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题的形成与影响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十条标准,中国的学者也有很多的研究和不同的提法,虽然侧重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现将部分中国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归立如下: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看到,大学生中既有马加爵那样为一点小“屈辱”就连杀数人的极端事件,也有动不动就跳楼轻生、服毒自杀等校园恶性事件,更有数不清的自卑、烦躁、忧郁等心理障碍行为在大学生中蔓延…。上述问题的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虽然是少数,但它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心理暗示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而且这些现象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健康问题,它已发展为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本调查通过问卷、开座谈会调查等方式,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及其特征,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希望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能尽早发现,做好预防和及时干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我们对在杭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困扰,其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约占20%,但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到相关部门进行心理咨询。而在调查人群中,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占到了总数的40%以上,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学生约占33%,约有25%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有约20%的学生受到过恋爱问题的困扰,受访学生中对自身前途感觉茫然,感觉自卑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13%左右。此外,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等,成为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的调查与其他的相关的调查是比较一致的。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6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而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有超过1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1万多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人有心理问题。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多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报道,大学生中,14%的人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的留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奈与感伤多少反映了当前某些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上课,枯燥,没劲;自习,无聊,没劲;睡觉,多了也累,没劲;打工,累死累活,让人剥削,没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导致的恶果
(一)轻生现象频频发生
& 近10年来,大学校园里有越来越多的轻生现象见诸于报端。
 下面是新浪《赢在校园》网发布的一组关于2005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例不完全统计如下:
日中午12时20分左右,20岁的小彭喊着“死亡也是很快乐的事”,纵身跳下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的科研楼。
  日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身亡。
  日下午4时,北大理科2号楼,一名北大中文系本科女生从9楼坠亡。
  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2号楼,该校2002级数学系一名博士生从9楼跳楼身亡。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在成都双流机场跳天桥自杀。
  日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生从学生公寓4层跳楼身亡。
  日22时40分左右,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学校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窗户跳楼自杀。
  日晚8时,北京大学33号宿舍楼,一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2级本科男生从5楼宿舍的阳台跳楼身亡。
  日早上5时许,中国地质大学一大三女生从知春路锦秋花园小区23楼坠亡。
  日晚8时许,广安门手帕口桥北的铁路上,24岁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三年级女研究生撞列车自杀未遂。
  日,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一男研究生,从宿舍楼7层窗口跳楼身亡。
  日,一名想要跳楼的女大学生被发现站在人民大学西门内民德楼的9层阳台上。
  以上这些是经过媒体报道的数字,至于还有多少潜藏的自杀案例我们不得而知,而这些已知的数字已足够我们震惊的了。自杀,已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居然会如此轻易地选择自杀,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一般人也许会想,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最是人身得意时”,人们不仅要问:大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大学生凭什么选择自杀?
