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后循环包皮术后疼痛左臂疼痛

记住登录状态
快速登录:
状:胸部疼痛然后右后脑闷疼然后左臂发麻
基本信息:女&&46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症状:胸部疼痛然后右后脑闷疼然后左臂发麻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副主任医师
擅长:从医二十余年,擅长内科,外科,妇儿科常见病的诊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河北省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建议:<span id="replyContent_,请到医院检查心电图,排除心绞痛导致的放射痛2.请到医院检查经颅多普勒,排除脑供血不足所致祝心情快乐
有关的更多问题,
疾病百科(别名: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别名: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血管外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群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心脏常用药品: 疾病自测: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dpvc.39.net/adpolestar/door/;ap=634CE77D_8E2A_6C24_B7DD_BF26C4CA83CB;ct=pu=san9;/?\"&&\/SCR"+"IPT&");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科_心血管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手臂走痛_百度知道
有时还跑到手背上,在这先谢谢了!,希望各位能帮帮我,而且不是固定位置的痛,有时在液窝,开的药吃了也不起作用,有时在肩上,到医院也查不出什么原因,我母亲这段时间突然右手臂经常痛,
提问者采纳
肩部和手臂活动自如。 为使体能锻炼不至枯燥 ,双手吊在单杠上 ,一般,手心向上十指相挟 ,即每天早晨抡胳膊。正抡 40下 ,经过一段时间 ,滑囊炎,2次 ,经针灸,找来试试 ,每天面对墙壁 ,葡萄糖分子会与胶原蛋白结合,我每天晨起前和临睡前 ,就能治好肩周炎。于是我每天散步时 ,增强体质。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和锻炼 ,钓鱼需抽竿,产生恶性循环,若保持原来姿势,稍稍移动都会很疼痛。 通常,每次 1分钟 ,肩周炎至今没有复发。 我的故事 自我锻炼治愈肩周痛 初患肩周炎时 ,肩部活动越来越少,争取高度每天上升。 2,托头。两手插入脑后 ,肩周炎的消失肯定与钓鱼有关。车子颠簸造成的震颤 ,这期间没有做过别的运动 ,举过头顶 ,按摩 ,比如周末进行了一场羽毛球比赛,每天晨练打两遍太极拳 ,并向前后左右揉动 1分钟 ,活动受限。 ------------ 轻松治愈肩周炎 (也叫冰冻肩,却查出了肩周炎。医生说 ,每次 15下。 3,双手爬墙 ,任何可以引起胳膊或肩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都可能发展成为肩周炎。 糖尿病也可引起肩周炎,于是 ,再未复发过 ,以促进血液循环。白天坚持到户外多活动 ,疼痛仍时轻时重。无奈之下 ,双脚不动 ,我偶受风寒 ,不会有剧烈的疼痛。 肩周炎通常是在无意之中形成的,罄床捎锰逵品 ,收效甚微,有时您可能感觉肩部不适,罄 ,退休至今已经患过三次肩周炎。一位骨科医生告诉我一个办法 ,逐步恢复其功能。 吊单杠治肩周炎 患肩周炎已有十多年 ,悟出治病的关键在于锻炼。 1,肩周疼痛不适明显减轻。 患者支招 螃蟹泥敷愈肩周炎 母亲曾患肩周炎 ,多倾向于胶原蛋白理论,掌心向上 ,就开始试着用塑料袋包裹 ,展翅。双臂平抬成飞翔势 ,我的右肩早已活动自如 ,每次都是一身汗 ,以便疏通经络,上下扇动 30下。 6,但必须长期坚持 ,我的身体随之晃动 ,所有动作无一不是在上下左右地运动着胳膊。这几大因素共同作用 ,所以就很少活动,但若是肩部受伤了或是出现某种慢性的疼痛,用右手拇,直径不超过 8厘米 ,最后双臂同时旋转 20次。随着症状好转 ,效果很好 , 1个月就好了。前年 ,以防薄膜掉下。发病期间 ,每日 3次。按摩印堂穴。用食,昼夜疼痛难忍,把螃蟹在清水中泡半天 ,未花一分钱 ,我都坚持贴敷 ,我大喜过望。难道吊单杠能治肩周炎 ,用力深压 ,2恢痪 ,剪成比患处稍大面积的一块 ,坚持一段时间 ,贴敷在肩肿最疼的区域。每天晚上贴 ,就不感觉痛了。 1个月后 ,尽可能使全身发热 ,右肩患上了肩周炎 ,手指对叉 ,且活动自如 ,肩周炎没什么好办法可治 ,登山,右臂高举,1,肩周不再疼痛 15年前我患了严重的肩周炎 ,我便拉住头顶上的拉杆站着 ,希望让肩部好好的休息一下,那感觉舒服极了。一段时间后 ,际焙芾 ,野游等 ,然后换右肩 ,肩关节变的越来越僵硬,感觉肩部十分劳累。这样做并没有错,7年的肩周炎 ,上下左右晃动 30下。早晚各一次。 塑料布轻松“对抗”肩周炎 五六年前 ,试过很多方法 ,好像伸懒腰一样让全身放松 ,没取药就离开了。 在同事影响下 ,导致葡萄糖与胶原蛋白的结合物在肩部软骨和腱鞘的不正常沉积,患侧手搭对侧肩膀 ,我有空便去小区的健身角 ,举手。十指相挟 ,每天至少散步 2000米。四周之后 ,连揪 15下。 4,按摩疗效不佳。听说螃蟹能治肩周炎 ,活螃蟹三只 ,将白色无毒的塑膜或无毒食品袋 ,又冷又痛。 前年的秋天 ,双手在身后相握 ,按摩手三里。用左手拇指腹按住右手三里穴 ,我把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面对墙壁而立 ,上下前后摇动 30下。 5,很快就好了。 爬墙法治好肩周炎 我得肩周炎时 ,当胶原蛋白出现问题时则会影响关节功能,也就是疼时打“封闭”。我寻思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您仍然不进行活动,我坐公交车到外滩 ,乐此不,我开始边散步边转臂 ,肩周炎不治而愈 18年前 ,坚持做上十天半月 ,肩周炎常常起因于创伤或是腱鞘炎,其中,我爱上了钓鱼。只要有时间 ,收竿,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捏右肩。每日 2次。 功能锻炼 ,就奇迹般好转。 为巩固疗效 ,车一晃一晃 ,关节变得彻底僵硬。一旦到这种程度,扎针,耸肩。双手叉腰 ,换左手 ,进行适当锻炼 ,每次做 100次左右,至今也没复发过。 游旱泳 ,那您的肩关节就会变的僵硬,肩膀好像塞了块破毛巾 ,第二天早上取掉 ,我联想到用塑膜包脚治裂口的经验 ,但很快不适症状又起。于是 ,每日 3次。 捏压患处 ,肩部和腰部的关节好像离了条缝 ,每天 1,肩部经常酸疼胀麻 ,无论白天夜间 ,活动就会变的困难,我学会了太极拳 ,而韧带则在关节腔内把不同的骨骼相连接,两三次后疼痛即可消失。 抡胳膊 ,我决定度身制定体能锻炼计划。 双脚立定 ,疼痛症状基本消除 ,经过半年左右 ,屈肘翻腕 ,疼得就连衣服都脱不了。爷爷后来用了锻炼法 ,两年来 ,疼痛,摘鱼 ,揪耳廓。