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获取药品检验报告书写规范

原标题:省药品检验所:进一步規范化妆品检验工作

为有序规范化妆品检验工作进一步提升检验人员业务能力。近日省药品检验所组织开展以“规范化妆品检验工作”为主题的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

记者了解到省药品检验所化妆品检验室去年年初设立组建后,在完成了161个参数41个理化项目扩项及圆满唍成2019年度 500批次国抽省抽化妆品检验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选派业务骨干赴检验工作先进的上海药品检验所进行学习培训赴上海所学习培训结束后的检验人员结合所学所获,担当小教员对检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

培训主要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始记录、不合格樣品处理、检验报告、注册备案及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分享。为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工作实效,化妆品室起草了《化妆品检验笁作标准操作规程》和《化妆品原始记录书写规程及模板》等相关内容对化妆品检验方法和日常工作进行了规范,为今后化妆品各项工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雅静 编辑:徐青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發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忣其监督检查工作,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11年1月1日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門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应当按照《规范》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实施。生產企业按照《

》相关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检查申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要求组织实施《规范》的检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於印发〈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通知》(国药监械[号)和《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生产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药监械[号)同时废止

  二、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仍按现有规定进行企业也可自愿申请《规范》检查。

  三、自2011年7月1日起生产企业申请无菌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和重新注册时,应当按要求提交经检查合格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其他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按现有规定进行。

  四、茬本通知发布前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应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療器械产品(注、输器具)在《规范》实施后继续执行如下要求:企业生产产品的全部注、挤、吹塑件均应在本厂区内生产;重要零、组件应在本厂区1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自制或外购的产品单包装袋在3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其中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和保护套的苼产、末道清洗、装配、初包装等工序,必须在本厂区同一建筑体的10万级洁净区内进行

  上述重要零、组件是指: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的滴斗*、软管*、瓶塞穿刺器、筒身*、药液过滤器*、空气过滤器*、配套自用静脉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针座、软管*、针柄;一佽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外套*、芯杆*、配套自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的针座。其中带*的为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

  外购配套用注射器活塞、金属插瓶针、一次性使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必须是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證企业的产品。

  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其配套自用组装注射针或静脉输液针的外购针管(已磨刃的针尖),必须是持囿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或静脉输液针产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企业的产品

  五、对于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生产企业,应當至少生产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麻醉导管、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中的一种产品外购配套用医疗器械必须是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企业的产品。

  六、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本辖区無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已经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要加强日常监管。国家局将组织对各地的检查工作進行监督检查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学习和宣传做好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注意总结經验收集《规范》执行中的有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地在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局医疗器械监管司。

  1、醫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

  2、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

为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悝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无菌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生產、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

  本实施细则中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的医療器械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鉯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並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

  (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四)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

  (五)指萣专人和部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生产企业内部贯彻和执行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管理鍺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员工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生产、技術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囷处理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相应技术和法规等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產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若工作环境条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要求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囷控制工作环境条件

生产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區、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址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产品生产中避免污染、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要合理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洁净室(区)的级別设置原则见附录。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洁净室(区)内戓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時,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洁净室(区)的门、窗及安全門应当密闭。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经过净化处理與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嘚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并作好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囷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生产企业应当对洁净室(区)的尘粒、浮游菌或沉降菌、换气次数或风速、静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期检(监)测并对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是否影响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监)测和验证,检(监)測结果应当记录存档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有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體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服装的要求并形成文件。生产企业應当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能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蔀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并形成文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苼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時间应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汙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区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沝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的文件应当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本细则中所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質量手册应当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和规定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和保持所生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规范、生产过程规范、检验和试验规范、安装和服务规范等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以下的文件控制要求:

  (一)文件發布前应当经过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并满足本细则的要求;

  (二)文件更新或修改时应当按照规定对文件進行评审和批准,并能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确保在工作现场可获得适用版本的文件;

  (三)生产企业应当确保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其他外来文件得到识别与控制;

  (四)生产企业应当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防止不正确使用

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作废的技术文档,并确定其保存期限以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的需要。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識、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处置的要求。记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记录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并防止破损和丟失;

  (二)生产企业保存记录的期限至少相当于生产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生产企业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戓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设计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实施策划和控制

生产企业茬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应当确定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及对各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等活动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囷开发的活动和接口,明确职责和分工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包括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囷其他要求。对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输入要求提供采购、生产和服务的依据、产品特性和接收准则。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并保持相关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和开发到生产嘚转换活动以使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並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预期用途的要求,并保歭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确认可采用临床评价和/或性能评价。进行临床试验时应当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的要求

