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有没有哪些机构提供家庭医生杂志服务?

东台国家卫生人才网:有关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公告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关于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通知
东台国家卫生人才网:有关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公告:东台市卫生局文件东卫[号关于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通知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的转变,落实服务功能,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经研究,决定在台城市区全面开展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式服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团队建立1、根据《东台市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实施方案》(东卫[2011]1东台市卫生局文件东卫[号关于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通知&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的转变,落实服务功能,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经研究,决定在台城市区全面开展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式服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团队建立1、根据《东台市社区卫生团队服务实施方案》(东卫[号)要求,金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5个团队,启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4个团队,新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3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800户左右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 2、团队人员配置: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原则上由3-5人组成,一个团队至少配备全科医师、公卫医师和社区护士各一名。从事社区卫生团队服务的专(兼)职医务人员,一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医务人员。团队按照“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对辖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使每个家庭和居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3、团队人员任职条件:临床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获得全科医师证书,社区护士应是本市注册并具护士以上职称,公卫人员应具有医师以上卫生技术职称,所有专(兼)职从事社区卫生团队服务的医护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服务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签订《东台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附件1)为载体,以定期深入社区和按需上门服务为手段,在对口综合医院的技术支持下,为居民提供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居民健康管理。签约居民还可享受到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4类个性化的服务:1、“健康知识我来教”。及时将健康教育材料发放到签约居民,每年不少于1份;及时将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进社区等健康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居民,每年不少于1次。2、“健康状况量身造”。每年对签约家庭进行1次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规划,对于存在健康问题的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措施干预。3、“重点服务我主动”。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重点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重性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每年不少于4次。4、“健康问题随时叫”。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健康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三、服务流程1、广泛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在居民易于看见的位置张贴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公示牌或宣传栏,公示牌要标明团队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投诉电话;要发放《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至每一户家庭。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解释家庭医生式服务概念,并充分告知和引导居民签订协议。做到公示牌深入社区、联系卡深入家庭、家庭医生式服务深入人心。2、自愿签约。按照“免费、自愿”原则,与愿意接受服务的居民签订《东台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存放于家庭健康档案中,共同履行协议条款。每位居民一个合同期内只能选择一个服务团队,凭身份证明或户口簿、暂住证进行签约。签约周期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原则上一年一签,期满后如需解约,应告知服务团队并签字确认,不提出解约视为自动续约。在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各社区要根据实际服务能力,首先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工作重点,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3、规范服务。按照协议约定,各服务团队按“五统一”要求(即统一文明用语、统一着装胸卡、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要求、统一出诊装备)落实各项服务承诺,并将各类服务详细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以备考评。4、注意保密。各服务团队的成员对市民个人健康信息要严格保密,同时在健康档案电子信息系统内进行设置,除本服务团队成员外,其他任何人员都应看不到非本团队所签约者的健康档案。5、听取评价。各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居民评价,根据居民反映,对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及提高。6、总结提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填报《家庭医生式服务月报表》(附件2),并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四、督查考核市卫生局将定期进行工作督导,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管理和督查,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签约户数、签约人数、服务落实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特此通知。附件1:东台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附件2:家庭医生式服务月报表&&& &二一一年八月十九日文件下载: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 正文
明年起东莞市将推行“家庭医生”服务
