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人体的肝胆经分别是红米什么时候开放购买呢?

当前位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胆之外侯。每个人的指甲生长速度都不完全相同,它与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B.参观完岳庙,我心潮澎湃。望着眼前的苍松翠柏和古墓,岳飞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C.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群众将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这一天也将基本上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D.杨公堤从南到北有六座美丽的桥,造型各有特色,连通着西里湖、岳湖和西面的一些水域。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B搭配不当,精神不能浮现。C “基本上”和“全部”矛盾。D“造型”开始,主语残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主要考查你对&&病句辨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修改病句: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一、语法病句的辨析、修改:语法病句是指不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1、词类误用:即把这一类词误作另一类使用。例如:我一直思想着那件事。 (“思想”是名词,不能带宾语。这里是把它作动词使用了,应改为“思考”。) 2、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例:半夜里在旷野中听到了那种咯咯咯的声音,使我毛骨悚然。 解析:前半句省主语,后半句不能再省主语。如用“声音”做主语,可将“了”改为“的”,如用“我”做主语,可删去“使”。 3、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例: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解析:这个句子主语的中心语是并列词组“任务和工期”,它和谓语中心语“沉重和紧张”搭配不当。应当分开说:“任务艰巨,工期紧张”。 4、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例: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解析:这个句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5、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解析:这个句子把两个介宾词组杂糅在了一起,句子的结构混乱。可以改为:明天,在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或者: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6、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7、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缺少呼应,或者误用关联词语,都会造成句子表意不明。例如: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已经证实了的事实,不应该用“即使”,改为“虽然”。) 8、指代不明:代词起指代作用的时候,被指代的词交代不明白,或者有不止一个,那么代词指代的对象就会不明确。例如: 《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表现了他十分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能熟练地使用地道的北京话进行写作的特点。 (第二个分句中的“他”指代的是《骆驼祥子》的作者,但是在前一个分句没有“他”,因此“他”的指代对象不明确。) 二、逻辑病句的辨析、修改:逻辑病句是指句中有不合常规和情理的毛病。
1、概念错误:概念错误主要包括概念不明确、不一致、不恰当、并列概念不同属。例如:他们用这种半导体制成的光导电视摄像管,这种摄像管为普通电视摄像管1/10,而灵敏度高10倍。  (“1/10”本身是明确的,用在这里不明确。是什么的1/10?“重量”还是“体积”?) 2、判断错误:主要包括一个句子表达了不止一个判断,肯定、否定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等。例如: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分析、整理材料常到深夜。  (“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有歧义,表达了两个判断:一为“大量学生的”,二为“大量的材料”)。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基本步骤:
①在复习时,首先要参照《考试说明》中对病句的六种考查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各种病句特征的了解。②语法分析。把握语句的各个成分,注意各成分的搭配与照应;删除多余成分,补足缺少成分。③语意分析。这主要是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理清语段中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④逻辑分析。综上所述,修改病句可以概括为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修改病句:
一、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①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重起炉灶另写。②改动尽可能少。③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忌盲目修改。④修改后的文字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而不需要润色,以使其“更好”。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一)病句的常见情况:1、语序不当(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它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1)局长、副局长和其它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它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答题指要:
辨析病句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语序是否不当。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5791155827284441230458162554234539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7版:健康关注
第1版 今日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视点
不少年轻人生病后,都喜欢选择“网上自诊”,按照网上提供的治疗方法,自我医治。不过相关医学专家指出,“网上自诊”虽然节省时间,却不科学,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网上自诊别盲目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笔者调查:方便快捷但不够科学  笔者上网查询发现,像“39健康网”、“中国健康网”等“网上自诊”的网站有很多,自诊者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症状信息后,依照网上提供的“即时处方”买药治病,或者和在线医生进行交流后得到诊断回复,最迟两三天就能收到在线医生的回复。眼下,这种不必与医生面对面就能看病的新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女儿才三个月大的江西省新余市陶女士是典型的“网上自诊族”,她平时要照顾年幼的女儿,生病了也没时间去医院,有个小病小痛的都是“网上自诊”。“前段时间总是咳嗽,以为是甲型H1N1流感,怕传染给孩子。不过在一个医疗网站上咨询了在线医生,发现只是普通的流感,于是按照建议买了药,吃了几天就好了。”  陶女士通过“网上自诊”把病给治好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这么幸运。家住长林附近的黄先生近来常出虚汗,他在两个网站上进行了自诊,尽管描述的症状相同,却得到两种互相矛盾的“诊疗方案”:一种说是阴虚,可吃六味地黄丸并且还要加倍猛吃;另一种说法却是阳虚,坚决不能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类药。这让黄先生感到无所适从。  一家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77.5%的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网上“自我看病”经历,认为自己上网看病非常方便快捷,而上医院又要挂号又要排队,很是耽误时间。32.5%的人认为,到医院看病有时候医生的态度不好,说的一些术语听不明白,询问的时候医生还不愿意解释。通过网络确认自己健康问题的高学历者较多,而学历较低的人群较少有人使用网络诊断自己的疾病。被调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通过网络获取关于健康的数据,有时他们还会拿出来和医生讨论一番。其中以女性居多,皮肤病和妇科病是女性最常见的网上自诊病。  百姓心声:缘于看病“难”与“贵”  如今,很多网民习惯了“无所不用其搜”,凡事先在网络上搜搜,不少年轻网民一旦出现头疼脑热,首选不是去医院就诊,而是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网上自诊”。为何“网上自诊”会如此大受热捧?  笔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绝大部分市民认为,虽说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有所缓解,但医院挂号排长队情况还是很严重,到医院看一次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而年轻一族利用对网络的熟悉,小病采用更为方便的“网上自诊”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此现象,一些专家分析认为,“网上自诊”的风靡其实更多反映出的是一种对时下医疗现状不满的无奈。不是年轻一族非要“网上自诊”,这个群体也知道网上医生的建议并不一定准确。更不是这些年轻人不拿自己的健康当回事,而是去医院太麻烦,最终还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去医院的话,这些上班族首先要请假,去了医院还得排队挂号、排队检查、排队交费和拿药。看一次病,少则半天,多则几天。”而在网上,自诊一族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初步把病诊断了,多位医生提供的诊断意见对他们的治疗有参考帮助。有人说,有些医生可能会开“大处方”、“高价药”,通常情况下,相同的药,医院的价格比药店的贵,这也造成了年轻小白领一族更加倾向于“网上自诊”。“‘网上自诊’的狂热最终还是因时下医疗体制的不健全。”  