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论文2

当前位置:
&护理心理学(第二版)
护理心理学(第二版)
价格区间:
¥28.4 ~ ¥32.0
推荐商家:
商家报价:
所属类别:
此产品在淘书网目前处于
与之前价格相比()-¥元
您看到的商品报价由易购整理
优惠信息:
与护理心理学(第二版)最相近的商品
购买最高返利6.5倍易币
购买最高返利3.5%
购买最高返利4.5%
购买最高返利4%
购买最高返利3.5%
护理心理学(第二版) 商品介绍
护理心理学(第二版)用户评论推荐出版社
购物车 0 件商品 共 ?0.0 元
医护心理学
出版日期:2008-0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定价:23.5
折扣:88折
蔚蓝价:?20.7
vip(2-3星):?20.2
svip(4-5星):?19.7
商品评论(0)
商品问答(0)您现在的位置:
>>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版)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医护心理学基础-(第二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12.80&&&
立刻节省:¥5.20
所属分类:
艾滋病防治案例精选
常用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2015-护理学专业(主管..
2015-临床医学检验技..
儿科学-(第6版)-供医..
&&& 本书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和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
之一。全书共十章,主要介绍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发展、健康心理、心理压力、异
常心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及心理护理等。书末附有实验指导
及教学大纲等。
第一版前言
&&& 1999年,教育部、卫生部确定护理专业等6个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列入
&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为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奠定
了基础。本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教职成厅[2001]5号)和&全国卫生职业教学新模式研究&课题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与结构
以及对本课程的定位。本教材供三年制护理、助产、计划生育、药剂、检验等专业的学生作为公
共基础性&平台&课程使用。
&&& 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靳丽英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学科研究对象、方法、心理
活动的实质等;第二章心理过程(吴玉斌、范新刚编写)主要介绍心理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过
程以及对健康的意义;第三章个性心理(范新刚编写)主要介绍了个性心理的特征、个体倾向性
和自我意识;第四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陆维之编写)主要介绍了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心
理卫生的概念和标准、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理防御(满
力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应激、挫折及其防御机制的问题;第六章心理咨询与测量(白洪海编写)
主要介绍了心理咨询与测量的有关概念、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和常用的量表;第七章心理学在医
学领域中的基本应用(靳丽英、周英华编写)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在预防、疾病、康复、护理等医学
实践中的意义;第八章心理治疗(白洪海编写)是选学内容,主要介绍心理治疗的基础知识,旨
在拓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我们设计了附录(白洪海编写),编入了方便学生
和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有关量表和问卷、心理学基本理论简介,以
及向学生和教师推荐的心理网站、阅读书目。全书由白洪海、吴玉斌统稿。
&&&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图贯彻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原则,并体现
职业教育的3个&贴近&:贴近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贴近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情
感要求的标准;贴近受教育者的心理取向和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前提。因此,我们强调内容上不
要过专,保证必知必会内容为基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与时俱进,有所
发展。其上层知识、能力、态度根据深浅、多少分别设计了连接内容,指明相关课程&接口&部
位。使教材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希望拿到这本书的学生感到本课程的特点、重点、难点突出,
图文表并茂,易学、易懂、适用、实用,让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学习方法,自觉学习,使教材更具
适用性和实用性。考虑到本书读者的年龄、心理特点,我们试图在创新性上有所突破。紧紧围
绕学习目标,设计了内容精制的超级链接插入到相关正文中,如:
&&& 历史瞬间&&介绍心理学大师、有关事件。深化素质教育。&&& 、&&& &
&&& 岗位召唤&&以执业准入标准为目标,拓展有关知识和要求。
&&& 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 前沿聚焦&&介绍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新思维、新方法等。
&&& 社会视角&&从社会不同人的不同角度看心理健康。
&&& 生活实践&&介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等。
&&& 我还想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的知识空间。
&心理咖啡、心理按摩等&&希望大家在教学、学习之余可以坐下躺下享受一下心理的休闲
时光,反思做人做事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可以悟到生活的真谛!
&&& 此外,围绕学习目标我们还在每章后面设计了一些小栏目,如&小结&对各章的要点进行了
概括;&思考题&希望能加深学生对收获的思索;&理念备忘&是每章具体内容背后的精髓;&案例
讨论&算是作业,有讨论就有思考就有收获!
