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应该掌握什么

好中医应具备哪些能力
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李佃贵
目前,很多中医过分依赖高精尖设备及西医诊断方法,丢弃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不重视中医文化、古代哲学及经典,虽学中医而实不懂中医。长此以往,想找到纯正的好中医治病是难上加难,渐渐地中医也就从主流医学变成了辅助医学。要想成为一名当代纯正的好中医,笔者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钻研经典是基础
开学第一课,中医类院校学生就被老师告知: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熟读经典。其实,广义的经典还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古籍。古人在没有任何西医手段的情况下,通过中草药、针灸等中医方法进行了临床实践,总结出非常珍贵的诊治经验。然而,在很多中医药大学课程中,经典成了选修课,并渐渐被中医学生遗忘。
&读经典,做临床&,没有中医经典的指导,中医事业就犹如轮船损坏了发动机,根本谈不上现在和未来,更谈不上中医事业的&扬帆远航&。要想真正参透中医,必须夯实基础,领悟中医的内涵。
传承学术不走样
在如今西医技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吸纳了西医元素,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对文、史、哲、地理等科目并不重视,基本上是&入门不考,进校不学,感情不深,思维不和&。许多毕业生面对中医所依赖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和中医思维方法时,也时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要想真正发展中医,首先要传承,传承中医相关的哲学体系及思维模式,且不被西化。&师带徒&是当下倡导的传承方式,每位徒弟都要深入挖掘老师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医。
继承精思要创新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笔者认为,在寻求创新的路上,应抓住以下几个原则:不能用&中医研究&取代&研究中医&的原则;不能用消除病因疗法取代辨证论治的原则;不能用对抗疗法取代调动疗法的原则;不能用&治病&为主的方法取代&治病人&为主的原则;不能将&治已病&为主的方法取代&治未病&为主的原则;不能用逻辑思维方法取代形象思维方法的原则;不能将疾病医学取代健康医学的原则;不能将物质科学取代生命科学的原则;不能将共性为主的方法取代个性差异的原则。
抓好临床是关键
一直以来,中医重视临床诊治、重实用,所以积累的实用经验如中药、针灸、按摩、刮痧等疗法都有确切的疗效。然而不乐观地讲,当下是一个重视学历、论文的时代,你的学历高、发表的论文多,你就有资格去评职称、去宣传自己,因此很多人把做临床抛到脑后,完全丧失了一名中医的医德。因此,学生不单要学习经典,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还要充分继承传统中医临床精华,在临床中领悟中医精髓,在临床中传承中医、创新中医。
让西医为我所用
与西医不同,中医有着自己的医学体系,是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医学科学。但一直以来,很多人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去&改造&中医,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修正&中医,违背了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这种将中医作为西医&附属品&的做法,若长期进行下去,很不利于中医的发展。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我们要合理运用西医检查技术,用它们来辅助中医进行诊治疾病。比如胃病,需要胃镜检查才能够诊断清晰,这其实可以归属于中医的&望诊&;再比如心脏不适,需要心电图检查辅助诊断,这又可以归于&切诊&。我们应该以西医为用,将现代医学技术纳入到中医四诊中,扩大四诊的范围。所以,对于西医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学中医首先学《黄帝内经》其次,再次要学什么?_黄帝内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9,290贴子:
学中医首先学《黄帝内经》其次,再次要学什么?收藏
报考二级消防师要求,学尔森13年考培经验为您解答,更有百度信贷分期付学费.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学习索引(欢迎新老吧友一同更新)
神农本草经
回复:3楼然后那?我记得还有一个典籍。
中医四大名著~
想真正学好中医,先不要急于学《内经》,先把中国文化弄明白一点。
回复:5楼哪四大?
回复:6楼或许中国文化不一定比您少懂。
回复:7楼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楼主正好搞反了,最后学的才是《内经》。当然早点看,不是坏事,坏事往往坏在早期的曲解经旨,还不如不看为好。
报考一级建造师要求,学尔森13年考培经验为您解答,更有百度信贷分期付学费
回复:10楼不会吧,我记得一个中医在讲座中说过先看《内经》。
回复:9楼非常感谢您的回复!!
