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苷能否鲜用

历代本草及历代名医都对中医的立法方药,中药的配伍,用药调配,用药法度,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已具有较完备的中药调剂理论知识,但都散见于各本草著作中,无一专述中药调剂的专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调剂工作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迫切需要一本论述中药调剂知识的小册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参阅学习了前辈的医药论著,汇集本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为加快中药调剂工作的发展和提高,贡献微薄之力。

中药调剂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杂的工作,他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它的独立性和规律性,它是配合中医在防病治病过程中,达到合理用药,正确组方的关键性的一环。他要求调剂人员根据医生处方定时准确无误的调剂供病人使用的合乎标准要求的药品,其调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生处方的有效无效,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中药调剂工作涉及到中医药基本理论,立法用药的法度,中药材的炮制加工,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的鉴别知识等。近几年来,由于大部分老药工的退休,中药调剂人员青黄不接,中药乏人,中药乏术的现象尚未解决,新补充的中药剂人员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理论的培训,难以胜任中药材的鉴别,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工作,直接影响了中药的调剂质量和药品疗效,影响了中医中药的发展。所以中药调剂质量的提高是当务之急,希望各有关单位要做好中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使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做到中药材真伪优劣鉴别正确,炮制得法合乎要求,调剂处方质量优良,药味齐全,分量准确。严禁以假充真,以生代炙,生炙不分或相互代用,估量配方等不良现象。

第二章 中药计量单位在处方中的书写方法

称量是调剂中药的一个基本操作步骤,它是一项细致而严肃的工作,只有准确地进行称量,才能确保调剂药剂的质量和疗效,医生不仅在选方用药上很讲究,而且在每一味药的剂量上,也都是细加斟酌,因此调剂工作者,一定要紧密配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的准确性。现将中药调剂工作常用的度量衡制介绍如下:

中药的剂量过去多用斤、两、钱、分等市制单位表示,国家为了统一计量标准,有利于中西医的结合和医学的交流,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现代化,特规定从1978年起中药处方一律改用公制,废除市制单位,即斤、两、钱、分改为公斤、克、毫克。

新市制的进位换算:1市斤=10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

旧市制的进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

容积的单位及换算:1升=1000毫升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公制1米=10分米=100厘米、市制1尺=10寸=33.33厘米

为了便于阅读和检索古代文献,现将旧市制的处方书写列表如下:

市斤用“1”表示,市两用“刃”表示,市钱用“丰”表示,市分用“卜”表示。

在调剂处方中常用的度量衡的单位是以公分、毫升、克为基本单位的。处方中常用字母Cm\ml\g等表示。在传统的处方用药和部分医药书籍中,一些特殊的药材为了便于调剂和应用,多用一些特殊的单位,用以估量或计算,为便于参考现列表如下:

大葱、鲜芦根、鲜生地、鲜竹根等

蜈蚣、全蝎、蝈蝈、蝼蛄等

灯心草、茅根、石斛、芦根

海狗肾、胎盘、鹿鞭、狗鞭

生姜汁、大蒜汁、鲜茅汁

白糖、红糖、蜂蜜、黄酒、食醋、白酒

以上用药单位仅是估量用药,因药材质地大小差异较大,故重量悬殊,药效均受一定影响,所以应尽量采用重量单位为好。

第三章 中药调剂工具

中药的调配主要有粉碎、称取、分量、包装等几个程序,传统工具主要有切药刀、铁研船、冲钵、天平、戥称等。

      切药刀:是药房常用的切药工具,主要是把片状及大块的中药材切成可供调配的中药饮片、细条、短段等,以供进一步粉碎,制剂及调配处方用。

使用方法:一般先将切药刀固定在条凳上,药材闷润后(成束的药材即把子货,用压板压住),用左手食指、拇指卡住压板及药材,以手掌后部按住压板,中指和无名指挡在刀床后面,借压板的弹性,把药材向前推进,右手握刀柄做上下往复运动,将药材切成片、丝或条。条的粗细,片子的厚薄由左手掌握。对于个子货则用药卡子,把药材卡住,按上方切片,切制时药刀要紧贴刀床一次切下。

      铁研船:也称药碾子。是由船型铁槽和具有中心轴的碾轮组成,主要用于粉碎质地松脆、不吸湿、不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的药材。

使用方法:将铁研船固定后,放入待粉碎的药材,操作人员坐在凳子上,两脚同时踩碾柄,用力向前后推进,粉末的粗细,由操作时间的长短掌握。操作时要注意身体坐稳,两脚用力均匀,方可操作自如。

      冲钵也称捣筒:一般多用铜制或铁制成,适宜粉碎富有挥发油或芳香性的果实、种子类药材,也可用于干燥脆性的药材。

使用方法:首先将待捣药材倒入冲钵中,左手扶住钵体,右手有节奏的上下移动杵棒。

      研钵:也叫乳钵:多为瓷制或玻璃制两种,多用于粉碎或混合少量结晶性及组织松脆的药材,特别是贵重的药材及剧毒药材的研磨和混合多用于玻璃乳钵。

使用方法:首先倒入乳钵容量的10-25‰的药材,用左手将乳钵捏牢,右手紧握杵棒转动手腕研磨,杵棒应沿螺旋线路由中心逐渐扩充至四壁,在由四壁逐渐旋到中心,反复研转直至粉碎为止。

