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理测试问题问题

职业心理健康,大问题!_国际先驱导报_新华网
 --  --  --  --  -- 
 --  --  --  --  -- 
职业心理健康,大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这一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凶手丧心病狂、变态之类,把情绪低落和心理压力归结为睡一觉就好了,却忽略了深层原因——正是企业、单位对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的不重视,才酿成了这些惨剧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柳美彤发自北京 失事的“德国之翼”客机副驾驶员安德烈亚斯·卢比茨只有28岁,却曾患有严重抑郁症,被怀疑有自杀倾向,而这可能是造成他蓄意坠机、酿成空难的直接原因。这一空难也让职业心理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受刺激的医生与心怀不满的司机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不罕见,但有些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而酿成了严重后果。事实上,除了飞行员,医护人员、警察、公交车司机等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职业群体,同样面临心理亚健康问题。  比如上世纪英国著名的“死亡医生”哈罗德·希普曼,据说是因为曾目睹母亲去世,受到刺激,在行医的30年间通过注射海洛因杀害250多人,其中中老年女性病人居多,被称为“世界第二号杀手”。  而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仅仅出现在国外。2013年,广东顺德公交车司机故意撞人致1死28伤案,连续撞人20次,累计造成10人轻伤、18人轻微伤、17辆车受损。法庭上尽管肇事司机对罪行供认不讳,却反复强调他犯罪的动因:“事发前,我因为超速被公司处罚200元,还要求我写检讨,我觉得很不公平,公司总是用各种罚款来压榨和赶走员工。这样变相炒人,不用做出任何赔偿和补偿。但公司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生理以及心理压力,直接威胁了车上乘客和路上行人的生命安全。我这样做,就是希望有人来关注我们。”
职场“焦郁碌”
  “我们往往习惯性地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凶手丧心病狂、变态之类,把情绪低落和心理压力归结为睡一觉就好了,却忽略了深层原因——正是企业、单位对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的不重视,才酿成了这些惨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张西超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是分析。  工作压力、环境影响、企业文化等都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影响。张西超认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按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危及生命的自杀、猝死,例如富士康跳楼事件。二是一些有心理原因导致的特殊的“职业病”。三是在单位由于人际关系及工作家庭平衡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情绪。  从全球来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递增。2012年,欧洲抑郁症协会在欧洲8国发起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两人患有抑郁症,英国登上榜首。而抑郁症每年给英国经济造成86亿英镑(1英镑约合9.11元人民币)的损失,其中包括抑郁症导致的旷工损失、医疗费用、失业救济额外支出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亿到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位居前三位。这一特征在职业人群中尤为突出,焦虑、抑郁、忙碌的劳动者甚至被戏称为职场“焦郁碌”。  “每天像空转的发动机,很累很空虚。”职场新人张晓军如是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小张在上海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入职3个月以来,失眠成为他生活里的一大烦恼。“整夜睡不着,担心工作出现差错。”由于缺乏经验,跨部门沟通、处理客户关系等日常工作让小张倍感焦虑。  张晓雅在北京CBD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虽是别人的调侃,但也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经常找不到能倾诉的对象,下班后满身疲惫地挤在地铁里感到很孤独。”张晓雅所在的部门,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张晓雅们不敢怠慢。  报告显示,除工作负荷、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外,理想与现实差距产生的挫败感是导致职业人群焦虑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生存成本提升等因素成为职业人群频现“焦郁碌”的现实诱因。
EAP应需而生
  针对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引发的种种问题,上世纪的美国率先建立起“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帮助职场人群接受心理援助。  EAP的前身是美国员工酒精滥用干预计划,20世纪70年代中期扩展到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克服药物上瘾以及短期心理咨询等服务。如今,EAP已经初成规模,是企业为其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长期的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为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指导与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面临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升员工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改善组织气氛与管理效能。其服务模式和内容已包含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职业生涯困扰、婚姻家庭问题、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减肥和饮食紊乱等,全方位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地域范围上,也从美国流传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这些国家,EAP大部分由社会保障机制承担,企业承担少部分,员工不花钱。目前世界500强中有90%以上引进了EAP。美国在企业、政府、军队广泛应用EAP,全国有将近四分之一企业的员工享受EAP服务。英国有10%左右的员工享受EAP服务。另外,积极制订员工健康研修计划,也是帮助员工克服身心方面疾病的举措。日本的爱抚管理模式,是EAP的部分内容的翻版,即为设置放松室、发泄室、茶室,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  日,堪比“9·11”的国家灾难的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后,因为原油污染面积广大,墨西哥湾渔民受到的心理伤害甚至超过“卡特里娜”飓风。由于捕鱼是沿海经济的支柱,当政府因担心石油会污染鱼虾和牡蛎而零星关闭了捕鱼者赖以维生的水域时,他们的家庭面临巨大的压力。捕鱼者们几乎出现相同的症状:愤怒、焦虑、酗酒、抑郁和自杀倾向,甚至连生计并未受漏油事件影响的人也在被关闭的海滩上哭泣。针对这一问题,EAP现场危机服务马上启动,54名专家持续提供半年共计6734小时现场支持,覆盖美国5个州、23个城市。团体辅导1126场,7636人;个人服务10894人;管理顾问1000人次;服务总人数19586人。其过程是首先进行整体评估,然后对受到惊吓或心理受到创伤的个人和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之后保持危机追踪,不断更新其心理状态,同时获得家属的支持,整个过程持续有效,从而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发生。  相比之下,中国公众对职业心理亚健康的危害重视程度稍显不足,对心理疾病方面也还是处于忽视或者歧视偏见的阶段。更可怕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处于抑郁、焦虑等各类精神障碍中。面对压力,“自我减压和心理调节”仍是职场人群采取的主要方式,仅有极少数人选择通过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得到帮助。在中国,虽然EAP的概念已被企业所知,但对EAP的印象大都是等同于心理讲座、心理培训、心理测试、一对一心理咨询等,建立一套完善、长期的支持系统尚需时日。
职业心理健康建设不可忽视
——专访北师大心理学院副院长张西超
《国际先驱导报》:要解决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从国家、企业、个人都该做出怎样的应对?
