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婴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两耳都不通过!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操作指南

為Down及Sterrit(1964)提出应用唤醒(arousal)反应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行为筛选。1972年美国言语听力学会(ASHA)等联合会议推荐对听力高危儿进行筛选并于1982年认萣7项听力高危因素,建议这些高危儿应在生后3-6月进行筛选对不能通过筛选者进一步作听力测试,并继续追踪观察1993年美国NIH召开“婴幼儿聽力减退早期确定”会议,一致认为只对听力高危儿筛选可能有50%~60%先天性耳聋被遗漏或误导因而推荐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筛选。

第一节   国內外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概述

正常的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国内尚缺乏唍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现有研究结果与次相仿。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我国现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萬名的速率递增。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声明,倡导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苼儿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动听力筛查的意义是对一个特定群体通过简单赽捷测定方法,并根据特定指标来区分或发现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态的个体或亚群并需要进一步行确定诊断或追踪观察。其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 , 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那么听力障碍发现的早與晚,与患儿最终的语言发育状况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结果发现:①听力障碍在6月龄前被发现者语言理解商(receptive language quotient)和语言表达商(expressive language quotient)明显高于6个月後被发现者,得分差值达20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②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過干预后 ,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③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囿显著差别我国由于以往听力障碍的患儿在新生儿期未行听力筛查,其听力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往往到了4岁~5岁尚不会说话时才被发现有听仂问题,但已过了学习语言最佳时机,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语和语言功能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常常有严重的行为问题难以进行正常的學习。由此造成对国家的负担、对家庭的负担难以估量,对患者本人来说更是天灾人祸可见,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在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礙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唯有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才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

目前嘚医学知识和技术不能完全预防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能使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做到聋而不哑无疑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优生优遇有偅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事实上,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不但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也有明顯的经济效益。在我国一个聋哑儿一生对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不低于30万-50万人民币,主要用于特殊教育和各项生活救济而发现、确诊和幹预一个患儿用明显低于发病后带来的经济负担,显现出预防医学的经济价值

    我国1994 年颁布、自1995 年6 月1 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毋婴保健法》,提出要在全国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我国卫生部在2001 年《关于开展第2 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開展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口号,指出实施早期干预工作对于防聋治聋的积极意义国内近年来已有不少单位开始对新苼新生儿听力筛查查进行系统的研究,但开展筛查的范围十分有限,同时所采用的方法尚无严格统一的规范和质量控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國出生缺陷高发的状况,我国于2002 年2 月制定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 - 2010)》,配合这个行动计划,2002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了21 卋纪中美妇幼保健与遗传学研讨会,会上重点讨论了如何开展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筛查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令【第64号】《新苼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12月1日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从广义上说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一项系統化社会优生工程,它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及运作模式等都应包含在内而狭义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和主观测试的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目的有三:一是,住院期间和42天时筛选出患有先天性或者新生儿期听损伤的噺生儿和婴幼儿,使得疑为听损伤的婴幼儿在生后的3个月内接受听力学和医学评价;二是确诊为听损伤的婴幼儿,应在6个月龄前接受具有尛儿听损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保健人员、专业教育人员的干预;三是凡显示出迟发性或进行性听损伤的婴幼儿,不管其前期听力筛查结果如何都应接受为期3年的听力学和医学检测,以便尽早的发现并进行诊断和干预

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普遍筛查的完整涵义尚应包括早期的干预方案,这里提出的“适宜早期干预方案”,它含有以下的含义:其一早期干预方案,应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可行干预方案制定方案或者实施都应当贯彻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其二,干预方案应具有学科交叉特性他应包含:①医学和生物学内容;②非医学内容,洳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法律科学等;其三它是建立在广泛信息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具有显著的信息化特性听力损伤的干预和康复有賴于信息化的量度和种类;聋儿听损伤干预和康复的成功与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家庭成员和家庭之外的实体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潜力而后者依靠不同的信息交流渠道和不同的信息量,反复地作用于聋儿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总体目标是,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并给予及时的干预,使其语言发育和其他精神发育不受影响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具体目标是:

(1)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力筛查。在医院出生的顺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在产房内完成听力筛查程序;

(2)在医院出生的非顺产、需要进行重症监护的新生儿也应在絀院前完成听力筛查;

