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十二经脉穴位歌诀揭秘及统全息生命机理与微全息生命机理探微2、十二经脉穴位歌诀运行规律... 人体阴阳十二经脉穴位歌诀的正负机理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人体十二经脉揭秘统全息与微全息生命机理探微2书合售(详细见描述1)
开&&&&&&本:32开
页&&&&&&数:271页
字&&&&&&数:
I&&S&&B&&N:
售&&&&&&价:39.00元
品&&&&&&相:
配送方式:挂号印刷品、快递、EMS&&&&
上书时间: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原版转印!《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158页《人体十二经脉揭秘统全息与微全息生命机理探微》113页&《黄帝内经·灵枢》的精髓是“十二经脉”,经络学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经脉”,故“十二经脉”既是中医学说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最高深的核心理论,但是,各类版本为避免以偏概全,历代少有完整论述。又由于这一理论的创立和认识都存在着“体悟”的特殊性,故几千年以来,“十二经脉”几为“诀密”,鲜有依书而得者。贫道有缘,在练功达到“胎息”境界时,竟发现并体证了“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以后,渐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奥窍,并运用“十二经脉”的机理确诊并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本书对“十二经脉”的理论给予了详尽述论,在脉诊方面多从《灵枢经》中的诊脉法而形容脉象;并结合本人的脉诊心得,特别注重脉口、人迎之阴、阳脉象的盛衰差别,并注重阴、阳动脉的寸部与尺部之强弱,以确诊阴阳经脉之正、负运动的太过和不及。所以不可与其他脉学中的脉象相并论。&本书中有关“十二经脉”理论的医学名词、如“机理”、“脉波”、“经气”、“机能”、“左右阴阳正负运动”、“出入升降”等,都是笔者根据人体之内无形无象而又实际存在的人体活动能量而特定的。&本书将贫道数十年对“十二经脉”研究的所得公诸于世,并将其脉诊、针炙、按摩、遣方用药等治疗经验和临床总结贡献出来,仅供中医中药界人士和人体科学界人士与养生及自然疗法爱好者阅读和参考。&序一&窃闻,上古医道通仙道,调运和化,上下合德,乃修真之士而为之。医虽小道,其理玄深,故为天下苍生之灵,性命所关。&祝华英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多读医书,并得高人指点,在乡里多为人治病,且疗效甚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但终不能越出古今医理之条。后于武当山出家,参悟人生长寿之法,又得多位高道指点,逐步把医学与仙学相贯通,尤对《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中的有关“十二经脉”学说的理论有独到研究。在使用针灸和按摩及药物治疗疾病的临床过程中,觉得古人对有关“十二经脉”的道理,文学上尚未有全面论述。祝道长通过三十余年时刻苦钻研,并结台自身的修炼而体验探讨,经过多年反复临床试验而取得了实际经验。&祝道长为昌明医学,以道德之心,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而详细剖析阐明以成全壁。现整理成书,为《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的研究成果,能广大寿民于万世,此书出版后,可供中医界的同仁志士验证,推动经络学的研究。&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武当山道教中医药研究会会长&王光德&1997年元月&评&序&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养生教。它是中国人的神仙信仰和长生思想系统化,把生命的永久保持即长生不死作为基本教义和最高追求的宗教。&“道人,有道术之人也”。唐、颜师古注《汉书·京房传》道士,“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太霄琅书经》。后世谓道人即指有奇方异术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异术之人。在其所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修身炼性方语真谛里言道,他于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经多年修炼终于悟出了十二经脉运行的真相玄机。