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时头上有个直径3厘米13厘米的血肿

???6cm??1c
????6cm??1cm12δ?СЧ?
飺???鰴??????????????23Σ?Ч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dpvc.39.net/adpolestar/door/;ap=634CE77D_8E2A_6C24_B7DD_BF26C4CA83CB;ct=pu=san9;/?\"&&\/SCR"+"IPT&");
???棬????????????两岁男孩摔一跤头上有个血肿的疱
男 | 0个月
健康咨询描述:
患者年龄:两岁主要症状:头上有个直径五公分的血肿疱发病时间:一个星期前化验检查结果:摔伤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云南白药外敷,效果不明显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08:03:04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103328称赞:3952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根据你的叙述如果现在还有5公分血肿,建议抽出积血并局部加压包扎即可,需要注意预防感染即可,同时注意孩子具体情况, 必要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查做个CT检查明确诊断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治疗即可恢复健康.
帮助网友:503514称赞:13477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只要是没有呕吐没有意识障碍就可以暂时观察,可以自行吸收消散的.但是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就应该及时做脑袋ct检查.现在建议你热敷试试.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感染科
常见症状发热、、红肿、脓
检查项目、C反应蛋白、血培养
并发疾病、脓、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浏览:4275·
浏览:4017·
浏览:1635·
浏览:6313·
参考价:16
参考价:28
参考价:39
参考价:76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本品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各种结核病的初治与...
参考价格:¥16.5
本品可局部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和革兰阳性细菌引...
参考价格:¥28
疾病问题推荐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当前位置:&&>&&
出生40天的宝宝头上有一软软的水包
登录育儿网
记住登录 |
合作登录: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出生40天的宝宝头上有一软软的水包
悬赏:200分
出生40天的宝宝头上有一软软的水包,不高出皮肤。也不是血肿?帮帮忙啊
谢谢大家了
是囟门吧,是不是会跳动。
了解新生儿囟门 浏览3566次
囟门是婴儿头顶颅骨互相连接处还未完全骨化的部分,由额骨、顶骨、枕骨合并而成,有前囟、后囟两个囟门。婴儿出生时头顶有两块没有骨质的“天窗”,医学上称为“囟门”。后囟门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门要到1岁半才闭合。人们常说的“天窗”或“囟门”主要是指前囟门。
囟门的表面是头皮,其下面是脑膜,其次是大脑和脑脊液。将手指轻放入在囟门上,可以摸到跳动。那是脑脊椎压力随着心脏搏动、血压变化而变化,与脉搏一致。正常婴儿坐位时,囟门略微凹陷。
颅内的脑脊液和身体的血液、组织液不断交换,保持平衡。当身体丢失较多水分时,脑室的脑脊液也会减少,压力降低,囟门便会明显凹陷。如婴儿因呕吐、腹泻后出现这种症状,说明身体已中等程度的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否则,因婴儿自然调节能力差,耐受力不足,可能发生循环衰竭,有生命危险;由于喂养不当造成重度营养不良的极度消瘦婴儿也会出现囟门凹陷,此时需加强营养,合理喂着。
极少数婴儿因为胚胎时母体感染或因其他疾病大脑发育不良,头颅较小。出生时头围小,出生后5-6个月囟门即提前闭合,造成小头畸形;头小而尖,前额狭窄,鼻梁塌陷,下颌小而后缩,同时伴有智力落后。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呆小症患儿,囟门也会迟迟不闭;同时有眉毛少而淡,鼻梁塌陷,两眼距离宽,智力迟钝等,可用甲状腺素治疗。
婴儿时期生长特别迅速,骨骼发育需要维生维D和钙。如不及时补充,容易患佝偻病。囟门在出生后18个月仍迟迟不闭合,出现“方颅”畸形,颅骨摸起来像乒乓球壳(颅骨软化症)。此外,还可形成骨串珠样改变、鸡胸、“O”形或“X”形腿等畸形。
