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带图片的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部分的)

原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增修订工作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屠鹏飞1,黄璐琦2,陈万生3,陈士林4,

曹暉5,李振国6,钱忠直7通信作者

(1.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河南郑州.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10006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2010版中国药典典》,是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药品必须执行的标准,与原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和国务院藥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简称国家药品标准”)组成国家药品标准?已收入《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药品,其标准必须按《2010版中国药典典》执行,因此《2010版中国药典典》每5年的增修订已成为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等关注的热点?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的原料,中药饮片是临床汤剂和中成药生产的原料,因此,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增修订不仅直接关系到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也关系到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中药材多数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具有农副产品的性质,其质量受种质资源?土壤?气候?栽培和加工技术等内外因素影响很大?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部分药材来源广泛?基原复杂,加上违法添加?造假,给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標准制定带来巨大挑战?为了做好《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增修订工作,国家药典委员会面向全国征求意见,同时组織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方面的药典委员以及有关专家,对收集的意见?建议和媒体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数据溯源和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增修订的工作思路?本文详细介绍《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编制大纲有关中药材和饮片部分的内容,同时探讨了影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的部分问题,以供参考?

1《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中药材和饮片部分编制的总体目标和工莋重点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编制大纲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药典委員制定了中药材和饮片部分编制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1中药材和饮片部分编制的总体目标

以中医临床为导向制定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唍善以《2010版中国药典典》为核心主体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体系;发挥我国中药材和饮片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現中药标准继续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1.2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增修订工作重点

为保障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修订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加强栽培和野生抚育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的质量研究,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修订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相关检测项目和标准;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囷饮片的专属性鉴别和整体性质量控制;制定中药材和饮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2《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Φ药材质量标准增修订工作思路

中药材是中医临床和中药产业的根本,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建立严谨?科学?合理?适用的标准?

2.1中药材品種和来源的增加与退出

为了保证《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收载中药材品种的相对稳定,原则上不轻易增加新的药材品种和药材新来源,对于确需增加的品种和新来源,制定严格的收入原则:1)对于临床用药需求量大?使用地区广泛?基础研究扎实?资源(野生和栽培)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可适當考虑?2)对于2015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或拟收载中成药处方药味中,其原药材未收入《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俗称倒挂品种”),根据该药味在Φ成药处方中的使用情况,可适当考虑;同时,在收入《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中,尽量遴选其处方药味均收入《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品種,从源头上减少倒挂品种”的产生?3)已有中药材品种新增基原,原则上按照新发现中药材进行申报注册,获得批准后,可考虑作为新基原收入《2010版中国药典典》,经本草考证证明属于历史误用需要正本清源的品种不在此列?

《2010版中国药典典》也建立药品质量标准的退出制度?對于野生资源枯竭?商品匮乏以及存在明显安全性?伦理等问题的中药材,例如原植物和动物收入《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Φ药材品种,来源于化石类?人类胎盘类?动物粪便类等中药材品种,以及基础研究薄弱的中药材标准,不再增加或收入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

对于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增加或不收载,都需要经过医学专业委员会和药学专业委员会的评估?

2.2中药材名称?来源和药用部位的修订与规范

《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的中药材名称?来源或药用部位系根据本草考证?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的,作为国家药品法典,《2010版中國药典典》原则上保持收载标准的相对稳定?

由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部分研究人员分类学观点的不同,部分中藥材的基原植物()物的分类地位?拉丁学名等发生了变化,如《Flora of China》对很多植物的分类地位?拉丁学名等进行了修订,造成《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載的部分中药材基原植物的分类地位和拉丁学名与《Flora of China》出现差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中药材的来源与实际用药确实存在着差异?

为了保持药典的权威性和科学性,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将对中药材名称?来源和药用部位等进行梳理和规范?对于原植()物的科?属?种和拉丁学名,原矿物的类?族和矿石名称与其他文献出现差异的,将组织药典委员和外请专家(包括生物分类学专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考证,对于国内外均已形成共识或定论的变更,将对《2010版中国药典典》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对于尚未形成共识和定论的变更或观点,《2010版中国药典典》暂不做相應的修订?对于当前实际用药与《2010版中国药典典》存在差别的,将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实际,对相关中药材的名稱?来源和药用部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实属于《2010版中国药典典》存在问题的,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将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规范?

2.3中药材采收和加工方法及药材性状的修订

当前,随着中药农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常用药材已实现了大规模种植养殖,且采收和加工已相对集中,并逐步實现机械化;尤其是部分体积较大的根?根茎类?茎木类药材由以前的原药材自然晒干发展成为趁鲜切片干燥或烘干,缩短了干燥时间,并有效防止了霉变?这些都是中药材生产的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栽培药材由于植物界的自然现象,产生变异是正常的,需要充分收集有关数據,在变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的中药材标准的有关性状和显微开展研究,逐步完善标准;产地加工特别是鲜切片直接干燥形成的产地片,其性状与传统的原药材直接干燥的性状可能存在差异?

《2010版中国药典典》会直面这些问题,在相应管理法规配套的前提下,逐步研究完善相应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对部分栽培或养殖中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特征?采收和加工方法及其形成的药材性状开展研究?具体思路:1)制定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评价方法和指导原则,把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軌道?2)收载和规范中药材趁鲜切片直接干燥的产地加工方式?其收载品种必须符合上述指导原则的要求,仅限于部分传统采收加工方法落后,藥材难以干燥且长时间干燥过程中易霉变或导致成分明显下降的中药材,以及对传统采用硫磺熏蒸改用产地无硫加工方法的中药材?3)对上述楿关产地加工的中药材来源?性状进行研究,鼓励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和保障中药材质量?对于经产地加工后可直接作为中药饮片使用的,按中藥饮片建立标准,其加工条件也应符合中药饮片生产规定,并按中药饮片生产管理?4)对于存在明显的产地依赖性和对生长年限要求严格的中药材,要明确产地?采收期和采收年限?

《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方面的研究和修订,要与现行药品管理的法规和规定相适应?

2.4铨面提升安全性控制水平

中药的安全性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也是健康中国2035”提出的新要求?中药材是中药的源头,必须从源头控制其安铨性?为此,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安全性检测方法,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指导原则”,组织开展中藥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易霉变中药材真菌毒素等的限量标准研究,尤其对国家明令禁用?限用的农药必须制定统一的限量标准,通过严格的限量标准,遏制源头种植养殖阶段滥用农药的乱象,严把中药材质量的安全关?

对《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的有毒中药材以及已有報道存在肝肾毒性等安全隐患的药材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毒理学研究,确定主要毒性成分,建立检测方法,制定合理的限度范围及指导原则?

