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8岁,已婚,胸椎侧弯压痛和触摸疼痛明显

【转载】经络研究+督脉通,太阳开,寒湿除,毒素排+通督活血汤--急慢性腰腿疼痛特效方
发布时间:&&&来源:&&&26人关注
〔摘要〕本文提出研究经络学说,首先应对经气的意义作出探索,在对经气的研究中,逐步有所发现与启迪,经络实质是不可能从解剖刀与显微镜下从形态结构中得到证明的,而此之所谓气本身就是视之不见,求之无物,既神秘而又翔实的变动不居的东西。我们研究古人学说,绝不能为古人的言语所拘泥,既不要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古人之言并非纯属经典,今人之言也绝非尽糟粕,融古今于一炉,殊途同归,使中医理论焕发出时代光辉。这不仅是中医工作者的天职,也是东方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主题词〕经络,经气,经络实质/研究方法探索经络实质必须首先重视经气,已逐渐被大部分中医界前辈所认可。然而在欣喜之际,我们也不可忽视在《内经》中有关对流动在经络体系内之&经气&的论述仍处于众说纷纭与各有千秋的混乱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在重视经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应用客观依据,证其一点,破其全局的思维方式,对现所公认的经气理论进行新的思维推导,或许对破译经络实质能有所帮助与发现。1、应重视对经气的理论探索20世纪下半叶至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围绕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展开了大量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伴随着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继提出了有关经络实质的种种设想,从总的趋势看,大多是利用人体解剖、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X线显微摄影、同位素等现代较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寻找经络的形态结构上下功夫。但由于科研人员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以及针灸临床的特点问题,所持观点与客观现象不甚一致,一味地抱着西医的观点,单纯从形态学的角度,认为一定有其视之可见而又稳定不移的管道;而从针灸临床中所显示出的经络现象与西医所持之观点又确有质的区别。因此,导致虽然对经络的实质有所提示,但最终又尚难作出令人较为满意与肯定的结论。可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对于这一久未被揭开的千古之谜,全国共有20多家单位进行专项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迄今为止,仍然是盲人问路,不识东西;雾里看花,难分赤白。只是仅仅证明了华夏五千年前的一个命题&经络&是存在的,但在赞叹我们的祖先伟大和惊人的智慧之际,却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经络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乱人心目与让人魂牵梦绕的境界。殊不知,中医认为&气先身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外国有测气仪,精微波摄影法,证明了人的身上有气。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陆晋笙书中曰:&盖西人虽讲实验,然能验人身之血,不能验人身之气,故西人有治贫血之药,无治贫气之药。夫人之身中气血并重,而气尤为生命之根本,较血更为紧要,西人因无治贫气之药,是以一遇气分虚陷之证,即束手无策,此固西医之大缺陷也&。如:有些患者,总是觉得少气无力,经现代科技作体检的结果评定是无病,甚至无法设计治疗方案,或根本就是漫无头绪,寸步难行。而中医则成竹在胸。如李东垣云:&凡治杂病,先调其气,若血受病,亦先调气&。又如有&针法能调气&&灸法能助气&&黄芪又能补气&等说法。可见中医可以治愈西医即现代科学理化所检验不出来同时也无法治疗的疾病。究其原因,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那么应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怎能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果呢?诚如张氏所言:&&西医尚实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西人注重形下,是以凡事皆求诸实见,中医注重形上,恒由所见而推及于所不见&。我们知道,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就是基于对针下气机的阴阳动态变化而进行调节施治的,如《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素问?针解》:&令气易行&。《灵枢?官能》曰:&审于调气&。《标幽赋》曰:&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金针赋》曰:&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又曰:&粗守形,上守神&。神是上工,粗是中工。《素问?离合真邪》:&&&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可见经气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已公认,经络体系是人体内部维持动态平衡的一种功能和现象,而为何还硬要从解剖刀和显微镜下寻求变动不居的功能和现象呢?也有不少人寄希望于基因技术,认为用基因技术研究针灸,容易体现针灸临床特点。试问应用基因技术能解释人体的气学理论吗?我不是否定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关键是个主次问题,至少先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学说。所谓医之道,首重理论,次重实践。不尚理论不足以参古人奥义,不讲实践不足以见临证措施。现在连我们自己都对我们的理论各持己见,殊途而不同归,更何况别的理论体系呢?因此,我们绝不可退而求其次,抱着金饭碗,乞取别人的剩饭残羹而津津有味,应明确认识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方面,只可作为配合,不可作为主流的观点。若置传统学说于不顾,拾他人之片言只语,而沾沾自喜,岂非无源之水与无根之木乎!可见只要我们能迷途知返并以前车为鉴,不再重蹈覆辙,坚定我们的观点与立场,就必须重新拿起我们的法宝,以我之法,解我之谜,才不愧为是中华真正的瑰宝,重新回到气的理论研究上来,开拓创新,化腐朽为神奇,为弘扬华夏医学辅平道路。以上所述,经气是经络活动最基本的形式,针灸对机体的各种效应,就是基于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而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经气&其范围又涉及原气、宗气以及营卫之气。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找的所谓&气本一气&即&经络实质&之气吗?当然不是,但四者则是经络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则是不容否定的。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要找的&经气&,使之走向生动活泼的翔实范畴呢?笔者认为必须首先对传统中医理论做出合理性的评价与新的构思,才能进一步拔云见日与返本还源。2、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与思考目前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连外国人也有超过中国而捷足先登的想法。2001年8月王雪苔教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发表的佳作&&&针灸的现状和21世纪的任务&一文中谈到:&随着针灸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经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气的理论研究应该相继提到日程上来,并且要深入研究经络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一座新的针灸理论框架。新框架的形成,不但标志着现代针灸学的诞生,也将为中医基本理论现代化奠定基础,并将促进现代生物学观念更新&&&。这是我们中医界前辈,睹数千年之瑰宝久被尘封,一代人之辛劳,付之流水,所提出的高瞻远瞩的殷切希望。然而要想达到理想的目的,如果像以往那样拘泥于把古老朴素的东西,从博物馆里抬出来,给它强加以几件时代新装,从而为了迎合学术鉴定者的某种思维贯性,对学术的不足不敢越雷池一步,势必对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形成巨大的阻力。因此,要使其在祖国的医学园地里发展壮大,就必须正确认识与对待自身的不足而不能回避。进而重整旗鼓,重新塑造,使经络学说这一千古之谜,从徜徉恍惚与玄思理念的抽象定义里拯救出来,使之发扬光大。(1)《内经》之言也并非均是圣神语录现已公认《内经》的问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所涉及的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汇集了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在《内经》不同篇之间有时在一个问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存在着严重的学术分歧。加之随着年代推移,辗转传抄与反复翻刻以及经过后人的增补等原因,造成错简脱漏,不误为误,或以误改正,致精华与糟粕含混不清者屡见不鲜。如:就四时刺法而论就有7种不同的说法,分别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素问?水热穴论》《素问?诊要经终论》《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灵枢?终始》《灵枢?寒热病》。就有关流动在经络体系内之经气而言,统观《灵枢》与《素问》全文,并无完整与一致的论述,只能从有关章节中综合归纳出一个大体轮廓,而为后人所奉行和遵守。同时也不难看出《内经》本身的欠缺与混乱之处。如:关于流动在经络体系内的经气也各说不同。如:有认为经气就是真气者,《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有指经气为大气(宗气)者,《素问?离合真邪》曰:&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有指经气为神气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有将经气认为是谷气(水谷之气)者,《灵枢?终始》曰:&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又,关于冲脉之所起,以《内经》中也同样并存诸多异说,现举概要以明示之,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冲脉起于关元&;而《素问?骨空论篇》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即气冲之别名也)&;《灵枢?五音五味》则谓:&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灵枢?动输》又说:&冲脉与肾之大络起于肾下&;以上四条经文同为岐伯之言,而为何相差如此之大,究竟是关元,还是气街、胞中、肾下,其中必有一说为正确,按说岐伯不可能是信口开河,阴差阳错与六神无主吧!无非是在流传过程中多次辗转传抄与反复翻刻等原因,导致以讹传讹,以耳为目矣!综观以上所例,不难看出《内经》之言,不仅前后矛盾,而且使人听之费解,言之无物,常常为一段文字费了很大力气,到头来还是似是而非,有如海底捞月,不知所措,孰是孰非,实难定论,导致我们不可避免地被束缚在顺理成章与玄思理念的抽象定义里。由此可见,《内经》之言也并非均是圣神语录,不可侵犯。