以及炼精化气运行大小周天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炼功效应。这里涉及一个人们对气功与经络的关系,传统气功家认为:经络学的发现发展,可能与气功修炼实践有关。因为通过炼功充实加强了元气、作为元气的一部分经气在经络内循行,因显得活泼有力而被练功家感知;有些功法更是通过凝神入气穴,结合返观、内视身内机体情况、气功中称内景者、更易被体察到。因此,可以说气功家于针灸按摩中发现和完善了经络学说。持此观点者如明·李时珍,他在(奇经八脉考)中强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近人余纯在《针灸指南》中也主张:学习针炙者、必先自愿练习……静坐动法,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阖,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祝道医所论修身炼性开悟十二经脉运行之谈当属无误。也可谓心目洞明。&再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血气津液在经脉中循行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地畅通着。但李时珍引署张紫阳的《八脉考》中的话说:“凡有此八脉(奇经八脉)俱展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练功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这是指当人出生后即属后天,后天的奇经八脉是关闭的(包括祝氏所说胎息关闭),只有通过练功家在内气旺盛的情况下,才使它们重新通行。并认为:人能通此二脉(任、督)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疾,而长生久视之道断在此矣。”视道医的周天功法,或叫由丹术大概也是指此而言。一般以内气在任督脉上周流循环者叫小周天,再扩大到其它十二经脉上为大周天。祝道医通过经年修身炼性静化身心的周天功法修炼,亲身体悟出十二经脉运行的真谛。一、强调十二经脉是阴阳双方左右对立的机能运动、或叫十二经脉的运动呈现左右对立的“双向正负运行规道”,就像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一样的运动。任督二脉是径联合并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机能,督脉与足三阳经运行相反,任脉与足三阴经运行相反,证明二脉与十二正经的运动全是排斥性和牵引性反作用,及十二经脉根结溜注的见解。&二、强调并倡导人迎、脉口双诊并用及其体诊法操作,以期充实脉诊的准确可靠性。三、强调十二经脉阴阳双向正负运行的观察辨证指导的方药、针炙、按摩疗法及临证验案,并由此认为是人体之内生命活力的真能量之道,等等,经验老迈见仁见智。&而今经络学说研究,乃至于针灸,气功诸学科的研究工作,实际是自古至今,都受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学者志士所潜心研究,毕其精力于一役者也不乏其入。比如现代对气功原理学的研究中就有气功的生理效应,气功的呼吸生理、心血管生理、神经生理;气功的心理效应,得气感是一种心理与生理的综合效应,意守是一种人体的自我反馈过程;自发功是一种心理顺从和心理放大效应,组场练功和带功报告的研究,外气治疗的心理暗示。以及气功的生化,免疫效应;还有气功的生物物理和物理效应。包括人体红外线辐射、人体声波、人体磁场、人体光学、练功过程的辐射场效应等等。探玄钩沉、实非易事。&祝道医能以道家之颖悟,修身炼性静化身心。内具周天之功法,外兼传统医学之理论。近观、内视经脉之轨迹,养生长命济世活人之灼见,诚乃一家之真言,以期付梓。&谨步唐·吕纯阳诗云:&“精养灵根气养神,&理法方药趣义真;&神仙诚然说分明。&启济千千万万人。”&杨澄宇&日午夜&前&言&贫道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农世家庭。因家中亲人有病而发愤自学中医。六十年代初期,在学习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别、经筋、经脉、奇经八脉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导入了茫茫之境。据经文证明,黄帝与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才发明了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中最奥妙的玄机乃“十二经脉”。贫道认为,只有通过自身修养开悟。才能明白“十二经脉”的真相。故此,边学习边投身修道。修行不久,由于机缘巧合,任督二脉沟通,大小周开运行后进而达到“胎息”的境界时,始才明白,人体“十二经脉”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机能运动。