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妈先天性多囊卵巢无卵巢多年一直没有孩子你说怎么弄呀?

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恰好是慈父仙逝八十二天,为缅怀天堂中的父亲,我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含泪写完“梦忆父亲”这篇文章。全文二十二章,约五万字。后经妻子建议改为“百年家事”。本文跨越百年时空,历经两个朝代,采用记叙文形式,文中主要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其中家遭匪劫、祖母狼口脱险都让人惊心动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大跃进”、“文革”时代的许多闹剧,令人啼笑皆非。但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百年岁月流逝,许多当年的人都已离世。本文也虚构了一些情节,如有雷同切莫对号入座;特别是父母天堂相会,采取浪漫主义的手法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文中所谈故事情节,读者千万别沉迷其中,但自古以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时多做善事,好人必有好报。
祖父是个传奇人物,闯关东艰苦创业,用二十四年挣下万贯家业,但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连遭横祸,落得家破人亡,一贫如洗。只怨他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太平盛世。
父亲不愿子承父业,年方十八就独闯江湖。与铁路结下一生情缘。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铁路事业。
父亲给了我们生命,这是最为宝贵的。父亲走了,但父亲对我们的爱将会永存。想父亲时他在天边,梦父亲时他就在眼前。
本文献给天堂中的父亲!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妻子姜晓智的支持,有她的心血;也得到了兄弟姐妹的支持,提供了信息。借此机会深表谢意!
愿兄弟姐妹共勉,儿孙们共存;长记庄家百年家事,百年苍桑, 百年血泪,百年岁月。发愤图强,再创辉煌!
公元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四日上午十点,吉林省蛟河市医院。那一时刻我的父亲在那里走了。冬日的暖阳洒落在医院的病房里,室内阳光格外耀眼。白色的墙壁、白色的被单、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床,一个在这世界上生活了八十六年的生命离开了。外面也是洁白一片,地上的白是雪,树上的白是雪。今年的雪真大呀!阳光照在雪上,晃的人睁不开眼。向前望,刚走的人去了哪里?去了拉法山?过了老爷岭?去了辽源?去了辉南?还是回到山东的沂蒙山?晴晴的天空怎么就飘起了雪花?洁白洁白的雪花,是来为老人送行吗?满地的雪花洁白无暇像一朵朵洁白纸花,也像一片片飘落的纸钱。。。。。。它们伤心哭泣着,为一位慈祥的老人,我的父亲送行。
那一天,父亲溘然长逝。他走的非常急,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没有等六千里之外的儿子到跟前喊声“爸爸”,没有等唯一的重孙女到跟前喊声“太爷爷”。。。。。。也许他对世上的一切不再留恋,他只想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寻觅五年前离他而去的爱妻。父亲的遗容非常平静,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他睡得那么安详和香甜,也许八十六年的路程太长了,他走得太累了。亲人的泪水,儿孙们悲怆的呼唤再也唤不醒“沉睡”中的亲爱的父亲。从此人间、天堂;阴、阳两界隔断了父子的血肉之情。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冬日的暖阳为您指路,一朵朵洁白的雪花为您送行。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您一路走好!
跨越时空,走过流逝的岁月,打开被尘封已久的记忆。往事像一条小溪在心头流淌,往事也像一幕幕电影,闪现在我的眼前。
.生存艰难 &勇闯关东
我们的祖籍是山东费县,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目前到费县县城的交通很便利,铁路公路都可到达。而我的老家实际是在沂蒙山大山里的下坡村。靠山东平邑县很近,如今已划归平邑县管理。山东-我国东部大省。是我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大省,物华天宝、地杰人灵,中华文化传人孔夫子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五岳之尊泰山,道教圣地崂山,传说中八仙过海的蓬莱仙境都在这片土地上。而我们祖籍的沂蒙山却是贫瘠荒凉。蔓延数百里的沂蒙山只见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在许多地方却看不到一棵树及一片绿荫。在平邑县往西进入沂蒙山不远,在一个山坳里有一个近百户的村子,就是下坡村。世世代代的沂蒙山人就是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是在山里,这里人的房子都是石头砌的。这些年人们充分利用石头资源,开发那里花岗石和青石的经济价值。将其做成工艺品,使大山里的东西走出大山走进都市。
庄氏家族在下坡村不算大户,但也小有名气。我的祖爷爷庄清士育有三子。我的爷爷庄瑞善是长子、二爷爷庄瑞良、三爷爷庄瑞丰。
祖爷爷庄清士在下坡村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善良、长于经营。家中的生计除了靠几亩薄地和一个豆腐坊外,还靠祖爷爷一手厨艺和一手雕刻技术。祖爷爷烧的一手好的鲁菜,下坡村和邻近的村子的农户凡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请我祖爷爷掌勺。祖爷爷还是一个巧石匠,他雕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在下坡村至今仍能看到祖爷爷当年的作品。而庄家做的豆腐也是远近闻名大、嫩、滑,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子承父业,我的爷爷庄瑞善作为长子,经祖爷爷言传身教,继承了祖爷爷的各种手艺并有所发扬光大。就这样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的。再能干的祖爷爷也无法抵御天灾人祸。一九二一年春天,山东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几个月没下一滴雨,沂蒙山区旱的更为严重。流经村旁的小溪全部干涸了、地里的庄稼全部干死了。地干得裂出好大好大的缝,每条裂缝都像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恶魔,它们把人们一点生存的希望都吞掉了。几个月下来,家里的存粮不多了,只剩下一、二百斤地瓜干,勉强度日。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时年祖爷爷五十六岁,开始走向衰老。而爷爷三十二岁,开始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爷爷和祖爷爷商量,打算走出沂蒙山,向北,出关,寻找新的活路。(这时二爷爷已经到东北有几年了。)祖爷爷知道东北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眼看家里上顿不接下顿,出关也许能闯出一条活路来。为了活命,祖爷爷同意了爷爷的想法。祖爷爷也相信爷爷凭本事一定会在外面创出一片新天地。就这样,爷爷揣着家里仅有的几块大洋,用独轮车推着妻子(我的奶奶)和女儿(我的大姑妈)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沂蒙山,开始了“闯”关东的漫漫长路。
三十刚出头的爷爷,年轻、帅气,身高一米七五、肩宽背直。生活的磨练,练就一副钢筋铁骨,举手投足,颇具梁山好汉的味道。可怜我的奶奶,那是大户人家出身,裹着三寸金莲,只能坐在车里。也许是尽快脱离苦难的愿望,也许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也许是对妻、女深深的爱意驱使着爷爷健步如飞。别人一天走三、四十里的山路,爷爷推着小车,车里坐着妻女,一天爬山越岭可以走五、六十里。晴天路好走一些,可一下雨,道路泥泞一走一滑。有时不小心摔倒了摔了一身泥爬起来继续走。爷爷一路上小心翼翼再难再险也要护好小车,护好自己的妻、女。一家人就这样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山海关。
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而山海关这段城墙也是华北与东北两个大平原的分界线。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高大雄伟的山海关,中原人曾经用以抵御少数民族的进犯。而在和平年代,“出关”就意味着更严寒的天气,更广袤的田野,更原始的生存环境。多少“关内”人带着对新生活的梦想,背井离乡,“闯”出这“关”向东而去。历史上山东、河南两省的人闯关东的最多。尤其在出现旱灾、黄河泛滥的年代,总有关内人拖家带口奔关而来。在现在的东北人中向前数个五六代,祖籍是山东的不下三分之一。爷爷三月中旬离开山东,到这里已经是四月底。四月底的关外,柳树也已抽芽,青草也已冒出地面,一份春的信息迎面扑来。我的爷爷,嗅着那春天的信息,怀着那山东好汉的豪情,推着同样经受风霜的妻女,踏上了那块开始解冻的黑土地。
.辉南创业
&父亲出世&
爷爷一路风尘历尽艰辛,这一日来到了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辉南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县政府驻地为朝阳镇。样子哨镇位于辉南县南部,距县城28公里左右。样子哨镇东4公里为三和子镇,西12公里为圣水镇,南13公里为小琦山水库,北7公里为四方顶子镇。辉南境内四条大河均流经此镇,从沂蒙大山走出来的爷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山峦叠翠,溪水长流的样哨子镇。
那时的样哨子镇,不能与现在相比。那时人口只有几千人,只有一条不到两公里的横贯东西的马路。马路是碎石铺就的,而马路两边都是商家店铺。这里汇集着许多山东老客,他们都是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梦的。这些人中有常年在溪水中捞金砂的;有在原始森林中挖人参寻草药采山珍的;有身背猎枪打猎的;也有冬季上山伐木的。“关东大地”敞开她母亲般的胸怀,以她黑色的土地,参天的森林,潺潺的流水接纳这些奔她而来的天下儿女们。
爷爷在镇边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然后到街上转了转,集贸市场转了转。爷爷眼睛一亮看到了商机,集贸市场上卖山货、干货的多,卖蔬菜的少。更令人惊奇的是东北盛产大豆,东北人又爱吃豆腐,可这里没有一家豆腐坊,没有卖豆制品的。偌大的镇上只有一家饭馆,且只做卤菜、面食。爷爷心里盘算着:这里开饭馆能挣大钱,人来人往的跑山客手里都有钱,也需要吃饭。但开饭馆需要资金,手里钱不多只能先做小本钱的。那就先开豆腐坊,再租一块地种时令蔬菜,肯定有销路。
选好项目,爷爷开始了开豆腐坊的准备工作。一切都自己动手,爷爷买来一盘旧磨,自己动手把磨平了的磨盘凿出新槽。买来木匠工具和木板,自己制作磨盘架,又制作了几十个豆腐盒子。奶奶把从山东老家带来的豆腐包重新洗、晾。买了一口大铁锅、几口大缸。买来了上等的黄豆、点豆腐的卤水,豆腐坊就设在租的大堂屋里。屋外挂起了“山东豆腐店”的牌子,爷爷的豆腐坊就在一串鞭炮声中开张了。
