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病理是大直肠管状腺瘤瘤。

“腺瘤型息肉”如何医治?国内哪家医院能做大肠、小肠
时间: 19:49:34
健康咨询描述:
我的朋友患“腺瘤型息肉”已经多年了,最近检查大肠、小肠里面都是。请问:怎样才是最佳的治疗哪?& 他想做大肠、小肠的移植,国内哪家医院才能做这种移植手术哪? 岁我的朋友患“腺瘤型息肉”已经多年了,最近检查大肠、小肠里面都是。怎样才有最佳的治疗哪?他想做大肠、小肠的移植,国内哪家医院才能做这种移植手术哪? 本次发病及持续时间:2004年发现目前一般情况:便血病史:由家族病史以往诊断治疗经过及效果:一直吃药来控制病情,没有太大的效果。开始检查时,只有小肠有。现在已经发展的大肠都有了。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707称赞:4
这种并有癌变的可能,移植恐怕不容易,可以吃COX-2抑制剂,预防癌变
帮助网友:610
家族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rAdenomatousPolyposisFAP),为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个新生儿中可能有一例遗传,该疾病的特征是结肠中有成百上千枚息肉,本院有一例患者大肠中息肉达7500枚。本病尽管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是仍有20%的患者无家族史,这些病例一般认为由于基因的自发性突变引起。本病在18世纪和19世纪即有大量的病例报道,但是Crisp是公认的第一个详细报道该综合征的人,20世纪初Hft和他的同事在St.Mark医院成立了登记中心,使FAP的登记和研究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Bussy等在1974年报道了第一个大宗的FAP家族,他共总结了300个St.Mark登记中心登记的FAP家系,他强调应将FAP和普通的息肉分开,因为普通的息肉很少超过100枚,而FAP的息肉可以超过几千枚,他总结的未经处理的FAP的自然过程为:25岁出现息肉、33岁出现症状、39岁诊断为结肠癌、42岁死于肠癌。1951年,Gardner和Richard等发现在FAP家族中,有一部分患者除有结肠息肉外,还具有肠外的表现如骨瘤、上皮样囊肿、硬纤维瘤等肠外表现,他们认为是一种FAP的变异形式,称之为Gardner综合征。1959年,Turcot等人报道了合并神经系统肿瘤的FAP,现在认为是一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特殊类型,该病在遗传上有隔代遗传的现象,类似于隐性遗传,称之为Turcot综合征。另外,还有一种具有家族性的结肠息肉,其结肠息肉少于100枚,通常在结肠内有20~30枚息肉,称为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AFAP),又称遗传性扁平腺瘤综合征(hereditaryflatadenomasyndrome,HFAS)。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FAP常包括上述几种综合征,由于对FAP的分子遗传学的进一步理解,发现它们为FAP的变异形式,与FAP有联系,也有区别。研究表明,FAP是一种单基因的遗传病,其遗传的特征符合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的规律,在APC基因突变阳性的家族中,有50%的子代可能携带该突变的基因。对于没有经过处理的FAP患者,其息肉恶变率为100%,FAP约占大肠癌的1%左右。一、FAP发病的遗传学基础尽管对于FAP的认识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是直到最近对于其遗传学的背景才有所明了。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认识到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染色体5q21有关,Vogestein等在1988年就认为结肠癌的发病和多种基因的突变有关,即所谓的结直肠癌的多基因多阶段突变学说。首先,5q染色体上的APC和MCC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正常的细胞发生过度增殖,当DNA的甲基化低下时,过度增殖的上皮细胞发展成为早期腺瘤,如果有12p的k-ras基因发生突变时,发展成为中期腺瘤,同样18q的DCC基因突变则进展为晚期腺瘤,晚期腺瘤中,如果再出现p53基因的突变,则腺瘤发展为癌。这个途径为目前公认的大肠癌发生的途径之一,在所有的大肠癌中,约有80%的腺癌有大肠腺瘤发展而来。1991年,Nishisho等研究了5q21基因在FAP发生中的作用,他首先克隆了5q21的6个连续的DNA片段,约为5.5Mb,然后再进行亚克隆,然后检测他们在腺瘤和正常粘膜的表达差异,筛选出APC基因为FAP的致病基因。现在研究表明,APC基因为位于人类染色体5q21,能编码284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00kDa的蛋白,在APC多肽的中间有一个β-catenin的结合位点,而β-catenin参与了细胞骨架与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的结合。