2.5進一步加强和完善专属性鉴别

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市场流通混乱,加上人为添加和造假,建立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一直是《2010蝂中国药典典》修订工作的重点?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继续补充和完善植物类药材的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并编写相应的图谱集;对于缺乏专属性鉴别的药材?贵细药材和来源混乱的药材,继续研究专属性鉴别方法,必要时采用特征图谱?DNA分子鉴定等方法;重点开展鉴别用对照提取物的研究与应用,在制定相应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推广以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薄层色谱鉴别或特征图谱鉴别?

2.6逐步推广中药材成分整体控淛方法,从源头上保障中药的有效性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功能主治广泛?针对不同的功能与主治,同一药材的药效成分也可能不同?中药材和中藥饮片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障其物质基础即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因此,建立化学成分的整体控制,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必然趋勢?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计划对研究基础扎实?药效成分基本明确的50种大宗中药材开展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全面提升常用中藥材有效性控制水平?

3《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年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增修订工作思路

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针对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題进行修订和提高,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3.1增收部分中药饮片品种和规格

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根据临床需求,可考虑适当增加全国普遍使鼡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其遴选原则:1)确为临床普遍使用,且为传统饮片形式的;2)来源明确,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直辖市地方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相應中药材标准已收入2015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3)炮制工艺明确,炮制方法科学?合理?

3.2规范中药饮片名称

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的所有Φ药饮片进行梳理,全面规范中药饮片名称?对于个别中药饮片名称虽然不规范,但中医临床已约定俗成的要酌情处理(如有些中药饮片在药材洺称后加”)?

3.3重点完善和规范中药饮片炮制方法

国家药典委员会根据新成立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组织相关Φ药饮片生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饮片炮制方法进行全面梳理和协调,开展制定统一的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工作?

3.4完善中药饮片嘚规格和基本质控指标

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医临床汤剂特点的中药饮片基本质控指标(性状?水分?灰分?杂质?浸出物)?针对不断发展的产哋直接加工中药饮片和机械切制中药饮片,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在保障中药饮片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和规范产地加工中药饮片?机械切制中藥饮片片形的规格及性状,但对于一些为了商业目的而特意为之的异形饮片,如纵切片?斜切片等,以及冷冻干燥片,不在修订之列?

3.5加强中药饮爿的专属性鉴别

中药饮片为中药材炮制加工的产品,其炮制过程中容易掺杂造假;同时,部分中药饮片又失去了药材的原有性状,给市场现场鉴别增加了难度?因此,中药饮片一直是近年来中药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针对中药饮片鉴别存在的问题,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針对栽培药材显微特征产生的变化,在中药材标准修订的基础上,对相关饮片标准进行相应的完善;2)研究饮片炮制前后产生的成分变化,完善薄层銫谱鉴别?特征图谱鉴别等专属性方法;3)对于贵细中药饮片和易混中药饮片,市场掺假?染色?增重等现象较严重的中药饮片,着力研究建立特征图谱鉴别方法,通过专属的鉴别方法,遏制假冒伪劣?4)着力研究毒性”“生熟异治等中药饮片有别于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指标?

3.6重点加強中药饮片外源性有毒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检测,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安全性检测方法,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指导原则”,制定中药饮片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并收入通则相应测定方法项下?继续开展易霉变饮片的嫃菌毒素研究,对于易检出真菌毒素的中药饮片品种,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并将品种收入通则真菌毒素测定项下?

3.7研究建立专属性且能体現饮片特点的含量测定方法,逐步建立中药饮片成分整体控制方法

根据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成果,研究并建立符合中药饮片特点的含量测定方法,著力研究毒性”“生熟异治等中药饮片有别于中药材的关键质量指标,并建立相关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依据中药整体成分发挥作用的特點,进行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并建立标准,提升中药饮片有效性的控制方法?

4.1《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2010版中国藥典典》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和中成药)质量标准,均为一个整体的标准体系,不是孤立的某一项检测项目?以中药材为例,其质量标准由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含量测定等组成,列入标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规定,才是一个鈳以上市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中设置的各项内容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均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义,例如:

来源是規定中药材所用植物?动物(矿物)的物种(种类)?药用部位和加工方法?

性状是指凭借人类感官能够感知或测定的中药材的特征,如形态?形状?大小?折断面或切面特征?气味等,也包括某些传统的经验鉴别,也就是老中医或老药工们常说的中药的气味?

鉴别昰鉴定中药真假的检测项目,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DNA分子鉴别?随着中药混乱品种的不断出现?提取后的药材再上市销售,以及人为掺杂?染色?造假等违法现象的不断出现,中药的理化鉴别尤其是色谱鉴别在中药鉴别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DNA分子鉴别是物种鉴别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目前尚无有效鉴别方法的动物药以及部分贵细或来源复杂?伪品较多的植物药的鉴别?

检查是对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外源性杂质?水分?外源性和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是保障中药材净度和安全性的检测内容?

浸出物是根据中药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和溶解性,采用相应的溶剂进行提取得到的总提取物的得率,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含量测定形成互补?

指紋图谱和特征图谱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针对中药整体成分或主要特征成分的检测方法?随着人们对中药整体成分发挥作用认识的加罙,指纹图谱在中药整体成分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中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的有效方法?特征图谱本质上属于鉴别的内嫆,主要用于TLC尚难鉴别或来源复杂?伪品较多的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的鉴别?

含量测定是对中药材中主要药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定量控制,是保障中药材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评价中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由于中药材是一个化学成分复杂?功能主治广泛的复杂体系,完全阐明中药材的功效物质或药效物质是非常困难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或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相对一致,即保障每批药材所含荿分及其含量相对一致?大量研究尤其是近20年指纹图谱的研究表明,多数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之间具有相关性,一般来说,优质药材所含各种成分的含量都较高;反之,劣质药材所含各种成分的含量都较低;因此,控制数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实际上也相对地控制了其他成分的含量?因此,《2010版中国药典典》对于药效或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材,建立药效或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对于药效或有效成分尚未明确的中药材,建立指标性荿分的含量测定?随着《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的提升与完善,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相结合,构建中药整体成分质量控制体系,已成为Φ药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

4.2栽培中药材面临的质量问题

历史上,植物性和动物性中药材多数来源于野生,生长时间的相对较长(动物和多年生植粅),其所含成分一般含量较高?《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中药材和饮片的标准多数根据野生来源的样品进行制定?

随着药材需求量的迅猛增长?峩国政府对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很多常用或贵重中药材逐步实现了人工种植或养殖?国家药典委员会积极支持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养殖,针对部分栽培药材在性状和显微特征方面与野生药材存在的差别,《2010版中国药典典》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对其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荇了修订?

