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9个月的宝宝发烧反复三四天了,血细胞分析有几项不在参考范围

小儿10个半月发烧腹泻,反复发作,到医院就诊,大夫量体温(37.4),做了血细胞分析报告,医生说没什么,开了助消化的药,说是有点贫血,没有说清楚该怎么办,将分析报告付上,血细胞分析报告1 检测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提_百度作业帮
小儿10个半月发烧腹泻,反复发作,到医院就诊,大夫量体温(37.4),做了血细胞分析报告,医生说没什么,开了助消化的药,说是有点贫血,没有说清楚该怎么办,将分析报告付上,血细胞分析报告1 检测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提示白细胞总数(WBC) 8 5.0—12.0 淋巴细胞比率(LY%) 70.5 20.0—40.0 H中值细胞比率(MO%) 2.7 1.0—15.0 中性粒细胞比率(GR%) 26.8 50.0—70.0 L淋巴细胞(LY#) 5.6 1.0—4.1 H中值细胞(MO#) 0.2 0.1—1.8 中性粒细胞(GR#) 2.2 2.0—7.8 红细胞总数(RBC) 4.22 4.0—6.0 血红蛋白(HGB) 97 110—150 L红细胞压积(HCT) 25 36.0—48.0 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59.4 73.0—87.0 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22.9 26.0—32.0 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88 320—360 H红细胞分布宽度CV(RDW—CV) 14.4 11.5—14.5 红细胞分布宽度SD(RDW—SD) 26 37.0—54.0 L血小板总数(PLT) 171 100—300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8.6 7.4—10.4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6.1 10.0—14.0 L血小板压积(PCT) 0.14 0.10—0.28
  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1) WBC-白细胞计数  WBC增多:生理性增多 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高寒  病理性增多 感染性疾病,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  WBC减少:感染性疾病(流感、风疹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物理及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品和化学药物等)  2) NEU-中性粒细胞(NEUT%-中性细胞比率,NEUT#-中性细胞数,NEU-b-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s-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数量变化:生理变异 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  中性粒细胞增多:细菌感染,真菌、寄生虫及病毒感染,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物理化学因素,病毒感染,血液病.  3) EO-嗜酸性粒细胞(EO%-嗜酸性粒细胞比率,EO#-嗜酸性粒细胞数)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急性感染,…,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均可见减少.  4) BASO-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碱性粒细胞比率,BASO#-嗜碱性粒细胞数)正常人血液中的比例极低,当>2%,绝对计数>0.1×109/L时有临床意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5) LYM-淋巴细胞(LYMPH%-淋巴细胞比率,LYMPH-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又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3个亚群.人体中大约有1012个淋巴细胞,仅有约2%存在于血液中.  数量变化:生理变化(年龄、日间变化和体力活动影响)  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淋巴细胞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  6) MON-单核细胞(MONO%-单核细胞比率,MONO#-单核细胞数)  生理性增多: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病理性增多:某些恶性血液病,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红细胞压积可达50%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以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液总容量显著地超过正常水平为特点.  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多: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是造血功能抑制排除后首先反映造血功能恢复的指标.  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少: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1)PLT-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 ,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脾大时,血液中可达90%以上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注意: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结果稳定,干扰因素少.末梢采血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等.  2)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  3)PCT-血小板比容 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临床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发烧反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