少数婴儿长到5-6个月时,囟门只留下指类大小,似乎快要关闭,但实际上并未骨化,这不属提前闭合,只要头围不少于出生时33-34厘米,1周岁时不少于46厘米,2岁时不小于47厘米-48厘米就是正常,不必担心。
有人认为囟门不能摸,甚至说摸了会变哑巴,婴儿因此囟积下污黑的痂皮,这很不卫生。囟门要像其他部位的头皮一样清洗,不过洗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些。
可曾注意到小婴儿的头顶上方有一小片摸上去较软的地方,有时还可见到它在上下跳动,这就是小婴儿的前囟门。它是两侧额骨与两侧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 新生儿出生时他的对边中点连线约1.5-2厘米, 头几个月头围增长快,前囟也随着变大,约至6个月时最大达到2.5-3厘米,以后随着颅骨逐渐骨化,前囟逐渐变小,有的小儿1岁时前囟己闭合,最迟在1岁半时也应闭合。
在前囟后方两侧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三角形间隙为后囟,出生时多已闭合或很小,仅能容一指尖的大小,但早产婴几例外。
各颅骨间的骨缝出生时如为顺产经过产道娩出的新生儿可有重叠,出生后随着头围增大颅骨缝可稍分开,至生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及骨缝的闭合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闭合过早形成了头小畸形;闭合太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或呆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如有囟门、骨缝早闭或晚闭情况,要及时就医。
正常时前囟是平坦的,当小婴儿呕吐频繁或腹泻次数大多大量丢失水份可致前囟凹陷;脑膜炎、脑炎、维生素A过量,有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烧如幼儿急疹都可致前囟膨隆或凸起,小婴儿发烧或吐泻时,要多注意前囟的改变,凹陷或膨隆都就立即去医院看病。
颅骨共有6块骨头组成,宝宝出生后由于颅骨尚未发育完全,所以骨与骨之间存在缝隙,并在头的顶部和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
前囟门--沿着头顶的中线前后触摸宝宝,会发现宝宝的头骨在前后各有一个开口,摸起来软软的,前端的称为前囱门,呈菱形。 它是头颅上最大的骨缝交点,因为此处并无骨块存在,较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软,摸上去会有轻微博动。宝宝出生 6 个月后,前囟门随着颅骨缝逐渐骨化而面积变小,到 1 周岁,最迟不超过 18 个月闭合,为骨质所取代。
后囟门--后囱门位于宝宝的脑后方,枕骨与两块顶骨之间的骨缝交点,尺寸较小,有时甚至摸不太到。后囱门在宝宝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约在出生后 2-4 个月闭合。
您宝宝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后囟门未闭合,另是可能长期仰睡引起宝宝骨骼的改变,引起内陷。可让医生做相应检查以明确。
宝宝的囟门虽然不大,却是反映宝宝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宝宝1岁之内,通过观察这个小窗口,就可及早发现多种疾病,从而让宝宝早日得到诊断和治疗。因此,妈咪应该对宝宝的囟门正常发育过程以及容易出现的异常现象多了解一些。
囟门正常发育过程
*人的颅骨是由6块骨头组成的,宝宝出生时前囟门和后囟门已经形成。
*宝宝出生时,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相互衔接的部位存在着缝隙。
*宝宝出生后,头的顶部及枕后部形成了两个没有骨头、只有头皮覆盖的特殊区域。这两个特殊区域,医学上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前囱门大约为1.5×2cm大小,外观看上去,前囟门平坦或稍稍有些凹陷。
*在出生后的数月里,前囟门会随着头围的逐渐增大而略微增大,在宝宝6个月后,由于颅骨逐渐发生骨化而渐渐变小。
*通常,宝宝到了1岁-1岁半时,前囟门就基本上闭合了。
*后囟门很小,一般不太引人注意,大多在宝宝出生后的2-3个月时就关闭了。
宝宝的囟门异常发育现象
*前囟门原本是平的,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甚至出现抽风,说明宝宝的颅内压力增高。通常,颅内压力增高是由于颅内感染所引起,宝宝可能是患了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
*如果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可能是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
*长时间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不过,在停用维生素A及四环素后,前囟门还会变得逐渐平坦。
