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在外面对生茎能止汗露有没有副作用用

夏枯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的功效是什么,有没有毒、副作用?_百度知道
夏枯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的功效是什么,有没有毒、副作用?
按默认排序
其他47条回答
夏枯草类别:清热药 拼音:XIA KU CAO拉丁:Spica Prunellae别名:铁线夏枯、大头花、白花草畅丁扳股殖噶帮拴爆茎、六月干、棒槌草药用部位:果穗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栽培要点:产地:江苏、浙江、安徽采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
●中药材 学名为S picaPrunellae,是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野菜 广东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表示,夏枯草是1991年国家公布的食物成分表中的野菜食物。●凉茶配料 夏枯草是广东凉茶的重要配料。功效:夏枯草味苦性寒,清香散泄,可升可降;具有清肝泻火,消肿解毒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烦热耳鸣,目珠疼痛,肝炎等疾病。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
夏枯草:【别名】【异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 Labiatae 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inn. 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 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 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 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功效:【功用主治1】
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功用主治2】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
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不存在毒,副作用。
1.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夏枯草多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每年5至6月当花穗变成棕褐色时,选晴天剪下花穗,晒或阴干。夏枯草果穗呈圆棒状而略压扁,长1.5至8厘米,直径0.8至1.4厘米,淡棕红色。全穗由4至13轮宿存苞片和花萼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枚,呈横肾形,长约8毫米,宽约1.2厘米,膜质,先端尖尾状,外面有白色粗毛,每一苞片内有花2至3朵,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遇水表面能形成白色粘液层。质轻柔,不易破裂,气微清香,味淡。长冠夏枯草果穗形状与夏枯草相似,但花冠较长1.8至2.1厘米。均以穗大,色棕色,摇之作响者为佳。2.它的功效主要是:【功用主治1】
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功用主治2】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
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3.我觉得是药三分毒,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夏枯草应该也是有副作用的。夏枯草的副作用:久服夏枯草其皂苷成分对胃有刺激性。服用后也可引起过敏反应:皮肤麻疹、丘疹或红斑、全身瘙痒,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腹痛、腹泻、心悸等。 (1)出现过敏后给予抗过敏治疗,口服扑尔敏、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 (2)出现腹泻后可针对情况进行补液,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其他对症治疗。 宜忌: 脾胃虚弱者慎服。
夏枯草介绍:夏枯草纪录于《李时珍》的神农本草经中。它来源植物,是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花序圆筒状,长2—6厘米;苞片肾形,顶端锐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顶端有尖头;花冠紫色,很少白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小坚果棕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夏枯草功效: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清香散泄,可升可降;具有清肝泻火,解郁散结,消肿解毒。主治头痛眩晕,烦热耳鸣,目赤羞明,目珠疼痛,胁肋胀痛,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疖肿,肝炎。具体功效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夏枯草功效2】(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夏枯草是否副作用夏枯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本品毒性很低,少量饮用并无副作用!!!附:医家论药“夏枯草, 补养厥阴血脉, 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 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伤胃, 与参、术同行, 方可久服无弊.”(《本草通玄》)
“夏枯草, 辛苦微寒, 缓肝火, 解内热, 散结气, 治瘰疬、鼠瘘、瘿瘤、乳痈、乳岩, 目珠夜痛, 能散厥阴之郁火故也.”(《本草害利》)
“夏枯草, 微辛而甘, 故散结之中, 兼有和阳养阴之功, 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 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 入药为胜.”(《重庆堂随笔》)
“夏枯草, ……苦能泄降, 辛能疏化, 温能流通, 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 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 风寒痹着, 皆其专职.”(《本草正义》)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热传眼,目赤肿痛之证。散郁结,用于治疗疮黄温病等清热泻火的药不要多用因为他们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夏枯草是1991年国家公布的食物成分表中的野菜食物,也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列为公认安全物质。夏枯草早在千余年前就已用作食物和菜蔬被人们广泛食用了,直到现在,在我国许多地方民间依然有用夏枯草作菜蔬食用的习惯。中华医学认为, 夏枯草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散结的功效。古典本草植物书籍记载及人们千百年来日常食用的安全历史表明夏枯草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
【夏枯草】&&&&夏枯草,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花期5~6月。&果期6~7月。&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性味功用】&苦、辛,寒。&&①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②清肝火、降血压:治高血压病。&&③散结消肿:治瘰疬、瘿瘤、乳痈肿痛。【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①《本草经集注》:土瓜为之使。&&&②《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别名】【异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 Labiatae 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inn. 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 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 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 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
