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5.11.697年出生现在几岁到现在201

佘山地震监测台志
第一节 佘山地震监测台志
.佘山地震台概况
台站名称:上海市地震局佘山地震基准台
台站代码:SSE
台站编码:31001
所在位置: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西佘山
地理坐标:=31°.0568N
&&&&&λ=121°.1145E
台站类别:地震Ⅰ类基准台
&&&&&&&&&&&&&
地磁Ⅰ类基准台
&&&&&&&&&&&&&
地形变基本台
隶属关系:直属上海市地震局管理
1.1.1 自然地理环境
佘山地震台位于上海市西南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属的西佘山南麓,地磁观测室在山顶东侧。佘山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最高气温约39℃,最低气温约-5℃,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mm,气压变化范围990-1040bar,平均相对湿度约70%。
1.1.2 地震地质背景
佘山地震台位于青浦-龙华断裂和枫泾-川沙断裂夹持的天马山火山岩构造盆地中央,北东东向,盆地主体为古松-松江-泗泾北东东向重力低占据,显示为狭长的重力负异常,航磁则在低缓的正异常背景上出现串珠状排列的突起。该盆地是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长期继承性发育的箕状构造盆地,地层由西北向东南逐渐趋新,由安山岩、安山玢岩为主,向东南变为熔结凝灰岩,流纹岩为主(黄尖组J3h)再变为以凝灰岩为主,至晚白垩世的紫红色砂泥岩夹石膏(松江组K2S)等。盆地北侧为青浦-龙华断裂,走向北70-80°东,最晚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南侧枫泾-川沙断裂走向北60-70°东,倾向北西为主,倾角75°,最晚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两者皆隐伏于200-300m的第四纪覆盖层之下。盆地中部构造平稳,仅于天马山顶见北60°东的张性—张扭性正断裂,长度有限。
1.1.3 台站历史沿革
佘山地震台的前身是上海徐家汇观象台(Observatoire
de zi-ka-wei)。1872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为长江口船泊航行需要,在该处建立了天文与气象观测台,1874年 4月开始地磁观测,1904年1月22日增设地震观测。因城市发展观测环境恶化的原因,地磁观测于1908年迁至江苏昆山县东南之陆家浜,改称陆家浜验磁台。1933年又迁至松江县(现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顶,建立佘山地磁台。1950年12月徐家汇地震台和佘山地磁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1952年4月因观测环境的原因,徐家汇地震台由徐家汇迁至佘山山顶和天文台、地磁台合并,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观象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成立后,地震、地磁观测项目组成第四研究室,业务上受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行政上委托上海天文台代管。对外称佘山地震台。1962年和1972年,佘山地震台曾二度并入上海天文台。1970年佘山地震台增设地形变观测项目。1979年佘山地震台划归上海市地震办公室领导。同年,在西佘山南麓征地建办公楼、住宅及其它配套设施,地震和地形变观测迁至山下人防山洞,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1.1.4 供电状况
佘山地震台供电状况良好,为确保仪器设备用电需要,架设有供电局和部队两路专用供电线,双变压器热备份,低压自动切换,切换时间4秒。配电房面积35m2,2002年改造后变压器容量增至240KW。如遇不测,还可实现从佘山天文台的应急供电。数字化仪器由UPS电源供电,功率8KW,一般可持续供电4小时左右。
1.1.5 供水状况
佘山地震台供水由佘山镇自来水厂供应,从自备蓄水池内抽入办公楼顶的水塔对全台供水。另备有土井一口,以备自来水厂停产时应急使用。
1.1.6 交通状况
佘山地震台四周公路发达,外青松公路、佘北公路、佘天昆公路在此交汇。至沪青高速公路最近入口约 6Km ,距在建轨道交通线约4公里,距人民广场直线距离约30Km。至市区有旅游1 号线、沪陈线、南佘专线、上佘线,共佘旅游班线等公交专线8条。本台无机动车,于工作和生活极为不便。
1.1.7 占地面积
佘山地震台共有土地2 丘,其一为地震台大院(山下),面积3382平方米(5.073亩),其二为地磁观测大院(山顶)面积4451平方米(6.677亩)。合计:7833平方米(11.75亩)。
1.1.8 建筑规模
佘山地震台共有各类建筑12幢,建筑面积合计2668平方米。另租用人防山洞 656.5平方米。
1.1.9 台站作用
佘山地震台是我国Ⅰ类基准地震台,也是全球地震台网(GDSN)的组成部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一个子台。佘山地震台承担我国对全球地震活动的监测任务,提供测定地震参数所需的基准数据。同时也是我国履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国义务,承担核爆监测任务的台站之一。自1980年起参加中美地震数据5日电报交换。
佘山地磁台是我国Ⅰ类基准地磁台,承担我国对基本地磁场的观测任务,佘山地磁台自1979年1月1日起开展对国际间的地磁资料交换工作,资料公开出版,为航空、航海、物探、国防及无线电通信等领域提供资料服务。
佘山形变台是我国形变基本台,承担地壳倾斜、水平应变和重力场的观测任务。
佘山地震台在承担上述观测任务的同时,还开展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和地震预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1.1.10 台站管理情况
根据中国地震局台站管理条例和台站观测规范的要求,佘山地震台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了台站观测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些制度有:《佘山台地震观测工作制度》、《佘山台地磁观测工作制度》、《佘山台地倾斜观测工作制度》、《佘山台业务观测质量检查考核暂行办法》、《佘山台作息及考勤制度》、《佘山台行政值班岗位职责》、《佘山台观测资料质量奖励办法》、《清洁卫生制度》、《地震科普馆管理制度》、《招待所管理制度》等。
附图1:&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理位置图
附图2-1:佘山地震基准台平面图(山下)
附图2-2:佘山地震基准台平面图(山顶)
