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告诉我催眠术和心理学的理解怎么理解

&|&社长:&(社长)你好!我是社长
,热烈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小编团队!&&&&&从现在开始,你有权点击“&&&&&&&&&&&&&&&&&&&&&&&&&&&&&&&&&&&&&”,顶起你认为够得上“精品”的稿件&&&&&任何一篇你所推荐的稿件进入精品库,都标志着你的一次成功!&&&&&你成功的比率(成功数/推荐数)越高,你的小编等级越高!为了让你的推荐成功率更高,建议你认真理解本精选社的定位,吃透在这个精选社里,什么样的稿件才算的上精品。做个好小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独到的品味、深入的理解力。好了,你可以开始了,祝你成功!是的,我要成为小编同时加入该精选社您现在的推荐指数是&1您的下一等级为:二级小编。您需要至少推荐5篇投稿给社长,并有20%的投稿成功进入精品库!关闭&>&&>&投稿详情有催眠这回事吗?催眠大师都是真是假?....催眠的奥秘:看谁掌控了你的心智
&(社长)&投稿于& 20:23
浏览(1383)|&评论(0)
不知道小伙伴们对催眠是否有兴趣,反正lz是一直都对催眠十分好奇。LZ之前看了《催眠大师》的预告片,感觉片中对催眠描写的神乎其神,十分吸引人。那到底什么是催眠术呢?正常来说催眠术指的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从而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技术,比如说徐峥在预告片中所提到的催眠疗法,指的就是一种使用催眠来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等其他身心疾病的治疗方法,看起来很神秘有木有?LZ今天想请各位大大们来给辨别一下这些催眠术到底靠谱不!李松蔚、文首先要说的是,催眠术和催眠治疗是两回事,虽然它们都运用了共通的原理。这个原理是什么?我个人用两句话归纳:1)人在恍惚状态(trance,即意识不清楚的状态)下,可以产生很多奇妙的,深度的解离体验;2)人在恍惚状态下是很容易接受暗示(suggestion)的,其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催眠的种种神奇,都跑不出这两句话去。下面分别介绍催眠术和催眠治疗。催眠术的实质是什么?它是一种舞台表演的形式,其中,与魔术表演最为接近。我想,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没有人会相信魔术师真的具有魔法。但是,魔术师在舞台上的任务,就是运用种种魔术原理,创造出一种「欺骗」的效果,让观众真地,哪怕是短暂地「相信」确有魔法存在。如果在过去,他们创造的效果足以令普通人奉为神明,但是今天,也只能追求一瞬间的震撼。观众无论怎样目眩神迷,心神摇动,也会想:都是假的,等下就到网上找揭秘文章去!而今天看催眠术表演,我想大抵就是一百年前的人们看魔术表演时的状态吧。要知道,相比于这种表演技法的纯熟,心理学的发展实在太落后,不少「心理学家」也承认存在神秘的、不可认知的「无意识」现象。所以,今天的人们看到催眠术(表演),大部分都吃不准催眠术(魔力)是否真有其事。心态大多是:也许是真的呢?毕竟心理学是很神秘的……这就是我对催眠术的理解,虽然可能会让有的人大失所望。要说明一点:即便说催眠术是一种表演形式,也不等于否认了催眠大师的存在,更不能妄言真假。就像魔术表演也有大师和初学者一样,同样的一套技巧,在有的人手下就毫无效果,刘谦表演出来却能让人惊叹。你能说他的魔术是假的么?要看怎么定义。——假的魔法,却是货真价实的魔术。催眠术也是同样。催眠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是真的,但他们追求的是,我们对他们的想象比他们真能做到的更高十倍。——你要因此说术者是骗子,那也只能说是你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催眠原理除了可以应用于表演,也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有的地方用催眠来实施麻醉(我真的见过)甚至无痛分娩。最常见的医学方面的应用,就是催眠治疗。它和催眠术完全不同。它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催眠原理,以达到某些特定目标。我本人接受过催眠治疗的培训,有时也会在临床中用一点催眠,但我不会催眠术表演。催眠治疗师想做催眠表演,或者催眠表演者想做催眠治疗,其实都是隔行如隔山。在催眠治疗中,临床心理学功底、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以及对案例的概念化是最主要的,讲究的是在一对一的治疗关系中,如何运用催眠原理更快地实现临床目的;对催眠术表演来说,舞台表现力和临场判断才是基本功,之后是对催眠原理的掌握和应用。地基上的高楼虽然相似,地基却扎根在不同的地方。催眠治疗也要用到恍惚状态,而恍惚状态和解离体验有千丝万缕的相关。