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7岁了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癜轻度

请输入您要咨询疾病的标题,5万名正规医院大夫给您指导…
对话数13(6/7) 最后提交15-01-26 12:44
上周一我们从一附属医院回去,在家两天身上又长几个点,也没吃什么东西,最后一直在床上,没下床,慢慢有所减轻,我们回家一周去医院检查血常规和尿常规,我发给
回复医生:
对话数3(1/2) 最后提交15-01-26 12:43
13年11月份开始小腿就开始长一点点红色的,不痛不痒。当时没太在意,就没管它了。直到14年3,4月份有比较多。我去看过两个医生,一个说是过敏性紫癜,一
回复医生:
对话数14(6/8) 最后提交15-01-26 21:32
之前看过是过敏性紫癜,这断时间都没出新的点了,怎么今天两个屁股蛋又起了一片针点大小的红点,中药也在吃,这是怎么回事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6 10:35
高主任:您好!我女儿一直都是您看的,过敏性紫癜快四个月了,这次腿上起了六个红色的疹子,一开始不像是紫癜,因为是淡红色的,压之褪色。可是过了两天就像是紫
回复医生:
对话数17(6/11) 最后提交15-01-26 20:30
左边小胳膊内侧红色疙瘩有时红疙瘩上伴出血点出血点三四天后会消失,现在小红疙瘩延伸到小胳膊外侧和手背,双膝盖都有小红疙瘩和出血点,双脚背也有出血点,双脚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6 08:18
张医生,我是上周出院的患者家长,孩子今天在县医院尿检出现1+(潜血项),是否应立即入院治疗?我们家比较远,是不是应立即回院治疗?继续吃现在的药。现在不
回复医生:
对话数6(3/3) 最后提交15-01-26 07:20
过敏性紫癜:中西药吃了近2个月了、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明显好转就是坐长途车晕车、来回折腾、累的红点还是会出、怎么办?继续吃药女39岁中西药吃了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5 22:52
十年前就得过过敏性紫癜,当时尿潜血2+,尿蛋白+-,因妊娠吃中药至尿潜血+,尿蛋白-后就停止用药,一直未治疗,现紫癜复发,查尿常规潜血2+、尿蛋白+-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5 22:31
红斑多了,变成青色。第五天的时候。开始几天没有现在怎么办,还有十几天去北京,余主任让去的。病情如变化较大,可以尽早来复诊。
回复医生:
对话数4(2/2) 最后提交15-01-25 22:29
过敏性紫癜,患病已有两个月,定期去医院复查,有在吃中药,目前已经有一个月无新增的红斑。请问大夫关于饮食方面,能不能吃调料?(因在学校住宿,学校食堂的饭
回复医生:
对话数3(2/1) 最后提交15-01-25 21:42
一个月之前,皮肤红点,肚子疼用激素半个月不疼了皮肤没有红点了,可是激素量太大,不放心,时间长了说是肾里有蛋白可是想用中药调节是不是应该慢慢停用激素?开
回复医生:
对话数12(4/8) 最后提交15-01-25 21:23
12月5日晚,因发现孩子膝盖以下有红色斑块,脚踝肿胀,膝盖肿,急诊来院。当晚住院,进行治疗。给予耳针,灸法,中药熏洗,以及喜炎平,低分子肝素,复方甘草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5 20:44
检查及化验:
类风湿因子化验结果93
治疗情况(当前用药或近期手术):
最近没有用药,以前吃过中药,维生素C,扑尔敏,罗红霉素
过敏性紫癜病史
回复医生:
对话数17(2/15) 最后提交15-01-25 20:29
检查及化验:在你院 化验尿隐血 +-
血相12.2 回来后 在我们县 化验尿 2次正常未见隐血
治疗情况:在你院拿了16付中药 吃药期间 又上呼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5 20:01
之前腹痛型的,现在不腹痛了,还是有斑点没下去鱼虾什么的不过敏,什么时候可以吃需要复诊复查一下现在的病情状态与恢复情况,如无问题,既往也无相关过敏史,可
回复医生:
对话数369(132/237) 最后提交15-01-25 19:57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一月前双腿下肢及大腿内侧对称起红点,去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检查血常规有贫血症状,尿常规检查尿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5 19:17
日我儿子说早上有手背部骚痒,晚上放学说有脚底疼痛,家长没在意,1月13日照常上学,到中午时双膝上下肌肉有疼痛,同时脚底疼痛加重,放学
回复医生:
对话数2(1/1) 最后提交15-01-25 19:16
支原体感染过敏性紫癜,双腿出现红斑红点,西医治疗后基本控制,另外现在四岁半还遗尿。希望能够通过帮助进行中医治疗和愈后调理!可以配合中医治疗
回复医生:
对话数6(2/4) 最后提交15-01-25 18:20
,从脚面小腿到屁股两边呈对称分布起血红点,慢慢变成黄豆粒大小,颜色深紫,输了8天激素,隔了三天又复发希望根治过敏性紫癜,不再反复反
回复医生:
对话数5(2/3) 最后提交15-01-25 18:17
9月25脚痛,起点,不能走路。去广州儿童医院看,激素输液。皮疹下去。10月8号反复去中医学院第一附属院住院。其中腹痛因吃护胃药引起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
回复医生:
发布医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过敏免疫风湿病科 主治医师
发布医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肾内科 主任医师
发布医生:
河南中医一附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发布医生:
河南中医一附院
儿科 主治医师
发布医生:
河南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科 主任医师
患者好评123票
患者看病经验120条
收到患者礼物0个
擅长:治疗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发热性疾病、慢性咳嗽、...
北京儿童医院
查看患者反馈>>
最近通话:01-24 17:25
患者好评23票
患者看病经验20条
收到患者礼物111个
擅长:婴幼儿肾脏疾病,过敏性紫癜、呼吸系统疾病
查看患者反馈>>
最近通话:01-25 19:56
患者好评18票
患者看病经验10条
收到患者礼物5个
擅长:小儿内科、免疫科疾病
天津儿童医院
风湿免疫科
查看患者反馈>>
最近通话:01-26 18:33
患者好评22票
患者看病经验16条
收到患者礼物31个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血小板...
河南中医一附院
查看患者反馈>>
最近通话:01-23 20:09
患者好评12票
患者看病经验13条
收到患者礼物1个
擅长:小儿肾脏病,自家免疫性疾病,新生儿疾病,遗传代谢病,小...
北京协和医院
查看患者反馈>>
最近通话:01-24 19:27
患者好评45票
患者看病经验56条
收到患者礼物132个
擅长:小儿肾脏病、呼吸道疾病、营养及心理问题咨询
山东省中医院
近两周回复42问>>
患者好评42票
患者看病经验45条
收到患者礼物87个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1、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淋巴白血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近两周回复28问>>
患者好评23票
患者看病经验20条
收到患者礼物111个
擅长:婴幼儿肾脏疾病,过敏性紫癜、呼吸系统疾病
近两周回复57问>>
1小时前在线
患者好评22票
患者看病经验16条
收到患者礼物31个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血小板...
河南中医一附院
近两周回复57问>>
1小时前在线
患者好评30票
患者看病经验28条
收到患者礼物2个
擅长:小儿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肾、乙肝病毒...
河南中医一附院
近两周回复1问>>
2小时前在线
患者好评64票
患者看病经验84条
收到患者礼物33个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泄泻、呕吐、厌食、黄疸、胃肠...
北京儿童医院
已成功预约156人次>>
最新预约:01-16 09:43
患者好评88票
患者看病经验104条
收到患者礼物137个
擅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中西医结合儿内科,中西医风...
北京儿童医院
已成功预约538人次>>
最新预约:01-12 13:40
患者好评23票
患者看病经验20条
收到患者礼物111个
擅长:婴幼儿肾脏疾病,过敏性紫癜、呼吸系统疾病
已成功预约48人次>>
最新预约:10-23 13:10
患者好评21票
患者看病经验17条
收到患者礼物2个
擅长:小儿结缔组织病如: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系...
北京儿童医院
已成功预约35人次>>
最新预约:01-16 14:37
患者好评18票
患者看病经验15条
收到患者礼物1个
擅长:治疗小儿类风湿疾病、小儿肾脏疾病、过敏性紫癜、小儿...
北京儿童医院
已成功预约87人次>>
最新预约:12-18 20:52
北京三级甲等
郑州三级甲等
太原三级甲等
广州三级甲等
北京三级甲等
北京三级甲等
北京三级甲等
北京三级甲等
上海三级甲等
上海三级甲等
上海三级甲等
上海三级甲等
广州三级甲等
广州三级甲等
广州三级甲等
广州三级甲等
天津三级甲等
天津三级甲等
天津三级甲等
天津三级甲等
患者看病经验
看病过程:我家是河北霸州,孩子9岁得了过敏性紫癫。来到吴主任这经她来看,吴主任耐心的诊断,细心开药,我...
