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颈椎间盘轻度膨出,指间感觉障碍,牵引后加重,现在肌力尚可,但走路坐车网后加重,自己感觉颈部无力...

颈椎骨没问题,但大脑供血不足?_百度知道
颈椎骨没问题,但大脑供血不足?
我前端时间拍过片子,颈椎骨没有问题,但是大脑还是供血不足,我想是颈椎血管问题,我的这个病有10年了,但一直没有现在才认识到了,没有好身体,什么都没有。很多年前我就养成坏毛病:我喜欢摆头,会发出咯吱的声音,然后感觉脖子有点舒服,过段时间又要摆一下。。。
提问者采纳
我也有这病,10多年了,用过很多方法,现我认为最管用有是牵引,这种方式有多种好处,副作用小,方便,费用小.你父亲的病主要是颈椎压迫神经,引起脑供血不足,而牵引它把压迫的神经放松了,脑血流量增加了,问题也X决了。也可以用哈磁针冶疗,也能增加血液游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可能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 状的综合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因此,您要重视早期锻炼和颈椎病的预防保健,只有早发现、正确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颈椎介于频繁活动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很大,负重也多,在解剖上又相对比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护,易受外力直接打击,尤其是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 性病变。
1、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小于30岁的颈椎病人,多从事低头工种。
2、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3、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丰富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有人认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颈椎病重要发病因素,这可能与软组织慢性劳损炎症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之故。
5、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因此,风寒湿因素不仅是诱因,也可作为病因引起病变产生症状。
6、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发病基础。国外统计40—50岁有退变者占25%,55岁以上有退变者占85.5%。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 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由于颈椎间盘向四周膨隆,可将其周围组织(如前、后纵韧带)及椎体骨膜掀起,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组织之间形成间隙,称&韧带间盘间隙&,其中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就可能对脊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如不及时减轻压力,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症状变化多端,因而造成了诊断上的困难。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年龄较轻者少见。起病缓慢,开始时并不引起注意,仅为颈部不适,有的表现为经常&落枕&,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表现出上肢放射痛逐 渐出现。上颈椎的病变可以引起枕后部痛、颈强直、头昏、耳鸣、恶心、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发作性昏迷及猝倒;中颈椎的骨赘可以产生颈3~5根性疼痛及颈后肌、椎旁肌萎缩,膈肌亦可受累;下颈椎的病变可产生颈后、上背、肩胛区及胸前区的疼痛以及颈5~胸,的神经根性疼痛。中下颈椎的病变可压迫脊髓,产生瘫痪。
Semmes及Murphy在手术中曾刺激后纵韧带或纤维环均可引起肩胛内侧、枕后及胸前区的疼痛,有人在手术时将普鲁卡因封闭神经根后并将其拉开,压迫突出物上的后纵韧带,也会引起肩胛骨内缘、肩部、枕部、颈部及胸前壁的疼痛。如果没有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破裂,则疼痛较轻及较模糊,这说明这些症状与神经根无关。
为叙述方便起见,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型。然而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各型症状和体征彼此掺杂的混合型。
(一)神经根型 这是发生在颈椎后外方的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的60%。
颈枕部及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沿受累颈脊神经的行走方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或有触电样或针刺样麻感,当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同时上肢感到发沉及无力等现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横突下方出口处及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又名后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
颈椎病与临床检查 (1)臂从神经牵拉试验 (2)颈后伸压颈试验 (3)偏头压颈试验
(二)脊髓型
这是因突出物压迫脊髓所致,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表现,约占10~15%。本型症状亦较复杂,主要为肢体麻木、酸胀、烧灼感、发僵、无力等症状,且多发生于下肢,然后发展至上肢;但也有先发生于一侧上肢或下肢。此外尚可有头痛、头昏或大小便异常等症状。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me)。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症状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以后者为多。后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痉挛性瘫痪,如肢体不灵活,步态笨拙,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小便不能自解。体格检查可发现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平面往往与病变节段不相符并缺乏规律性。此外 胸腰部束带感亦是常有的主诉。
(三)椎动脉型 这是突出物压迫了椎动脉所致,可因①椎间盘侧方的骨赘,②Zygapophyseal关节前方的骨赘,③后关节不稳定半脱位亦可以是因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发生反射性的动脉痉挛所致,约占颈椎病人的10~15%。单纯的受压可能并不引起症状,需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有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每于头后伸或转动头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于转动头部时,病人突然感到肢体无力而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病人常可以总结出发作的体位。脑干症状包括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对侧肢体轻瘫等。此外尚有声嘶、失音、吞咽困难、眼肌瘫痪、视物不清、视野狭窄、复视及Horner综合征等。
(四)交感型 是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致。症状有头昏、游走性头痛、视物模糊、听力改变,吞咽困难、心律失常及出汗障碍等。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椎动脉壁上的神经受刺激所致,亦可以是椎动脉的间歇性血流改变,刺激了动脉周围的神经所致。此型诊断困难,往往需经治疗试验成功后才能作出诊断。颈椎病的诊断
1、临床表现与影象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象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象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一、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乌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二、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两条:
(1) 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
(2) 具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未出现异常者,应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 但对临床上无主诉与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可对X线片上的阳性所见加以描述。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 临床表现与X线片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6) 除外颈椎骨实质性改变(如结核,肿瘤)。胸廓上口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 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颈椎病的辅助检查
一、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1.前屈旋颈试验 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二、颈椎病的X线检查
正常50岁以上的男性,60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后:
1、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三、侧位:
(一)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二)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三)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四)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五)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六)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五、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这样,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可产生自发性收缩。因此,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偶而出现少数束颤位。小用力收缩时,多相电位正常,不出现巨大电位。大用力收缩时,呈完全于扰相。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振幅为1~2毫伏。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引起骨质增生。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主动自力收缩时,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六、颈椎病的CT检查