爷爷和奶奶自己做豆腐,第一天做了二十板豆腐、十五斤干豆腐。水灵灵的大豆腐上边好像涂了一层金色的油脂,黄橙橙的干豆腐又薄又匀透着扑鼻的香气。人们闻声而动,纷纷前来购买。只一会儿工夫样哨子镇就都知道镇上开了家“山东豆腐坊”,做的豆腐好吃极了。爷爷一炮打响,由于供不应求,爷爷又请了位同乡做帮工。在产量翻番的同时也增加了品种,早晨又卖豆腐脑和豆浆。做豆制品产生的大量豆渣,爷爷及时搭猪圈抓猪仔,用豆渣喂猪那是上等饲料,杀的猪都有四、五指的肥膘。而起猪圈的土就用来种地了,爷爷那时就利用了“生态经济”的理念,即充分利用了资源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豆腐坊的成功经营极大的鼓舞了爷爷及奶奶,他们又瞄上了蔬菜种植。爷爷租住的房子后面有一块五亩大的空地,爷爷找到地主,费尽口舌把它租了下来。爷爷将这五亩地中的一亩种时令蔬菜,即:韭菜、芹菜、小葱、生菜、菠菜、西葫芦、豆角、土豆、大萝卜等一应俱全。剩下的四亩全部种黄豆,那时正值五月初,正是东北种植蔬菜的季节。为了不误农时,临时雇了两个人,翻好地,把从猪圈里起的肥料全部运到地里,及时播下了种子。爷爷奶奶就这样披星戴月、辛勤劳作。每天三星未斜,就起来磨豆子、做豆腐。太阳刚刚一尺高已经卖完豆腐、蔬菜,又开始侍弄园子里的菜了。对大田里黄豆的侍弄实在顾不上,就在三伏天前请人薅两遍,铲两遍。
那一年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和蔬菜都长得十分喜人。每当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照在黝黑的土地上,劳作了一天的爷爷奶奶喜欢蹲在地头,抽上一袋蛤蟆烟。像欣赏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用眼睛抚摸着那些绿油油的蔬菜,用手抓起一捧黑土,金子一样的黑土呀!抓一把都出油。爷爷奶奶热爱它!爷爷下决心:有朝一日,要把这块土地买下来。(爷爷留有祖训:丑妻近地家中宝)
春天种的蔬菜一种跟着一种先后都成熟了,每天晚上爷爷把它们摘回家,浸在大水缸里。早晨再把蔬菜从水缸里拿出来,分类捆扎。经过一夜的浸泡,菜根粘的泥都掉了,菜非常干净。吸足了水分的蔬菜更显得亭亭玉立、娇艳欲滴,招人喜爱。蔬菜一进市场,很快被抢购一空。
秋天到了,地里的黄豆成熟了。豆杆齐腰高,豆荚密密麻麻、鼓鼓溜溜。四亩地,打了1000多斤黄豆,交了地租,黄豆就用于第二年做豆腐。
爷爷奶奶来东北的第一年就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赚了个钵满盆满。给山东老家寄去了一些钱,又给以后的生计留了一点点资本金。
那一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到十月下旬,样子哨已经是冰天雪地了。那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那迷迷茫茫的冒烟雪轮番降落在关东大地上。气温经常在零下30多度,爷爷奶奶这时才真切的感受到关东天气的恶劣。外面北风呼啸、滴水成冰。镇里的人都“猫冬”了,就是很少出门了。用秋天准备好的柴烧暖炕、墙,女人做做针线,男人玩玩纸牌,只有那些伐木工人和猎人还在茫茫雪原里奔波。冬季里没有新鲜蔬菜卖了,爷爷就把秋天储藏在地窖里的大白菜用棉被盖好,沿街叫卖,也能卖个好价钱。在滴水成冰的东北新鲜豆腐无法存放,爷爷就卖冻豆腐,也很好吃。奶奶冬天也没闲着,她把买来的苞米一泡,加上少许黄豆,磨成玉米浆。支起煎饼鏊子(一种中间稍鼓,四周平的平底锅)摊起了独具特色的山东大煎饼。这种粗粮细作的北方食品十分受欢迎,在样哨子镇又成了一种特色食品。
据说山东煎饼起源于沂蒙山区,当年煎饼虽然是粗粮细做,但并没有让世人接受。直到有一日,山东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到费县县城游玩,看到一家煎饼铺,随性而入。点了一碗小米粥,二张煎饼。片刻,老板端上稀粥、煎饼外加二根大葱一碗酱。王羲之问了一下吃法,铺平煎饼,在煎饼上涂上酱,将葱撕成细丝铺在煎饼上,将煎饼卷起。咬一口,玉米面的香甜、酱的醇厚、葱的辛辣。。。。。。真是回味无穷。王羲之一时情起,让人拿来笔墨,挥毫写下一副对联。上联“一张张、薄如纸&
巧手摊成”,下联“卷大葱、咬一口&
香气宜人”,横批“越吃越短”。王羲之如此喜欢,一时间煎饼风靡山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四年的打拼,到1925年的春天,爷爷靠勤劳及智慧已经挣下100多块大洋。爷爷开始了二次创业,用20多块大洋买下了五亩菜地。又花50块大洋,买下了样子哨镇河南街最热闹的一间大店铺。店铺后面带有一个院套,院套有正房三间、偏房二间。爷爷将其改造成一个近80平方米的饭馆,挂牌“山东庄记饭馆”爷爷实现了初来时的梦想。
顾及不同层次就餐的需要,饭馆即经营上档次的
“鲁菜”,也卖大众快餐需要的凉拌菜、卤菜。主食就是水饺、煎饼、韭菜合子和米饭。由于定位准确,价格合理,生意十分红火。这个饭馆一举成为样哨子镇最具档次的饭馆,邻近几个镇有红白喜事也都到这里操办。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样哨子镇有个山东庄记饭馆,我的爷爷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庄大掌柜,事业如日中天。
就在爷爷生意蒸蒸日上之际,爷爷家中又传喜讯,奶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1925年秋,农历七月三十晚上,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样哨子镇宁静的夜晚,我的父亲出生了。一直只有一个女儿,人丁不算稠密的庄家,天随人愿,来了个男孩子。爷爷的欣喜可想而知,那一年爷爷三十六岁。
.求学辽源&
独闯奉天(沈阳)
家中添丁那是最喜人的事,一家人乐得何不拢嘴,取名:庄庆山。那时候,爷爷开着饭馆、豆腐坊,还种植并经营五亩地的蔬菜。虽然已经雇了几个工人,但很多事爷爷还是亲力亲为。白天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可一到晚上抱起襁褓中的婴儿亲个没完。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多年奋斗后的期冀。吻着他的小脸、闻着他身上的奶气,想着家乡的父老,爷爷心里充满了责任感、幸福感,增加了无穷的力量。
父亲满月时,爷爷特意将饭馆停业一天。摆了八桌酒席,请来了亲朋好友和地方名流。酒筵中,奶奶踮着小脚,抱着她的儿子,让来宾看看她的宝宝。人们一看便都连连称赞,“庄家小少爷真是招人喜欢呀!”现在形容男孩用的是“帅气”“酷”,而我的父亲确实可以用“俊美”来形容。父亲高大挺拔的身材、端庄、秀丽的五官: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薄嘴唇。即使到晚年眼睛中发出的仍是慈爱及秀美的光。而我的两个姑妈却没有出众的长相,都是小眼睛单眼皮。孩子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尤其是当妈妈的人都爱不释手,爷爷奶奶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眼之间1933年来到了,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我的父亲已经8岁了。那时候父亲比起其他同龄人是非常幸福的,他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衣食无忧。每天领着小他四岁的妹妹到处玩儿,父亲后来对我说:“我的童年没有贫穷和饥饿,只有幸福和快乐。是你爷爷辛勤劳动,靠勤劳及智慧打拼出来的,你爷爷真是非常能干呀!”
那时候,对大多数东北人来讲生活是何等的艰难啊!&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日本人开始在东北修铁路,开矿山,伐木头疯狂掠夺我东北资源。在辽源就有多个伪满时期,留下的“万人坑”。那是日伪政权疯狂掠夺的见证,是侵略者血腥镇压被掠夺者的见证。样哨子镇虽然没有日本驻军,但却驻了一个排的伪军。(也称二鬼子)这些人大部分是那些地痞、流氓和部分当过土匪的人组成。这些人不是维护社会治安而是仗着日本人,专门欺负老百姓。我家的饭馆,他们经常光顾,吃完给钱的时候少,基本是白吃白喝。爷爷只好忍气吞声,强装笑脸打发这些兵痞子。
日子虽然比过去艰难一些,但生意总体没受太大的影响。眼看着儿子八岁了,到了该读书的年龄。爷爷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为了儿子的前途,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子承父业,光宗耀祖,爷爷决定把父亲送到辽源市读书。那里有我的二爷爷。(二爷爷一家先我的爷爷最早闯关东,离开那片贫瘠的土地到吉林省辽源市落户。我的爷爷在二一年与奶奶也闯关东到吉林省辉南县落户。三爷爷一家至今仍固守田园,做着家乡的守护神。)辽源市(是吉林省最小的地(区)级市)距辉南县(属吉林省通化市)近200里地,当年已通有火车。爷爷就领着我的父亲坐火车到达了辽源市。找到二爷爷,兄弟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关于我父亲上学的事,二爷爷一口答应。住在他们家里,生活由他们照顾。但二爷爷又提出,把他的大女儿交给爷爷,让爷爷给口饭吃,也可以在饭店里干点活学点本事。爷爷也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二爷爷带路到辽源市国立小学,学校离二爷爷家不远只有十几分钟的路。这所小学是政府办的,规模很大但收费很高,一年要两块大洋。(相当于当时贫寒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爷爷交了学费,买了书和本子,又给我父亲买了书包。爷爷临走时又给二爷爷扔了五块大洋,说是儿子的生活费。二爷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那时二爷爷全家生活费一年还不到二块大洋。
父亲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那时候国立小学每年级仅三个班,每班不到三十人,父亲分在二班。那时小学开:国文、算术、地理、体育、日文(这是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需要)五门课。国立小学师资力量很强,都是“国高”(国立高等中学)以上文凭。只有几个老学究,大部分都是年轻新潮派的老师。特别是有位叫王立的年轻男老师,主讲国文,对父亲影响较大。他博才多学,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他讲的课常常使父亲着迷。王老师的“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守家带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鼠目寸光不行,要往远看”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一个九岁孩子的心头。以至于父亲读书后不愿意再回山里,子承父业,而是到外面另闯一个世界,那是后话了。
当时辽源国立小学是全日制,上下午都有课。父亲的国文、算术、地理、体育四门课每学期都是“优”,只有日文是经常打“良”。父亲当时虽然年纪小,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血液里流淌着山东人的血,中国人的血。父亲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啥事都不喜欢张扬,但心中有数。他曾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欺负中国人的事。在学校里开设日文遭到中国孩子的普遍反感,但国家无能,沦为亡国奴的孩子们奈何得了什么呢?父亲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到小学毕业也已基本掌握了日文的读写及使用。这为他后来找工作提供了帮助,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从未听他说过一句日语。(其实在东北那时读书的孩子,真的就都学过日语,但就真的看不到有人使用它。也很少听到有人提起它,这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根植于骨子中的民族自尊吧!)