当APC蛋白β-catenin作用后,就阻止了β-catenin与T细胞因子/淋巴增强因子(Tcf/Lef)的相互作用,而防止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当APC基因发生突变而使APC蛋白出现截短或功能缺失,β-catenin能与T细胞因子/淋巴增强因子(Tcf/Lef)自由结合,在靶细胞中形成DNA转录复合物,刺激靶细胞的过度增殖,这种过度增殖是癌变的起始过程。因此APC是正常细胞向过度增殖细胞过度的“看门基因”,为一种抑癌基因,当其发生突变后,细胞增殖过度,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而且在APC基因“敲除(Knockout)”的大鼠中,也筛选出接近FAP的模型,进一步证实了APC基因为FAP的致病基因。APC基因的突变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种系突变,体细胞突变为常见的大肠癌的发生中的一个环节,而只有种系突变才导致FAP,当子代接受了父辈遗传的携带了该突变的APC基因,在体细胞中以杂合的形式存在,当杂合子发生杂合性缺失后(LOH),子代即开始发病。该基因的遗传为显性的单基因遗传,在子代中有50%的患者发病,而携带者的外显率几乎为100%。近年来研究发现,FAP除具有结肠息肉的表型外,还有其他的肠外表型,Houlston等研究认为,APC基因突变的位置可能与FAP的表现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尚无确定的结论。由于目前检测方法敏感性的不同,FAP的患者中,仅50-80%的患者检测到APC基因的突变,Heinimann等检测了50个荷兰FAP家族中的161例患者,仅在72%的家族检测到APC基因的突变,而在14(28%)个典型的FAP家族中没有检测到APC基因的突变,因为APC基因如果突变在内含子部分或启动子序列发生甲基化,用常规的方法也检测不到APC基因的突变。二、FAP临床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肠道息肉生长后才出现胃肠道症状,故患者一般在15-25岁左右才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腹泻、粘液血便或少量血便、偶有大量便血,便血多为间歇性,肛门部下坠感,常误诊为内痔或慢性结肠炎。息肉逐渐增大,增多,上述症状加重。个别患者由于息肉较大,出现肠套叠时,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有的肠套叠可自行复位,症状可以缓解,但套叠可反复出现。患者由于长期腹泻,粘液血便,故可出现贫血、乏力、低蛋白血症等。如息肉癌变,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血便或粘液血便等可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消瘦等。在FAP患者中,上消化道的息肉也可见到,约50%的患者具有胃息肉,部分患者有十二指肠的息肉,而在十二指肠远端的息肉非常少见。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结肠肠管充盈后可见无数密集的小充盈缺损,边缘似花瓣状。钡排空后可见杂乱的蜂窝状改变。正常粘膜皱襞消失,肠管僵直,但肠腔多无狭窄。在胃及十二指肠有时也可见到充盈缺损。对于FAP的患者,进行上消化到钡餐检查应作为常规,以发现上消化道的息肉而进行处理。纤维内镜检查:纤维内镜是诊断FAP的较好方法,不但可以明确息肉的大小,分布及形态,而且还可以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内镜下见大肠息肉多如黄豆大小,即≤0.5cm。半球型或广基底,息肉密集分布的肠段难以看到正常粘膜,在小息肉之间常可看到散在的>1.0cm的短蒂或宽基底蒂息肉存在,呈分叶状或绒毛状,常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小息肉多无充血、水肿。息肉的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横结肠等。部分患者接近结肠近端的息肉有减少趋势,息肉多不累及小肠。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中,多数患者的大肠息肉是属密集生长型,息肉多在300~700枚,最多可达数千枚。FAP患者胃和十二指肠的息肉常为散在生长,很少有象结肠息肉一样成片状存在。眼底检查有80-95%以上的FAP患者可见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ongenitalhypertrophyofretinalpigmentepithelium,CHRPE),(图)双侧眼底均可见,即在视网膜上可见一种椭圆形扁平的有边界的色素变化的病灶,周边多为透亮光环,一般均在4只以上,它是FAP的特异表现,CHRPE表现和其他的FAP的肠外表现没有任何关系,在患者一出生即有该表现,而且会长期存在,因此在FAP的家族中,可通过眼底的检查来确定是否为携带者。病理大肠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尤以直肠及左半结肠的息肉较多,越接近盲肠息肉有减少的趋势。息肉直径在0.3-0.5cm大小,部分息肉>0.5cm,极少数息肉>1.0cm。大息肉多有糜烂、出血、如有溃疡形成,几乎100%癌变。组织学检查:属腺瘤性息肉,多数为管状腺瘤,少数为管状绒毛状或绒毛状腺瘤,但少数病例在腺瘤性息肉之间可能夹杂有增生性息肉。