(2)《难经》也存错简《内经》之处《难经》内容本多为《内经》释义,问难以发《内经》奥旨,故称《难经》。而灵胎先生则又反其道,以《内经》释《难经》著《难经经释》,并以两经排比对参的形式作注,便不难看出《难经》中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而其错简经文之处亦复不少。如《难经?三十难》曰:&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徐氏曰:&此即《灵枢?营卫生会》中语。经文&谷入于胃&句下,有&以传于肺&四字,下文云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义尤明白。今删去四字,则胃何以便入于五脏六腑?此处关系最大,岂可少此一语,致乖脏腑传道之法&?另外还有《难经?三十六难》等处经文均可适及,限于篇幅则不再一一例举,欲知详情者,细阅该著便知分晓。(3)部分巨著中的错误根源于经文历代许多著名医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来说,基本上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世医家也多将此书奉为经曲著作。但在漫长的学术演变过程中,部分医家由于缺乏客观凭据来判断是非,遇到疑难争议之处,不作存疑待考,仅凭推理,随文演义,如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曰:&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乃说明先天之&真气&亦即&经气&与后天之:&谷气&是共同充身的关系,而清?喻昌则在《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中谓:&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正则为正气,以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认为&真气&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又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关于&卫气&《素问?痹论》已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至于&卫出于下焦&,本应存疑待考,而有医家则百般强辨认为:&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而又有说:&气出于下焦,是气出于上焦之误&等诸多鸿篇巨著,更多为碎玉零金,均各自另起炉灶,殊途而不同归,致精华与糟粕含混不清者不胜枚举。而这些一时不能判明是非的多元化概念与学说观念,又被我们顺理成章地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之中,导致&不知其要,而流散无穷&的局面。从宏观上看是起到了广纳百川和吞吐古今及趋于理论上的成熟与完备的作用,对今天中医理论的辉煌与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微观上看又难为解释经络实质及针灸临床所显示的诸多固有特点所吸收。使后学者莫衷一是,言之可信,信之又复无凭,很难起到昭然若揭的作用,使整个中医学说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特别是一经探索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属于经络实质的特有经气,就好似坠云于雾中,似这又似那,陷入了废纸堆的窘境之中,到头来还是以一笔糊涂帐而告终,导致经络研究不可避免地走向保守、封闭与停滞的状态。究其原因,则仍应归之于《内经》本身的混乱所致。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笔者无意挑疵前辈,认为只是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驾驭彼岸的一个必经桥梁与客观的评论而已,反倒认为,如果没有历代诸贤与前辈在学术上的大胆思维与独立见解以及吞吐古今的气魄,给我们提供了知识的海洋与争论的空间,也不会有今天我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需要争论,也只有在争论中才能升华,前者虽没有找到水,但也为我们这些后来找水者,提供了捷径的道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4)正视现实是建立新理论框架的启迪只有用战略的眼光与勇气,来正视我们的学术所存之不足,才能谈到进一步重整旗鼓与重新塑造。谈到缺乏概而言之,我们所缺乏的就是正确识别学术优劣的客观凭据与理论框架,那么究竟持何种观点才是引导我们重新澄清认识、走出误区、迈出举足轻重的第一步呢?号称医家之伟人的近代名医张锡钝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复王肖航问《内经》注疏何家最善书一文中曰:&《内经》一书,始于黄帝与其臣岐伯、伯高、雷公诸臣问答以成,虽传至开天辟地之圣神,实因此书师弟相传,皆以口授,周末始笔之于书(所谓周末即指先秦战国时期)。其数千年累相授受之际,约皆有所附会,与经文以俱传。是以《内经》之文有非圣神不能言者,有近于战国策士夸张之语殊鲜实际者。而注之者,必皆一一视为圣神语录,逐句细为诠解,此谬误穿凿之所由来也。是以遇生平读《内经》,虽挨篇遍读,实非遍记,亦不留意注疏,而每读至精华之处,直觉其言包罗万有,不但为医学之鼻祖,一切后世种种学问,实皆寓于《内经》之中&&有志研究《内经》,正不妨寻章摘句,择其至精至纯之外&&此所谓会心处不在多也。况《内经》精纯正之处,其光华流露,如日月经天,朗朗照人,令人心目俱爽,无事费心索解,自能豁然贯通,又何须乎诸家之注疏哉。&基于上述,余精思良久,渐觉其言似觉有理,古希腊学者&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曾经生动正确地指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下,必须给以确定的答案,是或否。不能既是又否,既否又是&,我持是的观点。孟子曰:&离娄之明,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明?扬继洲著《针灸大成》转引《孟子?离娄上》所谓:&读古人之书,不被古人所愚,学今人之学,不被今人所惑,应从客中道,择善而行&。岂可尽视为千古不变之圣训哉。由此可见,读《内经》等名著之法,不应兼收并蓄,而应抱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执简御繁的原则,于其宝贵之处,当可竭力研究,其不可尽信之处,暂置而不论,也无不可,待灯火辉煌之际,自可识别优劣,群疑冰释与不攻自破,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走出《内经》这一误区,进而将中医学术中&断之以臆&的这一偏弊矫正过来的唯一出路。因此,我联想到要想探索出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属于&经络实质&的经气,并使其走向翔实的范畴,如不另僻它径,另找新的突破点,仍盲目追求,现所公认的&气&理论结构而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人云亦云,而缺乏创造性思维,恐怕在有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对经络实质有所突破,故要想揭开人体奥秘而凌驾于西方医学之上,就必须对我们现所公认的有关对经气的论述进行新的思维推导,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既要&扬弃&,但又不&随意&;既要&创新&,但又不舍本逐末;所持观点,既合理又科学,虽异途但能同归,看似离经而又不判道,以及保持自身特色与创新并重,避免移花接木与揣摩空言以欺世的前提下,应用客观凭证,去论证推理与决断是非,进而构思出崭新与推陈出新的理论模式(另文撰述)。则不仅是炎黄子孙期盼经络实质早日诞生于天下,造福于人类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且也将是整个中医学术在探索人体生命科学道路上的一项历史性飞跃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突破;更是迈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桥梁,一座里程碑!经络实体模型张永昌(大邑县三义庙街24号附1号,四川611330)中医药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界对经络所做的无数实验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经络的客观存在表明经络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细胞间隙连接中的&连接子&。连接子是由6个哑铃型连接蛋白(Cx)环列而构成的6聚体,中间形成1.5~2nm的亲水通道,细胞间小于1KD~1.5KD的水溶性小分子可从一个细胞迅速到达另一个细胞(见图1),使细胞产生代谢互助或偶联。图1细胞间隙连接结构模式(引自《医学细胞生物学》)由上述可见,细胞间隙连接所表现的功能,与经络所表现出的功能何其相似,简直就是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经络是宏观表现,而细胞间隙连接是微观结构。自然界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微观本质决定宏观现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细胞间隙连接与经络感传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构成生命的物质高度有序,因此,我们可以推论,细胞间隙连接中连接子的分布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会是均匀的,同样也存在着有序化,而且这种有序是为特定的生理功能服务的,即连接子在机体细胞组织间的有序分布,就构成了宏观的经络通道!换言之,经络是由富含连接子的细胞束串连而成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经络处的组织细胞由连接子沟通而成(见图2)。在这个通道中,生物小分子和带电离子可以自由通行并受间隙连接蛋白构象变化的调节。在这里,粗大的细胞束组成的通道为经脉,细小的细胞束组成的通道为络脉,再细小的细胞束组成的通道为孙络,从而使连接子沟通细胞而成的通道遍布全身,使整个机体成为一个无懈可击昌的完美统一体。由此可见,经络实体不像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那样由专门分化的细胞构成,它本身就存在于人体各组织细胞中,起着&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和&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重要作用。因此,经络是有实体结构的,但传统的解剖方法却无法找到它,就是这个原因,这就是两千多年来的经络之谜。细胞由连接子沟通而成为经络图2经络实体模型现在我们可用现有实验来证明&经络实体模型&的合理性。197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证明经络线既是一条敏感线,也是一条低阻抗线。众所周知,电流的本质是电荷的运动,在生物电中,通常是离子的运动。由于经络实体模型中细胞间隙连接的连接子允许离子自由通行,形成生物电流,因而整个经络线成为一条低阻抗线。1980年上述实验室又发现,以一个机械力叩击皮肤,当这个力量到达经络感传线上时,就能通过声传感器记录出一种高亢和强烈的声音,称为经络高振动音。大家知道,水比空气等物具有更好的传音效果。由连接子沟通细胞而组成的经络,鉴于细胞内约70%的成分是水,因此我们可以把经络看成是一条装满水(当然还有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管道,故尔经络线又是一条高振动音线。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也证实了法国学者的工作:注射某些同位素可以循经扩散,这是显示经络客观存在最直接的证据。由于经络实体模型中的基本结构是连接子,可以允许分子量1KD~1.5KD以下的水溶性水分子自由通行,因此含同位素的小分子(或原子)能沿经络扩散,使同位素示踪法测定经络线成为可能。现在我们简单地谈一下经络实体模型与针灸基本原理的关系,从而佐证模型的合理性。