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复读那年患了上海焦虑症医院,腿部经常不由自主的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还是放不下总是到深夜都睡不着,该找心理医生吗?茂名市中医院治疗失眠好吗?有好的心理医生吗?我想试着放下她,试着让自己开始心的生活。失眠真的很痛苦,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64373
问题分析: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还是放不下总是到深夜都睡不着意见建议:人生中有很多过客,要学会放心,也就是因为过客我们才学会成熟,好好把握好自己医生询问:
问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30539
病情分析: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还是放不下总是到深夜都睡不着意见建议:人生中有很多过客,要学会放心,也就是因为过客我们才学会成熟,好好把握好自己医生询问:
问睡觉不踏实抱着不哭放下就哭还吐奶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44260
病情分析: 请提供更加详细的情况。只是这样没法做出诊断啊!!!意见建议:你可以选择去当地医院就诊。让医生给你做更详细的检查。以便确定病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问睡觉不踏实抱着不哭放下就哭还吐奶?睡觉不踏实抱着不...
职称:医师
专长:月经不调,痛经,细菌性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153493
病情分析: 你好 缺钙的可能性大,建议作血液生化检查来确诊, 确诊后建议你再当地医生指导下小孩服用伊可新和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另外需要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如果在哺乳。意见建议:建议母亲口服钙尔奇d增加母乳的含钙量。另外如果母乳不足有可能导致容易醒睡眠不好的。
问宝宝出生快四个月了,都睡不下觉,老是哭闹,抱起来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9282
病情分析: 白天宝宝哭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为太热或者太冷,也可能是因为旁边太吵,这些都是小问题,抱着宝宝摇一摇哄一哄就好。
如果宝宝哭闹的厉害,就可能是饿了、困了,妈妈们要记得宝宝的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给宝宝及时补充能量。意见建议:建议你从多方面找原因,睡前不要吃奶过多,容易腹胀导致宝宝睡眠不好。
问女深夜了,为什么我还是睡不着,失眠真可怕深夜了,为什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59276
问题分析:失眠一般是过度思虑、用脑过度,或者是工作紧张、压力大导致的睡眠质量不好。意见建议:建议您晚上用热水泡泡脚,睡前喝一杯热牛奶。睡前多一些运动,睡前听听音乐,从心里上给自己减压,放松一下。
问宝宝睡觉不踏实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哮喘、儿童血液、免疫性疾病
&&已帮助用户:207012
您好,很有可能是惊吓或者是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疼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还是放不下总是到深夜都睡不着,该找心理医生吗?茂名市中医院治疗失眠好吗?有好的心理医生吗?我想试着放下她,试着让自己开始心的生活。失眠真的很痛苦,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64373
问题分析: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还是放不下总是到深夜都睡不着意见建议:人生中有很多过客,要学会放心,也就是因为过客我们才学会成熟,好好把握好自己医生询问:
问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30539
病情分析: 复读那年高考前夕她和我说分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还是放不下总是到深夜都睡不着意见建议:人生中有很多过客,要学会放心,也就是因为过客我们才学会成熟,好好把握好自己医生询问:
问睡觉不踏实抱着不哭放下就哭还吐奶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44260
病情分析: 请提供更加详细的情况。只是这样没法做出诊断啊!!!意见建议:你可以选择去当地医院就诊。让医生给你做更详细的检查。以便确定病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问睡觉不踏实抱着不哭放下就哭还吐奶?睡觉不踏实抱着不...
职称:医师
专长:月经不调,痛经,细菌性阴道炎
&&已帮助用户:153493
病情分析: 你好 缺钙的可能性大,建议作血液生化检查来确诊, 确诊后建议你再当地医生指导下小孩服用伊可新和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另外需要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如果在哺乳。意见建议:建议母亲口服钙尔奇d增加母乳的含钙量。另外如果母乳不足有可能导致容易醒睡眠不好的。
问宝宝出生快四个月了,都睡不下觉,老是哭闹,抱起来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9282
病情分析: 白天宝宝哭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为太热或者太冷,也可能是因为旁边太吵,这些都是小问题,抱着宝宝摇一摇哄一哄就好。
如果宝宝哭闹的厉害,就可能是饿了、困了,妈妈们要记得宝宝的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给宝宝及时补充能量。意见建议:建议你从多方面找原因,睡前不要吃奶过多,容易腹胀导致宝宝睡眠不好。
问女深夜了,为什么我还是睡不着,失眠真可怕深夜了,为什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59276
问题分析:失眠一般是过度思虑、用脑过度,或者是工作紧张、压力大导致的睡眠质量不好。意见建议:建议您晚上用热水泡泡脚,睡前喝一杯热牛奶。睡前多一些运动,睡前听听音乐,从心里上给自己减压,放松一下。
问宝宝睡觉不踏实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哮喘、儿童血液、免疫性疾病
&&已帮助用户:207012
您好,很有可能是惊吓或者是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疼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本站总访问量:385 次
本站信息总量:42 条
2015“洛阳最美教师”候选人名单
(乡镇学校教师类)
马朝立,男,56岁,汝阳县刘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从教38年,马朝立不仅教授学生们知识,更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一个个学生度过难关。节假日有学生找他补习,他不但分文未取,还自费负担学生们的食宿。遇到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他更是经常自掏腰包、慷慨解囊:为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支付学费、为班里的住宿学生购买床单、帮学生家长垫付医药费、为班级文化建设购买用品、带领学生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近年来,他为学生支付的各类费用累计达3万余元。
  38年来先后被评为汝阳县优秀班主任、汝阳县优秀教师、洛阳市师德标兵等。
  56岁的马朝立,是洛阳市汝阳县刘店一中的普通教师。从教38年来,他把满腔的父爱无私地撒向学生,受到学生、学校和家长的普遍赞誉。
  38年来,他付出了太多的辛勤和汗水,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仅2000年以来,就先后获得市师德标兵、县优秀教师等各项荣誉32次。这些荣誉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把满腔的父爱毫不保留地献给孩子们”。近年来,他花费在学生身上的钱累计达3万多元。
  学年,他教八(1)、九(3)两班的数学,并担任八(1)班班主任。对于这种年轻人也有点吃不消的工作量,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学生小天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身患腰椎病行动不便,马朝立在小天的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2015年春节前,小天三次感冒发烧。为了尽快治好小天的病,马朝立多次带他到红里、七贤等地找名医诊治。每次生病,马朝立都让小天和他睡在一起,以便夜里随时观察孩子的病情。一天深夜,小天又发烧了,马朝立马上开着自己的车,送小天到离学校七八里外的诊所就诊。回来后,他照例让小天和他住在一起,这一夜,马朝立基本没有合眼,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小天测量体温,仔细观察病情。第二天,由于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他又带小天到县医院就诊。那天正值天气降温,他又给小天买了新棉衣。在以后的多天里,马朝立坚持每天给小天煮鸡蛋补养身体,星期天他又把小天领回自己的家中照料。小天的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而马朝立只是笑着说:“在我的眼里,我的这些学生都是我的亲儿子、亲女儿。”不仅对小天如此,马朝立对他教过的所有学生都是这样,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正因如此,即使星期天马朝立回县城的家,也总有孩子们挤上他的面包车,要到城里和他一起过,在学生的心里,马朝立就是他们的父亲。还有的孩子说:“马老师比父亲更亲,更体贴。”
  毛巾、被子、拖鞋、炊具、体育用品,把马朝立小小的办公室兼住室塞得满满的。每逢星期天,总有学生三五成群地到学校找他补课,三番五次的讲解,他从不嫌烦。学生累了,马朝立就陪他们一起打球、下棋,用他的劳动换取学生精神的放松。星期天,学校的食堂没有饭,马朝立又成了义务炊事员,每星期都准备充足的粮食和蔬菜、肉,坚持给学生做可口的饭菜。
  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马朝立自掏腰包600多元,给每一位住宿学生买了一条床单。在八(1)班的男生宿舍里有一张马朝立的床位,每周他都要抽出两个晚上睡在这里陪伴学生。夜里,他总要多次起来查看,给这个学生盖上被子,给那个学生掖掖被角,生怕哪个学生着凉。在这样的陪伴中,学生们渐渐把马老师当成了父亲。无论工作有多忙,每逢周三他都会督促学生们洗头、洗衣服。每隔两周会组织学生集体洗澡,而洗发露、洗衣粉、香皂,他都会悉心为学生们备齐。
  2015年元旦,学校放假了,但他却做出了本班学生不放假的决定。他知道,许多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在家过的元旦和平时的星期天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们感受过节的快乐,马朝立花1500元购买了牛肉、面粉、蔬菜等食材,师生共同动手做了牛肉汤、油饼,68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元旦佳节。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远大志向,一年来他花了3200元,分5次利用节假日组织班干部、学生代表到洛阳师范学院、嵩县、登封等高校和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生活费、车费、住宿费都是马朝立出的。
  38年来,马朝立所教的课程成绩总是在全镇名列前茅。在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中,八(1)班的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四科人均成绩均列全镇第一名;期末考试中,数学、物理、历史、政治、生物五科人均成绩名列全镇第一名。
  38年来,马朝立用慈父般的爱深深地关怀着每一个学生,学生也都把他看成自己的父亲,最好的依靠。2007年的秋天一个深夜,有人边敲他的门边放声大哭,原来是学生小段的奶奶出车祸,肇事司机逃逸,被吓坏了小段首先想到的是马老师。了解情况后,马朝立拿出2000元钱急忙赶往出事地点,用自己的车将老人送到镇卫生院。因为老人伤势较重需要转院,他又把老人送上救护车,并把2000元钱塞到闻讯急忙赶来的小段姑父的手里。当电视台的记者因此事采访他时,他说:“学生在最困难的时候把老师当做了自己的父母,老师更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2006届有个学生是个在全校出了名“捣蛋王”,曾两次因打伤同学而赔钱,学习成绩当然令人头疼,经过马朝立的耐心教育,终于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个学生家庭困难,从高中到大学,马朝立累计帮他支付学费3800元。如今这个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并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时,他都要到学校看看马老师,在他看来,马老师同样也是他的父亲。
  在马朝立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他爱学生,他把满腔的父爱全部给了孩子们,用那瘦小的身体和无私的奉献为学生们铺平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王丛丛,女,31岁,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小学教师
