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堂为什么一天只买十单治疗自汗的治疗不止的产品呀?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十一】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2)
高血压不想吃药怎么办?
中医多种外敷疗法解决它!
&&&&前面我们曾经介绍过药枕可治高血压,也介绍过鬼针药茶可以降血压,许多的博友试过后,都反馈很好,简便实用还安全,真是高效、安全、简单、廉价还实用。感谢大家的反馈和支持!大家的试用、反馈也在不但地证明着中医—这种古老的自然医学,完全可以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它自己的应有的贡献,不但不能打击,而且完全有必要大力提倡!
&&&&时不时有些博友询问,说自己的血压偏高,又不想吃药降压,因为降血压的西药,只要一吃上就很很难丢掉,不但麻烦,还伤肝伤肾。因为很多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发现,自己的性功能完全丧失了,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副作用。
&&&&不想口服降压药,怎么办?奶奶说,中医降血压其实有优势,除了前面介绍过的鬼针草茶外,还有很多外用方,也是可以解决高血压问题的,只是大家平时没有注意,或是不知道而已。象药枕就是中医外用治病的一个好方法,不仅降压醒脑可用枕头,治疗颈椎病也可以用子母枕,不但不需要吃药,而且还可以使睡眠变成一种享受。降压中药枕除了前面介绍过的明矾枕外,还有寄生菊花枕、石膏磁石枕,都有很好的降压醒脑安神的作用。今天我们再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敷脐降压法、敷脚底涌泉穴降压法和浴足降压法。
&&&&先说浴足疗法,泡脚可以降血压,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这是中国人早就应用过的东西。
&&&&一是用钩藤冰片水泡脚可降血压:钩藤20克,冰片2克,用布包好,每日用一包,在晨起及晚睡前放入盆内并加沸水浸泡药包,待温度适宜浴足30-45分钟,10天为一疗程。另外,钩藤牛膝浴:钩藤、牛膝各30克,水煎药浴液,浴足。
&&&&二是茺蔚子桑枝浴:茺蔚子、桑枝各20克,煎汤1500毫升,浸泡双足约30分钟,即可产生降压效果,在一小时时降压作用最强,其作用可维持3小时以上。
&&&&再说敷脚底涌泉穴降压法。一是吴茱萸敷足底:每晚睡前取20克吴茱萸粉用陈醋调敷双侧涌泉穴,次日取下,十天为一疗程。
&&&&二是双仁散:桃仁、杏仁各10克,栀子15克,胡椒7粒、糯米14粒,共研细末,以蛋清或开水调成膏敷涌泉穴,一般敷药三日后可见效。
&&&&三是蓖麻附子散:蓖麻仁50克,昊茱萸、附子各20克,共研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成泥,再加入10克冰片和匀调膏贴于涌泉穴,一般敷脚三至五日可见效。
&&&&第三是敷肚脐降血压。一是吴茱萸川芎散:吴茱萸川芎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取10克敷入肚脐中,外用止痛膏固定。三天换药一次。
&&&&二是萸芎白芷散: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共研细末,装入瓶内备用,每次取15克,用脱脂棉薄裹成小丸紧压入脐窝,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十天一疗程。
&&&&三是附子三七散:附子、川芎、三七各等份,研成细末,每次取10克敷肚脐,三天换药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四是吴茱萸磁石散:吴茱萸、磁石、肉桂各30克,共研细末,用时取细末10克用蜂蜜调成小药饼儿,分别贴于肚脐和涌泉穴,以胶布固定,然后点燃艾条灸两穴各20分钟,每日一次,十天一疗程。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3)
介绍两个常用小验方
中药塞鼻可治多种病
&&&&先介绍两个常用的小验方,好使。一是茄子棵子和辣椒棵子煎水洗可治冻疮,这是传统老方了,很多农村人都知道,但现在城市里知道的人反而少了。霜冻后的茄子茎(也叫茄子棵子,就是一整棵的茄子枝茎叶霜打死后就自然干了)一斤,切成寸段,加水5000毫升煮沸,待药汁煎成板栗色时或酱油色,去渣取汁,待药汁降温到适度时,熏洗冻疮易发处,和已经冻伤的部位(注意若有溃烂,则要注意不要烫着),每天早晚各洗一次,连洗三天即可治愈,特效。
&&&&第二是冬天老人久咳者可用热盐外治:中医认为,长期咳嗽是由于肺肾虚寒所致,两肋通肺,肚脐连肾。将盐炒热之后,其温热之性可以进入肺肾二经,温养肾阳、理气排寒,因此能止咳平喘。具体做法是,取粗盐200克,炒15分钟,倒在干净的皮袋里,迅速包紧扎好口儿,乘盐包热时,先将盐包放在肚脐部位熨敷皮肤(注意不要烫伤),持续五分钟,再将盐包置于两肋部,上下移动熨敷,每个位置停留五分钟。每天一次,一般熨敷五天左右就会止咳平喘,严重者七天也可以见到效果。此法也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内风湿、颈椎病、尿频尿急等。
&&&&中药塞鼻治疗鼻炎前面已经介绍过,今天再介绍几个中药塞鼻治病的小方法。一是治感冒:用适量的鲜紫苏捣碎塞入鼻中,每30分钟更换一次,感冒很快就能好。若是病毒性感冒也可以用大蒜塞鼻,只是注意大小,不要放进去后取不出来。具体方法是,找一个大蒜,将蒜瓣切成合适大小,塞入鼻中,注意更换,一般塞半个小时就会通气,塞一个晚上就会明显好转。
&&&&二是塞鼻治疗偏头痛:取川芎、白芷、炙远志各50克烘干,再加冰片9克,研成细末备用。偏头痛发作时,取绸布包药末15克塞入鼻孔,很快止痛。
&&&&三是塞鼻治疗乳腺炎:取砂仁适量与少许糯米饭拌匀,搓成花生米大小,外裹消毒纱布,塞入鼻中,左侧乳腺炎塞右鼻,或左右鼻孔交替塞,每隔12小时更换一次,直至炎症消失为止。西南少数民族人常用此法。
&&&&四是治牙痛:荜拨、细辛、防风、连翘、升麻、黄连各10克,焙黄研为细末,与冰片粉5克和匀,备用,用棉球蘸药少许塞入牙痛侧鼻孔,深呼吸,3分钟后可重复进行。