解离体验一直是神秘主义的源泉:解离性遗忘、漫游以及多重人格都属于这个范畴,这是悬疑作品最为钟爱的主题。所以我们看催眠治疗的故事,觉得高端大气,好玩得一塌糊涂。其实,这方面的现象即使在临床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仍属于未被开发的盲区,我们接触的故事大多是小说家和电影编剧的附会和巧思。现实情况中,绝大部分催眠治疗都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观摩一个催眠治疗的过程,你会觉得没什么神奇的,即便在整个恍惚状态中,你也会以为只是一种深度的放松而已。直到最后改变发生了,可能你都没明白是怎么发生的,只是隐隐地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除了催眠术表演和催眠治疗,生活中还有其它很多日常现象,其中有意无意地涉及到催眠的原理。读小说读到疑真疑幻时,就是一种催眠,好电影也有催眠效果(不是让你睡着的意思),听音乐会、看演唱会、读一首诗、观一幅画,赏一段舞都可能有被催眠的体验,恍然如神游太虚,那就是作者的功夫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有一回听一位名家唱大鼓,告诉我:跟听录音完全不一样,没法比,没法比。我问他怎么没法比?他说:老先生台上一个身段,一个唱腔,你就被吸进去了,恍惚间穿越到千百年前,身临其境,森森然觉四周有金戈铁马之气,听完之后,有失魂落魄之感。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那就是被催眠时的感受了。催眠的另一个作用是恍惚状态下的暗示,甚至能让人一辈子都深信不疑。这方面生活中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两个其实并不相爱的人,很可能因为某种暗示,自以为产生了爱情。又比如广告,比如传销,和某某主义,都含着催眠的暗示原理。《催眠大师》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也在给观众暗示,暗示的内容是:「催眠很神奇哟」。就我周围的反响来看,这暗示的效果还真不差。相比于舞台上的催眠术和诊室里的催眠治疗,我反倒觉得这些生活中的催眠现象,更神奇,更耐人寻味。催眠的奥秘:谁掌控了你的心智1,论催眠和心理学的关系催眠和心理学貌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魔术与物理学的关系一样:一种舞台表演形式与一门专业学科的关系,也就是没关系。物理学家没有受过魔术表演的训练,更说不出魔术背后的关窍。如果硬要他们说点什么,他们只能说:魔术逃不脱正常的物理现象,其原理必定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心理学家也会说同样的话:催眠无论看上去多神奇,本质上也逃不脱正常的心理现象。魔术师对此不置可否。反正他们也不大在意书呆子的物理学家,那些高深的理论研究对魔术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催眠师看心理学家时多半也有类似感想。反过来说,物理学家对魔术的态度大概会比对其它表演形式多一分警惕:毕竟,这种表演追求的目标,就是制造一种假象,让观众——哪怕是短暂地——「相信」魔术师真的具有超自然的魔力:真的!他们刚刚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规则!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这事值得警觉。再偏一点,就走上了装神弄鬼的伪科学不归路。但物理学家也不必太担心。今天是科学昌明的时代,观众也不是傻瓜,看表演时无论怎样目眩神迷,心神摇动,心里还是清楚:这些「魔力」都是假象,物理世界的规则永远是成立的。——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对催眠表演就没那么放心了。2,你的银行账户是安全的大家看过催眠术的表演之后,常常会一身冷汗:催眠师把人操纵到这种程度,那万一他们催眠我之后问出我的银行账户密码怎么办?——不必担心,如果催眠师真的具有那种能力,他们早就是亿万富豪了,何必走江湖跑码头,靠演出讲座培训挣钱?并且催眠术也早该被列为禁术。你想,如果催眠师直接给人暗示,让人大概晚上八点二十分跳楼,岂不是神不知鬼不觉,天下第一流的杀手?这种事一想而知,只可能存在于小说家的幻想中(九把刀的《杀手》系列就有这样的杀手兼催眠师)。这种怀疑,就跟看了刘谦表演的穿墙魔术,忍不住想「我靠,他岂不是可以直接把手伸进ATM机里拿钞票?」一样。只不过魔术容易澄清,催眠术则总是让人半信半疑。这也怪不得观众,因为就像前面说的魔术表演一样,催眠术追求的目标,恰好就是给观众制造一种假象和错觉,亦即:「催眠师可以取代我,操控我的心智」。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制造这种假象的基本原理。3,生活中的恍惚状态你一定有过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特殊时刻。