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收购已经加工好的茯苓加工啊

茯苓的收获和产地加工--《中国中药杂志》1987年10期
茯苓的收获和产地加工
【摘要】:正 茯苓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全国年产量达数百万公斤。搞好茯苓的收获和加工,对于提高药材质量,减少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关系很大。但是,在收购工作中经常遇到因收获和加工方法不妥而出现的质量低劣的药材商品,外观主要表现有片面粗糙、赤白不分、泥沙混杂、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获荃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全国年产量达数百万公斤。搞好获等的收获和加工,对于提高药材质量,减少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关系很大。但是,在收购工作中经常遇到因收获和加工方法不妥而出现的质量低劣的药材商品,外观主要表现有片面粗糙、赤白不分、泥沙混杂、碎荃比例大。出售这样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珂;[J];基层中药杂志;2000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俊杰,张振凌;[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9期
,于淼;[J];新疆中医药;2005年03期
杨树东;包海鹰;;[J];菌物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俊杰;张振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羿;[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俊杰;[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龚惠明;[J];中药材;1982年04期
张亮;;[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2年04期
谢励;;[J];中国卫生经济;1982年03期
徐卫;孔见;;[J];中国卫生经济;1982年03期
自力;;[J];中国卫生经济;1982年02期
周寿祺;;[J];中国卫生经济;1982年02期
;[J];中成药;1983年01期
;[J];中成药;1983年12期
赵忠山;[J];中国医院管理;1983年03期
张立兴;阚冠卿;;[J];中国防痨杂志;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树成;;[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霍世平;王社敏;;[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宁柯;;[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孙淑芝;孙文广;孙璐;王阳;;[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李恩贤;;[A];“连运杯”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与提高经济效益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张永亮;李志强;;[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廉志宏;;[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Ⅱ蔬菜)[C];1989年
张桂兰;;[A];第六届摩擦学工矿企业润滑技术工业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黄敏;;[A];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文摘及学术会议论文目次汇编()[C];1992年
;[A];渔船、商船避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浙江省气象局
孔学祥;[N];中国气象报;2000年
农行北京东城支行行长
刘大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0年
李志信;[N];河北经济日报;2000年
许凌;[N];经济日报;2000年
本报通讯员
黄志先;[N];中国石油报;2000年
杨鸿雁;[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王海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N];中国黄金报;2000年
薛建刚;[N];中国财经报;2001年
;[N];中国航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新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张猛;[D];清华大学;2004年
刘宏飞;[D];吉林大学;2005年
周晓渊;[D];浙江大学;2006年
冯斌;[D];江南大学;2005年
余润兰;[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兴;[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刘永立;[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包万威;[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王海涛;[D];东南大学;2004年
常林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张青;[D];天津大学;2004年
王民;[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张普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陶丹;[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张蔼行;[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如何进行茯苓采收与加工?
具体如下:(1) 采收茯苓采收称“起窖”。茯苓成熟期与栽培地气温、地温及料筒的松软、直径、质地有关,少则9个月,多则1年,一般需9~10个月。成熟的标志是,窖面不再出现更大的裂纹,菌核表面无白色裂纹,呈黄褐色,茯皮变硬。选择连续,备好工具,由坡下向坡上逐窖采收。应防止挖破、挖漏,尽可能保持茯苓完整,并随时挑选优质菌核,留作分离菌种用的苓种。有的茯苓成熟后段木仍未软腐,颜色也较淡,表示营养尚未全部利用,可适当推迟采收,或将成熟的菌核取出,段木及小菌核仍埋于窖内,待小菌核继续长大,再进行补收。营养丰富的,可连续采收2~3年。(2) 加工茯苓菌核采收后,除留下做栽培引种外,其余应立即进行加工。加工方法据王克勤介绍可分为发汗、切制、干燥制片。①发汗。茯苓菌核去掉水分、干燥缩身的过程叫“发汗”,是使菌核所含水分慢慢溢出,此过程不能曝晒或加温干燥。其发汗的方法为:在地面比较潮湿、不通风的房间内,将茯苓按大小分开,单层排放在搭好的晒台上,每天翻动一次。每次翻身时应转动翻移半边,不能上下对翻,以防茯苓...