    药匙:是分装药物粉末及拿取剧毒药品的工具,多为牛角及塑料制成,在分装和调剂完毕后,要及时擦拭干净,以备再用,以防止药物粉末互相混杂,影响药效甚至危及生命。

    药筛:常用的药筛是用钢丝、铁丝、绢丝、尼龙丝贬值而成,固定在金属圈或木框上,主要除去药材中的泥土杂质、砂石以及药物粉末的分等以求得粗细均匀的粉末和药材的纯净的一种工具。药筛常以每吋含多少个孔,即为多少目筛。如含80个孔就称80目筛。

操作方法:应根据要分粗细度的要求,选择数目适宜的药筛。操作时首先扫刷干净,并检查筛底是否有并丝、断裂现象,然后将药材放在筛内用手往返推动,并不断搅动药粉。

注意事项:①,药粉应充分干燥,如粉末太湿不能均匀的在筛网上运动,甚至阻塞筛孔,影响过筛效率。②。筛内药粉不宜放的太多太厚,要使药粉有较大的移动幅度与筛内有更多的接触以提高效率。③.筛取剧毒药品时应在密闭装置内进行,并应戴口罩,以防粉尘飞扬。④.药筛用完后应用软刷将筛刷净,以备后用。

    戥称:是中药调剂工作中的主要工具,由秤杆、秤砣、秤盘组成,戥称有公制、市制两种,现多用公制,使用戥称要用右手提称系绳,左手取拿药材和拢秤砣,操作时称杆要与两眼平行,两眼平视戥称上的铜星标记,操作完毕,要擦干净秤盘,悬挂于墙上,秤砣要和秤杆放于同处,以防串换丢失。

      天平:药房多用上皿天平,主要用于制剂,配方时称取一些用量小及贵重细料药及毒剧药品。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校准“0”点,即天平的指针是否停在中央线上,称取药物时,盘中要放等量的包装纸,砝码和被称药品要分别放于两盘中心,取用砝码是要避免直接用手拿,动作要轻,不得突然增减,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放回盒中,使天平处于休止状态,即将两盘放于一边支架上即可。

      量筒和量杯:主要用来量取液体药剂,如蜂蜜、水银、杏仁水及自制合剂等。量取药液时要选择大小适宜的量杯和量筒,量皿表面要洁净并保持垂直,从药瓶中盗取药液时要使标签朝上,以免药液沾污而退色模糊,读数时要使液面与眼睛平行,以液凹面为标准,用毕要冲洗干净放回原处。

  软膏板(也可用乳膏代替):多由瓷或玻璃制成,软膏刀有不锈钢或牛角刀两种,使用时,先取少量基质放在瓷板上,再加入研细均匀的药粉,右手平握软膏刀,压于软膏板上,作前后往复移动,然后再将其余基质及药物分次递加反复研匀为止,如果软膏内含多量液体或固体药物时可在乳钵内制备。

  石碾:过去多为农村粉碎粮食之用,主要有碾砣、碾盘组成,用于大量药物地粉碎,即可降低劳动强度,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附:中药房的设施和布局

广义的中药房一般由中药库、调剂室、加工炮制室及晒药场组成,狭义的中药房光指调剂室。

    中药库:是供购进药材后,初步整理和存放的地方,是中药质量验收和监督把关的地方,以防伪劣质次制品的流入的重要关口,主要分中药及中成药贮存室,并各设毒剧贵重药品得存储厨。主要应注意防潮、防鼠、通风等。

      加工炮制室:主要用于饮片的进一步加工,供配方调剂之用,这是把住调剂的关键,中药配方质量是由加工炮制质量作保障的,主要分切药间及炒药间,应注意通风、防火。

      晒药场:新购进的药材及夏季库存药材,切制加工药材,一定要勤翻晾晒,以防发霉、虫蛀、变质、弗兰等,炒制药材要勤摊开晾透后再存放。

      调剂室:主要供调配各种处方,主要由药橱和调剂台、处方账目存放橱组成,调剂台旁要放置捣桶和研钵。

第四章 中药斗谱

斗谱是指中药在药橱内的位置和排列方式,中药斗谱安排的合理恰当与否,对调剂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有直接影响,以确保减少误差,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又可减轻调剂人员的劳动强度。

一、按临床用药情况排列

根据临床用药情况,根据中药正常消耗的多少,以及医生的用药习惯,可将药物分为常用药,次常用药,不常用药等。同时应结合药物外形、颜色、性状、作用等特点,吸取按入药部分排列的斗谱优点,将药物排列在药橱内,这种排列方法可根据下列原则进行。

 将药斗橱分上中下三层,常用中药装在中层药斗中,不常用的中药装在上层药斗内,次常用的中药装在下层药斗内。

 经常在同一处方上出现的功用相近的中药,如党参、黄芪和当归、川芎等分别装在同一药斗的前后,这种排列方法叫格斗配伍。格斗配伍可适当考虑药物颜色的搭配,如六神曲与山楂等,若相邻两药相混后应易于鉴别分开,并且无配伍禁忌现象。