1939年7月,年满十四岁的父亲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六年小学生活,父亲已是翩翩少年了。毕业典礼那天,父亲身着藏蓝色学生制服,依序走上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父亲眼睛湿润了。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六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自己如愿以偿,可以告慰远方的父母了,台下的同学也热情的为父亲鼓起了掌。
紧接着,父亲回到阔别六年的样子哨镇,回到父母身旁。(为了省点路费父亲六年没有回家)爷爷奶奶看到自己长得英俊潇洒的儿子时,也是喜极而泣。自古有:儿行千里母担忧呀!2000多个日日夜夜,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只身在外,母亲多少次哭醒在梦中呀!那时爷爷当家。爷爷不发话,奶奶甚至不敢提接儿子回家来看看。那时既无电话,奶奶又不识字,无法鸿雁传书。只有将自己对儿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底,苦哇!我那满清过来的裹着小脚的奶奶。六年的学校生活,开启了父亲知识的闸门,锻炼了父亲独立生活的能力,父亲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父亲回来后,爷爷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经商之道。教他如何分析、了解市场;如何进入、把握市场;如何与社会三教九流打交道;如何把握顾客心理,让他们在饭馆吃好、玩儿好。。。。。。这些经商、经营之道是书本上没有的,是爷爷经过多年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是血和泪的总结。但这些生意之道,父亲云里雾里,根本听不进去。
爷爷又开始了第二步计划,爷爷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他学做鲁菜,从选料、刀功、煎、炒、馏、炸、卤菜、凉菜,一样一样教,一遍遍让他动手做。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栽培,父亲手艺突飞猛进,各种煎、炒、馏、炸掌握得恰到好处,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赢得满堂喝彩。父亲的刀功更是练得出神入化、如火如荼。父亲的土豆丝切得真是细如发丝,像一盘艺术珍品,父亲的刀功是我亲眼所见,至今历历在目。
爷爷对儿子的技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父亲心里有自己的打算,他不愿意守家在地,不愿意整天围着锅台转。他的内向性格,喜静不愿张扬,更不愿意强装笑脸,在生意场上迎来送往,吃喝玩乐。所以每天是强打精神,帮爷爷打点生意。
1943年春,父亲还不满十八岁。他整天缠着爷爷要自己出去闯世界,爷爷被自己儿子缠得没得法。看父亲确实也不是做生意那快料,只好同意父亲的要求,问父亲准备到哪去?父亲胸有成竹回答:到奉天(沈阳)去闯世界。爷爷看着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真是百感交集啊!从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血气方刚的影子,那种犟劲,那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劲头和当年自己背井离乡、独闯关东一个样。真是虎父无犬子,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爷爷叮嘱父亲一些注意事情,第一次慷慨给了父亲十块大洋。父亲含着眼泪,告别了父母,让爹娘放心,找不到工作我就回来。其实父亲的心早就飞到了奉天,那是他童年时最向往的圣地。童年上学时,国文王老师讲述的努尔哈赤,金戈铁马以奉天为基地,开疆辟土,成就清朝几百年的家业的故事历历在目。父亲坐火车到奉天后,在车站找了个小旅店住下,安顿好之后。看天还没黑,准备到外边吃点东西,顺便看看街景。当他走到街的角落时,看到一个铁路广告牌,上面有列车时刻表,也有各类通知和广告。其中有一个广告吸引了他,那是伪满洲国奉天铁路招工启事,其中招年满十八~~二十五岁的青年。工作是铁路材料管理员(相当现在的计划员、高级职员)待遇从优、提供食宿。条件是高小以上文化程度,会日语等等。父亲一看招工工作和条件,觉得这项工作挺适合自己,自己又会日语,何不去试试呢?决心已定,父亲找到一个饭店,吃了一盘最爱吃的韭菜陷饺子。回到旅馆,简单洗一下就睡了。第二天,父亲到街上花半块大洋,买了一套学生制服,回到旅馆换好制服(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还都穿长袍马褂)父亲穿着新潮衣服,人更显得英气逼人。父亲按广告上地址,找到奉天铁路机务段人事课(人事科),课长叫小田一郎,是一个留着仁丹胡子、身体矮小、面目凶狠的家伙。他盯着我父亲看了一会,见我父亲穿着一身藏蓝色学生制服,英俊潇洒,感到很满意。接着用日语问了父亲基本情况、学历、家庭、家住哪里?等等一般问题。我父亲用日语回答得干净利落,接着拿来两张同样的登记表,分别用中、日文填写,父亲用钢笔很快填完两种表格。看到父亲工整清秀的中、日文表格,小田一郎当即拍板录用我父亲,并马上派一名手下员工,给父亲安排好职员宿舍。房间很大,二人一间,条件非常好(生活用品齐全)。接着这个人又帮助父亲领了一套铁路制服(也是藏蓝色立领制服),办好员工证件和相关手续,并要求父亲今晚搬到公寓来住,明天早晨到人事课报到,分配工作。
办好了手续,拿到公寓房间钥匙,父亲马上赶回旅店。结清帐,拿上自己的行李包(包里是换洗衣服),急急忙忙回到公寓。公寓管理员看过证件,放我父亲进去,父亲打开房门,把自己东西放好。房间里床上用品齐全,都不用自己买,父亲别提多高兴了。父亲到旁边日用店铺里,买了牙膏牙刷和毛巾,换了点零钱。父亲看天还没有到中午,决定出去转一转。因为对奉天城不熟,父亲叫了一辆黄包车,让车夫把他拉到奉天故宫。车到故宫后,父亲看到故宫的雄伟和壮观。故宫占地近百亩,现在只开放正殿和两个偏殿,正殿高大雄伟,大殿地面是黑亮的大理石,庄重而典雅。几个二个人都抱不拢的圆柱子支撑着大梁,柱子刻着描金的巨龙,张牙舞爪、神气活现。大殿房顶和梁都绘着五彩缤纷的图案,非常漂亮。在大厅正中,是一个近30平米的木制平台。平台四周是用木头雕的护栏,平台正面有两木制雕花楼梯,平台的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龙椅,龙椅很宽,坐三个人富富有余。龙座的后边有一个屏风,屏风绘着二条巨龙,腾云驾雾,张着血盆大口,让人望而生畏。父亲静静地站在大厅正前方,他仿佛看到了清朝开祖皇帝努尔哈赤,在这里指挥八旗军,挥师南下。在山海关,在明朝守将吴三桂的配合下,大败农民义军李自成。然后乘胜追击,直捣北京,成就了清朝三百年历史。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改朝换代,家破人亡,关东人都成了亡国奴。父亲此时感慨万千,为了生存,是好寄人篱下,给日本鬼子打工,苟且偷生,这只是权益之计。父亲深信日本鬼子长不了,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天,父亲就到人事课报到,被分到机务段材料股,股长是个韩国人(人称二鬼子)。这个韩国人也是一口流利的日语(因为日本统治朝鲜五十年,基本同化),这个股长姓朴,安排父亲先熟悉库房的机车备件,熟悉机车备件名称和用途。协助仓库保管员清点库存,建立进出台账,最后学会编制每月材料需要和采购计划。父亲天资聪明,记忆力好,不到半年时间对仓库的机车备件了如指掌。不到半年父亲可以独立制定机车材料需求和采购计划。父亲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他编写的材料需求和采购计划,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涂改和差错,受到股长和同事的好评。再加上父亲又会日语,很快得到朴股长的信任和赏识,许多事都放手让父亲干。父亲从小性格内向,平易近人,从不跟家人和同事逗狠,这种随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也为父亲赢得人脉。一起工作的同事,来领材料的工友,其它部门同事等都非常喜欢父亲。父亲很快在机务段材料股站住脚,成了股里的顶梁柱。
父亲工作稳定后,就给父母写了封信。告诉了自己在铁路上工作和生活情况,爷爷奶奶接到信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对于这段在日本人手下工作经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也曾说过,他在奉天日本人手下干了将近三年。没有遭过什么罪,因为父亲是高级职员,待遇肯定要好一些。但这并没有减轻父亲对日本人仇恨,因为他知道堂堂中国人不能当家作主,却遭人白眼,受日本人欺压。父亲曾耳闻目睹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事,在机务段那些普通工人常遭日本工头的打骂,吃白米饭那是经济犯,要坐牢和杀头的。日本鬼子在吉林市松花江上游,修了一座丰满水电站,日本鬼子从关内拉出劳工(许多是战俘)近十万人,修了近十年水电站,十万人死亡近半,在丰满水电站旁边,有一个直径几十米的大坑,这个坑,白骨累累,令人毛骨悚然,人称万人坑。这里边到底有多少中国劳工尸骨,谁也说不清。我1974年曾到过那,亲眼看到日本鬼子的残暴,丰满水电站那是中国人的白骨堆起来的。父亲在伪满奉天铁路机务段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起点,与铁路这个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结下一生的缘份。
.家遭匪劫 &迫迁辽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未停止过反抗日本鬼子的战斗。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在那深山密林中,与日本鬼子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女英雄赵一曼,他们抗日的战斗故事,他们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都是我儿时最崇拜的英雄。“八女投江”更是表达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气节,她们脍炙人口美丽动人的故事,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日,史称“七七事变”。日本鬼子在北平卢沟桥,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键时期,国共开始第二次握手合作。一致对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红军统编为第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八路军115师在林彪指挥下,在平型关歼敌日军精锐坂田师团1500多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那时候正面战场是国民党军队,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开展人民战争,地雷战、地道战,打得鬼子鬼哭狼嚎。
抗日战争到第八个年头,也就是1945年初。日本鬼子败局已定,朝不保夕了。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布波士坦公告,督促日本无条件缴械投降,但日本大本营还是拒绝投降。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放了原子弹,两个城市瞬间夷为平地,造成十几万人死亡。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百万大军,几千辆坦克,在飞机掩护下,万炮齐鸣,从满洲里和内蒙边界突然对五十万关东军进行毁灭性打击。日本关东军苦心经营十四年要塞和堡垒,顷刻间被苏联红军摧垮。日本鬼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苏联红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不到三天,就攻占了伪满政府所在地长春。在此之即,苏联红军又派一支空降兵队伍,奇袭奉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机场,摩托化部队也迅速南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伪满儿皇帝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然后乘坐关东军的飞机飞往奉天,准备加油后逃到日本。但飞行员并不知道奉天机场已被苏联红军占领,一下飞机就作为战俘被扣押,等于自投罗网,成为千古笑话。
日,眼见大势已去的日本天皇裕仁只好颁布诏书下令:无条件投降了。全国沸腾了!举国欢庆这场伟大的胜利。这场战争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有多少人妻离子散。二千万中国同胞惨死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这血债是我中华儿女永世不可忘怀的。
日本鬼子完蛋投降的消息传到样子哨镇,男女老少欢庆胜利。全镇工商各界人士,捐了不少款。请来了好多戏班子,搭上戏台让四面八方的百姓前来看戏。有传统的“吉剧”,有东北人喜欢的“二人转”,还有山东人爱看的“皮影戏”。八、一五光复那几天,样子哨镇别提多热闹了。人们敲锣打鼓,扭起了东北大秧歌。人山人海,欢歌笑语,普天同庆。看大戏,看秧歌,真是比过年都热闹呀!
