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解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研究
【摘要】:慢性咳嗽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西药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而且长期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从中医角度研究治疗慢性咳嗽具有重要意义。慢性咳嗽在中医学中称为“久咳”、“久嗽”归属于中医肺系病证范畴。中医认识和研究慢性咳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临床,而“聚于胃,关于肺”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探讨了这一理论对慢性咳嗽治疗的指导意义。
深入整理和发掘“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医家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发展以及对肺与胃密切关系的详细阐述,明确这一理论产生的必然性。通过从肺胃论治慢性咳嗽的有效性,验证这一理论的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
首先,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溯本求源,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产生的源流,同时论述了“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不断扩展的内涵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收集,将近十年治疗慢性咳嗽(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喉源性咳嗽等)的临床有效方剂进行筛选、归纳,建立数据库。对有效方剂中的药物从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3.1通过理论溯源,梳理了“聚于胃,关于肺”理论形成的脉络。
3.2从“聚于胃,关于肺”中“胃”和“所聚之邪”的含义以及病因病机角度,归纳整理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内涵。
3.3详细阐述了肺与胃在五行、解剖、经络、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3.4通过对治疗慢性咳嗽有效方药数据库中的药物分类研究分析,证实了从肺胃
论治慢性咳嗽的有效性,以及“聚于胃,关于肺”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对于从肺胃相关论治慢性咳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256.11【目录】:
中文摘要5-6
ABSTRACT6-8
英文缩略语8-9
文献综述9-30
综述一 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9-21
1 慢性咳嗽病因研究概况9-10
2 慢性咳嗽各类型疾病分述10-16
2.1 CVA(咳嗽变异性哮喘)10-11
2.2 UACS/PNDS(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11-13
2.3 EB(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3-14
2.4 GERC(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4-16
参考文献18-21
综述二 从肺胃论治慢性咳嗽的文献研究21-30
1 病因病机21-22
2 辨证论治22-25
3 从肺胃论治慢性咳嗽的临床成方和个人经验25-27
3.1 临床成方运用25-27
3.2 临床个人经验方运用27
参考文献28-30
第一部分 "聚于胃,关于肺"理论探源31-36
1 秦汉时期31
2 隋唐时期31-32
3 金元时期32
4 明清时期32-33
5 现代观点33-35
第二部分 "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研究36-44
1 "聚于胃,关于肺"的内涵探讨36-38
1.1 "聚于胃,关于肺"之"胃"的含义36
1.2 "聚于胃.关于肺"所聚之邪的含义36
1.3 "聚于胃,关于肺"的病因病机36-38
2 "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依据38-44
2.1 肺胃的五行理论关联38
2.2 肺胃在解剖上的联系38-39
2.3 肺胃在经络上的联系39
2.4 肺胃生理特性上的类同39-40
2.5 肺胃生理病理上的联系40-44
第三部分 从肺胃论治慢性咳嗽的药物分析44-55
1 研究方法44
1.1 收录范围与纳入标准44
1.2 统计方法44
2 文献中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44-52
2.1 药物频次统计44-45
2.2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45-46
2.3 药物功效分类频次统计46
2.4 药物四气频次统计46-47
2.5 药物五味频次统计47
2.6 药物性味频次统计47-48
2.7 各功效分类药物频次统计48-52
2.8 四大功效分类药中同归肺胃经药物比例52
3 结果分析52-54
3.1 药物使用频次与功效关系52-53
3.2 归经方面53
3.3 四气五味方面53-54
结语与讨论55-56
参考文献56-57
个人简历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嘉鹤,吴小武;[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徐先平;黄慧俐;胡建军;李霁锋;;[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3期
陈如冲;赖克方;刘春丽;钟淑卿;罗炜;钟南山;;[J];广东医学;2007年06期
刘春丽;罗炜;陈如冲;赖克方;钟南山;;[J];广东医学;2008年02期
黄进,刘八一,邓小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陈刚,严坤;[J];河北医药;2000年10期
张晋云;陈建芬;;[J];河北中医;2008年06期
王福林;;[J];河北中医;2008年12期
邱平;[J];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09期
张琪;;[J];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辉,边玉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徐谦德;[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马友盟,林应强;[J];按摩与导引;1998年04期
李如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李如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叶时龙;;[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刘耀东;王敬华;孙丽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胡艳;[J];北京中医;2003年05期
郑宏;;[J];北京中医;2006年04期
孙非;张其成;;[J];北京中医;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涛;欧阳喻璐;万丽玲;;[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首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张腾云;刘中勇;;[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席恒;;[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孔维军;赵艳玲;肖小河;郭伟英;;[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王爱国;张荣位;金鸿宾;王志彬;;[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赖克方;;[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赖克方;钟南山;;[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学习班讲义[C];2006年
谢世平;刁喆园;;[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张承龙;张琳慧;蔺开芬;;[A];全国五运六气高级培训班疫病预测多学科研讨会讲稿论文集汇编[C];2010年
杨春霞;李涛;;[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涛;[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杭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温绍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郜峦;[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成振镛;[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周冠中;[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晓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毅;[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怡贞;[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吉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静洁;[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林佩莉;[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鹏宇;[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王富春;[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孙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马冬梅;[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秦国琦;[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周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吴荣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世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时水治;;[J];北京中医;2006年12期
