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晚上睡觉好动好动,一定是多动症吗?

孩子有多动症?很有可能是被冤枉了!|情绪
我的图书馆
孩子有多动症?很有可能是被冤枉了!|情绪
小爱的话:有一天,在药店,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六七岁的小男孩来买药,孩子进来后东看看西摸摸,一刻也不闲。店员对妈妈说:你看这孩子有多动症吧,赶紧给买一瓶钙片,预防预防。黑线,无语。真想把曲韵老师这篇文章甩到店员面前去!本文转载自曲韵老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心欣向荣」,爱贝睿已获授权。原文标题:《好动≠多动,多动≠多动症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放过真正的多动症》。作者简介 :曲韵,澳大利亚积极心理治疗与跨文化咨询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德国认证心理治疗师。心欣向荣心理工作室首席专家。多动症是非常容易被误解的疾病。孩子调皮好动,不守纪律,常被老师和家长认定是得了多动症。实际上,真正的多动症/注意缺陷是一种脑功能障碍,与大脑中的前额叶、尾状核、胼胝体以及多巴胺的分泌都显著相关。无论是欧洲通用的精神病诊断标准 ICD-10,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 DSM-V,还是我国的诊断标准,对多动症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描述有很多是一致的。网上有非常多的诊断标准,基本都过于简化,容易让人把有多动行为的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究竟是不是多动症?权威标准来诊断下面是最新修订的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 DSM-V 中对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必须 A—E 都满足,才是多动症:A. 一种持续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状态,影响功能或发育,具有以下(1)和/或(2)特征:必需 ≥ 下列症状中的 6 条,持续时间 & 6 个月, 症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并对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这些症状不只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或不理解任务和指令。对于青年和成人(≥ 17 岁)至少应有 5 条症状。注意缺陷症状a. 经常不能注意细节或经常在学校、在工作或在其它活动中犯粗心的错误(如,忽视或漏掉细节,工作不精确)。b. 在完成任务或活动中,经常维持注意困难(如,在演讲、谈话或长篇阅读)。c. 当和别人直接交谈时,经常似乎没有倾听(如,即使环境并没有明显干扰也经常走神)。d. 经常不能遵守指令,并且不能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如,刚开始工作很快就分心并且容易转移目标)。e. 组织任务和活动经常有困难(如,维持任务顺序困难;乱放物品、材料;工作组织混乱;时间管理无序;不能按时完成任务。f. 经常回避不喜欢或者勉强从事需要维持脑力的活动(如,学校活动或家务;对于青年或成人来说:准备报告、完成表格、阅读长篇文章)。g. 经常丢失完成任务或活动必须的物品(如,学习材料、铅笔、书本;工具、钱包、钥匙、书面作业、眼镜、手机)。h. 无关刺激经常容易引起分心(对于青年和成人可以包括无关想法)。i. 经常忘记日常活动(如,家务、跑腿;对青年和成人包括回电话、付账单、赴约会)多动/冲动症状a. 经常扭动不安、坐卧不宁。b. 常在需要安坐的场合难以控制(例如,在教室、办公室或其它工作环境或需要坚守的环境经常擅离职守)。c. 在不适宜的场所经常奔跑和攀爬(注,青年或成人可限于不安感)。d. 经常不能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e. 经常不停地「活动」,似「有发动机驱动」(如,在餐馆、会议场所,时间稍有延长就坐立不安,不能与大家同步)。f. 经常说话过多。g. 经常他人问题还未说完,就急着回答(如,接话茬、插话)。h. 经常不能等候(如,排队)。i. 经常打断或干扰别人(如,粗暴插手于谈话、游戏或其他活动;未经许可随便使用他人物品;对于青年和成人包括干扰或插手别人正在做的事)B. 症状出现在12岁之前。 C. 症状出现在两个以上的环境(如在学校、家庭、餐馆、课外班、图书馆等)。D. 症状明显地影响了社会、学业和职业功能。E. 症状不是由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引起;也不能由其它精神障碍来解释(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性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依赖或戒断)。看到这些描述,大多数老师、家长都会很吃惊,因为很多孩子都会在一定的年龄或情境下表现出其中的几条。例如忘带作业,不听指挥,说话过多,等等。很多的孩子都会有一些多动行为。因为孩子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控力差,社会经验少,但是,偶尔表现出多动行为或经常表现出某一种多动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是多动症,千万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要随意诊断、治疗。辨别真假多动症千万别给孩子乱贴标签真的生理原因为主要因素的多动症与只是具有一些多动行为,只要家长细心,是能够辨识出来。真的多动症任何情境下都多动。有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玩游戏,或拼乐高能专注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这就不是多动症。有的孩子在家里淘个不停,在陌生环境很乖觉,这也不是多动症。