就诊大夫:
医院科室:儿研所风湿科
发表时间:01-26 08:13
看病过程:孩子四岁半,发病时先在本地医院治疗了九天,出院一天后复发,然后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
就诊大夫:
医院科室:河南中医一附院儿科
发表时间:01-19 23:02过敏性紫癜初期治疗及饮食指导
时间: 14:02:16
健康咨询描述:
我儿子7岁,双下肢反复分批出现皮疹,无腹痛,关节痛,肾功能正常,无血便。皮疹出现之前几天上呼吸道感染过。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输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1支,维生素C3g,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2.5mg每日一次。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我想问一下,该怎么治疗,饮食注意些什么,是不是应该让小孩减少运动,需要多长时间能治好,如皮疹消退了还需要治疗吗?(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93911称赞:700
病情分析:你好,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过敏原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也可由动物性异体蛋白引起,如鱼虾等,也可由药物引起.指导意见:
1.去除病因:包括抗感染,去除感染灶,清除肠道寄生虫,避免应用过敏性食物和药物.2.抗组织胺药物:可选用扑尔敏,异丙嗪,苯海拉明,息斯敏等药物口服或肌肉注射.可应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每日1~2次.3.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期和腹部,关节疼痛明显者,能迅速缓解症状.可给予强的松口服,必要时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短期用药(3~5日)症状缓解后可停药,但用药时间较长者应逐渐减量后停药
百度智能推荐
又称Henoch-Schonlein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常伴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有人认为过敏性紫癜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属于同一个谱系疾病。......
挂号科室血液科
常见症状、样
检查项目血象、出凝血机能检查、免疫学检查、尿液检查
并发疾病、、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本品用于维生素C和橙皮苷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紫癜,坏血病等...
参考价格:0
本品用于维生素C和橙皮苷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紫癜,坏血病等...
参考价格:0
本品用于维生素C和橙皮苷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紫癜,坏血病等...
参考价格:0
用于中度以上疼痛。...
参考价格:1500
网友最关注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维生素C和橙皮苷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紫癜,...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本品用于维生素C和橙皮苷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紫癜,...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儿科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6899|回复: 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阅读权限1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促使患儿来诊的主要问题:
1.发热 最终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以发热起病者占大多数,并因此而引起家属或抚育人员的注意,进而寻求医生的帮助;
2.不愿进食或进食时哭闹 对于缺乏主动表达能力的小婴儿,也有家属发现患儿不愿进食或进食时哭闹来诊,常见于疱疹性咽峡炎或疱疹性龈口炎的患儿;
3.咽喉部疼痛 主要见于有一定的主动表达能力的4-5岁以后的孩子,有时可能只是陪护人员发现孩子指着自己的口腔或抚着自己的颈部哭吵,体温可以始终正常;
4.呕吐 有呕吐的孩子常伴随有腹痛和(或)头痛,个别患儿整个病程可以只有低热或不发热;
5.其他,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精神差、缺乏活力、睡眠增多、颈部包块等。其中,鼻塞严重或者时间长者,多介绍到五官科诊疗,以了解有无过敏性、鼻腔异物、腺样体肥大、副鼻窦炎等;咳嗽明显时,如上气道病变不明显,即使双肺听诊无异常,也要考虑下呼吸道的问题,
二.问诊即时分析:
1.孩子不舒服有多长时间了?了解孩子起病的时间和症状持续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比如:发热在3天以内?5天以上?10天以上?我们考虑的疾病诊断方向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临床上,5天以上(超过4个晚上)的发热在临床上常提示有特殊问题,尤其是在治疗下经过这么长时间,更应引起我们基层医师的注意;
如果是发热,也可直接询问“孩子发热有多长时间了”?只是在针对发热的孩子问这个问题时,有的家属可能理解为“持续发热的时间”,而把退热药物使用后体温正常的时间主动忽略不谈,比如接诊时常可见到实际发热已经数天的孩子,因为在最后1次服用退热药物1个小时后体温不下降而来诊,此时询问“发热多长时间了?”,有家长会回答“发热1个小时”,如果我们不补充询问:“也就是说,孩子在1个小时以前,包括昨天、前天都是健康的?”,也许就会误认为这个孩子只是患病1个小时而引起误判,这对刚独立值班的年青医师可能更容易忽视这些问诊中的“小陷井”,所以,如果家属描述孩子患病的时间不足1天,那么最好再补充询问:“孩子昨天有没有不舒服?”,如果家属描述患儿的发病时间超过1天,则在既往史中对此前的健康问题进行补充核实。
2.体温最高有多少? 虽然,疾病的轻重与体温的高低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体温如果经常达到40℃以上,则提示患儿感染中毒症状较重,可能存在特殊病原感染或为特殊的疾病,如:幼儿急疹、麻疹、腺病毒感染、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等,或者已经合并血流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在婴幼儿,这样的高温更容易引起抽搐;同时,较高的体温也容易引起家属的恐慌,他们此时可能“度分、度秒如年”,容易指责接诊的医务人员处理不及时、用药不及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等,如果在用药前孩子再出现抽搐,或者最终出现让家属难以接受的后果,则家属常把病情的变化归因到我们接诊的医护人员没有即时给予治疗上,所以,对焦急的家属我们应该在治疗上更加积极,并做好更详细的沟通和记录。
3.用过退热药物多长时间了? 对于有些家属,还要特别强调或解释说明,让家属明白我们指的是“最后一次用退热治疗后多长时间”,或者在家属回答后再补充询问:“这一次喂药后一直没有再用药物?”。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感觉到家属可能分不清什么是退热药物,你可以直接询问:“孩子最近一次吃得什么药物?等等,具体怎么部,要根据你对家属文化程度的大致判断来进行,并无定势。了解这一时间有利于我们接手后对发热的对症处理,如果已经过了所服用退热药物的药效期,则应根据接诊后所测体温及时调整退热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患儿对退热药物的反应来推测我们下一步对症治疗的难易。如果体温高且正规服药也难下降,则提示感染中毒症状可能较重,或者有特殊的感染或疾病,如大叶性肺炎、伤寒、幼儿急疹、麻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如果细菌感染的感染灶没有清除,发热也常常难难以控制,如肺脓肿、脓胸、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外科感染等。
4.除了发热,孩子还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多表现为“单一”的发热,也就是除了发热以外,其他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精神食欲差等多较轻,且在发热缓解后也常随之减轻。了解孩子发热以外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疾病线索,如果拟诊上呼吸道感染而除发热外,还有较为突出的其他症状,则应小心其他疾病引起貌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很多疾病早期可以和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的一模一样,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综合征、幼儿急疹等。
5.孩子患病后都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治疗?用过什么药物?周边经常接触到的医疗单位的技术水平,我们要逐渐的加以了解,因为他们在处理病人时的理念在短期内常较为固定,而且治疗方法类似,以至于常可见到相似的问题;用过的药物和治疗能给我们在以下的诊断、处理中起到很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继续有效的治疗,或即时中止不恰当的处理;有时我们鉴别诊断中的某种疾病通过询问患者已经接受过的治疗就可以排除;而有时迷惑我们的症状也许与患者正在服用的某种药物有关。另外,有时在非儿科专业的医生治疗中,还会用到儿科禁用的药物或不恰当的治疗,此时,我们不仅要在接诊记录中特别标注,必要时,还应该在下一步化验检查项目上予以体现。
6.每天服用退热药物的方法?包括种类、用量、用次?退热对症治疗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有时家属提出的“退热效果不好”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服用退热药物引起的。了解每天服用退热药物的量、次,也可协助判断疾病的进展。如果昨天服用一次退热药物可以使体温缓解2-3个小时,而今天同样的退热治疗可以使体温缓解3-4个小时,则从侧面提示疾病可能已经开始好转;反则,如果我们观察到药效逐渐延长的过程中,又突然开始药效缩短,有可能是在上呼吸道感染好转中又继发细菌感染或合并新的感染,在其他部位的感染中,也应重视这种现象。
7.孩子此次患病中已经完成了哪些检查、化验? 并不是所有的家属都会记得把已经做过的检查结果主动呈给医生。有时这些检查化验在我们诊断及鉴别中会起很大的作用,或能还原疾病的本相,如果家属没有描述辅助检查的有关问题,我们在接诊时应该主动的提出这个问题。
8.孩子多大了? 年龄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脐炎和肛周脓肿几乎只见于生后3个月内的小婴儿;肠套叠多发生于6月龄-1.5岁的孩子;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及脑瘤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童;幼儿急疹确实多发于3岁以下的幼儿;沙眼衣原体肺炎在4个月以下的小婴儿表现突出;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小儿的专利;肺炎支原体肺炎现在虽然在2-3岁发病的也不少见,但仍然最常见于5岁以上的较大儿童;过敏性紫癜也有20岁以下这一年龄标准;热性惊厥是6-7岁以内的孩子才会有的对发热伴随惊厥的称谓。如此等等,还有很多,我们要注意总结不同疾病的高发年龄,同一诊断或同一部位感染在不同年龄其发病机理的不同。
9.孩子平时身体怎么样? 也就是病历书写中既往史中的内容,其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孩子平时的身体状况、用药习惯、过敏危险、重要传染病的接触感染史、喂养史等。
有些问题可能对我们的诊断很有帮助,如“既往有没有相似问题”或“1年这样患病能有几次”?同样是明确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果这样的上呼吸道感染1年来已经得了8-9次,就应该注意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症”的问题,如果是1个月得了3-5次,就应该注意是不是上呼吸道感染特殊部位如副鼻窦、中耳、扁桃体隐窝等的感染,或者非上呼吸道感染部位的感染,如泌尿系、血液系统疾病、风湿类等,需要注意的是,儿科患儿年龄越小,系统的定位越困难,泌尿系感染、细菌性肠炎等早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在少数;