&&& 虽然我们努力想实现以上的理念,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的学识有限,书中还有很多不当
之处,恳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也请使用本书的广大青年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
&&&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项目课题组负责
人刘晨老师、科学出版社编辑的鼎力支持,还得到了编写单位深圳卫生学校、宜昌卫生学校、上
海市卫生学校、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
学校、梅州卫生学校的大力支持,借此诚表谢意!
&&& 编& 者
&&& 200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勺园
第6章异常心理
一一1.解释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儿童心理发
展障碍、成瘾、精神病的含义
&&& 2.说明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原则
与判断标准
&&& 3.区分心理异常的不同类别
&&& 4.说出心理过程障碍、人格障碍、性变
态、神经痘的特点与常见类型
&&& 当某人出现不符合常规的言行时,别人会
说他&精神病&;当某人有怪异的行为时,会被
认为是&脑子有毛病&。这两种情形说的都是
心理异常。一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过分兴
奋,打人毁物被送进了医院精神科,医生检查发
现,该同学情绪激昂、表情生动、语言明显增多,
认为自己是&世界总统&,统管全世界,谁都得
听他的。如果不听,自己就会变成&超人&去惩
罚他&&另有一位大学教授,事业上应该说有
所成就,三十多岁就被评为副教授、学科带头
人,但他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活着没劲,连累
家人,曾三次自杀未遂&&他们的心理世界是
扭曲的,不正常的。这些现象正常人无法理解,
不能用常理去解释,都属于心理异常现象。
& 第1节& 正常心理和异常
&&& 心理的区分与判断
&&& 一、什么是异常心理
&&&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
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
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
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
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成异乎寻
常,也就发生异常心理现象。异常心理的表现
可以有轻重之分,有的非常严重,达到了精神
病的程度,而有的则比较轻微,与一般心理状
态相比较仍为健康的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同一时期里,在一般外表正常的人中
间,可以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
异常表现。异常心理亦称变态心理或病理心
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
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
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
常。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异常的
理解也是不同的:
&&& (1)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
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如智商小于70
的智力缺陷者其心理属异常范畴。
&&& (2)从文化人类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
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下对正常和异常的理解有时是截然不同的。
如东西方对拥抱礼、亲吻礼的理解;不同时期
对同性恋、同居、试婚、未婚先孕、独身主义等
的态度的理解是不同的。
&&& (3)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
社会准则的破坏。如无理由的动机不明的威
胁他人和社会安全的破坏性行为皆可被认为
心理异常。
&&& (4)从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
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如幻觉、错觉、性欲倒
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
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 (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视为
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例如,从自感有情绪
低落、紧张不安、睡眠障碍、疑病等表现,可推
断有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 综上所述,心理异常我们可理解为离开了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的心理状态。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 原则与判断标准
&&&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是相对的,没有绝
对的分界线,但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有其可
遵循的原则。从外显行为表现看,健康的个体
心理应遵循三条原则:
&&&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应,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
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
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
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
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
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
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人的精神或行为
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
解。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
指标,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
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
性原则的丧失。
&&&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心理
与行为的整体性):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
感、意志行为在自身应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
体,如果一个人对痛苦的事件做出欢快的反应
则是不健康的异常表现。人类的精神活动虽
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却是
一个很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
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
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例如,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
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
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
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
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
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
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稳
定性):人格是个人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
的,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独特性,在
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
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
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一个乐观外向的人
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的心理和行