*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
*囟门凹陷下去,最多见于宝宝的身体内缺水,如腹泻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前囟门由此凹陷下去。这种情况下,需要马上为宝宝补充液体。
*为了降低颅内压,使用了大剂量的脱水剂,从而使前囟门因脱水而凹陷。应该及时给宝宝的身体补充水分,以防脱水过度造成体内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消瘦的宝宝,他们的前囟门也经常表现出凹陷现象。
*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有些身体正常的宝宝,在5-6个月时,前囟门也仅剩下指尖大小,似乎要关闭了,其实并未骨化,应请医生鉴别。
*囟门迟闭,主要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但前囟门还未关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
*囟门迟闭,有少数是脑积水或其它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引起,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囟门过大,一般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门就达到4-5厘米大小。
*囟门过大,首先的可能是宝宝存在着先天性脑积水,其次也可能是先天性佝偻病所致。
*先天性脑积水的宝宝在出生时,经过产道时头颅受挤,因此在刚出生时囟门并不大。但在出生后的几天后,前囟门通常就会逐渐大了起来。
*先天性佝偻病的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门大,而且后囟门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囟门过小,主要是指囟门仅有手指尖大,这样的宝宝很可能存在着头小畸形。
*囟门过小,也可能是颅骨早闭所造成,特别是矢状缝早闭,会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被称为舟状畸形的头颅,即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
*宝宝囟门过小时,要定期测量头围,即观察在满月前头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每个月或每两个月都应检查头围的增长速度,并与正常的宝宝做比较,观察是否有明显的落后。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又俗称“天门盖”位于头顶部前中央。婴儿出生时前囟对边直径大小约为1.5-2.0厘米,出生头几月内前囟会随头围的增大而扩大,一般6个月后随着额骨和顶骨逐渐骨化而缩小,到了18个月左右闭合。
后囟为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间隙,位于枕部,一般约在婴儿出生后6~8周关闭。
在正常情况下,未闭合的囟门外观平坦,稍微内陷。
新生儿的头颅,除了比成年人小之外,其头骨的结构也与成人有极大的不同。而且在出生后一两年内会有一连串的变化,使他们头形及结构逐渐成熟,因此,新手爸妈在照顾新生宝宝的时候,要注意宝宝的头部发育,而囟门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了解宝宝的囟门
人的颅骨共有 6块骨头组成,宝宝出生后由于颅骨尚未发育完全,所以骨与骨之间存在缝隙,并在头的顶部和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
沿着头顶的中线前后触摸宝宝,会发现宝宝的头骨在前后各有一个开口,摸起来软软的,前端的称为前囱门,呈菱形。 它是头颅上最大的骨缝交点,因为此处并无骨块存在,较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软,摸上去会有轻微博动。宝宝出生 6 个月后,前囟门随着颅骨缝逐渐骨化而面积变小,到 1 周岁,最迟不超过 18 个月闭合,为骨质所取代。
后囱门位于宝宝的脑后方,枕骨与两块顶骨之间的骨缝交点,尺寸较小,有时甚至摸不太到。后囱门在宝宝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约在出生后 2-4 个月闭合。
不能随意抚摸、按压宝宝的头
整个婴幼儿颅骨的结构在前囱门最弱,没有骨片的保护,而大脑组织就在正下面;前囱门凸出时可以用手感觉到颅内有跳动的情形,这反映出脑内动脉的振动波;还可以感觉到好似有凹凸不平的东西在下面,这就是大脑表面的脑面。妈妈们要注意不要让别人随意摸宝宝的头,千万不能用力压,否则有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
观察囱门的标准姿势是将宝宝抱起呈直立的状态,且最好是在睡觉、吃奶或安静的时候。饱满而突出的囱门表示脑压有上升的现象,应多加小心。但一个正常的宝宝在用力哭泣时,他的囟门也可呈现突出的状态。偶尔较大的前囱门只是正常的变异,并不是有什么疾病。
窥探囟门疾病