那几天,爷爷心里也特别高兴,日本鬼子到处横行霸道,爷爷做生意时也受了不少日本人的气。再加上近几年听从沂蒙山过来的人说,老家也被日本鬼子占领,日本鬼子在山东沂蒙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爷爷非常担心家里留下来的亲人的安危,这回好了,日本鬼子垮台了,我们可以过好日子了。
那几天,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生意特别好。三个姑姑(其中一个是二爷的女儿)见外面那么热闹,缠着爷爷要出去玩儿,看看大戏。爷爷万般无奈只好高价请来三个心灵手巧的女孩,临时安排她们招待客人。端茶倒水,上菜洗碗等。
爷爷见那几天生意非常好,财源滚滚。日本鬼子倒台了天下太平了,爷爷雄心大起。爷爷准备在样子哨镇再买下一个门面,再开一个饭馆,独霸样子哨镇饮食业。但是爷爷并不知道,一场天大的灾难悄悄地降临在他的头上。
前面说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在样子哨镇安排一个排的伪军。三十多人的队伍,为首的排长姓田,外号叫田大麻子。这个人是满族、正白旗人。此人一米八的大个子,吊眼梢、金鱼眼、鹰钩鼻子、大嘴巴满口黄牙。小时候得过一场天花,人没死落下一脸大麻子。这个人奇丑无比、五毒俱全“吃、喝、嫖、赌、毒”样样精通。他是地痞出身,抢男霸女无恶不作。日本人来了后,他投靠日本人,当上了伪军。在日本人的庇护下,他们横行乡里。就是爷爷的饭馆他们也是经常光顾,却从不给钱。现在日本人倒台,眼见着没了靠山,一怕被当汉奸处置,二怕过去他们欺负的对象要来报复他们。决定要快点逃跑,就在人们都在庆祝抗战胜利的时候,他们收拾了枪支弹药、粮食细软悄悄进了四方顶子的深山老林里。在深山老林找了一块易守难攻的山坡,安营扎寨当起了土匪。这些土匪在样子哨镇驻扎了多年,对于各家的财产情况了如指掌。爷爷是镇上的富裕户,于是成了他们抢劫的目标。
1945年9月,离日本鬼子投降还不到一个月。有一个夜晚天阴沉沉的,好像有一场大雨要来临。爷爷后来回忆说:那一天晚上天黑的特别早,外面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不到十点钟客人都散了,爷爷他们收拾好东西后,关好店门,到后院休息了。半夜时,突然一阵紧一阵的狗叫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沉睡的爷爷被狗叫声惊醒,他感到一阵心跳,一种恐惧和不详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时他听到杂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赶紧推醒奶奶,让她把三个姑姑叫醒,藏到里屋存放粮食的角落里。刚刚转身就听到传来急促的敲门声,爷爷壮着胆打开门。只见有十几个土匪,他们都端着枪,有的人还举着火把,把院子照的雪亮。为首的就是那个田大麻子。只见田大麻子凶神恶煞一把抓住爷爷的衣服领子,另一只手拿着盒子枪指着爷爷的脑袋恶狠狠地说:庄掌柜的,山上的弟兄们都快饿死了,向你借500块大洋。爷爷当时就吓傻了,他哪见过这架势呀。爷爷结结巴巴的说:大掌柜的,我哪有那么多钱呀!田大麻子马上把眼睛一瞪,用手枪把打了爷爷鼻子一下,爷爷鼻子顿时鲜血直流。田大麻子继续吼道:没有钱拿命来!说着就打开手枪保险,准备大开杀戒。为了一家老小的性命安全,爷爷只好拿着钥匙,打开一个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是白花花的大洋,共计有240块。田大麻子走到柜子旁看里面也没有啥值钱的东西,料我爷爷不敢骗他,就用手拍拍爷爷的肩膀说:庄掌柜,你还识相。得罪了,后会有期。说完让手下拿着钱,转眼就没了踪影。第二天爷爷才知道,这帮土匪当晚在样子哨镇共抢了三家。这是什么世道呀!歹人当道,百姓咋活呀!
遭此劫难,爷爷一蹶不振,心灰意冷。240块大洋让土匪给抢去了,那是他十几年的心血呀!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寒地冻,爷爷领着一家人起早贪黑拼命干。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攒下这240多块大洋,转眼间就没有了。爷爷心疼死了,奶奶劝爷爷:当家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还可以从头再来。爷爷长叹一口气说:啥东山再起呀!这伙土匪山高皇帝远,官军奈何不了他们,他们在深山老林,早晚还要出来抢。我已决定,把地、房子和门面全卖了。咱们到辽源去,去找二弟弟他们去,奶奶也没办法,只好同意这样办了。
迁移辽源的决心已定,爷爷便不动声色的开始找人变卖家产。由于当时样子哨镇四面八方来的人不少,也有不少从长春、吉林等城市过来避难的达官贵人和买卖人。爷爷的饭馆位置好,正好在闹市区,所以饭馆及住房、土地都很快转手。爷爷共卖了近300块大洋,爷爷心里非常高兴。托人给我父亲去了封信,告诉他近日举家迁移辽源,投奔二爷爷。爷爷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告别了亲朋好友,告别了生活了二十四年的样子哨镇。爷爷含着眼泪,恋恋不舍。这里毕竟是自己闯关东奋斗的辉煌之地,是我们庄氏家族兴旺发达之圣地呀!
.祸起萧墙& 家破人亡
1945年9月底,爷爷拖家带口来到吉林省辽源市。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辽源1902年设立县制,取名“西安”1952年更名为辽源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嫩平原过度地带,被称为东辽河畔的一颗明珠。辽源是因东辽河源而得名。辽源距省会长春130公里,距离辽宁省省会沈阳200公里,周边与四平、吉林、梅河口、辽宁西丰县都很近。
辽源有美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东辽河源头碑亭,有寿山、龟山、龙骨山、南照山公园。古迹有石驿古栈道、东丰皇家鹿苑。龙山公园横卧市中,园内亭台楼阁、画栋飞云是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地方。龙头水库,杨木水库游览区山清水秀,别具一格,是景色怡人的风景区。龙首山南麓,有道教圣地福寿宫。楼台殿阁、古色古香、绿树掩映、高雅清幽、是善男信女进香朝拜之圣地。
辽源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爷爷闯关东第二站,也是我出生之地。
爷爷1945年9月来到辽源后,看到辽源山清水秀、地大物博,心里非常高兴。爷爷在西宁区相中了一套住房,带有院子、正房和东西厢房。爷爷花了四十块大洋买下这套房子,又租了一块地,办起豆腐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辉南样子哨镇,我家雇的一位姓王的山东老客,这次又随爷爷来到辽源,继续给爷爷打工。这位山东老客1948年秋天,因病去世,是爷爷出钱买的棺木把他送走的。
1945年10月初,父亲请假从沈阳回到辽源,一家子团圆。爷爷非常高兴(当时二个姑姑都已经成家)爷爷把大家叫齐后,到辽源市最有名的龙山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爷爷、奶奶坐在中间,三个姑姑站在右边,二个姑父和父亲站在左边,全部是清一色的长袍,父亲站在爷爷的旁边非常英俊和潇洒。这是爷爷留给我们的唯一一张照片,是我们家最珍贵的“遗产”。
正当爷爷雄心壮志,准备在辽源二次创业时。我二爷爷给他当头一棒,令他十几年创业心血付之东流。我二爷爷叫庄瑞信,小我爷爷四岁,虽是一母同胞,却差异甚大。我爷爷勤劳朴实,为人坦荡。十几年生意场上摸爬滚打,讲究的是“义”字和“信”字,靠这两个字,爷爷才有了今天的财富。但我二爷爷有点不务正业,靠“坑、蒙、拐、骗”度日。这么多年兄弟没见面,我爷爷对他人品不是很了解。到辽源后,兄弟俩经常坐到一起喝酒,我爷爷一生特好酒,见酒没命,酒足饭饱后二爷爷就跟他天南海北胡吹说什么开饭馆,做豆腐能发什么财,赚的是小钱、辛苦钱。现在有一笔生意可以赚大钱,俺们山东人闯关东有几十万人,谁愿作异乡之鬼啊。我们就把死人骨头或死人送回山东老家,这种生意一本万利。我们雇人,车马费运到山东,平均每人花费半块大洋。运到老家,收费两块大洋,一趟一个尸骨就挣一块半大洋。咱们一趟运300个人,不就挣450块大洋吗?你拿大头,我拿小头。一个尸骨,我赚半块,你赚一块。不用你来回跑,你只要出钱,我保证半个月就给你赚回一大笔钱,你坐享其成多好。爷爷一开始不为所动,但经不住二爷爷天天在耳边吹风,爷爷有一天终于下决心投资做运尸骨生意。爷爷拿出了250块大洋,交给二爷爷,说“老二这次我信你一把,这笔钱是我一生的积蓄了,你可不能把这事给搞砸了。生意好做,你就做,不好做你就回来。二爷爷满口答应:“大哥你放心,我人在钱在,绝不会坑大哥和大嫂的。”这些天奶奶心惊肉跳,多次劝爷爷不要把钱给二爷爷。但我爷爷犟的像头牛,没有办法,那个年代是老爷们当家。
爷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爷爷拿到钱后就杳无音信彻底失踪了。二爷爷家里人也不知道他上哪了,二爷爷解放后也没有回辽源,也没有回山东。也可能见财起意,藏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也许这个人被人谋财害命了?也可能身染重病,客死他乡?二爷爷失踪案是千古之谜,无法考证了。
二爷爷失踪后,奶奶忧心如焚,她心疼那白花花的200多大洋啊。那是她的心血,她的希望,哪能让他自己家兄弟骗走呢?奶奶决心回山东老家一趟,找到二爷,找回属于自己的钱。那时候爷爷心中有愧,悔不该没听奶奶的话。造成今天的被骗,爷爷心灰意冷,只好同意奶奶回山东老家一趟。
奶奶坐火车,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飞回沂蒙山下坡村。经过近三天火车奔波,这一天奶奶到了山东费县。出了火车站,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奶奶雇了一辆驴车,不到六点钟就赶到了沂蒙山下。那时候下坡村只有一条小路,不能走驴车,奶奶只好下车自己沿小路上山。那时天渐渐黑了,奶奶急着赶路。从山脚到下坡村也就四里路左右,但奶奶是小脚,山路不好走。天又黑了,奶奶不顾一切,跌跌撞撞往山里赶路,一个小时也没走上两里路。这时天完全黑了,月亮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的躲到厚厚的云层里面去了。只是天边什么地方偶尔有少许星星闪亮一下,有点微弱的光。一阵阵晚风吹来,小路旁边的小树随风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给奶奶带来点希望。这时候奶奶有点累了。她把手中的包袱放在地上,坐在包袱上,拿起大烟袋,准备抽袋烟休息一会再走。这时候奶奶突然发现在离她2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双绿莹莹的眼睛在向她移动,唉呀妈呀!是一只狼!奶奶顿时吓得汗毛全都立了起来,一动也不敢动。紧急时刻奶奶想起了老人们常说:野兽怕亮光。于是奶奶赶紧猛吸了几口手中的烟袋,烟袋锅上的火星就亮得旺一些。果然,那只狼也没有向前走了。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崎岖的山路上,小小的火光就像一个保护神,忠实的守护着奶奶。说也奇怪,那只狼就在离奶奶十几米的地方不再前行,瞪着那双幽绿的眼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与狼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晚上。平时胆小如鼠的奶奶,硬是异常镇静的坐在包袱上,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抽了整整一夜的烟。天渐渐地亮了,远处传来鸡叫声。狼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溜走了,奶奶依旧坐在那里不敢走。终于有人路过看到了奶奶,奶奶见到人几乎瘫倒在路边。远方来的人刚好是爷爷家的远房亲戚,他推着独轮车准备去赶集。见到奶奶十分高兴,集也不赶了,让奶奶坐上车推着奶奶往家里赶。不大工夫就到了下坡村,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刚刚开始生火做饭,袅袅炊烟缭绕着整个村子。奶奶赶到三爷爷家(祖爷爷1933年病世,享年68岁)顾不上道多年的相思之苦,顾不上讲昨夜的惊险遭遇,直接问:二爷爷是否回来了?三爷爷说:没有见到二爷爷回家乡呀!奶奶就讲了她这次回来的因由,三爷爷听后也十分气愤。连声骂二哥不是东西,怎么能骗自家兄弟的钱呢!奶奶看寻不到人,又惦念家中的爷爷和孩子们,在三爷爷家睡了两天,就返回辽源了。
奶奶回到辽源,因备受惊吓,身心受到重创,一下子病倒了。虽经多方医治,但终治不了心病。一个月后,也就是1945年11月初,奶奶含恨离开人世,那一年她刚满五十七岁。奶奶去世后,爷爷把奶奶安葬在风景秀丽的龙山脚下。1968年,辽源大兴土木,建龙山公园。父亲得到消息后,专程到辽源,把奶奶遗骨迁回新站(父亲后来工作的地方)和爷爷(1962年去世)并骨,一同葬在新站西山前狐狸洞的一个山坡上。奶奶于爷爷分手二十二年后重聚一起。那是后话。
