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时看东西有种往远处走,迅雷下东西越来越慢小的感

为什么眼睛有时看东西,周围的所有东西突然感觉变的好远,有种变小了的感觉,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为什么眼睛有时看东西,周围的所有东西突然感觉变的好远,有种变小了的感觉,
但是看东西比正常时要清楚,
视微症,常叫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症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13种表达爱的方式  绽放全能光芒
  十万分之一精选合辑《13》 13首好样新歌
  陆虎、张远、姚政、张杰、王栎鑫、苏醒、阿穆隆、魏晨、王铮亮、陈楚生、俞灏明、郭彪和吉杰,十三个怀揣着音乐梦想的男生,通过快乐男声的比赛一夜成名,他们挥洒自如的歌声成为万千观众牵挂的焦点。为了纪录下他们最质朴的音乐初发声,天娱传媒倾力为其度身打造了契合每一个人的单曲,并将收录在&2007快乐男声全国十三强合辑&的大碟中,7月暑假火热上市。
  凝聚来自13个不同的家庭背景、13款独特个性、13位年轻人的共同梦想,13强携手共创每个男孩的舞台梦想!相信这些闪亮新声,会让每个女孩都想要快乐男声当男朋友,会让每个男孩都想要化身为快乐男声!
  天娱传媒特别将13强的个性化为音乐形式,强调出13强&我有梦想、我最闪亮、绽放光芒&的优秀年轻气质。这个&酷&暑,天娱传媒向全亚洲正式宣布:2007年十万分之一完美男声精选合辑,无所畏惧,闪耀新&声&!
  专辑收录的14首曲目皆有独特之处,收录了首波亮相歌曲清新的流行抒情曲&&《可不可以忘记》、动人的Folk Rock小品《少年游》、韩式中板情歌《伤城》、轻快的励志歌《肩上的翅膀》、私藏推荐的日系摇滚Nu Metal《角斗士》&&等等。歌词也多由新锐创作人填写,让取材角度更为新颖,一首歌传达一种说爱的方式,不管你是青春ing,或青春end,里面都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回忆与共鸣,要你细细品味!
  苏醒《还不是因为爱》
  &还不是因为爱&是苏醒对你的承诺,也是你对他的期许。天生谦和内敛的他不知怎样才能传达爱的心声给你,就透过歌声用这旋律流畅、节奏感十足的温和R&B对你表白。
  王栎鑫《可不可以忘记》
  深情唱出恋人在分手后,依循过去的痕迹找寻想念的身影。涉世未深的王栎鑫,用温柔而坚定的歌声,用毫不玩弄技巧的简单唱法,唱出这首关于爱和怀念的歌曲。静静听,真得很美。搭配栎鑫沉稳丰富的声音情绪,让人心疼,势必成为经典传唱的真心情歌。
  郭彪《角斗士》
  欧式风情+浪漫拉丁的风格,风琴和吉他的结合相得益彰,尤其前奏由圣洁带入华丽,十分舒服。爱的&角斗士&,为你冲锋陷阵,为你打造未来!
  俞灏明《爱是一个人的事》
  简单钢琴声与扣人心弦的弦乐伴奏,配上灏明深沉醇厚的中音,呈现出惆怅的气味。这种哀而不伤,这些淡淡的、恰到好处的忧郁,让灏明的声音格外让人既爱又怜,如同一个遗落世间的孤单王子。
  陆虎《爸爸妈妈去上班 我去幼儿园》
  这首满载清新香气的轻快歌曲,是代表&虎式风格&的可爱作品!陆虎还俏皮的将老师和小朋友的对话唱到歌词当中,创意十足!
  张杰《流言有一千分贝》
  这是张杰的感悟、含蓄和真情。不曾直白的高亢,不求陡峭的高度和不为炫耀的高音,这是高音男友张杰的典型特质。安静地听这心底的倾诉,把你的心房穿透,让任何流言不堪一击!