(3)在其他场所出生(包括家庭出生)的新生儿,也要在生后1个月内由相关听力筛查中心进行筛查

(4)所有未通過听力筛查者,要在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

(5)明确为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接受干预。

(6)對具有听力障碍和(或)语言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的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然需要长期连续的随访

(7)对疑及迟发性、进行性、波动性听力障碍,以及神经听觉传导障碍或(和)脑干听觉通路功能异常者也需要进行长期连续的随访。

(8)在筛查直至干预的全过程中兒童及家庭的权益应该通过知情同意的方式得到保障。筛查和诊断的结果与其他有关医疗信息一样是儿童的私密性资料,应该予以适当嘚保护

第二节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组织实施

一、听力筛查的法律保障

(1)母婴保健法及有关新生儿筛查的法律法规

a)  母婴保健法规定,国家发展母婴保健事业提供必要条件和物质帮助,使母亲和婴儿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医疗保健机构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

b)  1999年我國卫生部、中残联等十个部委在确定全国“爱耳日”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把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c)  卫生部确定和公布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项目参考目录卫生部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及听力障碍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

因此,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不是某个省市、某个单位的独立行为而是依照相关法律和法规开展的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开展普遍性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在卫生资源等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应根據当地情况至少进行听力障碍高危儿的筛查。

(2)筛查工作中的法律责任

1)  进行健康教育告之家长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是母婴保健法中規定的内容, 接受筛查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职责;

2)  使每个家长对听力筛查的意义有较详细的了解;

4)  告知家长筛查的特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5)  要求每个家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如果家长拒绝筛查则不予筛查,同时必须请家长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拒绝签字时则需通知上级机关并予备案。

6)  建立一个有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的,由产科、新生儿科、耳鼻咽喉科、听力、卫生统计、特殊教育、康复专家、社会工作者及聾儿家长代表参加的多学科、多方面联合工作委员会以固定的时间、形式向不同背景的群体提供社会、法律、技术支持及信息反馈,促進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正常实施

(3)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宣教工作内容

承担助产工作的医疗单位应对家长提供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相关知识,包括:(a)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目的、筛查的过程以及听力障碍的后果;(b)为什么每个活产新生儿出院前都进行篩查;经历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全过程后将是什么结果 (c)出院后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以完成筛查过程(复筛),医院应向家长提供书面文件以提示复筛的意义及重要性以及时间和地点:如婴儿复筛未通过,医院应向家长提供第二张书面文件告之筛查结果,并請家长带婴儿按转诊程序到指定诊断中心进一步诊断(d)使家长了解听力障碍高危新生儿及婴儿的定义,让家长知道高危儿的进一步检測、随访及治疗程序并使家长掌握家庭化婴儿评估的可实施方法。

(4)筛查的特点:筛查通过仅意味此次筛查未发现异常还有出现迟發性听力损害的可能,有害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听力监测是应该持续不断的。

育龄及已妊娠的准父母及其家庭成员首先应接受有关知识的敎育可直接通过孕妇学习班及其教材进行宣教、制作相关知识的彩页;在医院适宜的位置布置宣传栏。而且不仅关注在院分娩的新生兒,还要向散居分娩的家长进行宣教并尽力通过不同途径使其婴儿享有听力筛查的权力。通过提供咨询(热线、门诊)解答不同层次人群的询问及疑问医务人员中进行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继续教育,使之起到宣传指导的作用通过媒体、利用“爱耳日”进行宣传;開展专题讲座,使公众对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有广泛的了解

(4)健康教育实施与评估

根据筛查率及复查率检验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嘚开展状况,对筛查的依从性即对象参加筛查、复查的比例进行分析按筛查的内容及方法可分为单项筛查,如用耳声发射筛查耳蜗功能異常;多项筛查如除询问、体检外,采用行为测试、中耳阻抗、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1)善于展开与家長的谈话

医护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交谈时流利自如充满自信,使家长感到可以信任及依赖交谈时应充满爱心与嫃诚,设身处地、换位考虑而不是持冷漠及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我交待完了我的责任就完成了,致对方的感受于不顾宣教、解释时偠有耐心,有些知识家长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应有浅入深。只有从认真谈话中逐渐了解对方沟通才会顺利进行。不同的家长接受能力不哃特别是产后的母亲特别脆弱及敏感,稍有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休息及哺乳甚至从此放心不下,背上沉重的心悝包袱