为出现了异常。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
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
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
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
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
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
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了以上的
三原则之一,我们可认为其心理异常。
&&& 如何判断心理活动的异常与正常是十分
重要的问题,但也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因为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它们之间的区别
常常是相对的。现在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
标准大致有四种:
&&& (1)经验标准:包括自己个人的经验、医
务人员的经验,特别是受过医学心理学、精神
病学正规训练的医生的经验及家人同事的经
验。能应用于个人的经验的人主要是正常或
有轻度心理异常的人。重度心理异常的人,如
精神病人,无自知力的患者,个人的经验标准
就不再存在。
&&& (2)社会适应标准:人总是在特定的社会
环境中生活,并有一定的&角色身份&。人在
某一时间、阶段的行为,适应当时的环境、条
件,符合其角色身份,就算正常,否则视为异
常。但这一标准要考虑人的年龄、性别、教育、
文化程度等诸因素,还要考虑不同国家、民族、
时间、地点、区域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 (3)医学标准:即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的
变化,是否找到病理方面改变的依据,是否找
到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病因,有无躯体方面
的体征。但用医学标准去判断心理异常,很多
方面是无法确定的。
&&& (4)统计学标准:这标准来源于正常心理
状态的心理测验结果。因为在大样品中一般
心理状态的特点,都是按照常态曲线分布的,
在常态分布之外,就看作是异常。但此标准如
果不结合其他标准同时考虑,亦会引起错误。
&实际上,以上四种标准都有各自的局限
性,都不能单独用来解决所有问题,判断任何
一种心理状态正常或异常,特别是当心理异常
处于临界状态时,更需要参照多重标准进行综
合观察、分析、比较,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
&&& 三、心理异常的分类
&&& 心理异常有轻有重,可以分为精神病性心
理异常和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精神病性心
理异常主要指人的自理活动整个瓦解,知、情、
意严重分离,个体与周围环境出现严重失调。
如各种重性精神病病人,精神分裂症病人等。
下面我们先介绍相对较轻的非精神病性心理
&&& 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指人们在承受压
力、挫折等各种刺激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
活动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
激后效应;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
离常轨,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如各种
神经症、轻度的心因性反应等。由于压力强
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这种效应
的严重程度也不同。我们按其严重程度分为
三种类型: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
症性的心理问题。
&&&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一个月
以内)、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
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并没有严
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如婚
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 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
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一个月以上,一年以
内),内容充分泛化,并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
心理不健康状态,常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和躯体化症状(心理生理障碍)。如暴怒情况
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攻击与
退缩,心理负担长期难以克服。
&&& 这种类型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它
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
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
的人归人此类。
&&& 心理障碍指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功能发生
了异常改变,使心理活动偏离常态的标准,行
为失去常态的表现,出现了心理和行为的异
常。它是心理异常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具有病
理性心理变化,可以理解为精神病性心理异
常。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当人们遭
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如失恋、落榜、
人际关系冲突时就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
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
表现愤怒甚至冲动报复,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
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
常、性格偏离等。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
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出来易导致精神
疾病的产生。心理障碍患者,在主观上常会引
起痛苦与烦恼,如抑郁症患者往往因为极端痛
苦而自杀;在客观上则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能为
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如反社
会性人格障碍常导致青少年犯罪;另外,心理
障碍还可通过应激对人的躯体健康造成不良
影响。因此,心理障碍会阻碍人对环境的正常
适应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 探讨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是对其本质的
揭示,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基础,它经历
了从迷信到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
量,从单病因到多病因的发展过程。现代医学
心理学一般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
因素三方面解释。
&&& 1.生物因素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有
其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心理现象也是一
样。一般把心理障碍分为器质性的和机能性
第二版前言&&& .&&& .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一&&&&&&&&&&&&&&&&(1)
& 第l节心理学概述&&&&&&&&&&&&&&&&&&&&&&&&&&&&&&&&&(1)
& 第2节心理学的发展&&&&&&&&&&&&&&&&&&&&&&&&&&&&&&&&(3)
& 第3节心理的实质&&&&&&&&&&&&&&&&&&&&&&&&&&&&&&&&&(8)
& 第4节学习心理学的现实意义&&&&&&&&&&&&&&&&&&&&&&&&&&&&(9)
第2章心理学基础理论&&&&&&&&&&&&&&&&&&&&&&&&&&&&&&&&(1 1)
& 第1节心理过程&&&&&&&&&&&&&&&&&&&&&&&&&&&&&&&&&&(11)
& 第2节人格&&&&&&&&&&&&&&&&&&&&&&&&&&&&&&&&&&&&(19)
第3章心理发展&&&&&&&&&&&&&&&&&&&&&&&&&&&&&&&&&&&(27)
& 第l节概述&&&&&&&&&&&&&&&&&&&&&&&&&&&&&&&&&&&&(27)
& 第2节各年龄段人群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其心理卫生&&&&&&&&&&&&&&&&&&&(32)