专家忠告:不能代替看医生  对于时下年轻人热衷的“网上自诊”,医生提醒,“网上自诊”虽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但并不科学。因为诊断治疗需要通过医生的“望、闻、问、切”,并且需要医院的一些专业仪器进行配合,而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医生和患者不能面对面交流,不能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仅靠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基本属于“隔空猜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各种医疗网站、个人提供的论坛资讯和偏方秘方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延误患者病情。  网上大夫究竟有无资质,出了医疗事故谁负责任,这都无从得知。因此,“网上自诊”只能是增加一条信息渠道,不能代替看医生,否则可能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律师观点:患者维权困难  针对“网上自诊”,律师表示一旦因为“网上自诊”出现不良后果,患者很难维权。一般情况下,患者和医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从合同法这个角度看,这份虚拟的就诊合同,因其主体的虚拟性,从而使其专业性、公信性无法得到确定,诊断失误后,患者因为找不到适当的主体,维权起来会比较困难。  尽管国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目前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对这种边缘的诊断方式,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53 邮发代号:1-140(国内)D-1138(国外)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甲四号 邮编:100192 电话:&&
传真: mail:广告热线:Copyright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All
Rights Resened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
认识人体内脏,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构造和功能,才能探明疾病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
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记载,不仅对人体外部有细密的观察,且通过解剖技术对人体内部器官也有很多研究;甚而对某些器官的形状、大小、容量、构造等都有较为精确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人体消化道的观察很是详尽;发现了心、肺、脾、肝、肾、膀胱、胆、脑、骨髓和女子胞(子宫)等器官和组织,并了解到它们的某些生理功能及与外部器官的关联。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补充,得以逐步完善。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尽管我国解剖学的知识渊很早,但解剖学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医学认识人体的另一途径,即在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基础上,长期以来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分析比较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反常的病理变化,逐步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因此,在论述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脏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包含有人体内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内容,在临床辨证与治疗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仪区分的。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气](指能充养脏腑,
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应当指出,中医学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
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
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脉
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滋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
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
皆属于心。”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2、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
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如果心有病变,
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
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
同时又主神明,
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
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开窍于舌
开窍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
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痹阻,舌质紫暗。心的严重病变,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可出现舌强、语謇等。
心包又称心包络,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
属心的外围组织,
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邪入心包”实际上这是属于心的病变,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
1、主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
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人体活动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即调节供给之。所以唐代王冰说:“肝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素问.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的注释)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咯血、呕血、月经过多等症。
2、主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机调畅,则精神舒畅;而人的精神情志舒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属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可见情志不舒、心情抑郁、两胁胀痛等症;
属于肝气偏亢、升泄太过的, 称之为“肝阳”“肝火”,可见性情急燥易怒、面目发红、头晕耳鸣等症。这是肝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
另一方面,
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的说法。
协助消化;
消化功能主要是脾胃,
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若肝气郁结,失于正常疏泄,除两胁胀痛外,可会嗳气呃逆、脘腹胀痛、大便失调、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
称之为“肝脾(胃)不调”。
若影响到胆汁分泌和排泄,还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疸等症。
妇女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疏泄功能关系密切。肝气顺,
则月经通调,周期、经量正常。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发生月经不调,经期、经量不稳,乳房、小腹胀痛,胸闷、胁痛等症。
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的调畅,才使肝脏很好地调节血量:否则,肝失疏泄,往往会影响肝的藏血,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从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
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因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全身的筋由肝之阴血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灵活。肝的阴血不足,则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肝风”。指(趾)甲为筋的延伸,其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开窍于目
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目相联系。
目之所以产生视觉功能,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若肝的阴血不足,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目睛上吊、目斜视等。
1、主运化
是消化和运输之意。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个方面。
食物由胃作用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布散全身,营养周身各器官。脾运化水谷精微同时,将机体所需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滋养需濡润各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脾的运化不良,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泄泻及营养不良;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送时,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滞留等症。反之,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两方面作用,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所谓“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是对脾的功能的概括。若脾气不升,或下陷,则可引起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症。