&&&春节到了,提醒大家,希望大家多做一些好的祝愿,多说一些吉利话,这可不是迷信啊。奶奶说,不要小看这个祝愿,这个可是有讲究的,只要虔诚,这个很起作用的。正面夸奖可以让人年经快乐有精神,而负面的语言则会催人老啊。所以,美好的祝愿也可以为人添岁加寿,让人年轻美丽,让人进步,不但亲人间要多多进行好的祝愿,而且亲友之间,朋友之间,哪怕是不认识的人之间,也可以多多夸奖祝福啊!
&&&这个科学道理嘛,我也不要细说了,日本著名脑科学图像诊断分析家、医学博士加藤俊德做过专门的研究,证实了这些结论的正确性。另外,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会束缚住我们的大脑活力,而积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则可以促进脑细胞的生长和活力!所以,中国人说了,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科学道理的,祝大家春节快乐开心!万事如意!吉祥安康!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4)
为了健康节日有忌
美肤靓肤吃出美丽
&&&&春节了,首先祝所有博友健康快乐!万事如意!在新的一年里,保有健康、美丽、快乐和幸福!先说节日里吃出美丽。这是一个女性话题,但男士也可以关心一下,用此讨好太太,会比用钱讨好太太更有力。凡是女人总担心自己的皮肤不够白细,不够娇嫩,不够滑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女人就是花朵啊!她们在打扮自己的同时,也在妆点着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加的美丽。其实,女人除了可以用化妆品来打扮自己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吃出美丽来。
&&&&一是菜花要常吃。菜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预防雀斑的产生。同时吃菜花还能协助产生胶原蛋白,滋润皮肤。
&&&&二是多吃白萝卜。中医认为,白萝卜可以利五脏,令人白净,使肌肉滑爽,白萝卜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也是因为白萝卜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能抑制黑色素生成,阻止脂肪氧化。因此,常吃白萝卜,也可以使皮肤白净细腻有光泽。
&&&&三是鱼汤。常喝鱼汤,肤细体康,鱼汤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皮肤相当有好处。
&&&&四是豆腐。豆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B2能促进体内脂肪代谢,保持皮肤的滋润嫩滑。
&&&&五是常喝荷叶茶。荷叶茶有瘦身安神的效果,而且对于排除体内毒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便秘的女士,可以常饮此茶,不但可以润肠通便,还可以清除内火,清肝明目,防止脸上起痘痘和疙瘩,起到保养皮肤的作用。
&&&奶奶说,过节了,我们不能过于随性,适当放纵自己,是一种解放和放松,但过于放纵自己,可能会反受其害,所以为了健康,节日有忌。
&&&一是胆病患者忌重油。节日菜品丰富,而且都有重油,这对于肝胆患者极为不利,胆病患者最怕油,因为胆有病,人体的油脂消化代谢就会有障碍,油过重会加重肝胆负担,容易引发胆道疾病。
&&&二是高血压患者忌闹。节日里热热闹闹本是好事,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人多热闹,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由此诱发心脑血管病。
&&&三是冠心病患者忌累。节日期间操劳太多,或玩乐无度,会使心跳加速,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中风。
&&&四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熬”。我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而且现在多数人会相聚畅饮畅谈,看晚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也跟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电视晚会,或通宵畅谈,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极易引起疾病发作或病情加重。
&&&&五是肝病患者忌酒。节日期间本来就食物油腻,会加重肝胆负担,若是再过量饮酒,则会直接伤害细胞,甚至会使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六是感冒患者忌“聚”。春节期间天气寒冷,人们容易伤风感冒,如走亲访友取在一起,极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流行。因此,感冒患者不宜外出,最好在家中调养,这样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又能避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七是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凉”。春节时节,气温较低,因此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旧病复发。
&&&&节日时节,是保健的重点时间段,过得好,会对身体有利,过得不好,稍不留神注意,就会对健康构成影响,我们最好不要忘记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做到防病于未然。所以,在此祝天下无疾!人人健康!同时,也给各位来访者和读友拜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5)
生姜救活神农氏
首乌养生人不老
