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胶的功效与作用中是否含有明胶?今年的老酸奶、胶囊事件弄得人心惶惶,一看到胶状物总有些别扭。有知道的请告之。

[转载]果冻老酸奶是由破皮鞋做成的?
4月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表示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据悉,合格的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但为了降低成本,国内很多厂家用破皮鞋、烂皮革等作为生产原料。真是如此吗?
明胶是生产果冻、老酸奶重要成分
明胶被用于食品上有悠久的历史
明胶是从牛、猪等动物骨和皮中的胶原通过变性而制得的变性蛋白质,其化学组成与胶原基本相同。明胶按用途可以分为照相、食用、药用及工业四类,而加入食品级的明胶,只要符合食品标准对人体肯定是无害的。
由于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食用胶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古代食品技术中的“码芡”“勾芡”都利用了食品胶这一特性。肉皮冻就是食用明胶的凝冻,食用明胶通常会被当做增稠剂用在酸奶等乳制品中。
果冻、老酸奶需要明胶作为增稠剂
果冻类食品,原本是西餐中的甜点,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口感,很受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果冻由增稠剂、香精、着色剂、甜味剂等材料配制成的,主要成分是藻酸钠及琼脂、明胶和香精、色素等。明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老酸奶是青海地区的传统饮食,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据介绍,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而老酸奶属于凝固型,较传统的制法中,必须以鲜奶为原料,将半成品分别灌装到预定包装里,密封后实施72小时的冷藏发酵,制作时间长,保质期相对较短。为了便于运输,老酸奶中添加了增稠剂,品种很多,有改性淀粉,果胶,黄原胶、包括食用明胶。事实上,不止老酸奶,20年前的酸奶里也有明胶。
破皮鞋确实可以提炼出明胶
破皮鞋如何提炼出明胶?
中国是制革大国,皮革固体废弃物量很大,铬革渣每年约70万吨以上。在皮革行业中,会有一些下脚料。它们是没有用的废料,但是依然有胶原蛋白。从技术层面上讲,是可以制作出明胶的。其生产工序为:
 & 石灰浸泡 先把成袋的石灰加水搅拌,倒进放置皮革废料的水泥池,泡上个三五天。
 & 清洗搅拌
三五天后,再把经过石灰浸泡的皮子捞出来,放进洗皮池里,用洗皮机清洗。通常搅拌三四个小时后,原本又脏又硬的废皮革就变得干净、柔软了。
  盐酸浸泡 然后再放入另一个池中,加工业盐酸浸泡1天。
  熬煮融胶
经过石灰和盐酸处理后的皮革,接下来被工人装进塑料袋,置入锅炉中加水熬煮。通常6到10个小时之后,皮革废料中的胶质成分便融入了水中。
  冷却漂白
然后,再把含有胶质的水抽到露天一个个敞开的铁盆里,自然放凉,在冷却的过程中,还要对含胶的水进行美化处理———加入双氧水杀菌、漂白,这样处理的胶质就变得相当漂亮了。
  晾晒粉碎
再经过一夜晚的低温冷却,铁盆里的水就会变成一块块亮黄或深黄的柔软的胶状物,工人们随后把它们分割,晾晒成胶板,然后再放到粉碎机里打碎。到此为止,皮革下脚料就摇身变成了亮晶晶的明胶颗粒了。
工业明胶如何进入果冻、老酸奶?
确实有工业明胶被用于食品的报道
2009年曾经有一篇报道,记者调查,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及从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输入的皮革下脚料,在北方乡镇一家家明胶厂、土胶厂经过加工、提炼,再运往天南地北的食品厂和医药企业,添加在牛奶、冷饮、糖果、香肠、果冻、方便面、胶囊等食品和药品中,从而完成一条秘密的、灰色的产业链。在历次的高压打击下,链条的环节或已崩断,或正潜伏,或等待着东山再起。
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曾算过一笔账:1吨正规食用明胶的原材料,价格高达元,而一般的皮革下脚料,1吨仅需要100~200元。但是,进入市场后,食用明胶每吨20000,工业明胶每吨10000。09年时,“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然而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不仅仅是在山东,河北、江浙一带都是这些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
目前的问题是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国家也没有一个明确标准
不仅老酸奶,多种果粒酸奶、谷物酸奶,甚至普通酸牛奶中,几乎都含有中含有明胶、琼脂、卡拉胶、果胶等食品增稠剂。目前市场上的酸奶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老酸奶属于凝固型,二者在奶源、菌种和发酵时间和生产工艺方面都有不同。不过所遵循的国家标准都一样。老酸奶里面适当添加明胶等食品添加剂,是为了保持其口感和外观,是国家允许使用的。而且皮革制成后的明胶,透明无味。消费者根本无法将正规的食用明胶和废皮革做成的明胶区分开来。
&&& 破皮鞋做成的果冻、老酸奶究竟有多少?