要学会在门诊病人中询问既往史的习惯,同样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每年发生7-8次,可能就要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并继发性免疫缺陷了;对重要的既往史,如过敏史还要如实记录。如果7岁以下的孩子以发热为主诉来诊,还要注意询问孩子发热时有无“抽搐病史”(有的家属会把寒战或者睡眠时的惊跳说成抽搐),必要时询问父母兄妹及亲属中有无幼年发热时抽搐病史。以便对此次孩子发热时的处理更加完善。
以发热来诊时,先问孩子的体温,并测量体温,根据最后一次退热治疗所用药物及用药时间、接诊后测量体温来决定是否先做退热对症治疗。以上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调整顺序,通常都可以在测量体温的5分钟时间内完成。
三.临床资料:
1.体格检查:不管你感觉疾病多么的简单,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都很重要,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来说,体格检查从我们第一声问候“您好”就已经开始的。
首先是观察,要大致判断孩子的年龄、营养、发育、明显的畸形、神志、精神、面唇颜色及是否润泽、活力、声音、眼神、四肢运动能力及有无特殊举动、可见的部位有无皮疹、患儿在诊室与他人的互动及对家属安抚的反应、有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等。
触诊:主要是一些不引起患儿痛苦的触诊,并进一步完善单纯外观不能看到的视诊(如手心、足底、躯干、腹股沟、肛周、四肢等)。在家属描述病情时随手对前囟、颈部淋巴结、是否颈强、胸廓有无外形异常、腹部初步触诊(柔软度、明显的包块、肝脾、压痛等)、四肢关节活动度及触诊(有无胫骨压痛等);
听诊:听诊应该尽量在患儿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感觉听诊很重要,可以优先检查,不管孩子是什么疾病,至少应该对肺及心脏进行听诊检查,尤其是心脏的听诊。这是因为一方面,心脏的先天结构畸形在儿科常可作为基础疾病存在,且其早期不一定都能引起家属的注意,尤其是活动力较小的2岁以下的小婴幼儿,更应注意;另一方面,如果医生没有动听诊器,有些家属会认为我们没有“检查”而不满。
查看咽部:在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时,口腔及咽部检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因咽部检查对于3-4岁以下的婴幼儿常引起患儿哭闹。故常放在其他检查之后进行。如果最好能用一次性的压舌板,在用棉棒时,我就出现过2次“意外”,1次是把棉棒的棉头掉在患儿咽部,1次是被患儿咬断咳出。所以我们如果无可替代必须使用医用棉棒来查看口腔,一定要注意棉棒头是否松动,并至少用2-3根棉棒,但在小婴儿,3根以上的棉棒可能遮挡视线;如果患儿确实烦燥、不配合,我宁可不检查咽部,或在孩子哭闹时粗略查看,必要配合化验检查来判断病情。
除了全面的查体,拟诊上呼吸道感染重点查看以下部位:
A.皮肤:看有无皮疹。儿科常见发热伴出疹的疾病如麻疹、水痘、风疹、伤寒、幼儿急疹、腥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皮肤粘膜综合征、手足口病等。
B.颈淋巴结:如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综合征、血液系统疾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难以区分,颈部是查看淋巴结的主要部位,对发热的患儿必须查看。
C.口腔及咽:可以对口腔溃疡、手足口病、疱疹性龈口炎、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病毒引起扁桃体提供诊断线索,其他如龋齿、鹅口疮等也可明确。
D.肺部听诊:对于有咳嗽的患儿必须进行。
E.腹部:有呕吐、腹部不适疼痛的患儿常规进行。重点查看有无压痛、肌紧张、肝脾是否增大,肠鸣音、振水音等。
2.实验室检查:
A.血常规检查:中性分类大于75%更支持细菌感染,比白细胞总数更有意义。
B.血细胞形态分析:在拟诊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复诊的患儿或者发热时间超过5天的患儿,可以帮助我们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系统疾病、核左移的判定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C,其他:咳嗽明显时可选胸片等影像学检查;腹痛、呕吐明显时酌选腹部超声检查、心电图等检查;不能明确感染灶时增加筛查项目,如二便常规、血培养、咽拭子培养、血生化、血沉、病原学抗体等。
如果化验前已经在抗感染治疗,则其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应该考虑在内。如果发热不好转或者第2次复诊患者,宜每3-4天复查一次血常规,因为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出结果较慢,不适合在门诊首诊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时检查,但在患者复诊时,至少应加做血细胞形态分析。
四.鉴别诊断:
1.幼儿急疹:热退疹出为其主要特点,早期常高热难降,多在39.0℃-40.0℃,有时软腭可见粟粒样充血点,常见轻微的腹泻。高热持续3-4天时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随之头面部、躯干部先后出现充血性斑丘疹,24小时内达高峰,部分患儿可见哭闹、烦燥,但皮疹搔痒不突出、持续3天左右渐退。出疹后不再发热。
今年夏天发现了多例早期表现如幼儿急疹样表现,在热降时出疹,但出疹后还会发热2-3天,随热退而疹退,总发热时间较幼儿急疹多3天左右,达到5-7天。在出疹期虽发热,但体温比出疹前发热易于控制,且多为38.0℃左右的低-中度热。在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肠道病毒章节中找到“流行性出疹热”的诊断,但详细的描述却少。这批小范围出现的患儿可描述为“热降出疹,热退疹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2.麻疹:经过多年的预防,麻疹现在多呈散发存在,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难以区分,更易出现流涕、畏光流泪等卡他症状,临床常记为“热3天,疹3天,退3天”,多先有3-4天的高热期,随之出疹,与幼儿急疹不同,出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最重,体温最高,皮疹先见于发际、耳后,渐及颜面,自上而下扩散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心、足心,多3-4天出齐。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由EB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中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四季可见,常在某个时间段内集中发病,年龄越小,越常见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抗体阴性并不能作为排除性诊断。如果不作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体温易迁延到10天以上,是儿科常见的引起长期发热的疾病之一。因咽峡炎常突出,且其扁桃体上白色分泌物,常覆盖整个扁桃体,因此早期易被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但足量的抗菌素治疗足够疗程仍无效可支持诊断。基层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靠化验血细胞形态分析,异型淋巴细胞达到10%,或异型淋巴细胞总数达到1.0×109/L,而后者常被忽视。
4.败血症及流脑:如果在查体咽充血明显的情况下,又发现皮肤出血性皮疹,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流行性感冒(流感):可以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一样。但流感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常在新闻媒体上见到相关报道。可在学校、机关、幼儿园等集中出现相似病人。发热、全身酸痛、头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而鼻咽局部症状及咳嗽相对较轻。根据症状体征的不同常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等。
6.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年龄越小,孩子的感染越不容易被局限于某个部位或系统。小婴幼儿的上呼吸道感染就常见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表现,应注意与原发的消化道疾病鉴别。与原发于消化道的感染相比,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呕吐相对较轻,且查体咽充血常明显,随上呼吸道感染好转而呕吐、腹泻很快减轻,较少引起明显的脱水。
7.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抗菌素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发热,常可达39.0℃-40.0℃,早期咽充血明显,与上呼吸道感染难以区分,可有口唇干红,可有杨梅样舌,可有颈淋巴结肿大(常描述为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发热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可有多形性或充血性斑丘疹,皮疹易发生在3天以后;可有肛周脱屑及手足肿胀、指趾端脱皮;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核左移。血沉增快,CRP增高明显,但这种化验变化与细菌感染难以区分,如果缺乏其他表现,只有咽充血和或颈淋巴结肿大,早期常按上呼吸道感染及颈淋巴结炎用抗菌素治疗,有时会加用激素而使症状呈现好转的假像。抗菌素治疗3-5天以上仍无效会让我们想到该病。心脏彩超发现冠脉扩张有助于该病诊断,但不能以此作为排除性的标准。
8.通过血常规鉴别: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性粒细胞很少超过75%,比白细胞总数的增高更有意义。白细胞增高明显时,要警惕细菌性肺炎(包括大叶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败血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及血液系统疾病。
9.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0-2岁:上呼吸道感染每年7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3次。
3-5岁:上呼吸道感染每年6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2次。
6-12岁:上呼吸道感染每年5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2次。
《说明》 1、两次呼吸道感染之间的间隔至少应在7天以上,方能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2、如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未达到诊断标准,可加上下呼吸感染的次数。
通常在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时,往往还有基础疾病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的诊断。
10.过敏性鼻炎、哮喘或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一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即便随后开始咳嗽,家属及社区医生也容易认为孩子只是感冒,从而造成滥用抗菌素及延误诊断治疗的现状。
11.阑尾炎:有腹痛、呕吐表现时,应该与阑尾炎鉴别。这对配合查体的患儿应该问题不大,医生只要想到并认真完成腹部触诊就很少误诊。在儿科的问题还有患儿的配合问题,如果此时患儿只是哭闹或者拒绝触碰腹部,再加上诊室人多拥挤、家属不能安抚患儿配合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实际上的查体疏漏而误诊。所以,如果不能短时取得患儿配合的话,而患儿症状又引起你的注意时,宁可多做一些血常规、超声等检查。如果患儿需要镇静后才能完成超声检查,则正好能趁着孩子镇静时重复核实腹部查体。
12.其他,如风疹、细菌性痢疾早期、大叶性肺炎、节段性肺炎(多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嗜血细胞综合征等)、伤寒、结核病、结缔组织病等早期,有时可缺乏特异性的线索而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四.诊断:
如果上呼吸道某个部位的炎症和特点特别突出,则可做出具体的诊断,如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上以局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等处成簇的小疱疹为特征。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发病的疱疹性咽峡,个别可在病程中漫延到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可能与手足口病为同源病毒。
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所致者有时可在扁桃体表面见到白色斑点状的渗出物,或可合并软腭及颊粘膜后部散在针尖样出血疹,结合血常规可以协助判断病原;如果由细菌引起,多为链球菌感染,常见于2岁以上较大的儿童,临床常见高热、寒战(或畏寒)、头痛、呕吐、腹痛等感染中毒症状,可有咽痛,扁桃体弥漫性红肿,可有脓性渗出。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后者常在80%以上。临床可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更容易合并中耳炎、副鼻窦炎、颈淋巴结炎等。
临床考虑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患儿只有发热,查体咽峡及咽后壁充血,有时可在扁桃体上有斑点状的白色分泌物,或者考虑疱疹性咽峡炎,加上血白细胞总数低于15×109/L,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分类小于75%时,应首先考虑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同时发热时间小于72小时,热退后精神、食欲较好则临床可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发热时对症治疗即可;
临床考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血白细胞总数高于15×109/L,尤其是中性白细胞比例高于75%;和(或)查体发现咽腔、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发热经过4天治疗无好转倾向时,临床应考虑到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合并/继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
在基层临床工作中,发热时间达到4天以上无好转倾向应该引起接诊医师的注意,如果血象增高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伴发热4天以上,应首先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未有效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泌尿系感染等;
五.并发症或合并症:
“上感”是百病之源。就像一个国家的边境关卡,平时小打小闹不断,但那些真正有野心、有实力的入侵者,这些关卡很可能只是他们入侵的第1步。上呼吸道就是机体对外沟通的关卡,所以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只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一过性表现,或者根本就是某些疾病的假像。
1.热性惊厥: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但应注意除外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癫痫等其他引起抽搐的原因。单纯的热性惊厥在对症治疗后,随体温降到正常(多在一天内,或患儿睡醒后),精神很快好转。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拟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第1次血常规化验中,常见到白细胞总数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小于1.5×109/L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小于0.5×109/L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因此种血象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故在治疗时多首选抗病毒治疗;如果白细胞总数降低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则应警惕严重的细菌感染、败血症等,宜用有效的抗菌治疗,并警惕继发暴发性的、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可能。同时应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3.嗜血细胞综合征:是血液系统疾病,可以由感染合并或继发,化验血常规可出现血小板等多系下降的表现,常高热难降,临床相对少见,可能还不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川崎病等多见,写出来只是提醒大家,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并不如我们平时所想的简单。
4.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包括三大类:A.由上呼吸道直接扩散形成的想邻部位感染,常见如眼结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副鼻窦炎、腹泻、喉、气管、支气管炎、颈淋巴结炎、上颌骨骨髓炎等;B.经过体液扩散造成的其他远离上呼吸道的部位或脏器感染,如:心包炎、脑炎、泌尿系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C.由感染后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引起的并发症,如紫癜、川崎病、肾炎、心肌炎、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
总感觉并发症应该是合并于上呼吸道感染存在的,是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的共存关系,如热性惊厥与上呼吸道感染;对于上面说的“上呼吸道感染的三大类并发症”应该用“继发症”更容易从字面上理解。
六.治疗:
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更加细致和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利用症状、体征及基础的血常规和血细胞形态分析对病原做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这一大方向性的判断。
除了针对本次感染而使用抗感染、退热对症、适当补液等治疗外,还要注意针对基础疾病,如佝偻病、贫血等的治疗;对于任何疾病,都要观注其营养需求,恰当的饮食指导、适当的营养和液体补充可以改善治疗的效果和减少患儿的不适,疾病后的营养饮食指导可以减少疾病继发营养不良的发生。
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主要症状,对其作好对症治疗是治疗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明确的是:发热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机体遇到伤害时的保护性防御反应,能增加人体抵抗力、有效抑制和清楚细菌生长,是机体为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进展的努力尝试。使用任何退热治疗,都可能打破机体这一有利的代偿。退热治疗时,机体是负出代价的,所以一定要权衡利弊,慎重选择。
A 2个月以下孩子发热时,先要收住院治疗,主要针对引起发热的原因处理,如包被过严者散包,脱水者补液,感染者抗感染,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使用药物降温;
B. 2个月以上孩子发热时,以口服药物降温为主,
目前在儿科常有的退热药物有两种,一为布洛芬,每次8-10毫克/kg,至少间隔6小时可重复;二为对乙酰氨基酚 每次10-15毫克/kg,至少间隔6小时可重复。
目前不主张肌肉注射解热剂,尤其是安痛定或复方氨基比林,肌注不仅可引起局部感染或臀肌萎缩、坐骨神经炎等,且以上两药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用后可产生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其发生率远远高于氯霉素,甚者致命,故一定要慎重选择。
口服退药治疗的一般原则:在发热需要口服药物时,原则上先从推荐的小剂量试用,如果感觉退热效果不满意,再加到推荐的最高量服用;如果观察到退热药物服用后出大汗、体温很快下降,可酌情下调使用剂量;发热期间,尤其是服用退热药物以后,要鼓励患儿适当增加饮水;常用的口服退热药物多需1小时才逐渐达到药效的高峰并维持2-3小时左右,如果服药时患儿体温下在上升期,表现为在正常保暖下手足仍发冷,则临床常观察到患儿服药后体温多继续上升,到服药后50-60分钟时体温上升到最高,随后观察到患儿手足温暖、耳后及颈后皮肤潮湿出汗,体温也逐渐下降,故而,如果服药剂量足够,则应该在服药后2-3小时判定效果。
对于难以控制的高热,我习惯于先用布洛芬8-10毫克/kg,观察3小时无效可选对乙酰氨基酚15毫克/kg,如此循环往复,临床很少需要如此口服超过3天者。
如有以下情况可暂缓退热治疗:A。患儿腋温小于38.0℃;B。耳后、颈后皮肤潮湿有汗;C.每15-30分钟测量1次,观察体温在向下波动;D。患儿精神、活动如常,无明显不适。
发热72小时内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线索,则可首先使用抗病毒治疗,到3-4天评价效果,无效则进一步考虑诊断的正确性,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必要的复查,必要时根据经验加用抗菌素治疗。我对于72小时内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虽未找到细菌感染证据,如果在来诊前已经用了抗菌素治疗,且其方案无原则性错误时,大多仍要求其继续使用至有效或判断为无效时止,如果要更换治疗方案,则尽可能的进行必要的检查。
上呼吸道感染考虑细菌感染时,我目前仍首选青霉素,临床观察疗效可靠,无效时次选头孢类药物。把总药量按说明书分次使用疗效更好。总疗程7-10天。
拟诊上呼吸道感染常规治疗下发热时间4-5天无明显好转,密切观察又未发现其他疾病线索者,有时更换使用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可有明显的效果,可能与腺病毒等DNA病毒感染有关,多在本地有流行趋势而短期能集中见到相似患者,注意治疗上与医患沟通时的调整。
原来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因其在心脏病、贫血等时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副作用,而且说明书中只笼统的说“贫血”而未强调是什么贫血,显然也包括在婴幼儿极常见的营养性贫血。所以现在使用已经越来越少了。(参考附录:利巴韦林说明书)
门诊治疗:1.患儿为发病即来的初诊患者,除发热外其他症状不明显,且来诊时患儿看上去有活力,化验血常规支持病毒感染;
2.在作咽部或接触患儿皮肤的触诊、听诊时患儿挣扎、推拒、哭闹有力时,查体未找到咽部以外疾病的线索;
3.或者第2次复诊但热退后精神好,进食量满意,药物降温后活动、嬉戏如常,热程未超过4天,或复查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未发现其他疾病线索者,除发热外其他表现并不突出者。可以考虑门诊治疗,首选口服药物,必要时临时输液;
住院治疗:1.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我们在决定是否住院治疗时,还要考虑家属对疾病的恐惧程度和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如果原本考虑门诊治疗的患者,家属表现的极为担心、难以沟通、或者有不信任倾向时,宜安排住院观察治疗;
2.患儿第3次及以上复诊时,可作为拟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一项单独的住院治疗条件,原因为:在3-5天的急性发热期内能反复的复诊,说明家属自己很重视,或很焦虑,其潜潜台词就是:孩子在你这里不能有任何的问题。
3.虽单纯表现为发热,但化验血常规和/或血细胞形态分析等发现细菌感染证据时,我通常会建议患者首选输液治疗,因我们这里没有临时输液,我就建议其住院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早用1个小时,感觉效果就更好一些。
4.诊断疱疹性咽峡炎或合并有疱疹性龈口炎时,如果患儿表现出咽部或口腔疼痛而进食明显减少时,宜即时安排输液,除抗感染外,还可以经静脉尽早给予营养、补液对症治疗。个人感觉在口腔或咽部有疱疹时,在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0.3mg/kg每天1次静注给药,可能减少疼痛时间,使疱疹面积加快缩小,或与其改善病灶局部微循环有关?
