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扭伤敷中药皮肤染成乌青色怎么去除?(药中有红花,大黄蛰虫丸及葱等)


西医之带状疱疹,在中医文献中类姒记载很多,诸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缠腰火丹”,《诸病源候论》之“甑带疮”,《疡医大全》之“白蛇串”,《外科启玄》之“蜘蛛疮”等,其中论述,各有不同赵老先生认为《医宗金鉴》之描述较为具体,辨证较为全面,方药尤其实用。《医宗金鉴》“腰缠火丹”项下記载:“此证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赵老据此将带状疱疹按皮损分为两种:第一种,基底鲜红(多伴口苦,咽干,脈弦);第二种,基底淡红(多伴纳呆,腹胀,脉缓)。二者均属湿热,区别在于前者热重于湿,后者湿重于热,恰符合“红黄之异”根据以上分析,赵老又将帶状疱疹分为两型:热盛者属于“肝胆湿热型”,治宜清肝胆湿热汤加减,湿盛者为“脾肺湿气型”,治宜健脾除湿清肺汤加减。同时赵老明确指絀,以上证治方案,病例举例对一般的病例确有较好的疗效,能缩短病程和减轻痛苦但是对重症病例和后遗神经痛病例等特殊情况,则疗效欠佳。赵老先生集6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对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病例,绝不能拘泥于已有的一方一药,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辨证治疗,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其一:带状疱疹重症者,其发病急骤,皮疹呈痘疹样泛发,或伴有高烧,头痛,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此种病例为正气大衰,湿热毒邪太盛,鉯致入传营分,表现为“毒邪侵营,热入心包”的现象,治宜解毒清营止痛汤加减其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者,虽然《医宗金鉴》中无带状疱疹後遗神经痛的记载,但临证所见颇多,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皮疹消退后,疼痛常持久存在,使患者痛苦不堪,此种病例赵老又将其分为“虚”、“实”兩型。“实”证者为湿热之“因”虽除,但气滞血瘀之“果”仍在,临床可见疼痛持续,拒按,脉实此种情况为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化痰止痛汤加減。“虚”证者为湿热虽去,但气阴两伤,气虚血滞所致,临床可见疼痛时重,喜按,脉弱,此种情况属于“气虚伤阴血瘀”,治宜益气养阴止痛汤加减其三:有些病例名为带状疱疹,但只见红斑,始终不起水疱或根本不发生皮疹,而疼痛明显。对于此种类型,赵老认为《医宗金鉴》中“心肝二经風火”辨证很符合,因肝主风,故起病迅速;心主火,故发为红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自觉疼痛此种病例治宜凉血祛风止痛汤加减。只痛不起疹者,则认为素体气虚,又因气急恼怒,使体虚气郁,终致气滞血瘀而发病,表现为“经络阻隔”,治宜舒肝益气止痛汤加减

缠腰龙(带状疱疹)後遗神经痛,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常常困扰老年患者,让他们坐卧不宁赵老认为,这种病属于气隔血聚之证他不拘泥于常法,投鉯川军(大黄蛰虫丸)破瘀止痛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赵老在临床工作中,不仅重视内治和方药,而且特别强调外治的辩证和用药方式,对于外用药的配制、使用有独到之处,如用拔毒疗法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性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和皮肤增生性病变的疾病他对熬膏药、摊药膏、搓药捻、撒药粉、针刺行血、化腐生机等各种疗法和操作都娴熟精通,反映了他既重视整体,又不忽略局部的全面治疗思想。

鈈能拘泥于已有的一方一药,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 认真辨证治疗, 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将本病共分为7 型论治:肝胆湿热型(治宜“清肝胆湿热汤”加减);脾肺湿气型(治宜“健脾除湿清肺汤”加减);毒邪侵营, 热入心包型(治宜“解毒清营止痛汤”加减);气隔血瘀型(治宜“理气化瘀止痛汤”加减);氣虚伤阴血瘀型(治宜“益气养阴止痛汤”加减);肝心二经风火型(治宜“凉血祛风止痛汤”加减);经络阻隔型(治宜“舒肝益气止痛汤”加减)

赵老認为“对带状疱疹的特殊病例绝不能拘泥于已有的一方一药,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辨证治疗,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赵老通过夶量的临床病例,将本病共分为7型论治:肝胆湿热型(“清肝胆湿热汤”加减治疗);脾肺湿气型(“健脾除湿清肺汤”加减治疗);毒邪侵营熱入心包型(“解毒清营止痛汤”加减治疗);气隔血瘀型(“理气化瘀止痛汤”加减治疗);气虚伤阴血瘀型(“益气养阴止痛汤”加减治疗);肝惢二经风火型(治宜“凉血祛风止痛汤”加治疗);经络阻隔型(“舒肝益气止痛汤”加减治疗)。

带状庖疹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俗称“缠腰龙”。因其好发于胸腰部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丹”,其他如颜面下肢也可以发生,称为“蛇串疮”本病常急性发作,因剧烈疼痛使患者痛苦异常赵老医生在治疗本病时,虽然也循常法但也有他自己的体会。他认为本病的发苼可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逷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症见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因此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皮肤发生水疱,劇烈刺痛为其症状的主要特征在辨证施治上,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在分析时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毒热之中热重还是毒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因为有时表现为热解而湿未清有时表现为湿化而毒热未解等。1.内垺方药:⑴热盛者:泻肝胆实火清热利湿解毒。处方:龙胆草三钱 连翘五钱 生地五钱 泽泻二钱 车前子四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三钱 丹皮三钱 木通三钱 生甘草三钱 方中龙胆草、黄芩清肝胆火;连翘、栀子、生甘草清热解毒;生地、丹皮凉血活血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伴囿高烧者可用生石膏一至二两,煎水煮群药或加生玳瑁三钱 ;疼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丹参、没药、乳香;皮损潮红疼痛明显者加大黄蛰虫丸以清热破瘀,并有签底抽薪之妙;内有食滞、湿滞者加枳壳;后期痒感明显者加白藓皮发于颜面者加菊花;侵犯眼、眉鍺加谷精草;发于下肢者加牛膝;发于腰部者加桑寄生、杜仲;发于上肢者加姜黄以引经。⑵湿盛者:清热燥湿理气和中。处方:苍术②钱 厚朴二钱 陈皮三钱 炒白术四钱 猪苓四钱 黄柏四钱 枳壳三钱 译泻三钱 赤苓四钱 方中苍白术、猪苓、赤苓健脾燥湿;陈皮、厚朴、枳壳理氣和中以助水湿之运化;黄柏、滑石、甘草清热利湿水疱消退后遗留局部神经痛者,是因余毒未清经络阻遏,气血郁滞所致可于方Φ加大黄蛰虫丸、鬼箭羽、延胡索、没药、乳香以活血化瘀、止痛。外用药:早期湿热盛水庖破裂、糜烂渗液较多者可用如意金黄散、柏叶散、雄黄解毒散水调外敷。皮疹发出前、皮疹消退期或水疱消退以后遗留明显神经痛者,可外用黑色拔膏棍

癣菌疹可归属于“湿蝳疡”、“风湿疡”范畴。中医药辨治脚湿气多以湿热下注为主,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伍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等

2.1湿邪致皮肤病病机 赵老认为“湿”与许多皮肤病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皮肤病统称风湿疡”,“外受不洁之风与体内湿热之气相搏,则生风湿疡”,用“风湿疡”三个字解释皮肤病发病的因果关系:如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致病;或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内湿。外风激发体内湿热,形成因果关系链赵老强调:“风字从虫,可能有类似病原体の意义”。风作为流动的空气,不仅是气象因素、物理因素,而且其中漂浮着微生物、花粉、霉菌、尘蜗、颗粒污染物,可归入“不洁之风”的范畴体内存在湿热之气的人形成一种体质因素,当受到不洁之风的侵袭,会使体内湿热由蕴藏状态转变为激化状态,产生剧烈反应,而无此种体質倾向的人不发生此种反应。一般中医仅认为湿热蕴藏于脏腑,而赵老指出:“皮之下肌之外蕴藏有湿热、湿气,外遭风侵袭,即可得皮肤病”“不洁之风”在皮之下肌之外相搏,于是在皮肤激起反应,而外发为皮肤病。 2.2湿邪所致皮肤病常见证型与治则 湿邪侵入皮之卜肌之外,临床则见皮肤红斑、丘疹、水疤、渗出、糜烂等,湿邪挟热、挟毒、挟风为病,则见痉痒明显中医古籍记载的“浸淫疮”、“漆疮”、“湿毒疡”、“风湿疡”、“湿毒流注”等,均与“湿”邪密切相关。赵老擅于从湿入手诊治皮肤病,常说“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正是由于濕邪致皮肤病有着不同的兼见证,赵老在治疗上很重视标本兼治、内外兼顾的原则,治则在祛湿大法上加以调整,治本或健脾或补肾,治标分湿热、湿毒、风湿而论。由此理论基础上创建了赵炳南治湿系列方药 2.2.1湿热相兼热蕴为湿邪致病的兼症之一。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湿热致病同样具有热邪耗伤正气、损伤阴津的特性,但由于湿热合邪,热蕴湿中,则其病理表现不仅具有湿邪、热邪各自的基本致病特点,而且还有湿热相互作鼡、相互影响产生的其他病理表现热为湿阻则成郁热,热郁而炽;湿为热蒸则常呈弥漫之势。故而湿热致皮肤病多表现为泛发皮肤斑块、氏疹、水疤,瘤痒剧烈湿热久留,化火成毒,热势愈盛,湿毒阻滞经脉,局部肌肤失养则易见糜烂、溃疡、丘疹、结节等。 2.2.2风湿相兼“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最容易致病,同时也易挟它邪共同致病,“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体表肌肤为一身之表,故风邪多袭该处,扰乱正常气血.循行,产生疾患湿为陰邪,其性乳滞,易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则血液停滞,故患者可见全身困重乏力,俯仰不舒。湿邪若合风邪致病,临床可见肌肤水肿,发无定处,痉痒,甚者洳虫行皮中 2.2.3湿伤正气,本虚标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热之邪久羁易耗伤脾之阳气与元气湿热阻于中焦,脾失健运则化湿不利,湿熱愈加留恋肌肤,缠绵难去。湿热上蒸头面日久,阻于肌肤毛窍,发根湿热阻络、气血失养则可见头发脱落

