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请说下江湾深圳德尚泌尿外科医院

当前位置:
<Input id="prev"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ka/bx/84696.html', '_self')" type="button" value="
qq表情:来吧,相互鄙视一下发布时间: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及时告知, 我们将确认后删除
永恒网qq表情党,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图片请注明出处美丽乡村&梦里江湾
[新游客中心]
(致欢迎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热烈欢迎你们来国家5A景区——江湾旅游观光!……
[滨江景观带]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游步道,在公路修建前就是进江湾的主要道路,也是婺源县城经休宁县去徽州府的郡县古道。大家看,左手这边是后龙山,也就是江湾的龙脉山,方位是北向,江湾村就座落在它的脚下向南展开。眼前这条东西走向的河是梨园河,它环绕着村落蜿蜒西去,与段莘水在汪口交汇。我们右边的这座山叫攸山,在村落的南面,称做案山。古话说,村庄要“背有靠,前有照”,江湾正好是这样的一块绝妙的风水宝地。
(至水口)
这里原来是村庄的水口,长着一片树林。水口是一个村落的“地户之门”,它的好坏往往关系到整个村庄的兴衰,因而古时人们在卜居建村时都十分重视。这儿以前有一座水口庙和水口亭,一前一后,沿路而建。庙里有副对联,上联是“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下联是“云从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这幅联写于何时不得而知,内容上却是似有所指。亭联为“八叶宰相之家皆为太子后代,一部文选而外尽是庙貌钟英”。联文中的“八叶宰相”和“一部文选”说的是什么,等会大家在参观中可以找到答案。
(至原村口)
走到这里就要正式进村了。过去这里建了座村口亭,迎面就是一副“赴省出休大路进源登五岭,通衢到浙长河直上往三浯”的对联。意思是去休宁到省城(安徽),江湾一过就要登越五岭(谭公岭、对境岭、羊斗岭、塔岭、新岭),而去衢州到浙江,经过三浯镇,翻过大鳙山就可到达了。
(至古桥)
这座石拱桥叫培元桥,是明代万历朝壬寅年(1602年)修建的,到现在已经超过400年了。
[检票大厅]&
江湾这个村,唐朝初年就有滕姓等族人居住了,那时叫“云湾”。北宋时,南渡的江姓迁入后才改为江湾。明清以来,江氏出了不少名臣名士,成为一方郡望。
江湾位于婺源县东部,正好处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的“黄金点”上,自古就是连接三省水陆交通的重要通道,因此历史上号称婺东第一重镇。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临江湾视察工作,看望乡亲。大厅里这组图片就记录了当时的感人场景。
(至沙盘)
这是江湾的沙盘模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村的水系俨然是个“江”字,其中还巧妙地布了7口水井,形似北斗,因而叫“七星井”。这其实是古代江湾的风水布局,它与南唐的一位风水大师何令通有关,过后我还会给大家介绍的。
&&&&[莲花池与西安门]&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走过的这个池叫做“龙池”,是江湾的风水穴位之一,也是“江”字形水系中三点水最下面的一点。
前面是西安门,清朝的时候,当地的一位乡贤曾为它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水贴荷钱,买得湖光千万顷”,下联是“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传说一位县令路过这里,看了上联心里很不服气,“这里的人口气真大,几个小钱也想买万顷湖光!”他一心想对个下联来杀杀江湾人的“狂妄”,可走了五里多地也没想出个名堂。不得已回头再读下联,这才连声叫绝,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幅对联后来被许多名联著作收录,推为中国历代名联之一。这位撰联高手到底是谁呢?各位朋友可以在后面的参观中寻找。
[至永思桥]&
各位朋友,这是座新修的石拱桥,叫“永思桥”,与前面的萧江宗祠在一条中轴线上。站在桥上看祠堂,纵深感更强,庄重感也更加突出。
&[萧江宗祠“永思堂”]&
这就是萧江宗祠,又叫“永思堂”。它无论是规模还是雕刻,在江南都实属罕见。
萧江宗祠,最早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是由族人江一麟主持并出资的,后在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1922年,由族人江知源出资,江谦协理,花了三年时间重建,但在文革时期它却被拆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2002年按原来的格局建的萧江宗祠。
大家看看宗祠的门楼。那飞檐翘角像不像鸟展开的翅膀,这种在建筑学上称为“翼角”的造型,因为像是5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所以叫做“五凤楼”。
五凤楼原本是皇家建筑专用的格式,可到了明清时期,却被徽州人悄悄地用在祠堂门楼的建造上了。当然,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气派,也寄寓了“吉地有凤翔”的美好愿望。
这五凤楼和两侧的水磨青砖八字门墙,集中展现了婺源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十分精湛。(引导游客观看三雕)门楼上枋刻的是“九狮滚球遍地锦”,八字墙上的四幅砖雕,是三结义、文天祥、包龙图和杨家将等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可以说,宗祠里所有的雕刻,内容基本上是祈望宗族繁盛兴旺发达,宣扬敦亲睦族、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的。