5.发热时间达到5天或以上时,需要完善更多的检查,通常会建议其住院观察、治疗。
6.化脓性扁桃体为或化脓性咽炎合并明显的头痛、呕吐等感染中毒症状时,应尽早静脉给予有效抗菌素治疗。呕吐明显时,我目前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次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均较可靠。在头痛、呕吐明显的患儿,输液早期加用地塞米松0.1-0.3mg/kg 1次,常可在12小时内明显缓解头痛、呕吐感染中毒症状。
七.预后:
精神状态和食欲比发热的高低更有意义。如果精神食欲好,则通常病症较轻而危险较小;如果精神差、食欲不振,则“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只是一个假像,应警惕更严重的问题。
每一次病毒、细菌感染都可能带来远期的免疫并发症,多在病后1-2个月内出现,像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肾炎、各种风湿类疾病等,很多都可能与早期的微生物感染有关。就像狗咬伤后不仅会有急性期伤口的恢复,还可能会有远期的狂犬病的问题一样。
有基础疾病者,如贫血、佝偻病、慢性腹泻等消耗性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继发性免疫缺陷症、肾病、脑瘫等,可能使疾病迁延或反复。
1.症状变化:上呼吸道感染的预后与所感染的病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起病的前72小时往往是逐渐加重或高热难降的节段,此后体温逐渐易于控制,表现为发热的峰值温度下降、退热治疗次数减少,,体温处于正常的时间延长、精神食欲好转。多数病人在5天内体温渐波动性下降到正常。
在1年中的某一两个月,可集中见到最终仍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较长期发热的病人,高热期可以达到5-7天,甚至更长,但始终找不到细菌感染证据,常有流行病史,可有“流感”、“腺病毒”等流行的报导,有时也可在当地散发存在。除发热时间较长外,与普通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相似,只是过程被“拉长”了一样。
在发热时间超过5天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除了可能是某种疾病的早期表现外,还要警惕先后两次“上呼吸道感染”重叠发病而使发热期延长的可能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时也可使发热期延长和发热反复。
2.体征变化: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多在治疗3天后逐渐好转,到7天左右接近于正常。整体上来讲,细菌性感染比病毒性感染好转的容易快一些。疱疹性咽峡和疱疹性口腔炎在病程的2-3天达到高峰,在治疗下,疼痛在72小时内最明显,表现为患儿在治疗的72小时内常主动拒食或进食时哭闹而使进食明显减少,以后精神食欲及进食量逐渐改善,哭闹减少。3-4天后口腔或咽峡粘膜疱疹面积开始减小、充血减轻,7天左右基本充血及疱疹基本消失。
3.化验变化:对于血象增高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者,在有效的治疗后,最快的1天就可明显下降,甚至正常,这也是入院前接受过抗菌治疗者,如果患者在用抗菌素前没有血常规可供对比,则血常规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抗菌治疗48-72小时复查者,约半数血象或中性粒细胞仍偏高。
对于合并有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的患儿,在单独用抗病毒治疗后3-4天复查,半数以上升高到接近于正常或者正常的水平。
附:1.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上部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昆明)前言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高居门诊就诊数、住院数和病死数的首位,同时也是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百病之源”,是使用抗生素频率最高、数量最多的疾病。
即将进入世纪之交的今天,儿科工作者要实现2000年ARI病死率较1990年减少1/3的目标,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ARI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现实意义很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总是在“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忽略病原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日趋严重耐药病原菌的资料恰恰提示,经验治疗的局限性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矛盾状况,我们组织国内呼吸方面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从中国国情出发,制订了ARI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将其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医疗实践的参考。中药及抗病毒类药物的选用不在此指南中论及。
本指南分为上呼吸道感染(URI)和下呼吸道感染(LRI)两大部分,两者的解剖界限在喉部,喉本身属于上呼吸道。本文为URI部分,LRI部分将在随后总结发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RI)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以急性鼻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咽炎、喉炎、会厌炎等。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学有同有异,因此,要倡导ARI抗生素合理使用,就必须对URI作出明确的定位诊断。不宜笼统诊断为URI,否则客观上极易为滥用抗生素创造条件。
普通感冒(common cold)
1·大部分儿童1年中可患普通感冒3~6次,约10%左右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年中可发生普通感冒达8次以上。
2·本世纪60~90年代,文献资料中普通感冒时抗生素使用与否的双盲对照试验一致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变本病的病程和转归,也不能因此而有效地预防普通感冒的细菌性并发症。
3·本病一般为自限性,通常3~7天,个别达10天。而咳嗽(占31%)、流涕(占35%)症状,可持续2周以上,加之本病年发生率3~6次,造成有些患儿两次普通感冒的间隔较短并被误以为“久治不愈”或“继发感染”。
4·普通感冒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常只有的表现,当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等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但指征是必须符合这些部位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下述)。
(二)病原学:
90%以上原发病原为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占60%,此外有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普通感冒不宜给予抗生素。
2·对症治疗居首要地位,包括休息、供应充足水分、退热、减轻卡他症状等。
3·鼻分泌物呈粘稠不透明或变色,仍可能是病毒性鼻窦炎,无需用抗生素,除非这种症状持续7~10天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或伴发热、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考虑细菌感染,在积极等找感染部位的同时,加用抗生素。
中耳炎(otitis media)
1·中耳炎是小儿URI使用抗生素的主要指征,但尚未受到国内儿科医生们的普遍重视。
2·区分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 mediaAOM)与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effusion, OME)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OME指中耳内有渗液、持续6周以上,但无急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患儿多为1~3岁。AOM诊断标准是,中耳渗出伴有急性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发热、易激惹、头痛、耳痛、呕吐、腹泻等,体检发现耳廓牵拉痛、传导性听力减退,鼓膜充血膨出或紧张呈暗红,或可视标志区消失,鼓膜运动减弱、鼓膜后有黄色脓液或鼓膜穿孔。
3·复发性急性中耳炎(recurrent
AOM,RAOM)指6个月内有≥3次或1年中有≥4次的典型AOM发作。诊断RAOM时仍应强调AOM的诊断标准,以免与持续性OME相混淆。对RAOM患儿要注意各种潜在诱因,如被动吸烟、托幼机构集居儿、过敏性鼻炎和各种颅面畸形包括腭裂、21三体综合征等。
(二)病原学:
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通常为不定型)、卡他布兰汉球菌,较少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毒和支原体也可能是中耳炎的病原。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65%以上OME可以自行缓解,故OME初始治疗中不使用抗生素。如果OME患儿的中耳渗液持续3个月以上则应考虑使用抗生素。
2·对难以确诊的早期AOM患儿应临床严密观察1~2天而暂不使用抗生素。
3·国外大量双盲对照资料表明,一旦确诊AOM就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使用抗生素前一般应取中耳渗液作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化脓性中耳炎是抗生素使用的绝对指征。
4·抗生素选择:首选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CO),备选的有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或头孢克洛。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病原明确为支原体者选用大环内酯类,常用的有红霉素、罗红霉素或阿齐霉素。
5·抗生素剂量和疗程:
(1)剂量:青霉素G 5~10万U/(kg·次),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V 8~12mg/(kg·次),每6~8小时1次口服;SMZCO(TMP/SMZ)剂量计算(4/20)mg/(kg·次)[最大(160/800)mg/次],每12小时1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15~25mg/(kg·次),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8~12 mg/(kg·次),每6~8小时1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棒酸(AMO/CLAV)剂量计算(25/5)mg/(kg·次)[最大(1 000/200) mg/次],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或(25/6·25) ~ (50/12·5)mg/(kg·d)[最大(500/125) mg/次],分成3~4次口服;头孢克洛10 mg/(kg·次)(最大500 mg/次),每8小时1次口服;红霉素15 mg/(kg·次)(最大500mg/次),每8小时1次口服,或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4 mg/(kg·次)(最大150mg/次)每12小时1次口服;阿齐霉素10 mg/(kg·次)(最大500mg/次) ,每天1次,口服3天。