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FAP的诊断FAP的诊断并不困难。有家族史,青年期即可发病,有腹部隐痛、腹泻、粘液血便等结肠息肉的症状、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肠镜下结肠内有数百枚息肉,病理检查为腺瘤性息肉为主,即可诊断本病;对于没有家族史,但是有上述典型表现的患者,也可诊断FAP,但是对于这样的家族,一定要详细追问家族史,另外,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APC基因突变检测,一旦确诊为本病,应对其家族中的相关成员进行肠镜随访。2.特殊表型FAP的特征和诊断(1)Gardner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具有上述FAP的所有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的特征,为APC基因种系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APC基因突变的特点与FAP无明显差异。Gardner综合征区别与FAP有如下几个特征:a、上颌骨和颅骨骨瘤或骨疣,本结肠外表现为Gardner综合征的特征表现;b、表皮样囊肿,在Gardner综合征较为常见,常在青春期后发病,因此当表皮样囊肿出现时,应进行结直肠检查;c、硬纤维瘤,常发生于腹壁、肠系膜和腹膜后,3.5-5.7%Gardner综合征患者可发现此病变,虽然良性病变,但它有向周围侵润的倾向;d、牙齿异常,包括过剩齿、隐齿、缺齿、齿囊肿和上颌骨异常等;e、甲状腺和壶腹周围癌;f其他肠外表现如胰腺炎、小肠类癌、肾上腺癌等。(2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AFAP),又称遗传性扁平腺瘤综合征(hereditaryflatadenomasyndrome,HFAS):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FAP为FAP的特殊表现型。该综合征的特点是:a、息肉发生较晚,息肉病的诊断平均年龄为44岁,癌变的年龄为56岁;b、息肉脾区以近多见,息肉少于100枚,息肉常呈扁平型;c、可有肠外表现,但是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表现少见;(4)、也为APC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发现突变多位于APC基因的3`端。对于AFAP患者,行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或延迟大肠癌的发生。(3)Turcot综合征:该综合征指息肉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Turcot综合征遗传有隔代遗传的特征,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征,最近研究表明其发病与APC基因的突变无关,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临床特征区别于FAP:a、息肉数目常为20-100枚;b、超过3cm的息肉多见;c、息肉发生癌变早,70-80%的患者在20-30岁发生癌变。四、外科治疗由于FAP患者肠道息肉的常引起腹泻、便血、贫血、梗阻等症状,而且超过40岁的患者几乎100%要发生大肠癌,因此对于FAP患者必须进行手术,切除全部的大肠。对于何时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FAP的手术时机应个体化,一般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FAP患者、症状明显均有手术指征,不要待出现腺瘤癌变后再行手术治疗。FAP的手术方式有:①结肠全切除、回肠与直肠吻合术;②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③结直肠全切除、回肠与肛管吻合术(IAA);④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IPAA)等。1、结肠全切除、回肠与直肠吻合术:本术式适合于息肉较少,特别是直肠息肉较少的患者。Clivel医院曾推荐使用本术式,由于本术式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肛管和直肠的功能、而且手术没有破坏盆腔自主神经的危险、术后发生性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下降,但是由于术后直肠息肉难以处理,而且直肠癌的发生率在13-32%,因此本术式选择一定要慎重。Savia等比较了60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吻合术和50例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的FAP患者,2组均随访在6年以上,术后的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肠梗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除夜间肛门失禁和肛周皮肤刺激外,其余的功能性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是在全结肠切除组有5例因为患者因直肠癌、1例因直肠息肉的不典型增生、12例因直肠息肉无法控制而改行全大肠切除,其中12例行回肠储袋肛管吻合、9例行回肠造口。