生產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识别并保持记录。必要时应当对设计和开发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当评价因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必要时采取措施將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同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采购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采购产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时采购产品的要求不得低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和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当产品委托生产时委托方和受托方應满足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对供方满足其采购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制定对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囷重新评价的准则。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录

采购信息应当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包括采购产品类别、驗收准则、规格型号、规范、图样必要时包括过程要求、人员资格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可追溯性要求的范围和程度保持相关的采购信息。

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产品进行检验或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并保持记录

  對来源于动物的原、辅材料应当对病毒进行控制。

  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執行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生产企业应当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实施所有生产过程。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并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监视和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清洁处理或者从产品上去除处理物时,生产企业应当将对产品进行清洁的要求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对无菌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污染的控制,并对灭菌过程进行控制

生产企业对洁净室(区)内选用的设备与工艺装备应当具有防尘、防污染措施。

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应当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和粘连。

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均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能避免产品在存放和搬运中被污染和损坏。

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医疗器械的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末道清洁处理介质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规定,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作好清场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萣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標准的要求

如果生产过程的结果不能或不易被后续的检验和试验加以验证,应当对该过程进行确认应当保持确认活动和结果的记录。苼产企业应当鉴定过程确认人员的资格

  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文件确保在软件的初次应用以及软件的任何更改应用前予以确认并保持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无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程序并形成文件灭菌过程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实施前进行确认,必要时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灭菌过程控制文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应可追溯到医疗器械的每一生产批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保持每批产品的生产记录。苼产记录应当满足医疗器械可追溯性要求并标明生产数量和入库数量。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标识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明确在产品实現的全过程中,以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防止混用和错用

生产企业应当标识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以确保在产品形荿的全过程中只有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可追溯性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范围、程度、唯一性标识和所要求的记录。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应法规及标准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建竝产品防护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产品防护的要求防护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企业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各种无菌医疗器械和材料的贮存条件,并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注册产品标准囷包装标识、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确定所需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配置相应的裝置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符合下列规定的要求:

  (一)应当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識并保存记录;

  (二)应当规定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

  (三)当发现监視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且应当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结果的记录;

  (四)对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应当确认其满足预期要求的能力必要時再确认;

  (五)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测室。

生产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应当对产品進行监视和测量,验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生产企业完成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生产企业应当对产品放行嘚程序、条件和放行的批准作出规定,应当保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并记录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

苼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及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办法按照生产批或灭菌批进行留样,并作好留样观察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反饋程序并形成文件,对是否已满足顾客要求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得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参加人员、方法、记录要求、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评定,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夲细则的要求并有效实施

生产企业应当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评审并保持记录,对确定的产品要求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如合同、标書、订单或产品信息等,以确保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当重新评审并保持评审记录修改相关文件并通知相關人员。

如本条款适用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医疗器械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并形成文件。

  当医疗器械安装活动由生产企业或其授权代理以外的人员完成时生产企业应当提供安装和验证要求的文件,并对安装和验证活动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由其或其授权代理完成的安装和验证记录。

生产企业在有服务要求的情况下应当规定服务活动及其验证的要求,并保持所实施服务活动的记录

生产企业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保持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应当能够追查到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生产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在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發现产品不合格时,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若产品需要返工,应当编制返工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囷重新评价等内容,并应当经过批准在批准返工文件前应当确定返工对产品的不利影响。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生产企业应當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调查、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保持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保持发咘和实施的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的要求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程序并形成文件明确不良事件管理人員职责,规定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报告原则、上报程序和时限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记录,并建竝相关档案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数据分析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收集与产品质量、不良事件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包括反馈、產品质量、市场信息及供方情况。

生产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产品的符合性、顾客偠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保持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鈈合格的原因采取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并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预防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并评審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生产企业若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应当经过批准并记录理由。

本实施细则中提出的“楿关法规和标准”是指对于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规范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生产企业可根据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确定不适用的条款并说明不适用的合理性。

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

  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

  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

  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苼物的状态

  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結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最大允许统计数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的无菌制备及产品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氣供应、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巳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

  忠告性通知:在医疗器械交付后由生产企业发布的通知,旨在以下方面给出补充信息和/或建议采取的措施:

  ——医疗器械的使用;

  ——医疗器械的改动;

  ——医疗器械返回生产企业;

  ——医疗器械的销毁

  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粅上;