  她是一位有耐心、有爱心、勤奋、负责任的好老师。学生遇到危险时,不顾自身安危,从精神病患者手中夺下菜刀,避免了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她生病时仍舍不得丢下孩子们,夜晚输液,白天坚持在学校上课;她虽然有着过硬的业务水平,仍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为了激励学生,她自己出钱购买奖品发给学生,把一个个“后进班”和“问题学生”引到正途上;她还经常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添置衣服、鞋、学习用品等,辅导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使学生们一个个都自信、阳光、快乐成长。
  王丛丛曾先后获得洛阳市优质课和学科辅导奖,2012年被评为伊滨区优秀教师。
  今年31岁的王丛丛2005年从洛阳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洛阳市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小学任教。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她就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十年来,她扎根农村,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受到了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认可。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王丛丛刻苦钻研业务,大胆尝试创新课堂模式,先后9次获市、区级优质课奖,
1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先后获得区优秀班主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东大郊小学地处偏僻,学生家庭情况复杂。2013年,王丛丛所任教的班里有个叫小彭的男孩,父亲入狱、母亲改嫁,年幼的小彭跟爷爷一起生活。也许是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让小彭渐渐变得“另类”,在其他老师眼里他成了孤独、忧郁、不做值日、不写作业的“问题学生”。而王丛丛却在长期的接触和细心的观察中发现了小彭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有所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这个缺少家庭感的孩子感受到来自周围的亲切和关爱。那时正值寒冬,而小彭仅穿了一件又薄又烂的棉衣,看了让人心疼。王丛丛给他买一件棉衣,又怕他觉得伤自尊而不愿接受。放学后,王丛丛悄悄地把小彭叫到了办公室,对他的近期表现进行夸奖并表扬他很聪明,并把棉袄当奖品送给了他。第二天,小彭换上了新棉衣,上课听讲时也更有劲头了。慢慢地,他上课开始回答问题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一次测验他竟然考了70分。然而好景不长,王丛丛一段时间后又小彭放学后经常去网吧打游戏,缺钱了还会向强行向低年级学生索要,让王丛丛又是生气又是着急。但是一味的批评只会徒增他的反感,于是每天放学王丛丛就在学校附近的网吧“蹲点”,终于有一天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彭。看到王丛丛的那一刻,小彭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在王丛丛的引导下,最终小彭戒掉了网瘾,期末考出了90分的好成绩。小彭的父亲出狱后见到儿子“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兴地逢人就说:“是王老师挽救了我家儿子”。
  从那以后,每当知道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后,王丛丛总是给他们买衣服、鞋、学习用品等等,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十年来,有10多个“顽劣”的孩子因为王丛丛的教育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初中。也因为王丛丛对学生各位关心爱护,所以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孩子们有事都愿意请她帮忙,有知心话都愿意跟她说。
  面对“后进班”,王丛丛也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秘诀:无论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有尊严地走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王丛丛先在班里设立了“知心信箱”,让学生们有什么心里话都写出来。随后她又在黑板一角设立了“温馨寄语栏”,每周更新一条寄语激励孩子们。为了激励学生进步,王丛丛自己拿钱买了新奇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品奖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更高了。现在,王丛丛所带的班级已经形成了“比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全班成绩总体有很大的进步,让她更高兴地是,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更阳光了。
  王丛丛说:“岁月如歌,时光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在上课与下课铃声的交替声中流过,平凡如夏天吹过的风。当岁月流逝,当青春不再,我依然会坚守在三尺讲台,做一名最美的乡村教师,感受着如水般的幸福。”
江东云,女,42岁,洛阳市新安县磁涧初中语文教师
  自中师毕业23年,江东云一直任教于农村一线。她是教学能手,讲授的课先后被评为市、县级优质课,12篇论文分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或公开发表,辅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国家、市、县等各级奖励;她还是班级管理的行家,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十几年,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
  江东云曾多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师、新安县拔尖人才、新安县巾帼标兵和三八红旗手。
  她叫江东云,女,42岁,本科学历,是新安县磁涧初中的一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除了任教九年级的一班语文课之外,主抓学校的教研工作,是学校的教务处主任。自1992年中师毕业以来,在家乡这片深情的热土上,江东云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乡村教师的赞歌,更用勤奋和执着走出了一条坚实不凡的人生之路。
  干好光辉的事业
  江东云的母亲曾是河南省的模范教师,曾是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曾被《洛阳日报》誉为“乡村的一盏红灯”,时任县委书记刘典立曾号召全县教师学习她母亲的感人事迹。受到母亲的影响,特别是每当看到母亲那闪闪发亮的奖章时,江东云的内心就升腾起了一个美好的愿望:长大后,也要像母亲那样,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受人尊敬。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真的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青春的她,志虑忠纯,肝胆一片;激情的她,汗洒教室,情系讲坛;负重的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作为语文教师,江东云注重课堂的生成,注重学生的活动,更注重动静的结合。她课堂是动态的,演讲、辩论、课本剧等活动就像朵朵翻腾的浪花,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同时,她的课堂又是静态的,她会让学生走近美文,走近名家;她会让学生写下读书感悟,记下生活随想,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悟出语文的真意。
  教课之余,江东云更是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她在新浪网上注册了网名为“淡然如云”的教育博客,写下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感悟,六百多篇文章,六十多万文字,十六万八千多次点击率,九千六百多关注人气使她的教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2009年元月,她的博客被河南教育树人网评为“博客之星”。她的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十几篇文章分别发表于《教育时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CN刊物上。
  当好最小的主任
  对于班级管理,江东云的宗旨是“心相伴,爱相随”,以心换心,用爱育爱。二十年的班主任生涯,让她乐此不疲。作文、周记和写信是她排解学生思想顾虑、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神奇钥匙。有一年,为了转变一个思想叛逆、成绩下滑的学生,江东云曾连夜写了一封长达八页的信,亲自送到他的手上。江东云在信中对学生写道:“从来没有给谁写过这么长的文章,我数了数,已经八页了,如果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真的觉得你就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那么你就应该让自己发出耀眼的光芒的!”字字饱含真情,句句充满爱意。这封信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在江东云的鼓励下这名学生不仅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争取更大的进步
  这些年来,江东云冬披寒星,夏伴月光,春播秋收,昼累夜忙,就像一位辛勤的农妇,但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欢畅,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但面对家庭和双亲,却让她感到愧疚。
  2004年12月,江东云的父亲被查出患了食道癌并且已是晚期,而那一年她担任的又是毕业班的班主任。现在回想起来,那依然是一段让她终生难忘的艰难日子。晚上在医院陪伴老父亲,江东云总在泪水中昏昏睡去;白天她把压抑的痛苦深藏在内心,强作笑颜走进教室,如往常一般为学生上课,将满腔的劳累掩饰在背后。父亲患病的三年间,江东云始终担任着毕业班的班主任,却从没因为家庭原因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更没有忘记与学生的促膝谈心。直到父亲去世的头几天,她还趴在病床边写着学生的寒假通知书。江东云的辛劳付出终得到了回报,那几年她所带班级的中考成绩总是学校最优异的。
  2010年12月,江东云成为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但37岁的她并没有止步,而是针对中学生青春期叛逆等问题,牺牲了自己的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学习心理咨询。在她的努力下,很快就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她帮助学生解心结,理思想;并聘请心理专家做讲座,激信心,鼓斗志。在校园里,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心灵妈妈。
  2014年9月,对于江东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跨越,学校领导很希望她能为学校再做些什么。她在短暂的犹豫和彷徨之后,又开始了人生新的启程——选择了管理,负责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她的主持下,学校尝试着实行“晨诵、午写和暮省”的新教育实验活动,现已立项为市级课题进行研究。一年来,她先后组织同题作文大赛、午写、暮省等系列评比活动。她聘请《中国教师报》梁恕俭编辑、新安县教研室胡龙江主任作序,聘请新安县原政协主席张化义、新安县原一高校长王作通题字,和语文教研组同事一起,编辑了两本校本教材——学生优秀作文和反思集《磁溪流香》和《聆听花开》,并专门邀请作序题字的专家到学校,举行了“见证花开、书写未来”为主题的赠书仪式。新安县教育电视台对此做了相关报道。
  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23年的教学生涯磨砺出了一位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江东云管理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班级成绩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所带班级被评为洛阳市先进班集体。江东云个人先后被评为新安县拔尖人才、新安县优秀教师、新安县教学能手、新安县优秀团干,先后两次获得新安县巾帼标兵、三八红旗手和新安县“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称号,先后两次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并成为洛阳市骨干教师、洛阳市第二届名师。同时,她还是新安县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先后参与了新安县语文教学研讨会、新安县语文技能大赛、新安县初中语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专家评课等活动。