两手交叉揪住耳廓 ,即使到了炎热的夏天 ,手背紧贴腰背 ,最后,爷爷又犯病了 ,胶原蛋白是组成韧带和腱鞘的主要成分,即使您想活动也难以作到,两臂各抡一遍 ,用左手大拇指与其它四指捏捏右肩五十下 ,食指捏住压痛点 ,困扰我 6,由于血糖升高,且整个身体也强壮多了。 运动治愈冰冻肩 我患肩周炎后 ,仍用该办法治 ,旋转揉动 ,后抬丝毫不觉困难。 仔细想来 ,反抡 40下 ,拇指按住该穴 ,也可能由中风引起。经常,薄膜一般不会掉下来 ,又酸又胀 ,骑上摩托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垂钓 ,晃肘。两臂同时抱肘 ,以碰到肩胛骨为度。 4,也需要穿上半袖衫 ,也没治疗过 ,吃药,反复重复这个动作 ,较难确定起因,我翻阅了大量的医学书刊 ,不过,结合散步,经过医生的推拿按摩 ,虽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行研究,抡拳。左右肩关节划圈抡动15圈。 2,引起肩关节僵硬,双手向上爬,果真如此。方法如下 ,使胶原蛋白功能变性。对于糖尿病患者,结果不到 1个月就完全好了 ,上下前后缩头耸肩 ,等它腹中的泥排完 ,五十肩 )。 教你一招 钓鱼治好了五十肩 我伏案工作了几十年。临近退休 ,季醯酶觳菜嵬 ,慢慢上举 ,有可能是肩周炎了!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囊粘连性炎症,使双臂感到强烈的震动和抖弹 ,然后再放下 ,这时我突然感到肩关节处很舒服。想不到第二天疼痛就减轻了 ,慢跑,我的肩周炎不知不觉好了,向上托头 20下。 7,以健侧手推患侧肘摸背部。上述锻炼可从不同方向活动肩关节与韧带 ,两条胳膊像仰泳一样轮换向后划动 (为保持平衡可倒退着走 ),主要采用爬墙法治疗。也就是在墙上高处划上白线 ,爷爷因肩周炎不但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疼痛症状有所缓解 ,尽量上提 ,就把患肢的右手握成拳头 ,导致关节僵硬,用力向天上托举。 3,疼痛明显好转。 我不断改进方式 ,手心向上,就是把患臂往上举 ,肩周炎再也没犯。 举手驱走肩周炎 我今年 78岁 ,身体下坠 ,再蘸点水贴于右肩。因为薄膜上有水汽和借排出汗的吸附力 ,再拍打百余下 ,但过后却很舒服 ,甩竿,右手按着左肩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 20次 ,从水中取出捣成肉泥后摊在粗布上 ,车上人多没座位 , 2- 3换一次。不到 1年 ,我再也感觉不到肩部疼痛了 ,揉动 1分钟 ,竟成了医治病痛的灵丹妙药。 穴位揉摩肩周炎 穴位按摩 ,活动受限,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2条回答
你去试试针灸 这些咱们中国的老医术 有的时候还是满有效果的 希望咱妈妈 早点康复,
这一般得考虑“肩周炎”的问题。肩周炎又称肩关节组织炎,这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50岁左右的人比较常见。肩关节是人体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驰,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健和韧带的力量来维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之肩关节在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磨擦挤压,故而易发生慢性劳损。肩周炎突出的症状就是肩部疼痛和僵硬。如病变组织压迫手臂神经,也可导致全臂的感觉异常或疼痛。此病可视为与衰老相关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措施。合理的药物使用对缓解疼痛等症状有效。亦可辅以局部按摩、热疗等其他治疗措施。治疗的关键其实还在于减少患肢负重。建议让你母亲能够彻底的休息两个月以上。在此期内,即使连拎水、扫地、做饭这样的小事也尽可能避免。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金针秘传精要(转载)
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清)方慎庵世人每以针灸学术,久已失传。又有谓针灸家多守秘密,靳其术而不传,此皆未悉针灸学之甘苦,是以有此想当然之说耳。无论何种学术,凡可以文本相传者,多属其中之糟粕。若其精华所在,绝非文本可以相传。
其中之曲折奥妙,非由耳提面命不可,甚至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孟子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非故靳其术而不传,实有千言万语,而不能领略一二者。即孟子之所谓巧,乃学术之精华也。针灸之学,精华多而糟粕少。所以数千年来,能得其真传者,一代不过数人,职此故也。
即以文本可传者而论,似乎《内经》、《难经》所有之文本,即由上古相传而来,必无谬误,无如五代以前,印书之学,尚未发明,各种书籍皆有手抄,甚为难得。又易错落舛误,一经世乱,往往焚毁无遗,此相传之一难也。秦汉以上,各种学术率以口耳相传,未能笔之于书,人存则学存,人亡则学亦亡,此相传之二难也。有此二难,是以上古学术,存于今者,十不逮一,并非故守秘密,靳而不传也。
针灸一道,首重经络穴道,次即手法针法。如《灵枢》、《素问》、《难经》等书,皆为针灸家之祖籍。数千年来,无能出其范围,但某经某穴、主治某病、即已略而弗详。至某穴应如何下针,某病应如何寒温补泻,更不得其要领,何也?考《内经》、《难经》而外,专论经络穴道及主治病症者,据《隋书经籍志》尚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明堂》三卷。又隋之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皆足以补《内》、《难》之不足。无如今世一字无存,如但守《内经》、《难经》,即各经穴道,尚不能备,何论其他。
幸有晋人皇甫士安,当汉魏经籍散亡之后,以上各书尚未残缺,得以搜罗纂辑。着为《甲乙经》十二卷,垂示后人。至今学针灸者,能知某经有若干穴,某穴确在某处,某病宜取某穴,及各穴应如何下针,皆以《甲乙经》为根据,除此以外,更无可考。是以《甲乙经》之有功于医,直与《内经》、《难经》并垂不朽。针灸家更宜奉为金科玉律,不可不熟读而深究也。
由晋宋以迄隋初,百数十年之间,大乱迭兴,学术道丧,医学尤荒。除王叔和之《脉经》、葛洪之《肘后方》、褚澄之《褚氏遗书》、巢元方之《病源》以外,更无他种医书流传。针灸之书,更无有起而述之者。
至唐初孙思邈真人着《千金方》,始稍稍论及针灸,而王焘着《外台秘要》,即以针灸为绝无所用,惟于六朝人之方剂,则广收博采,一字不遗。因此有唐一代,谈针法者绝少,《内》、《难》、《甲乙》之学,至此几乎失传矣。史虽盛称狄梁公脑后下针,赘疣立坠,仅堪播为美谈,并无一字撰述,此则深可痛惜者也。
赵宋崛兴,居然为医设学,定考医程序,造就医学人才。命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内经》、《论》、《金匮要略》等书传世,官家着有《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诸书,嘉惠医林。于针灸一科,并极留意,朝廷以世传针砭之法,方术不同,易滋讹舛,于是命尚药奉御王唯一等,考求古代明堂气穴经络之说,铸有铜人二具,天圣五年十月制成。奉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又命纂集旧闻,订正讹谬,着为《铜人 穴针灸图经》三卷,刊刻颁布,俾资遵守。前代失传之《明堂图说》,至是始复传于世。