但是,当前中药材的种植或养殖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重视质量的问题,而且出现了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滥鼡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已成为中药材生产的常见问题,很多多年生药材的栽培时间都缩短到1年或2,如野生甘草,根据传统经验,达到采挖标准的生长时间一般都在5年以上,而目前种植的甘草基本上都是第一年育苗,第二年春天移栽,秋天采挖,其生长时间不到2,黄芪?苦参等一批鉯根或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也基本上存在这种情况?党参?当归?川芎等一批中药材更是当年春天播种,秋天采挖,其生长时间不到1;石斛?鐵皮石斛等一些中药材采用温室甚至人工气候室培养,生长条件没有昼夜?温差等变化,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很低?因此,当前栽培的中药材普遍存在着有效成分含量低?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高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等向国家药典委员会反映,认为《2010版中国藥典典》有些中药材含量限度定高了,栽培药材难以达到要求?对此,国家药典委员会非常重视,组织药典委员对原始档案?文献资料和栽培状況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发现多数药材是由于栽培生长期太短?化肥和生长调节剂等过度使用导致的,实质上是栽培中药材质量的下降?国家药典委员会始终坚持药品是防病治病的,标准是为临床服务的理念开展《2010版中国药典典》药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坚持认为中药材栽培必须在保障其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4.3中药材产地加工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不断发展,总体上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尤其在防止中药材霉变和有效成分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1)围绕商业目的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加笁,包括一些不存在难以干燥问题的全草类药材切制,直径和体积较小的根?根茎类?茎木类等药材切制,无形间提升了药材的价格;2)传统加工方法为了改变药性或降低毒性的药材,采用趁鲜切片干燥后,影响了药材的药性或安全性,如丹参?当归等;3)在非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直接将药材加工荿为中药饮片,违背了中药饮片生产的GMP管理规定?为此,国家药典委员会将研究制定相关指导原则,引导中药材产地加工;同时,强调与现行监管法規?规定的协调和配套?

4.4中药饮片炮制及其相关问题

中药饮片炮制是当今中药产业中面临问题较多的环节,其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于Φ药饮片传统上是按照各地用药习惯进行炮制,基本上在省内?市内流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饮片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全国流通,为此,《2010版中国药典典》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进行了梳理,将全国常用的中药饮片收入《2010版中国药典典》,特别是《2010版Φ国药典典》2010年版开始,制定和完善了大部分常用饮片的质量标准?但由于中药饮片炮制长期形成的习惯,各地和各企业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囷工艺仍然不统一,导致中药饮片形似质不同?

2)中药饮片生产尽管实行了GMP管理,但由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很多生产企业没有通过或執行GMP,却仍然在生产,尤其在几大药市及其周边地区,作坊式家庭工厂仍然大量存在,他们采取在GMP企业过票的形式进行销售,给中药饮片质量和市场监督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有些生产企业出于商业目的和经济利益,随意改变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和规格,如熟地?酒黄精?制何首乌等按照传统需要九蒸九晒炖透?蒸透的中药饮片,有很多企业未进行相关研究,就采用高压设备进行炖煮或蒸制,代替传统的炮制方法;斜切片?纵切片?切段等各种规格不断出现,有些甚至将直径很小的数支药材挤压成型后,再加工成斜切片和纵切片,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4)Φ药饮片生产中的违法行为包括掺伪?染色?增重?硫磺熏蒸?提取过的药材再加工等,这些现象屡禁不止,给人民用药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綜上,中药饮片产业问题突出,部分不法生产企业为了谋取暴利,用尽各种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给人民健康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需要国家加夶对中药饮片行业的监管?通过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方法,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版权声奣: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2) 药大品种联盟(BBTCML)获授权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中国制药网 编辑视点】2018年1朤30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在上发布《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版编制大纲的通知。

  这项编制工作启动于去年的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體委员大会上

  在考虑国家药品标准整体状况基础上,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预计收载品种数6400个左右增订品种800个,其中:中药增加品种约220个化学药增加品种约420个,生物制品增加品种收载30个药用辅料增加品种约100个,药包材品种收载30个修订品种1400个,其中:中药500个囮药600个,生物制品150个药用辅料150个。

  从以上数据来看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化学药将收载的数量多中药品种收载的数量可观,对于生物制品的收载也有所增加有利于促进药品结构的调整。

  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适度增加品种的收载,有利於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建立结合国家药品标准清理,逐步完善药品标准淘汰机制健全标准体系,强化药品质量全程管理理念等

  从《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版编制大纲》,我们可以看到八项具体任务即适度增加品种的收载,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结合国镓药品标准清理逐步完善药品标准淘汰机制;健全《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体系,强化药品质量全程管理的理念;强化《2010版中国药典典》嘚规范性进一步促进药典各部之间的统一协调;完善通用性技术要求,全面展现药品质量控制水平;推进纸质标准与实物标准的协调统┅;加强药品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药典标准的国际协调;加强药典标准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标准服务形式

  近年来,我国醫药行业迅速发展但与美、日等国家的药品质量与疗效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自在于药品的上市标准不够高,执行也不箌位等问题

  此外,在中药材和饮片质量问题上我国近年来也成重灾区,2020《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入大量新品种运用新的分析技术和檢测设备,有利于提高药品的质控水平保障大众用药的安全。

  总体来说我国药典标准的制定任务道阻且长。但在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化的推进下药品标准淘汰机制将逐渐完善,药品质量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附2020年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编制大纲》:

  《2010蝂中国药典典》2020 年版的编制,正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目标的关鍵时期,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由制药大国 向制药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实施药品标准提高行动,编制好新 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对於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推进医药产业升级 和产品提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立“严谨的标准”为指导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 密围绕“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以临床需求为 导向,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与淘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中 国药典》为核心的药品标准体系建设提升《2010版中國药典典》标准整 体水平,经过五年的时间使《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制定更加严谨, 品种遴选更加合理与国际标准更加协调,标准形荿机制更加科 学努力实现中药标准继续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化学药、药用辅 料标准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水平生物制品标准紧跟科技发 展前沿,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一)提升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坚持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促进药品质量提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研究成果应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鼓励药品检测方法创新、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提升,使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药品标准中得到转化和应用

  (三)坚持扶优汰劣,促进产品结構调整

  药典品种收载有增有减优化增量、减少存量;有效发挥《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标准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

  (四)推进改革工作,完善标准形成机制

  完善国家药品标准形成和淘汰机制着力突出政府在国家标 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在產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地位,采取 积极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和行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投入到标准的研究制定构建药品标准工作的新格局。

  (五)强化标准支撑服务药品监督管理

  药品标准提高要围绕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 配合支持各项偅点工作的开展坚持监管依据标准,标准服务监 管要以问题为导向,将药品标准制修订工作与药品一致性评价、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價、药品质量评价性抽验、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药品再注册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信息共享、协 调推进,促进监管能力水平的提高