 液体药材可用瓶或坛密封保存,如蜂蜜、益母膏、阿胶膏鲜竹汁等。

 体制较重的矿石类、贝壳类、化石类药材,如龙骨、牡蛎、石膏等可装在下层的药斗中。

 对体质疏松、用量多的药材,如金银花、金钱草等应放下层大斗或装箱内放适宜位置。

 芳香挥发性的药材,如砂仁等用广口瓶或坛子密闭阴凉处保存。

 对散剂及包煎的药材如六一散、滑石粉、车前子、旋复花等可预先用纱布用纱布装好,存放适当位置,以备随时调配。

 对盒装的中成药可排放在上厨,瓶装的中成药可排放在中厨,合剂及糖浆剂应放在下厨。

 对剧毒、细料药品要专人、转账、专柜加锁存放,保管。对于毒剧药品一定要严禁与一般药斗混置,储存剧毒药品的器皿,一定要有显著的标志,以示区别。

如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类排列,这种分类方法清晰明了,接到处方便可知道每味药的大概位置,一般中药库存放药材多采用此方法,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药物品种少,工作量较小的中药房。

此外还有按类别排列的,如花草类、矿石类、动物类等,这种方法在药房中极为少见,多见于中药陈列室和中药标本室。

 属配伍禁忌的药物,不能放入同一斗或上下斗,以免去错药。

 对形状相似而功效各异的药物,药名近似而功效各异的药物,不得装入同一斗内。

 对有恶劣气味的药物,不能和其他药物装入一斗。


 第五章  常见中药剂型简介

中药制剂是指多种经加工炮制的药物,用一定的方法,按固定的处方制成的,可以直接服用的成品药,固有的药房分为配方部和中成药两部分,配方部主要按方称配饮片,由病人自己煎药服用,中成药部调配各种成品制剂,供病人直接服用,成品制剂具有易于发挥药效,使用方便,易于携带保存等优点,传统的中药制剂有丸膏丹散酒等剂型,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应用于临床,如片剂、注射剂等,药物的剂型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临床需要决定。在制备一种剂型时,首先要考虑药物本身的毒性,耐热性和溶解度等,剧毒药品作为汤剂时,有效成分最易受水和热的影响,药剂难以掌握,而且汤剂内服以后,吸收快,易中毒,所以以剧毒药品及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的,不耐高温的药物,以作丸剂、片剂使用,不易作汤剂及酒剂用,在临床治疗上荡涤脏腑,开通经脉,处达四肢易用汤剂、冲剂、疏散雍结易用散剂、缓消癥积,补益元气易用丸剂,温通血脉宜用酒剂,滋补补益宜用膏剂,收敛消毒散剂外用于治疗疮疡及皮肤病,拔毒化瘀、止痛生肌多用膏剂及丹药,现将常用的中药及介绍如下:

散剂:为药物粉碎混合成均匀的干燥粉末,有内服和外用两种,散剂具有制法简单,剂量可随意增减,外用对黏膜或创面有覆盖保护及收敛作用,内服吸收快,发挥药效较片剂、丸剂迅速。此外散剂具有药物稳定性高,储运方便,散剂的性能与汤剂近似,以用于急性病,多由药房临时调配。

丹剂:为矿物质药物经过炼制而成的粉末,多具毒性,一般只供外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加用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的圆球形制剂,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可分为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丸剂具有吸收缓慢,药效持久,服用方便等特点。

锭剂:为散剂与粘合剂赋型材料糯米糊经模具压合而成的固体制剂,可供内服或蘸水研汁外用,现已不常用。

栓剂:为药物粉末与粘合剂,经模具塑成栓型半固体制剂,专供肛门、阴道等腔道外用。

露剂:为芳香挥发性药材的蒸馏液,专供饮用,具有挥发性质。

冲剂及饮剂:都为直接用沸水冲浸而服用的制剂,冲剂多为药物粉末,加糖粉及其他赋形剂制成颗粒状,冲饮即可,饮剂为芳香挥发性药物、质地轻薄的饮片或药物粗末,临时冲饮的一种剂型。

酒剂:为中药饮片或粗末,加入白酒或黄酒中浸泡适当的时间,使有效成分溶于酒中,然后去渣取酒的制剂,适用于能饮酒并需长期治疗的患者。

黑膏剂:是以黑芝麻油炸取药物成分去渣后,再加入樟丹而成的黑色膏状物,以后再调入细料药,芳香挥发性药品,如麝香、冰片、在布或纸上摊匀成膏状,专供外用。

汤剂与煎剂:为一般药物饮片经水多次煎煮而成,汤剂乃煎煮后直接服用,煎剂为汤剂去渣后,再经煎煮浓缩而成,汤剂乃中医通用的制剂,它具有处方改动灵活,制作简便等特点,煎剂具有浓度高,用量小,便于服用等特点。

