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里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除极方向

心肌细胞 - 细胞分类
心肌细胞根据它们的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型:两类心肌细胞分别实现一定的职能,互相配合,完成心脏的整体活动。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有丰富的,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工作细胞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但它具有兴奋性,可以在外来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也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与相应的特殊作比较,传导性较低。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哺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故称为自律细胞,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小或完全缺乏,故收缩功能已基本丧失。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特殊的结区,既不具有收缩功能,也没有自律性,只保留了很低的传导性,是传导系统中的,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传播兴奋的,起着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
心肌细胞 - 结构特征
心肌细胞1.心肌细胞为短柱状,一般只有一个,而骨骼肌纤维是多核细胞。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结构。该处细胞膜凹凸相嵌,并特殊分化形成桥粒,彼此紧密连接,但心肌细胞之间并无原生质的连续。心肌组织过去曾被误认为是合胞体,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发现心肌细胞间有明显的,从而得到纠正。心肌的闰盘有利于细胞间的兴奋传递。这一方面由于该处结构对电流的阻抗较低,兴奋波易于通过;另方面又因该处呈间隙连接,内有15~20埃的嗜水小管,可允许等离子通透转运。因此,正常的心房肌或心室肌细胞虽然彼此分开,但几乎同时兴奋而作同步收缩,大大提高了心肌收缩的效能,功能上体现了合胞体的特性,故常有“功能合胞体”之称。 IPS细胞2.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部,形状似或似长方形,其长轴与肌原纤维的方向一致。肌原纤维绕核而行,核的两端富有肌浆,其中含有丰富的颗粒和,以适应心肌持续性节律收缩活动的需要。从横断面来看,心肌细胞的直径比骨骼肌小,前者约为15微米,而后者则为100微米左右。从纵断面来看,心肌细胞的肌节长度也比的肌节为短。3.在电子下观察,也可看到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肌质网、、糖原、等超微结构。但是心肌细胞与骨骼肌有所不同;心肌细胞的粗细差别很大,介于0.2~2.3微米之间;同时,粗的肌原纤维与细的肌原纤维可相互移行,相邻者又彼此接近以致分界不清。心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多种均有纵轴向伸出,管径约0.2微米。而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无纵轴向伸出,管径较大,约0.4微米。心肌细胞的丛状居中间,侧终池不多,与横小管不广泛相贴。
心肌细胞 - 生物电活动
膜电位图心肌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取决于离子的跨膜电-化学梯度和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一)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在静息时,处于内正外负的极化状态,其主要由K+外流形成。2.动作电位: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程的1、2、3、4等四个时期。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除极过程(0期)。它主要由Na+内流形成。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主要由K+外流形成。2期:1期复极到0mV左右,此时的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它主要由Ca2+内流和K+外流共同形成。3期:此期心室肌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0mV左右快速下降到-90mV,历时约100~150ms。主要由K+的外向离子流(Ik1和Ik、Ik也称Ix)形成。4期:4期是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心肌细胞已处于静息状态,故又称。Na+、Ca2+、K+的转运主要与Na+--K+泵和Ca2+泵活动有关。关于Ca2+的主动转运形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与Na+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行的,形成Na+-Ca2+交换。(二)蒲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产生机理:蒲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与基本相似,但其有4期自动除极化。4期自动除极化是膜对Na+通透性随时间进行性增强(If内向电流)的结果。If通道与快Na+通道的主要区别是:①If的通道对的选择性不强,虽然主要选择的是Na+,但还有K+参与。而快Na+通道的选择性强,主要允许Na+通透。②If的通道在复极达-60mV左右被激活,而快Na+通道在膜内电除极达-70mV左右被激活。③If的通道可被铯(Cs)所阻断,而快Na+通道可被毒阻断。  (三)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及产生机理:1.P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4期膜电位不稳定,可发生自动除极,这是自律细胞动作电位最显著的特点。  此外:1)除极0期的锋值较小,除极速度较慢,约为10V/s,0期除极只到0mV左右。2)复极由3期完成,基本没有1期和2期。3)复极3期完毕后进入4期,这时可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或称最大复极电位),约为-70mV。 