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组胆结石的后遗症手术后遗症多吗,胆结石的后遗症能治好吗?

胆结石可不可以不做手术,有没得后遗症
时间: 13:30:36
健康咨询描述:
胆结石可不可以不做手术,有没得后遗症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310称赞:19
还要看你的胆结石的类型和大小.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  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治疗适应证:①胆囊结石直径在2cm以下;②胆囊结石为含钙少的X线能透过的结石;③胆囊管通畅,即口服胆囊造影片上能显示有功能的胆囊;④病人的肝脏功能正常;⑤无明显的慢性腹泻史.治疗剂量为每日15mg/g,疗程为6~24个月.溶解结石的有效率一般为30~70%.治疗期间每半年作B超或口服胆囊造影1次,以了解结石的溶解情况.由于此种溶石治疗的药物价值昂贵,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又必须终生服药,如停药后3个月,胆汁中胆固醇又将重新变为过饱和状态,结石便将复发,据统计3年复发率可达25%,目前此种溶石治疗还有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新的药物,如Rowachol,甲硝唑(metronidazole)也有一定的溶石作用.苯巴比妥与鹅去氧胆酸联合应用常能增加溶石效果.1985年更有人报告应用经皮肝穿刺胆囊插管注入辛酸甘油单脂或甲基叔丁醚,直接在胆囊内溶石,取得一定的疗效.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用震波碎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适应证为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口服胆囊造影显示为阴性结石,结石直径在12~15mm者不超过3枚,直径在15~20mm者仅1枚,并要求有一个正常的胆囊收缩功能.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1988年1月起已应用EDAP-LT 01型震波碎石机治疗687例胆囊结石病例,结石粉碎率为98%.一震波治疗后1,2,3,4和6个月胆囊结石的消失率分别为27%,33%,40%,45%和50%.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45%),胆绞痛(16%)和乏力等,未发现肝,胆,胰和胃肠道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11.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二)胆结石的手术疗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2.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帮助网友:1284称赞:97
你好,胆囊结石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胆囊炎是否经常发作,结石的大小,是否影响生活和工作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出现.对于症状较轻,结石细小但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者或年老体弱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或产生其他并发症以及检查发现胆囊无功能者,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在内科保守治疗期间,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能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进食过多油腻食品,不要生食海鲜和饮酒.如果有右上腹剧烈疼痛,畏寒,发热,或者皮肤,眼睛出现黄色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因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发作,延误治疗时机而危及生命安全.祝健康!
帮助网友:118称赞:12
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20——25年龄段发病率高,胆结石还有一个特点:“重女轻男”.据有关资料统计,女性是男性的2到4倍,胆结石的形成与不良的习惯关系密切,常见的原因有:喜静少动,身体肥胖,饮食过量,不吃早餐等,多孕多产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混合型结石.
胆结石不治疗结果——胆绞痛,胆囊癌,各类胆源性炎症.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坚果的摄取似乎能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一)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二)胆结石的手术疗法   1.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2.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3.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4.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帮助网友:4459称赞:286
对于单纯的胆囊结石,如果是无症状的结石,不一定非要做手术,现在来讲对结石的处理,特别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绝大部分是胆固醇性的结石或者是胆固醇含量很大的结石,这种结石现在所运用的一些口服溶石的治疗的话,有一定的效果,比如说可以采用熊去氧胆酸,长期口服,对于部分病人可以起到溶石的作用.对于有症状的病人,我们推荐还是及时地处理,及时地做一些手术来进行切除.对一些无症状的结石,如果有一些胆固醇的结石或者是结石比较大,这种病人有一部分病人可以选择择期的腹腔性胆囊切除治疗.
帮助网友:480称赞:64
您好,手术治疗是不会有什么后遗症的.胆石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有些人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我们称之为安静结石.对这些人不妨采取观望态度,等待有症状时再说.由于胆囊结石的根本发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肝脏代谢有问题,产生的胆汁易于成石;另一个是胆囊本身有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可靠的治疗这两个问题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胆囊中的结石拿出来,用不了多久还会长出新胆石.在现今医学发展的水平下,惟有切除胆囊才能根除胆石症带来的麻烦.这就是为什么胆囊切除术是最可靠的治疗胆石症的手段的原因.有人形象地将此比喻为“砍倒了树,鸟才不会再来”.虽然不符合生理,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打孔手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俗称,是90年代新兴的手术方式.它与传统的开刀切胆囊在本质上没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开刀的切口较小,病人恢复快,痛苦小,因而深受病人欢迎.可以说绝大多数病人均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切除胆囊.不过具体到每一位病人,究竟适合用哪种方法,应该由医生做出决定.一般说来,现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安全性及适应证方面仍然比不上开刀手术,特别是那些情况复杂的胆囊结石和有胆道合并症的病人,仍然以开刀手术较为安全.