  显然,轻易自杀现象绝不是正常人所为,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心理健康的原因。
&(二)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大学生心里问题的增多会导致校园刑事案件的上升。而很多案件都源自于极简单的动机。
2002年2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将浓硫酸向黑熊泼去,成为爆炸性新闻,其动机只是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向人们说的那样灵敏;日,徐州矿业大学发生三名学生铊中毒事件。经过警方调查此次事件系同学为报复而投毒,起因竟然是这几个同学不和他玩了。
近年来两起震惊全国的在校大学生杀人事件众所周知,其一是2004年4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其二是日深夜,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杀人固然残酷,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杀人动机,马加爵杀人是因为打牌受到“羞辱”,而药家鑫杀人是怕撞人后遇到麻烦,显然这两人都有严重的人格障碍。
中国犯罪研究会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12%。大学生犯案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较2001年增加97.1%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了年海淀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分析,两年来,11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被审查批捕,受理审查批捕的85件案件中侵财案件最多,其中盗窃类案件比率最高。
刑事犯罪固然有社会风气,个人道德品质等原因,但有资料表明,1999年开始上升的大学生犯罪,绝大部分与心里因素有关。
(三)严重影响学习,导致休学退学
心理障碍会使大学生反映迟钝,智力下降,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导致退学。据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反应,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依次顺序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压力大、不适应大学生活、受恋爱困扰及就业困难的压力等。
1.&人际交往障碍
从我们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与同学的相处关系,从本质上看,他们更重视在他人眼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由于人际交往障碍会派生出自卑、忧郁甚至恋爱等相关的心理障碍问题。所以我们在查阅很多问卷调查中,很多大学生都把人际关系和谐视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而从统计数据显示,人际交往障碍在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我们调查是40%,有的调查甚至占60%以上。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显然,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离开父母、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当中,更要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学是通向社会的桥梁,在校学生通过扩大交往范围,互相理解,获得一个愉悦身心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并通过交换信息,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往,他们应该大胆的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相信只要自己真诚和大胆,就可以在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否则,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马加爵的案子就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因为过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引发心理畸形,实施暴力行为。&
人际关系还与品质道德有关,自私、蛮横、孤傲、猜忌、心胸狭窄的人很难在集体生活中搞好人际关系,往往在集体环境中不受欢迎而被孤立。这些人主要是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水平。
2.心里压力大
在调查中有33%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压力过大,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这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次是一个考验。这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   3.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
调查中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主要是在大一的新生中。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发生强烈震荡:其一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往往表现为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大学把这些“佼佼者”聚集到了一起,每个人都发光闪亮,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光芒不再独一无二,于是注目消失了,优越感也随之消失了,生活上的不能自顾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使他们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其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对大学生活有某种过于理想化的幻想,一旦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心理上的落差被放大而不适应;其三是,学习方法的改变会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困扰,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一些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很多大学生会逐步适应大学的生活和环境,但也有部分学生一开始适应问题没解决好而引起心理问题,这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 4..恋爱产生的问题。
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现在大学生中恋爱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正处于所谓"恋爱季节",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发情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5. 求职和就业的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和预防
(一)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挫折
高等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美丽的花上长了刺,也有人说刺上长出了美丽的花。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他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会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刺激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要坚信,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失败过不等于失败者,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压抑自己,要善于排解。