通过明胶获利,目前没有具体数字
果冻中的胶类物质所占的百分比大概到0.4%到1%左右,加的太多反而会影响口感,而且一般用的果冻粉都不是一种单纯的胶,往往是几种胶混合使用。有网友算了一下账:不法商贩使用一吨工业明胶,会获得10000元利润。那么他每使用1公斤,会获得10元利润。每5公斤就是50元。而同时能够生产100公斤果冻。也就是每吨果冻产品获利500元。一般的果冻厂,月产量数十到数百吨。非法小厂产量可能没这么高,十几吨应该是有的。毛估一下这些非法小厂每个月从明胶这个原料上减少的成本,应该在数百元这个数量级上。
酸奶中明胶用量仅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那么1公斤(10小杯)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对于高档酸奶来说,即便劣质明胶不要钱,值得添加它来牟利么?就算工业级别的“皮鞋胶”能比食用级别的胶便宜一些,但是这么小的用量,对于大型企业的生产者来说,为了那么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冒着破坏企业信誉的风险是非常不值得的。
归根结底,是违规用料的问题
一时间,对老酸奶、果冻人心惶惶。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皮质材料生产出的工业明胶被用作食品明胶,引发民众的恐慌。跟商贩用工业松香拔鸭毛、鸡爪竟用烧碱双氧水泡制等问题性质是一样的,缺乏的是对黑作坊的查处和监督。防止食品中使用工业级明胶,只能靠法律规范,而没有技术障碍。工商局、质量监督局、卫生监督部门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定期对小厂进行整顿,对产品定期检验,并大力查封那些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
不防借鉴外国经验。“在国外,生产食用明胶的厂家非常少。”德国就只有2家生产食用明胶的厂家,但是它们的资产规模却在亿元之上。他们的生产车间全是现代化生产,设备一律为环保设备。在对食用明胶的监管上,国外也非常严格,这是国内相关部门无法比拟的。他们只要有一起不合格产品出现,政府就会下令将厂房直接关闭。如果有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厂家一定会吃官司。
食品安全的危机,让民众已经草木皆兵。究竟谁该出来终结这场恐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央视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表示这才是今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果冻老酸奶由破皮鞋做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果冻老酸奶是由破皮鞋做成的?
4月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表示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据悉,合格的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但为了降低成本,国内很多厂家用破皮鞋、烂皮革等作为生产原料。真是如此吗?
明胶是生产果冻、老酸奶重要成分
明胶被用于食品上有悠久的历史
明胶是从牛、猪等动物骨和皮中的胶原通过变性而制得的变性蛋白质,其化学组成与胶原基本相同。明胶按用途可以分为照相、食用、药用及工业四类,而加入食品级的明胶,只要符合食品标准对人体肯定是无害的。
由于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食用胶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古代食品技术中的“码芡”“勾芡”都利用了食品胶这一特性。肉皮冻就是食用明胶的凝冻,食用明胶通常会被当做增稠剂用在酸奶等乳制品中。
果冻、老酸奶需要明胶作为增稠剂
果冻类食品,原本是西餐中的甜点,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口感,很受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果冻由增稠剂、香精、着色剂、甜味剂等材料配制成的,主要成分是藻酸钠及琼脂、明胶和香精、色素等。明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老酸奶是青海地区的传统饮食,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据介绍,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而老酸奶属于凝固型,较传统的制法中,必须以鲜奶为原料,将半成品分别灌装到预定包装里,密封后实施72小时的冷藏发酵,制作时间长,保质期相对较短。为了便于运输,老酸奶中添加了增稠剂,品种很多,有改性淀粉,果胶,黄原胶、包括食用明胶。事实上,不止老酸奶,20年前的酸奶里也有明胶。
破皮鞋确实可以提炼出明胶
破皮鞋如何提炼出明胶?