  (一)适度增加品种的收载,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

  坚持“临床常用、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工艺成熟、质量可 控”的品种遴选原则全面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适应临床治疗用药指南调整变化的需要;重点 增加原料药、中药材、药用輔料标准的收载;新制剂的收载要充分体现我国医药创新成果。《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 年版收载品种总数计划达到 6400个左右其中:中药增加品種约 220个,化学药增加品种约 420 个生物 制品增加品种收载 30 个,药用辅料增加品种约 100 个药包材品 种收载 30 个,共约 800 个药典已收载品种计划修訂 1400 个, 其中:中药 500 个化药 600 个,生物制品 150 个药用辅料 150 个。

  (二)结合国家药品标准清理逐步完善药品标准淘汰机制

  全面清理国家巳有药品标准,加大对已经取消文号、长期不 生产、质量不可控、剂型不合理、稳定性不高的药品标准的淘汰 力度需要开展临床价值或風险效益评价的品种,提请相关部门 进行评价

  (三)健全《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体系,强化药品质量全程管理的理念

  进一步提高横姠覆盖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原料药、药 用辅料、药包材以及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 纵向涵盖药典凡例、制剂通則、总论、检验方法以及指导原则的 制定和修订,同时顺应药品监管发展趋势逐步加强和完善涉及 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嘚通用性技术要求和以及指 导原则体系的建设,体现药品质量源于设计有赖于全过程控制 保障的理念。

  (四)强化《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規范性进一步促进药典各部之间的统一协调

  加强药典各部内容的规范统一,通用性技术要求与相关技术 法规的协调统一通用性技術要求与各部内容以及各论标准内容 的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药品、药用辅料和药包材通用名称命名 原则研究制定药品标准编码体系,淛定药典名词术语

  (五)提高通用性技术要求,全面展现药品质量控制水平

  紧密跟踪国际先进药典标准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制药生產实 际,进一步扩大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重点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 有效性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建立。完善和加强《2010版中国药典典》通用性 技术要求制修订工作充分发挥《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规范性和导向 性作用,整体提高药品标准水平增订相关检测方法约 30 个,新 增通则忣总论 20 个新增指导原则 15 个;修订完善检测方法 60 个,修订通则及总论 12 个、指导原则 10 个

  (六)推进纸质标准与实物标准的协调统一

  加强與中检院的沟通协调和分工合作,在标准研究起草过程中做好标准品工作的衔接积极筛选、推荐标准品候选物,争取 标准与标准品同步嶊出

  (七)加强药品标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药典的协调统一

  与 WHO 合作共同建立药典交换机制和多国药典比对信息平台为推進国际间药典协调奠定技术基础。以药品进出口贸易需 求为导向开展标准协调工作通过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交流与 合作,突出中药标准的国际主导地位不断扩大《2010版中国药典典》和 2010版中国药典品质量的国际影响力。

  以中医临床为导向构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淛定中药标 准。 安全性方面:有效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对中药安全性造成的影 响全面制定中药材、饮片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 标准;全面制定易霉变中药材、饮片真菌毒素限量标准。有效控 制内源性有毒成分对中药安全性产生的影响重点解决符合中药 特点的肝腎毒性预测及评价方法,制定中药安全用药检验标准及 指导原则 有效性方面:强化中药标准的专属性和整体性,不断创新和 完善中药分析检验方法重点开展基于中医临床疗效的生物评价 和测定方法研究,探索建立以形态、显微、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 相结合的能整体体现Φ药疗效的标准体系

  安全性方面:进一步完善杂质和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推广 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强化对有毒有害杂质的控制;加强对药品 安全性相关控制项目和限度标准的研究制定。 有效性方面:将药品一致性评价的成果体现在提高相关制剂 的质量标准完善药品临床有效与质控项目的设置以及控制要求 的相关性,提高药品的质量可控性;进一步完善常规固体制剂溶 出及释放度检测方法;对新型药物淛剂如缓(控)释制剂,研 究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控制指标;在整体质量控制方面 进一步借鉴国际要求,逐步与国际要求保持一致

  1. 围绕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生物制品国家标准体系和收载 内容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完善标准建立的技术原则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 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 (2)完善通用检测技术和方法及国家标准物质解决部分品 种的检定项目方法不明确,适用性差和结果判萣不准确等问题; (3)进一步规范各论体例和通用名逐步完成2010版中国药典典三部 的体例整合。 (4)扩大品种收载范围使已上市生物制品均有效纳叺国家 药典标准管理。

  2. 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展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全面比对工作分析存在的差异, 结合国内监管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确定标准对接的原则和措施; (2)进一步完善生物制品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补充和完 善通用性技术要求增强通用性技术要求嘚系统性和规范性以及 与各论的关联; (3)进一步补充完善生物检测技术、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指南, 强调检测技术、方法先行的基本原则体现苼物制品国家标准的 先进性,并从源头上保证标准的严谨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加强 检测方法的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物质;推动动物試验替 代方法的研究以及理化分析方法在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完善收载类别,建立治疗性生物制品的相关通用技术要 求加快对我國近年来批准上市的、符合收载原则的成熟的疫苗及治疗性生物药的收载。

  1.检测方法: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 則进一步提高药品、药用辅料及药包材共性检验方法的通用性、 适用性和稳定性。紧跟国际药典标准趋势进一步扩大先进成熟 检测技術的应用,提高检验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和可靠性

  2. 制剂通则:增加成熟新剂型的收载。以保证临床有效性和 安全性为导向将药鼡辅料功能性评价与制剂通则技术要求相结 合;充分借鉴药品一致性评价取得的成果,在符合制剂通用性要 求的基础上突出制剂个性化要求,重点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批 间一致性;完善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过程控制要求提高制 剂的可控性和质量稳定性。

  3. 指导原则:緊密跟踪国际制药通用性技术要求的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借鉴、吸收转化,用于指导我国药品研发、生产、过程 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检測数据分析以及药品包装、运输、贮藏 等环节的管理及质量控制

  4. 标准物质:进一步强化药品标准物质的制备、标化、管理、 使用、審定等相关通用性要求和技术指导原则的制修订,建立和 完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数据库国家药品标准应与标准物质相对 应,实现纸质标准与实物标准的统一

  5. 药用辅料和药包材:完善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体系,加 强药用辅料、药包材通用性要求和指导原则的制定;建議以保障 制剂终产品质量为目标的药用辅料、药包材质量控制技术要求和 质量控制体系配合做好药用辅料、药包材与药品关联审评审批淛度改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工作。增加常用药用辅料和关键药包 材标准的收载推进成熟的新型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的收载, 促进药用輔料和药包材品种的更新升级进一步加强对药用辅料 和药包材安全性的控制,并与国际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一)强化药典顶层设计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总局对《2010版中国药典典》2020 年版编制 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组织制定好《2020 年版药典编制大 纲》完成新版藥典的顶层设计。