排解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心理训练使自己的性格完善,变得健康快乐;看书、听音乐、上网来转移情绪;找朋友聊天、购物、运动、大吃宣泄自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要能承受挫折,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过程要注重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咨询是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平不够,力量薄弱,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怯懦的学生,他们往往最需要帮助,却最缺乏勇气,因此,还应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问题,这对于开展好心理卫生咨询至关重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隐性作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书画展览、摄影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体育运动等等。学生通过在文学作品里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在辩论比赛中表现自己的口才以及在价值冲突中确立和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在文体表演中展现自己对美的塑造,在科技创作活动中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等等,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程度上释放能量、敞开心扉、展示自我,获得身心愉悦,从而释放和转移某些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并从中受益。
高校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形象、直观、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满腔热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以形成一个高科技的学校教育环境,使校园网成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自由性、广泛性,主动开辟多种交流渠道,摸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交流,诉说心中事,开展一事一议、评书评电影、发布新闻信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等活动,调动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或者也可以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例开展对话交流,并联合电台、电视台、校报等传统媒体扩大宣传力度。用网络架起与大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春风化雨的形式吹去沉落在大学生心灵上的灰尘和杂质,净化大学生的思想灵魂。
& 李子痕 (若云菲影)2011年11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所在位置:>心理健康>正文内容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及对策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09:22:11
点击数: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
  (一)感情方面的压力
  感情方面的压力可以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方面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孤独感所造成的种种感情闭塞问题。
  1.亲情方面
  我们都知道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格外急切,所以一般中国孩子都按照父母选择和安排的道路一路走下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成不变。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不容易,一边是父母期待的眼神,一边是残酷的人才市场,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丢掉了进取心,懒惰、浪费,看着可怜的成绩,一方面觉得对不起父母,一方面又下不了决心奋发图强,在愧疚与自责中惶惶不可终日。
  2.友情方面
  都说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把金钱当作衡量友情的筹码,比如某位同学过生日,如果你本来和他关系不错却没有送礼物,那么你们的友谊就岌岌可危了,而送他礼物的同学不管以前关系怎样今后或长或短都会保持一种相当亲密的关系。聚会要不要请某人,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难题,而且种种消费又给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许多难堪,面子、友情和金钱成了大学生的选择难题。
  3.爱情方面
  有人说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然而纵观今日大学生恋爱现象却发现许多问题,比如恋爱动机、恋爱目的、恋爱方式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曾经有学生对我说他们班男生谈恋爱有的是想找一个人给他洗衣服;有的是想找一个人给他做作业;有的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女生则是为了虚荣心;当然想找一个长期饭票的也不乏其人。试想一下如此不健康的恋爱心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何种幸福呢?种种花费只是过眼云烟的快乐,情人节、中秋节、生日只是为了平淡的生活有一点乐趣,时时面临着分手的危机,毕业就是劳燕分飞,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快乐不如说是为了寻找痛苦。
  为了全面掌握当前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和特点,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由于考虑到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选取被试时按照各年级人数均等及男女被试均等的原则,即在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中抽取200名学生,其中男女各半,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5份,回收率为97.75%。其中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回收率为97.63%。经统计后的结果显示87%的同学谈过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从年级分布来看,一年级占18%,二年级占29%,三年级占 34%,四年级占19%;从性别角度来看,女生恋爱比率是35%,男生恋爱比率是30%,女生恋爱比率大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早有关。在大学时候应不应该谈恋爱的问题上,62%的同学选了&应该&,19%的同学选择了&看缘分和机会 &。这样看来, 对大学生恋爱持肯定态度的占到了81%,只有8%的学生选择了&不应该,以学业为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自身谈恋爱的目的评价并不高。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时,有47%的学生认为仅仅是&相伴度过大学生活&,33%的学生认为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有11%的学生认为&为满足情欲的需要&,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以后组织家庭&。这些多元化的恋爱动机表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爱情不以婚姻为最终目的,恋爱的随意性比较大,周期性较短。爱情问题多存在以下几种特点:
  (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随意性比较大。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够慎重,忽视爱情道德和责任。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怎样&时。选择&严肃认真、忠贞专一&的只占21%,而选择&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9%,还有17%选择&朝三暮四&,13%的学生选择&玩世不恭&,后三者相加到达了79%。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并不完全出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而是或为暂时满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或为了消除寂寞、调剂单调的大学生活,或出于从众心理而赶时髦,或为寻找经济支持等等,他们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更强调个人感情第一,偏重其心理的要求,而忽视爱情的道德和责任。又由于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够慎重,忽视爱情道德和责任,恋爱冬季多元化,恋爱随意性比较大,会加大大学生的恋爱失败率。失恋的痛苦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如不能及时排除对爱的绝望,则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大学生虽步入青春期,但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只有拥有较强心理承受力,善于利用各种宣泄、转移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安然度过精神危机。大学生以自己懵懂的感觉去追求爱情,走上恋爱的道路,他们在欢笑与泪水中不断成长,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然而,在爱情受挫后很可能对学习对自信心以及生活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损害。