Van-Duijvendijk等研究了荷兰息肉病登记中心的323例FAP患者发现行结肠全切除回直吻合结直肠和全切除、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指标也无明显区别。对于仅行全结肠切除的患者一定要密切进行肠镜随访,随访的间隔不能超过6个月,对于发现的息肉应在肠镜下尽量摘除,如果一旦发现息肉癌变应立即将剩余直肠切除。行全结肠切除、回直吻合的患者其,2、全结直肠切除本术式是目前公认的FAP的标准手术方式,进行全结直肠切除、特别要强调切除全部的直肠粘膜,任何遗留的直肠粘膜可能是术后息肉发生和大肠癌发生的原因。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使用管状吻合器进行回肠储袋和肛管吻合,为了吻合方便,有可能保留部分直肠粘膜,特别是直肠移行上皮,尽管Saigusa等认为保留直肠肛管的移行上皮对术后的直肠肛管的压力和感觉有较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术后可能复发和发生直肠癌,因此对于是否保留这些移行粘膜也持谨慎的态度。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进行全结肠切除时、在齿线上剥离直肠的粘膜而保留直肠4-6cm肌鞘,使术后的控便能力有所改善,但是本手术在剥除直肠粘膜时,应注意彻底剥除全部的直肠粘膜,良好的止血,避免日后息肉复发及直肠肌鞘内的“袖套状感染”,关于这种手术的应用价值还应进一步探讨。全结直肠切除术后结肠出口的重建有如下几种方式:(1)、永久性回肠造口,该术式适合于患者年纪大,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或合并低位直肠癌者,但由于回肠造口难于管理,对患者的生理和代谢的影响较大,现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2)、控制性回肠造口:适合于盲肠至直肠远端息肉密集、年龄小于60岁患者。在全结直肠切除后,取45-50cm长的末段回肠,将近侧30cm肠袢对折,每袢长15cm,对折两肠袢、行浆肌层缝合,然后于系膜对侧缘纵形切开肠管,间断缝合相邻的两侧肠壁切缘,形成贮袋后壁,将贮袋远侧8-10cm肠段肠系膜上多余的脂肪清除后,逆行套入贮袋内4-5cm形成乳头状活瓣,于肠袢套入处环形浆肌层缝合数针,套入贮袋内的乳头状活瓣亦作3-4排纵形缝合以固定乳头,原纵形切开并行后壁缝合后已摊开的肠壁横形缝合,构成贮袋前壁(全层及浆肌层缝合),将贮袋远侧肠段经腹膜外从右下腹圆形切口拉出腹壁切口外做造口。控制性回肠造口患者排便次数和性状明显好转,粪便的排出得到控制,大多数患者不需佩戴造口袋,平时仅在造口端覆盖小纱布块或卫生纸即可,基本可达到排便的完全自控。尽管这种手术通过制作储粪袋和乳头样活瓣对回肠造口进行控制,但是腹比造口毕竟不如原位肛门,而且该手术储袋和乳头制作比较困难。除此之外,控制性回肠造口可以发生储袋炎和乳头滑脱,使造口失败,因此目前这种手术也较少使用。(3)、回肠与肛管吻合术(IAA),行本手术的患者大便控制能力极差,大部分患者每日大便在十几次至数十次,有部分患者由于不能忍受大便频繁而不得不改行回肠造口术,本术式目前在FAP患者中应用较少。(4)、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IPAA),本术式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手术方式,但是对于已发生癌变,特别是发生了直肠息肉癌变的患者应慎重应用。1978年Parks和Nicholls采用了Kock在动物实验中创建的回肠储袋造口术,首次做了“S”型回肠储袋与肛管的吻合术。1980年Utsunomiya又做了“J”型回肠储袋与肛管吻合术,Fonkalsrud做了“H”型回肠储袋与肛管吻合术。1985年Nicholls和Pezim又做了4个袢的“W”型回肠储袋与肛管吻合术。“H”型回肠储袋、“W”型回肠储袋、S型回肠储袋制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储袋炎、储袋破裂、贮袋排空障碍、贮袋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回肠“J”型储袋,“J”型储袋长15~20cm,如果贮袋与肛管徒手吻合,将贮袋做好后、从直肠肌鞘拉出肛门与肛管吻合。储袋制作使用8cm的侧侧吻合器制作储袋,然后用管状吻合器经肛门作肛管储袋吻合,完成吻合后,可在距储袋40cm的近段的回肠作暂时性回肠造口,如果吻合口愈合良好,可于3月后还纳造口。FAP患者行全结直肠切除后,可能还残留直肠的粘膜或肛管直肠的移行粘膜,而且末端回肠粘膜也可发生息肉因此一定要进行肠镜的随访,Parc等对行回肠储袋手术的FAP患者肠镜随访后发现有35%的患者发现了回肠息肉,5年、10年和15年息肉发生的危险性为7%,35%,和75%,而且还发现上消化道息肉,因此对于FAP患者术后进行定期的内镜随访非常重要。