附图3-1:佘山地震基准台观测项目分布图(地震、地形变)
附图3-2:佘山地震基准台观测项目分布图(地磁)
附图4:佘山地震基准台照片
佘山台历年基建维修一览表
建筑面积(m2)
投资经费(元)
地磁记录室
法国人建造
地磁观测室
法国人建造
地磁观测房
1984年再扩建60平方米
地震台办公楼
29m2塔建无房产证
仪器记录室
地磁比测亭
仪器室加层
在原记录室上加层
地震科普馆
将加层房改造为地震科普馆
在原库房地区规划部门建成
原家属楼改造
地磁房平改坡
办公楼、专家楼平改坡
办公楼维修、改造
配电房扩容
2002.7.5
2002.7.5
台站环境改造
.2 台站观测项目
1.2.1 地震观测
1.2.1.1 地震观测简述
佘山台地震观测项目位于上海西南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属的西佘山南麓,是中国地震局Ⅰ类基准地震台,现有长周期地震仪、中长周期地震仪、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以及数字地震台阵等观测仪器,是我国地震观测仪器种类最齐全的台站之一,台站代码,编码。
佘山台地震观测项目的前身是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年月日架设了大森式水平向地震仪,从此开始了地震观测工作,同年月日正式编辑地震观测报告。为了提高台站检测地震的能力,年月日增设维歇尔水平向地震仪,年、年又分别增设了加利津和维歇尔垂直向地震仪,开始进行三分向地震观测。为了研究地脉动年月又装置了加魏式水平向地震仪。
年月地震台从徐家汇迁至上海市郊西佘山山顶。年和年,式水平向光记录地震仪和电动式基尔诺斯三分向地震仪相继投入观测。年至年,佘山台曾用三角台网记录地脉动,进行有关台风预报方面的观测研究。年河北邢台地震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台站检测地震信息的能力和速报水平,佘山台又相继装置了型短周期三分向熏烟纸记录地震仪(年月)、型短周期三分向墨水记录地震仪(年月)、型三分向墨水记录地震仪(年月)以及低倍型三分向墨水记录地震仪(年月)和型三分向长周期光记录地震仪(年月)。年月日佘山地震台从山顶迁至佘山山脚下,全部地震仪器均安装在安山岩质山洞中。
随着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和全球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建设,年月中国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建设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年月日佘山地震台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套配备有型三分向宽頻带地震计和国产型短周期地震计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具有精度高、頻带宽、动态范围大、系统运行稳定等特点,标志着佘山台数字地震观测时代的到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年对佘山台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进行了二期改造,增设了型宽頻带地震计和力平衡式地震计,同时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地震分析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由于佘山台数字地震观测能力和她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佘山地震台已成为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一个子台,也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的国际监测系统的辅助台站。年月卫星小站建成,记录数据向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实时传送。
为了加强上海沿海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年月上海地震局在佘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台阵(详情见上海台阵志),这套拥有个子台的台阵大大提高了佘山地震台的地震定位和快速反应能力。
佘山台放置地震计的山洞,产权属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总面积为,其中、仪器房面积为,仪器房为,上海台阵子台()仪器房为。、光记录室约,数字记录中心约为(与地磁、地形变合用),总计观测室约。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观测系统()再到数字化台阵。佘山台地震监测的定位能力,由过去的单台定位发展到数字化台阵定位,监控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目前佘山台能有效监测全球级以上,远震级以上,以及地方震最小为级的地震。
附图5:&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观测记录室平面图
附图6-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观测记录器布设图
附图6-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计布设图
附图: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观测仪器墩剖面图
1.2.1.2 台址条件
2. &&不同频道(LP、VBB、SP)的噪声功率谱
1.2.1.3 仪器装备
模拟观测仪器及辅助设备
摸拟测仪器
基式(SK)模拟观测仪器
时& 间& 服& 务
钟控地震仪名称
钟差日变值
收对电台名称
标准时间系统
老式天文摆钟
老式天文摆钟
SY-2石英钟
大森式、维歇尔
伽利津、伽魏式
维歇尔、伽魏式、54式
维歇尔、基式、473
维歇尔、基式、473
维歇尔、基式、DD-1
DY-2石英钟
SY-3石英钟
SY-3石英钟
SY-3石英钟
DD-1、基式、DK-1、
低DK-1、763
基式、DK-1、DK-1
基式、DD-1、DK-1
低DK-1、763
基式、DK-1、DK-1
低DK-1、763
基式、DD-1、DK-1
低DK-1、763、维歇尔
1978.1.7-1979.2.23
1979.3.1-1979.5.31
1979.6.1-1981.6.30
1981.7.1-1982.10
1982.10-1988.10
基式、DD-1、DK-1
低DK-1、763
1988.10-2001.11
2001.11-至今
&&&&& 3.& 数字化设备
1)地震计系统
地震计系统
功能与指标
开始观测时间
瑞士TRECKEISEN
瑞士TRECKEISEN
美 Kinemetrice
2)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
