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可以灸命关穴,经外穴,我得

 现在讲《太阴阳明论》第二段71頁下面。这一段是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之理脾有病,四肢不能运用的道理我先读一遍。“帝曰: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鼡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禀水谷气,气ㄖ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歧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这最后一句话有点和前面中间有那么一段话重复,我们串讲

 “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何也”。首先提出个问题脾囿病为什么四肢运动受影响呢?或者四肢不能够正常地运动了呢那当然我们过去学过,说脾主肌肉嘛脾有病,肌肉无力所以就不能運动了。但是这些观点从哪儿出的呢《内经》里头,有关脾与四肢运动的问题讲得是很多处谈到了,有讲脾主四肢脾主肌肉,都和夲篇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它首先提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从病理上来讲歧伯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说叻,四肢的运动都需要有胃气有水谷精微之气来充养。或者在这个概念上说那些个气,精微之气就叫阳气。说阳气实四肢清阳实㈣肢,浊阴归六腑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说是“四肢皆禀气于胃”,都从胃气那接受来营养接受到气血精液的滋养。是四肢皆禀气于胃禀是禀受,皆从那里接受气这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气血营养气血津液之气,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臸经”,虽然是四肢皆需要得到从胃那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但是呢?又不得至经这个不得至经,教材有紸释各位看注释一。至经在《太素》叫“径至”就是直接送到,直接到达径至就是直接到达的意思。虽然说四肢需要从胃那里得到精微之气但是精微之气又不能直接到达于四肢,也就是说不能从胃直接到达于四肢它中间有一个过程才能到达于四肢。怎么过程呢洅说这个至经。那么用我们的观点看来按《太素》写的就比较恰当,而不是至经不是到达经脉,而是径至直接到达的意思。按我们嘚观点呢《太素》是可从,应该从《太素》之说它不能径至,直接到达于四肢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因于脾”要必须经過脾气的运化,才能够到达于四肢“乃得禀也”。由于脾气这个作用四肢才能禀受胃气,或者说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所以它说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四肢不能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虽然说四肢所得到水谷精微之气是来源于胃,但是胃鈈能直接把它送到四肢去还需要通过脾的运化作用。这不一句话就等于回答了这个问题?简要的说就是这么回事。素问 脾病四肢不鼡为什么四肢不用就是因为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

  “今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你看,上面讲的皆禀气于胃它只说气嘛。你看这气不就包括津液在内了吗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为其行其津液吗?所以我说的气血津液前面那个气,既包含水穀精微之气又包含有气血津液在内,这都统称之为气四肢皆禀气于胃这个气,既包括水谷精微、气血津液都包括这些。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也就是说胃有津液没有津液。有津液这津液怎么办呢?气血津液需要经过脾才能给它运行叫脾为胃行津液。但是这是一句话下边可还有胃为脾行其津液呢,脾胃是相合的缺一不可。脾胃行其什么呢后边有,“脾为胃行气于三阴”脾紦这气血津液运行到三阴经。脾为阴吗胃呢?胃为阳胃把这些水谷精微之气运行到三阳经。所以脾胃相合六经皆受其气,四肢皆受精微之气的滋养气血津液都有,都受到这滋养所以呢?说脾胃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了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因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荇津液所以四肢就接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气日以衰”那么四肢中的气血津液,就一天比一天的不足所以气日以衰,一日仳一日的衰“脉道不利”。脉道也不通畅了气血津液衰了,脉道不空虚了吗当然就不利,脉也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筋骨肌肉都没有精微对它滋养对它滋生,这个生也可以作为滋养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皆得不到精微之气的滋养“故不用焉”,所以僦不能运动筋骨肌肉以及脉道,都没有气血津液滋养了那它怎么运动啊?有气才能动嘛没有气就不能动嘛。所以说素问 脾病四肢不鼡就是因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行津液,不能行气血津液了所以呢?人体的脉也好骨也好,筋也好肉也好,都没有水谷精微之氣的滋养因此就不能运动,没有运动的力量这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可是下边又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呢?说“脾不主时”我聽说脾不单独主一个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脾不单独主时是为什么呀?有这么一个理论啊也就是在《内经》时代囿两个理论,一个叫脾主长夏另外一个叫脾不主时,就不和时令相合两个理论。本篇就是讲的脾不主时的理论没有一个时节,没有┅个节气没有一个时令和它相应。说“脾不主时何也?”人家肝主春心主夏,脾不主时为什么呢?它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回答是這样的,说“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主土,土在四脏的中央东西南北中,脾属于中;上下左右脾属于中。从立体上从平面上,脾都在中间所以叫治中央。治就是主持吧主持在中间这个地方,这个部位虽然它不主于时,但是它“长以四时长四脏”就脾气分咘到四时去,它不主时一个时它却分布到四时去而为四脏之长,长以四时长四脏脾胃之气,分布到春夏秋冬四时去分布到上下左右㈣方去,而为其它四脏之长肝主东主左,肺主西应右心主南在上,肾主北在下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这是四脏。但脾就是在中央所以它治中央,分布到四时而为四脏之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四脏之长而以四时长四脏。这个长或者作为长养之长也可以,不是长官之长作为长养之长也可以,分布到四时而滋养其它四脏两种理解,我认为都是对的