  “我若为林,便欣欣以向荣;我若为草,便萋萋以摇绿。”这是江东云的最真愿望,也是她作为教育人的最真情怀。在今后的漫漫岁月里,相信她依然会用青春和热血、用辛劳和汗水擦亮乡村孩子迷茫的双眼,点燃乡村孩子的点点梦想,使他们都能像那朵朵会飞的蒲公英一样,乘载山里母亲满满的期待和长长的牵挂,飞出大山,飞到他们想要的那片天空……
杨翠仙,女,30岁,洛宁县回族镇王东小学教师
  杨翠仙从教15年来,在她的关爱下,班中从未流失过一名学生,学生们都亲热地叫她“老师妈妈”。她主动给学生中的留守儿童补课、洗衣、做饭,还常常带他们参加亲子活动,真正成了学生的第二个“妈妈”。她钻研业务,潜心新教育实验,写了二十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心得。
  杨翠仙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洛宁县优秀教师、洛宁县新教育种子教师等。
  幸福,多么温馨的字眼!幸福究竟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午后品着一杯淡淡的清茶”;有人说:“幸福是闲暇读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有人说:“幸福是牵着孩子的手漫步在美丽的湖畔”。而在杨翠仙,王东小学这位最年轻的高级教师的眼里,幸福是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幸福是课间师生手牵手的玩耍;幸福是和学生们一起去踏青;幸福是与家长亲密无间的交流……
  幸福,从一个故事说起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是杨翠仙的梦想。
2000年8月她圆了自己教师梦,登上讲台,从此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梦想之路,投身于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一路走来,她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而这幸福,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2014年9月,她接到了一个班,班上一名叫晓雪的孩子引起了她的注意。晓雪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成绩落后,消瘦孤僻,浑身上下总是脏兮兮的。杨翠仙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于是,每天放学,杨翠仙就到晓雪家里给她补课;头发乱了,杨翠仙马上拿来梳子;衣服脏了,杨翠仙教她洗;该吃饭了,杨翠仙帮她做。杨翠仙还常常以父母的角色带她参加亲子活动,给她送衣物、买补品等……在杨翠仙的照顾和鼓励下,如今的晓雪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学习上进、活波开朗、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同学们都说:“晓雪长得真漂亮”。远在外地的晓雪的妈妈知道后,常常在电话里泣不成声的说着感谢的话,晓雪的奶奶见到杨翠仙也是热泪盈眶握着她的手不肯松开,而杨翠仙却平静地说:“这样做我很幸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春风化雨暖人心,十五年来,杨翠仙的班级从未流失过一名学生,学生们也都亲热地叫她“老师妈妈”。课余她和学生们一起游戏、一起探讨生活、一起读书、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劳动、一起品味幸福;教室、阅览室、操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任劳任怨、一切服务于学生。
  幸福,在闪光的汗水里
  多年来,杨翠仙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努力打造理想课堂。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阅读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并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上好一节课,杨翠仙经常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和她们一起探讨教法,私下里还对着镜子练习讲课,并用手机录音,反复琢磨推敲,不断改进教法。在无数次的磨课中,她渐渐成长起来了,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成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学生。
  有人问杨翠仙,这样拼命的工作不累吗?她仍平淡地说:“很累,但值!”因为在她眼里,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辛勤的付出里。
  梦已圆
  春耕秋收,润物无声。杨翠仙辛勤耕耘,收获的也是一串串硕果:她所教的科目综合评估获全镇第一名二十余次,她教的班级年年被评为全校先进班集体,她先后获得省市级骨干教师、全县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文明教师称号、优秀辅导员、新教育实验“种子教师”等荣誉称号。杨翠仙还是首批课改培训主讲教师、首批新教育实验种子教师、县优秀教师,曾多次获市县优质课赛奖一等奖,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但是面对诸多的鲜花和掌声,杨翠仙却说:“虽然梦已园,但我对教育的那份情却依然如故。”
  情未了
  2014年暑假,杨翠仙踏上了新的挑战征途:新教育。为了钻研好这个新的领域,只要有相关讲座,杨翠仙就赶去学习,贪婪的汲取着新教育的营养,积蓄着能量。一路走来,她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自接触新教育实验以来,杨翠仙紧跟着新教育的步伐,感受着新教育的魅力,如今的她已经深深地陶醉于其中。在新教育实验中她主要从:缔造完美教室、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建、培养卓越口才这四方面努力地践行着、幸福的收获着。2014年10月至今,开展大、小型班级活动二十余次、拍摄照片千余张、家访三十五次。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辛酸、一路掌声,她受到了领导、同事的好评,家长的认可,学生爱戴。
  “让师生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杨翠仙带领她的“恩悌班”正在朝着这一愿景努力,家委会的全力参与,无疑会给她和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对此杨翠仙自信满满,69名孩子灿烂的笑容里,传递着幸福快乐的信息。
宋清飞,女,31岁,嵩县德亭镇酒店小学教师
  宋清飞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深山区任教,十多年来,这个扎根于大山深处的女教师以校为家,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用爱心和责任为留守儿童托起了一片幸福的天空。她每天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学生伤了、病了,第一时间送他们到医院,在病床旁陪护;每到周末,她坚持送偏远的学生回家;假期,她会带上购买的学习用品,到留守儿童家家访;她自费学习面塑,建立面塑社团,丰富学生生活。
  宋清飞所带的班级曾被评为洛阳市先进班集体,她本人曾被评为嵩县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
  在嵩县莽莽苍苍的外方山深处,有一所酒店小学,青年女教师宋清飞在这里传播知识,传递温暖,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和爱心,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撑起了一方爱的天空!
  德亭镇地处外方山深山区,这里山高谷深,群众分散居住在四岭八沟之中,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贫困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路的开通和打工潮的兴起,村中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之爱、缺少有效的管教,不少孩子情绪不稳定,变得孤僻,甚至是自暴自弃。捣乱、逃课,甚至打架的事经常发生。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道让人悬心的社会问题,更是让一直关注这一问题的宋清飞揪心不已。
  酒店小学的400多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有不少学生居住偏远,有的孩子每天上学甚至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因此大多的学生都吃住在学校里,周六周日才离开学校,酒店小学成为事实上的“公办寄宿制小学”。作为酒店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宋清飞尝试着用爱去温暖和滋养那些幼小单纯而又孤独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在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我、健康成长。
  以校为家,既当教师,又当妈妈
  宋清飞和丈夫在同一个学校任教,他们以校为家,和学生们一样寄宿在学校里。在这里,他们既是老师,同时也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每天义务照顾、看管着寄宿学生的饮食起居;每周星期,还要送偏远的学生回家;学生生病了、磕了碰了,第一时间送他们到医院,像父母一样陪护着孩子们。
  一天半夜,班上的一名学生忽然发起了高烧,宋清飞急忙把学生送到医院,经诊断为急性肺炎。这名学生的父母都在远方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而爷爷奶奶住在大山深处,一时半会儿也赶不来。办完住院后,宋清飞静静地坐在学生旁边陪护了一夜。后来这名学生说:“我躺在病床上,看着宋老师,感觉像妈妈坐在身边一样,再也不觉得孤单了,我真想喊宋老师一声妈妈!”后来,“宋妈妈”这个称号就成了许多学生私底下对宋清飞的称呼。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消除内心的孤独,让孩子们阳光向上、健康成长,每逢周末,宋清飞都会带上自费购买的学习用品,到留守儿童家进行家访,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
  小张是宋清飞重点关注的一个学生。五年前,小张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又离家出走。小张和长他两岁的哥哥及年近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宋清飞经常到小张家里家访,温暖的话语、耐心的辅导、热情的鼓励、真心的关爱,使小张逐渐从家庭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现在的小张已经长成了一个乐观向上的阳光少年。
  不仅如此,宋清飞还负担了小张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每隔几个星期,宋清飞都要到小张家里进行家访。心理消除阴影的小张成绩提高很快,每次考试都在全级前十名。提起宋清飞,小张眼中都会溢出晶莹的泪花:“宋老师是我的老师,我尊敬她;也是我的妈妈,我喜欢她。”
  建立面塑社团,丰富留守儿童生活
  为了丰富孩子们在校期间的生活,让他们快乐成长,宋清飞积极地寻求让孩子们快乐的途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可爱的面人,于是她上网查资料、看视频,自己购买彩泥,一个人偷偷在屋子里练习制作。当她摸索出面人制作技巧后,又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成立了面塑社团,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捏面人。为了教好面塑课,宋清飞经常利用节假日到洛阳拜访名师学习面塑手艺,认真钻研面塑技法。
  在学校的面塑作品展示室内,展示着上千件该校师生们的面塑作品,有动物、有人物、有玩具、有景观,色彩斑斓,精致可爱。学生们通过面塑活动,找到了创造的快乐,找回了七彩的童年,消除了内心的孤独焦虑,也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酒店小学的面塑社团,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充分肯定。2015年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社团”,并上报到市里,还受邀参加了2015年牡丹花会期间民俗博物馆的展览。
  扎根山区,全心教学,成就每个家庭的梦想
  从19岁毕业后被分配到德亭镇偏远的深山区龙王庙小学任教,宋清飞曾先后到孙元小学、德亭镇中和酒店小学任教,12年来,她一直扎根在山区教育,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宋清飞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当中。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断鼓励、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经常利用吃饭、休息时间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手把手地教写字,一句一句地教写作文,努力不使班里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成绩面前掉队。
  每一份付出都成就了一个孩子,每一份爱心都铺就了一条阳光的道路。十几年来,宋清飞在播种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额外”的奖励:市先进班集体、优质课,县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社团等荣誉纷至沓来,但是宋老师最骄傲的是她带出来的孩子,这才是她最大的收获!