曾经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妈妈带来求诊,是学校老师建议去医院查查是否多动症。据老师反映,课堂上走神,玩铅笔盒等小动作不断,他是刚转入这所寄宿学校不到三个月,生活老师也反映,在宿舍里不能安静待着,有时拿同学的毛巾等主动挑事,跟同学处得不好。在我们坐下来的前二十分钟,这个男孩一直比较僵硬地以同一姿势坐在椅子上,但他的手在不停地搓椅子垫,擦把手,脚在蹭或轻踢椅子腿儿,确实一刻没闲着,二十分钟后熟悉了,这个孩子特别爱说,也特别能说,语言逻辑性和用词的精炼虽不够好,但他特别想表达,说到高兴处,站起来在屋子里一边走一边东摸摸,西碰碰。我问他妈妈,孩子在家里什么表现,他妈妈说,在家里他有时能一个闷头儿玩一上午积木,也不出声,连水都不喝,有时候兴奋起来也说不停。另外,转学前没有听老师说过他的问题,转学后这三个月才有的毛病。从时间和整体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就没有到多动症的地步。了解孩子「多动」的原因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请妈妈们记住,孩子再小,他也不是他的行为,他的行为背后还有一大串目的、策略、认识、情绪等内容。有的妈妈说:「我知道,小孩子瞒不了我,哭闹就是想得逞,磨蹭就是因为贪玩儿不爱学习。」不错,那能不能再深入一些,问一下,为什么他这么想得逞?这么不爱学习?他哭闹的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家里不同的人是怎么看待和对待他的哭闹的?就拿刚才的孩子的例子,深入调查后,这个孩子的「历史」是这样的:父母由于工作较忙,孩子小学前是住在姥姥家的,父母常回来看他。姥姥是个开朗的,爱聊天说话的人,家里还有孩子的两个姨妈。周末一大家子人外加另外的两个孙辈会一起聚餐,非常热闹,气氛融洽。孩子上的第一个幼儿园是“好”幼儿园,但离家远,中途转回了离姥姥家近的普通幼儿园。小学先上的附近公立小学,后来姥姥身体不好,不方便接送了,母亲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不满意,就转学到了这所私立的寄宿制小学。孩子从小得到家里所有人的喜爱,主动的管教,规矩虽然不多,但是,因为孩子不是外向大胆的孩子,家里人互相是有礼貌的,孩子并未表现得过度任性,是比较懂礼貌守规矩的孩子。而且,幼儿园和以前小学里的老师都认为孩子表现正常,至少没发现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多动。我的观察和后来深入调查的发现是,孩子对新学校很不适应,又比较担心姥姥的身体,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很紧张,一开始是主动去摆正铅笔盒或书本,以免被老师批评,后来就不由自主地总要摸摸东西才会心安。在宿舍里孩子很希望跟大家交好,可是因为他是新转来的,其他的孩子都有相对固定的玩伴了,他对宿舍里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不了解,所以坐立不安。他想主动跟别人接触,但是方法和分寸都没有把握好,再加上有调皮孩子欺生,所以在宿舍里的表现就显得很攻击,挑事。请家长记住:很多爱说话的孩子要么是习惯了以这种方式与人联接,让自己开心。要么也是用说话来找点事做,填补无聊或缓解压力。过多的外界刺激和打扰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一个七岁的孩子,一年级下,也是老师建议家长来看是否是多动症。这个孩子的话倒不多,但做事没有延续性,想起一出是一出,不听家长、老师的话。情绪易冲动。他妈妈反映是在家里也是这样。我让他父母在家里设了摄像头,把孩子的表现录下来拿给我看。父母自己的观察毕竟有盲点,而且因天天在一起而不够客观。录像显示,孩子家的条件太好了,孩子的房间里,书桌上,各种玩具、模型随处摆放,孩子自己在房间写作业,一会儿妈妈进来在桌上放杯水,一会爸爸在外面喊:做完了没?孩子受到的干扰和引诱特别多。辨别真假多动症的一个办法:假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他太活泼,太兴奋,这也想玩儿,那也想动,而真正的多动症的孩子是大脑的兴奋度不够,刚干一会这个,兴奋和兴趣没有了,就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这样的孩子从眼神能看出他的无聊感,疲倦/没意思的表情,与假多动孩子炯炯有神和旺盛的精力是鲜明的对比。真的多动症的孩子聊天时一个话题没完会转移到别的话题。你能察觉他说着说着就忘了或心不在焉的状态,而假多动症的孩子虽然说得也是天南海北,但他要么不偏离主题,要么说得内容有延续性。如果孩子只是行为多动,怎么「破」?多动症需要药物和心理双重治疗,多动行为同样需要家长在环境上和养育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以应对,而不是随他去。1. 首先,如果是孩子兴趣广泛,精力旺盛,那么,家长一方面给他多安排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或陪伴他或约束他每一个活动都要专注、尽力。体育活动是不错的选择,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后来他妈妈把孩子的房间归类整理了,孩子写作业时她坐旁边陪伴。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还不知道怎么叫学习,家长可以陪伴,就像孩子刚学走路时大人在旁边护着或用手拉着一样,逐渐地放手。不用担心老陪着以后会一直陪下去。陪是为了不陪。他家还给孩子报了一个篮球培训,一个跆拳道培训。现在孩子三年级,行为有特别大的改善!2. 其次,如果孩子的不守纪律不是因为兴奋度不够,坚持不住,而是因为从小缺乏管教养成了任性妄为的习惯,那是因为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有时家长是因为自己被管制惯了,不希望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管束;有的家长是认为孩子小,让他快乐就行,长大了,懂事了再立规矩不迟,或者长大了上学了自然就懂了;有的家长则是纯粹溺爱孩子,或家里有人溺爱,有人不溺爱,不忍心管或管不来。总之,孩子对集体和他人的认识是错误的,产生「我干什么,别人都不会说不,都应该应和或喜欢」的幻觉,他们习惯了犯错被谅解,大叫大闹,插嘴被喝彩,他想要干什么就随时被允许或给条件给贿赂,发脾气就能达到目的等等状态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因此,他在幼儿园或学校就从来不会考虑他人或集体。