回复:9楼关于这,应该叫中医四部经典。不过争这个没意思。我想说的是你说的四部只是目前大学中学的四部,如果非要说是四部的话,这是有争议的,当年肖龙友老先生在办学时推崇的是《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纲目》;而现在有的说是《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还有是《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总之说法不一,不过也没什么意思,就是几种说法。
回复:8楼呵呵,我没说我懂得就多啊,不必不必。我只是一个建议,孙思邈的《大医习业》中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熟读医书,什么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占卜课卦都要会的,我是学中医的,但要按照我们药王爷的要求做,打死我我也做不到。
回13楼:哦……长知识了~那说法我是看书看到的。回14楼:没错。要想参悟中医本质,必须学占!可惜现在有多少中医做到易医同修?
回复:14楼活到老学到老吗,哪个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关于中医学,我并不是要学成作大夫,只是作为一般的了解,并且在实际生活自己够用就可以了。学这些也是当作充实自己的国学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说我问的不是要如何学中医,更不是问要从国学入门学中医,相反,恰恰是从国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谢谢您的回复!
其实学好中医,还要脚踏实地,不要一口吃个胖子,从基础学习,不要急于看医典名著,要想学好,可以参考中医学院的教材顺序做起.
回复:16楼要说学中医,个人有个人的方法。罗天益是从《汤头歌》,《药性赋》等启蒙读物开始的,而吴鞠通则是先从《内经》等经典开始的,结果都成了大家(我记得是这两个人,如果说错了,还请高人指正)。所以从哪开始都可以,根据自己制定计划吧。关于中医院校学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版本最好,不过老师也让我们课下自己学《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这小四本。
中医很难,要学会,几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大家谈得这么火,我也聊聊我的浅见了我的这种说法纯粹针对楼主,因为楼主你不是以中医为职业的,所以可以更单纯地从学术性研究方面去考虑问题,像执业的中医师要混饭吃啊,肯定要另当别论!首先拿本《中医基础理论》来看了,这是初步了解些名词之类的必须点,当然仅仅是了解而已,虽说《中基》百分之九十都是出自《内径》的,但实际上我还是建议您把《中基》和《内径》分开读,要不然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中医怎么好像很SB的样子。然后有了一定的基础,一些行内话都能理解后,就别去看那些给科班大学生学的教科书了,这个时候有两本书要一起读,一本是《伤寒杂病论》一本是《神农本草经》,可以说这两本一本是方剂学一本是本草学,在研究本草学的时候一定要多参照“字典”,所谓字典指的就是历代医家对《本经》的注解,我们要会从这里面找出中医的药理学本质,这个药理学非常非常非常关键,明白运用后就真是中医,不明白运用的话,永远只能在“有效成分”里徘徊~~然后要用逻辑思维对照伤寒,这个时候如果你能乐在其中,可以说你已经上道了!至于你说的学中医先读内径,好吧,我只能说我天赋有限~按照这条路径走下去,我能说方向绝对没错,但是路途中的坎坷到自己遇到时就会明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学习中医者必须阅读哪些中医典籍?
历代中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如何选择入门时的必读书和参考书是很关键的。由于许多中医古籍文义深奥,一时往往难以为初学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前辈医家多主张先采用文字浅近、内容简要、说理明白、易记易诵的一些书作为初学的入门书。清代著名医家陈念祖(修园)就曾为此费了不少心血,编撰有多种启蒙入门医书。如《医学三字经》以三言歌诀的形式,概述医学源流及内、妇、儿常见病证方剂;《医学实在易》以浅近的文字简述中医理法方药,并附有歌诀;《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则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习入门提供了方便。陈氏堪称古代医学普及教育家。其他如明代李梴编撰的《医学入门》,内容从医家传略、医论到脏腑、经络、针灸、诊法、本草,乃至各种病证及其治疗用药、急救方药等无所不容,并以歌赋为正文,辅以注文说明,是一本颇有影响的综合性医学入门书。还有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也是一本从理论到临床的医学门径书。中药方面的入门书有《药性赋》、《本草便读》等。方剂除张秉成的《成方便读》外,还有汪昂的《汤头歌诀》等。1934年陈景歧曾辑有《中国医学入门丛书》十六种,内容也很浅近。但是仅凭这些入门书籍是不能精通医理,亦难以在临床治疗中运用自如的。只有在初入门庭之后,进一步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典籍,才能登堂入室,学有根底。&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院校,编出了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并一再修订再版。这套教材用现代汉语撰写,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有概念清楚、条理分明、学术理论平正公允、观点较为统一的优点,无论对在校从师学习或个人自学都是很合适的入门教材。