自此以后,再研究“经络学说”便不费力,且以前在学习中的难解问题,均迎刃而解。&为了更精确地了解“十二经脉”的玄机,后投身道教圣地武当山出家修道。在历经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的同时,交所得“十二经脉”理论,结合在诊疗临床上探讨,反复应用于临床验证,其疗效非凡。&经络学说是我们古代先圣对人体高深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疗学的理论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础知识,是祖国医学的精华。虽然后世许多医家利用十二经脉理论,在临床应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贫道认为如不明“十二经脉”的原理,就不能发挥“十二经脉”可能及的高效调治作用,并难免失误。&由于《黄帝内经》古文深奥,兼之古圣和医家的保守思想。因而导致“十二”经脉的真理失传,故“十二经脉”在人体内的运行玄机至今尚未解开。《灵枢经》曾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说明“十二经脉”的运行,是一个很有规律的简捷道理。今为了要辩证“十二经脉”的简捷道理,贫道将“十二经脉”的学习、探讨、诊疗、实验等经过叙述出来,并将研究发现玄机奥秘合盘托出。&关于无形的“十二经脉”之阴阳道理真相,被道家视为不可泄露的天机。故著《素问》《灵枢》的古圣人没有将“十二经脉”的道理详尽说出,只简略地阐述了人体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而隐藏了另一个侧面的“负运机理”,却导致后世许多学者不明这个左右圆通的“十二经脉”的完整机理,而成为死板教条的“经络学说”。为了促进祖国中医学发扬光大,使这将来能配合现代高科技来进行临床诊疗,以解除病人的疾苦,贫道不惜冒我道家之忌讳,而将所发现和研究“十二经脉”的成果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由于“十二经脉”的循环运动无形无象,其叙述的道理,是贫道在三十余年所获得的“神识体验”,理虽简括、义极高深,望读者也需要细心体察、默识神会。今笔者有限的知识水平,恐难形容这个视之不能见,听之不能闻的“十二经脉真相”。然贫道所表达的是“神识微细实体”之描述。只能近似于十二经脉的“真相”,确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憾。但愿读者能依据贫道后面所述“十二经脉”之正负运动的机理和振动频率为公式纲领,来掌握“十二经脉”的能量盛衰,以期展拓其临床诊疗的实用价值。&目&录&一、《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之谜至今未解&………………………………………………(1)&(一)井、荥俞经合的出入矛盾……………(2)&(二)根结矛盾……………………………(3)&(三)根溜注入矛盾………………………(3)&二、修身炼性方悟真谛……………………………(4)&附:手足三阴三阳的动态形象……………(5)&三、简叙十二经筋&附经盘病例…………………(8)&四、简叙十十经络&附络脉病例………………(10)&五、简叙奇经八脉………………………………(13)&附:在任脉用药物穴位注射治疗病例……(23)&六、解释根溜注入矛盾…………………………(24)&七、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经脉的全壁……(27)&八、脏阴腑阳互相为用…………………………(28)&九、五脏六腑与十二经别的开阖认识…………(29)&十、厥逆病证的诊断分析和取穴规则…………(31)&十一、解释手太阴和手阳明的出井入合矛盾&……………………………………………(35)&十二、解释足三阴与足三阳的根结矛盾&附病例……………………………………(38)&十三、利用十二经脉治疗疾病必须联系阴阳&两性的脉象诊断…………………………(40)&(一)以脉口人迎动脉这一倍二倍三倍的分析…(43)&(二)对阴阳动脉的认识及阴阳双诊的优点……(45)&(三)关于人迎脉的诊法,附缓脉典故…………(49)&(四)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52)&(五)诊脉中的现实情况………………………(53)&十四、简述脏腑辩证……………………………(55)&(一)肝脏&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55)&(二)胆腑…………………………………(57)&(三)心脏…………………………………(58)&(四)小肠腑………………………………(59)&(五)脾脏…………………………………(60)&(六)胃腑…………………………………(61)&(七)肺脏…………………………………(62)&(八)大肠腑………………………………(63)&(九)肾脏…………………………………(63