张发荣;;[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刘进;[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5年01期
肖贞良;[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7年01期
马洪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年02期
殷凯生;[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年01期
刘春丽,赖克方,钟南山;[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06期
张革化,李源;[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年02期
,葛晓辉;[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素萍;刘艳琳;郑静;叶礼燕;;[J];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胡燕霞;吴健卫;童国强;陈来福;;[J];实用临床医学;2010年06期
黄良海;;[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09期
丁平;;[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0期
刘云杰;王一平;;[J];青海医药杂志;2009年08期
杨平满;郑慧敏;程正文;胡余敏;许正宇;;[J];江西医药;2006年10期
陆书琼;王宗明;;[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刘峰;江米足;周雪莲;余金丹;;[J];临床儿科杂志;2007年06期
史为玲;;[J];社区医学杂志;2008年20期
郭文新;;[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婵娟;;[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黄小华;洪敏俐;陈文喜;刘朝辉;;[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崔红生;;[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朱宝玉;朱敏立;;[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赖克方;;[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余刚;李昌崇;张海邻;;[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许文兵;朱元珏;柯美云;徐春晓;马毅;王彩虹;;[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付强;苏传明;杨永明;张维;;[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章富良;;[A];2007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方丽;李昌崇;;[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辛晓峰;[N];家庭医生报;2008年
黄萱;[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王彩姣;[N];大众卫生报;2006年
邵阳市疾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伍新华;[N];大众卫生报;2007年
芙蓉;[N];大众卫生报;2001年
李天舒 贺小伶;[N];健康报;2005年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何世桢;[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何世桢;[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曹彧;[N];保健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永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温绍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辛秋;[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陈立天;[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李旭;[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洪建军;[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张清玲;[D];广州医学院;2008年
王金栋;[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孙晓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李芹子;[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屹;[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马瑜聪;[D];吉林大学;2010年
刘朝辉;[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张晓波;[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卢丹丹;[D];吉林大学;2011年
司淑一;[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马志华;[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韩春霞;[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杨娟;[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内经题目-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导读:《内经》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4分)(一)A型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内经》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4分)(一)A型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A.春秋战国B.战国秦汉C.秦汉时期D.西汉中后期E.东汉前中期2.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A.全元起B.杨上善C.李柱国D.王冰E.史崧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作,
《内经》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4分)(一)A型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
) A. 春秋战国
B. 战国秦汉
C. 秦汉时期D. 西汉中后期
E. 东汉前中期2.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
)A. 全元起
C. 李柱国D. 王冰
E. 史崧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是指哪种病机:
)A. 阴盛于外,阳盛于内
B. 阳盛于外,阴盛于内C.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
D. 清气在上,浊气在下E. 寒气在下,热气在上4.《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含义是:
)A. 脏藏而隐,象现而彰
B. 藏为主,象为副C. 藏应于象,象应于藏
D. 藏主内,象主外E. 以上都不是5.《灵枢?本神》指出:“心,……则伤神。”
A. 愁忧不解
B. 盛怒不止
C. 悲哀动中D. 喜乐无极
E. 怵惕思虑6.下述哪一项不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言的“五虚证”病候?(
)A. 脉细气少
D. 泄利前后
E. 食饮不入7.《素问?生气通天论》重点讨论的是:
)A. 人与自然相通应
B. 阴精与阳气的关系C. 五味与五脏之关系
D. 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E. 阴精的重要性8.《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病变部位是:
E. 脾9.按《素问?咳论》所述“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见于:
E. 肝咳10.《灵枢?水胀》所述,石瘕属积证范畴,是由于寒气客于
E. 膀胱1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内容,“病进”应见何脉?
E. 弱1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正确治法是:A. 清热
E. 补气13.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出现“筋骨懈堕,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等表现,是因为:
)A. 肾脏衰,精少
B. 五脏皆衰,天癸尽
C. 阴气竭,肝气衰
D. 肾气衰,阳气竭
E. 阴气衰,天癸竭14.下述不
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感邪伏而后发的病证是:A. 飧泄
E. 寒热15.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药食之“气厚”者,其性能是:(
E. 以上都不是16.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下述哪一项是肾所出?
E. 气化17.据《灵枢?百病始生》,哪一项是伤脾而病起于阴的病因?
)A. 形寒饮冷
B.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
C. 用力过度,汗出浴
D. 愁忧思虑
E. 寒温不节,饮食失宜18.《素问?痿论》认为“痿L”的主要病机是:
)A.宗筋弛纵
B.骨枯髓虚
C.胞络阻绝
D.肺热叶焦
E.肌肉濡渍(二)B型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备选答案可以重复选取)A. 浅深
E. 微甚19.《灵枢?五色》指出:“察其泽夭,以观
)20.《灵枢?五色》指出:“察其浮沉,以知
)A. 腹胀飧泄
C. 四肢不用D. 喘咳上气
E. 腹胀,泾溲不利21.据《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
)22.据《素问?调经论》“志有余”则:
)A. 太阳经
C. 少阳经D. 太阴经
E. 少阴经23.《素问?热论》所述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是哪经病证?
)24.《素问?热论》所述头项痛,腰脊强是哪经病证?
