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痄腮了,只有右侧起了痄腮,2天了,左侧交易 右侧交易会起么?我21岁。发烧用输液么?有什么要注意到的?我已经贴了膏药

为什么会害痄腮?要注意些什么呢?_乐健康
& 为什么会害痄腮?要注意些什么呢?
为什么会害痄腮?要注意些什么呢?
本条健康问题最后更新于
& 人气 2 &
问题:为什么会害痄腮?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家宝贝得痄腮啦,天天都叫说疼 去给医生看 医生也就是开了些消炎药 可是宝宝又不肯吃 郁闷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得这个玩意儿的呢?我在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为什么会害痄腮?要注意些什么
无需注册—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举报 问题发表于
流行性腮腺炎专家回答
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流行性腮腺炎专家回答于
乐健康推荐回答
害痄腮有什么症状呀
流行性腮腺炎有什么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通常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本文内容及评论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就医、药品等方面),建议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本文对我有帮助0
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回答于
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患者要与健康人分开隔离,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回答于
患者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由于腮腺肿大可引起进食困难,因此要吃一些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如稀饭、面片汤、鸡蛋羹等。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的食物,以免刺激唾液腺分泌,使腮腺的肿痛加重。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回答于
患者假如发热超过39℃,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方法,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热止痛药,消炎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回答于
患者假如出现睾丸肿大,伴有压痛感时,可用冷水浸过的毛巾对局部进行冷敷,并用丁字形布带将睾丸托起来,以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
该回答对您 有用(0) 没用(0) 举报 回答于
相关健康问题
相关健康问题
热门健康问题
最新健康问题我的图书馆
痄腮  (概述}  痄腮,是以发热不退,咀嚼时颊部酸痛不舒,耳下腮部肿胀,边缘不清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说:“此毒受在牙根耳聘,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提出痄腮的发病,是由风温邪毒所致,并指出了痄腮的发病机理和病位。临床按症状特征,有称“大头瘟”、“大头风”、“虾蟆瘟”、“鸬鹚瘟”等别名,又俗称“温毒”,现统称为痄腮。  西医学称痄腮为流行性腮腺炎,因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致病。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发病者占大多数。临床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由于相互传染,故在幼儿园及低年级儿童群体中容易发生流行。一般预后良好。青春期亦有罹患本病,且容易产生兼症,如男性易并发睾丸炎,女性易并发卵巢炎.极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甚则神识昏迷、四肢抽搐等,并发腮腺炎脑炎。本病发生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我国在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中首先确立了“痄腮”的病名,指出本病发生的部位和温毒所致气血不和的病理特点。明代《外科正宗&&中指出了痄腮具有传染性。清代《疡科心得集》中提出“此症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的临床特征和疾病预后。  现代对痄腮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大,在临床研究方面,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痄腮,,有助于病程的缩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中药外治的诸多总结报道,具有方便,有效,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国仍然是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张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有计划地接种我国已研制的流腮疫苗,以期达到控制本病流行的目标。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感病因 风温邪毒是引起痄腮发病的原因。冬春之季,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循经袭于少阳,郁而不散,经脉壅滞,气血运行受阻,瘀聚耳下,结于腮部。故耳下腮部 漫肿而酸胀作痛,发为痄腮。  2。