  姚政《等有饼吃咱再说吧》
  这是一种炽热而强烈的爱,痴狂而执著的爱,让人崇拜、迷恋、沉醉、奉献一切,这就是摇滚给予人的力量。
  阿穆隆 《思念母亲》
  草原情节,纯净自然,是阿穆隆给人的感觉。他对母亲的思念很凄美,很深情。
  陈楚生《有没有人告诉你》
  他迷人的嗓音,爱他总是挂在嘴边那淡淡的微笑,他只靠清冽的声音,他的歌没有任何华丽的伴奏,可是,却是那么纯粹,甚至摄人心魄&& 
  魏晨 《少年游》
  目前蔚然中国风的宫调音律Rhythm & Blues。魏晨的低吟浅唱,于他骨子里的中国味道相得益彰。结尾处漂亮的京剧腔圈舌音,让人印象深刻。魏晨细腻、松弛的嗓音将歌曲演绎得颇为贴切,他的歌声就像一首悠然的古诗,为你营造出从容淡定的感觉。
  王铮亮《肩上的翅膀》
  坚守真诚、质朴,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小亮哥&三个字打出来,他是所有人的邻家大哥哥、也是伴随成长的好朋友,为你唱出励志的关爱。
  张远《伤城》
  &没有你的城市 是冰冷的钻石&,歌中流露出的寂寞、孤独与无奈是如此清晰而伤感,让人无形之中就被深深打动。 
  号吉杰《痛快》
  爽快的曲风、初夏的味道、充满动感的编曲,让聆听的人心情大好!吉杰为你带来盛夏的痛快淋漓!
  合唱《我最闪亮》
  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矫情的编曲,这里只有温暖豁达,只有开朗自信。这13个大男孩,齐齐为你唱出青春岁月的感动和绽放明天的骄傲!
— haenir @ 11:28 am
— haenir @ 12:18 am
  I saw you this morning.  就在早晨 我看见   You were moving so fast.   你快速离去   Cant seem to loosen my grip   仿佛你就要脱离我的魔掌   On the past.   在过去的时日里   And I miss you so much.   我如此思念你   Theres no one in sight.   仿佛进入无人之境   And were still making love   我们一直做爱   In My Secret Life.   在我的秘密生活里     I smile when Im angry.   发怒时 我会面带微笑   I cheat and I lie.   我欺骗 我说谎   I do what I have to do   我做那些必须做的   To get by.   混混日子   But I know what is wrong.   但我知道什么是错   And I know what is right.   什么是对   And Id die for the truth   我愿为真实而死   In My Secret Life.   在我的秘密生活里     Hold on, hold on, my brother.   抱紧我,抱紧我,我的兄弟   My sister, hold on tight.   我的姐妹,紧紧地抱紧我   I finally got my orders.   我终将解除束缚   Ill be marching through the morning,   我将穿越早晨   Marching through the night,   穿越夜晚   Moving cross the borders   穿越我   Of My Secret Life.   秘密生活的边界     Looked through the paper.   捅破了那层薄纸   Makes you want to cry.   你不住地哭泣   Nobody cares if the people   没有人关心 人们   Live or die.   是活着还是死去   And the dealer wants you thinking   造物主让你有了思想   That its either black or white.   它非黑非白   Thank God its not that simple   感谢上帝它不是这样简单   In My Secret Life   在我的秘密生活里
— haenir @ 1:08 am
求Virgin公司的Enigma系列CD
最好有每张专辑的介绍 出版时间 和下载地址如有CD赠送 送上KISS一个~^_^
— haenir @ 10:20 pm
&&&& 二十世纪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Philip Glass(菲利普葛拉斯),作品极为大量且涵盖层面甚广,包括管弦乐作品、歌剧、电影配乐,因为脚步遍及环境音乐及新世纪音乐,所以对电子合成音效也有涉猎,并融入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精髓。
  从八岁起接触长笛开始,Philip Glass便展现了对音乐的天份及兴趣,十五岁远赴芝加哥求学时,他花最多精力在钢琴上,接着还进茱莉亚音乐学院接受正统音乐教育,但是带给他最大启发的,却是印度西塔琴之王─Ravi Shankar,从此他的音乐是由心中浮现的旋律乐段来带领,而不是纸上谱出的符号。 1967年他到了纽约,发展出着名的极微主义乐派,由几个不断重覆的旋律主题构成整首乐曲,彻底打破了古典乐的成规,作法十分後现代,很快就受到艺文圈的注目。随着专属演奏团体的组成,以及几年下来的表演耕耘,1974他受英国Virgin唱片公司欣赏而签下,并逐渐获得国际声望,不过,直到1977年发行了专辑&North Star&,他的音乐才开始接触到普罗大众。