)&(十)膀胱腑………………………………(64)&(十一)三焦腑……………………………(65)&十五、五脏六腑混元统一论……………………(67)&十六、六淫致病…………………………………(69)&(一)风………………………………………(71)&(二)寒………………………………………(72)&(三)暑………………………………………(74)&(四)湿………………………………………(75)&(五)燥………………………………………(75)&(六)火………………………………………(76)&十七、临床诊疗体会……………………………(76)&十八、古圣&诊候脉口人迎出入升降往来的证例&………………………………………………(35)&十九、略论十二经脉与西医之联系……………(82)&二十、遵从十二经脉机理诊断及针灸治疗病例&………………………………………………(84)&(一)例二…………………………………(84)&(二)例二…………………………………(87)&(三)例三…………………………………(88)&(四)例四…………………………………(89)&(五)例五…………………………………(91)&(六)例六…………………………………(91)&(七)例七…………………………………(93)&(八)针灸临床小结………………………(94)&二十一、推拿按摩病例的逆顺调治及认识……(95)&(一)例一…………………………………(95)&(二)例二…………………………………(97)&二十二、用药治病的脉诊认识…………………(99)&二十三、运用十二经脉机理诊断及药物治疗案例&……………………………………………(35)&(一)例一…………………………………(103)&(二)例二…………………………………(106)&(三)例三…………………………………(107)&(四)例四…………………………………(109)&(五)例五…………………………………(111)&(六)例六…………………………………(113)&二十四、对历代名方之分析……………………(116)&二十五、用药物治病的心得……………………(130)&二十六、中西医结合是提高疗效的唯一途径&…………………………………………(138)&二十七、论十二经脉与手术治疗……………(140)&二十八、论十二经脉与天地阴阳之道………(142)&二十九、略论动德身法…………………(144)&三十、“十二经脉”是人体生命之本…………(146)&三十一、《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不到一个呼吸的分析………………………(148)&三十二、“十二经脉”理论是中医诊疗的指南&…………………………………………(150)&三十三、综述篇………………………………(152)
挂号印刷品
挂号印刷品:小店书价不含邮费!每册书邮费6元挂刷查询:.cn!特别提示:本店周、六日统一发货,请周一至周五汇款。
韵达快递,一般城市8元起步。偏远省市10元起步。若汇通快递到不了后果自负。故请留意您处是否到达?本店周、六日统一发货,请周一至周五汇款。
EMS: 如果您3天内没时间汇款,请不要下定单,望谅解!起价20元,面单1元,包装2元,续重6--9元(500克)一般周六日集中发货,请周一至周五汇款。
&&&& 温馨提示
大家好!寒舍&崇医尚武书屋&已于3月10日正常运营。但因店小二工作的调动,2015年发货时间统一调整为:每周六日发(特别提示:前提是周五之前付款的。周六日付款的,下周六日发),手机周一至周五一般不方便接电话,有事请发手机信息。给新老书友带来不便,还请各位海涵。崇医尚武书屋&& 店小二:张元海 敬致 日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转载]论道德救世..熊春锦&(上)
&论道德救世
作者:熊春锦
非常感谢读书会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下汇报,既然是读书会,我想就应该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有的“读书学习方法”。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文化教育,对于如何“读书”,在概念上已经有点混淆了。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家里是读书还是看书呢?
答:看书。
一、读书会中话读书
真正的“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大瑰宝,现代人把这个读书的“读”字已经误解了,只是用两只眼睛看,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读书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心。基本上是要求四动,眼动,舌动,手动,心动。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读书。而且这个读书,基本上分为三种方法,也就是儒家的呤诵,佛家的念诵,道家的观诵。这三大方法当中,那一种比较好呢?