  (2)不诚信的爱情行为。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们在自己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渴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作为有着青春活力的青年人来说,爱情同样是大学生所向往的。大学生本应该把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不诚信的爱情行为的出现,使一些奋发有为的青年沉溺于感情纠葛、或抑郁难以自拔、或做出过激行为。总之,在情感纠葛中他们的意志被逐渐消磨,理想被逐渐忘却,大好的青春年华在痛苦中流逝。
  (3)单相思。研究表明,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完全达到性成熟水平,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感与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寻找异性朋友。但由于在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自制力方面尚不成熟,不免常使自己陷入感情的旋涡。他们迫切需要&爱&和被别人&爱&,而这种&爱&一旦得不到就感到惶惶不安、陷入孤独。恋爱中的大学生常陷入情网不能自拔,一日不见便感到孤独。当一个大学生对异性表现出热烈的爱,而对方则对这种爱表示冷淡,不予理睬或嘲笑、讽刺时,这种&单相思&也会使其陷入孤独。有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可摆脱孤独,结果只会亵渎爱情,绝不会从根本上克服孤独,也不会真正享受到爱的幸福,日后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孤独痛苦。
  4.孤独感方面
  从我们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有18.6%的学生最近几年几乎总是感到孤独,32.6%的同学最近几年经常感到孤独,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吗&,41.8%的同学表示认同。调查问卷中问到&你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时,大学生选择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苦恼; 其次为学习上的焦虑和其它问题。涉及大学生最感失落的是什么?多数学生都选择:友谊。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文明词即有&孤独&、&无聊&等。由此可见,孤独感,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片面特殊的心理现象,而带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孤独吞噬着学生的心灵,使其痛苦异常,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久之势必使健康的心理扭曲,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或疾患发生,也可将其引入歧途&&把精神寄托于虚无或寻求低级的精神刺激,由此而引发各种行为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走访身边同学等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个体主观上、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周围环境、社会客观条件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期的闭锁心理。青年期的心理闭锁性是导致大学生孤独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校大学生,年龄多在十七八至二十二三岁之间,从生理上讲其身体已发育成熟稳定,但心理上仍处于重要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是探索与确立自我的时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一切,常以陌生的眼光关注和领略自己与人生,内心世界一般不轻易外露,在自我确立的过程中,他们以自己主观的眼睛发现问题、解释疑难,迫切需要他人的理解,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承认。但由于其社会阅历尚浅、社会化程度较低以及最近几年大学生优势的失落,且当今许多陌生、矛盾的东西令他们应接不暇,靠自己不能解释,也无力解释,于是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产生隔膜,心理上难以平衡,就采用消极的闭锁心理方式封闭自我,以敏感脆弱的心态转悠在社交圈中,表现出对外界和他人的疏远,抵触或猜疑,因而深感孤独苦闷。
  (2)新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般要远离家乡和亲人,而大学里的社会关系又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会感到陌生与不知所措。此外,高中阶段,大家目标比较一致,在统一目标追求下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目标分散,大家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各人的志向与兴趣也不尽一致,因此虽然大学的交往范围扩大了,大家又为同龄人,但人际关系客观上较难建立,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需较长时间的努力。这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形只影单,孤独感油然而生。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大学生客观全面分析和评价自己需要随着各类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大、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一方面大学生常常会把未来设计得过于理想化,处事简单轻率,另一方面又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所以在现实中他们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受到一定的阻碍和挫折,或者对自我有不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性的心态,过多的独处,不与人交流,这样会出现各种行为和情绪问题。终使自己陷入苦闷彷徨的境遇中。
  (3)交际能力差。大学生关注人际交往、对社会交往需求很高。愿意同学之间,师生之增进了解,沟通心灵,发展友谊,但对交往内容、交往形式缺乏理性认识和亲身实践,故在新人际关系中,出现交往的被动和错位,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如社会交往时临场表现紧张,在陌生的同学老师面前感到无话可说,甚至于束手无策、发言和说话语无伦次,怕课堂提问,怕到讲台上当着同学的面讲话,怕参加某些座谈会,参加后一言不发,见了老师和院系领导显得拘谨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同学在观念、习俗等方面沟通困难,导致交往上的心理障碍,以至于不遵守交往的基本规范,不讲究交往艺术,而交往不顺利,又使自己陷入被动,最终将自己推向孤独。
  (4)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高中时,许多人对大学都怀有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得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发现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大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莫过如此,希望一下子落空,一种若有所失的孤独空落感袭上心头。有的学生经济困难,有的学识相对贫乏,兴趣不广泛,无特长,现实对他似乎冷酷无情,现实的自己也变得似乎软弱无力,理想难以实现。而强烈自尊需要又使他们尽量掩饰自己的不足,难以将真实的自我加以袒露,甚至装出一副成熟感或对现实抱一种冷漠超然的态度,将自己游离于集体他人之外而孤影自怜。
  (5)网络的负面冲击。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能有效实现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角色转换,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容易形成缄默、孤独、冷漠、紧张的心理以及责任感的缺乏。另外,结交网上未曾谋面的朋友却远离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冷漠,忽视人际交往的真正情感需要,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和非社会化。因此,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