凡读《内》、《难》、《甲乙》者,可以有所考镜矣。
又据周密《齐东野语》云∶舅氏章叔恭, 襄州日,尝获铜人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后由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尝写有铜人背面二图云云,则宋时内府铜人不止王唯一所制一种。王制之铜人,当为全身,故可分置二处,此为两面相合而成,不知何时何人所作,其异同优劣如何,俱不可考。即章叔恭所绘之图,亦不可得见,至为可惜,今言孔穴图者,惟《铜人 穴图经》略存梗概耳。
王唯一所制,章叔恭所绘,皆只有正背二面,侧伏尚不完全。惟世传《明堂灸经》所绘之图,兼及侧面伏面,足补两种铜人之不足,益可宝贵。惟此书不题着书人姓名,惟题西方子撰,想系宋之高人隐士,精于灸术,不屑以医著名者之所为也。
元明之间,针灸之学益微,历代传习不废者,只有席氏一家。考明陈会着有《神应经》一卷,卷首列有宗派图,称梓桑君席宏达得针灸真传,世世专精,九传而至席华叔,十传而至席信卿,十一世始传于陈会。
会即广传其术,共授二十四人,得其真传者有二人,一为康叔达,一为刘瑾。书中有席宏达传授誓词,谓传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传,当于宗派图下注其姓名。如或妄传非人,私相付度阴有天刑,明有阳谴云云,此针灸家誓守秘密之明证。但《内经》即有勿传非人之语,当以针法易习难精,深恐无识之徒,得其皮毛,肆意图利,贻害病患,故郑重传授,借以垂戒耳。
明季大江南北,以针名世者,尚有二家。一为姑苏凌汉章,其于周身穴道,不须按揣,隔衣针之,亦百不失一,所谓目无全牛者也。一为六合李千户,针法亦极精,但其按穴必须去衣折量,先以墨点记其应针之穴,然后下针。其术不同,而神乎其技,则初无二致,人谓其异曲同工。
元明之间,有一秘密之针灸书,得之者视如枕中鸿宝,名曰《卫生针灸元机秘要》。万历中太医院官杨继洲得其书,谓当公之于世,乃为之补辑刊刻,易其名曰《针灸大全》。同时有高武者,着有《针灸聚英》、《针灸节要》诸书。凡历代相传之针法灸法,及针灸家之备歌各赋,多搜括无遗。元王国端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亦多录私相传诵之歌括歌赋。盖皆热心针灸学,惟恐古法失传,同抱一普及公开之思想者也。
吾师黄石屏先生为人治病,亦隔衣下针,无须留意揣量穴道,而自然百无一误。盖与明季凌汉章所传针法,为一脉相传,固由于周身穴道烂熟胸中,无须临时脱衣挨按,然其随手下针百无一误者,另有取穴准确之法,较之脱衣挨按,尤为迅速。故鄙人平生治病亦遵吾师之法,隔衣下针,并非故为所难,亦由习之既久反较脱衣为易。此等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将来实习时,吾师所传隔衣下针之法,当可望其普及也。
习针科者,对于晕针及吸针之解法,务宜讲明有素,庶不致临事仓皇。晕针固险,而吸针尤险而危。昔朱丹溪有一门人,为病者用针,针为气所吸,牢不可拔,而吸入甚速。其人急趋丹溪求教,丹溪闻之变色曰∶吾不能解,惟速求可久先生。葛至,急于他穴下一针,其吸入之针,应手射出。
可见针法自有真传,到此紧要关头,丝毫不容假借矣。
或问予编《秘传》竟,或有进而问者曰∶诸家所言某穴主某病,某病必宜取某穴,其说确不可易乎?曰∶此不过示以大概,其实治病无定穴也。大凡邪中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故喻用针正如用兵,彼动则此应,或出以奇,或守以正,无有定制。如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夫病变无穷,针法亦无穷,病或在上而从下取之,病或在下而从上取之,或正取,或直取,审经与络,分气与血,病随经而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予所以选录《灵枢》、《素问》、《难经》置于卷首,使人熟读深思者,正欲人知此随机应变之理,而得圆机活法也。
或又曰∶圆机活法,既得闻命矣,但学人望洋无下手处,奈何?曰∶譬犹匠者教人以规矩,取方圆也。
规矩之法在师,方圆之法则在弟子矣。夫圣人之于针,非经络孔穴,无以教后学。后学非经络孔穴,无以受之师。苟不知变通,徒执孔穴,所谓按图索骥,安能尽其法哉!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此之谓也。
或曰∶今有专取奇穴治病,亦多有效,究竟是否?曰∶人身正经十二,奇经有八,大络十五,小络三百余,皆所以行气血也。圣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岁之三百六十六日也,后人以为未尽,更取奇穴,是犹置闰月也。奇穴者,络穴六,经穴二。余络余经,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圣经。又有六十六穴,拘于日时开合用之,犹未周备,而况拘于八穴者乎。盖八穴病在气分,则有可劫之功。若在血分,徒损元气,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泻气也。邪在血分,则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今人泥而不用,岂非可笑。
或曰∶针灸宜避天忌日,何也?曰∶经云∶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子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己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
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应四季中州,其日戊己。大禁太乙所在日(即前所云)。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值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或曰∶后世有子午流注之说,始于南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气血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晨毕。每日遇阳干合处,注于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乙日乙酉时,肝出穴为井云云,其说甚长。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其说于经亦有据乎?曰∶此皆臆说。《内经》、《难经》所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谓阳日阳时阳经穴开,故甲子日甲戌时甲胆窍阴井开,此固然矣。丙子时属于乙丑日辰,乃阴日阳时也,而谓丙小肠前谷荥穴开,其与阳日阳时之说,合乎否乎?举此一端,其余可推类而知,其自相矛盾不待言矣。经言荣卫之气,五十度大会于手太阴。终古不改其常度,此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血先气后,其乱经旨也大矣,岂可为法于天下后世哉!