五、FAP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结直肠癌发生率其他人群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低40-50%,而且服用时间越长、服用剂量越大,结直肠癌发生率越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抑制肿瘤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抑制环氧化物酶(COX)来发挥作用,COX是前列腺素合成的限速酶,在体内有2种同工酶:COX-1和COX-2,COX-1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而COX-2只有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另外,最近研究发现,一些NSAIDs如舒林酸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硫代化合物和砜化合物,通过改变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和诱导癌细胞株的凋亡发挥作用。常用于抑制肿瘤的NSAIDs有阿司匹林、舒林酸、吡咯西康(piroxicam)和吲哚美辛等,但是由于这些药物不但抑制COX-2,而且影响COX-1,因而副作用较大。近年来研制的的特异性的COX-2抑制剂如塞莱西布(celebrex,celecoxib西乐葆)和罗非西布(rofecoxib万络),其副作用与安慰剂几乎相同,可以长期使用。目前在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用于临床。在FAP患者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不但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预防全结肠切除或全结直肠切除后再发息肉,而且还能使息肉减少或消失。Tonelli等应用200mg/天的剂量舒林酸治疗行全结肠切除回直吻合的FAP患者,6月后所有患者的息肉均减少;Okai等对一例22岁女性的Gardner综合征的患者,在肠镜下摘除息肉后给予舒林酸200mg/天治疗,6月后息肉明显减少,48月后息肉消失;Steinbach等应用塞莱西布400mg2/日,治疗6月后息肉也明显减少。但是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因此这些药物目前仅作为FAP术后预防用药或在摘除息肉后辅助用药,其长期的作用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六、FAP家系的随访、调查和遗传咨询FAP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仍有发生肠道肿瘤、胃及十二指肠肿瘤、壶腹周围肿瘤的危险,因此要建立长期的随访机制,对保留直肠的FAP患者,每6-12月进行一次肠镜、胃镜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如果发现息肉行电凝摘除;对于全结直肠切除的患者,术后1-2作一次胃及小肠的检查,其他的器官每年要进行常规的检查。FAP家族中有50%的成员可能要发生,对筛选FAP的家族中APC基因携带着,进行随访可以降低息肉的癌变率。对于FAP患者,首先应检测先证者的APC基因的外显子序列,若发现某个外显子发生病理性突变,则在家族成员中仅进行此外显子的突变,如果发现突变则为携带者,应从12岁后每年进行一次肠镜的检查,另外检查是否有肠外表现。目前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有蛋白截短试验(PTT)、单链多态性分析(SSCP)、变性凝胶电泳(DGGE)和DNA测序等,尽管敏感性较高,但是没有一种方法能检测到所有的突变,所以突变检测阴性者,应使用多种方法结合来进行检测,另外还应进行APC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分析,以了解是否有启动子的变异,对于确认为突变阴性的FAP家族成员,其发生息肉和大肠癌的风险与普通人群相似,不需进行严格的医疗咨询。FAP基因家族成员的遗传咨询可以遴选APC基因的携带者作为重点随访长期对象,而且可以使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和预防,以发现早期病变而及时处理;同时对于非携带者可以免受长期医疗干预之苦,而且从对肿瘤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参考资料: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首例亲体小肠移植,王为忠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2套《健康之路》首例亲体小肠移植日
百度智能推荐
胆囊良性肿瘤原属少见病。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B超技术在胆道外科的普遍应用,胆囊良性肿瘤的检出明显增多。据国内不完全统计,胆囊良性肿瘤占同期胆囊切除病例的4.5%~8.6%。胆囊壁良性肿瘤的命名比较混乱。在既往的文献中,将胆囊良性肿瘤笼统地称为乳头状瘤(papilloma)或息肉...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肿瘤科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彩超、CT、肿瘤标志物检查、肝功
并发疾病、、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拉米夫定片适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和病毒...