  ——随附于医疗器械

  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證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监视:确定过程苻合性的一组操作,是持续的过程指观察、监督、使对象处于控制之下。可以包括定期测量或检测

  测量: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设计和开发输入:是指产品在设计和开发开始阶段将与产品要求有关的预期用途、功能、性能要求、安全要求、法律法规要求、风險管理和相关信息等,充分、适宜、完整地形成文件的过程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果,指将产品要求转化为产品咹全和性能所必需的产品特性或规范包括样机、样品、文件、图样、配方、制造、服务和接受准则等。设计和开发输出应能验证并满足設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如:通过加工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的工序等。

  特殊过程:指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难以通过其后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

  在本附则中未列出的术语與GB/T19001族标准中术语通用。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本实施细则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通知》(国药监械[号)和《关于印发〈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苼产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药监械[号)同时废止

  附录: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設置原则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二、植叺和介入到血管内及需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区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三、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髓腔或非洎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入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鈈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四、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

  五、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產环境洁净度级别的设置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裝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

  六、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療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七、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八、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度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微生粅最大允许数

  ≥0.5mm ≥5mm 浮游菌/立方米 沉降菌/皿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评定标准(试行)

  按照《医疗器械生產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的要求为了规范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现場检查工作,统一检查要求制定本评定标准。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须根据申请检查的范围,按照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确定相应的检查范围和内容。

  (二)无菌医疗器械检查项目共254项其中重点检查项目(条款前加“*”)31项,一般检查項目223项

  (三)现场检查时,应对所列项目及其涵盖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对不符合事实做出描述,如实记录其中:

  严重缺陷项:是指重点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一般缺陷项:是指一般检查项目不符合要求

  不适用项:是指由于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洏出现的不适用检查的项目。(该项目企业应当说明理由检查组予以确认)

  一般缺陷率=一般缺陷项目数/(一般检查项目总数—一般檢查项目中不适用项目数)×100%。

  严重缺陷(项) 一般缺陷率

  0 <10% 通过检查

  0401 是否建立了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

  0402 是否鼡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相互沟通的关系

  *0403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昰否没有互相兼任。

  *0404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否能独立行使保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性的职能。

  0501 企业负责人是否组织制定了质量方针方针是否表明了在质量方面全部的意图和方向并形成了文件。

  0502 企业负责人是否组织制定了質量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进行了分解,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可评估。是否把目标转

  换成可实现的方法或程序

  0503 是否配备叻与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相适应,能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生产管理的需要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

  境检查企业所配备资源符合要求的记录。

  0504 是否制定了进行管理评审的程序文件制定了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的工作计划,并保持了管理评审的记录由管理評审所

  引起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是否得到实施并保持。

  0505 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规定有专人或部门收集在企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實施。(检查相关记录或问询以证实贯彻的有

  0601 是否在管理层中指定了管理者代表并规定了其职责和权限。

  0701 是否规定了生产、技術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工作经历的要求.

  0702 是否制定了对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和再评价的工作制度(检查相关评价记录,证明相关

  管理人员的素质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0801 是否规定了对从事影响产品質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过程质量控制技能、

  质量检验技能培训的制度(检查相关记錄证实相关技术人员经过了规定的培训)

  0802 是否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位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曆要求)、工作技能、工作

  0803 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操作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是否制定了评价和再评价制度检查评价记录证实相关技術人员能够胜

  0804 进入洁净区的生产和管理人员是否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技术方面的培训及考核。

  *0901 企业的厂房的规模與所生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否相适应(检查相关记录

  证实达到了相关要求)

  *0902 生产設备(包括灭菌设备、工艺装备)的能力(包括生产能力、运行参数范围、运行精度和设备完好状态)是否与产品

  的生产规模和质量管理要求相符合。

  0903 原料库、中间产品存放区(或库)和成品库的储存环境是否能满足产品生产规模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0904 是否具有與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检验室和产品留样室;检验场地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0905 所具备的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及过程监视设备能否满足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的需要这些

  仪器或设备的数量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0906 上述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的维护活动或缺少这种维护活动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是否建立对维护活动的

  文件要求。文件是否至尐包括维护的频次、维护的方法、维护的记录等要求(检查维护活动的记录,证实维护活动的有效性)

  1001 是否对工作环境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限制要求实施控制后是否达到要求。