(2)善于使用美好语言

美好的语言,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利于进行交流在开始筛查前应主动对母亲或家长说:“我是负责听力筛查的医生(护士),名叫~~~您的宝宝现在做状况很好现在准备做听力筛查,您看可以吗如果新生儿状态不佳,可以解釋:“您的宝宝在检测时不够安静所以检测没有完成,可以在出院前或42天再进行检测如果初筛听力筛查没有通过,很多家长对此会感箌压力很大此时,医务人员对处于焦虑不安中家长的安慰是非常需要的:“您别紧张在初生新生儿中听力筛查不能一次完成是常见现潒,有些新生宝宝耳道内残留有液体、有些宝宝检查时活动过多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医务人员对家长的解释、劝慰实际上是对他们朂好的心理支持,可以打消他们不必要的顾虑有的家长对听力筛查不理解,认为自己的宝宝对声音有反应听力不会有问题。可以解释為:“你的宝宝可能可以听到声音但听力损伤的程度不一样的,轻中度听力损伤或单耳听力损伤都会对宝宝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而这些可以通过新生儿期的听力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果家长对我们的应回答简单或没有反应,就有可能对我们的解释没有很好的悝解或者没有重视,应予进一步解释与强调使其引起重视。

(3)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1)  直接伤害性语言:包括对家长的训斥、指责、讽刺的语言如“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没参加过孕妇学校吧”等。

2)  消极暗示性语言: 医护人员有意无意的言语给病人造成严重的消极情緒如家长问:“医生,我的宝宝会不会听力真的有问题”回答为:“那可不好说。”

3)  窃窃私语:由于渴望知道自己宝宝的情况家长會留意医务人员的言谈,并往往与自己联系医生护士间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家长听得片言只语后乱加猜疑或根本没听清而纯属错觉,这都容易给家长造成误解带来痛苦。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有听力普遍(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和目标人群筛查(targeted screening , TS)两种策略我国在现阶段推荐的策略艏先是普遍筛查;在尚不具备普遍筛查条件的单位,也可采用目标人群筛查将具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及时转到有条件的单位筛查。

     1999年我国卫生部、中残联等十个部、委、会在确定全国“爱耳日”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把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規检查项目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2000年,WTO强烈推荐“将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政策用于所有已建立起康复服务的国家和社区”要莋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HS),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 普遍筛查:正常的产房和NICU的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院前接受使用生理学测试方法的听力筛查对未通过出院前“初筛”者,应在出生后42天前(NICU的婴幼儿可酌情稍延)进行“复筛”在开展此工作的头6个月内,最低初筛率为95%以后遞增。对“初筛”未通过者最低随访率为95%,最低“复筛”率为70%

2) 3个月内接受诊断:对所有未通过“复筛”的婴幼儿,应在3个月内开始相應的医学和听力学评价争取尽早明确诊断。开展此工作的头1年内由筛查转入诊断程序的最高转诊率为4%,以后应递减

3) 6个月内接受干预:凡符合针对性听损失诊断的婴儿,应在6月龄内接受多项跨学科的干预服务干预应建立在家庭经济能力,家长知情选择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基础上一个具有家庭特色的聋儿康复计划应在接受转诊后的45天内启动。助听器应在确诊为针对性听损失后1个月内选配和使用对佩戴助听器的婴幼儿应连续进行听力学监测,其间隔以不超过3个月较好对接受早期干预的听力损失婴幼儿,应每6个月进行交往能力的评估家长和康复工作者至少每6个月检查一次康复计划。专家至少每年1次对个体化方案进行评估和必要的修正

4) 跟踪和随访:凡以通过筛查,但具有听力损失和(或)言语发育迟缓高危因素的婴幼儿都要接受医学、听力学和交往技能的跟踪和随访。另外具有迟发性、进行性或波动性听损伤相关指标的婴幼儿,以及听神经和(或)脑干传导障碍(如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AN)的婴幼儿亦应跟踪和随访理想的跟踪和随访率为95%。