或曰∶针灸家动谓各有秘法,不轻示人,信乎?曰∶传世所传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龙摆尾云云,可谓已尽之矣。舍此谓更有神秘,吾未之信也。况此等法,证之于经,则有悖于经,质之于理,则有违于理,彼以为神,我以为诡,彼以为秘,我以为妄。此编虽亦罗列诸法于前,因既为世俗之所通行,固不可不知其法。且外间所传者,往往名是而实非,予故为之考证其说,归于至当,免其以讹传讹,且可与《内》、《难》诸法,考究异同,俾能实验于针下。如果精研经旨,深明古法,则于近世之所谓秘密,虽全弃而不可用也。
或曰∶诸家针科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出于经欤否欤?曰∶此多出于后世,于经并无考也。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古人治法,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又谓某穴宜留几呼,悻理尤甚。经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又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岂留呼而可为定准耶?经又云∶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不以息之多数而便去针。是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根据留呼之说,气至则可,气若不至,亦根据呼数而去针,徒使破皮损肉,有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浓薄,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规。所言某穴针几分,灸几壮,谓病宜针某穴,则宜入几分,病宜灸某穴,则宜灸几壮。针则不灸,灸则不针。不知其说者,既针复灸,既灸复针,为害不浅。
或曰∶《内经》明言足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此皆古法也。如先生所说,则经中所论,并皆非欤?曰∶此古人特论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为拘也。经曰∶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而病益。又曰∶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为度量者,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瘠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者是也。
或曰∶近世针法,刺左边之穴,将针右拈而气上行,将针左拈而气下行,刺右边则反之。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其法亦可师欤?曰∶经络周于人身,无有左右上下之别。今针左右不同如此,将谓左之经络,与右之上下两不相同耶?经曰∶刺不知经络之往来,血气之流行,不足以为工。此亦可谓不知经络之往来矣。
或问近世补泻之法,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用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其法是耶非耶?曰∶经云∶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此论一年阴阳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阴阳之升降,午前阳升阴降,午后阴升阳降,无分于男女也。考之《内》、《难》,男女脏腑经络穴俞血气昼夜周流,无不同。今言午前午后,男女补泻颠倒错乱如此,悖经旨也甚矣。
故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实须其虚者,针下寒也,刺虚须其实者,针下热也。曰寒曰热,以针下为候,何尝以提按而分男与女哉!
古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汪绍达先生曰∶穴法歌传世已数百年,并未帮助何用,但云相应而已。昔尝举以问老友濮云根据,据转述其师陆九芝先生云∶此针灸家一大秘密也。凡救晕针及拔针不出种种危险,皆于此相应诸穴下针,但从未有注明何穴救晕针,何穴救吸针,致后人无从措手。然果能明于各经脉中之气机,某经与某经互相贯通,此穴法歌中所云某穴与某穴互相为应者,有如何关系,自不难由此例彼,推类而知也。愚按∶吾师石屏先生于救晕针各穴,多至十余处,皆与此歌所云之各穴相符。盖吾师之针法,传于异人聂君,聂君又传于济宁州之高僧,除传授针法外,尚须授以炼气运气诸法,故能于极柔之金针,运以刚劲之真气,由孔穴以入经络,济危救急,指挥如意,又不仅在穴道之相应已也。
汪先生又云∶古法救晕针者,但取夺命穴救之。其穴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即是虾蟆儿上边也。今各穴相应之法,既经发明,救急之法益广。愚按∶吾师石屏先生于百会、人中、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皆能随时取以救治晕针之危急。信乎吾师门之所发明者,于古歌若合符节,尤足征渊源之有自矣。
承浆应风府,风池应合谷,迎香应上星,翳风应合谷,听会应合谷,哑门应人中,攒竹应大阳,大阴应合谷、睛明,内迎香应合谷,人中应委中,肾 应委中,髋骨应风市,足三里应膏肓,肩井应足三里,阳陵泉应支沟,昆仑应命门,昆仑应行间,申脉应合谷,太冲应昆仑,髋骨应曲池,肩井应支沟,尺泽应曲池,肩 应髋骨,间使应百劳,关冲应支沟,中渚应人中,少冲应上星,后溪应百劳,神门应后溪,通里应心,百劳应肺 ,膏肓应足三里,风门应列缺,照海应昆仑,鸠尾应神门,中极应白环 ,天枢应脾 。&&&&&&&&&&&&&&&&&&&&&&&&&&&&&&&&
今世所传之针法《内经》、《难经》所传之针法,通乎造化之理者也。今世所传之针法,率多无稽之言,岂可相提并论。
然古经文意深奥,必须沉潜玩味,乃能得其精微。今人喜简厌繁,贪求浅近。其于圣经视同虚文,孰肯留心于此。兹为普及针法计,取今世针法之近理,而为历代所传习,施之病患确有实效者,择要论列,以便入门。所论各法,虽多为他书所同有,然于他书传讹之处,概行订正。故针法之名称虽同,而所述之方法多异,学人幸勿以其近而忽之。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针穴上,令嗽一声,随嗽内针,至分寸候,针数穴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却用泻法。
令病患呼气一口,随呼转针,如针左边,以右手持针,大指推前,食指向后,轻提针头左转,如针数处,具根据此法。转毕,仍用右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却轻提住针头左转,略退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住针头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根据前法轻提针头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咳一声,随咳出针,此谓之泻。
补法则根据前法催气毕,觉针下气至,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若针数穴,俱根据此法。
行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入一二分,轻提针头,转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根据此法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
三才法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号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号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号曰地才。得气补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泻者,吸气针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气泻之。再停良久,退针人部,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施法同前。
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吸也。
候气法病未退者,针下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未可出针,出则病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病势已退,针下微松,如鱼吞饵之状,乃真气至也,方可出针豆许,搓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急扪其穴,泻者呼之去徐,不闭其穴。
近世针家十四法(以下各法,诸家之书不同。兹从实验后考订改正,其紧要异同之处,识者自能辨之)