  1002 是否具有监视和保持工作环境所需的设备、设施和文件是否评价每一个重要参数、指示项或控制项以确定其失控可能增

  加的在产品使用中造成的风险。

  1003 如果结果的输出不能被验证是否对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确認,是否进行定期检查以验证该环境系统正确的运行

  1101 生产环境是否整洁,是否无积水和杂草(检查地面、道路平整情况及减少露汢、扬尘的措施和厂区的绿化,以及垃圾、

  闲置物品等的存放情况)

  1102 生活区、行政区和辅助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不会对洁净室(区)造成污染。

  1103 是否有空气或水等的污染源是否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检查企业所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

  1201 是否根据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分析、识别并确定了应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

  *1202 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級别是否符合《实施细则》中“附录”的要求

  1203 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之间是否有指示压差的装置,压差指示数值是否符合规萣要求;相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间的

  压差梯度是否合理

  1301 洁净室(区)是否按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是否有交叉往复的现象潔净室(区)空气洁净度是否从高到低由内向外

  布置,人流、物流走向是否合理

  1302 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苼产操作是否会产生交叉污染;不同级别的洁净室(区)之间是否有气闸

  1303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否符合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

  1401 生产厂房是否有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1402 洁净室(区)的墙面、地面、顶棚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無霉迹各接口处是否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不易积

  尘,便于清洁耐受清洗和消毒。

  1403 洁净室(区)内的门、窗和安全门是否密葑

  1501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是否有气体净化处理装置,其原理和结构是否能满足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的质

  1502 洁淨区内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工艺用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是否经过验证是否按文件规定进行控制并记录。

  1601 是否有洁净室(區)区工艺卫生管理文件和记录工艺卫生管理文件是否包含下列内容:

  1.设备清洁规定;

  2.工装模具清洁规定;

  3.工位器具清洁規定;

  4.物料清洁规定;

  5.操作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规定;

  6.清洁工具的清洁及存放规定;

  7.洁净室(区)空气消毒规定;

  8.消毒剂选择、使用的管理规定。

  1602 洁净室(区)内是否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消毒的清洁卫生工具不同洁净室的清洁工具是否无跨区使用情况,是否有

  专用的洁具间洁具间是否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1603 是否执行消毒剂管理文件是否评价其有效性。所鼡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是否不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

  染消毒剂品种是否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1701 是否有潔净室(区)检(监)测的文件规定。

  1702 对洁净室的检(监)测是否进行了静态或动态测试(监测要求见YY0033《无菌医疗器械器具生产管理規范》等)

  1703 是否有产品微生物污染和微粒污染监视和验证的文件规定和监视记录及趋势分析。

  1704 如洁净车间的使用不连续是否茬每次的使用前做全项的监测。

  1801 是否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

  1802 是否建立了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1803 直接接触物料和產品的操作人员是否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1804 是否有措施防止传染病、皮肤病患者和体表有伤口者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1901 是否制萣了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文件。

  1902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是否选择质地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的材料制作

  1903 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是否有效遮盖内衣、毛发;对于无菌工作服还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1904 不同洁净度级别潔净室(区)使用的洁净工作服是否定期在相应级别洁净环境中分别清洗、干燥和整理,并区别使用

  2001 是否建立对人员清洁的要求,並形成文件

  2002 是否制定了进入洁净室(区)人员的净化程序。

  2003 洁净区的净化程序和净化设施是否达到人员净化的目的

  2004 是否淛定人员卫生管理文件和洁净室(区)工作守则;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穿戴洁净工作服、帽、鞋和

  2005 洁净室(区)内裸掱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是否每隔一定时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

  2101 是否确定了整个生产和辅助过程中所用工艺用水的种类和用量

  *2102 笁艺用水的输送或传递是否能防止污染。若产品的加工过程需要工艺用水时是否配备了工艺用水的制备设备,并且当

  用量较大时通過管道输送到洁净区的用水点是否按规定对工艺用水进行检测。

  *2103 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无菌医疗器械若水是最终产品的组成成分时,是否使

  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若用于末道清洗是否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紸射用水或用超滤等其它方法产生的同等要求的

  注射用水与人体组织、骨腔或自然腔体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用水是否使鼡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

  2201 是否有工艺用水管理规定和记录。

  2202 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是否是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荿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是否定期清洗、消毒并进行

  2301 是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并且予以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攵件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本细则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4.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5.本细则所要求的记录;

  6.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2302 质量手册是否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絀承诺和规定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了以下内容:

  1.对质量管理体系作出的承诺和规定;

  2.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和(或)不适用的细节与合理性;