CT业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骨质增生、椎体暴破性骨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故能正确地诊断推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颈椎病的治疗
对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对于轻型的病例,只要适当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即可减轻症状,再辅以针灸、理疗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为限制颈部活动,可以佩带颈圈。一般症 状在2周~1月内可以缓解。如果症状仍明显,则应进行牵引治疗。颈部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疗法的主要手段,牵引的目的是使颈椎间隙得到拉开,减少突出物所起的压迫作用。但实际上牵引的作用主要还是使颈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颈肌的痉挛。
牵引有坐位牵引及卧位牵引两种。坐位牵引时,病人坐在橙子上,用四头带固定住下颌及枕部,向上垂直牵引,以体重作为反牵引力,重量可达10~20kg,每次1~ 2小时,每日1~2次,视病人的反应而增加或减少牵引时间及重量,1月为一疗程。卧床牵引时病人仰卧于床上,头部床脚抬高,用四头带与身体纵轴呈30°角方向牵引,重量为3kg,每牵引2小时休息1小时,可1日多次。1月为一疗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大多数均可通过牵引得到治愈。牵引疗程结束,症状缓解或减轻,仍需应用颈圈固定。
、椎病不宜用推拿及手法治疗。如需推拿,则手法宜轻柔,切忌进行强力旋转手法。因为患者的颈椎不稳定,强力的手法可致颈椎半脱位或脱位甚至造成四肢瘫痪。
手术治疗:如诊断明确,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脊髓压迫症者应进行手术。在过去,均做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但由于减压作用小疗效不佳,故有人从后路切除椎板后拉开脊髓摘除突出物,但牵拉脊髓常使症状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截瘫。60年代起,开始进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结果。经前路手术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而且使椎体融合后可减少复发,原有的骨赘也会逐步吸收。手术方法是病人仰卧、肩部垫枕、颈左侧或右侧横切口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动脉与甲状腺之间直达椎体,用针刺入应切除的椎间盘,并拍床旁片定位,用骨刀、钻头或环锯将椎间盘及其上下一部分椎体切除,一直要看到后纵韧带或硬膜,再用咬骨钳或刮匙将后缘的骨赘尽量清除,然后取髂骨做椎体间植骨,手术后用颈圈或石膏固定,一般需2~3月,手术可于颈丛阻滞或针麻下进行,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经根或脊髓损伤。颈椎病的预防
一、颈椎病的预防
(一)阅读有关颈椎病的书,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乐观精神,树立与疾病艰苦抗衡的思想,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三)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五)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七)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
(八)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九)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
二、颈椎病患者的床
各种床铺各有其优缺点,而且与个人居住地、气候、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有关。但单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因此,选择一个放在床板上有弹性的席梦思床垫为好。它可以随着脊柱的生理曲线变化起调节作用。
三、颈椎病患者的枕头
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这个“正常”位置是指维持头颈段本身的生理曲线。这种重量曲线既保证了颈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因此一个理想的枕头应是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因为这种形状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可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
其次,对枕蕊内容物选择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荞麦皮:价廉,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枕头的高低。②蒲绒: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可随时调节高低。③绿豆壳:不仅通气性好,而且清凉解暑,如果加上适量的茶叶或薄荷则更好,但主要用于夏天。其他如鸭毛等也不错,但价格较高。
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高枕无忧&以生理位为佳,一般讲,枕头高以8~15cm为宜,或按公式计算:
(肩宽-头宽)÷2。
颈椎枕亦可起预防或治疗作用。
四、颈椎病患者的睡眠体位
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恢复疲劳的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根据这一良好体位的要求应该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此时全身肌肉即可放松,这样,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五、颈椎病哑铃医疗体操
(一)屈肘扩胸:两腿分立肩宽,两手哑铃自然下垂,两臂平肩屈肘,同时向后扩胸。反复12~16次。
(二)斜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肘置于胸两侧,上体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三)侧方出击: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进置于胸两侧,左手持哑铃向右侧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四)上方出击,两腿分开与肩宽,两手持哑铃屈时置于胸两侧,右手持哑铃向上方出击,左右交替,各反复6~8次。
(五)伸臂外展:两腿分立与肩宽,双手持哑铃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举,左右交替重复6~8次。
(六)耸肩后旋: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臂伸直向下,两肩用力向上耸起,两肩向后旋并放下,反复进行12~16次。
(七)两肩后张扩胸后伸: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两肩伸直外旋,两肩后张,同时扩胸,反复12~16次。
(八)直臂前后摆动:两腿前后分立,两手持哑铃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时前后交替摆动,重复6~8次,两腿互换站定位置,同时摆动6~8次。
(九)头侧屈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向左屈曲,达最大范围,再向右侧旋转到最大范围,左右交替,反复6~8次。
(十)头前屈后仰: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前屈,尽可能达最大范围;头颈部向后仰达最大范围,重复6~8次。
(十一)头部旋转:两腿分立与肩宽,两手持哑铃下垂。头颈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重复6~8次。
以上动作要轻柔,旋转动作因人而异每天可作1~2次。颈椎病的预后
颈椎多数颈椎病病人一般有从急性发作到缓解、再发作、再缓解的规律。多数颈椎病患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颈椎病预后不一,其中麻木型预后良好,萎缩型较差,根痛型介于二者之间;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对 脑力的影响较严重,对体力无明显影响,有的椎动脉型患者终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形成偏瘫、交叉瘫,甚至四肢瘫,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的体力损害较为严重,如不积极治疗、多致终生残疾、但对脑力的影响小
德国三氧髓核消融术与GRT射频靶点热凝术特色疗法是根据颈椎病生理病理特点而量身定制的,对症治疗,为颈椎病患者制定最适合自身病情的康复方案,是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方法。专家!hui
供血不足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张立大夫本人发表
颈椎间盘4-5,5-6突出,自
状态:就诊前
提交时间: 15:46:50 预约时间: 21:00:00
服务费:150元/次(最长10分钟)
订单状态:已结束
病情信息:颈椎间盘4-5,5-6突出,自从按摩正骨后加重到整个上半身所有肌肉僵硬(肌张力增强),全身皮肤麻木刺痛,轻轻抓或拍打都很痛。因为整个人沉重时常感觉很累,有时走路也有点摇晃。当地骨科医生,在头部后仰检查时有轻微压迫脊髓。
m***发表于 15:46:50
状态:就诊前
电话咨询: 21:00:00— 21:11:00
用户反馈:张主任非常耐心认真负责,是一个难得的好医生,做为这样大医院的医生,他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不但推荐我海南当地的骨科医生方便我就诊,也答应如果我去北京可给我加号,十分感谢。
m***提交于 15:18:30
状态:就诊前
张主任,我真的非常感谢您耐心回复我。我在当地骨科医生查体在颈椎后仰的时候hoffmann阳性因此说我有轻微压迫脊髓,这个似乎是鉴定早期脊髓型的标准。我全身肌肉僵硬从上往下发展,还有牵引后加重的全身皮肤刺痛麻木,我发现在脊髓型里叫做全身肌张力增强,还有感知的痛觉敏感,我不清楚为什么我的轻度颈椎间盘突出会刺激到脊髓可能与旋转复位正骨有关,或者和我突出那一节有不稳和反弓有关?我很害怕也很担心,脊髓型要尽快处理,你们是骨科上权威中的权威,我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手术或微创能解决吗?。。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张立大夫的信息
脊柱外科(颈腰椎),重点为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新鲜及陈旧性颈...