囟门发育变化是婴儿颅骨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看上去仅方寸之地,却能反映身体内部的情况,很多儿科疾病都可引起囟门的变化。 因此,儿科医生常把囟门看成窥测小儿疾病的“窗口”。在体格检查时,总要对囟门尤其是前囟认真检查一番,注意囟门的外观、紧张度和闭合迟早等情况,并追究其产生原因。
前囟门的变化有早闭、晚闭、扩大、缩小、膨隆或凹陷等,这种变化都会带来对疾病的启示;而后囟门因闭合较早,不能提供有关疾病的线索。
爸爸妈妈了解了有关婴儿囟门的科学知识后,平时应多注意宝宝头部的保护,避免撞击致伤并注意囟门的变化、定期量头围,评估宝宝的头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发现上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请医生检查,以便作出判断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爱心计划 塑造完美头型
☉ 不要使用材质太硬的枕头,如绿豆枕、砂枕,否则宝宝头部容易变形。
☉ 不要固定一个睡姿,想要宝宝的头型完美,就要经常为他翻翻身,改变一下睡姿。
☉ 宝宝喜欢光线,如果他习惯侧向某一边睡,可以在另一侧用光吸引他。
☉ 当宝宝左右侧躺时,避免他的耳轮被挤压变形。
☉ 斜颈会影响脸部形状发育,如有斜颈现象,应及时就医。
☉ 如有“特异”头型,亦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 注意家中家具,避免尖锐硬角弄伤宝宝的头部。
宝宝囟门的哪些异常须警惕
囟门早闭——是指囟门在五六个月前过早闭合。
脑发育不良 妈妈发现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请医生为宝宝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又有其他智力发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补钙过多 也可使婴儿囟门过早闭合,有可能限制宝宝脑发育。
囟门迟闭——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前囟门还未关闭。
佝偻病 宝宝的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俗称“方颅”。一般因妈妈孕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所致。宝宝出生后生长停滞,发育落后,囟门延迟闭合,表现为智力低下、聋哑、身体矮小等。
囟门过大——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逐渐增大,可达4~5厘米。
脑积水 最常见的是阻塞性脑积水,患儿的头形扩大,头围比正常儿增加,前囟难闭,发育欠佳,智力迟滞。做头部CT,可见其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等,需及时请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治疗。
先天性佝偻病 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大,而且后囟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囟门过小——是指宝宝的前囟仅有手指尖大,或小的摸不到囟门。
小头畸形 多为颅骨早闭,尤其是矢状缝早闭,可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的“舟状畸形的头颅”。
共有5条回答
在什么位置呢?是不是囟门哦?如果是,那就不用担心。
宝宝没什么不良反映就不必担心,如果宝宝吃母乳,那妈妈每天应额外补些钙,如果吃奶粉,应该选择合适钙质品给宝宝补一补,比如:葡萄糖酸钙,应加上鱼肝油。或龙牧壮骨冲剂。
宝宝头顶上那个门要等一岁左右才会闭合,闭合前宝宝只要有运动,心跳加快时那儿都可以看到一跳一跳的。尽量不要去动它。
这个没有闭合是因为大脑还没有长好,要是闭合了,大脑就没有生长的空间了,阻碍了大脑的生长,当然不好了。
婴儿出生时头顶有两块没有骨质的“天窗”,医学上称为“囟门”。后囟门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门要到1岁半才闭合。人们常说的“天窗”或“囟门”主要是指前囟门。
囟门的表面是头皮,其下面是脑膜,其次是大脑和脑脊液。将手指轻放入在囟门上,可以摸到跳动。那是脑脊椎压力随着心脏搏动、血压变化而变化,与脉搏一致。正常婴儿坐位时,囟门略微凹陷。
颅内的脑脊液和身体的血液、组织液不断交换,保持平衡。当身体丢失较多水分时,脑室的脑脊液也会减少,压力降低,囟门便会明显凹陷。如婴儿因呕吐、腹泻后出现这种症状,说明身体已中等程度的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否则,因婴儿自然调节能力差,耐受力不足,可能发生循环衰竭,有生命危险;由于喂养不当造成重度营养不良的极度消瘦婴儿也会出现囟门凹陷,此时需加强营养,合理喂着。
极少数婴儿因为胚胎时母体感染或因其他疾病大脑发育不良,头颅较小。出生时头围小,出生后5-6个月囟门即提前闭合,造成小头畸形;头小而尖,前额狭窄,鼻梁塌陷,下颌小而后缩,同时伴有智力落后。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呆小症患儿,囟门也会迟迟不闭;同时有眉毛少而淡,鼻梁塌陷,两眼距离宽,智力迟钝等,可用甲状腺素治疗。