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经络中的连接子因受病理因素的影响而使间隙连接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连接子的通道关闭,此时宏观表现为经络阻滞。此时如针灸阻滞处的穴位,间隙连接蛋白在机械刺激或热、药(艾)的作用下,构象发生变化而恢复常态,使受阻经络得以疏通,使病情得到改善,逐步恢复至正常生理功能。由于间隙连接通道是电压依从性通道,因此,我们也能对电针原理作出很好的解释。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经络实体模型与中药的归经,再次佐证模型的合理性。由于沟通细胞而形成经络的连接子中的连接蛋白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人体中有4种连接蛋白,即Cx43、Cx37、Cx32和Cx31,构成连接子的连接蛋白可以是单一的连接蛋白,也可以是由几种连接蛋白构成的异聚体,因此人体不同部位或不同脏腑中的经络连接蛋白的组合是不同的,所以它对较大的生物分子的通透性就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称为连接子的选择通透性。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多数为生物大分子,不同的药物分子不仅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分子量,而且还具有各自特定的三维构象。经络中连接子对药物分子的选择性通透,就是中药理论所讲的归经。而&子午流注&的本质是经络生理节律的表现,是人体生命节律的组成部分,是经络通道中沟通细胞的连接子随时辰节律变化的结果。关于经络形成的机制和经络与腧穴的关系这里从略。以上事实不仅证明了经络实体模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而且也证明了经络学说的科学性,它基本实现了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理论之间的统一。总之,经络实体模型是沟通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和生物学之间鸿沟的桥梁,揭示了经络的本质。谈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真实的经络是否真是由富含连接子的细胞束串连而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995年已有答案,当时徐宇瑾等人在当年第一期《中国针灸》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大鼠经脉循行线结构特征的文章,他们通过微观解剖发现:经络线上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间隙连接面积为邻近对照细胞的12倍以上。我们可由此推断:经络线中细胞膜上连接子的数量是非经络线中细胞膜上连接子数量的12倍左右。因此,我们再次断言:经络是由富含连接子的细胞束串连而成的通道,通道本身就是经络处的组织细胞由连接子沟通而成。遗憾的是,徐宇瑾等人只注意到了微观而忽略了宏观,只探索了局部而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因此他们与揭示经络本质擦肩而过。上述对经络本质的理解仅仅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研究李昌生张帆赖秀娟林周杰施逸芳戚红亮刘宏耀(惠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广东516001)〔摘要〕目的:对比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与单纯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埋线组80例,以针刺曲池、合谷、中脘等穴结合五脏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组)80例,单纯针刺治疗。结果:针刺埋线组显效率为57.5%,总有效率为97.5%;单纯针刺组显效率为31.3%,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针灸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可靠。〔主题词〕单纯性肥胖症/针灸疗法;单纯性肥胖症/埋线疗法单纯性肥胖症近年来已成为第四位的医学社会问题,其形成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饮食、活动、生活习惯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因素等相互的关系更为密切。肥胖者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成年型)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针灸以其安全、简易、效显、无副作用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的推崇。当前其他的减肥方法副作用较大而且疗效不稳定,既往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肥胖症已有相关的报道,但是运用针灸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还很少涉及。如能在针灸减肥方面研制出一种新的方法,必能为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8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2003年3月&2004年12月我院针灸科减肥专科门诊,共16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埋线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针刺埋线组80例,男5例,女75例;平均年龄37岁;治疗前患者肥胖分级,超重25例,Ⅰ度肥胖33例,Ⅱ度肥胖22例。对照组80例,男7例,女73例;平均年龄35岁;治疗前患者肥胖分级,超重23例,Ⅰ度肥胖37例,Ⅱ度肥胖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分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为胃肠实热型、脾虚湿阻型、肝气郁结型。1.2诊断标准采用WHO推荐国际通行的体质指数(BMI)作为诊断标准,并根据WHO1999年发表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对肥胖进行分级,BMI18.5~22.9为正常范围,BMI23.0~24.9为超重,BMI25.0~29.9为Ⅰ度肥胖,BMI&30.0为Ⅱ度肥胖〔1〕。2治疗方法2.1针刺埋线组(1)埋线治疗:每个病人不分证型均采用4/0的羊肠线进行五脏背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的埋线治疗,间隔1周埋线1次,共5次。(2)针刺治疗:在埋线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取穴。①胃肠实热型取内庭、曲池、小海、二间、上巨虚、中脘、前谷、大肠俞、支沟。毫针刺,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②脾虚湿阻型取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丰隆、脾俞、水分、气海、足临泣、太白、百会。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③肝气郁结型取太冲、期门、膻中、三阴交、支沟、曲泉、阳陵泉、行间、肝俞。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2.2单纯针刺组只进行针刺治疗,辨证取穴、操作及疗次同针刺埋线组。两组治疗30天后统计疗效。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2〕参考1987年首届全国肥胖病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制订。显效:体重下降5kg以上;有效:体重下降2kg以上;无效:体重无变化或未达到上述标准者。3.2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埋线组显效率为57.5%,总有效率为97.5%;单纯针刺组显效率为31.3%,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2=11.17,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针刺埋线组)32(40.0)2(2.5)97.5单纯针刺组)51(63.7)4(5.0)95.04讨论据统计,我国肥胖者已超过7000万人,且每年以0.1%的速度递增,已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损害。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种由食欲和能量调节紊乱引起的疾病,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基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促进肥胖形成与肥胖相关的多种基因,如肥胖基因、消脂受体基因、&3-受体基因、解偶基因、解偶蛋白基因等参与肥胖的形成。就治疗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减少摄食,减少营养物质吸收及能量摄入。其二,加强代谢,增加能量消耗。临床治疗方法不一,缺少机理说明。本疗法旨在通过刺激五脏背俞穴,调理人体五脏之间的平衡,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从而减少肥胖及其并发症对人们的危害。?目前研究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饮食、活动、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心理因素等相互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医认为肥胖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以气虚为主,可兼见阴虚、阳虚,病位以脾为主,次为肾、肝;标实以痰浊为主,也可兼血瘀、气滞。故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中医药治疗〔3〕。针灸辨证施治,可调节整体,疏通经络,促进人体代谢,达到减肥目的〔4〕。目前国外减肥方法主要是以口服减肥药物及推拿利用淋巴管回流治疗减肥为主,有一定的副作用,且远期疗效不肯定。虽然单独应用针灸或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还鲜见针灸配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观察到,针刺埋线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此结果说明针刺结合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减肥方法。5参考文献1李红梅.肥胖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临床医生,):22李静茁,王晓燕,王巍.针刺减肥210例.陕西中医,):673焦东海.焦东海科学减肥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334于璟玲.针灸与美容美形(2)&针灸减肥.中国针灸,):247电针配穴位注射加服药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刘芳(泸州江南医院,四川646006)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慢,早期无症状,多因腰背疼痛、驼背或骨折就诊,属中医&骨痹&&骨痿&范畴。笔者近年来应用内服乐力加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本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例,全部经X线片、血清钙、尿钙结合临床资料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7.