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内心理学专家家解救

推荐:心理学专家意见:如何开展灾后心理救助与自救
为了咨询如何为灾区儿童进行心理救助,我们今日来到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正好拿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刚刚完成印刷的灾后救助手册,其中对灾后自救、救助他人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不光重灾区的人们需要心理救助,前往救灾的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甚至记者,有超过30%以上的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同样也需要心理救助,现在仅在成都就有众多受到惊吓的人需要心里救助。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介绍,5月15日,第一批约150名心理咨询救助的专家及志愿者已向出发去灾区,第二批专家及志愿者于5月16日前往灾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已经组派了专家前往灾区组织开展心理救助工作。
我们虽然不是专业心理救助人士,但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宣传一下灾后心理救助的注意事项:
灾后儿童及青少年家长心理自助注意事项
儿童面对灾难可能出现反应有: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害怕
特别粘附父母,对陌生人害怕
担心,焦虑
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
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
头痛或其他身体症状的抱怨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
保持镇定,告诉孩子们遭到了地震,受到了很大损失,强调全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并且保证家人和朋友会照顾他们,生活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了解孩子的感受,听孩子们诉说他们的感受或担忧,让他们知道这个反应是正常的,每个经过灾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鼓励孩子们谈谈地震,给他们一个机会,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讲出他们的经历,如果孩子不想说,可以让他们用画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说出自己的经历对孩子很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
让孩子学着处理地震带来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们用现实、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多交流,让他们从朋友身上得到支持,减少不安感,相互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渡过难关
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自己的情绪与身体会让孩子觉得有所依靠,有安全感
地震之后,跟孩子说些什么?
允许孩子提出问题
敢于承认有些事情你回答不了
根据孩子的接受水平来回答问题
和孩子讨论一些应急计划
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恐惧,以及看似无关的话题
限制孩子看到或者听到有关灾情的报道
告诉孩子没有不好的情绪,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很多反应是很正常的
不要因为发生的事情怪罪自己
让孩子谈谈灾难中表现出的好事情,比如相互救助、家庭重聚等
除了谈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无言的相伴: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和陪伴
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
无限的关怀:有时候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眼中看到你关怀的动作,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着,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让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可以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得以疏解。还应该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都是人在痛苦是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是正常的
在避难所,要注意什么?
让孩子有机会见到自己的朋友
在临时住所,允许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保持生活规律性,让孩子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包括尽快让孩子们回到学校)
让孩子可以谈论自己的感受,仔细倾听孩子的恐惧和担忧
注意由于重新安置而导致的问题,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考虑孩子本身的发展情况和特殊经历
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和孩子谈谈他对灾变后的感觉,分享你对他的感觉
告诉他发生了什么,用他能懂得的方式让他了解
让孩子放心你和他现在都很安全,也都会在一起,你最好常常重复的向孩子提出这项保证
经常抱抱孩子,拍拍孩子
在入睡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
接纳孩子对失去的玩具、用具、甚至房子的哀悼
若你感觉孩子在学校会有问题,与老师沟通,并一同处理可能的问题
对于灾后的成年人,可以用以下方式来抒发心情
不要隐藏感觉,把情绪表达出来,并让家人与孩子分担你们的悲痛
不要忌讳谈论这次经历,让别人有机会了解和关心你
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伤痛的感觉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现象
别忘记家人和小孩和你有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跟他们谈谈
一定好好睡觉、休息,并且和你的家人或朋友在一起
有任何需要,向家人、朋友或相关单位说出来
在伤害和伤痛过去之后,想办法让生活尽量维持正常
让孩子向你或其他人聊聊他们的反应
如果可能,让你的小孩回学校,并让他们参与学校里的活动
工作和开车时一定要小心,压力过后,意外很容易发生
对于参与灾后救助的勇士们,有以下注意事项
如于灾难幸存者,在努力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基础上,你可以这样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
看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且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要表达出来,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
面对他们,千万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你的生活要继续下去
如何帮助自己度过心理危机
告诉自己所有的感觉均是正常的
给自己适时的放松休息与睡眠
必须有定时定量的饮食,即使不太想吃东西
尽量让自己休息时的环境保持安静、舒服、自在
多给自己及周边的亲友鼓励,避免批评自己或其他伙伴的救灾工作
肯定自己与工作伙伴任何微小的好的改变,并乐观期待未来愿景
有困难时,不要犹豫向伙伴们提出,并接受他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结束救灾工作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将步调调整为正常状态
对失望、挫折、冲突、心情的摇摆不定等情绪反应作好准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来解救被爱“囚禁”的小兄妹? - 华商晨报电子版 - 华商晨报多媒体数字报 - 华商晨报新闻网
哥哥12岁 妹妹9岁妈妈患精神类疾病,不让上学不让接触社会
谁来解救被爱“囚禁”的小兄妹?