婴儿时期生长特别迅速,骨骼发育需要维生维D和钙。如不及时补充,容易患佝偻病。囟门在出生后18个月仍迟迟不闭合,出现“方颅”畸形,颅骨摸起来像乒乓球壳(颅骨软化症)。此外,还可形成骨串珠样改变、鸡胸、“O”形或“X”形腿等畸形。
少数婴儿长到5-6个月时,囟门只留下指类大小,似乎快要关闭,但实际上并未骨化,这不属提前闭合,只要头围不少于出生时33-34厘米,1周岁时不少于46厘米,2岁时不小于47厘米-48厘米就是正常,不必担心。
有人认为囟门不能摸,甚至说摸了会变哑巴,婴儿因此囟积下污黑的痂皮,这很不卫生。囟门要像其他部位的头皮一样清洗,不过洗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些。
可曾注意到小婴儿的头顶上方有一小片摸上去较软的地方,有时还可见到它在上下跳动,这就是小婴儿的前囟门。它是两侧额骨与两侧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 新生儿出生时他的对边中点连线约1.5-2厘米, 头几个月头围增长快,前囟也随着变大,约至6个月时最大达到2.5-3厘米,以后随着颅骨逐渐骨化,前囟逐渐变小,有的小儿1岁时前囟己闭合,最迟在1岁半时也应闭合。
在前囟后方两侧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三角形间隙为后囟,出生时多已闭合或很小,仅能容一指尖的大小,但早产婴几例外。
各颅骨间的骨缝出生时如为顺产经过产道娩出的新生儿可有重叠,出生后随着头围增大颅骨缝可稍分开,至生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及骨缝的闭合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闭合过早形成了头小畸形;闭合太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或呆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如有囟门、骨缝早闭或晚闭情况,要及时就医。
正常时前囟是平坦的,当小婴儿呕吐频繁或腹泻次数大多大量丢失水份可致前囟凹陷;脑膜炎、脑炎、维生素A过量,有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烧如幼儿急疹都可致前囟膨隆或凸起,小婴儿发烧或吐泻时,要多注意前囟的改变,凹陷或膨隆都就立即去医院看病。
颅骨共有6块骨头组成,宝宝出生后由于颅骨尚未发育完全,所以骨与骨之间存在缝隙,并在头的顶部和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
前囟门--沿着头顶的中线前后触摸宝宝,会发现宝宝的头骨在前后各有一个开口,摸起来软软的,前端的称为前囱门,呈菱形。 它是头颅上最大的骨缝交点,因为此处并无骨块存在,较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软,摸上去会有轻微博动。宝宝出生 6 个月后,前囟门随着颅骨缝逐渐骨化而面积变小,到 1 周岁,最迟不超过 18 个月闭合,为骨质所取代。
后囟门--后囱门位于宝宝的脑后方,枕骨与两块顶骨之间的骨缝交点,尺寸较小,有时甚至摸不太到。后囱门在宝宝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约在出生后 2-4 个月闭合。
您宝宝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后囟门未闭合,另是可能长期仰睡引起宝宝骨骼的改变,引起内陷。可让医生做相应检查以明确。
宝宝的囟门虽然不大,却是反映宝宝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宝宝1岁之内,通过观察这个小窗口,就可及早发现多种疾病,从而让宝宝早日得到诊断和治疗。因此,妈咪应该对宝宝的囟门正常发育过程以及容易出现的异常现象多了解一些。
囟门正常发育过程
*人的颅骨是由6块骨头组成的,宝宝出生时前囟门和后囟门已经形成。
*宝宝出生时,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相互衔接的部位存在着缝隙。
*宝宝出生后,头的顶部及枕后部形成了两个没有骨头、只有头皮覆盖的特殊区域。这两个特殊区域,医学上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前囱门大约为1.5×2cm大小,外观看上去,前囟门平坦或稍稍有些凹陷。
*在出生后的数月里,前囟门会随着头围的逐渐增大而略微增大,在宝宝6个月后,由于颅骨逐渐发生骨化而渐渐变小。
*通常,宝宝到了1岁-1岁半时,前囟门就基本上闭合了。
*后囟门很小,一般不太引人注意,大多在宝宝出生后的2-3个月时就关闭了。
宝宝的囟门异常发育现象
*前囟门原本是平的,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甚至出现抽风,说明宝宝的颅内压力增高。通常,颅内压力增高是由于颅内感染所引起,宝宝可能是患了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