功能与指标
开始观测时间
QUANTERRA(美)
3)时间服务系统
时间服务系统
功能与指标
开始观测时间
4. 供电系统
功能与指标
开始观测时间
A51E-1.5K-24V-1.5 
(美)LAMARCHE
A11-60-24V-L1
(美)LAMARCHE
交流稳压器
LAMARCHE公司
不间断电源
美国电力转换公司
5. 辅助设备
功能与指标
开始使用时间
激光打印机
长江电脑公司
终端显示器
松下Quiet KX-O2123&
日本松下公司
1.2.1.4 观测资料
观测资料简况:佘山地震观测资料产出有模拟和数字二种类型,纸介、磁带、光盘三种形式。名称有:地震记录图纸、地震卡片、地震月报表,地震记录磁带、地震记录光盘等。有关资料情况见下表:
观测资料简况表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国家局地球所资料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国家局地球所资料室
国家局地球所资料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国家局地球所资料室
国家局地球所资料室
国家局地球所资料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DK-1(低)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DK-1(低)
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
国家局地球所十室
国家局地球所十室
1.2.1.5&& 资料的传递、上报、交换、使用情况
佘山地震台CDSN记录数据通过VAST卫星小站实时传送到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中心。上海数字地震台阵16个子台的实时数据(抽出100点/秒数据)通过DDN数字传输专线传往上海市地震局台网中心。CDSN数据磁带在下带日或次日通过特快传递寄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十室。
佘山台每月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在次月日前分别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和上海市地震局档案室报送,五日地震数据分别在每月的、、、、、日通过拨号上网方式向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报送。
年佘山台参加了中美地震数据五日电报交换,年又被历史地震图会议列为全球个历史地震图缩微台站之一。
目前佘山地震观测数据分别纳入《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和“、”编辑的报告中,提供中外专家使用。
1.2.1.6 资料质量
佘山台自年月开始观测以来,全套地震记录图纸及地震观测报告除年和年以外基本完整连续。目前佘山台地震观测系统(、、和上海台阵)运行情况非常稳定,数据完整率保持在以上。由于台址离海较近,存在着周期—秒的海浪干扰和周期秒以下的机械干扰,因此在观测精度和地震记录的数量上受到一定影响,资料参加全国Ⅰ类基准台和评比的成绩见下表:
观测质量评比结果
1.2.2 地磁观测
1.2.2.1 地磁观测简述
&佘山地震台地磁观测项目是中国地震局Ⅰ类基准地磁台,对外称“佘山地磁台”,台站代码SSE,编码31001。佘山地磁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属的西佘山山顶东侧山脊上,地理坐标φ=121&.1892E、λ=31&.0968N,地磁坐标φ=191&.5E、Λ=20&.8N(1995年高斯系数计算),海拔高程约70m。佘山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最高气温约39℃,最低气温约-5℃,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mm,平均相对湿度约70%。
佘山地磁台的前身是上海徐家汇天文台,1872年由法国巴黎耶稣会神父Serveie在上海市徐家汇建立气象与天文观测,为长江口的船泊往来收集科学资料,1874年又建立了地磁观测台。1905年因在上海徐家汇区段要建设有轨电车,对地磁观测有影响,所以在1906年度由法国公产局在预算内列入拨款银5000两和25000法朗,将徐家汇地磁台搬迁至江苏省陆家浜。1906年12月开始建造陆家浜地磁台,建有观测室、记录室和办公室,地磁台正式记录的时间是1908年7月11日,1909年5月-7月经过严格的比测,求得了徐家汇台与陆家浜的差值如下:
磁偏角(D)&& 陆家浜-徐家汇台=+22.′598&&& ±0.′099
水平强度(H) 陆家浜-徐家汇台=+116.7
nT&&&&& ±0. 80 nT
磁倾角(I)&& 陆家浜-徐家汇台=-2.′27&&&&& ±0.′2
绝对观测仪有爱丽奥特(Elliott)49测量磁偏角(D)和水平强度(H),多费(Dover)33和舒尔茨(Schulze)42测磁倾角(I)。记录仪有1套,专门记录D、H、Z三个分量。
1929年,为了便于集中领导和管理,决定将陆家浜地磁台集中于佘山天文台境内。1930年由法国国民教育和美术部所属的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支付25000法朗以补助这次搬迁费用的一部分。
佘山地磁台建造于西佘山的东坡山脊上,1930年10月开始建造,工程持续了两年多时间,使用的石灰石是从约50公里以外的一座山上采掘出来的,使用的黄砂、水泥和铜材料,都经过仪器的测量和检查。佘山地磁台建有观测室和记录室,地磁台正式记录的时间是1932年12月。为了求得陆家浜台和佘山台的差值,经过了1931年11月、1932年5月和1933年2月的三次比测,以及1933年二台同时记录与观测一年,其差值如下:
磁偏角(D)&&&& 陆家浜-佘山台=-10.′75
水平强度(H)&& 陆家浜-佘山台=123
磁倾角(I)&&&& 陆家浜-佘山台=-7′
垂直强度(Z)&& 陆家浜-佘山台=-13
陆家浜台于1933年1月3日中止了一切正常的观测和记录。
1931年6月、1932年1月和1933年2月在佘山地磁台上进行过国际性比测工作,尤其是1933年2月是用C.I.W13号地磁仪对磁偏角(D)、水平强度(H)、磁倾角(I)进行了全面的比测。
& 1945年4月16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佘山山顶,并通知撤出所有人员。地磁台的观测与记录等工作于4月22日停止,仪器和比较贵重的物品都装箱搬运到徐家汇天文台。日本投降后,地磁记录仪器虽于1946年6月开始恢复,但地磁观测却于1946年9月才正式恢复。
1950年12月21日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佘山地磁台,佘山地磁台归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1959年起由于佘山地区开山爆破,于1967年在山下建造了一间地磁临时记录室,面积为30平方米。1969年3月份安装了一套57型三分量地磁记录仪,其格值分别为H≈2.