(2)疗程:AOM无并发症者疗程7~10天,对鼓膜穿孔者和2岁以下年幼儿疗程常需适当延长。抗生素治疗超过10天不愈者为持续性中耳炎,需要根据细菌学检查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6·RAOM:有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可以选用SMZco或羟氨苄青霉素(剂量同前)。抗生素的预防应用疗程不宜超过2~6个月;疗程在1个月以上的预防性应用,选择SMZco为好,因其相对较少促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致耐药。有时外科治疗对RAOM是必需的,例如鼓膜切开术并植入通气管等。
鼻窦炎(sinusitis)
1·鼻窦炎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变态反应性)所致,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30天)、亚急性(~3个月)和慢性(&3个月)。
2·急性感染性鼻窦炎仅0·5% ~5%是细菌感染。普通感冒合并病毒性鼻窦炎的机率很高,这种无并发症的鼻窦炎发病机理类似OME,约有60%的自愈率。
3·单纯根据鼻分泌物颜色和性状不足以区分病毒性抑或细菌性,两者区分的关键是局部细菌感染征象及其持续10~14天以上。
4·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诊断标准是: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即流涕、鼻塞伴咳嗽)持续≥10~14天而无改善者或较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即发热≥39℃、鼻分泌物持续呈粘液脓性、面部肿胀、鼻窦部压痛、头痛和上颌磨牙区叩痛等。外周血象示白细胞增多。
5·鼻窦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对鼻窦部X线平片、CT、MRI结果在小儿期尤其1岁以下小儿的解释要慎重,因为小儿鼻窦发育不完善(上颌窦、筛窦出生时已存在但很小,额窦、蝶窦5~6岁才出现)、结构不清楚,单凭影像学容易造成“鼻窦炎”过多诊断。
影像学检查宜针对以下的病例:复发性鼻窦炎者、鼻窦炎症状持续而无改善者、症状严重有并发病者以及拟作鼻窦部手术的患儿。
(二)病原学:
病毒病原学参见“普通感冒”节。细菌病原类同急性中耳炎,要注意:细菌学诊断应取材于鼻窦部穿刺分泌物,鼻分泌物的直接涂片和培养无诊断意义。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单纯病毒性鼻窦炎无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2·细菌性鼻窦炎首选对可能病原菌有效的、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剂量同前)。疗程:症状、体征改善后7天,一般为10~14天。治疗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3·复发性细菌性鼻窦炎的急性发作期或上列治疗3天临床无好转者,应选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疗程可以延长至3~4周。
咽炎(pharyngitis)和扁桃体咽炎(tonsillopharyngitis)
1·扁桃体咽炎包括咽炎(pharyngitis)、扁桃体炎(tonsillitis)以及咽和扁桃体同时炎症。
2·病毒仍是咽炎或扁桃体咽炎的主要病原,尤其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
3·A族链球菌(GAS)所致的化脓性扁桃体咽炎可以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蜂窝织炎、咽后壁脓肿等化脓性并发症,也可能在感染后2~4周引起非化脓性并发症,如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C族、G族链球菌(GCS、GGS)也可引起化脓性扁桃体咽炎,但相对较少。
4·单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包括发热、咽痛、咽扁桃体充血水肿和渗出等均不足以区分病毒性或细菌性。鉴别诊断必须早期进行咽拭培养,标本取自扁桃体表面、隐窝或咽后壁,操作时咽拭勿接触悬雍垂和软腭,以免污染。
GAS的抗原检测特异性强,可结合细菌培养明确病原。应注意当地链球菌健康带菌状况,包括GCS、GGS。
(二)病原学:
1·病毒病原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一般而言,病毒性扁桃体咽炎的咽外症状明显,例如腺病毒引起咽结膜淋巴结热,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柯萨奇病毒引起咽部疱疹、胃肠炎、手足口病等。
2·细菌病原有GAS、GCS、GGS、卡他布兰汉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
3·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可以引起扁桃体咽炎,其特征是常常合并气管支气管炎。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病毒性扁桃体咽炎无使用抗生素指征。
2·对病原尚未确定的扁桃体咽炎患儿也不应急于使用抗生素,经验治疗往往是盲目而无效的,有条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
3·明确为细菌性扁桃体咽炎及其化脓性并发症、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等)者,为消除感染灶均有使用抗生素指征。国内外迄今尚未发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GAS,故青霉素仍是极有效、安全、廉价的首选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和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唑啉等也可使用。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齐霉素(剂量同前)。
4·疗程:无并发症的细菌性扁桃体咽炎抗生素疗程5~7天;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患儿的咽炎10~14天;一旦出现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应视病情而延长,并注意有无扁桃体周围脓肿,必要时须及时作外科脓肿切开引流术等。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喉炎(laryngitis)
1·感染性喉炎大部分由病毒所致,常常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毒也可以同时侵犯上、下呼吸道,造成急性喉-气管支气管-肺炎。
2·原发性细菌感染性喉炎不多见。
3·小儿喉腔狭小、粘膜柔嫩、血管淋巴管丰富、粘膜下组织疏松、喉软骨发育不完善,加上咳嗽反射的排痰能力差,故小儿远比成人容易发生喉梗阻,且常常在夜间发生。
(二)病原学:
1·常见病毒有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2·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1·无并发症的单纯病毒性喉炎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本病一般呈自限性病程,5~7天可自行缓解,但必须加强对症治疗,并注意急性喉梗阻的防治,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2·细菌性喉炎首选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如明确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应选用万古霉素;如为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可以选用羟氨苄青霉素+棒酸或二、三代头孢菌素类。
3·抗生素剂量和疗程:青霉素G、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棒酸、头孢克洛,剂量同前述(详见“中耳炎”节)。苯唑青霉素50 mg/(kg·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15mg/(kg·次),每6~8小时1次静脉滴注;头孢噻肟50 mg/(kg·次)(最大2 g/次),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50 mg/(kg·次)(最大2 g/次)每天1次静脉滴注。抗生素疗程一般均为5~7天。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急性会厌炎(acute epiglottitis)
1·急性会厌炎是一种声门上喉炎,进展迅速,易出现严重喉梗阻征象,但多无声音嘶哑,极少咳嗽,患儿常取前倾坐位。本病在我国小儿中少见,儿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2·学龄前儿童、婴幼儿是发病机率较高的年龄段。
3·虽然咽部体检就可以确诊本病,但这种普通检查可能引发气道梗阻,故必须备好气管插管后方可进行。
(二)病原学:
细菌是主要病原,尤其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其次有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Hib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因本病凶险、进展较快,故氨苄青霉素已不宜作为首选抗生素。可首选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剂量同“细菌性喉炎”节。疗程通常为5~7天。疗程中必要时应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参加审阅、讨论和制订《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上、下部分)的专家有张梓荆、江载芳、胡仪吉、杨永弘、陆权、陈慧中、范永琛、付文永、董宗祈、姚龙、叶鸿瑁、袁壮、王亚亭,其他还有:陈育智、宋国维、俞善昌、卢竞、叶启慈、王乃礼、陈坤华、盛锦云、韩忠、赵淑琴、佘桂源、刘玺诚、姚德秀、吴婉芳
(陆权 陈慧中 江澜 杨永弘 整理)
《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第37卷第12期748页
附2.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小儿常见病,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 岁最常见。患有RRI 的小儿简称,在1 年内有7~10 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多为先天性因素或机体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为儿科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反复呼吸道感染以2岁内小儿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据有关方面统计,呼吸道易感儿每年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平均为健康儿的4.5倍。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感者除较健康小儿多罹患几倍的呼吸道疾病外,多有食欲不振、、体重不增、等表现。
反复呼吸道感染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幼儿免疫功能比较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母乳喂养则较人工喂养免疫力强。此外,长期偏食、挑食,以及耐寒力差的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对易感呼吸道病也有影响。有报道易感儿血中IgG及IgA等抗体均有下降,但也有认为变化不大。唾液中SIgA水平低下及细胞免疫低下,各地观察基本一致。易感儿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也有降低,如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
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各地有不同的诊断标准,但一般认为每月患感冒或气管炎1-3次以上或1年内患肺炎2~3次以上可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现代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手段尚不多,远期疗效有待观察,如左旋咪唑、酮替芬等长期服用对减少反复感染有一定作用,应用对低下所致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一定作用。国内尚用核酪、口服及气管炎疫苗、胎盘酯多糖注射,对防治本病有效。