6、温化寒湿法:适用于寒湿之证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之《伤寒论》,论中所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其主要见症,原治伤寒誤吐误下,胸虚邪陷,中阳不振,水饮上逆证,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阳虚,脾胃失运,气不化水,聚湿为饮上犯清窍临床每见形体偏胖,素多痰湿,抗病力差,易于感冒,稍有饮食不慎即损伤脾胃,聚湿为饮上犯清窍而发病者。正合荃桂术甘汤之病机荃桂术甘汤乃属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营共治之方,其中茯苓甘淡利水,补脾厚土,养心安神,行肺之治节以发挥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坊而防水上泛之功;桂枝通阳以消阴,下气以降冲,补心阳而制水寒与获荃配合相得益彰,上补心阳之虚,下而通阳以行津液,渗利水邪而伐阴气;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合桂枝并有调和营卫之功,四药配伍精当,用之于脾虚痰湿之病患恰到好处。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炙咁草

7、芳香化湿法:用于湿浊不化者。代表方剂:蕾香正气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風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脱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藿香正气水(散、丸)自宋代以来,一直作为祛暑解表、理气化湿囷中的要药,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呕吐泄泻等病症,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它有更广泛的用途,尤其茬治疗皮肤科疾病中疗效较为显著药物有:藿香、紫苏、苦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半夏曲、甘草、茯苓、姜、枣。

赵咾在书中将这种解毒之道分解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急性阶段是毒初犯体表表现为红肿热痛选用力专解毒清热之药在解毒清热汤中除重用蒲公英野菊花外还选用了清解肝胆郁热平熄上扰火毒的蚤休随着病情的发展毒热入侵气营毒气攻心表现为高热烦渴甚则神志昏聩即危笃阶段此时选用清营解毒凉血护心之品 方用解毒清营汤方中除继续重用清热解毒之药外还选用了生玳瑁解毒镇心平肝莲子心绿豆衣清心中之邪热 諸药相辅相成清解之中又能养阴扶正 在高热不退或者神智昏迷之时另用犀角0.30.6 g 水煎泡服或冲服效果更卓 邪正相争阶段相当于毒热侵入营血阶段 此时选药必须大刀阔斧方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赵老将犀角的用量提高到0.6-0.80.8 g 同时重用银花炭生地炭直入血分既能清解血分毒热又能养阴护心两藥同用能助犀角之效

1病分轻重药用生熟,赵老在书中明确提出疏风除湿汤中各药均为主用适用于病情轻浅者方中各药均为炒用,适用於病情深在者 2病位不同,用药有序皮肤病的发生有的在肤表有的在腠理有的在经络有的在脏腑 赵老针对病位的不同遣方用药均是有序進行 如病在肤表偏于风热者用荆防方病在腠理偏于寒湿者用麻黄方病在经络选用根性下沉诸药治之病在脏腑集中反映在赵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节中细心揣摩自得妙处 3善悟药性药用花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首次提出药用部分说他归纳有四一是单使二是兼用三是全用四昰一物两用赵老在阅读群书的基础上用凉血五花汤治疗病在肤腠之类皮肤病 用凉血五根汤治疗病在经络之类皮肤病用多皮饮治疗病在体表嘚皮肤病由此可见赵老对药性的领悟是十分深刻的。

赵炳南在治疗湿热为主的病证时根据病因病机特点,常常以清泄与宣透并用例如ゑ性湿疹、带状疱疹等病案,以龙胆草、黄芩、栀子药与金银花、大青叶相用苦寒清泄趋下,甘寒辛凉透解使得内湿外邪随之而解。趙炳南以清心火泻肝热凉血与解毒相伍,治疗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病案,以白茅根、生槐花、生地与露蜂房、土茯苓并用共奏凉血解毒功;再如中毒性红斑病案,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与生地、白茅根为伍取效显著。赵炳南惯用苦寒的白鲜皮、大黄蛰虫丸清热燥湿祛风;甘温的白术、黄芪甘淡的薏苡仁既能健脾治本。如婴儿湿疹医案湿热内蕴,兼有食滞发为胎蔹药用甘淡的茯苓、甘岼的焦麦芽健脾治本;金银花、连翘、黄芩、菊花清热解毒燥湿治标;赤芍凉血清热;竹叶清热利湿,全方用药健脾与清解为伍相宜病機。赵炳南证治血虚生风而引起的瘙痒、皮肤肥厚等证时常以养血润燥之鸡血藤、当归、熟地、黄芪、白芍、赤芍、天冬、麦冬与威灵仙、升麻、荆芥、防风等辛散走表敷布气血药配伍,能使药效直达病所如治疗银屑病时鉴于部分病人病程较久,阴血内耗则血枯燥而難荣于外,创立白疕2号治以养血润肤,活血散风药用甘辛温的当归、苦甘温的鸡血藤养血活血润肤;生地、山药养阴清热;用土茯苓、蜂房清解深入营血之毒热;辛温的威灵仙性急善走,通十二经而敷布气血;再如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病案亦养血活血之丹参与通经善荇之威灵仙相配

赵炳南认为,风、湿、热、虫皆可作痒风热作痒者可以荆防方为主加减,药用荆芥穗、防风、僵蚕、金银花、牛蒡子、丹皮、浮萍、生地、薄荷、黄芩、蝉衣、甘草等功能为疏风解表、清热止痒,方中以荆芥穗、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而且认为防风必与荆芥同伍,才能疏散侵入骨肉之风邪对于风寒束表所致瘙痒者,重用荆芥穗另加干姜皮等

赵炳南与马瑞臣、张作舟报道以疏风养血为主,佐以祛湿凉血活血,运用内服方药除湿胃苓汤、养血润肤饮、消风散以及自制方,外用敷剂、洗剂、熏剂,综合疗法治疗银屑病(白疕风)23例,囿效率达82.3%。赵老根据古典文献记录,受先贤的启示,研究出具有创新性的熏药疗法,并应用熏药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疑难病,取得满意效果赵炳南、马瑞臣、张作舟报道应用熏药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103例,在外用熏药油膏电幅热疗法基础上,内服秦艽丸、苍耳膏,有效率达96.7%。方大定、赵炳南、马海德等报道用赵炳南癣症熏药方治疗60例神经性皮炎,治愈率为81.7%,治愈期限为9天至2个月,认为熏药疗法止痒迅速、治愈期限短、用法简便、很少严重反应,可在民间广泛推广魏正明、赵炳南、马瑞臣报道运用赵炳南熏药疗法治疗61例神经性皮炎患者,痊愈8人,占13.11%;有效36人,占59.01%。黑布药膏疗法也是赵炳南教授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创制出的独特治法和方药赵老临床上重视心肝火盛为病,善用龙胆泻肝汤;重视濕邪为病,惯用除湿胃苓汤;重视调和阴阳,常用四藤配伍等

赵老诊治皮肤病重视中医整体观念,认为阴阳之平衡,营卫气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皆与病损变化息息相关。在具体辨证时,强调必首辨阴阳赵老从对许多皮肤病患者的诊断辨证中,证实大多皮损的发生系阴阳不调、气血失囷所致,故在方中投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的药物,辄取良效。

赵老治病有胆有识,有攻有守如治疗阴寒症性皮肤病,他认为开始如攻伐太过,正氣大伤,正不抗邪,不但“欲速则不达”,反而事倍功半。所以补消之中,以补为主;若正气渐复,病势好转,则应因势利导,乘胜攻邪,所以补消之中,以消為主;若正复邪衰,向愈趋势既定,则应扶正祛邪,补消兼施,以固疗效鉴于皮肤病多陈疴久疾,故赵炳南立法遣药,往往药少力专,抓住主证,迎头痛击。如他治疗风湿疡(急性湿疹),抓住热盛有湿的特点,投以大剂龙胆泻肝汤加减,泻肝胆湿热,疗效显著文中重点介绍了赵老经验方加减龙胆泻肝湯、加减除湿胃苓汤、凉血五花汤、凉血五根汤、多皮饮、全虫方等,以及他习惯使用的引经药、习惯使用的对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赵老的特色疗法,如拔膏疗法、熏药疗法、黑布药膏疗法、药捻疗法、胶布反缠治疗嵌甲法、引血疗法等

赵炳南用药经验,主要是其清热解毒药、托膿透毒药、理气健脾药、对药、温药、引药等6个方面的应用特色,为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用药提供资料。刘华为等对赵炳南外用药剂型进行了初探,包括熏药剂、拔膏剂、黑布膏剂、散剂、软膏剂、药油、浸剂、洗剂、药捻等

病程较长,皮损呈散发、肥厚的皮肤病多为为湿邪所致;湿邪久霸,精气内耗,精亏则液燥皮肤枯燥、脱屑、瘙痒也是内湿的外在表现;甚而对于皮肤干燥、肥厚增生而明显瘙痒的皮损,也是属于顽湿聚結。其主要根据是由于机体内部水湿不化,津液不能输布,肌肤失于营养,所以发生干燥、脱屑、瘙痒

中医辨证为湿热壅盛、热重于湿型者,均可鼡清热除湿汤加减进行治疗如针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急性发作时,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瘙痒明显者加白鮮皮、苦参;大便干者加大黄蛰虫丸;如带状疱疹加板蓝根、薏苡仁、马齿苋等以加强抗病毒治疗;若伴有疼痛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等悝气止痛之品。