【植物形态】Prunella vulgaris Linn.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
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
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
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
【采制】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性味功用】 苦、辛,寒。
①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
②清肝火、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③散结消肿:治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成分】夏枯草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1 克,蛋白质2.5 克,脂肪0.7 克,碳水化合物11 克,胡萝卜素3.76 毫克,维生素B20.21 毫克,尼克酸1.2 毫克,维生素C28 毫克。
全草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齐墩果酸,尚含游离的齐墩果酸、熊果酸、芸香甙、金丝桃甙、顺-咖啡酸、反-咖啡酸、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K、胡萝卜素、树脂、苦味质、鞣质、挥发油、生物碱、水溶性盐类(约3.5%,其中约63%是氯化钾)等。
花穗含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的花色甙、d-樟脑、d-小茴香酮、熊果酸、夏枯草甙。
叶含金丝桃甙、芦丁。[编辑本段]【功用主治】
【功用主治1】
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功用主治2】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
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夏枯草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
夏枯草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 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 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 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功效: 苦、辛,寒。
①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
②清肝火、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③散结消肿:治瘰疬、瘿瘤、乳痈肿痛。无毒\副作用,但气虚者禁用
一&夏枯草【别名】【异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Labiatae&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inn.&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植物形态】Prunella&vulgaris&Linn.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花期5~6月。&&&果期6~7月。&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二&功效主治: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8,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清香散泄,可升可降;9,具有清肝泻火,解郁散结,消肿解毒;10,主治头痛眩晕,烦热耳鸣,目赤羞明,目珠疼痛,胁肋胀痛,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疖肿,肝炎。三&副作用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毒副作用:&本品毒性很低.服用后也可引起过敏反应:皮肤麻疹、丘疹或红斑、全身瘙痒,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腹痛、腹泻、心悸等。
夏枯草(学名:Prunella&vulgaris),别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铁色草(本草纲目)、乃东(本草纲目)、燕面(本草纲目)、白花草、六月干、大头花、棒槌草及紫背金盘等,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在一般凉茶铺都有卖夏枯草饮料。主要生长于疏林、荒山、田埂及路旁,花期4-6月,果期7-10月。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分布于中国、台湾&、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北非、欧洲及西伯利亚等地也有分布。中国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及河南等地。夏枯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节上长有须根。茎四梭形直立,绿色或紫色,多自根茎分枝,散生具节硬毛或近无毛,高约20-35厘米。叶卵状长圆形、狭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先端钝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全缘或不明显的波状齿,叶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或有时散生具节硬毛且夹有白色腺点,长约1.5-6厘米,宽约0.7-2.5厘米;叶柄长约0.5-2.5厘米。花为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的假穗状花序,长约2-4厘米,花序下方的一对苞片像叶;花苞片宽心形,先端骤尖,外面中部以下沿脉披具节硬毛,内面无毛,通常长约7毫米,宽约1.1厘米;花萼呈钟状,二唇形,上唇扁平近圆形,先端有3个不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外面上部无毛,下部具毛,下唇2裂片狭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缘披具有节硬毛,果时花萼闭合;花冠紫色、蓝色或红紫色,长约1.3厘米,冠筒内面近基部有短毛及鳞片状毛环,外面无毛,长约7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圆形,稍盔状,先端微凹,背部无毛或不明显具毛,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2侧裂片较小,长圆形,反折下垂;雄蕊4枚,前对较长,上升至上唇片之下稍外露,花丝无毛略为扁平,前对先端2裂,1裂片能育有花药,另一裂片钻形,长过花药,直立或弯曲,后对花丝不育呈瘤状突出,花药2室,叉开;花柱无毛,柱头2裂相等,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外弯;子房无毛。果为小坚果,长圆状卵形,顶端浑圆,背腹略为扁平,无毛,黄褐色,长约1.8毫米,宽约0.9毫米。医药用途性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无毒,全草入药。整个植株的地上部份,可治牙龈出血、咽喉疼痛、痔疮及月经过多等,及有杀菌、收敛、促进伤口愈合及降血压的作用。花穗能激活肝、胆以治疗由肝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精神紧张及结膜炎等,及具收敛作用。果穗具有散结,消肿,清火,明目的功效,可治口眼歪斜、目珠夜痛、目赤肿痛、头痛晕眩、乳痈肿痛及高血压等。夏枯草亦为广东凉茶夏桑菊的主要原料之一。安全性问题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
