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治疗消融术后的反应

所在位置: >
房颤导管消融术
更新时间: 21:17:17 | 文章来源:好大夫在线
  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基本概念
  导管消融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2.7mm)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它能量(如超声)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和药物治疗相比较,导管根治术最大优势是如果手术成功是可以将房颤彻底根除,而且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
  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1)限于目前医疗科技水平,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无并显着心脏结构异常者90%左右;
  (2)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较严重心脏结构病变70%-80%左右;
  (3)以上为2-3次消融后成功率,一般不推荐更多次的消融;
  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方法和时间
  1、是否需要开刀: 不开刀,但需要穿刺2-3个针眼,针眼一般选用大腿、肩部或颈部;
  2、是否需要全麻:多数采用全麻,患者术中没有痛苦,实现房颤的无痛治疗。
  3、手术时间:一般阵发性房颤大约2-3小时,慢性房颤4-7小时不等。
  目前国内外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类:
  1)药物治疗:需要终身服用和经常监测,可能存在出血风险和控制欠佳,此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脏纤维化、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多数会反复发作。
  2)导管消融治疗,国内外开展已经十余年,已经较成熟,不需要开刀,只需要3-4个针眼,成功率较高,可以达90%甚至更多,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院进行手术
  3)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微创迷宫手术,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创伤相对导管消融略大。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房颤可导致病人脑卒中、心力衰竭、猝死等严...
  心房颤动这种疾病简称为房颤,是心率失常中...
  (1)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小于1...
大家爱看 |
周点击排行
Copyright &  fx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放心医苑网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编号经营性-]您的位置: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作者:陈小姣 整理
来源:医学论坛网
此文章来源于
&&&&&&&&日前,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RFCA)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指出RFCA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可能由导管消融损伤心肌引起的炎症过程所致,不能评价房颤治疗效果,6周后房颤复发提示房颤治疗成功率降低。该文章发表在2014年03期的《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上。
&&&&&&&&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初次行RFCA术。测定术前、术后3d、1周、2周、4周和6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68例患者术后3dhs-CRP升高,1周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6&6.3)mg/L和(49.5&9.6)mg/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恢复正常。术后6周内28例复发,复发组(A1组)比未复发组(B1组)hsCRP明显升高,两组患者3个月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消融6周后仍有18例复发(A2组),50例未复发(B2组)。A2组3个月后复发率高于B2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hs-CRP手术前后最大差值;6周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左房内径;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6周后复发、左房内径。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C反应蛋白质
推荐名医专家
职称: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科室:
用户名:&&
&新闻阅读排行榜
战略合作伙伴
广告条款 |
copyright(C)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后时常有早搏现象
健康咨询描述:
于2个月前做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现时常有早搏现象是手术不成功吗?很担心,想问问医生这属于术后恢复期的正常现象吗?我现在服用倍他乐克、心律平。我应该在哪方面作调整
感谢医生为我——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3:04:39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6760称赞:540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你好,早博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博,也叫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过早搏动简称早搏,系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心房,心室,房室结区)提前发出激动所致,也称期前(期外)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如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及发热等均可诱发.常见于多种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病人,洋地黄类药物,锑剂,奎尼丁,氯仿等毒性作用,低血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等均可引起.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心内科
常见症状、、心音异常
检查项目检查、心脏听诊、检测
并发疾病阿斯综合征、、心脏无排血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浏览:2293·
浏览:2147·
浏览:1752·
浏览:2102·
参考价:19
参考价:13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1.镇痛、解热:
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
参考价格:¥19
疾病问题推荐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上海远大心胸医院
卫生部重点专科
中国胸腔镜手术培训基地
免长途费400-677-0366
心血管内科:
心脏外科:
相关症状:
其他疾病:
当前位置: >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有何感觉?