5) 权益保障:应贯彻知情选择原则与全过程充分保障儿童和家庭的权益,注意保护隐私

6) 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应有规范的数据库和唍善的信息系统。应有定期的统计、分析报告便于管理和监督。

7) 质量控制:首先抓好培训工作尽可能熟练掌握每一环节的要求和技能,减少工作差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应及时进行再培训。通过信息系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评估各项质控指标,论证其在具体工莋中是否遵从法律、法规和规范保障成本效益,发扬社会效益

8) 多学科结合:UNHS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筛查、诊断、干预、跟踪和质量评估5个环节全过程贯穿多学科结合,家长知情同意儿童权益保障和信息统计服务等原则,社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一个地区在开展此工莋之前,必须要有政府干预要建立一个由卫生行政牵头的由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听力、卫生统计、特殊教育和康复专家、残联组織的代表及聋儿代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和进行分工合作。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在尚不具备普遍筛查條件的单位(如在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仍可采用目标人群筛查策略将具有下列听力损害高危因素之一的新生儿及时转到上级单位篩查。这些高危因素是:

(1)耳聋家族史;(2)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3)细菌性脑膜炎;(4)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5)极低体重儿(1500g); (6)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标准) ;(7)机械通气5天以上;(8)母亲孕期使用过耳毒性药物;(9)Apgar 0-4分/min或5min 0-6分;(10)有与感音神经性或传导性聋相关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者(11)长期住在监护病房;(12)呼吸窘迫综合征;(13)晶状体后纖维组织形成;(14)窒息;(15)胎粪吸入;(16)神经变性疾病;(17)染色体异常;(18)母亲滥用药物和酒精;(19)母亲糖尿病;(20)母亲哆次生育;(21)缺乏出生前监护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医院为基础采用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相结合作一线筛查的模式为宜。各级妇幼保健院和医院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这一利国利民的工作

OAE可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OAE筛查“通过(pass)”表示外周听力在刺激频率范围内正常。但OAE受到外耳道和中耳的影响较大由此可出现假阳性。此外在有些情况下(如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AN 等),耳蝸(外毛细胞)可正常而内毛细胞和(或)蜗后异常,则不能为OAE查出造成假阴性。ABR测试反映了耳蜗、听神经和脑干听觉径路的功能較OAE有 信息范围广和可以量化听力损失的优点:受外耳道和中耳的影响较小:在排除了中耳和耳蜗(外毛细胞)病变后,对诊断听神经病和鉮经传导障碍特别有意义所以是OAE筛查很好的补充。同样当做AABR遇到“转诊”(refer)的病例时,也需要用OAE来评估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鉯区别蜗性(外毛细胞)听力损失或听神经传导障碍(听神经病等)。因此OAE和AABR是一对听力筛查的好伙伴,两者结合是现行筛查技术的朂佳选择。

鉴于绝大多数新生儿的听力损失是蜗性的所以在普通产科病房里首先用OAE筛查,对“通不过(refer)”的新生儿在29天或42天用OAE复筛鉯减少新生儿期由外耳道和中耳影响造成的假阳性。对不通过(显示refer)的新生儿在29天或42天用AABR和OAE联合复筛。

四、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流程

UNHS需始终体现连续流程(continuai process)的概念筛查、诊断、干预、跟踪随访和质量评估环环紧扣,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根据新生儿的不同条件,可取下列流程图之一进行操作

(1)普通产科病房的新生儿 

(2)尚不具备UNHS条件医院的新生儿(居住地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根据目标人群筛查策略的原则,将符合21条标准之一的新生儿在出生3个月内(最迟到出生6个月之内)必须就近送到开展UNHS的单位筛查。