正虚病因 小儿肺常娇嫩,卫外不足,极易遭受外邪侵袭,邪阻少阳,正邪相争,正虚而不能抗邪于外,邪聚于耳后,发为腮部肿胀,又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邪陷厥阴,则发为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邪毒炽盛,引动肝风。闭阻心窍,则出现神昏抽搐。因此,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理 、  1.病变部位在少阳 风温邪毒致病,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热的冬季,极易引起传播流行。邪毒循经郁阻少阳。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行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少阳受邪,邪郁经脉,邪毒循经腮颊,与气血相搏,则腮部肿胀,饮食咀嚼,酸胀疼痛不舒。故病变部位是属少阳.  2.病理因素为毒郁经脉 痄腮发病,主要是外感风温邪毒,由口鼻侵入少阳胆经,致使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运行不畅,凝集局部.如《诸病源候论。诸肿候》中说:“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因此。当机体抗病力不足时,则易感受邪毒,由表入里,壅阻少阳,正邪相争,故见寒热交作,烦躁不安,腮部漫肿,但无脓液,是为风温邪毒,郁阻少阳经络所致。  3.病情演变分轻重 痄腮病变过程中,风温邪毒袭于机体,由于感邪轻重不同,其疾病转归亦有差异,如痄腮初起,发热不高,微恶风寒,腮部肿胀不甚,饮食咀嚼不舒,此为温毒在表,病多属轻。如温毒侵袭,热毒壅盛,蕴结少阳经脉,则见壮热不退,头痛呕吐,腮部漫肿明显,咀嚼疼痛,烦躁口渴,此为温毒在里,病情多重。痄腮重证,常可产生逆变证候,如温毒郁结少阳不解,则易内陷于厥阴,产生变证。若热毒炽盛,引动肝风,症见高热,项强,抽搐,昏迷,腮部漫肿,局部灼热,是为毒陷心肝。足厥阴之经脉循少腹绕阴器,温毒蕴结厥阴不散,可症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是为温毒引睾窜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痄腮的诊断依据。  1。发病初期可有发热,继则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局部肤色不红,按压局部疼痛不舒及弹性感,通常是先见于一侧肿胀,继则可见另一侧肿胀(即双侧腮肿)。  2.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按压腮部时,腮腺管口无脓性分泌物,腮腺肿胀部位约持续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3.发病前多有痄腮疾病接触病史。 .  4。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多属正常,部分患儿可见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  5。痄腮疾病中并发脑炎或脑膜炎者,脑脊液检查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氯化物、糖屑正常,蛋白呈轻度增高。  6.血和尿淀粉酶测定可见增高。 ,  二、鉴别诊断  1.发颐 相当于化脓性腮腺炎。本病常继发于伤寒、丹痧等急性传染性疾病过程中,一般以单侧腮腺发病多见,局部可见红、肿、热、痛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症状,腮部肿胀边缘清楚,压痛明显,后期局部可有波动感,挤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从腮腺管口流出。临床多见于成人发病,且无传染性。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加,以中性白细胞升高明显。  2.痰毒 相当于急性淋巴结炎。本病常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疾病过程中,一般无以耳垂为中心的特点,肿物多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局部边缘清楚,质地坚硬,压痛明显,有红、肿、热、痛感,表浅者活动良好。可有化脓性现象,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可见耳后或沿耳根部周围弥漫性肿胀,耳部疼痛,耳后乳突部皮肤发红,压痛明显,牵拉耳廓有酸痛反应,耳内有脓性分泌物等炎症改变,可予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识常证 痄腮发病常由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临床出现的全身症状多较轻,表现可有发热,腮部肿胀,咀嚼疼痛,张口或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局部表面发热,但并不红。亦不化脓。一般腮腺肿胀多在第3日可达高峰,肿胀持续6-10天后,腮腺肿胀开始消退,腮腺管口多出现红肿、突起,无脓液排出等,有助痄腮病症的诊断.  2.辨别表里 痄腮表证,疾病初起,可无发热,或轻微发热,兼有恶寒,腮部肿胀,咀嚼不舒,张口时疼痛加重,一侧或二侧腮部漫肿,边缘不清,肿胀而不坚硬。痄腮里证,可因温毒由表传人,或可因感毒炽盛,蕴结于内所致,故起病症见高热不退,头痛呕吐,口渴引饮,腮部肿胀且较坚硬,咀嚼困难。如因毒热壅盛,正邪相争,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心肝,热盛动风,则症见高热不退,头痛项强,甚则抽搐、昏迷等。如邪毒引睾窜腹,则可见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或睾丸肿痛,常可伴有发热、呕吐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痄腮,重在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痄腮轻证,多属疾病初起,温毒在表,治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热毒壅结者,是属痄腮重证,治以清热解毒。腮部漫肿,硬结不散者,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若临床产生变证,如内陷心肝,或引睾窜腹,则宜结合平肝熄风或疏肝通络等方法。  此外,宜结合中药外治等其它方法,应用辨证施治的药物,结合熏、敷、涂、搽,或选用草药鲜品捣烂敷贴治疗等,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三、分证论治    1.