张立,男,北医三院骨科颈椎组,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及从...
张立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近期通话:
电话咨询服务评价
[河北]患者反馈:
好, 感谢!希望后期就诊和手术一切顺利!
好, 感谢!希望后期就诊和手术一切顺利!
骨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上海瑞金医院腰椎间盘的全面进展 - 骨科与显微外科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2293|回复: 9
腰椎间盘的全面进展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后髓核突出(或脱出)向侧、后方或突至椎管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者。多见男性青壮年。
& & [病因病理]
& & 椎间盘因年龄增长,组织水分减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是造成椎间盘容易破裂的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外因。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猝倒时臀部着地也是较常见的损伤方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由于腰部轻微扭动也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纤维环破裂,突出的髓核刺激挤压神经根,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 (一)突出前期
& & 此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变薄变软而产生裂隙。
& & (二)椎间盘突出期
& & 当椎间盘压力增加时,退变髓核可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突出物可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
& &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形态,可有5种类型:
& & 1.纤维环环状膨出&&膨出在相邻椎骨后缘之间,纤维环完整,不引起神经根受压。
& & 2.纤维环局限性膨出&&纤维环局限性隆起,但纤维环完整,可产生临床症状。
3.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髓核为很薄的纤维环所约束,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症状。
4.椎间盘脱出&&突出的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位于后纵韧带之下,髓核可位于神经根上、下方,或椎管前方正中处。
& & 5.游离型椎间盘&&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甚至位于更膜内,刺激压迫硬膜或神经根。
(三)突出晚期
1.椎间盘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
2.椎间盘整个变性,纤维环皱缩
2.椎间盘整个变性,纤维环皱缩,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面骨质硬化,形成骨赘。
3.神经根损害&&早期发生急性创伤性炎性反应,长期压迫神经根可发生粘连、变性和萎缩。
4.黄韧带肥厚&&为继发性病变,因张力和应力增加,黄韧带有适应性增厚、钙化、骨化,可导致椎管狭窄。
5.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椎间盘退变后,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代偿性负荷增大,可发生创伤性小,关节边缘骨质可增生。
6.继发性椎管狭窄&&因黄韧带增厚,小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椎形成等。可发生继发性的椎管狭窄。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
(1)腰背痛: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椎窦神经纤维产生疼痛;椎间盘突出较大刺激硬膜可产生硬膜痛。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疼痛感部位较深,定位不准确。临床可表现为急性腰痛、慢性持续性腰痛或反复发作性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以L4—5及L5-S1多见,所以坐骨神经痛为常见症。这种疼痛呈放射性,多为单侧,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小便等)可使疼痛加重。
& & (3)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刺激压迫腰丛神经根(L1、L2、L3)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疼痛。低位腰椎间盘突出可出现腹股沟内侧及会阴部牵涉痛。
&&2.间歇性跛行为髓核突出后继发腰椎管狭窄所致。
3.麻木&&肢体麻木主要是突出的椎间盘刺激压迫了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之故,其范围取决于受累神经根。麻木与神经根受压程度无密切关系,但肌力下降麻木较重。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较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 &5.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髓核突出大,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主要表现会阴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
&&(二)体征
1.步态&&急性期或神经根压迫明显症状较重者,可出现身体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姿态下跛行。
2.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也可凸向健侧,主要是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邻关系有关。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消失,甚至后凸。
3.压痛和叩痛&&压痛点主要位于棘突旁侧2cm,压痛点基本与病变椎节相一致,重压后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叩痛以棘突处最明显。
4.直腿抬高试验&&一般以70为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60—70为弱阳性(+),30-59为阳性(++),小于30为强阳性(+++)。抬举角度越小其临床意义越大,但对不同职业的患者应细心分辨。
5.屈颈试验&&患者站立,或仰卧,或端坐,检查者将手置于头顶,并使其前屈,如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为阳性。对椎管型阳性率可达95%以上。
6.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髋和膝关节完全伸直,将下肢抬起使髋关节过伸,如出现患肢大腿前方放射痛为阳性,提示L3—4椎间盘突出。
7.伸趾试验&&伸趾肌力减弱,提示L4、L5、,椎间盘突出。
8.腱反射&&膝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L3—4,椎间盘突出;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椎间盘突出;而L4—5,椎间盘突出,膝、跟腱反射往往正常。
9.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如L4神经根受损,左腿前内方和膝内侧感觉障碍;L5神经根受损,足背内侧及拇趾感觉障碍;S1神经根受损,足底及足背外侧感觉障碍。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片&&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突减少,前窄后宽或前后径均变窄,椎体后缘唇样增生等。