中国是制革大国,皮革固体废弃物量很大,铬革渣每年约70万吨以上。在皮革行业中,会有一些下脚料。它们是没有用的废料,但是依然有胶原蛋白。从技术层面上讲,是可以制作出明胶的。其生产工序为:
 & 石灰浸泡 先把成袋的石灰加水搅拌,倒进放置皮革废料的水泥池,泡上个三五天。
 & 清洗搅拌
三五天后,再把经过石灰浸泡的皮子捞出来,放进洗皮池里,用洗皮机清洗。通常搅拌三四个小时后,原本又脏又硬的废皮革就变得干净、柔软了。
  盐酸浸泡 然后再放入另一个池中,加工业盐酸浸泡1天。
  熬煮融胶
经过石灰和盐酸处理后的皮革,接下来被工人装进塑料袋,置入锅炉中加水熬煮。通常6到10个小时之后,皮革废料中的胶质成分便融入了水中。
  冷却漂白
然后,再把含有胶质的水抽到露天一个个敞开的铁盆里,自然放凉,在冷却的过程中,还要对含胶的水进行美化处理———加入双氧水杀菌、漂白,这样处理的胶质就变得相当漂亮了。
  晾晒粉碎
再经过一夜晚的低温冷却,铁盆里的水就会变成一块块亮黄或深黄的柔软的胶状物,工人们随后把它们分割,晾晒成胶板,然后再放到粉碎机里打碎。到此为止,皮革下脚料就摇身变成了亮晶晶的明胶颗粒了。
工业明胶如何进入果冻、老酸奶?
确实有工业明胶被用于食品的报道
2009年曾经有一篇报道,记者调查,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及从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输入的皮革下脚料,在北方乡镇一家家明胶厂、土胶厂经过加工、提炼,再运往天南地北的食品厂和医药企业,添加在牛奶、冷饮、糖果、香肠、果冻、方便面、胶囊等食品和药品中,从而完成一条秘密的、灰色的产业链。在历次的高压打击下,链条的环节或已崩断,或正潜伏,或等待着东山再起。
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曾算过一笔账:1吨正规食用明胶的原材料,价格高达元,而一般的皮革下脚料,1吨仅需要100~200元。但是,进入市场后,食用明胶每吨20000,工业明胶每吨10000。09年时,“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然而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不仅仅是在山东,河北、江浙一带都是这些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
目前的问题是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国家也没有一个明确标准
不仅老酸奶,多种果粒酸奶、谷物酸奶,甚至普通酸牛奶中,几乎都含有中含有明胶、琼脂、卡拉胶、果胶等食品增稠剂。目前市场上的酸奶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老酸奶属于凝固型,二者在奶源、菌种和发酵时间和生产工艺方面都有不同。不过所遵循的国家标准都一样。老酸奶里面适当添加明胶等食品添加剂,是为了保持其口感和外观,是国家允许使用的。而且皮革制成后的明胶,透明无味。消费者根本无法将正规的食用明胶和废皮革做成的明胶区分开来。
&&& 破皮鞋做成的果冻、老酸奶究竟有多少?
通过明胶获利,目前没有具体数字
果冻中的胶类物质所占的百分比大概到0.4%到1%左右,加的太多反而会影响口感,而且一般用的果冻粉都不是一种单纯的胶,往往是几种胶混合使用。有网友算了一下账:不法商贩使用一吨工业明胶,会获得10000元利润。那么他每使用1公斤,会获得10元利润。每5公斤就是50元。而同时能够生产100公斤果冻。也就是每吨果冻产品获利500元。一般的果冻厂,月产量数十到数百吨。非法小厂产量可能没这么高,十几吨应该是有的。毛估一下这些非法小厂每个月从明胶这个原料上减少的成本,应该在数百元这个数量级上。
酸奶中明胶用量仅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那么1公斤(10小杯)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对于高档酸奶来说,即便劣质明胶不要钱,值得添加它来牟利么?就算工业级别的“皮鞋胶”能比食用级别的胶便宜一些,但是这么小的用量,对于大型企业的生产者来说,为了那么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冒着破坏企业信誉的风险是非常不值得的。
归根结底,是违规用料的问题
一时间,对老酸奶、果冻人心惶惶。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皮质材料生产出的工业明胶被用作食品明胶,引发民众的恐慌。跟商贩用工业松香拔鸭毛、鸡爪竟用烧碱双氧水泡制等问题性质是一样的,缺乏的是对黑作坊的查处和监督。防止食品中使用工业级明胶,只能靠法律规范,而没有技术障碍。工商局、质量监督局、卫生监督部门等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定期对小厂进行整顿,对产品定期检验,并大力查封那些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
不防借鉴外国经验。“在国外,生产食用明胶的厂家非常少。”德国就只有2家生产食用明胶的厂家,但是它们的资产规模却在亿元之上。他们的生产车间全是现代化生产,设备一律为环保设备。在对食用明胶的监管上,国外也非常严格,这是国内相关部门无法比拟的。他们只要有一起不合格产品出现,政府就会下令将厂房直接关闭。如果有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厂家一定会吃官司。
食品安全的危机,让民众已经草木皆兵。究竟谁该出来终结这场恐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针对食用明胶事件的调查报告.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纸HTML版本