.父母相遇& 喜结良缘
日,日本鬼子投降后,苏联红军占领了奉天。(国民党接管奉天后,更名为沈阳)当时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审时度势,首先考虑到东北的战略意义。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得到东北就可以利用这个基地做后方,在图华北和全中国。所以当国民党还在讨论派什么人去接管时,毛泽东已派得力干将林彪率十万将士,昼夜兼程赶赴东北。当部队到达沈阳后,却遇到了苏联红军的阻拦,他们不让部队进城。那时苏军统帅斯大林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还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党的对手,因此他要求把城市和日寇的武器装备移交给国民党。为了不跟苏军搞僵,林彪率部(东北野战军)继续北上,占领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利用收缴的日寇的武器装备很快发展壮大,再杀了回马枪。
国民党派大员接管沈阳后,在沈阳建立了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开始发动了剿灭东北野战军的战争,也派人接管了沈阳铁路局和机务段。我父亲那一年刚满二十岁,顺理成章地成了国民党管理的铁路员工。从日本人手下到国民党手下,感觉是为自己的祖国干事了,父亲焕发起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仍然做机车备件计划员工作,每天兢兢业业,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受到领导的赏识,经常被委以重任。1946年秋,国民党要在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选举伪总统。当时各省都给分派了国民代表名额,国民党为欺骗舆论和人民,也搞了自下而上推荐代表的闹剧。沈阳统治当局要求机务段派200名员工统一乘车到市政府大礼堂,参加国民代表推荐投票。候选人名单已经印好,只要参投人员按要求投票即可。当时机务段派了200员工,其中材料科派了我父亲、王德海和张宏霖三位员工。这三人均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好热闹。听说去投票,投完票还招待一顿饭,三人高高兴兴二话没说就去了。但没想到就是这场开玩笑式的投票,成了我父亲难以查清的历史问题。使之在“文革”期间蒙受不白之冤,这是后话。
1948年春季,父亲已年满二十三岁,还是单身一人。爷爷在辽源已是心急如焚,一再催父亲抓紧成家。但父亲还是不紧不慢,因为他还没遇到他的“白雪公主”。机务段有位姓夏的司机,经常到父亲这里来领材料。一来二去,对父亲的印象特别好。见小伙子英俊潇洒,文质彬彬。他又了解了父亲的家庭情况,得知父亲家中只有一个老父亲。姐姐和妹妹都已嫁人,心中非常满意。他同父亲说:他在高花镇东狼洞山有一个亲戚,家中有一个女儿,人长得非常漂亮。又知书达理,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他下礼拜回去给你牵个线,如果他们家愿意,我带你去狼洞山看看那个女孩子。这位夏师傅是个热心人,礼拜天果然返回老家狼洞山。先到姑娘家(即我母亲家)见到姑娘的父亲(即我的外祖父)说起父亲的一些情况和家中的一些情况。外祖父当时虽然没有见过我父亲,但感到年龄相当。父亲属牛,母亲属虎,父亲比母亲大一岁。再加上家里没有婆婆,只有一位老父亲。母亲过门了也不会受婆婆气,外祖父当时就答应下来了。托夏师傅(其实是母亲的远房表哥)下礼拜带我父亲来相看一下,没想到这一相看。成全了我父母百年好合、幸福美满的一世姻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茫茫人海里,男女两人从
相识、相知、相恋到结成秦晋之好。成为百年佳话,百年好合,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父亲和母亲本是陌路人,但在红娘的牵引下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这是佛祖和上天的恩赐,也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
我的母亲夏渌汀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东狼洞山村。满族,
正蓝旗人。外祖父是一个普通农民,家有几亩薄地,靠勤劳的双手养儿育女。母亲姊妹四人,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母亲最小。母亲天生丽质,小时候美丽的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也像天国里飞下来的小天使。冰清玉洁的母亲上学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因为外祖父重男轻女,只让母亲读了四年书,就不让她读了(初小毕业)。而母亲的两个哥哥一个为高小毕业,一个为高中毕业。当时的老师很为这个学生惋惜,因为母亲是当时少见的才女。老师曾几次登门,让我外祖父网开一面。但外祖父很固执,认为女孩子早晚要嫁人,读那么多书没有用。辍学在家的母亲丝毫没有减弱求知的欲望,母亲如饥似渴的自学兄长们留下来的课本。她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从她给亲人的家书中可以看出来,娟秀的字体,平实的铺诉,精彩处的妙语连珠都显露出扎实的文学功底。母亲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各类版本的小说只要到母亲手里,她都要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母亲记忆力非凡,“杨家将”“薛家将”“包公案”“济公传”“女十粒金丹”。。。。。。这类古典小说。在我们长大后,母亲仍可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青春年少的母亲更是十里八村一大美人。母亲乌黑的头发、弯弯的眼眉、高挺的鼻梁、紧闭着的小嘴,那长长的睫毛决不是当今人工美女能比的,用“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在我们家里曾有过我母亲当年送给父亲的一张照片。只见母亲秀发披肩,身着花色旗袍,亭亭玉立,端庄秀美,那神态有着大家闺秀的风韵,令人陶醉。这张照片一直由父亲保存,那是他的初恋,那是他最甜美、最幸福的回忆。
母亲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待字闺中的母亲受新思潮的影响,心中一直等待梦中的白马王子。
当父亲在介绍人的带领下走进夏家的院子时,母亲一眼看到身材挺拔,年轻英俊、眉清目秀的父亲。心就立刻像怀揣小鹿一样砰砰跳个不停,二十二岁的母亲家院里也来过不少仰慕者,有这种感觉的还是第一次。她含羞低下了头,不敢再看第二眼,瞬间她知道自己心有所属了。父亲不错时机的看着眼前的人儿,太可心了。父亲没想到在沈阳几十里外有如此美人在等着他呐,父亲幸福的差点晕过去了,父母亲一见钟情。父亲双手递上了见面礼,外祖父特意叫舅舅做了满族招待贵客的“八大碗”。父亲当天没好意思喝酒,但心却像酒后一样的醉了。由外祖父拍板,父母的亲事当天就定下来了。
次日父亲乘车返回沈阳。并立刻写信告诉爷爷自己的相亲过程,表示自己对母亲非常满意,愿意与她结成连理,白头到老。爷爷接到信后,心里非常高兴。那时爷爷家连受两次毁灭式的打击,家境大不如前。但爷爷还是备了一份厚重的彩礼,亲自送到狼洞山。两亲家相见,说起田里的活计,聊起世事的艰难,家里家外的家常话很是投缘,真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两亲家商定婚事定在9月6日,(有长长久久、顺顺当当之意)万事俱备,只欠佳期到来。(父亲在铁路工作,只要成家就有家属宿舍可以租住)
沈阳市到狼洞山几十公里,那时已经通小火车。父母的婚期定下来之后,父亲几乎每周都来狼洞山看望他心爱的姑娘。虽然只五六天不见面,但他们感觉离别的时间太长了。他们的相思之苦,相恋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父亲每次来母亲都牵着父亲的手,把他领到屋后的池塘边,那是她童年最喜欢去的地方。他们相互依偎着,深情的看着对方。轻轻地讲诉着自己,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夏日的池塘边静悄悄的,前院里柳树上的知了声声叫着,清风掠过,静静的水面皱起细波。一对野鸭不知什么时候落在水面上,给年轻恋人的心里添上柔情无限。就像如今一首歌唱的那样:“久别的人谁不盼重逢,重逢就怕日匆匆。说不完的情话,叙不完的梦,快刀难断相思情。你可记得那个霜冷日?你可记得那阵木鱼声?情丝难断,藕丝织缆绳,拴住日光和月影”。父亲与母亲相见恨晚,每次分手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转眼到了父亲迎娶新娘的日子。那一天天不亮父亲就起床沐浴更衣,穿上了一套银灰色西装,扎上一条红色暗花领带,胸前别上了一朵丝绸花。真可谓玉树临风,潇洒倜傥。父亲今天迎亲,特意租来一辆带蓬卡车,卡车车厢里摆了两排长条椅子。车厢外保险杠及棚顶都用红绸子扎起了大红花,车窗上贴上了大红喜字。十几个父亲的同事上了卡车,爷爷和姑姑等亲人在新房里等侯着接亲的人们归来。不到六点钟接亲的车就出发了,一路欢歌笑语,人们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不到二小时就到了狼洞山。车停在外祖父家院子外面,引来村中乡亲们来观看,那时还有很多人没有看到过汽车。母亲早已梳妆完毕,穿戴停当。只见今日的新娘已经开好了脸,头发向上在头顶挽起一个发髻,一支金簪斜插其间,与往日的少女比起来,增添了神韵。脱下了女儿装,换上了新娘装。女人在做新娘那一刻是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听到迎亲车汽笛的响声,母亲的心一阵狂跳。而当大舅扛起母亲,即将跨出闺房门槛那一刻,母亲失声痛哭了。那是对爹娘不舍的哭,那是告别少女时代的哭,那是对未来生活向往的哭。痛哭中含着巨大的幸福,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自己前面的路要靠自己走下去了。到了堂屋拜别了父母高堂,由父亲从大舅手里接过母亲,抱上了汽车,大舅一路护送。汽车缓缓驶离送亲人群的视线,加足马力向沈阳市区驶去。一路顺风,转眼间到了租住的新房。父母的新房就安在铁路住宅宿舍里,房子不大但布置的相当温馨。新房的床铺已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铺好,在洞房铺好后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爷爷及姑姑们早已等在那里,母亲由父亲抱下汽车,跨火盆、拜北斗、行“撇盏”仪式(均为满族的婚庆仪式),然后由全科人搀进洞房。母亲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着一副马鞍,母亲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母亲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母亲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母亲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母亲将其抱在怀里,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母亲在床上坐稳后,父亲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父母按满族的婚庆风俗做好这些后,就和亲戚朋友一道到了附近的一家餐馆,那里早已备好了婚宴。
父母完成了终生大事,而庄家也娶回了唯一的一个儿媳妇。爷爷在家庭事业接连受打击,奶奶不在了的情况下,娶回了儿媳妇不禁松了一口气。
..时逢战乱& 回归辽源
蜜月中的父母,每天都沉浸在爱河的幸福当中。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大决战在他们身边打响了。战争无情的打破了他们用爱情编织的美梦,他们的蜜月只进行了十二天。