70nT/mm,D≈0.′50/mm,z≈4. 65nT/mm,1972年5月-1974年5月的佘山地磁台垂直强度记录是由山下临时台的地磁记录所代替,此台于1975年停记。
为了使正常仪的记录保持连续、可靠、完整无缺,1976年在原地下记录室内开辟一角安装了一套72型磁变仪作为备用,其格值分别为D≈0.′564/mm、H≈2.64nT/mm、Z≈3.26nT/mm,1982年经调试,起到备份仪的作用。
1979年起由于佘山天文台修筑上山公路,受到开山炸石的影响,使垂强度从1979年5月至12月记录无法应用,这段时间的记录均由江苏省常熟地磁台的记录所代替,其格值Z=2. 65nT/mm。绝对观测值仍由佘山台控制。
佘山地磁台1979年 4月1日起开始观测地磁场21时总强度F,1982年8月1日加测水平强度H,使用的仪器是:CHD5型(1979年4月1日)、CHD6(1981年11月18日)、CZM-2型(1984年11月30日)。
1993年1月1日DIM-100开始正式工作,绝对观测地磁三要素由D、H、I组合改为D、I、F组合。
2001年佘山地磁台开始实施数字化改造。2001年9月7日72型磁变仪(备份仪)停止观测,在其仪器墩上安装了FGE磁通门磁力仪,新仪器于12月4日正式开始记录,观测精度达0.1nT,采样率达60次/分钟。2002年8月18日GSM-19型质子旋进磁力仪替代CZM-2型质子旋进磁力仪,观测绝对值总强度F和21时(北京时)F、H。佘山地磁台从此开始步入数字化观测时代。
由于仪器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原来的1号观测室就显得太小,1976年在记录室以北约15m处,建造了60的观测室,使用的均是无磁性建筑材料。1984年再次扩建后达120。佘山地磁台现共有地磁观测室2间,记录室1间。1号观测室为木结构建筑,单层,建筑面积32m2,1932年竣工。3号观测室为混合式建筑,单层,1976年竣工,60m2,1984年扩建至120m2。2号相对记录室为混合式建筑,2层,建筑面积232m2。因年代久远,有关投资情况不详。1986年在地磁记录室西15米处建设观磁亭,建筑面积10m2。为解决地磁仪器房屋顶漏雨及电线老化问题,2002年投资约40万元,对3间仪器室木质屋顶实施平改坡改造。新屋顶为木结构,铝板屋面。全部材料采用木、铝、铜材质,其中金属材料经严格抽样磁测。
佘山地磁台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地磁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建立最早的地磁台之一,至今已有129年历史,由于佘山地磁台对国际间合作及对地磁科学作出的贡献,联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理事会[简称IAGA]于1984年授予“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金质、银质纪念章各一枚。佘山地磁台是中国Ⅰ类基准地磁台,承担国家对地球基本地磁场的观测任务。目前配备的Schmidt仪、DIM-100仪、GSM-19仪都是国内观测精度最高的仪器,相对记录仪Toepfer和Godhaven工作已达70年,是同类仪器中最稳定的仪器,新引进的FGE数字式磁通门磁力仪也是中国地震局“十五”改造所推荐使用的仪器。这一切将使佘山地磁台在全国地磁观测技术上继续处于领先的地位。
附图8: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项目平面分布图
1.2.2.2 台址条件
佘山地磁台位于青浦-龙华断裂和枫泾-川沙断裂夹持的天马山火山岩构造盆地中央,北东东向,盆地主体为古松-松江-泗泾北东东向重力低占据,显示为狭长的重力负异常,航磁则在低缓的正异常背景上出现串珠状排列的突起。该盆地是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长期继承性发育的箕状构造盆地,地层由西北向东南逐渐趋新,由安山岩、安山玢岩为主,向东南变为熔结凝灰岩,流纹岩为主(黄尖组J3h)再变为以凝灰岩为主,至晚白垩世的紫红色砂泥岩夹石膏(松江组K2S)等。盆地北侧为青浦-龙华断裂,走向北70-80°东,最晚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南侧枫泾-川沙断裂走向北60-70°东,倾向北西为主,倾角75°,最晚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两者皆隐伏于200-300m的第四纪覆盖层之下。盆地中部构造平稳,仅于天马山顶见北60°东的张性—张扭性正断裂,长度有限。佘山地磁台所在的西佘山山顶东测基岩为晚侏罗世火山岩系,岩性为安山岩、流绞岩、熔结凝灰岩夹花岗斑岩。地表第四纪复盖平均厚度约0.4米。
由于历史的原因,佘山地磁台建台时未留下场地磁性条件有关的资料。由于台址为火成岩、岩石磁化率较高,同时台址所在的山脊坡度达30°,而山坡坡度&40°,且地形复杂,因而不能测绘台址磁场分布等值线图。
佘山地磁台观测环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受三种干扰。一种是葛洲坝——上海万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干扰主要显示在分量,形态表现为“突升”、“突降”的台阶形,最大干扰幅度约。此类干扰可通过比照输电线工作状态变动情况,通过数字计算加以排除。另一种干扰为地下铁道运行干扰,干扰主要显示在分量(地铁运行时段),形态表现为锯齿状,周期约分钟,最大干扰幅度约。第三种干扰为旅游索道磁化干扰。旅游索道建设前按地磁规范作了安全设计,索道运行初期亦未见干扰。但年因钢索探伤和年、年二次雷击产生的钢索磁化在个分量上均产生了干扰,干扰最大幅度约。在对钢索采取消磁措施后,干扰全部消除。此例提示,地磁台周围铁磁性永久设施在作地磁环境安全设计时,不应仅计算钢材磁性的静态影响,更应考虑钢材受磁化的动态变化。
附图9:&&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区地形图
附图10:&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台台址周围航磁图
附图11:&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台台址30Km+字剖面磁场图(缺)
附图12:&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台台址磁场分布等值线图
附图13-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D分量环境噪声观测图
附图13-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H分量环境噪声观测图
附图13-3: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Z分量环境噪声观测图
1.2.2.3 观测技术
绝对值观测仪器变动情况(1993年1月1日前为D、H、I组合,之后为D、I、F组合)
测磁偏角(D):& 1874年4月——1882年&&&&&&&&&&&&&
仪器名不详
&&&&&&&&&&&&&&
1882年——1969年6月30日&&&&&&&&
ELLiott(49)观测
&&&&&&&&&&&&&&
1969年7月1日——至今&&&&&&&&&&&
Schmidt(572144)观测
测水平强度(H) 1874年4月——1882年&&&&&&&&&&&&
仪器名不详