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你困得不行,昏昏沉沉又没有真的睡着的时候。这时候别人在耳边说什么话,都没法进入脑子认真思考,整个人都转不动了了。比如我突然说:「来,给我吧」,你就晕晕乎乎地把手里的一枝笔递给我了。——咦!为什么要听我的话?你说不清。——这枝笔之前什么时候抓到手里的?也完全没印象了!这种状态叫做恍惚状态。它不等于睡着了,但又不是普通的清醒,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自以为是清醒的,但大脑的皮层活动受到了抑制,只能进行非常有限的加工。我们在困倦时,最常进入恍惚状态。我晚上看书看得迷迷糊糊的,自以为还在看,其实脑子根本没在转。看到困得不行,折上一页睡着了。第二天醒来看着折页的地方**:这页我真的看过吗?怎么一点都没进脑子呢?在恍惚状态中,发生上述的事情一点也不神秘。但是,我如果借此做出一些神秘主义的解释,比如:「你被我用某种法术操纵了!这期间发生的事你都不记得了!」不但你会倒吸一口凉气,旁观了这个过程的其他人,可能也会倒吸一口凉气。4,生活中的暗示暗示就是在催眠过程中,施术者对受术者发出的指令。有人说:暗示是催眠的核心,这让暗示听起来很有几分神秘感。其实,暗示的英文就是suggestion,另一个含义就是「建议」,一下就没了高端大气的感觉。事实上,暗示确实也不神秘。暗示分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两种。对于直接暗示(direct suggestion)来说,翻译成「暗示」大概会有误导性,因为它一点都不「暗」,把它翻做「指示」会更准确些。「晚上请我吃饭!」这就是最普通的一句直接暗示。当然,你会觉得这句话一点都没威力,因为只是直白的要求,谁都可以拒绝。不过这种要求也有技巧,高手说出来,也可以夺人心志。间接暗示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脑补」,即暗示点不由施术者直接说出口,而让受术者自己头脑生成。我说「1,2,...」,你就会想到「3」;我给你写出七个字:「找呀找呀找朋友」,你就会自动想起一段曲调。这种暗示比直接暗示更有难度,但效果也会更好,不容易招致对方的防御。就像我直接暗示你:「你现在身上很冷」,不一定成功。但我要是说:「你看外面有好多人,他们戴着厚厚的帽子,围着围巾,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雪向前走」,或者更简单地说:「设想今天是冬至……」你并不清楚我想暗示什么,但冷的印象可能已经开始在你头脑中形成了。除了暗示的技巧之外,暗示的效果也取决于听众的意识状态。不难理解,我们越是在恍惚状态中,或者注意力越是集中在其它事情上,暗示发挥效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当你正在专注于看书的时候,我对你说:「饭做好了」,你可能就恋恋不舍地放下书站起身,几秒钟后才会意识到:明明离饭点还差一个钟头呢!5,生活中的解离体验你也许偶尔会有这种经验:自己好像不属于自己,不认识自己了,也不知道在何处,忘记了要干什么,对时间失去概念,无法判断过去了多久……这种体验叫「解离」,英文是dissociation,过去也翻译成「分离」,但还是解离更准确些。中文有时也说「失神」。偶尔的解离体验是正常的,但是严重的解离体验不是什么好事。那通常都意味着你正在经历重大的创伤或痛苦。在创伤发生的同时或事后某瞬间,有时会觉得所处的世界并不真实,时间凝固,前因后果不复存在,痛苦消失,甚至有灵魂离体的错觉:仿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从半空中看自己的表现,像看一个陌生人。盯着镜子看三分钟,用力看镜子里自己那双瞳孔,不要躲开,用不了一会儿,你就会觉得眼前的景象有那么一瞬间的不真实(没事不要轻试,不好玩)。前面说过的恍惚状态下,也会更容易发生解离体验。这不难理解。设想一个人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失神」的感觉,甚至会短暂地搞不清自己身在何方。之所以要讲解离体验,是因为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熟知的很多现象——梦游(解离性漫游)、失忆(解离性遗忘)、多重人格(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包括中国传说中的离魂症(人格解体障碍),都属于这种体验的范畴。这些现象天然地带有神秘、玄奥、奇诡的色彩。请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它暂时与催眠无关。6,催眠是在做什么恍惚状态和暗示都来源于生活,并不神秘,也不超出平常的心理体验,但合在一起,却很能制造出神秘的效果。这其实就是催眠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价值。催眠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本来目标就是运用技巧将人导入恍惚状态。——做到了这一点,哪怕不加任何暗示,也是完整的催眠。