来源: www.yodak.net
字体大小:[
摘要:房颤射频消融术后48小时内可能会出现乏力及胸部不适感,如果症状明显加重或持续时间很长请告知您的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
导管是治疗方法之一,房颤射频消融术后48小时内可能会出现乏力及胸部不适感,如果症状明显加重或持续时间很长请告知您的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
术后还需住多长时间及该如何自我管理?术后制动6-8小时;术后前三月须服用抗凝剂,如华发林预防血栓栓塞。同时需频繁监测INR(评估华发林用量的指标),使之维持在合适的抗凝强度内。术后还需继续服用两、三个月左右的抗药。
术后三月内仍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故术后还需继续服用两、三个月左右的抗心律失常药以对抗,必要时行复律治疗。
术后由应由您的家人陪伴您回家,无须长期卧床休息,可做适当的活动帮助恢复身体的功能(如短时间散步)应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
相关文章:
关键词: &&&&
温馨提示:有问题?直接在线咨询!更多有关资讯,症状诊断,治疗费用及保健护理,可以或拨打咨询热线:400-677-0366(免长途费)。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为微创(腔镜)优势专科医院,选择我们让未来生活更美好!
文章出自:上海远大心胸医院 http://disease.yodak.net/fangchan/6142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行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治病救人 功在千秋
医院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漕路218号接诊时间:周一~周日 8:00--21:00咨询电话:400-677-0366(免长途费)
官方微信号:yodak_sh咨询电话:400-677-0366医院地址:上海市龙漕路218号
Copyright (C)
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号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3】第10003号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同正常人群相比,房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
5~6倍,年发生率约为5%。因此,预防卒中对房颤患者尤为重要。
  口服抗凝药是目前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荟萃分析显示,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可使房颤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然而,华法林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抗凝达标率低。尽管新型抗凝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当前房颤治疗中患者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心室率控制和包括导管消融在内的节律控制策略仍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面。这些治疗策略对于房颤患者的预后和终点事件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一、导管消融降低房颤卒中吗?
  以往针对不同房颤人群的一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包括AFFIRM、RACE、AF-CHF等研究均未发现基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生存率和降低卒中方面优于室率控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了不同的观点。ATHENA研究共计入选了4628例房颤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比较决奈达隆与安慰剂对房颤患者因心血管疾病住院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决奈达隆组全因死亡率下降24%,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0%。亚组分析显示,决奈达隆与安慰剂相比脑卒中风险降低34%。2012年一项来自加拿大的观察性研究分析了16325例节律控制组患者和
41193例心室率控制组患者,平均随访2.8年,结果表明节律控制显著降低卒中/TIA发生率,并且在中高危卒中患者尤为明显。这两项研究提示,节律控制策略在降低卒中和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方面可能优于心室率控制。
  然而,在以上各项研究中,节律控制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导管消融在控制房颤发作,降低房颤负荷方面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那么导管消融能否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呢?近期Bunch等在《Heart
Rhythm》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研究纳入了4212例导管消融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并1:4匹配16848例未消融患者和16848例无房颤患者。研究者对三组间不同CHADS2积分水平的卒中事件进行分别比较,结果发现在所有CHADS2积分水平导管消融组卒中发生率均低于未消融组(表1)。亚组分析显示,导管消融减少卒中的优势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均较为明显。据此,研究者指出导管消融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与无房颤患者类似,显著低于房颤未消融患者。
  该研究人群来自前瞻性注册研究,各组间基线资料基本匹配,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较为客观了反映了真实世界的结果。研究表明导管消融可从改善临床终点事件方面获益,这为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提供了更广泛的证据。尽管研究未提供基线抗凝治疗资料,但依据既往文献,美国华法林应用率高达60%以上,因此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降低卒中的优势可能并未完全显现-----在华法林应用率更低的地区(我国尚不到10%)导管消融降低卒中风险的获益可能更加显著。
  该研究团队在2011年曾发表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显示导管消融组患者死亡、卒中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消融组。此外,其他研究中心也有类似报道。Hunter等应用英国和澳大利亚多中心注册研究数据分析了1273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并匹配药物治疗组和正常人群,结果发现导管消融组卒中和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而与一般人群发生率相似。2013年ACC会议公布的来自我国台湾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入选了586例房颤导管消融患者,应用倾向性积分匹配586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随访3年以上,结果表明导管消融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5.2%
vs13.4%/1000人年)。
  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是非随机对照研究,混杂偏倚不可避免;不同组入选患者跨度很大(从1993年到2009年),而不同时代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差别较大,难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缺乏导管消融成功率的相关数据,三组患者中华法林的应用率和INR达标率亦不清楚,因此无法准确推断卒中率的降低是归功于窦性心律的维持还是良好的抗凝管理。尽管如此,研究仍然提示了导管消融在降低卒中事件的可能优势,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可进一步明确这一结论。