&第A10版 资本论
刊号CN21-0001
第A01版 : 头版第A02版 : 宜居铁西 第A03版 : 声音第A04版 : 数据商报?第A05版 : 地方第A06版 : 地方第A07版 : 中国第A08版 : 中国?世界第A09版 : 财经第A10版 : 资本论第A11版 : 看台?名利第A12版 : 天下商人第B13版 : 信时代第B14版 : 竞彩第B15版 : 贾天下第B16版 : 房信
?“破鞋老酸奶”又上一堂化学课?25年因您而变 招商银行铸就辉煌?首批一季报喜忧参半
“破鞋老酸奶”又上一堂化学课
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南方都市报供图
&&&&央视主播赵普一条关于“不要再吃老酸奶”的微博,从发布到删除的5个多小时里,被转发超过12万次。
&&&&从破鞋中提炼的工业明胶被添加进酸奶、果冻,刺眼又令人反胃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挑战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
&&&&赵普的微博在昨日11时发布,在下午5时多即被删除,但这场对“破鞋酸奶”的声讨仍在继续,由于微博中并没有指向具体的品牌,在没有进一步的详细内容之前,人们只能发挥联想能力,最起码,这次的酸奶危机不要因为微博的删除就不了了之。截至发稿时,还没有一家官方的机构或生产老酸奶、果冻的厂家发表公开声明。
&&&&在呼吁相关部门加强质量监管、食品生产商道德自律的同时,已经伤不起的消费者也不能草木皆兵,可怕的不是明胶、果胶,食品级明胶按标准规定的范围和使用量添加到果冻或酸奶中,是安全的,可怕的是工业明胶添加到食品中。
&&&&在不能绝食的大前提下,让我们再上一节关于食用胶的化学课吧。
微博声讨“破鞋酸奶”
&&&&“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从内容上看,赵普的微博语焉不详,但由于其央视主播的特殊身份,和人们被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刺激得早已衰弱了的神经,让这条微博发出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经济观察报记者朱文强的微博爆料则详实了很多,“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片子没播。”
&&&&媒体人微博网名落魄书生周筱S的微博更加直白:“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果冻更是如此。这本该是常识。”
&&&&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老酸奶的问题出在了明胶上。
&&&&一篇《南方都市报》发表于2009年的文章也被翻了出来,在这篇名为《追查“皮革水解物”》的报道中,记者在垃圾明胶生产基地,记录下了破皮鞋等皮革废料变身食用明胶的全过程,而在2004年央视的报道中,记者曾追查山东兴福镇、河北古城镇两大明胶源头的下游流向,结果发现,北至新疆,南至温州、晋江、漳州、泉州,从冷饮厂、糖果厂、火腿肠厂、果冻厂到一些制药企业,都能窥见这两地食用明胶和人造蛋白添加剂的踪影。报道的最后称,“在历次的高压打击下,链条的环节或已崩断,或正潜伏,或等待着东山再起。”
&&&&大多数网友在层层爆料之下,对老酸奶、果冻已经失去了胃口,而在赵普、朱文强等人的微博被删除后,原本还有些将信将疑的网友,一边倒地选择了宁可信其有,表示拒绝再吃老酸奶。
老酸奶营养不如普通酸奶
&&&&细心的人会发现,老酸奶已经不是第一次遭受质疑。
&&&&早在2011年,有网友微博爆料说,以黏稠见称的老酸奶是很多人的最爱。但所谓老酸奶其实是由一种凝胶剂制成,虽然价格是普通酸奶(乳酪)的一倍还多,但并没有更多营养,而且多食无益。
&&&&对此,当时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会秘书长魏荣禄指出,果胶、明胶都属于稳定剂,是国家允许添加在奶制品中的,只要不超过标准都是正常的。“搬运过程中的震动可能会使老酸奶产生乳清分离,影响其品质和口感,所以老酸奶中加入了适量的稳定剂”。魏荣禄说,过去的老酸奶在发酵后很短时间内就被饮用,因而只用添加食糖,不需要添加稳定剂。“老酸奶并不是越浓越好,”魏荣禄表示,过于浓稠的老酸奶中可能加入了琼脂等增稠剂,营养价值并不会随着浓稠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科学松鼠会发表于2011年4月的一篇文章《酸奶为什么这么黏――随便说说“老酸奶”》中,也对这个问题有所论及。文章说,“增稠本身只表示增加液体的黏度,在化学工业上也有大量的‘增稠’操作,因而在食品上使用‘增稠剂’很容易就给人们‘制造伪劣产品’的感觉。实际上,这些食品胶本身就是常规的食品原料。所谓的‘增稠’在传统的食品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勾芡,也就是用淀粉来增加汤汁的黏度。”
&&&&对于正常添加食用胶,科学松鼠会认为不会影响人的健康,但所谓老酸奶的营养成分,却没有宣传的那么高,比如蛋白质和钙,确实不如常规酸奶高。如果吃酸奶的目标是为了牛奶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样的老酸奶就不如普通酸奶。
食用胶并不是“魔鬼”
&&&&仅从赵普和朱文强的微博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品牌,也没有真实的案例,这也是科学松鼠会、知乎等以科学、理性自居的网站,对于破鞋酸奶反应相对冷淡的原因。
&&&&科学松鼠会网站主编游识猷表示:(媒体)如果不敢针对特定品牌,支支吾吾地指向整个行业,那么对于行业中的循规蹈矩者何其不公?