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7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16年。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1治疗组(1)电针治疗:主穴取肾俞、肝俞、脾俞、志室、合谷、委中、足三里,配穴大肠俞、秩边、环跳、阳陵泉、胸腰夹脊穴、三阴交。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取直径0.25mm、长40~70mm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胸腰夹脊穴、大肠俞、秩边、环跳、阳陵泉行平补平泻法,其余穴行补法或泻法,采用G6805型电针仪,分2组,采用连续波,频率为40次/秒,强度以患者有感觉为度,以肾俞配环跳穴、志室配大肠俞穴、胸腰夹脊配秩边、秩边配委中、环跳配阳陵泉,通电15分钟,再留针15分钟,每次两组穴接电针,其余2~3穴10分钟行针1次。(2)穴位注射:穴取肾俞(或脾俞)、秩边、阳陵泉为第1组,胸腰夹脊穴、环跳、三阴交为第2组,合谷、脾俞(或肝俞)、足三里为第3组,3组穴交替使用,每次选一组一侧穴位,取骨肽2mL,红茴香2mL,VitB121mL,一次性注射器3具,取3种药液混合各1.5mL,穴位常规消毒,一穴一针,针头快速刺入穴内,行针得气后,回抽无回血,慢注药液,退针,用碘伏棉签按压针孔。电针穴位与穴位注射穴交替使用,每周3次,12次即1月一疗程。(3)加服乐力补钙,每天睡前1片。2.2对照组单纯口服乐力补钙法,每天睡前1片。两组均连续治疗3月后统计疗效。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治愈:腰背痛症状消失,血清钙、尿钙达正常标准,X线片骨质改善随访一年未复发;好转:腰背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查血清钙、尿钙接近正常,随访一年未加重;无效:症状等无改善。3.2治疗结果(见表1)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有效率(%)治愈率(%)治疗组.8对照组5.7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典型病例王某,女,78岁,退休工人,日就诊。主诉:反复腰背疼痛12年,复发加重1月。1月前腰扭伤,腰部不能活动,卧床休息1月。2年前曾患右桡远骨折,查:胸椎中下段后凸畸形,右侧棘旁肌肉压痛,条索状,L1、L2棘突压叩痛,L3、L4、L5棘旁肌肉压痛,腰活动度为0,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胸腰X线片示:胸椎中下段后凸畸形,L2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查:血钙2mmoL,尿钙1273mmoL/24h。诊断:骨质疏松症。经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3疗程,腰背痛消失,复查血钙、尿钙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生活如常。5讨论骨质疏松症引起腰背疼痛、畸形。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常常发生,用电针加穴位注射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因肾主骨、肝主筋,脾又是后天之本,筋骨强健需肾阴滋养,脾健运、肝疏泄正常,则气血充足。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再加电针治疗,以肾俞、太溪、志室、三阴交共同补益肾气,滋阴补肾;以脾俞、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健脾利湿,调理气血,扶正培元;以肝俞、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疏肝理气养血,通经镇痛,调补肝肾;大肠俞、秩边穴能强壮腰膝;委中穴舒筋利节,夹脊穴调理脏腑、经络。配合穴位注射,骨肽、维生素B12调整骨代谢,红茴香活血通络止痛。穴位注射的疗效包括穴效与药效两方面,二者进行整合以后使总体疗效得到大幅提升,这一现象已为众多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1]。两组均用乐力补钙,骨质疏松与骨钙代谢异常有关,摄钙稍不足时,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增加肠钙吸收,再不足,则动员骨钙入血,导致骨质疏松[2]。电针及穴位注射,共同调节肝脾肾功能,改善自身功能状态,达到强筋壮骨目的。此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6参考文献1诸毅晖.论穴位注射的药效应.中国针灸,):472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田从豁教授在针灸临床中的形神合治论张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200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53)田从豁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针灸工作50余载,在临床治疗中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针药并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田老在针灸临床中非常注意形神合治,认为患者形体的局部病变与全身的精、气、神密切相关,强调医者在治疗患者的形体病变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调整患者的精、气、神,调动患者的主动祛病能力,医者正确运用针刺取穴、补泻手法、气至感传、语言诱导等,使患者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病情好转的自身体会,产生对医生的高度信赖,这就为治愈形体病变提供了最好的基础。田老认为针灸治疗能直接调整患者的精、气、神,是形神合治的最优选择。祖国医学中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指人体生命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神合一,心身相关的思想贯穿了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诸方面。神在形的基础上产生,并依赖于形的充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神对形也有一定作用,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要协调、统一,&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神在防御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灵枢?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在治疗中,《内经》把调神、治神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素问?五脏别论篇》也说:&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内经》还认识到某些疾病疗效欠佳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汉代名医华佗在传说为其所著的《青囊秘录》中也曾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在中医临床中应强调形神兼顾,就是注意治神与治形相结合。在田老临床工作中,这些治神与调神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属五脏,以心为主导,故曰五神藏。田老认为,五脏精气的偏盛偏衰影响五神,五神也反映脏腑功能状况,因此可知脏腑之神与患病的关系,既能从五神的病理表现测知脏腑的病变,也能通过脏腑的调节而恢复五神的常态。《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针灸疗法直接施治于十二经脉,利用十二经脉的这种功能与特点,可以直接调整脏腑之神。针刺过程中的得气可以看作调整脏腑之神的体现,《标幽赋》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正是医者之神与患者脏腑经络之神的结合。田老认为日常工作中医生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因为针灸医生的心理素质、行为方式、言谈举止都会对针灸疗效产生巨大作用,医生在针前、针刺治疗过程中及针刺结束后,都可以通过语言、态度、表情、行为、精神状态等对患者施以影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也有一个治神的过程,首先要令病人了解针灸,相信针灸是一种有效的疗法,对针灸存在抵抗否定情绪时,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患者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情绪状态和行为举止也会对疗效产生巨大作用。因此在针前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田老认为良好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既能让医生从中获得大量重要的疾病信息,也是取得患者信任的有效途径之一;还要争取家人与亲友配合,对于心理压力较大或病情较重的患者,田老总要向其家属交待清楚,使他们尽量避免用不良情绪刺激患者,多给予鼓励安慰,使其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有医学知识的家人,田老更重视从医学与人情两方面与其交流,取得家属合作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心理干预,在日常工作中,田老会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语言、一个信号等形式,使患者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而产生良性作用。对于治疗信心不足的患者,田老一般通过心理疏导,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针灸操作之时,田老要求做到&神在秋毫,属意病者&,进针时,要注意患者的两目及整个面部的神色变化,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田老认为针灸治疗过程也可以作为建立诱导关系的途径,通过医生的手法与意念令患者产生一定的针感,而产生针感与气至病所的过程即是调整脏腑之神的过程,也无形中给患者以诱导,它比其他疗法更能令患者直接体会到治疗的进行,良好的针感与感传可以令患者信心倍增,不自觉中变被动接受治疗为主动通过神来影响形。在针灸之后,田老还详细叮嘱病人注意针后的精神调摄,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以免因情绪波动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影响疗效。田老已近八旬,仍坚持出诊,无论患者怎样多,自己怎样累,总是态度严谨,耐心细致,言语温和,利用言行举止一点一滴影响患者的情绪。田老曾治一女性肺癌患者,时年58岁,该患者过去一直体弱多病,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曾一度失去治疗信心,家人也非常焦急。田老经仔细望闻问切,认真查看患者各项病历记录及检查单据,充分了解病情后,耐心为病人讲解,从医理上、实例上,为患者分析个人情况,令患者看到她所患的疾病并不是没有治愈的可能。患者听了田老有理有据,温暖人心的话语,看到了几分生的希望,田老再以精湛的医术,应用针、灸、痧、罐、中药汤剂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还教会患者及家属平时调养、锻炼的方法,并嘱其切勿放弃治疗,坚持就是胜利,患者果然依言而做,经过四年多的形神合治,逐渐康复,再到原确诊医院做CT、核磁复查,证实癌瘤已消失。