夏枯草介绍:夏枯草纪录于《李时珍》的神农本草经中。它来源植物,是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花序圆筒状,长2—6厘米;苞片肾形,顶端锐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顶端有尖头;花冠紫色,很少白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小坚果棕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夏枯草功效: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清香散泄,可升可降;具有清肝泻火,解郁散结,消肿解毒。主治头痛眩晕,烦热耳鸣,目赤羞明,目珠疼痛,胁肋胀痛,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疖肿,肝炎。具体功效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神农是民间传说中的药仙,他解除众生疾苦之伟绩,千古传颂。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书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盛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
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夏枯草露 (《纲目拾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全草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水。
【夏枯草露的功效】《纲目拾遗》:治瘰疬,鼠瘘,目痛,羞明。
【用法与用量】内服:炖温,1~2两。
名称:夏枯草
类别:清热药
拼音:XIA KU CAO
拉丁:Spica Prunellae
别名:铁线夏枯、大头花、白花草、六月干、棒槌草
药用部位:果穗
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浙江、安徽
采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
【夏枯草在凉茶中的应用】
广东人喜欢喝凉茶,而且茶中必要放入各种中药材,如金银花、菊花等,夏枯草即是经常使用的材料。如王老吉、何其正等凉茶中,都有添加夏枯草,利用其所具有的清热的功能,达到祛除湿热、防暑降温的功效。
但,由于夏枯草是中药材,在凉茶中含量虽然比中药方剂中含量少很多,但长期大量服用之后也有副作用,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药效。
夏枯草类别:清热药 拼音:XIA KU CAO拉丁:Spica Prunellae别名:铁线夏枯、大头花、白花草、六月干、棒槌草药用部位:果穗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栽培要点:产地:江苏、浙江、安徽采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
楼主好:1.夏枯草是1991年国家公布的食物成分表中的野菜食物,也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列为公认安全物质。夏枯草早在千余年前就已用作食物和菜蔬被人们广泛食用了,直到现在,在我国许多地方民间依然有用夏枯草作菜蔬食用的习惯。2.中华医学认为, 夏枯草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散结的功效。3.古典本草植物书籍记载及人们千百年来日常食用的安全历史表明夏枯草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
您好!夏枯草介绍:夏枯草纪录于《李时珍》的神农本草经中。它来源植物,是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花序圆筒状,长2—6厘米;苞片肾形,顶端锐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顶端有尖头;花冠紫色,很少白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小坚果棕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夏枯草功效: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清香散泄,可升可降;具有清肝泻火,解郁散结,消肿解毒。主治头痛眩晕,烦热耳鸣,目赤羞明,目珠疼痛,胁肋胀痛,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疖肿,肝炎。具体功效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夏枯草功效2】(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夏枯草是否副作用夏枯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本品毒性很低,少量饮用并无副作用!!!附:医家论药“夏枯草, 补养厥阴血脉, 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 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伤胃, 与参、术同行, 方可久服无弊.”(《本草通玄》)
“夏枯草, 辛苦微寒, 缓肝火, 解内热, 散结气, 治瘰疬、鼠瘘、瘿瘤、乳痈、乳岩, 目珠夜痛, 能散厥阴之郁火故也.”(《本草害利》)
“夏枯草, 微辛而甘, 故散结之中, 兼有和阳养阴之功, 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 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 入药为胜.”(《重庆堂随笔》)
“夏枯草, ……苦能泄降, 辛能疏化, 温能流通, 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 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 风寒痹着, 皆其专职.”(《本草正义》)
夏枯草:【别名】【异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 Labiatae 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inn. 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 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 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 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功效:【功用主治1】
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功用主治2】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
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不存在毒,副作用。
不会。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热传眼,目赤肿痛之证。散郁结,用于治疗疮黄温病等清热泻火的药不要多用因为他们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热传眼,目赤肿痛之证。散郁结,用于治疗疮黄温病等清热泻火的药不要多用因为他们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
夏枯草类别:清热药 拼音:XIA KU CAO拉丁:Spica Prunellae别名:铁线夏枯、大头花、白花草、六月干、棒槌草药用部位:果穗药材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稍味淡。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它有副作用的,
因为夏枯草是中药材,在凉茶中含量虽然比中药方剂中含量少很多,但长期大量服用之后也有副作用,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药效。
1夏枯草纪录于《李时珍》的神农本草经中。它来源植物,是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花序圆筒状,长2—6厘米;苞片肾形,顶端锐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顶端有尖头;花冠紫色,很少白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小坚果棕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2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3由于夏枯草是中药材,在凉茶中含量虽然比中药方剂中含量少很多,但长期大量服用之后也有副作用,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药效
夏枯草,岭南地区特有药材 性寒;苦、辛;归肝、胆经,有有效的清热去湿功能毒副作用正在研究中,不明,但并没有报道有严重肝肾脑骨髓等毒性
夏枯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止汗露有没有副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