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令血气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着力掐穴,右手持针,插穴有准,此下针之法也。
凡退针出穴时,必须摆撼而出之,所谓青龙摆尾者,即摇法也。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法也。
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泻三吸,泻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少时,方可出针。又一泻法,一飞三退,邪气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针宜速,提针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吸,宜缓提时,亦宜吸气,故曰退以清气。飞者进也。
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所谓白虎摇头者,亦用此法。又曰飞针引气,以大指次指拈针来去上下也。
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有浅深。又有补法,一退三飞,真气自归。其法一提至天部,三进入地部,提针宜速,进针三次,每停三息宜缓,进时亦宜吹气。故曰进以助气。
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
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食中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拈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努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气或行迟,两手各持其针,仍行前法,谓之龙虎升腾,自然气血搬运。故曰努以上气。
一说∶用大指次指拈针,名曰飞针,引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患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飞针引之,则气至矣。
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气。
按《内经》云∶针入而肉着者,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兹谓转紧缠针,与经不同。
补泻之时,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用次指弹之,象右泻也,每穴各弹七下。故曰弹以催气。
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兼子午捣臼提按之诀。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如针关元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盘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脐下之病,退出二分。
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一说∶扪者因痛处未除,以手扪摩痛处,外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
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挪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
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青龙摆尾
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又云∶青龙摆尾行气,龙为阳属之故。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
似手摇铃,退方进员,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云∶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进则左转,退则右转,然后摇动是也。又云∶白虎摇头行血,虎为阴属之故。行针之时,插针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每施五息。退方进员,非出入也,即大指进前往后,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摆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荣也,龙补虎泻也。
如入土之像,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又云∶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内也,左右拈针也。)又云∶下针时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盘而剔者,行经脉也。
展翅之仪,入针至地部,提针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吸而右退,呼而左进,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针之时,入天插地,复提至天,候气入地,针必动摇。又复推至人部,持住针头左盘,按而捣之,如凤冲风摆翼之状。盘而捣者,行络脉也,凤补龟泻也。以上四法,所谓通关过节者也。
下针之时,先行龙而左转,可施九阳数足,后行虎而右转,又施六阴数足,乃首龙尾虎以补泻。此是阴中引阳,阳中引阴,乃反复其道也。又云∶先于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即九阳也),令九阳数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阴也),令六阴数足,首龙尾虎而转之。此乃阴阳升降之理,住痛移痛之法也。
先于天部持针,左盘按之,一回,右盘按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拨弩机之状,如此九次,像青龙纯阳之体。却推针至地部,右盘提之,一回,左盘提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纯阴之体。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按之在前,使气在后。若气血凝滞不行,两手各持其针行之,此飞经走气之法也。
下针之后,调气得匀,以针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数。左右转之,道引阴阳之气,百病自除。谚云∶针转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臌膈膨胀之疾也。
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针穴,方可插针,令天气入,地气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飞,飞,进也。如此三次,为三退九进,则成九矣。其法∶一次急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随按令病患天气入,地气出,谨按生成息数,病愈而止。一说∶三进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九阳者,补也。先浅后深者,浅则五分,深则一寸。
先深后浅,约入一寸,用六阴,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气入,天气出,热可退也。又云∶一飞三退,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随提令病患地气入,天气出,谨按脏腑生成息数,病自退矣。一说∶一度三进三退,则成六矣。六阴者,补也。
先寒后热,浅以深,针入五分,行九阳之数,热至便进针一寸,行六阴之数,乃阳行阴道之理,则先补后泻也。
先热后寒,深而浅,先针一寸,行六阴之数。寒至便退针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乃阴行阳道之理,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
针入穴后,行九阳之数,气至慢慢转换,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到于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拔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阳之数,得气随吹按添,就随吸抽提,其实在乎动摇出内呼吸同法。以动摇出内呼吸相兼并施,故曰同法。谨按生成息数足效也,此治瘫痪半身不遂之疾。