  &North Star&原本是为了纪念一位艺术家的电影而作,经过一番改写重组後,才变成这张专辑。专辑中的乐曲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仍然互相连贯。别以为是电影配乐,就会听见叙事性强烈的主题乐章,在这里,只有意识流般的简短音调要你去感受,当然也蕴含了极微乐派的精神。彷佛从机器运转出的管风琴音色,被混入管弦乐的电子合成乐器,加上环绕的人声合音┅,整张专辑就像是末世纪的赞美诗,充满前瞻性的视野,同时瞄准现在与未来。
&&&&Philip Glass无疑是被称为简约派中名头最响的一位,这得益于他大量的戏剧、电影、舞蹈配乐创作。更内在的因素是他更加注重声音效果,通过借鉴印度音乐中的&循环节奏结构&,他在广泛应用重复原则,以一个简单音型的不断重复贯穿全曲的同时,通过不断扩展节奏、增强配器的修饰效果等手段使之变化。Glass作品和声的音响效果、音乐织体的丰富都远远超出了上述两位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五度的音乐》、《再看和声》等器乐作品。但影响更为广泛的则是由《爱因斯坦在海滩》、《不合作主义》(以甘地为主角)、《阿赫那吞》(Akhnaten,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国王)所组成的三联歌剧。它打破了歌剧讲故事的传统,而用富于冥思的音乐隐喻和象征刻画人物。
&&&&一九七五年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在长达四幕五个钟头的演出当中,不落幕也没有中场休息,观众可以任意地进出,整出作品没有以往人们熟悉的歌剧咏叹调与宣叙调,也没有剧情可言。此剧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形式,葛拉斯与威尔逊宣称「沙」剧无需任何解释,他们希望人们以自己的眼睛与耳朵来感受,从中体会出属于自己的意义。随后葛拉斯又写了《真理坚固(Satyagraha)》《甘地在南非的故事》与《法老王Akhnaten》,此两者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合称为葛拉斯的歌剧三部曲。
&&&&而自歌剧三部曲后,葛拉斯又陆续写下数部歌剧作品,到了九○年代的考克多(Jean Cocteau)三部曲(《奥菲》、《美女与野兽》、《恐怖的小孩》),他完成的歌剧数量已经有十三部之多。歌剧之外,自八七年起他也开始谱写大型管弦乐曲,《低限交响曲(Low)》、《易太普水坝(Itapu)》都是这时期的杰作,同时他也替多部电影撰写配乐,《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三岛由纪夫传(Mishima)》可称为代表,他最近的新作则是由马丁史柯西斯所导的《达赖的一生(Kundun)》。
&&&&从《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1983)开始算起,葛拉斯已经先后替二十多部电影写过配乐,不过由于之前他参与的电影较少受到国人的瞩目,1996年的《秘密情报员》甚至没有在台湾上演,所以一般喜欢电影原声带的乐迷对葛拉斯就陌生得多。随着《达赖的一生(Kundun)》这部即将在台湾上映的主流大片,喜爱电影的朋友将有机会认识这位低限主义大师的音乐风格。
&&&&《达赖的一生》导演马丁史科西斯找上葛拉斯来配乐是有理由的。葛拉斯年轻时就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二十五岁开始学瑜珈,在巴黎随布兰洁学作曲两年,并与拉维香卡熟识后,返回美国之前他从土耳其到印度走了一遭。一九六六年起他更开始对藏传佛教产生兴趣,从此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后来更与达赖喇嘛结为好友。无怪乎这部描述达赖前半生的电影配乐部分要找葛拉斯来操刀。马丁史科西斯说他其实多年来一直想与葛拉斯合作,而在《达赖的一生》中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合作题材:「葛拉斯的佛教信仰以及对西藏文化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为本片所写的细致乐曲,在这部叙述达赖喇嘛的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菲利普葛拉斯是个非常敏锐的艺术家,他的音乐发自内心,从电影本身出发,产生出强大的情感张力,使得音乐停留在人们脑中久久萦绕不去。乐曲的美丽、神奇、瑰丽、庄严随着故事的铺陈而进行,让我们感受到故事的律动。对我而言,电影中的意象不再单独独立于葛拉斯的音乐之外而存在&。」
&&&&这张原声带共收录了十八段乐曲,整体的音乐风格仍然延续了葛拉斯以往的作曲手法,熟悉葛拉斯的乐迷当不陌生:典型的以数个短小的音乐动机反复、延伸、交迭、展开。在其中几段乐曲中依稀可见到葛拉斯前作的影子,第六轨〈Reting`s Eyes〉令人想起《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的某些段落,第十八轨〈逃往印度〉中合唱的运用则让人立即联想到他的《易太普水坝》。当然,除了他惯用的语法以及电子键盘、长笛独奏等熟悉的乐器音色运用外,葛拉斯也在配乐中采用了西藏音乐的素材,如锣、西藏式的号角等,第十三轨〈Distraught〉还加入喇嘛的梵唱,使得整张原声带的西藏氛围更为浓厚。最后整张唱片在〈逃往印度〉中累积成一个庞大的气势后曳然而止。