  宋清飞,这个扎根于大山深处平凡的女教师,正在用爱心和责任为贫困留守儿童托起一道通往幸福的彩虹;宋清飞的青春,也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熠熠闪光!
张玉峰,男,38岁,宜阳县香鹿山镇大柳树小学校长
  2007年张玉峰临危受命,担任大柳树小学校长。为了找回流失的学生,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以身作则,一直任教高年级语文、数学两门主课,提升教学水平;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他常处理行政事务直至深夜。在他的带领下,一年后学校的教学成绩便得到提升,学生回流,学校获得了新生。工作之余,他还主动负担起生活困难学生的就餐和日常照料,为学生们送去家的温暖。
  张玉峰曾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班主任、宜阳县优秀教师等。
  扎根山区教育、以校为家
  今年38岁的张玉峰,1998年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香鹿山镇川区任教。由于大柳树小学地处山区,条件艰苦,一直缺教师,六个班只有七名教师,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家长对学校非常不满,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生源大量外流。到2004年,学校只剩下98名学生了。张玉峰本就是大柳树村人,村干部和家长们都希望让他到大柳树小学任教。看到村民们殷切的期盼,时任香鹿山镇三中副校长的张玉峰下定决心,回到大柳树小学担任校长。
  在这十几年中,张玉峰无论寒暑假一直以校为家,看护学校成了他的又一项职责,开学时,每天为上课、辅导学生而忙碌;放假时,为学校的维修、绿化美化而忙碌。
  以质量求生存、学校获重生 回到大柳树小学任教后,想到学校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张玉峰彻夜琢磨,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把本属于他们学校的学生吸引回来,否则,怎能对得起父老乡亲。
  为此,张玉峰先后多次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向大家介绍学校今后的打算,让家长们对学校充满信心。为了找回流失的孩子,张玉峰挨个上门去学生家中做“功课”。
  要想留住学生,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张玉峰和全体教师一道研读教材,撰写反思,探索教法,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学校总是一开学就把全体学生在校园里安排成固定的位置,学生早上到校后自觉进行早读,下午放学后复习英语单词或课文。这期间,为了不增加其他教师的工作负担,张玉峰就承担起了督促全校学生自学和个别辅导的重任,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多加的读书课,由他监督和指导孩子们学习。
  张玉峰没有因自己是校长而少教课,有时甚至比其他教师多教课,他一直担任六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两门主课,有时还担任三至六年级中的两级英语课程。
  为了不影响白天的教学,他把学校的其他事都放在晚上处理,每天晚上12点前,张玉峰几乎没有休息过,一直在办公,忙时甚至熬通宵。
  经过不懈努力,一年后,学校教学成绩一路飙升。原来到私立学校上学的学生都纷纷回来,邻村的学生也纷纷到该校就读,学校获得了重生。
  活用教材狠抓新课改
  2007年冬期末质量检测,学校教学成绩在全镇提高到第一名。有人对学校成绩提出了质疑,怀疑成绩有假。张玉峰清醒地知道: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学生们的成绩更好、一直好、真的好,谣言总有不攻自破的那一天。 要想保持成绩好,就必须课改。为此,在张玉峰的带领下学校教师们更加注重学习新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在网上看名家的视频。除此以外,张玉峰还带头给每位教师上示范课。
  张玉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在讲到《调查报告》这节课时,他让学生去村子中做社会调查,发现错别字。通过实践,学生们学会了调查的方法、如何写调查报告、怎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等,为将来写作打下基础。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张玉峰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他在教学中“活”字当先,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抢答赛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出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好评。
  学校课改轰轰烈烈,学生成绩由原来的全镇第一名变成近年全县前几名,原来怀疑他们成绩有假的谣言不攻自破。2010年香鹿山镇课改现场会在大柳树小学召开,张玉峰所提出的“作文批改三步法”在全镇推广,宜阳县教研室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教育好山区孩子,舍小家、顾大家
  张玉峰自幼丧父,母亲一人将他姊妹三人拉扯长大,因劳累过度,母亲的双腿膝关节坏死,如今连简单的一个起身已成为奢侈。家中99岁高龄的外婆,由于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外婆,都需要张玉峰的照顾。
  这样的经历使张玉峰更能够体会到家庭困难学生需要更多的关爱。学前班有一名学生因家住得距离学校较远,张玉峰就让这名学生在他家吃饭,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照顾这名学生的生活,督促辅导他学习。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玉峰自2004年担任校长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镇第一名。他所教学科一直是全镇评估第一名,特别是2014年春天六年级素质教育评估,他所教的六年级语文获全县第一名。2015年春天五年级素质教育评估,他所带的班获全县第一名。张玉峰先后曾获得宜阳县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宜阳县优秀班主任、洛阳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大柳树小学连续9年被评为香鹿山镇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宜阳县师德师风先进学校、宜阳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日,东方今报对其事迹进行专版报道。
张伟华,男,44岁,偃师市山化五中教师
  责任产生爱心,爱心升华对教育的理解,对责任的理解。张伟华的孩子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父亲的天性使他更懂得关爱对每个生命个体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他用关爱引导更多的孩子从后进生成为优等生,用更多的照料帮助身有残疾的获得阳光、幸福;在社会,他勇于担当、奉献爱心,常年坚持为学校旁一位身体不便、孩子瘫痪、生活困难的老人送生活用水,汶川大地震时他还利用暑假时间到赴灾区做志愿者建造活动板房。
  张伟华先后被评为偃师市优秀教师、洛阳市骨干教师和洛阳市师德标兵。
  他,扎根偏远农村,兢兢业业,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了23个春秋;他,面对家中身患重症的儿子,他用瘦弱的肩膀肩起家庭的苦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抛弃不放弃;他,化小爱为大爱,把苦难转化为爱学生的动力,以无私的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谱写了一曲爱教育、爱学生、爱家庭、爱社会的大爱之歌。
  他,就是偃师市山化五中教师张伟华。
  历史教师教数学,“拼命三郎”成了“行家里手”
  大学毕业后,张伟华来到偃师市山化五中教历史课。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调走了。听说张伟华上学时数学成绩较好,校领导就想让他试试,去教数学。喜欢挑战的张伟华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张伟华从一名历史老师变成了数学老师。
  为了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张伟华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备课前,他都先去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细心揣摩。备课时,他吸收别人长处、融会贯通,并在办公室试讲。一有时间,他就钻研教材、演算数学题,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同事们称他是“拼命三郎”。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年,他不仅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成绩在全乡也名列前茅。因为表现突出,学校又让他教毕业班兼班主任。这一干就是23年,并且成了行家里手。期间,先后有96名学生升入偃师高中,400多名学生升入普高。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偃师市、洛阳市先进班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洛阳市骨干教师、洛阳市师德标兵。
  肩起家庭的苦难,化小爱为大爱,爱心滋润学生心田
  2005年7月,张伟华的儿子在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医生告诉他,孩子无法可治,活不过18岁。孩子的病发展很快,不久就瘫痪了,至今一直瘫痪在床。白天在学校忙,晚上无论再晚,张伟华都要赶回家,照顾患病的孩子。每天早上4点起床,准备好早餐,又赶往十几里外的学校,和学生一块儿出早操。
  这么多年来,张伟华一直这样默默地坚持着。无论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每一个学生,他都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而把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默默埋在心底。他化小爱为大爱,默默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班里有个孩子小史,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古怪,很不和群。为了帮助小史,张伟华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跑了几里地,悄悄地对小史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那次家访张伟华了解到,小史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因整年在巩义打工,母亲一人在家中连农活都忙不过来,根本无暇教导小史。张伟华盘算着,要用爱心温暖这个缺爱的孩子,让他健康成长。
