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研究济南军区总院怎么样样

无标题文档
 导师信息
顾真安: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硅酸盐专业。现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技术顾问、石英玻璃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988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院士长期从事石英玻璃研究工作,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为研制稀土石英玻璃和光纤奠定了理论基础;率先在我国开展气相沉积掺杂(DCVD)、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拉管两步法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制造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难熔玻璃成型技术难题,研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耐辐照石英玻璃、激光技术用石英玻璃、三七工程用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顾真安院士获国家、部级科技奖励成果有8项,其中《耐辐照石英玻璃》、《激光技术用石英玻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石英光纤》、《大预制棒光纤》获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
姚燕: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现任中国建材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担任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理事长、住建部科技委委员、住建部新型建材制品应用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建材工业科教委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副主任,第四届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技术委员会首位中国主席。目前为上海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姚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从事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特种混凝土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研究与开发。先后承担完成了“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第六课题(高性能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奖励,研究成果在三峡大坝工程等近百个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对保证我国重点工程混凝土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姚燕教授级高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有《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水泥基材料科学与技术》等三部学术论文集,2006年出版专著《高性能混凝土》。姚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目前在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耐久性方向招收博士生。
欧阳世翕: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1964年上海同济大学本科毕业,1987年在武汉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材料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建材工业科教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内多所大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或兼职教授。欧阳世翕教授长期从事高技术新材料的科研、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功能陶瓷、建筑材料。主要研究内容有:微波场作用下钙钛矿结构的陶瓷粉体和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制备,钙钛矿、类钙钛矿和钨青铜结构陶瓷的A、B位掺杂与性能研究,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的研究等。先后参与或承担国家科研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172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五次获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先进工作者表彰。欧阳世翕教授目前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功能陶瓷、建筑材料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马眷荣: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1998年被评为有重要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理事长,航空材料学会无机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硅酸盐学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马眷荣教授在航空玻璃研制、建筑玻璃应用技术研究、绿色建材和陶瓷等脆性材料的评价技术方面有较深的学术积累,主持和完成了多项的国家科技项目,主要包括“六五”攻关“玻璃材料破坏机理研究”,“七五”攻关“陶瓷发动机材料材料评价”,“八五”攻关“高性能航空玻璃基础研究”,863计划“金刚石薄膜声学应用”,“九五”国家重点“多功能一体化飞机驾驶员风挡”,建设部“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科技部“绿色建材评价体系”等。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合著出版专著四本。代表性的论著有《建筑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建筑玻璃》、《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建筑材料辞典》等。
包亦望: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兼任全国工业陶瓷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程材料标准化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教委委员、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技术标委会委员、全国工业陶瓷标委会功能陶瓷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组织陶瓷委员会ISO/TC 206 WG42(陶瓷粘接工作组) 组长、《硅酸盐学报》和美国陶瓷学会《Journal of Applied Glass》 编委。先后获得获德国洪堡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被授予有重要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和英国工程院 “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称号。包亦望博士在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评价技术和材料优化设计、脆性材料的强度与断裂理论以及脆性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创新,特别在陶瓷和玻璃的高温和常温力学性能评价,动态与静态失效性能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结构陶瓷的强度理论、断裂力学、脆性材料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等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SCI收入45篇,EI收入49篇。申报国家专利13项,出版专著两部,参加编写大型丛书4部。先后四次被国际标准组织选任为六个国际标准工作组中的唯一中国委员,完成建材行业首个国际标准制定,参加七项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和并主持制定五项国家标准。目前主持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极端特殊环境下材料及构件试验评价科学装置研制与应用(静态任务组)”。
汪洪: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总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由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1986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地质学硕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1994年出任美国材料研究公司 (Materials Research Corp.)高级工程师,1997年起在美国等离子体公司 (Plasmaco,Inc.),参与研制世界上第一台60英寸彩色高清晰度等离子体显示屏。1999年加入美国加蒂安工业公司研发中心(Guardian Industries Corporation),曾任高级主任研究科学家。长期从事薄膜制备技术,薄膜材料与界面性质,节能镀膜玻璃膜系设计、工艺与设备,真空玻璃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研究。迄今已发表专著章节一篇,论文十多篇,获得美国专利10项。
汪澜: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1986年至1998年间在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任教,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1992年赴英国阿伯丁大学化学系学习,师从国际水泥混凝土大会主席F.P.Glasser教授,从事新型水泥混凝土材料的研究。1998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主要从事活性硅纳米材料在水泥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研究。2002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1月获得美国注册土木工程师资格。长期从事水泥基材料生产和应用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建材工业能效及能效评估等研究工作,在水泥窑炉工艺技术、替代原燃料应用技术、能效管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的重大科研项目十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出版专著《水泥工程师手册》和《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与应用》等两部(独撰,计250万字),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目前主持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美国环保总署、世界银行、中欧战略发展基金等)。目前,主要从事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标准,替代原燃料及新型工艺设备和技术的开发研究。
张文生: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建材工业水泥基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建材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化学激发胶凝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高性能水泥制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环境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运用分子动力学进行了水化硅酸钙的结构模拟,在高性能水泥用性能调节型辅助胶凝组分方面,提出了创新理论机制,并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在碱激发胶凝材料、重金属离子对环境的影响、铝土矿选尾矿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期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负责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社会公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铝业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正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论文多篇。主编了第六届北京水泥混凝土/CANMET/ACI国际会议论文集。