八一五光复后,毛泽东派爱将林彪带十万将士抢占东北,当时只占领了哈尔滨。而驻守在沈阳的卫立煌率领五十二万蒋军,占领了除哈尔滨以外东北所有的大城市。然而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代表中国广大民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东北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国民党和共产党经过三年较量,“东北剿匪司令卫立煌”不但没把共产党消灭,而是共产党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了四八年林彪已拥有百万大军。看到时机成熟,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于四八年6月挥师南下,首先围困长春。先将长春周边城市全部解放,将长春围的水泄不通。长春成为一座孤城,死城。毛泽东用兵如神,决胜千里之外。他多次电告林彪,留少数部队围困长春,置沈阳之敌于不顾,直取锦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当时驻守锦州的是东北剿匪副总司令范汉杰,手下有十万人。锦州是通往关内外的咽喉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
林彪亲率大军于四八年九月攻克河北昌黎、北戴河,辽宁绥中、兴城,切断辽西走廊完成对锦州的包围。
日,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下达总攻命令。500门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锦州城内敌人军事目标发起攻击,攻城部队在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向城门攻击。10月15日下午六点,锦州解放。全歼守军十万人,生俘司令范汉杰。
锦州解放以后,东北野战军又挥师北上,在辽西战役中全歼廖耀湘兵团十万人。
日,长春守军曾泽生率部起义,10月21日长春解放。
日,东北野战军完成对沈阳的包围,11月2日沈阳解放。
辽沈战役从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人。
辽沈战役开始时正是我父母新婚第6天,那时沈阳周围城市战火不断。东北野战军已切断了沈阳通往各地的铁路线,火车客运货运已名存实亡,已陷入全面瘫痪。机务段朝不保夕、无营运能力。9月18日开始,机务段连发几个通告,百分之九十铁路员工被裁员。我父亲未能幸免,也就是在父母新婚第十二天,父亲就失去了工作。新婚燕尔蜜月之中,本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但战争灾难却降临在了他们头上。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生活来源,父亲有点六神无主了。而母亲却很有主见地说:沈阳城市大,生活消费高。我们手里虽然有点钱,但不能坐吃山空。这眼看着兵临城下,到时候想走都走不了了。不如我们现在就回辽源,去找咱爹。父亲想母亲一番话也有道理,万般无奈只好回辽源再说。第二天,父母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坐上汽车就往辽源赶。但汽车开到离辽源市还有十几里的地方就不能开了,沿路全是东北野战军的战士,路中央设有路卡,没有特别通行证根本进不了卡子。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家里人又联系不上,父母心里别提多着急了。这个鬼地方附近别说旅馆,连个住家都没有。幸好在离公路三十多米远的地方有一座破庙,父亲拎起行李领着母亲来到破庙,推开庙门进了庙里一看,父母心里凉了半截。这座庙不大,也不到二十平米的样子,三尊佛像金身早已破损,供桌上灰尘好厚,可见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人来过了。是以至此,别无他法,只好委屈先住下了。父亲和母亲把地面稍微整理了一下,在外面捡了点干净的稻草,铺在地上再铺上一床垫被,幸好从沈阳走时还带来一点干粮,俩人将就着吃了一口。父母和衣躺在被里,因为没有灯,庙里黑乎乎的。一丝月光泻在佛像脸上,本来白天看着很和蔼的佛像,在月光下显得狰狞起来。母亲心里别提多害怕了,父亲安慰着母亲,两人紧紧的相拥着。直到后半夜,奔波了一天的母亲才在父亲的怀里慢慢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跑到卡子,看能否遇到熟人。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父亲正巧碰到他小学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有路条,从外地赶回辽源。父亲告诉他爷爷的住址,托他带信给爷爷,让爷爷想办法搞一张路条。父亲赶回破庙把行李收拾好,找一点水俩人洗了把脸,就带着行李来到卡子旁等爷爷来。大约十点钟左右,爷爷真的雇了一辆马车赶过来了。原来爷爷接到信后,花钱托人买了一张特别通行证。亲人相见,爷爷和父母都很高兴,坐上马车不到一小时就回到家中。这个家的房子已经不是爷爷1945年买的房子了,我家原来的房子已经在战乱中被一枚燃烧弹给烧毁了。当年四十块大洋买的房子瞬间毁于一旦,爷爷心疼的要命。但因为是战争,无处找人讲理去,也只好听天由命了。就是接连的天灾人祸(土匪抢、兄弟骗、战火烧)使我爷爷从一个富裕的商人变得一贫如洗,而在土改时被定为贫农成分。因此“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是“红五类”没有遭遇什么大的打击。这是后话。
我家老屋被烧后,爷爷心灰意冷。不再想买房子置地了,他就托我姑父在辽源市西宁区铁路住宅,租住了一套独门独院的大房子。中间是堂屋,东西各一大间。母亲到家后,心里稍微安定下来。但许多年后,对于住庙的这个经历依然难以释怀。
就在第二天,父亲就经我姑父郅顺成介绍(我姑父那时在辽源机务段是个科长了,并参加了共产党)到辽源机务段又干起了他的材料计划员。
日,辽源解放了。我父亲也就顺理成章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了革命队伍里的一员。这一段革命工作经历,是我父亲人生最重要的一次经历。没有这段经历,父亲也算不上1949年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也算不上离休干部,更谈不上享受处级待遇到终身了。
.铁路调整& 迁移新站
1948年9月辽源解放后,百废待兴,工业处于瘫痪状态。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前苏联政府对东北工业的掠夺和破坏有直接关系。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在东北统治十四年,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的工业基地。(当然日本帝国主义也是以掠夺为目的的)其中钢铁、冶炼、化工、煤炭、轻工业等已有了完整的体系,成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工业生产基地。尤其铁路四通八达是其他城市比不了的。但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以后,他们以收缴日资、合资财产为名,疯狂掠夺工业设备。他们组织人员疯狂拆卸机床设备,凡是他们觉得用得着的全部拆走,用火车把设备拉回苏联。有些中国企业也未能幸免,所以当时的工矿企业全让他们拆的七零八落,惨不忍睹。那时候,国民党只顾着想如何消灭共产党,对苏联的这种掠夺即侵略行为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苏联人才能在东北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敢怒不敢言。为了使被战火和苏联掠夺后的工业尽快恢复元气,共产党在工矿企业中开展“献宝”活动。原来在1945年苏联掠夺东北工业物资时,一些爱国的工人和工会团体自发组织护厂和保护设备活动,这些人千方百计保护工矿设备不被苏联人(老毛子)拆走。将拆下来的一些部件偷偷藏起来,不让老毛子拿走。工人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作法,保护了一些资产。现在共产党来了,工人们自己的政权来了,工人纷纷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献给新政权,这就是所谓的“献宝”活动。
轰轰烈烈的献宝活动,点燃了工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他们把藏起来的各类部件拿出来,很快拼出来一台台设备。由于工人的爱国热情,各工矿企业很快恢复了生产。
当时铁路受害最轻,不是苏联不想抢机车,只是苏联铁路用的是宽轨,我们是窄轨,他抢回去派不上用场,铁路才幸免于难。但为了配合工业恢复生产,父亲所在的机务段每天都加班加点,火车要求是多拉快跑,安全正点,段上开展了为革命大生产运动。
当时辽源机务段有员工六百多人,这些人全是来自四面八方。父亲工作的材料股有五个人,一位股长、一个计划员、二个采购员一个材料保管员。父亲还是干机车配件计划员。父亲经常下到库房及时了解库房材料进、出货情况,对各种配件的库存及缺失情况了如指掌。每次计划都制订得及时、准确、天衣无缝,深得同事及领导的好评。
刚解放,铁路实行军事化管理,机务段都设有军代表室。军事代表经常组织员工开会学习,那时候,共产党的党组织活动也很活跃。经常组织党员和进步青年学习和活动,我姑父郅顺成是个思想要求进步的员工,他比我父亲大14岁,看到过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对共产党掌管政权的种种先进性体会很深。所以他就积极靠近党组织,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姑父经常到我家动员我父亲,让他写一份入党申请书。但父亲性格内向,对政治问题不甚敏感。只想踏踏实实工作、挣钱养家。所以不管姑父如何劝说也不管单位领导如何暗示,他不为所动,独来独往。他当初无法料到,自己当初的不为所动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由于不是党员,使他在单位吃了不少亏,他也受到许多排挤。该给的待遇没了,该出国外援的机会失去了,“文化大革命”也被隔离审查、下放劳动。。。。。。。
父亲在辽源机务段是个小有名气的一位员工,业务精干,拿得起放得下,成为领导最得力的帮手和业务骨干。
我父亲原来在沈阳的一些同事在沈阳失业后,整天无所事事,家里都非常着急,后来听说父亲在辽源机务段干得不错,就结伴来到辽源机务段找我父亲,我父亲都非常热情引荐给人事科。并对这些人的业务情况、工作能力都给予详细介绍。人事科领导很信任我父亲,都把这些人安排了工作。这些人都非常感谢我父亲,结为患难之交奥。其中王德海、张宏霖二位同事就是1946年同我父亲一道到沈阳市政府大礼堂,参加推荐国大(国民党)代表投票的好朋友。我父亲万万没有想到,当年辽源的义举、做的好事,日后竟有好报,成为传奇故事。
父亲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后,爷爷还是不愿意闲着。他又在家的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房,又干起了老本行,开起了豆腐房。爷爷还在铁路住宅空地上开了许多块菜地,又种了许多时令蔬菜。每天早出晚归沿街叫卖,很是辛苦。那时刚解放,生活物质匮乏,什么东西都很贵。但在爷爷的辛勤劳作下,我家在辽源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家里粮食都用大油桶装。每年还喂两头猪,母亲还在院子里养了一群鸡,一年里肉和鸡蛋都不用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时我姑姑家孩子多,只有姑父一人工作,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爷爷都是悄悄的给姑姑家送米、送肉、送菜。我母亲心里有数,但从不说起,一家人还是“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家和幸福来。每逢年、节母亲都会让父亲把姑姑一家人请来,吃完再带回去一些。
1949年农历7月18日,父母的爱情杰作,我的哥哥瓜熟蒂落,来到世上。那一天,父亲别提多高兴了。抱着儿子,高兴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并亲自给儿子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宪华’、就像那个年代许多中国人一样,为儿子起了一个“华”字,饱经外扰内乱的中国人当家作主了。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1952年夏天,农历7月初2的夜晚,我也悄悄地来到这个世上。取名宪军,祥龙年出生的我注定从小不安份,刚一出生就得场大病。那时候我刚满月,在右下巴长了一个很大的毒疮,烂的很深。由于一张嘴就疼,所以我连奶都不愿吃。又饿又疼,整天哭啼,瘦的皮包骨,奄奄一息。在大医院都没看好,爷爷当时觉得我没救了。但父亲和母亲锲而不舍,带着我到处寻医问药,最后是在辽源市一个老中医手里看好的,是他家祖传秘方配制膏药治好我的毒疮。经过一个月的奔波,我奇迹般的好了,死里逃生。父亲和母亲等于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永生难忘,难以报答。在父母精心护理下,我逐渐恢复了元气,开始慢慢胖了起来。但父母亲却因我瘦了很多,据后来我母亲说“那一年,因为给我治病,一颗酸菜都没腌成。”可见父母将我的生命看得何等重要啊!