&&&&&&&&&&&&&&&
1882年——1931年4月&&&&&&&&&&&&
ELLiott(49)观测
&&&&&&&&&&&&&&&
1931年4月——1992年12月31日&& Smith(35416)观测
&&&&&&&&&&&&&&&
1993年1月1日——2002年8月17日DIM-100测定的I与CZM-2
测定的F经计算所得
&&&&&&&&&&&&&&
2002年8月18日——至今&&&&&&&&&&
GSM-19测定的F与DIM-100
测得I计算所得
测磁倾角(I)&& 1874年4月——1909年&&&&&&&&&&&&
仪器名不详
&&&&&&&&&&&&&&&
1909年4月--—1988年1月23日&&& Schulge(42)观测
&&&&&&&&&&&&&&&
1993年1月1日——至今&&&&&&&&&&&
DIM-100观测
测总强(F)&&&& 1982年——1984年12月31日&&&&&& CHD-6观测
&&&&&&&&&&&&&&&
1985年1月1日——2002年8月17日CZM-2观测
&&&&&&&&&&&&&&&
2002年8月18日——至今&&&&&&&&&&
GSM-19观测
1.&相对观测记录仪器变动情况
记录磁偏角(D) 1874年4月——1908年7月10日&&&&&
仪器名不详&& (徐家汇台)
&&&&&&&&&&&&&&&
1908年7月11日——1934年1月3日& 偏角记录仪 (陆家浜台)
&&&&&&&&&&&&&&&
1932年12月——1933年5月8日&&&&&& 知蛛丝式偏角记录仪(佘山台)
&&&&&&&&&&&&&&&
1933年5月9日——至今&&&&&&&&&&&&&&
Toepher悬丝式记录仪(佘山台)
记录水平强度(H)1874年4月——1908年6月&&&&&&&
仪器名不详&&&& (徐家汇台)
&&&&&&&&&&&&&&&
1908年7月——1934年1日&&&&&&&&
双线式记录仪&&& (陆家浜台)
&&&&&&&&&&&&&&&
1932年12月——1933年6月&&&&&&&
单石英丝式记录仪(佘山台)
&&&&&&&&&&&&&&&
1933年6月——至今&&&&&&&&&&&&&&
Toepher悬丝式记录仪(佘山台)
记录垂直强度(Z)1874年4月——1908年6月&&&&&&&
仪器名不详&&&&& 徐家汇台)
&&&&&&&&&&&&&&&&&&&&
1908年7月——1934年1月&&&&&&&
Liord 天平式记录仪 (陆家浜台)
&&&&&&&&&&&&&&&
1932年12月——至今&&&&&&&&&&&&
Godhaven磁称式记录仪(佘山台)
&&&&&&&&&&&
&&&&1972年5月——1974年5月&&&&&& 57型磁变仪&&&&
(佘山临时台)
备份相对记录仪: 1976年——2001年9月7日&&&&&&& 72型磁变仪(记录D、H、Z )
2001年12月4月——至今&&&&&& FGE磁通门磁力仪(记录D、H、Z )
2.&分量质子旋进磁力仪(1982年8月1日加测H)
测F &1979年4月1日——1981年11月17日&&&
CHD5-72(60)(210)(21)
1981年11月18日——1984年11月29日& CHD-6& (80)(74)
1984年11月30日——2002年8月17日&& CZM-2& (40)(44)
2002年8月18日——至今&&&&&&&&&&&&&&&
3.磁偏角观测标志
&佘山地磁台地磁偏角观测标志座落于东佘山山顶西坡,方位角72°30′48.5″,距观测墩直线距离约450m,通视良好。
4.观测环境监测
&佘山地磁台由于历史原因,建造于火成岩基岩之上,观测场地地形复杂,磁场梯度大且变化复杂,建台时曾作过场地磁场测量(见附图12),但长期对观测环境监测未足够重视。为控制环境变化,1983年3月对地磁台周围环境磁场进行了测量。
根据本台位于山坡上,高程差大等特点(2号观测室与1号观测室相对高差达10.30m),同时兼顾到磁测的精确性。采用光学经纬仪,依据台址的磁子午、磁卯西方向,选8m×6m间距布置网格。定位精度:方位角误差小于±0.°5;点距误差小于±0.2m。环境磁场测量区域设点46个,以3号观测室的11号墩为基准点,磁测面积为1500m2,资料通化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通化方法(△F测点=(F测点-F基点)+△Ft)进行时间、日变改正,同时严格控制探头离地面高度(二节杆高)以CHD5-210核旋仪,241探头于3号观测室的11号墩,每隔二分钟作基点日变测量;以CHD6-74仪器,240探头作测点测量。两台仪器同时观测。经对所布测点进行二个回合测定(相对误差小于±2nT)。由于台址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所得结果不能绘成梯度等值线图。为此,将各测点结果归列成表格,便于今后复测,监视环境变化之用。
5.绝对观测仪器比测情况
佘山地磁台历史上进行过2次仪器比测
1931年6月,1932年1月和1933年2月,在佘山台进行了国际比测,尤其是1933年2月是用国际磁力局(设在华盛顿)的仪器对磁偏角(D)、水平强度(H)、磁倾角(I)进行了全面的比测,最后结果如下:
I.M.S-Smith(H)=-17.5
nT&&& &(15.5C°)
&I.M.S-Elliott(D)=+0′.1
&I.M.S-Schulgze(I)=+0′.7
&I.M.S-Ellioet(H)=+37.4 nT
&同时测得&&& 6号墩——1号墩=-11 nT&&&&
此后佘山地磁台的地磁年报均以国际磁力标准刊出。至此佘山台已完善了引入和恒守国际磁力标准的全部条件,并具有可在中国传递国际磁力标准的能力。此标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移至北京白家疃地磁台。
1979年1月和6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携带QHM324、329、330和2台CHD-6核旋仪专程来佘山台进行比测,其结果如下:
值(H)-Smith(H)=-25.0nT&&&&&&
(仪器差)
准值(H)/1号墩=Smith(H)/6号墩+23.9nT(墩差)
& 即归算至1号墩:Smith(H)/6号墩-1.1nT=标准值。为了保持历史资料的连续性,出版资料仍沿用1933年2月的标准。同时还测得各墩与1#标准墩之差见下表:
各墩与1#标准墩之差
&&&& -2nT*
&&& -31nT*
&&& -10nT*
&&& -46nT*
&&& -48nT*
&&& -32nT*
注:有*为二个时段的平均值,否则为1月6日—10日单次结果,各墩加上表中之数即为1#墩之值
自佘山台1933年引入IMS以来,1960年春曾有前苏联曙光号无磁性船携标准磁力仪专程到佘山台进行国际磁力标准比测,但苏方未给出比测结果。上述比测结果与1933年相差甚多,例如IMS(H)-Smith(H)=-27.5nT,整整相差10nT。要将已出版数据进行逆向改正已十分困难,而且在长达46年的过程中如何分配这10nT的改正量,还无从下手。因此,尽管有比测结果,专家议定,为保持历史资料的连续性,该结果仅作备考,不过墩差还是可用。
附图14-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平面图(1号)
附图14-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平面图(3号)
附图15-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剖面图(1号)
附图15-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剖面图(3号)