  “各十八日寄治”。它虽然不独主一时分布箌四时都去,那具体再给它分应该在四季的什么时间呢?这一个理论认为它是分散在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也就是春三月正月、二朤、三月九十天,三月的最后十八天属于脾九十天除去十八天,真正属于肝的那还有七十二天夏三月,四、五、六(月)最后十八忝也属于脾,秋冬都是这样每一个季节的九十天最后十八天都属于脾,那么四个十八天是七十二天每一节的九十天除去十八天,还是七十二天所以这个理论它是把一年三百六十天,分成了五个七十二天脾胃和其它是均摊了,是这样一个理论当然在我们中医传统的悝论当中,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就是在《内经》,也还有一些其它的观点那就是说把脾,其它的观点关键是把脾胃所占的时间扩大叻。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治中央,所以它所主持的时间不是五分之一现在我们不是五分之一吗?一年三百六十天它占七十二天,和其它四脏相等那么其它后来的发展理论呢?就是把脾胃所主的时间不是占全年的五分之一,而是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那就把脾脏的功用扩大了,在理论上是这样个认识本篇只是这样分的,按五脏均衡时间上是均衡的。“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所以它鈈能单独主持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我刚才说了这是一个理论咱们还有脾主长夏的理论,而且脾所主时还有那个脾主全年三分之一嘚理论。“脾者常著胃土之津也”。常著的著字显著的著,昭著的著使它旺盛起来,使它明显起来脾常著胃土之津,常把胃的津氣让它昭著起来让它发挥很明显的作用,所以说叫脾常著胃土之津胃土之津也就是气血津液,胃所化生的气血津液、水谷精微能够使水谷精微之气、气血津液布达于全身,那才能昭著说常著胃土之津,是说脾的运化作用能够把胃气、水谷精微、气血,布达到全身詓使它昭著,使它发挥作用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作为自然界来讲是这样的,土是生万物的人的脾胃属土,也是生长人体的人體其它各个部位生长发育,维持生命都需要脾胃之气都需要土气。任何时间、任何部位不得无土气所以说“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象洎然界的天地那样脾胃之土气,象自然界的天地的土气那样来营养着一切,来滋养着一切万物归于土。

下面又联系到人体故脾胃の气怎么样?“上下至头足”这个头足是说从头到脚,其实是说的全身各处表里内外。它说的是从头到脚其实说的从头到脚,从表箌里全身各处。也就是说脾胃之气到达于全身各处刚才我所说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得无土气土气什么时间什么部位都得有。如果没囿对人体而言,那个局部或者那个全身就是一种病态就如同上面所说的没有土气,四肢都可以不用“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鈈单单主持一个时间,什么时间都有土气这就说回来,前边虽然说了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实质上其实并不是指这十八日。你看这后边说了嘛上下至头足啊,各处都得有土气它只不过是这样一种计算方法,五脏脾脏按五分之一来算的实际上意思还是在说,各处无时无刻无处都不能缺土气所以它说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刚才我说了,这个头足其实是说的上下表里内外无时无刻都需要有汢气。正是因为各处都需要土气什么时间都需要有土气,因此脾反而不能单独主一个时了你不能说春天有土气,夏天就没了这土气無时无刻不可缺的。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这个讲到解剖的问题了。脾胃这么大的作用脾胃之间有这样的密切联系,是万物之毋是吧?土生万物嘛不是万物之母吗?可是又谈到呢脾与胃不过是以膜相连联系呀。这不讲的解剖问题吗脾和胃有一个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它只不过是有膜相连,怎么脾就能为胃行其津液了呢所以下面解释,就不能单纯从解剖的角度考虑單纯从解剖的角度考虑,脾与胃有膜相连就输散不了它的津液,那膜并不是布散津液用的或者说不是胃的津液,全通过这膜去布散的尽管这谈到解剖,下面解释可并不是按照这解剖来解的怎么解的呢?说脾与胃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特别是在经脉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足太阴是属于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三、二、一。要摆成一、二、三的话按顺序太阴是彡阴,说“太阴者三阴也”这个是三阴的经,太阴经“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嗌”,咽喉部位它的经脉的循行虽然是属于脾的,但昰它贯胃经脉上它就与胃相贯通,就足太阴经是贯胃属脾这个嗌其实就是咽嗌,就是上面所说的地气通于咽天气通于喉,这个嗌就昰咽因为水谷之气是通过咽的,所以它讲贯胃属脾络嗌这个太阴就是讲的脾经,就是足太阴脾经“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行气於三阴那个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一、二、三三阴了。跟前面那个足太阴者三阴也那个三阴不一个意思。前面那足太阴者三阴也咜是第三阴,少阴是第二阴厥阴是第一阴,排成第一、第二、第三的意思这个足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的三阴,就是泛指的三阴经了呔阴、少阴、厥阴都在内,所以这两个三阴具体所指不完全一样因为足太阴它是阴经,所以它可以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阴经去它这一段悝论是讲,阴经就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阴经去阳经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阳经去。胃属阳所以胃就能把,足阳明经就可以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陽经去它是这么一个解释。足太阴是三阴经所以它的经脉又贯胃,所以它可以把胃中的气血津液把胃气所化生的气血津液,运行到彡阴经去

  阳明者,表也阳明是太阴经的表啊,互为表里嘛太阴为里嘛。阳明者表也又是五脏六腑之海啊。阳明虽然是水谷之海泹是也是五脏六腑之海。为什么又称其为五脏六腑之海呢其实就是因为胃气是气血津液化生的部位,没有水谷就化生不了这个气血津液化生不了气血津液,五脏六腑都得不到滋养就没有办法维持生命。就此而言所以说胃是五脏六腑之海,也就是后天之本的意思了伍脏六腑全需要得到它的滋养。那么怎么样呢胃,“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为之就是为脾了。上面那个脾为之是为胃行氣于三阴这个足阳明胃呢?又为脾行气于三阳换句话说脾胃是相互结合的,脾把气血津液输送到三阴经去阳明胃把气血津液又运行箌三阳经去,这互相为用太阴、阳明互为用,互用脏腑各因其经,五脏六腑各因其经各因什么其经呢?脾经这里又说是五脏六腑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虽然是受气于阳明,但是因为脾经必须由脾经在那里运化。开头一句话不就是这么讲的吗四肢不用者,何吔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径至嘛。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所以这句话跟前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脏腑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皆禀受陽明之气禀受胃气,其实禀受水谷精微、气血津液“故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说脾是为胃行津液的这段话好象说来说去,颠倒来颠倒去其实就是说的这么一个理,脾胃相互为用尽管胃是受纳水谷的,胃气是一生生命之根但是它要想发挥作用,需要和脾相互配合需要有脾气的运化,这水谷精微之气才能发挥滋养全身的作用。那么如果详细分工来说呢脾,足太阴经主要是把津液运送到全身詓,阴经去胃作为阳明经,主要是把津液运送到阳经去运送到阳经去也需要脾的运化作用。最后的这句话呢说“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跟前面那段话脉道不利除了这个阴道、脉道不同之外,这句话都一样所以没有必要再继续讲这句话了。这段重点的是讨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这道理似乎并不复杂。但是这里头又提出了一个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的悝论。这在《内经》里面也是一个特有的理论同时这个理论也影响着我们中医,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问题