西方国家所说的 liberty 或 freedom,在我国本没有相对应的词。严复先生在翻译的时候,煞费苦心想到「群已权界」这个词。后来,日本翻译为汉字自由,传到中国,并被广为采纳,于是,大家忘了 liberty 的本义是找到并尊从他人合自己的权益的界限,反而从字面上去理解为「由自己的性子来」。我亲自见过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小学里,纪律是非常重要的,wait for your turn 排队轮到你和 raise your hand before you speak 说话前先举手,被叫到再说,是不用讲解大家都知道而遵守的规则。我们国家虽然学校里说守纪律,在很多家里家长根本不在意甚至反对规则与纪律。可惜,作为群体动物的人,若不尊重彼此的界限和双方的利益,就一定会有冲突和矛盾。家长如果不能及早让孩子有这个意识和习惯,只好在其他环境中让孩子体验挫折、失望和困惑。家长应及早注意孩子的社会性发展。3. 第三,如果孩子小动作不断是因为内心紧张不安,那家长要去追溯孩子紧张的原因并予以应对;4. 有的孩子与家长、同学沟通不好,可帮助他提高人际关系;5. 孩子道理都明白,但管不住自己;家长要看一下,是不是任务太难或太简单令孩子失去兴趣,还是孩子不愿意、不喜欢这个任务或不喜欢在此时做这件事?还是年龄太小,家长要求过高?曾经有个家长焦虑地问:孩子一岁半,注意力不集中,给他讲故事也不能静下来听,跑了,该怎么培养?这个问题有几位妈妈回答说,一岁半的孩子说什么专注力啊,讲故事也太早了,但也有不少人,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纷纷给建议怎么培养专注力。有时候不是孩子多动,是家长环境给逼的。如果孩子真的是多动症,父母怎么做?如果确诊为多动症,首先要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脑功能障碍,目前的一些药物是有效的,但也都有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其次,不要责怪孩子,更不要当着孩子露出绝望、抱怨的情绪,因为得了多动症并不是孩子的责任。尤其是60%的多动症患儿有品行障碍,偷拿别人的东西等。家长一方面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另一方面不要反应过激,尤其不要羞辱孩子;第三,多陪伴,有耐心。当孩子兴奋度降低的时候,想办法引导孩子保持兴奋度。第四,配合药物治疗,要加强对孩子的行为训练,对孩子社会性的训练。如果长期合理治疗,成年后的预后一般是好的。如果不治疗,多数患儿到少年期仍有冲动行为和学习问题,甚至30%的患儿至成年后仍有症状;第五,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多动症的诱发原因中有社会心理因素。家长面对患儿也容易失望、急躁。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家长调整养育方式,促进与患儿的良性互动,及时处理情绪、行为等冲突。?------
发表评论:
馆藏&46372
TA的最新馆藏儿童多动症需要治疗吗
儿童多动症需要治疗吗
基本信息:男&&4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儿童多动症需要治疗吗?孩子从会走路开始就特别的好动。我一直觉得好动虽然不好带。但是表示孩子聪明,精力旺盛。可是有时候也会发现她的注意力不集中,有人说这是多动症。请问多动症到底是什么病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河南省肿瘤医院&&&全科
你好,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全科
你好,多动症是一种病,一般的情况下在日常的生活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矫正多动症这种病,但是情况比较严重的孩子,比如经常一秒钟也不能做好、睡觉的时候也不能安稳的就需要尽快的到医院治疗的,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
你好,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家长常被老师叫去批评,平添了家长的烦恼。还有部分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不得不另请家教,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多动症患儿不理解家长的苦心,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全科
你好,多动症是可以治好的,多动症是属于疑难杂症之列的儿童疾病,治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家长一定不要灰心,要给孩子最大的鼓舞和信心的。多数多动症儿童在服药物后多动行为或认知功能都有改善,药物剂量的控制和药物疗效的评价一定要做得专业精确可靠.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全科
您好,多动症多见于学龄儿童男多于女。婴幼儿期可有特殊表现,如对吃奶不感兴趣,以致较长时间体重不增;哭时强烈挣扎,身体扭转不停;会走路后活动多,不安静,玩耍玩具不认真,乱摔乱扔;易发脾气,不合群等。一般不会进行性恶化。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小动作多,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完成作业;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我克制力差。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好。
有关的更多问题,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科_神经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肿瘤病友社区
消化系统区 乳腺区 内分泌系统区
呼吸系统区 泌尿和生殖系统区 脑部区
糖尿病病友社区
糖尿病病友讨论区
糖尿病并发症区
孩子顽皮好动就是患了多动症吗?