心肌细胞2.P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及离子流的活动(1)0期除极的形成: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主要是由钙离子负载的。(2)3期复极的形成:0期除极后,慢钙离子通道逐渐失活。3期是由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共同作用的结果。(3)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目前研究与三种离子流有关。A:外流的进行性衰减;B:内流的进行性增强;C:生电性Na+--Ca2+离子交换。  (四)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分类心肌细胞除了解剖特点分为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和自律细胞外,还可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电生理特征(特别是0除极速率),把心肌细胞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分为两类:快反应电位和慢反应电位,而把具有这两不同电位的细胞分别称为和:1.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和蒲肯野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快、波幅大、时程长。2.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慢、波幅小、时程短。心肌细胞分类小节如下:自律细胞:如蒲肯野氏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和房室交界区(房结区,结希区)细胞非自律细胞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室肌细胞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美国科学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发现了一组可培植心肌细胞的干细胞。带领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正是华人WilliamPu。美国麻省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表示,新发现的干细胞位于心脏最外层的,或能修复已受损害的心脏组织。WilliamPu称:“当病人心脏出现问题时,便会失去驱动心跳的心肌细胞。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制造更多这类细胞。”据悉,研究人员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新干的。他们当时正在研究的另一组基因,所以要在活老鼠的胚胎上,用红色荧光蛋白复合体标签特定的细胞。出乎意料之外,他们竟然目睹心外膜细胞转化成心肌细胞。WilliamPu的研究成果显示,用编号为“Wt1”的干细胞能制造出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
心肌细胞 - 心肌细胞肥大
心肌细胞心肌细胞肥大是多种疾病所伴有的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生的病理,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一、心肌细胞肥大的概念 心肌组织包括心肌细胞和两部分,其中心肌细胞占心脏总体积的75%;间质占25%。心肌细胞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增宽或长度增加和肌节增多,心肌过度肥大时可有心肌细胞增生。二、心肌细胞肥大的基础 心肌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其收缩蛋白以α-肌球蛋白(α-MHC)为主,主管收缩功能。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向肌球蛋白及向宁蛋白。其中包括2个重链(MHC)、2个轻链(MLC),心脏仅有两种MHC基因表达即α-MHC和β-MHC形成α-α、β-β同二聚体及α-β异二聚体,分别形成同功酶V1、V2及V3。正常情况下,心房及成人心房α-MHC即V1同功酶占优势,而左右心室从胚胎到成人β-MHC始终保持在80%~90%,以V3同功酶占优势。心肌细胞一般不能增殖,只有细胞体积的肥大,处于收缩状态。胚胎期心肌细胞来源于肌干细胞,经逐渐分化成成熟的心肌细胞,其收缩蛋白以β-MHC占优势,处于“合成状态”,心肌肥大是心肌细胞从成熟的“收缩状态”向“胚胎型合成状态”转化的一种现象。心肌细胞肥大时,其表型变化,体积增大,心肌细胞内收缩蛋白类型改变,同时也可有心肌间增殖。心肌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生长有各自的调控机制,心肌细胞肥大可伴有也可不伴有间质细胞的增殖。三、心肌细胞肥大的原因和机制 1958年Teare对肥厚性心肌病进行了描述,从此,人们一直对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近年研究表明心肌肥厚是一种复杂的多种因素参与调节的动态过程。心肌细胞肥大发生的生化基础是心肌蛋白合成的增加,导致体积的增加。各种机械刺激,因素作用都可导致心肌肥大。1.机械性刺激的直接作用 长期的压力和/或容积负荷过度。使应力增加,导致心肌肥大。整体实验表明心脏受到负荷刺激时可发生心肌肥大。机械性刺激可通过促进合成增加或/和促使蛋白质降解减少而导致心肌肥大。其机制为(1)细胞内CAMP增加在搏动或停搏的心脏,其主动脉压从7.98kPa(60mmHg)升至15.96kPa(118mmHg)时,其蛋白质合成增加,形成增多,CAMP含量增多及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增加,提示动脉压力增高可通过CAMP依赖性作用机制加速蛋白质合成。(2)细胞内肌增加Portzer等报告,主动脉狭窄造成左室肥大时,肥大心肌的细胞浆蛋白激酶(PKC)活力较对照增加15%,细胞膜PKC活力增加40%。说明牵张增加心肌内肌醇磷酯含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C的激活。(3)原癌基因表达增加 在压力负荷过重所致心肌肥大早期,可观察到原癌基因表达增加。(4)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基因表达增加 培养的心肌细胞持续受到牵张刺激时,其β-MHC和α-肌动蛋白的基因表达增加。(5)其它 心肌细胞间,钠离子内流及细胞内环境碱性比等均可在牵张刺激所致的心肌肥厚中起重要。 心肌细胞2.化学性刺激 体液因素亦可促进细胞的肥大或增殖。