  课堂时,张伟华时常真诚地鼓励小史静下心认真听讲,并会特意将一些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留给小史,让他在肯定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下课后,张伟华经常和小史谈心,询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他为父母争气。小史的普通话说得好,张伟华就让小史代表班级参加全校道德讲堂演讲。小史也不负众望,以精彩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赞誉,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上进心。渐渐地,小史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和同学相处更融洽了,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还被评为学校“进步之星”。得知儿子的进步,小史的爸爸十分开心,更对张伟华很是感激,放寒假前,他特意向学校送去了一面印着“尽职尽责,敬业奉献”的锦旗,向张伟华表示由衷的谢意。
  张伟华的班里还有个叫小远的男孩,因病下肢行动不便。为了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张伟华专门安排两名男生在生活上帮助照顾小远,同时也对小远多加留心。一天晚上,张伟华去学生宿舍检查,发觉屋内有阵阵异味,仔细留意发现原来是小远因为活动不便,没有洗脚。张伟华二话没说,拿起水盆打来热水,帮小远洗了脚。在张伟华的关心和鼓励下,小远不仅和其他孩子一样阳光、快乐,成绩也名列前茅。一次,小远忍不住问张伟华:“老师,你为啥一直对我这么好?”张伟华说:“因为我是你的老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勇于担当,奉献爱心,承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张伟华不仅对学生充满爱心,更将这份爱和责任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张伟华所在学校的附近有一位老人,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走路一瘸一拐,因为家里不通自来水,老人连日常的洗衣做饭都很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张伟华立即买了一对水桶,从那以后坚持每两天给老人送一次水,每次都把老人家的水缸担得满满的。时间久了,村民都以为他是老人的亲戚。老人说:“他不是俺亲戚,却比亲戚还亲。”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也牵动了张伟华的心。尽管家里很困难,他依旧将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几百元钱捐给了灾区。放暑假的第二天,他就直奔灾区,做了一名志愿者,被安排到江油市青莲镇,冒着余震的危险搭建活动板房。当地的天又湿又热,夹着山里的瘴气,很容易中暑、患皮肤病。长时间的户外工作,张伟华的脊梁被太阳晒得红肿脱皮。晚上脱衣服时,背心和肉粘在了一起。忍痛慢慢揭下背心后,发现背心早已被血水染红了。和张伟华住同一顶帐篷的老师傅帮他抹药时心疼地说:“小伙子,不要命了!”张伟华没吭声,他只记得工程竣工后,看到灾民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他亲手搭建的新居时,感到的是一股由衷欣慰。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张伟华虽然不再年轻,但激情和爱心不减当年。在他看来,教书育人,用爱滋润孩子们的心田,是他的天职;扛起家庭的苦难,是他作父亲的责任;为社会奉献一片爱心,也是他的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
张忠娃,男,59岁,汝阳县三屯镇下河小学教师
  张忠娃所在的学点地处偏远山区,38年来只有他一名教师,承担着小学一到三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让人吃惊的是他不仅坚守了38年,更凭借着对故乡、对教育、对孩子的挚爱,把这些课程教地有声有色。近年来,他所教的科目成绩总是名列全镇前茅,先后获得镇质量检测第一、二、三名90多个,其中第一名40多个。
  张忠娃曾先后被评为汝阳县优秀教师、汝阳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汝阳县师德标兵。
  进入汝阳县三屯镇下河村,沿着弯弯曲曲的土坡路一直走上去,不多久,在一座偏僻的山坡旁边,一所不起眼的房子便映入了眼帘——下河小学东岭学点。
  这个学校仅有孤零零的3间简陋平房,东西两间是教室,西面是二、三年级,东面是一年级,中间是教师办公室。外边偌大的山野就成了天然的操场。
  和山下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学校38年来只有一位任课教师。这位教师包揽了一到三年级的全部课程,在仅有的两间教室之间来回穿梭了38年,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就是中共党员、扎根贫困乡村无私奉献的老教师,张忠娃。
  他是一位“全能老师”
  5月25日,记者来到了三屯东岭教学点,在这儿见到了年近六旬却依然辛勤忙碌的张忠娃。正是上课时间,走进简陋的教室,只见张忠娃手执教鞭,正在给一年级学生讲授“100以内的加减法”。布置完作业后,他又去隔壁教室开始给二年级学生讲“余数除法”;讲完布置了作业,再给三年级学生讲……讲了数学,再讲语文;讲了品德,又教音乐。时值初夏,山里依然微凉,而张忠娃的额头上却满是汗珠。他说:“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我就满足了。”
  除了授课,张忠娃还得负责给学生发放营养餐;大课间活动,又和孩子们一起跳绳、玩游戏;下午放学后,他顾不得回家,又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常常至深夜……张忠娃说:“咱这里条件很艰苦,但我不能因此而耽误孩子们接受正常的教育。其他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我也尽全力给孩子们上。碰到不会的我就学,比如跟着磁带学唱歌,看着光盘学体操,渐渐地就会了。”
  不管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全校的所有事情都等着张忠娃去协调、去解决,在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眼里,他俨然就是个“全能老师”。三间教室是2001年修建的,之前是土瓦房、茅草房。如今,墙体已经显得十分斑驳破旧。教室的西面是一间砖瓦垒的厕所,那是张忠娃自己出资修建的,并且不管是拉砖瓦材料,还是垒砌,也都是靠他这个半路出家的“泥瓦工”独自完成的。学校没有饮用水源,学生的日常用水都要靠张忠娃从一里外的井里挑过来的。张忠娃是个尽职的“送水工”,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张忠娃每天都会把教室内大塑料桶里的水装得满满的,以备学生随时使用。他还是个尽责的“机电工”,学校的线路断了,他去修;电灯坏了,他去换。提到张忠娃,村民们纷纷说:“张老师可真是个好老师!”“俺孩子的学习成绩样样优秀,一点也不比镇上的孩子成绩差。”“孩子在张老师这里上学,俺全家人都很放心。”
  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东岭学点位于三屯镇和刘店镇的交界处,地处山沟又偏僻,附近的孩子们一般都被家长们送到这里上学,学生分散居住在五个自然村中。张忠娃一个人要面对6岁至10岁一共30多个孩子,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没有家长接送。在学校里,张忠娃一刻都不能放松,更不敢放松。哪个学生没来学或者迟到了,他都及时问清原因,生怕学生遇到什么意外。
  山路难行,尤其是崎岖的土路,遇上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走。2009年10月突降大雪,教学点旁边陡峭的山路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像一条冰雪做成的滑梯。张忠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雪天路滑,孩子们要是摔伤了可咋办。”于是,他又义不容辞地当上了“修路工”。清晨5点,趁着月色,张忠娃就带着镐来到学校,沿着小路从坡上往坡下一个个凿坑。3个小时,他凿了近500米的路。路凿通了,他就等在路边,一个个地扶着到校的学生踏着刚凿好的冰坑向上攀。等到30多个学生都安全到了教室,他这才想起来去吃点干粮垫垫肚子,然后又赶去开始上课了。
  学生的安全在张忠娃心里永远排在第一。只要孩子们在学校,他就寸步不离,任何私事都要靠边站;即使在危机时刻,他也只会优先选择管好学校这个家。2010年夏收季节,村里的麦子都已收割完毕,而张忠娃因为教学延缓了收割进度,家里的麦子收割面积不足三分之一。一天,体弱的老伴一个人在地里忙活了一天,割下一地小麦,就等张忠娃下午下了课拉回家。然而临近放学的时候突然狂风四起、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至,老伴跑到教室门口焦急地催着:“快,麦子还在地里。”教室里一片黑暗,学生们也被突如其来的雷暴天气吓得哭着要回家。顾不得老伴的呼喊,张忠娃毅然钻进风雨中,踩着光滑的泥泞,护送着一个个孩子回家。路上经过一条河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他将孩子们一个一个背了过去。中途脚下打滑,跌了一跤,划伤了胳膊,鲜血即刻流满了臂膀。而他顾不上查看伤口,而是赶忙制止了准备下水扶自己的孩子们,坚持着站了起来。待将所有的孩子安全护送到家,他才想起来家里的麦子。等他跑回麦田里,狂风已将一地的麦子刮得无影无踪。老伴在地头站着,全身湿漉漉的,失声哭了起来:“咱家的麦子没有了。”张忠娃安慰老伴说:“麦子少收点是小事,学生出了事故就是我的失职啊!”
  2001年教学点进行危房改建,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张忠娃就把全班的学生接到了自己家中。当时他家只有总面积不足70平方米的三间平房。于是,他就在院里搭了个帐篷,把自己的铺盖搬了进去,把学生安排在腾出来的房间里上课,直至教学点重新投入使用。
  认真负责,育人为本
  张忠娃说:“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以德育人,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班里有一位学生经常调皮捣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张忠娃在教学中积极捕捉该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多方鼓励,引导他辨别对错。渐渐地,这名学生不仅重拾了学习信心,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变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同学修理课桌板凳、打扫教室。
  在张忠娃简陋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摞摞作业本。随手翻看,稚嫩的字迹工工整整,红色的批注一丝不苟,那是张忠娃对学生的专注和对工作的敬业。在张忠娃办公桌的抽屉里,珍藏着厚厚一摞荣誉证书,有县级优秀教师、有县级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等。粗略统计,自2000年以来,张忠娃所教的三个年级,在镇中心校组织的质量检测中,共获得了40多次全镇第一的佳绩。该镇中心校校长靳三中评赞道:“张忠娃老师身处的教学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教出的成绩和他的品德一样优秀。他是我们全镇教师的学习榜样!”