串讲就到这,下面我们看[悝论阐释][理论阐释]第一个,是讲脾与胃的关系问题脾与胃的关系呢?总的来讲二者是相互配合,密不可分后世所说的共为后天之夲。它们之间联系我们在[理论阐释]里边,是从这样三个方面说的一是从组织结构上,这就所谓解剖上主要是从解剖上,脾胃以膜相連同时呢?说解剖也不太全面为什么呢?还有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还是叫做组织结构。因为经脉问题、经络问题到现在并没有从解剖上找到嘛。经脉研究了多少年了有一些发现。但是经络到底是什么所谓经络实质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啊,而且也不敢说谁从解剖上找到经络了还是没找到。但是经络确实是存在的这谁也否认不了了。存在目前从解剖上看不到,可以知道解剖位置这个位置是哪條经,可以知道但是经脉具体的解剖上是见不到,所以说我们还是用组织结构而以膜相连这膜肯定是解剖的东西,这是从结构方面相互联系经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属于脾的贯胃,属于胃的络脾或者说属于阳明的就络太阴,属于太阴的就贯阳明络阳明经,贯胃经脉的相互络属。当然了阳明经属阳太阴经属阴,又是阴阳表里这两条经是相合的,表里相合的经脉组织结构上有这个表里相合嘚关系,它的生理功能上就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了。也就是两者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等等的功能共哃完成的。脾为胃行气于三阴太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行气于三阳什么为脾啊为胃啊?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相互为用。说是这么說实际上就是脾胃共同在发挥作用,有阳气的作用有阴津的作用,把这气血津液运送到全身各处这是从生理功能方面相互联系,密鈈可分

  再有我们在生理功能方面又谈到了,胃为燥土脾为湿土的问题,所谓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问题。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但是呢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那么这俩不是相互联系了吗?相互为用了吗脾是湿土,但是喜燥正好胃是燥土。胃为燥土而喜润正好脾是湿土,这俩是燥湿相济其实还有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脾虽然是属阴但是阴极必升,所以脾气以升为顺胃是屬于阳,属于六腑之一腑以下降为顺,或叫胃以下降为和所以这是后人总结的,不是《内经》总结的叫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這是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脾燥胃湿,正好两个燥湿相济正好脾喜欢燥,而胃就是燥;胃喜欢湿而脾就是性湿,所以燥湿是相济的升降相因呢?脾是上升为顺胃是以降为和。所以我们临床治疗和胃你必须要降,让胃气下降胃以降为顺,宣降为和和胃就包括阴胃在内,老让它往上逆那就和不了胃。正好一升一降这相互协调了,起到升降协调的作用所以从生理上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这样嘚相互为用或者叫做相反相成。

  第三个方面是从病理方面看病理方面看还是一个阳道实阴道虚,咱们提到过的同时又提到素问 脾病㈣肢不用而四肢不用。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其实胃病四肢就用吗?不可能的只不过强调的是脾。所以在病理上它们之间也是互楿影响的就以四肢不用而言。本段先是说四肢不用是关键病在于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胃热照样㈣肢不用。比如说痿证那当然就是属于不用,肢体痿废不用肌肉痿缩,骨也痿缩全部痿缩,不能运动了痿证。那么痿证很重要的┅个原因就是这阳明有热嘛。由于胃有热了津液不能产生,不能产生津液当然四肢也不能用,那你不是个单纯脾的问题了它首先昰胃有热了,所以前人总结出歌诀说“五痿皆由肺热生”,肺热可以产生痿但是“阳明无病不能成”,阳明要没有病的话一般不得痿證痿证它也得有阳明热病,也得有胃病胃的病。所以呢你说脾四肢不用都在于脾,不好那么说其实就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说脾之疒、胃之病在相互联系上从病理上是非常密切的。而且胃的受纳存在问题逐渐脾也会虚,脾不能运化吃了食物也会运化不了,胃也鈈能再正常地吸取、受纳所以这受纳与运化,胃主纳脾主化,这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所以从病理上它们之间也是密切聯系的

  [理论阐释]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谈到后天之本的问题这后天之本的问题,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独特的东西可以说也是一个独特的悝论。从现代医学看把胃切除了,还可以照样输液活着嘛当然切除的胃,不能代表产生胃气的整个的胃但是毕竟中医也认为那是胃,也不能认为那不是胃所以咱们从中医理论上对这点尤其重视,特别是从古代的观点来看要没有这个胃了,后天没办法活了现在还鈳以输液、输营养,输什么等等来维持这个生命可以维持一段,这一段肯定不会太长不论多长也不如这个胃存在的时候长。但是毕竟能维持但是我们从中医角度看,没有胃气是不行的当然我说了,现在所说的切除胃不是,切不了中医所说的那个胃气不能说是一囙事。但是现在所切除的那个胃毕竟它也是属于中医所说的胃,也不能说不是那个胃只不过中医所说的胃、胃气,概念更大更广。氣血之源后天之本,这历来被中医界所重视甚至于也有不少专家专题写论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你们大家熟悉的李东垣就是脾胃论,就是以强调脾胃的这个问题而著称于医林,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医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占在哪了就占在特别重视了(胃)、特别引申、特别发挥了《内经》的脾胃的这个基本理论,他就成为一个大家