露剂:为芳香性药物的蒸馏液,专供饮用,具有挥发性质。

油膏:为药物细粉与油脂、蜂蜡调和成膏,专供外用。

蜜膏剂:为煎剂再经低温浓缩成膏,另兑入一倍蜂蜜而成的半流体制剂,专供慢性病长期服药者,具有滋补和防腐的优点。

片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提取物的细粉和适宜的赋形剂、润滑剂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具有便于携带和服用的特点。

注射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后制成的灭菌制剂,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适用于急性病等。

此外还有曲剂、茶剂、糖浆剂、胶剂、药线、药捻、药钉、烫熨剂、酊剂、大输液等制剂。

 第六章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及配伍禁忌

一、配伍:是根据病情和用药法度,将两味以上的药物合用,利用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长处,控制短处,使其互相协同提高疗效或互相抑制,减低不良反应,从而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效能。前人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根据药物配伍使用的变化,概括为七情和合,其内容如下:

      相须:就是两种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助长疗效如知母和黄柏配伍可以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相使:就是两种性能不同的药物合用,能互相促进提高疗效,如补气的黄芪与利水的茯苓合用,可增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烈性或相互降低疗效,如生姜能制半夏毒,所以半夏畏生姜。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药物的作用,降低或消失原有的疗效,如生姜和黄芩,黄芩能减低生姜的温性。

      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绿豆能杀巴豆毒,防风能杀砒霜毒。

以上七种配伍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具有互相抑制的作用,是应用剧毒药物时的配伍方法,相恶、相反具有互相对抗的作用,原则上是不能通用的。

药物在处方中,根据药物的功效和疾病的需要,可分为君臣佐使四个方面,以区别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如何。

      君药:即在处方中起主导作用的药物,如一个外感风寒的病人,其主要症状是怕冷发烧,那么在处方用药中,就要首先确定发汗解表的药如麻黄、荆芥等,这个处方中麻黄荆芥就是主药。

      臣药:就是辅助药,治疗主症以外的其他症状的药物,仍以外感风寒为例,如除怕冷发烧外,还有咽痛、咳嗽,那么就可以配伍牛蒡子、杏仁等,这两种药物就是辅助药。

      佐药:即相助药物,用于协助主药或其他药物发挥更大效能,如治疗胃痛,可以用木香,但木香偏于行气,但用木香作用不强,如果配上元胡止痛作用就会增强,则元胡就是这个处方中的佐药。

      使药:即相抑药物,它是利用一种药物的作用,抑制另一种药物的作用,减少毒性或不良反应,如麻黄发汗时常配白芍,就是利用白芍的收敛作用,以防发汗过多;又如半夏止呕配用生姜,一方面减低半夏的毒性,另一方面又能增加止呕的作用。

总之药物在处方中的配伍,主要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互相协助增强疗效,二是相互制约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

二、禁忌:在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药效,必须重视用药禁忌,主要分配伍禁忌,饮食禁忌(饮食禁忌在后面列专门章节介绍)。

配伍禁忌:前人主要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记载,一般说来,中药的配伍禁忌不甚严格,但某些药物配伍使用时会产生毒副反应,则应加以注意,但绝非绝对不能配伍应用,如在妇科回生丹中用人参、五灵脂;周氏回生丹用甘草和大戟等,如果却因医疗需要,相畏相反药物同时应用是可以的,但医生不需在一旁签字,否则不应调配,现将相反相畏等,常见药物附于下面供参考:

      十八反歌括: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歌括解: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有将甘草之列,其理由是昆布与海藻为同一类药物,这是无道理的;大戟是指红大戟,不包括草大戟、绵大戟等)。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半夏包括生半夏、制半夏、及半夏曲,不包括南星、胆星,瓜蒌包括全蒌、瓜蒌皮、蒌仁、天花粉、瓜蒌霜、蒌仁饼,贝母包括浙贝母和川贝母的各种规格)。

藜芦反诸参、芍药、细辛(诸参包括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有人受参字的影响,见到带参字的药材就列入十八反之列,这是不对的,芍药包括白芍和赤芍)。

在处方中如发现甘草、乌头类和藜芦这三样药中的任意一样时,就应立刻联想起有关的相反药物,如存在相反并开的药物,应同医生联系及时更正,如确属病情需要时,医生应在相反的药物下面签字,以示不是误开,然后方可调配。

      十九畏歌括: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变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弥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变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歌括解:硫磺为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弥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牵牛(包括黑丑、白丑)。丁香、母丁香畏郁金(包括黑郁金、黄郁金)。芒硝、元明粉畏荆三棱。川乌草乌附子畏犀角。人参(包括人参的各种规格)畏五灵脂。官桂(包括肉桂、桂枝)畏石脂(包括赤石脂、白石脂)。

      妊娠禁忌:除十八反、十九畏以外,有些药物具有破血堕胎引起流产等反应,所以在妇女妊娠期间的用药应该禁忌。歌括:

芫斑水蛭及虻虫,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木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具失中。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一般可分为禁忌药和慎用药两大类,禁用的药物多属毒性比较强烈,如巴豆牵牛大戟莪术虻虫麝香商陆等;慎用的有破血通经、破气以及辛热滑利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干姜、肉桂、车前子等,禁用药是绝对不能用的,慎用药可根据病情除非用不可时,一般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