这是一对石鼓,也叫“抱鼓石”。因为鼓声浑厚威严,人们就用这种装饰手法来护宅辟邪,所以它也称为“门当”。这显然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由皇宫府衙、显赫官邸等建筑格式演变而来的。不过,除了装饰之外,有哪位朋友知道它还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可以有些互动)我们知道,古代徽州是个理学之邦,朱子之礼十分盛行,每逢宗族大事,人们进出祠堂都要行礼,特别是小辈遇见长辈,那规矩就更大了。可是,有些人年纪很大,辈份却很低,论辈分,那是要鞠躬行大礼的!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这年纪大、辈份低的人,就只好躲在抱鼓石的背后,免得与年龄小的“长辈”照面。因此,大家就戏称这“抱鼓石”为“避面石”,有的更干脆叫它“遮羞鼓”了。
再看看门楣上方悬挑出来的四根圆形短柱,这种装饰构件其实表示的是人们生殖崇拜中重视男丁的观念,祈求人丁兴旺,香火永续。它要么是两个一对,或四个两对,成双不成单,所以叫做“户对”。一般来说,做了“门当”的宅第是必须有“户对”的,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两个词常常连起来使用,也成了过去男女婚嫁中衡量各自门第出身的代用词。
我们就要进祠堂了。这是仪门,一般是不开的,只有春节团拜、冬至祭祖、迎接尊贵客人或是村里有人科举高中要到祠堂拜谢祖宗时才可以打开,平时则都走这两侧的边门。仪门的门槛有4块栏板,足足有126公分高。据说,只有中了状元,拦板才会全部撤掉。即便考中了进士,也要留一块拦板;要是只考取举人,门槛就得留三块板,大家想想看,那进去跟爬也差不多了。宗族激励族人读书科考,光宗耀祖的用心,在这点上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
(庑厅处)
宗祠一般都有三进。第一进叫仪门,我们现在这里就是仪门;第二进叫“享堂”,就是天井那边的大厅;最后面的是“寝堂”,天井两侧叫廊庑。萧江宗祠占地面积223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有148根落地柱,340根横梁,这里所有的木构件,都是用从马来西亚进口来的贝壳杉做成的。
(右廊庑《碑记》处)
这是《重建萧江宗祠碑记》。宗祠也叫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它又分为宗祠、支祠、家祠和统宗祠。魏晋南北朝前,民间是不允许修建祖庙的。这以后,虽然可以修了,但等级规定很严,能够有资格建祖庙的人物寥寥无几。到南宋朱熹以后,特别是明代以后,民间修建宗祠才得到极大普及和发展。婺源的建祠之风尤其炽盛,明以来各族各地祠堂多达六百多座,这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许多祠堂已经倒塌倾毁,但仍然还有数十座保存了下来,其中7座祠堂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廊庑《谱系图》处)
这是幅萧江的宗支系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来江湾的江氏是汉朝萧何、梁武帝萧衍的后裔。到了唐朝末年,僖宗朝宰相萧遘(gou构)因奸臣陷害,被罢相赐死。他的次子萧祯,虽然已经封了柱国上将军,当了江南节度使,但为了避祸,只好渡江南逃隐居,这才“指江易姓”,改萧姓为江姓。萧祯改姓后即为江祯,是萧江氏的一世祖。江祯有三个儿子,长子江董,迁到婺源皋径(今大畈水路),是婺源萧江氏的开基祖。而萧江的八世祖江敌,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迁到了江湾,成为江湾的始迁祖。正因为他们是由萧姓改过来的,为了区别其他江姓,所以才称为“萧江”,宗祠就叫“萧江宗祠”。
(至天井)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四周精美绝伦的木雕。
这五凤楼的后枋上面那块叫“万象更新”,下面的图案是“龙凤朝阳”。两边廊庑梁枋上刻的,一边是渔樵耕读,一边是琴棋书画。(引导看享堂月梁)这享堂的雕刻以月梁最为重要。这幅图叫“瓜瓞连绵”,连绵不绝的藤蔓上结满了瓜果,寄寓了宗族兴旺、子孙繁茂的意思。其他的雕刻,也都是围绕“家族繁盛兴旺发达”这个中心的。当然,这也是整个族群最大的祈求。这幢建筑可以称得上是雕梁刻栋、工不厌精,光木雕传统画图案就有600多幅。所有的雕刻工程都是由县华龙木雕厂“徽派三雕”国家级传承人俞有桂担纲并组织设计施工,用了近一年时间独立完成的。
(至享堂)
享堂,族人祭祖、商议和决定宗族大事的场所。在所有族人眼里,这里最威严,也最神圣,没有谁敢在这里有丝毫的不敬,甚至撒野。
祭祀先祖是宗族的头等大事。正堂上这幅容像是萧江始祖江祯。其实,这堵正壁是几扇可以开关的门,每年冬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时,这些门会全部打开,让所有族人朝着后寝里供奉的列祖列宗灵位叩拜。祭祖程序严格,场面肃穆,可以说,除了司仪外,整座祠堂寂静无声。祭祖这天,祠堂还会准备许多麻饼(就是上面洒了许多白芝麻的圆饼),但不是人人有份。新学兴起后,学生都是由老师带着到祠堂祭祖的,祭完之后再唱《冬至歌》,学生们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对饼。再就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只要一双手捧得下,可以随便拿多少,在这里,尊老和爱幼那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除了祭祖,享堂还常常是族长及主事们决定大事、处置违反祠规、族规者的地方。大家看到这些规定,有的十分严厉,甚至严酷。但主要还是要求族人孝敬长辈、和睦乡里、勤俭持家和助人帮困。在婺源,每个宗族的祠堂都有学田和义田,田租的收入专门用来资助学子读书科举,以及救济遇到困难的人家,让每个族人都感到宗族的关怀,或是得到宗族的帮助。这些,也是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维护宗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至寝堂)