  二、导管消融术后能否停用抗凝药物?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根治房颤,消融成功后患者有可能不需要终身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术后如果能够成功维持窦性心律,停用华法林似乎是安全的。一些观察性或回顾性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Oral等随访了755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消融术后服用华法林至少3个月。结果发现,在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中,79%的无危险因素患者和68%有一项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停用口服抗凝药是安全的,而消融术后早期卒中发生率较高,尤其是两周之内,强调了术后早期强化抗凝的重要性。Nademanee等评价了卒中高危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后停用华法林的安全性。结果提示,即使是卒中高危房颤患者,成功导管消融术后亦可停用华法林。2010年,一项旨在评价成功导管消融术后停用华法林安全性的国际多中心研究也支持导管消融根治房颤术后可停止抗凝治疗,包括CHADS2积分中高危患者。然而由于消融术后无症状房颤发作常见,而且过度消融可能会对心房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消融术后是否停用抗凝药物尚存争议。仅从这些少数观察性或回顾性研究结果中还不足以得出明确的、让人信服的结论。
2010年ESC指南指出,对于CHADS2VAS≥2分患者,导管消融术后仍需长期抗凝(Ⅱa,,B)。同样,2012年HRS/EHRA/ECAS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卒中高危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及既往卒中/TIA患者,导管消融后需要长期抗凝。尽管如此,房颤导管消融第二次全球调查显示,在17%的电生理中心,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在成功消融后停服了华法林。来自加拿大的一项多中心调查显示,11%的中心对消融术后1年未复发且CHADS2≥2的患者停用了口服抗凝药物。成功消融后停用口服抗凝治疗是否增加卒中事件,目前还缺乏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三、房颤导管消融获益不局限于减少卒中
  近期一项研究对RELY研究随访结果进行再分析,提示卒中和出血相关死亡仅占总死亡率的9.8%,而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猝死和进展性心力衰竭)则占37.4%。进一步分析发现心力衰竭是心源性死亡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HR=3.02,95%
2.45–3.73)。然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应用的局限性,使得导管消融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2004年Hsu等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导管消融显著缓解房颤伴心衰患者症状,并且改善心功能、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近期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入选52例持续性房颤伴心衰患者(平均EF24%),随机接受导管消融或药物控制心室率,平均随访12个月,导管消融组患者运动耐量显著改善,且B型利钠肽(BNP)水平显著下降。荟萃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消融后维持窦律可使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提高11%,且多次消融后成功率与无心衰患者相似。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导管消融可减缓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进展,降低二尖瓣功能性反流程度,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等,而且对于不同人群如高龄、长时程持续性房颤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使初次消融后复发的患者,Pokushalov等的研究仍然显示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AAD,且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明显降低(4%
23%)。而Bunch等发现从初次诊断房颤到导管消融时间间隔越短,消融成功率越高,且死亡和因心衰住院风险越低。一系列的研究证据表明导管消融使房颤患者获益是多方面的,而并非仅限于卒中风险的降低。
  四、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由于房颤导管消融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充分,在欧美指南中导管消融的地位均取得突出的提高。2012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MANTRA-PAF试验随机比较了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作为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的效果,发现导管消融组24月房颤负荷低于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间房颤复发和生活质量改善亦优于药物治疗组。2012年HRS年会公布的RAAFT-2试验得出了类似结论。2012年ESC指南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推荐级别从Ⅱa级提高到I级。指南更新同时提出导管消融可以作为部分阵发性房颤的初始治疗(Ⅱa,B),房颤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的证据更加充分。在2012年公布的HRS/EHRA/ECAS房颤导管消融专家共识中,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推荐”行导管消融(I类推荐,A级证据),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该共识进一步指出导管消融可以作为部分阵发性房颤的初始治疗,认为未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更加确定了其一线治疗的地位。
  总之,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导管消融房颤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更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终点事件。随着房颤消融策略趋于成熟、术者经验的积累以及消融器械的进步,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房颤导管消融适应症也可能会不断扩展。但是在房颤治疗策略中的最终地位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导管消融对房颤患者死亡率、卒中发生率、住院率等终点事件的影响,正在进行的CABANA(Catheter
Ablation Versus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试验或许将最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作者:董建增)
  马长生教授门诊地点和时间: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
  周一、周三上午(专家)
  周二上午(特需,预约电话010-)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
  周一下午(特需,预约电话010-)
  马长生教授个人网站:/(可在线咨询)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来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