根据我研究道学几十年的心得,我认为道家的观诵法比较优秀。从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说,我们学习也好,诵读也好,都是为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个“思”字在早期的甲骨文当中,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字,后来才变成了“田”字。这个“囟”字怎么解呢?古代的“思”要求我们主动把囟门打开,将自己的心与天相连,主动获得天德的能量。《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者也。”就是说:天给我们人类的是“德能”,地给我们人类的是“地气”。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当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否则仅仅靠我们自己体内有限的能量,是难以达到的,同时也难以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
我们人体的营养,基本是两个来源。一个是五谷杂粮,另一个就是精神系统的营养——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道家就称之为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五种德性的能量养精神,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养我们的肉身。经典诵读是通过诵读前人的著名的篇章,引导我们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来滋养我们体内的精神系统。我们的肉身系统通过一日三餐进食五谷杂粮,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由于长期的忽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其实,人体精神系统的自我营养机制在我们体内也是存在的。人类在大约15岁以前(男性16岁,女性14岁)都天然具备自动吸纳天德和地气的生理机制和心灵状态。而且还在体内建立了一定的储备。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你奋斗了几十年,物质条件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轻时吃得丰富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
但是大部分人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你奋斗了几十年,物质条件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轻时吃得丰富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
古代祖先留下一个宝贵的、简单的、滋养我们的精神系统的方法就是读书。这个“读”字,它所强调的,正如许慎《说文》里边谈到的,“读”的意思主要是开口诵读。如果不主动开口,就不叫读书。为了使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气氛活跃一点,我邀请了我的几个学生和大家共同示范一下。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何运用道家的方法去进行观诵。实际上很快,只要想一想,自己的天门打开了,天上的能量进入到心里面,心和天连起来了,然后再开口诵读。
二、音声相合
诵读中还有个窍门,要找“声”和“音”,不能糊里糊涂地读,一定要把自己的“音”找出来,这个“音”是什么呢?学过音乐的人可能都知道,音是和谐的,是震荡产生的。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那个音就出来了。“音”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与“声”是不可比拟的。你的精神就会百倍,你的两眼甚至都会射出金光来,为什么呢?因为声音相合了。
中国有句成语:钟敲罄响,是说十几里以外有个庙里边的大钟,敲它的時候,结果这家人的罄跟着鸣响起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就叫同频共振。因为这个罄的频率和钟的频率接近,所以钟的“音”传到罄上时,罄也就响起来了。我们注意到没有,中国的钟跟西方的钟是不同的。中国的钟敲击外壁,“梆、梆、梆”,对不对?而西方的钟敲内壁,这个看似微小的区别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叫做“音”。西方教堂的钟声因为音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不如中国的钟“音”柔和、雄浑,缺乏中国钟音那种震憾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
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得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找这个“音”,这个“音”一旦找准了,那么以后自己诵读的兴趣也就会来了。为什么呢?同频震荡以后,我们体内的精气神能够比较快的提升起来,人要是有点小毛病不吃药自己就好了,精神也回到了一种年轻的状态,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对你仓库里面能量的调用也减缓了。就不会还不到50岁就已经躬着腰咳嗽了,弄得毛发也掉了,牙齿也稀了,真好像这一生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我已经60岁了,但觉得自己像30多岁,为什么?因为自己的精气神还挺足啊,没有那种疲劳感。大前天、前天,我两个通宵没睡觉赶着写东西,我今天还是有点精神啊,还能够给大家讲讲课。
在我们正式介绍今天的主题内容之前,先共同来诵读老子一下《德道经》双一章。双一章呢是指老子《德道经》的“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而且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老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在离道失德以后沿着修德的道路,回到大道的怀抱里。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儒学被独尊,为了全面取代道学,再加上汉武帝特别不满意他的奶奶对他管得太严,就和宰相田玢联手把黄老学说清除了,甚至把《黄帝四经》从国家书库和社会上一起清理干净了。 老子的五千言虽然保留下来了,但经过一翻编修和颠倒篇序,编修成了现在的通行版,已经把原意篡改了。我花了几年时间,把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德道经”整理了一下,中央编译出版社很重视,几年前出版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德道经》这一提法,这非常有利于把道德根文化复兴起来。