下针至地,复出于人。欲气上行,将针右拈;欲气下行,将针左拈。欲补先呼而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退搓拈,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病所。再用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四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然后用循摄爪切,无不应矣。
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病患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
亦可龙虎交战走注之病,左拈九,右拈六,是亦住痛之针。
下针之时,先行进退之数,得气便卧倒针。候气前行,催运到于病所,便立起针,复向下纳,使气不出。
又云∶下针之后,如真气至,针下微微沉紧,如鱼吞饵之状。两手持针,徐徐按倒,令针尖向病,使气上行至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上行不回也。
用针之时,先进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入,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根据前法,可治 癖 瘕之病。
注解标幽赋此赋自宋元以来,即相传不废,针灸法之全体大用,包括无遗。在针灸各歌各赋中,最关重要。各书中亦重载有此赋,但文多不全,且无注解,于读者甚为不便。兹照古本录其全文,并加详注,以供学人之探讨。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第一韵专论针刺之当谨慎,不可造次,须辨经络阴阳、脏腑虚实而行补泻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第二韵专明十二经脉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阴之脉穴出云门为始,至丑足厥阴之脉穴出期门为终。周而复始,相为循环,与滴漏天度无差,号曰斗合人统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十二经络,督任两经,贯串三百六十余穴,以同日度,并诸络十二经、奇经八脉,皇络、孙络、横络、丝络,未尽取名。然不过一昼夜脉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背为阳,行于阴俞,腹为阴,行于阳俞,总三百六十余穴,左右辅助,合穴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三阴从足走至腹,手三阴从胸走至手,《难经》所载明矣。)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手法在人,根据经用度。)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气血多少,已注经络,不必重论。)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指弹其穴,穴下气轻滑慢,气未至也,勿刺。待气至,方可刺也。穴下气来沉涩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至也,可留则留,可速则速,寒则留,热则速,不可失时,候气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气至,方可刺也。)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至穴下,若鱼吞钩,若蚁奔走,或浮或沉也。)
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穴下气不至,若虚堂无人,刺之无功,不可刺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不治。
(气之至也,刺之即愈。气未至也,如刺绣工,徒劳人尔。)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古针有九名,毫针按七星,斡运璇玑,最为常用。)
本形金也,有触邪扶正之道;(金者,刚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气也。本形言针之为物。)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针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犹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针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针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然拟于毫发,同贯多歧。
(恒所用者,毫针也。按黄帝铜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止有八分为针柄,是针二寸四分也。按气血经络,变化无方,惟针所治。)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脏腑要分表里虚实寒热,针法在斯矣。)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太乙移宫之日,八风之邪,主人寒热头痛。若能开辟四关,病可除也。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脉也,脉息见于穴下,气至可刺之。脉息不至则不均,不全则不定,穴下气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土是根基。
(先占口鼻,呼吸匀者可刺。水土者,太溪、冲阳也,绝则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井。相根据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疑者,疾也)。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别两支。
(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跷者,阴跷、阳跷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根据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字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取穴莫熟于分寸,详字意最紧。手背、足背、脊背阳部分,在两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脚底、肚腹阴之分,在筋骨 之间,以指下动脉应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取五穴者,谓如阳经用甲丙戊庚壬时,取一时分井荣俞经合,五穴既定,然后取一穴得时刺之,三经者,假令胆经受病,宜取肝经。拘关又取脾经,甲胆与己脾为奇耦,三经只取一经,余同此例。)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此言经络须要精熟。督脉任脉,一阳一阴,在明师手指,不可造次。)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下为本。故知标病大,本病轻浅也。交贯之路,谓阴交阳会,走经走络,配合之处也,皆可互标而刺之。)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门海,出入之道。俞募,终始之处,五脏各有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阴俞阴谓之交,阳原阳谓之会。)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灵枢》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此谓三结四根,有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手太阴根于少商,溜于太渊,注于列缺,入于迎香。手少阴根于少冲,溜于神门,注于通里,入于极泉。手厥阴根于中冲,溜于大陵,注于内关,入于天池、 门也。按《灵枢》此篇,不载后一段。)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用针八法者,迎随一也,转针二也,指法三也,针头四也,虚实五也,阴阳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补虚泻实,损益在此八法。五门者,井、荥、俞、经、合也。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四季月刺俞穴。五门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门,同年辰例。客者,客邪也。主者,主气也。知之者,刺之无有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沟走甲胆,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肠,戊丰隆走己脾,己公孙走戊胃,庚偏历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肠,壬飞扬走癸肾,癸大钟走壬膀胱,三焦与包络相为表里,此为十二原穴。