附图16-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磁场梯度图(3号)
附图16-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磁场梯度图(1号)
附图17&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墩面磁场梯度图
附图18&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观测室照片
附图19&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平面图
附图20&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剖面图
附图21&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磁场梯度图(缺)
附图22&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墩墩面磁场梯度图(缺)
附图23&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日温度变化曲线(缺)
附图24&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年温度变化曲线
附图25&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年湿度变化曲线
附图26&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记录室照片
附图27& 佘山地震基准台磁偏角观测标志图
附图28& 佘山地震基准台磁偏角观测标志照片
绝对观测仪器观测表
相对仪器设备观测表
1.2.2.4 观测资料
1. 观测资料简况
佘山地磁台自1874年开始观测以来,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其间除1908年第一次迁址停测不足6个月和1945年因日军侵占佘山而被迫中断16个月记录外,全部连贯。产出资料有:地磁日变记录图、绝对观测记录、地磁观测报告(年报)、磁暴报告、地磁Z分量整时值、21时(北京时)F、H、Z值月报和磁通门磁力仪分钟值数据磁盘等。有关资料名称、积累时间、存储介质、存放地点及归档情况见下表:
观测资料情况表
起 止 时 间
1874年——1945年
中科院地球物理
1946年——1962年
中科院地球物理
1962年——2001年
上海市地震局
地磁观测报告&
1874年——1944年
上海市地震局
地磁观测报告&
1947年——1995年
上海市地震局
21时(北京时)
1979年4月1日
——1982年7月31日
上海市地震局
核旋F、H值
21时(北京时)
1982年8月1日——
2001年12月31日
上海市地震局
磁通门磁力仪数据
2001年12月4日——
佘山地震台
2.资料的传递上报和交换使用情况
佘山地磁台日电报(包括磁变仪Z分量整时值,D、Z极值,极值时间,K指数和核旋分量观测的F值、Z值)在第二天14时前通过局域网向上海市地震局地震数据中心报送,并由该中心于当日通过APNET网报送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
佘山地磁台观测年报一般于次年3月30日前编辑完成后报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经申核后公开出版。佘山地磁台观测资料通过上海市地震局地震数据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以及出版的地磁年报与全国地震系统各单位及国际地磁学界进行资料交换。佘山地磁台观测资料除本台、上海市和全国地震系统分析预报人员使用外,还为国内通信、物探、导航、国防等行业以及编制全国地磁图提供服务。
3.资料质量
佘山地磁台地磁记录资料为典型的中纬度地磁场变化动态类型,其3分量长期及年、月、日动态曲线见附图。佘山地磁台仪器工作稳定,数据完整率达99.9%以上。观测精度为:绝对观测均方误差бD≤0.1′、бI≤0.1′、бF≤1nT、бZ≤1.5nT,各分量相对观测的相对误差均& 1 %。观测资料参加全国评比的结果见下表:
观测质量评比结果一览表
1979年年中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一名
1979年年终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二名
1980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三名
1981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二名
1982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二名
1983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二名
1984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全国第二名
1985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86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87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88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89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0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1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2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3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4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5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6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7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8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1999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2000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2001年度评比
地磁Ⅰ类台
4. 参加国际、国内科研活动