(1)去(NE),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注射亚高血压剂量的NE可诱发心肌肥大,这种心肌肥大可能主要通过α1-R起作用,亦有学者将NE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发现myc基因转录可见增加5~10倍,并促进心肌肥大,这一反应可被特异性α1受体拮抗剂所阻断可为蛋白激酶C、PNA所加强,提高NE是通过α-受体、激活,蛋白激酶C系统,激活癌表达起作用的。(2)Cabral等在大鼠去压力感受器神经后诱发的神经源性高血压中发现,雄性大鼠左室重量/体重比值明显高于雌性,给可引起类似雄性神经源性高血压大鼠的左室心肌肥厚,而给予雌二醇则可抑制左室重量增加,其机理尚不清,可能与癌基因有关。(3)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受体分AT1与AT2两亚型,AT1受体与心肌的正性变力和变时作用及心肌细胞的生长肥大有关将AngⅡ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中,c-fos、c-jun、c-等原癌基因表达迅速加强,并促使合成增加,诱导心肌肥大。AngⅡ还可引起紧张素原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上调,进而促使心肌细胞肥大,这一反应可被AngⅡAT1受体阻断剂阻断,亦可被PKC加强,提示AngⅡ是通过AT1受体激活磷酸肌醇酯—C系统,激活原癌基因表达的。(4)(ET)1988年由Yangisawa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分离出一种缩血管多肽。ET是通过与靶细胞上ET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调节细胞增殖的。ET受体分为ETA、ETB、ETC,心血管肌细胞富含ETA,ETA所致心肌肥大,可能是通过增加肌球蛋白的轻键2、α-肌动蛋白、及α、βmRNA的表达。有人报道ETA也可能在体内NE导致的心肌肥大中起作用。(5)(GH)及胰岛素类生长因子(TGF)Antonio等人近期观察了GH及TGF1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发现心肌为GH及IGF-1的靶器官,给予正常大鼠外源性GH及IGF-1,可致其心肌肥大。容量和压力负荷的增加,可使IGF-1的基因表达增强。GH和IGF-1也可能间接通过胰岛素代谢或肾上腺素系统起作用。(6)白细胞介素6(IL-6)与细胞肥大因子(CT-1)keiko等人发现心肌细胞在缺,再灌注及受到其它因子刺激时,可分泌大量IL-6,且与心肌肥大有关。IL-6作为配体,与IL-6受体结合后,使与其相连的GP130形成同型二聚体,这样酪氨酸激酶被活化,Ras-Paf-map激酶等一系列反应随之发生,促进细胞基因转录活性增高。CT-1是从小鼠干细胞分化诱导期的上清液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为21.5KDa的蛋白质。有人报道:心肌细胞同样产生CT-1,也通过GP130影响细胞内传导信息的。CT-1刺激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比AngⅡ和ET还强,CT-1亦可使心肌细胞c-fos、c-jun及ANP、mRNA表达增多,说明CT-1调节细胞活化和转录水平。
心肌细胞 - 《心肌细胞电生理学》
心肌细胞电生理学心肌细胞的和离子流,是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主要,它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特别是的研究相结合,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如今,离开对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特别是对其离子通道和离子流的理解,就很难读懂现代心脏生理学,药理学,以及某些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著作。而心脏药理学的很多章节,如果离开这些内容,就难以成为现代的。由此可见,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在国外,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著作,日益增多,而在国内,则寥寥无几,而为临床医生所读的著作,更是缺如。
心肌细胞 - 鼠心肌细胞的培养和分离
心肌细胞目的:建立心肌细胞培养模型,用于心肌细胞体外实验。方法:采用胰酶消化及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与非心肌细胞如、等的差时贴壁法分离提纯心肌细胞,建立心肌培养。结果:心肌细胞培养最长成活时间达3天,心肌细胞受消化时间的影响有不同的形态表现。结论:可以利用差时贴壁法分离新生鼠心肌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胰酶消化以低浓度短时间为佳。 1.材料和方法1.1心肌细胞的消化取一只加盖烧杯,内放一块用乙醚饱和的,把0~3日龄的大鼠幼鼠放进该烧杯中,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胸腹皮肤,在无菌条件下开胸取出心脏,立即置于4?CD-Hanks液(mmol/L:Nacl137,Kcl5.4,Na2HPO40.37,K2HPO40.44,NaHCO34.2)中剪取肌,洗净残血,剪成约1mm?大小的组织块,弃去D-Hanks液加入0.08%胰蛋白酶液10~15ml,于37°C静置5min,吸出上层悬液,并加入等量的含血清培养基。经终止消化后离心(1800r/min)弃上清液,加入含血清的培养液。吹散细胞,同条件下离心,用10%血清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置于37°C含5%CO2培养箱中。1.2心肌细胞分离根据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贴壁时间的不同采用2小时差速贴壁,分别获得心肌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心肌细胞按1*106个细胞/ml种于50ml中,培养的前2天在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溴脱氧嘧啶核苷0.1mmol/l,以抑制非心肌细胞增殖,所有培养的心肌细胞均每2天换液一次。1.3心肌细胞的无血清培养当心肌细胞培养24小时后换无培养液(含培养液,胰岛素10?g/ml,铁蛋白10?g/ml,C100?g/L维生素B121.5umol/L)继续培养48小时,每隔8小时换液一次,尽量保持各添加成分浓度不变,最后收集细胞,进行测定。2.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最长存活时间为3天。实验采取低浓度,短时间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消化时间不同,所得到的细胞有不同的形态变化:消化3~5分钟,高倍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大部分呈新月形,并可见细胞在培养液中呈头尾相连的过程,呈动态变化。