从性质上一般包括以下几类:①剧毒药:大戟、芫花、南星、半夏、川乌、草乌、附子、水银、巴豆。②峻泻药:牵牛子、巴豆、朴硝。③芳香走窜药:麝香、肉桂、桂枝。④活血通经药:桃仁、红花、穿山甲、通草、丹皮。⑤辛热滑利药:干姜、肉桂、附子。⑥沉降药:朴硝、硇砂、水银、大黄。⑦涌吐药:藜芦、瓜蒌、参芦。


中药调剂工作是确保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一环,根据医生处方将药物临时调配成供病人煎制的药剂,只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审方:处方是病人用药的依据,又是对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接到处方后必须进行详细认真的审阅,这不仅是对医生所开处方负责,而且也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负责。首先要对处方的全部内容彻底的弄清楚,如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应同医生联系,千万不可妄加推测,以免发生事故。审方主要检查处方中各个项目是否完整(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住址、剂数、服用方法、医师签字、脚注等),药名的书写是否妥当,对暂缺药品应与医生联系,有医生进行更换、删去,不得擅自更改处方。

二、计价:要加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要求,准确无误,不得任意估价改价,对不同规格和等级的药材要注明,銭码数字要书写清楚,收款盖章后不得涂改。

三、调配、调配工作涉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所以调配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做到严肃认真,集中精力,按照医生用药的意图进行调配。

⑨处方应付滑石粉烫品:

蒲黄烫、蛤粉烫或滑石粉烫

医生在处方用药时为书写方便,多讲相近名称的药物,两种或多种合在一起开写,为了便于调配,减少误差,现将并开药品列诸于下:

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

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焦槟榔

黄连、黄芩、黄柏、大黄

以上为最常见的处方用药,其余的有些是医生牵强附会,不宜提倡。

现在多数地方多将捣碎制品预先加工好,便于调配。

四、关于处方脚注及药物用法问题

①要求对药物进行临时加工炮制,多在药物名称右下角注明:捣碎、炒、研、窜、酒洗、醋浸、炮、炭、煨等字样。

②要求煎煮药材时,对部分药材的临时特殊处理,多在药物名称右下角注明: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冲服等字样。

③医生在处方末尾开写一至两味药物为引子,已达到引药如经或作为佐使药,以使处方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如大枣生姜引、芦根茅根引、桔梗引等。

④为了便于调剂和正确应用,现将常用中药的脚注处理列表如下:

白芥子、苏子等种子果实类药材

龙骨、牡蛎、石膏等化石、贝壳、矿石类药材

莱菔子、百合、黄芪等要求炮制的药材

薄荷、酒大黄、藿香、砂仁等芳香挥发性及避免久煎易过的药材

川贝、浙贝、朱砂、琥珀等

车前子、葶苈子、旋复花等含有粘液质或有绒毛的药材

人参、三七、阿胶、西红花等细料贵重药材。

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等比较粘滞的药材

三七粉、芒硝、川贝粉、琥珀、朱砂等贵重药品

金银花、薄荷、红花、麦冬、桔梗、胖大海等易冲泡的药材

地榆、蒲黄、艾叶、黄柏等用于止血的药材

瓦楞子、龙骨、牡蛎代赭石等化石、矿石、贝壳类药材

金毛狗脊、马钱子、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须去除绒毛和

根据药物不同性质和病变的不同,为了发挥其药物疗效,对症治疗,医生必须注明药物的用法,以便调剂人员,正确交待给病人用法和注意事项。

 第八章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药材的处理

中药汤剂是中药学中最古老、最普遍的剂型之一,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煎煮方法和汤剂质量。煎煮方法的问题直接影响汤剂质量和疗效,如果煎煮不当,就会影响药物疗效,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所以说煎药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煎煮就是把药材放入适宜的特制容器内,加水或其他溶剂煮沸,来提取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正确的煎煮药材对充分发挥药效有很大关系,煎药的时间和火候至关重要,要严格掌握。

药材煎煮前,要放容器内加冷水或其他溶剂浸过药面,浸泡15—30分钟,在加热煮沸。一般药材煎煮两遍,头煎沸后30分钟过滤,再将药渣加水,煎煮第二遍,沸后20分钟过滤即得,然后将两次煎液合并,一般200—300毫升,儿童用药浓缩应酌减。

④     毒剧药品:可比一般药材延长30分钟,个别药材如川乌、草乌可延长1—2小时以上。

①     先煎:先煎的药材主要包括质地坚硬,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主要有矿石类、贝壳类、金属类、毒据药材等。

石膏、石英、滑石、珍珠母、石决明、瓦楞子、寒水石、磁石、海蛤、针砂、代赭石、钟乳石、金礞石、龙骨、牡蛎、海硝、阳起石、鳖甲、龟板、石脂

熟地、郁李仁、桃仁、柏子仁、生地、麻仁、何首乌、犀角、枣仁、芝麻、胎盘、狗肾、鹿鞭

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南星、

②     后下:是指一些含挥发成分的药材,花叶组织、质地松泡的药材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影响疗效。