这里是寝堂,是安放列祖列宗灵位的场所。过去,萧江宗祠的寝堂又称“滋大阁”,因为在原祠的楼阁上,有块“保世滋大”的匾额。
隔扇门后就是安放先祖神位的灵屋。这里供奉的是萧江氏几十代世祖的灵位。其他各支系的祖先都供奉在各房的众屋里。参观这里请大家保持安静。
参观完萧江宗祠,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一座祠堂要建得这么气派讲究?大家知道,宗族制度的核心其实是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尊祖”就必须续谱牒,“敬宗”就要建祠堂,而“睦族”当然需要有族产才能赈济族人。而这些,都是需要雄厚的财力才能支撑的。明代中期以来,婺源商人迅速崛起。他们走游天下,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因此,为宗族制度的推行和修建宏大的祠堂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通过参观萧江宗祠,相信各位对徽州的宗族制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前面那座亭阁式的建筑是古戏台。婺源有些村,戏台是和祠堂是连在一起的。初建萧江宗祠时,主持建祠的江一麟就立下规矩,为了敬奉先灵,宗祠一律不准演戏,所以,江湾过去只在宗祠外或众屋里设置戏台。祠堂前的这片场地当然是江湾村的一个中心。每逢过年过节这里都会有各种喜庆的民俗活动。比如八月十五舞香火草龙,十六抬桂花灯,村民都要闹一下,庆祝五谷丰登。到正月,那更是热闹非凡,迎花灯、扮豆腐架,终日鞭炮不绝。还要到外面请戏班,唱好几天的徽剧或黄梅戏。这里有个习俗,正月十八迎的最后一场龙灯叫“圆灯”,意思就是,到了这天年才算是过完了。(如今,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每逢节假日都会安排徽剧、傩舞及民俗表演)。
紧挨古戏台,就是明清时形成的老街了。江湾是郡县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不仅是本县,甚至信州(今上饶)、抚州的客商也都取道江湾而到徽州。由于一过江湾就要翻山越岭长达百里,过客都要在江湾住上一晚。那时,这里商旅云集,街两边尽是客栈饭馆、商铺茶庄。
&&&&[牌楼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江湾牌楼,四柱三间,全部是用石料雕凿后砌成的。
牌楼运用浮雕和镂空雕的工艺,刻有“麒麟嬉逐”、“鹿鹤同春”、“虎豹呈威”、“五狮戏珠”等传统图案,都有吉祥多福的含义。
这两侧的“文臣武相”和“八仙过海”图,据说是希望萧江后代能读书做官,出将入相,要不,就像八仙那样,各显神通。
[进永思街]
这条街叫永思街,是近年来才有的。其实,最早建村是紧挨着后龙山的,也就是靠北。那时叫云湾,居住着滕、叶、鲍等几个姓氏。
云湾这块村基何令通十分看好,何令通,名何溥,南唐时有名的风水大师。他是朝廷封的国师,地位很高,但却因为得罪了皇上被贬到休宁县当了个县令。没多久,他辞官到婺源灵山隐居。那时,萧江六世祖江文寀常去拜访他,还为他在灵山上修了座碧云庵。何令通为了感谢江文寀,就为萧江氏选了云湾这块风水宝地作为回报。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八世祖江敌带着部分族人迁到这里,但当时只能落脚在村外河对面的一块沙洲地上。可是江姓族人勤劳肯干,又有头脑,不多时就盖起了一幢幢砖瓦房,而鲍姓人家,却还是住在茅草屋里。那怎样才能真正搬进村里呢?据说江家人倒是花了不少苦心。一年春节,江家的几个小孩跑到鲍家这边来燃放炮竹,像是要炫耀炫耀,却不小心烧着了鲍家的草屋场。鲍姓很气愤,找江家人理论,要求赔偿损失。江姓连连赔不是,也很诚心地对鲍家人说:那你们就住到我们这里来吧。茅草屋换了砖瓦房,鲍姓自然欢喜万分,江姓也就到鲍家已成废墟的草屋场上去重建家园了。
可云湾这个地方,在风水格局上还是有缺陷的,一是后龙山与来龙的朱笔尖之间有个大豁口,龙脉在这里断了;二是南面的攸山偏高,南属火,对云湾不利。何令通当年向江文寀推荐这块地时就指点,要把豁口补上接通龙脉,然后在村里按北斗的形状挖七口井,再把梨园河监村这段改变方向,以符合风水的要求。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江氏族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填石堆土,硬是用人工垒成了一座近百米的山梁,接通了龙脉。在梨园河来水处建筑坚固的堤岸,迫使河流向外拐成一个大弧形,这样既避免了水流直冲村庄,又减缓了水的流速。七口井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何令通亲自定的,但的确象是北斗星座,一把舀水的“勺子”,村人都把它叫做七星井。
其实,风水理论中有许多部分在今天看来是环境科学。比如说,后龙山的豁口正好是村背后的一个大风口,堵上了,寒冽的北风就不怕了。村庄南北纵深大,离河较远,挖井开渠也是村民生活的需要。梨园河河道的调整,显然可以避开洪水的直接冲击,减少水患。
当然,江姓人在完成了这些风水改造工程后,氏族兴旺发达起来却是事实,他们渐渐反客为主,成了云湾的第一大姓,云湾也改成了江湾。而鲍家呢,还是老样子,最后全都迁出了江湾。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三百年前江家业,三百年后鲍家洲”的说法。
江湾村现在有3000多人,百分之七八十都姓江。
[游览线路A:从永思街添灯巷入口至江永纪念馆]
[添灯巷、井]
这条村巷叫添灯巷。从古至今,村里的新人结婚,都必须到添灯巷新添灯火,这样夫妻生活才会红红火火。灯与丁谐音,村里人都把这看成是子孙繁盛,家族兴旺的象征。这口六边形的水井,就叫“添灯井”,也是北斗七星井之一。这边上立的是灯柱,村里人往灯里添油就叫“添灯”,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愿望。