我带一下,大家一起诵读,别忘了开自己的囟门,把心打开,和天连起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很不错,很有点读书的味道,有一种共鸣音出来了。
三、点点滴滴见智慧
我们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的古文文字都是上下排列的,不像现在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横着排的。古人对经文非常重视,读一行点一下头,给予肯定。西方排版从左到右,读一行摇一下头,像是在说“No”,在否定人家。这其中就有一个礼德的差别在里面。
刚才说的当然是个笑话,但是我们的祖先对人体生命机理了解的更为深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颈椎会前后上下小幅活动,大脑和脊椎里的脑脊液,也会随之加速循环。脑脊液,古代道家称之为天河水,这个水从大脑流到尾骶骨的终池,然后再循环上来,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在点头磕脑的时候,随着脑脊液循环的加快,大脑的深层和表层都得到了更多的营养,使你越读越精神。如果总是左右摇动呢?就会摇晕了,这也是有生理原因的。我们的颈动脉两侧,有两个压力感受器,当你这样摇头读书的时候,压力感受器刺激你颈动脉上的两个化学感受器,会使你的脑压降低,这样读长了时间会很疲劳。
仅从这些细微的现象,就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确是具有人天合一的大智慧。他们早已把我们生命的奥秘窥测得非常详细,而且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读书的方法。通过诵读,去“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古代特别强调,临江临河,焚香而诵。为什么要到江河边去诵呢?正如老子所说的“上善治水”。老子早在2500前就知道,人体内主要是水,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有个最大的特性,就是与天德和地气的亲和力特别强。有水的地方,有江的地方,天德地气的饱和度就明显地超出其他的区域。我们到江河湖海边上去旅游几天常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其中看不到的原因就是天德地气的能量,通过水的携带和释放,大量进入到了我们的体内,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所以临江临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诵读。
孔子曾经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中,诵读就是一个最强劲的法宝。通过诵读,使我的思想境界逐渐与圣人接近,最终达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一旦能够“与古人居”,那么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你的举止,你的作风也就合德了,具有了道德的品格。古人对诵读是长期坚持的,而且契而不舍。
明宋以后基本不读经了,不读《黄帝四经》,也不读老子《德道经》,改为只读《四书》。特别是八股文形成以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迅速衰落,科学创造力也嘎然丧失。这是因为“书”里面的精神营养没有达到“经”的层次,“经”和“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书”描述的只是肉眼可见太极白里面的事物,只能对人的品格产生规范和较正的作用。但是“经”却不同,“经”能够自由的穿越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双重世界,激活无相世界中高品质的能量源,既能提升品格也同时提供给我们精神系统能量。特别是我们成年人,格外需要将“经”和“书”一起读。
我小时候还有幸接受了私塾的经典诵读教育,那个时候对“经”很重视,诵经前还要插插蜡烛上上香,读儒家的典籍要先拜孔夫子,如果诵经读书的时候不恭敬,私塾的老师还要拿个板子打打手心。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这个机会,没有尝到那个味。我们后来基本上没读经了,经也没读,书也没读,从小到大在品格培养方面大都是后天不足。除了有些人因为先天足,还具备较好品格气质外,很少有人通过在学校里的教育培养出了好的人文精神。在学校里面我们学的都是知识,没有文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句话就把我们都弄得钻到知识的海洋里边去了,而忽视了文化的修养。
实际上知识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丢掉哪一块都不行。只有按照老子说的“执两用中,知白守黑”高度重视德性品格的修养,抓住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这几个环节,才能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四、令人担忧的道德现状