与突出间隙相一致。消失或后突,患椎间隙前后等宽,前正位片显示,腰椎侧弯,弯度最大点常与突出间隙相一致。
2.椎管造影&&阳性准确率达90%以上,可明确神经受压部位、程度与范围。硬膜囊受压征象表现为弧形压迹,造影剂中断或密度减低;神经根受压征象表现为神经根袖缩短或消失,神经根袖变扁或变粗,神经根袖抬高压迹等。
3.CT检查&&主要征象为:①椎间盘后缘局限性突出;②突出物CT值高于硬膜囊;③硬膜囊及神经根鞘、袖出现压迹、变形及移位;④可合并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骨赘形成等。
&&4.MRI检查&&此检查可同时获得三维影像的新技术,不仅可用于诊断(阳性率可达98%以上),更为重要的是用于定位及分辨“退变”、“突出”、“脱出”、“游离”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1)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常表现下肢痛重于腰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3)神经根张力试验:一般阳性,如直腿高抬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 &(4)影像学检查:X线片、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1)根据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为侧方型、中央型和极外则型。
(2)根据突出物的程度分为:膨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
3.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
& & (1)L5-S1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疼痛;②小腿后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③足与趾跖屈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L5-S1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叩痛。
& & (2)L4—5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小腿后侧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足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趾有麻木感;③足趾背伸力减弱;④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⑤L4棘突旁有压痛点。
& & (3)L3—4椎间盘突出:①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腿前内侧麻木;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④L3棘突旁有压痛;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 & (4)L2-3,椎间盘突出:①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②股四头肌肌力减弱;③膝反射减弱。
& & (5)L1—2椎间盘突出:①L2神经根受压,大腿外侧或前外侧疼痛;②大腿前内侧近端疼痛,感觉减退;③神经根受累区域麻木;④屈髋肌力减弱,内收肌反射减弱。
& & (6)T12-L1,椎间盘突出:①L1神经根受压,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外侧区疼痛;②神经根支配区域麻木、痛觉减退;③下腹壁反射或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 & (7)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①L4—5、L5-S1多见;②腰背痛、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③双侧大腿、小腿后侧、足底及会阴区麻木;④膀胱及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痹;⑤踝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
& & (二)鉴别诊断
& & 由于本病分型较多,突出位置不同引起特殊类型较多,故需鉴别的疾患亦较多,主要有:腰椎管狭窄症、马尾肿瘤、腰椎结核、骶髂关节病变、腰椎滑移、梨状肌综合征等。
& & 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有腰痛并放射痛症状,严重者尚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最典型的症状是间隙性跛行,主诉多,体征少,其最有临床意义的体征是腰后伸试验阳性。必须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腰椎管狭窄与椎间盘突出同时存在,必要时作脊髓造影或CT检查明确诊断。
& & 2.马尾肿瘤&&临床上易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多根性或马尾神经损害,双下肢及膀胱直肠症状,腰部剧痛及活动障碍等;不同之处是马尾肿瘤表现之腰部呈持续性剧痛,夜间尤甚,甚至非用强止痛剂而不能使患者人眠,多呈进行性加剧,虽经各种治疗仍无法缓解。脊髓造影提示碘柱完全中断呈倒杯状;腰穿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试验阳性。而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者一般平卧休息后腰腿痛症状缓解,夜间多明显减轻。
&&3.腰椎结核&&患者腰痛,少数有神经根激惹症状,也可合并截瘫,但结核患者多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低热、盗汗,血沉快,x线片示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影等改变。
4.骶髂关节病变&&较为常见的有结核、致密件骨炎、类风湿关节炎、劳损等。患者可有一侧腰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痛或不适,跛行及直腿抬高受限等症状,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疼痛放射不到小腿及足部,无肌力、感觉和反射的改变,压痛点在骶髂关节而不在棘突旁。
5.腰椎滑移症&&坐骨神经痛多为双侧,晚期常有马鞍区麻木,下肢无力,腰椎前突增加。腰椎侧、斜位片可见椎弓崩裂或腰椎滑移影像。
6.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损伤多因下肢外展、外旋或内旋等猛烈动作所致。其症状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类似,但患者无腰痛及脊柱体征,在梨状肌局部有明显压痛及放射痛,直腿抬高60以后疼痛减轻,局部疼痛消失;梨状肌阻滞后疼痛消失。
[治疗思路与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疗法较多,联合运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睡硬板床:适应用腰背肌支持的固定:恰当锻炼(注意方法和强度)腰背肌等均有一定效果。
(一)中医治疗
可单独运用。一般根据病情结合术者经验和条件适当运用腰围及支持带固定;恰当锻炼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或“腰腿痛”、“痹证”范畴。“腰为肾之府”,督脉和膀胱经经过腰部,腰又为带脉所络,故脏腑经络病变均可引发腰痛。外伤外邪为诱因,脏腑经络不通为其病理。治疗通络止痛为要点。
1.辨证论治
(1)风湿痹阻:腰腿痹痛重著,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恶风。舌质淡红或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治则: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干金要方》)加减。
(2)寒湿痹阻:腰腿部冷痛重著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金匮要略》)加减。