&&&(指商贸区)这边上是片浏览地方特产的休闲区。
&&&&[去江永纪念馆途中]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是江永纪念馆。
江永,是位著名学者,头衔很多,有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等等。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他出生于一个寒儒世家。自小聪慧过人,6岁时就能写几千字的日记,少年时读书无数,且过目成诵,四乡八里都称他为神童。但他厌恶科举,轻薄利禄,一辈子都在乡里,读书、教书和做学问。
他读书好深思,特别擅长比校勘对,在经史百家、天文、历算、钟律、声韵、礼仪、地名沿革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创见。他一生写的书有41种270多卷,其中有16种16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大家都知道写古诗词要押韵,字有平、上、去、入四声。把古韵分为十三部,入声八部,这就是江永的贡献。他撰写的《古韵标准》是部十分重要地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大家还记得刚进景区时说的那副对联吗?“水帖荷钱,买得湖光千万顷;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作者就是这位才气横溢的江永。
(游览路线B:从永思街南关入口至江永纪念馆)
[湖圳与南关亭]
各位游客,大家沿路看到的这条水沟,村里人叫它“湖圳”。这是古时江湾村人工开凿的“江”字形水系的第一横,另一横在江湾的外边溪,与湖圳平行,还有一竖在村东头。
湖圳终年有水,看上去是风水的需要,其实也是家家户户浣洗衣物、浇灌菜园或灭火防灾的需要。古诗中有“浣汲何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的描写,意境和这也差不多吧。
前面这座亭子叫“南关亭”,过了这座亭就要进入建村时的原始居住区了。当地人把亭子以北叫“村里”,而以南则称做“街上”,也就是后来新扩建的部分。原始居住区建有四座防御用的寨门,东面叫“东和”,西边的叫“西安”,北面叫“北钥”,南关亭就是南面的大门。
南关亭不像城门那样高耸坚固,却多了几份秀气。这里有两幅对联很有意思,先看看这副,&“万壑松涛倚北钥,一湾湖水锁南关”,这“一湾湖水”说的是原来亭子边各有一个荷花池,也就是江字形水系的另外两点。可惜这湾湖水早年已经淹塞填埋了。另一副是“静坐当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南关亭因为景致好,村民常在这里聚集,或谈天说地,或评头论足。这幅联就像是位长者、智者,时时在告诫提醒着大家呢。
这个水井是南关井,是江湾风水七星井之一。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梨树,产的就是著名的江湾雪梨。它个大、皮薄、肉脆、汁多,是中秋时节送人的上等礼品。这种梨子,刚长出来像纽扣大小时就开始套上纸袋,不让风吹日晒,自然就皮白肉嫩,所以叫雪梨。但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的含义是要吃了以后才能真正悟到的。
江湾人自古以来就爱种雪梨,有人说还有“家家种梨,人人得利”的寓意,久而久之,山坡、滩地、茶园、地头都种上了梨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梨乡。每年阳春三月,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处是一派“迎来瑞雪三朝白,搅得风和十里香”的景象,“春风雪梨花”因此也就成了古代江湾的十景之一。
[江湾中心小学前广场]
现在我们到了江湾中心小学。这座小学,是在江知源先生1924年创办的义昌学府的基础上建成的。
日上午,江泽民同志视察了家乡的这所学校。那天,他到了正在上语文课的五(2)班教室,亲切地询问了前排两位同学的姓名和年龄,还夸奖语文老师的粉笔字写得好。他十分仔细地观看了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对一篇题为《假如我是发明家》的学生作文十分欣赏,高兴地说:“写得真好!”还大声地朗读起来。参观完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后,江泽民同志亲笔为江湾小学签名留念。他离开时,校园里一片欢腾。那一天,村民们都十分兴奋激动,这个古老的村庄完全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至江永纪念馆]
这幢房子是江永的故居,真正堂名是“善余堂”,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因为他曾祖父江国鼎一生都乐于公益事业,是乡里出名的“江善人”。
这里陈列了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对江永的题赞,还有《江永年谱》。请大家浏览一下。
下面我们去“受经堂”看看。
(至受经堂)这里指的“经”,当然是指江永所研究的经学。经学是什么学问呢?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经学是一门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正统。它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延续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对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大。