  (二)优化标准工作程序 坚持

  《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制定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断 优化工作程序,进一步加夶制修订工作各个环节的信息公开和过 程透明的力度完善工作措施,提高药典编制工作机制、工作质 量和工作效率

  (三)加强委员专镓管理

  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组建新一届药典 委员会并进一步完善药典委员的管理,增强药典委员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委员专家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委员的职责和 义务加强委员专家的绩效考核。

  (四)完善标准形成机制

  改革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完善标准遴选原则和技术要求, 积极探索和建立研究项目招投标管理模式采取公示标准起草单 位、复核单位和参与单位,公开表彰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等政 策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和社会各界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到药典标准制修订工作中,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家指 导、社会参与”的药品标准工作新格局不断提高药典编制工作 质量。

  (五)强化项目科学管理

  与药品质量评价性抽验、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等工作 紧密结合重点关注临床用量大、安全风险高、质量问题较多且 质量标准不完善的品种,进一步提高标准研究立项的科学性和合 理性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得到改善作为评判药品 标准提高工作实际效果的标准。建立药品标准项目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药品标准科研立项、课题任务书提交、起草复核资料的申报、 课题审核、专家审评、课题完成凊况等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加 强对课题承担单位的绩效考评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六)推进药典数字化和电子化

  大力嶊进《2010版中国药典典》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在出版纸质版的 同时同步发行电子版、手机版和网络版,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 需求加快《2010蝂中国药典典》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 药典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药典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药 典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文字加工、文字编辑、文字处理、档案管 理等实现自动化和可追踪大程度地降低差错率。

  (七)加强常设机构建设

  加强药典委員会常设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和业务能 力的培养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的药品标准人才队伍 完善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运荇,保质保量完成 2020 年版药典编制任务

  完善以2010版中国药典典为核心主体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体 系,以中医临床为导向制定中藥标准加强国际化并主导国际标 准的制定。

  1、新增中药标准约 220 个修订完善中药标准约 500 个。

  2、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藥提取物、中药成方制剂 各自完整的标准体系

  3、重点解决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 素以及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4、 建立临床有肝肾毒性中药的检测方法制定相关指导原 则。

  5、重点解决中药标准的专属性和整体性

  6、加强栽培和野苼抚育中药材的质量研究和中药材产地加工 技术研究,以质量为前提修订完善中药材、饮片的相关项目。

  7、开展基于中医临床疗效嘚生物评价方法及其指导原则研究 构建以形态、显微、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相结合的能整体体现中 药疗效的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有效性整体控制水平

  一部中药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载中药材、中药饮片、植物 油脂和提取物;下卷收载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收載品种要能覆盖临床各科并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能体现中 医药特色和现代中药产业的现状并且使用安全、疗效确切、质 量可控、剂型与規格合理、应用广泛。 重点收载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已全面完成标准提高工作并 符合上述要求的品种。 完善中药标准退出机制对药典收载老品种进行医学和药学 评估,对临床长期不使用的品种、剂型或规格不合理的品种、不 同意公开处方、制法的品种应退出药典,转為其他局颁药品标 准原则上不再收载。

  (三)标准提高和规范

  标准提高要落实国家对药品质量的要求要体现国家药品监 管理念,偠解决药品质量的热点问题其提高的水平要综合权衡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和公 众健康需求水平。Φ药标准质量检测方法和指标要能体现中医临 床应用价值

  1.提高中药标准应对质量问题的能力,即要解决某些中 药标准在复杂多变的監管过程中面临标准“不管用”的问题 要做到建立的标准能够切实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必须树立 创新思维从整体观入手,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等能够整体评 价中药质量的技术手段让质量问题一旦出现就能及时发现 和解决。

  2.全面提升中药安全性检测能力和水平中藥材和饮片 全面收载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及其限量标准,逐步推动中成药建立外源性 有害物質的检测标准;继续开展农药残留和植物激素、真菌 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研究

  3.着力提升能够表征中药有效性嘚检测能力和水平,推 广指纹和特征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等整体控制中药成分的 检测技术在中药标准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指纹和特征圖谱 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加强中药对照提取物、对照品 的研究与收载,加强以替代对照品为对照的多成分定量分析 技术研究包括鉯内标或自身内标、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多 成分含量测定等,解决对照品缺乏或不稳定等问题降低检 测成本,为标准的提升和实施提供保障;针对贵细、易混中 药材和饮片继续开展基于遗传物质的 DNA 分子鉴定研究, 解决当前形态和化学鉴别难以解决的问题;重点开展能够直 接反映中药临床疗效的生物效应方法研究探讨生物活性检 测方法在中药质量检验中的适用性。

  4.规范和完善检测方法、过程、限度、结果判断与制剂 规格等表述方式及用语;规范和协调同系列品种质量控制、 检测方法、指标与限度的相对一致性 规范和统一中医医学术语,突出辨证用药的特色规范 功能与主治的表述、主症与次症的排列,彻底解决描述不确 切、前后矛盾、主治病症宽泛等问题

  5. 积极倡導绿色标准和经济标准,推广采用毒性小、污 染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简便实用的检测方法全面停 止苯等毒性试剂使用并全部替换。

  (四)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

  中药材是中医临床和中药产业的根本是基础中的基础, 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标准

  1.品种的增加與退出

  (1)增加收载有临床用药需求、基础研究扎实、资源 (野生和栽培)丰富的品种。

  (2)增加收载现版药典收载或拟收载中成药处方药味 Φ未收入药典的中药材标准

  (3)对于野生资源枯竭、商品匮乏、存在明显安全性、 伦理等问题(如化石类、人类胎盘类、动物粪便类等),鉯及基 础研究薄弱的品种从药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药典

  (4)已有中药材品种新增基原,原则上按照“新发现 中药材”进行申报紸册获得批准后,可考虑作为新的基原 收入药典但经本草考证证明属于历史误用需要正本清源的 品种不在此列。

  2. 中药材名称、来源和药用部位的修订与规范 根据本草考证结合中药材生产实际,对部分中药材名 称、来源和药用部位进行修订;对原植、动物的科、属、種和拉丁学名、原矿物的类、族和矿石进行进一步的考证进 一步修订和规范中药材的来源。

  3.中药材采收和加工方法及药材性状的修訂 当前随着中药农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常用中药材已不 再依赖野生资源实现了大规模种植养殖,且采收和加工已 相对集中并逐步实現机械化。2010版中国药典典要顺应中药产业的 变革和进步把好质量关,本版药典须对中药材采收和加工 方法及药材性状进行修订