孩子顽皮好动就是患了多动症吗?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儿童保健科
  例1:男,8岁,二年级小学生,顽皮多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患儿从小十分活跃好动,6岁多入学念书,开始成绩好,以后渐沦为中等。上学后一直听课不认真,上课时注意分散,很少能坚持听课十分钟以上,小动作多,或玩铅笔、玩课本,找同学悄悄说话,破坏课堂秩序,做作业丢三拉四,这个本子上写写,那个本子上画画,或东一字西一句地乱涂,而不能善始善终。课余时间特别好动,与同学追赶打闹,常不怕危险,不知轻重,以致常常摔伤或与同学打架。情绪易于冲动,好发脾气。特别喜欢看武打电视片,模仿“英雄”行为,以致常常闯祸。上述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渐加剧。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多动症。  例2:男,5岁,因顽皮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就诊。经医生检查结果显示孩子的注意力与行为表现符合正常5岁儿童的表现,诊断为正常儿童。  例3:女,9岁,三年级小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就诊。入学后开始成绩尚可,以后逐渐下降,老师反映上课时安静,但反映慢,看上去无精打采。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治疗后学习成绩明显改善。  从以上的3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孩子多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另一方面多动症的患儿不一定表现为多动。  为何多动症的患儿不一定表现为多动呢?因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可伴有学习困难等表现。临床上分为注意缺陷多动组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型三种类型。其中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表现并不明显。例3的女孩就是这种类型,没有多动症状,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至于多动的孩子为何不一定是多动症?因为多动可以有许多原因造成,临床上因多动就诊的孩子有的是正常儿童(例2),有的是多动症,有的是智力低下,有的是抽动症,有的是适应障碍,有的是学习困难,有的是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有的是品行障碍,有的是其他问题。所以说尽管多动症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5%,遇到多动的孩子时仍不能一律认为是多动症。  作为家长,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相比多动时,一方面不要主观地认为孩子故意与家长、老师作对,从而进行批评责备,甚至体罚;另一方面最好到专科门诊就诊,明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儿童保健科
收到礼物:
感&谢&信: 0
+&&糖尿病病友社区2390人
+&&疑难案例11人
+&&肿瘤病友社区3353人您现在的位置: &gt早期教育&3-6岁宝宝早教&gt
  孩子好动的3大类型
  1、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过分好动以致影响正常活动的效果,就有问题了,如难以在课堂上静坐听课、小动作多、自制力薄弱、遵守纪律较差、时间扰乱邻近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困难、成绩日趋下降等,这些不适应上学的不良行为已经引起家长、老师和研究会得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好动、多动的原因得到多方面的解释,好动、多动的现象也得以区别对待。
  2、孩子好动属于偶发行为。如果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坐在那里百无聊赖,或者面对大众场所心情紧张、不自在,或者因为做错事、挨批评等原因一时心情烦躁,都可能难以心静。而且孩子的心理调节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比较弱,他们就可能总想随处走动,双手不自主地随意摆弄东西,甚至招惹附近的同学&&孩子的这种好动就属于偶发行为,判断的方法就是孩子平时的行为正常,只在类似以上的特殊情况下才会多动。
  3、孩子好动属于不良习惯。动作的多少取决于活动的需要,不需要的动作太多就属于多动。有的孩子已经形成习惯,例如听讲的时候不停地抠手,坐着的时候不停地晃腿,写字的时候不停地动脚,站立的时候不停地扭动身体,男孩子睡觉的时候总是用手摸&小鸡鸡&,女孩子睡觉的时候总是用手抠肚脐眼,集体活动的时候不听指挥到处乱跑,上课的时候爱插话,说话而不是举手发言&&这些伴随的、不必要的动作存在于孩子不自觉的行为习惯之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或者品德修养等方面均产生不良影响。
  4、孩子好动属于心理疾病。有些好动属于多动症(ADHD),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帮助与治疗。一般在6岁前起病、学龄期发病,患者男孩子多于女孩,诊断依据主要是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理测验结果。多动症有三大主要症状: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多及行为冲动。有的孩子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更多的孩子则是三者并存。多动症容易被家长误以为孩子是顽皮、淘气,因而延误治疗时机。调查结果表明,仅有小部分患者可自愈,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
  多动不等多动症