江永在经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礼仪》、《周礼》和《礼记》的研究。他撰写的《礼书纲目》,就搜集了几乎所有分散在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补正了朱熹写的《义礼经传通解》的不足,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书。1740年,乾隆朝要纂修《三礼疏》,礼部为此专门请江永赴京。三礼部的总裁、著名学者方苞,编修吴公绂等人纷纷向他求教关于士冠礼、士昏礼、周礼中不明白的问题。先生的解答、释疑,使这些学界的泰斗也大为折服,赞叹他:“先生非常人也”。
下面我们去“弄丸斋”参观。
(至弄丸斋)这里其实是江永的书房,是他晚年著书立说的地方。“弄丸”就是研究探索万事万物的意思。江永把万事万物比做一个圆圆的“丸”,很有哲理。,江永治学,既能采纳前人的长处,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著作就是在这“弄丸斋”里完成的。
江永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亲自设计了后龙山上的“风碓”和汪口的平渡堰。四乡八里都很崇拜他,后人也因此生出许多传说。有副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这“天地眼”传说就是江永无意中吃掉了乌龟精的两只眼睛。
民间有个故事就跟这有关。江永的学生戴震曾被乾隆皇帝召去修《四库全书》。那时皇后生了一种怪病,御医说要用活的象胆做药引才能治好。可据说大象的胆一年四季在全身是游动的,没有确定的位置。皇帝就问戴震怎么办。戴震也不知道哇,只好对皇上说:“我去问问老师吧。”这事竟给江永事先算到了,他把书上有关取象胆的那一页翻开了摊在桌子上,自已便到邻居家去了。千里迢迢跑到江湾来的戴震看到答案,非常吃惊,更加叹服老师的博学和神算。
戴震回京后,如法取到了象胆,皇后的病也好了。乾隆很高兴,就问戴震的老师是谁,还下诏进宫。可江永见到皇帝那天,却显得有点木讷,皇帝讨教问题,他竟不知如何应答。戴震在一旁只是干着急,又不敢妄言。皇帝只好叹道:“你不适合做庙堂之材,还是回乡里做一介乡贤吧!”&离京时江永颇为感叹:“天也!运也!时也!命也!数也!”学生们也埋怨:“老师您平日里这也‘也’,那也‘也’,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一‘也’也不‘也’了呢?要是能‘也’出一‘也’来,起码也有个官做了。”原来,那天是乌龟精在作祟,它要报复江永,故意卡住他的喉咙不让说话呢。其实,传说只是传说。江永曾多次被举荐进入仕途,但都推辞不就。他说:“驰逐名场非素心。”他一生布衣,蛰居乡里,终身致力于冶学讲学。
这里是讲学堂,是当年江永讲学的地方。他从27岁开始,还先后在婺源的大畈、城郊宜园、七里亭,休宁的山斗、五城,歙县的紫阳书院等地开设学馆,收徒授业。后来名气很大的戴震、金榜、程瑶田等人,都曾是他的高足弟子。
&&&&[江镇中宅]
这里是江泽民同志视察江湾时到过的一户村民家,户主叫江镇中。那天,江总书记坐在江镇中家的堂前,亲切地询问了江镇中家的生活,当得知他们年收入有2万多元时,连声说“这样就好”。当时的情景,有机会请江镇中本人介绍,那就更加真切了。
&[敦崇堂中宪第客厅]
我们面前的这栋房子,是一栋官邸,府名“中宪第”,&最早的主人是清代同治年间的户部主事江桂高。现在住了两户人家,将房子分成了正厅和客厅两部分。
先去看看正厅“敦崇堂”。
(进院门),这右手的二层木楼,叫“绣楼”,是小姐读书或做刺绣的地方。
大家看,这院门和大门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南,一个朝东。在徽州地区,因为信奉风水,古时建房有很多讲究。首先,房屋的大门一般是不能朝正南的,因为南方属火。再就是各道门不能开在一条轴线上,房门也是不能互相对开的。大门是一幢房子的“气口”,而现在这堵院墙就正好起了照壁的作用,使得大门里的“气”不致于直泄无阻。
(进屋)正厅“敦崇堂”是三开二进结构,中有天井。天井的上方是厅(中)堂,是一家人活动最集中也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摆设都十分讲究。中堂上方一般悬挂堂名匾额,中间挂祖宗容像或中堂画。之下是案几(也叫压画桌),正中放自呜钟,左(东)摆花瓶,右(西)放屏风镜,寄寓的是“钟声(终生)瓶(平)镜(静)”,的意思。
这里挂的两副对联蛮有趣味。“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终须求己莫求人”。“敦序承祧延世泽,崇儒务本振家声。”这后一幅对联是藏头联,把堂名敦崇两个字嵌到联文中去了。
现在我们去客厅部分看看。
这间客厅,以前与正厅是有门相通的,它的左边原来还建有一个落轿间(已改建)。值得注意的是这间客厅是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大家看,门头上方开了个大窗户,这在徽州以前的民居中是绝无仅有的。两边的百叶窗,显然是西洋的风格。这样一来,房子的采光、通风当然比老式的做法要好许多。正堂前面是百叶门,开合自如,可以按需要调整。所有这些,在一百多年前,那都是十分新奇和时尚的。
这里还有一面当年来自西洋的镜子很有意思。不管谁照镜子,影像都很正常,与其他镜子没什么两样,可如果是一点火苗,镜子里却会出现3个火影。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只是到现在为止,大家还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呢。
[三步台阶与“三省堂”]
各位朋友,前面就是“三省堂”了。这幢房子是1922年重建萧江宗祠发起人之一——江谦先生的祖居。
这儿就是江湾有名的“三步台阶”。说是三步,其实只有两步,村人有意把路面也算作了一步。显然,这里隐含着“三步金阶”的彩头,步步高升,官运亨通。现在大家都来走走,但愿这“三步”也能为您带来好运哦。
(至三省堂)
这就是“三省堂”。“三省”,出自孔子《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这句,也是成语“三省吾身”的由来。用它来做堂名,可见先祖的良苦用心。