*如果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可能是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
*长时间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不过,在停用维生素A及四环素后,前囟门还会变得逐渐平坦。
*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
*囟门凹陷下去,最多见于宝宝的身体内缺水,如腹泻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前囟门由此凹陷下去。这种情况下,需要马上为宝宝补充液体。
*为了降低颅内压,使用了大剂量的脱水剂,从而使前囟门因脱水而凹陷。应该及时给宝宝的身体补充水分,以防脱水过度造成体内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消瘦的宝宝,他们的前囟门也经常表现出凹陷现象。
*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有些身体正常的宝宝,在5-6个月时,前囟门也仅剩下指尖大小,似乎要关闭了,其实并未骨化,应请医生鉴别。
*囟门迟闭,主要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但前囟门还未关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
*囟门迟闭,有少数是脑积水或其它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引起,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囟门过大,一般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门就达到4-5厘米大小。
*囟门过大,首先的可能是宝宝存在着先天性脑积水,其次也可能是先天性佝偻病所致。
*先天性脑积水的宝宝在出生时,经过产道时头颅受挤,因此在刚出生时囟门并不大。但在出生后的几天后,前囟门通常就会逐渐大了起来。
*先天性佝偻病的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门大,而且后囟门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囟门过小,主要是指囟门仅有手指尖大,这样的宝宝很可能存在着头小畸形。
*囟门过小,也可能是颅骨早闭所造成,特别是矢状缝早闭,会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被称为舟状畸形的头颅,即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
*宝宝囟门过小时,要定期测量头围,即观察在满月前头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每个月或每两个月都应检查头围的增长速度,并与正常的宝宝做比较,观察是否有明显的落后。
*如果宝宝头围的发育尚且正常,并在随访后的3-4个月后还能继续保持,即使囟门偏小一些,也不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
育儿网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号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杨波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儿童头皮血肿机化骨化的外科治疗
全网发布: 17:00
颅骨血肿骨化是主要发生在儿童的罕见疾病,并且其发病、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未见文献报道。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手术治疗儿童颅骨血肿骨化8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特点和资料方法,旨在为儿童颅骨血肿骨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16.7±23.3个月。其中1岁以内6例,4岁1例,5岁1例。
生产史: 1例出生困难剖宫产,余7例均为经阴分娩;4例有难产史(包括剖宫产1例),3例出生时正常,1例因头部撞及桌角后发病。
血肿部位 右顶1例,右顶枕1例,右枕1例,余5例均位于左顶。外伤后形成的血肿范围较小,约3*2*2cm,生后出现的血肿累及范围较大,最小5*4*3cm,最大10*8*6cm。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以局部质软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不超过骨缝,后肿块逐渐变硬,查体为头部骨性隆起(图1),均无发育落后,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 全部患儿术前均经CT平扫检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血肿骨化程度及颅骨形状(图2-4)。部分病例经X线平片检查,可见相应颅骨畸形(图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血肿的骨化外壳切除术,1例因颅骨向颅内压迫明显,行颅骨切开整形复位。