&&&&国外有评者在介绍《达赖的一生》这张原声带时,将之与约翰威廉斯写的《火线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相比较,其原因当然是这两张配乐都是与达赖的电影有关。不过以音乐风格来说,约翰威廉斯较具旋律性、戏剧性的商业(在此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意思)作曲取向显然是与葛拉斯低限主义的乐风大异其趣的。影评人焦雄屏曾指出,葛拉斯的音乐并不企图诠释或铺陈剧情,他的音乐和影像平行发展,在简单重复中观众反而容易看到影像的本质。葛拉斯在《达赖的一生》基本上也承袭着这样的基调,音乐着重于气氛的烘托与营造,酝酿出神秘、幽缈的东方色彩。
&&&&《达赖的一生》有着很典型的葛拉斯低限主义风格,曲子也不至于太长而令聆听者感到不耐,很适合初次接触葛拉斯的乐迷。不过令我更好奇的是,葛拉斯的下一部电影配乐将是由金凯瑞主演的《The Truman Show》,故事描述一位美国谐星的演艺生涯。面对这样一部喜剧,葛拉斯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音乐风貌呢?这倒是一件值得吾人拭「耳」以待的事。
&&&&作为极简主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玻璃&先生是一个不做电影配乐,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级作曲家。不过,如果不是他为30多部电影配乐,大家遇到他作品的机会就要小得多,毕竟,我们总是宁愿看电影,而不会专门去听纯先锋音乐的。Glass的音乐理论说起来似乎也&极简&:使用尽量少的音符循环重复层叠出丰富的音乐,但真正要弄懂就不容易了。好在我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去听音乐,还可以用电影去看Glass的极简主义风格。看过导演Godfrey Reggio记录片《QATSI三部曲》影碟的人,就都感受过这位大师的音乐魅力。而更多的奥斯卡电影迷们,则可以通过获奖电影《时时刻刻》来聆听Philip Glass了。
— haenir @ 9:21 am
  &熊猫烧香&版《菊花台》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满屏的熊猫香,删除过往,
  熊猫猖狂,点上三根香,是谁在电脑前冰冷的绝望
  猫慢慢拜,暗黄色的香,
  我瘫坐椅子上,精神错乱,
  路在何方,谁为我思量,冷风吹乱憔悴模样。
  熊猫拜,三根香,你的笑容已泛黄,
  重装又重装,我心里在发慌。
  江民杀,瑞星除,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在机旁神伤。
  爱机已死两忙忙,不思量,自难忘。
  熊猫烧香,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恨满面,屏如霜。
  夜来恶梦忽还乡,小熊猫,正烧香。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重装爱机日,熊猫来,还烧香
— haenir @ 6:14 pm
每一天呦每一年,&急匆匆的往前赶, 哭了倦了累了你可千万别为难,&是路它就免不了有沟沟坎坎, 看你怎么去闯,怎么去闯每一关,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千辛万险脚下踩, 啥也难不倒咱, 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有爱,风里走,雨里钻, 刀山雪岭也敢攀,也敢攀,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苦辣酸咸全咽下,啥也难不倒咱, 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有爱, 天也蓝,地也宽, 再苦再累心也甜,心也甜。
— haenir @ 11:23 pm
每次看完别人创业的故事都会很激动
现在毕业生都会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吧,就业-择业-创业
象我这样估计到创业阶段还是不敢踏出那一步的
那是一条不归路
总想什么都准备好了再上路
可路上会遇到什么需要什么真的不能预料
祝福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
在思索的时候有未来的智慧
在跌倒的时候有爬起的勇气
在困难的时候有坚持的恒心
当然最重要,在天上掉一桶金的时候能接得住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 haenir @ 4:39 pm
歌剧《卡门》简介
《卡门》 (Carmen,1875)
序曲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几段音乐之一了,虽然往往指得是第一段.歌剧的序曲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基本上采用了现成的歌剧中的曲调.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第四幕中斗牛士入场的主题,一个是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痛快淋漓的第一部分过后,短暂的第二部分的情绪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卡门主题,或者说是命运主题.颤抖的弦乐给人以不吉祥的感觉.序曲的结尾很特别,最后的一个音令人狐疑的悬在半空中,无形中增加了一种紧张感.