2、主统血
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是指脾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正常,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脾气旺盛,则血正常运行;脾气虚,则血离脉道而有出血症。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出血为多,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这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
3、主肌肉
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肌肉则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人体主要运动四肢活动,
除与筋、骨关联,
主要靠肌肉的伸缩,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
4、开窍于口,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脾主运化,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脾失健运,
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常有口淡、口腻、口甜等异常感觉。唇为脾的外候,口唇色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
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再经肺作用而充养全身,故肺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吐故纳新,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匀称。若肺功能障碍,会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若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无力、气短、语声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
2、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节之意。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称之为“通调水道”。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由于肺气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别是皮肤,从汗毛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调,就可导致水液滞留体内,发生水肿、尿少等症。
3、主皮毛
、皮肤(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具有防卸[御]、保护和调节体温、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合作用。如果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宣散卫气,输津皮毛,可出现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证。
4、开窍于鼻
,鼻为肺之窍。
鼻是肺呼吸的通道,&&其嗅觉和通气功能依靠肺气作用。肺气通利,则鼻道通畅,嗅觉正常。外邪袭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症候,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
(五)肾(附命门)
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其来源有二:
一是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
为“先天之精”;二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为“后天之精”,具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即生之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和培育,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二者结合,贮藏于肾,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成长,有齿更、发长等生理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开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经来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机能趋向成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发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强。进入老年后,精气逐渐衰少,性机能减退,以至消失,形体也渐衰老。所以,肾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若肾精气不足,会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小儿表现生长迟缓、智力不全,成人则早衰和生殖功能障碍等。
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
肾阴是人体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因此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肾阴和肾阳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温养的作用。肾阴与肾阳之间互为制约、依存,维持阴阳平衡,作用全身阴阳。中医很重视肾的作用,称之为“先天之本”。肾阴或肾阳虚衰,前者以阴虚而生热象,后者是以阳虚而生寒象为其特点。两者在病变过程中也常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从而形成肾之阴阳两虚的证候。
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调节、控制体液的输送及废液排泄,故称肾为水脏。正常情况下,水液经肾脏,清者留于体内,浊者成尿液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过程叫做“气化”。肾阳、肾气对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起关键作用。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会使水液代谢失调,可发生水肿、小便不利;若肾气虚弱,气不化水,可发生小便清长、尿量增多。
3、主骨、生髓、通脑
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脊髓上通脑,充脑髓;
所以有“肾生骨髓”、“肾主骨”之说。
肾精充足,则骨髓、脑髓充满,人就精力充沛,耳聪目明,骨骼坚实,动作灵巧。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骨髓空虚,可出现脑转耳鸣、健忘失聪、骨弱无力,小儿囟门迟闭、智力发育不全等症。另外,还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意即牙齿松动、早期脱落,主要是肾中精气不足之故。头发的荣枯,也与肾脏的精气盛衰有关。
4、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肾配合协调的结果。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则呼吸深长、均匀;肾气不足,摄纳不足,会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等症,这叫做“肾不纳气”。
5、开窍于耳
肾的精气上通耳窍,耳的听觉与肾精气盛衰密切相关。
肾精气充沛,
则听觉灵敏;肾精气不足,常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故临床上一般属于虚证的耳鸣、耳聋常责之于肾。
6、司二便
尿液的形成是肾脏气化作用的结果,其贮藏和排泄虽与膀胱有关,但依靠肾来控制。大便的调控也与肾气化有关。肾脏虚弱,气化失常时可出现尿频、遗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闭,以及大便虚闭或滑脱不禁等症。
命门的部位和功能,争论颇多。
一般认为命门之中有火,
即命门之火,简称命火,实即肾阳。临床命门火衰与肾阳虚弱很难分开,而补命火药物就是补肾阳药物。因此,可以认为命门与肾阳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称“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如果肝胆失于疏泄,
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影响脾胃消化,
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
胃是接受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食物在胃内初步消化后,向下转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胃]气下降为顺,这是胃的功能特性。若胃病失于通降,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会出现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三)小肠
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小肠接受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在脾的运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症状常为脾病表现。
(四)大肠
大肠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五)膀胱
膀胱是贮藏和排泄尿液。在肾的作用下,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气化”。因此,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闭等;膀胱不能约束、控制小便时,又可出现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