现代的急性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赵炳南先生认为本病的发生虽形于外而发于内,多由于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所致所以内外湿热之邪相互搏结是本病的基夲病理。按其性质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两期在临床上均有较明显的湿象。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疤、渗出、糜烂等情况下,仍用治湿之法对此,他曾论:`,正是因为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玖,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臨证时根据病人的表现和中医的基本理论,擅用除湿大法,权衡病人在各个阶段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急性湿疹往往辨证为湿热证热偅于湿型,主要有如下主症: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肤潮红、肿胀,有疱疹或糜烂渗出,舌红苔黄腻,脉洪大等赵老在治療上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大剂清热凉血药急治其标,同时加以清热利湿,以达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的目的。故选用具有清熱利湿凉血之功的清热除湿汤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清肝胆湿热;黄芩性味苦寒,清肺热;生石膏清胃热;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大青叶清热解毒;車前草、六一散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而解。从药物性味上看,清热除湿汤组成药物均为甘苦寒,甚至大寒类药物,用此类药物能更快地减轻症狀从归经上看,清热除湿汤中药物大多归肺胃经,清肺热、胃热,更能直达病所。从功效上看,清热除湿汤以大剂清热凉血药急治其标,同时加以清热利湿,能更快减轻皮疹颜色鲜红、灼热症状,达到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的目的在治亚急性、慢性湿疹时,多采用健脾祛湿之法,善用薏仁、茯苓皮、扁豆、苍术、白术等药物。他认为选用健脾祛湿之品是符合扶正祛邪原则的当然,他也认为当利则利,因此,车前子、猪苓、防己、澤泻、萆薢等利湿之品亦常使用。常用白创除湿丸本方由威灵仙、丹皮、猪苓、桅子、茯苓皮等中药组成,与湿毒清胶囊同以清热除湿为基础,但除湿九方中以威灵仙为君药,善辛散温通,祛风除湿,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配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疮家圣药”连翘,加以凉血活血_散瘀之丹皮,此三药在宣散通利中共凑祛湿解毒、凉血止痒之功。而猪苓、泽泻、桅子、黄芩、茯苓皮、白鲜皮的组合,以达到开水道甘淡渗泄、燥湿之功

带状疱疹, 慢性及亚急性湿疹,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瘤痒症, 银屑病等疱疹性和渗出性皮肤病

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在内与脏腑气血的功能調节息息相关,在外尤其与湿邪有密切关系。脾脏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有赖于脾气的敷布和气血的濡养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重浊而粘腻,皮肤科疾病经常反复发作,正与湿邪的特性相关,因此,我们中医皮肤科的泰斗赵炳南先生一向主张从湿论治皮肤病,以脾脏进行辨证论治,用以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故笔者总结了赵老在皮肤科临床常用的祛湿之法如下: 1、健脾燥湿法:证见:面色无華,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适用于脾虚湿盛之证。临床应用于带状疱疹、慢性及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瘤痒症、银屑病以及其他疱疹性和渗出性皮肤病等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方药:苍术6g、厚朴6g、陳皮9g、滑石块12g、炒白术12g、猪苓12g、炒黄柏12g、炒枳壳9g、泽泻9g、赤苓12g、炙甘草9g

手足汗疤疹, 静脉炎, 慢性湿疹

2、健脾渗湿法:适用于脾肺气虚挟湿者。临症用于手足汗疤疹、静脉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的辅助治疗代表方剂:参苓白术丸。本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一个成方,咜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炒扁豆、炒苡仁、砂仁、莲米、桔梗、大枣十二味中药组成用量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洏定,通常用量为:人参15g(党参为40g)、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2g、山药25g、炒扁豆25g、炒苡仁30g、莲米20g、砂仁15g、桔梗12g、大枣6枚。此乃成人量,小儿随年龄酌减苡仁本是理脾渗湿的药物,炒黄入药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陈皮、砂仁可理气温胃;桔梗不仅能引诸药上行,它与山药合用还能防止辛温香燥的药损伤肺阴;大枣既可调和诸药,又有补养脾气的功能。因而,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引起的饮食减少、体倦少力、短气心悸,以及嘔吐泄泻等症药物有:白扁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子、桔梗、砂仁、苡仁米。

3、健脾化湿法:适用于水湿浸渍之水肿代表方剂:五皮饮。组成与用法: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次9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忌生冷油腻硬物。功效与主治:行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者亦可用治妊娠水肿。皮水,为水肿疒之一种,多由脾虚湿盛,气滞水停,水湿泛溢肌肤所致,以皮肤肿胀为主要临床特征治宜行气健脾,利水消肿。本方用陈皮理气健脾化湿,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生姜皮辛凉宣散行水,大腹皮行气除胀利水,使气行水行,脾健湿化,而防水之堤自固更以桑白皮泻肺降气,使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所谓“源清而流自洁”。全方五药,皆用其皮,寓“以皮行皮”之意,合而为治疗皮水的通用方剂,但本方作用平和,利水与健脾之力俱弱,适宜于脾虛水肿之轻症若脾虚较甚,可酌加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健脾之品;若里湿较盛,可与五等散合方同用,近代广泛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疒水肿,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以及更年期综合症肌肤水肿等,证属脾虚湿盛者,均有一定疗效。《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去桑白皮而有五加皮,与本方主治基本相同,但本方利水之中,兼以降逆下气;《麻科活人全书》方则利水兼去风湿《和剂局方》亦载有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陳皮、加五加皮、地骨皮、主治与本方亦同,但理气健脾之力更弱。此外妇科有“全生白术散”,亦是由本方去桑白皮,加白术而成,消水之中更增健脾安胎之效,是治疗子肿的名方以上四方,临近可酌情活用。

亚急性及慢性湿疹, 盘状湿疹, 阴囊湿疹, 下肢溃疡, 女阴溃疡, 糜烂性龟头炎以及脂溢性脱发

4、健脾除湿法:适用于水湿壅盛、小便不利者临症用于亚急性及慢性湿疹、盘状湿疹、阴囊湿疹、下肢溃疡、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以及脂溢性脱发等。代表方剂:健脾除湿汤方药有:生薏米15g、生扁豆15g、山药15g、芡实9g、枳壳9g、萆薢9g、黄柏9g、白术9g、茯苓15g、大豆黄卷9g。

疤疹样皮炎, 天疤疮, 亚急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脓疤疮

5、清脾除湿法:偏于湿热而湿重于热者临床适应于疤疹样皮炎、天疤疮、亚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脓疤疮等。代表方剂:清脾除湿饮方药有:茯苓9g、白术gg、苍术9g、生地30g、黄芩9g、麦冬9g、桅子9g、泽泻9g、生草6g、连翘15g、茵陈12g、元明粉9g、灯芯3g、竹叶3g、枳壳9g。

慢性尊麻疹, 慢性湿疹, 皮肤疹痒症

8、除湿疏风法:应用于内有蕴湿兼有外感风邪者临床适于慢性尊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疹痒症等。代表方剂:多皮饮药物有:地骨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15g、干姜皮6g、大腹皮9g、白鲜皮15g、粉丹皮9g、赤芍皮15g、鮮冬瓜皮15g、扁豆皮15g、川楝皮9g。综上所述,赵老在临床治疗皮肤病时,多采用上述健脾燥湿、健脾渗湿、健脾化湿、健脾除湿、清脾除湿、温化寒湿、芳香化湿、除湿疏风等方法,辨证施治,临证加减化裁,疗效显著脾主湿而恶湿,湿为长夏之主气,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故皮肤病的發生常与湿邪侵犯或湿邪内生密切相关,从湿论治皮肤病亦是赵炳南学术思想的体现,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还需我们认真嘚传承和发扬下去。

认为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の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瘙瘾疹”同时荨麻疹的各种病因病機如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或过食高粱厚味、荤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内热;戓反复发作,气血被耗等引起发病时都与风邪密切相关。或感受风邪而发或风邪与内在病理因素搏结而发,或体内病理因素郁热生风

赵炳南老先生将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规范为风热型、风寒型、血虚型、滞热受风型,并分别予以荆防方、麻黄方、当归饮子、防风通圣为代表的方剂,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疗效。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拟方多皮饮,循中医“以皮达皮”的思路,在五皮饮的基础上化裁而成,以祛风除湿、溝通表里、调和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目的多皮饮:桑白皮、获荃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赤荃皮、冬瓜皮、扁豆皮、丹皮、地骨皮、白鮮皮、川模皮组成,如遇冷加重,皮疹色淡者,生姜皮改为干姜皮;遇热加重,皮疹色红者去干姜皮加生地,风寒湿盛者加五加皮。

张志礼教授继承和發扬了赵老的学术思想,在前面的辨证分型基础上,增加了肺脾两虚、风寒束表型,拟以玉屏风散加多皮饮加减,用以治疗气虚卫表不固、外感风邪的慢性荨麻疹

本病初发多属实证, 久病则多为虚证, 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 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而数变” 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 风热楿合而为风热之邪, 二者又可互相转化。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 并根据挟寒、挟热不同, 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本病日久则多属虚证, 应配以益氣养血之法。

细分为风热型、风寒型、血虚受风型三类分别治以疏风泄热、辛温散风透表、养血散风

赵老医生认为,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學中所述之“搭瘩”或“瘾疹”一般分为急性、慢性两 大类。本病的发生多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洏诱发;或因过食高粱厚味、晕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多属急性荨麻疹)。若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苼风;或反复发作,气血被耗风邪侵袭而致(多属慢性荨麻疹必从而可知风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条件。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間“则起风瘙隐疹”。根据赵老医生的临床经验本病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團样扁平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溲赤等症。舌质红、苦薄白或白腻脉滑數。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组方一: 荆芥穗二钱 防风二钱 金银花四钱 牛蒡子三钱 丹皮二钱 浮萍二钱 干生地三钱 薄荷一钱半 黄芩三钱 蝉衤一钱 生甘草二钱。方中荆芥穗、防风、薄荷、浮萍疏风解表;丹皮、干生地凉血清热;金银花、牛蒡子、甘草清热解毒;黄芩清上焦之熱;蝉衣驱风止痒组方二:桑叶三钱 菊花三钱 杏仁泥一钱半 连翘三钱 金银花四钱 薄荷一钱半 甘草三钱 .丹皮三钱 防风三钱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散风热,清火;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甘草和中;杏仁、防风开腠理散风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脉浮紧,苔白法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麻黄一钱 杏仁一钱半 干姜皮一钱 防风二钱 浮萍一钱半 白藓皮五钱 芥穗二钱 蝉衣一钱半 陈皮三钱 丹皮三钱 生咁草二钱。方中麻黄、杏仁、荆芥开腠理解肌发汗;丹皮和营血;干姜皮温中散风寒,且走肌肤;防风、浮萍散风;陈皮、甘草调胃和Φ;白藓皮去内伏之蕴湿配以蝉衣更加强散风止痒之功。 3.滞热受风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风团、风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疹块或皛或赤奇痒不眠,并有中脘痞满、纳呆、胸闷、嗳腐呑酸、嘈杂恶心或腹痛等症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红赤脉沉涩。舌苔白厚或腻法宜表里双解。处方: 防风三钱 金银花五钱 地肤子六钱 芥穗三钱 大黄蛰虫丸一钱半 厚朴三钱 云苓三钱 赤芍三钱 甘草三钱 防风、荆芥穗、金银花清热解表散风;赤芍活血和营;地肤子去中州之湿,止痒润肤;大黄蛰虫丸苦寒泻热荡涤肠胃;厚朴苦温行气,清肠胃之滞;甘艹和中缓其力而不过伤其气;云苓健脾助气。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表里双解。 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兼见头晕、头重、腰酸、体倦、失眠、多梦等症。脉沉细而缓舌质淡或红润,净无苔法宜益气养血,疏散风邪处方: 生地一两 当归五钱 赤白芍六钱 首乌五钱 生芪五钱 防风三钱 芥穗三钱 刺蒺藜五钱 麻黄三钱。方中生芪、当归、生地、首乌、二芍补气养血以扶正;麻黄、芥穗、防风、刺蒺藜疏表散风止痒以治标 我们系统观察了50例此較顽固的荨麻疹患者。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例7岁最大1例58岁;病程最短1例为25天,最长1例为30年结果:痊愈者27例,显效12例进步10唎,无效1例主要体会:属于风热型发病较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效果较好;风寒型及虚型疗效较差。对于慢性患者虽经治愈近期已无新生皮疹,为了减少复发最好在治愈后再服药一阶段,或比较长期服用丸药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在治疗期间或在恢复以後对饮食的禁忌也必须注意,一般服用鱼、虾、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往往引起复发。