这位现年68岁的刘姓患者,包括她的家人,至今仍一有不适便到田老处求诊,那种信任与依赖令人感动。再有一吕姓女孩,年仅4岁半即患面瘫2次,第一次时患儿2岁余,到他处针灸治疗,每次针刺10余穴位,经50次治疗仍遗有轻微后遗症。本次发病1天家长即慕名带其来田老处求诊,患儿对针灸非常畏惧,还未治疗就哭闹不止,家长亦顾虑很多,唯恐孩子忍受很多针刺之痛又疗效不佳,田老了解情况后首先向家长告知本病针灸一定能治,且无需针刺多穴,令其有一定信心,再用言语安慰、鼓励患儿,令其安静。根据患儿病情,考虑到其对针刺的恐惧,采取隔日治疗1次,取穴少而精,每次仅针刺3至4穴,手法轻灵,患儿未及觉痛已针刺完毕,消除了患儿畏惧情绪,并结合患儿体弱气虚,配合多用灸法、小剂量按摩、捏脊等痛苦较小的疗法,经几次治疗与患儿交上了朋友,患儿一到诊室就找田爷爷,主动接受治疗。经过10次治疗,患儿的病情迅速康复,连上次的后遗症也有所改善,家长也惊喜地发现过去经常生病的孩子连感冒都不得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往往在治疗某些精神性疾病和心理障碍性疾病的时候才去重视神,而忽略了在日常的中医临床中治神的作用。这两例病人的治疗效果当然归因于田老精湛的医术,但与田老善于治神,充分利用治一身之神与脏腑之神的方法也是分不开的。管遵惠老师针灸常用配穴方法简介郭翠萍指导:管遵惠(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650011)导师管遵惠教授临床上常用的针灸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郄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末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学生就导师较有特色的几个配穴方法简要介绍如下。1三部配穴法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导师说,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玑(在胸应人)。(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导师还说,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脘,邻近章门,远道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2俞募配穴法导师说,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俞募穴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患。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导师经多年临床总结规律指出,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道取穴法。3十二经表里配穴法导师说依据经络的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都有相表里的配合,这种表里关系在临床处方上,也起了很大的配方意义。如用肺经的太渊和大肠经的合谷配在一起,治疗外感风寒。又如胃经的足三里配取脾经的公孙穴,治疗胃炎。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是从手太阴注入手阳明,如此一脏一腑,一里一表,循序传注,成为一个经络的循环。疾病之侵入人体,可以通过经脉表里的关系而相互传变。所以在治疗时,遇到里经有病,可配表经同治;表经有病,可配里经同治。这也是导师在针灸临床中常用的治法。4阴阳配穴法有阴经配阴经、阳经配阳经、阴经配阳经3种。导师常用的方法有:(1)取阴经的腧穴与阴经的腧穴相配:公孙配内关,主治胸腹疼痛;神门配三阴交,主治失眠遗精。(2)阳经的腧穴与阳经的腧穴相配:曲池配足三里,主治肠胃病、发热病;合谷配外关,主治热病和五官头面病;支沟配阳陵泉,主治肋胁痛、肝胆病。(3)阴经的腧穴与阳经的腧穴相配:阴郄配后溪,主治心烦、盗汗;合谷配复溜,主治外感身热无汗。5接经配穴法经络的功能在人体可以通达里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全身十二经脉的循行通路也是互相衔接,环周不休的。上下肢的经脉相接,所以相接经脉的经穴也可以互治。导师说,接经就是经脉上下相互接连或手足同名经脉相接,接经配穴法,即先诊断出属何经的病证,然后取其同侧与上或下所接的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脉的五输穴,在郄穴或络穴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导师还强调,病在头、颈、躯干,也可以同时取相接两经的穴,如喉炎,取手、足阳明经的合谷、内庭等。6原络配穴法(又名主客配穴法)原穴即十二经脉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个原穴。络穴即十五络脉分布于四肢、腹腰等处的十五个络穴,对于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起着联络的作用。故取原络相配,能通达内外,贯穿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可治疗。导师经验,原络的配穴法虽然也是属于表里相配的范畴,但不是按表里两经随便配用,而是以原发疾病的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为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这种主客原络的用法,虽与补母泻子的方法不同,但与经络的联系是基本一致的。阳经有原穴,阴经无原穴,以输穴代之。故六阴经中是输原合一。除十二经各有原穴外,还有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脖胦&(气海)。7郄会配穴法郄穴多分布于筋骨空隙陷中,故名郄穴。郄有间隙、通透的含义。导师说,郄穴是经络气血积聚的间隙,急病重病时,气血凝滞,宜取此穴,以使气血疏通,是治急性病有效的要穴。十二经及二维、二跷,均有郄穴,共16穴。这些郄穴,对一般急性疼痛的疾患,疗效很好。如足阳明经郄穴梁丘,治乳肿、胃痛。会穴即八会穴,这些俞穴,对脏、腑、气、血、筋、髓、骨、脉等诸疾患,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是8个方面的大会所在,作为特定的八个总治穴,如脏会章门,凡属五脏病,均可取章门穴。人体的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之气,均各有所会,凡属某一种组织或脏器的病变,均可采用其有关的会穴。郄穴是急性病的有效穴,如怔忡病可刺心包经的郄门;齿病可刺大肠经的温溜等。会穴的作用,据《难经》记载,则是&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仅限于前述8个部位有热时才应用。后世对于会穴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充,不一定限于热病,凡这8个部位的病症,均可配以相应的会穴。8五行输配穴法&五行输&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个输穴。因各穴与五行相配,故名&五行输&。导师强调,这种配穴方法,要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依次配属输穴,并结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配穴。例如肺实证,咳喘胸满,则泻本经的合穴尺泽(水)。因为肺本属金,尺泽属水,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这是实则泻其子的方法。诸经补泻,由此类推。凡不隶属于五输穴范畴的穴位,即不适用&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配穴法有3种:(1)运用本经的子母穴。(2)运用子母经。(3)运用子母经的子母穴。另外,《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如病人脉浮、喘咳、寒热、胸满,这是肺经的病。若见心下满,就用肺经的井穴少商,若身热就用肺经的荥穴鱼际,若体重节痛,就用肺经的输穴太渊,若喘咳寒热就用肺经的经穴经渠,若逆气而泄就用肺经的合穴尺泽。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规律,由于井穴感觉异常敏锐,适用于一切闭郁急症,迅速刺血之用(如咽喉闭证刺少商,商阳出血,时疫急症先刺十二井等),故称为急救穴。而不适于手法比较复杂的补泻。所以遇到应在井穴补泻的时候,就需要改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办法。如:(1)心经(改补少海);(2)心包经(改补曲泽);(3)膀胱经(改补委中);(4)肾经(改泻然谷);(5)胃经(改泻内庭)。井(母)能生荥(子),泻荥就是泻井,实则泻其子。合(母)能生井(子),补合就是补井,虚则补其母。9刚柔配穴法(又名夫妻配穴法)祖国古医书中,将天干运用于针灸治疗中,还有一种五门十变的规定。导师说,所谓五门,有着两种解释:(1)井荥输经合所分配的母子穴。(2)将十天干演变为五种相合的方式,即所谓夫妻穴。天干有阴阳的分别,以阳为夫,以阴为妻,按十干相合与其所代表的经穴,就是所谓夫妻穴的由来。在治疗上应用此种夫妻穴的配穴法,古医书很多。夫妻经穴相配的另一种方法:如甲己相合,①针胆经的穴,治脾经的病。如针胆经的日月穴,能治脾疾患呕吐、黄疸、肠疝痛、臌胀。②针脾经的穴,治胆经的病,如脾经的商丘穴,能治癔症(胆虚症,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③针脾经的大包穴,可治胸膜炎(胸胁中痛,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之故)。其余各经,按其天干相合,亦有许多病症,可以照这种方法去配穴。不过这种夫妻配穴法,并非每种疾病,或每一种经穴,都必须采用。至于十干化火等,变化复杂,应用上推算较为繁琐,不再详述。五行生克的关系中,还有许多变化。刚柔相济,就是由相克而能相合。换言之,就是依据物理学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照这样去解释阳性或阴性五行的离合,大致和这个原理是相同的。虽然金能克木,由于庚属于阳刚之金,乙属于阴柔之木,不仅不至于相克,而且因刚柔相济,乙与庚反能由异性而相合。乙以庚为刚,庚以乙为柔,所以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就是由于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的原因。其余各穴,也都是按照这个原理去分配的。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要在临床中恰当地使用各种针灸配穴法,不但要熟悉掌握经络及各种特定穴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合理地运用五行、阴阳、表里等辨证方法,有时还要运用到复杂的《易经》和五行生化理论,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刻领会,才能提高针灸技术,脱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手段,步入真正的针灸殿堂。针刺补泻手法体会钟源(临沂市兰山区新华二路十四号,山东276000)前言:&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石,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盖针灸一术,&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贫道朝于斯,夕于斯,并致力于斯,苦读经典,寻幽探微。精其心而穷其法,正其理而求其源。悟《素问?针解篇》之道,晰道其理,晰理其奥,终洞窥热补凉泻手法之幽微,创钟式热补凉泻手法之大成。经多年临床应用,是以效验,故以讵敢匿于己私,庶共传于同志的思想,将其精妙公诸于世,以飨同道。操作:&凡用针者,必先察经脉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动者,乃后取而下之。&医之体,欲当澄神内视,安神定志,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施术操作,至意深心。