  (6)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台湾等地的学者提出一个令人震撼也令人深思的问题: 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不见了,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技术、而对其他越来越冷漠,现代的教育不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更多关注技术和功用效率。在高校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精神和心灵的培育,忽视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样大学生在面对许多困惑、迷茫、彷徨等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如: 厌学、孤独、自杀等。另外,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学校方面确实有些工作没有到位。现在的本科生的辅导员制、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如虚设,当他们内心有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有时候同老师一星期只能见面一次,缺乏足够的沟通,而且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个口号式的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心理课程虽然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但效果不明显,都是照本宣科讲理论,根本没有实际效果。
  (7)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特别是求职竞争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和不安全感,未来的不可捉摸性和对前途的焦虑、担心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许多大学生在这种内外双重压力下失去了对未来、对自身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信心而逐渐将自己的心灵锁定在孤独这样的人格黑屋中。另外,有些大学生面临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因此无所适从,茫然无措,失去自我失去奋斗的目标,也容易陷入孤独的境遇中。
  (二)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主要指的是和学习相关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原先的佼佼者地位突然消失,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对于大学上课的方式不太习惯,而教师课后辅导较少,觉得课程内容太深,学习负担重,有些学生一听到考试不理想或要补考便掉眼泪,个别女生甚至采取暴饮暴食的过激行为来减轻压力。而大二学生, 他们将面临国家英语四级统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虽然一次通不过还有机会,但这类考试不仅事关他们将来求职,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比如这段时间英语专业学生四级成绩就给很多没有通过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实力产生怀疑;一方是因为其他同学已经开始准备其他类考试,如英语八级考试,而他们还得为四级奋斗。还有就是一般院校的大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 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一般院校由于自身存在的生源、学生质量、就业方面不如重点高校优越, 也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往往觉得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尽人意,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埋怨自己&走对了路进错了门&, 看到人才市场对一般院校的种种&歧视&,更自感低人一等。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无光,整天怨天尤人,有的甚自暴自弃。有位贫困生谈到:我上的学校是一般院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好,但是家中为我上学已经倾家荡产,每天我都在困惑、担忧中度过。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在校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调整心态,重振信心,则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是经济压力,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来自农村的同学,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城镇孩子因父母下岗失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部分同学的学费是父母东借西凑借甚至借高利贷来集来的,也有许多同学办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多数同学通过做家教和各种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每次开口向父母要学费和生活费都会有深深的负罪感,想着早日工作来报答父母,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当前高校中出现的人际交往关系经济化趋势,这些经济负担无疑给贫困学生带来了诸多压力,同学生日,班集体聚会,种种集体活动,对于经济富裕的同学来说是享受生活,张扬青春的机会,但对于贫困生来说却是难以启齿的痛,花上一星期的生活费却换一次聚会的闷闷不乐。而且,这些压力将伴随他们直到毕业。其中多数学生会由经济压力引起心理失衡,影响其学业的完成和正常的生活。也有不少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学业、就业等压力而产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或从各方面帮助这些学生,还会导致个别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一时冲动干出不明智的错事。例如,笔者就碰到一起女生寝室内盗事件,最后查明是其中一名女生由于家庭贫困,缺钱买日用品而冲动一时。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应该是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考研和就业压力
  我们前面说了大一新生,大二学生的诸多问题,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的就是更严峻的实际问题:考研和就业。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机率,然而考研不仅仅是几年的青春,它所相连的家庭、社会问题同样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年因为考研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可见一斑。选择就业的同学情况也不乐观。据统计,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80万人、340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32万人。从高校毕业生规模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高等教育大局和态势的急剧变化为数百万原本无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由此凸现。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沦落街头或者进入工地,上了将近二十年的学,最后却是如此的下场。许多大学生接受不了现实的残酷而变得抑郁,沉闷甚至堕落起来,啃老族,月光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别说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了,倒成了社会的累赘。随着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越来越严重,需要解决问题的形势也越来越迫切。
  二、心理压力问题解决方案
  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学生自身原因外还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减轻大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呢?