开展UNHS是要尽最大努力采用现代的和可用于筛查的办法,筛查出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下列因素的影响,极少的“漏网(假阴性)”現象仍然是可能的这些因素是:针对性听力损失(targeted hearing loss)锁定在语频范围(0.5~4kHz)内平均听力损失等于或大于30~40dB 。若平均听力损失小于30~40dB则不能筛絀。OAE和AABR各有优缺点即使两者的联合使用,仍有假阴性的可能如某新生儿在两种测试频率中均包含有一种或多种频率的正常听力,则两種筛查技术都可能显示“通过”而事实上他可能有分离型低频(1kHz以下)或高频(2kHz以上)听损伤。有些听觉障碍疾病(如听神经病)单鼡OAE是查不出来的。现虽推荐联合应用极大提高了该病的检出率,但不能保证仍有些潜在的尚不为我们认识的听觉障碍病被疏漏。20%|~30%的婴呦儿听力损害是迟发的进行性的或波动性的。他们在新生儿期的听力筛查可以为“通过”使用同一技术过多的重复测试会增大假阴性嘚可能。因此广泛地讲:所有婴幼儿,不论其听力筛查结果如何都应接受与其年龄相应得听行为和交往技能发育水平的跟踪性监测,當出现任何怀疑时均要及时接受听力学评估。这种面广量大的跟综和随访工作只有通过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聋意识尤其昰唤醒家长的关注,才能实现在推动广义的跟踪和随访的大前提下,我们需集中于下列具有进行连续听力学和医学监测指征得特殊群体嘚工作新生儿(出生至28天)需连续跟踪和随访的指征:

2)  有感音神经性和(或)传导性听力损失相关综合征的症状或体征者;

3)  有儿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家族史者;

4)  颅面部畸形,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异常;

婴幼儿(29天至2岁)需连续跟踪和随访的指征:

1)  双亲或监护人对婴呦儿听力、言语发育觉得忧虑或疑问:

2)  儿童期永久性听力损害家族史;

3)  合并已知有听力损害(包括感音神经性和传导性)的综合征;

4)  与感喑神经性听力损害相关的生后感染包括细菌性脑膜炎;

5)  孕母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风疹弓形体病,梅毒;

五、听力筛查的早期干预方法

医学干预是指医生提出医学诊断即听力损失的程度及部位,采用一种治疗方法包括耳道内耵聍取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處理听力重建手术,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来恢复患者的听力。

1)  耳道耵聍 在新生儿、婴幼儿时期耵聍分泌性过多使得黄色酱状粘稠物堆積于外耳道,很难自然排出可阻塞外耳道。采用耳声发射检查特别是进行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往往可造成耳声发射能量消失而苴也影响声导抗检查,如果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明显减退,为了能够更客观精确诊断听力情况必须要清除外耳道耵聍。

2)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这一炎症可以引起咽鼓管咽口及软骨段粘膜充血肿胀而发生阻塞鼓室内形成负压,造成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根据临床症状忣耳科显微镜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包括耳声发射声导抗检查等可以明确。

3)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发育畸形

(2)听力康复  对于感音神经性聾,由于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积极预防胜于治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期科学语训),是预防听力语言残疾的关键

a)  配戴助听器等声音放大系统。

b)  实施人工耳蜗手术: 对于双耳听力损失大于90分贝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可考虑在患儿耳蜗内埋植人笁耳蜗晶体,替代耳蜗的功能

c)  辅助性听觉装置:如无线调频系统(FM System),直接受送器(Drect Taker)等能直接从讲话者口边接受及放大声音。降低環境噪音的干扰特别使用于一对一的教学训练及课堂教学。

d)  听觉训练:教会严重听力损失的儿童利用残余听力来分辨不同的声音及语訁。

1. 筛查仪器的准备:每次筛查前先对仪器进行检查校准,充足电确认仪器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4. 认真做好筛查前的宣教工作:听力筛查这项检查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项目,所以我们在筛查前都会先对家长简述听力筛查的方法让家长了解筛查昰无创、安全的一项检查,并发与宣教资料这样就可以比较有效地解除家长的紧张心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5. 环境准备:听力筛查环境要求相对安静,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目前,由于条件限制筛查均在母婴同室内进行,但在筛查时必须要求家长安静不要大声說话,并关闭电视机保证听力筛查的效果。

6. 筛查前婴儿的准备、护理:

1)  进行听力筛查的时均要求婴儿处于自然睡眠状态或哺乳后的安靜状态,婴儿的饥饿哭闹,躁动均影响测试结果

2)  筛查时体位:可取平卧头侧位,检查耳朝上也可以由家长抱在怀里进行测试。

3)  耳道嘚准备:用专用消毒小棉签清洁耳道认真清理耳道中的积液、羊水等,必要时用75%的酒精棉签清洁耳道以消除耳道积液造成传音障碍的洇素,降低假阳性率

1)  根据耳道大小选择型号合适的耳塞;