具体如下:(1) 采收茯苓采收称“起窖”。茯苓成熟期与栽培地气温、地温及料筒的松软、直径、质地有关,少则9个月,多则1年,一般需9~10个月。成熟的标志是,窖面不再出现更大的裂纹,菌核表面无白色裂纹,呈黄褐色,茯皮变硬。选择连续,备好工具,由坡下向坡上逐窖采收。应防止挖破、挖漏,尽可能保持茯苓完整,并随时挑选优质菌核,留作分离菌种用的苓种。有的茯苓成熟后段木仍未软腐,颜色也较淡,表示营养尚未全部利用,可适当推迟采收,或将成熟的菌核取出,段木及小菌核仍埋于窖内,待小菌核继续长大,再进行补收。营养丰富的,可连续采收2~3年。(2) 加工茯苓菌核采收后,除留下做栽培引种外,其余应立即进行加工。加工方法据王克勤介绍可分为发汗、切制、干燥制片。①发汗。茯苓菌核去掉水分、干燥缩身的过程叫“发汗”,是使菌核所含水分慢慢溢出,此过程不能曝晒或加温干燥。其发汗的方法为:在地面比较潮湿、不通风的房间内,将茯苓按大小分开,单层排放在搭好的晒台上,每天翻动一次。每次翻身时应转动翻移半边,不能上下对翻,以防茯苓因溢水不均匀发生炸裂。几天后,菌核外皮上长出白色霉状物,俗称衣苓“菇子”。10天左右,待 “菇子”变为淡黄色时,用手或铁钎轻轻剥去,剥除掉“菇子”的菌核,移至另一晒台,并每天慢慢翻转动,继续“发汗”干燥。用砖或水泥在加工房内,砌高1米左右、长1.5~2. 5米、宽0.8米的“发汗池”。待菌核经初步“发汗”处理,变干、变松并出现皱纹时,分批放人“发汗池”进行“发汗”干燥。发汗池底部先铺一层稻草,将个体较大较硬的菌核放在底部和中间,个体较小和质软的放在周围。池面盖上稻草和竹帘,然后压上石板。5~6天后,掀开石板观察,若石板表面附着的水蒸气已渐干,即可出池。将出池后的菌核全部摊放在高格台上,此时可见菌核体表长出一些白色茸毛,注意不要随意用手抹掉,应待茸毛自然变成黄色时,用竹刷轻轻刷去。当菌核表面若出现鸡皮状裂纹,表明“发汗”已完成。 “发汗”干燥处理期间,应注意转动翻动要均匀、适度,否则会造成菌核内半干半湿、半白半黄,甚至炸裂或霉烂变质。②
切制。将“发汗”完毕的菌核挑出,进行切制。切制前首先要剥去茯苓皮。剥下的皮要求尽量大、薄、匀,不带苓肉。切制时,先用特制的“片刀”将苓肉白色与黄色部分切开,然后将白色苓肉切成白苓片、白苓块或骰方;黄色苓肉部分切制成赤苓块。若发现苓肉内包有细小的松根,应将其留在茯苓块内,并尽量将其切制在茯苓块的中央部位,即为“苓神块”。切制时握刀要紧,刀片在向下推动的同时应向前推动,使切面均匀、光滑。③
干燥。菌核切制成片、块后,应分别平摊摆放在簸箕上,置于阳光下,晒干。连晒数天,当表面出现微细裂纹后,收回放于屋内,使其再回润1~2天待裂纹合拢,稍压,复晒一下,即为成品。菌核切制时遗下的边料,经加工成为“碎苓”。细小的碎苓为 “苓粉”。剥下的茯苓皮集中晒干,即为“茯苓皮”药材商品。菌核内包进的小松根,经剥出晒干,即为“茯苓神木”。干燥而不进行切制的菌核,经充分干燥,即为“茯苓个”,又称为“甘薯”。菌核加工商品的折干率,一般为50%。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茯苓的采收和加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茯苓的采收和加工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茯苓的初加工_田林县农业信息网
您的位置:&&&&&&&&&&&&
茯苓的初加工
茯苓的初加工也采用干制法,但具体操作与一般菇类有所不同。主要步骤如下:
  (1)发汗& 去掉茯苓所含水分,使其干燥缩身的过程称发汗。发好汗的茯苓,菌核内部组织紧密,切口光细。反之,组织疏松,切口粗糙。发汗的方法是先刷掉茯苓表面的泥沙和杂物,放于干燥凉爽室内,地面铺稻草,然后将茯苓逐层堆放,一般堆3~4层,上面再用草席或麻袋盖严,让其自然发汗,蒸发掉多余水分。每隔4~5天翻堆1次,经10~15天反复几次,待菌核表皮面上起皱纹,呈暗褐色即可结束,再置阴凉处晾至全干。
   (2)切片& 切片的顺序是“先皱后整”,“先小后大”。切片前先剥去茯苓皮,剥时尽量不带茯苓肉。苓肉一般为白色,靠苓皮部位的受伤处呈褐色,切时先用刀将苓肉白色及褐色部分分开,然后分别将白色苓切成白苓片或白苓块。切片或切块时,握刀要紧,刀片应向下同时用力向前推动,使片(块)表面均匀、光滑,并尽量避免块片缺角。
   (3)干燥& 切成片或块后,随即摊在簸箕或晾席里晒,夜间收回让其阴凉回潮,第二天翻面再晒。晒2~3天,其水分可蒸发掉70%,当表面出现微细裂纹后,收回放进屋内,将簸箕重叠压放,使苓片(块)再回潮,经1~2天后,裂口合拢,再稍压平复晒。如果遇上阴天或雨天,可用炭火烘干,烘烤应用无烟火,烘时火力不能过大,一般控制在50℃~55℃为好,并经常翻动,烘干后堆积起来,用草席或稻草盖严,使其回潮5~7天,再进行第二次烘烤。复烤的菌核可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即成商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茯苓什么样的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