1955年我已年满三岁了,童年的我无忧无虑,每天跟着哥哥的后边到处玩,西宁区铁路宿舍的大街小巷都有我们的足迹。
那年刚刚进入冬季,天刚刚冷。家中又逢喜讯,父亲喜得千金。我妹妹敏洁来到这个世上,前两个是男孩,这回是一位千金小姐,父母心里别提多高兴。我妹妹敏洁,天生丽质,乌黑的头发,弯弯的眉毛。长长的毛绒绒的眼睫毛,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衬得更加美丽动人。父亲抱着他的宝贝女儿,心里比喝了蜜还甜。那种父女的情、父女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最温馨的。人们常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父亲也有了女儿,这是上天给予的恩慧,是前世修来的福。许多年以后,特别是父亲的晚年,贴心小棉袄带给他的幸福,带给他的关爱,是他最需要,也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1956年春,国家开始了公私合营运动和工业大调整,许多私人企业都走向了联合,挂上国营企业的招牌。我爷爷的豆腐房规模太小了,没有进入合并之列。但也不允许私人开豆腐房了,爷爷只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把他豆腐房一些东西卖给别人,金盆洗手,不再做豆腐了。在这次工业调整中,辽源机务段,由于不在东北的交通要道上,也被调整下马,辽源机务段被撤销。当时机务段也有600多人,段里开了几次全段员工大会。讲了中央调整铁路的方针和政策,这批人当时三条出路。第一条迁移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机务段;第二条迁移吉林铁路局新站机务段;第三条下放地方,自寻出路;那时候机务段人心惶惶,都在找寻自己的出路。父亲和母亲经过多次商量,决定迁移吉林新站。其主要理由是:齐齐哈尔在哈尔滨北部,虽然城市较大,但冬天太冷。离母亲老家沈阳也太远,回趟家不方便。新站虽然是个小城镇,但离沈阳只有500公里。又是交通要道,所以还是首选吉林新站。我姑父家选的是下放地方,到石家庄水利系统。
1956年6月底,我哥哥刚考入西宁区一所小学校,还没开学就接到段上迁移通知。父母收拾好全部家当,浩浩荡荡,一家人坐火车来到吉林新站。那一年我还不满4岁,妹妹敏洁只有8个月。
.业务尖子 &培养提干
新站位于吉林省东北部,离县政府所在地蛟河镇20公里。当时蛟河县有三镇:蛟河、奶子山、新站;新站镇人口约1万人,主要是铁路四个部门,机务、电务、工务三段、加火车站货物处,结核病医院、驻军、长白山葡萄酒厂、镇政府等人员组成。新站是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风景秀丽,东西二条大河,在镇边穿流而过。河水清澈透明,可见河内鱼虾游来游去。新站周围有著名的大砬子、小砬
子,拉法山,老爷岭山,特别是大砬
子山,有9顶18个山洞,是旅游之圣地。老爷岭山脉也是著名风景区,庆岭的活鱼名扬天下,秋天满山的红叶,让游人流连忘返。
当年铁路系统的家属分住三大块:天德、车站、蓬莱三街。我家住在蓬莱街43号,我家因为是祖孙三代,所以分的房子很大。家里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进房门后,一条长长的走廊,二边四间小房(二间厨房、二间储藏室)然后是一大一小的两间卧室。卧室的窗台又宽又大,两侧和正面全是落地式玻璃、非常漂亮。房子前后都有很大的菜园子,爷爷大显身手,种了很多菜,基本能自给自足。
当时机务段很大,有员工600人左右,同辽源机务段规模差不多。有50多台蒸汽机车,负责拉滨线等客运和货运的任务。
我父亲在机务段,还是干老本行,材料计划管理。父亲到机务段上班后,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中午带饭,在单位吃。其实那时候我家住的地方离父亲单位并不太远,大约15分钟左右路程。但父亲还是坚持带饭,节省一些时间,熟悉他分管的工作。父亲除了搞机车配件计划外,他还主动到机车配件仓库,熟悉库房机车配件的型号、位置、数量。他每次到库房,都有意把货架的配件位置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个月,父亲可以把几百种机车配件的位置记得滚瓜烂熟,对所有零、配件了如指掌。当初他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想别人领料时,自己能以最快速度、准确无误为别人服务好。父亲万万没想到,自己练的这手在关键时候会大显身手。
1956年国庆节过后,机务段开展练兵比武活动。而材料室比武的内容是蒙上双眼。抽取十钟零件名称后,要在仓库货架上,准确拿来,交给考工人员。当时材料室包括材料主任六名员工,只有我父亲准确拿来十种机车备件,赢得满堂喝彩。父亲夺得材料室业务比武第一名,上台领奖,并戴上大红花。
1957年春天,国内大张旗鼓的开展整风运动。大鸣大放大辩论,共产党欢迎各界人士给党提意见。许多人信以为真,在各类座谈会上敞开胸怀仗义直言。把党内,特别是个别党员的歪风邪气指出来了,并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好心给党提出意见的人都被打成了“右派”,或成阶下囚、或定为“人民内部矛盾”在岗位上“劳动改造’。父亲由于不太关心政治,并未受到冲击。而在我家的邻居中就有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叔叔阿姨。一时间他们成了“另类”他们的儿女们也备受歧视,成为了准敌人,成长的道路艰难起来。
1957年五一节过后,机务段党委选拔了十名骨干去参加吉林铁路分局干部培训班。时间六个月,我父亲有幸被选中,到吉林市去参加培训。从我家新站到吉林市有70公里的路程,那时候早晚都有火车非常方便。培训是在分局教育培训科的第二层楼,楼内教育设施齐全。这个干部培训班有30人,来自分局下属单位,全是各单位根据需要选派的。老师是从吉林师范学院请来的,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近代史、语文等六门课。每天七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晚上还安排了自习。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父亲又开始了学生生活,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由于学的都是新东西,父亲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压力很大。像政治经济学感觉很深奥很抽象,父亲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和记忆。由于是对成人授课,一堂课老师讲的很多,有时候父亲笔记记不全就再找老师和同学们补记。父亲的高小文化学习东西都感到吃力,而对于没读过书的“工农干部”就更吃力了。笔记根本记不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为了不耽误学习,父亲每周回家一次(每周六晚上),周日在家呆一天。父亲在吉林学习这段时间,家里的担子就都落在母亲一人身上。那时妹妹还不到二岁,我们也都还小,帮不了母亲什么忙。不给母亲添乱就是好事了,爷爷那时也在家里,母亲真是上有老下有小呀。每天要从早忙到晚,那时挑水、(井在三十米开外,那时冬天井沿结冰有时有半米高,母亲只有一米五五的个子,上井台真不容易呀。)劈材、烧火做饭;做衣服(家里没有缝纫机,全家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到了我们大了上学时,母亲才到一个关系比较好姓齐的邻居家,用人家的缝纫机给我们做衣服。洗衣服(白铁皮敲制的大盆,一块搓衣板就是母亲的洗衣工具)、晾衣服、收衣服、补衣服:捡普岑、打格勃、纳鞋底、做鞋子;织袜子、补袜子。到秋天要准备冬储菜:要清菜窖,买白菜、晾白菜、腌白菜、腌芥菜、腌雪里蕻;买萝卜、土豆,腌萝卜。。。。。。这些都是屋里的活。母亲一年四季为我们操劳着,得空还要到外面接点绣花的活来。母亲的花绣的十分好,绣出来的牡丹、芍药可配几十种色的线,针脚分明层次清晰,经常被外贸选中,出口国外。母亲也就换回点零花钱,为我们买上一双我们祈求多时的胶鞋或是做一件府绸衬衣。到我1979年结婚,新房里挂的还是母亲亲手绣的“梅开二度”垂帘,枕的还是母亲手绣的鸳鸯戏水丝绸枕套。新婚之夜妻子调侃我:为什么是“梅开二度”?上次婚姻在何时何地?嘴拙的我说:就那意思;什么意思呢?我想,是母亲一生操劳的见证吧!那幅垂帘上不光有盛开的梅花,还有人物,不只是有一男一女,而是几个人物在弹冠相庆贺的样子。惟妙惟肖,形态逼真。那也许是哪朝哪代哪位才子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吧!被才女们临摹来做成绣品,流传下来。母亲说:这辈子女人会做的活,我就是不会织毛衣,因为家里没钱买毛线。我们那时在春秋时节都穿“秋衣”
也叫“绒衣”,类似现在的保暖内衣吧,也就是织的厚一些的棉毛衣。母亲尽管如此劳累,但心里很甜。母亲知道,自己的丈夫有机会参加这么重要的学习是件大事、好事。不能扯丈夫的后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父亲的干部培训班结束了,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培训结业证书。父亲第一次受到了新文化的教育,较有层次的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接触到了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父亲多年的工作经验转变成了知识层面上的东西,凤凰涅槃了。父亲原来靠的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入现场摸爬滚打。而现在有了理论知识,真是如虎添翼,人生有了新的起点。从吉林回来不到一个月,父亲被任命为材料室主任(科级)。父亲在吉林学习留下了一张六寸集体照片,记载下了父亲风雨人生中最得意的瞬间,那一年父亲恰好32岁。冥冥之中一种巧合,爷爷当年闯关东辉南创业也是32岁。
.跃进年代& 重病缠身
父亲担任材料室主任一职后,工作更忙了。虽然谈不上日理万机,但材料室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父亲操心。每月还要去吉林一趟,负责上报月度计划,并对批准的采购计划实施订货采购。
父亲每天上班都很早,那时机务段是7点半上班,父亲总是6点半就从家里走了。冬天,东北冰天雪地,早晨也是最冷的时候,零下20~30度,外面滴水成冰。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照常早早上班。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材料室是机务段新盖的房子里面没有暖气,只有一个铁桶做的大炉子。父亲早走就是去先把炉火升好,等同事们7点半来时,已是炉火通红,室内温暖如春了。而其他时间父亲早上班是提前做好班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能使现场缺料、缺件得到及时的补充。以保证机车按点出库,保证铁路大动脉安全正点,畅通无阻。