帮助网友:70称赞:3
非手术治疗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7.如果是胆管结石,可以通过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取石
百度智能推荐
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石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
常见症状、、、,发热及黄疸、、、、、、、、
检查项目、、、、、、静脉胆囊、、
并发疾病、、、胆管炎、
常用药物、、、、、、、、、、
参考价格:262
参考价格:9
参考价格:53
网友最关注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胆囊胆固醇结石一必须是X射线能穿透的结石,同...
参考价格:¥262
用于胆固醇性胆结石症,对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
参考价格:¥9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胆结石手术可以治好吗?会留后遗症不?
胆结石手术可以治好吗?会留后遗症不?
胆囊炎、胆结石是常见的疾病。大多数胆囊炎的发生,都因胆囊内存在着结石,阻塞了胆囊管,使胆汁排出不畅,继而发生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胆囊内并无结石,细菌由肠道或由血循环进入胆囊而形成胆囊炎。胆囊炎的病人由于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浓缩,以细菌和炎性坏死物质为核心,也易形成胆结石,故胆囊炎、胆结石常伴随存在。 & 许多人都知道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应忌脂肪饮食,这是为什么? 胆囊手术后,是否还要忌脂肪饮食呢? 为什么有些检查和治疗又需要吃些脂肪餐?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了解胆囊、胆管的解剖和生理。 &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个梨形的囊袋,肝脏每天平均产生约800毫升胆汁,除少量胆汁直接流入十二指肠外,绝大部分经胆囊10倍浓缩后贮存于胆囊中。胆囊收缩时,将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挤入胆总管,并进入十二指肠内,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 饮食中的脂肪进入十二指肠时,能刺激肠粘膜释放出一种“缩胆囊素”的物质,使胆囊收缩,排出胆汁。但如果胆囊内有结石或胆总管结石阻碍胆汁的正常排出,胆囊强烈收缩时,便可引起剧烈的疼痛,甚至诱发胆囊炎或胆管炎的发作。部分胆囊内带菌者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亦可发病。 & 由于胆囊炎的病人,绝大多数伴有胆结石,所以患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要忌脂肪饮食,以免诱发疼痛和胆囊炎的发作。 & 胆囊是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场所,作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进脂肪食物时,由于没有浓缩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部分病人会出现腹泻。此外,作过胆囊切除的病人,胆总管常常扩张,以部分地代替胆囊的功能。如果胆管代偿功能失调,则在进食脂肪饮食后,也可出现类似胆绞痛等症状,所以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也应该忌脂肪饮食,至少在手术后的1~2年内,应该忌脂肪饮食。 & 患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要了解胆囊功能情况,需口服碘番酸或碘阿酚酸片等药物作胆囊造影检查。药物经肝随胆汁排出,进入胆囊,浓缩后,胆囊阴影便可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进食脂肪餐后,若在30~40分钟内缩小为原来的l/3或l/4,则说明胆囊功能正常。在胆囊功能良好的病人,如果仅有1~2颗,大小在2厘米内的结石,可以采用体外震波碎石的方法,使大结石碎成颗粒状,再服鹅去氧胆酸溶解结石,这时,脂肪饮食能使胆囊收缩,将碎石和胆汁一起排入肠道中,随粪便排出。此时吃脂肪饮食,却是治疗的需要。因此,了解胆囊、胆道的解剖和生理,就能正确地理解胆囊炎、胆结石与脂肪饮食的关系了。&&&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然而,许多病人都希望能够用非手术方法消除胆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机的问世,给一部分胆结石病人带来了福音。利用液电、压电或磁电效应制成的体外震波碎石机,能在体外发出高能震波,穿过人的皮肤和组织,将能量聚集在结石部位,使结石粉碎,加上口服溶石和利胆的药物,使碎石溶解或排出。这种不要开刀又无痛苦的治疗方法,深受广大病人的欢迎。 & 然而并非所有的胆结石病人,都可以用体外震波治疗。需符合下列条件才能用此法治疗:第一,胆囊结石直径在12毫米以下者1~3颗,13~20毫米者1颗;第二,口服胆囊造影剂时,胆囊浓缩和收缩功能良好,而且是含钙量小,能透过X线的阴性结石;第三,在碎石机的B型超声图像上,能清楚地显示出胆囊的轮廓和结石的位置。此外,经过胆道造影检查发现的胆总管、左右肝管、范围局限的肝内胆管结石,如果能够在碎石机的B超图象上显示出来,也可以用体外震波碎石机治疗, & 如果有下列情况者,则不能或不宜作震波治疗。如口服胆囊造影剂时,胆囊不显影,胆囊内有含钙量高不能透过X线的阳性结石,单颗胆囊结石的直径大于25毫米,胆囊多发性结石,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结石,广泛性肝内胆管结石等。 & 胆囊结石经震波治疗后,要继续服用熊去氧胆酸,并在结石消失后3个月内,仍需继续服用。应注意饮食,少吃油腻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应定期做B超检查,观察有无结石再生,以便及时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服用溶石药物,再次复震治疗或改用手术治疗等。胆管结石经震波治疗后,要服用舒胆通、利胆醇或中药等利胆药物,以便结石排出。并定期做B超复查,必要时,做胆道造影检查,以了解结石消失情况。 & 1988年以来,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外科用EDAP体外震波碎石机治疗胆结石703例,均未发现对心、肺、肝、肾、胰和胃肠道有所损害,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一般都能接受震波治疗。