第4章健康心理&&&&&&&&&&&&&&&&&&&&&&&&&&&&&&&&&&&(38)
& 第1节概述&&&&&&&&&&&&&&&&&&&&&&&&&&&&&&&&&&&&(38)
& 第2节心理与健康&&&&&&&&&&&&&&&&&&&&&&&&&&&&&&&&&(41)
& 第3节健康的性心理&&&&&&&&&&&&&&&&&&&&&&&&&&&&&&&&(43)
第5章心理压力&&&&&&&&&&&&&&&&&&&&&&&&&&&&&&&&&&&(48)
& 第1节心理压力&&&&&&&&&&&&&&&&&&&&&&&&&&&&&&&&&&&&(48)
& 第2节心理压力的后果&&&&&&&&&&&&&&&&&&&&&&&&&&&&&&&(51)
& 第3节心理压力的反应机制&&&&&&&&&&&&&&&&&&&&&&&&&&&&&(53)
& 第4节心理防御反应&&&&&&&&&&&&&&&&&&&&&&&&&&&&&&&&(55)
第6章异常心理&&&&&&&&&&&&&&&&&&&&&&&&&&&&&&&&&&&(59)
& 第l节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分与判断&&&&&&&&&&&&&&&&&&&&&&&(59)
& 第2节心理障碍&&&&&&&&&&&&&&&&&r..&&&&&&&&&&&&&&&&(61)
第7章心理评估&&&&&&&&&&&&&&&&&&&&&&&&&&&&&&&&&&&(72)
& 第l节概述&&&&&&&&&&&&&&&&&&&&&&&&&&&&&&&&&&&&(72)
& 第2节心理测验&&&&&&&&&&&&&&&&&&&&&&&&&&&&&&&&&&(74)
& 第3节I临床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77)
第8章心理咨询与治疗&&&&&&&&&&&&&&&&&&&&&&&&&&&&&&&&(80)
& 第l节心理咨询&&&&&&&&&&&&&&&&&&&&&&&&&&&&&&&&&&(80)
& 第2节心理治疗&&&&&&&&&&&&&&&&&&&&&&&&&&&&&&&&&&(83)
& 第3节常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84)
第9章& 临床心理&&&&&&&&&&&&&&&&&&&&&&&&&&&&&&&&&&(93)
& 第l节临床患者的共同心理特征&&&&&&&&&&&&&&&&&&&&&&&&&&&(93)
& 第2节I临床特殊患者的心理特点&&&&&&&&&&&&&&&&&&&&&&&&&&&(96)
& 第3节心身疾病&&&&&&&&&&&&&&&&&&&&&&&&&&&&&&&&&&&&(99)
& 第4节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一&&&&&(104)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护理心理学(案例版) _正版电子书在线阅读_百度阅读
护理心理学(案例版)
支持以下平台(点击下载客户端)
畅销飙升榜
护理心理学(案例版)
您也可能感兴趣
《护理心理学(案例版)》共7章,包括绪论、心理学基础理论、健康心理、挫折应激与适应、心理护理技能、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此外还附有部分心理测评量表。《护理心理学(案例版)》特别突出“案例版”教材的编写理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心理学(案例版)》主要供高职高专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在职医护人员、护理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医学心理学教学人员的参考书。
《护理心理学(案例版)》以案例教学,突出技能教材延续我社独创案例版编写模式,寓实践于课堂理论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之缺憾,致力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紧扣大纲,直通执考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相关教材正文中凡是涉及执考考点的段落,均做了考点提示。“目标检测”采用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高仿真模拟试题,搭建执业证书绿色通道。链接互动,彩色印刷涉及形态学的科目及《基础护理技术》等科目采用全彩色印刷,另有部分科目采用双色印刷,版面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重点突出,适应学生阅读习惯。增设“链接”,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配套课件,教学相长全部教材配套PPT教学课件,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第1章 绪论第1节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对象和任务一、护理心理学的定义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2节 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二、我国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第3节 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一、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二、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三、提高护理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能力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五、完善角色人格第4节 学习、研究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一、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策略与方法二、研究护理心理学的方法第2章 心理学基础理论第1节 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二、情绪与情感过程三、意志过程第2节 个性心理一、个性倾向性二、个性心理特征第3章 健康心理第1节 健康及其标准一、健康的概念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三、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与判断第2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一、胎儿心理健康二、儿童心理健康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四、中年人心理健康五、老年人心理健康第3节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社会因素第4节 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则和途径一、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二、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第4章 挫折、应激与适应第1节 挫折与适应一、挫折二、心理防御机制第2节 心理应激一、概述二、应激源三、应激反应四、应激与应对第5章 心理护理技能第1节 心理评估一、概述二、心理测验三、常用心理测验的工具第2节 心理咨询一、概述二、心理咨询技术三、心理咨询人员的基本要求第3节 心理护理方法一、 概述二、心理护理程序三、心理护理方法第6章 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第1节 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护理一、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二、青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三、中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四、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第2节 常见躯体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一、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二、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三、传染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四、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五、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六、残障病人的心理护理七、药物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八、手术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第3节 异常心理病人的心理护理一、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护理二、人格障碍病人的心理护理三、神经症病人的心理护理第4节 常见心身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一、心身疾病概述二、临床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第7章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第1节 