温毒在表 .  证候表现 发热不高,微恶风寒,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局部灼热而不红,张口疼痛,咀嚼不舒,咽红口渴,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风温邪毒郁于少阳,屑痄腮初起,故以发热不高,腮肿不甚及伴见的风温表证等为其特点.  治法主方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后下)、生甘草、桔梗、板蓝根、僵蚕.腮部漫肿明显者加马勃、夏枯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发热恶寒明显者加防风、苏叶。  2。热毒壅结  证候表现 壮热不退,头痛呕吐,口渴引饮,腮部漫肿,张口疼痛,咀嚼困难,腮肿坚硬拒按,咽喉红肿,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  辨证要点 本证多屑温毒由表传变入里,壅滞经脉,发于腮部。以局部漫肿、’酸胀疼痛不舒,但无脓性分泌物,而全身热盛证重为特点。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玄参、板蓝根、马勃、牛蒡子、僵蚕。腮部肿胀,硬结不散加夏枯草、昆布、海藻.里热炽盛,高热便秘加生大黄、玄明粉。
  3.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表现 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神识昏迷或嗜睡,颈项强硬,反复抽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  辨证要点 本证为邪毒炽盛,内陷心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因此既有腮肿疼痛拒按的症状,又有壮热、头痛、呕吐、极度烦躁,甚则神昏抽搐等为辨证要点。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后下)、羚羊角粉(冲服)、钩藤、浙贝母、竹沥、板蓝根、大青叶、玄参。抽风频繁加安宫牛黄丸,神昏不醒加菖蒲、郁金,喉间痰鸣加至宝丹;壮热不退加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作静脉滴注。  (2)毒窜睾腹  证候表现 发热不退,腮肿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由于邪毒内窜厥阴,而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故邪毒蕴结不散,发为睾丸或少腹肿胀疼痛是为辨证要点。  治法主方 清泄肝胆,散结止痛。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延胡索、郁金、川楝子、当归、桃仁。睾丸肿甚者加荔枝核、橘核;伴见鞘膜积液难以吸收者加萆解、车前子;呕吐者加玉枢丹。 ’  (急症处理)  并发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 高热不退,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甚则神识昏迷,四肢抽搐等。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属正常,而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增加,且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蛋白呈轻度增加。血和尿淀粉酶增高,有助确诊。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条内“邪陷心肝”证候治法.  2.西医治法 高热不退可选用扑热息痛、安乃近口服,或中药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烦躁不安,甚则谵语者,用安定、氯丙嗪,或水合氯醛等药物镇静治疗。头痛、呕吐剧 烈,可选用50%葡萄糖液,或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剂进行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六神丸 用于腮部肿胀,咀嚼不舒者。  2.甘露消毒丹 用于头痛腮肿,张口疼痛,咀嚼困难者。  二、单方验方  1.板蓝根、夏枯草各60g,紫花地丁30g,每日1剂。用于腮腺肿胀期。  2。夏枯草30g,蝉蜕6g,煎水代茶饮。用于痄腮初起,腮部肿胀不舒者。  3。金银花、板蓝根各30g,水煎服,每日工剂,连服3—4天。用于痄腮发热不高,咀嚼不舒者.  4.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用于腮部肿胀,咀嚼疼痛者。  5。鲜海金沙30g或干根15g,水煎服,每日 1剂。用于痄腮轻症。  三、药物外治  1.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轻症。   2。青黛散以醋调糊,涂搽患处,每日3—4次,用于痄腮初起,病症尚轻者。  3.活蚯蚓数条(洗净),白糖适量,拌在一起,不久即化为水液,以此液涂搽局部,每日数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轻症。 .  4.新鲜仙人掌,除刺剖开,以切面(亦可捣泥)外敷患处,每日数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轻症。  四、食疗方药  1。赤小豆30g,粳米50g。先用砂罐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同煮成稀粥.,每日1—2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肿胀轻症。阴虚津枯者忌食。  2.牛蒡根(鲜品)100g,粳米50g,先将牛蒡根捣绞取汁30ml,然后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蒡根汁,再煮数沸即可,每日1一2次,连服2—3天。无牛蒡根亦可用牛蒡子15g代替。用于腮肿咽痛轻症。脾胃虚寒者忌服。  五、针灸疗法  1.取穴。主穴:翳风、颊车、少商、合谷。配穴:列缺、丰隆、解溪、听会。操作:一般仅取主穴,效果不明显时酌加配穴.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采用疾徐手法,刺激宜强,可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1次,重者2次。可用于痄腮各期。   2.