  (一)针对感情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
  1.亲情方面
  对于大学生在亲情方面所面临的心理压力,首先学生自己应客观认识这一问题,摆正心态,要理解父母家人的期望,同时更要加强与亲人的沟通。
  2.友情方面
  大学生要在成功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羞怯心理。应学会真诚待人,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增加人际吸引力,摆正交往心态。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帮助下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3.爱情方面
  据调查分析大学生爱情问题的种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高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
  利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强调学校纪律和恋爱原则,对个别沉溺于恋爱的学生,辅导员要与其进行单独沟通,发现有在外同居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既存在着理智、理性的一面,也存在着感性、放纵的一面,如果婚恋教育阵地学校不主动去占领,其他非正规渠道的方法和手段就会趁虚而入,而非正规渠道的信息传播,如性知识的传播,从某一侧面讲是弊大于利,容易诱导大学生掉入性泛滥的陷阱,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有了制度的约束,大多数学生就不敢违反学校纪律,夜不归宿,在外同居等现象就会有所减少。
  (2)同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大量调查研究和现实状况表明:如果父母对子女灌输金钱观念比较多,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父母一方对婚姻家庭不负责任,那么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和责任心等心理障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树立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另外,家长要客观的看待大学生的恋爱,并且进行合理的引导。大学生已进入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谈恋爱有其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家长的强加反对和过多干涉只会引起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所以家长应对其循循善诱,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教育子女如何立身处世,怎样正确处理好爱情、学习与事业的关系。培养他们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增强他们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
  (3)优化社会环境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培养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必须优化社会环境,正确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首先,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导向,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大众传媒在对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及形成社会大众的舆论导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约束作用也正是通过社会舆论这一方式。在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大众传媒在一些现象和问题的报道和宣传过程中出现了蓄意炒作、有意歪曲的现象,特别是关于恋爱婚姻家庭方面,为了吸引大众目光,把社会中一些低俗、丑陋、不道德的婚恋现象大肆炒作,甚至还传播色情信息、建立淫秽网站,对于这些有违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播行为,国家文化,传媒管理部门应该严加管理和限制,严厉打击和取缔黄色网站。其次,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优化社会道德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大学生形成爱情责任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理想的爱情责任意识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社会应高度弘扬和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我国意识形态的性质和传统的中华伦理道德。在日常的宣传中,有意识的引导公众遵守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褒扬在恋爱、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倡导健康向上,遵守社会公德的婚恋观念,对有伤社会风化、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不良社会风气要及时控制,防止蔓延。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就是要使道德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才能使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受到社会秩序的约束,使他们在不同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同时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4.孤独感方面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心理学家埃里克&斯隆说:&孤独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有了这个良机,我们可以充分地&反省&,来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孤独心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后果,正确加以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超越孤独。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解决其孤独问题。
  (1)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加强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肖川先生讲得好:&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为幸福的人生奠基,要为幸福生活培养怎样的人,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本,教会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点化生命、润泽生命。&大学教育更应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除了教会他们理论或技能,更应教会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理性的思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生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学校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大学生对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会他们有关青春期的心理适应技巧,如: 合理的宣泄、转移、升华等,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使大学生保持一颗健康、积极、乐观、开朗的心去丰富生活,充实人生。
  (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生活集中,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孤独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要改变社交观念,不把交往看作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视为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要乐于交往,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情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形式加强交往实践;注意对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同辈之间交往,还要注意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只有掌握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困扰。