&&&&牛奶可防胆结石 & 临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胆结石。因为牛奶能刺激胆囊,使其排空。这样胆囊内胆汁就不易潴留、浓缩,结石就难形成。&&&&胆道结石分哪几种类型? & 当你走进结石“王国”时,就会为那些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胆石而惊叹不止。那颜色,有的洁白如玉,有的漆黑似墨,而更多的呈深黄色、棕褐色或紫褐色;那形状,有的圆如珍珠,有的形同鸽卵,还有的呈三角状、多面形、棍棒状等等;其硬度,有的坚如顽石,有的软似米粉,当你用刀将结石切开时,可以看到有的以内核为中心、呈放射状结构,有的则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呈层状结构,也有的杂乱无章;有的一石屹立,独占鳌头,有的众石并存各不相扰;有的大小、形状相差不多,有的则大小不等。当这些千姿百态的结石被你尽收眼底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问道:为什么同样发生在胆道系统的石头,却有如此多彩的状态?医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与结石的成因,成份和发生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家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胆石进行分类: & (1)按胆石内所含成份可分三类: & ①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醇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 ②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 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 ③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醇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素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含成份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般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黑色,剖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 我国的胆结石根据各地报道,混合性结石最多,胆色素结石次之,胆固醇结石最少。由于胆石可堵塞各种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胆石症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这与胆石的大小、位置、有无炎症有很大关系。 & (2)按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总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三种: & ①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疸,也不产生绞痛( 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患者平时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饱闷感,有时有嗳气、嗳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 ②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疸、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动位置或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疸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 ③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样,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医生把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疸”。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讨厌的细菌就乘机在胆道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血球超过20.0×109/L,体温达39℃以上,医学界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人为什么会发生胆结石病? & 胆结石病即胆道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石头导致的疾病。结石可以发生在胆道的任何部位。但是大多数人是不会发生胆结石病的,这是因为胆结石的生成必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在胆道内形成结石。胆结石的发生与饮食、感染、胆汁停滞等因素有关。 &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可能促进胆结石病的发生呢?①长期食入高糖、高脂膳食者,可造成胆汁中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而引起胆固醇结石。②与胆固醇结石相反,惯用低蛋白、粗碳水化合物饮食者容易发生胆色素结石。在农村,沿海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胆红素结石的发病率高。胆汁培养带有大肠杆菌生长,大肠杆菌在繁衍过程中产生酶,超过胆汁中存在的葡萄糖二酸-1、4-内酯对其的抑制作用;使结合胆红素水解,而形成胆红素结石。胆结石的形成是一个慢性复杂过程,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 & 胆囊内为什么会生石头? & 胆石症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人们研究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到现在为止医学家还不能很明确地指出胆石形成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专家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因素: & (1)胆汁中主要成分比例失调:胆汁中的成分上面已说过,除水以外,固体成分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三种主要化学成分,混在一起呈粘稠状态。