  38年来,张忠娃老师一直坚守在这里,他的家,就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下,他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家、学校、备课、上课。38年,孩子们一批批地走出了山坡,走向了全国各地;38年,很多人来了又走了,在这条山路上,张忠娃也从英俊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教师……
  再过一年多,张忠娃就要退休了,即将离开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台,告别奉献了整个青春的教室。谈及此事,张忠娃的眼眶湿润了:“我喜欢这里的孩子们,我离不开他们。退休后如果能让我继续在这里,即使做个义务勤杂工也可以。希望以后来的老师替我好好照顾好这些孩子。”
郝冬云,女,52岁,栾川县叫河镇新政小学教师
  郝冬云扎根山区教育32年,长期一人坚守一个学校,独自担负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炊事员、安全管理员、营养餐发放员等各项工作。一人一校的情况使她不能离开学校半步:做甲状腺瘤切除手术后,仅休息一星期便走上讲台;血压高达200毫米/汞柱没停止上课……
  郝冬云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山区教师、优秀学科教师、模范班主任等,今年一月份被评为栾川县“百名好人”。
  郝冬云1983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已从教32年。32年来,她扎根山区,在偏远贫困的山沟里默默耕耘。32年风风雨雨,32年苦辣酸甜,缺从没有动摇过她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对家乡的拳拳眷恋。
  从教32年,郝冬云担任班主任32年。2014年,随着仅有的一位同事退休,郝冬云成了学校唯一的教师,也自然地成了全校所有年级的班主任。班主任是个苦差事,在这个穷乡僻壤的深山坳,郝冬云这个班主任既是老师又当保姆。然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深深热爱,让她忘掉了苦和累。
  每当看到别的教师调出,郝冬云心里也曾想走出这穷乡僻壤。但浓浓的乡情让她难以割舍,舍不得离开那几十年苦苦坚守的“根据地”,舍不得那里纯朴可爱的孩子们。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学生,为了心中那份责任,郝冬云从没有舍大家顾小家,从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业。
  郝冬云所在的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每次开会她都要步行十几里的山路,等到晚上回来时常常已是深夜。而郝冬云顾不上吃饭,就赶紧改起学生的作业。等到将学生的作业都批改完,已是凌晨。
  几十年里,郝冬云最害怕自己生病,因为担心会影响学生的课程。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瘤……,虽然一身的病,但是郝冬云时常顾不上看病,常常只是在黑板一角挂着吊瓶,边输液边带病坚持上课。即使是家里老人病重时,为了不耽误上课,郝冬云也从没离开过工作岗位。
  一人一校
  2014年,学校里唯一的一位同事光荣退休了,从此,这所山村小学只剩下郝冬云一个人在坚守。她一个人担负起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炊事员、安全管理员、营养餐发放员等各项工作。一人一校的工作更使郝冬云不能离开学校半步,她没有了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了走亲串友、照顾家庭的机会。白天,郝冬云得早早起床,收拾完毕,打开校门,迎接到校的学生,随之开始一天忙碌的教学生活。中午,趁学生短暂的休息时间,郝冬云得赶快给孩子们做午饭。午后丢下锅碗瓢勺,她又得匆匆走上讲台。下午,伴随着放学的铃声,郝冬云站在校门口,亲眼送走一个个孩子。看着他们安全地踏上回家的征程,郝冬云才能长松一口气,享受片刻难得的轻松。晚上,当村庄里三三两两亮起灯火,村民们边吃饭边看电视的时候,郝冬云才草草做好自家的晚饭。入夜,当人们逐渐进入梦乡的时候,郝冬云却在批改孩子们白天的作业,并要准备第二天的教案。就这样,一天天地“连轴转”。
  郝冬云说:“也许,我愧对家人,因为我几乎放弃了家庭生活。也许,我愧对朋友,因为我没时间和朋友在一起。但是我对得起我的学生,对得起我的家乡,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的称谓。”
  “爱”字当先,沐浴教坛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所至,金石为开。”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治班不仅要严,而且要“爱”字当先,恩威并用,严慈相济。郝冬云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疾苦。她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因此学生们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愿意向她倾诉,找她帮着出谋划策。在学生们的心中,郝冬云是最值得信任和最有办法的人。
  一年级新生基础差,刚进校学不进去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郝冬云意识到必须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于是她从最基础、最简单易学的知识入手,逐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表扬为主,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小竞赛、智力游戏等方法一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课堂上,她让每一位学生轮流上岗,当一回小老师,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自己才能的平台,真正地做到把“主人”的地位让给学生,这不仅使每个学生有了锻炼的机会,而且也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
  班主任的工作错综复杂,因学生家庭背景不同,个性不同,所以郝冬云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五年级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大声说话,爱做小动作,上课时常不带课本、作业、笔。而郝冬云发现这个孩子对老师很有礼貌。抓住了这名学生的优点,郝冬云在上课时就重点监护,经常提问他,在生活中经常关心他。没有笔、本子了,郝冬云给他买;没书了,郝冬云帮他找旧书;他有进步时,郝冬云就及时表扬。在郝冬云的努力下,逐渐地,这个学生的各门功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年复一年,郝冬云所担任的学科在叫河镇学生综合考核中都名列前茅,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山区教师、优秀学科教师、模范班主任等,2015年一月被评为栾川县“百名好人”。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郝冬云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果实。郝冬云是平凡的,但她说,愿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平凡中执着追求。
夏法海,男,57岁,嵩县木植街乡初中教师
  夏法海是一名特别坚强的老师,用生命诠释着对教育、对学生的大爱。他曾先后多次接受手术,肝脏、脾脏、胃被部分或全部切除。但因学校师资紧缺,每次手术后,稍作康复他就毅然站在了教学的第一线,承担起每周18节课的工作任务。今年4月30日,夏法海又一次入院,医院向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了。凭借顽强的毅力从生命边缘挺过来后,他却满心愧疚地说:“都怪我这身体实在不争气,又耽误孩子们的课了!”
  夏法海2013年荣获“嵩县首届物理名学科带头人”、“县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同年被嵩县政府评选为“感动嵩州十大人物”之一。
  在距嵩县45公里的嵩南深山区,有一个仅有万余名居民的小乡——木植街乡。那儿有一所中学,规模不大,从六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不足500名,教师不足30个,在这个不大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面容瘦削、精神矍铄的老教师——他,便是从教37年,57岁的夏法海。
  不了解夏法海的人也许怎么也想不到,他竟多次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几年时间就前后动过三次大手术,胃被两次切除,每次都在三分之二以上;肝脏被切除一小叶;脾脏和胃韧带全部被切除。2004年的冬天,夏法海经常发烧、感冒、贫血,身体越来越瘦。由于工作太忙,当时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2005年元月学期工作结束后,他才到县医院检查,最后被确诊为恶性胃肿瘤和肝囊肿,正月初六接受了第一次肝胃切除手术。2006年6月,他的病情再次复发。经专家会诊,确认他患的是恶性胃肠间质瘤,复发率极高,手术风险极大。
  听到这个消息,夏法海恐慌过、痛苦过、绝望过。可是看着学生们送去的慰问卡上,一句句充满祝福的话语似一股股暖流,为他增添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他暗暗下定决心,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他一定要重返讲台!为了这个信念,他要和命运赌一把。接受手术前后的45天里,他多次出现休克,医院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但凭着坚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他终于又站起来了!
  出院后,家人、学校领导都百般劝他安心养病,不要急着上课。而夏法海却说:“我是到阎王殿里转了几圈又回来的人,我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一天,一群孩子去看望他,“夏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给我们上课呀?您不在,这两天的物理课,班主任只好让我们上自习……”孩子们无意的话语,使他更加焦躁不安。他知道学校教师紧缺,一时很难找到代课教师。晚上躺在床上,耳边总回响着孩子们的话语,眼前老是浮现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再也躺不住了,第二天毅然坚定的步履蹒跚的走上了讲台。
  日,当他又一次走上讲台时,全班学生突然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孩子们个个噙着泪水,哽咽地唱起了《感恩的心》,并向夏法海深深地三鞠躬,并齐声祝福他“保重身体”。那一刻,夏法海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感动,什么叫幸福,也更加坚定了他带病坚持工作的勇气和决心!
  当爱人知道夏法海又走上了讲台,当时就急哭了:“你是不是害病害傻了,疯了?你的五脏都快切除完了,老天爷随时都会要了你的命,你才出院几天呀!”学校领导一听他要上课,马上急了:“夏老师,你身体这么虚弱,出现安全事故谁负责?”夏法海却跟爱人和领导们说:“我的身体我清楚。成天躺在床上容易胡思乱想,只有在课堂上我才会把所有的病痛都忘掉,与孩子们在一起我心情高兴。”他还劝爱人一起帮他说服学校领导,学校才勉强让同意他重返课堂。
  但毕竟是大病初愈,原本一米七三的他,此时体重不足一百斤。由于胃两次被切,胃功能严重受损,夏法海每顿饭量极小,每天都要进食10次左右。每次吃饭,只有半躺在床上或靠在椅子上才能把饭吃下去。刚开始上课那阵儿,夏法海的体力支撑不住,一节课上上歇歇,累得满头大汗。好在孩子们都很懂事,上课秩序特别好。有时,夏法海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课堂上呆呆地站一会儿。实在虚弱地厉害,他就趁着晚上输点液,白天照常回到学校上课。
  2013年4月,为了迎接实验加试,夏法海带领学生进行考前演练,全天只有他一人负责。晚上回到住处,夏法海觉得一阵头晕。爱人赶紧叫来医生量血压,结果高压75,低压不足50。匆匆输液后,第二天,夏法海继续撑着去给学生上课。而这样的情况,对夏法海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他早已把课堂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尽管有时会出现各种不适,下课后身子往往像散了架似的,但他觉得这比吃药打针要好得多。
  2015年以来,夏法海又担任了初三物理和初二生物的教学工作,每周18节课。正当他满怀信心全力以赴进行初三备考时,一天突然腹痛难忍,在被送到县医院专家会诊后,劝他立即到郑州进行治疗,无奈只得再次到郑州,经过全面检查会诊,专家给出了一个“探测性”治疗方案,方案提出两种可能,或者是打开腹腔后肠子粘连、溃烂过重,或者是旧病复发,医院都将放弃治疗。在一片痛哭声中家人和亲属都在治疗协议书上签了字。这毕竟是第四次打开腹腔,医生小心翼翼,手术持续6个多小时,小肠两处分别截取了6公分和3公分,5天后在身体极度羸弱的情况下又突然出现胃出血,医院又一次向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在重症监护室4天4夜。又是40多天,夏法海终于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了。当人们再次去看望他时,他满含热泪的说:“我这身体实在不争气,又耽误孩子们的课了!”