  (3)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成才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各种积极与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人有无明确生活目标有很大关系。缺乏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就会缺少精神支柱,因而也极易产生精神空落感和孤独感。如果一个人有远大的人生理想,那么他就会把自己的一切活动和愿望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就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高尚的快乐与幸福。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对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不断向目标逼近。
  (4)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
  一个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人,在生活中是不会有&举目皆陌人,顾影独自怜&的孤独感的。近年来大学的第二课堂日益活跃,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业余活动团体,如文学评论协会、读书会、诗社、摄影集邮协会、演讲协会,影评会、音乐舞蹈协会、书法篆刻协会、棋类协会、气功、武术、健身协会等都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好形式。
  (5)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在高等学校中,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班集体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交往需要和群体行为的满足。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班集体,必然充满合作与友谊,有较强的凝聚力,每个成员都能从其中获得充分的心理支持,从而增强了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的产生。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将高校班集体的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来抓,师生间、同学间应形成相互团结、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达到消除孤独感的目的。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大学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娱乐生活;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成浓郁的校园学术风气,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在实践中正确看待社会,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成才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态度,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愉快的心境。
  (7)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大学生应正视孤独,挑战自我,找出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危害,进行自我调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友谊与爱情、学业成绩等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自我贬抑。同时提高其对周围不良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创设条件锻炼学生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重塑自信,完善自我,最终走出孤独。
  (8)开展心理咨询。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心理咨询作为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一些严重孤独的大学生进行咨询,可帮助他们认清孤独的原因,给他们指出化解孤独的方法。随着时间、空间变化、势必引起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及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变化,要在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中及时实现大学生对角色的认同,扬长避短,逐步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大学生要学会提高自我心理调整能力、面对孤独和失落等情绪,要善于稳定情绪,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培养信念磨练自我意志,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困难挫折不垂头丧气,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觉加强自我心理承受力和心理素质修养,培养对孤独感的抵御能力。
  (二)针对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同学应积极与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认真交谈,学会客观地价自己,树立奋斗目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并充分利用班会和个别谈心的机会,积极与同学们交流。另外,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自学能力差, 学习方法不当, 抓不住要领。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学习方法讨论会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对于要参加国家级英语、计算机考试的学生, 辅导老师可以利用班会将自己以前参加此类考试的心得体会和技巧向学生传授。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助个别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应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硬件及软件设施。社会应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其学校和学历。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惰性,认真学习。家长要转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理想和追求。
  (三)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的压力问题
  对于贫困大学生,各高校可以通过经济解困和心理解困相结合的途径来帮助他们。一方面,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贫困补助和勤工助学等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辅导老师与这些学生的交流来缓解其心中的压力。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告诉他们贫穷不是羞耻更不代表愚昧,激励他们自立自强, 鼓励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通过升华、宣泄、补偿、合理化等措施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减轻心理负担。社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困难大学生。家长也应和孩子们多沟通交流,减轻他们的负罪感。
  (四)针对就业压力问题
  对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首先,学校应协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好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高校应在设置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校一级、学院二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心理卫生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研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方式,了解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充电&,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发展健康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和疏导,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既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始终保持正常心态,又能够理性分析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正视各方面的压力,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社会应公平公正的对毕业生进行选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灰心丧气,应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充满信心的生活。
版权所有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C) 2015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