&&&&奶奶说,大过年的,咱们不说病,只说保健长寿吧,咱们也图个吉利。我今天跟你讲两个关于中药的故事,一个是关于让人长寿的何首乌,一个是我们常用来做为调味品的生姜。其实关于中药的传说或故事很多,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传统的中草药,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这些有关中药的传说。这些可以更加形象地加强我们对于某些中草药的理解和掌握。
&&&&先说关于何首乌的故事。现在的人,年纪轻轻就有白发,不要小看白发,这个白发其实是一个标志啊,什么标志?早衰!说明身体机能下降,过早地衰老了。但这个何首乌是干什么的?乌发的!让人不生病的!养生让人长寿的!所以呀,凡是不喜欢白发的人,凡是想长寿的人,可要关注关注这个何首乌啊。
&&&&何首乌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因何首乌久服此药而得名。此药本名“交藤”或“夜交藤”,对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何首乌,顺州南县人,祖父名叫“能嗣”,父亲名叫“延秀”。能嗣原名叫“田儿”,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年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常常羡慕思念仙家道术,随师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卧于山野间,朦胧中看见两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田儿见此情景,甚为惊异,次日晨就连根掘回。遍问众人,没有一人能够认得这是什么植物。后来有一位山老忽然走来,田儿出示询问,山老回答道:“你既然年老无子,此二藤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实在奇异,这恐怕是天赐的神药吧,你何不服用试试呢?”。于是田儿便将所挖之根捣为细末,每天早晨空腹时以酒送服一钱。七天后即思念家室,连服数月后更感强健,因此常服不断,又加至每日二钱。一年后所患诸病完全痊愈,原已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原已苍老的容颜变得光彩焕发,遂娶妻成家。十年之内,生了好几个男孩,于是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从此以后,他家就将此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嗣又让儿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延秀生儿名“首乌”,首乌依爷爷、父亲之法也服此药,也生了好几个儿子,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头发却乌黑如漆。有一个叫李安期的人,与何首乌是同乡,关系亲密,偷偷打听到这一秘方后就开始服用,也成了一个老寿星,于是遂将这事广加传播,一直流传至今。
&&&&何首乌可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本草纲目》载首乌“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何首乌延年益寿的机理被揭示,实验表明首乌及其制剂能延长二倍体细胞的生长周期,使细胞发育旺盛,寿命延长。首乌煎剂能显著降低老年大鼠血浆和肝脏过氧化脂质,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也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显示着首乌抗氧化、抗衰老功能。
&&&&想长寿,想乌发,想强壮,坚持每天少量服用何首乌,可以说,比服用任何抗衰老的保健品都强。这是中药何首乌,再说一个既是中药也是调料的生姜的故事。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的传说,也就是说大量的中药是神农氏发现的。生姜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功能。常用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咯痰咳嗽。中医认为生姜能够解鱼蟹毒,因此我们吃螃蟹的时候总要蘸一些姜汁,不光是为了调味,也有防止中毒的功效。这个传说也是谈生姜解毒的问题。据现代药理研究,生姜含有姜醇、姜烯、姜辣素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催眠、抗惊厥、兴奋心脏等作用。生姜性味辛温,对于虚寒性体质或性质属寒性的病症较适宜。热性体质或温热的病症必须慎用或不用。
中医奶奶的故事(176)
清热良药有知母
烹饪腥物用紫苏
&&&&奶奶过年非常高兴,接到全球各地的拜年电话,她是十分欣喜的!情绪一高,说起故事来,也就滔滔不绝。奶奶说,我再跟你说一个关于草药知母的故事。
&&&&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希望能遇上个可靠的后生,认作干儿子,了却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讨饭来到一片村落,向围观的众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一时间,讨饭老太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便传开了。不久,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但过了十几天,却一直不见老太婆提药草之事,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妈”,问起传药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几年再说吧。”这下子把公子气得暴跳如雷,他叫嚣起来:“白养你几年,你想骗吃骗喝呀,滚你的吧!”老人也不愠怒,冷笑一声,换上自己的破衣裳,离开了公子的家门。