香薷、青蒿、茵陈、浮萍、葱白

薄荷、藿香、佩兰、鱼腥草、砂仁、白蔻、草蔻、肉蔻、钩藤

③     包煎:多为粉末及有粘性成分的药材,因这些药材煎煮时易成糊状,不宜过滤,影响汤剂质量,还有携带有绒毛的药材,主要是为了避免药材的绒毛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和呕吐。

旋复花、枇芭叶、石韦、骨碎补

六一散、滑石粉、蒲黄、海金沙

④     另煎:主要指一些贵重药品,以充分发挥其药效,避免药材的浪费。

野山参、朝鲜参、西洋参、三七、石斛

鹿茸、犀角、羚羊角、牛黄、麝香、珍珠、胎盘、海狗肾、蛤蚧

樟脑、苏合香、冰片、冬虫夏草、凤凰衣

⑤     冲服:对一些用量较小,价格较贵的贵重细料药材,为防止挥散或被其他药物吸附,可研成细粉,用开水或煎好的药汁一起吞服,还有部分液体类及易溶性药材也应冲服,以充分发挥药效,保证其确实疗效。

犀角、羚羊角、麝香、朱砂、琥珀、人参、麝香

胆汁、生姜汁、竹沥、蜂蜜、杏仁水、糖浆、水银

食盐、饴糖、芒硝、硇砂、硼砂、胆矾、松香、血竭

⑥     烊化(溶化):一些动物胶类可直接溶于开水或煎煮液中,因这类药材和其他药材同煎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及药汁易产生糊化现象而影响汤剂质量,其主要药物如下:

阿胶、新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虎骨胶、海龙胶、黄明胶

⑦     泡服:主要是指花叶类及部分易浸出有效成分的药材,用开水浸泡代茶频服,可以减去煎药的麻烦。

银花、红花、西红花、菊花

桑叶、竹叶、香薷、大青叶、藿香、薄荷

胖大海、地丁、公英、桔梗、寸冬

   第九章 中药处方用名释疑

中药的应用悠久来源广泛,品种繁多,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并在历代的应用发展中,受历史条件及其它因素的限制,各地区各时期,对中药往往各有各自的名称,因而造成中药别名繁多,这对中药的经验交流和应用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处方调配中造成很多困难,故将常用中药别名和处方用药用名分述如下(有的是个别医生或个别地区使用的,故不宜提倡,以免造成混乱):

千层纸、云故脂、云故纸

瓜蒌仁、瓜蒌子、栝楼仁

拳参、虾参、山虾、草河车

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怀菊花

复花、全复花、全福花、金沸花

川军、锦纹、将军、中吉、汶中吉

温朴、川朴、筒朴、靴角朴、

元胡索、元胡、玄胡索、玄胡

苦地丁、甜地丁、紫花地丁

六路通、陸路通、路通、陸通

薏苡、薏仁、苡仁、薏米、苡米

广陈皮、新会皮、橘皮、桔皮

巴豆仁、壳巴豆、肥鼠子

故子、故纸、故脂、破故纸、破故脂

红参、白参、糖参、大力参、别直参生晒参、山参、野山参

人参三七、参三七、金不换、广三七

化橘红、七爪红、化州橘红

红大戟、红芽大戟、绵大戟、京大戟

雅连、鸡爪连、云连、味连、川连

黑丑、白丑、黑白丑、二丑

双花、银花、忍冬花、二宝花

大芸、寸芸、盐大芸、苁蓉

潞党参、潞党、台参、东党、西党

辛夷花、木兰花、玉兰花、木笔花

荆三棱、京三棱、黑三棱

象贝、大贝、元宝贝、珠贝

广木香、川木香、云木香

灵脂、灵脂米、糖灵脂、块灵脂

信石、人言、砒石、白砒、红砒

附:中药的命名与别名的由来:

一、以药材产地命名:因气候、土壤、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某地所产药材质量比其他地区质量优良,因此对某地所产药材品种多冠以产地命名,俗称地道药材或道地药材,如川芎、广藿香、怀牛膝、莱阳沙参、辽细辛、关防风等。

二、以药物采集季节命名:根据其医疗的目的,药材的不同生长季节,其有效成分存在差异,为采摘有效成分最佳时段,药材的采收季节也不相同,同一种药材也有不同的采收季节,为区别采收季节的不同如:春柴胡也叫芽柴胡,秋柴胡也称根柴胡等。

三、根据药材规格的不同而命名,如羌活分蚕羌、条羌、大头羌等,秦艽分鸡腿艽、辫子艽等,这是不同的规格二取其不同的名称。

四、根据加工炮制不同:如半夏分姜半夏、法半夏等,南星有胆南星、制南星等,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取其不同的炮制方法,前面冠以不同的炮制方法,以区别不同的炮制品。