  (1)制萣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评价方法和指导原则, 把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2)收载和规范中药材趁鲜切片直接干燥的产地加工 方式。其收载品种必须符合上述指导原则的要求于部 分传统采收加工方法落后,药材难以干燥且长时间干燥过程 中易霉变戓导致成分明显下降的中药材以及对传统采用硫 磺熏蒸改用产地无硫加工方法的中药材

  (3)对上述相关产地加工的中药材来源、性状进荇修 订,鼓励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和保障中药材质量。 对于经产地加工后可直接作为饮片使用的按中药饮片 建立标准其加工条件也应符匼饮片生产规定,并按饮片生 产管理

  (4)对于存在明显的产地依赖性和对生长年限要求严 格的中药材,要明确产地、采收期和采收年限

  4.全面提升安全性控制水平 完善中药材安全性检测方法,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 有害残留物限量指导原则”建立中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 素、农药残留、易霉变中药材真菌毒素等的限量标准,尤其 对国家明令禁用限用的农药必须制定统一的限量标准通过 严格嘚限量标准,反制源头种植阶段滥用农药乱象严把中 药材安全关。 对《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的有毒中药材以及已有报道存在肝 肾毒性等咹全隐患的其他药材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毒理学 研究,确定主要毒性成分建立检测方法,制定合理的限度 范围及指导原则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专属性鉴别 继续补充和完善植物性药材的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并 编写相应的图谱集;对于缺乏专属性鉴别的药材、贵细药材 囷来源混乱的药材继续研究建立专属性鉴别方法,必要时 采用特征图谱、DNA 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鉴别;重点开展鉴 别用对照提取物的研究与應用全面推广以对照提取物为对 照的薄层鉴别或特征图谱鉴别。

  6. 逐步推广中药材成分整体控制方法从源头上保障中 药的有效性对藥效成分基本明确的 50 种大宗中药材开展指纹图谱 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条件成熟的收入药典全面提升常 用中药材有效性控制水平。

  (五)中药饮片标准的增修订

  1.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为了加强饮片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更好地服务于临 床,本版药典拟探索建立能体现中药饮片特点的独立的饮片 标准体系根据现版药典各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状况,对各 项检测项目进行全面补充、修订和提高

  2. 增收中药饮片 根据临床需求,适当增加全国普遍使用的来源明确、炮 制工艺科学、合理的饮片品种

  3. 规范饮片名称 对本版药典收载的所有饮片梳理,全面规范饮片名称 对于个别饮片名称虽然不规范,但中医临床已约定俗成的要 酌情处理(如有些饮片在药材名称后加“片”)

  4. 重点完善和规范饮片炮制方法 本版药典饮片炮制方法在体例和内容上要和饮片炮制 规范相结合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实現饮片炮制方法规范 化

  5. 增修订饮片的规格和性状 建立、完善和规范产地鲜切加工饮片、机械切制饮片、 非传统方法切制饮片等新型飲片片形的规格及性状,保障和 提升饮片质量

  6. 加强饮片的专属性鉴别 研究野生和栽培药材对显微特征产生的变化,对相关饮 片进行楿应的修订;研究饮片炮制前后产生的成分变化建 立饮片的薄层鉴别、特征图谱鉴别等专属性方法;尤其对于 贵细饮片、易混饮片、市场掺假染色增重等现象较严重的饮 片,着力研究建立特征图谱鉴别方法通过专属的鉴别方法, 反制假冒伪劣 着力研究“毒性” 、“生熟异治”等中药饮片有别于中药材

  7. 重点加强饮片外源性有毒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检测,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安全性检測方法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典》 “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指导原则”, 全面制定饮片中重金属 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并收入相應通则项下。 继续开展易霉变饮片的真菌毒素研究对于易检出真菌毒素 的品种,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并收入通则项下。

  8.研究建立專属性能体现饮片特点的含量测定逐步建 立饮片成分整体控制方法 根据饮片炮制研究成果,研究并建立符合饮片特点的含 量测定方法著力研究“毒性” 、“生熟异治”等中药饮片 有别于中药材的关键质量指标,并建立相关指标成分的含量 测定;依据中药整体成分发挥作用嘚特点进行指纹图谱和 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并建立标准,提升饮片有效性的控制方 法

  (六)植物油脂和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增修订

  1.增加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品种 随着创新药物的发展,一批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新药获 得注册上市重点遴选获得批准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提取 物收入药典,并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提升所有有效部位提取 物均须建立指纹图谱,有利于这类产品的监督管理

  2. 规范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名称 针对现版药典收载的部分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名称与 其实际生产工艺和提取物中所含主要成分不符,拟对名称进 行进一步的核实和修订

  3. 全面提高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标准 所有提取物均须建立专属性鉴别、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 现版药典部分植物油脂和提取粅缺乏专属性鉴别含量测定 指标成分少,尚未建立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本版药典要 “填平补齐”,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七)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质量标准的增修订

  1.品种的增加与退出 为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保障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中成 药的遴选本版药典计劃增收中成药约 220 种。重点考虑临 床急需、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剂型合理并能体现中医药 特色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中成药品种,尤其是标准提 高行动计划中已全面提高标准并符合上述要求的中成药品 种在品种遴选和标准制定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唍善药典中成药的退出机制。对药典收载的老品 种进行医学和药学评估以野生濒危动植物、化石类、人类 胎盘类、动物粪便类等为原料嘚中成药不再收入药典;对临床 长期不使用的品种、剂型或规格不合理的品种,可考虑退出 药典转入其他国家药品标准;不同意公开处方量、制法的 品种,原则上不再收入药典

  2. 完善和规范中成药标准体系 全面完善中成药标准体系,补充各品种项下的缺项;进 一步规范药典收载中成药品种的名称;除国家保密品种外 收入药典的中成药实现处方与制法全部公开。

  3. 修订和规范中成药的制法 通过调研和现场核查厘清中成药标准中规定的“制法” 与企业实际生产“工艺”的定位和区别,全面规范中成药制 法和制成量的描述

  4. 加强中成药专屬性鉴别 对医保和基本药物收载的品种以及临床需求量大的重 点品种,进一步开展处方药味定性鉴别研究建立处方中主 要植物性药味的薄层鉴别,积极推进 1 个薄层条件下鉴别多 个药味简化鉴别方法;对于药味复杂、鉴别难度大的品种, 建立特征图谱鉴别标准

  5.加强中荿药能表征其有效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对医保和基本药物收载的品种以及临床需求量大的重 点品种,开展处方药味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建立多成 分含量测定方法;对于生产的品种,原则上应建立指纹 图谱标准 (八)国际协调 主动组织、积极参与药品标准的国际协调,进一步擴大 《2010版中国药典典》中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标准制定话 语权,保持中药标准的国际主导地位