大家都知道,水与油是不相容的。胆固醇是脂类物质,它也就不溶于水。正常人的胆固醇之所以能够比较稳定地溶解在胆液中,主要因为胆汁中有足够的胆盐和卵磷脂形成了胶粒的缘故。如果胆液中胆固醇增多,或者胆盐和卵磷脂减少,它们之间的比例失调,胆固醇就过剩了,就形成了胆固醇结晶。又因为它们相互聚拢,越聚越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结石。另外如果饮食中热量(热卡)过高,糖的比例过高,也会抑制肝脏分泌胆盐,胆固醇就溶化不了。又如在饮食中胆固醇(肝、蛋、肉类等)含量多,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量就增高2~3倍,这样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 ”状态。这种胆汁在医学上称为“致胆石性胆汁”。这种结石称胆固醇结石。 & (2)胆道蛔虫症:日本学者对手术取出的胆红素钙结石进行研究,发现结石内55%有蛔虫卵。我国青岛某医院对413例胆石进行解剖,发现以蛔虫残体为核心而形成结石占70%~84%,湖州第二医院一护士长,曾把术中取出的胆石10粒,锯成两半,发现石头里有蛔虫残体5粒,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发现有团团蛔虫卵及蛔虫角皮3粒,以上说明蛔虫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 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小肠里有多种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因此粘附在蛔虫体上的细菌也以大肠杆菌为最多。而蛔虫又有一个特殊的习性,就是见孔就钻,无孔不入。十二指肠中有一个地方叫十二指肠乳头,它是一个很小的细孔,该处是蛔虫从肠道钻入胆道的必经之路。尖头尖脑的蛔虫常常拼命地往胆道里钻。蛔虫钻进胆道以后,有的大批产卵,有的很快死掉,腐烂变黑,变成段段残体。残体和虫卵这些异物,有的受胆道运动的影响和胆汁流动的作用,自然地排入肠道;有的阻塞胆道、存留在胆道里,逐渐形成为结石的核心。这时随着蛔虫进入的大肠杆菌,把胆道作为活动的温床,趁机繁殖起来,引起胆道发炎、水肿,使分泌物增多、凝聚,起到形成结石的网架作用。又因为大肠杆菌能释放一种酶,纷纷出来捣乱,东窜西撞,把胆汁中原来的结合胆红素大大地破坏了,变成了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胆汁中的钙相结合,形成微小颗粒往下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微小颗粒通过由糖蛋白形成的网架而相互聚拢、淤积,包在以异物为核心的周围。一层又一层,一层包一层,就像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大,胆结石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混合结石。在手术室里,医师在开刀过程中,从病人的胆道里有时取出来的石头,蛔虫还有一半露在外面呢?例: & 邵某某,经手术,在总胆管内取出蛋形混合结石一粒,头部有蛔虫半条,结石大小为2.5cm ×1.6cm×2cm,重31g。 & 有人曾做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将一根很细的线头放进兔子的胆囊,经过几个月后,一根细细的线头变成了一颗圆圆的石头。 & (3)女性激素:雌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内含胆酸盐减少,胆固醇分泌量增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造成胆汁排放受阻,胆汁淤积,促使胆石的发生。 & (4)肥胖及体力活动过少: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使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不爱好运动、有静坐习惯、肥胖、腹壁松弛、瘦子的肝脏下垂、饮食中长期缺乏脂肪、胆囊肌张力减退者,都可使胆汁慢性淤积而形成结石。 & (5)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会使内脏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胆囊功能,造成胆汁淤积。因为精神不愉快会导致抗病白细胞减少,从而破坏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专家们观察过一组失去妻子的男子,在头14个月中,他们的白细胞数明显减少。 & (6)遗传:已证实胆石症的下一代发病率高于一般人,其中部分遗传者主要因胆汁中先天性胆酸盐含量过低,使胆固醇非常容易过饱和而不容易溶解,析出形成结石。 && & 胆结石中由哪些成分组成? & 胆石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胆结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胆石症的研究,企图了解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和确切的过程,并以此来寻求预防和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研究胆石症的原因,首先要弄清胆结石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现代分析化学的进步,为研究胆石成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应用化学微量定量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光谱、电子探针,以及质子激发X线发射分析等各种现代科技方法,发现胆结石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包括胆固醇、胆红素钙、碳酸钙、磷酸钙、磷脂、蛋白质,以及铜、铁、锰、锌、铅、锶、钛、铬和镍等多种金属元素,而且每一个病人身上的胆结石的成分也不完全相同。胆结石的成分尽管如此复杂,但科学家们发现,有一些结石的胆固醇含量超过结石重量的一半,而另有一些结石则以胆红素钙及其衍生物为其主要成分。于是,人们将这两类结石分别称为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胆石成分的分析为研究胆结石的成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迪。我们知道,胆固醇和胆红素本是胆汁中的两种主要成分,于是接下来人们就着手探索原来已经溶解在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红素,是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过程才发生沉淀析出,再形成结石的。 && & 我国为什么以胆色素结石多见,而西方国家则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 我国的原发性胆管内色素结石约占胆石病例的50%。与胆色素结石紧密相关的疾病亦称为中国胆道阻塞综合征。这和我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关。我国人的饮食成分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平衡;加之广大农村、沿海地区的生活方式,蛔虫在人体内的寄生相当广泛,蛔虫可将细菌带入胆道内。细菌亦可经门静脉血流到肝脏并排至胆道内,肠道内细菌尚可通过奥狄氏括约肌返流入胆道内;胆道感染发生在几乎全部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胆汁中细菌密度很高,反复的胆道感染降低了胆道组织的抗损伤能力,使胆管上皮再生不良,增加了胆管狭窄的发生率,造成胆汁停滞。胆汁停滞有利于胆汁内细菌繁殖及产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均是形成胆管内色素结石的重要原因。 & 而西方国家的结石则以胆固醇为主,其饮食结构为精制碳水化合物。日本人的胆石原先三分之二为胆色素结石,但其近年来随着饮食的西化,这种结石的发病率已明显减少,而胆固醇结石则显著增多。1984年我们对北京地区的胆结石分析,发现与日本胆石类型的变动相似,这种变动趋势与我国城市居民中蛔虫感染率下降,饮食中蛋白、脂肪的含量增加有关。非洲的黑人中胆石症少见,Capron认为与黑人饮食中丰富的纤维素含量有关。然而在用西式化饮食及生活水平较高的黑人中,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所以,饮食和生活习惯与胆结石的类型呈正相关。 && & 哪些人容易患胆结石? & 胆石症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胆结石。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胆石症呢?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胆石症的“危险因子”。有这些“危险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子”包括: & (1)年龄大 青少年患胆石的极少。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胆石症,年龄越大,患胆结石的人就越多。 & (2)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胆固醇结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患胆石症的也较多。 &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胆石症。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 (4)饮食 经常进食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肠炎的病人,容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这是因为病变的回肠不能完全吸收肠内的胆汁酸,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所致。同样的道理,作了回肠切除手术的病人,也容易患胆固醇结石。 & 凡有上述“危险因子”的人应该经常警惕胆石症的发生,如一个中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在饭后经常感到上腹饱闷,甚至胀痛不适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有否胆结石。平时避免进食过多和过度肥胖,对防止胆结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 & 什么是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 (1)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 (2)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 (3)女性激素增高者。 & (4)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 (5)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 (7)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 (8)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 (9)遗传。 & (10)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 & 胆结石为什么可引起胆道出血? & 胆结石引起胆道出血常常与在胆结石基础上合并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有三种类型:①肝内弥漫性小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型。主要病变在汇管区,区域间小叶管与小叶间静脉相沟通发生多个小胆管血管瘘,广泛的小胆管出血汇集成胆道大出血。②肝脓肿型。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汇集成大脓肿,脓液腐蚀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导致胆道出血。③肝胆管溃疡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梗阻上方肝胆管粘膜上皮脱落形成多个溃疡,溃疡可穿透邻近肝动脉、门?
可以治好,看你得的胆结石是不是很多,如果你拿掉了胆就不能或少吃点油腻的东西,对你的身体,不利。
其他回答 (8)
当然可以治好啊,不会有后遗症的
应该会把,这不太清楚,我想是不会有后以正把
可以用手术来治,不过中药治是很好的,有的手术后还会再长的。
现在科学技术那么高,不会有问题的.
你好.胆结石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了.
这样就可以不用担心胆结石的复发了.而且胆囊的切除后遗症也不会很多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不会哈``````
有后遗症哈````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外科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结石的后遗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