8例患儿均行颅骨整形术。根据术者习惯可取血肿纵轴梭形、S形、马蹄形或直切口,可切除部分扩张多余的头皮,打开骨膜,沿骨化肿块表面分离至其基底部,暴露整个骨化血肿,部分病例血肿顶部骨化尚未完成(图6),电刀、骨凿或咬骨钳切除骨化血肿的顶盖部,打开并进入血肿内部,可见血肿内壁衬一层膜状组织,其厚度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较长者较厚,血肿内多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及部分纤维化组织,病程较短者血肿腔内可有暗红色血性液体。血肿基底部为正常颅盖骨,8例患儿均有明显颅骨受压变形,失去正常的圆弧形结构。将骨化血肿及其内容物切除,磨钻将受压颅骨周围隆起的骨化组织磨平,未行颅骨切开塑型,骨蜡止血封闭松质骨创面。1例4岁患儿头颅外观仅轻度异常,骨化的血肿外壳轻度隆起,但正常颅骨受压明显,应用铣刀将受压颅骨及骨化的血肿外壳一并切下,切除受压凹陷的正常颅骨,将骨化的血肿外壳作为骨瓣修补骨窗缺损,胶水固定于正常颅骨边缘(图7)。后逐层缝合骨膜、皮下及头皮,根据术中出血情况5例患儿接受红细胞输注,3例未输血,术后多需放置引流管,5天出院。病理证实为颅骨血肿骨化,存在纤维囊壁胶原化,伴灶性钙化。术后随访2个月到6年,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颅骨畸形复发。
颅骨血肿是因为血液积聚于骨膜下所造成的,不超过骨缝。多发生于新生儿期,其他年龄段非常罕见,且婴幼儿期与青少年、成人期的临床过程有非常大的不同。文献报道活产儿中颅骨血肿的发生率为0.4%到2.49%,且多有出生时难产史,但较少合并颅骨。血肿形成后局部骨膜被抬高,头部出现肿块,如果不经处理,多在3周内自行吸收。在较为少见的情况下,血肿内骨膜下成骨作用发生,血肿周边开始机化并逐渐骨化,造成局部颅骨的明显畸形。颅骨血肿骨化的发生率未见报道。
血肿形成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创伤有关。胎儿出生时产程延长产道对头部的挤压牵拉、或助产器械的应用产生直接作用力或剪切力于骨膜与颅骨之间,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血肿形成。刚刚形成的血肿多位于顶部,张力较高,难以推动,波动感明显的局部肿块,局限于骨膜和颅骨骨缝附着处。胎儿出生时的头位与颅骨血肿的发生相关,Hartley等发现,枕前和枕横位出生的新生儿发生颅骨血肿的可能性明显大于枕后位出生者。而Churchill等报道,如果产程尚未发动而行剖宫产,则不会有颅骨血肿发生,但如果产程发动后再行剖宫产术,则血肿就会发生,这说明产程发动后产道对胎儿头部的挤压作用与颅骨血肿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但是也有学者报道,并非所有的颅骨血肿病例均有创伤病史,Winter和Petrikovsky等曾报道没有明显外伤病史的胎儿颅骨血肿。本组患儿4例有明显的难产病史,均有产程延长,助产器械应用病史,其中1例有短暂缺氧窒息病史,1例出生困难转为剖宫产后出生。1例患儿出生时无颅骨血肿,外伤后发病,其余3例无明确的创伤病史。因此可以认为创伤是发生颅骨血肿的主要原因,但尚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机制。幸运的是,多数患儿不会合伴有,而仅仅是颅骨病变。
颅骨血肿形成后,局部肿块多在1周内自行吸收,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血肿吸收障碍,被血肿顶起的骨膜发动骨膜下成骨作用,在血肿的表面形成新生骨组织。血肿的机化或骨化首先在血肿边缘发生,逐渐延伸至血肿顶部,早期如蛋壳样改变,约数周后变硬,形成突出于正常颅骨表面的骨组织,且其厚度似乎与病程长短有关。本组患儿病程最短者2个月,顶部仅部分骨化,如蛋壳样,且壁较薄,基底部骨化明显。病程最长者为4年,局部坚硬,厚度约0.6cm,外观畸形不明显,畸形颅骨向颅内压迫,脑组织受压变形,术中将骨化部分塑型作为正常颅骨。骨化血肿内壁的囊壁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多发的骨化中心及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新生骨组织,Chung等认为颅骨血肿发生发展过程中无钙化发生,主要是一个骨化过程。但本组病例除发现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以外,同时有灶性钙化发生。可能在骨化过程中同时存在钙化,因此有学者也称此症为“颅骨血肿钙化”。