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虚证”范畴。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肺脾两虚,肺气虚弱则表卫不固,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五脏皆虚,故易受外邪侵袭。
年龄(岁) 上感(次/年) 下感(次/年)
注意:1.上感两次之间间隔7天以上。
2.上感次数不够,可加下感,反之不可。
3.须观察一年。
近几年,孩子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增加的趋势,为此家长消耗了不少时间、精力和财力,孩子健康受到明显的影响,使不少父母家长困扰不已。
孩子为什么会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呢?原因可以分内因与外因两方面:
一、 内因:我们曾经提到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病毒可恶之处是它们感染
了之后会引起呼吸道上皮的剥脱或坏死,失去完整的粘膜覆盖,使其下组织暴露,为第二次第三次……感染制造机会。其次病毒感染之后,往往影响到免疫系统,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的暂时性(大多数)或永久性(极少数)的抑制。到底“暂时”要多长时间虽然还难以确定,但如果在这段“暂时性”免疫力不足的时间内,不注意保护孩子,就很容易使孩子再发生呼吸道感染。而每感染一次,免疫力受到抑制一次,其恢复正常的时间就会拉长,下次感染的机会更容易。
不少家长往往忽略这很重要的一点,在孩子呼吸道感染刚刚好转不几天,便急于送到集体机构去。这样做不但可以把病传给别的孩子反过来,刚好转而未康复的孩子有可能受到别的孩子传过来的感染。
二、外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特别提请家长及基层医师们注意,当孩子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时,不要为了急于为孩子退热或减轻咳嗽而轻易使用激素药物,不要为了减少孩子的鼻涕而较长时间地使用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对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起病多焦急,可有发热、流涕、、喷嚏伴轻咳等症。有的可有呕吐、腹泻等。不同的年龄表现的症状已有所不同。反复呼吸道感染时家长觉得很棘手和担忧,有些家长往往寄希望于药物、等来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但是收效甚微。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小儿身体的防御能力、、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与小儿呼吸道解剖特点有关。
预防措施首先必须从增加小儿的身体抵抗力和防止病原体的侵入着手,具体如下:
(1) 增强体质,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体格锻炼。
(2) 室内保持新鲜空气,经常通风。
(3) 流感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不要让孩子多接触已感染的儿童和成人。
(4) 天气变化季节,加强护理,孩子穿着衣服冷暖要适宜。
(5) 加强营养。
(6) 确实体弱的儿童可适当时要药物来增强机体免疫力。
锌元素能促进儿童胸腺的发育,从而保证胸腺能正常分泌T淋巴细胞,提高体液免疫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硒元素能刺激抗体的生成,从而也能有效。
控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重在预防。
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所含免疫球蛋白A能抵抗细菌、病毒的侵袭,对预防呼吸道感染有独特的功效。
其次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和户外活动,有计划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平日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精纤维的食物,饮水量要充足,少吃甜食、冷食,少喝饮料,控制油炸食物,作到营养均衡。
按期接受体格检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此外,平日注意口腔清洁,幼儿每日刷牙早、晚各1次,每餐后用清水嗽口,以预防咽部感染。
对体弱儿可服些中药预防,如玉屏风散、王氏保赤丸等。也可服用西药左旋米唑,每周服用2天,3个月为一疗程。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服2.5-3㎎左旋米唑。对病毒型感冒,用1%病毒唑滴鼻,也有一定疗效。
祖国医学将呼吸道疾病分为风寒和风热两型,治疗以清热解表、降气止咳、化痰平喘为主。常用中成药有银翘解毒片、板兰根等。也可用清肺冲剂,其成分有银花、连翘、菊花、青黛、地骨皮、生地、生石膏等,便秘时加适量瓜蒌。中医常强调肺与大肠相表里,通便方能降火,清胃化苔、降气止咳、化痰平喘。
西医方面在使用抗生素时,强调不要滥用链霉素和庆大霉毒,以免损伤听神经和肾脏。
主要有两个方面:1、刺激及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就是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补充多种的维生素,加强体质身体的锻炼、增强小孩体质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常用有三种药物:
①转移因子:转移因子从是人白细胞或者是动物的脾脏里面提取的,它含有多种的免疫调节因子,可以提高和触发机体免疫防御疾病的功能,有资料表明服用转移因子后血里面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
②卡舒宁:是一种卡介苗的提取物,主要成分是一些核糖、脂多糖,它能够增强体内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呼吸道感染。
③胸腺因子D:是常用的促进免疫力功能的药物。这三种药物从不同的角度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发病原因是什么?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特点是上、下呼吸道反复感染,多见于三四岁的孩子。
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通常以气管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感染。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之中,与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入密切相关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有关,因此在一年中得几次急性呼吸道感染完全是正常现象。一般5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平均患急性呼吸道感染4至8次。但有些孩子患病的次数过于频繁,每月患1次,甚至几次呼吸道感染,就属于病态了。
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起来所致,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先天及遗传因素。例如,患先天性心脏病、有各种免疫缺陷的孩子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又如,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家族史的孩子也容易成为复感儿。二是与喂养方式有关。有人观察,人工喂养的孩子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三是微量元素缺乏的孩子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四是家庭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之一。
怎样判断是否患病?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严格诊断标准的,不是孩子一感冒多了就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年龄在0至2岁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或下呼吸道感染3次;3至5岁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或下呼吸道感染2次;6至12岁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或下呼吸道感染2次。同时,两次呼吸道感染的间隔时间至少应在7天以上,方能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如果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未达到诊断标准,可加下呼吸感染的次数。符合上述标准的儿童才能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因此,当医生向家长询问孩子患病的时间和次数时,如果家长只是说“大概吧”、“差不多吧”,而不能确切回答,实际上对孩子的诊断及治疗都很不利。所以,每当孩子生病时,家长应认真作好病情记录,以便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资料。
防治是否就要切除扁桃体?
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之一。因此,很多家长向医生询问,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否应切除扁桃体?这个问题要按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扁桃体是人全身淋巴系统的一部分。它也是人体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身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所以扁桃体是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医学界对扁桃体切除的意见、标准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有下列情况的儿童可以考虑扁桃体切除。一是化脓性扁桃体炎如果反复发作每年超过4次,表示扁桃体本身已经失去了“门户”作用。二是扁桃体由于发炎引起极度肿大,在儿童睡觉时会影响呼吸,如打呼噜、张口呼吸,长此以往会造成儿童慢性缺氧状态。三是反复发生扁桃体化脓,说明扁桃体内有感染灶存在,会引发风湿热和急性肾炎。
怎样为孩子补?
中医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因为孩子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失健运所致,可用和加以。
温肺鸡汤糁 取鸡肉250克、猪肉300克,不能有肥油,切成块。取麦片100克、面粉200克备用。在鸡肉和猪肉中加肉桂10克、党参20克包在纱布内,再加清水3000毫升煮汤,使肉熟烂。取出肉桂、党参,得汤2000毫升左右。再把鸡肉和猪肉捞出,撕成丝状,备用。然后将麦片倒入煮好的汤内烧沸,并缓缓加入面粉,调成糊状,加盐适量。食用时可盛一碗糁,并加入适量撕碎的鸡肉和猪肉,淋上香油及醋少许。每天吃一次,每次吃一碗。常吃有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良好作用。
玉屏汤 瘦猪肉30~60克,切成小碎粒状,放入油锅中爆一下。另以黄芪15克、白术15克、甘草5克煎汁,约150毫升,加入肉中煮汤,待肉熟加盐、味精少许,盛起即成,可作菜肴常吃。
黄精枣汤 黄精6克、红枣20克煮汤一碗。吃汤及枣,每日一碗,连续食用一段时间。
百合花生粥 百合干20克泡软,花生仁30克连皮煮熟,然后与糯米60~80克加水共同煮粥。忌用铁锅,以搪瓷锅或砂锅煮为佳。每日吃1~2小碗,咸甜任意,连续食用一段时间。
防治应注意什么?
