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仪的寸关尺所代表的内脏男女有别吗?

中医脉诊中如何准确定位寸关尺_百度知道
中医脉诊中如何准确定位寸关尺
好像一般解释是桡骨颈突内侧对应关,关前为寸后为尺,那么桡骨是否是在大拇指侧,往手腕处摸,略微突起的骨头?然后再在此处定关,以此找到寸和尺?不知道是我没找准还是因为脉比较细,我觉得关处脉搏还比较明显,但是寸和尺的脉象叫很难明显感觉,需要重压或者是继续寻才能稍微感觉到(我并不是专业学中医,只是兴趣。希望能够帮我稍微形象的解释一下,有些术语很难明白,谢谢!)
提问者采纳
基本正确。这三个地方代表着不同脏器的情况。(具体的我也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尺那个地方是肾脏)如果要是靠重压才能感觉到的话可能有肾虚的情况。诊脉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要并在一起,放在相应位置就好了(*^~^*)
可是我找了两个人试了试,都感觉到寸和尺的脉搏很轻,是我位置没找对,或者感觉还不灵敏,又或者也许他们刚好身体状况不佳?
很轻?是指摸不到吗?不太清楚你这个“很轻”是什么标准。应该能感觉到吧,其实脉诊时只要将手指轻搭在相应位置,就能感觉到相应的脉动。这样就好了
提问者评价
感谢感谢!!!(是很难摸到,需要重按才能感觉到那种,)
其他类似问题
脉诊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才乳房的认同他的 的地方dfxsw
这个问题文字表述还不如去看中医怎么切脉更加快些。
喜欢就可以学会。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中医脉诊寸关尺依据探讨
中医脉诊寸关尺依据探讨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口,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即右寸肺,右关脾,左寸心,左关肝,左右尺为肾。
1 尺脉的研究
《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强调尺脉的重要性,认为尺脉侯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对健康人和患者左右寸关尺脉象进行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大;尺脉最小,肾虚者更甚。笔者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健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出。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52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因寸、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端,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另外,当按压寸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管腔易被压瘪使管腔缩小,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瘪,管腔变化不大。根据柏努利和罗丝定理(Rouse):“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故当重按时,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量后消失。当寸部或关部适当加压时,关脉或尺脉变大。这就说明尺脉可反映元气的存亡,故属肾。临床上见青年患遗精等神经衰弱症者尺脉旺盛。表示心力亢进。处于兴奋状态;又怀孕时尺脉滑利,均属肾气足。
2 关脉的研究
胃窦炎患者寸口六部脉图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发现关脉反映最显著,且右关比左关更明显,而寸、尺脉则无反应。此病以脾胃功能失调和肝胃不和为主,脾胃气虚组右关明显减弱,湿困组右关最强。肝郁气滞组病机为肝木侮脾,涉及肝脾二脏,左右二关均增强。正如《清·医宗金鉴&说:“饮食伤形为有余,故右关脉有力;劳倦伤气为不足,故右关脉无力也。
由于胃病症状比较明显,常有脘腹胀满、疼痛、泛恶等,全身反应较剧,势必在心血管方面反映出来。关脉变化幅度最大,它在有力无力时幅度变化也最明显,犹如放大了的波形,故能首先在描记上显示出统计学意义,指感当然也明显。右属脾,左鼠肝的问题:一般右脉&左脉,右关&左关。150例正常人的双手六部脉图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沉。这是因为血液从左心室射出,经升主动脉直接流向管径稍粗的无名动脉,即向右流人右锁骨下动脉到达右臂寸口脉。而左侧是经过主动脉弓弯向左锁骨下动脉到左寸口脉。
在此之前,部分血液分流人左颈总动脉。根据血流动力学有关管径、射角和分支等原理,左侧血流动力较右侧弱。另外,人类习惯用右手,故右上肢肌筋管脉较粗壮,脉力亦较强(左撇子例外)。如肝胃不和出现疼痛、暖气、悉呕、泻泄及忧郁、烦怒时,全身反应更强烈,故连反映较弱的左关也起显著变化而具统计学意义了。这就提示左关为肝之所在。
其他如肝阳、肝风、肝火和肝胆湿热等,也在左关上显著表现出来。符合中医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其性刚,主动主升之理论。
3 寸脉的研究
寸候心肺,中医的肺一般指呼吸系统。如外感发热,血管扩张,出现浮脉,致使原较浮的寸脉更明显。这与解剖学上的“掌弓旁路效应”有关。寸口脉的远心端(寸)能较好地反映外周血液循环状态,而近心端(尺、关)则能较好反映中枢循环。因此有心肺疾患时(如外感发热),中枢血流旺盛,外周血管扩张,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血供增大而更浮大;在心衰时,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阻力而更细涩。由于右脉&左脉,右寸&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细涩时左寸先现。故右候肺,左候心(尤大梁)。