  根据多动作强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多动的普遍孩子与多动症患者有5大区别:  1、注意力方面。多动的普遍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并讨厌别人的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并难以有始有终,无目的的动作很多。自控力方面。
  2、多动的普遍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成人的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而多动症孩子无视环境、无视要求,坐不住、静不下来。
  3、冲动性方面。普遍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常常像无厘头一样无缘无故、难以理解。生理方面。  4、多动症孩子的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脑部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的调控机能有障碍,所以不易矫治痊愈;而多动的普通孩子没有生理方面的障碍,多属不良行为习惯,加强教育和改善环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5、多动症不一定都是多动。有些患者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看上去很文静,并不影响别人,突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坐着发呆、做事无心、拖拖拉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产生心理自卑、行为退缩、情感自闭,默默地厌学、逃学、撒谎。这些并不多动的多动症孩子只是成绩差,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当做老实的笨孩子。
  矫正孩子好动的5大良策
  1、根据多动的情况区别对待。不要轻易把孩子多动判断为多动症,但也不要忽略孩子的多动现象。如果孩子的多动是偶发行为,家长不要严加责怪,而是理解和宽容孩子,给孩子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孩子改变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多动属于不良习惯,家长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地提醒和指导孩子。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属于多动症,需要经过专业诊断,并积极配合专业治疗。
  2、逐步处长注意时间。多动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比较短。这里的注意时间是指有意注意时间,即孩子不管喜不喜欢注意对象,为了完成任务、遵守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注意时间,这种时间的长短受身体机能的限
  一般情上,5-7岁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达30分钟以上,可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并不是45分钟。孩子做自已感兴趣的事情,所调动的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时间要远远超过有意注意时间。
  因此,家长可以半分钟或一分钟为进度延长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孩子达到一个目标以后需要保持一段时间,而不要以为进度越快、时间越长对孩子越有好处。
  3、科学的体育运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本来就好动、多动,矫正的办法就是限制孩子的活动,让他练习静坐。实际上好动、多动不等于体育运动,适度的体育活动恰恰是矫正孩子多动的科学方法,游泳就治好了泳坛名将、奥运冠军菲尔普斯的多动症。体育活动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在运动中协调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锻炼视觉、听觉和动觉的统合能力,能有效预防和矫正孩子的多动现象。所以,家长可以带孩子定时定量地做一些体育项目,如拍球、踢球、抛接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游泳等。如果拍球的时候让孩子数数但又不能出声,更能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  4、减轻心理压力和娇惯溺爱。心理压力过大会让孩子多动,家长要尽量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源,例如要求过严、期望过高、遭到歧视或嘲笑、家长态度粗暴以及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紧张等等。独生子女家庭使孩子成为家中唯一的宝贝,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容易出现宠爱有加、娇纵溺爱、百依百顺的现象。
  5、妥善调理饮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动症与饮食可能有一定关系。多动的普通孩子和多动症孩子应减少含淀粉、庶糖较多的食物,如土豆、南瓜、苹果、香蕉等;啬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花生等。同时,食品中色素、添加剂、防腐剂过多,饮食中添加胡椒之类的辛辣调味品,皮蛋,贝类、橄榄等食物,吃油条过多,都可能诱发孩子多动,或者加重多动症状,家长需要限制孩子过多食用。
孩子太好动父母经验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好动是多动症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