1热补手法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当机体需热补手法治疗时,循经取穴,押手重而多按已消毒的穴位,刺手持针轻而徐入人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将针单方向大幅度捻转,随即以手如伏虎之势努针,使针尖有下沉之趋势,待针下有涌动(气实)之感觉时,即沉刺地部,可获得热感。2凉泻手法审病求因,辨证施治,当机体需凉泻手法治疗时,循经取穴,以刺手无名指作押手,施三部(天&人&地)进针法,将针有节奏地刺入已消毒穴位的地部,食指向前,拇指向后,将针单方向大幅度捻转,随即以手若擒龙之势,吸拔针柄,使针尖有上提之趋势,待针下有沉坠(气满)之感觉时,即将针吸拔至天部,可获得凉感。体会:&欲其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热补凉泻手法,强调了&三进一退&&一进三退&&提插捻转&&九六&生成的作用,忽略了产生&热&和&凉&的基础针感,而以&提插捻转&&九六&之数的生成来获得。这种反复&提插&&捻转&的动作,往往会打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疗效反而不佳,对机体还会造成一定的良性损伤,给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素问?针解篇》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钟式温补凉泻手法,操作简炼。针刺前,刺入时,得气后,行气中的动作易于掌握,对于调经御气,温经散寒,具有裁云补月之效,雕龙画虎之功,对患者有百利而无一弊。按语: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本温补凉泻手法,理论深奥,操作简便,含义广播,临床意义深远。贫道以公善之心,愿更多的人得之于心,应指于手,除疼痛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此乃人之幸也。&方&之所用,&法&之所为,&道&在乎悟!艾条灸加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0例王建国何丽娟(石嘴山市中医院,宁夏753200)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致。笔者近年来采用艾条灸加浅刺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0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门诊病例,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5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2治疗方法2.1艾条温和灸穴取患侧翳风、双侧足三里。每穴温和灸10分钟。2.2针刺穴取患侧阳白、丝竹空、颧髎、下关、颊车、迎香、地仓,健侧合谷。采用沿皮浅刺法,选用0.30mm&25mm毫针,刺入深度不超过13mm,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以上两法均为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3治疗效果参照《实用耳鼻咽喉学》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本组70例中,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43例,占61.4%。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14例,占20.0%。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减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明显不对称)11例,占15.7%。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2例,占2.9%。总有效率97.1%。4体会面神经自桥脑部出髓后到出茎乳孔为止,是一条弯曲狭长的骨性管道,一旦面神经遇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导致面神经血运障碍,致使面神经缺血、水肿,同时面神经又受到面神经管的限制,导致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从而失去生理功能。面神经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越长,程度越重,面神经受压时间越长,面神经越易变性而难以恢复。针灸是目前治疗面瘫的首选方法,疗效可靠。艾灸治病在于&艾火彻内,开郁通滞&,能产生极强的顺气作用。艾条温和灸直接作用于局部,通过持续温热效应,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浓度,促使水肿吸收。对于早期面神经麻痹往往是面神经炎的发展加重阶段,即神经及其周围组织正处于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期,新近的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进行局部针刺可能损伤神经而直接影响疗效〔1〕。应用艾条温和灸翳风可避免针刺带来的影响,正所谓&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足三里属足阳明经合穴,善调阳明之气血,能振奋人体之阳气,可调畅脏腑经络气机,改善头面部供血。就针刺深度而言,由于面神经从茎乳孔出来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等,呈扇形分布于面肌浅表的部分。故本法所选穴位皆分布于面神经分支的投影表面,采用毫针浅刺,可以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适当的刺激深度,对麻痹的神经来说是一种良性刺激,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关于此组中无效的2例,1例为2岁患者,发病后未采用针灸治疗,1年后方来我院诊治;另一位为急性期在外院采用穴位注射,造成面部水肿1月后方转我院治疗的,经2个疗程治疗无效。艾条温和灸与浅针刺法合用,可调节面神经的血液循环,快速消除面神经充血、水肿的病理状态,减轻面神经管内水肿,解除对面神经的压力,缩短急性期的病程,从而迅速进入恢复期。通过良性刺激可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5参考文献1王声强,白亚平,于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若干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针灸,):367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14例周启亮(广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663300)在妇产科,正常产妇产后一般6~8小时开始自行排尿,如果出现产后排尿困难,甚至闭塞不通,称之为产后尿潴留。产后尿潴留是妇产科常见多发病之一。有的产妇产后虽然小便暂时闭塞不通,但通过热敷或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2~3天后可自行恢复。但有一部分产妇由于体质比较虚弱,产后较易出现尿潴留,而用上述方法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笔者自2000年10月以来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4例均为本院产科住院患者,年龄在20~30岁之间;病程最短2天,最长6天。均为经新斯的明注射液注射、热敷等方法处理无效而用导尿管维持者。所有病例均可见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疼痛,神疲倦怠,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或薄黄,脉细无力或滑数等临床表现。2治疗方法(1)取穴:腹部取神阙、气海、中极、关元4穴。如果剖宫产妇无法取气海、中极、关元等穴位,则取旁边与之相应的大巨、水道、归来。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均双侧取穴。(2)针法:腹部穴位除神阙采用灸法外,其余穴位均予40~50mm毫针直刺25~40mm并强刺激5分钟,然后加灸20~30分钟;足三里、阴陵泉予75mm毫针直刺50~65mm并强刺激5分钟后加灸20~30分钟。其中如以阴陵泉向阳陵泉透刺则效果更佳。每天治疗1次。3治疗效果所治14例中,有11例治疗24小时后排尿基本正常,3例治疗2天后小便点滴而下,通而不畅,同法继续治疗3天后排尿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100.0%。4典型病例张某,女,22岁,苗族。住院号为2002134。剖宫产后2天仍小便不通,妇产科医生采用新斯的明注射液1mg肌肉注射,小腹热敷和内服中药利尿剂等方法处理无效而请我科会诊。刻诊:患者小腹胀满疼痛,痛苦面容,面色苍白,头昏,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辨证属气虚血亏,水液输布障碍。采用上述方法给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大巨、水道、归来,强刺激后加灸20分钟,配合灸神阙30分钟,2天后小便点滴而出,又按原方治疗2天,小便功能恢复正常。5体会产后尿潴留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多因患者素体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过多,导致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失约,水津布散失常而致小便不能正常排泄。因此,临床施治应以补脾益气为主,佐以通调水道。笔者取穴足三里、神阙以补脾益气;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关元或大巨、水道、归来以通调水道。综观全方,补以兼通,补脾肺气虚以治本,通调水道以治标,所以能较快地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此方治疗产后尿潴留可收到较理想的疗效。电针排刺配合闪罐治疗背肌筋膜炎60例陈成(浠水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北438200)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排刺配合闪罐治疗背肌筋膜炎6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0岁,平均41岁;病程1个月内15例,1个月至半年33例,半年以上12例。全部病例符合《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1)电针排刺:取阿是穴(压痛点)为主,并辅以经穴,病程少于1个月加大椎、肺俞,病程大于1个月加膈俞、肝俞。针刺经穴时采用常规刺法。针刺背部阿是穴时必须根据病变部位深浅而采用与皮肤呈60&或30&斜刺法,同时应与相应肌纤维方向垂直刺入。再每隔0.5~1cm并排刺3~4针,针刺得气后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以局部肌肉跳动、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2)闪罐:经穴以小火慢闪法,阿是穴以大火快闪法并要求带动肌纤维向上下、左右移动。每穴20~30下,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3治疗效果经治2个疗程后,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年内无复发,计34例,占56.7%;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肌肉功能完全恢复,1年内偶有复发,但症状较轻,计21例,占35.0%;有效:症状及体征部分改善,肌肉功能有所恢复,计5例,占8.3%。总有效率为100.0%。4体会本病多因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肌筋膜撕裂或痉挛,继而产生无菌性炎症;时间过久易与周围组织粘连,刺激或卡压周围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笔者采用阿是穴(压痛点)电针排刺配合连续闪罐牵伸痉挛肌纤维,消除水肿,松解局部粘连,同时辅以经穴大椎、肺俞、肝俞等以扶正祛邪,因而疗效较好。