概述一、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概念二、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第2节 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角色适应不良表现一、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二、护士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第3节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方法一、护士具备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二、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三、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参考文献附录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护理人员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及服务对象需求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包括患有各种身心障碍的病人和受到潜在因素威胁的健康人。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护理观念和技术的发展,为护理心理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要求。由于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分支科学,现有临床护理人员中,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没有经过护理心理学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者还为数不少,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与现代整体护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相适应。加之目前国内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还不够重视,有的学校护理专业没有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但课时较少,甚至作为选修科目,把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学生主干课程的学校不多。本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对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教材是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所编撰的。其特点之一是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内容均以够用为原则,以学生所学符合现阶段护理临床实际需要为准绳,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护理技术、临床心理护理方法以及护理人员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心理学基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心理学的一般技能及临床常见病症的心理护理方法。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本领。使学生把护理学知识技能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毕业后适应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发展需求,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特点之二是本教材章节之末列出了本章节学习的重点提示,在章节内容中有考点提示,章节后有目标检测,这种内容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门科目时明确学习目的,重点掌握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内容。特点之三是本教材在内容中间不时地穿插短小精悍的相关“链接”,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有裨益;还附有病案讨论,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应激反应当个体觉察到应激源威胁后,就会引起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三者常同时发生并相互影响,几乎所有的应激反应都是综合反应。从应激的时间特性来看,应激反应可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一)应激的心理反应1.认知反应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增强感知,活跃思维,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问题的决定。但若应激过强则对认识产生不良影响,如感知过敏或歪曲,思维和言语的迟钝或混乱,注意的强化与分散,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等。认识活动障碍的原因,一种是强烈的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破坏了人心理上的内稳态,另一种原因与不能恰当使用自我防御有关,妨碍或歪曲了对应激源的认识。2.情绪反应
当个体受到应激刺激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活动,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应。焦虑:是一种预料要发生某种不良后果或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是心理应激条件下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反应。焦虑虽是一种痛苦体验,但它有重要的适应功能。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们对应激的警觉状态,有利于人的认识能力充分施展。而过强过久的焦虑会妨碍人的智能的发挥,不利于对应激源的应付,却会产生有害的心理反应。如在比赛场上过度焦虑的运动员往往发挥不出其训练水平,学生在考场上有“一紧张什么都想不起来”的情况。恐惧:是面临危险或即将受到伤害时,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威胁所产生的害怕感。通常伴有逃避倾向,即避免进入危险的境界或从威胁性环境逃走。轻度的恐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适度的危机感有助于促进积极的应对行为。严重的恐惧能造成习得性失助或情绪释放等失控行为。愤怒:多出现于一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的情境。愤怒时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均具有攻击性意义,有助于克服障碍。但过度愤怒则可丧失理智,失去自控而导致不良后果。愤怒情绪经过适当的疏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或化解,处理不当则可激化,导致直接攻击行为或转向攻击行为的发生。如果愤怒的情绪既没有机会在攻击性行为中得以发泄,又未得到及时疏导化解,积结于心,对健康十分不利。抑郁:指诸如悲观、失望、绝望、失助等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愉快感丧失、自我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缺乏、常有自责倾向、自我评价降低,多伴有睡眠和食欲障碍。研究表明,灾难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丧亡易产生抑郁反应,失恋、被诬陷、失业等也可形成抑郁。严重的抑郁者可萌生轻生念头,故对有抑郁情绪的人应当深入了解有无消极厌世观念,严密观察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生理症状,防止意外发生。(二)应激的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机体的行为可表现为“战”或“逃”,或不“战”不“逃”。“战”是知难而上,去接近应激源,可以是与愤怒有关的拼搏与攻击行为;也可以是非攻击性的,表现为正视现实,分析研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逃”则是回避远离应激源的防御行为,多受避免伤害的安全动机驱使,与恐惧情绪有关。不“战”又不“逃”的行为称为退缩性反应,表现为归顺、依附、抑制与讨好,多与保存实力及安全的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与社会学意义。总之,应激状态下产生的各种行为反应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内是有益的,但超过了一定范围与限度则有害。
帮助平台入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护理心理学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