但是,如果是在舞台表演,什么暗示都不做,观众会看得很乏味:「是,你能把人弄得晕晕乎乎的,这算什么?我们政治老师也有这样的本事」。所以给一些指令,让受术者在行为上、认知上、生理感觉上(例如,痛觉和疲劳感的隔离)呈现出与清醒状态不同的反应,给人感觉受术者已经丧失了自我意志,完全任施术者摆布,这样有助于体现出催眠的神奇。也因为这一幕的舞台效果实在太惊人,久而久之,人们就说暗示才是催眠的核心。当然,在催眠中使用暗示并不只有表演功能,也可以产生实际的效用。比如用在医学领域,作为一种麻醉的方法,帮助病人隔离疼痛;或者用于心理治疗,促成一些平常状态下不易实现的改变;有的宗教或组织,也会引入催眠中的暗示法,以达到让成员死心塌地的目的。最崇拜暗示的职业也许还有销售,那些成功运用暗示技巧,让原本不感兴趣的买主最后乖乖掏钱的推销案例,有时被吹捧为催眠式销售。总结起来说。催眠的本意是指:一套将受术者导入恍惚状态的程序。由于舞台表演的需要,重点渐渐转移到:运用暗示的方法「影响」受术者的行为、认知、生理感觉。如前所说,暗示虽然在恍惚状态下更容易起效,但它其实也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完成。这种情况,今天也叫催眠,就是《催眠大师》里所说的「清醒催眠」。7,导入恍惚状态的技巧(附赠程序一套)人们总结出了很多通用的技巧,帮助一个人进入恍惚状态。比如,安全温暖的氛围、昏暗的光线、低沉缓慢的嗓音、单调重复的指示,都可以形成让人昏昏欲睡的气场。有时,重复让人恍惚,突然唤回,再恍惚,再唤回……也有欲擒故纵的效果,有助于每一次进入更深的恍惚状态,就好像有的人半夜被吵醒,确认一切安全过后,闭上眼就睡得更沉。此外,恍惚状态并非一定是「快睡着了」,也可以是注意力特别专注在某项任务上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全然沉浸在自己的心念中,对外界其它事物也会有恍惚的体验。因此,让注意范围逐步收缩,变得越来越狭窄,也是一种很好用的导入技术。这里介绍一套简单的「5-4-3-2-1」技术,不妨体验一下:坐好不动,放轻松,开始在视野中搜寻五种不同的事物,依次念出来:「我看到墙;我看到电脑;我看到我的手;我看到;我看到……」然后念出五种此时听到的声音:「我听到说话的声音;我听到狗叫声;我听到电流的嗡嗡声;我听到;我听到……」最后念出五种身体上的触觉:「我感觉到脚踩在地板上;我感觉到屁股坐在沙发上;我感觉到眼镜挂在耳朵上;我感觉到;我感觉到……」第一轮结束。紧接着开始第二轮,念出视野中四种不同的事物,四种声音,四种身体触觉……以此类推。第三轮:三种事物;三种声音;三种触觉……第四轮:两种事物、声音、触觉……最后一轮:一种、一种、一种……最后自然地闭上眼睛。认真完成这套程序,现在应该已经有注意越来越窄,最终只能聚焦于一点的体验了,这时候已经距离恍惚状态不远。这大概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催眠的技巧。8,暗示的技巧无论暗示明示,其诀窍不外乎两点。一是利用对方的欲望,让对方相信,听我的指示行动,是符合他本人意愿的。这其实就是江湖术:如何快速识别一个人的需求,然后借此与他结成同盟。只要看得穿,怎么都好办。——你以为你带着敌意,一门心思想要挑我的错儿,我就没办法取信于你了吗?其实反而简单,我只要先于你揭批自己,就能争取信任:哎呀,我这样说也就是骗骗别人,骗你是骗不住的!第二是重复: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反复加工直到形成条件反射。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每当受术者在头脑中多加工一遍你的暗示,它的影响力就自然累积增长一分。——死缠滥打,金石为开,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唯一的问题在于,你的重复必须具有技巧性,如果破坏了信任或引起厌烦,就会得不偿失。催眠高手在这方面要下苦功,对肯定与否定、疑问与陈述、具象与抽象、矛盾与呼应都要了如指掌。最关键的还是对动力的把握,始终要让受术者信任自己,绝不顶撞,又要巧妙地达到目的。比如受术者说:我绝对不会被你们催眠。施术者就会说:啊!有一些人没办法放下来,希望按照自己独立的意志行动,没问题,这很好。那你不妨借机考验它一下:你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将你的双手这样平举起来吗?当然了这不是催眠,只是你自己的意志……很好,你做到了,稍微保持一下……会有点累,但是你可以……很棒的意志力……现在我们一起来检验它的强度……接下来的过程中,无论我说什么,我希望你保持住这个姿势,就像保持住你的意志力一样……这是一个经典的悖论暗示。无论受术者怎么反应,实际上暗示的影响已经开始了。一些变量会增强暗示的效力,比如权威形象,比如从众。这就是为什么催眠师经常会热衷于夸耀自己的头衔和成就,而且集体催眠有时比个体催眠更简单。9,人人都是催眠师既然说,成功让人进入恍惚状态,或成功施加以暗示的影响就算催眠,那么你我生活中其实都有很多次被「催眠」的经验,只不过「催眠」我们的,并非狭义的催眠师。