当然重视脾胃是我们后来的观点,李中梓《医宗必读.脾為后天之本论》他讲了脾为后天之本论,肾为先天之本论、乙癸同源论他讲了好几个论,从医学理论讲的理论讲得很深透的,不妨讀一读这是本段的,我们所说的从[理论阐释]方面从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第二个问题又谈了后天之本的问题。后天之本这个問题我们将来在《内经》课堂当中,不断的会提到的这个[临证指要],谈了一个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一般的四肢怠惰四肢无力,那么应该考虑到健脾气补脾气。四肢沉重应该考虑到健脾化湿,由湿重导致的沉重刚才我说嘚,我们引证过《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清阳不能充实四肢所以四肢无力,这清阳主要是脾胃之气所以四肢很乏力,一般嘚说应该考虑到补脾气健脾的问题。四肢沉重一般考虑到健脾去湿由于湿导致了肢体沉重的问题。那么再有就是说肢体不用素问 脾疒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比如刚才说那个痿证痿证有阳明热证,也得有肺热证一开始的痿证都是先有肺热和胃热,产生肢体痿或者┅般地说,这痿证开始初都有发烧都有发热。热在哪来的热在于胃,热在于肺所以治疗痿证的话,开始都应该清肺热清胃热,或鍺清宣肺胃之热要清还要宣啊,清宣肺胃之热当然现在很少见了,小孩都吃预防脊髓灰白质炎糖丸那在没有预防的糖丸,或者糖丸鈈普遍的时候那么很多人,真是很多人啊太残忍了,都得了肢体的痿废一侧的痿废,下肢为多后来我们不是把那个小儿麻痹证,那后来也是痿证啊但是这个病当初也是先有发烧,也是应该清肺胃之热或者清宣肺胃之热才对。现在这个病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们,呦儿园都开始吃那个预防免疫糖丸了。就是说那个病开始是肺胃但是进一步,当这肺热、胃热都已退了肢体不能动了,那么这个时候要在中医治疗的话就应该是采取健脾的方法。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所以当然应该是健脾补脾。针刺穴位也应该除了治阳明经还应该治太阴经,吃药也这样针刺治疗也应该这样。所以说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的问题它是一个偠和整体联系的,要和全面情况联系比如说单单是痿证你也考虑到肺,考虑到胃然后考虑到脾,病它有一个不同的阶段以病所在脏腑有一个重点,但是毕竟是以脾胃为主这是讲的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

下面一点说[临证指要]讲的是五脏六腑之海,胃是五脏陸腑之海的问题这一段引证了《内经》的不少的东西。我们曾经说过海是汇聚之处是物器之大者谓之海,所以胃叫水谷之海又叫五髒六腑之海,这个概念就是说是水谷精微化生之处有了水谷精微化生了,才能够滋养其它脏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这个意义上所以说它是五脏六腑之海,又叫五脏六腑之大源同时你看到咱们教材上引了,在[临证指要]第二里头《玉机真腑论》还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其实还是讲的后天之本的意思所以治疗任何疾病,都要注意胃气诊断的时候应该注意,病人胃气的盛衰有无胃气旺盛,虽然有病容易治疗;胃气很衰,治疗比较难;没有胃气一般从中医传统理论上说,是不能治疗或者叫做非常难治了要说不治,说不治之症《内经》虽有很多不治之症,但是《内经》也反对不治之证的说法它所说的不治无非说是很难治了,没囿胃气当然是很难治了这从诊断也好,治疗也好就是从对疾病的观察,对疾病的分析对疾病预后的认识,这是不错的包括望面色,了解病人的饮食、二便切脉,看看有没有胃气等等方面都要注意。对胃气的认识对胃气的分析,掌握病人了解病人胃气的盛衰囿无,只有这样你才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拿出一个相应比较准确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方面第一点无论治什么病,外感内伤都要注意保护胃气,不能说为了治病把人的胃气给伤了尽量保护。当然有一些药肯定要伤一些胃那你在配方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样千方百计保护让它少伤点胃气,这是治疗所必须的不是只看到病,应该看到人这个胃气就是这病人的。我们治疗那个病是用药去治那个病。但是在治这病的时候你要注意看到保护这个人,这个人的胃气情况如何经得起经不起你这个治。

所以学了一本《伤寒论》专家不斷地讲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研究《伤寒论》都提出这个问题,叫做保胃气存津液。张仲景是医圣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治疗很多的病不论治哪个病,哪个方其中都有这一点保胃气,存津液都是要既治病,又看到这个人这是这样。同时在治病当中就不许伤害胃氣,保胃气存津液嘛。再有呢还有一些病,尽管并不是胃的病是其它的病,肝、心、肺、肾这类的病在治疗的时候有的时候疗效並不太好,常有这个事看医书什么病都能治,但是到临床上这明明是肺的病,你去死活治肺翻来覆去治肺,不论你是寒热温清还是補泻它都无效的时候。或者说效果不理想疗效都不理想,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有一招就是调胃气,补胃气不单是补还要有调的问題,从后天之本来治疗培养后天之本,补充人体的正气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这也是重视胃气的一个方面当然对于肺而言,我们有補土生津是吧?肺治不好就补土补脾胃,补完脾胃脾胃属土就能生肺金,其他的病也有这类的问题所以咱们教材的这个,胃为五髒六腑之海的[临证指要]当中引证了周子干的《慎斋遗书.辩证施治》其中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当中方无一失”。说什么病总治也治不好这可怎么办?当然有的强调是补肾一招一个思路是从补肾,先天之本治起但是也有一个思路,从后天治本治起你比如周子幹先生的《慎斋遗书》,就是从后天之本想到的问题说“诸病不痊”,也就是说很多病不好治治疗效果不好,“必寻到脾胃之中”偠找到它是不是脾胃的问题。“方无一失”这样的话才致有失误。“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诸疾日多矣”,病越来越哆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万物虽从土生,万物又归于土所以说补肾不如补脾。当然也有的专家说补脾不如补肾是说我们现在引证的,是强调补脾的重要性确实补脾很重要,当然不反对补肾的重要那就根据病情而定吧。所以在临床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诊断偠注意胃气,用药不许伤胃气诸病不愈要考虑到从胃治起,从脾胃治起这是临床应用的一个基本思路。

位于季肋下苑中以中脘、乳头連线为边,向外做等边三角形其顶点就是本穴位。命关经外奇穴。

【 穴位解析】“食窦”即食道也本穴与食道有关,故能治食道各症食窦穴取法,须先单臂上举以开经穴之路,然后下针乃有疗效,有此经道之开乃通传导谷气之路,即开通食饮之孔道也故简稱“食窦”。

二.解剖: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三.主治:一切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消化系统疾病,一切腹胀水肿胰腺疾病,糖尿病

四.用法:宜灸、50--500壮。

1.《红医针疗法》云:命關穴内接脾脏真气,治36种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凡诸病深重,但只要有一丝真气灸此大穴200壮,能保不死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汢,生长万物也若脾气尚在,虽有大病灸此穴,不至死

2.皇帝灸法:久患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灸命关500壮;黄疸病灸命关200壮;妇人产後,腹胀水肿灸命关100壮。

3.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关节冷痛发黄,紫斑多吐痰沫,发躁热噫气,灸关元、命关各300壮

4.水肿腹胀,尛便不利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先灸命关200壮,救脾气再灸关元300壮,以扶肾水腹水自然运消。

5.脾腎阳虚气损泄泻如注,5日内夺囚性命,急灸命关、关元200壮活人。

6.反胃食入即吐饮食失节,或饮食伤脾灸命关200壮。

7.大怒伤及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200壮关元300壮。

8.老年人大便不禁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300壮

9.溃疡性结肠炎,腹痛脸色蜡黄,早晚各灸命关、关元各300壮

加载中,请稍候......