近日,东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下发了《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2015年1月起,东莞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到2017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达到90%。卫生部门表示,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群众建立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原则,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基本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此外,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也可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签约人群重点包括老人、儿童、孕产妇今年上半年,东莞已经率先在寮步和大岭山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经验总结,《方案》提出了东莞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40%;2016年,服务机构达到70%;2017年,服务机构达到90%。从具体目标来说,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与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15%。第二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30%。第三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50%左右。此外,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要达到20%。2015年,首诊比例达到35%。2016年,首诊比例达到50%。人员配备各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方案》要求,在东莞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团队为主体,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和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工作。在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时,全科医生不足是镇街社卫中心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1.6个全科医生的配比。这一数据虽然相对很多城市已是较高水平,但是按照每万人口配备2―3个全科医生的要求,东莞仍有一定的缺口。以大岭山为例,目前有全科医师40多人、护士30多人、公共卫生人员10多人,而该镇常住人口有30多万人。按照国家的标准,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要有3名全科医师、3名护士、2名公共卫生人员,这样比较起来,大岭山镇远远达不到人员配置的要求。对此,《方案》也提出,各镇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每个团队至少为3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根据要求,全科医生原则上要求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但在面临人手不足情况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全科医生资源,将条件放宽至接受省级以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此外,《方案》鼓励各镇街根据辖区居民结构和服务特色,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增加妇幼医师、中医师等专科医师。服务费用按年收取,基本医疗费可享社保待遇费用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按服务合同约定的项目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按年收取服务费。现阶段,服务费由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里划出5%设立的家庭医生式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所需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等。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家庭用药指导、就医预约服务和转介转诊服务均属增值服务,不另外向居民个人收取服务费用。基本医疗服务部分,在莞参加社保人群,按照有关现行社保文件执行;非参保人群,费用自行负担。绿色通道大医院预约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中,“转诊”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如果遇到疑难、急重症需要转到大医院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转诊,《方案》提出,要开通双向转诊平台和“绿色”转诊通道,为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患者预留一定的就诊名额。这意味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和床位预约、双向转诊通道将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具体来说,按照要求,东莞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将严格执行《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有关规定,有专门科室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基层转诊服务窗口或转诊专属区域,为经由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缩短转诊患者的待诊时间。相应的,对从大医院回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方案》也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为已经二、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包括三大内容签约服务城乡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帮助辖区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登记注册、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并签订服务协议。协议有效期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户数由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600户或2000人。预约服务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预约服务制度,开展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服务,为其提供优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门服务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健康咨询、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八大服务1、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以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为签约家庭成员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套餐,优先安排其在辖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同时,根据签约居民的年度健康管理情况进行健康分析,为续约居民提供连续管理服务,导签约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2、健康咨询及用药指导。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材料发放、家庭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用药指导以及家庭药箱管理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服务。3、就医预约登记服务。通过网络或电话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4、转介转诊服务。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要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负责协调转诊事宜,通过双向转诊渠道将签约居民转往上级医疗机构,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让签约家庭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更专业的就诊及健康服务。被转诊对象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回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患者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应通过转诊渠道积极主动、认真接收并阅读上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做好接收、随访、家庭康复指导等承接工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及其责任团队要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免费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含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本地增加的服务项目)。