本病治疗中,关键在于找准压痛点,掌握其大小、深浅,每次取2~3个为宜。必须消除全部压痛点,以免复发。针刺结合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56例体会张利泰刘文明韩乐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1医院康复中心,河北北戴河066100)退行性膝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和慢性积累性关节磨损而造成的,以膝关节软骨变性、关节软骨面反应性增生、骨刺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病症,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发病多见。从年之间,笔者采用传统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技术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治疗该病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康复科,男19例,女37例;年龄46~71岁;病程6个月~18年;单侧7例,双侧49例。1.2诊断标准①中老年患者。②有典型的膝关节疼痛症状伴关节活动受限。③典型体征:膝关节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弹响或磨擦音,关节挛缩或股四头肌萎缩;X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髌骨边缘骨质增生,胫股关节模糊及韧带钙化。④排除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折、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等病变。2治疗方法2.1针刺治疗患者仰卧位,毫针针刺,穴取患侧内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膝髌周围阿是穴。针刺以得气为度,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留针时用TDP照射。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不愈行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2股四头肌肌力训练首先,在针后行股四头肌等肌张力训练。使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患者坐在座椅上,调整主轴与膝关节轴线一致,调整足挂的位置与小腿的长度相适应,根据所需阻力大小调整重锤的位置、重量(2~8kg)以及运动杆、抵抗杆之间的夹角。起初运动阻力为患者自觉较为轻松,以后逐日递增,注意训练时起落速度尽量放慢,每日1次,每次训练15分钟。其次,嘱患者每天自行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肌力训练。方法为取坐位或卧位,身体其他部位放松,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肌肉收缩,频率为每分钟12~15次,有高血压病的患者注意力度宜小,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日2次。治疗期间停服一切止痛药。嘱患者在医院治疗结束后仍要进行长期的功能锻炼。3结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膝关节周围压痛消失;显效:疼痛减轻,关节活动改善,膝关节周围压痛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结果痊愈24例,占42.9%;显效30例,占53.6%;无效2例,占3.5%。总有效率达96.5%。半年后复发4例,半年复发率为7.4%。4体会本病属祖国医学的顽痹范畴,一是由于慢性劳损、受寒或者轻微外伤;二是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使筋脉失养,日久使关节退变及增生而发病。内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髌部阿是穴可以疏通膝关节经络,活血止痛;TDP照射的热效应可散寒通络;三阴交、血海能补肝肾、益气血;阴陵泉化湿通络;功能锻炼具有强筋骨、利关节之效。两种疗法共奏通经络、强筋骨、止疼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现代医学认为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而且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日常负重及活动量较大,但是不稳定,尤其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受伤。本病多见于中年肥胖女性,一般认为是由于超负荷等因素反复持久地刺激,引起膝关节的关节软骨面和邻近组织的慢性积累性损伤,使关节腔变窄,产生无菌性炎症,压力增高,刺激局部的血管神经,使之调节减弱,应力下降;另一方面中老年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减弱,因此出现骨质疏松,故导致了关节软骨退行变化且以骨质增生为主的关节病变,另外还继发滑膜的炎症。常见的肌力增强训练是肌肉的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等张收缩时肌张力不变,但肌肉长度变化,引起关节运动。股四头肌的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间肌分别止于髌骨上缘、髌骨外缘、髌骨内缘及股内侧肌腱深层,都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结节,所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及等张训练可以保持股四头肌的肌力,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对维持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针刺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促进具有镇痛功能的物质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同时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调节内分泌功能,所以针刺结合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对退行性膝关节炎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与深入研究。针灸和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题兆林(永吉县题兆林中医按摩诊所,吉林132000)近10年来痛风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长,此病反复发作。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很难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笔者自1995年10月以来,采用针灸和痛风膏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7例均系西医化验确诊的痛风患者,男65例,女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3年。发病者均有饮酒吃海鲜及常多食肥甘厚味的习惯,关节疼痛突然发作,且肿胀发红、发热,多发生于拇趾关节或第一跖趾关节,也可见于其他关节。局部明显压痛,可触及到隆起质硬的肿块,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化验检查血中尿酸明显高于正常(18mg/10dL)。2治疗方法2.1针灸选择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相结合,取大椎、风府、足三里、曲池、三阴交、丰隆为主穴。局部取穴:足部取大都、太白、太冲;膝部取阳陵泉透阴陵泉;腕部取阳池、合谷、外关;肘部取曲池、手三里、会宗;脊柱取水沟、后溪。针用泻法,每天治疗1次,留针30分钟。2.2外敷中药针灸结束后,用自制痛风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如有中药过敏者停用)。痛风膏组成:大黄、红花、三七等中药研细炼制成膏,外敷患处(治疗期间停服中西药)。3治疗效果本组67例全部有效,其中58例针药配合治疗7天,红肿热痛消失,行走自如,检查血尿酸正常;9例经治疗15天后红肿热痛消失,行走自如,1周内检查血尿酸正常。4典型病例李某,男,63岁,退休干部。于1995年患痛风,反复发作,2002年2月到某医院治疗1月余无效,双脚、双膝、双腕、肘关节大面积发作,不能行走,由患者介绍来找笔者为其治疗。采用针灸和痛风膏外敷,当天晚上疼痛减轻许多,第3天治疗后能下地大小便,第5天后行走可不用拐杖,第7天后关节疼痛基本消失,第10天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治疗结束。1周后化验血尿酸正常。5体会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多发于中年男性,嗜食肥甘厚味及过度饮酒,营养过剩,造成大量的脂肪或脂肪酸在体内堆积及尿酸石形成。通过近10年来对痛风的临床治疗,笔者体会到针、药并用对一些经久不愈的慢性病,特别是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的疾病,有着较为满意的效果。根据经络的功用,笔者使用针灸调整脏腑经络,使机体达到内外平衡。但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例常常用一些中药配方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用药物的渗透、疏导、分解沉积的尿酸结晶,可加快治疗的速度,使针灸、中药相辅为用,可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支正穴临床应用张继先(顺义区国医医院,北京101300)支正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位置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处。以前很多针灸书籍中记载它有安神定惊、清热利窍、舒筋活络的作用,治疗头痛、项强、肘挛、手指痛、热病、目眩等本经的一些病症。但笔者的多年针灸经验,用它治疗他经部位的一些病症,也可取得很好的疗效。1病案举例(1)胸胁迸伤:张某,男,51岁,日来诊。病史:与人抬重物时引起右侧胸壁疼痛,牵掣至背。检查:局部无明显固定压痛点,软组织亦无明显肿胀,做深吸气、咳嗽时疼痛明显加重,诊断为胸胁迸伤(伤到胆经,致使胆经气机不利)。治疗:针刺左侧支正穴,同时嘱患者做深吸气,疼痛很快减轻至消失。1次治愈。(2)胸壁挫伤:王某,男,34岁,日来诊。病史:骑车不慎摔倒,左腋下压到自行车把上,出现腋下疼痛。检查:左腋下软组织肿,压痛,做深吸气、咳嗽时疼痛加重。诊断为胸壁挫伤(伤到心经,致使心经瘀阻)。治疗:针刺右侧支正穴,让病人做深吸气动作,疼痛明显减轻,再以胸壁疼痛点为中心,沿肋间隙向两侧分推理筋。治疗4次痊愈。(3)经前乳胀:杜某,女,34岁,日来诊。病史:4年前开始每次来月经前10天左右两乳房胀痛,重时乳房不能触摸,疼痛连及腋下,伴有情绪烦躁易怒,服药治疗疗效不明显,经至疼痛消失。检查:苔薄,脉弦。诊断:经前乳胀(肝郁气滞型)。治疗:针刺双支正穴疼痛立减,针刺5次后疼痛消失。每到乳房胀痛时来治疗,调整3个月经周期基本治愈。以后由于情绪波动,乳房胀痛偶有发作,继续针刺支正穴,疼痛消失。2针刺方法左病刺其右,右病刺其左,两侧病刺双侧。取穴后,用40~50mm毫针刺穴位,运用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3小结胸胁迸伤系病人足少阳胆经受伤,气机不利。小肠经与胆经交会于瞳子髎、听宫等穴,所以泻小肠经支正穴可以使胆经气血通利。胸壁挫伤病人,伤及腋下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支正为小肠经络穴,针刺支正则可通调心经的气血。经前乳胀者,乳房与胃经、肝经有关,经前乳胀系由肝郁气滞,冲任不调,影响胃经气血运行所致。