如果注意胎儿出生时避免创伤,那么就能预防接近半数的颅骨血肿。颅骨血肿形成后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多数学者提倡保守治疗,超过80%的病例3-4周内均可逐渐自行消退。Morgan等建议如果2周血肿不吸收,则应该穿刺抽吸,将血肿吸除以避免局部肿块钙化的可能,但是局部穿刺也有造成的可能。血肿骨化后就应该手术治疗,骨化形成后在骨化早期抽吸其内容物似乎不能奏效,血肿周边的骨化组织仍会逐渐变硬增厚。如果病程较长,骨化血肿会造成颅骨明显畸形,甚至会压迫颅骨,影响脑组织发育。我们认为骨化血肿对其下方正常颅骨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骨化血肿形成后对下方颅骨起到一个固定和限制作用,使其不能够随儿童其余各处颅骨的正常生长而继续延伸和隆起,其次是因为骨化血肿形成过程中血肿的较大张力对颅板的直接压迫作用。两种作用力最后导致颅骨受压变形。骨化的血肿往往明显突出于颅骨表面,造成头颅不对称,并可能在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引起较重的心理负担,为解除患儿心理压力、畸形颅骨对脑组织发育的限制和出于美容方面的考虑,手术应该在早期进行。Chung等认为,如果正常颅骨无受压下陷表现,则仅需行血肿切除,骨性边缘削切变平即可,但如颅骨明显受压,则需受压颅骨切开,重新塑型,重建颅盖正常形状。可吸收材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更好,不会永久留存体内,在颅骨切开整形中的使用更为广泛。多数学者认为颅骨受压就应该切开塑形,但其适应征尚不明确。本组8例患儿均有明显颅骨受压表现,7例给予血肿清除,边缘塑型,应用小型磨钻将突出的血肿骨化边缘磨平,使之与两侧正常颅骨形成连续的弧度,未行颅骨切开塑形。与以往的锉刀削切方法相比,磨钻技术创伤较小,效果较好,且有止血作用。1例患儿有明显颅骨受压,将颅骨切除,骨化的血肿顶盖部稍作塑型后作为骨覆盖移植物置于硬脑膜表面,避免了将正常颅骨破碎、重新塑型、钛合金固定等手术操作,塑型结果更为满意,更加经济有效。所有患儿经长期随访后,颅骨凹陷有部分好转,外观满意。我们认为,与凹陷性骨折相比,颅骨血肿骨化是一个相对慢性的过程,其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相对较为缓和。另外,小儿发病年龄较小,多数为1岁以内,早期手术解除骨化血肿的压迫后,正常颅骨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发育塑形机会,因此对于多数颅骨受压的婴幼儿来说,一般不需要将受压颅骨切开后塑形复位,而仅行骨化血肿切除即可。本组8例患儿仅1例切开复位,所有患儿头颅外观接近正常。
结论儿童颅骨血肿应注意预防,形成后如3-4周未吸收,就应该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如血肿骨化形成,则应早期行颅骨整形术。
发表于: 09:50
我的宝宝血肿也是产道挤压的血肿,医生说是头皮血肿。没有关系,但是现在1周岁了还是很大,需要做手术吗?6个月的时候做了小B超。说是有直径8CM
游客(来自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电信的网友)
宝宝出生左边头顶就很大一个血肿,差不多左侧耳朵到头顶都是软软的。是让它自己慢慢吸收,还是要怎么处理呢?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希望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出出主意,宝宝今天10天了,头上的包没有任何变化。
小***(来自浙江省绍兴市电信的网友)
追问杨波大夫!
小孩子出生2天无意发现头皮血肿,1周渐大,云南白药外敷,后热毛巾热缚,2周后开始消退,3周后用手触摸,发现血肿波动感明显,血肿周边颅骨不规则不平整,但无突起于以外,血肿底部似有凹陷,颅骨完整.请问这个是个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样处理?
盼回复!谢谢
游客(来自湖南省铁通的网友)
为什么问过那u么多的医生,怎么都说会吸收呢?都说不需要手术及治疗呢
游客(来自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电信的网友)
支持杨大夫
我的孩子也是血肿,担心啊
公***(来自山西省太原市联通的网友)
感谢杨波大夫
杨大夫:您好!感谢您的文章,我打算带孩子去上海儿童医院找您实施手术,请问你们医院病床是否紧张?
游客(来自广东省肇庆市嘉美学校的网友)
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不过没这严重,希望让更多父母看到这篇文章。
k***(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联通ADSL的网友)
杨波大夫的信息
杨波大夫电话咨询
杨波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近期通话:
孩子4个月大,
昨天做的核磁共
八个月彩超显示
宝宝三个月,出
胎儿32周,B
天新生儿 脑室
我已经咨询过杨
33周颅后脑暗
脑出血术后交通
网上咨询杨波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杨波大夫提问
杨波的咨询范围:
小儿脑积水、脑脊髓肿瘤、脊柱裂、脑外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径3厘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