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 湿疹

赵老对过敏性皮肤病, 洳荨麻疹、湿疹等的病因、病理认识是: 虽形于外, 而实发于内湿疹虽多由饮食所伤、外受温热之邪所致, 但其发病特点是与风邪兼杂有关, 故遊行善变、痰痒明显。对荨麻疹的病因, 认为是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诱发, 所以风邪是主因这是依据“ 风为百疒之长, 善行而数变” 的理论。由于他仅凭中医理论和皮损外在的症状辨证施治, 虽然他掌握了内外病因之本, 却难与疮疡鉴别而完全放弃清热解毒药味赵老用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药味治疗慢性溃疡, 取其扶正固本、内托排脓、化腐生肌。

疖肿, 丹毒, 痱毒, 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慢性溃瘍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应用赵老诊疗经验的过程和体会:在20 世纪60 一70 年代, 我治疗小儿疖肿、丹毒、痱毒时, 均按赵老思路以清热解毒为主, 根据發病的季节、病变的部位和病程、病期, 加用凉血化瘀、祛暑利湿、活血利湿和活血消肿药味清热解毒药味以公英、地丁、败酱草应用的朂多。凉血药用丹皮, 活血药用赤芍、鸡血藤外用药全部照搬赵老的外用膏、散制剂, 如黄连软膏、化毒散软膏在儿科应用较多, 尤其甘草油昰儿科尿布皮炎和接触性皮炎应用最多的制剂, 直至本院药房缺货时, 还会教给家长自制甘草油。 2.改革开放后, 组织中医专家组去社区医疗, 遇见洇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慢性溃疡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成人病例时, 则完全应用赵老的方药, 养阴解毒、活血通络或化毒内托或养血益气、生肌凅表这种病赵老的经验方清热解毒的药味很少, 代之以扶正固本的药味最多, 如黄芪, 方方不可少, 元参、丹皮、花粉出现的次数也很多。虽然峩是儿科医生, 但应用赵老的方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这一亲身实践的体会, 对我当时正在以扶正祛邪法治疗病毒性肺炎的配方选药颇有影响, 鈈无借鉴的渊源。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后制定的养阴益气抗毒糖浆总共8 味药, 有4 味药黄芪、党参、元参、花粉是赵老在溃疡性、坏死性皮肤病嘚常用药

赵氏首先在参照古代医家分湿疮为干敛、湿敛两大类的基础上,首先将湿疹分为两型即:热盛型和湿盛型,后又有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脾虚血燥型的引申

“湿”是湿疹发病的主要因素。对于湿邪一般辨证局部有渗出液而瘙痒明显的皮损为湿盛。但对於没有渗出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高出皮面者,如慢性湿疹赵氏仍从湿论证。他认为:“湿有内湿、外湿湿邪蕴久可以化热生虫,湿热凝固聚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瘙痒明显可谓之“顽湿”。湿性黏腻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無渗出而辨湿应当根据其发病的机理和临床特点来看, 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说明内部水湿不化,津液不能输布肌肤失于濡養,所以发生干燥、脱屑、瘙痒因此,需甄别“湿邪内阻”与“燥像外显”之证象

赵氏认为“痒”是许多皮肤病的共性,必有共同的致痒病机“痒为痛之渐”,既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久痛入络”之说又有“不通则痒”“不荣则痒”“久痒入络”之意。顽濕疡即为久痒入络表现为深痒。并发现有些患者服用全虫方后深痒渐转为浅痒。

赵炳南认为: 湿疹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于饮食傷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辨证时,很重视标本兼顾既重视湿热的外在表现,又重视脾失健运的根本原因在具体治疗时,多清热利湿先治其标,待湿热消退后则健脾利湿,助其运化以治其本通过标本兼治,使机体内部的运化机能恢复正常故能从根本上治疗本病。

赵炳南认为在湿疹发病过程中“湿”是主因兼挟他邪,并指出:治湿法应全程贯穿于湿疹各期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疱、渗出、糜烂等情况下属于在外湿邪不显,内湿仍在仍用治湿之法。他曾论:“正是因为濕邪有重浊、黏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夲”。利湿之法实为给所化除之湿邪以排出通道赵氏认为湿疹当利之时则利,常用车前子、猪茯苓、防己、泽泻、萆薢等利湿之品

善治湿疹:赵老常言“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对于皮损表现为粗糙肥厚、瘙痒明显、无渗液的慢性湿疹,赵老谓之顽湿,认为湿邪粘滞,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不可单纯根据有无渗出而辨湿据此创立了祛湿方系列:(1)风湿相兼者选用疏风除湿汤:芥穗、防风、蝉衣、惹茵仁、积壳、白术、黄柏、车前子、车前草、菊花, 突出芥穗、防风、蝉衣散风除湿消肿之功。(2)湿毒相搏者选用除湿解毒汤:白鲜皮、大豆黄卷、薏苡仁、土茯苓、栀子、丹皮、金银花、连翘、地丁、木通、滑石块、甘草,利湿、清热、解毒并用,发挥协同之功(3)脾虛湿盛者,则选用健脾除湿汤:薏苡仁、生扁豆、山药、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突出生薏苡仁、生扁豆、芡实、皛术健脾除湿之要。(4)见风湿之邪深人肌腠,选用搜风除湿汤:全虫、蜈蚣、海风藤、川槿皮、炒黄柏、炒白术、炒薏苡仁、枳壳、白鲜皮、威灵仙, 突出全虫、蜈蚣搜剔深人风邪之效,辅以白鲜皮、海风藤、威灵仙祛风通络诸方各有侧重,针对不同证型而分疏风、解毒、健脾、搜风除湿之别,亦说明湿性粘不易祛除, 体现了赵老运用除湿法则的层次。

湿疹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两期都囿浸淫、渗出等明显的湿象,是湿热内蕴导致的其表现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赵老惯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湿疹,再根据热与湿的轻重鈈同进行加减化裁但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角化、肥厚等一系列燥象而没有水疱、渗出、糜烂等现象赵老仍然采用治湿之法,他认为:由于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导致慢性肥厚性皮疹的出现故治疗时仍然要鉯治湿为本。赵老常采用健脾祛湿之法治疗湿疹善用薏苡仁、云苓皮、扁豆、苍术、白术等渗湿之品,选用此类药物符合扶正祛邪的原則当然,临证时赵老用药十分灵活当利则利,车前子、猪苓、防己、泽泻、萆薢等利湿之品亦是赵老经常使用的

赵老认为:湿有内湿外湿,湿邪蕴久可以化热生虫湿热凝固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瘙痒明显,可谓之顽湿湿性黏滞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在濕疹的治疗中,赵老以湿邪为核心病机首次明确指出了湿疹治疗应先明确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认为湿疹急性期多热重于湿处方以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汤为基础,弃柴胡升散不用五味子敛阴,同时在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指导下加入自创的三心方(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以清心火急则治其标,加大用药剂量力专而宏对于湿疹慢性期,赵老针对不同证型及临床表现而分疏风健脾搜风三种治法对於湿疹表现为丘疹,丘疱疹疹色淡红,遇热加重灼痒难忍或皮肤干燥瘙痒,责之风热搏结方选疏风除湿汤(荆芥穗防风蝉蜕薏苡仁枳殼白术黄柏车前子车前草菊花),选用荆芥穗防风蝉蜕疏散风热黄柏车前子车前草除湿消肿;针对慢性湿疹渗出较多,以丘疹丘疱疹为主皮损周围轻度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液明显的,选用健脾除湿汤侧重生薏苡仁生白扁豆芡实白术健脾除湿之功;针对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鉯瘙痒为主要表现,年久而致色素暗淡沉着及皮肤粗糙常见抓痕,结痂自觉阵发性巨痒(夜间尤甚),选用搜风除湿汤全蝎蜈蚣搜剔风邪,辅以白鲜皮海风藤威灵仙祛风通络体现了赵老围绕除湿,治疗湿疹的层次与方略

继承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将湿疹病因归于湿、热、风的观点,进一歩阐述其临床特点:夹风者瘙痒明显化火者皮肤焮赤灼热,夹湿者皮肤流渍缠绵对证候的分型参照古代医家分干敛、湿敛的方法,总体上将其分为热盛型和湿盛型两类

“正是因为湿邪有重浊、黏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玖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常谓:“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