  对待病魔,他是勇士;对待工作,他是斗士!在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他积极参与,大胆尝试,追求超前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前进的脚步。在2013年的县课改优质课大赛中,夏法海荣获了“嵩县首届物理名学科带头人”、“县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同一年,他还被县政府评选为“感动嵩州十大人物”之一。他辅导的3名学生也分别荣获“全国物理知识大赛”省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校、讲台、学生、病魔、抗争,这就是夏法海10年来工作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夏法海是一个永远都打不倒的人。也有人说,夏法海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对教育的大爱!
(市直及城镇学校教师类)
芦培英,女,53岁,洛阳市东方二中教师
  芦培英连续2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中9年担任寄宿班班主任。她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学习,长时间的付出积劳成疾,使她患上了乳腺癌,一年之内接连接受了两次乳腺手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刚做完手术还没拆线她就匆匆赶回到课堂上。她无言的行动深深激励、感染着学生,最终学生们用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她。
  芦培英先后被评为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洛阳市优秀教师。
  芦培英是洛阳东方二中一名英语老师。任教32年来,她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对所从事的教师事业及班主任工作无怨无悔。作为英语教师兼英语组长,她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率领全体组员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她所参与的课题、论文和优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一等奖,在洛阳市2007年度《备战中考》的报告受到了一致好评,还合著编写了《河南省中考直通车》一书。每一届她所带的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所教的学生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竞赛一等奖,深受学生的喜爱,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精心培育
  自1995年以来,芦培英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20年.连续9年担当寄宿班班主任时,她更是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2003年“非典”爆发,芦培英自己的孩子当时正面临中招复习,可是她毅然地选择了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想尽法子让思家心切的学生们开心。
  由于长时间的付出与辛劳,积劳成疾,芦培英患上了乳腺癌,一年之内接连动了两次乳腺的手术。当时正值所带初三年纪升学考试的关键时刻。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手术刚一做完没拆线,她就赶赴学校上班。芦培英无言的行动激励、感染了学生,他们用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她。
  勇挑重担
  2013年夏,东方二中和市37中合并。派谁去西院任教成了校领导急待解决的大难题,因为被派去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起引领作用,要把东院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西院去,为两校的融合与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领导的心里有了一致的合适人选——芦培英。
  尽管来西院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之差还是让芦培英深感震惊。她想让家长配合,共同督促孩子学习,可后来才了解到:学生的父母有的在外做着小本生意,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自己也没上过几天学;甚至有好几个学生无父或无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大多数学生回家还得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得知了这些情况,每天放学后,芦培英把一些学习吃力的孩子留下,领着他们背字母、单词、音标。通过这样一对一的指导,芦培英所带的初一(25)班期末考试英语平均分达到了98.56分。西院的领导们乐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历史性的突破,历史性的扭转呀!”
  来到西院之后,芦培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周边的老师。每周二是她的公开课时间,每周三是她听老师们课的时间。芦培英把这些都看作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好机会。
  2014年9月,由于新初一急需班主任,芦培英再次回到东院,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教两个班的英语课。她当时已经52岁,这么大的年纪还要再当三年的班主任直至退休,这恐怕是很多学校所没有的。可是芦培英二话没说,就走马上任了。
  当之无愧
  芦培英在工作中始终坚守高尚的情操,严于律己,尊重家长,尊重同事。她坦荡做人,尽心育人。她和老师们拧成一股绳,共同拼搏,为东方二中美好的明天贡献了力量,她是优秀的班主任,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她是最美的优秀教师,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李婧,女,33岁,洛阳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教师
  在家长眼里,李婧是博学多识的“幼儿心理专家”;在同事们眼里,她是不知疲倦的“生力之花”;在孩子们眼里,她是“幼儿园的美丽妈妈”。一边是自己家中重病的孩子,一边是班级里几十名学生,为了不影响班里的教学进度她没有请一天假,而自己的孩子因没有及时治疗留下的后遗症至今令她痛心不已。
  李婧先后获得洛阳市教坛新秀、洛阳市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2001年19岁的李婧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成为市直一幼一名的普通的幼儿老师,从此便扎根在了幼教这片沃土上。有耕耘就有收获,李婧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幼儿园先进班集体、卫生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个人也曾荣获市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优质课、论文、参与的课题多次获省市一等奖、二等奖;在省幼儿教师基本功、两项比赛中获省一等奖;在洛阳市幼儿绘画评比中获辅导教师奖。
  一专多能做支撑
  2001年李婧走出了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门,但她却一刻也没有间断学习。毕业10年的时间,她通过自己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学前教育专科和本科的课程,并取得了河南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的学历。为了丰富教学技能,她还专门找老师学习钢琴,现在钢琴水平达到了业余八级的水平。
  2010年河南省举办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这是一次对幼儿园老师基本功的全面考验。理论知识、案例分析、现场说课、现场绘画、自弹自唱、独舞、儿童舞蹈创编、独唱等等大大小小的近十项比赛对老师们无疑是极大的考验。面对这个考验,李婧也报了名参加比赛。每天晚上等到10点多,一岁的孩子刚刚睡着,李婧又赶紧忙碌起来,背记理论知识,练习舞蹈……每天都忙到凌晨之后。
  成人舞蹈对于幼儿老师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一个跪下腰接地面滚动的动作对李婧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她的身体柔韧性大不如前了,但是这个动作关系到舞蹈的连贯性不能替换。为此李婧不停地练习,肩膀被摔出一个拳头大的青紫淤血块,老的淤血块变成了黄色,新的紫色的淤血块又覆盖在了上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婧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洛阳市到河南省进行比赛,最终取得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不顾身孕为事业
  2011年李婧担任中五班的班主任。这个中五班班上的孩子普遍难以教导,家长的工作也难做,前后已经换了好几位老师。刚刚到任,孩子们对李婧还是有一点陌生,但很快,孩子们就喜欢上了这个总是笑眯眯的李老师,李老师也喜欢上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在下半学期的时候李婧怀孕了。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李婧的身体逐渐变得越来越笨重,班主任的高强度工作对她来说有些吃力了。但是几经考虑,她还是选择了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依旧坚持每天上下班来回奔波近30公里,暑往寒来,风雨无阻。
  以游戏化教学为宗旨,提升学习乐趣
  从教14年来,李婧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她采用游戏化教学,让孩子在愉快的玩耍中获得良好的能力、情感体验,她所带班级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小朋友做过火车吗?火车的车厢是怎么排列的?老师这里有许多号码牌,请小朋友们当小车厢,咱们一起来排排队吧!”李婧了解到很多孩子都有跟随爸爸妈妈旅游的经历,也坐过火车,于是在讲相邻数的时候就设置了小火车的游戏情景,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相邻数的知识。
  李婧总是能把有趣的游戏带到教学活动中来。2013年河南省针对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举行幼儿园优质课评比活动。李婧组织的小班音乐活动《魔琴》,以新颖的、贴近幼儿生活的选材,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洛阳市到开封市进行现场教学比赛。外出比赛需要离家两天,虽然自己家中的孩子才7个月大,但李婧还是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后,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带班比赛的征程。在园长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全心帮助之下,李婧也在本次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获得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春催桃李花争艳,爱洒童心情更浓。李婧收获了孩子们浓浓的爱,更希望继续专心做教育,把她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们,做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幼儿教师。
宋春明,女,53岁,老城区道北路小学教师
  宋春明,做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所带班级成绩年年名列区前茅;当了一辈子班主任,常常舍“小家”顾“大家”;自己患上脑梗塞,仅住医两天又回到了让她牵挂的工作岗位上。她是老师,更像“妈妈”。他将家庭情况特殊又患有癫痫病的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常常送吃送穿,为孩子联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待孩子小学毕业时,宋春明更是像“家长”一般牵着孩子的手把他送入中学,并把孩子的特殊情况介绍给新班主任。
  宋春明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作品《第一次买书》在河南省广播电台播出。
  宋春明,女,53岁,老城区道北路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自1980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三十多年来从青春年少到如今青丝染霜一直是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爱。
  三十五年前,宋春明中师毕业,被分配在平顶山一所煤矿子弟学校,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教学生涯。她深知知识就是力量,在工作之余先后自学了中文大专和本科,并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所属的单位濒临倒闭,老师们常常几个月拿不到一分工资,最严重的是常常停水停电,生活几乎到了绝境,老师们四处找出路,二百多教职工的学校,一年只剩下三十多人。可看着学生们热切求知的眼神,宋春明坚定意志排除各种困扰,一心扑在工作上,所带班级在平顶山市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所带班级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她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市级优秀班主任。