  她又开始沿街讨饭。没多久,又有个商人找到他,愿认她当干妈。这商人心里盘算的是卖药材,赚大钱。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过了一个多月,仍不见老人谈传药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样,把老人赶出了家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讨,说着心事,竟被很多人当成疯子、骗子。这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门外。
  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就要走,两口子拦住了:“这大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劝她说:“您这把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老人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一天,老人试探着说:“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还是让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没儿女,我们又没了老人,咱们凑成一家子过日子,我们认您当妈,这不挺好吗?”老人落泪了,终于道出了详情。而樵夫夫妇却没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图啥报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从此,樵夫夫妇忙着活计,很孝顺老人,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到了80岁的高龄。
  这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老人。他背着老人上坡下沟,跑东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还不时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终很开心。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妈,这是什么?”老人说:“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太婆点了点头:“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 
&&&&知母是一味常用的清热药。其性甘寒质润,故有清热泻火与滋阴润燥并举的特点,可治疗肺胃实热、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等病证,临床常与石膏、贝母、黄柏、花粉、首乌等同用,影响较大的代表方药有白虎汤、知柏地黄丸、二母散等。
&&&&奶奶说,中国人就是能吃,喜欢美味佳肴,但我们提倡在这一点上,还应该向中国先人学习,必须会吃,吃出健康。过年了,大家吃着美味,想着美味,但也有不会吃而深感遗憾的。尤其是在烹饪带腥味的海产品、大蟹和鱼类的时候,除了可用黄酒、生姜来压腥味儿外,还有一种草药紫苏,是变腥味儿为美味儿的佳品。
&传说古代有一名厨,所做的鱼羹与众不同,不但肉嫩可口,还极鲜香,令人百食不厌。有人暗中观察,发现他做菜时总是放一些紫红色叶子,可上桌时怕泄露天机,将叶子全捞出,于是他的秘密被传播开来。
  看来紫苏在鱼羹中起着解腥增鲜提味作用,汉代《七发》赋中的“鲤鱼片缀紫苏”有可能鱼片是生食的,而紫苏则用来增香去腥。
  日本人吃生鱼片,比方金枪鱼、鲑鱼及鲤鱼时,把鱼片放入盘中,再放萝卜丝、紫苏枝、紫苏叶和海草,在另一小碟中放酱油,把芥末、白萝卜末和紫苏花放入酱油中作为佐料,然后把鱼片蘸着这种佐料吃。那萝卜丝及紫苏叶、紫苏花既有爽口去腥作用,也含清毒用意。这跟我国明代的“鱼脍”吃法近似:要放萝卜汁、姜丝、生菜、胡菜,并浇以芥辣、醋。
  日本学者伊藤武在《风味调料趣谈》中提到紫苏,说是对疲劳、感冒、咳嗽、口腔炎、脑贫血、食欲不振、痢疾、精神不安均有疗效,很值得推荐食用。日本人认为它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得到休息。紫苏是日本代表性风味调料之一,它与意大利细面也很相配。他们在睡前喝杯紫苏茶,精神会安定下来。
  吃蟹时紫苏有了用武之地:叶子加盐及花椒,炒后研末,撒在蟹脐中,捆好,蒸熟,可解毒去腥。
&&&元代《饮食须知》说到食蟹中毒,可服紫苏汁。清代《调鼎集》中说到蟹与柿同食会引起不适,服大黄、紫苏、冬瓜汁可解。该书又介绍了煮蟹时加生姜、紫苏、桔皮、盐,大滚后即起。蘸用橙桔丝、姜粉与老醋。此外,剖鱼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
  广东人爱吃禾虫蒸鸡蛋,调料就使用了辣椒、香菜、姜、酱油、胡椒,还有紫苏叶。所以,食腥用紫苏,腥肉变美味儿,大家可以试一下的。我们家大院子里,就种着紫苏,既可调味儿,还可药用,好。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7)
芍药似美女
山药有故事
&&&&奶奶说,中医中药,有很多的故事传说,不但优美动听,而且这些故事中,就包含着许多的医药知识。我小的时候,就是从几个师傅所讲的故事中,爱上了中医。所以,对于喜爱中医和喜爱自我保健的人来说,听些中医中药的故事,可以加深对于中医中药的理解。也会在故事中,学到不少的中药中医知识,今天,我再将我看到的中药故事,讲两则给你,只是我年纪大了,记不清楚具体在哪儿看到的,原作者或是整理者是谁了,在此,也请原作者原谅。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中药芍药。据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圃、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传授中药材种植炮制技术。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里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长着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读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一连反复几次都如此。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芍药你一直没有用过,想来你是没有查清它的用处,它自然感到委屈了。”华佗听罢笑道:“我熟知千方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它的花、叶、茎,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往下说了。