江谦先生,出生在光绪二年(1876年),童年、少年时就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诗文。后因父亲去世,他随伯父到崇明,先是求学于上海南洋公学,后又在当地的瀛州书院研读。这所书院的山长(即现今的院长)是状元张謇。他致力于实业救国,创办了垦牧公司等十多家企业。江谦成为张謇的得力的助手,深得赏识,那时才20多岁。后又到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任校长,治学十年,影响远播周边各省。民国初,他被举为国民政府众议院的议员。受江苏省省长聘请,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校长,获得过孙中山大总统授予的嘉禾勋章,是著名的教育家。由于过度劳累,江谦42岁时便因病辞职。回归故里后,他开始研究佛学,还创办了“佛光社”,吸引了百多位信徒参禅拜佛。
这栋房子原有三进,现仅存第一进前堂和后堂灶间。
房子很讲究,进了大门,还有仪门。仪门的中门平时是不开的,进出只走边门。以前,徽州大户人家的小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说的“二门”,就是这道门。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厢结构的建筑,全靠天井采光通风,但这正好符合“暗室聚财”的风水理念。
&天井下面是天池,四周屋面的雨水全都流入池里,这叫“四水归堂”。在古代水是财的象征,聚水就是聚财,谁都相信这点。天井里的这口大瓦缸,除了聚财的意思外,其实也有消防的作用。
(引导看二楼)二楼的做法叫“跑马楼”,四周相通,十分阔大。临天井这面设有“美人靠”,以前大多是小姐们的天地。她们终年呆在家里,也只好常常在这里排遣内心的孤寂。民间谚语说“美人靠,美人靠,越靠越美。”可在那个时代,这“美人靠”不知上演了多少凄美的故事。
[江启昌宅]
前面那幢叫“聚园”的房子,是80多岁的退休教师江启昌的家。江总书记去江湾也专门看望了江启昌老师,还和他亲切交谈,嘘寒问暖。江老师家堂前一直保持着当时的摆设,当时的情景江老师更是记得十分详细真切。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走的就是江湾村年岁最老的“滕家巷”了。滕姓是在唐初云湾建村时就来了,那时村里也建有滕家祠堂。这口井就叫滕家井,也是北斗七星井之一。
明朝末年,滕家出了个“滕百万”,他经商致富,在江湾是首屈一指的。如今,滕姓人家早已迁离江湾,远走他乡,可滕家巷并没有多大改变,“滕百万”的故事还在传说,滕家老屋也留存了下来,那墙砖上的“滕”字依然是清晰可见。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富商江有炎买下了滕家老屋,并在老屋的南边又加建了一栋客厅。现在,我们就进滕家老屋看看。
[滕家老屋]
滕家老屋,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这堂前铺的金砖、梁枋间的芦苇墙,外露的梁架,还有朴素的方格窗扇,都还延续了明代的做法。
这是一幢一堂两房两阁厢布局的建筑。厅堂两侧是地房,也就是主房间。按照徽州人的传统规矩,父母(主人)住东厢房,儿子和媳妇住西房,女儿则住在楼上。徽派民居有多种布局模式,比如回字型、凹字型等,大户人家可以将这些模式单元加以纵横组合,以满足使用的需要。有的甚至组合连接成一个建筑群,十分壮观。
(引导看天井墙面)大家看,这墙上的砖也有一个“滕”字。可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对么?(互动)大家看,“滕”字下面本来应该是个假“水”字,可这却是个“小”字!是不是做砖的工匠搞错了?现在也无从查考了。可江湾的老辈人却有个说法,说滕与藤同音,藤叶泡在水里会烂掉,这对滕家来说是十分忌讳的,所以他们就把假“水”字改成了“小”字。&
下面,一块儿到厨房去看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厨房自然是每户人家重要的生活空间。这里摆设了各种厨房的用具,有许多现在已经绝迹。
(指饭甑)这只木桶,有谁知道做什么用的吗?它叫饭甑。过去做饭,先要把米放在锅里煮到七八分熟,再捞出来用饭甑蒸,而剩下的米汤和少许还未全熟的米粒用来熬粥。这样,饭松香可口,粥稀稠适中,且又十分营养。现在在城市里已经很难吃到了。这是石磨。婺源人喜欢用米粉蒸菜,因此,石磨是家家必备的。随时倒上一筒米,一会儿就可磨成粉,十分方便。
(指糕印)我再来考考大家,这些刻了花纹的木板是什么呢?(可互动)过去,逢年过节、喜事好事,都要做糕点,而这就是做糕点的模子,叫“糕点印”。这是“寿桃印”,老人做寿、小孩百日,还有结婚时送长辈,都要用。这是“锁牌印”,也叫“天官赐福”,结婚、生男孩、娘家接外甥、女儿回门,都可以用。这是“麒麟送子印”,结婚、订亲、回门、生孩子时用。这是“状元及第印”,结婚、订亲、回门、娘家接外甥都可以用。这是“夫妻和好印”,定亲、结婚、回门时用。这是“糖果印”,是清明时上坟扫墓时用的。
(至柴灶)这是过去的柴灶。灶口一般要朝南,因为,南属火,会越烧越旺,也象征家庭兴旺红火。
一般人家里的灶都有4口锅:大锅是主锅,只有家中办大事时才可使用;里锅、外锅是“副锅”,平时蒸饭蒸菜用;这只方锅则是专门用来烧水的。民间有一个习俗:大锅象征一家之主,白天,锅盖上可以放东西,而到了夜晚,就什么东西都不能放了,正像俗语说的“白天可承千斤,夜晚不担灯芯。”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那是一定要烧大锅的,而且烧得越旺越好,意思是说生活红火,子孙兴旺,好告慰亡灵,也是向外人表示这家没有冷锅冷灶,依旧是人丁兴旺。
这灶头上大都有一个供奉灶司老爷的灶司龛。相传,灶司老爷是上天派到人间专管各家炊事的神,民间十分看重。因此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夜,家家都要在灶司神龛前摆放粽子、米饭、饴糖等供品,燃烛焚香,送灶神上天奏事。送灶神时有两样东西不能缺,一是年羹,二是饴糖。这一晚全家都吃年羹。这是一种由各色各样原料搅成的米糊,“表明”这一家日子过得还很节俭清贫,请灶神在玉帝面前“如实”奏报,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饴糖则可以让灶司甜甜嘴,在玉帝那里多说些好话。送灶司的时间一般在深夜,越晚越好;而大年三十晚上要接灶司回家,则是越早越好。
(至农具处)这里摆放的是各种农具。这四样叫犁、耙、耖和木耖,是过去耕地和平整田块都必不可少的农具。