陈玉峰: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建材工业高性能陶瓷及精细工艺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氧化锆、硅酸钙、碳化硅、氮化硅等高性能陶瓷材料及柔性无机隔热材料与制品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氧化钛氧敏传感器的研制”、“核潜艇用绝热材料研究”、“高性能陶瓷反射镜材质的研究”、“火箭发动机用定向直孔道发汗陶瓷材料制备技术”、“冲压发动机用耐高温、超薄、柔性无机隔热材料”等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863”项目和国家军工配套重点项目十余项。1997年获建材行业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度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1年获建材行业部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国防科工委协作配套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建材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建材集团科技进步三奖。
高祀建: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获中国建材总院材料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建材总院石英与特种玻璃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理事,国家建材科技委员会无机材料组副组长。在玻璃科学领域攻克了超二代微光夜视用防光晕玻璃窗局部深度着色关键技术,具有重大创新性。在我国率先研制成功卫星遥感用钛合金表面玻璃化反射镜,并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口径超轻量化铍金属表面玻璃化反射镜,关键技术已突破;获国家专利7项.组建了光电功能玻璃实验室,新开展了如下研究方向:“微光夜视用功能玻璃材料”、“激光探测与激光防护玻璃材料”、“大面积玻璃与金属层合材料”、“闪烁玻璃体材料”,“紫外材料”,为我国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发表文章3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史才军:博士生导师,博士,教授。现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刊《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副主编, Elsevier著名学术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和《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及《硅酸盐学报》的编委。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职业工程师、美国混凝土学会 (ACI)、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 (ASTM)、加拿大标准协会(CSA)及RILEM中多个专业委员会会员。负责或参与了美国和加拿大多个水泥和混凝土标准、规范和指南的制订和修订。主要从事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的设计、测试、耐久性及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置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5部,编译中文著作2部,合编英文国际会议论文集3本,组织和主持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及专题研讨会。
林树枝: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建材总院兼职博士生导师。200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兼职教授。现兼任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厦门市建设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兼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结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高层建筑结构CAD、结构抗震、地基基础理论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方面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5部。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厦门市青年科技人才杰出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等多项奖励。作为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共参加全国60多幢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审查。主持过厦门市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论证,对结构方案的合理性及节省基建投资起了重要作用。林树枝教授目前在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向招收博士生。
祖成奎: 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1987年获武汉工业大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开始从事特种玻璃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其中,高技术“863”课题1项、材料攻关课题2项、材料技改课题2项、专用新材料研制课题30项,在“红外透过玻璃材料”、“耐辐照玻璃材料”、“谱段透过光学玻璃”、“新品种玻璃及其制备技术”等领域获得多项研究成果,研发产品在“神舟”系列飞船、“新型飞机”等重点型号以及电子、电力、石化等工业领域获得大量应用。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建筑材料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材集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参与编写丛书和词典5部。主要研究方向:1. 红外透过玻璃材料及制备技术;2. 特殊色散光学玻璃及制备技术;3. 玻璃表面薄膜研究设计与镀制技术。
冀志江: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现任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兼任“环境友好与有益健康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生态环境建筑材料分会秘书长。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86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此外,提出并制定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工作。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2007年与2011年先后获得华夏建设三等奖1项,申报批准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制定标准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多篇被SCI、EI和CA收录。主要研究方向:1. 环境功能建筑材料,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治理技术;2. 环境矿物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技术,包括环境矿物材料的改性、复合和应用技术;3. 建筑材料的生态环境性能测试评价技术。
王玲: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中国建材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秘书长,中国土木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自1993年起从事混凝土外加剂和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完成10余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973基础研究项目,在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开裂、混凝土外加剂、原材料对混凝土体积变化和裂缝形成的影响机理及控制技术、高性能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关键技术、无砟轨道结构混凝土材料、多因素协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06年荣获中国硅酸盐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得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0年获得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铜奖,2013年获得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吴中伟青年科技奖。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3本,获得授权专利15项。主编和参编了10多项混凝土及外加剂标准。责任与文化
投资者关系当前位置: >
国家能源局领导调研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和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
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一行莅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简称总院)和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 (简称CTC)进行调研。
调研座谈会上,姚燕院长对李仰哲副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集团和总院的发展概况,总院党委副书记、CTC总经理马振珠汇报了CTC 和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发展与建设情况。
李仰哲表示总院六十多年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令人钦佩。总院和CTC为促进我国第三方检验认证服务业的发展,开展了机制性的改革创新与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他指出,在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下,国家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步伐,新能源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光伏装机容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进步,迫切需要第三方的检验认证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产品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梁志鹏副司长表示CTC要加大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检验认证技术研究,提升服务能力,为国家能源局组织实施的“领跑者”计划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
李仰哲一行参观了绿色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新型房屋、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实验室和总院展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调研员邢翼腾、综合司主任科员陈昌荣、CTC副总经理石新勇、CTC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副主任肖鹏军及总院办主任张继军等陪同参观并参加座谈。
CTC国家光伏质检中心自2010年开始光伏产品检测工作,通过了CNAS/CMA/CAL评审,至今检测能力已经覆盖光伏材料、光伏组件及逆变器、光伏系统等整个光伏产业链。目前是国际电工组织IECEE CB认可实验室。在光伏产品认证方面,CTC已经开展了光伏组件效率“领跑者”认证、光伏组件功率年衰减率“领跑者”认证、绿色太阳能光伏产品认证等差异化认证服务,认证结果得到认监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采信。CTC具有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机构资质,以及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指定的CDM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可以为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发商提供审定与核证服务,是我国光伏领域集检验、认证、碳交易审定与核证、标准科研、仪器设备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军区总院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