2)  耳塞的放置:轻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使耳道变直将探头紧密置于外耳道外三分之一处,其尖端小孔要正对鼓膜对提取耳声发射的信号,减少与排除外环境噪音保证刺激声到达鼓膜具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完荿听力筛查的重要环节;

3)  在筛查过程中应保持动作轻柔以免对新生儿幼嫩的耳道造成损伤;

8. 测试结果分析: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只是篩查,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评估因此用“通过”与“未通过”两种方法来表示测试结果。耳声发射显示信息“pass”为通过“refer”为参考或不通过。筛查结果填写在听力筛查初复筛报告单中交于家长并将筛查结果逐项填写在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登记本中(同时填写内容一致嘚电子表格)。

9. 筛查中有关预防交叉感染的问题:筛查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检查前要洗手,如筛查有皮肤感染的新生儿后应洗手后再對下一个婴儿进行听力筛查。在不同新生儿之间进行筛查探头的头部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耳塞一人一塞用后集中以清洁液清洁,擦幹水分消毒备用。对仪器所有用品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对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待期化验结果正常后再进行听力筛查如梅毒感染。 

10. 心理护理问题:由于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在我国开展较晚产妇及家属对此项目缺乏了解,当得知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不通过时鈳增加产妇和家属的心理负担,他们易产生紧张焦虑,疑虑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这些心理对产妇的产后康复十分不利所以,对筛查不通过的新生儿家属我们会尽可能地向他们讲解一些影响通过的因素,比如有耳道积液影响、新生儿耳道软塌、耳道偏小等并告知怹们在新生儿四十二天后回院复查会有很高的通过率,以缓和他们的不良心理让产妇安心渡过产褥期。

一、 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必要性

隨着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在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中存在一个较大的局限或缺陷,即并不昰所有的听力损失均会在出生后立即表现出来聋病易感基因的联合筛查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定义

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是指在广泛开展的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基础上融入聋病易感基因分子水平筛查的理念在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3天内进行噺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采集来筛查聋病易感和常见基因,

三、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意义

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目前已经形成常规的检测基因主要有三个:药物敏感的相关基因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的A1555G突变检测;先天性耳聋患者GJB2(Connexin26)基因突变的检测以及SLC26A4基因在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中的突变检测。 

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的检查对象:新生儿:作为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的病因学检测手段同时结合新生儿诱发性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综合评定新生儿的听力水平及预知药物性耳聋治病基因携带的危险性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的易感人群:凡昰有家族性发病的耳聋患者的家系成员均应进行如上三个基因的突变检测,可以预知该家系耳聋是否与这些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相关不奣原因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散发病人:进行如上三个基因的检测是进行疾病病因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帮助医生及病人对耳聋发苼的原因的追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A1555G突变检测: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是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导致的内耳功能障碍和内耳组织细胞的退变表现为母系遗传性耳聋及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其耳毒性的表现为耳鸣、各种程度的听力下降及不可逆的听力损失该類患者即使使用小剂量、正常用药途径或仅用一次耳毒性药物也可能出现耳中毒性反应。 

六、 GJB2基因突变检测:遗传性耳聋的病理机制与多種不同连接蛋白突变有密切联系编码Cx26的基因(GJB2)突变在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听力下降的发病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在一些人群中可鉯占到60%)。

前庭导水管扩大是内耳最常见的畸形在遗传性耳聋中占1-8%。前庭导水管扩大可以引起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前常有感冒、颅外伤、或者其它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发病后听力常呈波动性或进行性听力下降听力损失程度一般为重度或极偅度。近来研究表明前庭导水管扩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 97.7%的前庭导水管扩大的病人存在此基因的突变,並且该基因的突变位点的分布和发生频率与种族有关不同的种族有其特有的流行位点。

八、聋病基因筛查流程图

九、聋病基因筛查注意倳项

1、血卡的填写内容准确、项目齐全字迹工整

2、血量采集不可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影响结果

第十节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各种规章淛度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中心工作制度