而消化5~10分钟的心肌细胞卷曲呈圆形,密度低,活动能力差。细胞培养约8小时后向一处聚集,彼此钩连呈现高密度区,这可能与细胞之间形成连接有关。由于某种不明原因,多次培养过程中心肌细胞中都出现不明,致使细胞在3天后基本死亡。3.实验讨论有很多文献报道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培养时间为10~12天,本次实验的培养时间为3天,与之比较成活时间较短,但本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液(0.08%)比一般浓度(0.125%)的消化时间效果好,消化时间在3~5分钟内可减少细胞死亡率.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胞向一处聚集的现象和可见的连续的形态变化,可以说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重新连接成更大单位细胞团是可能的,它们可能通过形态的变化相互钩连,连接成网。
心肌细胞 - 最新动态
日美联合研究成功培育心肌细胞日。日本和美国的研究人员6日在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通过在纤维原细胞中植入特定的3种基因,成功培育出心肌细胞。 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胚胎的心脏中,有3种基因是生成心肌细胞必不可少的。通过向纤维原细胞中植入这3种基因,可以获得驱动心跳的心肌细胞。 研究人员指出,与利用(iPS细胞)培育心肌细胞相比,这种方法更加安全、简捷。 该项研究负责人日本庆应大学助教家田真树说:“今后将确认是否可以用同样方法制造出人类心肌细胞。如果可行,患者将无需接受开胸手术,而只需通过导入这些基因,让那里的原细胞直接生成健康的心肌细胞。”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中华医学杂志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化学学报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4:24:2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400-601-3688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上一页] [1]
我来评两句
药品说明书心电图讲义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5页
文本预览: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脏传导系︱心电原理︱ 正常心电图描记︱
1、熟知常规ECG的临床意义 2、熟知ECG的描记和测量。 3、叙述ECG正常时各波形特点,心电图测法。 4、知道常见异常ECG特点。
心电图的概念(ECG)
用心电记录仪所描记的人体心肌电活动的曲线图, 称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一)心电发生原理
1.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极化、除极和复极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波形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脏传导系︱心电原理︱ 正常心电图描记
相关知识回顾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分几期? 0期:(去极化/除极化):Na+快速内流 1期(恢复初期):K+外流。
2期(缓复期/平台期) Ca++↑↑,K+外流↑。
3期(恢复末期):K+外流↑↑。
4期(静息期):静息状态下,离子跨膜运动仍存 在。
1.心肌细胞的电激动过程:
-极化(polarization) /除极(depolarization)/复极(repolarization)
2.单个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的心电波形
除极 + 复极
3.心室壁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
正常心室除极: 心内膜?心外膜
正常心室复极: 心外膜?心内膜
心电图中心室复极波与除极波的主波方向一致
(二)心电向量
1.心电向量 2.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3.心电向量环 4.心电向量环的两次投影
1. 心电向量
心肌细胞在除极或复极过程形成的电 位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称为心电向量。
2.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心脏电激动的每一瞬间均有许多心肌细
胞同时除极或复极,产生许多个大小方向各
不相同的心电向量,而这些心电向量可按一
定的规则最终综合成某个瞬间的综合心电向
在体表所测得的心电变化,其实是瞬间
综合心电向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综合法
3.心电向量环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从0点开始,随着心动周 期的推进,每一瞬间心电向量的幅度及方位不 断变动,直至全体心肌完成去极或复极又返回 到0点。由一个心动周期中循序出现的瞬间综 合心电向量的顶端连接线所构成的环状轨迹, 称为心电向量环。
4.心电向量环的两次投影
第 一 次 投 影 ( 空 间 向 平 面 )
第 二 次 投 影 ( 平 面 向 导 联 轴 )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PR段、PR间期
- ST段、T波
1. P波(P wave )
? P波是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 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房除
极,终末部代表左房除极。
2. PR段(PR segment )
? PR段是从P
第1页/共5页
寻找更多 ""my常规心电图简介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89页免费51页免费49页免费40页免费33页免费 40页免费30页免费2页免费6页免费9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2页免费5页免费6页免费44页1下载券
my常规心电图简介1|常​规​心​电​图​简​介​,​心​电​图​历​史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6.5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