脉诊也属于中医特色之一,起源很早。所谓脉诊中的“脉”值得是人体的经脉,也就是通常说的经络。最早的脉诊方法是沿着人体经络走行的部位,从起始到末尾进行触摸诊察,叫做“全身遍诊法”。这种方法是让病人脱光衣服,沿着经络偱行的方向触摸,看看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光滑还是涩滞、是寒还是温。遇到有脉搏动的地方,还要认真体验一下搏动的情况,看来诊一次脉还挺麻烦。后来开始简化诊脉的部位,选取了头部、手部和足部三个部位,每部又分天地人三部,称为“三部九候”法,这种方法也属于“遍诊法”,但比那种把全身都要摸过来的方法简便多了。再后来,又进一步简化成为诊察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脉的方法。现在中医使用的诊脉方法叫做“独取寸口”法,即手掌后,腕部桡动脉部位。古时将上肢掌心一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一段距离称为“一尺”,按照这种比例,腕横纹后一寸处称为“寸口”,这个部位可以摸到桡动脉的搏动。中医又把这个部位称为“脉口”或“气口”。
寸口诊法始见于《素问·五脏别论》,在这一篇里提出了“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的理论,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经过的部位,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从这个部位可以诊察五脏六腑气的变化。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遍诊法和三部诊法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
中医诊脉凭的是医生指下的感觉,是一种脉搏纵横形变及充盈状态的感觉。通过这些指下的感觉,可以推导脉搏中流体变化的数值以及推导脉搏形变的原因。脉搏的变化与心脏的功能及流体的压力、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流体量与质的变化及疏导管道质量的变化,对脉搏形势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变化都具有物理传导的科学依据。但是,脉象中所指的阴阳、寒热、虚实等涵义与具有科学依据的流体力学理论尚未有科学性的沟通。
王叔和《脉经》将脉象归纳为24种,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其中描述脉率的有数、促、缓、迟等;描述脉形的有芤、弦、紧、革、细、软、弱、虚、散等;描述脉势的有洪、滑等,基本包括了循环系统生理、病理所能出现的脉象。
关于中医"寸关尺"脉象与脏学对应关系之探讨:
LZ的贴子涉及中医"寸关尺"脉象与脏学对应关系,本人认为这开了一个很好的"中医现代化"的话题!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概述部分:
1.寸在远心端,关居中,尺在近心端;左脉测心肝与肾;右脉测肺脾命门。
问题:为何左心肝肾;右肺脾命门。本人一直有个疑问,为何不能反过来?
2.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
问题:寸中关强尺弱?这种"中强弱"规律,有无正常人大标本(带客观指标)验证?这应不难做到!
3.寸口脉的远心端(寸脉)能较好地反映外周血液循环状态,而近心端(尺脉)则能较好反映中枢循环。
问题:A.似乎"关脉"应居其间?B."寸关尺"同一脉管这一段最多3公分之距,这种解释似有些牵强?
二.分述部分:
A.尺脉:左尺候肾,右尺侯命门!
1.其代表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2.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52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
评注: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那么简单!
3.青年患遗精等神经衰弱症者尺脉旺盛。表示心力亢进。处于兴奋状态;又怀孕时尺脉滑利,均属肾气足。
评注:不能一概而论!
B.关脉:左关候肝,右关侯脾!
1.右属脾,左属肝的问题:一般右脉&左脉,右关&左关。150例正常人的双手六部脉图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沉。人类习惯用右手,故右上肢肌筋管脉较粗壮,脉力较强(左撇子例外)。
2.本人偿试一下对"右关&左关"之现代解释:
1).左心室--&升主A(发出左右冠状A)--&主A弓(1.最先一级发出头臂干A--&二级延伸为右颈总A与右锁骨下A;2.跟着一级发出左颈总A与左锁骨下A);故血液从左心室射出之后,以较大些的压力与流量经头臂干A--&右锁骨下动脉直达--&右臂寸口脉;相对而言,又以稍小些的压力与流量经左锁骨下动脉到达--&左寸口脉。这种流量,压力与流阻关系类似于电路原理!
2).根据上面的道理推之,应有一种情况必须排除:即全心脏反位者,不在此列!
C.寸脉--&左寸候心,右寸侯肺!
1.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早期)--&机体代偿(血流旺盛,外周循环扩张等)--&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血供增大而更浮大;
评注:致病因素很多,病人情况也异!问题可能不是那么简单!
2.疾病晚期,体内正气已衰(心肺等脏器衰竭,外周循环衰竭等出现)--&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阻力而更细涩。
评注:致病因素强度不同,病人实际体况也异!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3.由于右脉&左脉,右寸&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细涩时左寸先现。故右候肺,左候心(尤大梁)。
评注:有一定道理,但需深入探讨!