读小说读到疑真疑幻时,就是一种恍惚状态;好电影也有催眠效果(不是让观众睡着的意思);听音乐会、看演唱会、读一首诗、观一幅画,赏一段舞都可能有被催眠的体验,恍然如神游太虚,凭的是作者的功夫,作品的意境。我的一个朋友有一回现场听一位名家唱大鼓,告诉我:跟听录音完全不一样,没法比,没法比。我问怎么没法比?他说:老先生台上一个身段,一句唱腔,你就被吸进去了,恍惚穿越千百年前,身临其境,森森然觉四周有金戈铁马之气。听完之后,有失魂落魄之感。这是恍惚状态的被「催眠」,生活中也有接受暗示的被「催眠」:有老太太收到警察发的短信,几通电话过后就急匆匆汇钱过去。刚一汇完就愣住了:完蛋!万一是骗子呢?哎我怎么早不想一想?——你看骗子也是催眠师。10,被夸大的催眠讲到这里,催眠的原理差不多就讲完了,就是这么简单。你也许会觉得还有不少神秘领域:那些通过催眠让人梦游的是怎么回事?催眠能让人失忆(不只是短暂的提取抑制)?催眠可以挖出我的另一重潜在人格?——答案就在前面讲的解离体验一节,一句话:那不是催眠,而是病理性的解离。前面说过,虽然恍惚状态常常会伴随着一些轻度的解离体验,但解离体验到一定强度往往是不妙的兆头,就成了解离性的症状。催眠的体验,本应是安全、慵懒、舒适,和无所用力的(如你听音乐听得意醉神迷时);而发生症状的情况,则会变成隔离、茫然、空洞,和失去生命力的(如你被噩耗震惊得失神呆掉时)。假如解离症状真的被催眠诱发出来,不是因为催眠师牛,而是因为受术者本身有病理基础。——通常,这是一个经历了严重创伤的人。解离症状发作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说不清。受术者可能变得更顺从,任人摆布,也有可能会奇峰迭起,脱离掌控。不管怎么样,唯一确定的结果是,这一切让催眠术看似更加奇诡,不可思议了。其实,如果在催眠术表演(甚至催眠治疗)中,受术者表现出解离症状,实际上应该作为一桩意外事故来处理,立刻解除暗示,终止催眠,并且建议受术者接受心理治疗——最好不是催眠治疗,因为催眠对受术者来说有诱发症状的危险。历史文献上记载过几次催眠诱发出解离症状的例子,有一些案例还推动了心理治疗的理论进步。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罕见的。而影视和文学作品通常不管这个,反正是编故事,当然是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编。一部催眠主题的电影要是不讲一点人格分裂,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拍的是催眠。而专业的催眠师对此也是乐见其成的态度。显然大众对催眠的印象越神秘,越离奇,对他们的表演也越有利。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催眠无所不能的印象。这对于催眠术来说,多少也有侥幸的成分。结:你还会被催眠吗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人说:你这样会毁了读者被催眠的乐趣的。真的吗?你确信看完这篇文章,今后真的不会被催眠了?催眠制造的假象,就是你的心智会被催眠师掌管。现在我们说清楚了,催眠师并没有这样的神通法力。那么,谁有?谁能掌管你的心智?你说:是我们自己。其实未必。假如这世上人人如此,为什么会有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一想,是什么曾经让你身不由己?功名?利益?理想?尊严?情感?憎恶?或是内心深处的不自信?须知:只要存在一点破绽,你就做不得自己的主。催眠师在台上说:有兴趣的观众请举手。你会举手么?为什么举手?是好奇,是向往,是冲动,是敌意,是自以为是?正如你看这篇文章到这里,究竟是被什么所驱使?当你回想自己的本心,你会注意到本心的偏移往往就是受制于人的发端。你说:我有意志力,怎么也不会被你给带跑。但这并不是意志力的问题,在于你是否认识你自己。我让你往东,你偏往西,很好,你用了很大的劲,你走了很远……但你以为这样真的就没有被催眠?催眠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游戏,骗你这世间一切皆幻,都是「催眠术」装神弄鬼。真正的大催眠,却隐藏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每一张嘴。当你恍惚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的恍惚。但是当你清醒的时候,你确定自己真的清醒?这一切是催眠,也不是催眠。催眠师不具法力,但你也要做得了自己的主。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此投稿已是精品!不再接受推荐
我要评论<input type="hidden" name="threadstars" value="[4096] Object of class ThreadstarsModel could not be converted to string /data/www/wwwroot//Runtime/Cache/bf44af7606fd.php 第 138 行