小肠经下膈抵胃属小肠,胃经属胃络脾,两经在胃相连,且冲脉隶属阳明,所以针刺支正穴即可调畅肝胃两经之气血。是以上述3例针刺小肠经支正穴,其病皆愈也。针刺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300例王国明(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065000)急性腰扭伤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由负重或劳动时腰部姿势不正,过度前屈或后伸扭转弯曲使腰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受到剧烈的扭转牵拉而猝然受伤,疼痛难忍,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治愈多遗为慢性腰痛,但诊断准确,治疗及时,病痛应针而解。笔者治疗3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300例均为单侧或双侧腰痛的侧位腰痛患者,其中男2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以18~45岁居多;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1周。取穴: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左侧腰痛取左侧,右侧腰痛取右侧,两侧均痛取双侧。方法:患者坐位(若不能坐起者可就势针刺),松开腰带,取准穴位用40mm毫针使针尖向肘部斜刺25~30mm,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使针感上传至肘或肩部,得气后嘱患者平端前臂慢慢站起,活动腰部5分钟,也可边慢走边活动。而后休息5分钟再行针1次,继续活动5分钟后出针。不愈次日可重复治疗1次。结果:痊愈为腰痛症状完全消失,活动如常,计272例,占90.7%;好转为疼痛基本消失,活动略觉不适,计28例,占9.3%。有效率100.0%。体会:养老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疗气形两伤的急性痛证,因此养老穴对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之处的急性痛证有卓效。《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明确指出其一支脉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循于腰背,故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可治疗足太阳膀胱经腰痛。选准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法仅适用于腰部肌群痉挛或扭伤所致的足太阳膀胱经腰痛,即疼痛部位在脊柱的一侧或两侧,在膀胱经的一、二侧线上有压痛。棘间、棘上韧带等损伤所致督脉腰痛以及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不适于此法。带针活动腰部是必须的,这样可即刻缓解腰部肌群的痉挛或损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委中放血法治疗急性腰肌扭伤100例黄乃好汪克明(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合肥230000)近年来,笔者选用委中穴放血治疗急性腰肌扭伤患者10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2岁,平均36.7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9天,平均1.5天。患者大部分行走困难,需他人搀扶前来就诊。本组病例在治疗前均已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外力打击所致的严重扭挫伤以及有凝血障碍者。2治疗方法取双侧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微屈膝取穴),常规消毒皮肤(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用三棱针快速直刺委中穴5mm,放血5~10mL(放血量不足者可加拔火罐),再用消毒棉球稍压片刻,同时嘱患者平卧静息30min即可。治疗后,注意保暖,避风寒72小时。3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放血后48小时内腰痛消失,活动正常者为痊愈;疼痛缓解,功能活动改善者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者为无效。3.2疗效结果本组100例中,放血1次痊愈者76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治愈率76.0%,有效率达98.0%。其中无效2例,间隔1天行2次放血治疗,疗后疼痛明显减轻。4典型病例陈某,男,29岁,日就诊。主诉:腰痛伴活动困难5小时。5小时前在参加篮球比赛中不慎急性扭伤,腰部剧烈疼痛,无法活动,当即离场,卧床休息后,疼痛加剧,随即到医院检查。X线片示:腰部软组织水肿,腰椎未见骨折及其他骨质改变。诊断为急性腰肌扭伤。经运用委中穴放血法治疗1次,2小时后疼痛缓解,6小时后疼痛显著减轻,48小时后腰痛消失,行走如常。5体会急性腰肌扭伤多因外力撞击、跌仆闪搓、腰部用力不当等所致,可有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体征。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膀胱经自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皆下行会合于委中,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委中穴对腰背疾病有一定疗效,故《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说。《素问?针解篇》曰:&苑陈则除之者,除恶血也&。委中放血可消散瘀滞,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使全身气血得以运行;&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故能迅速止痛。本治疗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临证治验3则郝明泽(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252601)1食指疼痛1例苏某,女,38岁,农民,河北省清河县孟庄人。以右手拇食指对捏时食指疼痛,致不能持物1月余,于日由其夫陪同就诊。询之无明显原因,察之无异常。乃令其忍痛对捏,为之针合谷(右),使气至食指端,疼痛立止。随即出针。患者用力对捏亦未再疼痛,仅食指指掌关节稍有不适。3月24日,患者之夫领他人来就诊,告知其妻自那日治疗回家后,患指已完全康复。按:唐代甄权治一人苦风患,手不得引弓,使其将弓箭向垛,一针而愈。笔者师其意,屡获良效。2手指不能屈伸2例(1)李某,男,55岁,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人,开饭店为业。以左小指近掌关节疼痛,呈半屈曲状,不能随意屈伸4个月,于日就诊。患者曾在当地拍X线片,无异常发现,服用多种药物乏效。察之,患处外侧稍肿胀,余无特殊表现,遂取少泽(左),点刺出针,继针听宫(左),下针得气,令其活动患指,僵硬之关节立时松动,屈伸自如。随即出针,结束治疗。时数人在场,皆称神奇。嘱其有反复即来复诊。后未来诊。(2)杨某,女,39岁,农民,山东省临清市新华办事处十二里屯人。以左手无名指近掌关节肿胀疼痛,不能随意屈伸3天,于日就诊。曾查ASO、RF无异常。遂点刺关冲(左),继针丝竹空(左),下针得气,令其屈伸患指,立时活动自如,即出针结束治疗。当时,患者之夫宋某因治疗时间短而不解。告之针刺之道,非多针益善,时长益善。时亦有数人在场,俱以为神奇,谓非亲见不易相信。因上案李某未来复诊,乃嘱此患者第2天一定复诊,以观其效。患者如约而来,察之,患指活动自如,肿胀亦消,疗效巩固。日,患者因颈椎病来就诊,告知其原患指一直正常。按:&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金针赋》),观此二案,可知此言不诬。不知针者,每对针灸治病持怀疑态变。岂知针道渊深,浅尝者自不容问津。案(1),取少泽为近处取穴以通其瘀滞,《千金方》、《外台秘要》载其主小指不用,是为取之有据。少泽为手太阳小肠经井穴,配该经末穴听宫,为循经首尾取穴法。案(2),取关冲亦为近处取穴,古今医籍未载其治无名指不用之功,取之乃圆机活法,仿取少泽之意。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配该经末穴丝竹空亦为循经首尾取穴法。听宫居耳旁,丝竹空居眉梢,医者多以之治局部疾病。笔者师彭老静山之循经首尾取穴法,终获奇效,益知针灸之奥妙无穷,许多穴性功用尚待进一步探索应用,名老中医经验乃无价之宝。督脉通,太阳开,寒湿除,毒素排(栾氏原创)督脉与脊髓并行于脊柱内,上属于脑,下属于肾。脊髓之髓来源于肾精,并依赖后天气血津液的濡养。脊髓与督脉并行于脊柱骨内,故而脊髓和督脉共同构成了与脑髓、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督脉对应的脊髓中每天都有400mml的脑脊液在运行,它濡养维护着大脑和四肢百骸的功能,使五脏六腑的神经网络安全运营,使信息交换畅通无阻。维持人体的PH值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脑脊液的功能1.保护作用脑脊液作为缓冲液保护脑和脊髓,减少或消除外力对脑脊液的冲击作用。颅脑外伤时,脑脊液一方面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减少暴力打击对脑部解剖和功能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外伤后脑脊液产生量和质的相应变化,如出现脑脊液含血、颅内压升高或脑脊液漏引起的低颅压等,对于临床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及其转归常有明显的影响。2.调节作用调节颅腔、脊髓腔的容积,维持血渗透压,保持颅内压的恒定。脑脊液的体积约占整个颅内容量的10%,当脑脊液改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颅内压,但这种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可通过脑脊液的逐渐转移和缩短而达到。例如当颅内压增高时,颅内脑脊液可向椎管转移,或通过脑脊液的吸收加快或分泌减少,调节颅内压达到平衡。3.代谢作用参与脑脊液营养代谢,完成神经细胞与体液间物质代谢交换。即通过脑脊液的作用,将血液的营养物质和氧供给神经组织,并将神经组织内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至血液,同时调节神经系统的碱储备,调节和维持酸碱平衡。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作用很重要,当脑脊液循环有梗阻时,可产生神经组织的萎缩。 督脉之主干贯脊而行,督脉上通于脑,总督诸阳之气,络一身之阳气,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部的腧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亦均与督脉有关。而督脉颈部的穴位治疗脑、颈部疾病;上胸部的穴位可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部位的疾病。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人之所以通体能温,由于阳气;人之所以有活力,由于阳气;五官五脏之所以变化无穷,亦无不由于阳气。可见督脉所督之阳气对生命具有决定意义。阳气过于亢盛,则多见肝热的表现,肝气亢则横逆犯脾,导致脾的运化失调,水湿停滞而加重了脾湿。阳气不升,则脾不健运,亦可加重脾湿。督脉与任脉一阴一阳,一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今日坐诊大夫
周蓉主任医师
擅长:妇科,腹腔镜,宫腔镜。
小腹刺痛&是怎么引起的?
小腹刺痛&如何治疗?
小腹刺痛&吃什么好?
小腹刺痛&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椎侧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