取穴:合谷、少商、角孙、阿是穴(患侧耳垂后下方,即肿大的腮腺上缘)。操作:先针阿是穴,由肿大腮腺上缘,针呈45。角向中心斜刺,深约1一l。5寸,继针合谷(患侧),得气后,两穴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00—120次/分钟,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宜,留针10~15分钟。取针后,双侧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3.-~5滴,角孙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重者2次。  3.取穴:屏尖穴(在耳屏对侧面上1/2处)。操作:术者以左手拇食指夹持耳屏尖,拇指指切耳屏尖上缘,右手持30号工寸长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度以不刺透屏尖穴内侧皮肤为度,捻转得气后,急速出针。出针后随即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单侧腮腺肿痛,取患侧穴;如双侧腮腺患病,则取双侧穴。每日工次,5次为1个疗程。可用于痄腮重症.  4.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每次取2—3穴,用氦一氖激光仪,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1.5mW,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1次。可用于痄腮各期。 六、推拿疗法 ‘  揉小天心300次,揉一窝风200次,推补肾水300次,推清天河水200次,推清板门300次,揉阳池100次,分阴阳100次,推上三关1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二人上马200次。每日1次,重者可1日2次。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发现痄腮患儿后,应立即隔离,直到腮腺肿胀消退后3天。流行季节,应经常检查儿童腮部,有可疑病人及时隔离观察。  2.应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三联疫苗进行预防,除皮下接种方法外,还可用喷鼻和气雾吸入方法,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3.对接触过患孩的易感儿,可冲服板蓝根干糖浆。或板蓝根15—30g煎水,每日1次,连续3天,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二,护理 ,  ].急性期应做到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正常,腮部肿胀消退。  2.注意口腔清洁,可应用含漱液或温盐开水清洗口腔。  3.饮食宜清淡的流汁或半流汁,避免酸性食物。  4。多饮温开水,保证有充足的液体摄入。  (文献选录)  《外科正宗。痄腮》:“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  《冷庐医语.杂病》:“痄腮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沉数,耳前后肿痛,隐隐有红色,肿痛将退,睾丸忽胀;亦有误用发散药,体虚不任大表,邪因内陷,传人厥阴脉络,睾丸肿痛,而耳后全消者。盖耳后乃少阳胆经部位,肝胆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邪移于肝经也。”  《幼科金针.痄腮};“此症乃四时不正之气,感而发之也。如春时应暖反寒,夏时应热反凉,秋时应凉反热,冬时应寒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感之者,寒热交作,以致项前结肿,状若鳗肿,故名之。极易传染。”  《疡科心得集.辨鸬鹚瘟耳根痈异证同治论》:“夫鸬鹚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络脉失和。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舌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甚即用清泄,或夹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证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痄腮的药效学研究,有一些治疗痄腮有效药物的实验报道,资料尚不够系统.马德恩等报道,用大鼠作员耳肿胀及足跖肿胀两类炎症模型,服夏枯草水煎醇沉液。观察其抗炎作用机理。实验表明,夏枯草对早期炎症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还表明夏枯草抗炎作用与肾上腺皮质中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加强有关,同时其免疫器官也发生了变化。夏枯草除了能抑制象炎症那样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外,对特异性免疫机能也表现了相当强的抑制性影响。张培影等报道,用清开灵注射液(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生产)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脑炎。清开灵系。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的中药复方针剂b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效。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该药有促进脑水肿及坏死脑组织吸收的作用,明显降低大鼠实验性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TP0)的含量,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研究还证实清开灵不仅明显抑制ET引起的发热反应,而且还明显抑制ET引起的cAMP含量的增多,当E7发热时,清开灵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达到解热效应。  二、流行病学研究
