。除螳螂外,所有其他昆虫都有两个“耳朵”,分布于它们的前腿、胸背或腹部。而螳螂只有一个椭圆形、由一层薄表皮折叠于胸沟中的“耳朵”。一般一种声音的定位是通过动物“两耳”输入声音进行比较而获得。而螳螂独特的听觉器,不仅是个新奇的“耳朵”,还是一人复杂回避系统,故它在晚上既能捕获猎物又能逃避敌害。
以前的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无脊椎动物是根据特定的路径上的一系列标志的顺序记住该路的。实际上无脊椎动物脑内也有自己的“地图”。蜜蜂就是靠记住蜂房周围的地理特征,而按最短距离在两点间飞行的。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通常认为蜻蜓的飞行本领不如飞鸟的先进,其实这又错了。研究表明蜻蜓无须改变其身体和翅膀的形状,即能起飞、滑翔或飞行。而且这种昆虫惊人地敏捷,它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也能突然向斜刺里飞去,有的甚至还能倒退飞行。它利用的是一种与飞机平稳飞行或鸟类翱翔截然不同的飞行方式来完成的。
隐身术高手:小蜉蝣幼静伏的水中的落叶上,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螳螂,是捕捉其他的昆虫的杀手。
19世纪时人们就发现飞蛾中的雌蛾不喊不叫,可雄蛾却知道它们在哪里,并能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和它们相会。后来生物学家查明:昆虫身上有特殊管道,可以向体外分泌在空气中能挥发的化学物质——外激素。这种激素只要有一丁点散发到空中,就能给同种昆虫传递有关消息。这种激素就是昆虫的“语言”。每一种昆虫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只能“听”懂同类说的话。如蜜蜂对蚂蚁的“语言”就一窍不通。
现在人们知道的昆虫“语言”有这样几类:繁殖斯临近了,雌性或雄性昆虫就放出一种“语言”,招引异性伙伴来交配,这种“语言”称为性激素。当蜜蜂和蚂蚁这些昆虫发现食物的时候,它们会用“语言”通知集合,招引同伴来共同享受;当它们受到敌人攻击时,它们也用“语言”发出求援信号;当同到危险情况时,也通过“语言”告知同伴警戒或逃跑。昆虫发出的“语言”还远远不止这几类,因为现在我们知道的还并不多。
蚂蚁和蜜蜂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均属于膜翅目,可它们的独到之处并非人人知晓。蚂蚁是力气最大的昆虫,它可支撑其体重的300倍,是当之无愧的“吉尼斯记录”大力士。蜜蜂是最勤劳的昆虫,它一出生就不辞辛苦地到处寻觅花蜜,直到死亡。蜜蜂要采集2000朵花的蜜腺(彩图2),才能生产出一茶匙的蜂蜜。
每逢夏季蚊虫叮咬令人厌烦,司空见惯。然而,你可知蚊子还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昆虫,它可导致每年约300万人死于其传染的疟疾、黄热病等疾病。有一种叫小蚋的昆虫,它的振翅速率最快,翅膀每分钟拍动6万次。蚊和蚋均属于双翅目昆虫。
在鳞翅目昆虫中,有神奇本领的要属天蛾和桑虫了。天蛾是嗅觉最灵敏的昆虫,雄蛾可以在十几公里以外嗅到雌蛾散发出的性信息素。同时天蛾幼虫是食量最大的昆虫,它在出生1个月内可吃掉比它体重重8万倍的东西。桑虫可纺出长达1公里多长的单条纤维。
蟑螂,又称蜚蠊,是最古老的昆虫,属于蜚蠊目。在长达2.5亿年的进化中,它们的外型几乎没什么改变。此外,热带蟑螂是移动最快的昆虫,每秒钟可以移动40~43倍身长的距离,约130厘米左右。
跳蚤属蚤目昆虫,是著名的跳远冠军,它一跳就是其体长的200倍。而直翅目的一种飞蝗是持续飞行本领最大的昆虫,可以连续不停地飞行9小时。
最小的昆虫是北美的一种鞘翅目缨甲科的小虫,身长不超过0.25毫米,可直接穿过一个针眼。最大的昆虫是产于印尼的竹节虫目的大竹节虫,其翼间宽达330毫米。
蜘蛛会结网
蝗虫会自残
蚂蚁会养虫
切叶蚁能种地
蜜蜂能蛰人
臭虫会放屁
白蚁能筑巢
也能啃木头
水黾能划水
水蜘蛛能在水下爬行
螳螂能感应超声波
蝴蝶的翅膀能使万里之外产生飓风
虫。雌虫不发音。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雌、雄两性通常均具听器,仅少数种类不明显或缺),螽斯、蟋蟀、蝼蛄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或显露,或呈狭缝形;蝗虫类的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的两侧,近似月牙形。
卵生,卵的形状与产卵方式因种类而异。雌虫产卵于土内或土表,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