&&&&在昨日针对老酸奶的网络声讨中,科学松鼠会将发表于2011年4月的《“食用胶”是什么东西》这篇老文,短期置顶。知乎上也挂出了敢吃网创始人赵剑的科普帖子,介绍了最新版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的15种食用增稠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则力挺老酸奶,她在微博中表示劣质明胶不会轻易进入高档品,她的理由是,“网上价格,每公斤食用明胶为25元,合每克2.5分钱。酸奶中明胶用量仅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那么1公斤(10小杯)酸奶中明胶的成本不超过5分钱”。相对于高档酸奶,范志红认为肉皮冻中适用劣质明胶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皮冻中明胶的“用量是0.5%-2%,1公斤中明胶成本最多可达1元。”
&&&&如果想远离明胶,范志红的建议是:不购买皮冻、肉冻、水晶肠、灌汤包等食品;买酸奶不要追求浓稠或成冻,天然酸奶经过摇晃搅拌之后会变稀,比牛奶稠不了多少;少吃各种软糖、雪糕、冰淇淋等产品;买价格超过同类产品平均值的产品。
&&&&果冻、酸奶制造行业中是否有害群之马使用工业明胶?在有确凿证据之前,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在正常合乎规范的生产中,食用胶是干吗的,怎么用的吧。
&&&&前期还有关于兰州拉面用“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出问题的也是胶。
&&&&对于食用胶,科学松鼠会的解释是,食用胶是一大类食品原料。在食品技术上,称为“hydrocolloid”,一般翻译成“水胶体”。因为对它们不熟悉,所以公众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是“化学工业产物”而本能地排斥。常用的水胶体,其实都是“天然产物”。比如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的提取物。明胶,是从动物的皮或者骨头水解熬制而来。被许多人当作“神奇保健品”的阿胶,只不过是在选材和工艺上有所不同,跟明胶并没有本质差异。食用胶中比较“高级”的果胶,主要来源是桔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还有一些食用胶是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都是从相应植物的种子中提取而来的。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有许多我们熟悉的食物来自于微生物发酵,比如酱油、酒、醋、味精等。
&&&&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常见的就是明胶。明胶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一般而言,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不大,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增稠、增加稳定性、成胶等。
&&&&实际上,把食用胶这一类的东西加到食物中不是现代食品技术的创造。烹饪中的基本技术“码芡”,就是通过淀粉在加热时形成薄薄的一层胶状物来防止肉中水分的流失,从而保持肉的鲜嫩。
&&&&除了淀粉,其他的食用胶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
&&&&为什么会出现微博上工业明胶之说,并且导致人心惶惶呢?
&&&&根据提取工艺的不同,明胶分为食用明胶、工业明胶、药用明胶和照相明胶。食用明胶生产原料不同于其他类明胶,需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猪、牛等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之后用全封闭的流水线进行烘干和粉粹。但是有一些不法商家用经过鞣质处理的皮革加入到食品中,其中含有大量氨氮、重金属铬等有毒有害物质。2006年卫生部就《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禁止将革厂经过鞣制过的蓝矾皮&(即皮革厂已经鞣制过的含铬革皮废料)加工的明胶用于食品加工。同时规定了食用明胶使用的三种原料:屠宰场、肉联厂、罐头厂、菜场的新鲜牛、猪、羊等牲畜的皮和骨;皮革厂未经鞣制过的毛边皮、二层皮等生皮;骨粒加工厂整理加工的清洁骨粒和直接收购的自然风干的骨料。
&&&&所以,就像任何的食品添加剂一样,合法生产规范使用的食用胶没有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公众和媒体,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仅仅因为陌生就产生恐慌。&综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芦荟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