五、以药材的形态而命名:如罂粟壳冠以“罂”字,型似体型大肚、口小如瓶的瓶子,乌头型似乌鸦之头,木蝴蝶型似蝴蝶,桑螵蛸、海螵蛸形容两种药材体质松泡等。

六、以药材的颜色命名:如朱砂的颜色是红色的,黄连的皮肉是黄色的,白芷的颜色如白粉,玄参其色黑,青黛颜色青蓝色,赭石颜色如猪肝色等。

七、以药物的气味命名:如麝香其气香而悠长,丁香芳香而辛烈,因而都附有“香”字。

豨莶草其气如猪臭味,因而冠以“豨”字,白花菜籽的植株别名叫臭老婆脚,嗅其气味的确浓臭特殊。

八、以药物特性而命名:如半夏采摘时须在五月间,正值夏季的一半,此时质量最好故名,夏枯草此草至夏自行枯萎因而得名,冬虫夏草是虫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的菌座,因而冬天即虫夏天即草,因而得名。

九、以药材的味道命名:如甘草味是甜的,苦参味是苦的,辣蓼味是辛辣的,淡竹叶味道轻而淡薄等。

十、以人物故事命名的:如使君子是医者“郭使君”善用该药治疗小儿虫积等疾患,因而出了名,后人称该药材为“使君子”,又如“何首乌”是有姓何的人见该植物藤蔓夜间自行缠绕,挖其根而食之,不仅身强肌健,而且红颜乌发,将该药传其后人故称“何首乌”。再如“刘寄奴”是在公元420—423年南朝宋武帝刘裕梦见童子捣药给蛇敷创伤,醒后即差人采挖此药,果然效果显著,后人称该药为'“刘寄奴”。

十一、国外进口而命名:如番木鳖、胡黄连、西红花等,从前称中原以外的地方为番、胡、西域等,所以从这些地方进口的药材多冠以这样的字样。

十二、以药用部位命名:如山豆根、白茅根、芦根等,因药用采其根部,如鸡冠花、玫瑰花、金银花是因药用其植物的花,如栀子、覆盆子、药用其植物的种子而命名。

十三、以译音命名:如诃藜勒、曼陀罗、都是根据译音命名的。

十四、以功效命名:如防风能治疗诸风症,远志能益智强志,泽泻能渗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浚,有从容和缓之性能,千年健有祛风湿壮筋骨之效,因此得名。

十五、因药材经加工后,形成的特有体质而命名:如建曲、六神曲、沉香曲等因加工后形成曲状,如驴皮胶、鹿角胶等加工后形成的胶类,如炙甘草、焦白术、熟大黄等都因加工后改变了原形态因而得名。

十六、现在中医处方中,还常出现以下别名:如1.以符号代替如茯苓写作云O,三棱写作三Δ,2.寓意于中如砂仁协作大刀,3.以别字代替如肉豆蔻写作肉叩,柴胡写作才胡,郁金写作玉金,4.以近音代替如山楂写作山查,苡米写作玉米,连翘写作连召等,本类书属处方之弊,易造成调剂的困难,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危及生命,如处方中写有”毛根”字样,又有毛茛和毛根之别,故不知应付何药,调剂时无法推断,所以处方者应尽量杜绝以上书写形式,以防以讹传讹.


为了便于临床处方用药和调剂的需要,选用一定的方法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炮制方法:古之十七法:炮爁炙煿、煨炒锻炼、制度飞伏、镑樧熬曝露,现可归纳为“修拣、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拣乃去除杂质,区别不同的药用部位,如茵陈去杂草,菊花去霉变花朵,紫苏区别梗和叶。

簸乃用簸箕簸去杂草,使梗柄和泥沙与药材分离。

筛乃用箩或筛去除泥土、灰屑或区别药材大小。

串乃将药材放石碾或铁研船中串去毛刺、皮壳或加工成碎渣、细粉,如苍耳、蒺藜串去毛刺,草果、益智仁串去皮壳,香附串成香附米,矿石、贝壳类串成细粉。

刷乃用毛刷刷去绒毛和灰尘,如批把叶、石苇等。

切乃将原药材用切药刀加工成片子或小段,便于煎熬。

劈乃用刀或斧子劈开坚硬药材成碎块,如苏木、降香。

砸乃用斧子或锤子将坚硬的贝壳类、矿石类破成碎块。

  洗,除去花类及部分种子类药材外,一般药材皆可洗。

水飞乃除去药材中水溶性成分,制取极细粉末的一种方法。如朱砂、滑石用水放乳钵中研磨直至钵底没有粗末为止,然后倒去上层液体,把沉淀物研成细粉即的。

漂洗乃将药材放多量水中,经常换水为漂,不换水为泡。漂的药材如昆布、海藻去其咸味,龟板、鳖甲去其筋肉。泡制的药材如白矾水泡半夏、甘草水泡吴茱萸等。

浸渍使用水淹没药材为浸,其浸的时间以力求达到软化易切为度,如常山等,用水或药汁湿润药材为渍,液体不宜过多,做到药透水尽,如姜汁渍厚朴。

闷润是将药材洗净后,置缸盆中闷到药材软化为止,中间可喷少量水或其他液体。

喷淋是对全草类药材可喷少量清水,多次喷洒带软化后便于切片。

煨:用面团或湿润的毛纸包裹药材,埋入热灰或小火中毛纸或面团成焦黄色取出,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等。