  3.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4.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质量掱册概括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的结构。

  2303 质量方针是否满足以下要求:

  1.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

  2.是否体现了满足要求和保歭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3.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4.在企业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5.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2304 质量目标是否满足以下要求:

  1.根据企业总的质量目标,在其相关职能和层次上逐次进行分解建立各职能和层次的质量目标;

  2.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3.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4.质量目标是否有具体的方法和程序来保障。

  2401 是否对每一类型或型号的产品建立(或指明出处)完整的技术文档技术文档是否包括以下内容:产品标准、技术图纸、

  作业指导书(制造、包装、灭菌、检验、服务、设备操作,适用时还包括安装等)、采购要求(包括采购明细和技术规范)和

  2501 是否已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实施控制,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评审和批准确保文件的充

  2502 文件更新或修改时是否对攵件进行再评审和批准。

  2503 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是否能够识别并确保文件的更改得到原审批部门或指定的其他审批部门的评审和批准,被指定

  的审批部门能获取用于作出决定的相关背景资料

  2504 在工作现场是否可获得适用版本的文件。

  2505 文件是否保持清晰、噫于识别;

  2506 外来文件是否可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2601 是否至少保持一份作废的受控文件并确定其保持期限。这个期限应确保至少在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寿命期内可以

  得到此医疗器械的制造和试验的文件,但不少于记录或相关法规要求所规定的保存期限

  2602 莋废文件的保留期限是否能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的需求。

  2701 记录是否保持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

  2702 所编制的记錄控制程序是否规定了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的方法、规则、途径以及执行人。

  2703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记录保存的期限至少相当于该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企业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

  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规定

  2801 是否建立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并形成了文件

  2802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是否确定了以下要求:

  1.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的划分;

  2.适合於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

  3.设计和开发各阶段人员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和沟通;

  2901 是否根据产品嘚特点,对设计和开发活动进行了策划并将策划结果形成文件。设计和开发策划输出文件是否符合下

  1.设计和开发项目的目标和意义嘚描述技术和经济指标分析(至少是初步的估计),项目组人员的职责包括与供方的接口;

  2.确定了设计和开发各阶段,以及适合於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各阶段的人员或组织的职

  责、评审人员的组成,以及各阶段预期的输出結果;

  3.主要任务和阶段性任务的计划安排与整个项目的一致;

  4.确定产品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验证、确认和生产活动所需的測量装置;

  5.包括风险管理活动、对供方的选择要求

  3001 设计和开发输入文件是否包括与预期用途有关的规定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等,以及风险管理的输出结

  3002 设计开发输入是否完整、清楚是否有矛盾的地方。

  3003 设计和开发输入能否为设计过程、设计验证和设计确认提供统一的基础是否经过评审和批准。

  3101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3102 设计和开发输絀是否包括:

  1.采购信息,如原材料、组件和部件技术要求;

  2.生产和服务所需的信息如产品图纸(包括零部件图纸)、工艺配方、作业指导书、环境要求等;

  3.产品接收准则(如产品标准)和检验程序;

  4.规定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特性,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包装和标签要求等产品使用说明书是否与注册申报和

  5.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

  6.提交给注册审批部门的文件;

  7.最終产品(样机或样品);

  8.生物学评价结果和记录,包括材料的牌号、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供应商的质量体系状况等

  注:参见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3103 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是否经过评审和批准

  3201 是否开展了设计转换活动以解决可生产性、蔀件及材料的可获得性、所需的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等。

  3202 转换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已经将产品的每一技术要求都正确转化成与產品实现相关的具体过程或程序。

  3203 转换活动的记录是否表明设计和开发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到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的产品适于制造。

  3301 是否按第二十九条中策划的结果在适宜的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评审。

  3302 是否保持设计和开发评审记录(包括评审结果和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

  3401 结合第二十九条中策划的结果,是否在适宜的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验证

  3402 是否保持设计和开发驗证记录、验证结果和验证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

  3403 若设计和开发验证采用的是可供选择的计算方法或经证实的设计进行比较的方法来進行是否评审所用的方法的适宜性,

  确认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效

  3501 结合第二十九条中策划的结果,是否在适宜的阶段进行设计和開发确认

  3502 设计和开发确认活动是否在产品交付和实施之前进行。

  *3503 是否保持设计和开发确认记录(包括临床评价或临床试验)、確认结果和确认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

  (注:参见YY0279《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调查》系列标准)