  记者透过门缝,看到两个孩子在凌乱的屋子里&■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陈思&摄  2009年本报曾对此进行过报道  新闻回放:2009年,家住铁西重工新村的李富润向本报求助:李富润的妻子因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让当年8岁的儿子亮亮(化名)上学(家里共两个孩子,小女儿当时5岁,未到上学年龄),也不让孩子接触社会。李富润希望寻求帮助让孩子上学。4年后,李富润再次向本报求助。  首次报道题目:《妈不让8岁儿上学&谁能帮帮他》    本报讯(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徐征)4年前提到上学,孩子捂住嘴偷偷地笑。那时哥哥8岁,妹妹5岁。  如今提到上学,俩孩子一起沉默、没有表情。此时哥哥12岁,妹妹9岁。  记者4年前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是因为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母亲不让孩子上学,父亲李富润向本报求助。  而近日记者再次见到他们,还是李富润向本报求助,他们依然没有上学……  父亲:后悔错过让孩子上学的机会  又是9月开学季,又到了让李富润揪心的季节。李富润所在社区张书记介绍,4年前李富润求助后,社区曾帮助李富润联系到一所学校,可以免学杂费,但李富润以“想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为由拒绝了。  “现在孩子大了,性格有点养成了,不少学校担心两个孩子去上学后会对别的孩子造成影响,所以不敢接收。”张书记说。  社区曾帮李富润的妻子联系医院,李富润说:“能不送她去医院就不送,我怕她进去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就这样,李富润错过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没能让妻子进医院。如今提到这些,李富润也有些后悔。面对变得愈发沉默的两个孩子,李富润非常希望让他们融入社会。  俩孩子从活泼爱笑变得越来越沉默  “孩子以前还挺活泼,现在都不跟我说话了,越来越沉默。”李富润说,4年前俩孩子还活泼爱笑,大儿子当时懂事了,看着别的同龄人上学或者玩耍时会偷偷趴窗上看两眼;小女儿也从几年前的爱笑活泼变得沉默。  昨日14时许,记者来到李富润家,但房门被其妻子反锁。李富润只好从楼道窗户跳到自家阳台,从里面给记者打开门。  听到开门声,李富润的妻子立刻冲到卧室里将门反锁。记者通过门缝看见了屋里的两个孩子,哥哥亮亮(化名)穿着蓝衣服,妹妹彤彤(化名)穿着红衣服,俩孩子看见记者在门缝里对他们打招呼,冲记者笑了一下,整个过程没有一点声音。据李富润介绍,就连自己也很少有跟孩子接触的机会。  当记者试图与孩子妈妈对话时,屋子里传来了孩子妈妈的骂声……  邻居:俩孩子这么憋家里可惜了  邻居们都为李富润家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着急,“两个孩子长得多好,天天这么憋家里可惜了!”有的邻居曾出过主意:直接送到外地的封闭学校吧,让孩子和孩子妈分开一段时间,适应了就好了。  这主意李富润不是没想过,但两个孩子常年不和外界接触,先不说孩子妈那关能不能过,他也担心孩子们离开自己没法好好生活。  “我想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让我的孩子上学,让他们过上正常孩子该有的生活,有小伙伴玩耍,像正常孩子一样吵架,哪怕只上小学,会算数,会识字也行。”李富润说,实在不行只能考虑送孩子去封闭学校,总不能一直这样耽误下去。  李富润每月工资不到1000元,加上200多元的低保费,现在送妻子去医院治疗有些困难。“还是不想让妻子住院,实在不行送孩子去封闭学校。”  “我最庆幸的就是两个孩子都在医院做过检查,证明他们的精神方面没问题,可以正常学习和生活。”李富润急切想让孩子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  ■心理医生  会影响孩子社会功能发育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专家刘长辉表示,孩子长期不接触社会,将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育,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孩子妈妈的表现很可能患有被害妄想症,认为所有人都想害孩子,继而不让孩子与外人接触。李富润应先送妻子入院医治,再将孩子送到学校念书。  孩子与社会接触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社会功能将逐渐恢复,但伴随孩子的可能有抹不去的童年阴影,这时候他们面对其他同龄孩子将会表现出自卑、懦弱、不安全感等,需要家人及老师同学的关爱、理解、照顾、呵护,“这是一个慢慢恢复、纠正的过程,周围人一定要极有耐心,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刘长辉说,孩子接触社会之初,需要有心理医生的疏导。  ■律师  妈侵犯了孩子受教育权利  辽宁诚铭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澍说,家长没有权力侵犯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享受9年义务教育。  王澍说,因李富润与妻子没离婚,而其妻子的情况特殊,所以李富润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之一,在孩子受教育权利被侵害时,可以绕过孩子母亲,保证孩子受到教育。另外,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孩子妈处于发病期,李富润有权把她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治疗。求心理学专家帮我解答问题_百度知道
求心理学专家帮我解答问题
我这个人很奇怪,看到别人高兴,我却很伤心,看到别人伤心,我更加伤心。并且,我每天总是担心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去买早餐,就担心说我要买的早餐这间店里没有店主以为我嘲笑他就打我等等等等,我怎么了?