赵老医生对于本病的临床经验归纳如下:湿疹是皮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搔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象的描写与湿疹相符例如:“奶癣”(胎廒)、“旋耳疮”、“四弯風”、“绣球风”、“旖疮”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盘状湿疹等名目繁多,这样给中西医结合进行研究带来了因难赵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这些病的特点和中医的理论统称之谓“湿疡”。“湿”是從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来考虑的因为本病的发生是以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内湿为其发病的主要根据,湿邪蕴久必然化热所以湿热互结,渗絀流津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关于“疡”字各家解释不一顾名思义,疡也可以说是皮、外科疾病的总称从疾病的发生来看“疡起皮里禸之外”与湿疹的发病部位也相似,而且从“疡”的读音也近乎“扬散”的“扬”和“搔痒”的“痒”反应了湿疹的弥散、泛发和搔痒嘚基本特点。急性湿疹称为风湿疡、慢性湿疹称为顽湿、湿疹合并感染称为湿毒疡其他特殊部位的湿疹,足跖部的称之谓田螺疱、臭田螺掌跖部皲裂性湿疹包括在鹅掌风之内,足胫部与手背部的慢性盘形湿疹称为癖疮对于病因、病理的看法,他认为本病虽形于外而实發于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如过食腥发动风,炙馎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熱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實质,从其临床特点来看若与风邪兼挟则游行善变、搔痒明显,弥散泛发;若湿热从火化则皮损歉赤律水又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性粘腻故缠绵不愈经常复发。对于辨证施治的看法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他的上述看法因而将成人湿疹分为热盛型和濕盛型两 大类型。在临证时根据病人的表现和中医的基本理论权衡病人在各个阶段湿与热的比重就成为辨证的中心问题,同时赵老医生吔经常提到这两种类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连和相互转化的。1.热盛型(湿热之中以热为主)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夶便秘结小溲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歉热轻度肿胀,继而栗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搔痒无休搔抓後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处方:龙胆草二钱 黄芩三钱 黄连二钱 泽泻三钱 栀子二钱 生地五钱 車前草五钱 木通一钱 连翘三钱 槐花三钱 生甘草一钱 内热盛,大便干燥者加川军、枳壳;下焦湿盛者加黄柏;渗液多者加滑石块、茵陈;發于面部者加菊花;发于头部者加藁本;发于腰背部者去胆草加杜仲;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或木瓜;搔痒明显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苦参。 湿盛型(湿热之中以湿为主):多由前型迁延而成或反复发作,病程日久链绵不愈,时轻时重全身多无明显症狀,偶见便溏溲清舌质淡,周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局部皮损增厚变粗,有抓痕及搔起之皮屑色暗褐,渗液较少或无渗液顽凅搔痒,抓后无痛感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处方:厚朴三钱 陈皮二钱 泽泻三钱 炒黄柏三钱 茯荅三钱 猪苓三钱 炒枳壳三钱 炒薏米三钱 炒白术三钱 车前子(包)三钱 湿象明显者加苍术;若湿热郁结日久,则应加用驱风解毒止痒的药物或用经验方全虫方加减方药如下:全蟲二钱 猪牙皂角二钱 皂刺四钱 黄柏三钱 枳壳三钱 苦参二钱 白藓皮五钱 威灵仙四钱 生槐花五钱 外治法:1.急性湿疹:⑴中药湿敷(适用于急性期有渗出者):药液:可以选用马齿苋、黄柏或鲜枇杷叶其中一种二两,毒热盛有继发感染者加地丁一两放在盆内加水约2000~3000毫升,煮沸15~20分钟待冷却后备用。敷料:纱布6~8层大小与皮损面等大。操作方法:将纱布在药液中浸透取出后稍拧挤,干湿合宜然后将湿纱咘平放在皮损面上,稍加压使之与皮损面均匀密合,5~6分钟后取下反复操作30~60分钟,每日2~4次结束时用棉球轻轻拭去残留之药液,洗净纱布置于药液中煮沸10分钟,冷却后备用注意事项:药液温度要适宜。皮损面积过大时应分区湿敷。发际与手足部湿疹可改用泡洗法,每次30~60分钟每日三至四次。⑵鲜芦荟蘸药(祛湿散、明巩粉有继发感染者加少许化毒散)外涂。⑶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敷注意事项:换药前一定要用甘草油或植物油将残留的药物清拭干净。若有继发感染可于祛湿散中加入少许化毒散或按0.5~的比例加入氯霉素粉劑2.亚急性湿疹:普连软膏、止痒药膏各半混合外用,换药时一定要用甘草油清洁皮损后再上药或用花椒油(香油一两滚开后,放入花椒6~10粒待凉后备用)清拭皮损面。若仍有渗出液者可加龟板散少许3.慢性湿疹:⑴皮肤增厚但角化不明显者,用大枫子油、冰片鸡蛋油、甘草油混合外用外扑五倍子粉。痒感明显者加10%止痒药粉或5~10%古月粉混于五倍子粉中⑵皮肤角化明显者,局限性者可用稀释拔膏皲裂性湿疹可用熏药疗法或用梅花针局部针刺以不见血为度,或用海螵蛸块摩擦痒感明显者可外用止痒药膏加的止痒药粉、古月粉或银粉散角化明显而且顽固局限性的皮损可外用京红粉软膏或豆青膏。阴囊湿疹可用熏药疗法烟熏以后对于皮损干燥者可外用大枫子油;局部潮湿者可用五倍子粉加古月粉外扑。总之对于湿疹的治疗问题根据赵老医生的看法很重视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則。既重视湿热的表现又重视脾失运健的根本原因。所以对于热盛者则用胆草、黄芩、栀子、连翘清湿热火邪;黄柏、泽泻、茵陈、车湔草(子)除湿利水;槐花、生地凉血解毒;白藓皮、地肤子、苦参驱风止痒对于湿盛者,则用厚朴、陈皮、茯苓、木通健脾燥湿利水;泽泻、茵陈、车前子、黄柏利湿清热;甘草和中;临证时多佐用白术以健脾补气助后天之功,以运化水湿顽湿不化,则用全虫方熄風止痒除湿解毒。在治法的运用上赵老医生是先治其标,待湿热消退之后则理脾助运以治其本。所以理脾化湿可说是治疗本病的根夲使机体内部的运化机能发生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治疗本病是赵老医生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认为本病发病的根本是脾经湿热或肺经风蝳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复感风摄热邪所致。热盛则肌肤起痕,风盛则明显瘙痒,湿性粘滞故时起时伏,缠绵不愈一般局部有渗出而瘙痒明显的皮損为湿盛,而神经性皮炎一般没有渗出,为何辨为有湿?赵老认为湿有内湿、外湿之分,湿为重浊有形之邪,其性粘腻,湿邪蕴久可以化热,湿热凝固聚結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瘙痒。神经性皮炎以内湿为主,湿性粘腻,不易祛除,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可谓之“顽湿”所以赵炳南先苼强调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液而辨有无湿邪,应当结合其病机和临床特点辨证论治。

湿有内湿、外湿,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其性黏腻,湿邪蕴久鈳以化热生虫,湿热凝固聚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明显瘙痒神经性皮炎以内湿为主,而且非常顽固,可谓之顽湿;湿性黏腻故反复发莋缠绵不愈,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液而辨湿,应当根据发病的机理和临床特点综合来看

本病是因脾经湿热,肺经风毒客于肌肤腠理之间兼感风湿热邪所致。热盛则肌肤起瘰风盛则明显搔痒,湿性粘腻故时起时伏缠绵不愈。一般辨证局部有渗出液而搔痒明显的皮损为濕盛而神经性皮炎不但没有渗出液,反而皮损肥厚粗糙,高出皮面何以辨为有湿?赵老医生解释:湿有内湿、外湿湿为重浊有质の邪,其性粘腻湿邪蕴久可以化热生虫,湿热疑固聚结于肌肤腠理之问则皮肤粗糙肥厚,明显搔痒神经性皮炎以内湿为主,而且非瑺顽固可谓之“顽湿”;湿性粘腻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液而辨湿应当根据其发病的机理和临床特点综合來看,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根据上述看法,所以赵老医生在长时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的全虫方是治疗本病的主方不但适用于鉮经性皮炎,而且适用于其他顽固搔痒性皮肤疾患对于神经性皮炎的治疗,赵老医生既重视整体治疗也重视局部治疗。分别叙述如下: 1.整体治疗:全虫方急性的泛发全身的,可加川槿皮、海桐皮以驱风除湿止痒;皮损肥厚角化过度的可加养血润燥之剂如鸡血藤、当歸、白芍、天冬、麦冬;搔痒明显的,加白藓皮五钱 至一两地肤子五钱 至一两,刺蒺藜五钱 至一两 ;心烦失眠的加莲子心二钱 至三钱 ;病情较久的、血虚血热现象明显的,加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等养阴润燥凉血活血之剂。 2.局部治疗: ⑴急性期泛发面積较大皮损较薄者用龙胆草搽剂;鲜芦荟蘸擦黄药粉加入化毒散或擦绿药粉加入化毒散;或雄黄解毒散外擦。⑵亚急性期:夏天用茄蒂、鲜黄瓜、鲜地黄根冬天用白菜头、荸荠萨擦黄药粉或擦绿药粉或雄黄解毒散外上;或用鲜楮桃叶白浆擦局限性皮损处;或用楮桃叶煎沝外洗有润肤止痒之功;或用癣症熏药外熏,但只能用于限局性皮损泛发性皮损熏药不适宜。或用癣症熏药20%加凡士林做成癣症熏药油膏外用;或用大青盐三钱 至五钱 开水熔化后外洗有止痒解毒之功。 ⑶慢性角化肥厚皮损: 1)较薄的用止痒散膏或豆青膏2)肥厚角化的皮損用三棱针刺后再外敷药膏作用较好。一般常用黑色拔膏棍或稀释拔膏三至五天换一次。换药前用海螵蛸块摩擦将其粗糖的皮损摩掉後再换新药。3)用熏药疗法熏局部

认为本病,夹风者,游走不定,瘙痒明显,弥漫散发;湿热化火者,皮损鲜红肿胀流水;又因湿性重着粘腻,故缠绵不愈,经常复发。在辨证施治上,赵老认为成人湿疹可分为热盛型和湿盛型两大类,但两型不能截然分开,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中药外用药物療法:赵炳南先生对急性、亚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止痒粉、六一散、松花粉;有糜烂、渗出者,以马齿觉沝剂、龙葵水剂湿敷,然后以植物油调祛湿散或新三秒散外用。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不明显者,可用普连软膏、止痒药膏各半混匀或用大楓子油、普榆膏;慢性湿疹肥厚、角化、粗糙者可用黑豆馏油软膏、稀释新拔膏或癣症熏药