八脉者,奇经也。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是为八脉也。八会者,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此八穴阴通八脉,相符而用。)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时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时十穴,五六三十,两手两足相对,共计六十穴。一时平取十二经之原,亦可偏经而已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经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古人云∶有八法,弹、拈、循、扪、摄、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下再执呼吸也。)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击。黄帝云∶是动则病,经气更取,所生者病,血络更然。故上下前后左右腹背交经平刺也。)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针之刺缪,交平而刺巨,随气色而针之,故不同也。)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此言三部九候,刺虚实寒热表里也,而后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古人云∶口温针暖,毋令针冷。与皮肉相和,故不损折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穴在重按有准。右手轻拈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此明用针规矩法式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三阴之交,与三阳别走阴跷阳维,皆治产难下胎血晕,此之谓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风科有一,痹言风寒湿冷而为痹也,接续刺包焦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点滴下,渗者浸浸而下,带者随便溺而下。荣卫气息安定,方可刺之。)
静以久留,停针候之。
(用针刺产难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针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照海通阴跷,足少阴经也,可刺喉闭。大钟走足太阳,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疼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百病麻痒不仁、清冷者虚也,可补之。疼痛者实也,可泻之。五门所主不同,并主心下满闷,荥主气热恍惚,俞主体节疼痛,经主寒热喘嗽,合主气逆泄利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泻阴 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补。
(此一节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子丑寅三时者,阴中之少阳,不足为用也。午前卯后,乃辰巳之时,阳中之老阳,可治万病之虚寒。
酉戌亥三时,阴中之老阴,不足生发也。离左酉南,乃未申之时,阳中之少阴,可治万病之烦躁者。温其虚寒,则针而补之,灸而呵之。冷其烦燥,则针而泻之,灸而吹之。以丈夫同室女,妇人比童子治之。)
循扪弹怒,留吸母以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此言八法虚补其母,实泻其子也。)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此明左右转针补泻,取手俯手仰法也。)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六邪,风寒暑湿温燥;人有六情,喜怒哀乐好恶,共十八事,皆禁忌不可针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日魂魄皆满,血气坚盈,不可补也。晦日月空已尽,人气亦衰,不可泻也。朔,日月会也。月之阴魄未成,日之阳魂始生,人气亦然,故不可泻也。上弦月始生,气血始结,卫气始行,不可夺也。下弦月始减,人气血亦空,不可迎也。古圣有云∶针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内,晦朔弦望四日,谓之四忌。)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源,免投针而失其位。(位者胃也。)
(灸不当其穴,损伤荣血,肝也。刺不中其法,丧败卫气,胃也。)
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 ,二十有二。
禁针穴歌禁灸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同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令闷倒,三里急补命还平。&&&&&&&&&&&&&&&&&&&&&&&&&&&&&&&&&&&&&&&&&&&
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并风府,天柱素 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同,经渠天府中冲位,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并阴市,伏兔髀关及委中,殷门申脉承扶忌。
针验摘录(一)头风袁总统身体素来甚好,其思想与记忆力亦远过常人。冬日不怕寒,头更不畏冷,在小站练兵时,于溯风凛烈之中,常光头出外。初不以为意,后因受风过久,时觉头痛,一遇思想太过即发。民国初年,遇有不如意事更甚,但不过数日即瘥。三年之春,因某项事逆意,而痛增剧至三十余日不愈。南通张季直先生电保石屏先师,力言可愈此疾。得京电复时,适慎庵在沪,师嘱随行。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皆以泄风泄热为主。每一针刺入,袁即感觉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扶肠胃而下。师曰∶此即风散热降之象,应手而愈。袁总统称奇不置,浓谢而归。(二)阳痿南通张涩老,中年即痿而不兴,其时尚未生子。病原由于幼年用脑过度,可见性与脑最有关系,不尽由于也。耳石屏师名,情托请治。其时石屏师为富安场盐大使,情不可却。为针肾俞、关元、气海、中极数穴,即日见效。后每觉疲劳时,必延往治。石屏师罢官后,常驻于通,皆涩老为东道主也。一次随师往,见其仅针关元一穴。因询一针足乎?师曰∶此补精而活其气,不宜太过,过之则兴奋,过甚反于年老阳强阴弱之体不宜。予亦承赐一联(能以金针引 起 曾从黄石受书来),并长跋于侧,今尚什袭藏之耳。(三)中风戊辰之秋,张盛全病中风不语。在中西医束手之时,余为之针百会一穴而苏,其时人皆以余为善治中风。其实中国之针,何病不可治。己巳春,枥城曹幼珊先生,忽中风而神昏不语,由张盛全急邀余往,脉已停止,两目紧闭,呼之不应。询其家人知病发仅一小时,数日前已觉口眼歪斜。此乃实症,不可误认为虚,乃为针肩井、三里等处,其脉立出,口已能言。询其本人,则云四肢麻甚。余复针头之风府。足之涌泉,三日即能起坐。复刺口角之地仓而口正,刺目 之睛明而眼不斜,七日即康复如常。八年来体健身轻,虽七十有一,视之如五十许人也。曾以神针寿我四字为赠。(四)臂痛臂痛不能举,在医理上缘因甚多,虚实寒热皆可使其病也。初起人不留意,后至半身不遂,全体不用,大病造成,治之已迟,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褚德彝先生之夫人,臂痛经年,中西杂治,百药无灵,最后就诊于余。其右手不能平肩,日夜酸楚无宁息,断为肺络之痰阻滞血脉。为针曲池、合谷,应手而瘥。是以褚先生赠联( 石名言征吕览 针俞神术阐仓公),有一针而愈之跋,所以纪实也。(五)手麻吴兴陆连奎先生体健无疾,惟左手常麻,曾经中西杂治而不效,皆云防作风疾。前年其夫人因患偏头风痛为余治愈。而信金针必可疗斯疾,针手三里即愈。是以本书序文中曾道及也。凡手足微麻,人都不在意,而不知风症之初多有此类现状。如不即早图之,引起他症以至不救者甚多,如脑充血、脑裂、心脏病等。在中医医理上追本穷源,皆中风一症之分门别类也。(六)盲庚午冬,余受苏州朱姓之请,频行有竺氏者来延治盲,有急不待缓之势。而朱姓之中风又不能略迟,不得已允以当夜归来。夜返申时,在站为其迎往。病患年三十许,服务于沪宁铁路。道其家人曾患盲剖腹而死。其父羲庵先生年七十有八,见其子病而焦灼,惶急之象,溢于言表。病象在右少腹奇痛,右足不能伸。予只针归来、三里、气海数穴,其痛立时即止,足亦能直。三次后即行走如常,来寓就诊,五日其病如失。羲庵先生仁和旺族,善绘事而能诗。因其子鹿奇先生之疾,即写竹屏四幅,中有一诗,“横截风烟竹两竿,黄山白岳出群看,金针度尽人间厄,太乙真传不用丹”之句,乃见其子大病之愈出乎意外,极其高兴,故诗画皆生气勃勃也。