&&&&事隔数日,华夫人患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很多详细的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药效。
&&&&第二则故事,是于铁成先生整理的。古时候各国混战,一个弱国的军队被打败了,只好逃到大山里面,战胜国的军队把大山团团围住,断了他们粮草的来源,想把他们困死。谁知过了很长的时间,山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围困大山的官兵以为他们一定都饿死了,所以就放松了戒备。
&&&&忽然有一天从山里杀出一支军队,兵强马壮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被围困的军队反败为胜,夺回了失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躲进山里的军队,找到了一种植物,它的根茎很粗,一嚼味道很甜,于是人吃根茎,马吃藤叶,不但没有饿死反而都很强壮。困在山里的人们给这种植物起了个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在缺粮的时候遇到的宝物,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这种植物不但可以像粮食一样充饥,还可以当作药材滋补人体,所以改名为山药。
&&&&我们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山药在我国食用的历史有3000多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山药原名薯蓣,到了唐代因为唐代宗名豫而改叫薯药,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才有了现在的山药之名。受李时珍的影响,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其实山药的名称由来已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薯蓣和山药两个名称在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
&&&&中医认为,山药性甘平、无毒,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是很好的进补“食物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补虚上品,有“小人参”的美誉。据《敦煌遗书》记载,远在唐代人们就曾以山药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疗价值的“神仙粥”,为养生之佳品。
&&&&在山西平遥流传着一段慈禧光绪西行的轶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出京城,一路惊吓劳顿,到了平遥城里才吃上一顿好饭,狼吞虎咽饱餐了一顿牛肉,谁知到了半夜又吐又泻,光绪帝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根本不堪这一击,慈禧也是浑身上下软绵绵的,犹如大病一场,随行太医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当地名医,给他们熬了一碗山药粥,两人吃了以后,顿觉腹中滋润舒坦,半个时辰后,感觉体力恢复不少。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来走了几步,果然身轻气爽,光绪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间强壮起来,连声称赞这是神药。
&&&&东汉名医张仲景非常擅于使用山药补虚,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这是一首以山药为主药的补虚方剂,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以及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等症。在他创制的“金匮肾气丸”中,也把山药作为健脾的重要组成成分。民间流传的益寿食品“八珍糕”,是用山药、山楂、麦芽、扁豆、白术、炒薏米仁、芡实、莲肉等8味中药研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疗老人、小孩的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之症,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还有一个关于枸杞子的故事,也非常动人。明天若有时间,讲你听吧。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8)
新年快乐谢博友
养生食疗枸杞好&
&&&&小然:
&&&&曾老师,您好!您和奶奶给我的艾草红糖方子,我使用了,现在胃痛好多了,泛酸轻多了。
&&&之前因为出国玩了,所以耽误些日子,现在才向您和奶奶汇报,十分感谢,有时间欢迎您和奶奶来青岛玩。
&&&你回复说:
&&&非常感谢小然博友的盛情邀请,青岛是我常去的地方,一般会在夏天要么到大连,要么到青岛度夏!大连和青岛,都是很美丽的海滨城市,最适合度夏。
&&&有一个博友留言说:
&&&非常感谢博主的辛勤付出,想请教一下奶奶:儿子现在10岁,体重112斤,腰腹围大。喜欢吃咸辣冷香的东西,食量很大,扁桃体始终肥大,晚上打呼噜,怕热爱出汗,经风就感冒,犯扁桃腺炎,始终有白色痰,经常咳吐不止,经常小便,尤其是晚上临睡前,一会一尿就几滴。懒不喜动,说浑身没劲,走路嫌累。请教一下,要如何调理?