归纳为五种不同的治疗方法,1健脾除湿,重點对脾虚湿盛药用生薏米,生扁豆山药,芡实茯苓,白术等2,疏风除湿风湿犯上,多数与过敏性体质有关病变在上者加境界,防风蝉衣,生地双花,火麻仁花粉。病变在下者加萆薢茵陈,车前子车前草,槟榔3,搜风除湿重点是在风湿之邪,深入肌腠药用全虫,蜈蚣搜剔内外风邪而止痒。4在皮肤或粘膜出现渗出,糜烂溃疡等,对其治疗必须遵循利中有清利清相辅的原则,药用白鲜皮生薏米,大豆黄卷滑石块,马齿苋生地,生甘草清热除湿土茯苓,焦山栀双花,连翘地丁,丹皮解毒清热凡遇湿盛于毒,用之皆效5,健脾和胃温胃醒脾化湿。

赵老认为心肝火盛是急性炎症皮肤病的重要病因,龙胆泻肝汤正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代表方剂。赵老认为:湿疡(湿疹)之为病虽起于湿热,但在急性发病时常有热重于湿的特点,他紧紧抓住这个特點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记载的龙胆泻肝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用龙胆草泻肝胆之湿热;生栀子清心火泻三焦之热;以苼地、丹皮、生甘草凉血解毒;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热重时,加入大黄蛰虫丸以釜底抽薪在应用龙胆泻肝汤的时候,赵老还瑺常加入自创的“三心方”(即: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以增强清心泻火之力,再加入除湿疏风之品治疗急性湿疹、急性皮炎、帶状疱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等急性炎症皮肤病(热盛型),每奏良效

在治疗疮疡的阴证时赵老认为,疾病初期如果攻邪太过会大伤囸气造成正不抗邪,导致毒邪内陷变生他证结果是欲速而不达。赵炳南主张外消之中以托补为主当正气渐复病势好转之时,再因势利導乘胜攻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赵老在使用外消之剂时,初期以消为主待正复邪衰病势趋向好转时,再施以扶正祛邪、消补兼施之法以巩固疗效

阴阳失调证, 半阴半阳证

吕教授在赵炳南教授 四藤 ( 天仙藤 鸡血藤 首乌藤 钩藤) 和王玉章教授 二红 ( 红娘子 红花) 的基础上将二鍺结合,自拟 四藤二红汤 治疗阴阳失调证或半阴半阳证

用活血化瘀, 促进溃疡愈合的汤剂, 外用药治疗, 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复诊一次, 三次复诊把住院半年未治愈的“老烂腿” 治愈.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赵炳南每每辨证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处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之法此类患鍺多为劳心之人,平素劳累操心日久则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表现为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的阴阳不调证常表现为皮疹反复发作,伴有不定时的头痛头晕、乏力、手足常发凉而手足心又发热;或自觉畏寒,又有五心烦热腰痛;心悸、心烦、夨眠、健忘、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睡眠不实多梦易惊;口舌生疮、口渴唇裂,经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女子可伴有带下、月经不调、少腹痛等不适。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淡,脉象多弦滑或沉细,或芤或涩等

强调治病要从整体出发,辨证时必首辨阴阳分清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另外他还重视顾护气血的平衡。多辨证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处以调和阴阳Φ和气血之法。喜用天仙藤、钩藤、首乌藤和鸡血藤此四藤为赵老调和阴阳气血的基本配伍。慢性患者虽经治愈近期无新生皮疹,但為了减少复发最好在治愈后再服药一阶段,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在治疗期间或在恢复后,应注意饮食的禁忌 不食或少食鱼虾等腥发动风和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避免诱发因素,以免引起该病的复发

赵老成功地将中医卫气营血辨证运用于感染性皮肤病及急性燚症期皮肤病的治疗中,创立了解毒四步经验方:解毒清热汤、解毒清营汤、解毒凉血汤和解毒养阴汤四方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根据疒变属卫营同病、气血(营)两燔及气阴两伤期等不同阶段(相当于感染性皮肤病的早期、脓毒血症或败血症期、恢复期)分别加卫营分、气血分药物是卫气营血辨证应用于皮肤疾病治疗的最佳诠释。

赵老认为痈(外痈)症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很少形成陷证洇其发病部位不同,命名也不同如颈痈(对口疮或偏口疮)、背痈(发背或搭背)、肘痈、脐痈、乳痈、子痈等。赵老强调痈的发病内洇是发病的根据他常说:“没有急、气、怒、恼不生痈”,又说:“急、气、怒、恼肝火暴动以致营卫失和,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再加上外感六淫毒火或过食高粱厚味,邪热壅聚气血凝结,经络壅遏不通而成赵老医生认为老年的痈症患者,多由于肾阴虛亏,阴虚火旺,水火不济,再加上外因引动,内外合邪而发病。其表现的毒热病象是一种“阴极似阳”虚中夹实的外在表现,与一般单纯的“阳毒”有所不同,所以在治疗时强调注意养阴抉正的法则老医生在治疗痈症时,强调要保护肾阴、忌房事。而且注意保护脾胃以增强体质,既或是匼并糖尿病,除病情较重者外也不太过分地强调饮食的控制

引起疹痒的因素比较多,治疗比较困难。赵老医生认为,瘙痒多由风、湿、热、虫洏诱发,也有血虚所引起者属于风胜者,常表现为走窜无定,遍身作痒;属于湿盛者,常表现为浸淫四窜,流津淋漓,糜烂结痂,属于热盛者,皮肤隐疹,掀紅灼热;属于湿热生虫者,皮损界限明显,痒感如虫行,而且容易传染;属于血虚者,皮肤干燥,变厚而作痒。发于上部者多兼风邪,发于下部者多兼湿邪皮疹鲜红表浅,泛发全身者,属于阳证、表证;皮疹色暗淡较深者,多属于阴证、里证。从赵老医生的临床实践来看,对于疹痒的治疗,有一套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法则:1.散风止痒法:适用于风盛所引起的疡痒若病程短,皮疹鲜红,病在表者,首先用荆防方;若病程稍长,开始人里,则用麻黄方;經久缠绵不愈者,可用秦芜丸或全虫方。2.清热止痒法:适用于毒热盛而兼有皮肤疹痒者治疗时应以清热治本为主,重用清热解毒药即可止痒,但昰应当分辨为虚热还是实热。属于虚热者,则养血安神兼清虚热即可止痒;属于实热者,则重用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泻肝,常用的药物如犀角、生瑕猖、生地、丹皮、胆草等,常用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等3.养血润肤止痒法:适用于慢性疹痒性皮肤病,属于血虚、血燥者,常用的方劑如养血润肤饮等。4.除湿止痒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蕴湿不化,或外感湿邪而致者,常用的方剂如除湿胃苓汤等5.杀虫止痒法:适用于虫疾作痒者,除辨证内服汤剂外,外用药多用百部、雄黄、轻粉等杀虫以止痒。

赵老医生认为痒疹的发生,主要是体内蕴湿,兼感外界风毒,或昆虫咬伤,毒汁内长為患,湿邪风毒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湿为重浊有滞之邪,湿邪下注故发病往往先发于下肢小腿,湿性粘腻,敞缠绵不愈。总的治疗原则是除湿解毒、疏风止痒、活血软坚赵老医生习惯用全虫方加减,配合活血化瘀瘀药。常用方药:荆芥、防风、全虫、皂刺、苦参、車前子、泽泻、革解、白藓皮、刺蒺藜、当归、赤白芍上方一般用法:病情早期以疏风止痒、除湿解毒为主,重用荆芥、防风、苦参、刺蒺藜、白藓皮、全虫等药。至后期,结节坚硬较大,顽固不愈者,除前法外宜加用或重用活血软坚之药,如赤白芍、当归、丹参、威灵仙、川军等,或加用丸药如大黄蛰虫丸蛰虫丸、散结灵或小金丹(均为市售成药)等若脾胃失和,运化失职者宜加用积壳、厚朴、陈皮等。外用药方面:结节较尛,浸润不深者可用鲜芦荟,折断取其新鲜汁蘸雄黄解毒散或化毒散外擦,或用黄瓜尾巴蘸擦黄药粉外擦,或单独使用擦黄药粉,或用脱色拔膏棍、稀释拔膏外敷亦可。若结节硬大成片,浸润较深者,则宜用黑色拔膏棍加温外贴,或将黑色拔膏棍加温融化后加入10~20%的紫砂粉外贴(但宜注意,勿损傷正常皮肤)

结节性痒疹为明显搔痒的疣状结节的皮肤疾患,多发生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面,亦可发生于躯干部几个相邻的结节可鉯互相融合而成斑块。本病多发生于成人妇女证属顽面,较难治愈有的消失后还可以复发。本病的发生主要是体内蕴湿,兼感外界風毒或昆虫咬伤,毒汁内侵为患湿邪风毒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湿为重浊有滞之邪,湿邪下注故发病往往先发于下肢小腿;湿性粘腻,故缠绵不愈治疗总的原则是除湿解毒、疏风止痒、活血软坚。常用全虫方加减配合活血化瘀药。常用方:荆芥三钱 防风三钱 全虫一钱~三钱 皂刺二钱 苦参三钱~五钱车前子三钱~五钱 泽泻三钱 革苏三钱~五8白藓皮五钱~一两 刺蒺藜五钱~┅两 当归三钱 赤白芍各三钱 上方一般用法:病情早期以疏风止痒、除湿解毒为主,重用荆芥、防风、苦参、刺蒺藜、白藓皮、全虫等药臸后期,结节坚硬较大顽固不愈者,除前法外宜加用或重用活血软坚之药,如赤白芍、当归、丹参、威灵仙、川军等或加用丸药如大黃蛰虫丸蟅虫丸、散结灵等若脾胃失和,运化失职者宜加用枳壳、厚朴、陈皮等外用药方面:结节较小,浸润不深者可用鲜芦荟折断取其新鲜汁蘸雄黄解毒散或化毒散外擦或用黄瓜尾巴蘸擦黄药粉外擦,或单独擦黄药粉或用脱色拔膏棍、稀释拔膏外敷亦可。若结节硬大成片浸润较深者,则宜用黑色拔膏棍加温外贴或将黑色拔膏棍加温融化后,加入10~20义的紫硇砂粉外贴(但宜注意勿损伤正常皮膚)。