提问者采纳
其他几位都下结论太快了,什么评估都没做,就靠几句主述就下诊断,太草率了。其实你说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没人能保证它100%不会发生,对吗?这些担心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也许这种担心在一开始会引起你的感情波动,会干扰到你的心境。但这是为了生物本能的防卫,因为对我们来说“变化”是危险和机会的信号,我们都对变化很敏感的,因为只有为变化做好准备的生物才能存活下来。而你这种担心就是为了对应变化做了提前准备。而你现在的问题是,在你自己的认知中,你认为准备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才会引起你的烦恼和更大的感情波动。就好像走独木桥,人会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摔下去,如果一点都不担心的话,他就会走歪并且摔下去。这并不是我们的错,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生存“现实”,面对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的“现实”,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引起你情绪问题的并不是这种担心本身,而是你对自己的这种担心的“认识”,当你认为这种自然而然的担心是不好的时候,才会引起你的不良情绪要根本地改变这一情况,你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更加认识你自己。 比如说,你所描述的只是代表你是一个对变化非常敏感的人,可能其他人对店主突然不在这一类的变化不是那么敏感,有些变化并不会使他们惊慌,但却会使你吃惊。所以,你自己的对应方法就是预测那些会使你吃惊的可能性,这样就是它万一真的发生了,你也可以有个心理准备,就不会那么吃惊或者惊慌了。这些都没什么,只是个体的差异而已。俗话说得好,“小心驶得万年船”。不用担心你的担心!! 当危机来临时,人总是习惯往坏的去想,以防不测。。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你可能受过什么刺激吧?
被害妄想症吧你
这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这对你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你要试着微笑地面对生活中的事尽量多和朋友出去玩,多和朋友聊一些开心的话题,多看一些幽默的笑话或电影,这样对你也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楼上说的没错,你只是比别人想的更多,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首先你要认识到这一点。这说明你是一个思想很细腻,对生活很用心观察的人。其次,你要知道,自己的哪些想法是有用的,而哪些想法是多余的,对自己的想法做出判断。比如你也知道自己去买早餐时的担心是多余的,就像你说的,“我每天总是担心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既然知道是多余的事情,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自己这是无谓的担心,不需要再想了。另外,我觉得你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跑步或者其他,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会觉得空虚或者无聊;平时多出去走走,散步又叫做“散心”,因为出去走走,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你也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东西,记录下你觉得开心好玩的事情,没事的时候可以翻来看看;把自己的想法和想不清楚的问题告诉你信任的长辈,让他们帮你解答,不要一个人想着。最后,祝你天天开心!生活愉快!PS:打得好辛苦啊,能不能采纳为正确答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家庭医生--大学生求职
16:42:50 添加日期:
直呼上当的面试之路
&&&&&&&&&&&&&&&&&&&&&&&&&&&&&& &&&&&&&&&&&&&&&&&&&&&&&&&&&&&小亭
21&&&& &12BBS&
……女员工有生育问题,不能单独出差,不能跟老板一起出去喝酒等等。”……
有没有和男朋友同居或者合租?
预约电话:020-,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166号中旅侨苑B2座501室
心理咨询预约QQ:&&
心理学俱乐部QQ:
心理咨询E-mail:
微信: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
版权所有 韦志中心理咨询机构 (C).cn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0- 助理电话:
心理咨询机构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166号中旅侨苑B2座501室(公交车站为信和广场站,新兴家喻酒家后面)
心理咨询MSN: 心理咨询E-mail:wzz-
亲爱的朋友!您现在访问的是广州心理咨询专家的心理咨询中心网站,本网站的功能是,发布一些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文章,广州心理咨询机构的最新信息,广州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医生工作的相关制度,广州心理咨询机构的地址以及联络方式等。我们想要通过这样一个窗口,让您对我们心理咨询中心有更多的了解,对心理咨询服务有更多的了解,对我们的心理医生有更多的了解。
由于心理咨询科学的严谨和深度,本站中一些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其他同行批评指正,相互交流。本心理咨询机构网站关于心理咨询的案例都是按照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认真处理过的,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型,请不要对号入座。
本站文章系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医生)原创,其他心理咨询机构或单位,以及心理咨询师等以个人转载本站文章,都应该先与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并取得授权。否则,为侵权行为,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将保留追究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心理学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