)(三)X型题(选择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答案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25.《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
E. 肾26.《素问?太阴阳明论》“阳受之则入六府”,可出现哪些病证?(
E. 身热27.《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百病皆生于:
E. 风雨28.《素问?评热病论》所述“阴阳交”之死症是:
C. 狂言不能食D. 腹满
E. 汗出辄复热29.按《素问?举痛论》,以下哪些是情志过激所致的病机变化?
E. 气泄30.据《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包括:
A. 强健宗筋
B. 因时制宜
C. 独取阳明D.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E. 增强带脉束引功能31.下述哪些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反治法”?
)A. 寒因热用
B. 热因热用
C. 塞因塞用
D. 通因通用
E. 甚者从之3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五脏失守”的病候是:
)A. 头倾视深
B. 背曲肩随
C. 水泉不止D. 仓廪不藏
E. 气高息促33.据《素问?逆调论》,“寒从中生”的里寒证的病机是:
)A. 素肾气胜
B. 太阳气衰
D. 阴气多E. 多痹气34.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的含义是:
)A.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
B.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C.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D. 诸寒者而热之取之阳E. 诸热者而寒之取之阴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
也。”《素问?异法方宜论》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支皆________,而不得至经,________,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3.“营卫者,___
_也,血者,__
__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灵枢?营卫生会》4.“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素问?热论》5.“
,则为寒厥,
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6.“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__
__,客于脉中则___
___,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7.“夫脉者,____ _之府也”;“夫精明五色者,_____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8.“诸_
____,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___
__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9.“此其
,气脉常通,而__
_____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素问?上古天真论》10.“夫四时阴阳者,_____
__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______
__,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三、默写题(每题5分,共10分)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2.“凡阴阳之要……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四、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1.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2.伤寒(《素问?热论》)3.开鬼门,洁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4.真藏脉(《素问?平人气象论》)5.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五、简答题(简要回答内容要点。每小题4分,共16分)1.怎样理解“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2.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3.《素问?脉要精微论》在诊法方面对病人和医生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4.《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哪些?六、论述题(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变机理是什么?它们与现在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有何不同?(《素问?调经论》)2.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分证和治疗。(《素问?痹论》)
包含总结汇报、专业文献、旅游景点、党团工作、工作范文、人文社科、资格考试、办公文档以及内经题目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也谈咳皆聚于胃 关于肺--《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也谈咳皆聚于胃 关于肺
【摘要】:正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语出《素问·咳论篇》,是《咳论》对咳证诸多病因的总结语。这一论点一直指导咳嗽的临床辨证和治疗。历代医家对此亦有诸多论述,然对“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尚有商榷之处,其临床意义及理论依据亦较少论及,下面浅谈笔者学习这句经文的临床体会。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56.11【正文快照】: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语出《素问·咳论篇》,是《咳论》 对咳证诸多病因的总结语。这一论点一直指导咳嗽的临床 辨证和治疗。历代医家对此亦有诸多论述,然对“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尚有商榷之处,其临床意义及理论依据亦较少论及,下面浅谈笔者学习这句经文的临床体会。1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军霞!030006,许春梅!030006;[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李大华;[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赖三妹;[J];江西中医药;1995年S4期
李承钿!310006;[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徐志刚,李全林,于扬所;[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王立文;[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刘华福,邢传平,李双明;[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何赛萍;[J];中医教育;1997年01期
朱惠学,刘文芳;[J];临沂医专学报;1998年02期
洪燕;[J];武警医学;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典岳;;[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张佳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许洪平;房光文;;[A];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武巍;;[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马力;;[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吴良根;;[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孟强;凌保东;;[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符静;;[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曾君莲;陈四梅;;[A];2004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胡贤爱;杨庆学;;[A];2004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厉以宁;[N];北京日报;2000年
刘吉;[N];北京日报;2000年
;[N];北京日报;2000年
岳有志;[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姚红;[N];中国档案报;2000年
张兴华;[N];中国电力报;2000年
;[N];中国妇女报;2000年
;[N];中国妇女报;2000年
;[N];中国妇女报;2000年
邓小波;[N];中国妇女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特文;[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王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从“聚于胃关于肺”论治小儿咳嗽心得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从“聚于胃关于肺”论治小儿咳嗽心得
【摘要】 &正&小儿咳嗽是儿科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中医学认为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受外邪侵袭。肺乃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皮毛,一旦感受外邪,则肺先受病。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影响及肺,引起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不利而致咳嗽。《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
【关键词】 ;
【所属期刊栏目】
(2012年02期)
【DOI】10.ki.12.02.004
【分类号】R272
【被引频次】3
【下载频次】126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
浏览历史:
下载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胃有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