父亲的这种敬业精神由来已久。是一种朴实的儒家思想,做人:老实、本份,从不投机取巧。做事:踏实、细致,对得起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这也许就是在那代人身上总结出来的
“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吧。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在我童年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下乡务农还是参加工作,父亲的为人做事都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我的成长和进步都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1958年是国家比较疯狂的一年,那时候国家领导人不切实际头脑发热,极左思潮占领中央领导人的头脑。他们恨不能一夜之间变出来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让人们一夜之间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那时共产党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梦想着赶英超美,梦想着在短时间内钢铁产量赶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工农兵学商各界齐动员,砸锅“制”铁,杀鸡取卵。全民炼钢到处是高炉,可生产出的全是废铁。家家扒了灶台去人民公社去吃大锅饭,就连新站机务段也在铁路俱乐部后面的空地上用砖砌起了两座高炉,每天炉火通红。过一段时间就有钢水流出来,钢水一出来,映红半边天,就有人敲锣打鼓的庆祝起来。可有谁知道那些钢根本就不能用啊!那些大铁疙瘩一直堆在俱乐部后院。直到我们都长大了,下乡去了,也不知道那些东西哪里去了。那年哥哥上二年级,由于每天要去捡废铁,书包很快被捡来的铁钉磨破了。那时我6岁了,每天到点就跑去看钢水出炉。家里的锅已经被送去炼钢了,我们吃饭就到食堂里面去吃。由于粮食本来是定量供应的,在家里吃饭还是要计算着一点,这现在可以敞开肚皮放量吃了,人们别提多高兴了。尤其是半大孩子多的人家,着实体会了一下什么是共产主义,很热闹。但这热闹的事只持续了一个多月,家里重新支起了灶台,我们就又回家吃饭了。
1958年5月,新站机务段也未能躲开极左思潮的冲击。段领导要求各科室人员每天要加班两个小时进行义务劳动,才能回家。那时候蒸汽机车全是人工上煤,机车停在上煤场的轨道上,旁边修建个一层楼高的平台。平台就像现在的马路上的人行天桥,两边各一个坡道(45度左右)通到平台上。人要把煤抬到平台上,再从平台上把煤用大板锹铲到机车后面的煤箱里。
从5月份开始,父亲每天下班后,饿着肚子和机关的同事们一起到煤场抬煤。抬煤用的是大箩筐,装满足有200斤,要爬一个一层楼高的坡还是很吃力的。在那大跃进的年代,人们都很狂热,干起活来都是你追我赶一路小跑。苦了我那没吃过苦,没干过重活的父亲。父亲出生在条件优越的家庭,爷爷几乎不让父亲干一点体力活,从小到大没干过力气活的父亲又是争强好胜之人。在那种环境下,在那种氛围中,想到自己是一名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因此父亲更是一路都是小跑,恨不能插上翅膀,多飞几趟。
由于空腹没吃饭饿着肚子干活,父亲体力严重透支。体质日益下降,病魔趁虚而入。我家住的蓬莱街离结核病院(举世昭彰的日寇731部队在此进行过细菌战研究)不远,也就几百米远。那时结核病人很多,总能看到穿着病号服的人在附近晃荡。他们中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大有人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认知不够,父亲不知什么时候感染了结核病菌。由于连续加班,体力严重透支。造成父亲7月1号那一天结核病突然发作,在现场抬煤时累吐了血。
当晚上六点多钟,脸色苍白的父亲被同事们扶回家时。母亲惊呆了,她刚扶父亲坐在炕边上,只见父亲难过的一呕,又吐了一口鲜血。母亲拿来脸盆,扶父亲躺在床上。父亲反过身来又连呕了几次,只见吐出的鲜血已有小半脸盆。6岁的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心里非常害怕,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父亲又吐了几口后,方才平静下来。父亲的脸像纸一样的白,微微闭着眼睛。在那静静地躺着,一动也不动。那时候,我只是想父亲身体不舒服生病了,但究竟是什么病,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几个人都躲到大屋去了,一会父亲疲劳过度慢慢地睡着了。
见父亲房间没了动静,哥哥约我看电影。是战斗故事片“上甘岭”,我们禁不住战斗故事片的诱惑,偷偷溜出去看电影了。当我们九点钟左右回家后,被母亲狠狠臭骂了一顿。我从来没有看到母亲发那么大的火,也许父亲病得那么重,这座山要塌下来了。她心急如火,两个儿子却无动于衷,竟跑去看电影。真让她气坏了,我和哥哥自知理亏,做的不对。只好承认错误,保证今后不犯。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到结核病医院,挂了号。经X光拍片检查父亲的肺部有一小片阴影,局部已有小空洞,被确诊为六型肺结核。医生要求父亲住院治疗,母亲为父亲办好了住院手续,父亲就进入了结核病专门病房。那时候治疗结核病专用药就是雷密砜,治疗效果非常好。
1957年底,机务段招合同工,我母亲报了名。因为母亲念过书,又会写字,机务段就录用了她。工作是在锅炉房烧锅炉,那时全段的供暖都是两台大锅炉供暖的,所以母亲和段上的正式工干的同样的活。那一年母亲31岁,母亲那时身体非常好,每天上班都有使不完的劲,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那时的母亲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非常美丽。段上的老职工都很照顾母亲,不让她干太累的活。可母亲生性好强,从不让人照顾,很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领导已多次同母亲说:好好干,有机会我们一定会把你报上去,给你转正。听到这些,母亲的干劲就更大了。母亲在机务段,冬天烧锅炉。天气暖和了,领导就安排她在工厂干些零活。不管干什么,母亲总是千方百计的干好。正当母亲心中充满着梦想时,她能成为正式职工的梦破碎了。父亲病倒了,这对她打击非常大,在她心里,父亲是座大山,是一家之主,是一家顶梁柱。大山倒下去了,这个家也就完了,所以当父亲确诊为结核病后,母亲第二天就到机务段向领导提出辞职,要全力以赴照顾父亲。领导都很惋惜,劝她要慎重考虑好,但母亲决心已定,领导只好勉强同意母亲的要求。
母亲毅然辞职后,全身心照顾父亲起居生活。那时候母亲已知道父亲的病传染性很强,她不顾个人安危。父亲在医院住院的一个月内,每天早中晚三餐,她都精心变化花样。把家里细粮和最好吃的都给父亲吃,盼着他早日恢复健康。每日三餐,她都自己亲自送去。不让我们几个到医院,给父亲送饭。怕的是我们被传染上结核病,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父亲的病情基本稳定可以出院了。但结核病比较顽固,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药物治疗才能彻底痊愈。母亲为了让父亲的病彻底痊愈,恢复健康。凑了一笔钱,把父亲送到铁路土门岭疗养院。土门岭是长春市到吉林市之间的一座山,那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远离城市的喧嚣。那里到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空气十分新鲜。父亲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从轰轰鸣响的机车(那时全是蒸汽机车,工作中的蒸汽机车司机的脸只有眼白是白的)浓烟中抽身出来,真是到了世外桃源了,他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休整。父亲坚持按医嘱吃药,所以身体恢复的非常快。父亲在疗养院住了三个月,这对他全面恢复身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10月底返回新站,到结核病院拍片复查。经检查,病灶已全部消失,身体基本健康。医院对我父亲恢复得这么快感到很惊奇,其实这是母亲的功劳。如果不到疗养院休养三个月,是不会恢复得这样快的。
医院出具了父亲病愈的证明,并有医嘱:上班后不能太累,还要坚持吃药八个月。看到医院的诊断证明,母亲非常高兴。但为了防止万一,家里还是采取了一些隔离措施,父亲用的碗筷还是和我们分开的。在父亲身体恢复期,我清楚记得,为了不影响父亲的睡眠,家里一只打点的座钟到晚上都让它停摆,以免发出声响。我们几个小孩也乖巧的早早熄灯睡觉。不再打打闹闹了。
父亲11月初就上班了,上班后又官复原职。继续当材料室主任,又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
.爷爷去世& 家又换房
自1945年奶奶去世后,爷爷再未续弦,一直是一个人过的。到1948年秋,父亲和母亲结婚后,又因战乱返回辽源市,爷爷就一直和我父母生活在一起。
爷爷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英年独闯关东,在关东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凭勤劳的双手,挣下了万贯家私。但生不逢时,他连遭三劫:土匪抢去半边家产、兄弟骗去半边家产、战乱又失去栖身之地、在劫难中又失去了爱妻,真是家破人亡了。挣家产用了24年,而失去财产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落了个一无所有,被共产党划为“贫农”。
刚解放那几年,在辽源市爷爷又重新支起了灶,开起了豆腐房。爷爷还开了一些荒地,种蔬菜,卖蔬菜换些钱补贴家用。在别人家紧紧巴巴度日的时候,我家仍能粮食满罐,吃喝不愁。爷爷和妈妈一起一年还养几头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种红红火火的日子只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是想都想不到的,这与爷爷的勤劳与善于经营是分不开的,当然当时国家政策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姑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