&历史上,佘山台曾以单独的台站名义参与全球地磁学科重要活动,如:1882年—1883年的第一次国际极年和1932年—1933年的第二次国际极年。约自1908年起在江、淅,以后扩展到部分皖、闽、赣地区作地磁巡测,并于1936年出版巡测区的地磁图。1934年底起,沿一主要路线在更广泛的江、淅、鄂、闽、赣、云、贵、川等省和境外越南部分地区开展地磁巡测,其结果可见相应的佘山台地磁年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地球物理国际合作的主要台站之一,佘山台纳入联合观测行列,如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和随后几届的类似联合观测。自1979年起,佘山台也是我国参与地磁资料国际间交换的地磁基准台之一。1984年,佘山台荣获IAGA颁予的我国唯一逾百年历史的金质、银质纪念章。1990年4月17日—20日在多方有关单位和著名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市地震局以佘山台的名义在上海主办召开国际地磁讨论会。
逾百年的资料,镌刻着漫长的历史,凝聚了数代人毕生精力的付出,浸润了国家、有关单位和中外学者的关怀与支持,佘山地磁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附图29-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D分量多年变化曲线
附图29-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H分量多年变化曲线
附图29-3: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Z分量多年变化曲线
附图30-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D分量年变化曲线
附图30-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H分量年变化曲线
附图30-3: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Z分量年变化曲线
附图31-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D分量月变化曲线
附图31-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H分量月变化曲线
附图31-3: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Z分量月变化曲线
附图32-1: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D分量日变化曲线
附图32-2: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H分量日变化曲线
附图32-3: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Z分量日变化曲线
附图33:&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环境干扰形态(超高压直流输电)
附图34:&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磁环境干扰形态(地铁运行)
1.2.3 形变观测
1.2.3.1 地形变观测简述
佘山地震台形变观测包括钻孔应变、硐体应变、倾斜潮汐和重力等4个观测项目。台站代号SSE,编码31001,属中国地震局地形变观测基本台。佘山形变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属的西佘山南麓,东距长江口约50Km,南距杭州湾约30Km。该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最高气温约39℃,最低气温约-5℃,年平均降雨量约1300mm,气压变化范围990-1040bar,平均相对湿度约70%。
佘山台形变观测始于1970年,最初架设的仪器是金属水平摆倾斜仪,架设于山顶北侧半地下室内,(地理坐标121&.1967E、31&.0967N,海拔高程约90m)。仪器室年最高室温32℃,最低室温5℃,由于受室温日变幅影响,仪器格值较大,不能记录到固体潮汐。该仪器于1972年正式提供观测资料。
1976年形变观测迁至山南麓山洞内至今。山洞洞口地理坐标121&.1898E、31&.0944N,海拔高程约7米。金属水平摆仪器室进深约135m,顶部覆盖&50m,同时还架设了NS向目视水管倾斜仪。同年,增设了重力观测项目,仪器为GS-15型。1984年重力仪遭雷击损坏,该观测项目随即撤消。1987年增设了石英水平摆倾斜仪。1995年1月1日目视水管倾斜仪停止观测。
1998年中国地震局实施95-01-02项目,同年金属水平摆倾斜仪停止观测。2000年4月,Vs型垂直摆倾斜仪、DSQ型水管倾斜仪、SS-Y型铟钢伸缩仪和RTP-1气象观测仪投入观测。同月,YRY-2型钻孔应变仪完成钻孔及仪器架设,该仪器经6个月稳定后投入观测。10月DZW型重力仪架设完毕,2001年1月1日开始提供观测资料。
佘山形变台观测用山洞产权属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地震台租用。租用场地包括过渡(隔离)通道200m2,安装有水管仪、伸缩仪NS向的主巷道260m2,仪器室90 m2,年租金人民币3000元。钻孔应变仪受力元件安放于40m深钻孔。所有数字化形变仪器的记录设备和地震、地磁记录设备安置于同一中心记录室内。
佘山形变台通过九五改造,已成为拥有倾斜潮汐、硐体应变、钻孔应变和重力4种观测项目的综合形变观测台,并以观测条件优越,仪器种类齐全而成为全国形变观测示范台。
1.2.3.2 台址条件
松江区自北干山经凤凰山、薛山、东佘山、西佘山、辰山、天马山、横山至小昆山为一北东向山脉,该山脉为天目山余脉。佘山形变台位于西佘山南麓,海拔高程约9m,
佘山形变台台址位于青浦—龙华断裂和枫泾-川沙断裂夹持的天马山火山岩构造盆地中央,北东东向,盆地主体为古松-松江-泗泾北东东向重力低占据,显示为狭长的重力负异常,航磁则在低缓的正异常背景上出现串珠状排列的突起。该盆地是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长期继承性发育的箕状构造盆地,地层由西北向东南逐渐趋新,由安山岩、安山玢岩为主,向东南变为熔结凝灰岩,流纹岩为主(黄尖组J3h)再变为以凝灰岩为主,至晚白垩世的紫红色砂泥岩夹石膏(松江组K2S)等。盆地北侧为青浦-龙华断裂,走向北70-80°东,最晚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南侧枫泾-川沙断裂走向北60-70°东,倾向北西为主,倾角75°,最晚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两者皆隐伏于200-300m的第四纪覆盖层之下。盆地中部构造平稳,仅于天马山顶见北60°东的张性—张扭性正断裂,长度有限。洞室岩性据地震地质及钻孔揭示为安山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夹花岗斑岩、闪长岩等火成岩脉。西佘山表土复盖平均约50厘米,地表为木竹混交林,树木高大,植被良好。
佘山形变台观测用山洞为战备山洞之一部分。其隔离通道长80m,主巷道长104米,宽2。5米。仪器室长10米,宽3米。所有巷道及仪器室均为离壁式被覆,加之多道隔离门,因而洞内无积水,湿度相对较低。由于进深较长,主巷道顶部覆盖大于40米,仪器室顶部覆盖大于50米,仪器室内年温差小于0。2℃。
佘山台应变仪钻孔距记录室距离&10m,井孔深40米,护井管下至26.66米,井斜&0.5度。由于钻孔岩性统体致密,不含破碎段,仅发育少量的节理及石英脉,并经压桨工艺,井内虽存有积水。但液面受降雨影响很小。