大幕拉开,现在是在塞维利亚广场上,班长莫拉莱斯(Morales)和一帮龙骑兵无聊的看着过往的行人.这时卡门的对立面米开拉出现了,她向莫拉莱斯打听一个叫何塞的下士.莫拉莱斯告诉她何塞会在换岗时来.莫拉莱斯想留住米开拉,但米开拉说她会等会儿再来,然后就走掉了.
不久号声从远处响起,士兵们开始换岗.这时有一群天真的顽童出现,他们模仿着龙骑兵的样子迈着大步,十分认真却也滑稽可笑.剧本上写着越小越好.这时有一段儿童合唱,非常动听.柴可夫斯基喜爱&卡门&,并在他自己的感觉&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中引用了这段合唱以示对拜耶的尊敬.在音乐中可以听到儿童们模仿军号的声音, 第二幕中,卡门也有一段模仿军号的声音,但却大不一样. 换岗后莫拉莱斯告诉何塞有位姑娘来找过他,何塞知道一定是米开拉. 这之后新到任的苏尼卡(Zuniga)中尉和何塞有一段谈话.吉罗将它改为宣叙调,删掉了大段的对白,也淡化了何塞的形象.在这段谈话中,我们知道米开拉是一个孤儿,被何塞的母亲收养.何塞和米开拉从小一起长大,并深爱着米开拉.然后何塞开始修理自己枪上的撞针链子.这时工厂女工们上场了.她们一下子就成为了男青年们和龙骑兵们目光的焦点.
女工们在一边抽烟一边唱.这一场景曾令首演时的观众们震惊.&卡门&是一部以合唱见长的歌剧.这段女工合唱,将温柔的情话比作飘动的烟云,而歌曲也如歌词般飘渺.卡门终于登场了.她的第一句歌词便展现了她的性格:&何时爱上你们?天哪,我说不清…可能永不爱…可能在明天…但不是现在,请躲开.&
接着卡门唱了著名的哈巴涅拉&爱情象一只自由鸟&.这是歌剧中极少的几支带有西班牙色彩的曲调之一.因为原曲是一个叫伊阿迭尔(Yradier)的西班牙人写的.拜耶对原曲作了很大的改进.而歌词几乎全部是拜耶自己写的.这段的关键词是爱(L’amour)和要当心(Prends garde a toi).
何塞一直在忙于自己的撞针,根本没有注意卡门,而卡门却注意到他.卡门将自己胸前的一朵花扔给何塞,引起一片哄笑.在哈巴涅拉的副歌声中,卡门,女工们和青年们都下场了.何塞拾起花,闻着,唱道&要是世界上真有女巫,她就是&.吉卜赛的魔力开始起作用了.恰在这是,米开拉上场了.何塞藏起了花.两人有一段动人的二重唱.
米开拉带来了何塞的母亲的一封信和一些钱,还带来了母亲对爱儿的一个吻.何塞非常激动,他想起了母亲和美好的家乡,他吻了米开拉,让她带回赤子对母亲的亲吻.米开拉走后,何塞读了母亲的信,知道母亲希望他娶米开拉.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差点被卡门和她的花朵诱惑.
何塞正要扔掉花,工厂里突然传出骚乱声.原来在和另一个女工吵架中,卡门用切纸烟的刀子在对方脸上划了个十字.工厂女工们冲出大门,分成了两派.一方说是卡门,一方说不是,各不相让.这是一段绝妙的合唱,演唱很有技术.合唱一开始要保持原有的速度, 还要注意看指挥,还要注意音色优美,而女工们都在争吵中,很难同时做到.争吵以互相拉扯对方的头发而告终.
苏尼卡命令何塞带人进去看看.何塞带了卡门出来.何塞叙述了了解到的事实,于是苏尼卡中尉转过脸等待卡门的回答.卡门用一段不着边际的歌曲来回答他.最后苏尼卡中尉叫人捆了卡门的手,交给何塞看守.当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卡门立刻变的无比温顺.她告诉何塞你已经爱上了我,因为那朵花的魔力已经起作用了.何塞对她提起花显然有点生气,虽然他实际已有点心动,他叫卡门不要说话.