(3)湿热痹阻:腰髋腿痛处伴有热感或健肢节红肿,口渴不宜饮水,烦闷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利,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方药:清火利湿汤(《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4)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速
(5)肾阳虚衰: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咣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则:温肾壮阳,通痹止痛。
方药:温肾壮阳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6)肝肾阴虚:腰腿乏力,酸痛绵绵,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则: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方药:养阴通络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者,可选用根痛平,活血通络止痛。1次1包
(2)腰腿部冷痛重著可选用:小活络丸,祛风除湿,活络通痹。黄酒或温开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
(3)腰部有外伤史疼痛者,可用:①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口服,1次3片,1日3次;②龙血竭胶囊:活血止痛。口服,1次4-6粒,1日3次。
(4)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者,可选用:三妙丸,清热燥湿止痛。口服,1次15S,1日2-3次。
(5)腰腿酸痛绵绵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者,可选用壮骨关节丸,补肾壮骨通络止痛。口服,浓缩丸1次10丸;水丸,1次6G,1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
3.中药外用
(1)中药熏洗:可选大黄、桂枝、生草乌、当归、威灵仙、五加皮各30G水煎先熏后洗腰部,1日3次,每剂可用2天。
(2)中药热熨:也可选用吴萸、白芥子、莱菔子、菟丝子各60G,生盐1KG混合至锅内炒热,至生盐变黄为止,用布包热熨患部,避免烫伤,反复使用,1日3次。
4.针推理疗
(1)推拿按摩疗法:常用按摩、揉摩、按压、拿捏、叩击、拍打、掖摇等手法,手法的选择和操作正确是疗效的基本保证。因此,操作手法选择必须适宜,否则不但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加重病情。一般多选牵引按压,俯卧扳腿、斜扳及抖法等。
1)常用按摩手法:①按摩法:用手掌部在腰部作不同程度的来回抚摸动作。②揉摩法:患者俯卧,术者以双拇指或手掌沿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揉摩腰背,下至足部,重复数次。③按压法:术者双手交叉,以手掌自第一胸椎起沿督脉向下按至骶部,反复3次。用拇指点按腰阳关、肾俞、命门、环跳、委中、承山等穴。④拿捏法:用拇指与其他各指作相对的用力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⑤滚法:术者用小鱼际于腰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攘法,直至承山穴以下,反复3次。⑥叩击法:以虚拳之背侧轻轻叩击腰背部,上下来回数次。⑦拍打法:以虚掌轻轻拍打腰背部软组织,速度均匀,不宜过快。⑧摇法:患者仰卧,双髋膝屈曲,使膝尽量贴近腹部,术者一手扶双膝,另一手扶双踝,将腰部旋转运动,再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使之伸直。⑨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双手拉住床头,令两助手分别握腋窝和踝部进行对抗牵引,持续2—3分钟后,术者用双拇指按压腰部棘突旁压痛点,力度由轻到重。⑩俯卧扳腿法:术者一手按压腰部,另一手托住腿部,使该下肢尽量后伸,左右侧各做一次。⑾斜扳法:患者侧俯,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于对侧小腿上,术者一手按肩前方,另一手按髂嵴后方,双手同时用力推肩向后,骨盆向前,使脊柱发生旋转,此时可听到小关节摆动的“咔嗒”声音,此法可使椎间隙产生负压,利于髓核还纳。⑿抖法:患者俯卧,胸部垫以软枕,两手把住床头。术者立于足侧,双手握住踝部,再用力牵引的同时进行上下抖动,重复数次。
2)麻醉下手法大推拿(三位八法)
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游离型者除外)青壮年患者,年老骨质疏松者除外。一般患者送手术室行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先行电动骨盆牵引约10分钟,牵引重量约与体重等同稍大,之后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仰卧位:①拔伸牵引法:若无电动骨盆牵引,可令患者俯卧两助手分别握腋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持续3~5分钟。②屈髋屈膝法: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踝部,另一手扶膝部,以爆发力将髋膝关节急速屈曲到最大限度,再快速伸直下肢,左右侧各8次。③直腿抬高法:将下肢直腿抬高,达到最高位置时再将踝关节强力背屈,使坐骨神经受到牵拉,左右腿脚各8次。
侧卧位:④伸腰拉腿法: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按住腰骶关节,另一手握踝部,迅速拉腿向后,另一手同时用力把腰推向前突,左右侧各做8次。⑤斜扳法: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于对侧小腿上,术者一手置肩前郎,另一手按髂翼,双手同时用力推肩向后,骨盆向前,使脊柱发生扭转,此时可听到小关节摆动的“咔嗒”声音,左右侧各做1次。
俯卧位:⑥抬腿运腰法:患者俯卧,术者用一手臂托起双腿,另一手按腰部,使腰部过伸,将双下肢按顺反时针方向各转摇8圈。⑦按压法:患者俯卧,胸部和骨盆下各垫一枕,使腹部腾空,可令两助于分别握腋郎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双掌重叠快速用力按压椎间盘部位,持续2分钟。⑧抖腰法:患者俯卧,双手抓住床头,胸部垫枕,术者立于整复床上患者足侧,双手握踝部。在用力牵引的同时,进行上下抖动,5—6次。
大推拿术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2周—3周,在卧床期间可鼓励患者做腰部背伸、直腿抬高、双腿蹬车等功能锻炼。
(2)腰椎牵引疗法: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及腰椎后关节负载。可选用电动骨盆牵引、持续牵引、三维立体电脑牵引床牵引、自身体重牵引等。
1)电动骨盆牵引:牵引力时以40Kg左右为宜,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若牵引后有个别患者症状反而加重者,则不宜继续牵引,因其神经根可能粘连严重或是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
2)持续牵引法:患者卧硬板床,床尾抬高15,套上骨盆牵引带,负重15kG,腰下可垫一薄枕,持续牵引时间越长越好,最好能24小时持续牵引,牵引时间3周左右。
3)三维立体电脑牵引床牵引:在电脑控制下,依椎间盘突出部位调整牵引方向(三维),快速牵引力使髓核回纳或使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后卧硬板床3—4周。
4)&&自身体重垂直牵引:利用自体体重牵引,以达使髓核回纳,如吊单杠、门框等。
(3)针灸疗法:主选肾俞、委中、环跳、白环俞等,配穴随证选之。急性期用泻法,慢性期用平补平泻或加艾灸。风湿型配用阴陵泉、地机、阿是穴;风寒型配腰阳关、委阳、阿是穴;湿热型配承山、志室、阴陵泉、长强、膀胱俞、京门;血瘀型配肝俞、血海、大椎、支沟、阳陵泉;肾阳虚型配太溪、命门、次骼;肾阴虚配太溪、志室、承山、次髎。
4)理疗: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和营养,促进炎性水肿吸收及血肿消散,松解粘连作用,并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小关节功能。
常选电疗,超声波疗法,光疗法、激光疗法、频谱治疗仪、磁疗、蜡疗、中药蒸气疗法及离子导入等
(5)拔罐疗法
1)留罐:在治疗部位上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留罐10——15份钟,大而吸力强的火罐5—10分钟,小而吸力弱的时间宜长些。