----------------------------------------------------
注一:现代对中医"寸关尺脉象"原理解释,很难一步到位,需要不断探讨!
注二:"脏腑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博大精深(但需现代化);故上面所有关于"脉象与脏学"关系的贴子(包括本人的),仅涉及它们之间关系之皮毛!故应在实践基础之上,不断深入探讨!
一点讨论意见,仅供参考!
希望本着"精益求精"的理念,共同为"中医复兴"出力!不要打棒子,用事实解释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中医脉诊寸关尺依据探讨
中医脉诊寸关尺依据探讨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口,是中医脉诊部位。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称尺肤诊。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即右寸肺,右关脾,左寸心,左关肝,左右尺为肾。
1 尺脉的研究
《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强调尺脉的重要性,认为尺脉侯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对健康人和患者左右寸关尺脉象进行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大;尺脉最小,肾虚者更甚。笔者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健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出。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52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因寸、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端,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另外,当按压寸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管腔易被压瘪使管腔缩小,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瘪,管腔变化不大。根据柏努利和罗丝定理(Rouse):“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故当重按时,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量后消失。当寸部或关部适当加压时,关脉或尺脉变大。这就说明尺脉可反映元气的存亡,故属肾。临床上见青年患遗精等神经衰弱症者尺脉旺盛。表示心力亢进。处于兴奋状态;又怀孕时尺脉滑利,均属肾气足。
2 关脉的研究
胃窦炎患者寸口六部脉图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发现关脉反映最显著,且右关比左关更明显,而寸、尺脉则无反应。此病以脾胃功能失调和肝胃不和为主,脾胃气虚组右关明显减弱,湿困组右关最强。肝郁气滞组病机为肝木侮脾,涉及肝脾二脏,左右二关均增强。正如《清·医宗金鉴&说:“饮食伤形为有余,故右关脉有力;劳倦伤气为不足,故右关脉无力也。
由于胃病症状比较明显,常有脘腹胀满、疼痛、泛恶等,全身反应较剧,势必在心血管方面反映出来。关脉变化幅度最大,它在有力无力时幅度变化也最明显,犹如放大了的波形,故能首先在描记上显示出统计学意义,指感当然也明显。右属脾,左鼠肝的问题:一般右脉&左脉,右关&左关。150例正常人的双手六部脉图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沉。这是因为血液从左心室射出,经升主动脉直接流向管径稍粗的无名动脉,即向右流人右锁骨下动脉到达右臂寸口脉。而左侧是经过主动脉弓弯向左锁骨下动脉到左寸口脉。
在此之前,部分血液分流人左颈总动脉。根据血流动力学有关管径、射角和分支等原理,左侧血流动力较右侧弱。另外,人类习惯用右手,故右上肢肌筋管脉较粗壮,脉力亦较强(左撇子例外)。如肝胃不和出现疼痛、暖气、悉呕、泻泄及忧郁、烦怒时,全身反应更强烈,故连反映较弱的左关也起显著变化而具统计学意义了。这就提示左关为肝之所在。
其他如肝阳、肝风、肝火和肝胆湿热等,也在左关上显著表现出来。符合中医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其性刚,主动主升之理论。
3 寸脉的研究
寸候心肺,中医的肺一般指呼吸系统。如外感发热,血管扩张,出现浮脉,致使原较浮的寸脉更明显。这与解剖学上的“掌弓旁路效应”有关。寸口脉的远心端(寸)能较好地反映外周血液循环状态,而近心端(尺、关)则能较好反映中枢循环。因此有心肺疾患时(如外感发热),中枢血流旺盛,外周血管扩张,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血供增大而更浮大;在心衰时,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阻力而更细涩。由于右脉&左脉,右寸&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细涩时左寸先现。故右候肺,左候心(尤大梁)。
脉诊也属于中医特色之一,起源很早。所谓脉诊中的“脉”值得是人体的经脉,也就是通常说的经络。最早的脉诊方法是沿着人体经络走行的部位,从起始到末尾进行触摸诊察,叫做“全身遍诊法”。这种方法是让病人脱光衣服,沿着经络偱行的方向触摸,看看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光滑还是涩滞、是寒还是温。遇到有脉搏动的地方,还要认真体验一下搏动的情况,看来诊一次脉还挺麻烦。后来开始简化诊脉的部位,选取了头部、手部和足部三个部位,每部又分天地人三部,称为“三部九候”法,这种方法也属于“遍诊法”,但比那种把全身都要摸过来的方法简便多了。再后来,又进一步简化成为诊察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脉的方法。现在中医使用的诊脉方法叫做“独取寸口”法,即手掌后,腕部桡动脉部位。古时将上肢掌心一侧,从腕横纹至肘横纹一段距离称为“一尺”,按照这种比例,腕横纹后一寸处称为“寸口”,这个部位可以摸到桡动脉的搏动。中医又把这个部位称为“脉口”或“气口”。