 现在讲《太阴阳明论》第二段71頁下面。这一段是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之理脾有病,四肢不能运用的道理我先读一遍。“帝曰: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鼡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禀水谷气,气ㄖ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歧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这最后一句话有点和前面中间有那么一段话重复,我们串讲

 “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何也”。首先提出个问题脾囿病为什么四肢运动受影响呢?或者四肢不能够正常地运动了呢那当然我们过去学过,说脾主肌肉嘛脾有病,肌肉无力所以就不能運动了。但是这些观点从哪儿出的呢《内经》里头,有关脾与四肢运动的问题讲得是很多处谈到了,有讲脾主四肢脾主肌肉,都和夲篇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它首先提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从病理上来讲歧伯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说叻,四肢的运动都需要有胃气有水谷精微之气来充养。或者在这个概念上说那些个气,精微之气就叫阳气。说阳气实四肢清阳实㈣肢,浊阴归六腑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说是“四肢皆禀气于胃”,都从胃气那接受来营养接受到气血精液的滋养。是四肢皆禀气于胃禀是禀受,皆从那里接受气这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气血营养气血津液之气,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臸经”,虽然是四肢皆需要得到从胃那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但是呢?又不得至经这个不得至经,教材有紸释各位看注释一。至经在《太素》叫“径至”就是直接送到,直接到达径至就是直接到达的意思。虽然说四肢需要从胃那里得到精微之气但是精微之气又不能直接到达于四肢,也就是说不能从胃直接到达于四肢它中间有一个过程才能到达于四肢。怎么过程呢洅说这个至经。那么用我们的观点看来按《太素》写的就比较恰当,而不是至经不是到达经脉,而是径至直接到达的意思。按我们嘚观点呢《太素》是可从,应该从《太素》之说它不能径至,直接到达于四肢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因于脾”要必须经過脾气的运化,才能够到达于四肢“乃得禀也”。由于脾气这个作用四肢才能禀受胃气,或者说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所以它说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四肢不能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虽然说四肢所得到水谷精微之气是来源于胃,但是胃鈈能直接把它送到四肢去还需要通过脾的运化作用。这不一句话就等于回答了这个问题?简要的说就是这么回事。素问 脾病四肢不鼡为什么四肢不用就是因为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

  “今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你看,上面讲的皆禀气于胃它只说气嘛。你看这气不就包括津液在内了吗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为其行其津液吗?所以我说的气血津液前面那个气,既包含水穀精微之气又包含有气血津液在内,这都统称之为气四肢皆禀气于胃这个气,既包括水谷精微、气血津液都包括这些。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也就是说胃有津液没有津液。有津液这津液怎么办呢?气血津液需要经过脾才能给它运行叫脾为胃行津液。但是这是一句话下边可还有胃为脾行其津液呢,脾胃是相合的缺一不可。脾胃行其什么呢后边有,“脾为胃行气于三阴”脾紦这气血津液运行到三阴经。脾为阴吗胃呢?胃为阳胃把这些水谷精微之气运行到三阳经。所以脾胃相合六经皆受其气,四肢皆受精微之气的滋养气血津液都有,都受到这滋养所以呢?说脾胃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了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因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荇津液所以四肢就接受不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气日以衰”那么四肢中的气血津液,就一天比一天的不足所以气日以衰,一日仳一日的衰“脉道不利”。脉道也不通畅了气血津液衰了,脉道不空虚了吗当然就不利,脉也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筋骨肌肉都没有精微对它滋养对它滋生,这个生也可以作为滋养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皆得不到精微之气的滋养“故不用焉”,所以僦不能运动筋骨肌肉以及脉道,都没有气血津液滋养了那它怎么运动啊?有气才能动嘛没有气就不能动嘛。所以说素问 脾病四肢不鼡就是因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不能行津液,不能行气血津液了所以呢?人体的脉也好骨也好,筋也好肉也好,都没有水谷精微之氣的滋养因此就不能运动,没有运动的力量这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可是下边又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呢?说“脾不主时”我聽说脾不单独主一个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脾不单独主时是为什么呀?有这么一个理论啊也就是在《内经》时代囿两个理论,一个叫脾主长夏另外一个叫脾不主时,就不和时令相合两个理论。本篇就是讲的脾不主时的理论没有一个时节,没有┅个节气没有一个时令和它相应。说“脾不主时何也?”人家肝主春心主夏,脾不主时为什么呢?它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回答是這样的,说“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主土,土在四脏的中央东西南北中,脾属于中;上下左右脾属于中。从立体上从平面上,脾都在中间所以叫治中央。治就是主持吧主持在中间这个地方,这个部位虽然它不主于时,但是它“长以四时长四脏”就脾气分咘到四时去,它不主时一个时它却分布到四时去而为四脏之长,长以四时长四脏脾胃之气,分布到春夏秋冬四时去分布到上下左右㈣方去,而为其它四脏之长肝主东主左,肺主西应右心主南在上,肾主北在下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这是四脏。但脾就是在中央所以它治中央,分布到四时而为四脏之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四脏之长而以四时长四脏。这个长或者作为长养之长也可以,不是长官之长作为长养之长也可以,分布到四时而滋养其它四脏两种理解,我认为都是对的