于是卡门开始唱起赛格迪亚舞曲.&卡门&作为一部喜歌剧,又于传统的喜歌剧不同. 拜耶在一些地方适当的采用了音乐而不是对话.比如这一段音乐.它用卡门富有吸引力的歌声成功的推动剧情迅速而自然的发展.这是一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音乐,具有弗拉门戈音乐的和声,节奏和配器.卡门唱着在赛维利亚城城门边的帕斯蒂亚酒店中,她将和情人一起跳赛格迪亚舞,喝曼扎尼亚酒.当她唱出她的情人只是一个下士时,何塞坐不住了. 他需要卡门的承诺.卡门继续用歌声向他保证.随后苏尼卡中尉出现,命令将卡门送入监狱.在何塞押送卡门经过一座桥时,按预定计划,卡门推倒何塞,逃掉了.第一幕也随之结束了.
第二幕的间奏曲很短小,如前所述,在首演时得到了Encore.音乐中使用了何塞稍后在他去帕斯蒂亚酒店路上唱的小曲的主题,所以在&卡门组曲&中这段又被称为&阿尔卡拉的龙骑兵&.
场景转到帕斯蒂亚酒店,这里是走私犯们碰头的地方.苏尼卡中尉坐在卡门身边.卡门突然站起来,唱起了波希米亚之歌.歌词是从描写格拉那达地区波希米亚舞蹈的文章中节选出来的.整个歌曲中兴奋,激动和越来越疯狂的情绪与歌词配合的非常贴切,音乐就如同歌词一样,从第一段的&唱歌跳舞,多么快活&到第二段的&越跳越快,越唱越响亮& ,&热情奔放&,和最后第三段的&旋转如飞&,&欢乐又疯狂&.
在同苏尼卡中尉的谈话中,卡门知道何塞因为放走了她而被降了职,还被关了一个月, 刚刚被放出来.卡门很高兴.这时外面传来了欢呼声.斗牛士艾斯卡密尤出场了.苏尼卡中尉邀请艾斯卡密尤进来喝酒.于是艾斯卡密尤开始唱起&斗牛士之歌&.
这或许是&卡门&中最著名的唱段了.著名歌剧评论家纽曼(E. Newman)说这是一首绝妙的装腔作势的歌.它充分展示了艾斯卡密尤自高自大的性格.拜耶标记到要唱得愚蠢些(with fatuity).歌词描述了斗牛场上的紧张场面.而副歌中对爱情的吟唱暗示着剧情的下一步发展.这段的关键词还是爱情(L’amour).在副歌的结尾,卡门,艾斯卡密尤等人轮番唱出爱情这个词,而艾斯卡密尤一上来就对卡门产生了好感.歌曲一结束,他就对卡门表达爱慕之情.不过卡门此时还爱着何塞,她对斗牛士表情冷淡.
斗牛士和苏尼卡中尉相继离开了酒店,离开时,苏尼卡中尉说他会在点名后回来.只剩下了卡门和她的两个朋友梅塞德丝(Mercedes),弗拉斯基塔(Frasquita).随后两个走私犯子丹凯尔(El Dancairo)和雷曼达多(El Remendado)来到了酒店.
两个走私犯子需要抢一批货物,他们需要三个女人的帮助.几个人有一段精彩的五重唱.它有点象前面的女工争吵时的合唱,非常难唱.因为音乐节奏很快,又很有风趣,还必须唱得清楚.在欧洲,尤其在法国,每当演唱这段五重唱前,观众都会认真坐好,以便洗耳恭听,尽享乐趣.歌中,走私犯们认为&无论是对人搞欺骗,还是盗窃,还是愚弄,都需要有女人一同干,没有女人就是不行&,弗拉斯基塔和梅塞德丝也同意了,但卡门不同意.在追问声中,卡门说&我已陷入情网!(Je suis amoureuse)&.这句话犹如一颗炸弹,立刻引起一阵混乱.不过走私犯们不久就想出了办法,他们要卡门把何塞拉下水,卡门同意了.
何塞出现了,其他人都已经逃出,只剩下了卡门.卡门开始为何塞跳舞,她嘴里哼着歌,用响板伴奏,何塞看得目不转睛.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的省会,这里以弗拉门戈舞著称.而弗拉门戈舞的一个特点就是常用响板或铃鼓为自己伴奏.
忽然远处传来了军号声,若隐若现.拜耶强调要用军号而不是小号.何塞注意到了号声,这是点名号,他要回去了,而卡门却不以为然,她仍接着跳舞.两人的性格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当卡门发现何塞打算听从号声的召唤回营时,她怒不可遏.她用漂亮的言词来讽塞.她也模仿了号声,但效果与第一幕中的顽童合唱迥然不同.最后她叫何塞滚开.