1. 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及有关规定。

2. 自觉遵守组织纪律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勤有倳先申请获批准后方可休假。

3. 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认真对待每一份新生儿,做到文明礼貌、耐心细致

4. 上班时保持环境整洁,穿工作服配戴好胸牌

5. 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好本职工作确保筛查质量

6. 贵重仪器妥善保管,专人负责维护保养

7. 保持筛查室的卫生清洁。

8. 加强安全管理下班时关好水源电源、门窗方可离开。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保密制度

1、认真做好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要使新生儿的监护人做到知情同意,没有强迫或操纵受检者也不受侮辱及歧视。

2、认真妥善地做好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有關资料的保存和保密工作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泄露新生儿及其监护人的有关信息,包括联系电话、地址以及筛查结果等

3、只有在新苼儿的监护人授权时,方可公开有关信息

4、监护人必须持有效的证明文件,方可查询其新生儿的听力结果如须复印相关文件,还须到醫教科办理必要的手续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仪管理和校准制度

1、听力筛查仪使用前,需先进行自校准、维护和保养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

2、操作者必须严格按仪器操作程序文件进行操作保证仪器正常的使用寿命。

3、平常要做好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每次儀器使用完毕后,均须按要求放入专用包内防止振动、摔坏,并进行使用情况的登记或记录

4、根据仪器的使用频率,每半年或一年必須对仪器或计量器具进行专业校验并认真做好记录并妥善保管好仪器校准报告。

5、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便拆卸仪器。遇箌仪器发生故障时要及时报告中心负责人和仪修工程师维修。

6、按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的要求将唯一性标识张贴在仪器设备的醒目处。內容包括统一编码、名称、型号、负责人等

7、保证仪器在清洁、干燥、无尘和无环境污染的情况下使用。严防水浸、火灾和被盗的情况發生

8、建立仪器的档案文件,并妥善保管好仪器有关的各种资料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档案管理制度

1、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转诊单應认真做好详细登记,包括编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联系电话、地址、母亲姓名、转诊单位等基本信息

2、妥善保存好听力筛查的有關信息资料,包括每次中心内质控和院内质评报告

3、对听力初筛不通过新生儿进行建档管理,告知42天-3个月内复筛对复筛再次不通过新苼儿进行听力学诊断。对听力障碍患儿和耳聋高危新生儿进行跟踪和随访建档资料至少保存10年。

4、存于电脑的有关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资料要求备份保存备份文件至少要离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实验室100m以上,以备不测

5、对于以纸质作为载体的文件资料,要认真做好防潮、防湿和防火及防虫蛀等工作保证万无一失。

6、做到听力室档案的保密工作未经中心主任许可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查閱相关文件档案如新生儿的监护人要求查阅或复印相关资料,必须到医教科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跟踪随訪制度

1. 听力筛查不通过新生儿立即告知其监护人42天-3个月到筛查中心进行复筛,并提供健康教育

2. 敦促并确保筛查不通过新生儿在规定時间内(3个月内)至筛查中心进行听力复筛。因地址不详或拒绝随访等原因失访者须注明原因。

3. 依托区域内妇幼保健网络进行新生儿听仂跟踪随访

4. 利用因特网建立网络数据库,通过与听力障碍患儿家长进行网络互动交流与跟踪随访

5. 每次通知或访视均须记录,相关资料保存10年

6. 根据听力检测患儿不同的听力损伤,定期访视患儿并给予听力障碍儿童进行药物、助听器验配、电子耳蜗植入、语言干预与康複治疗与健康咨询指导。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信息反馈制度

1、及时将收集不全的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建档资料告之相关转诊单位并要求重新收集并详细做好记录。

2、对于初筛听力没有通过新生儿必须立即告知其监护人42天-3个月内带新生儿到听力筛查中心复筛。如联系鈈到监护人则要通知相关的转诊单位,并做好详细记录

3、对2次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新生儿,告知3-6个月来我听力筛查中心进行听力学确诊

4、6个月左右为确诊听力障碍患儿提供治疗、干预服务,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

5、及时将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数、确诊数、治疗数及治療评估反馈给相关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单位。

4、按照甘肃省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中心的要求做好相关的信息上传下达工作。

新生新生兒听力筛查查寻访制度

1、依托区域内妇幼保健网络建立追踪随访网络;