寸口诊法始见于《素问·五脏别论》,在这一篇里提出了“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的理论,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经过的部位,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从这个部位可以诊察五脏六腑气的变化。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遍诊法和三部诊法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
中医诊脉凭的是医生指下的感觉,是一种脉搏纵横形变及充盈状态的感觉。通过这些指下的感觉,可以推导脉搏中流体变化的数值以及推导脉搏形变的原因。脉搏的变化与心脏的功能及流体的压力、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流体量与质的变化及疏导管道质量的变化,对脉搏形势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变化都具有物理传导的科学依据。但是,脉象中所指的阴阳、寒热、虚实等涵义与具有科学依据的流体力学理论尚未有科学性的沟通。
王叔和《脉经》将脉象归纳为24种,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其中描述脉率的有数、促、缓、迟等;描述脉形的有芤、弦、紧、革、细、软、弱、虚、散等;描述脉势的有洪、滑等,基本包括了循环系统生理、病理所能出现的脉象。
关于中医"寸关尺"脉象与脏学对应关系之探讨:
LZ的贴子涉及中医"寸关尺"脉象与脏学对应关系,本人认为这开了一个很好的"中医现代化"的话题!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概述部分:
1.寸在远心端,关居中,尺在近心端;左脉测心肝与肾;右脉测肺脾命门。
问题:为何左心肝肾;右肺脾命门。本人一直有个疑问,为何不能反过来?
2.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
问题:寸中关强尺弱?这种"中强弱"规律,有无正常人大标本(带客观指标)验证?这应不难做到!
3.寸口脉的远心端(寸脉)能较好地反映外周血液循环状态,而近心端(尺脉)则能较好反映中枢循环。
问题:A.似乎"关脉"应居其间?B."寸关尺"同一脉管这一段最多3公分之距,这种解释似有些牵强?
二.分述部分:
A.尺脉:左尺候肾,右尺侯命门!
1.其代表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2.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52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
评注: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那么简单!
3.青年患遗精等神经衰弱症者尺脉旺盛。表示心力亢进。处于兴奋状态;又怀孕时尺脉滑利,均属肾气足。
评注:不能一概而论!
B.关脉:左关候肝,右关侯脾!
1.右属脾,左属肝的问题:一般右脉&左脉,右关&左关。150例正常人的双手六部脉图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沉。人类习惯用右手,故右上肢肌筋管脉较粗壮,脉力较强(左撇子例外)。
2.本人偿试一下对"右关&左关"之现代解释:
1).左心室--&升主A(发出左右冠状A)--&主A弓(1.最先一级发出头臂干A--&二级延伸为右颈总A与右锁骨下A;2.跟着一级发出左颈总A与左锁骨下A);故血液从左心室射出之后,以较大些的压力与流量经头臂干A--&右锁骨下动脉直达--&右臂寸口脉;相对而言,又以稍小些的压力与流量经左锁骨下动脉到达--&左寸口脉。这种流量,压力与流阻关系类似于电路原理!
2).根据上面的道理推之,应有一种情况必须排除:即全心脏反位者,不在此列!
C.寸脉--&左寸候心,右寸侯肺!
1.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早期)--&机体代偿(血流旺盛,外周循环扩张等)--&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血供增大而更浮大;
评注:致病因素很多,病人情况也异!问题可能不是那么简单!
2.疾病晚期,体内正气已衰(心肺等脏器衰竭,外周循环衰竭等出现)--&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阻力而更细涩。
评注:致病因素强度不同,病人实际体况也异!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3.由于右脉&左脉,右寸&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细涩时左寸先现。故右候肺,左候心(尤大梁)。
评注:有一定道理,但需深入探讨!
----------------------------------------------------
注一:现代对中医"寸关尺脉象"原理解释,很难一步到位,需要不断探讨!
注二:"脏腑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博大精深(但需现代化);故上面所有关于"脉象与脏学"关系的贴子(包括本人的),仅涉及它们之间关系之皮毛!故应在实践基础之上,不断深入探讨!
一点讨论意见,仅供参考!
希望本着"精益求精"的理念,共同为"中医复兴"出力!不要打棒子,用事实解释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脉诊寸关尺长度探讨--《山东中医杂志》2005年04期
脉诊寸关尺长度探讨
【摘要】: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41.13【正文快照】:
  临床诊脉时对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尺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触诊时先以中指定关,然后用示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用环指按在关后(近心端)定尺,并根据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来决定布指的疏密。并没有详究各部位的确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张梅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李铁君;[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寸关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