烘:将药材放于铁丝网上置近火处,使药材干燥,以便粉碎和贮藏,烘时温度不宜过高,要经常翻动,以免烘焦。

煅:将药材直接或间接放入炭火中,烧到透红,主要适用于矿石贝壳类药材,便于粉碎,并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炒:a。清炒,将药材在锅内快速翻炒,使其均匀变热,根据受热程度,及药材性质可分微炒、炒黄、炒焦、爆、炒胖、炒炭等。

微炒:将药材炒去水分至微干即可。

炒黄:文火炒到药材表面微黄或鼓起发香即可。

炒焦:文武火炒到药材焦黑、内部黄色为止。

炒爆:多用于种子类药材,炒到种皮爆裂开花有香气,如王不留行。

炒胖:如炮姜、骨碎补,将药材炒到发胖,内部松泡。

b.炒炭:武火炒到药材表面黑色,内部焦黄,部分炭化,既能显出药材原色及原味。

c.麸炒:用麦麸或蜜制麦麸(麦麸加蜜炒到不黏手),拌炒药材至有浓烟冒出,表面金黄色,如山药、白术、僵蚕等。

d.米炒:用粳米炒到米呈黄色,如人参、沙参等。

e.土炒:先把灶心土炒干,加入药材炒到呈深黄色,并挂土色,如白术。

f.砂炒:用砂或油砂(砂加少量植物油,炒制后备用),入锅内用武火炒到砂热,加药材炒到酥脆鼓起即可。

g.蛤粉、蒲黄、滑石粉炒:一般适于动物胶类,现将粉子加热,加入胶丁迅速炒到内部曾蜂窝状,无糖心的圆球形,筛出放凉即可。

h.蜜炙:将药材和蜂蜜拌匀,文火炒到药材金黄色,手抓松散,不黏手为度,如黄芪、甘草。

i.酒炙:先将药材和酒拌匀,文火炒到药材微黄色或少有焦斑即可。

j.醋炙:用醋和药材拌匀后,炒到醋吸尽,药材无湿润感或微带焦斑为度。

k.盐水炒:将食盐溶于水中,拌匀药材,文火炒到盐水吸尽,并嗅到药材的原有气味。

l.姜汁炙:将药材拌匀过夜,文火炒到微带火色即可。

(1)蒸制:将药材放笼屉内隔水加热处理的方法叫做蒸制。

a.清蒸:主要用于杀死虫卵,软化药材。如桑蛸、天麻、西洋参、羚羊角等。

酒蒸:用药材加黄酒蒸透的方法,将药材加定量黄酒拌匀吸收后,蒸透取出,晒到药材表面微干,再将余酒拌入,再蒸透,如此反复蒸到黑透取出,晒到药材表面微干即可。

醋蒸:是药材拌入米醋蒸透的方法,待醋吸尽后再蒸到紫黑色即可。

(2)煮制:将药材加辅料或不加辅料共同受热地方法。

a.清水煮:将药材在水中煮透变软,如莪术、大戟等。

b.辅料煮:可分醋煮、甘草水煮、豆汁煮、姜矾煮、豆腐煮等,其目的就是增加药效,解毒,去除非要用部分。

c.淬:一般多用于介壳、矿石、动物骨骼类,在高温煅到透红,趁热投入液体辅料(酒、醋)中,急剧降温,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的一种方法,以利于粉碎,调剂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d.燀杏仁:常用于种子类药材,在沸水中煮短时间捞出,便于去皮、杀死分解酶,以便于保存更多的有效成分。

f.其他制法:包括发酵法、发芽法、制霜法等,都多是由加工地加工后调剂药用。

第十一章  中药炮制前后的功效比较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充实提高。中药炮制是一项非常复杂而比较讲究的工作,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其效能亦异,为了使调剂人员具备生制药材效能不一的常识,临床医生掌握炮制对药物效能的影响,便于处方时选择应用,特列常用中药炮制前后效能比较于后。

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寒邪

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下行入肾、清热滋阴、退蒸

外热用皮、内热用仁、现多全用

走肾而泻火,一般内服多盐水炒,外科多生用

作用竣烈,用于强心救逆

降低毒性,用于温补肝肾

益阴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清热凉血、主治烧伤肿毒

主治下焦湿热性的大便下血

固表止汗、脱毒排脓、收口敛疮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考察不同来源黄芩药材的味觉信息及其差异.方法:采集不同栽培区域和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采用TS-5000Z电子舌系统分析不同来源黄芩味觉信息,并比较不同来源黄芩的味觉信息的差异.结果:不同来源黄芩的口味主要是苦味,其次是涩味、鲜味及其相应的回味和咸味;味觉分析信息可以对不同来源黄芩进行分类.结论:基于电子舌技术的味觉分析方法可以量化不同来源...  

黄芩的正常产新时间是从11月开始,但今年秋季雨水明显偏多,致使土壤含水量高,黄芩采挖受限。11月18日笔者再次前往山西万荣、闻喜、新绛主产地考察后发现,今年黄芩受多因素影响,成本上升明显,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消痹痛、解疮毒、通便结

补肝肾、强筋骨、固精益血

祛痰止痛、祛风止痉(内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芩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