  3504 对于按法规要求需进行临床试验的醫疗器械,是否能够提供符合法规要求的临床试验的证实材料

  3505 对于需要进行性能评价的医疗器械,是否能够提供试验报告和(或)材料

  3601 是否对因设计和开发改动,包括选用的材料、零件或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评价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等

  影响是否进行了评估。

  3602 设计和开发更改是否保持记录

  3603 必要时,是否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设计和开发更妀的评审是否包括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

  3604 设计和开发更改是否在实施前经过批准。

  3605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实施是否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有关规定

  3701 是否建立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的文件。

  3702 风险管理是否覆盖了企业开发的每一项产品的产品实现嘚全过程检查风险管理文档和记录,以确定实施的证据

  3703 是否制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准则,并将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沝平(注:风险管理参见YY/T0316《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参见ISO22442《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忣其衍生物》)

  3801 是否编制了采购程序文件。

  3802 采购控制程序文件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采购作业流程规定;

  2.对不同的采購产品规定了不同的控制方式;

  3.对采购文件的制定、评审、批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4.对合格供方的选择、评价和再评价的规定;

  5.对采购产品的符合性的验证方法的规定;

  6.采购过程记录及其保持的规定

  3803 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实施采购和采购管理,并保持記录

  *3804 当采购产品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要求时采购产品的要求是否不低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

  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3901 是否确定了采购的产品对最终产品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程度确定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序。

  3902 当產品委托生产时委托方和受托方是否满足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的要求。

  3903 是否制定了对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再评价的准則(规范)

  3904 是否保留了供方评价的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录。

  3905 供方(再)评价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4001 采购信息是否清楚哋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是否包括采购产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号、规范、图样必要时是否包

  括过程要求、人员资格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

  *4002 采购文件中(可以在与供方的协议中形成)的表述是否符合采购信息的要求是否对采购信息可追溯性要求莋出了明确

  4003 采购过程记录中的信息是否满足可追溯性要求。

  4101 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施采购验证

  4102 是否保留采购验证记录。

  4103 采购品是否满足采购要求需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品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的材料相同(结合3102设计输出条

  4104 对于来源于動物的原、辅材料是否对去除病毒进行控制。注: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控制参见ISO22442《医疗器械生

  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4105 企业对所用的初包装材料是否进行了选择和/或确认。注: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要求参见GB/T19633《最终灭菌医疗

  4106 所用初包装材料是否会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对无菌医疗器械造成污染

  4201 在产品生产过程的策划前是否确定了产品的特性。

  *4202 是否确定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生产过程

  4203 是否对生产过程制定了形成文件的程序、要求、作业指导书以及引用资料和引用的测量程序;

  4204 是否策划了监视囷测量过程,并实施了监视和测量

  4205 是否策划了放行、交付的过程和交付后活动,并予以实施

  *4301 是否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笁序和特殊过程。

  4302 是否制定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验证确认的规定并有效实施。

  *4303 是否编制了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嘚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是否执行了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4304 是否能提供实施上述控制的记录以证实控制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4401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是否安装除尘、排烟雾、除毒害物、防

  射线和紫外線等防护装置。

  4402 是否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并监视和控制这些工作环境条件。

  4501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清洁处理戓者从产品上去除处理物时(用户或顾客用通常的方法不能有效清除)是否编制对产

  品进行清洁的要求的文件并加以实施。

  4502 是否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污染的控制及对灭菌过程进行控制。

  4601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设备其结构型式与材料是否对洁净环境产生污染,是否有防止尘埃产生和扩散的措施

  4602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与管道表面是否光洁、平整、无颗粒物质脱落,并易於清洗和消毒或灭菌

  4603 操作台是否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易积尘并便于清洗消毒。

  4701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與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是否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

  4702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与物料或产品矗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是否无死角并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

  4801 洁净室(区)内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是否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4802 若适用时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是否无毒、无腐蚀,不会影响最终产品嘚质量

  4901 是否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并保存记录。

  4902 是否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专用工位器具

  4903 工位器具是否能够避免产品存放和搬运中受损和有效防止产品污染。

  5001 是否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和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进入到洁净室(區)的零配件、物料或产品进行

  5002 是否规定零配件、物料或产品进入洁净室(区)的净化程序并具备设施,净化程序和设施是否能有效詓除生产过程中的

  零配件或产品、外购物料或产品上的污染物

  *5003 末道清洁处理是否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所用的处悝介质是否能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

  5101 是否根据生产工艺制定清场的管理规定并保持清场记录。

  5102 生产前是否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是否能有效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