张西超:首先,国家应该重视职业心理健康的建设,尤其是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欧美已经在这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美国心理学会也设立了心理帮助的相关标准,并把EAP写入法律,有些州规定超过70人的公司必须为员工购买EAP服务。而在中国,目前与员工心理帮助相关的法律为零。法律的不重视也就导致一切相关的服务无法跟上。
其次,企业的管理层保持对员工的心理关注和监测,包括加强具体沟通,提高管理敏感度,及时识别心理亚健康的员工予以心理帮助。共同打造积极、乐观、宽松的工作氛围。
而员工本身,如果发现情绪持续低落,工作效率降低,应该引起重视,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向朋友,家人,医生寻求帮助,尽早解决。
Q:2001年,您率先在中国进行EAP实践,主持过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和十几年前相比,EAP的服务范围有何变化?
A:当时的员工帮助计划以解决问题为主,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在工作中要承受一些客户的不良情绪,即使内心受到伤害和委屈也要保持微笑的态度对待客户,但这种伤害和委屈长期积累会影响工作情绪,甚至有极端行为,比如自杀等,我们的工作就是及时劝导。
现在则以预防、发现为主,同时,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极端行为,会把职业倦怠等初现端倪的员工也纳入心理帮助的范围之内,使员工感受一种幸福、快乐、积极的心态,目的是“打造适应未来的积极组织”。
Q:中国的EAP发展建设有何发展和需要加强之处?
A:EAP在美国最早出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美国还成立了“种子基金”专门为公司的EAP服务提供资金。这个“种子基金”对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EAP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也渴望中国将来会真的有这样的“种子基金”,而现在政府已经很重视了。
相对来说,中国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发展还很不足。不过,这些年来,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都引进了EAP服务,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体系,不过有针对这些企业的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帮助,从员工心检、心理健康宣传促进,到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等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柳美彤采访/整理)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精彩推荐:
  本专题所登载文章均为《国际先驱导报》提供给新华网的独家报道。其他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010年起《国际先驱导报》每周出版一期,4开32版,国内外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65
年定价:98元
零售价:2元
地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国际先驱导报》发行处。邮编:100031
社 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
57号(100803)
传 真:(010)
编辑部:(010)
市场部:(010)
发行部:(01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
广告总代理:众智实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您的位置: &
做好基层工作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摘 要】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领域,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官兵心理需求,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搞好融合开展工"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心理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年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领域,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官兵心理需求,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搞好融合开展工作,通过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部队的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有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中国论文网 /9/view-4903357.htm  【关键词】心理服务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E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2   心理问题增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和世界性难题。2009年四总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指明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正确方向,促进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当前心理服务工作已经步入了向提升战斗力转化的关键时期,必须和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其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心理服务工作和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紧迫感   心理服务工作是当前一项备受各级重视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心理服务工作与经常性管理工作和经常性思想工作一起,被称为经常性的基础工作,在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进官兵身心健康、防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操持部队安全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与官兵的需求和部队的全面建设及与其他工作结合并进常态化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筹兼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心理问题往往与官兵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紧密相连、错综复杂,开展心理服务不能浮在表面,只有融入到以科研试验任务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和部队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渗透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但是调查证实,有的单位没有把加强心理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没有真正把它作为提高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环节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零散强调偏多,实际落实到位有偏差,整体上科学统筹不够,融合结合措施不多;有的部门把心理服务工作边缘化,甚至片面认为心理服务工作就是思想教育工作。   2.履职尽责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政治工作条例》把做好心理服务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内务条令》规定基层排长和班长要具备掌握所属人员心理状况和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职责;在心理服务工作   方面,《纲要》对机关各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界定和分工。但现实情况是基层用思想骨干和管理骨干代替心理工作骨干,许多骨干的心理知识匮乏,既缺乏认识心理问题的能力,又没有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部队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实操能力弱、咨询经验缺乏是普遍性问题,急需在实际锻炼中提高专业技能。   3.