学者按先基础理论,后临床各科的次序,循序渐进地认真学习,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此外,上海中医学院近年编写出版的中医基础系列教材,计有《中医学导论》、《中医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诊法学》、《中医辨证学》、《中医防治学总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学术史》、《中国医学史》等十种,也是比较适合初学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的还在于学习中医的同时,必须加强古文的学习。古文是学习中医的工具,有了较好的古文根底,则为进一步学习经典及历代医籍创造有利条件。就近代许多著名中医学家而言,几乎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古文基础的,如任应秋老师就曾自述其学习过程,从四岁开始通读十三经,先后经历十四年,老师都是清代秀才、举人、进士。他说:&我的古汉语知识,便从此打下了基础,也是我后来学习中医学较雄厚的资本。&系统学习各科中医教材,也只能说是对各科的入门而已,欲得深造还必须选读部份原著。在经典医著方面《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二部分)、《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必读的,《神农本草经》应作为中药学的重要参考书。对这些经典,应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内容,参考后世注释进行精读熟读。《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源,内容十分广博,但篇幅过于浩繁,学习者可先选择一些有关阴阳、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以及部分病证的专论加以精读,重要的论述应熟记背诵。可以参考张景岳《类经》、张志聪《集注》、马莳《注证发微》等各家注释进行研读。待学有所成,临证数年后,再回头重新通读和深思其精义,则会有新的体验和&更上一层搂&的感觉。许多当代名医的治学体会都充分肯定了反复阅读《内经》的价值和作用。《难经》是为解释《内经》的疑难而设,应结合《内经》进行学习,可参考徐大椿《难经经释》。《伤寒论》不仅是一部论述热病证治的专著,更是一部充满辨证论治精神的不朽经典。对其398条原文(赵开美复刻本)应该全部逐条细读、熟读,在每条条文中以及各条文之间加以探求、体会。研读时可参考一些注释本,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怡的《伤寒贯珠集》等书。《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论治杂病的专著,原文也应加以通读。注家可选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和《金匮方歌括》等。对于这些经典最好先看白文本,反复诵读之后,再参考注家注释。诸家注释各有所长,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参考时要有己见,合则留之,不合则去之,不可囫囵吞枣。对于精僻的注释也应熟记。温病学方面,王孟英辑的《温热经纬》、吴鞠通《温病条辨》应属必读。除条文外,尤应留意编著者的自注。诊断学方面,内容大都散在于备综合性医书中,专著如李时珍《濒湖脉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略》等可资参考。中药方面,除《神农本草经》外,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最重要的,它如汪昂的《本草备要》等。方剂则有汪昂《医方集解》、严苍山《汤头歌诀续集》等。临床各科,以《医宗金鉴》的&各科心法&较为理想。这是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撰的一套丛书,内容丰富,提纲挈领,理法方药齐全,切于实际,其以歌诀形式加以概括,便于记诵,曾是清代太医院官学生的主要读本。沪上名家孟河丁甘仁先生在声名极盛的晚年,仍常挑灯诵读不已。宜于熟读的临床医籍甚多,早者如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专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和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孙思邈);晚者如金元时期刘完素的《河间六书》、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李杲的《东垣十书》、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明清时期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王肯堂的《六科证治准绳》、张璐的《张氏医通》、喻昌的《医门法律》、尤怡的《金匮翼》、徐大椿的《兰台轨范》、林佩琴的《类证治裁》等等,都是著名的临床医著,各有特色,融会贯通,最有得益。待有一定临床基础之后,再浏览前贤各家医话医案,也大有裨益。总之学医与做学问一样是没有捷径的,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刻苦钻研,定有成效。近代中医名家萧龙友先生曾说:&初学应读之书尚多,如喻嘉言《医门法律》、徐灵胎《慎疾刍言》、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伤寒论浅注》及《金匮要略浅注》之类。学者能聆会诸书之后,再读《内》《难》以求深造。&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工作小组,根据萧龙友、袁鹤侪、于道济、龚志贤诸先生的提议作出的总结性意见中有两条是: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内经》四书为学习中医必修之经典。二、四部书应从《伤寒论》学起,或《伤寒论》、《本草》同时并进。在学习有困难时可参看《伤寒释义》、《本草问答》等比较浅显的书。这确实是学习中医者的指南。
性别:男女
咨询内容:
中医基础热文排行
疾病咨询电话:021-
疾病咨询QQ: 投诉邮箱:
友情链接合作qq: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号 && 鲁卫网审(2010)第006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春中医药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