" />评论内容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请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提交&&是否为连载请选择连载+新建连载创建取消加入成功!取消成功!取消加入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取消加入我再想想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立即使用别忘了点击发布哦!发布成功!成功发布到审核区!举报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色情暴力骚扰谩骂广告欺诈侵犯版权反动政治其他举报说明:(可选)提交取消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我再想想我要当小编举报成功!推荐成功!投稿推荐指数已举报!收藏成功!取消收藏成功!全&#12288;部
书&#12288;名
作&#12288;者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心理哲学
&&&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
&&&人人都能被催眠
人人都能被催眠
&      每个正常人都能接受催眠,这一点是肯定的。    每个正常人都能从催眠中获得益处,这一点也是肯定的。    这里提供一个我在2009年年底领悟到的观点,来帮助读者更清楚催眠的本质。    我们可以从催眠者与被催眠者的关系,将催眠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主动式催眠、被动式催眠,以及互动式催眠。    互动式催眠,是催眠用在心理治疗中最常见到的类型。    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中,可以保持意识的清醒,又能调动潜意识的资源,所以可以与催眠者保持互动,有问有答,互相呼应,在信赖合作之中完成催眠目标。    主动式催眠,则是以自我催眠为主,自己催眠自己,自己输入催眠指令,自己影响自己。    事实上,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进行着这种主动式的自我催眠。    被动式催眠,则是在被催眠者没有觉察到,或者意识不清醒的时候,接收到催眠者的指令,或者接收到外界的暗示,潜意识接收到指示了,就开始运作,产生影响。    一般的正常人,这三种类型的催眠,都是可以发生的,这比较容易理解,就不多作申论。    那么,小孩能催眠吗?    能。只要有一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就能进行互动式催眠。    刚出生的婴儿还听不懂大人的话,能够催眠吗?    互动式催眠肯定是不行,但是给予婴儿温柔、美好的声调、语句,成为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催眠指令,这种被动式催眠则必然有益于婴儿。    聋人可以催眠吗?    可以。只要设定了沟通符号,用手语、身体接触,照样可以进行互动式催眠。    精神病患者可以催眠吗?    可以。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仍然能够进行互动式催眠。    严重智障者能催眠吗?    如果是严重到理解与表达能力过低,那么,就没有办法进行互动式催眠了。但是,仍然可以进行单纯输入指令的被动式催眠。    同理类推于植物人。    植物人的意识层面已经失去清醒了,这时候,单纯输入指令的被动式催眠依然会对其潜意识产生影响,所以,每天给植物人播放设计精准的催眠指令,是有可能提高唤醒植物人的概率的。    那么,睡眠的时候能催眠吗?    根据以上的解释,相信读者很容易明白了,互动式催眠会有困难,但是被动式催眠则没有问题。    催眠能为你做什么    催眠对我们有哪些好处?能够为你做什么?累积多年来的催眠教学经验,我归纳出催眠的十二大用途。    这十二大用途,是从我的个人观点出发归纳的,目的是突显出催眠的独特价值,其他用途还有很多,只是相比之下不是那么重要,就不列出来了。    第一,催眠最重要的用处,也是最为根本的价值所在,乃是“催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古希腊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上方,用希腊文刻着一行字:“认识自己”(Know? Thyself)。传说中这是神留给人类的箴言。    这是一个境界高远的提醒:无论神给了人们多少神谕,都没有“认识自己”来得重要。    一个人是否认识自己?认识得多深多广?一个人是否有自知之明,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生命蓝图,知道自己是真实的或虚伪的,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是否知道自己说这句话、做那件事情的真正原因?当负面情绪跑出来的时候,能不能看清楚负面情绪的根源在哪里而不会错误归因?