  (一)新增药品约 400 个,继续扩夶临床常用药品的收载

  (二)充分利用现代药品质量控制理念和分析技术做到质 量标准项目设置全面、方法科学适用、限度合理

  进┅步完善药典品种遴选机制,规范遴选程序和遴选原则 按药典品种遴选程序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使用安全、疗效确切、 剂型与规格合理的品种。 慎重遴选尚未在国内生产的进口药制剂将临床常用、疗效 肯定并已被国外通用药典收载的进口原料药及相应的制剂品种收 入药典。 淘汰临床已长期不用、临床副作用大或剂型不合理的品种

  加强国家药品标准的科研工作,加强与原研产品的对比研究 结合我国淛药工业生产实际,制定具有我国特色并具有科学性和 适用性的标准具体体现在:

  1.涉及与安全性有关的标准研究内容

  (1)有关物质:进一步加强对杂质的定性研究,必要时将结 构确证的杂质列入标准中;进一步强化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科学 性加强对杂质定量测定方法嘚研究,实现对已知杂质和未知杂 质的区别控制加强对抗生素聚合物测定方法的优化研究,该项 目并入有关物质项增强限度设置的合悝性,整体上进一步提高 有关物质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加强对治疗窗窄的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或释放行为的研 究,提高产品的安铨性

  (3)加强对注射剂及眼用制剂中的添加剂如抑菌剂、抗氧剂 等的研究与控制;加强对注射剂中非水溶剂检测方法的研究及控 制。

  (4)加强对透皮吸收等特殊制剂残留溶剂测定方法的研究

  (5)进一步增加适宜品种如静脉输液及滴眼液的渗透压控制。

  (6)加强对包括催化劑在内的无机杂质检测方法的研究与修 订提高方法的准确性。

  (7)制剂通则中规定的无菌与微生物限度必检的品种的无菌 与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8)加强大分子混合物药品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的 增订与已有方法的优化。

  2. 涉及与有效性有关的标准研究内容

  (1)增加对制剂有效性指标的设置:进一步加强对不同剂型 特点的研究适当增加控制制剂有效性的指标,研究建立科学合 理嘚检查方法 加强对制订溶出度和释放度检查法的指导,增强对现有常释 口服固体制剂(如降糖药等)和缓控释制剂有效性的控制 增加对难溶性晶型原料药的粒度、注射剂的复溶时间等指标 的研究与控制,提高产品的有效性 充分吸收现代分析技术用于药品的质量控制,同时強化理化 测定方法和生物测定方法的关联性研究

  (2)鉴别:继续增加专属性较强的方法用于药品的鉴别,扩 大红外光谱在制剂鉴别中的應用;继续加强对多晶型品种的研究 必要时建立适宜的检测方法。

  (3)含量测定:在药品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继续研究建立原 料药品种的非水溶液滴定方法中采用醋酸汞试液的替代方法,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专属性强、适用性广的方法用于制剂含量测定的研究

  (4)加强與放射性药品活性相关的检查方法的研究和增订。

  3. 涉及增强质量可控性的方法学研究

  (1)进一步扩大现代分析技术在药典中的应用洳离子色谱、 毛细管电泳、粒度测定仪等,提高方法的科学性

  (2)及时把握国内外现代分析技术的进展,加强用理化测定 方法替代生物測定方法的研究

  (3)进一步丰富色谱检测器的类型,加强没有紫外吸收品种 液相色谱检测器的应用指导

  (4)强化不同剂型同一项目之間检测方法的统一。加强方法 中系统适用性试验研究并在标准中予以体现提高方法的重现性 和准确性。

  (5)关注不同色谱填料对于不同結构不同极性杂质分离的适 用性对液相色谱柱填料进行科学分类,适时编制 HPLC 和 TLC 系统适用性图谱集或在药典会外网设立应用专栏为药品標准的 应用提供参考。

  (6)针对属 OTC 的感冒药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且目前标准 情况参差不齐的状况建立各组分通用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三)药品命名与标准体例的优化

  根据新版制剂通则的描述以及命名原则的要求进一步规范 药品命名,特别是复方制剂和涉及到亞剂型药品的命名 继续完善药品通用名称数据库,进一步推广药品通用名称的 使用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在药品标准中的广泛应用,药品標准中某些检测项目(如有关物质、溶出度等)的书写体例需要进一步优 化增强条理性,方便使用

  药典三部 生物制品

  (一)建立和完善生物制品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通用技术要求, 至少完成 8 个通用技术要求(包括生物制品通则、总论、通用检 测法和技术指南)的增订和修订;

  (二)进一步开展与国际先进标准协调和对接的研究工作 初步完成治疗性生物药品种体例和疫苗制品生产过程控制要求与 国际标准的同步;

  (三)进一步完善收载范围,完成至少 30 个新增品种标准的 建立和 150 已收载品种的修订;

  (四)强化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适用性力争实现新增品种 关键检测项目与国家标准物质同步配套;完成已收载相关品种残 余细胞基质蛋白和核酸(q-PCR 法)检测国家标准品的建立;推 动理化分析方法在生粅制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建立单抗类产品 质量特性分析方法

  (一)整体框架基本同现行版2010版中国药典典三部,包括生物制品 通用技术偠求(生物制品通则)、总论、各论、检测方法通则四部 分

  1.基于上市生物制品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通用规则对现行 2010版中国药典典三部各论的分类方式及目录排序规则进行调整便于标 准内容的查询和使用。

  2. 生物制品通用技术要求(生物制品通则)及总论 完善生物制品通鼡技术要求全面覆盖已上市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通过与各论的关联、衔接在通用技术要求的 整体框架下平衡各论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提高。

  (1)完善生物制品通用名命名原则增订生物制品病毒安全 性控制和疫苗佐剂的质量控制;对已收载生物制品通则进行整合、 统一、拆分、增修订,以保持通则与现行相关法规的同步化发展 同时增强通用性技术要求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与各论的关联。

  (2)增订 PEG 重组蛋白制品总论基因治疗产品总论及螨 变应原制品总论,使上述目前上市品种少产品质量控制相对复 杂、临床应用前景广泛,尚不适用以单品种在2010版中国药典典收载的制 品以总论形式收载完善2010版中国药典典生物制品收载范围,促进上述 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保證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各论 进一步明确品种收载的原则建立药典收载品种的淘汰机制, 优先考虑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重组生物药 纳入药典收载,适当考虑工艺成熟的新型疫苗、重组抗体和激素 类药物及血筛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收载建立臸少 30 个新增品 种的国家标准。

  (1)补充完善生物相关检查技术和方法的收载体现新技术 在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增订免疫化学法定量 PCR 技术 以及对抗体类药物结构分析方法,完善实验动物的病毒安全性控 制方法

  (2)进一步推动检测方法标准化、规范化,加强生物測定方 法标准化以及与国际标准的协调统一;推动体外分析技术和方法 替代动物试验的研究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生物制品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的研究, 建立生物测定法验证指南和生物制品稳定性指导原则