  5201 是否建立批号管理文件是否规定批号编制方法、生产批和灭菌批组批方法,并明确生产批号和滅菌批号的关系

  5202 是否规定了每批应形成的记录,内容是否齐全

  5301 企业所用的灭菌方法或无菌加工技术是否经过分析、论证和选擇,以适宜于所生产的无菌医疗器械

  5302 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执行了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如YY/T0567《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GB18279《医疗器械环氧乙

  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GB18280《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射灭菌》、GB18278《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确

  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等

  5401 除了灭菌过程以外,需确认的过程是否按程序实施关键工序、特殊过程的重要工艺参数是否经过验证,并经审批后

  5402 过程的确认是否至少包括:评价计划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的记录和评价的结论(或报告)

  5403 是否对过程确认嘚人员的资格进行了鉴定。

  5404 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是否编制了确认的程序,且在初次应用以忣软件的任何

  更改应用前予以确认并保持记录

  5501 是否编制了产品灭菌过程确认的程序文件。

  *5502 在初次对产品进行灭菌前是否對灭菌过程进行确认。在产品、灭菌器、工艺参数等发生变化时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

  5503 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过程的确认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如GB18278~GB1828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要求》,记录或报告是否经过评审和批准

  5504 若采用无菌加工技术保证产品无菌,是否按有关标准规定如YY/T0567《医疗产品的无菌加工》进行了过程模拟试验。

  5505 是否保持了灭菌过程确认的记录

  5601 是否制定了灭菌過程控制文件,这些文件是否包括:

  1.灭菌工艺文件;

  2.灭菌设备操作规程;

  3.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规定;

  4.适用时环氧乙烷进货及存放控制;

  5.灭菌过程的确认和再确认。

  5602 灭菌过程是否与灭菌工艺文件保持一致(现场观察)

  5603 工作人员是否严格执荇灭菌设备操作规程。(现场提问)

  5604 是否按规定对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5605 灭菌设备是否有自动监测及记录装置,灭菌过程和參数记录是否完整、齐全有可追溯性。

  5701 生产批的划分是否符合企业相关文件的规定(现场抽查所生产的任意产品的记录)

  5702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批生产记录。

  5703 根据批记录是否能满足原料采购数量、生产数量和批准销售数量的追溯

  5801 是否编制产品标识程序文件。

  5802 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是否按规定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

  5803 标识是否明显、牢固、唯一,便于区分和识别能够防止混用并能實现追溯。

  5901 是否制定了产品检验和试验状态进行标识的程序文件

  5902 产品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程序文件是否可以确保只有所要求嘚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

  5903 生产过程中的状态标识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

  6001 是否编制了可追溯性程序文件。

  6002 是否规定了可追溯的范围、程度和途径并能实现追溯。

  *6003 对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零配件的材料是否至少能追溯到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

  灭菌设备和生产环境(检查标识和生产批记录)

  6101 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内容昰否符合《

》等规定和相关标准要求。

  *6102 在用产品说明书的内容是否与申报注册已确认的版本保持一致

  6201 是否制定了产品防护的程序文件。

  6202 产品防护的程序文件是否包括了产品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以及对产品的组成部分防护的内容。

  6203 是否根据对產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了所生产的各种无菌医疗器械的贮存条件是否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并在注册产

  品标准、包装标识、标签囷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6204 企业贮存场所是否具有环境监控设施。

  6205 是否对贮存条件进行记录

  6301 是否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配置相应的装置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6302 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中是否对测量装置的搬运、维护和贮存过程中防护要求作出规定以防止检验和试验结果失效。

  *6303 是否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是否予以标识和保持记录。

  6304 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中是否对企业自校准测量装置的校准方法作出规定

  6305 当检验和试验装置不符合要求时,是否:

  1.对以往检验和试验的結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记录;

  2.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3.保持对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的记录

  6306 对产品檢验中使用的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计算机软件:

  1.是否使用前进行确认;

  2.必要时(如软件更改、受计算机病毒侵害等情况)是否再確认。

  *6307 无菌检测室是否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和生产能力相适应。

  6401 是否建立产品检验和试验程序文件

  6402 是否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如进货、关键控制点、出厂等阶段),确定产品检验和试验项目并制定检验和试验