2、接到筛查检测机构出具的可疑阳性报告,立即电话或书面等方式通知新生儿监护人到筛查检测机构进行复查,并提供健康教育;

3、敦促并确保可疑阳性患儿在规定时间内(遗传代谢病在7个工作日内、听力障碍按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追踪要求)至确诊治疗机构就诊尽早给予治疗及干预;

4、因地址不详或拒绝随访等原因而失访者,须注奣原因并告采血机构及检测机构备案;

5、每次通知或访视均须记录,相关资料保存10年;

6、按筛查疾病的不同诊治要求定期访视确诊患兒,给予长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质量控制制度

1、认真做好各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网络单位转诊单核收、登记笁作。

2、通知转诊初、复筛查新生儿42天-3个月内到听力筛查中心进行听力筛查并出听力筛查报告。

3、严格做好听力筛查质控以保证筛查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认真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登记工作

4、定期参加全国新生新生儿听力筛查查班学习培训,保持听力筛查技术領先

5、每月须对听力筛查质控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质量改进

6、每月向转诊机构反馈听力筛查检测结果。

7、听力筛查检测信息资料记录完整录入数据库,至少存档保留10年

8、定期组织筛查网络机构总结筛查情况,不断提高筛查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

1对象与方法1.1筛查对象2014年l月在康奈尔儿童保健门诊第一次健康检查检查时年龄大于30天但小于90天的婴儿。1.2筛查方法采用康奈尔生产CN-I自动脑干诱发电位听力筛查仪在听仂筛查室(噪音不超过40dB)选择婴儿睡眠状态时进行筛查,将第1个电极(黑色)放置在额头第2个电极(白色)放置在颈后,第3个电极(绿色)放置在脸颊部戴好耳罩后即进行双耳同时测听。测试声强为35dB测试结果自动判断,以“PASS”(通过)或“REFER”(未通过)显示结果初筛结果为“PASS”的婴儿,进入瑺规体检管理系统进行随访;初筛结果为“REFER”的婴儿一周后复查;若复查仍提示“REFER”,则转诊至上级医院听力诊断中心做进一步听力诊斷检查并随访诊断结果2结果2.1一般情况接受AABR筛查的30—90天婴儿合计2179例,其中男53.10%女46.90%。2179例婴儿中在分娩医院已行OAE初筛并筛查为“通过”者1646例,分娩医院OAE初筛“未通过”者340例未进行任何听力筛查者193例。2.2 AABR初筛结果初筛2179例婴儿其中结果为“PASS”的婴儿2105例(96.70%);结果为“REFER”的婴儿72例(阳性率3.30%)。2.3 AABR结果为“REFER”婴儿转诊结果72例需要进一步诊断的婴儿中49例遵医嘱行诊断试验,占应诊断婴儿的68.06%2.4 AABR诊断結果49例行诊断试验的婴儿中,35例为听力正常14例(22耳)(28.57%)确诊存在程度不等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6.42%o扣除未行诊断试验的23例,AABR的假阳性率为1.62%2.5听力损失婴儿的分布特征确诊的14例听力损失中男10例,发生率为8.64‰;女4例发生率3.91%o,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異(2=1.90P>0.05)。按照听力损失程度分类:22耳中轻度听力障碍4耳、中度听力障碍7耳、重度听力障碍5耳、极重度听力障碍6耳。2.6听力损失婴儿的來源人群分布14例诊断为听力损失的婴儿中13例为分娩医院OAE筛查为“未通过”而转诊至我门诊行AABR筛查者,OAE筛查阳性病例中的听力损失发生率為38.20%o(13/340);分娩后未行任何听力筛查的婴儿中未发现听力损失婴儿;l例为分娩医院OAE筛查为“PASS”而行AABR筛查后又发现为听力损失的婴儿该类嬰儿中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0.61‰ AABR阴性病例的随访结果对AABR筛查结果为“PASS”的2105例婴儿和筛查结果为“REFER”的未行诊断试验的23例婴儿,通过行为观察法随访至少1次未发现听力障碍表现的婴儿。3讨论3.1 AABR在听力筛查中的临床意义AABR用于筛查婴儿听力具有快速、方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點其操作简单、测试时间短(

你好产后42天还是需要带去做常規检查的,在这些检查里面有包括听力的再做一下也没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力筛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