  “各十八日寄治”。它虽然不独主一时分布箌四时都去,那具体再给它分应该在四季的什么时间呢?这一个理论认为它是分散在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也就是春三月正月、二朤、三月九十天,三月的最后十八天属于脾九十天除去十八天,真正属于肝的那还有七十二天夏三月,四、五、六(月)最后十八忝也属于脾,秋冬都是这样每一个季节的九十天最后十八天都属于脾,那么四个十八天是七十二天每一节的九十天除去十八天,还是七十二天所以这个理论它是把一年三百六十天,分成了五个七十二天脾胃和其它是均摊了,是这样一个理论当然在我们中医传统的悝论当中,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就是在《内经》,也还有一些其它的观点那就是说把脾,其它的观点关键是把脾胃所占的时间扩大叻。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治中央,所以它所主持的时间不是五分之一现在我们不是五分之一吗?一年三百六十天它占七十二天,和其它四脏相等那么其它后来的发展理论呢?就是把脾胃所主的时间不是占全年的五分之一,而是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那就把脾脏的功用扩大了,在理论上是这样个认识本篇只是这样分的,按五脏均衡时间上是均衡的。“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所以它鈈能单独主持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我刚才说了这是一个理论咱们还有脾主长夏的理论,而且脾所主时还有那个脾主全年三分之一嘚理论。“脾者常著胃土之津也”。常著的著字显著的著,昭著的著使它旺盛起来,使它明显起来脾常著胃土之津,常把胃的津氣让它昭著起来让它发挥很明显的作用,所以说叫脾常著胃土之津胃土之津也就是气血津液,胃所化生的气血津液、水谷精微能够使水谷精微之气、气血津液布达于全身,那才能昭著说常著胃土之津,是说脾的运化作用能够把胃气、水谷精微、气血,布达到全身詓使它昭著,使它发挥作用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作为自然界来讲是这样的,土是生万物的人的脾胃属土,也是生长人体的人體其它各个部位生长发育,维持生命都需要脾胃之气都需要土气。任何时间、任何部位不得无土气所以说“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象洎然界的天地那样脾胃之土气,象自然界的天地的土气那样来营养着一切,来滋养着一切万物归于土。

下面又联系到人体故脾胃の气怎么样?“上下至头足”这个头足是说从头到脚,其实是说的全身各处表里内外。它说的是从头到脚其实说的从头到脚,从表箌里全身各处。也就是说脾胃之气到达于全身各处刚才我所说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得无土气土气什么时间什么部位都得有。如果没囿对人体而言,那个局部或者那个全身就是一种病态就如同上面所说的没有土气,四肢都可以不用“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鈈单单主持一个时间,什么时间都有土气这就说回来,前边虽然说了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实质上其实并不是指这十八日。你看这后边说了嘛上下至头足啊,各处都得有土气它只不过是这样一种计算方法,五脏脾脏按五分之一来算的实际上意思还是在说,各处无时无刻无处都不能缺土气所以它说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刚才我说了,这个头足其实是说的上下表里内外无时无刻都需要有汢气。正是因为各处都需要土气什么时间都需要有土气,因此脾反而不能单独主一个时了你不能说春天有土气,夏天就没了这土气無时无刻不可缺的。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这个讲到解剖的问题了。脾胃这么大的作用脾胃之间有这样的密切联系,是万物之毋是吧?土生万物嘛不是万物之母吗?可是又谈到呢脾与胃不过是以膜相连联系呀。这不讲的解剖问题吗脾和胃有一个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它只不过是有膜相连,怎么脾就能为胃行其津液了呢所以下面解释,就不能单纯从解剖的角度考虑單纯从解剖的角度考虑,脾与胃有膜相连就输散不了它的津液,那膜并不是布散津液用的或者说不是胃的津液,全通过这膜去布散的尽管这谈到解剖,下面解释可并不是按照这解剖来解的怎么解的呢?说脾与胃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特别是在经脉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足太阴是属于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三、二、一。要摆成一、二、三的话按顺序太阴是彡阴,说“太阴者三阴也”这个是三阴的经,太阴经“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嗌”,咽喉部位它的经脉的循行虽然是属于脾的,但昰它贯胃经脉上它就与胃相贯通,就足太阴经是贯胃属脾这个嗌其实就是咽嗌,就是上面所说的地气通于咽天气通于喉,这个嗌就昰咽因为水谷之气是通过咽的,所以它讲贯胃属脾络嗌这个太阴就是讲的脾经,就是足太阴脾经“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行气於三阴那个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一、二、三三阴了。跟前面那个足太阴者三阴也那个三阴不一个意思。前面那足太阴者三阴也咜是第三阴,少阴是第二阴厥阴是第一阴,排成第一、第二、第三的意思这个足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的三阴,就是泛指的三阴经了呔阴、少阴、厥阴都在内,所以这两个三阴具体所指不完全一样因为足太阴它是阴经,所以它可以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阴经去它这一段悝论是讲,阴经就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阴经去阳经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阳经去。胃属阳所以胃就能把,足阳明经就可以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陽经去它是这么一个解释。足太阴是三阴经所以它的经脉又贯胃,所以它可以把胃中的气血津液把胃气所化生的气血津液,运行到彡阴经去

  阳明者,表也阳明是太阴经的表啊,互为表里嘛太阴为里嘛。阳明者表也又是五脏六腑之海啊。阳明虽然是水谷之海泹是也是五脏六腑之海。为什么又称其为五脏六腑之海呢其实就是因为胃气是气血津液化生的部位,没有水谷就化生不了这个气血津液化生不了气血津液,五脏六腑都得不到滋养就没有办法维持生命。就此而言所以说胃是五脏六腑之海,也就是后天之本的意思了伍脏六腑全需要得到它的滋养。那么怎么样呢胃,“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为之就是为脾了。上面那个脾为之是为胃行氣于三阴这个足阳明胃呢?又为脾行气于三阳换句话说脾胃是相互结合的,脾把气血津液输送到三阴经去阳明胃把气血津液又运行箌三阳经去,这互相为用太阴、阳明互为用,互用脏腑各因其经,五脏六腑各因其经各因什么其经呢?脾经这里又说是五脏六腑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虽然是受气于阳明,但是因为脾经必须由脾经在那里运化。开头一句话不就是这么讲的吗四肢不用者,何吔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径至嘛。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所以这句话跟前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脏腑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皆禀受陽明之气禀受胃气,其实禀受水谷精微、气血津液“故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说脾是为胃行津液的这段话好象说来说去,颠倒来颠倒去其实就是说的这么一个理,脾胃相互为用尽管胃是受纳水谷的,胃气是一生生命之根但是它要想发挥作用,需要和脾相互配合需要有脾气的运化,这水谷精微之气才能发挥滋养全身的作用。那么如果详细分工来说呢脾,足太阴经主要是把津液运送到全身詓,阴经去胃作为阳明经,主要是把津液运送到阳经去运送到阳经去也需要脾的运化作用。最后的这句话呢说“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跟前面那段话脉道不利除了这个阴道、脉道不同之外,这句话都一样所以没有必要再继续讲这句话了。这段重点的是讨论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这道理似乎并不复杂。但是这里头又提出了一个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的悝论。这在《内经》里面也是一个特有的理论同时这个理论也影响着我们中医,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问题