何塞感觉非常委屈,他从衣服中拿出卡门扔给他的花,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花之歌& &花之歌&的曲调以前曾出现在拜耶的一部未完成的歌剧中,后来被放到了这里.它的结构是不寻常的.它只有一段歌词,乐句也并不重复,也不象其它的咏叹调有副歌.所以这段咏叹调可以视为何塞个人感情的一次发自肺腑的对爱情的表白.
在随后的争吵中,老实规矩的何塞和自由奔放的卡门之间格格不入.何塞唱着永别了转向门口,却正好遇到点名后如期来到的苏尼卡中尉.苏尼卡中尉的厉声斥责令两人拔刀相向,走私犯们立刻一拥而上,将苏尼卡中尉缴了械.何塞袭击了一个军官,他现在已别无选择了,只有和走私犯们一起走.第二幕完.
第三幕的间奏曲选自拜耶的另一部杰作&阿莱城姑娘& (L’ Arlesienne).这里介绍一下&阿莱城姑娘&,它是为都德(Daudet)的戏剧的27段配乐.这是拜耶在接下&卡门&后又接下的工作.拜耶迅速完成了整部配乐.但这部作品的首演也失败了.它在空空如也的剧场里上演了21场.都德的朋友都感到懊恼,害怕音乐的坏印象会连累了剧本本身.但到如今却主要是由于拜耶的音乐才使人们想起都德的戏剧.1885年它再次首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拜耶在首演后迅速对其中的四首作了改动,就成了今天的第一组曲.它在两个月后的10月10日的演出获得了掌声.第二组曲是拜耶死后由吉罗编选完成的.这首小曲具有田园诗般的风格,似乎与整部歌剧的风格不太一致,也许只是在进入更为沉重的后两幕的一个小小的放松.
幕起,走私犯们正在山间吃力而小心翼翼地前进,从音乐中可以感到这是一件秘密而危险的勾当.大家一起唱道&要当心,当心别跌交&,随后几个人高声唱道&我们无所畏惧向前方&,音乐最后又&要当心&的曲调上.
从随后何塞和卡门的谈话中知道卡门已不象以前那样爱何塞了.梅塞德丝和弗拉斯基塔正在用纸牌为自己算命.卡门后来也加入了,这就是著名的&纸牌三重唱&.
三重唱的前一部分实际是一段精彩的二重唱.梅塞德丝和弗拉斯基塔要从牌中看到自己的命运.她们交替唱出自己看见的.弗拉斯基塔看到一位英俊的青年,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首领;梅塞德丝嫁给一位阔老,终于成为一个有钱的寡妇.她们的歌声最后停留在各自的关键词财富(Fortune)和爱情(Amour)上.这是卡门也来看看命运好坏.脚本上写着&几乎是道白地&唱:&方块!黑桃!死亡!(Carreau,pique…la mort !)&有人说只有到歌剧院里去听,才能体会死亡(mort)一词震撼人心的力量.命运已经决定了,卡门准备等待这个结果的到来.这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最后梅塞德丝和弗拉斯基塔又唱起了愉快的歌曲,与卡门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效果.
两个走私犯子回来了,告诉大家有三个税务官在城门口,卡门立刻说可以让她们几个女人来对付.何塞很生气.最后何塞被留下来看守货物.
这是另一侧米开拉出现了.为了让米开拉唱一段咏叹调,何塞和走私犯们一起先下场了,下场时他在枪里装好火药.米开拉唱了一段咏叹调,这是歌剧首演时便受欢迎的三段最通俗的曲调之一(另俩段是第一幕中的二重唱和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音乐表达了米开拉害怕的心情,共有三段歌词.开始唱道&我说我从来不会害怕&,显然是为自己壮胆,一副弱女子形象.但到中段&我要仔细看看那女人&,歌声立刻变得高亢有力,而在&那曾经是我爱的人&一句又温柔无比.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歌词一样,不过这会却显得有力量了.
突然一声枪响,米开拉立刻藏了起来.艾斯卡密尤出现了,他的帽子上有一个弹孔,但他毫不在乎.何塞随后出现.艾斯卡密尤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斗牛士,为爱情而来.他所爱的人是一个吉卜赛人,叫卡门.她曾经爱过一个士兵,不过她对他的爱已经结束了.马上艾斯卡密尤就意识到那个士兵就是面前的走私犯,一场打斗不可避免.在脚本中,这场打斗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何塞被艾斯卡密尤击败,但艾斯卡密尤饶了他,但何塞不服气,他们又开始打,这次是艾斯卡密尤滑倒在地,被卡门救起.拜耶显然不想把这一段作为高潮,于是在打斗中艾斯卡密尤的刀折断了,何塞正要结果了艾斯卡密尤,卡门和其他人赶了回来, 救下了艾斯卡密尤.艾斯卡密尤邀请大家去看他斗牛,并加上一句&谁爱我,请赏光&,随后缓慢离去.(不过,在我看过的ERATO的VIDEO中,还是打了两次.)