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管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附: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之外的器官,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称为“奇恒之腑”。
所谓“奇恒”,是说不同于一般,异于寻常之意。这些器官即不同于脏,亦不同于一般的腑。就形态结构言,多为中空,而与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气,与脏相类。又和一般的脏腑不同,故归属于“奇恒之腑”。
脑与脊髓相通,脑为精随汇聚之处,此称作“脑为随之海”(《灵枢.海论》)。
由于肾主藏精,精能生随,随又充养于脑,所以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如肾精不足,随海空虚,就会发生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2、女子胞
又名“胞宫”,
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
这些作用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脏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协调。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会有多脏器参与,而一个脏器又有多方面效能。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体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一)脏与脏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是气和血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送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有好发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肺气的输送也需血为载体,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引起血行异常,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2、心与脾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若脾气虚弱,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3、心与肝 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联系,例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4、心与肾常体现为“心肾相交”。心属阳,居于上,性属火;肾属阴,居于下,性属水。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5、脾与肺 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相关。脾气散津,充盈于肺,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促进脾气的健运,脾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主要作用。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引起脾气虚弱,造成“脾肺两虚”之证。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不健运,聚湿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6、肝与肺 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互相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要意义。病理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时,会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症状。7、肾与肺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动方面关系密切。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对于水液的输送和排泄起重要作用。当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或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尿少等症。在呼吸上,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或肺病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8、肝与脾 在气机的协调和血的运行两方面。肝气正常疏泄,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顺达。肝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失疏泄,常阻脾的运化,而引起脾不调的病症;脾虚化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出现肝脾两虚之证。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9、脾与肾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脏精气有赖水谷精微的滋养。因此,脾肾之间相互资助和促进,在人体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10、肝与肾 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帮助,肝、肾之间关系密切。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肝火炽盛或肝阳化火,可下动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付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脏与腑腑属阳,阳主表;脏属阴,阴主里。脏腑之间主要是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来实现的。1、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络属关系。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除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象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小肠实热症。2、肺与大肠也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大肠转导功能正常,粪便排出通畅;也利于肺气的肃降。所以肺气虚弱可引起排便艰涩;肺气闭塞,失于清肃,亦可见大便闭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肃降,而见胸满、喘咳等症。3、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送。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饮食水谷才能不断地受纳下行而继续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得以上输以营养全身。胃属阳,喜润恶燥,润则胃中阴液充足,功能正常;脾属阴,喜燥恶湿,燥则水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这样,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胃间亦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妨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而见腹胀、泄泻等症。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决定人体营养状况的关键,
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概之为“胃气”。临床上无论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衰;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很注重保养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4、肝与胆通过经脉的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胆附着肝叶间,所藏胆汁由肝分泌而来,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的功能失常,胆汁郁滞不通,也会殃及到肝,所以临床上往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5、肾与膀胱之间通过经脉的联系表里。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主要靠肾气的作用。由于肾气的开合,能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贮存而不外流,当贮存到一定量时会及时排出。膀胱的排尿功能正常,有利于肾对水液的调节。若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度,就会出现尿闭、尿少或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腑的功能与过程
腑与腑之间的生理功能虽各有异,但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代谢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通过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渗入膀胱为尿液而排泄;浊者为糟粕,下注于大肠,经转导变化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在这过程中,胆腑排泄胆汁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总司气化,推动水谷的转化和津液的运行。六腑的主要功能特点是“转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藏别论》),综合其作用,如《灵枢、本藏》所说:“六腑者,所以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总之,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它们之间都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皮[脾]的运化,除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所以,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字号什么时候开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