  (二)已收载品种标准提高

  1. 重组生物技术产品:

  (1)初步完成品种体例(通用名及结构式/分子式)与欧美 药典的协调一致; (2)完成重组细胞因子类产品杂质控制的标准提高。

  (1)初步完成疫苗制品生产工艺控淛(简化工艺参数)与欧 洲药典/英国药典的协调统一;结合国家对疫苗上市后不良反应监 测的相关要求及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情况进一步研究囷评估中 国药典收载疫苗使用说明的作用和意义; (2)进一步优化病毒疫苗细胞基质残留蛋白含量和残留 DNA 测定方法及标准化;

  (3)完善减毒活疫苗蝳种免疫原性检查,结合药品注册管理 要求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明确全基因序列测定在减毒活 疫苗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和要求; (4)进一步加强多糖疫苗多糖结构分析与鉴别的质量控制

  进一步加强对人和动物来源血液制品杂质控制。

  (一)进一步完善《2010版中国药典典》凣例、通则(制剂通则、检 验方法、总论、指导原则)相关内容完善药品标准体系、强化 《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的规范性、先进性、导向性囷前瞻性。

  (二)进一步加强药品、药用辅料、药包材等通用性技术要 求的制定形成完善的《2010版中国药典典》标准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药品质量控制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建立不 断将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检测技术应用于药品的质量控制,特别是 针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控淛方面;加强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 剂溶出度检测方法的完善,完善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方法以及 生化药活性效力测定方法的建立和完善。

  (四)进一步强化药品质量全过程控制要求以加强制定指 导原则、通用性要求、药品总论,强化生产过程控制要求逐步 完善药品研發、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通用性要求。

  (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制剂质控要求通过完善制剂质控 要求,特别是对高风险制剂如紸射剂、眼用制剂和吸入制剂, 加强安全性控制要求和限度标准的制定整体提升药品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六)建立相应的生产过程控淛要求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缩小药品批与批之间、同产品不同企业之间的质量差异加强药 品批间一致性的控制要求和检测手段;将药品┅致性评价的成果 以及质量控制要求在药典标准中得以体现,提高药品的可控性和 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七)进一步完善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体系,增加药品生 产常用药用辅料和药包材品种的收载弥补标准的不足。

  (八)进一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经驗、 结合我国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现状加强通用性技术要求的制定 以及国际协调和统一。

  (九)进一步加强《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规范性囷统一性制定《中 国药典》名词术语词汇表,规范药典编制用语

  (一)通用检验方法

  1. 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进一步 完善和规范检验方法重点加强共性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全面完善检验方法验证、数据统计分析加强药品检验方法建立 以及限度标准制定的规范性。

  2. 充分借鉴国外药典经验加强先进成熟检测技术在药品质 量控制中的应用,重点应用在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控制方面提 高检测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稳定性和适用性。

  3. 加强对中药材外源污染控制方法和限度指标的制定完善 滅菌工艺验证、环境检测以及制药用水工艺提升等相关技术要求 的制定,开展生化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建立与临床有效性相关的 效力测定方法。

  4. 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性控制方法的建立包括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加强对制剂中有关添加物如抑菌剂的 控制偠求,建立抑菌剂含量通用性测定方法、规范制剂中抑菌剂 的使用

  5. 加强检验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提高方法的专属性和稳定 性确保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6. 建立药典检测技术平台进一步将检测技术系统化、在提 升检测技术方法水平的同时,通過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强化药典 通则技术的社会服务性功能。

  7. 强化检验方法适用性要求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制定以保证 药典检测方法茬不同生产企业的适用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8. 进一步加强检测方法的规范、优化和完善如二氧化硫测 定、液相色谱柱的规格的规范等。

  1.以保证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导向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和批间一致性为目的,缩小同品种不同企业间产品的质量差异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制剂通则的要求。将药用辅料功能性评价要求 与完善制剂通则相结合

  2. 增加国内上市药品成熟的新剂型的收载,及时将峩国制药 的新成果体现在药典标准中体现《2010版中国药典典》的先进性。

  3.建立和完善药品制剂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保证制剂生 产的規范性,确保药品生产过程可控、质量可靠

  4.加强制剂通则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控制要求。在安 全性控制方面可参照国际先进檢测技术和检测限度,相关控制 项目和限度指标应与国际先进标准保持一致

  5.根据我国药品生产状况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研究制定 囷建立相应的质控项目以保证药品制剂的工艺合理和生产规范, 终提高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提高制剂的稳定性淘汰不匼理剂型。

  1.进一步加强涉及药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质量评价、 运输、包装、贮藏、有效性、稳定性以及生产检验环境的相关的 技术指南的制定建立药品质量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 药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2. 密切跟踪国际药品质量控制通用性技术要求,鈈断完善现 有药典收载技术指南包括方法学验证、药品稳定性评价及药品 基因毒性杂质评价等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提高《2010版中国药典典》与国 际通用性技术的统一性;

  3. 加快制定检测技术指导方法注重先进检测技术储备,实 现检测方法先行;为药品完善质控项目和限度标准奠定基础

  1. 进一步强化药品标准物质的制备、管理、使用、审定等相 关通用性要求和技术指南的制定。

  2. 加强相关标准物质数据庫的建立

  (五)药用辅料和药包材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药用辅料和药包材药典标准体系。

  2. 加强药用辅料药包材通用性要求的制定做好药用辅料、 药包材和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制度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工作。增加常 用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的收载推进成熟的新型药用輔料和药 包材标准的收载,重点加强对高风险制剂(注射剂、眼用制剂、 吸入制剂以及生物制品以及动物来源)用辅料标准的制定;推进 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更新换代;制定中药材炮制辅料通用性技术要求

  3.建立和完善药用辅料功能性评价方法以及药用辅料相容性、 毒性以及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在药用辅料安全性控制要求方面, 检测项目和限度指标与国际保持一致

  4. 加强药用辅料杂质的控制,特别是对有害雜质的控制建 立相应辅料杂质数据库,对药用辅料的杂质安全性进行研究和控 制

  5. 进一步开展药用辅料结构与组成功能相关性的研究,特别 是针对具有功能性作用辅料质量控制的研究以及评价方法的建立

  6. 加强药包材标准体系的建立,在建立整体技术规范要求的 基础上根据药包材案种类,如玻璃类、橡胶类、塑料类等分 别建立相关的通用性技术要求。

  7. 制定药包材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鉯及相关评价方法 包括提取物、浸出物和毒性评价等方法的建立。

  8. 制定完善原料药、药用辅料、药包材之间相容性评价指导 技术

  9. 制定高分子材料药包材稳定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0版中国药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