2)闪罐:火罐吸住后,立即拔下,反复多次,以皮肤红为度。
3)走罐:在治疗部位和火罐底, 一手扶罐体,在皮肤上、下左、右慢慢移动,到皮肤潮红或有出现瘀血为止。
4)针罐:即扎上针后再拔罐,以增强疗效。此为机械刺激或温热刺激作用,注意事项较多,用应审慎。
5、小针刀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腰部肌肉痉挛疼痛,或腰部神经因肌肉盘膜痉挛受到卡压引起疼痛麻木者,可用小针刀治疗,有学者用小针刀切割椎间孔出口卡压神经根的韧带,以缓解疼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非经验充足者不要轻易尝试。
(二)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25mg口服,萘普生O.2g口服,1日3次;扶他林25mg,1日2次等。
(2)脱水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神经根水肿疼痛较重者,可用脱水剂配合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减轻神经根水肿。常用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 注,每日1-2次,连用3-5天。
(3)神经营养药:B族维生素、ATP、甲钴铵等。
2.神经阻滞疗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局部浸润阻滞:腰部疼痛较重或神经通路有明显压痛点者,可选用局部浸润阻滞,常用地塞米松5mg或曲安萘德10mg,1%利多卡因5—10ml。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
(2)硬膜外阻滞:腰部疼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急性发作者,可选用本法。穿刺点根据突出部位选择,在病变间隙或上下间隙均可,常用体位病变侧在下,操作完毕后保持体位6小时以上。药物常用利美达松加利多卡因混合液,7-10天1次,4次1个疗程。也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滴注o
(3)骶管阻滞:L5-S1:椎间盘突出可选本法。用药及疗程同硬膜外阻滞。阻滞后应常规病侧在下侧卧6小时以上。
3.胶原酶溶盘术&&适应证及具体操作方法参见第十四章第一节。
4.经皮椎间盘髓核靶点热凝术(PIRFT)&&适应于①腰椎间盘突出较轻者。②腰椎间盘破裂髓核流出刺激神经根疼痛者。③椎间盘变性所致的腰腿痛。④腰椎间盘突出无钙化脱落者。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体位:患者俯卧位,下腹垫一薄枕。
(2)定点:根据CT片找到致病靶点,常选用侧入路法和小关节内侧缘人路法,通过X线机或CT机在腰部皮肤上定点并做标记。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巾。根据预测深度选择恰当的射频穿刺针,从标记点进行穿刺,刺入到达靶点位置,用c臂x线机正侧位摄像证实。打开连通射频仪,阻抗显示150—250之间,用100Hz高频、0.8—1.0 mA电流刺激确认周围无感觉纤维,&&用3Hz低频2.0—3.0mA电流刺激,确认周围无运动神经。然后依次用60℃、70℃、&&80℃各治疗1个100秒周期,通常应出现腰部下肢痛症状,如无疼痛须调整针尖的深度及角度;如疼痛患者不能耐受或有烧灼感,应把穿刺针再进0.2cm,再做90℃治疗2-3个100秒周期。椎间盘突出超过0.6cm者,靶点治疗完毕后,再进针0.5cm90℃治疗1—2个100秒周期。
5.PLDD&&适应证及具体操作方法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6.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适应证及具体操作方法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
7.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的,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非手术治疗时间至少6周,但不超过3个月。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标志,不仅是疼痛不缓解,且直腿抬高试验刚性无改善或神经症状继续加重。& & .
2)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为着,患者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被迫处于强迫体位,表现为屈髋、屈膝侧卧位,甚则胸膝跪位。
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
4)患者中年,病史较长,影响工作或生活者。
5)病史虽不典型,经CT、MRI、脊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较大椎间盘突出。
6)对非手术治疗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据统计第1次发作后90%的患者症状能缓解;第2次发作时,仍有90%的患者症状能缓解,但其中50%的患者会再次症状发作,此时应考虑手术。当第3次发作时,症状虽能缓解,但几乎所有患者症状将继续复发,此时应建议手术治疗。
7)椎间盘突出并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腰椎椎管狭窄。
8)椎间孔内或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2)手术禁忌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生活和工作不明显者。
2)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未经非手术治疗。
3)腰椎间盘突出症兼有较广泛的纤维组织炎,风湿等疾病。
4)临床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未见有特殊征象。
5)临床检查仅有轻度感觉或运动异常,随访期间随着时间延长而体征自行消失。
6)临床症状和体征与CT或MRI所显示的椎间盘退变、突出不相符。
7)椎间盘膨出并不构成椎管和神经根管重要的压迫因素。
8)仅为腰背痛或臀部痛,而无下肢放射痛,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单纯椎间盘切除可能加重症状。
9)患者有神经精神性疾病或有法律纠纷,在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前,不考虑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
1)常规腰椎间盘摘除术:包括后路“开窗”、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入路。适应于
①症状重,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多次发作者;②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产生神经根功能缺损者;③中央型突出或有游离块脱人椎管产生马尾神经症状者;④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或合并腰骶部椎体滑移,需同时行腰骶部融合者。
2)切开硬膜椎间盘摘除术:仅适宜于中央型,椎体后缘骨刺形成,硬脊膜前方粘连较多,侧方摘除非常困难者。
3)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只用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且患者腹部脂肪不太多者。
4)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融合术+神经报管扩大减压术。
5)经皮髓核切除术:①体位: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②定位:脊柱后正中线旁开8-12cm处选择穿刺点。③穿刺方法:常规皮肤消毒铺巾,确定穿刺点后,在局麻下用19号穿刺针穿刺,穿刺针与脊柱矢状面呈45°—50°角,在C臂X线透视引导下,逐渐进针至神经根下方的“三角形”区,该三角区的斜边为脊神经根,底边是下一椎体的上缘,另一边是关节突,当针进至纤维环时,即有涩韧感。当针尖抵达椎间盘时,又有明显的减压感,使其针尖抵达椎间盘,然后作椎间盘造影,如显示穿刺准确,经穿刺针置入导丝至椎间盘中央部,保留导丝,退出穿刺针。在进针处做一5mm皮肤切口,沿导丝旋人套管,抵纤维环后外侧表面。随后依次插入2、3号直至最大套管,保留最大套管,拔出导丝及其余套管。然后再把环形切割器插入套管内,行椎间盘边缘切割钻孔后,将切割器退出,随即插入活检钳,咬除椎间盘组织,并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待取出的髓核组织量达l-3g,即可终止髓核切除术,拔除套管,覆盖伤口。