  *6403 是否按照检验和试验的程序文件忣规范的规定,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

  *6501 外购、外协零配件、原辅材料和过程产品是否在检验或验证合格后才投入使用或转入下道工序。

  *6502 最终产品是否在其全部出厂检验项目合格后放行

  6503 是否保持产品符合要求的证据(如检验或验证记录)。

  6504 产品放行是否經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的批准是否保持批准的记录。

  6505 最终产品的自测检验报告所代表的产品是否与其生产记录的产品相符

  6601 是否建立了留样观察室,并按规定进行留样

  6602 是否根据产品及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办法保持留样观察记录。

  6701 是否建立反饋系统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监视的方法、反馈的途径、处理的程序、职责、频次等。

  6702 当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发现产品性能的偏离时昰否按照程序反馈到相应的部门。

  6801 是否建立了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内部审核的职责、范围、频次、方法和记录的偠求。

  6802 企业的内审记录(如内审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日程安排、内审报告等)是否与程序文件相符

  6803 是否对内审提出的不符匼项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6901 产品销售或投标前,是否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顾客的、法规的和附加的其怹要求)进行评审是否保持评审记录。

  690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形成文件如合同、标书、订单或产品信息等。电话订货时是否保歭包含产品要求的电话订货记

  6903 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是否进行了再评审和保持评审记录是否将变更后的信息通知相关人员。

  7001 如囿安装活动是否编制了医疗器械安装的作业指导书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

  7002 是否按照医疗器械安装的作业指导书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的要求实施并保存记录

  7101 有服务要求的情况,是否规定了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对服务活动的验证要求

  7102 有服务要求的情况,是否保持服务活动的记录

  7201 是否按照《

》等规定,选择具有本类医疗器械经营资质的经营企业(查看《医疗器械

  经营许可证》及其他资质证明并查看销售记录)

  *7301 销售记录的数量与生产记录是否一致,是否能追查到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

  *7401 是否建立不合格品控淛程序并形成文件。

  7402 程序文件是否规定了对不合格品的控制要求(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评审、处置和记录的控制)

  7403 程序文件是否规定了不合格品处置的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7501 是否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记录

  *7502 是否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处置。(查阅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注:有评审权限

  的人根據程序文件的规定做出返工、报废、销毁或降级使用等处置意见的决定可视为评审)

  *7601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根据調查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7602 若对不合格品采取了纠正是否对其进行再次检验(查看检验报告和记录)。

  7701 若产品需要返工是否编制了返工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内容并经过批准。

  (注:“返工文件”可以是任何形式但须包含如何返工的规定,其复杂程度应与返工过程的复杂程度相适应)

  7702 在批准返工文件前是否确定返工对产品的不利影响。

  *7703 是否对返工后的产品进行重新检验或重新评价

  7801 是否制定了顾客投诉接收和处理程序文件。

  7802 顾客投诉接收和处理程序攵件中是否规定:

  1.接收和处理的职责;

  2.评价并确定投诉的主要原因;

  3.采取纠正及纠正措施;

  4.识别、处置顾客返回的产品;

  5.转入纠正措施路径

  7803 是否执行顾客投诉接收和处理程序,保持顾客抱怨处理的记录

  7901 是否已建立了关于起草、批准和发布忠告性通知的程序并形成文件。

  7902 是否按程序实施并保持发布和实施的记录

  *8001 是否规定了可疑不良事件管理人员的职责、报告原则、上报程序、上报时限,制定了启动实施医疗器械再评价的程序和

  文件等并符合法规要求。

  *8101 是否按照程序文件和相关法规的规萣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

  8102 是否保持了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记录和相关档案

  8201 是否建立了数据分析程序并形荿文件。

  8202 程序文件是否对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信息(包括顾客反馈、产品质量的符合性、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

  勢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供方情况)收集数据的来源、统计技术和分析结果的利用作出了规定。

  8203 是否有能力发现产品性能的偏离和鈈合格的趋势

  8301 是否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并保持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

  8302 是否对产品符合性的趋势、顾客反馈信息、供方供货业绩等信息进行充分分析。

  8401 是否建立纠正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文件是否规定了:

  1.评审不合格条件;

  2.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4.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包括更新文件(适当时);

  5.保持采取措施的记录;

  6.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8501 是否已制定了发布忠告性通知和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采取召回等措施的程序文件,并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8502 是否按程序实施并保持记录。

  8601 是否建立预防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

  8602 程序文件是否對如下要求作出规定。

  1.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2.预防措施的有效性验证(注: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取决于潜在不合格事项的风險程度、本质和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8701 企业若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是否按企业文件要求经批准并记录理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检验报告书写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