  当前整个社会也好,人与人的交往也好,没有诚信可言,道德已经滑落到了底线,该怎么办呢?自然界自然灾害连绵不断,流行疾病的暴发也岌岌可危。最近金融危机又席卷全球,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难道真像有些预言所说的,世界末日要来了吗?请大家放心,世界末日还没有来。因为天道和地道无限地关爱人类,希望人类能够重新认识到“道德”的力量,人类一但能够尊道贵德,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和世界的面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问题在哪儿?就在于道德的滑波!正如司马迁《史记》上提到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人类离道失德以后出现的名利增多的现象,以及对人类心灵的腐蚀作用揭示出来了。名和利,需不需要?回答是需要的,但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德来规范,用道德的品格和品质来规范,才不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祸害。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深刻的哲学思维当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在他们选集当中我就曾经发现这样一句话:“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我们现在人类是不是这样?正如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揭示的,我们人类的确是从道德高峰跌落下来的。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也作了一场演讲,也谈到了道德的问题,他其中就说了:“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这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文化的根蒂。他还说:“道德缺失就是这一次金融危机加快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感到:中国有希望了!我们中华民族只要能够将我们的道德文化接续起来,并且用道德文化教育我们全社会,那么,就可以从这个道德底线“反也者道之动也”地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神秘的,她很简单,很朴素。关键的环节就是修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的这段话,并不纯粹是儒家的思想,准确的说这个提法源于《黄帝四经》。汉朝的时候,运用黄老思想——《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治国,曾经创造过两次辉煌,唐朝的时候同样利用老子的《道德经》治国也出现了两次盛世。这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鼎盛的时期。文景之治时期,粮食多的吃不完,粮仓里的粮食化成了齑粉,国家钱库殷实,串钱的麻绳很多都烂掉了。这充分说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金融海啸的出现,以及中国贪官污吏无法根除等问题,都是只注重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
五、老子社会发展学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社会的道德的状况。老子在我们刚才读的德篇第一章中揭示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我们现在到了什么社会,到了智治社会。信仰没有了,信什么呢?信Money,信自己。对不对?对道德的信仰丧失了!中国社会跟西方社会不同,西方靠宗教来维持人们的信仰。但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不依靠宗教,靠的就是一部道德文化,就能够使整个社会稳稳定定,安安妥妥。道教的念唱坐打是汉代末期开始的,而道德文化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
六、中华道德根文化体系
伏羲创造了易道文化,伏羲始画八卦。别小看这一个阴爻,一个阳爻,那可是天地的代表,一道阳爻指的就是“德”,你持守“德”的准则,没有缺失,不发生断裂,你就是纯阳之体,你的生命就处在颠峰状态,一旦丢失了,缺损了,断裂开来成了阴爻,就开始亏损了,各种问题麻烦就会接踵而至。很多人研究《易经》,主要从如何断卦算命去研究,这种研究方向其实是错误的。
《易经》虽然能根据你出生时,起卦时体内的德性能量状态推演出你的运程,但是如果陷在其中,不了解如何通过提高自己的德性改变命运,就成为了八卦的奴隶!《易经》也是用于修之身的,当我们自己体内的精气神能够修复到每一爻都变成阳爻的时候,把所有的“缺”都补齐的时候,男子就回到了16岁,女子就回到了月经初潮前的乾健状态。《易经》的外用应当建立在内用的基础之上,伏羲关于以易理修身的文化称之为易道文化。
黄帝创造的是法道文化。人间的所有行为,所有举止,行动都要符合《黄帝四经》“道法篇”中的法则。因为天道有天道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类的发明创造一旦违背了天和地的规律就会最终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看一看这几千年来是不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把地球破坏的体无完肤了,人类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了,北极和南极的冰帽也开始溶化了,我们再过几十年就会泡在水里边,还有臭氧层的破坏,无论哪个环节我们都离开了《黄帝四经》当中提出的人类行为的经纬,没有按照天道和地道的规律来安排,没有做到尊道贵德。
老子所在的战国春秋时代,人类已经离开了道治和德治,处在仁治时期,并且继续按照义治、礼治、智治的轨迹继续下滑。因为本性失明,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道德本“性”,转而信神;后来神也不相信了,只相信心,最后心也不相信了,只相信大脑。愚智充斥的大脑就把个世界搞得一团糟。老子在论德章中,早将人类逐步离道失德的全过程揭示得非常清楚,但是老子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在这一章的最后指出,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只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了“居其厚而不居其泊”,不追求表面的繁华,而是追求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世界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老子的《论德》章是对人类社会道德逐步下滑现象和如何复返道德高峰全过程的一部睿智的预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经脉穴位歌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