一个人能否评估自己有多少能力与资源而不会盲目决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言行举止往往90%以上是由潜意识里看不见的动力驱使着,那么,我们是否有能力穿透迷雾,看见潜意识里的真相,而不是闭上眼睛盲目蠢动于人世间?    催眠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好的状态来认识自己。?    当我们处于催眠状态下,身心放松而宁静,意识清晰而专注,我们就可以像打开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世界一样看到内心起伏的念头,觉察的光会向更深的幽暗角落探照下去,把一切内心隐微的活动看仔细!    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剥掉表面的伪装,看见内在的真相。    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理运作模式。    唯有认识自己,才能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活出幸福来,否则人生只是一团无明,虽生犹死。    从这个角度来说,催眠治疗就是帮助被催眠者认识自己从“无明”到“觉”的过程。    关于催眠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这是我所教授的“身心合一催眠课程”的核心所在,我会在稍后章节进一步介绍。    第二,催眠是作为心理治疗的绝佳方式,可以处理神经官能症、适应不良、情绪失调。    心理治疗发展到今天,各种治疗技术如百花争放,各有各的独到之处,然而,催眠可以说是心理治疗技术的根本,就好像武侠小说常常提及的“内力”与“招式”,催眠是那根本的“内力”,内力雄厚了,最简单的招式都能发挥出惊天动地的威力。    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如果有了催眠的内力,所有的心理治疗招式都能为你所用了。    如果你娴熟于自我催眠,你还可以用自我催眠来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能自我催眠,把自己治好,那种感觉会令人气定神闲,生活得稳如泰山。    第三,除了做心理治疗,催眠还能处理身体的疾病,改善身体健康。    今天的医学已经开始认识到身体的疾病有很大的比例源于心理因素,凡是心因性的身体问题,都可以运用催眠来处理。    我已经有多次实务经验,个案解除了某个心理问题后,又意外地发现某种慢性疾病豁然而愈。    一般而言,心因性疾病,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生理问题,常常又反过来影响心理或精神状况,身心症状交杂出现,导致临床上诊断困难。    心因性疾病大致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心理有问题,身体也不舒服,但还没到器质病变的程度,例如感冒、心因性疼痛、心因性呕吐、过度换气症候群、紧张性头痛、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早泄等。    这类问题通过催眠,去除心理影响,往往会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另外一类是器官上已出现了病理变化,但它的根源是心理因素,常常以慢性病的方式呈现,例如气喘、高血压、偏头痛、胃溃疡、秃头等。    这类问题有时候通过催眠即可改善,有时则必须结合医学手段才能完善处理。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善用催眠,一定会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而且,人们常常忘记了一个奇妙的事情,你所拥有的这具身躯,本身就是宇宙的奇迹,你的身体具有神奇的自我疗愈机制!    只要善用催眠,启动了身体的疗愈机制,往往就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成效。    请注意,很多人已经很久不知道放松的滋味了,即使只是进入催眠状态,体会到了催眠所带来的宁静、放松、舒服的感受,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治疗了。    第四,身心问题之外,催眠还能处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就以我经手过的案例而言,以下这些人不太会去找心理治疗师,而来找催眠师:    有人遗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有人忘记了某件事情的细节,希望催眠师能帮自己调阅记忆档案;    男士想治疗性功能障碍,女士想治疗性冷淡,希望催眠师能帮他们拥有美好的性生活;    有人对人生感到彷徨迷惑,希望催眠师能帮自己搞清楚生命蓝图、人生使命;    有人因为感情,因为婚姻,因为好奇,因为很多原因而想了解因果业力,希望催眠师能帮自己探索前世今生;    修炼气功的人,希望催眠师能帮自己调整能量状态;    觉得运势一直不佳的人,希望催眠师能帮自己改运,招来祥瑞、好运;    自觉被鬼魅缠身的人,希望催眠师能帮自己驱除负面能量;    ……    这张清单还可以继续列出来更多的例子。    