6、基本医疗服务。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可以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家庭医生要建立工作台账,每月要将门诊日志制表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存档。7、在接受家庭医生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对于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签约病、患者,可开具二到四周的药量。8、对确有需求的签约居民,并在具备相应医疗技术条件和规范的前提下,可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具体实施办法根据省有关精神另行制定。鼓励镇街试点探索“家庭医生式服务惠民、利民,希望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提高对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认知接受度。”卫生部门鼓励相关的镇街开展服务。为全面铺开服务,各镇街可以在辖区范围内选取2―3个条件较好的机构作为试点,试点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稳步开展。要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培训,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为了加大激励力度,《方案》提出,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服务落实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经费拨付挂钩。此外,在绩效工资分配、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上,要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以及责任医生倾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如果您还有更多疾病相关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电话咨询三甲医院专家,
(责任编辑:家庭医生在线 )
相关推荐:
请文明发言,发广告将被屏蔽IP
临近春节,抢票回家,工作无法达标,年终奖是多还是少,父母总是逼婚……各种情况接踵而来…
[]儿童眼外伤 家长勿用手压迫止血
[]4大战术击退轻松赶跑痘痘
[]压力大易患乳腺癌?想查乳腺癌怎么办
合作商内容推荐&|&&|&&|&&|&&|&
全科医生的中国现实
&&&& 转自蓝卡博客
 & 全科医生在中国已出现20多年却至今还不大为人所知。太多的人不知道全科医生是干什么的,知道的人,也把他们与低端&街道医院&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医院,而是近在身边的全科医生。
  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什么是全科医生?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对其的定义是: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安排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有关服务。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病人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劝告,开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管理健康资源,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
  全科医生在中国已出现20多年却至今还不大为人所知。太多的人不知道全科医生是干什么的,知道的人,也把他们与低端&街道医院&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医院,而是近在身边的全科医生。
  一支极稀缺的医生队伍
  北京,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历经十多年的培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条件培养全科医生
  本刊记者/杨正莲
  北京市东城区韶九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医疗使用面积200多平方米,在社区医院中算是很不错的条件。这里有全科医生3人,护士3人,张新征是卫生站的站长。没见到张新征前,想象这里大约是一幅典型的社区医院图景:老年患者们出出进进,与相熟的医生们聊着家常,没有大医院的嘈杂拥挤,倒是透出一种街坊邻里的亲情。
  但张新征不在,他出去开会了。直到下午5点才返回卫生站,这时他的同事们都下班了。一下午的时间,他一口气开了五个会。&又是文明城区评选,又是行风建设&&&他给记者看他拿回来的一沓又一沓材料。
  全科医生在中国实在是个太忙碌的职业,因为他要管的事情太多太杂。
  为了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问题,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以期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像张新征这样的持有资格证的全科医生,能够独立开展临床工作,医治80%~90%的常见病,具备及时正确的转诊能力,正是实现这种医疗蓝图的核心,但眼下,全科医生队伍的现状,太不能令人满意了。
  尤其是人手紧缺这个痼疾,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倡导和扶持而迅速改变。就连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这位64岁的退休老师在谈到全科医生的不足时,语调也立马高出好几个分贝:&问题非常严重,需求旺盛而供给严重不足!&
  慢性病催生全科医生
  今年33岁的张新征,2002年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在北京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当医生的工作,回忆起那时的工作,张新征依然感觉受刺激。&抢救不回来的病人太多了,光是经我手死掉的病人有多少,我就不提了。&中等身材的他穿着一件暗绿色T恤衫,沉稳壮实。&我在大医院工作了四五年,最开始的时候心脑血管病人都是七老八十的,以六七十岁的为主,等我下决心去社区的时候,病房里面的病人四五十岁的是主力,病人越来越年轻,病情越来越重,这就让我感觉到阵地必须往前移。&
  张新征亲眼所见的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为主等现实问题,正是全科医生再度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崔树起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7%增加到2050年的23%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增长的比例尤其快速,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3.13亿,8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1亿。而且,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65岁以上老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以下年龄段人的5倍,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将由164亿增加到1487亿。
  &所以需要建立首诊制,一个是对经费守门,一个是对老百姓健康守门。&崔树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老人身上有多重疾病,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患多重疾病需要长期照顾,不光是疾病还有临床护理的问题,像尿失禁、长期卧床的褥疮问题等等,都需要在社区解决,不可能老是住院。&
  崔树起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基层保健医生每增加20%,相应的死亡率就会减少5%,也就是每100万人中减少40人的死亡;如果增长的是家庭医生,效果会更明显,每10000人增加1名家庭医生,那么100000人里就会减少70人的死亡。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实行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张新征主动申请下社区。那时,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像张新征这样的来自一二级医院的医生形成了最初的全科医生队伍,但是像他这样年轻而又有本科学历的并不多。因此,两年前全新的韶九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时,张新征就成了站长。
  &那时候我是最年轻的,社区里最初的班底是那些最早来社区的人,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偏低。&张新征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尽管别人都认为他原来在医院的工作更好,但他总是能够抓住各种机会交流学习从而丰富自己对全新的全科医生工作的认识,&作为一个有医学知识的人,又在老百姓中间,我所能够做的就是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最便捷的医疗,帮助他们解决医学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还太少,太少