本法创伤小、愈合快,有条件者尽量选用。
6)经皮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本法常采用后外侧或经椎间孔途径。①体位: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②定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手术间隙,作出体表标志。③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根据定位标志,在后正中旁6—9cm处进针,皮肤局麻后穿刺针与脊柱矢状面呈40°—50°角刺人皮肤、皮下,然后边进针边麻醉,依次通过腰背筋膜、骶棘肌外侧、沿椎体横突上缘、上关节突外侧缘进人工作三角区。当穿刺针进至纤维环时,针尖下有涩韧感,进入椎间盘内又有减压感。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进针位置无误后,按程序放入导丝、导管、套管、应用套管进人椎间盘镜和器械,在椎间盘镜监控下,用带有深度标志的切削刀依次旋入椎间盘内进行切削,以各种直的、弯的或可反向开口的髓核钳取出被切除的椎间盘组织,并不断冲洗吸引组织碎屑,直至彻底干净后终止手术。在椎间盘镜下操作,损伤较小。
1.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检查诊断时应注意分析突出的椎间盘与症状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部分患者突出椎间盘与临床表现的症状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
2.本病初期,无急诊手术指征者,首选非手术疗法。
3.本病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腰部固定卧床休息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符合非手术疗法条件者,应常规使用牵引治疗,牵引方法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各种非于术疗法应根据患者个体进行选择。
4.本病治疗并非绝对禁止按摩,但在选择进行按摩治疗的时机、方法、力量等应做到心十有数,特别是扳旋手等应控制好力度、角度、方向。
5.非于术疗法常首选阻滞治疗。阻滞治疗的方法和用药应根据病情、医院条件、施术者的经验综合分析取舍。应用激素者,一定注意用法用量。
6.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的发展方向,其方法较多且各有千秋,选择治疗方法的适应匪是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7.药物治疗&&有神经根水肿症状者,应用脱水剂;有麻木无力症状者,应用神经营养剂;疼痛、液循环不良者,应用活血化瘀药。中医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通络止痛药。
8.小针刀治疗本病,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亦能取得较好效果。
9.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后选择,有急诊手术指征应紧急手术。
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问题,是目前影响该症诊治效果的因素之一。尽管发生率不高,但对其诊治常被贻误。极外侧型突出所涉及的神经根、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手术人路及方法与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不同。特别是当症状、体征符合本症,神经定位确切但与脊髓造影不相吻合时,应想到极外型间盘突出之可能,应进一步用清晰度高的CT或MRI检查,以确定神经根受压部位与程度。
(一)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1.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占位与病理类型&&突出间盘组织占位位于椎弓根切迹内外缘之间者,称椎间孔型;位于椎弓根切迹外缘以外者,称为椎间孔外型;部分病例突出间盘组织可同时并存于椎间孔内外。突出间盘组织在椎间盘内外的占位情况,国内外文献报告差异甚大。一组3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孔内占54%,孔内外并存占38%,孔外占7.6%,占同期手术治疗病例的3.9%。一组869例腰椎间盘突出,发现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症22例,占同期的2.5%。此类型突出主要病理类型为游离型和脱出型,明显向上突出将神经根紧紧嵌压,而上方的椎弓根与后面的峡部使其没有退让的余地,加上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慢性退变过程,往往有黄韧带的肥厚,小关节突的肥大,椎间隙变窄,神经根骨狭窄等一系列变化,一组13病例术中发现,12例同节段椎间盘后外侧缘纤维环均有大小不等的裂隙或破裂口,按术中所见分型,8例为游离型,4例为脱出型,1例为原发突出型。因此,本症的病理类型多数为游离型或脱出型,少数为原发突出型。
2.椎间孔型与椎间外型突出的临床特点&&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仅累及下一序数神经根,而本症常累及同序数神经根。此外,由于本症好发于L4-5、L3-4椎间隙,故多表现为较高神经节段受损的症状和体征。一组13病例中,11例出现L4、L3或L2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本症合并后外侧突出时,可同时累及患侧相邻的同序数和下一序数两个神经根。该组5例合并后外侧突出,其中同时累及L2、L3神经根和L3、L4神经根各1例,同时累及L4、L5,神经根3例。故本症患者下肢肌力减弱范围大,肌萎缩发生率高,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发生率亦高。由于背根神经节在椎间孔内直接受到嵌压,加上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退行性变,椎间孔变窄,且周围组织均较致密,神经根受压无缓解余地,因而下肢疼痛剧烈而腰痛较轻。一组41病例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55.8%的病例突出髓核仅累及椎间孔或椎间孔外与椎体同序数的神经根,因而表现单根受累,32.6%的病例由于同时合并后外侧突出而表现双根受累,2.3%的病例因合并中央型突出而表现马尾神经损害,9.3%病例间盘虽突出于椎间孔区,但未累及神经根,故无临床表现,仅在作腰椎CT时偶然发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单侧乙或L4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者,应高度怀疑本症的可能。但部分患者因合并椎管内后外侧突出、椎管狭窄等,使诊断变得困难。因此,确定诊断常有赖于影像学检查。一组13例均行高分辨率C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另一组41例行CT平扫,正确诊断率92.7%;20例行MRI,正确诊断率为85%;5例行磁共振脊髓造影(MRM),2例行髓核造影—CT,均获正确诊断;3例行脊髓造影为阴性结果;4例行CTM,均能显示病变,但与CT平扫所见相同。作者认为薄层、高分辨率CT可清晰显示椎间孔和椎间孔外髓核脱出或突出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是否合并椎管狭窄或椎管内突出等,是目前诊断本症的最好方法。但需注意CT或及MRL扫描范围,除包括椎间隙外,还应包括整个椎间孔区,以免漏诊。在确定诊断时尚需注意与椎间孔内的神经纤维瘤及转移瘤、神经根畸形及原发椎间盘结核等相区别。
4.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一组43例中手术治疗34例,其中31例手术所见与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符合。另外3例中1例术前据CT怀疑神经根鞘瘤,术中证实为L3、4,椎间孔内间盘突出症;1例术前CT诊断L5—S1右侧椎间孔外间盘突出症,术中证实合并右侧L5神经根肥大畸形;l例术前经CT、MRI、MRM诊断L5~S1,椎间孔外间盘突出,术中证实合并S1、S2神经根共根畸形。