因为催眠可以与潜意识进行深层沟通,调动内在的大智慧、大能量,所以,催眠能够应付各种疑难杂症。    第五,催眠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改变意识状态(ASC)。    进入ASC之后,就好像来到一座超级转运站,你可以攀登高层潜意识,去眺望宇宙美景,领略高等心智运作;你也可以走下低层潜意识,去打开压抑的房间,进行心理治疗;你还可以享受各种不同ASC所带来的奇妙功效,例如解梦,直接体验梦境,领悟梦中讯息,或打开记忆库,回忆童年乃至出生之前的记忆。    第六,催眠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    过去的催眠家已经留下了大量可靠的文献记载,证明催眠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无论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外科手术,还是催眠助产,还是缓解病症带来的主观疼痛感。    第七,催眠可以帮助人们戒除不良成瘾行为。    人类的成瘾行为种类非常可观,除了最常见的烟瘾、酒瘾、毒瘾、赌瘾、色情瘾,目前青少年常有的网瘾,还有各式各样的上瘾症,如购物瘾、偷窃瘾、收集瘾、美食瘾等。    这些成瘾行为,都有心理形成机制,凡是心理因素引起的问题,都在催眠治疗的应用范围之内。    第八,催眠可以帮助人们美容、美体、瘦身。    催眠可以处理心理问题,也可以处理身体问题,更可以处理身心综合问题。    美容、美体、瘦身,往往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含藏着心理因素,所以通过催眠来处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九,催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学习效果,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要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多环节要注意。    例如,够强的学习动机、好的学习方法、进入适合学习的意识状态,这些都是催眠派得上用场的。    我曾经制作过相关的催眠CD,例如“超级学习与超级记忆”“超级记忆力”“超级理解力”“超级学习力”,得到许多读者的正面回响。    如果熟悉自我催眠的方法,你也可以通过自我催眠来提升学习效果,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第十,催眠可以帮助孕妇顺利孕育好宝宝,生产过程轻盈流畅。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多例因为催眠而使得怀孕到分娩都平安顺遂的案例,有的是我接触过的催眠CD使用者、个案与学员,还有大量文献记载。    催眠可以帮助孕妇放松心情,降低负面想象,这样就能大幅减少怀孕过程中因为担忧而引起的心理折磨。    催眠也可以帮助孕妇将正面指令输入潜意识里,促进胎儿发育得更好。    催眠可以帮助孕妇夜里获得更好的睡眠,有了好品质的睡眠,才更有力气走完这个历程。    生产的时候,运用催眠,可以让生产过程缩短2~4小时,降低麻醉药的剂量。    总之,诞生一位健康宝宝需要母亲付出极其可观的心血,在这条辛苦的道路上,催眠会是孕妇的最佳良伴。    第十一,帮助失眠的人更快入睡。    根据医界保守估计,总人口2300万的台湾,至少有200万人受失眠所苦,台湾一年通过保健医疗体系开出来的镇静安眠类药品,有13.5亿颗。其中尤以新一代安眠药“Zolpidem”(唑吡坦)用量最大,一年开出8000多万颗,是同类药品之首。    换言之,几乎每10人之中就有1人有失眠问题。    这么多失眠者,吞掉这么多安眠药,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而且安眠药服用多了,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与后遗症。    催眠可以说是最容易见效的,也是最为自然的助人安眠的方法。    无论是为了进入放松宁静状态以顺利入眠,还是处理心理问题,拿掉扰人入梦的烦忧,催眠都值得一试。    第十二,催眠可以解梦,而且是最好的解梦方法。    每个人每天夜里入睡后,都会做梦,而且至少做10个梦。    一个人如果活到70岁,那么至少会做25万个梦。    梦,是潜意识传达讯息给意识的天然管道。    如果你懂得用催眠解梦,你可以直接进入催眠状态,重新体验梦境,并且即时接收到潜意识的讯息。    很多解梦方式是间接的、用理智分析的或别人为你诠释的,这都不如自己催眠解梦来得直接有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