参考价格:20500
本品用于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
参考价格:6160
疏肝理气,利胆。主要用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及胆...
参考价格:5250
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本品主要用于急,慢喉音,风...
参考价格:900
网友最关注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拉米夫定片适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
参考价格:¥205
本品用于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
参考价格:¥61.6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3.004页¥3.003页¥2.003页¥1.003页¥1.002页¥1.003页¥2.005页免费5页免费1页免费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大肠腺瘤 -
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比大肠癌患者年轻5岁,发病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大肠腺瘤 -
大肠腺瘤表现为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分为(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 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
~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 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 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 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大肠腺瘤 -
大肠腺瘤的症状与其大小及所处部位有关。小的腺瘤常无症状,较大腺瘤的症状可归纳如下:
1.& 可为程度不同的便血,如出血量较少或腺瘤位于右半结肠时,常不易为肉眼觉察,大便潜血试验可能为阳性。
2.肠道刺激症状& 表现为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多见于绒毛状腺瘤
3.肠套叠或伴肠梗阻& 较大的有蒂腺瘤可引起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而致腹痛,甚至可见腺瘤从肛门脱出。
大肠腺瘤 -
1.& 大多数患者有原发性结核病灶存在。有午后低热、、等结核中毒症状。粪便多呈黄色稀便,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常交替出现,0T试验阳性。结肠镜及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2.& 也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易与结肠癌相混淆,但结肠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资鉴别。
3.& 有急慢性阑尾炎或右下腹痛史,可有右下腹压痛及腹肌紧张,周围血象升高腹部或检查可发现有下腹液性包块,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排除盲肠肿瘤。
大肠腺瘤 -
实验室检查:
1.活组织检查& 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2.粪便潜血试验& 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其它辅助检查:
1.直肠指诊& 是检查距肛门7~8cm以内直肠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腺瘤癌变的可靠指标。
2.X线检查& 钡剂灌肠X线检查不易检出较小的腺瘤,对低位尤其是直肠腺瘤不易显示。双重对比气钡造影可提高对腺瘤的检出率。
3.内镜检查& 包括、等,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但仍有漏诊的可能。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应活检。腺瘤癌变在内镜下常表现为:腺瘤增大,表面有糜烂溃疡、坏死样表现,广基或短蒂、亚蒂腺瘤的基底部僵硬,腺瘤组织脆性增加等。据报道,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法可判断肿瘤有无癌变及浸润深度,应用免疫内镜可精确区别良恶性病变。
大肠腺瘤 -
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及时处理。多数腺瘤可通过镜下切除肠镜无法切除时(多数为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则应手术切除。对于术后病检无癌变者无须进一步治疗;有癌变者应根据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1.镜下切除& 镜下切除的方法有圈套凝切法活检钳凝切法、电凝器灼除法等。对于有蒂型腺瘤可行圈套切除,对于小于0.5cm的广基型腺瘤可采用活检钳凝切法或电凝器灼除法0.5~1cm的广基型可采用圈套凝切法进行切除。
2.手术切除& 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肠镜分块切除,而应采用手术切除,一般按大肠癌处理原则进行。
3.腺瘤癌变的处理
(1)癌局限于黏膜层者,采用局部切除术,术后肠镜随访。
(2)癌变侵入黏膜下层而未达固有肌层者,通常根据腺瘤病理类型决定手术方式
①管状腺瘤:如果切缘无癌,或切片中无血管和淋巴管受累,或癌细胞分化好,或病理学检查证实腺瘤完全切除,一般只需局部切除加密切随访即可。
②绒毛状腺瘤:由于其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高达29%~44%因此应按通常的大肠癌作包括淋巴结清除的肠切除术。
③混合性腺瘤:如为有蒂型,其处理原则与管状腺瘤癌变限于下层时相同,如为广基型,则与绒毛状腺瘤癌变限于黏膜下层时的处理原则相同。
(3)腺瘤癌变浸润至肌层者行根治性肠切除术。
大肠腺瘤 -
[1] 火罐网 /disease/d9_d0/43198/index.html[2] 39健康网 http://cancer.39.net/083/17/272308.html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肿瘤防治研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肿瘤防治研究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43:2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肠管状腺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