  2006年4月,心血管内科医生张新征调到北京市第六医院附近的一个社区门诊,由此开始了向全科医生的正式转型。此前,因为家里病人比较多才学医的张新征,早在1998年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全科医学。虽然当时全科医生尚处于概念普及阶段,从业环境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但全科医学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大学生心中生了根。而真正完成全科思维的转变则是在2007年左右参加的全科医生骨干培训。也就是通过那次培训他获得了全科医生资格证。
  &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培训中,系统地学习全科医学,它对我很重要。&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张新征,医学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因此像他这样的临床专科医生调到门诊之后,最关键的是要把专科医生的思维转变为全科,而这个全科医生骨干培训让他本人完全完成了全科思维的转变,更清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信念也更强大&。
  张新征所参加的这个培训,只是目前培养全科医生的途径之一,此外还有对社区医生的转岗培训、对大学毕业生的规范化培训和医学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等多种方式。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全国20多个省市相继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国家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在首都医科大学成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全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最初的这些人都来自原来医院办的门诊和社区卫生站,他们的服务并不规范,所以我们就把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医院剥离出来,让这些人经过培训获得全科医生证书,还把社区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各项工作全都通过信息化固化下来。&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开始国家并不是很重视社区卫生,所以由一二级医院转岗成全科医生的大多可能都是做专科没什么前景的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北京还要求在2010年底实现全科医生百分之百持证上岗,&我们也希望医学院校今后多多培养经过正规学院教育的全科医师,这个很少,很少,真的很少。&按照北京和上海现行的规范进入全科医生的序列,将按全科医士、全科医师、全科主治医师、全科副主任医师、全科主任医师五个等级,逐级晋升。
  王建辉所期待的,高等院校开设全科医生的正规学院教育,眼下尚未全面开展。以本科生为例,截至2010年12月,全国128所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约一半(63所)院校开始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只有28所院校为必修或必选课程,12所院校开展了社区实习课,平均4个学时。而开始招收全科医学研究生的院校,目前仅有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数家高校。
  首诊制只能逐步推进
  在社区医院工作的5年,张新征学会了针灸、拔罐、开汤药和食疗处方、教人运动等诸多好玩又有用的东西,连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他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尤其是尚在萌芽阶段的这种充满无限可能的气氛让他充满激情。因此,从韶九社区卫生站新建伊始的装修、站内布置、跟居委会联系、给居民做健康讲座,到给第一个进卫生站的居民量血压,张新征全程参与,他看到,愿意进门的人越来越多。
  &从小病开始,一点点积累,病人有更多需求找你,大病也会过来,时间长了居民就会发现张大夫不光能够看小病还知道大病。&张新征不仅接触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颈椎病等慢性病,也可以做到80%到90%的病通过物理检查和经验明确判断有没有生命危险,有生命危险的赶紧转诊;可以明确判断哪些是专科医生可以解决问题,也能够让很多以症状为主诉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得到好的治疗,&连我在医院没有看过的病,我在社区都看到了,专科医生就特别窄,以前我在医院除了心脏的血管其他都不归我管。&
  张新征所期待的那种全科医生工作,是能够从身体、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彻底关怀一个人,在社区有一定威信能够成为社区领袖。他应该首先能够帮助居民发现病情并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专科医生确诊,然后在专科医生确诊给出治疗方案之后,由全科医生详细地告诉病人如何执行治疗方案并督促执行,并对病人进行家访,评估生活环境给出建议,最后要能够帮助改善环境。但现在,这样理想的全科医生尚不可及。
  &我已经在社区里融入很深了,甚至有居民找到居委会说,你们给张大夫解决一套房子让他就住在这里。但是我最多也只是做到第三步,也就是帮助评估环境给出建议,目前中国大多数比较好的全科医生能够做到的,还只是告诉病人如何执行治疗方案并督促执行。&张新征说,门诊的主要任务是看病,但他本人的日常工作中有40%左右的都是事务性的工作。
  人手紧张让他特别着急。张新征所在的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是3个居委会,本来应该配备16个人,但是现在只有3个医生3个护士。人手如此紧张,张新征和同事每天只能接诊三四十个病患,时常还有许多医疗以外的事务性工作等着他们。
  这种人手短缺的困境,并非张新征所在的社区卫生站独有。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全科医生普遍缺员,仅以东城区为例,按照北京市规定每3000名服务人口配备一名全科医生,东城区应该配备全科医生325人,截至日,东城区共有在岗全科医生288人,除去返聘和外聘人员,实有编制内全科医生仅188人。
  然而,即使按照现有编制全部满员,全科医生仍然紧缺。49岁的刘向红是西城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助理,她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现在全科医生是非常缺的,我们的编制是197人定编,但实际根本不够。我们聘了很多外面的人,现在实际运行起来的有250多人,一万多名居民的居委会应该配到3~4名医生,但我们达不到。&
  北京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历经十多年的培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而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条件培养全科医生,这距离首诊制的推进和家庭医生式服务还很遥远。
  &要是所有慢性病都得由我们社区转诊我们就别活了,1.5万服务人口,而且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那么高,要是都由社区首诊的话,这些社区全科医生人手肯定不够。&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王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所在的卫生服务站现在有5个全科医生及4个护士,这个配比现在已经算是比较到位的了,但仍不具备实行社区首诊的条件。
  不过,在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看来,社区首诊还是应该逐步探索实现。&可以分期分步骤地实现,比如对某些特定人群可以进行社区首诊探索,而对于某些人某些病种,比如一些慢性病是不是可以逐步进行。&
  眼下,最大的困难还是全科医生人才紧缺。&老的社区医生已经开始退休了,新人却培养不起来,没有人接班的话,很快就会出现断档。&张新征说。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这个现在仅有188名编制内全科医生的核心城区,十二五期间将有62名全科医生退休。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服务量年增长30%,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24小时值班,这都加大了人才缺口。&
相关连接文章
蓝卡国际官方微博
蓝卡健康集团,是中国首家提供私人保健医及私人专属健康解决方案的连锁服务机构,目前已在北京、沈阳、海南和澳大利亚筹备并设立了连锁服务机构。
蓝卡健康集团以“传播健康理念,享受健康生活”为宗旨,整合全球优秀医疗、保健资源,嫁接国际健康管理新技术和服务模式,植入蓝卡健康管家式服务体系,打破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国情出发,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蓝卡总部云平台系统和由数百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学专家组成的超级医学团队,365天24小时呵护会员健康,为会员提供蓝卡健康管理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庭医生杂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