  1995年,厂矿倒闭了,学校也随之解散。宋春明就来到洛阳西工区邙岭路小学工作。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师资力量薄弱。一到岗,学校就安排她教毕业班。城乡结合部的学生难于管理,学习习惯差,家长不重视,往年区里统考总是倒数第一。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毕业班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你可要好好干啊!”为了这份嘱托她加班加点,起早贪黑,一年里几乎没有休息过周末。那时,她的孩子还小,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们娘俩常常是饿了吃包泡面,渴了喝口白开水,晚上宋春明还常常把后进生带到家里辅导。
  一天晚上,宋春明辅导学生直到十点多,学生家长一直没来接。她不放心学生独自走夜路,就自己骑车载学生回家。等到把学生安全送到家,她才急匆匆往家赶,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下去,头磕破了,血流了一脸,回到家把孩子吓得直哭。宋春明的班里曾有个孩子小林,爱去录像厅,有天晚上九点多还没回家。宋春明就背着女儿和小林的妈妈一起,顶着寒风一家一家录像厅地找。直到夜里十一点多,才找到小林。看着宋春明背上趴着的已经熟睡的她的孩子,小林羞愧地低头,哭了。从那以后,宋春明处处关心小林,鼓励他、指导他。小林也特别听宋春明的话,在她的辅导下,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还在毕业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宋春明辛勤的汗水也结出了香甜的果子。那年的毕业统考中,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位列全区第二,她个人也被评为西工区目标管理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扭转了邙岭路小学学生流失的局面。
  就这样,宋春明在邙岭路小学连续教了十年毕业班,毕业成绩在西工区一直名列前茅。九年被评为市级和区级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体育达标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西工区优秀教师,辅导的作文《妈妈的礼物》获国家级优秀奖。撰写的论文获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写的作品《第一次买书》在河南省广播电台播出。
  2004年,宋春明到老城区道北路小学工作,接任五年级两个班语文和班主任工作。她明白成绩属于过去,在工作中不怕吃苦,把工作看得比一切都重,教两个班的语文常常是早上七点进班辅导学生,下午七点才离校。有几次她得了肺炎,高烧不退。为了孩子们的学习,没有请过一天假,语文教学成绩优异。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更是关爱有加,班上有个孩子小魏,爸爸因吸毒坐了牢,妈妈改嫁,奶奶精神失常,小魏自己也患有癫痫常常发病。为了让小魏得到更好的照顾,宋春明常常给他带些吃的,衣服烂了给他缝补,病了带他去医院。在小魏十二岁生日时,宋春明还组织同学们给他过了个快乐的生日。小魏说宋老师像妈妈。待到他毕业了,宋春明又亲手把他送到中学,并把他的特殊情况介绍给新班主任,拜托新班主任照顾好他。
  就在宋春明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的同时,2013年她的丈夫不幸患了肝腹水和尿毒症,一年到头不停住院,即使不住院也要不停透析。因为孩子在外地工作,照顾丈夫的担子就要宋春明一个人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她彻夜难眠。然而,宋春明没有在困境面前退缩,更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影响她的教学。她晚上在医院照顾丈夫,白天到学校工作,不舍得请一天假,没舍得耽误孩子们一节课。2013年6月丈夫病情加重,在家高烧不退,呕吐不止,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夫妻俩硬挺到6月27日学生考完试才去住院。手术那天她在手术室门口接到校长的电话,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平均91分。她的工作得到师生家长的好评,她的生活得到了学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是她的动力。
  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宋春明患上了脑梗塞和腰椎间盘突出,有事疼得直不起腰,有时头疼难忍。而她总是等到病情稍有缓解,就立刻回答学校上课。领导们知道了又心疼又生气说:“你不要命了。”
  53岁,好多人在这时已经不当班主任了,可她热爱这个工作,她做了一辈子班主任,教了一辈子语文,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就像走进了万紫千红的花园,芬芳灿烂又充满希望。早晨,她迎着金色的阳光和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课堂上,她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课间,她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活动;夕阳下,她目送孩子走出校园。学生们在她的汗水中成长,从幼稚的孩童到翩翩的少年。宋春明说,这样的幸福千金难买。
  校园,是学生们的乐园,更是宋春明的天堂,她愿用毕生的精力耕耘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张艳艳,女,37岁,孟津育才实验学校副校长
  她关爱留守儿童细致入微:炎炎夏日,熬绿豆汤;酷寒严冬,打好豆浆;秋冬交替,为学生烧好开水。她教学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总结实施了“三五七”教学新模式,达到“情知交融,气氛热烈”的教学效果。任副校长以来,她几乎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以上,恪守职责,敬业奉献,使学校秩序稳定,教研教改、师资培训、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呈现新面貌。
  张艳艳被评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市业务标兵等。
  成为一名教师,是张艳艳自小的人生梦想。18年的语文教学、15年的班主任工作、7年偏远农村支教经历,3年的教学业务管理经历,张艳艳用纯净质朴的爱心带着自己的教育梦想飞翔在神圣的殿堂。
  2014年调入新建的孟津育才实验学校。从教以来,曾先后在校低、中、高年级担任语文、英语、品德等课程,历任班主任、校语文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等。
  爱心谱就育人曲
  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张艳艳总是满怀热情地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在农村学校工作期间,炎炎夏日,她拿来自家的电风扇,给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带来凉风;熬好绿豆汤,端到教室,给学生们送去清凉。酷寒严冬,她打好豆浆送到班里,让寄宿在学校的农村留守孩子们喝上一小碗,暖和暖和受冻的身子。秋冬交替时节,天干物燥,她每天烧好开水,送到学生们手中,让他们去火消热,健康无恙。
  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她经常不辞辛劳地走访学生的家庭,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曾教过一个叫小龙的留守儿童,因父母都在上海打工,便寄宿在学校。小龙性格孤僻,总是很自卑。每周,张艳艳都会把小龙带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插上摄像头,让男孩坐在电脑前和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聊天。孩子开始谈笑风生。后来她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小龙爱说话了,爱笑了,爱学习了,性格开朗了许多,感受到了美好的生活。小龙写的作文《我是幸福的留守娃》还获得了全国“我是90后”征文比赛二等奖。
  痴情辟就教改路
  十八年前张艳艳毕业于师范学院,被分配到城关镇中心小学。那时年轻的她对工作满腔热情,利用假期多次到外省市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经常到外地学校听课,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探讨,如饥似渴地求知学习。
  张艳艳的努力也有了丰硕的成果:参加工作短短几年,在市、县、镇作示范课、观摩课20余多次,深受专家、同行的好评;多次在市小青年学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省骨干教师,市业务标兵,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一直带动着全乡镇的课改,在县教育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独特而扎实的教学风格使张艳艳不断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她善于创设各种和谐的情境,应用教学艺术,展现知识魅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产生情动心弦的感染,达到“情知交融,气氛热烈”的教学效果。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上对校情、学情的了解,2008年,她总结实施的“三五七”教学新模式,经初步尝试获得成功,也得到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这种教学模式以在全校推广,并出版了课改专辑进行专题介绍。
  天道酬勤,张艳艳所任教班级学生连续多年来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平均成绩均达到优秀,在县、镇语文和英语学科中均名列前茅。在市、县、镇各级作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30余次,并深受专家、同行的好评。曾多次获市、县优质课赛讲一等奖;多次获洛阳市农村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一、二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洛阳市首届名师,洛阳市优秀教师、业务标兵、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孟津县拔尖人才,多次被评为县业务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被县教育局聘为教师培训机构兼职教授。多次主持研究市县级课题,其中主持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行动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推动了县域内农村小学“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及农村“亲子共读”的进程发展。
  真情化作奉献雨
  2007年,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局号召中心小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作为党员教师,张艳艳率先报名,到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这一干,又是七年。由于丈夫也在外地工作,总是聚少离多;张艳艳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更是困难重重。但她还是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
  2014年,张艳艳调入孟津育才实验学校任业务副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为了让小学部近1800名师生尽快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了让近90名小学部新上岗教师熟练运用教学模式,张艳艳几乎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千头万绪工作中理出思路,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恪守职责,敬业奉献,在学校秩序稳定、教研教改、师资培训、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使小学部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获得了社会、家长的理解、认可和支持。
  张艳艳说:“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度过一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教育事业已与我的本性相牵,灵魂相连。我愿意就这样在繁忙的工作中坦荡的快乐着,淡定的幸福着。”十八年的工作经历让她的心变得更加平和、充实,也愈发坚定。她想用全部的爱去呵护孩子们,犹如呵护泥土中的一颗颗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长成参天大树。
张艳艳,女,37岁,孟津育才实验学校副校长
  她关爱留守儿童细致入微:炎炎夏日,熬绿豆汤;酷寒严冬,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焦虑症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