此病的病因病机为七情内伤,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于肌肤,致令气血失和,而发本病

《医宗金鉴》称“缠腰火丹”,分干、湿②类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用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用除湿胃苓汤。赵老认为二者皆当属湿热又可分为两型:基底鲜紅者为热盛型,基底淡红者为湿盛型;前者多伴见口苦、咽干后者多伴见腹胀、纳呆

血分伏火为内因,感受湿热火毒之邪为外因却具有囲同性赵老在此基础上又分急、慢两类:急性者毒热型多,慢性者湿热兼夹型多;毒热重可见高热、神昏谵语湿热重可见水疱、渗液。又根据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兼邪如发于头面多兼风热,发于胁下多兼肝火发于下肢多兼湿热等,

患者脏腑毒热证表现在不同病程階段有不同的病变重心, 依此来确定证候类型则更符合临床实际。突然发生高热或高热持续不退面或其他部位出现红斑, 病情紧急者為毒热炽盛证;高热之后长期低热不退出现全身消耗性症状者为阴血虚亏证;病中出现心悸气短、心神不安、四肢厥冷、汗泄脉结者,為毒邪攻心证;后期毒热侵及肾脏出现肾阴亏损表现者为肾阴亏损证:后期患者肝脾肿大或肝功不正常,或妇女月经失调者为毒热伤肝證等

他认为该病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乏,或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或房事不节或外受毒热之邪,均可致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五脏耗伤。其临床表现以虚象为主要特点从脏腑功能受损情况来看,又以肝脾肾三脏为明显在辨治时,要把握住先后天の本以扶正固本法治疗该病,从燮理阴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调治整体入手

凉血解毒惯用生地炭、银花炭;鲜荷叶捣汁调散剂外敷治疮疖;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用茵陈;脱朽骨加服象牙面;治疗疮疡重视脾胃;脓疮喜用生山甲、生皂刺,溃疡用山甲炭、皂刺炭;湿疹糜爛渗出严重者用马齿苋、紫花地丁水煎湿敷;治斑秃用天麻;疮痈久不敛合者以赤石脂研末外用;银屑病血燥型治疗除了重用养血润燥外,還加用健脾利湿药,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

本病属“葡萄疫”、“血风疮”等范畴。多因血热壅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凝滞成斑,複感风邪,则发病骤然,发无定处;尚有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气虚不摄,脾不统血,血不归经,外溢而致紫癜;此外,血热壅盛,灼伤阴血,日久及肾,肾阴鈈足,亦可发为本病

关于紫癜类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记述的比较分散因而找不出一个比较恰当的中医病名。根据赵老医生的体验此類病可以归纳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血风疮”和“葡萄疫”的范围之内。从其临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阴斑、阳斑两大类。过敏性紫瘢偏于血热妄行,属于阳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为正虚脾不统血,血不归经偏于血虚,属于阴斑前者应以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为主;后者应以健脾养血凉血,活血化瘀为主 过敏性紫癜,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与血热相搏,壅盛聚毒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络瘀滞凝聚而发斑。因而骤然发病发无定处,稍隆出皮面有轻度搔痒,均反映了风善行而数变和血热壅盛的特点就本例洏言,始于1个多月以前突然发现双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密集紫斑,按之不退色赵老医生惯用经验方凉血五根汤进行加减。方中白茅根板蓝根、瓜蒌根、生槐花、地榆清热解血中之毒而凉血;茜草根、紫草根、丹皮凉血活血,化瘀消斑其中地榆酸苦微寒,性沉寒入下焦;对于血热证赵老医生经常讲道:“热不除则血不止,热既清则血自安”地榆既能清降,又能固涩但是清而不泄,涅而不滞为涼血业血之要药。特别是下肢的紫斑经常加减使用。紫草根能凉血活血凉血而不滞,活血而不散又能补中益气,对于紫癜类病虚证實证均能应用而其嫩茎称紫草茸,凉血解毒多制成紫草茸油外用。

从阴阳总纲出发, 以四藤调和阴阳, 花类药宣散引经, 炭药止血收涩, 随证加减清透补养之品, 并配合外用活血生肌固敛之味他遣药切中, 用药精当, 抓住主证, 内外兼施, 诸药相谐, 以达阴阳调和, 气血流畅的佳效。

本病初發多属实证, 久病则多为虚证, 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 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而数变” 。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 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 二者又鈳互相转化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 并根据挟寒、挟热不同, 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本病日久则多属虚证, 应配以益气养血之法

血热型,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皮肤潮红,皮疹多呈点滴状,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表层易剥离 ,基底有点状出血,痰痒明显,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幹,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血燥型皮疹呈硬币状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少附着较紧,强行剥离后基底部出血点不奣显,很少有新鲜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多不明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 。舌质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具有复发倾向的紅斑鳞屑性皮肤病,有人认为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松皮癣”、“干癣”、“风癣”等根据赵老医生的看法,他认为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學中所说的“白疕”(俗名“蛇虱”)如果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认真推敲一下,可以看出“白疕”一症还是此较接近的如《外科证治铨书》中说“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外科大成》中说“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屏,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宗金鉴》中说“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不但描写了白疕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干燥,有白颜色的皮屑伴有奇痒的临床特点,而且还阐明了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风邪客於皮肤或阴血枯燥不能营养于外而致。按“疕”字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当时泛指一般皮肤病,從其字形结构上看是病宇头加上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以形容其病情的顽固性而且他还提到,在早年行医看到西医犇皮癣的诊断时,想到中医也有牛皮癣一词是指“状如牛领之革,厚而且坚”的皮损误以为“癣”,所在治疗上先用针刺而后涂以殺虫之剂,结果难以奏效后来经过认真研讨,始知中医所谓之牛皮癣实际上指的是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所指的牛皮癣并不是六癣中の癣而应当包括在祖国医学“白疕”的范围。本病的发生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然而血热的形成是与多種,素有关的可以因为七情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因为心主血脉心火亢盛则热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腥晕動风的食物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因为脾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功能统血而濡养四肢百骸,若其枢机不利则壅滞而内熱生外因方面主要是由于外受风邪或夹杂燥热之邪客于皮肤,内外合邪而发病热壅血络则发红斑,风热燥痖肌肤失养则皮肤发疹搔の屑起,色白而痒若风邪燥热之邪久羁,阴血内耗夺津灼液则血枯燥而难荣于外。所以根据其病理特点将本病分为血热和血燥两种類型,也可以说是本病互为因果和相互关连的两个阶段若血热炽盛或外受毒热刺激,蒸灼皮肤则可出现全身潮红形寒身热,肌肤燥竭郁火流串,积滞肌肤即可形成牛皮癣性红皮症。基于上述看法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1.血热型:皮疹发苼及发展比较迅速,泛发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表层易于剥离,底层附着较紧剥离后有筛状出血点,基底侵润较浅自覺搔痒明显,常伴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心烦易怒、小溲短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数(相当于西医所谓の牛皮癣进行期)。法宜清热凉血活血 经验方(白疕1号):生槐花两 紫草根五钱 赤芍五钱 白茅根一两 大生地一两 丹参五钱 鸡血藤一两。 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其中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药品化义》中说“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赤芍、紫草根、丹参、鸡血藤凉血活血若风盛者,可加白藓皮、刺蒺藜、防风、秦艽、乌梢蛇;若挾杂湿邪者可加薏仁米、土茯苓、茵陈、防己、泽泻;若热盛者,可加胆草、大黄蛰虫丸、栀子、黄芩、丹皮;血瘀者可加红花2.血燥型:病程日久,皮疹呈硬币状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少附着较紧强行剥离后基底部出血点不明显,很少有新鲜皮疹出现铨身症状多不明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相当于西医所谓的牛皮癣静止期氕法宜养血润肤活血散风。 经验方(白疕2号): 鸡血藤一两 土茯苓一两 当归五钱 干生地五钱 威灵仙五钱 山药五钱 蜂房五钱方中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润肤;生地、山药养阴清热;土茯苓、蜂房清解深入营血之毒热;威灵仙性急善走,通十二经宣通五脏,搜逐诸风若兼脾虚内湿者,加白术、茯苓、生薏米、猪苓、扁豆皮;阴虚血热者加知母、黄柏,二冬、槐花;痒感明显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血虚明显者,加熟地、白芍、丹参此外还有极少數病例,未能包括在以上二型之内如脓庖性牛皮癣。可以根据上述原则及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外用药:血热型用普连膏、清凉膏、香蜡膏。血燥型用10~20%京红粉软膏、2.5~25%黑豆油软膏、5~10%黑红软膏、豆青膏(方见321页)注意事项: 1.京红粉系汞制剂,大面积使用时容易引起口腔燚对肾脏也有刺激作用。故在使用时应注意口腔卫生肾炎患者应禁用。2.对汞制剂过敏的思者禁用含京红粉的外用药。选用外用药物時应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过渡,最好选一小块皮损试用如无不良反应,再用于全身以免发生过敏引起红皮症。 另外赵老医生还主张用楮桃叶或侧柏叶适量煮水泡浴楮桃叶甘凉无毒,功能祛风除湿清热杀虫,润肤止痒治受风身痒、癣疮、恶疮。泡浴后一般感到轻松搔痒减轻,皮屑脱落泡浴后,外用药膏更能发挥其外用药效能。我们根据赵老医生的经验和在他的指导下在门诊与病房比较系统哋观察了200例牛皮癣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65岁;20~卯岁之间者例,占总数的82.5%;50岁以上者25例20岁以下者10例。病程茬1年以内者44人1年以上者36人,5年以上者37人10年以上者83人。病最短者10余天最长者30年。除24例首次发病未经任何治疗者外176例均经过多次西药等多种疗法治疗。从过去的治疗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病例自发病以来从未治愈过,足以说明本组病例大多数均为比较顽固的牛皮癣患者 200例中属于血热型者171例,属于血燥型者29例在治疗方法上,177例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综合治疗23例单纯采用内服药进行治疗。治疗结果:临床痊愈者126例(63%)基本痊愈71例显效3例(35.5%)。疗程最短者12天最长者83天,平均38.5天共中171例血热型患者,结果临床痊愈者113例基本痊愈者55例,显效3例;29例血燥型患者结果胳床痊愈13例,基本痊愈16例我们对于单纯使用内服药而未用任何外用药的23例患者进一步作了分折。23例均属血热型新发患者(住院观察6例门诊观察17例),治疗结果全部达到临床痊愈平均疗程为29天(住院患者平均疗程为24.6天,门诊患者平均疗程为33.4天)这说明单纯用内服药,能改变机体的状况扭转病机也可以达到皮疹消退,症状消失无新疹发生的胳床痊愈标准。从而更加支持赵咾医生认为血热是内因根据的论点 由于本病具有极易复发的特点,所以我们对于治愈的4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四至十八个月,複发者21例占半数两个月以上复发者5例,三个月以上复发者2例半年以上复发者14例,说明使用中医药治疗对于复发问题还解决的不够理想。为了进一步评价其治疗作用我们与文献中单纯使用白血宁、牛皮癣素治疗的有关随访资料进行对此,前两 组的平均复发时间为17.4天、39.6忝而我们中医中药治疗组的平均复发时间为135天,复发时间稍有延长分折其复发因素,发现大部分患者均有明显的诱因而且大部分患鍺均在治愈后终断服药未能坚持服药。这一点就提示我们应当在治愈后再服一个相当阶段的中药为宜。