  段恕诚报道,据上海报告,年的11年中共有3次流行高峰,一次比一次高;每隔1--2年1次,每次高峰持续2—3年。11年中流行性腮腺炎占5种常见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妁首位。前5年(年)占54.2%。后6年(1986---1991年)占57.8%,以幼儿园等集体机构中多见,特别是新人园者。与从前比较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除常见的流腮脑膜脑炎外,皋丸炎、胰腺炎、肾炎、心肌炎、耳聋等较前多见,如对这些并发症作远期随访很可能会发现新的情况。提出我国研制成功的流腮疫苗,可单独或与麻疹等疫苗联合使用.强调至少保证给幼儿园新入园的小班儿童接种,否则难以控制其流行。  三、临床研究   痄腮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按证候分类研究,确立了辨证分型方法,在辨证方药、中西医结合及中药外治等疗法的研究中,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  l.证候分类研究 江育仁教授将痄腮分为轻型(温毒在表)、重型(热毒壅结),并发症归于变证。温毒在表,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选用银翘散加减。热毒壅结,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选用普济消毒饮。变证,邪毒内陷心肝,治以清热解毒,熄风镇惊。选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邪毒引睾窜腹,治以清泄肝火,活血镇痛。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陈大毅提出,痄腮以六经辨证结合脏腑辨证进行分型治疗:①毒犯肺卫型,为早期邪犯肺卫,治以清热解表,散瘀消肿,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②蕴热胆胃型,为热蕴少阳,邪传阳明,常并发胰腺炎,治以清热解毒,散瘀消肿,选用板蓝消毒汤(板蓝根、蒲公英、黄芩、夏枯草、连翘、芦根、大黄、藿香),⑧邪传肝阴型,为疫毒传肝阴,循经下阴器之症,治以清热解毒,清肝消肿,选用黄连清热汤(黄连、龙胆草、大青叶、玄参、荔枝核、川楝子)。④邪传心包型,为邪毒内陷心包,上蒙清窍(脑膜炎型),治宜清热解毒,熄风止痉,选用普济消毒饮加知母、僵蚕、天麻等。  2.辨证方药研究 痄腮的辨证治疗是临床有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傅彩彪等用清热消腮汤(金银花、夏枯草、天花粉、僵蚕、柴胡、黄连、甘草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每日工剂,水煎温服,3天为工个疗程。治疗87例,治愈率83.9%。指出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消肿作用。颜玉景等用升降散加味(蝉蜕、姜黄、僵蚕、大黄、黄芩、石膏)研末调服,每日2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有效率为96.7%。吕青华等用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藿香、连翘、芦根、生地、郁金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4例,治愈4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1%。认为本口服液对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均有效,是一种抗病毒新药。  3.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痄腮并发症取得了显著性效果,为控制本病并发症发生的防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郭朋等用西药病毒唑与铁箍膏(大青叶、大黄、龙胆草、黄柏、栀子、蝉蜕、防风、石膏、知母,诸药研末,用凡士林调匀成膏)联合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唑为肌内注射,铁箍膏外敷腮肿局部,连续用药5天,152例患儿全部治愈.樊家瑞用金银花、板蓝根、夏枯草、黄芩、大青叶、连翘、甘草,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连续7天为1个疗程,结合西药辅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46例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全部治愈,症状消失时间为6—14天。对部分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未发现有后遗症。  4。单方验方研究 痄腮的单方验方及中药外治等疗法,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尤其是对老中医独特的治疗经验方进行了验证、总结和推广,受到临床重视。王伯岳老中医习用清热汤(龙胆草、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夏枯草各9g,黄芩、山栀子各6g,甘草3g,随证加减),外用成药如意金黄散与清茶加少许蜂蜜调敷患腮。蓝建华用仙人掌除刺剖开,敷贴患处,每次2--3小时,每日2次。治疗腮腺42例,发热消失平均时间为2.50 天士0.50天,疼痛消失平均时间为2.20天士0.60天,肿胀消失平均时间为3.80天士0.80天。(1”王国忠用青宝丹(大黄、姜黄、黄柏、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以鲜蒲公英汁或冷开水调糊,掺以平安散(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部,每日3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5例,用药1天,热退肿块消者130例,用药2天,热退肿块消者65例,用药3天后热退肿消者10例,总有效率-100%。  5.针灸疗法研究 针灸治疗痄腮疗效研究以临床报道为多,缺少基础及其机理研究内容,值得进一步提高。曹素贞用疾徐手法,提插进针,取主穴:听会、翳风、颊车、合谷。配穴:列缺、丰隆、解溪等。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针刺1—6次。治疗1073例,结果。针刺5次以内治愈者1035例(96.5%),6次治愈者38例(3.5%)。彭相华取翳风、颊车,采用泻法,快速进针,得气后立即摇其针孔而出针,并使其出血少量。合谷、曲池等穴均用毫针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连续3次。治疗23例,有效率为95。6%.