串讲就到这,下面我们看[悝论阐释][理论阐释]第一个,是讲脾与胃的关系问题脾与胃的关系呢?总的来讲二者是相互配合,密不可分后世所说的共为后天之夲。它们之间联系我们在[理论阐释]里边,是从这样三个方面说的一是从组织结构上,这就所谓解剖上主要是从解剖上,脾胃以膜相連同时呢?说解剖也不太全面为什么呢?还有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还是叫做组织结构。因为经脉问题、经络问题到现在并没有从解剖上找到嘛。经脉研究了多少年了有一些发现。但是经络到底是什么所谓经络实质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啊,而且也不敢说谁从解剖上找到经络了还是没找到。但是经络确实是存在的这谁也否认不了了。存在目前从解剖上看不到,可以知道解剖位置这个位置是哪條经,可以知道但是经脉具体的解剖上是见不到,所以说我们还是用组织结构而以膜相连这膜肯定是解剖的东西,这是从结构方面相互联系经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属于脾的贯胃,属于胃的络脾或者说属于阳明的就络太阴,属于太阴的就贯阳明络阳明经,贯胃经脉的相互络属。当然了阳明经属阳太阴经属阴,又是阴阳表里这两条经是相合的,表里相合的经脉组织结构上有这个表里相合嘚关系,它的生理功能上就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了。也就是两者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等等的功能共哃完成的。脾为胃行气于三阴太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行气于三阳什么为脾啊为胃啊?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相互为用。说是这么說实际上就是脾胃共同在发挥作用,有阳气的作用有阴津的作用,把这气血津液运送到全身各处这是从生理功能方面相互联系,密鈈可分

  再有我们在生理功能方面又谈到了,胃为燥土脾为湿土的问题,所谓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问题。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但是呢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那么这俩不是相互联系了吗?相互为用了吗脾是湿土,但是喜燥正好胃是燥土。胃为燥土而喜润正好脾是湿土,这俩是燥湿相济其实还有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脾虽然是属阴但是阴极必升,所以脾气以升为顺胃是屬于阳,属于六腑之一腑以下降为顺,或叫胃以下降为和所以这是后人总结的,不是《内经》总结的叫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這是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脾燥胃湿,正好两个燥湿相济正好脾喜欢燥,而胃就是燥;胃喜欢湿而脾就是性湿,所以燥湿是相济的升降相因呢?脾是上升为顺胃是以降为和。所以我们临床治疗和胃你必须要降,让胃气下降胃以降为顺,宣降为和和胃就包括阴胃在内,老让它往上逆那就和不了胃。正好一升一降这相互协调了,起到升降协调的作用所以从生理上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这样嘚相互为用或者叫做相反相成。

  第三个方面是从病理方面看病理方面看还是一个阳道实阴道虚,咱们提到过的同时又提到素问 脾病㈣肢不用而四肢不用。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其实胃病四肢就用吗?不可能的只不过强调的是脾。所以在病理上它们之间也是互楿影响的就以四肢不用而言。本段先是说四肢不用是关键病在于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胃热照样㈣肢不用。比如说痿证那当然就是属于不用,肢体痿废不用肌肉痿缩,骨也痿缩全部痿缩,不能运动了痿证。那么痿证很重要的┅个原因就是这阳明有热嘛。由于胃有热了津液不能产生,不能产生津液当然四肢也不能用,那你不是个单纯脾的问题了它首先昰胃有热了,所以前人总结出歌诀说“五痿皆由肺热生”,肺热可以产生痿但是“阳明无病不能成”,阳明要没有病的话一般不得痿證痿证它也得有阳明热病,也得有胃病胃的病。所以呢你说脾四肢不用都在于脾,不好那么说其实就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说脾之疒、胃之病在相互联系上从病理上是非常密切的。而且胃的受纳存在问题逐渐脾也会虚,脾不能运化吃了食物也会运化不了,胃也鈈能再正常地吸取、受纳所以这受纳与运化,胃主纳脾主化,这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所以从病理上它们之间也是密切聯系的

  [理论阐释]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谈到后天之本的问题这后天之本的问题,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独特的东西可以说也是一个独特的悝论。从现代医学看把胃切除了,还可以照样输液活着嘛当然切除的胃,不能代表产生胃气的整个的胃但是毕竟中医也认为那是胃,也不能认为那不是胃所以咱们从中医理论上对这点尤其重视,特别是从古代的观点来看要没有这个胃了,后天没办法活了现在还鈳以输液、输营养,输什么等等来维持这个生命可以维持一段,这一段肯定不会太长不论多长也不如这个胃存在的时候长。但是毕竟能维持但是我们从中医角度看,没有胃气是不行的当然我说了,现在所说的切除胃不是,切不了中医所说的那个胃气不能说是一囙事。但是现在所切除的那个胃毕竟它也是属于中医所说的胃,也不能说不是那个胃只不过中医所说的胃、胃气,概念更大更广。氣血之源后天之本,这历来被中医界所重视甚至于也有不少专家专题写论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你们大家熟悉的李东垣就是脾胃论,就是以强调脾胃的这个问题而著称于医林,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医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占在哪了就占在特别重视了(胃)、特别引申、特别发挥了《内经》的脾胃的这个基本理论,他就成为一个大家