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家庭护理,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锻炼身体 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最好方法,要让孩子经常到室外活动,充分晒太阳和呼吸新鲜空气。
合理应常吃一些健脾益气的蔬菜和食物,如芥菜、油菜、白萝卜、胡萝卜、南瓜、笋、山药、蘑菇、花生、芝麻、核桃、橄榄、大枣等。
正确治疗 首先,应按医生的要求,给患儿足量、全程用药;其次,必要时应测定患儿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和免疫指标,若微量元素缺乏,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再者,患儿若有免疫功能缺陷,则要进行免疫刺激疗法。
-****-<font color="#11年 第1期 (23)
-浙江临床医学-<font color="#11年 第1期 (13)
附3.利巴韦林针剂说明书:
通用名 利巴韦林注射液
曾用名 三氮唑核苷注射液
英文名 RIBAVIRIN INJECTION
拼音名 LIBAWEILIN ZHUSHEYE
药品类别 抗病毒类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抗病毒药。体外具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本品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
药代动力学 药物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积蓄量大。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浓度的67%。本品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静脉给药消除T1/2约为0.5-2小时。主要经肾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药物在红细胞内可积蓄数周。
适应症 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发热早期应用本品能缩短发热期,减轻肾脏与血管损害及中毒症状。局部应用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 成人每日500-1000mg,分2次给药,每次静滴20分钟以上。疗程3-7 天。治疗拉沙热、流行性出血热等严重病例时,成人首剂静滴2g,继以每8小时0.5-lg,共10天。
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低,吸人用药几无毒性反应。静脉或口服给药后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等,多见于应用大剂量者,以及食欲减退,恶心等。吸人用药时偶见皮疹、医护人员可发生头痛、皮肤痒、皮红、眼周水肿。
禁忌症 对本品或含本品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致癌与致突变:动物实验发现本品可诱发乳房、胰腺、垂体和肾上腺良性肿瘤,但对人体的致癌性并未肯定。药物对仓鼠等动物可引起头颅、腭、眼、颌、骨骼和胃肠道的畸形,子代成活减少,但灵长类动物实验并未发现药物对胎仔的影响。孕妇不推荐应用本品。 2.有严重贫血者或对本品敏感者慎用。 3.对诊断的干扰:静脉给药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量下降。 4.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天内给药一般有效。本品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均具毒性,因此乳母在用药期间需暂时停止授乳,乳汁也应丢弃。由于乳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自限性,故本品不用于此种病例。
儿童用药 静脉滴注 小儿每日10~15mg/kg,分2次给药,每次静滴20分钟以上。疗程3-7 天。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人不推荐应用。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因本品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
贮藏 密闭保存。
通用名 利巴韦林
化学名 1-β-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
拼音名 LIBAWEILIN
英文名 RIBAVIRIN
分子式 C8H12N4O5
分子量 244.21
规 格 (1) 1ml∶100mg;(2) 2ml:250mg
附4:利巴韦林颗粒说明书:
通用名称:利巴韦林颗粒
商品名称:利巴韦林颗粒
英文名称:Ribavirin Granules
拼音全码:LiBaWeiLinKeLi
【主要成份】利巴韦林。
【性 状】白色或类白色颗粒。
【简介/商品功效】适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规格型号】<font color="#.15g*12袋
【用法用量】
本品用温开水完全溶解后口服。
1.用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成人一次0.15g,一日3次,连用7天。
2.用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成人一次0.3g,一日3~4次,连用7天。
【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贫血,在口服治疗后最初1-2周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其中约10%病人可能伴随心肺方面副作用。治疗前后及治疗中应频繁监测血红蛋白,有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性贫血患者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有胰腺炎症状或明确有胰腺炎患者不可使用利巴韦林。已经有报道伴随有贫血的患者服用利巴韦林可引起致命或非致命的心肌损害,故具有心脏病史或明显心脏病症状患者不可使用利巴韦林。如使用利巴韦林出现任何心脏病恶化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相应治疗。
在利巴韦林有关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一般全身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虚弱、乏力、胸痛、发热、寒战、流感症状等。神经系统症状:眩晕;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肌肉骨骼系统症状有肌肉痛、关节痛;精神系统有失眠、情绪化、易激惹、抑郁、注意力障碍、神经质等;呼吸系统症状有呼吸困难、鼻炎等;皮肤附件系统出现脱发、皮疹、瘙痒等;另还观察到味觉异常、听力异常表现。
1.对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2.孕妇禁用。
3.禁用于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注意事项】
1.定期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肝功能、TSH)检查,尤其血红蛋白检查(包括在开始前、治疗第2周、第4周)。对可能怀孕妇女每月进行怀孕测试。
2.严重贫血患者慎用,有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性贫血患者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有胰腺炎症状或明确有胰腺炎患者不可使用利巴韦林。具有心脏病史或明显心脏病症状患者不可使用利巴韦林。如使用利巴韦林出现任何心脏病恶化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相应治疗。
3.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
4.利巴韦林对诊断有一定干扰,可引起血胆红素增高(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降低。
5.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利巴韦林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未进行充分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临床研究。在老年患者中使用利巴韦林发生贫血的可能性大于年轻患者,老年人肾功能多有下降,容易导致蓄积,不推荐老年患者服用利巴韦林。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已经充分的动物研究证实利巴韦林有明显的致突变和胚胎毒性(在低于人体用量的1/20时即可出现),利巴韦林会引起胎儿先天畸形或死亡,在治疗开始前、治疗期间和停药后至少6个月,服用利巴韦林的男性和女性均应避免怀孕,可能怀孕者应采用至少两种以上避孕方式有效避孕,一旦怀孕应立即告知医生。孕妇禁用利巴韦林。少量药物经乳汁排泄,因为对乳儿潜在的危险,不推荐哺乳期妇女服用利巴韦林。
【药物相互作用】利巴韦林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因此,利巴韦林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
【药物过量】大剂量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患者)可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利巴韦林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毒理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小鼠、大鼠和猴在经口给予利巴韦林剂量分别为30、36和120mg/kg,给药时间为4周或更长时,可引起心脏损伤。遗传毒性:利巴韦林浓度分别为0.015和0.03-5.0mg/ml,在无代谢活化物条件下,可增加小鼠Balb/c3T3(成纤维细胞)和L5178Y(淋巴瘤)的细胞转化和突变。浓度范围为3.75-10.0mg/ml,在加入代谢活化物条件下,对L5178Y细胞突变率有一定的增加(3-4倍)。小鼠微核试验结果提示,静脉注射利巴韦林剂量范围为20-200mg/kg时,具有诱裂作用。在显性致死试验中,大鼠腹腔注射利巴韦林剂量范围为50-200mg/kg,连续5天,未见有致突变作用。生殖毒性:雄性小鼠给予剂量范围在35-150mg/kg时,可导致明显的生精管萎缩,精子浓度降低和形态异常的精子数量增加。停药后3-6个月,生精能力部分恢复。其它几项毒性试验也提示,成年大鼠经口给予利巴韦林剂量低至16mg/kg时,可引起睾丸损伤(生精管萎缩),未进行更低剂量的研究。尚未对雌性动物的生殖能力进行研究。不同种属的动物研究已证实利巴韦林有明显的致畸和/或杀胚的潜在毒性。仓鼠单次经口给予本品剂量为2.5mg/kg或更大,家兔或大鼠的剂量分别为0.3和1.0mg/kg,结果均已证实有致畸作用。畸形主要发生在颅骨、腭、眼、四肢、颌骨、骨骼和胃肠道,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的递增而增加。胎儿和子代的存活率降低。利巴韦林引起家兔和大鼠胚胎致死的剂量为1mg/kg,其无致畸作用剂量分别为0.1和0.3mg/kg(根据表面积推算,分别相当于人等效剂量0.015和0.04mg/kg)。致癌性:大鼠经掺食给予利巴韦林剂量为16-200mg/kg长期研究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诱发良性乳房、胰管、垂体和肾上腺瘤。小鼠和大鼠的18-24个月的初步致癌试验并非最终结果,但这些试验证实,给予利巴韦林剂量分别为20-75和10-40mg/kg,小鼠和大鼠分别出现的血管损伤和视黄醛还原酶变性与利巴韦林长期给药有关。
【药代动力学】国内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资料表明,利巴韦林颗粒口服后吸收迅速,在60-90分钟内血药浓度可达到峰值。利巴韦林进入体内后,经磷酸化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利巴韦林单磷酸。消除半衰期约为24小时。利巴韦林能滞留于红细胞内。主要由肾脏排泄,仅有少量随粪便排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很好,很实用,对我们这种刚上临床的小医生很有用,特别是在耳鼻喉科,发热咽痛来就诊的患者还是挺多的。谢谢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费心了!收藏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谢谢,学习了,学到很多诊疗技巧,很实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谢谢版主,很实用。
站长推荐 /1
手里有好玩有趣的视频无处分享?电脑有好几百个G的视频寂寂无闻?专业学术视频想让更多同行观赏却上传无门?不用担心,爱爱医论坛有办法!爱爱医论坛将采用网络视频行业领导品牌—爱奇艺提供的视频储存通道,从即日起在论坛上传的视频...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