设施建设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心理服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开展一些工作必需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有的单位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环境简陋,仅限于一桌一椅,缺乏必要的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施不健全既让专业人员觉得有力气没处使,也使咨询室的专业性大大降低,削弱了对官兵的吸引力。   4.综合服务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   开展心理服务要以官兵的实际需要为不竭动力,以官兵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尺。就目前情况来看,官兵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诉求呈多样化迅速发展态势,但是有的单位对心理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少数官兵因对简单的生理、心理知识缺乏了解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有的辅导授课理论性强,官兵对一些专业术语似懂非懂;心理监测网络缺乏,不能及时发现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官兵,致使错过最佳调节期和治疗期;心理服务工作骨干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一对一服务还不够完善;虽然开设了网络咨询,但求助时间和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在线时间不够匹配。   二 针对官兵心理需求,找准心理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1.思想重视程度不高   伴随形势任务的发展,各级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可是在少数单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对当前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问题多,真招实策少;对基层官兵关注多,对各级领导机关关注少;对明显心理问题投入多,对隐性心理问题研究少;临时性、单纯性开展心理服务多,系统性、经常性开展工作少;对组织要求多,对领导骨干量化少;借鉴他人多,开拓创新少,缺少符合本单位特点的秘方良策。   2.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近年来,中国虽然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培养了几万名心理咨询师,但目前仅有5000多名实际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与现实需求400万相比缺口极大。同样,我军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制约着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基层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人少,政治干部和管理骨干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寥寥无几,他们每天面对大量需要各种各样心理服务的官兵;心理服务人才选拔和准入条件还不够严格,只要本人愿意就批准参加职业培训,造成专业人才队伍良莠不齐;已经取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由于没有明确的平台和岗位,缺乏实践经验的岗位培训、自我提高途径窄,影响服务能力。   3.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通过逐步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规划和制度,确保了心理服务工作有效运行、健康发展。但心理服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还有艰难的路要走,当前还存在职能任务界定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明确,力量配备不完善,业务工作实施细则缺乏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调整职能、建章立制,确保心理服务工作有人来做、有序运行、有章可循。   三 联系实际作为,切实推动心理服务工作创新发展   伴随社会利益调整、观念碰撞和竞争加剧,部队官兵 “心理震荡”加剧;特殊的军营生活、严格的管理和高强度的任务,往往会给官兵造成心理紧张和焦虑;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使部分战士特别是独生子女兵到部队后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困难;成长进步、人际交往、婚姻恋爱、就业安置等新问题出现,也给官兵带来许多心理矛盾。因此,新时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急切呼唤与之相对等的、和部队其他工作融合发展的高质量服务。
  1.在保证专业方向中渗透结合   心理学原理不能停留在书本中、课堂上、心理咨询室里,它的真正价值必须体现在促进部队科学发展、安全稳定和官兵的全面发展上。一方面要把心理咨询的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等原则,甚至应当把心理效应、操作方法贯穿运用到部队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同讲评,实现多渠道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手段解决问题,全过程开展工作,提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实效。另一方面通过思想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对官兵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针对官兵出现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冲击,加强教育引导、开展适应性训练,积极做好动态条件下官兵的心理调适,增强信息化条件下心理防护能力,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   2.在制度机制建设上高效完善   制度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用原理阐析道理。用心理学知识阐析人生道理,用具体问题破解人生观这个大课题。二是用真诚涌流激情。真心诚意帮助官兵解决心理困惑。三是用细节彰显服务。坚持以求助者为中心和保密性原则。四是用群众疏导群众。坚持“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在营造环境氛围中抓好落实。真正搞清思想工作与心理服务工作的区别与联系。满足官兵的正当需求,加强军营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条件;尊重官兵的民主权利,坚持科学带兵,形成互相关爱的交往氛围;适应时代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官兵心理和谐。   3.在培养专业人才上高度融合   开展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培养大量具备专业素质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要选准骨干送到心理医疗权威机构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要把专家教授请进来教,注重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到部队进行定期培训、授课辅导,提高骨干开展工作的本领。要在实际工作中锤炼,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专职人才要一门深入、精进不止,把岗位职责、工作现状研究透,深钻进取,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官兵信任的贴心人、部队欢迎的专家。同时还要看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仅靠专业力量远远不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心理服务兼职人员和心理服务骨干发挥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心理服务工作骨干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做到:能发现官兵心理问题、能调节不良心理反应、会组织心理教育、会进行心理咨询疏导。   参考文献   [1]庞万军.对做好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兵,2009(4)   [2]刘源.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政治工作[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测试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