形变仪器墩有两种类型:其一为水泥墩,是在安山岩基岩上浇灌混凝土一次浇成,1976年建成。使用该型仪器墩的有重力仪、水平摆倾斜仪和垂直摆倾斜仪。其二为岩石墩,是在打磨基本平整的安山岩基础上用高标号水泥粘接预制的花岗岩墩制成,1999年建成。使用该型仪器墩的有水管倾斜仪和铟钢伸缩仪(共墩)。两种仪器墩均设有隔振糟。
佘山形变台地处东海之滨,东距长江口50Km,南距杭州湾30Km,因而受海潮和江潮影响较大。
附图35:佘山地震基准台硐室平面图
附图36:佘山地震基准台硐室剖面图
附图37:佘山地震基准台硐室地质素描图(缺)
附图38:佘山地震基准台钻孔柱状图
附图39:佘山地震基准台形变观测墩剖面图
倾斜、洞体应变、重力观测
覆盖(顶、侧)
顶&40m、侧&50m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表
探头深度米
孔斜度倾向
观测物理量
干扰源种类
叠加于固体潮上
叠加于固体潮上
应力-应变观测
1.2.3.3 观测技术
辅助观测表
记录频率次数小时
观测仪器设备表
河南鹤壁市:
防震技术研究所
日漂:&1×10-9
量程:10-6
功能与指标
开始使用时间
上海医用仪表厂
长春气象仪器厂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数字化改造情况表
钻孔应变仪
上海市地震局
1.2.3.4 观测资料
1. 观测资料情况
观测资料情况表
数字形变原始文件
磁盘、光盘
数字形变原始文件
磁盘、光盘
金属水平摆仪
上海市地震局
目视水管仪
上海市地震局
石英水平摆仪
上海市地震局
2. 资料的传递、上报、交换、使用情况
佘山台每日产出的地形变资料在时前通过局域网向上海市地震局地震数据中心报送,每月地形变数据于下月日前通过网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形变数据中心报送,并在该中心与全国各单位进行交换。目前佘山台的地形变资料主要供本台及上海市地震局分析预报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分析预报人员使用。
3. 资料质量
佘山台地形变资料动态变化比较稳定,由于台址离海较近,因此有典型的海潮干扰,此外钻孔应变仪和伸缩仪向受气压影响。佘山台形变资料的完整率较高,扣除仪器标定等特殊情况,数据完整率一般保持在以上,但钻孔应变仪因数采软件存在缺陷,有时出现整天数据丢包现象,数据完整率不高,需进一步改进。由于受海潮、江潮干扰,佘山台形变资料观测精度在全国评比中受到较大影响,但因管理较好,精度在全国形变台中排名大致在第名左右。观测质量在沿海台站中名列前茅,参加全国形变台站评比成绩见下表。
观测质量评比结果
金属水平摆仪
目视水管仪
倾斜潮汐单项
石英水平摆仪
倾斜潮汐单项
石英水平摆仪
倾斜潮汐单项
石英水平摆仪
水管仪倾斜仪
倾斜潮汐综合
铟钢伸缩仪
1.3 地震台工作人员(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
历届地震台站负责人表
南京地质学校
台站历届工作人员表
南京航天大学
南京地质学院
电子材料与器件
上海治金高专
青岛海洋学院
海洋地球物理
.4 预报科研及奖励
1.地震分析预报情况
佘山台除了收集地震观测的基础资料,与国际进行地震观测资料交换工作外,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预报工作。主要使用“地磁二倍法”和“地震初动波方向”等方法预报地震。近年来,台站与研究所紧密配合,利用佘山台的基础观测资料开展了“震磁关系”“形变与地震关系”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2.奖励情况
1984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理事会(IAGA)颁发的“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金质纪念章和银质纪念章各一枚。
1985年佘山地磁观测记录与报告获年度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佘山地震观测记录与报告获年度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佘山地磁观测资料质量在全国评比中连续5年前三名而获1988年度国家地震局科技步三等奖。
1982年佘山地震基准台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全国地震监测工作先进集体。
1990年佘山地震基准台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全国地震监测工作先进集体。
1991年佘山地震基准台党支部被评为上海科技系统先进党支部。
1979年佘山台被评为上海市地震局先进集体。
1991年佘山台被评为上海市地震局先进集体。
(10)1995年佘山地震基准台被评为上海市地震局先进集体。
(11)1991年佘山台党支部被评为上海市地震局先进党支部
(12)1994年佘山台党支部被评为上海市地震局先进党支部
(13)1996年佘山台党支部被评为上海市地震局先进党支部
3. 发表的主要文章:
(1)丁伟国1979年《地震杂志》第四期《石英钟分号线路改进》
(2)丁伟国1981年《地震杂志》第四期《数字对钟技术》①
(3)丁伟国 夏恩山1981年地震杂志第五期《数字对钟技术》②
(4)沈宗丕1971年《地震战线》第四期《磁偏角异常二倍法作中期预报地震工作小结》
(5)沈宗丕1973年《地震战线》汇编2《利用磁偏角二倍法作中期限预报地震试探》
(6)沈宗丕 1977年《地震战线》第三期《谈谈磁偏角二倍法》
(7)沈宗丕1996年《西北地震学报》第18卷第三期《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全球MS≥7.5级大地震的预报效果分析》
(8)沈宗丕1998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1999年度》刊物《在二倍法的计算发震日期中大地震与磁暴关系及其预测定义》
编写说明:佘山地震基准台监测台志地震台站概况部分由荣英华撰写,地震观测部分由庄金龙、寿海涛撰写,地磁观测部分由郝长安、陈军、荣英华撰写,形变观测部分由蒋建华、陈军、赵伦、荣英华撰写,历年基建、台站工作人员、预报科研及奖励部分由史永根撰写。审稿:荣英华,打字:熊玉琴。编写过程中采用了1987年台志资料,并得到了严大华先生、刘昌森先生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
佘山地震基准台
附图4& 佘山监测台外景
附图5&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观测记录室平面图
附图6-1 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观测记录器布设图
附图7佘山地震基准台地震观测仪器墩剖面图
、摆房到记录室距离约为米
、仪器墩子规格大小相等
、仪器墩子用水泥混凝土浇注
绘图:庄金龙
佘山地震监测台缺少以下图片:
附图地磁台址十字剖面磁场图
附图地磁记录室磁场梯度图
附图地磁记录墩墩面磁场梯度图
附图地磁记录室日温度变化曲线
附图硐室地质素描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7年出生现在几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