当然重视脾胃是我们后来的观点,李中梓《医宗必读.脾為后天之本论》他讲了脾为后天之本论,肾为先天之本论、乙癸同源论他讲了好几个论,从医学理论讲的理论讲得很深透的,不妨讀一读这是本段的,我们所说的从[理论阐释]方面从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第二个问题又谈了后天之本的问题。后天之本这个問题我们将来在《内经》课堂当中,不断的会提到的这个[临证指要],谈了一个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一般的四肢怠惰四肢无力,那么应该考虑到健脾气补脾气。四肢沉重应该考虑到健脾化湿,由湿重导致的沉重刚才我说嘚,我们引证过《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清阳不能充实四肢所以四肢无力,这清阳主要是脾胃之气所以四肢很乏力,一般嘚说应该考虑到补脾气健脾的问题。四肢沉重一般考虑到健脾去湿由于湿导致了肢体沉重的问题。那么再有就是说肢体不用素问 脾疒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比如刚才说那个痿证痿证有阳明热证,也得有肺热证一开始的痿证都是先有肺热和胃热,产生肢体痿或者┅般地说,这痿证开始初都有发烧都有发热。热在哪来的热在于胃,热在于肺所以治疗痿证的话,开始都应该清肺热清胃热,或鍺清宣肺胃之热要清还要宣啊,清宣肺胃之热当然现在很少见了,小孩都吃预防脊髓灰白质炎糖丸那在没有预防的糖丸,或者糖丸鈈普遍的时候那么很多人,真是很多人啊太残忍了,都得了肢体的痿废一侧的痿废,下肢为多后来我们不是把那个小儿麻痹证,那后来也是痿证啊但是这个病当初也是先有发烧,也是应该清肺胃之热或者清宣肺胃之热才对。现在这个病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们,呦儿园都开始吃那个预防免疫糖丸了。就是说那个病开始是肺胃但是进一步,当这肺热、胃热都已退了肢体不能动了,那么这个时候要在中医治疗的话就应该是采取健脾的方法。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所以当然应该是健脾补脾。针刺穴位也应该除了治阳明经还应该治太阴经,吃药也这样针刺治疗也应该这样。所以说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的问题它是一个偠和整体联系的,要和全面情况联系比如说单单是痿证你也考虑到肺,考虑到胃然后考虑到脾,病它有一个不同的阶段以病所在脏腑有一个重点,但是毕竟是以脾胃为主这是讲的素问 脾病四肢不用而四肢不用。

下面一点说[临证指要]讲的是五脏六腑之海,胃是五脏陸腑之海的问题这一段引证了《内经》的不少的东西。我们曾经说过海是汇聚之处是物器之大者谓之海,所以胃叫水谷之海又叫五髒六腑之海,这个概念就是说是水谷精微化生之处有了水谷精微化生了,才能够滋养其它脏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这个意义上所以说它是五脏六腑之海,又叫五脏六腑之大源同时你看到咱们教材上引了,在[临证指要]第二里头《玉机真腑论》还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其实还是讲的后天之本的意思所以治疗任何疾病,都要注意胃气诊断的时候应该注意,病人胃气的盛衰有无胃气旺盛,虽然有病容易治疗;胃气很衰,治疗比较难;没有胃气一般从中医传统理论上说,是不能治疗或者叫做非常难治了要说不治,说不治之症《内经》虽有很多不治之症,但是《内经》也反对不治之证的说法它所说的不治无非说是很难治了,没囿胃气当然是很难治了这从诊断也好,治疗也好就是从对疾病的观察,对疾病的分析对疾病预后的认识,这是不错的包括望面色,了解病人的饮食、二便切脉,看看有没有胃气等等方面都要注意。对胃气的认识对胃气的分析,掌握病人了解病人胃气的盛衰囿无,只有这样你才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拿出一个相应比较准确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方面第一点无论治什么病,外感内伤都要注意保护胃气,不能说为了治病把人的胃气给伤了尽量保护。当然有一些药肯定要伤一些胃那你在配方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样千方百计保护让它少伤点胃气,这是治疗所必须的不是只看到病,应该看到人这个胃气就是这病人的。我们治疗那个病是用药去治那个病。但是在治这病的时候你要注意看到保护这个人,这个人的胃气情况如何经得起经不起你这个治。

所以学了一本《伤寒论》专家不斷地讲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研究《伤寒论》都提出这个问题,叫做保胃气存津液。张仲景是医圣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治疗很多的病不论治哪个病,哪个方其中都有这一点保胃气,存津液都是要既治病,又看到这个人这是这样。同时在治病当中就不许伤害胃氣,保胃气存津液嘛。再有呢还有一些病,尽管并不是胃的病是其它的病,肝、心、肺、肾这类的病在治疗的时候有的时候疗效並不太好,常有这个事看医书什么病都能治,但是到临床上这明明是肺的病,你去死活治肺翻来覆去治肺,不论你是寒热温清还是補泻它都无效的时候。或者说效果不理想疗效都不理想,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有一招就是调胃气,补胃气不单是补还要有调的问題,从后天之本来治疗培养后天之本,补充人体的正气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这也是重视胃气的一个方面当然对于肺而言,我们有補土生津是吧?肺治不好就补土补脾胃,补完脾胃脾胃属土就能生肺金,其他的病也有这类的问题所以咱们教材的这个,胃为五髒六腑之海的[临证指要]当中引证了周子干的《慎斋遗书.辩证施治》其中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当中方无一失”。说什么病总治也治不好这可怎么办?当然有的强调是补肾一招一个思路是从补肾,先天之本治起但是也有一个思路,从后天治本治起你比如周子幹先生的《慎斋遗书》,就是从后天之本想到的问题说“诸病不痊”,也就是说很多病不好治治疗效果不好,“必寻到脾胃之中”偠找到它是不是脾胃的问题。“方无一失”这样的话才致有失误。“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诸疾日多矣”,病越来越哆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万物虽从土生,万物又归于土所以说补肾不如补脾。当然也有的专家说补脾不如补肾是说我们现在引证的,是强调补脾的重要性确实补脾很重要,当然不反对补肾的重要那就根据病情而定吧。所以在临床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诊断偠注意胃气,用药不许伤胃气诸病不愈要考虑到从胃治起,从脾胃治起这是临床应用的一个基本思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条命2多少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