5.CT平扫、MRM、MRI和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MRM、CT平扫、MRI是诊断椎间孔和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敏感而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对分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三者具有互补性。
1)CT平扫:一组41例行CT平扫,正确诊断率92.7%。这与Konberg的报道相符,而与Jackson的研究相左。该组CT诊断的正确率高达92.7%,这是指骨科在术前的诊断率,CT早期的正确诊断率为80%,误诊、漏诊率高达20%。在CT诊断的正确率方面,该组明显高于Jacksm组。作者分析,CT平扫在文献报告中的低诊断率以及本组早期诊断出现的误诊、漏诊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漏扫病变部位。临床上常见的后外侧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L4,5,或L5~S1,而本组发生于L3-4者高达16.3%,如果按传统认识仅作L4—S1扫描,就可能漏扫L3.4的病变;另外,中央型和后外侧型突出在椎间盘水平的断面上可清楚地显示病变,而本病则必须包括椎间孔区的断面,而且如果椎间孔区的断面过于稀疏,也可能会漏掉突出的间盘组织。要避免漏诊,首先要通过症状、体征或其他辅助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受累的神经根,然后对受累神经根管的全长进行横断扫描。例如L4神经根受累时,病变可能来自L3-4椎间盘(神经根入口区压迫)、或L4-5椎间盘(中区即L4-5,椎间孔区或出口区即L4-5椎间孔外的)压迫,因而CT扫描应包括上述范围,而且层距不能太大,在确定的范围内每隔3mm扫描一层。②CT片的质量不高或扫描条件不适。虽然扫描范围包括突出的间盘,但因图像的分辨率差,未能显示突出的间盘组织。在影像清晰、性能稳定的第3、4代CT装置上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避免这种漏诊。③读片时忽略病变部位。在阅片时只注意椎间隙水平的图像,特别当合并后外侧突出时,往往忽略了椎间孔的影像或对该病的CT特征不认识。
该病典型的CT特点为:于椎间孔或孔外区见到与椎间盘组织相同CT值的软组织影像,与椎体同序数的神经根被淹没消失或被推挤移位,受累根管全长的连续密集切层可看出突出髓核的形态演变,借此可推断突出髓核的空间分布,即髓核自椎间隙水平向上移位进入椎间孔,根据上移的程度可对该病进行分型。④发现了椎间孔或孔外区的异常软组织影像,但在定性诊断上误诊。CT通过组织密度差别来发现病灶并帮助定性,但不同的疾病可表现相同的密度,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该组研究和文献资料显示,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常见的神经根肥大畸形、神经根共根畸形、神经源性肿瘤。少见的有代谢性疾病、淋巴瘤、静脉怒张、腹膜后肿瘤。该组3例发生定性诊断的错误。因此,除了利用临床特点鉴别外,还应借助其他影像学资料,如MRI、MRM或Disco-CT,但有时鉴别困难。
(2)MRM、MRI: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的影像。一组MRI正确诊断率为85%,其中矢状面断层更为有效。2例漏诊者均为矢状面断层未经过椎间孔层面,另l例旁正中切面过于稀疏,漏扫了突出部位。作者认为,MRI也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手段,特别是矢状面断层可直接显示椎间盘自椎间隙水平向上移位的程度.弥补了CT的不足。提高诊断水平的关键是矢状面断层一定要包括椎间孔。在经椎间孔的矢状面断层上,椎间孔内原有的高信号影像消失,代之以与椎间盘同信号(低信号)的影像,或者占据椎间孔的下部,或者占据整个椎间孔,有时可见到椎间盘信号自间隙向头侧延伸。横断面表现与CT相似。MRM不需要在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而使整个硬膜囊显影,可以清楚显示冠状面上的组织影像。经过神经根纵轴的冠状面以显示神经根全长及其与周围结构(如椎间盘)的关系:与其他影像学相比,这是其独特之处。如果间盘仅突出于椎间孔外,可见突出的间盘自与椎体同序数神经根的下方挤压之,使神经根的信号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如果合并后外侧突出,可见间盘信号同时压迫上下两根;如合并中央型突出,还可见马尾神经的压迹。该组MRM5例均获正确诊断,较所有其他影像学手段更加直观。
(3)其他影像学方法:文献报道单纯髓核造影诊断该病的价值不大,而Disoo-CT是最好的手段。目前已经公认.脊髓造影诊断该病的假阴性率很高,原因是神经根鞘袖终止于背根神经节附近,而背根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内,椎间孔或其外侧的压迫一般不压迫鞘袖或仅压迫其末端,因而不能在造影或CTM上显示压迹。该组仅有3例行脊髓造影,只显示L4.5,左后外侧突出,漏诊了椎间孔内的突出。4例行CTM,与平扫相比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1.治疗方案选择&&在使用影像学资料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影像学显示椎间孔或椎间孔外椎间盘突出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和体征。陈仲强等认为临床表现的轻重取决于间盘上移的程度。对症状轻或无症状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是错误的,应保守治疗。
Macnab认为此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症状重,非手术治疗效果差,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
2.手术指征&&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是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明确,经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突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剧烈无法缓解,并持续加剧者;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功能丧失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发作,症状较轻,经非手术治疗可获缓解者;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不明显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诊断不明确者,均不宜手术。本症的手术人路,主要有椎板间人路,椎板侧方人路,椎板间和椎板侧方联合入路。椎板间人路是目前治疗此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最广泛的有效方法。其优点是可同时处理合并的其他椎管内病变,如后外侧型突出、侧隐窝狭窄等,不足的是对于椎间孔外型突出的应用受到限制。椎板侧方人路能弥补上述不足,其优点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很小,缺点是此法不宜用于合并椎管内病变者。椎板间和椎板侧方联合入路,适用于椎间盘突于椎间孔内和孔外,同时合并椎管内病变者,但术中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多地切除关节突,导致脊柱不稳。
总之,在决定人路时,应根据突出间盘组织的占位、病理类型、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以及各种入路的适应范围,权衡利弊、扬长避短,妥善选择。
楼主说的很全面呀,学习了
书上都有的,网络摘抄来的,复制粘贴很容易,有资格申请加分吗?
呵呵 如果是自己总结的还可以加分& &再复习一遍&&谢谢楼主 还是辛苦了!
这是我们写椎间盘全面治疗这一书中的一部分
斑竹 申请为我  腰椎间盘的全面进展
这帖加分,这是我们科室在临床中运用后效果不错的治疗方法
并且很少有科室可以结合几种治疗方法来共大家学习<中医结合西医微创治疗>
我结合书本和临床在此发表共大家参考和学习!
阅读权限100
资料很不错!送花花鼓励!希望继续努力。。。
阅读权限20
做个总结也有助于提高。不过标题很雷人啊。
阅读权限20
资料总结的很全面啊,谢谢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坐车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