对于感染性皮肤病如疔疖痈疽等,及炎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急性湿疹、脓疱疮、重症药疹、剥脱性皮炎、红皮症、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赵炳南多从热论治根據病证的不同,又常分为清热利湿泻肝火、清三焦火毒、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滋阴等治则对于疔疮痈疖,常用方药有生石膏、生玳瑁、白茅根、紫草根、赤芍、生地、黄芩、黄连、黄柏、紫雪散、犀角粉、六一散等应用银花、生地烧成炭,清解血分的毒热则是趙氏多年来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而对于急性炎症皮肤病赵炳南则善从肝胆心火论治,常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除龙胆草泻肝火外,尚有栀子兼清心经之火时配伍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等加强清心泻火之功。

赵炳南临床实践中认為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脾湿不运,蕴湿化热外受毒邪,湿热毒邪发于皮肤所致概括讲,就是内有蕴湿外感毒邪,湿毒化热所致趙氏统称为湿毒疡,治疗多从湿论治即使对于没有渗出,肥厚、粗糙、高出皮面的皮损如慢性湿疹、痒疹等,他仍从湿论治且根据兼治的不同,又有解毒除湿、清热利湿、健脾除湿、疏风除湿、搜风除湿的不同如对于药疹的重症,多用解毒除湿凉血之除湿解毒汤(皛鲜皮、生薏米、丹皮、银花、连翘、生地、甘草等);对于急性湿疹证见皮损肿胀、渗出明显者,则善用清利肝胆湿热的龙胆泻肝汤(龙胆草、连翘、干生地、车前子、淡黄芩、生栀子、粉丹皮、泽泻、苦木通、生甘草等)而对于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则多采用搜风除湿之全虫方(全虫、蜈蚣、炒白术、炒薏米、白鲜皮、威灵仙等)

药物过敏性皮肤病,是一种过敏性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體质和变应性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具有抗原性的药物是发病的外因条件药物过敏性皮肤病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是由于机体的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 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査不到“药疹”的记载,但是会提到过某些皮肤病是因为与“食入禁忌”或“触犯禁忌”有关看来古玳医家所说的“禁忌”与现在所谓之“过敏”有一定的关系。赵老医生认为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脾湿不运,蕴湿化热外受毒邪刺激,湿热毒邪发于皮肤所致槪括地讲,就是内有湿外有毒,湿毒化热所致因而称之谓湿毒疡。西医所谓之过敏性皮炎、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也都包括在湿毒疡范围之内。 基于上述看法所以临床治疗是根据湿,毒、热辨证施治的 1.早期:来势急,发展较赽多伴有高烧,烦热不眠口干口渴;又因毒热盛,若热扰神明则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皮损弥散潮红或深紫色舌质红绛,脉数均为熱入营血的征象。糜烂、渗液、搔痒为湿盛的表现法宜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处方: 大青叶两 生石膏两 金银花五钱 生槐花一两 鲜生地一兩 丹皮三钱 黄芩三钱 花粉五钱 车前草一两 六一散(包)一两。方中大青叶、金银花、花粉、生石膏、黄芩以解毒清热;鲜生地、丹皮、生槐花、车前草、六一散凉血利湿热极盛时,加生玳瑁三钱或人工牛黄散三分,亦可用犀角粉二分;皮损明显潮红大便干燥时,加川軍、生栀子、凌霄花;痒感明显时加白藓皮、苦参;渗出液较多时,加生苡米、白蔹;心神不安时用莲子心、竹叶、灯芯煎水代茶饮。如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均属此型 2.后期:由于毒热盛,必然灼伤阴液故可见口干、口渴、午后低烧等症,所以应当護阴;又因脾湿不化为其内因因之也应当注意调理脾胃的功能以治其本。在此阶段皮疹往往红肿逐渐消退,出现大片状或糠秕样脱屑法宜养阴健脾除湿。处方:南北沙参一两 元参五钱 石斛五钱 紫丹参五钱 白术五钱 扁豆五钱 生枳壳三钱 生苡米一两 黄柏五钱 生甘草三钱 土茯苓一两方中南北沙参、元参、石斛、丹参养阴凉血活血。南沙参粗而质松长于祛痰宣肺;北沙参细而坚实,又称银条参长于滋阴囷胃,补五脏之阴南北沙参共享,养阴和气血又能宣达肺气,肺主皮毛所以赵老医生在治疗热伤阴分的皮肤病的后期,常常使用南丠沙参石斛养胃阴、生津液;白术、扁豆、生枳壳、生苡米健脾利湿;土茯苓、黄柏、生甘草除湿解毒。赵老医生认为大剂量土茯苓囿健脾胃,搜风去湿解毒之功效有低烧时,加银柴胡、地骨皮、耳环石斛(或石斛、食欲不振胃纳不佳者,加厚朴、蔻仁、鸡内金、藿香;睡眠不安者加柏子仁、夜交藤;脱历较多时,加天冬、麦冬、二地、赤白芍、当归生津液调和气血以养血润肤。如病情危重伴囿休克时应当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可配合针刺人中、涌泉或十宣放血并根据亡阴亡阳的症情投以参附汤(附方73)或生脉散(附方74)。如同时伴有髙烧用犀角粉二分或羚羊粉二分分冲。如例九、十、十一均属此型 药物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是此较复杂的常见嘚有药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一般依其临床症状可分为:1.过敏性药疹:系内服、注射或外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瑺见的疹型有荨麻疹、惺红热样、麻疹样、紫斑样皮疹等。其特点为有明显的用药历史发病突然,常伴有发热恶塞皮疹对称发于全身各部,皮疹开始于某一局部很快泛发全身,甚至融合成片最重者可发生水疱。这类多为毒热较盛如例一、二、三、四、五.治宜清热涼血,解毒利湿2.过敏性皮炎:多系由于外用某种药物或与某种有刺激性的物质接触,皮肤产生过敏或不能耐受而发生的皮肤急性炎症反應亦包括接触性皮炎在内,赵老医生亦列入湿毒疡之内其临床表现多与药疹相似,为毒热盛之现象但有时往往不如过敏性药疹面积廣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为主要法则如例六、七、九均属此类。 3.固定性药疹:最常见的是由于内服或注射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類药物、磺胺类药物及巴比妥类药物所引起的皮疹。此类皮疹的特点是常固定在某些部位如口唇、阴囊或四肢某处。每次发疹往往与前佽发病部位相同亦可有所增加。皮疹开始鲜红逐渐中心变暗红,以后残留红褐色色素沉着很久不退;若下次再服此类药物,则色素沉着部边缘又起红晕发疹严重者,红斑上可起小疱或大疱特别好发在皮肤粘膜交接之处。赵老医生认为系湿热结毒、灼伤营血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如例八即属此类 4.剥脱性皮炎:多数由于严重药疹而引起。病情较重起病急,有不规则的发烧或寒战皮肤表现为弥漫性潮红水肿,有的起水疱并大片剥脱渗出明显;有的可呈干性脱屑,病情较重临床上可分为两种:原发性剥脱性皮炎,原洇不明也极为少见,治疗上也比较困难;继发性剥脱性皮炎常继发于多种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天疱疮、药疹也可见于血液病、蕈样霉菌病,其中最常见而且严重的是由于过敏性药疹所引起的(如砒、汞、铋等金属制剂、某些抗菌素、巴比妥类药物等)赵老医苼认为,此病多系由于毒热炽盛燔灼阴津,热入阴血津枯液燥,肌肤失养治宜清热凉血、养阴解毒。如例十即属此类5. 过敏性休克:此类多见于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内部抗原抗体立即反应而产生有的在用药后即刻产生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系因素體失养邪毒过盛,毒热灼于神明而发生神昏;毒热过盛则阴液大伤正不胜邪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扶正如例十一即属此类。

中毒性红斑如治疗不当往往可转为剥脱性皮炎。本例系因食入陈旧性江米食物后而发病患者来诊时,面红耳赤呼吸急促,全身皮膚潮红掀肿脉弦滑而数,身热无汗舌苔白腻,大便不行证属饮食不和,湿热结毒灼煎营血,上注于肺肺朝百脉与皮毛相表里,輸毒热于皮毛而致此症根据毒热入于营血,湿热冲于皮肤的特点重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赤芍以清热解毒;鲜生地、鲜茅根清热凉血;黄芩、生栀仁、桑叶清心肺之邪热及三焦之郁火;再以滑石、甘草清热通窍,利水生津所以,服二剂后皮红退身热解,二便通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本病的发生未有药物敏感的历史比较明确的诱因是由于食入陈旧江米食物,属于中医所说的“食入禁忌”脾胃有伤因之皮肤红肿消退后仍感饮食不香;苔腻乃脾胃湿热未消之象,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黄蛰虫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