&&&&&奶奶说,这就是少儿富贵病了!不是我大过年的要批评这位家长,孩子带成这样,你应该进行自我批评了!这是生活习惯使然。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弄不好除了得肥胖症外,可能还会导致糖尿病,所以必须重视。
&&&奶奶说,不需要调理,只要改变目前的生活习惯就好了。每天不准乱吃零食,定时定量地一日三餐,就可以完全满足人的活动和成长需要,让“大胃”(大卫)逐渐地小下来,这对他才最有利啊,这是其一。
&&&其二,加强运动!人一运动,就有了活力,身体也自自然然地会好起来,而且孩子还这么小,如果不改变这种变态的生活习惯,会严重影响他的正常发育。不是我在这儿话说得有些重。
&&&其三,严格控制零食,一是不买零食在家,二是不给零花钱,三是多吃蔬菜和水果,限制进食量。如果这样坚持半年,就0K了!最后,提醒一点儿,关键在家长,不能只知道心痛孩子,一看到他不吃了,马上自己就先投降了!这样,会恢复到原来变态的生活状态,功夫就白费了。这是假心疼,若是真疼孩子,就得把住关,为他的成长和健康着想啊!
&&&&昨天预告了一下,说是今天再说说关于枸杞的故事。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果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枸杞的叶、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补品。据《新本草备要》记载,枸杞的苗叶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草”,果叫“仙地果”,根叫“地骨皮”,均有滋补强身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加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血糖、血脂。
  枸杞苗、叶入馔多在北方,吃法很多。如将烧好的黄鱼与大火快烧的枸杞苗配在一起食用。枸杞苗还能与千张丝或香干放在一起凉拌,或者用来炒肉、汆汤、煮菜肉粥等。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79)
古代香口用丁香 
现代补气用黄芪
&&&&&&奶奶说,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奶奶说,在中药里,首屈一指的补气药是黄芪,其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人写作“黄耆”,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肺经,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功效,兼有升阳、益卫固表、脱疮生肌的作用,主治肺脾气虚咳喘、气虚自汗、气虚水肿尿少、气血不足之贫血、气虚血滞之偏枯等症。中医认为,黄芪是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与人参相比,黄芪的补气之力虽不及,但人参没有升阳、固表、内托、利水的功效。
&&&&&&黄芪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黄芪的入药用途十分广泛,有人曾经把中国的古药方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筛选出了25味最常用的中药,黄芪排在第11位,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等,有一药多能的美誉。
&&&&&&我国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经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也可以学学当年的胡适先生,让黄芪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取生黄芪15克、大枣十枚,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增强体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黄芪除了有以上的功能外,它本身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延缓细胞衰老,同时也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还有一则有故事,也颇能说明黄芪的重要作用。《旧唐书·
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所以,现代还有一些懂得中医药的人,经常用黄芪进行桑拿,也是取黄芪补气升阳固脱的作用。
&&&在此,特别申明一下,在整理这些中药传说故事的时候,为了使这些故事更加完整(奶奶讲得有些与现在发表出来的,不太相同),我搜索参考了互联网上的一些有关文章,在此特别说明并对原整理者致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汗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