  痄腮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六神丸 用于腮部肿胀,咀嚼不舒者。  2.甘露消毒丹 用于头痛腮肿,张口疼痛,咀嚼困难者。  二、单方验方  1.板蓝根、夏枯草各60g,紫花地丁30g,每日1剂。用于腮腺肿胀期。  2。夏枯草30g,蝉蜕6g,煎水代茶饮。用于痄腮初起,腮部肿胀不舒者。  3。金银花、板蓝根各30g,水煎服,每日工剂,连服3—4天。用于痄腮发热不高,咀嚼不舒者.  4.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用于腮部肿胀,咀嚼疼痛者。  5。鲜海金沙30g或干根15g,水煎服,每日 1剂。用于痄腮轻症。  三、药物外治  1.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轻症。   2。青黛散以醋调糊,涂搽患处,每日3—4次,用于痄腮初起,病症尚轻者。  3.活蚯蚓数条(洗净),白糖适量,拌在一起,不久即化为水液,以此液涂搽局部,每日数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轻症。 .  4.新鲜仙人掌,除刺剖开,以切面(亦可捣泥)外敷患处,每日数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轻症。  四、食疗方药  1。赤小豆30g,粳米50g。先用砂罐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同煮成稀粥.,每日1—2次,连续2--3天,用于痄腮肿胀轻症。阴虚津枯者忌食。  2.牛蒡根(鲜品)100g,粳米50g,先将牛蒡根捣绞取汁30ml,然后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蒡根汁,再煮数沸即可,每日1一2次,连服2—3天。无牛蒡根亦可用牛蒡子15g代替。用于腮肿咽痛轻症。脾胃虚寒者忌服。  五、针灸疗法  1.取穴。主穴:翳风、颊车、少商、合谷。配穴:列缺、丰隆、解溪、听会。操作:一般仅取主穴,效果不明显时酌加配穴.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采用疾徐手法,刺激宜强,可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1次,重者2次。可用于痄腮各期。   2.取穴:合谷、少商、角孙、阿是穴(患侧耳垂后下方,即肿大的腮腺上缘)。操作:先针阿是穴,由肿大腮腺上缘,针呈45。角向中心斜刺,深约1一l。5寸,继针合谷(患侧),得气后,两穴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00—120次/分钟,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宜,留针10~15分钟。取针后,双侧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3.-~5滴,角孙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重者2次。  3.取穴:屏尖穴(在耳屏对侧面上1/2处)。操作:术者以左手拇食指夹持耳屏尖,拇指指切耳屏尖上缘,右手持30号工寸长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度以不刺透屏尖穴内侧皮肤为度,捻转得气后,急速出针。出针后随即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单侧腮腺肿痛,取患侧穴;如双侧腮腺患病,则取双侧穴。每日工次,5次为1个疗程。可用于痄腮重症.  4.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每次取2—3穴,用氦一氖激光仪,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1.5mW,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1次。可用于痄腮各期。 六、推拿疗法 ‘  揉小天心300次,揉一窝风200次,推补肾水300次,推清天河水200次,推清板门300次,揉阳池100次,分阴阳100次,推上三关1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二人上马200次。每日1次,重者可1日2次。
馆藏&12310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侧交易 右侧交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