这是“禾格”,是插秧时打格子用的。这是“莳灰盆”,插秧的时候装稻秧,施肥的时候盛肥料。这是耘田时用的一种的手杖,叫“耘田棒”。这叫“耘田耙”,既可以清除田中的杂草,又能培护好禾苗的根。这是“禾镰”,收割稻子时用的。这是“禾斛”,也叫“禾桶”。过去稻子脱粒,是靠人用双手抓住稻束,在禾桶的内壁上反复摔打才成的。这种农具随着打谷机的出现,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是“禾筛”、“谷箕”、“谷簟”,可以用来筛、装和晾晒稻谷。这是“风车”,现在也不多见了。晒干后的稻谷,要经过它吹扇分离,作用就像北方的扬场。这些用竹篾编成席子,再围成一圈的东西,是用作临时囤放稻谷用的“谷囤”。
(至白果厅)现在我们去看看赫赫有名的白果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江有炎加建的那个客厅。这栋房屋的梁、柱、板壁和厢门全都是用白果木做的,据说是不结蜘蛛网,也不会有蚊子,村民至今还津津乐道。白果厅在设计上十分讲究,精美的雕饰,幽雅的庭院,凸显出主人的富有与情趣。房子竣工时,江有炎还特意请来戏班唱戏。你们看,这墙上的5个铁环,就是当年唱戏时用来拉布蓬用的绳扣。后来,他还请来画师,把唱的戏文也画上了院墙。
这座厅是江有炎会客的场所,也是他平时读书的地方。这块堂匾“澹远轩”,据说是乾隆年间一位叫黄轩的状元写的。一天,他路过滕家巷,见“白果厅”清静幽雅,便敲门拜访主人,并乘兴题写了“澹远轩”三个大字。澹远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
&[江一麟纪念馆]
(至院门)这是江一麟的故居,现在辟为纪念馆。他官做到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正二品,因而院落和宅第都比较方正宽大。这院门,叫门亭,还设置了专供来访人等候休息的木条凳,这在一般民居中是不多见的。
(进屋)房屋的正堂叫“敦伦堂”,有敦亲睦族、崇尚教化的意思。这中堂挂轴,便是江一麟的画像。
明代的房子,一般雕刻人物较少,风格简约,不像清代康乾以后,华丽而又繁琐。这幢建筑显然后代进行过维修改建,但格局大体未变,也还保留了当年的一些做法,装饰朴素,端庄而不奢华。
请仔细看看天井下的明堂坑。它的形状看上去像不像是一把旧时的铜锁。为了&“锁”住屋里的“气”,房子的设计者和工匠们可谓是别出心裁。
(至生平简介)江一麟,是明代的爱国名臣,他病死在治理黄河的工地上,终年才61岁。他一生为官27年,廉洁自守,为政勤勉,深受百姓的爱戴。病逝后,皇上赐葬回乡,还派遣徽州府知府专程到江湾吊唁。
(至陈列柜处)这是万历皇帝谕祭江一麟的祭文和下葬文。
(至墓志铭处)江一麟墓的墓志铭是歙县人明代东阁大学士、内阁辅宰许国撰写的。上世纪70年代初出土,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至中堂)江一麟一生担任过地方官、京官和钦差大臣等职务。每赴一任,他都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这几幅图画,简要地介绍了他为官的品格和业绩。
(至祠规处)江一麟平时的积蓄,除济助家乡贫困的老人之外,都全部用来建萧江永思堂了。他还亲自为萧江宗祠撰写了祠规,让族人世代遵从。
[一府六院]
各位游客朋友,这片废墟就是有名的“一府六院”遗址。它原来可是江湾最大的一处建筑,建于明代末期,占地广,楼层高,雕梁画栋,精美无比。整体上它像是一幢,但其实是6栋房子,每栋房子都有天井、正厅和不少房间。它们之间有风火墙和火巷隔开,但彼此又有小门相通相连,像迷宫一样,往往进得去,出不来。江湾人之所以把这里叫“一府六院”,一是形容它大,二也可能是借用了徽州一府六县的意思。
&[江仁庆宅]
这栋房子是清末民初一位在上海经商发了大财的商人建的,这位商人叫江仁庆。
房子的砖雕门楼很值得一看,楼、台、亭、榭,雕刻得玲珑剔透,细腻精美。人物造型神态逼真,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称得上是砖雕中的精品。
(至边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扇门是关不拢的。这当然不是木匠的问题,其中的用意传说有很多。一种说法是:这栋房子会出一位大人物,要等到这位大人物荣归故里,才可以将门板修好关上。另一种说法是:祖宗希望后人出人头地,如果儿孙们没有衣锦还乡,就永远不关门。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因为没有哪家会做扇关不扰的门,那安全岂不成了问题?其实这种做法在婺源一般用在边门上。边门也叫“柴门”,一般是进披间余屋的。挑柴担水只要轻轻一挤或一拨就行,进出自如。晚上,用根门撑顶住即可,跟“夜不闭户”也差不多。但这栋房子的大门这样做,真是找不出第几家,也许还是为了安全,因为门重叠一点,就可以避免用刀一类的工具插进门缝拨开门栓的企图了。
这种被削掉一个角的墙角,在婺源很多村子都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往往是街巷的拐角处,墙角往里退让些,是为了让那些砍柴挑担的人转弯时方便通过。从这点可以看出,徽州人和睦乡里、礼让为先的淳朴民风无处不在。
接下来看看这堵墙的下半部,墙体外加砌了13块大青石板,这种做法在婺源十分少见。也许是这堵墙后面的那间房放了金银财宝,怕贼人打墙洞偷盗?或是有其他什么用途,那只有江老板自已知道了。不过村里人倒是有个说法,说江仁庆当年十三岁不到就出去做生意了,所以最后一块石板有意做得短些。徽州有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意思是说:徽州人多地少,男的往往还是懵懂小孩的时候,就要背井离乡,到外面去讨生活。这十三块石板是不是这个意思,不妨也算是一说吧。
各位朋友,这里是乡贤园。为纪念江湾历代乡贤,今人在原“后桃园”的位置上新建了这座园林。
(进乡贤园《名人录》处)
江湾历代出了不少官员,七品以上就有30来人,还有数十位学者、名医和书画家,不愧是块钟灵毓秀之地,萧江氏也不愧是名门望族。
(至名人植树园)
这片是名人名树观赏区。自2001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江湾以来,许多中央和省市级领导也先后到江湾,并在这里植树纪念。