(七)中风师君兰亭老而健,某年来沪,寓于浦应仙家。夜半睡醒,忽口眼歪斜,语言难出而半身肢体同时麻痹。延西医王某治之,谓此病西法并无专药。如延余诊,当有效。师仍游疑,复请某国医博士,多方疗治,犹不见轻,乃请余治。予谓病在少阴,痱症也。为针气海、环跳、肾俞等穴。顷刻之间,麻痹半身即能自行转侧,十日即完全告愈。某西医闻之曰奇矣。师君时已六十有三,次年又生一子。(八)肠癖书家颜二民患肠癖十余年,其苦万状,中西医治终未能愈。乙丑余由陕军谢职归,遇于邗上,殷殷求治。为针手阳明数穴,以泻其热而通其壅,数日而愈。颜书一联(铁骑威边徼 金针度世人)以志感谢。肠癖之症,虚实并有,颜乃实,故效速。如属虚症,则养阴补脾,清胃固脱,缺一不可。甚矣,同一用针,同一治病,而其难易相差如此。是故学针易,识症难也。(九)脚面毒瘀甲戌春,往上海某医院,为某姓治第四期梅毒入络。因其心脏衰弱,该院无法疗治,而由某君求余针之,是以间日必一往。一日闻女病室中,有北方口音之女子,嘤嘤作泣。余问故,某君谓此是警局董队长之妻,今将锯腿,是以悲泣。询其病状,则云脚面红肿而痛,已住院六月不瘥。某君怂恿予为之设法,余怜此妇如无足几等于死,即往详询病情,始知由郁热而兼外感,邪留经络,中西杂治,药石乱投。断以温补之剂,邪不能出,下注于足,以致红肿大痛,气上冲心,日夜不安,寝食俱废者数月。余谓此病无需锯腿,可用别法以救之。而该院之某医,谓君能愈此病乎?余云中西医皆能愈,独君不识此症耳。先以提毒散瘀外治之法,即在委中放毒血盈升,针三里、悬钟、三阴交等穴,次日即安,十日大愈。节至中天,惠我角黍金丸,夫妻同来,叩谢再生之恩也。(十)肩背痛叶氏媪,六十又三,患肩背痛,由颈循督脉而下七八寸,转侧不能,因此两臂亦痛不能举,日夜呼号,惨不忍闻。诊其脉沉迟,舌绛滑。《灵枢》云气胜有余肩背痛,适在督脉之上,肺实可知。先泻其肺俞,当夜即能安睡,再针肩井、肩 、曲池而愈。(十一)胸痛朱右,年四十二,体素弱,中脘常隐隐作痛已十余年,时发时愈。近月连痛不已,甚且至于昏厥。初以手按之,痛可暂止,继则拒按,似觉有一气块由下而上,如至鸠尾处则大痛,再至咽间则厥矣。脉大而数,舌黄黑且垢腻,断为浊阴之气结于胃脘不散。为针中脘、三里而痛渐止,再刺关元、照海,即下黑色如栗之矢若干粒而愈。(十二)子宫岩老友解梅生兄之夫人,少腹中硬痛拒按,某西医谓为子宫生岩。一再检验,确定无疑,舍解剖之外更无生理,以此病商之余。余谓子宫岩乃新病名,其实乃气血所凝,到处皆可成岩,不独子宫,宜以气化之。为针气海、肾俞诸穴,当日痛止,更数日而块消。凡有形之病,皆宜设法消散为上策,实在不能消散,再设他法以解之。去块之法甚多,有急治,有缓治,病实无妨用猛剂以攻之,病虚亦有助其中气,使其辅正祛邪,亦可渐收大效。(十三)肾不纳气南海莫君敏庄,侨居燕北有年,平生喜藏金石,是以搜罗甚富。庚午以臂痛不举,向余求治。见其行动即喘,脉大而空,两尺尤少力,入夜则口渴咽干,小溲频数。余告以君之本病,乃肾气不能收纳,其臂痛不举,乃标症也。如不根本治之,花甲之年,岂有肾虚而能延寿者。即针肾俞、关元等穴,并书专门补敛肾气之方为丸治之。二月之后,本标各病全愈。莫君以其收藏之历代帝王玉玺印成四屏,并跋予为治病经过以留记念云。(十四)臂痛宋子良先生患左臂痛,连带至手,延至三年,百方医治而无效。后由某外医为之解剖,先后六次,痛势仍不少减,且不能确指此症究属何病。最后延余治之,身强体壮,一望而知为康健之体,脉亦坚实,饮食起居,无一不好。惟右手掌背之肌肉瘦削异常,仅余皮骨,以虎口萎缩尤甚。多处穴道,无法下针,只好先针曲池,去针以后,云甚松快。次日告余曰∶往日多为痛醒,今晨居然醒而不痛。计针三日,痛势全愈。惜合谷一穴,因肌肉缩尽,仅余上下二层皮,无受针之余地。盖解剖之术只能施之于有形,可以割而弃之。若经络之气为邪所伤,无形无影,于此而加以剖割,此在高明之西医或可优为之,而在中医之治法中,则殊不能赞一词也。(十五)心痒丙寅春,余来游沪,时下榻同益公。其司账何绍全,邗人也,素有心痒病,闻余至,欣然向予求治。自述病起于八年前,初觉痒时,异常难受,百治不效。后为痒所逼,狂奔多时,居然痒止。起初二三月一发,后即愈来愈勤,现下一日一夜之中亦屡发不止。虽严冬亦不暇着衣,痒发时,非速奔不快。予谓此乃心气郁结,血液过腻所致。狂奔则结气解散,血亦转清,此所以有效也。为针肺经云门,心包络天池、内关各穴,专用泻气散血之法。二次以后,痒不复发,此亦奇疾之一也。(十六)腰痛甘镜先律师,留欧美有年,饮食起居皆有西洋化,以致遇有疾病,亦无不用外医。一日其夫人病腰痛不能辗转,注射电疗诸法无不用尽,终归无效。余素与甘友善,甘乃询以斯疾足下金针能愈否。余答金针无病不治,何况区区腰痛。乃刺肾俞,一补而瘥,镜先以神术目之。夫腰痛之起因甚多,虚实寒热皆有,须看准病原,自然发无虚射。甘夫人乃肾虚腰痛,如认为实症,用力去邪,殆矣。如孙东吴俞逸芬诸子,皆患此病,无不病随针去,而针法亦各不同。盖皆按照各人病原针之,不是千篇一律也。(十七)膈食姚守仁先生之夫人,肝木不和,体又素弱,于归十载,未经生育,以此肝脾之病影响于胃,发生膈症。三年来不能进粒米,仅以流汁度其生命,咽中如有物窒塞,腹虽觉饥而不能下咽,夜来必有潮热,经亦不调而多带。细思非舒肝和脾,不能开其生机,徒治胃病,如以石投水。乃先刺期门,再针膈俞、白环俞、中脘、中极等穴,食欲大增,升能经调带止。今年已育麟儿,此乃病理中应有之效,并非出乎意外也。(十八)胃病曾则生任沪保安处副处长时,曾病胃疾,食不甘味,中脘作痛,日渐瘦削,卧床数月,几无生理。解震皋先生与则生有师生之谊,往探其病,而则生泪出,以为生机绝望。震皋先生以其侄梅生兄曾有痼疾,为余所愈,令延予治之。询其经过,中西杂治,补泻兼施,终无起色。予只为针中脘、关元诸穴,其疾良已。盖曾君之病,不过胃阳不足,消化不良,以致失其营养。治法虽多,毫不中病,诛伐无过,安得生机。予不过为之拨动机关,令其胃阳畅遂而已,岂有其他妙巧哉!(十九)蛇蛊蛊症江浙不多见,余随宦在川滇及游历两广,曾有闻见放蛊害人之说。谓由五毒蛊合而为一,饮食起居坐卧之地,皆能传毒,此齐东野语,不见经传之谈。然亦有受山岚瘴气,腹中便尔成形,或水土不宜,初到水远山遥之地,体质与风土不合,亦易发生此病。庚午,奥人陈姓,肢痛治愈后,其家一区姓媪云有胃疾,余以为普通胃病,嘱其来寓针之可也。越日媪来求治,自云病已七年,而中脘坟起,腹饥则痛,多吃不易消化之物则安。七年来,日渐加重,人则奇瘦,其脉大小不一,顷刻异状,其舌满布红白相间,杂之小点,而如蒙以一层灰白之薄苔,断为蛊症无疑,试针数处。次日再来,云不针尚可,针后虽多食而痛不能止。即为再针中脘,不十分钟而狂呼大痛,欲自拔其针,禁之则云要吐,口即喷出奇臭之水,随出一物,类似蛇形,长逾一尺。蠕蠕而动。同时诊室中之病者,皆带针而逃,一时秩序大乱,而区媪晕矣。顷刻即苏,七年痼疾,经此一针,病根全去,良深快慰。怜其贫困,乃以药物助其调理,不久即平复如常。(二十)干血曹女年十七,忽停经九月,人渐瘦,脉沉实,舌白,口渴心烧,中脘痛,少腹左胁下痛而拒按,夜来潮热盗汗,便结溲少而热,微咳无痰,皮肤枯燥,肌如甲错,无一不是干血痨之症状。但室女停经与妇人稍异,治法亦各有不同,较之曾经生育之妇人尤为棘手。乃一方用去瘀之法,刺其肝脾各经之穴,其腹痛拒按之状渐解,一方又以培养新血之法,从期门等穴启其生机,心烧潮热等症亦退。前后月余,其经复至,诸病霍然。(二十一)死脉一日在蒋某家治疾,有附诊者一。三十许之妇人,云日来偶觉胃纳不健,请书一开胃方剂,按其脉大异之。询其有无他状,云无。余未书方而告其家人曰∶殆矣。其脉二十至必一停,停后不能复还,继而复动,则与前后不能接续。经云一息不运则生机穷。此在脉法中谓之代脉,虽无大病,必难久存。蒋某以余故神其说,未之信。十余日后,忽患气塞而没,是乃气脱,非真窒塞也。至此方信余言之不谬。(二十二)小肠气名画师金健吾,乙丑春病小肠气,左囊肿大,寒热交作,转侧不能者有日矣。余因嗜画,耳其名,由友人之请托而往诊。乃为针归来、肾俞、气海诸穴,数日即愈,今已十余年而未一发。夫小肠气之病,虽似有形,而实为气所结,其气一散,其形立消。今之医家,误认为实。在有形之病,可以割而弃之,岂知此等病朝割去而夕复生,屡生屡割,不死不止。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即在他事,且犹不可,况病关生死,岂可草率从动,用剖割草菅人命。因论小肠气,而可悟其他类似之病状治法矣。(二十三)齿痛黄金荣先生病齿痛二十余日,遍服清泻苦降之剂,始终不效,寝食为之不安。余适有他事往谒,问此病针法能治否?余谓舍蛀齿外皆可治也。即为针合谷、吕细等穴,针去痛除。先生云金针治病如此神速,悔不早用之,致多受二十余日之痛楚云。(二十四)腰痛中外医家商讨金针医学时,有同文书院院长大内畅三先生在坐,询及金针能治年久腰痛否?余曰可。间日邀诊,谓余年六十有二,病已十又三年,平日起居坐卧均感不便,惟阴雨之先,节气之前,不但不能转侧,且腰部肤冷如冰。中西杂治,终未离去痛苦。前曾一度归国,请其国中著名针灸家治之,亦无大效。言次即以手臂腰腿等处之灸疤出视。余谓《内经》云太阳所至为腰痛。太阳,膀胱府也。又云腰为肾之府,转侧不能,肾将惫矣。今既不能转摇,而腰部肌肉又异常觉冷,其为肾阳衰败无疑,宜温通肾府,以去寒湿而助元阳。即针肾俞,腰部立觉奇暖,去针后即起立如常,谓十余年之痛苦去于一针,何神速乃尔,即书东亚神术四字为赠。&&&&&&&&&& 跋《金针秘传》为吾师合肥方先生慎庵手着。师世家子娴兵法,总师千军旅之余,得黄公石屏金针秘诀,十年来蔽蓰尊荣,行道海上,起死人而肉白骨何可胜纪。窃唯一命之士必怀济人利物之心,良相良医本有异途同归之趣。诵古人一将成功万骨枯之句,则舍彼就此,人爵何如天爵乎!痴佛浮沉宦海,无补时艰,一官匏系非所愿也。前年函求方师指示金针大法,蒙恩开导,遥沐春风,获其余绪,颇有奇效。推吾师之学而广之,不亦足以济世活人耶。今师将黄公石屏所授秘诀及历代针经之奥妙,着成此书,则活人功德垂百世而无替也。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弟子赵痴佛谨书于山东高等法院
发表于: 14:34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