这时大家发现了米开拉.米开拉告诉何塞,他的母亲已经病得不行了,还想见他一面. 何塞是个孝子,他就和米开拉一起离开了.不过他说&但,我还要回来!&.
第三幕是以斗牛士在幕后的唱段结束的.歌中唱道:&斗牛士啊,你要保持警惕&.
令人兴奋的第四幕间奏曲为转入一个十分欢乐的场面作了铺垫.第四幕是很简短的一幕.场景是在塞维利亚市斗牛场的外面.各式各样的人物出现在场上.我们现在知道了序曲中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来自这里.虽然有朋友的警告说何塞就在附近,卡门仍平静地说&我等他&.不久,两人见面了,死亡也快到来了.歌剧进入了最后的高潮.
这是一段二重唱.在这段音乐中,卡门的音调变化不大,却始终很坚定.而何塞的感情却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全过程.另外背景的合唱几次恰到好处的出现,促成了何塞感情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剧情的前进.
一开始,何塞就恳求卡门忘记过去,重新开始,卡门也斩钉截铁的拒绝了他.最后恳求与回答交织在一起,却又那样格格不入.然后何塞忧伤地轻声问卡门&难道你已不爱我?& 卡门没有回答,何塞又大声地问了一遍.卡门平静地回答&我已不爱你&.何塞于是唱出了一曲凄凉的歌,恳求卡门别把他抛弃.卡门唱出了歌剧中最著名的一句歌词&要自由生,也要自由的死(Libre elle est nee et libre elle mourra!)&,这就是卡门.
突然间斗牛场里传出了欢呼声,艾斯卡密尤斗牛即将获胜.卡门很高兴,而何塞则在合唱声中变得绝望了.他开始威胁卡门.当欢呼声再次传来,何塞已到了疯狂的边缘.他不愿卡门属于另一个男人.何塞:&我的忍耐已到了头&,卡门回答道&杀死我吧,要么让我走& 当卡门把何塞给她的戒指扔回给何塞时,何塞彻底绝望了.&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声从斗牛场里传出,但在欢快的音乐中我们能听到命运主题的影子.艾斯卡密尤获胜了,人们走出斗牛场,却看见何塞扑倒在卡门的尸体上:&你们抓走我吧.是我杀死了她!啊,卡门!我爱慕的卡门!&歌剧在爱慕(adoree)这个词上结束. 全剧终.
&卡门&将永远是永远舞台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这个作品是一遍雅俗共赏的理想的歌剧.
— haenir @ 12:15 am
什么是交响乐
交响乐,或称交响音乐,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 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作品中插入的任何乐器不合奏段落,都叫做交响乐.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罗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以至于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最后定型的Sonata(即今译奏鸣曲),专指用一件乐器(如羽管健琴)或两件乐器(如小提琴和羽管健琴)演奏的多乐章作品,用三件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叫三重奏曲,用四件乐器叫四重奏曲,用五件乐器叫五重奏曲,而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则叫交响曲.因此,广义地说,交响曲也就是用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交响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交响音乐会上常演曲目还有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些体裁都归入交响音乐的范畴,即把交响乐一词广义地应用于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
什么是交响曲&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交响曲在贝多芬手下则被发挥到极至,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得到扩大,主题对比强烈,和声富于动力性,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贝多芬深化交响曲体裁的具体体现.他的《第三交响曲》使交响曲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阶段.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最大特征是个性突出,因而也决定此时期的交响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笔下,无论内容,形式,技巧有着不同的创新,出现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标题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还产生了新的交响乐体裁&交响诗&.同时各国的民族交响曲也兴起,俄国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等都作有具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此时期的交响曲,其乐章数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4个乐章,乐队编制上有时也有变化.家喻户晓的交响曲主要有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101交响曲》(时钟),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 《第九交响曲》(合唱),等等.
如何欣赏交响乐(1)
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 那儿又是表现什么 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啦&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 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 还是别的什么 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人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 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 比方写大海怎么写 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 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如何欣赏交响乐(2)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 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 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
— haenir @ 9:59 pm
加入我的人脉网
无非爱与恨,无关乐与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004年8月至今点击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迅雷下东西越来越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