(至“进思舫”)
这里是“进思舫”。它就像是一只船,船头伸到水里。
&&&&&(至平台)眼前的这片水叫汇贤湖,立在湖中间的是文笔塔。过去,为了使村中文运昌盛,科第连举,往往都在村庄的水口处立“文笔”,或建文昌阁等。而今,把文笔塔建在汇贤湖里,其中的寓意不难猜想。
穿过长廊,前面就是江湾几位历史名人的石雕群,他们是江湾众多名士才俊的杰出代表。
(至雕塑)
这位是萧江一世祖江祯。他就是唐禧宗朝的江南节度使,后被敇封为柱国上将军。
江一麟,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神宗万历年间的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
这位是萧江二世祖、迁居婺源的开基祖江董。
这位是萧江八世祖江敌,宋大观三年的进士,就是他率领部分族人迁入江湾的。
这位是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
这三位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很好的朋友。中间的这位长者是名医江石溪。左边这位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右边这位就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江知源。
这位青年俊彦是江上青烈士。他十六岁加入共青团,开始从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日牺牲于安徽泗县,年仅28岁。
下面请大家到“仰山书社”观看茶艺表演。
(至仰山茶社)
婺源是个传统的绿茶产区。早在唐代中期,婺源茶在北方广大地区就备受推崇,茶商纷纷跑来婺源买茶。一千多年里,种茶、卖茶是婺源人的一大生业,饮茶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里表演的茶艺就是从他们世世代代的饮茶习俗中提练出来的。由于朱熹思想的影响和“徽文化”的浸润,婺源茶艺既充满着婺源山川的灵气,儒雅秀丽,又饱含着“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
&&&&表演有“文士茶”、“农家茶”和“新娘茶”,请大家欣赏。
[往手工坊游步道北钥亭处]
右手山腰上那个亭子,就是“北钥亭”,江湾原始居住区的四座寨门之一。亭下有口像畚箕形状的水井,称为“龙井”,也是北斗七星井之一。
[至民国邮局]
路边的这栋平房,是民国时期江湾很有名的邮政所,还保留了原来的风貌。现在,这里可以办理江湾的纪念封、纪念邮票及明信片等业务。
[至百工坊]
这一片是手工作坊,集中了一大批工匠,像木匠、铁匠、篾匠、桶匠、漆匠等。他们都是平时就活跃在乡村的手艺人,做的大多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用具,所以村民也离不开他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渐渐不用了,有些手艺也会渐渐消失。这些手艺,今天在城市里是很难看到了。
大家可以到各个作坊里转转,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也许会勾起你对乡土的记忆。
这里是新建的一座园林,主要是游客休憩的场所。前面那个大亭子叫“八音亭”,因为八个亭角上都挂有一只铜铃,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亭内刻有《江湾十景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想像一下当年江湾十大景观的美丽。
[至团购团餐点鼓吹堂]
鼓吹,广义地说是一种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的音乐形式,至少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婺源鼓吹演奏的乐器一般有鼓、锣、铙、钹、唢呐、笛子、萧等。乐手大多是业余的,七八个人不等,有的乐手还可以演奏几种乐器。鼓吹在婺源民间十分普遍,几乎村村都有。凡年节庆典、祭祀娱神、婚嫁寿诞、科举升迁以及丧葬出殡等,都离不开鼓吹的队伍。
婺源鼓吹的音乐套用徽剧曲目或直接使用民歌小调,曲目多达数百个,可根据不同的场合或情景需要选择。
&(由北钥亭区新游客中心线路)
&[至北钥亭]
这眼山泉叫“龙井”,因为形状有点像畚箕,当地人也叫“畚箕井”,它是江湾北斗七星井之一。过去,江湾的原始居住区建有四座寨门,这就是其中一座,叫“北钥”。从这里可以登上后龙山俯看全村。
[至观景台]
站在这里看江湾,整个村落的地理形势一目了然。它背靠后龙山,前环梨园河,河对岸就是所谓的“案山”——攸山。唐初建村时的原始居住区在后龙山山脚下一片,再往前直到那条长长的老街,是明清以来发展而成的。东头那片新的建筑群,排列整齐,街巷划一,是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眼前这处建筑,大家一看可能就会联想到欧洲的风车了。不错,功用差不多,它也是利用风力带动传动装置来为人服务的,叫“风碓”。大家知道,南方农村舂米,过去都用水碓,是靠水的力量。怎么江湾会有风碓呢?大约是清朝雍正年间,有年大旱,江湾的梨园河成了涓涓细流,水碓没水,村民为舂米犯愁。江永通晓天文地理,又了解古人的营造之法,为解村民的燃眉之急,便亲自设计,并带领村人在这里建起了风碓。当然,那是三百年前的事了,这座风碓是根据记载重建的。
大家可以进去参观,看看风碓舂米的过程和原理,也感受一下江湾先人的智慧。
各位游客朋友,带大家到江湾走了一圈,相信大家对江湾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都有了初步的的印象。但如果你有机会再住上几天,走进江湾人的生活,去感受一下丰富瑰丽的民俗文化,体验一下宁静惬意的乡居生活,那一定会别有情趣。欢迎大家再来江湾!
谢谢朋友们,再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泌尿外科医院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