螽斯、蟋蟀等的卵为散产,蝗虫则多产于卵囊内。卵囊是雌虫附腺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常杂有土粒等。
卵囊掩埋土内,分成两层,上层为胶质部,充满胶质,下层为卵体部,卵粒即在其间。卵囊的大小、形状、构造以及卵数和排列等都因不同种类而异。 生活史
生活史因种类和地区而异。1年1代的种类居多,也有些种类1年2~3代,以卵越冬,次年4~5月孵化。若虫的形态和生活方式与成虫相似,若虫一般4—6龄,在发育过程中触角有增节现象,触角的增节多少和翅芽的发育程度是鉴别若虫龄期的依据。第2龄后出现翅芽,后翅反在前翅之上,这可与短翅型成虫相区别。
直翅目昆虫
直翅目昆虫常具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这表现在虫体大小和有无发音器等特征上。本目昆虫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如螽斯科的一些种。陆栖性,一般生活在地面上。多数白天活动,尤其是蝗科,日出以后即活动于杂草之间。生活于地下的种类(如蝼蛄)在夜间到地面上活动。
短角亚目——直翅目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直翅目(Orthoptera)、短
角亚目(Brachycera )
直翅目短角亚目约1.05万种,分为31科和10总科。总体特征包括:腹部第一节上生有听觉感官;鸣叫机制(若有)来自于前翅和附足上;雌性的产卵器由一对叉形的瓣组成。
正在交配的棉蝗
130种,1科,即枝蝗科。分布于南美。身体很长(近165mm);外形像细小的树枝或竹节虫,常有人把它们与混淆。
短角蝗总科
约1000种,9科,其中短枝蝗科和短角蝗科是最大的两科。短角蝗种最著名的有猴蝗:没有翅膀,眼睛突出。
刀蝗总科4种,2科,即刀蝗科和长角蝗科,见于北美。
4科中癞蝗科是最大的一科,共约有300种。多数见于干旱的环境中。南非的一种是直翅目中体型最大的昆虫之一,体长接近70mm。
锥头蝗总科
约450种,仅锥头蝗科一科。全世界广泛分布,非洲最多。有些体色鲜艳的品种毒性很强,如果被儿童吃掉的话,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有的如腺蝗属于农业害虫,会危害各种瓜类、花生、棉花等。有的体型巨大、体色鲜艳,后翅上常有闪亮的色彩。
15种,2科,细叶蝗科(窄叶灌木蝗)和叶蝗科(宽叶灌木蝗)。分布于东南亚。 蝗总科
所有总科中最大和分布最广的一科,约7500,6科。最大的一科是蝗科,包括常见的,包括常见的蚱蜢和蝗虫,种类有蟾蜍蚱蜢和黄翅蝗。其中包括了一些最大个的蚱蜢和最具危害性的蝗虫,如沙漠蝗。这个群体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是前肢间
长了一个小突起,而其他科的蝗虫都没有这个。
剑角蝗科亚科包括了最常见的蚱
蜢和很多有害的种类,如亚洲飞蝗。花癞蝗科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包括了一些最大个的蚱蜢,提长能超过120mm。
约850种,2科,包括蚱科和长角菱蝗科。总的来说体型较小,蚱科的昆虫有时
候被叫做“小矮人”、“松鸡蚱蜢”、“地蚱蜢”等。其中多数都栖息在水边或其他潮湿的环境里;有些能在水下游泳,甚至其中一个亚科是部分水生。 蚤蝼总科
2科,即蚤蝼科和泽蚤蝼科。小型昆虫,体长14-15mm,住在水边的泥或沙里。蚤蝼科的昆虫有时候被称为矮痣蟋蟀,热带最多。
短足蝼总科
1科(短足蝼科),2属。其中一属见于巴塔哥尼亚,另一属见于澳大利亚。这个群体具有原始的特征,如此分散和孑遗种分布状态就是强有力的证据。它们有时被称为沙蝗或伪蝼蛄,居住在土壤或沙下的地道里。
3长角亚目——直翅目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直翅目(Orthoptera)、长
角亚目(Nematocera)
约50种,全世界均有分布。统称蝼蛄。全部都长有掘土机一般善于挖洞的前肢。欧洲蝼蛄是温室害虫。
约65种,全世界均有分布。体型小、身体扁平且无翅的昆虫,习惯与蚂蚁住在一起。
长角亚目中最大的一科,超过6000种
包括大约23个亚科,草螽亚科、露螽亚科、树螽亚科和螽斯亚科囊括了这一科的大部分种类。俗称树螽、长角蚱蜢或灌木蟋蟀。全世界到处都有,大多数栖息在热带地区,食性很广,植物和动物残余物都是它们的食物。有些几乎只吃肉,还会咬人,如灰螽。其他螽斯种类还包括:橡树丛蟋蟀;披甲树螽;锥头树螽等。 鸣螽科
4种,2属。分布于北美、北亚。包括隆背蟋蟀。也有人将该科称为原哈格鸣螽科。包括许多已灭绝的种类,被认为是螽斯的祖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类传染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